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西体育文化差异范文

中西体育文化差异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西体育文化差异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西体育文化差异

第1篇:中西体育文化差异范文

[关键词]中西方习语 文化差异 男女地位 饮食文化 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R8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0-0200-01

一、引言

每一种语言的发源都经历过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由于东西方的地理位置不同、气候各异等影响,各族自身的生活习惯、、文化背景、历史传统等方面的习语偏向会有所差异。习语是人们在语言发展过程中,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提炼出来的固定短语或短句,是语言的精华,是民族个性和各种修辞的集中体现。习语主要包括成语、典故、谚语、格言、俗语、俚语和歇后语等,通过对英汉习语对比学习,我们不仅能了解不同文化中语言的民族性特色,而且更重要的是它体现了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

二、中西方习语中男女地位的差异

中国是几千年的古老国家,受着儒教思想的影响,中国传统的重男轻女、男尊女卑封建思想根深蒂固,“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观念看似社会分工的问题,实际上却是对妇女活动的限制,古代的中国还要求女人要遵从“三从四德”。女性处于“无权地位”,天生低人一等,并一度成为被社会藐视、贬低的对象。因此有了这样的一些习语,如:兄弟如手足,女人如衣服;女子无才便是德;娶到的媳妇习到的马,任我骑来任我打;九个姑娘不如一个跛腿男人。

古代西方的女性地位和中国的差不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女权主义者的推动下,现代女性的地位在西方国家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The wife is the key of the house”(妻贤一家兴),“He who does not honor his wife, dies honors himself”(不尊重妻子的人就是不尊重自己);“A good wife makes a good husband.”(妻贤夫自良);“A good wife and health is a man best wealth.”(贤妻和健康是男人的至宝),这些习语都充分地表现了女性在西方国家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

三、中西方习语中饮食文化的差异

中国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由此可见,中国是一个很注重吃的国家,中国人讲究菜的色、香、味、形。中国人饮食主要是以大米、面食为主,由于地大物博,人口分布广,各个地方的人都会有不同的口味:酸、甜、苦、辣、咸。因此在民间流传着“煮饭要放米,讲话要讲理。”“卤水点豆腐――一物降一物。”同时,中国的饮食习语中还有喻人喻事的作用。比如说一个人是“老油条”,是指他是一个阅历丰富、世故、圆滑的人。“吃醋”在中文里的另一个含义是指忌妒。如果想表达一个人性格泼辣,可以称她是“小辣椒”。

西方人的饮食主要是以面包和肉类为主,西方人认为菜肴是充饥的,所以他们会制作牛扒之类的大块肉,但他们非常注重食物的营养。如An apple a day keeps the doctor away.(一天一苹果,医生远离我);Better an egg today than a hen tomorrow.(今天一个蛋,胜过明天一只鸡)。西方人的习语中也有暗藏喻意的习语,如a big potato是指重要人物;an apple of one’s eye是指掌上明珠;in the soup是指陷入困境。

四、中西方习语中价值观的差异

中国千百年来受佛教儒家思想的影响,形成了以中庸、明哲保身为特点的处世哲学,主流文化价值观是和合精神。中华民族自古就注重和谐,崇尚“天人合一”、“顺应自然”。 中华民族是一个爱好和平、与人为善的民族,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强调以和为贵,与人为善;在国家之间的关系上,主张亲仁善邻,协和万邦。这在汉语的习语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如 “知足常乐”、“ 一箭易断,十箭难折”、|“生死有命,宝贵在天”等。西方文化价值观的主流是为自我满足而奋斗的精神,西方文化张扬个性,强调维护个人利益,注重独立自主发挥个人潜力,强化个人权利意识。个人主义是一切行为的准则,自我实现是人生的最高需求和目的,独立是实现自我的最有效手段,人权神圣不可侵犯,是实现自我的保障,他们性格外向、坦率,崇尚独立,富有冒险精神,遇到问题时他们通常不会立即放弃,而是常说“I'll try”,这在英语的习语中也有相应的表现,如 “Go Dutch“(AA制),“stand on one's feet” (自食其力),“A bird in the hand is worth two in the bush.” (一鸟在手胜过双鸟在林)。

五、结束语

本文从男女地位、饮食文化、价值观三个方面分析了中西方习语运用的差异,可以看出,习语是人们在劳动实践和认识世界过程中提炼出来的思想结晶,它能明显地反映出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受文化的影响和制约。我们只有了解英汉两种文化的差异,才能深刻理解英汉习语的涵义,并正确运用,在交际中才不会造成误会。

参考文献

[1] 王利,谚语中的中国古代女性文化透视,兰州学刊,2006.12。

[2] 张宁,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J].中国翻译,1999,(3)。

[3] 金瑞德,刘建民等,中国历史成语故事大全[M].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2.8

[4] Sweetser E.From Etymology to Pragmatics[M]. London and NewYork :CUP,1990.

[5] Jennifer Seidle, W. Mcmoredie, English Idioms (fifth edi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8).

第2篇:中西体育文化差异范文

【关键词】跨文化;英语口语

很多在中国人眼中发音标准,用词也相对比较准确的同学,在国际性口语考试TSE(Test of Spoken English美国命题口语考试)或IELTS口语(International English Language Testing System英国命题口语考试)中成绩不如人意,原因一是表达汉语逻辑;二是对西方文化知之甚少,导致无话可说。日常的口语交际,尽管语言形式比较简单,但其中也存在很多的跨文化因素。对学生而言,学习英语的真正的困难不是如何正确地发音或拼写,而是在实际中如何恰当地运用。日常的口语交际,尽管语言形式比较简单,但其中也存在很多的跨文化因素。

通过长期的实践,我认识到,对于外语老师来说,最大的挑战不在于语言外加上文化知识的讲解或另开一门文化课,而在于如何将语言和文化融合在一起来教授。根据学生们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为了有意识的进行跨文化的渗透,我在教学中运用资源进行了一些尝试。

一、利用课堂有意识进行文化渗透。提供英语学习环境,从教室的布置,到师生日常的用语都营造语言环境,让学生时时看到英语、听到英语、说到英语。例如,我做过这样的试验,在一个35人的班级的教学中,在教室里摆放英语杂志,英语报纸,英语海报和其他有关英语的视听材料,当学生进入课堂以后,全部使用英语思维和英语交流。刚开始时,学生不太适应,看不懂英语材料,有的学生羞于表达,有的学生有表达障碍,交流起来很困难。活动进行一个月以后,学生们开始喜欢看报纸看杂志欣赏英文歌曲,大部分学生已经敢于开口说英语,并且能够用英语进行简单的交流。

