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动物保护的建议范文

动物保护的建议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动物保护的建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动物保护的建议

第1篇:动物保护的建议范文

在放学回家路上,我看见一只受伤的流浪狗。只见它浑身上下流着鲜红的血,好可怜啊!我很快把它送到了动物医院,请医生为小狗包扎治疗。

晚上,妈妈下班回家后,我把事情的经过告诉了妈妈,妈妈也被我的保护动物的精神所感动,让我去买一些排骨给小狗吃。在我的精心照料下,小狗渐渐恢复了健康。我决定收养它,并给它起了个好听的名字“欢欢”。

“欢欢”好像很喜欢这个名字,每天放学回家,“欢欢”总是提前出来迎我,摇着尾巴围着我转,,好像在说:“欢迎小主人的到来,小主人你在学校表现好吗?我在家里表现挺好的!”完成作业后,我总是带着它出去玩。我在前面跑,它在后面追;我转圈,它也跟着转。玩累了,“欢欢”就趴在我脚上,伸出舌头,呼呼地喘着粗气。

每天,我和“欢欢”都玩得很开心,我们之间成了离不开的好朋友。指导教师:赵淑华

第2篇:动物保护的建议范文

你了解家乡的环境吗?比如,空气和水是不是受到了污染?花草树木增多了还是减少了?人们为保护环境做了些什么?让我们开展一次调查周围环境的活动。

活动目标:

1.通过调查实践活动,让学生观察周围的环境,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懂得相关的环保知识,树立环境保护的意识。

2.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认识身边的野生动物,周围的花草树木,增长相应的自然科学知识。

3.通过调查、采访、查找资料、记录整理等活动,培养他们独立的社会实践能力。

4.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5.培养学生相互交流、与人合作的精神。

活动重难点:

1.重点:组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2.难点:根据调查成果进行资料整理,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

活动时间:

一周。分“环境调查”“认识身边的野生动物”“认识植物”“环保宣传”“汇报交流展示”五项活动,利用放学后的时间和周六、周日进行观察调查。课堂上进行汇报展示。

活动方式:

观察、访问、查找资料。

活动准备:

教师:设计活动环节和进行活动指导;收集相关的资料和实物;设计相关的表格指导学生填写。

学生:分组,选出组长,确定组员的分工,联系需要采访的对象,准备好采访的问题。确定观察的地点,有条件的带上相机。

活动小组:

组长:_____ 成员:__________

活动人员分工:

1.现场观察:____; 2.访问有关人员:____;3.查找有关资料:____;

4.其他:____。

活动过程:

活动一:环境调查

___年级___班第___组辅导教师___

组长:___组员:____________

活动方式与指导

时内

间容

采用什么方法开展调查活动 请留心观察我们的周围,看一看有哪些破坏环境和污染环境的现象?通过调查后进行思考整理,记录下来。 我们的周围有哪些保护环境的部门?大家分别做了哪些保护环境的事呢?写下来。 你觉得我们能为保护环境做些什么事?你对保护环境有些什么建议?写下来。

_年

_月

_日

空气资源

_年

_月

_日

水资源

_年

_月

_日

垃圾处理

_年

_月

_日

野生动物

_年

_月

_日

花草树木

活动二:认识野生动物

___年级___班第___组辅导教师:____

组长:___组员:____________

活动时间:___年___月___日

活动指导 学了课文《燕子》、《翠鸟》后,相信大家一定都很喜欢小鸟,喜欢小动物。我们这儿都有些什么野生动物呢?我们一起细心地观察吧。

提出问题 我们周围有些什么野生动物?

坚持观察

查找资料 请你认真进行观察,记录好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见过怎样的野生动物,通过什么办法知道它的名字的?可以用语言描述,可以画图,也可以用拍照的方式。

1

2

3

4

活动三:汇报交流展示

活动提示:通过前段时间的调查,了解周围环境的情况,大家认识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我们分组讨论,再进行全班交流;我们还要想一想,怎样把这一阶段的学习所得展示出来呢?

分组讨论。

(1)小组合作整理资料。

(2)小组合作填写好调查表格,并上交(可配文字、图画或照片),做好讨论准备。

全班汇报交流。

展示成果。

(提示展示的方式方法)

(1)办手抄报。

(2)办墙报或宣传栏。

(3)设计环保标语。

(4)写环境保护的建议书。

(5)编排环境保护的小品。

(6)写下活动过程中一件印象深刻的事。

第3篇:动物保护的建议范文

国家保护动物不可以吃。抓捕到老鹰,轻则构成行政责任,重则构成刑事责任。必须马上将老鹰交给相关部门,或者到抓捕的地点放飞。建议不要食用国家保护动物,不要听信偏方去治病。

国家保护野生动物及其生存环境,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非法猎捕或者破坏。第三十一条非法捕杀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依照关于惩治捕杀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犯罪的补充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来源:文章屋网 )

第4篇:动物保护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生境破碎化;生物多样性;法律规制;土地利用规划

中图分类号:D92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04(2008)01-0197-05

整片连续的森林被道路、农田、城市化或其他的发展分割成一块一块小的碎片。这个过程不仅降低作为植物和动物生境的森林功能,同时也降低森林的其他功能方面的效率,比如,涵养水源和净化空气等方面。生境破碎化不仅仅包括森林,同时包含生物所生存的各种生境,比如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以及天空等等。生境破碎化是指由于人为因素或环境变化而导致景观中面积较大的自然栖息地不断被分割破碎或生态功能降低而形成的。也有人认为生境破碎化是在人为活动和自然干扰下,大块连续分布的自然生境,被其它非适宜生境分割成许多面积较小生境斑块(岛屿)的过程。因此,生境破碎化是一个过程,是由人为因素所致,其他自然因素则不构成生境破碎化的原因,比如,自然灾害等。生境破碎化所造成的结果是一整片连续的生境被分割为零碎的斑块。《生物多样性公约》规定生境是指生物体或生物群体自然分布的地方或地点。在英文中生境是“habitat”,根据情况不同翻译也有所不同,比如栖息地、生长地、生活环境、生态环境等,通常译为生境。我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第八条提到保护野生动物及其生存环境,这里指的生存环境可以理解为生境。生境包含生物所需要才能生存的空间,也包括该区域中的资源(如食物、隐蔽物、水)以及生存条件(温度、雨量、捕食及竞争者等)。因此,生境破碎化对生物的生存以及发展影响是非常巨大的。

1 生境破碎化法律规制的必要性

1971年《关于特别是水禽生境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首次提出对自然生境的保护,以确保作为众多水禽繁殖栖息地的湿地得到良好的保护而不至于丧失。随后《保护欧洲野生生物和自然生境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都全面系统地提出对自然生境的保护,我国于1992年签署《生物多样性公约》。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前提就是注重生境的保护,生境破碎化是生物多样性面临的最重要的威胁之一。

1.1 生境破碎化的起因

1978年以前,生境破碎化主要因为农业垦殖和森林采伐,公路和铁路主要修建在生物多样性比较低的平原和发达城市,此类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相对较弱。之后,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土地利用的改变潜在的造成了生境的破碎化,在最近的几十年里,一些最严重的破碎化都是因为城市化引起的,随着城市化的发展,道路成为了生境破碎化最主要的元凶,阻碍了野生动物的迁移,限制了它们在生境里自由地移动和迁徙。对于天空和河流等生境的破坏,主要是人类的活动范围在不断的扩展,比如天空中的磁悬浮、高速列车等,都可能造成鸟类相撞事件。修建水电站以及任意改变水流的流向都可能造成鱼类生境的破坏,阻隔鱼类产卵、觅食等行为。

1.2 生境破碎化的危害

生境的破碎化最直接的危害即造成了野生动植物栖息地面积的减少,而伴随之后的就是增加了动物种群的隔离,使得动物之间的交流、活动范围以及生物遗传多样性等的减少。

1.2.1 面积效应

随着城市化的进展,生境已经从整块的区域变成了越来越小的斑块,没有足够大面积的生境确保生物的多样性。而随着生境变成越来越小的斑块,生物种群的数量也在逐渐的减小,孤立的生物种群则会因为不可知的风险更易于走向灭绝。生物总是在承受着人类的干扰,比如捕食、出生率的任意变动、食物供应数量的改变以及自然灾害。如果生物的数量足够的大,那么至少在这些干扰下,该种群的某些生物会生存下来。相反,一旦数量变小了,那么该种群就很有可能因为这些干扰而全部灭绝。

