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图书借阅管理范文

图书借阅管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图书借阅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图书借阅管理

第1篇:图书借阅管理范文

关键词 图书馆 读者服务 开架借阅 管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University Library Open-shelf Management

Abstract Books stolen, damaged, misplaced and disorder phenomenon is a widespread problem in the open library, this paper for the causes of the problem, will provide corresponding improvement ideas and scientific management measures.

Key words library; readers' service; open-shelf reading; management measures

1 开架借阅后出现以下几个现象亟待解决

1.1 文献资源被盗现象突显

图书馆的藏书通过多年的收藏,大部分图书在书店已无法买到,开架借阅后,被盗现象增加。部分读者素质低、思想意识薄弱, 对其特别需要的图书期刊就把磁条破坏撕毁,然后大大方方、堂而皇之带出图书馆。还有的读者用捡到的别人的借书证去借书,借了又不还,给图书馆和他人造成困惑。还有其它我们图书馆管理人员尚未掌握的方式转移,致使馆藏资源悄悄流失,日复一日给图书馆造成了巨大损失。

1.2 产生藏书、占书现象

图书馆受经费的制约,所采购的图书的复本也是有规定的,目前只有对比较热门的研究生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英语四六级考试的图书会相应增加复本量,最终还是不能满足人手一册的要求的。每当这些考试和撰写毕业论文的时候,很多读者为了达到长期使用到能帮自己和爱不释手的书刊,都恨不得全部借出,占为己有,独自使用,但“苦于”借书数量的限制,又怕其他读者借走,使自己不能及时使用,就常常先采取藏匿的方法,把书刊藏到只有自己知道的地方,例如藏到比较偏门的学科类图书架位,图书只要不是按索书号归位,在书的海洋中,错放一两本,如果不是专门去查或者在找其它书的时候无意发现,一般不容易知道书还在图书馆内,到最后就是你藏我藏大家藏,越藏越严重。所以其他读者就是计算机检索出书刊显示在馆、在架,你就是找不到,影响了他人使用,严重影响图书馆的形象。有读者采用互借、续借方式对热门书长期占有,出现该类书刊其他读者长期难以看到、借到的境况。

1.3 图书破损、涂画现象上升

读者挑选图书的空间大了,翻书的频率随之增大,加上部分书刊装帧工艺及质量问题,书刊没上架就开始散页脱落现象。少数读者的阅读习惯也有问题,把图书馆的书刊当成自己的,当看到自己喜爱的、有价值的资料不假思索就进行涂色、勾画线条、甚至批注,更严重的还有导致撕页,加剧书刊的破损。提高了文献利用率的同时,而不可避免地使得书刊破损率上升。

1.4 最严重的是乱架、错位现象

开架入库选书,大大方便了读者,乱架就无法避免,读者就像在书店选购图书一样,一次性挑选出多本图书,顺着书架漫无目的边走边挑,拿不下了就顺手一丢,甚至直接插到其它书刊的架位里,即使有的读者想把书刊放回原位,由于不熟悉排架规则,心有余而力不足,一时无法找到原位,也就随便放下,无形中造成无意的另一种藏书、占书现象。增加了图书管理员的工作量,长久了导致工作人员产生无奈的想法,乱就乱吧,加剧书刊乱架、错位现象,影响书刊利用率。

2 进行科学管理解决出现的问题

2.1 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加以宣传

既然开架借阅会出现以上问题,我们就必须制定和完善一个更加严格的规章制度去制约,有了严格的规章制度,还要严格地执行,它关系到开架借阅能否继续更加有效实施。不要制定几条规则做做样子挂在墙上,时间久了而淡忘或者就从来没有重视过。而是要从内部,从上到下人人都要行动起来执行,首先管理人员自己应该熟悉掌握规章制度,才能更好地宣传;其次把会出现的问题对照有关条款进行广泛宣传;最后加大宣传力度,利用一切可以宣传的方式进行宣传,例如在宣传栏、展板、发行小册子等宣传形式。有效加强监督工作,主动热情地讲解图书馆的规章制度,促使入馆的所有读者都能遵守并配合搞好开架借阅的管理工作。

