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青少年体育锻炼现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摘 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青少年的体质健康问题越来越受社会的关注,本文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了解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的现状,包括我国青少年体质监测开展情况、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原因等问题,并且提出自己的意见与建议。
关键词 青少年 体质健康 现状
一、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近年来我国儿童青少年体格发育水平明显提高,但身体生理功能和素质发育相对缓慢甚至出现下降趋势。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关乎一个国家与民族的未来和希望,是目前中国国民体质研究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的现状
(一)我国青少年体质监测开展情况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青少年体质监测工作逐步展开。我国从1985年开始建立了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制度,每五年一次。《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网络工作实施方案》是2002年由教育部印发,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网络建立,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工作每两年开展一次。目前,我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监测体系由每五年一次的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和每两年一次的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组成。我国目前实施从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以及运动能力四个方面进行测试与评价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二)现状分析
高刚在《新时期优化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评价、指标研究一以新疆地区为例》这篇文章指出我国青少年学生在身体形态指标持续提高的同时,有氧耐力、肌肉力量和肌肉耐力指标有不同程度的下滑,青少年肥胖上升的趋势继续蔓延,并且趋向于低龄化,整体上处于儿童肥胖的流行早期[1] 。
杨志雄在《藏族青少年体质健康现状及对策分析》中提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提高体育课和课外活动的开展,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决定,“推进学校体育的综合改革,把教育放在重要位置,使学校体育工作取得突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得到提升”是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全国学校体育工作座谈会上所强调的[2]。可见,青少年体质健康已成为国家战略。
(三)影响我国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因素
陈玮君在《从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降透析学校体育现状》这篇文章中提出了我国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原因,主要有:(1)社会方面,城市社区体育设施的匮乏和不合理,使青少年因为这种客观原因而不能参与体育锻炼。(2)家庭方面:许多家长没有正确的教育观,他们只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智力发展、营养膳食,轻视孩子的体力发展,体育锻炼。(3)学生方面: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外因是学校、家庭、社会,内因是青少年缺乏主动锻炼的意识,从而导致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下降。(4)生活方式方面,学习压力大缺乏体育锻炼、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也是导致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原因[2]。
邢文华在《中国青少年体质的现状及加强青少年体育的紧迫性》指出我国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原因是:(1)在中国教育中体育的地位被严重忽略,学校,社会,家长只看重学生的成绩和升学率。(2)专业师资严重缺乏,直接影响学校体育的质量。(3)体育经费投入不足,导致学校体育场地、器材无法满足学生体育锻炼和体育课的需求。(4)体育教学指导思想的理论误导,众所周知,体育课的根本任务就是使学生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增强学生的体质,增进学生的健康。(5)有关学校体育的政策措施落实不力,主要出现在政策实施的中间环节,例如部分省市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落实不力[3]。
三、结论
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处于下滑状态,国家对出行的检测体系也在不断完善,但是效果不明显,这说明了青少年没有提高自己体质健康的意识,家庭、社会、学校没有对提高青少年的体质健康起到太大的影响作用;现在的应试教育,使得学生的压力大,不愿意花时间去锻炼身体,所以,针对这一系列的问题,还需要我们更深入的讨论与研究。
四、建议
青少年的时间大部分在学校度过,所以想要提高青少年体质健康必须从学校抓起,规范体育课及多形式的开展课外活动,让青少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外活动中,并且保持一定的运动负荷;加强师资力量的培养及学校领导的关注度,专业的体育老师才能让学生进行科学的体育锻炼,才能准确的进行体质监测,所以学校领导应高度关注,加强师资力量的培养;好的设施才是加强体育锻炼的基础,加大体育经费的投入,让学生更多的参与体育锻炼,提高青少年的体质健康。
参考文献:
[1] 季成叶.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1985-2000年超重、肥胖流行趋势动态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4(2):103-108.
关键词 体育锻炼 青少年 心理健康
1前言
青少年在成长时期应该具备积极向上、坚持不懈、面对困难永不气馁的品质,培养这种品质青少年应该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在体育锻炼中了解和学习体育精神,在锻炼中亲近自然,通过团队合作认识到团队意识和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体育运动是保持身体健康的重要途径,同时也对心理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心理健康又可以促使体育运动更好的发展。
2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与产生的主要原因
2.1心理健康的概念和标准
2.1.1心理健康的概念
心理健康有两方面的含义:其一是指一种健康状态。例如,当一个人处于这种状态时,能以积极有效的心理活动,平稳正常地面对正在发展着的社会自然环境以及自我内环境(自己的内心世界),发挥自身潜能,取得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获得更高水平的身心健康。其二是指维护心理健康A防精神疾病 减少问题行为的原则方法。
2.1.2心理健康的标准
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标准大致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正常的智力发展水平;(2)能保持完整统一的人格;(3)恰当的自我认识能力和评价能力;(4)能保持对学习较浓的兴趣与求知欲望;(5)能协调与控制情绪,心情良好;(6)能保持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7)能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8)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2.2从数字中透视当代青少年的心理问题
我国当代中小学生具有众多的优良个性品质,如思维敏捷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知识面广获取信息能力强等;同时也确实存在相当一部分学生心理素质不高的问题,个别人的心理问题还比较严重。此外,因心理问题引发的违法犯罪等社会问题,也呈日趋上升的态势。
2.3青少年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1)生物遗传因素。遗传因素、脑损伤生理疾病或缺陷。
(2)社会环境因素。亲子关系、家庭气氛生活压力与环境变迁。
(3)心理因素。
①心理承受能力普遍弱化。青少年无论在生理上或心理发展社会适应等方面都要经历巨大的变化,摆在他们面前需要面对的,不仅是学习 交往发育升学就业等自身成长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同时,还有现代化进程中社会转型给他们造成的巨大心理压力与考验。
②道德焦虑的缺乏。道德焦虑是指人永远无法消除对良知的恐惧。通俗地讲,是指一个人因为担心自己的行为有悖社会道德而产生的一种焦虑体验,通常表现为羞耻感和自罪感健康的人应该具备一定的道德焦虑,这是道德健康的一部分,而事实上有一定比例的大学生缺乏相应的道德焦虑。
(4)教育系统的心理教育咨询和治疗体系不完善。目前,我国的现状是:对现代化进程的急剧加速与之相伴的心理问题的明显增长,而我国精神卫生工作队伍无论在人才和经费的投入上都缺乏足够的准备我国现有精神医生一万余人。
3体育锻炼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3.1体育锻炼能为心理健康发展提供物质基础
心理要想健康发展,必须以健康的身体,尤其是以正常健康发展的神经系统和大脑为物质基础通过体育锻炼,促使身体正常健康的发展,为心理健康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这是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
3.2体育锻炼是推动心理发展的动力
体育锻炼与日常的身体活动相比,无论内容和形式都不尽相同,原有的心理水平常常不能满足所学习的项目的需要,例如,短跑要求较短的反应潜伏期良好的运动距离知觉和运动速度知觉;又如篮球运动中的运球上篮,运动者要了解队员位置,就要有较大的注意范围,都要求运动员有勇敢坚持自制不怕困难等良好的意志品质青少年在提高自己的运动水平或战胜对手而进行的运动中,原有的心理水平便慢慢获得提高也就是说,体育运动的新需要与原有心理水平的矛盾,推动了心理的发展。
3.3体育锻炼能推动自我发展
体育锻炼有助于青少年认识自我,体育运动大多是集体性竞争性的活动,自己能力的高低,修养的好坏,魅力的大小,都会明显地表现出来,使自己在比较正确地认识自我的基础上,便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修正自己的认识和行为。
4结论
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们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所以,在体育运动过程中,应抓住心理健康与体育运动相互作用的规律,利用健康的心理来保证健康活动效果;利用体育运动来调节人的心理状态,促进心理健康。体育部门医疗部门与心理咨询部门应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优势互补,相互配合,为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提供更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马启伟.体育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2] 刘翠.解析体育锻炼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J],体育研究与教育,2014(6):32-33.