1.2.2 边缘效应

当生境破碎化后,整块的生境区域被分割为若干个小的斑块,内部生境变为边缘生境。生境破碎化引起斑块边缘的非生物环境(如光照、温度和湿度)和生物环境的剧烈变化,从而导致边缘效应。边缘效应的后果是会威胁到内部生境的生物的生存,因为适应内部生境的生物在生境斑块变小后,会暴露于边缘生境处,更易于被适应外部生境的生物(如食肉动物类、大型的野生动物等)捕食,而导致该物种的灭绝。另外,边缘效应还可能导致外来物种的入侵,从而对该生境的生物的生存产生威胁。

1.2.3 生物遗传多样性降低

生境破碎化阻碍了野生动物的迁移和建群,野生动物获取食物的途径受到阻隔。同时,破碎化使得野生动物种群规模变小,对每个物种来说,潜在的配偶数也在下降,这就导致了近亲繁殖。近亲繁殖的结果,即每对配偶的基因组合的相似性会比随机组成的配偶的基因组合要大的多,而后代则更容易遗传父母两者的不利基因。总之,近亲繁殖和生物遗传多样性的降低会对生物的发展和生存以及生长率带来不利影响。近亲繁殖也降低了该种群的繁殖力和生存力。

因此,为了保护和持续利用生物资源,维持和提高生物多样性,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和其他相关国际条约和协定,当前应抓紧进行对生境保护的立法,形成生境破碎化法律规制的法规体系,有效地控制生境破碎化。

2 我国生境破碎化的现状

生境破碎化可导致生态系统严重退化,在热带地区,65%的自然生境已消失,在温带地区,原始的自然生境已不存在。大面积的水域已被分割。生境破碎化是许多物种濒危和绝灭的重要原因。据估计,在现已确定绝灭原因的64种哺乳动物和53种鸟中,由于生境丧失和破碎引起19种和20种绝灭,分别占30%和38%。因生境丧失和破碎化而受到绝灭威胁的物种比例则更高,在哺乳动物和鸟中约占48%和49%,在两栖动物中则高达64%。我国的森林破碎化所造成的悲剧是毁灭性的,如果我国还未意识到生境破碎化的严重性,并转变发展理念,从战略高度提出相应对策且采取立法措施加以保护生镜的话,最终,人类将孤独的生存。

2.1 立法现状

从我国目前立法来看,对于生境的保护还处于原则性规定的阶段。《环境保护法》第十七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对具有代表性的各种类型的自然生态系统区域,珍稀、濒危的野生动植物自然分布区域,应当采取措施加以保护,

严禁破坏。在各类型自然资源法中,也对生境的保护做了原则性的规定。比如,《草原法》第四十二条规定,国家实行基本草原保护制度。下列草原应当划为基本草原,实施严格管理:作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生存环境的草原。同时,我国制定自然保护区制度,保护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野生动物保护法》第八条规定,国家保护野生动物及其生存环境,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非法猎捕或者破坏。各级人民政府应依法对生境加以保护,具体的操作可参照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法》。《环境影响评价法》第八条规定:国务院有关部门、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其组织编制的工业、农业、畜牧业、林业、能源、水利、交通、城市建设、旅游、自然资源开发的有关专项规划(以下简称专项规划),应当在该专项规划草案上报审批前,组织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并向审批该专项规划的机关提出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评价是对生境破坏的预防性措施,有利于通过政府机关的介入防止生境破碎化。

2.2 我国立法中的不足

我国对生境保护的立法基本上处于原则性的规定,而具体保护的主体、实施办法以及责任的追究都没有制定具体的规范。在各个法中所涉及的篇幅也只是一两条,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对生境保护的立法存在严重的漏洞和缺陷。

2.2.1 生境保护的主体宽泛,没有明确的保护主体

从我国立法中找到的零星的几条保护生境的条文来看,生境保护的主体是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而具体由政府下属的哪个部门负责,法律没有规定。由此可见,负责部门的确定是由人民政府进行的,经济与环境的矛盾已是必然,而作为地方经济发展的主要承担者,就有可能舍弃环境来发展地方经济。一些重要的生境大多存在于地处偏远、人迹罕至的地区,为了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地方政府只有大力修路以引进资金、人力等,生境遭到破坏则是必然。同时,我国生镜保护的主体过于单一,公众参与力度不够。对生境破碎化所造成的后果感觉最强烈的不是政府,而是广大的人民群众和对生境有强烈依赖感的生物,因此仅仅依靠政府部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往往是滞后的。

2.2.2 土地利用规划中未考虑到生境的保护

在我国《土地管理法》中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土整治和资源环境保护的要求、土地供给能力以及各项建设对土地的要求,组织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可以看出,在制定土地管理法时,资源环境的保护是放进了利用规划的考虑范畴内的。但是,在本法接下来的具体规定中,资源环境的保护则被忽略了,农用地的保护几乎是本章的重点,而农用地是指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并不包含野生动植物生存的生境。从本法中可以看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只是宣言性的,需要进一步将生境的保护考虑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具体实施办法中。传统的资源丰富思想导致我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过多的忽视资源的重要性,粗放型的生产方式、土地的乱批乱垦已严重影响区域的整体规划,生境破碎化日益严重,由于部门利益冲突和职能混乱,使得土地利用规划部门只注重眼前利益,而忽视了对生镜的保护,更由于生境破碎化对生物的影响是长远的,短期不易显现,也加剧了对生境保护的忽视。

2.2.3 对破碎化后生境的遗留问题处理不当

由于人口的增多,土地利用率的增大,生境被破坏似乎成为必然,土地利用规划阶段因忽视对生境的保护,生境遭到破碎化,法律应该提供对侵害野生动植物行为的预防和补偿机制。而现行立法中,对生境遭到破坏后野生动植物的生存没有给予必要的保障。从我国的立法现状来看,在土地利用规划的过程中尚未关注到生境以及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忽视了对生境的保护,加剧了生境破碎化。

3 完善我国生境破碎化的法律规制

与国际公约接轨,保护和提高生物多样性,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社会,需要完善我国生境破碎化的法律规制。因此,从可持续发展原则出发,当务之急,应是建立完备的法规体系、明确保护主体、合理规划土地利用、确立责任承担制度以及对已破碎化的生境采取补救措施。

3.1 建立完备的生境保护法规体系

《环境保护法》作为我国环境法的基本法,应规定生境的定义以及保护原则,这不仅是社会的需要,时展的必然,同时也是适应国际化的表现。生境的定义应与《生物多样性公约》中生境的定义相一致。为贯彻基本法,在《土地管理法》、《森林法》、《草原法》以及《野生动物保护法》中都应明确土地利用规划中的生境保护,将生境保护作为土地利用规划必须考虑的因素之一。

对于生境的保护还需从程序上进行,比如,美国的《国家环境政策法》建立了作为联邦政府政策的“一切切实可行的手段”来保护人类的环境。国家环境政策法要求联邦政府机关在做出对人类环境质量有重大影响的行动前,必须准备环境影响报告,在环境影响报告中,负责官员必须考虑到“所建议行动的影响”、“实施该建议将引起的任何不可避免的不利于环境的影响”、“对所建议行动的替代方案”。并规定,当有关机关没有将可能对生境造成负面影响的行为结果制定环境影响评价时,《国家环境政策法》制定两个主要的条款来纠正该行为:第一,当一个机关认定该行动不会对环境造成实质性的影响,因此不需要制定环境影响报告书,公众就可以该机关的决定过于主观和任意,即是违法的。第二,当机关制定了环境影响报告书,但却没有充分考虑因该行为对生境造成的全部影响时,公众也可以做出同样的。在任何一种情况下,法院都会审查机关是否对被建议的行为所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严格的审视。当法院发现机关没有符合国家环境政策法的规定,就可以将机关所建议的行为搁置一边直到机关遵守了国家环境政策法。国家环境政策法要求有关机关严格审视他们行为对环境的影响结果,这样机关就很有可能注意破坏生境影响环境的行为。事实上,机关通常都意识到生态走廊和生境整体的连通性是一个健全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通过环境影响报告将行动影响环境的结果收入进来。尽管国家环境政策法只是做出了程序性的规定,而不是实质性的,因为制定环境影响报告书都需要高额的成本和精力,当法院发现机关违反了国家环境政策法时,机关就可以重新更换被建议的行为或者彻底舍弃该行为。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中主要是从程序上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预防,但对监督机制规定不够详细,只在第五条和第二十一条规定了公众适当参与以及举行听证会,对如何参与却没有详细的规定。因此在《环境影响评价法》中应详细规定公众在环境影响评价中所拥有的权利,参照美国《国家环境政策法》赋予公众的权利,这才能充分的监督国家政府机关的行政行为。同时应规定在指定的需要保护的特定的环境领域获得土地利用许可需提交生境破碎的环境影响评价,行政机关在授予土地利用许可时应严格审查。