二、在口语词句积累过程中,必须多了解西方文化。方法有两种:一是重正常表达而非习语、俚语。笔者接触过的许多外国人与中国人交流时用的都是最平实的英文,很少习语(idiom,即习惯用语,其真正含义往往不同于其组成单词,比如广播中常用wrap up,字面意思是“包裹”,来表示“结束”),更少俚语(slang,既非正式习语,因地区、职业不同会产生不同含义,比如街头语言中的“bro”就是我们常说的“哥们”);二是多听多读多背,各种语言刺激是口语词汇和句型的弹药库:泛听是积累语言素材的最好办法,比如从美国系列情景喜剧《老友记》()中,我们学会用“bonne”来准确表达“保姆”,还知道“我的脚麻了”可以很生动的表达成“My foot sleeps.”。而精读一本口语书,系统输理口语词句是口语提高的快行线。很多同学讲英语热情很高,但从不愿耐心雕琢语言细节,结果口语只能停留在低水平,反复演习错误,而口语教程中的场景学习法能让遣词造句准确而地道:

三、在展开话题讨论时,结合中国文化,欣赏英语谚语,对比中西节日,学习背景文化。每一种语言都有其沉淀的文化精华--谚语。在课堂中,开展 Guess and Translation专栏,学生分组做竞猜,通过多媒体课件每显示一个英语谚语,各组内每个成员都可起立翻译,前提是用汉语的谚语的翻译。例如:Today is yesterday's pupil.学生要译成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为最佳。再如, Living without an aim is like sailing without a compass. “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活百岁”这句中文谚语得到了学生的认可。每个国家都有其特有的节日,随着文化的融合,中国节日特别是传统节日倍受外国朋友的青睐,如灯笼节又叫元宵节(Lantern Festival),清明节(Tomb-sweeping Day),龙舟节又叫端午节(Dragon-boat Festival),中秋节(Mid-autumn Day),重阳节 (Double-Ninth Festival or the Elder's Day)。同样,学习英语了解西方的文化也是十分必要的。例如圣诞节(12月25日)是基督教徒纪念耶酥基督(Jesus Christ)诞生的日子,了解众多相关的词汇Christmas tide圣诞节期、Christmas Eve圣诞前夜Santa Claus/ Father Christmas圣诞老人Christmas carol在Christmas eve时唱得圣诞颂歌、Christmas dinner圣诞大餐中的火鸡(turkey)或烤鹅(roast goose)、布丁(puddings)以及各类小甜饼(如golden butter cookies,fruit cookies)等等。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有所针对性地介绍其中所包涵的文化因素,把语言放到具体的语用背景下进行教学。这样才能使语言“鲜活”起来,使用有意义的语言,使学生获得真正的交际能力。使学生获得真正的交际能力,避免出现交际中的语用错误。

综上所述,英语教学中不能只单纯注意语言教学,而要把语言看作是与文化、社会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注重学生英美文化的输入,重视语言文化差异及对语言的影响。美国外语教学专家 Winston Brembeck 说:“采用只教语言不教文化的教学法,只能培养出语言流利的大傻瓜。”英语教师应充分认识到文化对语言学习的重要性,立足课堂,在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拓展交际视野,始终保持对英语的新鲜感,才能真正地学好英语,享受到英语学习的乐趣,才能融入生活,达到有效地进行交际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束定芳,庄智象 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6年版

第3篇:中西体育文化差异范文

[关键词] 英语教学;文化差异;教学实效

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国际间交往的频繁、中国加入WTO以及经济的全球化,对于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人才的需求日益突出、更加迫切。英语教学不仅是语言知识的教学,而且更应包括文化知识的传播。这就要求职专英语教学中必须注重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不断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明晰中外文化因素差异,提高英语教学实效。

一、英语教学中的缺陷及面临的问题

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教学的影响,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一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也正是不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不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咋英语学习和用英语进行交际中才会出现歧义和误解。

例如:

A: Your English is pretty good!

B:No,my English not good.

A:Why?Don't you think so?

B:No,I don't.

应该说中国学生所说的句子并无语法错误,但却不符合英语习惯,所以造成了交际的失败。其实,学生只须回到:Thank you.实践证明,仅仅学点英语语法规则和词汇意义,是不能顺利完成交际活动的,随着改革开放,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因文化差异而造成的隔阂、障碍、误解也随之在交际中不断突出。单纯学习语言知识而不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是无法很好地进行交际的。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其中应包括社会文化能力。文化因素教学应成为学校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

二、明晰中外文化因素差异 提高英语教学实效

语言是在一个文化背景中使用的,语言的使用受到文化的制约,同时,不同的语言反映了不同的文化差异,在各个民族中均可找到反映本民族独特文化的词汇。掌握好这些词汇,不仅使学生了解到英语文化习俗,更好地使用该语言,而其有助于理解本民族文化。正如大纲所指出的:通过英语教学使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和风俗习惯,这不仅可以帮组他们学好英语,扩大他们的视野,还有助于他们理解本民族文化。因为,人类所持有的语言既有个性,也有其共性。

词汇象征意义的文化差异:如“龙”(dragon),在汉语中“龙”使高贵、神圣、伟大、强壮的象征,中国自豪地称自己为“龙的传人”;而在英语中,“dragon”却表示邪恶,引申为“凶恶残忍的人”(tierce person)、“狡诈、虚伪的人”(shy or treacherous person),the old dragon已经成为恶魔的代名词。

常用词的文化差异:如“狗”(dog),英汉对它的理解差别也很大,在汉语中,“狗”往往为贬义词,如:落水狗、癫皮狗、狗仗人势、狗急跳墙、狗眼看人低等,均属贬义词。但在英语中,“dog”却表示褒义词,如:Love me,love my dog.You lucky dog.反映了英美人与狗的密切关系。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授像dog,dragon这些词的读音、词义,还要教给学生任何使用,极其使用的场合,以及这些词语的文化含义。如果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能够掌握语言所载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便有助于正确、恰当使用英语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交际。

问候语的文化差异:语言的交际性是语言的最本质的功能。人们在交际时,话语不可能是一些零碎孤立的语句,双方参与者要能妥善地在真实的社会情景中和不同的场合下得体使用上下文连贯的话语。在话语方面,有些话在中国人之间听起来很得体,但在英美人听起来就不恰当,刺耳,甚至令人误解,伤了感情。“你吃饭了吗?”这在汉语中使用的频率较高,其含义已超过“吃饭”本身,有时作为一个打招呼用语,相当于英语中的“Hello!Hi!”但在英语中“Have you eaten yet?”这句话的内容仅仅限于“吃饭”,所以,当你问一个英美人“Have you had your lunch?”时,他会以为你在邀请他吃饭而回答“Thank you,it is very kind of you.”决不会回答“Yes/No”。因为在英美国家问别人吃过饭了没有,通常是间接地想邀请别人一起用餐,在未婚青年中,甚至意味着希望与对方交异性朋友。