[3] 顾峰.体育锻炼对青少年心理关系探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4(5):233-234.
摘要青少年体育对学校体育、社区体育、竞技体育的发展都起到重要的作用,笔者通过阅读大量的文献资料,分析了以美国、英国、德国为主的发达国家青少年体育发展现状以及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管理体制,以期对我国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发达国家青少年体育研究综述
青少年是一个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他们身体素质的高低是任何一个国家的政府都高度重视的事情。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各级政府了一系列政策和文件,强调青少年锻炼身体的重要性以及落实青少年体育锻炼的具体措施。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国青少年的身体素质状况与国外体育发达国家存在明显的差距,现状不容乐观。笔者查阅了大量的资料,了解到一些体育发达国家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发展比较成熟,研究成果也较多,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一、发达国家青少年体育发展的现状
英国体育理事会分别于1994年、1999年、2002年三次调查了全国青少年体育发展的情况。2002年的调查对象包括全英国200多个中小学3000多名6―16岁的青少年,本次调查结果提供了英国青少年体育发展最权威的信息,这些信息包括青少年体育课的参与情况、课外时间参与体育的情况、对待体育的态度以及青少年对体育教师的看法,其中青少年参加课外体育的调查结果显示,2002年平均每周参加5个小时以上体育锻炼的青少年为调查总数的63%,青少年整体上热爱体育运动并能经常性的就近参加体育锻炼。
金玉(1998)在其文章《北美青少年体育运动的发展及启示》中指出:北美青少年体育运动的发展体现在五个方面:第一,社会和青少年的家长都十分重视并积极支持青少年参加体育活动;第二,青少年参加体育运动的动机以感受运动快乐和提高运动技术为主;第三,组织形式有两种,一是由青少年自发组织,二是由成人组织;第四,新闻媒介对体育运动的广泛宣传促进了青少年体育运动的发展;第五,开设业余教练员训练班,建立青少年体育研究中心,保证青少年体育运动的顺利进行。
张怀波(2008)对美国青少年体育发展历程及社会文化背景进行了分析:“美国青少年参加的体育活动种类繁多,除日常的体育课以外,青少年主要参加感兴趣的社区和课外体育活动,较为受欢迎的项目有足球、篮球、棒球、高尔夫、滑冰等。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美国中小学参加体育课外活动的学生达80%以上,课外活动时间5-12年级平均每周12.6h。”
二、发达国家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管理体制
(一)美国
美国采取的是典型的社会管理型体育管理体制。美国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主要依靠各级各类学校,接受文化教育是学生的主业,进行体育活动更多的是一种爱好,因此竞技体育充其量算是整个教育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学校体育竞赛与职业体育完全分离,体育活动资金筹集主要采取的是市场手段。
根据肖林鹏(2008)的分析,在美国,除职业体育俱乐部外,群众开展体育活动的主要组织形式是大众体育俱乐部,美国的大众体育俱乐部按人群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青少年俱乐部,另一类是成人俱乐部。美国专门负责青少年体育运动的是业余体育联合会,是非盈利性体育组织,该组织制定了一系列推广和发展青少年体育的计划,注重青少年理念的培养和全面发展。
(二)英国
英国的体育俱乐部遍布全国,这些俱乐部绝大多数是非营利性的,它们构成了英国体育的基石。英国对国民的终身体育锻炼、特别是对青少年的身体健康特别重视,鼓励青少年学生进行经常性的体育锻炼,并注重培养学生家长的健康意识。在1988年通过的《教育改革法》中,政府针对俱乐部的创建和运行制定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
英国体育理事会的俱乐部联络项目表明,2006年,有27%的青少年学生参加了一个或几个俱乐部,并且这些俱乐部与学生所在的学校都有不同程度上的合作关系。另外,英国体育理事会的“走进体育”志愿者项目在2006-2007年度吸引了78890位青少年参加,他们中的13996人接受了专项体育培训。2007年英国政府出台了青少年《十年规划》,同时从国家财政调拨1亿英镑作为青少年发展基金,英国体育理事会认为这项规划的出台会使青少年体育不仅仅局限于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和体育中心,并将会惠及本国所有青少年学生。英国体育理事会的目标是:截止到2012年,使全国200万名青少年参加体育运动。
(三)德国
德国联邦政府没有设立专门的体育行政管理机构,管理体育的事务都是由德国体育联合会来负责的,它是德国管理体育的最高权威机构,负责统一协调和管理整个国家的体育活动。联合会下设54个国家级单项协会,分别管理相应项目的具体事务。学校体育俱乐部可以通过体育联合会和单项协会参加社会上的体育活动;另外社区体育俱乐部除了吸引本社区居民参加体育运动外,也可以吸纳周边的教师和学生参加其组织的各类体育活动。
参考文献:
[1] 金玉.北美青少年体育运动的发展及启示[J].体育与科学.1998.1(第19卷第1期).
[2] 张怀波.美国青少年体育的发展及其启示[J].体育文化导刊.2008.11.
[3] 胡乔.中美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机制的比较分析[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8.2.
[4] 肖林鹏等.我国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8.12:27-28.