2.2 培养读者素质及阅读能力,加强导读工作

提高对读者素质的培养,入馆教育非常重要,在书库管理人员要及时对读者进行手把手传授查找文献的知识,让他们更加直观掌握利用所有查找文献信息的实际操作技能。不厌其烦地向他们介绍本馆的规章制度、藏书结构、布局及特点,书刊是怎样分类以及排架的,把爱书、爱馆教育和遵守规章制度教育等,融入到他们的思想中,把每一个入馆的读者培养成讲文明、有良好借书习惯和爱护图书的风尚。培养我们的勤工助学的学生,在图书馆书库的管理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主要在同学之间能更简单起到互相影响作用,使同学们会更加爱惜图书,更加尊重工作人员的劳动。那么他们在书库选书的时候就能自己把不需要的书放回原位,乱放的几率就会少很多。新书加工后,进入流通阅览环节,图书馆网站应及时新书通报,方便读者查询。设立新书架、研究生考试专架,让这些服务为读者提供查找文献信息的捷径。

2.3 强化自身素质,提高服务质量

强化图书馆馆员的图书情报专业的基础知识,针对出现的问题,馆员间要互相学习, 使馆员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得到提高。可以在各图书馆馆际间进行经验交流,通过参观学习,取长补短,完善自己的管理、服务。既开阔了视野, 增长了见识的同时,还能看到自己的差距,奠定今后前进的方向,从而更加坚定了图书馆馆员干好图书馆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图书馆馆员还要具备有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进行定岗定责,尽职尽责做好岗位职责,建立一支具有责任心强、业务又熟练、还能非常热心为读者提供服务的管理、服务队伍。开架借阅后馆员和勤工助学管理小组要加强巡视、指导,严肃查处不文明现象。教会读者使用替书牌,它是避免错位乱架的方法之一;提供打印、复印服务,当读者对书刊上需要的、重要的资料非常方便就能打印或者复印,有多少读者还会愿意去盗、去藏、去勾画,遏制不良现象的发生。各项服务措施合理、方便,就能有效降低开架借阅后所产生的问题。

2.4 改变陈旧的管理工作观念,提供深层次多元化服务

服务是图书馆的灵魂, 高校图书馆是为学校的教学科研、人才培养提供文献信息保障和强有力支持的学术机构, 地位举足轻重。面对新世纪、新情况, 每一个服务细小环节的完善会对服务带来整体优化的效果。在普遍使用现代管理技术, 工作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的情况下, 接着面临的就是服务的人性化问题。让图书馆成为高校师生最满意的地方,需要我们馆员不断发现服务中人性化的缺陷, 并及时加以改进、完善, 确保图书馆服务工作的以人为本。

要深层次地提供个性化服务、定题服务、专题检索、咨询与导读服务,以及读者喜闻乐见的其它多种多样的服务活动。进行科学管理,各项服务措施落到实处,开架借阅出现的所有问题虽然不能百分百解决,只要长久坚持就能逐渐引导读者走向规范借阅习惯,有效控制被盗丢失、错位乱架、破损现象。

参考文献

第2篇:图书借阅管理范文

[关键词] 图书;借阅;管理信息系统;设计;Power Builder;Oracle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02. 036

[中图分类号] TP315;G2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4)02- 0070- 02

在信息社会中,管理信息系统已经在各行各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图书借阅信息管理系统为用户提供一个良好的信息搜索、信息管理的工具。图书借阅管理信息系统为图书室提供一个自动化管理功能。图书借阅管理信息系统设计要点如下。

1 系统开发方法

MIS的开发方法有多种,例如:原型法、生命周期法、面向对象法等,笔者设计的图书借阅管理信息系统采用原型法方式更合适,因为生命周期法的突出优点是强调系统开发过程的整体性和全局性,在整体优化的前提下考虑具体的细节问题,即自顶向下的开发策略;并把系统的整个生命期分为需要分析、设计、开发、运行维护等阶段,并严格规定各阶段工作的任务、目标、提交的成果,甚至规定了工作的步骤和采用的工具。而采用的原型法能很快地建立图书借阅管理的雏形,加快开发的速度。

2 设计的目的

本系统为图书室提供一个自动化管理功能,主要进行图书的入库、出借、归还、理赔、库存管理、图书及用户信息统计,减轻图书管理员的工作量,提高图书借阅效率,减少工作人员的出错率,使图书馆的借阅管理更加规范化、系统化、程序化,提高信息处理的速度和准确性,能够及时准备并有效地管理图书的借阅情况。除上述功能外,我们还要考虑系统的延展性。