禁忌语的文化差异:如: He gets into the lift and goes to the twelfth floor,then he gets out of the lift and climbs up to the fifteenth floor on foot.John住在第十五层,为什么他只乘坐电梯到十二层呢?原来他在回避“十三”这个数字。在西方国家,尤其是信仰基督教的国家,人们把“十三”和“星期五”都看作不吉利的,认为是大祸临头的象征,会给人们带来灾难。这些均是由于中英文化差异所造成的。

综上所述。职专英语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加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在教学中,适时介绍英美文化背景知识,风俗习惯等。引导学生在不同的语境中使用得体的语言,通过两种不同文化的对比,有意识的展示两种文化的共性相差异。使得学生从对不同的文化对比中不断提高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明晰中外文化因素差异,提高职专英语教学实效。

[参考文献]

第4篇:中西体育文化差异范文

关键词: 文化差异 高职 英语教学

地域不同则文化不同,文化不同则语言不同。为什么西方的笑话不能逗乐中国人?为什么在中国广为传颂的传统美德“谦虚”,在西方却被认为是无能的表现?以上问题的症结,归根到底就是文化差异。在我国,高职教育要培养的是实用型人才,因此,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帮助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就显得尤为重要。

然而在高职日常英语教学中,很多教师习惯于注意语言的讲授而忽略有关的文化知识,这就造成不少学生虽然能够讲一口流利的英语,但在交际中却常会冒犯对方,导致双方的不愉快。很多情况下,人们可以容忍语音或语法错误,但违反讲话规则常被认为是没有礼貌的。不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我们就不能做到确切理解和正确沟通。这一切都证明,教师应重视文化差异对语言学习的影响。英语学习也不例外,要想把中西方文化与高职英语教学更好地融合,首先我们就应该知道中西方文化究竟存在着怎样的差异。

一、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主要成因

在高职英语教学中,树立文化意识,在传授语言的同时同步传授文化知识,这样做能够使学生通过对文化知识的了解加深对语言的了解,与此同时,语言则会因为赋予了文化内涵而更易于理解和掌握。中西方的文化差异由来已久,我们在地域和历史等方面的不同在很大程度上造就了文化方面的差异。

(一)地理位置

地理位置不同导致气候差异。中国属于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夏天最明显的特征便是骄阳似火,炎热难熬;而英国位于北温带,属海洋性气候,夏天明媚温和,令人惬意。所以,在莎翁的一首十四行诗中才会有这样的诗句:“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我能不能拿夏天同你相比呢?/你啊,比夏天更可爱、更温和。)诗人把情人比作夏天,可爱而温煦。由此可见,夏天带给中国人和英国人的联想有很大的不同。

(二)生产劳动

英国四周环水,水产捕捞业和航海业在其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故而英语中与水产、航船相关的词语非常多,如:Don’t climb a tree to look for fish.(勿缘木求鱼);Fish begins to stink at the head.(上梁不正下梁歪);miss the boat(错过机会)等。而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因此涉及生产劳动方面的词语就特别多,比如英语中只有一个carry来泛指“搬或运”这个动作,但在汉语中就有许多,如扛、挑、担、抬、提、挎等。此外,汉语中我们常用到“像老黄牛一样干活”、“气壮如牛”等词,英语要表达同样的意思,却会说 work like a horse,as strong as a horse等。为什么汉语用“牛”而英语用horse(马)呢?原因是中国人一般用牛来耕田种地,而早期的英国人却用马来耕作。这些都体现出生产劳动给两国文化带来的差异。

(三)风俗习惯

1.称谓、称呼及敬语谦词

英语中的称谓名称比汉语中的少。例如,英语中cousin一词,对应于汉语的表兄、表弟、表姐和表妹等。而因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强调等级差异,提倡长幼、尊卑有序,从而也产生了权力和义务上的不同,故称谓区分得严格而细密。英语中的称谓为数不多,除dad,mum,grandpa,aunt,uncle等几个称谓经常使用外,其它的几乎都不用。而且,有很多时候孩子不把爷爷奶奶称作grandpa和grandma而是直呼其名,或有时候只在其姓氏前加Mr,Mrs或Miss,在英美国家人们认为这样是非常得体而又亲切的,但在中国人的眼中,这样的做法却有违情理,且不礼貌,没教养。

像称谓一样,英语中的敬语谦词也远远少于汉语。在西方,他们喜爱追求平等,尊重个人价值,乐于表现自己,所以英语中,不管对方年龄多大,地位多高,you就是you,I就是I,不像汉语那样用许多诸如汝、尔、你、您和吾、我、在下、敝人等敬语。中国之所以敬语谦词如此多也是源于我们的礼仪制度和中国人传统的等级观念,它要求人们跟长辈、上级甚至同辈说话时要用敬语,同时,谈及自己时要用谦词,在我国谦虚被看作是一种美德,如不使用,会被认为是没有礼貌。

2.个人隐私

对大多数西方人来说,向陌生人或不大熟悉的人提出涉及年龄、收入、婚姻状况、或家庭情况等问题是不礼貌的,他们认为这些问题属个人隐私范畴,忌讳别人问及;而中国素以礼仪之邦著称,是一个团结友爱的国家,集体主义观念强,所以中国人很可能会问及这样的问题,以示对别人的友好和关心。例如,中国人可能会说“你每个月工资多少?”“你家有几个孩子?”等。而因为西方气候易变,所以见面经常讨论一些关于天气的问题,不会问及隐私问题,这些问题会令他们尴尬,难以回答。

(四)历史典故

人们常常在不自觉间运用出于各自民族文化遗产的典故,比如中国人会说“三十六计走为上计”,西方人会讲“He’s a Shylock.”(他是个守财奴)。如果我们对彼此的文化了解不多,很多时候就会很难理解对方,很显然,这是因为各民族文化遗产不同的缘故。中国的典故多源于古代四大名著、民间传说、神话以及中国传统的体育娱乐项目,如象棋、戏剧等;而西方人的典故则多出于英美文学作品及神话传说,如莎翁的作品、《圣经》以及传统的体育项目。

(五)思维方式

英语注重语法形式完整,句子组织严密,层次井然有序。比如:If winter comes,can spring be far away?(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一见到if,两句间的逻辑关系便一目了然;而汉语则很少使用连接手段,有时句子看上去松散,句子间的逻辑关系从外表不易看出。比如,“想留就留下,不想留就走,没人管你”几个句子间无连接成分,句间关系从外表上根本看不出,但句子的意思却把它们联系在一起,这就是人们所说的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这些差异反映了英汉民族思维方式的不同:英民族重理性,重视逻辑思维;而汉民族重悟性,注重辩证思维。