关键字:体育运动 学生体质 健康
1、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现状
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广大居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家庭生活状况显著改善,家庭生活条件的改善和独身子女家庭的大量存在,使广大家庭对孩子的关注较以往有了明显的变化,甚至在很多的家庭,尤其是城市家庭对孩子的溺爱越来越多,在饮食上忽略了均衡饮食的原则,更多的是关注所谓有营养的物质的获得,肉、蛋、奶等过多的供给,导致孩子的营养失衡,很多青少年表现出来的是身高、体重方面的变化,特别时体重超重的问题越来越普遍;但是从学生们体质来看却明显的呈现下降的趋势,无论是学生们的耐力,还是他们的速度和力量方面较之前的学生,从数据和实际的考量来看均呈现下降的状况。这就导致现在的青少年很多都得了“富贵病”,甚至三高问题也慢慢的靠近了青少年。
2、体育锻炼尤其是中长跑对体质健康的影响
针对日益下降的我国青少年体质问题,为了在紧张的学习之余能够科学的锻炼学生的身体,增强学生们的体质,是每一名青少年学生能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国家教育部提出了以增强学生体质为目标的阳光体育锻炼活动。国家希望通过指导学校合理安排学生的体育锻炼时间,能够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而在阳光体育推广的过程中,从内容来看很多学校大多安排的是学校课间的跑操活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长跑运动。学校阳关体育活动之所以大多数都选择长跑活动为主是有着极为科学的体育锻炼思想指导的。在长期的体育锻炼的科学研究中认为:科学的有氧运动能够更好地提高人的体质,增强身体的免疫力,而有氧运动的比例越大、时间越长,其锻炼的效果越显著。经常让学生们坚持科学的长跑活动,不仅能够提升人的心肺功能,也能通过长跑中的能量的大量消耗减少身体的脂肪含量,达到减肥的效果。
3、阳光体育活动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阳关体育运动的提出,无论是对于学校教育工作的开展,还是体育课堂的教学都带来了发展的契机,但是在具体的落实阳关体育运动的过程中,有些问题还是需要我们体育教育工作者面对的。
首先就是学生个体的差异。新时期的我国教育是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教育的主体是我们的教育对象——学生。学生的实际使我们所有教学工作的基本出发点,使学生最终能够受益也是我们教育的最终落脚点。在学生的体育锻炼的过程中,我们同样要关注学生的实际,从学生的实际来看,学生在不同的阶段他们的体质特征是有差异的,城市的学生和农村的学生也是有区别的,特别是男女生同学体质的差异可能更为明显。
而我们在长跑运动的过程中可能往往就学生的年龄特点安排跑的距离,却往往忽视考虑到性别因素,可能会产生一边“吃不饱”,一边“撑着”的现象,因此,在制定具体措施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的差别,这要才能使学生的锻炼效果最佳化。
其次,对于学生体育锻炼过程中“度”的控制。当前形势的严峻性需要我们及时的贯彻阳光体育锻炼的要求,把阳关体育锻炼贯彻到我们体育教学的实际工作中去。但是,如何科学的把握训练的“度”,使体育锻炼的效果最大化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的。对于体育锻炼的“度”的把握来看,一般的常用方法有最大摄氧量百分数、心率、主观体力感觉等。也有研究认为在没有条件做运动实验者,可测试自己的脉搏,只要每分钟脉搏数在(220-年龄)*(60%-75%)范围内则运动强度是有效的、安全的。另外根据有关负荷控制与测评来划分强度。一教育部颁布的法令中没有给出相应的运动强度。青少年应根据自己的体能情况选择适宜强度。运动时间与运动强度关系密切:时间长一点,强度就可以低一点,反之亦然。通常可以用三种方式描述运动时间:时间长短、运动距离、或耗热量。
再次、运动场地限制和活动时间。据研究表明,现中小学的操场是非常有限的,根本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与大学生课程时间安排不一样,中小学生上下课时间基本全部重合,全体学生在仅有的场地在几乎相同时间进行跑步是不现实的。即使我们能保证学生在学校时的活动时间、活动场所,那星期六、星期日休息时间内的锻炼又如何来保证呢?
4、影响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主要因素分析
造成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较差的主要因素有学生自身因素、学校因素和家庭因素3个方面。
首先、学生自身因素。 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 得不到保证。课外体育锻炼的时间太少,有一半的学生每周锻炼的次数少于两次,每次锻炼的时间也很短,绝大部分都在1小时以下,相比较而言男生每周从事课外体育锻炼的时间要多于女生。绝大部分大学生在体育锻炼中根本不考虑体育活动的强度、时问,只是凭着自己的兴趣爱好运动,体育锻炼不科学 。
其次、学校因素。所有学校在开设体育课时周2---3课时,而没有注意其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长远效益;从教学内容上看还是以身体素质练习、体育锻炼方法和体育健康知识等方面的内容很少。
关键词:体育锻炼;身心健康
1前言
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下的定义为:“健康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是没有疾病及虚弱现象。”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态是生活质量的基础,是生命存在的最佳状态,拥有健康才能拥有美丽人生。现代社会飞速发展,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今天,健康问题已然成为社会密切关注的热点问题,大学生的健康问题更是不容回避的客观事实,也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因此,加强学生体育锻炼,培养学生终身锻炼意识,让大学生充分认识到体育锻炼对促进身心健康的重要性,以及提高健康水平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刻不容缓。
2大学生身心健康的现状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身心健康关系到民族的命运与国家的未来。但是,调查结果显示:近20年来,我国青少年的体质呈持续下降趋势。学生身体素质的一些指标持续下降,未老先衰;健康水平下降,亚健康状况普遍存在。据统计,大学生每天锻炼时间能达到1小时的少之又少,肥胖率、近视率等持续增高。由于学生学习压力和社会压力不断增大,导致心理健康出现问题,激化了人际关系矛盾。这些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3体育锻炼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
3.1体育锻炼与学生身心健康的关系
体育锻炼是一种积极的主动活动过程,可以有效地塑造人的行为方式。它包括各种与心肺功能、肌肉力量和耐力、柔韧性和身体成份等有关的活动形式,通常指那些有计划、有规律、重复性的,以发展身体素质、增进健康、增强体能为目的的身体活动,如慢跑、举重等。青少年时期是身体发育的高峰期,也是心理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体育锻炼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学校体育教学的目的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增强学生体质,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使学生能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从事社会主义建设。学校体育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增进国民健康不可缺少的途径,同时也是促进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学校体育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是深入贯彻“健康第一”的理念,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增强社会适应能力,肯定体育锻炼对于增进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意义。体育锻炼能够真正意义上起到“减负”、“减压”的作用,使得到释放的学生更轻松、更好地投入学习,形成锻炼提高学习效率,节约学习时间,有了时间可以更多地锻炼的良性循环局面。
3.2体育锻炼对学生身心健康的促进作用