3.2 明确生境保护的主体

美国对生境的保护是根据生境的特点分类的,比如森林就是森林管理局负责,而对土地利用规划的制定与执行和濒危物种保护的行政执行都是由内政部进行的。而我国的立法中对生境的保护都笼统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因此有必要在规定对生境保护的同时明确生境保护的主体,比如对森林的管理应交由林业局,野生动植物的生境的保护交由动物保护局,而对土地利用规划过程中对生境的保护应与涉及到的所有行政部门协商,协商不成的,应报请共同的上一级行政机关决定。生境破碎化对野生动植物的影响最为直接,因此动物保护局为主导机关负责在土地利用规划的生境保护,加大动物保护局的行政权力。赋予其监督环境影响评价的结果是否符合生境保护要求,在土地利用规划和环境影响评价中未考虑生境保护时,动物保护局有要求有关机关重新制订土地利用规划的权力。

3.3 合理规划土地利用

美国1982年《国家森林管理法》对国家森林体系中土地的使用限制非常大。它要求农业部对国家森林体系中任何一寸土地的使用都要制定计划。国家森林管理法认为这些计划(土地和资源管理计划或者森林计划)为动植物的多样性提供了保障,因为任何一块特定的土地领域的适应性以及接受力都是为了满足所有生物多样的需要。任何机构在国家森林体系里的行为都必须遵守可适用的土地和资源管理计划。农业部根据国家森林管理法对动植物多样性的要求公布了法规,要求应妥善管理鱼类和野生动物的生境,以维持现存的本地的和所期望的外地的脊椎动物物种可生育的数量。条款中将可生育的数量定义为评估可生育生物的数量以及分布以保证它的可持续存在的物种被很好的分布在规定的区域中。该法还规定,为了保证可生育的数量能够得到维持,必须提供适宜的生境支持至少小数量的能生育的生物,同时这些生物应该很好的分布在生境中,这样这些生物就可以和其他规定区域中的生物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美国的《联邦土地管理法》只有在土地管理局将土地作为生态走廊的作用考虑到土地利用规划中时,对生境的保护才是非常有效力的。内政部拥有对其管辖的国有土地的管理权,而这种管理权必须受《联邦土地管理法》调整。就类似于《国家森林管理法》与森林管理机构的关系,联邦土地管理法要求土地管理局在管理土地时制定计划,然后按照计划行事,这些计划叫做土地利用规划。一旦土地管理局制定了土地利用规划,法院会严格要求土地管理局坚持该规划并能保证实施它们。因此,如果土地管理局将土地作为生态走廊的作用考虑到土地利用规划中,那么这种保护对抵制有关机关试图排除这些考虑是非常有效力的。土地管理局意识到生境的重要性,并且能采取措施保护它们,是非常令人欣慰的。一旦土地管理局这样做了,那么联邦土地管理法通过执行这些保护土地的规划,为生境提供有效的保护。如果土地管理局在土地利用规划选择排除生境的保护,那么联邦土地管理法就没有强迫有关机关采取保护措施的权力。但在土地利用规划未考虑到生境的保护而又确实造成了物种资源的生境遭到危险时,《濒临物种法》就发挥了其保护物种生境的作用。在1978年,它停止了一个一亿美圆即将完工的大坝,而仅仅是为了保护才发现的法律规定保护的一种鱼类。最高法院明确地做出决定,《濒临物种法》有能力保护物种,不惜任何代价。因此,毫无疑问,《濒临物种法》如果被有效执行,是有能力保护生境的。在土地利用规划中对走廊的保护还有两个实质性的要求:一是要求秘书采用系统的各学科相融的方法达到物理、生物、经济和其他学科的整体化。二是要求给予指定的需要保护的特定的环境领域优先考虑。

鉴于美国森林以及土地管理法为保护生境而对土地利用所做的限制,我国在生物资源多样性日益丧失的今天,应加大对土地利用的限制,明确要求在制定规划时应充分考虑到生境的重要性。同时,应当在《野生动物保护法》中附加因生境破碎化而受到威胁的生物的保护,赋予自治组织或者公众团体在建设项目威胁到保护动物的生存时提讼的权利,通过法院来审查批准建设项目的行政行为是否违反了《野生动物保护法》,如果违反了,应当权衡两者的利益,搁置建设项目或者寻求可替代的方案,加大《野生动物保护法》的执行效力。在《森林法》加入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规定,从而对生境的保护,严格制定森林土地的利用规划,而不仅仅规定森林林木的砍伐和使用。

3.4 采取补救措施

建立生态走廊是目前为止对生境破碎化最好的补救措施。铁路经过野生动物栖息地时,首先考虑选线避开,或将动物栖息地人工迁移到其他地方,但费用很高。如果铁路经过的野生动物栖息地面积很大,必须穿过,就要在铁路建设中把野生动物通道考虑进去。德国铁路不是绝对不能穿过自然保护区,科――法高速铁路就穿过了自然保护区,但必须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如在建设前期,铁路公司专请中介公司研究铁路对野生动物的影响,野生动物的习性,调查野生动物的活动路线和活动规律,据此设置动物通道。因此,有必要在《野生动物保护法》中规定对于生境遭到破碎化,野生动物的迁徙遭到阻隔的生境,应当设置生态走廊,生态走廊的设置地点、规模等应由专家调查研究后确定。在生境破碎化修复比较困难,设置生态走廊成本耗资巨大的时候,应在动物频繁出没的地区设置标志,规定车辆减速,减小与野生动物发生交通事故的风险。

3.5 确立责任承担

第5篇:动物保护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动物园;动物保护;公众支持

    

    1 引言

    动物园是饲养和展示野生动物的公共活动场所,是野生动物迁地(移地)保护的方式之一,它面向公众具有传播动物知识的科普教育作用,也为野生动物的科学研究提供一定的平台。动物保护是动物园的主要职责和功能之一,与科研机构、保护区等保护机构相比,动物园在动物保护中具有特殊的作用。动物园是多种动物汇集的场所,野生动物是动物园的主体,也是动物园展示的主要内容。动物园所面对的是广大公众,在参观动物园后,人们可以了解相关的动物知识,为动物保护打下广泛的群众基础。动物园通过饲养并繁殖一定种类、数量的野生动物,可以保存一些在野外濒临灭绝的物种。然而,单纯的依靠官方或政府进行组织是不能充分实现动物园的动物保护功能的,在很大程度上必须依靠广大公众的支持,但目前公众不能完全理解动物园的动物保护工作和意义,动物园动物保护领域的公众支持建立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保护方与支持方的相互沟通和理解。本文提出了几点动物园动物保护公众支持建立的途径,以期为动物园更好的开展动物保护工作提供一些建议。

    2 动物园动物保护功能概述

    动物园经营的大背景是全球60多亿人类的存在、活动及其欲望的影响所导致的令人担忧地生物多样性锐减的环境。野生动物生存环境的消失和破碎、人类蓄意的捕杀行为、与外来物种(包括驯养的和引进的)的竞争、环境污染以及人为造成的气候变化等等,使得许多野生物种从地球上消失了,动物灭绝的速度呈现出快速而大比率的趋势。因此,动物园的任务主旨一直贯穿着保护、教育和研究工作,同时也为游客提供休闲娱乐。

    作为动物园的基本功能之一,动物保护功能本身就是动物园存在的基础前提,可以说,动物园本身就是动物保护的起始地,其自身就是保护中心,支持许多形式的保护活动。国外学者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对动物园的存在抱有质疑,正因为动物园具有了保护野生动物的功能,是野生动物迁地(移地)保护的一种形式,它的存在才具有了不可替代的意义,这也是动物园一直延续至今的意义。动物园的保护工作主要包括适当的捕获动物并进行储备,以此建立一个安全网,防止野外物种的灭绝;维持这种状况并适当地尽可能地引入动物;提升公众的环境意识;为动物保护领域作出显着贡献。

    从动物园正式建立并向公众开放以来,到动物园的游览者的数量总是令人惊愕的,动物园确实提供了一个关于认识和保护野生物种的大众教育的显着机会。可以说,“每一位到动物园游览的游客均是一个证明关于保护神奇大自然、自然选择产品以及相关信息的机会。”很长一段时间,动物园变得更像是保护公园,将动物在自然状态下进行展示,甚至趋向于与植物及其所在的生境一起让游客观赏其自然习性。但是,大多数到动物园游览的游客只是出于好奇心,主观思想上并没有直接意识到动物园的动物保护功能,这就要求我们需要寻找一些途径来传达动物园的有效保护功能。动物园在动物保护领域具有协调作用,动物园的动物保护工作集中于日益需求的以下几个领域,如何对待和照顾动物;游览者及饲养者自身直觉的理解动物的热情;动物园严格执行国家和政府的各项标准并进行实践;坚持动物园自身需求的一系列管理。