3 系统分析

这个阶段分析的内容较多,通过问题识别、可行性分析、详细调查、系统化分析,最后得出相应的新系统逻辑方案,也就是系统解决“做什么”的问题。系统分析是从逻辑概念角度来表达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通过图书室主要业务分析,即借书和还书两个业务流程,如图1、图2所示。

通过业务流程分析,可以表述出相应的数据流程图,描述出数据在系统中的流向、数据的存储、数据结构等。

4 系统设计

在提出的逻辑模型基础之上,科学合理地进行物理模型的设计,也就是系统主要解决“怎么做”的问题。图书借阅信息管理系统设计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的:

(1)易用性和易维护性原则:采用图书借阅管理信息系统,可以集中将数据库与图书借阅管理相关的数据信息全面、有机地联系起来,有效地减少了信息频繁更新和查找信息的重复劳动,保证了信息的相容性,从而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保证系统的完备性和可持续性。

(2)完整性原则:在图书借阅过程中,可以迅速地查找出图书信息,即根据图书的编码、类别、拼音码来查找出书库中的书籍存放量以及借阅信息。

(3)先进性和开放性原则:系统需要便于更新和维护。由于系统必须与性质不同的众多用户衔接,因此,系统与用户的接口设计非常重要,必须保证用户可以方便地连接到信息系统上来。

4.1 设计目标和功能的关系

为了实现系统的目标,本系统设置了文件、基础资料、借阅管理、系统设置等子系统。这样就可以进行下一步工作,确定各个子系统的目标和下属功能,以下是子系统的介绍:

(1)文件:文件模块主要有打印机设置、计算器、工具条、退出功能。

(2)基础资料:主要有阅览人信息维护、书籍信息录入、图书信息维护,这个子系统主要实现用户登录后对图书信息的修改、添加、删除、维护等操作。

(3)借阅管理:主要有还/借书籍、书籍查询、在馆资料查询等子模块,主要方便用户通过查询后借阅图书资料。

(4)系统设置:主要是系统管理员信息设置,即用户和密码设置,为了图书的安全性工作人员离开时,必须退出系统;工作人员上班时,只有通过密码验证才能进入界面。

图书借阅信息系统功能模块如图3所示。

4.2 代码设计

代码是代表食物名称和属性及状态的符号,是为了便于计算机处理,一般用数字、字母或他们的组合来表示的。如用户代码(见图4)和图书代码(见图5)。

4.3 数据库设计

数据库设计是在选定的 Oracle基础上建立数据库的过程。根据前面的需求分析和设计的实际情况,数据库中设定了图书借阅信息表、管理员信息表、图书信息表、用户信息表等。其中图书信息表见表1。

5 总 结

在系统设计和开发过程中,应用了计算机技术的相关理论知识并参考了同类系统开发的实践经验,其中包括:

(1)综合各种软件周期模型,结合系统具体特点,选择并使用快速原型模型.实际的结果表明这样的模型选择是合理的。

(2)本系统的数据库设计的基本步骤,按照规范化设计的方法,结合数据库系统开发及应用的全过程,分6个阶段并采用C/S结构具体实现所设计的数据厍。

(3)采用结构化需求分析方法,着重于业务流的分析,同时考虑系统的普遍适应性,充分考虑了将来可能的系统拓展和升级,完成了系统的需求分析及功能设计。

本系统虽然具有上述一些特点,但是还存在许多不足,作者将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逐步完善本系统信息分析能力,加强本系统在相关信息管理方面的功能的效率。

主要参考文献

[1]孙凤栋. Oracle数据库基本教程[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

[2]甘仞初.信息分析设计与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朱爱民.Power Builder 9.0与系统开发[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4]黄梯云.管理信息系统[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第3篇:图书借阅管理范文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书库管理;读者借阅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为了能够提高自己在社会上的地位,不断的利用有限的图书资源充实自己的头脑。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丰富自身的知识水平。所以越来越多的人比较喜欢阅读,经常去图书馆收集资料,增加自身的阅读量,开阔视野。