体育锻炼对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能促进学生正常生长发育以及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发展。经调查研究证明,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青少年要比同龄的不经常锻炼的学生身高要高。因而,在青少年时期,积极参加多种多样的体育活动,对发展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对于提高健康水平,增强体质也是非常重要的。体育锻炼对神经系统起到良好影响,可以消除大脑疲劳,提高神经系统的调节能力,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现在社会的人际关系较为复杂,要求人有较好的适应能力。学生在参与体育锻炼中,扩大了生活领域,促进了社会交往,增进了友谊,调节了感情,提高了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
3.3体育运动对学生身心健康的负面影响
体育场上的血腥暴力、恶意竞争、虚假作弊等违背体育道德的一些负面元素,也会侵袭学生的思想行为,威胁着学生的身心健康。由于青少年学生处于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形成的阶段,缺乏对事物的判断能力,给那些负面元素有了可乘之机。因此,运动中所包含的负面元素对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影响也是不言而喻。当然,不科学的体育运动或是对健康运动的误解也会对成长高峰期的青少年学生带来消极的影响。如运动前准备活动不充分,运动时间太久,运动负荷太大等,都很容易造成运动损伤,严重的会留下后遗症。
4总结和建议
身心健康对学生的成长非常重要,学生的身心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高度关注。体育锻炼增进了学生身心健康,促进学生正常生长发育以及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发展,可以消除大脑疲劳,提高神经系统的调节能力。但也有一些负面的、消极的影响。我们要重视青少年的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的发展,深入理解并认真贯彻“健康第一”的思想,帮助学生树立健康意识、竞争意识,关注身心健康,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与行为习惯,科学合理地、积极地参与体育锻炼,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智勇.现代大学体育教程[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
论文关键词:体育锻炼:青少年学生:心理障碍;改善和调理
随着我国现代化事业进程的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许多人在物质生活上一天比一天好.可却感到一天比一天“活的累”。喜、怒、哀、乐是人之常情.可总是感到烦躁、焦虑、沮丧、羞怯,表现为急躁易怒、忧郁多疑、孤僻自负、忧柔胆怯,甚至心理失衡、难以自控:再加上我国特有的人口众多、独生子女。以及上学、就业竞争激烈等问题。使得生活在这个社会里的每一个人.特别是青少年学生患心理障碍的机会只会增多,不会减少。因此,在加强预防和监控青少年学生心理障碍的同时,开展对他们心理障碍的改善和调理的研究、探讨,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和较高的实用价值
一、青少年学生,理健康的现状
人们在创造现代物质文明的同时.也给自己带来了更多的心理上的困扰.威胁青少年学生健康的心理行为问题日益突出。2004年发生在云南大学的一起故意杀人案震惊全国.案犯马加爵因琐事与同窗三年多的同学积怨.并处心积虑采取其残忍的手段连杀四名同学后出逃:还有近来连续发生的青少年学生因学习任务繁重不堪重负、考试成绩不理想而跳楼的恶性事件.均作为极端案例而引起媒体舆论的普遍关注。而这些极端案例的背后.是日益普遍存在的青少年心理健康隐患;在学生家长、老师的一般经验中。相当比例的青少年呈现出敏感、脆弱、孤僻、焦虑等心理特征。据报到:“青少年群体中.存在程度不同的心理健康问题的比例,高达20%以上。”然而,有上述心理特征的青少年,若能正确面对且进行有效自我调理。这些心理问题就能得以解决.否则,就会产生心理障碍以致出现异常的行为。故此.心理障碍酝酿着悲剧.成为违法犯罪的主演诱因透过这些触目惊心的恶性事件.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再敲警钟.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
关于广州大学生的一份调查材料显示:“4675个被抽查的大学生中.有不同程度心理问题的551人.占调查总人数的11.79%。其中.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共36人,占凋查总数的0.76%,其症状包括人际关系敏感、敌对、强迫、焦虑、偏执、抑郁等。这些症状都可能导致这部分大学生的行为偏差,有些症状隐含攻击性和残忍性.甚至可以说是产生马加爵事件的土壤和温床。”由此可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到了不得不引起高度重视的时候了。《全国普通教育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就课程目标的基本要求中明确的提出:“心理健康目标——根据自己的能力设置体育学习目标:自觉通过体育活动改善心理状态、克服心理障碍。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运用适宜的方法调节自己的情绪;在运动中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成功的感觉。”从而,必须高度重视体育与青少年学生身心全面而健康发展的心理健康有机结合起来,广泛运用体育的各种途径、方法与手段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对于有效地促进心理健康.克服心理障碍,调节心理状态,预防心理疾病.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各种适应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体育锻炼改善和调理心理障碍的基本原理
人的大脑与肌肉的信息是双向传导的,即神经兴奋可以从大脑传至肌肉.也可以从肌肉传至大脑。肌肉活动积极,从肌肉向大脑传递的冲动就多.大脑的兴奋水平就高,情绪就会高涨反之.肌肉愈放松,从肌肉向大脑传递的冲动就愈少,大脑的兴奋性就降低.情绪就不会高涨。运用体育的方法与手段之所以能有效的改善和调节人的情绪.也就是有效的运用和遵循了这一基本原理。
有关研究也早已证明:心理疾病长期得不到改善便会通过一定途径导致生理疾病。例如。好激动或性格过于内向、比较固执的人.易发生原发性高血压和冠心病。一个人如老是处在压抑的性格和失望愤怒的情绪中.也常常是癌症的诱发凶素。然而.生理疾病,若久病不愈也会导致一些因性格缺陷而引发的心理疾病例如.结肠炎患者常伴有依赖、受压抑、情感受挫、争强好胜:心脏病患者常伴有忙碌、急躁、缺乏自控等。由此可见,无论是心理疾病还是生理疾病.如果不能得到及时而有效的预防和调理治疗.就会有可能相互转化,导致病上加病。所以,加强学校体育.使学生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对预防和调理治疗生理、心理疾病.确保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极为重要。
三、体育锻炼改善和调理心理障碍的独特优势
研究与实践证明.体育锻炼不仅能强身健体,益脑增智,锻炼意志品质.增强和提高他们承受挫折,战胜困难的信心与能力.而且能有效的愉悦身心,调节情绪,发展个性,完善自我,健全人格,改善人际关系;况且科学而合理,适宜地体育锻炼没有副作用.易于被患者接受。故此,体育锻炼对改善和凋理青少年学生心理障碍的独特优势主要体现在:
1、能有效的增强和改善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以利于预防和调理治愈学生的生理、心理疾病
世界卫生组织把健康定义为:‘健康不仅是没有身体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健全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因此。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是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统一体。
众所周知.体育锻炼最大的特点就是通过人们身体活动的方式,直接改变其在安静状态下生理。心理活动的方式,促使身体各机能系统进人积极而良性的活动状态.从而使全身血液循环加快.各系统的器官处于高度兴奋和活跃水平.把安静时处于长时间关闭状态的毛细血管.肺泡.肌纤维和神经细胞尽可能的激活起来。因而.体育锻炼不仅能使人体各系统的器官从血液中获得充足的氧气和营养物质.而且能使其在形态和技能上得到有效而良好的发展,从而强身体魄.增进健康。而健康的肌体.良好的神经系统和各机能系统又是人们心理健康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所以。通过体育锻炼.加强和改善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以利于预防和调理治愈一些常见的生理疾病.同时.也有利于有效的预防和调理治愈.如神经衰弱症.焦虑症和抑郁正等青少年学生中常见的一些心理疾病
2、能有效的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以利于促使学生形成和发展良好的个性、完善自我