    3 动物园动物保护的公众支持的建立

    3.1 动物园动物保护功能的公众认识

    在理解保护这个概念之前,人们需要知道如何定义一个确切的有机体的特征、行为、习性和对其他有机体及环境的影响等等这些概念。进一步说,人们必须学会更好的理解种群的大小,种群在过去几十年中的改变及产生改变的原因,之后人们才会重视动物园所面临的困境,才会致力于拯救生物多样性。游客通过学习建立对其他生命的天生的好奇心来获得各种各样的知识,动物园可以通过生物多样性与可持续性概念的交叉来带动游客学习保护的兴趣。

    3.2 公众支持建立的途径

    3.2.1 标识牌、解说系统的直接信息传达

    所有的动物园都设有对每一种野生动物物种进行介绍和说明的标识牌和解说牌,以便人们在观赏动物的同时正确的了解和认识动物,标识牌和解说系统的设计直观的向公众进行了信息的传达——在自然界除了我们人类,还有许多其他物种的存在,我们共同生活在同一个环境,自然环境并不是我们人类所独有的。

    动物园正是通过提供关于物种及其自然习性的知识提升了公众教育并唤醒公众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标识牌和解说系统的有效利用依赖于规划设计人员的创意和构思,尽管目前文字类的说明牌、宣传橱窗对游客的吸引力普遍不高,但是通过有趣味性的标识牌和解说系统的展示和说明,在一定程度上还是能向公众传达保护野生动物的思想。

    3.2.2 动物标本馆、自然博物馆和科普馆的主观映象传递

    动物标本馆、自然博物馆和科普馆是对动物园里展出动物的补充,由于多方面的因素,不是所有的物种都能以活的姿态在动物园里进行展示,标本馆、博物馆和科普馆正好弥补了这一不足,可以扩大展出动物的种类和丰富度。运用硬、软件先进设备、设施,通过标本、图片、视频以及多媒体进行丰富多彩的生动展示。对比较珍贵的野生动物制作说明图片,对动物园的起源、发展、功能、作用、野生动物的生活习性、入园史、认养动物情况等作简要介绍,让游客在欣赏动物照片的同时阅读文字,使其对不同动物有较全面的了解。充分利用死亡动物毛皮标本、动物骨骼标本、动物内脏标本、动物衍生物及身体某部分组织的标本进行直接的、系统的动物知识介绍。这样游客就能进一步了解动物的生活史和进化史,了解自然创造的万物,在科普教育的同时也能激发公众对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的热爱之情,从而让公众意识到动物保护的必要性,减少人们滥捕滥杀、嗜食野生动物的行为,增强动物园的吸引力。

    3.2.3 动物表演及动物与游客互动的趣味引导

    动物表演应该本着向游客传达野生动物的可爱性的思想,动物遵循人类的意愿并模仿人类的一些行为和动作说明在一定程度上人类与动物是可以通过某些特殊的方式进行沟通和交流的,人类与野生动物并不是敌对的关系,应该是朋友、伙伴关系。

    动物园内一些动物与游客互动的项目设置可以增进游客对动物的情感意识,参与性的活动则能够起到很好的互动效果。但前提是这些项目的设计原则应该完全符合保护动物的主旨,在可操作和可控制的前提下进行,游客与动物的亲密接触能让游客体会到动物的可爱之处,引导并唤起游客保护动物的意识。

    3.2.4 互联网的宣传和推广

    在当今的信息和数字化时代,互联网是我们广泛而又快速传播信息的手段,动物保护工作同样也能够很好地利用这一工具。通过互联网,动物园通过提供诸如动物园介绍、物种幸存计划和繁殖培育等案例来描述其保护工作。可以在全世界范围内尽可能地形成一个庞大的动物园网络,让公众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轻易地了解和掌握动物保护信息,并自愿加入到动物保护工作中来。

    4 结语

    动物园动物保护领域的公众支持建立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动物园并不是直接积累保护利润,它只能减少潜在的生物保护发展的困难,其保护能力也是有局限性的,无论是公益性质的动物园还是私营性质的动物园,公众的支持对动物园事业的发展和野生动物的保护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动物园只有不断增加引起重视的保护活动和研究领域才能圆满完成其野生动物的迁地(移地)保护工作。

    

    参考文献:

    张文东.动物园建设与动物保护.林业规划调查,2003,28(1):78~80.

第6篇:动物保护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新常态;社区;发展途径

中图分类号: F124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5.13.061

1 保护区基本情况

1.1保护区概况

保护区总面积21285公顷。其中核心区8305公顷,缓冲区8130公顷,实验区4850公顷。森林覆盖率为87.4%,核心区达92%。主要保护对象为亚热带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及其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是地球同纬度地区残存下来的一片面积最大、相对集中、原生性强、相对稳定的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区内有种子植物164科、698属、1820种,其中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11种,二级保护植物147种,茂兰特有种40种。有脊椎动物400余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3种,二级保护动物40余种,茂兰特有种5种。还有大量的无脊椎动物,仅昆虫就已发现1300余种,有150余种为茂兰特有种,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

1.2 社区基本情况

保护区涉及4个乡(镇)、14个行政村、85个自然寨(92个村民小组)、2862户共有11084人,是贵州省内保护区中区内居住人口最多的保护区。其中有2个自然寨分布在保护区的核心区、16个自然寨分布在缓冲区、67个自然寨分布在实验区;社区经济以种、养殖业为主,旅游服务业和劳务输出为辅,人均年收入3171元左右。近几年,生态旅游区及周边群众参与旅游接待,并加工生产一些旅游商品出售,参与旅游接待户数逐年增加,户均年收入增加5000余元,经营得好的年收入超过10万元;区内主要交通干道为全长50公里的四级柏油路,95%村寨已通简易公路, 85%的村寨有饮用自来水,无线通信网络覆盖95%的区域,仅5%的核心区域无通信覆盖,所有村寨均通电。

2 保护区社区工作开展情况

茂兰保护区自1984年成立以来,奉行“社区发展促进资源保护”的发展理念,多渠道、多形式开展社区工作。

2.1 鼓励和引导社区群众利用农村新能源,缓和农村砍伐薪材矛盾

区内建造沼气池433口、节柴灶节柴炉300余口,改造56个村民小组村寨输电线路,共计15000米。通过开展农村能源节能改造项目后,年可少砍薪材1970立方米木材,改变了农村能源结构单一状况,减少了薪材的消耗量,有效地保护森林资源。

2.2 加强社区基础建设,不断改善社区生产生活环境条件

建区以来,帮助社区修建及维护村组级公路和生产便道120处,累计达120多公里,解决人畜饮水及农田水利工程86处,修建水窖40口,维修村委办公楼、村卫生院及其他活动场所26处,改善村寨环境卫生,修建垃圾池22个,排污沟450米等基础设施建设。

2.3 开展各种技能培训,提高村民致富能力

累计举办水稻、玉米高产作物栽培技术,早桃、大板栗等水果类栽培技术,家禽、家畜养殖技术,旅游工艺产品,农家乐接待管理及服务等培训100余次,受训人数10000余人次。特别是注重开展一些特色培训,如竹编工艺培训,茂兰保护区充分利用区内可再生资源――竹子,在国际竹藤中心的大力支持下,选送青年群众40人次到四川青神县进行为期半年的竹编工艺培训。培训回来后,相续举办竹编培训7期448人次,成立了竹编专业合作社,培养了300多名竹编技术能手。

2.4 积极申请社区发展项目,创造生态红利

在不破坏资源和环境的前提下,指导群众大力发展种、养殖业,改变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逐步提高群众生产生活水平,同时减少一些落后生产、生活方式对喀斯特森林的破坏。2001年~2002年,得到IUCN荷兰委员会的资助,在尧兰、尧古两个村实施“少数民族社区参与喀斯特森林湿地管理”项目,改变农业结构,促进民族手工艺品的商品化,为社区生活寻找替代性能源,培养群众生产技能,提高社区社会意识,使社区群众积极参与到自然资源的保护中来,实现社区经济与自然保护协调发展,项目实施效果非常明显;通过开展世行项目帮助社区解决生产生活所必需的资金,建立社区发展基金,让群众在保护好自然资源的前提下,有了更好的发展方向;板兰根、铁皮石斛、金线莲等中草药种植项目经过项目验证,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目前正着力进行推广种植。近年来以项目实施,带动当地群众增收致富,利用良好的生态环境,发展林下种养殖等绿色产业。