二、文化差异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渗透

从以上我们不难看出中西方文化存在着许多的差异,只有清楚和理解文化后,语言学习才会更容易掌握,所以我们要培养学生跨文化交流的能力。要培养出具有高职特色的实用型人才,就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不断提高学生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在培养学生学习语言的同时,还要注意学习语言背后的文化,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时刻注意文化差异的渗透。

(一)加强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比较

教师在授课时,要根据教材特点和内容随时抓住时机向学生介绍中西方国家在文化、风俗、生活习惯、政治上的差异,使学生能够更快地了解西方文化背景,为更好地学习英语铺平道路。例如,随着英语教学的普及和推广,国外的节日也越来越被我们国人所接受。如圣诞节、情人节等,教师可以就这些学生感兴趣的节日讲有关Christmas和Valentine’s Day的来历以及这方面的习俗,这样将语言与文化同步进行,不仅增添了学生的学习情趣,使学生加深了对语言的记忆,了解了异国风情,而且能够真正达到融会贯通、学以致用的目的。

(二)利用多种渠道多种手段向学生展示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运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英语电影、图片等,通过直观感受使学生了解西方国家的文化历史和风土人情,让学生接触到教科书中所没有的更为地道的英语。如,带有中文字幕的英文原版电影可以帮助学生学习英语,一段优秀的电影片段可以帮学生解决很多问题,学到很多可以随时运用的英语精华。教师可以采取以下的步骤:1.找出电影台词中最切合实际生活的部分;2.反复听电影片段,并跟着模仿;3.疯练,直至脱口而出;4.攻克其中的重点单词、口语要素和实用句子,举一反三,直至运用自如;5.话剧表演。

(三)注重英语俚语(American Idioms)的传授

我们都知道每个国家都有丰厚的文化内涵,而俚语正是这些文化内涵表现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与外国人交谈时,俚语很多时候不容易被理解,导致沟通障碍。因此,教师可以随时随堂讲授,要求或经常提醒学生注意平时积累。此外,还要注意说话的对象、场合与时间,这样理解会容易些。

(四)开设中西方文化选修课

中西方文化选修课向学生提供了中西方传统优秀文化的深厚积淀,让学生去感知、认同和领悟其教育意义,加强了学生对世界的了解。教师可通过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判断和推论来激发学生思维,培养他们分析比较的能力,提高整体素质。学生通过选修课的学习,不但可以学到文化史上的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可以学到分析和比较的学习方法,学到终身学习的本领。

综上所述,中西方文化差异与高职英语教学之间关系密切,在英语教学中注意文化意识的培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设计者对语言本身提出的要求,而且可以使学生的综合知识得到有效的扩展和深化。通过中西方文化的比较和对比,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又使他们更理解本国的文化,这有助于培养他们具有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思想,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文化差异的传授是外语教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结合文化教育进行英语语言教学意义十分重大。因此,将文化意识和文化差异真正融会到高职英语教学中,学生能够更深刻地理解英语语言,并能正确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真正达到融会贯通的境界,使英语学习更加多姿多彩,使高职教育培养出更迎合社会需求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李信.中西方文化比较概论.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2003.

[2]刘润清.刘润清论大学英语教学.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第5篇:中西体育文化差异范文

关键词:中职英语 文化差异

1.在中职英语教学中加强中西文化差异性教育的重要意义

1.1语言是人类的交际手段。不同地区之间人们所使用的语言千差万别,要进行跨文化交流首先必须掌握交流的载体,即语言

英语和汉语处于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存在语言的差异和文化的差异,语言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语音、文字、词语、句子结构、语法和篇章结构上。而文化的差异则是:使用不同语言的人们由于文化背景、民族特色、地区差异的不同而对同一事物的看法、理解和表达也不同,其本质是对事物的价值取向的差异。不同文化有不同的观念,往往带来认识上的偏差和误区。对学生进行中西文化区别教育是何等重要。克服文化差异造成的交际障碍已经成为各个国家共同面临的问题。在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由于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解释,往往会产生误解。只有真正懂得语言的文化差异,才能进行无障碍的交流。

1.2对中职学生进行文化差异性教育是实现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关键

语言是文化的产物,它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与不同的对象,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如何表述一个思想,与文化背景密切相关。语言能力是交际能力的基础,然而具备了语言能力并不意味着具备了交际能力。越来越多的人已达成共识,即交际能力应包括:英语的听、说、读、写四种语言技能,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正确交际即社会能力。但英语教学中,教师往往比较重视语言的外在形式和语法结构,即培养学生造出合乎英语语法规则的句子,而忽视了使用语言的社会环境,特别是语言的文化差异,从而忽视了学生的交际能力。

2.在中职英语教学中应该注意的中西文化区别教育的内容

在中职英语教学实践中,中西文化差异及其给学生带来的困扰主要表现在:

2.1称呼语。如“comrade”这个词是社会主义国家所特有的称呼语,在英语国家称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常用Sir和Madam。如果我们和讲英语的国家的人以comrade相称,他们将会感到莫明其妙。学生们会称呼李阿姨为“Uncle 1i”,这也是中文思维套用英语的现象。汉语中的亲属称谓有泛化使用的倾向,常用于非亲属之间:年轻人对长辈称“叔叔”“阿姨”;对平辈称“大哥”“大姐”。但在英语中,亲属称谓不被广泛地用于社交。“Uncle Smith”“Aunt Brown”,对方听了会觉得不太顺耳。英语文化中只有关系十分密切的情况下才使用此类亲属称谓且后面不带姓,只带名,如“Uncle Tom”。又如学生知道teacher的含义是“老师”,也就相应地把“王老师”称为“Teacher Wang”。其实,英语中teacher只是一种职业;汉语有尊师的传统,“教师”已不仅仅是一种职业,而成为一种对人的尊称。由于这种文化上的差异,造成学生的简单理解:王老师=Teacher Wang。

2.2感谢和答谢。一般来说,我们中国人在家庭成员之间很少用“谢谢”。如果用了,会感觉相互关系上有了距离。而在英语国家“Thank you”几乎用于一切场合,所有人之间,即使父母与子女,兄弟姐妹之间也不例外。送上一瓶饮料,准备一桌美餐,对方都会说一声“Thank you”。在公共场合,不管别人帮你什么忙,你都要道一声“Thank you”。这是最起码的礼节。当别人问你是否要吃点或喝点什么时(Would you like something to eat/drink?),我们通常习惯于客气一番,回答:“不用了”“别麻烦了”等。按照英语国家的习惯,你若想要,就不必推辞,说声“Yes,please.”若不想要,只要说“No,thanks”就行了。这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含蓄和英语国家人坦荡直率的不同性格。

2.3赞美。在英语国家,赞美也常用来作为谈话的开始。赞美的内容主要有个人的相貌、外表、新买的东西、个人在某方面出色的表现或是工作等。通常称赞别人的外表时只称赞她努力(打扮)的结果,而不是她的天生丽质。因此赞美别人发型的很多,赞美别人漂亮头发的很少。对别人的赞美,最普通的回答是:“Thank you”。如A:Your shirt looks nice. B:Thank you.