自我教育是个体把自身作为教育对象而进行的教育过程。自我教育中的“自我”.正是形成完整个性的重要内容。对青少年学生来说,情感丰富,智力水平较高,理解能力较强,接受能力较好.并有一定的自控能力和自学的能力。因此,结合其兴趣、爱好、特长自身的身体状况和心理特征.学习并掌握自我进行体育锻炼的知识.技术、技能.提高自我锻炼、自我发展的能力.培养并形成一种自学、自炼的终身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这些对学生自我教育意识的培养与提高及其良好个性的形成与发展,完善自我都是切实可行的。
3、充分利用‘群体竞争’的作用.培养和提高学生勇于拼搏的竞争意识和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以利于协调人际关系、健全人格体育活动几乎包括含了人类一切形式的活动(有如:身体的、心理的、认识的、情绪的、意志品质的等等)。在体育活动中能够充分表现利己与利他心、协作精神与个人主义、和睦友好与敌视抗争等.究竟倾向哪一方面.起决定作用的是集体的氛围因此.具有良好氛围的体育学习集体,才能培养和激发集体成员体育学习的良好动机。所以,在游戏、比赛等集体性体育活动中.充分利用“群体竞争”的作用,能够培养学生勇敢果断、坚毅顽强的意志品质和拼搏的竞争意识及其能力,提高青少年学生的团队精神等。这些都是改善心里障碍,促进心里健康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学校体育形式多样,体育竞赛活动丰富多彩.能够满足各种个性学生的心理需要和人与人交往及其友谊的需要.以利于增强和提高学生的责任感与荣誉感,这对提高青少年学生的心理素质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学生通过体育比赛的胜与负、成与败的反复磨练,不仅能培养和提高学生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与适应能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特点与意志品质.而且能够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团结协作精神,是学生问的关系亲切和睦、融洽和谐,使学生从中感受喜悦、精神愉快.很好地克服脆弱、孤僻、易怒、焦虑等性格缺陷.从而以利于协调人际关系.促进良好性格特征的形成.使青少年学生形成乐观的情绪与开朗的性格.健全的人格。
4、科学而适宜地体育锻炼没有副作用.易于被心理障碍患者接受.便于自我监控调理治疗.以利于推广运用
有关研究表明:采用不同强度、时间、速度、幅度和节奏的体育活动.能有效的达到和实现心理改善转化与调理治愈的目的;而且易于被心理障碍患者接受,见效快,且反弹小、无副作用。绝大多数心理障碍患者不认为自己有病,更不愿意去心理咨询机构或寻求心理医生治疗.但对体育手段的调理治疗较易接受.因为患者接受调理治疗时没有病人的感觉.能避免周围人的议论.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得到调理治疗。体育手段的调理治疗不仅能有效的调理心理状态,而且能有益于改善生理水平.以利于达到用健康的生理来促进病态心理的调理治疗。因此.科学而合理、适宜地体育锻炼对调理治疗青少年学生心理障碍有其独特的疗效.而且见效快.复发的可能性小.就如同中医治疗是治本,更没有什么危险或副作用;也不受什么医疗条件的限制.简便易行.更不需花费财力,经济实用.即便于学生自我监控调理治疗.也有利于推广运用。从而,充实了学校心理调理治疗的手段和内容.弥补了现有学校心理咨询、调理治疗学生心理障碍之机构人员和设备的不足。
四、改善和调理学生心理障碍的几种运动处方
运用运动处方对心理障碍进行的改善和调理治愈.可使人的注意力转移、情感发泄、兴趣改变、心情放松、情绪稳定。
在青少年学生中患心理障碍的类型主要有:孤僻型、焦虑型、易怒型等。实践证明,不同类型的心理障碍患者,采用不同种类的运动项目和不同强度、时问而进行锻炼的运动处方,针对性强、见效快、效果好。下面就上述的几种心理障碍改善和调理治疗的运动处方简介如下:
1、孤僻型之改善和调理治疗的运动处方
假若你自我觉得性格孤僻、不大和群,人际关系敏感、紧张.做事缺乏自信、自尊自强不够时.可选择一些以有氧锻炼相结合,且技巧性较强的集体运动项目:例如:篮球、排球、足球、兵乓球、羽毛球、网球,以及接力跑等。锻炼时应采用的强度为强弱交替.用时稍长,而且幅度大小、速度和节奏快慢相结合的动作练习。有效的锻炼强度其心率可控制在140次,分钟左右;锻炼持续时间为8~15周,每周锻炼3—4次,每次锻炼用时一般不少于30分钟患者应当有意识地参与和他人的合作练习.从而发展个性、健全人格.提高自信.完善自我的同时.改善人际关系,培养团结协作的能力和集体主义精神。
2、焦虑型之改善和调理治疗的运动处方
假若你自己觉得遇事总是情绪烦躁、焦虑不安、心神不定时.可选择一些以有氧锻炼为主、且兴趣性较强或患者感兴趣的运动项目:例如:除球类项目外。跳绳、韵律操、体育舞蹈,以及登山、游泳等。锻炼时应采用强度大、用时适宜,而且速度快、幅度适中的动作练习。大强度体育锻炼时的心率可达160次/分钟;锻炼持续时间为8—15周,每周锻炼2—4次,每次锻炼用时应当在20—30分钟通过此类体育锻炼使患者心神得以改善和调理治疗.情绪趋于稳定:处事稳妥自如.得心应手。然而.要注意的是锻炼后.必须进行充分的放松整理活动,让全身得到充分的放松、恢复,这是该类型心理障碍之改善和调理治疗的关键
3、易怒型之改善和调理治疗的运动处方
倘若你发现自己遇事不冷静、性情易急躁、感情易冲动.甚至易发怒时.可选择一些以有氧锻炼为主.且自己感兴趣或重意念的运动项目:例如:长距离的行走或慢跑、游泳、骑自行车、打太极拳、练极剑,以及气功等。锻炼是应采用强度适中,用时较长。而且幅度较大、速度和节奏缓慢的动作练习。强度适中的体育锻炼时心率应当控制在120次/分钟以内:锻炼持续时间为8—15周。每周锻炼3—5次.每次锻炼用时应当在40分钟以上.尚若患者本人身体状态较好用时还可更长一些.可达一个小时。通过此类体育锻炼使情绪的兴奋性降低,把兴奋性控制在适中的水平:患者长期坚持参加锻炼,能有效地陶冶情操、改善性情、稳定情绪,使自己的自我控制能力得以培养和提高
五、结论与建议
综上所述.体育锻炼作为改善和弥补心理缺陷.完善自我、健全人格的调理治疗形式,不是一般的体育娱乐活动.要想达到有效的消耗因患心理障碍所积累的大量的心理能量.打乱患者已形成的病态心理秩序.最终使患者身心平衡.实现身心健康之目的.就必须在制定运动处方时.充分考虑选用什么运动项目、采用何种锻炼强度,锻炼持续时间的长短等诸多方面都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和需要及其所处的环境与条件而定。而且每次锻炼的时问与锻炼的强度呈反比.即:锻炼的强度大,持续的时间相应缩短;锻炼的强度小,持续的时间应当延长。
从而,为了有效地改善和调理青少年学生的心理障碍.体育锻炼时,无论是运动项目的选用、锻炼强度的强弱.还是运动量的大小及其持续时间长短的安排等.建议如下:
1、运动项目的采用应因人而异,最好是选用患者熟悉、喜欢、感兴趣的项目内容,这样,才能使患者全身心是投入。
2、锻炼强度要适中.应以中等强度或强弱交替的强度安排为主.锻炼时心率一般应控制在120~160次/分钟之间为宜。
【关键词】中学生 ; 身体素质 ; 现状 ;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5.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7-0313-01
随着国家对学生的身体素质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学校在提升学生身体素质方面花费了大量成本,比如增加和改善体育用地、器材等。但是我国中学生的身体素质仍出现下降的趋势[1],越来越多的中学生呈现一种无精打采、毫无生气的精神特质。这是一个不容乐观的现象,必须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一、中学生身体素质调查
为了解中学生身体素质的实际情况,本文以抽样调查的方式,选取湖南长沙某中学200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对其身体素质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一)视力调查
校医按常规方法操作进行检查,以双眼中最低的一只眼为标准,低于或等于4.9者为视力不良。视力检查结果为,男生视力不良人数高达79.65%,女生视力不良数高达82.75%,视力不良总人数百分比为81.00%(见表1)。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学生的视力水平,由于学习时间过长,眼睛长期处于一种高负荷状态,再加上运动时间过少,造成视力不良人数居高不下。
表1 视力调查
(二)体能调查
以任教的体育教师对学生的测验成绩为原。主要测试了速度素质,50m跑;弹跳素质,立定跳远;力量素质,男生引体向上,女生仰卧起坐;耐力素质,先用了男生1000m跑、女生800m跑。结果男、女体能素质许多不能达到标准要求,有些甚至与标准要求差距特别大,比如男子力量素质分值50远远达不到标准,中学生体能素质令人堪忧。
二、中学生身体素质现状分析
本人就我以往中学经历以及对于现在中学生在校情况以及课外活动的了解,对于导致中学生身体素质现状的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锻炼的时间不足
学生在校的学习时间有严格的规定,《学校卫生工作条例》中规定学生的在校时间小学生6小时、中学生8小时,而课程设置方案中要求开设的学科必须都要开设。在这种情况下,在繁琐的课程安排中,体育课的份额越来越小,甚至存在排不进课程表的行为。要想全部课程排够,则会延长学生在校时间,与国家规定相矛盾。另外在社会可供学生活动的场地很少,并且越来越多的家长给孩子安排了各种各样的课外辅导及培训活动,越发压榨了孩子的课外时间,从而导致了中学生锻炼时间不足。
(二)体育教学质量不高
虽然现在很多中学都开设了体育教学的课程,但是整个的教学模式至今还处于“以学习成绩论英雄”的状况,这也是目前的教育体制不够完善的一大主要原因。导致了很多中学采用的还是以传统放羊式体育教学为主,很多的体育教学以自由活动的形式进行的,教师们没有通过一种有编制的课程锻炼来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自由活动使得学生往往达不到专业体育训练的标准。这种放羊式、懒散的体育教学方式导致学生越来越对体育教学不感兴趣,有的学校甚至逐渐取消了体育这门课程。