2.5 积极开发生态旅游,带动群众增收

茂兰保护区于1995年开始谋划生态旅游,编制形成《茂兰保护区生态旅游初步规划》,茂兰保护区在实验区开展生态旅游以来,引导区内适宜开展旅游接待的农户,积极参与生态旅游管理、开发等活动。截至2014年区内参与旅游接待的人数增加到了1160人,带动社区综合收入千万元。

2.6 多渠道帮扶社区

保护区管理局在开展社区工作时,与当地群众结下深厚感情,面对区内贫困儿童上学难的情况,通过网络平台,争取爱心资助。截至2014年底,已通过网络平台结对资助山区留守儿童2858人,其中:单亲家庭孩子787人,孤儿159人,残疾人家庭孩子362人,残疾孩子31人,留守儿童1519人。募集助学善款达178.22万元,并会在每年的2月和8月底,由资助者续存到受助人账户,为区内贫困学子提供了资金支持。

通过开展社区工作,改善了社区生活状况,促进了社区经济发展,群众从对抗到理解,从理解到支持,再从支持到参与,这一过程,逐渐认识到只有守住绿水青山,才能创造金山银山,现在已基本形成了社区共管的模式。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稳中有升,森林蓄积量较保护区成立之初增加了198725立方米之多。

3 社区发展突出问题及对策建议

3.1 保护区社区经济发展受到自然资源保护的制约,一些生硬宽泛的条例,不适合社区发展

例如《自然保护区条例》第26条规定:禁止在自然保护区内进行砍伐、放牧、狩猎、捕捞、采药、开垦、烧荒、开矿、采石、挖沙等活动。这些规定意味着保护区的建立阻碍了当地居民的经济来源,同时又没有替代性措施,对当地经济发展构成了严重的制约,短期内当地居民必须要承受因保护区的规定而造成的诸多不便。建议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开展好自然保护区“一区一法”立法工作。

3.2 补偿、补助机制不健全

例如野生动物损害庄稼,虽然贵州省政府下拨一定经费,但是还没有建立常态化的补偿机制,群众得不到足额补偿,建议将野生动物危害的补偿建立常态化机制,列入财政预算。另外保护区内禁止砍柴、采石等规定,已严重影响群众正常生产生活,建议在生活用电、自建房采石等方面给予补助以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进行规范管理。通过建立、完善补偿、补助机制让生活在保护区内的群众享受到公平的待遇,减少社区发展与资源保护的矛盾。

3.3 区内、区外生态补偿标准存在差异

保护区对防止水土流失、减少自然灾害、改善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创造的生态、社会、经济效益不可估量,这些都离不开区内群众的支持与保护。但区内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标准为每年5元/亩,而区外为每年15元/亩。很大程度上打击群众保护积极性。建议提高保护区内生态补偿标准,让生活在保护区的群众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享受到保护带来的实惠,有助于发挥好群众在生态保护中的主体作用。

4 新常态下保护区社区发展的途径

4.1 以项目的实施带动经济发展

利用良好的生态环境大力发展林下种养殖业等绿色产业。

4.2 在保护的基础上,做好旅游开发,反哺社区发展

一方面编制具有远瞻性、可行性的旅游总规,依规依法开展生态旅游。另一方面旅游总规上报、批复需要一个过程,以茂兰保护区为例,旅游总规自从?年到2015年为止,新编的旅游总规正式批复还没有下来,我们可以先在现有的旅游资源及开发的旅游项目上做精、做细。深挖旅游资源,做强旅游品牌,丰富生态旅游内涵。

4.3 抓好技能培训,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在新常态下,国家重视林业经济发展,群众积极性高涨,但在发展种养殖业及旅游业等产业方面欠缺技术,保护区应因地制宜、因时而异的开展相关技能方面的培训,引导当地群众规范、科学发展种养殖等事业。

4.4 积极争取生态移民项目

把自然保护区内的群众,特别是在核心区的群众有计划、因地制宜地实施生态移民,以减少保护区资源消耗和生态保护压力,同时移民后的村寨也给小城镇注入了新的活力。

5 结语

新常态,为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了新机遇,我们务林人要抢抓机遇,适应新常态,推进生态林业、民生林业新发展。新常态下除了要加大对自然生态保护力度,同时也要大力发展林业产业,拓展农民增收致富的途径,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 张希武.社区发展是自然保护区发展的动力[J].人与生物圈,2011,(03).

[2] 贾亚娟,高林安.浅析自然保护区社区发展与自然资源保护的关系[J]. 湖北林业科技,2008,(04).

[3] 姚正明,兰洪波,冉景丞,蒙惠理,欧忠喜.茂兰保护区资源保护和社区发展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6).

[4] 董伟,麻友立,王军.自然保护区社区管理工作的现状与对策[J].陕西林业,2008,(04).

[5] 莫家伟,兰洪波,杨仕涛.茂兰自然保护区社区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J]. 现代农业科技,2011,(18).

[6]何鹏举,司开创,张金良.周至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初见成效[J].林业与社会,2000,(03).

[7]冯炜娟.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模式初探[J].科技资讯,2008年,(26).

[8]房艳刚,刘继生.中国自然保护区基于社区的生态旅游发展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6,(01).

[9]贺昭和,秦卫华,王智,徐网谷,蒋明康.我国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发展的存在问题及对策[J].生态环境,2007,(01).

[10]彭惠军.广西乐业大石围岩溶天坑群生态旅游开发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6.

[11]王翌,董小丹.试论对民族旅游地居民进行旅游教育的意义[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03).

[12]孙业红.农业文化遗产及其旅游发展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2,(20).

[13]黄晓玲.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与管理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3.

[14]成江,陈正仁.茂兰保护区森林资源动态及变化原因与对策[J].贵州林业科技,2002,(02).

第7篇:动物保护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动物福利动物福利壁垒贸易壁垒OIE标准

“动物福利”(AnimalWelfare)正渐渐成为国际贸易中一条新的“流行语”。在国际上,动物福利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贸易议题。动物福利的出现,一方面可以说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表现;另一方面,由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国家间的经济水平、教育文化和道德标准等方面也存在着不同的差异,因此,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动物福利的出现无疑就构成了一道新的贸易壁垒——动物福利壁垒。动物福利潜在的贸易壁垒作用不可忽视,如果不给予足够重视,我国相关产品在进入国际市场时将会遭遇巨大障碍。

一、动物福利的起源与发展

动物福利活动最初是由一些关心动物福利的民间人士和动物保护团体倡导并发展起来的。在18世纪末,英国功利主义哲学JeremyBentham首先提到动物的福利问题,认为动物福利是真实存在的,因为动物也能感受到痛苦。1822年,理查德·马丁(Martin)提出“反对虐待以及不恰当地对待牛的行为”的法案(即《马丁法案》)在英国国会获得通过。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关于动物福利的法律。法国也在1850年通过了反对虐待动物的相关法案。1866年由美国外交官亨利·伯格(HenryBergh)建立的世界上第一个动物福利组织——美国防止虐待动物协(ASP—CA),并推动纽约州通过了美国的第一个动物福利法:《反虐待法》。其后的一段时间里,世界各国纷纷建立自己的动物福利保护法规。这些法规都是在道德伦理方面强调我们应该对动物权利的保护。

20世纪60年代后,因为西方国家农业的发展已经满足了消费者的基本需求,公众开始转而关注生产活动中对动物福利的影响。1965年的英国政府发表的“BrambellRepo~”报告就是公众对动物福利关注的集中反映。其后,各国学者纷纷研究动物福利间题:Moberg(1987)和Barnett(1987)认为生理指标应该在评估动物福利上起主要作用;Mcglone(1993)同样认为生理指标优于行为指标,因为它们更客观而且更少一些人为倾向性;Duncan(1993,1996)建议动物福利应该和动物感受而不是它们的生理或别的指标相联系。