2.4隐私。中国人初次见面多会问及年龄、婚姻、收入等表示关心,而英语国家人却对此比较反感,认为这些都涉及个人隐私。如我们经常会问的“How old are you,Mrs Read?”英美国家的人可能会回答“Ah,It’s a secret”为什么Mrs Read不肯说出自己的年龄呢?因为英语国家的人都希望自己在对方眼中显得精力充沛,青春永驻,对自己实际年龄秘而不宣,妇女更是如此。再如中国人表示关心的“你去哪儿?”(Where are you going?)和“你在干什么?”(What are you doing?)在英语中就成为刺探别人隐私的审问和监视别人的话语而不受欢迎。

2.5打招呼。中国人日常打招呼习惯于问:“你吃饭了吗?”(Have you had your lunch?)如果你跟英语国家的人这样说,他们会认为你想请他们吃饭。英语国家人打招呼通常以天气、健康状况、交通、体育以及兴趣爱好为话题。

2.6节日。中国和讲英语国家的文化差异还显著地表现在节日方面。除中国和英语国家共同有的节日(如New Year’s Day)外,双方还各有自己独特的节日,中国有the Spring Festival, the Dragon Festival,Mid Autumn Festival等。英语国家有Valentine’s Day(情人节),Easter(复活节),April Fool’s Day(愚人节),Mother’s Day(母亲节),Thanks Giving Day(感恩节)和Christmas Day(圣诞节)等。对于别人在节日送来的礼物,中国人和讲英语的国家的人也表现出不同的态度:中国人往往要推辞一番,表现得无可奈何地接受,接受后一般也当面不打开。如果当面打开并喜形于色,可能招致“贪财”的嫌疑。而在英语文化中,人们对别人送的礼品,一般都要当面打开称赞一番,并且欣然道谢。

第6篇:中西体育文化差异范文

关键词:初中英语;跨文化教学;中西方文化

语言和文化有着密切关系,学习外语不仅仅是掌握语言的过程,也是接触和认识另一种文化的过程。《义务教育初中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提高跨文化意识”。但笔者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深深体会到,尽管跨文化教学已经得到教育工作者的普遍重视,但现行英语教材的编撰仍以话题为主线,强调大输入量,注重学生的思维训练和知识的灵活运用,至于语言背后的文化背景知识却往往被忽略,没有独立的章节可供学习,仍需要教师进一步深入地挖掘相关背景知识、组织跨文化教学。就此,笔者在仁爱版初中英语的教学中做了以下尝试:

一、重视中西文化知识的多元性,英语教学中渗透跨文化知识

英语教学中跨文化知识的渗透,必须始终依托于课堂教学内容展开,脱离教材地介绍、讲解,无疑会背离英语教学培养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宗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充分重视教材中的中西方多元文化知识的发掘,把语言知识的传授与文化教学紧密融合到一起。

仁爱版初中英语课本有很多内容是关于中西方不同的日常生活行为、生活习惯而展开的交际会话。恰当地对这些内容予以利用,同步讲解语言知识点与跨文化知识间的联系,或以教材为线索,适时提供和补充相关文化背景知识,都可以帮助学生消除交际上的障碍,从而使学生更准确、清楚地理解教材内容。以七年级下册Unite 8 Topic 3 Let's celebrate!一课为例,其主要内容为谈论节日“Christmas”圣诞节前后人们常做的事,结合前面Topic 2中“Customs in Different Countries”的话题讨论,教师可以就圣诞节风俗习惯以及节日的由来、庆祝时间、庆祝方式等进一步加以延伸、介绍,以加深学生对文化差异的理解。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课后查阅材料,以“ Christmas and the Spring Festival”为题进行英语写作,让学生对比圣诞节与中国春节的文化差异,表达自我感受。在笔者所任教的班上,一些有兴趣的学生还结合图书馆查阅的书籍、网络文献等,自主制作了题为“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ristmas and the Spring Festival”的PPT,从Time、History、Home decorating、Celebrating、Festival food等方面详细介绍了中西方最重要节日间的差异,让学生们受益匪浅,也更增加了学生学习英语和关注跨文化学习的兴趣。

此外,如艺术文化:八年级(上)Unit3 Topic 2 I like country music中出现的几首脍炙人口的世界流行歌曲;体育文化:“What shall we do for the Olympics”,都可以作为中西方文化交融的案例,结合相关的专用英语词汇向同学们讲授跨文化知识。只要教师做到有目的、

有意识地注重跨文化教学,自然就能做到文化和语言并重。

二、凸显中国文化的独特性,英语教学中正确把握中西文化差异

词汇学习是英语语言习得的基础。而学习一个词语,不仅要了解它的字面含义,对其隐含意义的把握也尤为重要。很多英语词汇都源自于谚语、神话、寓言或典故等,教师在指导学生掌握常用词汇之外,补充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也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词汇、短语的文化内涵。

以神话动物“龙(dragon)”为例,中国人为“龙的传人”意义深远,但在西方国家中,就不是这样了。此外,中国文化中有关“狗”的成语常为贬义,俗语如“a running dog(走狗)”、“a homeless dog(丧家犬)”等,都包含有浓厚的贬低的色彩。而“dog(狗)”在西方却是一种受宠爱的宠物,因此,“You are a lucky dog!”“Every dog has its day”都是赞美好运的意思,并没有贬义或歧视的意思。通过介绍这些细节文化背景知识,就可以避免学生在一些交际英语听力、阅读训练中对含有跨文化差异的词汇、短语产生误读,并且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深入钻研、理解英语词汇。

除了教师在教材中发掘、补充的跨文化知识外,教材本身所提及、涵盖的中西方文化知识尤其应当受到教师的重视与应用,如仁爱版教材在九年级(下)中以较大篇幅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专题介绍。其中,Unit 5 “Learn about China”就大量涉及到了中国历史、地理、茶文化等诸多知识,还有很多名言,如“He who learns but does not think is lost;he who thinks but does not learn is in danger.”(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When I walk along with two others,I may be able to learn from them.”(三人行,必有我师)等。指导学生掌握这些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性的语言知识,学生不仅可以运用于写作中从而成为英语写作中的“亮点”,而且在交际对话中也能够更好地传播灿烂悠久的中国文化。