(三)运动兴致不高
大部分学生根本没有强身健体,提高自身身体素质的概念。现在很多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受家长的过分溺爱,养尊处优的生活条件,导致根本不愿意参加体育锻炼,丝毫没有健身健体的意识。并且随着社会的进步,休闲娱乐的活动也比以前多得多,体育运动对孩子们的吸引力越来越弱,相比于体育运动,更多的孩子愿意选择上网和看电视。同时家长的不良习惯也在影响孩子的行为,大多数家长参加工作以后对体育运动、体育锻炼的意识开始淡化,早上睡懒觉,晚上很晚休息,不参加体育锻炼,这些不良的习惯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观念。
三、中学生身体素质现状对策
(一)减轻学生负担
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加强素质教育,努力促进青少年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发展。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参加体育锻炼。另外对于课外辅导补习方面,家长应尊重孩子的想法,而不是盲目跟风,为孩子报名补习班和培训机构。这样加不仅加大了孩子的负担,使孩子长期处于一种高负荷的学习状态,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
(二)完善体育教学制度
学校应坚持体育工作常态化,就是各学校以提高学生健康水平为目的,根据自身体育教学资源而开展的各种运动组织活动。抛弃为了应付而不符合实际的活动组织方案。作为体育教师,我们需要的是给学生创造适度的运动时间和条件,不要目的性太强,要注重实际效果而不是形式主义。在初中阶段,学校体育课的重点应该是让学生们接受运动、喜欢运动,学习应鼓励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形成青少年体育锻炼的热潮。切实的根据学生的年龄、性别和体质状况等各种方面,积极开展适应青少年特点的体育教学活动,指导学生开展有计划、有目的、有规律的体育锻炼,提升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自觉性。
(三)培养学生运动兴趣
学校可以根据季节和具体情况的不同,结合学校现有的器材和场地,开展各种体育锻炼的项目。冬季以长跑、跳绳为主,其他三个季节则以武术、篮球、排球为主,更有效地调动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培养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增强学生运动兴趣。
另外家长应该反思一下自己的不良生活作息可能对于孩子的影响,保持一个良好的生活作息习惯,对于自己和整个家庭都会有产生积极影响,也可以定期的带着孩子参加各种户外运动,培养孩子运动兴趣,这样既有利于和孩子的沟通交流,也提升了孩子的身体素质。
参考文献
[1]田世禹.浅析中学生体质下降的现状及对策[J].新课程,2013(10):90-91.
[2]范五一.浅谈初中体育教育现状及对策[J].中文信息.2014(5):25.
[关键词]小学体育;良好习惯;主体性教学
在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不断推进的今天,在小学体育教学中,通过实施主体性教学,让体育锻炼帮助学生形成良好习惯,主动地参与到体育教学中来,是推进小学体育教学取得实效的有效手段。小学生天性好动,身体尚处于成长发育阶段,教师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小学生的体育学习主体地位,把体育教学和体育锻炼联系到学生习惯的养成中,使学生感受到体育锻炼的趣味,从而调动小学学生体育学习和锻炼的积极性,让其在不知不觉中形成良好习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本文分析小学体育教学和学生体育锻炼现状,就小学体育如何实施主体性教学展开讨论,旨在推进我国小学体育教学的进步,强化学生体育锻炼良好习惯的养成,提高小学生体育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为培养健康的下一代贡献力量。
一、小学生体育主体性教学的研究背景
近年来,小学生的近视、居高不下的肥胖率等身体健康状态、体能素质的下降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这对青少年的全面发展、我国未来人力资源的整体状况造成较大负面影响。少年时期是人体生长最为关键的时期,身体发育和健康水准极大地影响小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智力水平。在小学阶段,通过体育教学实施主体性教学,确立学生的体育学习主体性地位,使小学生培养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可以增强体质、释放学习压力、有益心理健康、有效防控疾病。基于小学生体质状况的现状,政府加大工作力度,颁布了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多项政策措施,鼓励青少年学生加强体育锻炼,形成良好习惯。因此,小学生体育主体教学成为教育部门、学校和老师非常重视的问题,学生体育学习主体地位和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已经成为了教育工作的重点。体育教师必须积极落实小学体育主体性教学,帮助学生感受体育,爱好体育,自觉自主地进行体育锻炼促进身心全面发展。
二、推进小学体育主体性教学实施的建议
(一)注重更多了解学生的生活兴趣体育教学的基础是生活。小学体育教师实施主体性教学,必须了解学生的生活背景和体育活动兴趣,才可以有的放矢开展教学。通过与学生聊天或者家访对他们的生活范围、体育活动内容、兴趣爱好进行分析,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和感兴趣的体育活动,以便将其应用到体育教学中,引导学生培养体育意识,科学的开展体育锻炼,潜移默化地掌握体育知识和技能,配合老师完成体育教学目标。
此外,还要鼓励学生生活中积极体育锻炼,将所学体育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的锻炼身体,发现体育锻炼的乐趣,提高身体素质和体育水平。比如,鼓励学生早上早起跑步、周末爬山锻炼等等。
(二)在教学中创设学生主体性情境新形势对我国的小学体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切需要加强创设情境教学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小学生对体育知识的理解力和认知力薄弱,通过创设情境教学法的应用,在体育课堂中创设情境,能确立小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形成直观的学习印象,更加直接的学习体会,帮助学生理解复杂的抽象知识,便于学生真正掌握体育知识,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体育课堂气氛热烈,教学效果突出。比如,在篮球教学中,可以将篮球分给同学们,让他们感受篮球的弹性、大小,通过引导,让学生们自己探索如何运球、如何传球、如何投篮。
(三)用高科技手段进行小学体育教学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必须抛弃因循守旧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将教材内容丰富化、实践化,提升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参与度。随着经社会的进步,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等科学技术不断涌现,许多新的教学手段和设备可以应用于小学体育教学,这极大地方便了小学体育教学和学生体育习惯的养成。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应用计算机、投影、虚拟现实、互联网、多媒体等新兴科技,更好地进行运动场景设置,更好地创造体育运动和技巧展示平台,从而增加学生体育学习主观能动性和专注度、参与度,提高小学体育教学质量和水平。
三、结语
关键词:四川;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建设;社会体育:未来走向
中图分类号:G81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12)08-0111—04
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是增强广大青少年体质的重要载体,是发展体育事业的一种有效组织形式。美国中小学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学生多达80%以上,5~12年级的课外活动时间平均每周达12.6 h;在芬兰,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已经成为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主要渠道。在我国,自2000年起使用体育彩票公益金,依托现有的学校、体校、体育场馆、社区、基层单项运动协会创建了3 600余所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这些俱乐部的设立为青少年提供各种体育活动场所,让更多的青少年能得到体育锻炼的机会和指导,推动了青少年体育活动的发展,最终促推进素质教育和全民健身的发展。