一、书库管理与读者借阅服务中的不和谐因素分析

1.管理人员对书库管理的认识不到位

随着教学体制的改革,近年来高校招生数量在不断的增加,由于上级教学质量评估,图书馆的数量增长速度较快,书库面积在不断扩建,致使管理人员的数量欠缺。由于图书馆领导对图书管理认识不到位,安排一些对图书馆专业知识掌握不齐全,学历低的临时人员在图书馆任职,从而产生了一些消极的认识,造成图书馆的管理水平低下。

2.藏书布置不合理

由于高校图书馆的书库面积有限,为了在有限的空间内能够容纳更多的书籍,某些高校采用最经济的高标准和排架法来增加容量,从而充分的利用了有限的库存面积。可是,这样做的结果是给阅读者带来了诸多的不便。比如因为书架过高,对于那些身材矮小的读者来说,要想在那么高的书架上取书是如此的吃力;由于书籍的分布太密集,当读者太多的时候,在同一个区域里无法容纳其他的读者。

3.藏书管理模式中工作人员的失误

某些工作人员常出现一种错误的认识,他们认为开架管理后的藏书没有必要按照分类标准详细的标识每一个排架,从而导致分类目录与书架上放置的图书的顺序错乱、复杂,常常出现放错位置,乱架等现象的发生。由于书库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低,从而消除了读者借阅图书的积极性,造成学生读书量逐渐下滑,对课外知识的了解越来越欠缺,人为的造成了借书次数的降低,管理者的服务水平大打折扣。

二、构建书库管理与读者借阅和谐平台策略

1.书库管理工作人员方面

书库管理人员应该把“服务读者”的理念放在首要位置。以坚持服务读者的原则做好图书馆管理工作,提高管理质量水平。对于图书馆来说,它所存在的价值必须通过读者来实现,一个图书馆如果没有读者的存在,那么这个图书馆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可以说,读者就是图书馆的消费者。基于这一点考虑,每一位图书馆的工作人员都要发挥各自的能力,为读者提供充足的图书资源,提高服务水平,充分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

2.读者管理方面

不仅要对图书馆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教育,而且还要对读者进行必要的教育工作,尤其是入馆流程的教育。为了降低图书馆有关工作人员的工作量,达到质量管理水平,应当做好新生的入馆培训教育,通过教育培训使他们了解到借书流程和相关的规章制度,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借阅程序。

3.书库环境管理方面

在这方面主要应该注重以下几点:

(1)书架、书籍、阅览桌子和椅子摆放要整齐、合理。书架、工作台、桌椅是图书馆内的主要设备。我们应该利用有限的书库面积,对资源进行合理的优化配置。不仅要使书架、桌椅等摆放整齐以及间距合理,而且还要考虑摆放的艺术感、合理性,看起来美观。此外,可以在图书馆内摆放一些带有绿色的植物,当读者看书疲劳了的时候,可以看一看绿色的植物,从而消除视力的疲劳。

(2)色彩的合理。我们都知道,色彩会影响一个人的心情和工作效率,暖色会使人感到温暖,提高大脑的兴奋度,不利于在人们工作环境摆放一些带有暖色的鲜花,因为它不利于学习和工作。可以在图书馆内摆放一些带有冷色调的花花草草,比如说带有浅黄、浅蓝色的鲜花,因为它们具有镇静、缓解疲劳的效果,当读者看书看累了,可以通过观赏这些鲜花,从而减轻疲劳,而且还可以给读者带来舒适与清新的感受。

(3)温度的合理。有关专家通过研究证实,在20度左右的环境下,人体表感觉最舒适。高于或者低于该温度,都会使人有不舒适的感觉,人们不利于在这种环境下工作或者学习,因为在此环境下,人类的学习效率将会大大降低,思维变得很呆板、不灵活,因此应尽力保持图书馆内的室温在20度左右。

(4)保持书库借阅区的绝对安静。在安静的环境下学习,人们的思维能力以及理解能力都能够得到充分发挥,增加读者的注意力,因此保持一个安静的环境,对读者来说非常重要。管理者应该起到引导作用,不在图书馆内大声聊天说笑,保持图书馆环境的安静,加强学生的管理,维持好环境氛围。