三、重视辅助语言材料的应用,让学生感受跨文化差异

进行跨文化教学,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利用原汁原味的语言材料,如报刊、电影等,帮助学生更直观、清晰地感受到英美国家的风土人情、语言行为,更深刻地把握英美文化与汉语言文化的差异。

笔者在跨文化教学中推荐给学生阅读的报刊主要是《英语辅导报》《21世纪报》等,这些报纸都充分体现了语言文化的时代性,内容新颖,内容难度适宜,可供学生们辅助学习使用。比如,结合英语报刊中相关报道和九年级(上)中“Harry Potter”等内容进行对照阅读,就可以很好地提升教学效果。其他如原版的英语经典影片《Gone With The Wind (乱世佳人)》 《Kungfu Panda(功夫熊猫)》也可以选择若干片段,供学生们学习使用。其中的经典语句比如:After all,tomorrow is another day!(毕竟,明天又是新的一天);To make something special,you just have to believe it’s special.(相信奇迹才能创造奇迹),等等,都可以作为我们写作教学中的优秀素材加以使用。

总之,重视跨文化教学,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能够有效巩固与加深学生对英语语言知识掌握的程度。英语教师应深入研究跨文化教学的各种有效形式,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英语使用习惯,真正地提升学生对于英语知识的掌握程度及应用水平。

参考文献:

[1]赵振华.初中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J].

读与写,2011(4).

[2]孙卫刚.初中英语教学中渗透及培养跨文化意识初探

第7篇:中西体育文化差异范文

关键词:文化背景;英美文化;英语教学

语言与文化是相辅相成,互相融合的,语言离不开文化,文化依靠语言,英语教学是语言教学,当然离不开文化教育。作为一名高中英语教师要充分重视中英语文化差异,在课堂英语教学中随时渗透文化教育,使学生在学英语过程中达到事半功倍。

一、为什么进行文化教育

(一)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英语语言本身是丰富多彩的,它生动、有趣、知识性强。由于我们的母语是汉语.所以我们在学习与汉文化不同的英语时感到有不小的障碍。对西方文化背景知识的讲解和巧妙运用,不仅可以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而且能创造活跃的课堂气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开阔学生视野,扩大学生知识面

书本知识的获得固然必不可少.而包括文化背景知识在内的课外知识的介绍和了解也同样不可缺少。西方文化背景知识是培育英语语言环境的沃土。向学生适时、适度地引入西方文化背景知识能开阔其视野,扩大其知识面,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英语人才。

(三)加深语篇理解,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读者如果对语篇所涉及的背景知识缺乏了解,就不能真正读懂英语语篇的内涵,从而导致理解困难,甚至产生误解。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必修3 Unit3 A Million Pound Bank-note 时,我首先让大家了解作家马克吐温和 当时的写作背景。还给同学们播放了相关的影片片段,大大加深了同学们的语篇理解。

(四)文化教育是实现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关键

发展交际能力是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语言能力是交际能力的基础,然而具备了语言能力并不意味着具备了交际能力。但英语教学中,教师往往比较重视语言的外在形式和语法结构,即培养学生造出合乎语法规则的句子,而忽视了语言的社会环境,特别是语言的文化差异,致使学生难以知道什么场合该说什么话,从而忽视了学生的交际能力。

二、英美文化教育的内容

在英语教学实践中,文化差异及其对学生带来的干扰主要表现在以下七个方面:

1.称呼语

中文名字往往是姓在前,名在后,而英语中是名在前,姓在后,在英语国家称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常用Sir和Madam。我们如果知道对方的姓氏比如Smith,我们就可称呼某位先生为 Mr Smith已婚妇女为某某太太 Mrs Smith未婚妇女为某某小姐 miss Smith。对于有学衔军衔、技术职称的人士可以用“头衔姓”来称呼。例如Professor Smith.又如学生知道teacher的含义是“老师”,也就相应地把“王老师”称为Teacher Wang。 其实,英语中teacher只是一种职业,英语国家的人听起来感觉不可思议。英语中称呼人一般用Mr., Miss, Mrs.等。

2.赞美

在英语国家,赞美也常用来作为交谈的引子。赞美的内容主要有个人的外貌、外表、新买的东西、个人财物、个人在某方面的出色的工作等。通常称赞别人的外表时只称赞她努力(打扮)的结果,而不是她的天生丽质。因此赞美别人发型的很多,赞美别人漂亮头发的很少。对别人的赞美,最普通的回答是:“Thank you.”

而中国文化一向视谦虚为美德,并且中国人侧重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以及群体力量在面对夸奖时往往不正面承认遵循自谦的原则习惯使用“不敢当”“哪里哪里”、“惭愧、惭愧”,否则会被别人认为狂妄自大不够谦虚。而在英语文化中,人们对别人送的礼品,一般都要当面打开称赞一番,并且欣然道谢。

3.感谢和答谢

当别人问是否要吃点或喝点什么时(Would you like something to eat/? drink?),我们通常习惯于客气一番,回答:“不用了”、“别麻烦了”等。按照英语国家的习惯,你若想要, 就不必推辞,说声“Yes, please.”若不想要,只要说“No, thanks.”就行了。这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含蓄和英语国家人坦荡直率的不同风格。 而这种文化在高考交际用语考察中非常频繁。

4.隐私

中国人初次见面问及年龄、婚姻、收入表示关心,而英语国家人却对此比较反感,认为这些都涉及个人隐私。再如中国人表示关心的“你去哪儿?”(Where are you going?)和“你在干什么?”(What are you doing?)在英语中就成为刺探别人隐私的审问监视别人的话语而不受欢迎。

5.打招呼

中国学生对“How are you?” “ I’m fine ,Thank you ,and you?” 很熟练,但实际上说英语国家的人并不这样打招呼,他们通常会说”How are you going?” 中国人日常打招呼习惯于问:“你吃饭了吗?”(Have you had your dinner?)如果你跟英语国家的人这样说,他们认为你是想请他们吃饭。英语国家人打招呼通常以天气、健康状况、交通、体育以及兴趣爱好为话题。

6.节日

中国和英语国家的文化差异还显着地表现在节日方面。除中国和英语国家共同的节日(如New Year's Day)外,双方还各有自己独特的节日,中国有the Spring Festival, Mid—Autumn Day等;英语国家有Valentine's Day(情人节), April Fool's Day(愚人节) Thanks Giving Day(感恩节)和Christmas Day(圣诞节)等。中西方节日的风俗习惯也很不相同;这在人教版 必修四 Unit1Festivals有充分地体现。