作为拥有8 700万人口的大省,四川省非常重视青少年体育工作,把青少年的身体素质的提升、青少年体育长效开展等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去实施,依托学校成立了各类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但鉴于四川省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青少年体育发展在外部环境上还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难。在新的形势与要求下,四川省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如何抓住机遇,在全民健身计划实施过程中,拓宽资金投入渠道,优化发展模式、创新管理方法,进一步给青少年课外活动创设更多的活动空间,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已成为当前四川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建设及发展所面临的关键问题。本研究围绕把握四川省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发展脉络的主线,明确当前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建设的目标定位,有针对性地提出与四川实际情况相适应的新时期四川省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发展路径与对策,以期为四川省政府有关部门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措施和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管理办法提供科学的依据和参考。
1 四川省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近年来,四川省的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建设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效。通过规范日常管理、完善评估机制、巩固师资队伍等措施,为青少年参加体育锻炼提供了高效的服务和有力的组织保障,推动了全省青少年体育的不断发展,并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保证质量,稳步发展。截止2010年底,全省共有201所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在国家体育总局网上进行了登记。21个市州中,有10个市州的俱乐部年度经费总收入大于其投入。这些措施不仅让参与其中的青少年有更好的获得体育锻炼的机会,还在一定程度上为竞技体育的发展梯队培养了后备人才,促进了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二是加强管理,提升质量。修订了《四川省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管理工作评比办法(试行)》,分别从组织管理、申报创建和青少年活动等方面加强了对各市州的管理工作的综合考评,并对获奖单位给予表彰奖励;三是强化人才队伍建设。截止2010年底,全省共有俱乐部管理人员1416名,体育师资5314名;四是积极开展各项活动。“十一五”期间,坚持以“健康第一”为宗旨,倡导“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紧扣“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和“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等主题,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青少年体育活动;五是,设立管理机构。四川省经民政部门批准,也成立了四川省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联合会,该组织机构下设若干工作部门,负责全省俱乐部的日常事务管理工作。
尽管如此,但由于地处西部,同东部等沿海发达地区相比,四川省的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建设工作在思想观念、经济支持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在俱乐部自身的运作和管理方面还处于摸索和形成阶段。这些不利条件和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1 目标定位模糊 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发展的目标与标准决定着青少年体育发展的运行方式,蕴含着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对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标准,反映着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本质特征和内涵要求。从当前四川乃至全国的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发展状况看,目标定位都很模糊,由于长期被夹杂在专业运动队和学校体育之间,不能明确自己的定位和使命,以致最终造成了在收益人群的“数量”上不如学校体育,在竞赛成绩的“质量”上不如业余训练的尴尬局面,缺少符合新时期发展要求的明确而具有内涵的目标定位,时常在传统竞技体育利益和市场经济利益两者间摇摆不定,往往是青少年体育工作中“锦标赛”的组织似乎更见成效,而缺乏将工作重心下放在多数青少年的日常体育需求中去。
1.2 经费投入不足 地区经济发展的水平直接影响到地区体育事业的发展情况。就青少年体育发展工作而言,场地设施、装备器材、教练员水平、奖励措施等各项活动开展的重要环节都受到经济实力的制约。四川作为西部人口大省,经济社会发展远落后于东部等沿海发达地区,且城乡差距显著,受此影响四川省对于群众体育及青少年体育发展投入的经费十分有限。青少年体育场地不足及器材设施匮乏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青少年参与体育的积极性。再加上群众对于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认识不足,体育俱乐部很难走上自我发展的常规道路。
1.3 筹集渠道单一 目前,目前四川省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注册资产来源渠道比较单一,主要是依靠体育彩票公益金的扶持。社会力量和社会资金(企业、社会团体、个人)在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建设于发展中的作用还未得到发挥。这充分体现了俱乐部的公益性特征,同时也显示出俱乐部对政府的强依赖性。政府部门对俱乐部创建的投资扶持周期为2a,在资金扶持周期过后,就凸显出自身供血不足的情况,俱乐部运作的经费成为了很多俱乐部的软肋。
1.4 管理理念滞后 拥有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可以使得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在发展过程中提高其本身的服务质量,给青少年的成长创造有利的环境。目前四川省绝大部分体育俱乐部还没能完全走上自我发展的道路,以致在俱乐部运作方面难以为继,如何在不违背服务青少年原则的情况下,确立正确的自我发展理念,且让俱乐部自力更生、具备自我造血功能才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具体而言,如何借鉴国外和国内发达省市的经验,尽快地确定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独立地位、完善其建立及发展过程中的法律法规,使得体育俱乐部、体育社团及其它体育组织可以有明确的法律地位,获得政府和社会团体的支持,并享有各种优惠政策,以能充分发挥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自己的优势与功能,提高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整体的运行效益。
2 四川省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发展的未来走向
毋庸置疑,在国家西部大开发进入深入发展阶段的历史机遇面前,四川省的经济社会将会进入一个加速发展的新阶段,身处其中的四川省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也将会获得更多的支持和发展,把握住如何青少年体育需求的目标定位、是否坚持非营利性经营方式和构建多元化投资格局这三条主线,可以为未来的四川省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发展勾勒出一个较为清晰的未来走向。
2.1 目标定位:以广大青少年的全面发展为宗旨,满足青少年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