目前在国际上普遍认可的动物有“五项基本福利”:(1)为动物提供适当的清洁饮水和保持健康与精力所需要的食物,使动物不受饥渴之苦;(2)为动物提供适当的房舍或栖息场所,能够舒适地休息和睡眠,使动物不受困顿不适之苦;(3)为动物做好防疫,预防疾病和给患病动物及时诊治,使动物不受疼痛、伤病之苦;(4)保证动物拥有良好的条件和处置(包括宰杀过程),使动物不受恐惧和精神上的痛苦;(5)为动物提供足够的空间、适当的设施以及与同类动物伙伴在一起,使动物能够自由表达正常的习性。比如,对猪的动物福利国际法规规定:猪在运输途中必须保持运输车的清洁,要按时喂食和供水,运输时间超过8小时就要休息;在宰杀时,应当使用高压电快速击中致命部位,使其在很短时间内失去知觉,以减少宰杀的痛苦,并且必须隔离屠宰,以防被其他猪看到而产生恐惧感。不少欧美国家要求供货方必须能提供畜、禽或水产品在饲养、运输、宰杀过程中没有受到虐待的证明才准许进口。

二、动物福利壁垒的实施特点

(一)合理合法性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待动物的态度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从把动物仅仅当作人生存的资源发展到保护动物最后提升到了福利保护的地位,不能不说是社会的进步、观念的进步。于是一些国家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纷纷制订动物福利法规。另外,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发达国家对食品的安全与卫生要求也越来越严格,而世贸组织又规定允许成员方采用“为保障人民、动物、植物的生命或健康的措施”。因此,利用动物福利名义设置贸易壁垒,不仅穿上了符合进口国法律的外衣,而且还能获取社会公众的同情和支持。

(二)歧视性和隐蔽性

动物福利条款在不违背WTO基本原则的前提下,与其它贸易壁垒相比,更具隐蔽性和歧视性。动物福利标准都是发达国家根据其经济发展水平和技术水平制定的,强者制定标准,对弱者显然是不公平的。由于各国的国情和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的差异,发展中国家的畜禽产品在短时间内很难达到发达国家的标准。动物福利标准的实施即使是非歧视的,对来自不同国家的进体动物及动物制品一视同仁,也可能对发展中国家的产品出口构成障碍。经济实力是基础,发展中国家如果温饱问题都还没解决,如何讲“动物福利支出”,此外,以自己国家的动物法案为屏障,利用动物福利名义设置贸易壁垒,还涉及社会道德问题,不仅穿上了符合进口国法律的合法外衣,而且极易博取公众的同情和社会舆论支持,具有很强的隐蔽性。

(三)实施领域的广泛性

动物福利壁垒的实施客体目前主要针对活体动物的进口。但有向其它与动物和动物制品有关的领域和上下游产业施加影响的趋势,与动物制品有关的行业,如:餐饮业、化妆品业、医药业、服装业等都有可能受到冲击和波及。由于目前有关动物福利的呼声和抗议活动越来越多。一些国际著名的跨国公司,如:肯德基、麦当劳等快餐公司迫于国际供货的养殖场采取措施,改善动物的养殖环境,不得采用强迫进食等虐待动物的措施,否则将停止进货。

(四)复杂性和争议性

动物福利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它既涉及到动物保护,又涉及到国际贸易,还与社会自身的发展、道德、伦理有关。动物福利问题有它合理生的一面,但如果以“动物福利”名义来设置贸易壁垒并用在对发展中国家的贸易上面,那么将有可能使出口国人民本来就很低下的生活条件日益恶化,这种在人类的基本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之前,优先考虑满足动物的基本需求乃至“精神需求”的做法,对发展中国家而言不仅不公正,而且这种变相的贸易保护,可能会造成人道主义的灾难。因此,动物福利问题是一个复杂的、具有很大争议性的问题,如果仅仅从其中一个方面孤立地看待这个问题,则不仅不会解决问题,反而会引起诸多负面影响。

三、动物福利壁垒的利用方式

(一)利用WTO有关动物福利的条款限制进口

WTO的《服务贸易总协定》、《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定》和《反倾销措施协议》关于动物福利以一般例外等形式出现。发达国家利用这些规定以一般例外措施、卫生检疫、技术性与非技术性壁垒、补贴与反补贴、倾销与反倾销的形式,限制进口。欧盟和美国目前正在考虑用不可诉的动物福利保护补贴。

(二)用国际兽医局OIE标准限制进口

国际兽医局的OIE标准有关于动物福利的基本要求。发达国家利用这些标准来限制我国产品进入本国市场。发达国家要求供货方必须达~gJlOIE所规定的标准,否则无法进入发达国家市场,也无法向WTO提出贸易纠纷仲裁。

(三)用国内动物福利法限制进口

发达国家对于动物福利一般都有国内立法。这些动物福利法成为限制对外国产品进口的借口。要进口的产品必须符合国内动物福利标准,如果外国产品在生产、加工或者屠宰过程中受到虐待,低于国内的动物福利法所规定的标准,就不准进口。

四、我国动物福利现状

(一)公众意识有待提高

目前我国公众的动物福利意识仍普遍淡薄,对动物福利保护的意义及如何实现动物福利保护的知识了解甚少。人们通常以动物主宰者的身份肆意对待动物,例如“活猪注水”等残忍对待动物的事情时有发生。这种虐待残害动物的行为不仅没有受到法律的制裁,甚至还被人们认为是不足为奇的,最近几年动物福利已逐渐引起各行各业人们的关注,很多民间动物保护组织自发而生,动物福利意识有所提高。12004年在武汉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建成的一座38只恒河猴慰灵碑。旨在纪念在抗非典疫苗和药物实验中为人类健康献身的动物。由此可见,我国的动物福利意识水平在提高,但总体上仍远滞后于发达国家。

(二)动物福利立法进程需继续推进

我国除香港和台湾地区有完善的动物福利立法外,其他地区针对动物福利立法还相当滞后,除《野生动物保护法》外,我国尚无一部比较完整统一的动物福利保护方面的法律。然而在中国加人世界贸易组织的新形势下,立法部门应制定相关法律,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动物,不但对列人国家一级、二级保护的珍稀动物要依法保护。对于一般动物,特别是那些人工饲养的禽畜,也要给予“动物福利”。最近几年,在有关法律法规中已开始出现针对动物福利的条款,~N2004年12月北京市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17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北京市实验动物管理条例》。《条例》明确规定了“实验动物管理机构负责实验动物工作中涉及的实验动物项目的管理并对实验动物进行伦理审查”。正在修订和准备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野生动物保护法》都将有关动物福利方面的内容写入法案中,但和国际动物福利立法还有很大的差距。国家的动物福利保护法律体系急需完善。

(三)禽畜产业动物福利实施细则不完善

由于动物福利公众意识淡薄及没有相关法律保护,使得我国禽畜产业的动物福利在饲养、运输、宰杀方面的实施细则令人堪忧,达不到国际动物福利标准。我国目前畜禽产业饲养密度大动物生活条件差,运输条件选不到要求。粗暴屠宰等现象普通存在。作为食品被批量生产出来的各类动物的生存状态急剧恶化。同时动物异地运输特别是长途运输量越来越大,这样生产出来的畜禽产品不仅直接对人类的健康构成威胁,而且很难经得起国际市场越来越严格的检验。在当前的国际竞争中经不起风浪的冲击,严重影响了我国畜禽产品在国外市场占有率,而且对其他动物相关产品方面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五、动物福利壁垒对我国出口的影响

(一)对我国养殖业出口的影响

欧美等发达国家制定的动物福利标准,要求保证动物享有不受饥渴、生活舒适、避免肉体疼痛和精神恐惧以及享有表达天性等方面的自由,即使在贸易运输的过程当中,也要求每只动物与同类伙伴在一起,能够舒适地休息和睡眠,笼舍清洁,饮食和空气充足、新鲜,屠宰这些动物时要单独进行,以免影响其他动物受到刺激和惊吓。目前,已有不少地方将动物福利作为进口农产品的一个重要标准。

2002年,欧盟国家的一个畜牧产品进口商曾经造访黑龙江省正大实业有限公司,准备大量购买一批活体肉鸡,但是,这笔生意最终因该公司“不够宽敞、舒适的鸡舍”而流产。

(二)对我国中药出口的影响

我国是中药的生产大国,传统的中医药学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其独特的原理和神奇的疗效世人皆知。但是,现在许多中药的制药方法却遭到批评和抵制,如活熊取胆。由于是活熊取胆汁,这个过程势必给熊造成极大的痛苦和恐惧,往往会使熊惨叫不已。虽然熊胆汁在中药用药里疗效显著,但是,这种令熊痛苦不堪的取汁方法却遭遇了不少的批评。又如,我国某著名品牌的龟鳖丸在国外销售时也曾遭遇国外消费者的抵制。原因是该厂在介绍其采用的生产技术时,提到要将野生龟鳖冷冻到零下192℃,这样制成的药品更容易为人体所吸收,比直接食用龟鳖的效果要好很多,但这种制药方法在国外却遭到了强烈抗议和抵制,影响其制品在海外的销售。我国中药的疗效世人皆知,但中药的出口却屡屡碰壁。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药动物的福利没有得到保障。