三、结语

图书馆的相关工作人员应提高图书馆专业知识的掌握,加强质量意识。将服务读者放在首要位置,长期保持熟练的服务技术,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利用图书馆内有限的资源,最大限度的满足读者的需要,从而促进图书馆持久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第4篇:图书借阅管理范文

【关键词】图书管理系统;DAO与ADO数据对象;图书借还

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使得各种实际应用软件不断的被开发出来,作为实际应用领域的一重要组成部分--数据库应用软件的开发更为广泛。本系统从我校图书管理实际出发,采用VB编程,应用高效的、成熟的DAO和ADO数据库访问技术进行系统设计。

1、图书管理系统的总体设计

1.1图书管理系统的功能简介

* 图书入库按图书馆方式管理,且录入简洁快速

* 读者采用预编入的方式对每一位读者编号,所借图书的最大数目限量

* 借书、还书快速,只需输入读者ID、图书ID便轻松借阅,点击便还

* 系统具有借书超期、丢失罚款的功能,并作记录,同时具有查询功能

* 分类查询以中图分类法为基准,分类总览与单项查看

* 系统备份、恢复方便

* 系统数据均可打印成报表

1.2 模块化设计图

1.3各模块功能分析

1.3.1录入模块。本模块向数据库中录入系统操作的各项数据,分为三个子模块,分别是图书入库、中图分类及读者信息。图书入库所录入的是图书的最基本信息如图书的分类号、序号、登记号、作者、书名等;中图分类所录入的信息是中图分类图书上的内容包括分类号、分类名称、备注,它是进行图书分类查询的依据;读者信息包括读者ID、姓名、可借阅本数,是借阅管理进行读者判断的依据。

1.3.2日常管理。此模块包括借阅管理、权限控制、重新登录三个子模块,其中借阅管理是本系统的核心,上述系统功能中查询、借书、还书、续借、借书超期罚款、丢失罚款并作记录的功能,在此实现;权限控制与重新登录是安全策略稍后再讲。

1.3.3查询。此模块总体查询与单项查询共存,只要数据库中有的数据就能够查看浏览,包括分类查询、读者详情、图书借阅过期、图书信息等

1.3.4报表。对于数据库中的图书信息可以全部或部分或按入库日期来打印,而且对于图书借阅过期的读者、受到处罚的读者都可以将其打印出来,包括图书登记总帐、分期入库图书、借阅过期图书、打印处罚单。

1.4系统维护。此模块包括备份数据库与恢复数据库两部分,是灾难进行自救的策略。

1.5系统安全策略。我们考虑道如下几个方面:首先,系统管理员具有最高权限,可以对系统完全操作,还可以授权其他用户,使之具有系统管理员或系统普通管理员的权限。其次,经由授权的具有普通管理员的用户,可以对图书进行日常管理、资料查询、报表打印等功能,但不能向系统中添加图书、读者及用户等信息。再次,未经授权的用户不能管理系统,而只能作为一个访问者查询资料。当进入系统时系统首先要求用户输入用户级别、用户名、密码,之后经核查正确,方可进入相应级别的系统模式。

1.6系统界面设计。系统采用菜单调用窗体的多文档操作的方式,系统可以同时打开多个窗体,而且我们还将最常用的命令建于主窗体之上,以更方便于系统的使用。

以上我们从整体上了解了系统的设计思想、各模块的功能,下面我们从系统的一个核心模块“借阅管理“设计与实现上来了解系统的具体开发过程。

2.借阅管理的实现

借阅管理主要包括控制列设置、借、还操作、续借、丢失及借书过期丢失罚款等。借阅管理实现的界面如下:

2.1借阅管理的控制列设置。所谓借阅管理的权限设置,就是指当读者输入借书卡卡号时,系统要判断此读者在数据库中是否存在,若有则显示此读者档案信息及所有借书信息;若系统没有找到此读者则发出提示信息---没有此读者信息!同理,在读者输入图书登记号后,系统也会判断此书是否存在,如若不存在系统会提示“没有此图书信息!”;如若存在判断是否借出,如若借出则在控制列只能进行还、续、丢失操作,并将借书人的信息显示出来,否则若图书没有借出则在控制中只有借书命令可用。实现以上操作我们利用ADO控件的两个重要属性Recordsource和Recordset,我们书写如下语句:

Adodc2.RecordSource = "select distinct 图书表.*,用户表.可借本数 From 图书表,用户表 where trim(用户表.用户编号)=trim('" & Text1.Text & "') and trim(图书表.登记号)=trim('" & Text2.Text & "')"

Adodc2.Refresh

2.2借阅管理的借书实现。当以上控制列处理完毕后,如果所输入读者信息与图书信息均满足条件,且图书尚未借出,读者所借图书还未超出借书的最大上限,那么借书操作可以执行。其借书要完成的基本功能为将当前读者标志信息、所借图书标志信息及当前日期插入到借阅表中,同时修改的是读者的可借阅图书的数目及将当前图书在图书表中的是否借出字段修改为“是”。在实现这个功能时,我们利用到了DAO数据访问对象,在利用它之前,首先我们在工程中引用“Microsoft DAO3.51 Object Library”,之后作如下声明:

Dim dbs As Database

Set dbs = DBEngine.Workspaces(0).OpenDatabase(App.Path & "\资料库.mdb")

这样数据库变量dbs便连接到资料库中,可以应用dbs.execute()方法执行插入、删除、修改数据库的操作。

2.3借阅管理的还书实现。当所输入的图书标志在借阅表中有记录时,系统便将读者信息与图书相关信息显示出来,并在控制列显示除借书的所有操作。当点击‘还书‘时,系统将删除借阅表中的此图书记录,修改读者可借阅本数使之加一,修改图书表中此图书是否借出字段的值为“否”,同时系统计算读者借阅的天数,若超期则计算应交罚款并添加到罚款单中。

2.4借阅管理的续借实现。对于此项功能与还书不同的是,系统首先还书若超期也罚款,之后按当前日期重新借阅。

2.5借阅管理的丢失处理。此项功能是系统先按还书操作计算借书是否超期,若超期应交罚款,之后到总帐表中查该书的单价,之后按相应规则将总罚款计算出来,同时将当前图书注销,并将相关信息记录到罚款单中。

图书的借阅管理是图书管理系统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以说利用ADO和DAO数据访问对象实现图书的借阅管理也就是实现了图书管理系统的主体。

【参考文献】

[1]谭浩强.Visual Basic 6.0 程序设计教程[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第5篇:图书借阅管理范文

一、图书乱架的原因

图书馆整个书库的书就是一个系统,每本书都是按照顺序进行一一排列,每本书都有自己固定的位置。如果读者在查阅的过程当中,不按规定放置图书, 就会使井然有序的书库乱成一团,就算熟悉馆藏的馆员,在接受读者帮助查找的要求之后,也往往只能望书兴叹,这样的局面不仅破坏了开架文献的有序排列,妨碍了广大读者对开架文献的正常查询与利用,影响图书开架作用的正常发挥,而且给图书管理人员加大了劳动强度。

1.读者因素

1.1读者取书随意性和盲目性

不少读者进入开架书库后,由于图书馆对图书的分类、归类、排架的专业性较强,致使读者对所需图书属于哪个大类及在馆藏的什么位置不是很了解。读者进入开架书库后,要么不知道从哪个架位上取书,要么从不同架位上把书取下后,比较之下或拿不定主意而随意乱放其不需要的书籍,使这些书很难回到原架位。

1.2读者不使用代书牌

有些老读者自认为自己对图书馆的藏书结构有一定的了解,会准确地将不需要的图书放回原位,就不主动利用代书牌。其实读者只是对馆藏图书的位置有大致的了解,并没有对每本书的位置做深入地研究,所以读者在不利用代书牌的情况下,很难将图书放回原位置。

1.3读者藏书

藏书是指读者有目的地将其所需书籍藏于其他大类书架的隐蔽处,留待自己下次再借。因为每个图书馆都有规定读者借阅册数,所以“藏书”这类现象非常普遍。

2.图书馆自身因素

2.1图书馆员监督不到位

开架借阅的目的是将图书馆有限的馆藏最大限度地、充分地被广大读者所利用。而不是管理员将读者引入书库后放任自流,任其读者无目的、随意地乱拿乱放。管理员应根据读者需求向其提供,推荐所需文献。