从公共服务的视角出发,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建设应主要满足青少年的体育需求。俱乐部主要任务就应该是以培养青少年体育兴趣和爱好,养成终生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增强青少年体质。在这个语境下,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也就应为广大中小学生提供体育锻炼必须的场地、器材、设施和必要的训练指导,为广大青少年创造更多的体育锻炼机会,营造生动活泼、生机勃勃的体育文化环境,让更多的青少年享受体育发展的成果,促进每一个青少年的全面健康发展。诚然,这种目标的转变无疑是具有极高难度和挑战性,特别是当人们已经习惯了将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等同于青少年体育工作的时候。但在时代的突飞猛进面前,人们只有与时俱进,对青少年体育进行科学合理的的目标定位,青少年体育才能够健康、持续地存在、发展下去。在这里,十分赞同胡小明先生在2011年初提出的观点,即“把‘分享运动’的人文价值观作为我国青少儿体育发展的理论导向。”唯有如此,四川省的青少年体育工作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创新和突破。
2.2 经营方式:坚持非营利性发展方向 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是一项重要的社会公益性事业,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应该“自觉坚持公益性原则,不以营利为目的”。在以体育俱乐部见长的德国,绝大多数的业余体育俱乐部章程都以社会公益性作为首要目的。在结合了我国的实际情况后,有学者指出,“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属于非盈利组织范畴……基于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应该将其定为民办非企业单位。”。
在我国,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是在政府部门加大群众体育投资的条件下创建的,是对全民健身计划方针的具体贯彻,是社会化的全民健身组织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是在国家体育总局的倡导下,依托于现有的学校(体校)、体育场馆、社区、基层单项体育协会,利用体育彩票公益金创建的。从投资来源看,体育行政部门共同作为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共同作为俱乐部创办的投资来源。从组织性质及目标来看,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主要是为满足青少年的体育需求。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主要是为广大青少年的体育健身提供服务,即通过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运动训练、体育竞赛或交流活动,积极吸纳青少年学生进行体育锻炼,从而激发其体育参与兴趣,增强青少年体质,并最终有助于养成他们终生锻炼的习惯。因此,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是广泛开展青少年日常体育活动的社会组织,具有明显的社会公益事业的特征,这种组织性质就决定了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宗旨不能是为了营利。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这种非营利性也是它区别于其他营利性健身俱乐部的一个基本特征。
2.3 资金筹措:政府一元化投资向政府、社会及个人多元化投资转化 强调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非营利性,并不排除采用市场机制进行经营。随着国民经济水平的提高和新时期体育工作的不断进步,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建设正呈现多元化趋势。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作为一种提供公共服务的社会组织,其创建工作更应争取得到社会各方面的支持,而不应是全部依靠政府。特别是考虑到四川省的实际经济发展水平,必须在设计之初就预想到如何避免多度依赖政府扶持的问题,四川的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绝不能把体彩公益金视为唯一的“救命稻草”,重要的是发挥俱乐部自身的能动性,在保证公益性的同时积极运营实现“自我造血”。因此,在今后俱乐部的创建工作中,应当通过获得公众的理解、认可和支持来寻找募集资金的新渠道,这既可以减轻政府的财政支出,又能够有效调动起社会资源的积极性,从而形成政府、企业、社会、俱乐部的“多赢”局面。
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投资多元化就是要努力形成政府主导下的社会投资、企业投资赞助、个人出资等多元化俱乐部投资格局,其逻辑十分清晰。首先,我国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发展属于起步阶段,不可能像国外体育俱乐部实现经费自筹,来自政府的经费补贴依然是十分必要。其次,随着俱乐部创建经验的不断积累,政府应该逐渐引导与激励俱乐部的自我生存发展,争取实现其良性运行与发展。再次,以个人、家庭投资为主的培养模式将会在经济发达的地区和市场化程度高的运动项目中出现。最后,社会体育俱乐部的培养模式将会针对群众基础广、具备市场潜力的项目中形成一定的培养力量。
3 主要对策与建议
3.1 以人为本,调试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建设目标定位在新时期里,随着四川省经济社会的发展,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以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为主的单一目标将逐渐弱化,而通过体育塑造青少年健康全面发展的人才目标将得以提升;趣味性、益智性将取代传统训练的枯燥和乏味,青少年参与业余训练的兴趣爱好动机和升学加分动机等目标将会凸显。这种目标定位的调试,不但取决于川人体育视野的扩张,更要得益于四川体育行政部门在操作层面的身体力行。
3.2 立足省情,适度加强对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扶持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是四川省青少年体育乃至整个四川体育的一项重要工作。在四川经济发展水平的现有基础上,通过政府部门,合理地调配适度的行政资源和经济资源,来设立各类青少年体育俱乐部、鼓励学生参加体育俱乐部活动、参与课余体育锻炼是一个不可跨越的阶段。这是因为,一方面俱乐部的性质属于非营利组织,它所提供的产品是公共产品。因此,即便政府部门不参与生产,但可以通过“购买”的方式来践行自身的职能。另一方面,在四川省内现有经济发展水平条件下,尚且不可能像国外体育俱乐部实现经费自筹,故争取相应的政府政策投入和经费补贴依然是十分必要且重要的。但需要明确,随着俱乐部创建经验的不断积累,应该逐渐引导与激励俱乐部的自我生存发展,争取实现其良性运行与发展。目前,仍然很有必要将其作为一项国家的公益投入,保持国家的稳定财政补贴是一项重要工作,不能轻易完全撤销对俱乐部的稳定财政支持。
3.3 科学管理,提升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经营运作能力科学管理不仅是一个流行理念,它对于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优化内部管理和外部运营至关重要。第一,建立完善的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法律法规,使得体育俱乐部能够依据法律规定,获得政府和社会团体的支持,享有各种优惠政策。第二,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应加强与当地教育部门合作共建、共管的方式来推进工作,真正做到体教结合。第三,在俱乐部的建设和发展数量、质量上应该严格考核。依据相应条件,可划分为国家级、省级、地市级等不同类别的俱乐部,并采用先创建、后拨款的扶持方式,优胜劣汰。对于运作和生存能力强的俱乐部可申报成为高一级俱乐部。第四,并现有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制定明确的奖惩标准,并加大专门人才的培训力度。这样重点扶持,分类管理,更合理地分配现阶段有限的青年体育资源。第五,加大青少年体育服务市场的监管。体育行政主管部门政应当加大青少年体育培训和竞赛组织行业的监督管理力度,完善培训机构审批、服务质量规范管理机制,对于严重扰乱市场的违法经营者和违反青少年体育竞赛相关规定的单位和个人从重处罚。
3.4 打造特色,建富有特色的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四川省自然、人文体育资源类型丰富,运动场地设施较为完善。长期的文化积淀和复杂而丰富的自然地理状况、体育传统文化活动等方面具有突出的特色和优势,为青少年体育运动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发展应努力挖掘地方特色,根据各地自然及人文体育资源禀赋情况,大力发展富有地方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民间运动及地域性特色项目,培育青少年的体育的兴趣性,提高青少年的体育参与及体育锻炼的热情,从而吸纳更多的青少年参与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