(三)对我国水产业出口的影响

我国是世界第一位的水产养殖大国。据中国海关统计,2004~水产品产量为4855万吨。尽管我国水产品具有比较大的出口潜力,但我们不得不面对美国、欧盟等国家的诸多有关规定和法令。欧盟多个国家,如德国、英国等就对屠宰动物有严格要求,其中包括卖鱼者不能将活鱼直接卖给顾客,由商家把鱼放进电箱里快速杀死后才能出售。美国的“濒危物种法案”将龟列为保护对象之一,禁止所有不符合TED(海龟隔离器,装于海虾拖网颈部,便于误人拖网的海龟逃生)装备要求的国家或地区捕获的野生虾及虾类进入美国市场。美国从1995年至今仍禁止进口我国的虾类产品,原因是美国认为我国的一些渔船上没有海龟逃生装置。2002年的“食人鲳”事件同样引起人们的关注,尽管“食人鲳”是属于“黑名单”物种,但国际动物保护组织要求我国有关方面必须对“食人鲳”实施安乐死,否则将利用自己的影响呼吁世界各国抵制中国的水产品。

六、应对动物福利壁垒的对策和建议

(一)加紧推进动物福利立法

应紧跟国际形势,认真学习和研究国外动物福利的相关法规。目前世界上已经有许多国家制定了比较完善的动物福利法规。如美国就有“动物福利法案”;英国有“猪福利法案”;欧盟制定了宰杀动物的法规;除欧美之外,亚洲的新、马、泰和日本。以及我国的香港和台湾地区都在上世纪完成了动物福利立法。我国政府可以借鉴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经验,结合我国国情研究和制定出一套适合我国的动物福利法规。

(二)积极椎广和宣传动物福利标准

国际动物福利标准是世界各国协调的产物,它反映了国际上普遍达到的动物福利要求,代表着一定的质量水平,并得到各国政府和人民的认可,成为国际级别上的协调标准和处理贸易纠纷的重要基础。政府应加大对动物福利标准的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中国人了解国际贸易壁垒动态,提供动物出口改进的方向和目标,推动相关养殖技术的进步。

(三)改变传统生产作业方式。提倡健康养殖

动物福利壁垒会给出口企业短期内带来成本增加甚至是禁止陛壁垒等负面影响。但从长期来看,有利于企业生产资源进行重新配置,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进行相应的调整,从而赢得长久的竞争优势。动物是为人服务的,但关键是怎么服务。善待动物就是善待人类。企业应改变传统对待动物的观念和作业方式,从自身条件出发,进行人道的畜养和屠宰,在兼顾对动物利用的同时,考虑动物的福利状况。

(四)从国情出发。加强制度建设

我国现行的有关动物保护的法律寥寥可数,动物制品的标准、监测、监督三大体系和市场准入制度不健全,食物链质量安全控制常常出现问题。由于没有相关法规的约束,动物经营者很少考虑动物的福利,而更多关注的是自己的经济利益。我国动物福利标准定得太低显然是不行的,但如果定得过高,又脱离了我国实际,加重经营者的负担,因此,应从我国国情出发,循序渐进地推进与国际接轨的与动物福利有关的法律法规建设。强化制度监测和监管力度,以保护公众健康和动物福利。

第8篇:动物保护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 湿地保护 管理 南宁市

南宁市湿地资源丰富,类型多样,为南宁市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资源。为了有效保护南宁市湿地资源,树立湿地生态文明典范和环境保护良好形象,本文在分析南宁市湿地保护现状及存在主要问题基础上,对未来的湿地保护工作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及建议,以期为南宁市湿地保护工作提供一定思路。

1 湿地资源及保护状况

根据广西2011年完成的全国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及2012年委托国家林业局中南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进行南宁市湿地调查显示,南宁市有面积8公顷(含8公顷)以上、河流宽度10米以上,长度5公里以上的湿地总面积为62408.26公顷。占全市总面积2.82%。南宁市的湿地有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和人工湿地4大湿地类。其中河流湿地23999.96公顷,湖泊湿地836.80公顷,沼泽湿地面积219.90公顷,人工湿地面积最大,达37351.60公顷,占湿地总面积的59.9%。目前全市已建立湿地保护区和国家湿地公园各1处,即南晓那兰鹭鸟市级自然保护区和广西横县西津国家级湿地公园。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湿地占用与退化的状况比较突出

随着南宁市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建设用地的需求量越来越多,城市的扩张使得城区的一些湿地被填埋。经调查发现仅2009~2012年南宁城市湿地(以水产养殖场为主)就因城市建设开发被占用填埋1160.65公顷。

2.2 湿地污染形势依旧严峻

目前不少大江、大河和水库已成为工农业废水、生活污水的承泄区。农业化肥、农药的不合理使用,使得河流污染物越来越多,导致了较为严重的水体富营养化。2013年环保部门开展监测的18条主要城市内河,除八尺江、四塘江水质评价为Ⅳ类,属轻度污染外,其余16条内河水质评价均为劣Ⅴ类,属重度污染。

2.3 湿地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

对鱼类的过度捕捞和水库周边围垦养殖,在造成土著鱼类减少的同时也带来了外来有害物种,给区域生物多样性造成威胁。由于农业灌溉和居民饮水的需要,过度用水使得部分湖泊、水库水位下降,造成部分珍稀动植物栖息地丧失严重。

2.4 湿地保护意识薄弱

由于长期以来人们对湿地生态功能认识不足,湿地的保护意识薄弱,受利益驱动,一些湿地或周边土地承包给社会开展种植养殖业,而承包者为追求部分眼前利益,对湿地过度利用或将畜禽粪便排入水库,给水体造成污染,导致湿地遭受严重破坏。

2.5 速生桉影响库区水源水质

由于速生桉具有生长周期短,收益快等特点受到农民青睐,然而全垦抚育、施肥等桉树种植措施,以及桉树比其它阔叶树具有更大蒸腾作用等特点,造成氮氨和水土流失严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库区水质。南宁市部分库区(包括饮用水源区)周边就种植了大量速生桉。

3 对策与建议

3.1 切实加强湿地执法建设

加强湿地执法建设,坚决打击对湿地周边天然植被乱砍滥伐、围湿(湖、池)造田以及工业和城市排放“三废”,加剧湿地污染等违法犯罪活动,坚决遏制一些地方出现的利用湿地候鸟越冬、栖息地集结停歇、过境通道上的有利地势捕杀候鸟以及倒买倒卖、走私等非法行为。

3.2 建立南宁市湿地保护体系

通过建设以国家重要湿地、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为基本格局的湿地保护体系,对南宁主要湿地及湿地生物多样性实施有效保护和管理。通过加大横县西津国家级湿地公园、大王滩国家湿地公园的示范性建设,带动全市湿地保护的开展,初步形成比较科学的南宁湿地保护体系。

3.3 严格控制养殖业造成的湿地污染

取缔一、二级保护区内对饮用水水质造成影响的养殖场,确保一级保护区内无养殖行为,确保二级保护区内无规模化养殖。2013-2015年,南宁市成立大王滩水库周边陆生野生动物养殖场整治工作领导小组,负责陆生野生动物养殖场搬迁工作的组织开展。整顿对象包括大王滩水库周边以养殖食蟹猴、水律蛇、眼镜蛇、豆雁、鸿雁、灰雁为主的陆生野生动物养殖场。

3.4 加大湿地保护宣传力度

一要加大对社会的宣传教育力度,以“世界湿地日”、“爱鸟周”活动为平台,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加强湿地保护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湿地保护意识。二是建立公众参与机制,鼓励社会各界参与湿地保护工作。

3.5 加强湿地保护资金保障

由于湿地保护经费短缺,制约了湿地保护工作的开展。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国家投资、社会各界支持和捐赠等方式多方筹措,广开募资渠道。

3.6 健全完善政策法规

2015年1月1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湿地保护条例》正式颁布实施,成为全国第22个以地方法规保护湿地的省区。2014年7月1日经过修改完善的新版《南宁市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正式实施,增设了在饮用水水源准保护区及一级、二级保护区内禁止种植速生桉树的规定及相应的法则。同时规定,在2014年7月1日前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和准保护区内已经种植的速生桉,从新版施行之日起四年内必须完成清理或者更新为适宜涵养水源的其他树种。