7.词汇的文化内涵

英语词汇在长期使用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对英语词汇的文 化意义的介绍,以防学生单纯从词汇本身做出主观评价。比如senior citizen一词许多英语学者会理解为“有社会地位的公民”而实际上这里的senior与社会地并无联系。而西方人崇尚独立“独立”被认为是 “老而无用”的代名词。只注意其字面意义而忽视其文化内涵或社会史化意义就很难真正理解并正确运用。

三、英美文化教育的方法

文化教育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应该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提高学生对文化的敏感性,培养文化意识,使他们能主动地、自觉地吸收并融入新的文化环境中。

1.加强中西文化差异的比较,将中西文化在称呼、招呼语、感谢、谦虚、赞扬、表示关心 、谈话题材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自觉自然地渗透到英语教学中。对此我们也可通过任务式教学,创设情境,让学生做对话,表演情景剧等方式加深印象。

2. 多介绍一些好的英文歌曲,我校积极推进英语文化,积极倡导英语文化进课堂,课前三分钟,我们英语教师往往会和同学们一起学唱英文歌,

3.多举办一些 英语角,英语戏剧比赛,我校每年都会举办英语情景剧比赛,通过比赛大大提高了师生的积极性,加深对文化知识的实际运用。

4.推荐读一些适合中学生读的英文报纸比如21世纪英文报, 从经济,娱乐,体育等各方面都有介绍,既了解时事,又加深了对英美文化的了解。向学生推荐阅读体现外国文化的简易读本,引导学生在阅读时留心和积累文化背景、风土人情、社会习俗等知识。

5. 利用英美原版电影和电视剧。电影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社会文化和生活的最直观、最生动的反映。经典英语电影戏剧是了解英美文化的一个窗口,通过剧中的剧情,台词等,同学们感受到的不仅仅是语言,文化就已经渗透在内了, 另外观看一些好的影片,还可以帮助同学们建立好的品格,并且启发他们。我常推荐的影片有:《一路顺风》, 《南北战争》, 《绿野仙踪》,《梦幻成真》,《棒球小英雄》等

总之,在英语教学中不能只单纯注意语言教学,而必须加强语言的文化导入,重视语言文化差异及对语言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在实际中正确运用语言

参考文献:

第8篇:中西体育文化差异范文

关键词:英语教学 文化教育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语言是随着民族的发展而发展的,语言是社会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历史、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等,各民族的文化和社会风俗又都在该民族的语言中表现出来。语言离不开文化,文化依靠语言,英语教学是语言教学,当然离不开文化教育。

一、为什么进行文化教育

1.文化差异是跨文化交际的障碍文化差异是跨文化交际的障碍,克服文化差异造成的交际障碍已经成为整个世界共同面临的问题。一个企业若想让自己的产品畅销国际市场,不仅需要高超的经济和技术手段,而且需要深入了解对象国的文化,使该产品在包装设计和实用性方面符合对象国民众的心理需求。如,在中国,“龙(dragon)”是我们的精神图腾,是吉祥和权力的象征,中国人也以作为龙的传人而倍感自豪,然而在西方人眼里,对“龙”就没有这份特殊的情感,甚至将“龙”理解为一种张牙舞爪的可怕的怪物。如果某一企业家对此不甚了解,将印有“龙”图案的产品推向国际市场,试想这种产品能否刺激西方人的购买欲?能否给企业创造高效益?

2.文化教育是实现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关键越来越多的人已达成共识,即交际能力应包括五个方面:四种技能(听说读写)加上社会能力(即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合适交际的能力)。但英语教学中,教师往往比较重视语言的外在形式和语法结构,即培养学生造出合乎语法规则的句子,而忽视了语言的社会环境,特别是语言的文化差异,致使学生难以知道什么场合该说什么话,从而忽视了学生的交际能力。

二、文化教育的内容

在英语教学实践中,文化差异及其对学生带来的干扰主要表现在以下八个方面:1.称呼语人教社JEFC教材Book 3 Lesson 14 The man upstairs中,出现过“I’m sorry to trouble you, comrade.”的道歉语。“comrade”是社会主义国家所特有的称呼,在英语国家称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常用Sir和Madam.如果我们和英语国家的人以comrade相称,他们将会感到莫明其妙。

在JEFC Book 3 Lesson 34 Uncle Wang’s Factory中,学生们称呼一位工人为“Uncle Wang”, 这也是中文思维套用英语的现象。汉语中的亲属称谓有泛化使用的倾向,常用于非亲属之间 :年轻人对长辈称“叔叔”、“阿姨”;对平辈称“大哥”、“大姐”。但在英语中,亲属称谓不广泛地用于社交。如果我们对母语是英语的长辈称“Uncle Smith”、“Auntie Brow n”,对方听了会觉得不太顺耳。英语文化中只有关系十分密切的情况下才使用此类亲属称谓且后面不带姓,只带名,如“Uncle Tom”。

2.感谢和答谢

一般来说,我们中国人在家庭成员之间很少用“谢谢”。如果用了,听起来会很怪,或相互关系上有了距离。而在英语国家“Thank you.”几乎用于一切场合,所有人之间,即使父母与子女,兄弟姐妹之间也不例外。送上一瓶饮料,准备一桌美餐,对方都会说一声“Thank you.”公共场合,不管别人帮你什么忙,你都要道一声“Thank you.”。这是最起码的礼节。

3.赞美

在英语国家,赞美也常用来作为交谈的引子。赞美的内容主要有个人的外貌、外表、新买的东西、个人财物、个人在某方面的出色的工作等。通常称赞别人的外表时只称赞她努力(打扮)的结果,而不是她的天生丽质。因此赞美别人发型的很多,赞美别人漂亮头发的很少。对别人的赞美,最普通的回答是:“Thank you.”如,A:Your skirt looks nice.B:Thank you.

4.隐私

中国人初次见面问及年龄、婚姻、收入表示关心,而英语国家人却对此比较反感,认为这些都涉及个人隐私。如在JEFC Book 1 Lesson 16中有这样的对话:“How old are you, Mrs Read? ”“Ah, it’s a secret!”为什么Mrs Read不肯说出自己的年龄呢?因为英语国家人都希望自己在对方眼中显得精力充沛,青春永驻,对自己实际年龄秘而不宣,妇女更是如此。再如中国人表示关心的“你去哪儿?”(Where are you going?)和“你在干什么?”(What are you doing?)在英语中就成为刺探别人隐私的审问监视别人的话语而不受欢迎。

5.打招呼

中国人日常打招呼习惯于问:“你吃饭了吗?”(Have you had your dinner?)如果你跟英语国家的人这样说,他们认为你是想请他们吃饭。英语国家人打招呼通常以天气、健康状况、交通、体育以及兴趣爱好为话题。

6.节日

中国和英语国家的文化差异还显著地表现在节日方面。除中国和英语国家共同的节日(如New Year’s Day)外,双方还各有自己独特的节日,中国有the Spring Festival, the Dragon Festival, Mid―Autumn Day等;英语国家有Valentine’s Day(情人节),Easter(复活节), April Fool’s Day(愚人节),Mother’s Day(母亲节),Thanks Giving Day(感恩节)和Christmas Day(圣诞节)等。中西方节日的风俗习惯也很不相同;这在人教社JEFC教材中有充分地体现,如JEFC Book 2 Unit 3 Mid―Autumn Day和Book 3 Unit l3 Merry Christmas!在节日里,对于别人送来的礼物,中国人和英语国家的人也表现出不同的态度。中国人往往要推辞一番, 表现得无可奈何地接受,接受后一般也当面不打开。如果当面打开并喜形于色,可能招致“ 贪财”的嫌疑。而在英语文化中,人们对别人送的礼品,一般都要当面打开称赞一番,并且欣然道谢。

三、文化教育的方法

文化教育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应该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提高学生对文化的敏感性,培养文化意识,使他们能主动地、自觉地吸收并融入新的文化环境中。

1.加强中西文化差异的比较,将中西文化在称呼、招呼语、感谢、谦虚、赞扬、表示关心、谈话题材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自觉自然地渗透到英语教学中。

第9篇:中西体育文化差异范文

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说, 发展交际能力是英语教学的终极目标。语言能力是交际能力的基础,然而具备了语言能力并不意味着具备了交际能力。越来越多的人已达成共识,即交际能力应包括五个方面:四种技能(听说读写)加上社会能力(即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合适交际的能力)。在我们的日常英语教学中,教师往往比较重视语言的外在形式和语法结构,即培养学生造出合乎语法规则的句子,而忽视了语言的社会环境,特别是语言的文化差异,致使学生难以知道什么场合该说什么话,从而忽视了学生的交际能力。其实,文化教育是实现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关键。因此,语言的文化差异是我们在英语教学中一个必须面对和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在英语教学实践中,文化差异及其对学生带来的干扰主要表现在以下八个方面:

1.称呼语

人教版教材Book 3 Lesson 14 The man upstairs中,出现过“I?蒺m sorry to trouble you, comrade.”的道歉语。“comrade”是社会主义国家所特有的称呼,在英语国家称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常用Sir和Madam。如果我们和英语国家的人以comrade相称,他们将会感到莫明其妙。

2.感谢和答谢

一般来说,我们中国人在家庭成员之间很少用“谢谢”。如果用了,听起来会很怪,或相互关系上有了距离。而在英语国家“Thank you.”几乎用于一切场合,所有人之间,即使父母与子女,兄弟姐妹之间也不例外。送上一瓶饮料,准备一桌美餐,对方都会说一声“Thank you.”公共场合,不管别人帮你什么忙,你都要道一声“Thank you.”。这是最起码的礼节。

3.赞美

在英语国家,赞美也常用来作为交谈的引子。赞美的内容主要有个人的外貌、外表、新买的东西、个人财物、个人在某方面的出色的工作等。通常称赞别人的外表时只称赞她努力(打扮)的结果,而不是她的天生丽质。因此赞美别人发型的很多,赞美别人漂亮头发的很少。对别人的赞美,最普通的回答是:“Thank you.”如,

A:Your skirt looks nice.

B:Thank you.

4.隐私

中国人初次见面问及年龄、婚姻、收入表示关心,而英语国家人却对此比较反感,认为这些都涉及个人隐私。如在JEFC Book 1 Lesson 16中有这样的对话:“How old are you, Mrs Read? ”“Ah, it?蒺s a secret!”为什么Mrs Read不肯说出自己的年龄呢?因为英语国家人都希望自己在对方眼中显得精力充沛,青春永驻,对自己实际年龄秘而不宣,妇女更是如此。再如中国人表示关心的“你去哪儿?”(Where are you going?)和“你在干什么?”(What are you doing?)在英语中就成为刺探别人隐私的审问监视别人的话语而不受欢迎。

5.打招呼

中国人日常打招呼习惯于问:“你吃饭了吗?”(Have you had your dinner?)如果你跟英语国家的人这样说,他们认为你是想请他们吃饭。英语国家人打招呼通常以天气、健康状况、交通、体育以及兴趣爱好为话题。

6.介绍

人教版 Book 1中“What?蒺s your name?”出现的频率相当高,但对于它在何种情况下使用却鲜有解释。实际上,英语国家的人在谈话时一般先介绍自己的名字,如“I am…”对方自然会即刻说出自己的姓名。即使在填写表格、面谈等场合需要问及姓名时,一般也只说“ You name, please?”或“May I know your name?”如果使用“What?蒺s your name?”,他们将有一种被审问的感觉。

7.节日

中国和英语国家的文化差异还显著地表现在节日方面。除中国和英语国家共同的节日(如New Year?蒺s Day)外,双方还各有自己独特的节日,中国有the Spring Festival, the Dragon Festival, Mid?鄄Autumn Day等;英语国家有Valentine?蒺s Day(情人节),Easter(复活节), April Fool?蒺s Day(愚人节),Mother?蒺s Day(母亲节),Thanks Giving Day(感恩节)和Christmas Day(圣诞节)等。中西方节日的风俗习惯也很不相同;这在人教社JEFC教材中有充分地体现,如JEFC Book 2 Unit 3 Mid-Autumn Day和Book 3 Unit l3 Merry Christmas!在节日里,对于别人送来的礼物,中国人和英语国家的人也表现出不同的态度。中国人往往要推辞一番, 表现得无可奈何地接受,接受后一般也当面不打开。如果当面打开并喜形于色,可能招致“ 贪财”的嫌疑。而在英语文化中,人们对别人送的礼品,一般都要当面打开称赞一番,并且欣然道谢。

8.词汇的文化内涵

英语词汇在长期使用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对英语词汇的文 化意义的介绍,以防学生单纯从词汇本身做出主观评价。比如red一词,无论在英语国家还 是在中国,红色往往与庆祝活动或喜庆日子有关,英语里有“red?鄄letter days”(节假日)。尤其在中国,红色象征革命和社会主义等积极意义,但英语中的“red”还意味着危险状态或使人生气,如“red flag”(引人生气的事)。还有当看到商业英语中的“in the red”,别以为是盈利,相反,是表示亏损、负债。相反,“in the black”则表示赚钱、盈利。

那么,面对以上文化差异给学生英语学习带来的困扰,我认为,教师可以采用比较文化教学的方法来提高学生对文化的敏感性,培养比较文化意识,使他们能主动地、自觉地吸收并融入到新的文化环境中。

1.加强中西文化差异的比较。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