4 结语

南宁市丰富的湿地资源不仅为全市提供了充足的生产生活用水,也为候鸟及其它野生动物提供了繁殖栖息地。湿地对维护区域生态安全,保护生物多样性尤为重要。加强湿地保护和开发,是南宁市“生态立市”的重要体现,将进一步改善南宁市生态环境,促进南宁市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第9篇:动物保护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两栖动物;生物多样性;宝天曼

中图分类号:S8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2)07-1413-03

Diversity and Conservation of Amphibians in Nanzhao Baotianman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GUO Lin1,CHEN Xiao-ping2,SHI Ling1,LI Lei1,QIAO Liang1,YANG Jie1,CHEN Xiao-hong1

(1.College of Life Science, Henan Normal University, Xinxiang 453007, Henan,China;

2.Jiaozuo Teachers College,Jiaozuo 454000, Henan,China)

Abstract:The resources of amphibians in Nanzhao Baotianman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of Henan province were investigated from 2008 to 2010.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ere 7 species in the reserve, which belonged to 6 genera, 3 families and 1 order. The faunal component was mainly oriental species. Ranidae was dominant families, Rana chensinensis, Feirana taihangnicus and Bufo gargarizans gargarizans were dominant species, odor frogs(Odorrana schmackeri、Odorrana sp.) were rare species. Compared to other areas, the similarity coefficient of amphibian communities in Nanzhao Baotianman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and Laojunshan Nature Reserve of Luanchuan was the highest. According to the surveys, conservation suggestions for the amphibians were provided.

Key words: amphibian; biodiversity; Baotianman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南召宝天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东经111°52′-112°16′,北纬33°24′-33°43′,以下简称保护区)是河南省伏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伏牛山南麓河南省南召县西部深山区,北连洛阳市嵩县,东北接平顶山市鲁山县,西邻南阳市内乡县宝天曼。保护区总面积9 405.5 km2,森林覆盖率达96.5%,属森林型自然保护区和大型野生植物类型自然保护区,保护对象为森林和大型野生植物。保护区动物资源概况涵盖整个伏牛山区[1],目前对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植物资源区系和保护方面[2-4],而针对保护区动物资源的研究未见报道。

南召宝天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区域,区内溪沟河流纵横,汉江支流白河发源于该地,充足的水源和多样的地貌为动物生存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查清保护区的两栖动物资源状况,可为物种多样性的保护提供科学依据。2008年6月至2010年11月,我们对保护区的两栖动物资源进行了调查,并据此提出了保护性建议。

1 研究方法

1.1 调查时间、地点及方法

2008年6、7、10、11月,2009年6、7、9月,2010年7、8、10、11月,采用样线法、样点法和访问法相结合的调查方法,分别对南召玉葬柳树沟、松河部分河段、玉葬油路沟、洞街万沟、银洞等地进行了实地考察,同时查阅相关资料;标本采集过程中,用GPS测量考察点海拔方位,记录两栖动物的种类、数量、生境等,测量并记录气温、水温、pH及天气情况。

1.2 标本鉴定

标本鉴定和分类体系依据《中国动物志两栖纲》[5,6],编制了南召宝天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栖动物名录。

1.3 数据统计

依照公式:Cj=j/(a+b-j)来计算相似性系数[7],其中a表示a地区的物种数,b表示b地区的物种数,j表示a、b两地共有的物种数。

2 结果与分析

2.1 物种组成及地理分布

南召宝天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两栖动物7种,隶属于1目3科6属(表1),其中蛙科物种最多,有4属5种,占71.42%;蟾蜍科和姬蛙科均为1属1种,分别占14.29%。缺少有尾类(Urodela)和角蟾科(Megophryidae)物种。

大鲵(Andrias davidianus)属于有尾类隐鳃鲵科(Cryptobranchoidae),被认为广泛分布于伏牛山区北坡和南坡[1],我们考察期间未观察到。秦巴拟小鲵(Pseudohynobius tsinpaensis)属于有尾类小鲵科(Hynobiidae),分布于内乡县宝天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伏牛山北坡栾川老君山自然保护区[8,9];宁陕齿突蟾(Scutiger ningshanensis)属于无尾目角蟾科,在保护区北邻的嵩县、鲁山县及栾川县均有分布[9,10]。以上有尾类和角蟾科物种考察期间在保护区未观察到,是间断分布还是考察不全面,有待进一步考证。花臭蛙曾被认为仅分布于伏牛山北坡[1],经过近几年的考察,发现南北坡(内乡、栾川)均有分布[11]。另外,考察期间发现一类臭蛙标本,目前仅南召宝天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分布,其分类归属尚待进一步研究确认。

2.2 区系分析

区系组成表现为古北界和东洋界相互渗透,以东洋界为主。其中东洋界物种有4种,即花臭蛙、臭蛙、太行隆肛蛙、泽陆蛙,占57.14%;古北界有1种,即北方狭口蛙,占14.29%;广布种有2种,即中华蟾蜍指名亚种和中国林蛙,占28.57%。

2.3 物种相似性比较

根据物种相似性系数的计算公式,比较保护区与栾川老君山自然保护区[9]、山东昆嵛山地区[15]、湖北大贵寺国家森林公园[16]、河北衡水湖国家级湿地保护区[17]两栖类的物种相似性。结果显示,保护区与栾川老君山自然保护区物种相似性最高(0.36),其次是河北衡水湖国家级湿地保护区(0.27)和湖北大贵寺国家森林公园(0.25),与山东昆嵛山地区两栖动物群落物种相似性最低(0.17)(表2)。

2.4 优势种与保护物种

保护区7种两栖动物中,蟾蜍科和姬蛙科各有1属1种,占14.29%;蛙科有4属5种,占71.42%,为优势科。从种群数量上来看,中华蟾蜍指名亚种、中国林蛙、太行隆肛蛙为优势种;北方狭口蛙、泽陆蛙为常见种;2种臭蛙为稀有种。所有物种均被列入《国家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12];太行隆肛蛙被列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14];中国林蛙被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13]。

3 保护性对策和建议

近年来,因两栖类动物的经济效益和食用价值导致的乱捕滥杀及环境污染导致两栖类生境遭到破坏,随着经济和旅游业的发展,两栖类的栖息地逐渐丧失或片段化,这些都是导致两栖动物种群衰退、物种濒危的主要因素[14]。

根据以上原因,提出以下保护性对策和建议:

1)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野生动物保护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提高当地居民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

2)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乱捕滥杀两栖动物的行为。

3)保护水源,减少污染,为两栖动物提供良好的栖息、繁殖及越冬环境。

4)加强监管,科学规划。最大限度地减少影响两栖类生存的不利因素,对保护区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

5)开展经济型食用型两栖类(如中国林蛙和太行隆肛蛙)的人工养殖和半人工养殖工作,这样不仅可以加强对野生两栖动物的保护,还可以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 宋朝枢.伏牛山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集[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4.

[2] 魏高明,尚富德.南召宝天曼地区植物区系的初步研究[J]. 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4(2):44-49.

[3] 魏高明,张 霖,尚富德.南召宝天曼地区野生植物资源及其开发利用与保护[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 32(3):77-80.

[4] 杨玉珍,胡如善,孙天洲,等.宝天曼自然保护区几种珍稀濒危兰科植物调查研究[J].武汉植物学研究,2003,21(5):429-433.

[5] 费 梁,胡淑琴,叶昌媛,等.中国动物志两栖纲(中卷)无尾目[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6] 费 梁,胡淑琴,叶昌媛,等.中国动物志两栖纲(下卷)无尾目蛙科[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7] MAGURRAN A E. Ecological Diversity and Its Measurement[M]. 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8.

[8] 陈晓虹,杨 杰,瞿文元.秦巴拟小鲵在河南的发现及地理分布探讨[J]. 动物学杂志, 2007,42(1):148-150.

[9] 李 磊,张建设,陈晓虹,等.河南省老君山自然保护区两栖动物多样性与保护[J]. 四川动物,2010,29(1):134-136.

[10] 陈晓虹,李 磊,江建平,等.宁陕齿突蟾的补充描述及地理分布探讨[J]. 动物分类学报,2009,34(3):647-653.

[11] 李 磊,陈晓虹,杨 杰.龙峪湾国家级森林公园两栖动物多样性与保护[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7(6):120-122.

[12] 国家林业局.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J].野生动物,2000,21(5):49-82.

[13] 汪 松.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14] 汪 松,解 焱.中国物种红色名录(第二卷, 脊椎动物, 上册)[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15] 陆宇燕,张 萍,王晓安,等.山东昆嵛山两栖动物的多样性[J].四川动物,2000,19(3):180-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