2.2开架借阅书库排架太繁琐

图书馆开架借阅书库划分要以读者需求为主,要根据本地区大部分读者对哪个类目的书籍借阅率较高,再对开架书库进行排架,使读者进库后首先接触到所需图书,这样即缩短了读者借阅时间,又使其他馆藏图书不易被经常翻动。

2.3设备老化

有的书库所用书架、书立有待更新,特别是一些流通率很高的图书其所用的书架和书立(质地较轻),档面较小的书立对大开本较薄的图书或小开本较厚的图书夹在一起的情况,不能起到有效的固定作用,极易使书架上的书籍东倒西歪,乱架现象也就不可避免。

二、图书资料损坏原因

图书馆多数读者都能自觉爱护图书,按时归还,但也有个别读者,对公共财产缺乏应有的爱心和责任心。借阅时,乱拿乱放,书籍的丢失、损坏、污损现象时常发生,还有部分读者无视归还日期,图书久借不还。

1.污损图书突出

在开架借阅模式下,馆藏图书破损严重。由于读者直接进入书库翻阅,查找所需图书,部分读者看到自己所需要的内容,参考价值大的数据表格或图表就会划线、折叠,严重的会将其剪掉。

2.书刊遭窃

公共图书馆的开架书库及阅览室书刊不仅受到损坏,而且遭窃现象也较为严重。有些素质不高的读者看到自己参考价值很大的书籍总想据为已有,尤其是在冬季,读者很容易将书藏起带走。

公共图书馆开架借阅出现的问题令人心痛和忧虑。形成这些问题的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①社会不良风气对读者的影响。②书刊价格上涨幅度较大,影响了读者的购买力。③出版的优秀书刊和专业性较强的书刊不多。④图书馆内部存在诸多问题,这主要是少数工作人员责任心不强;图书馆开放时间和书刊借阅不能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规章制度不健全,致使一些读者对图书的损坏、盗窃有机可乘;图书馆的经费不足致使设备条件不能满足书刊保护和管理工作的现实需要。

三、公共图书馆开架管理的措施

开架借阅这种新的服务模式,需要新的服务理念和全新的管理措施,为了达到开架管理的目的,真正从维护读者的利益出发,最大限度地降低图书资料的损失。图书馆要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以使读者更方便有效地利用图书馆。

1.制定严格的开架管理制度

为了满足读者的需求,同时为了管理和保护好馆藏图书,图书馆要建立一套相应的开架管理规章制度。如书库管理制度;图书借还制度;开架阅览管理办法;对损坏、盗窃书籍赔偿办法;图书管理员工作奖罚制度等,通过规章制度来约束读者和工作人员的行为。

2.加强对读者的教育和引导

要解决书库乱架、图书损坏等问题,最有效的办法是做好读者工作,提高读者素质,培养读者良好的阅读习惯,让读者真正认识到爱护书籍应该从自身做起,“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做事原则,时刻提醒他们,使其自觉遵守公共场所秩序的道德观念慢慢增强。图书馆员还应了解广大读者的阅读倾向,分析他们的阅读心理,掌握他们的阅读规律,对他们进行经常性的阅读辅导,从而使读者认识图书馆、了解图书馆、利用图书馆,并爱护图书馆馆藏和设备。积极向读者推荐优秀书刊,编制二次、三次文献,搞好专题服务,努力提高书刊利用率。通过对读者开展借阅辅导工作,进行图书馆知识教育和引导,让读者掌握入库选书和查找文献资料的方法,以减少借书的盲目性。比如进行一些图书分类法方面的知识宣传,在开架书库醒目位置制订《中国法》分类简表,并附上辩类、归类的原则条款,使读者对图书馆藏书的划分有感性的认识,减少乱架现象的概率。通过各种行之效的方法,提高读者的思想素质,使他们以“窃书”为耻,“护书”为荣,自觉地养成爱护国家公共财产的良好品质。

3.开架书库实行色标管理,设置醒目架位类目指示牌

实行开架借阅只按索书号排架是不能满足读者和图书馆人员的管理需求的,既不便于读者很明显的区分馆藏文献资料,又给管理员排架带来极大的不便,如果每类书只有索书号,没有色标区分,很容易造成乱架现象,为了方便读者查找,应采用色标和序号来排架。就是将图书按索书号排好后,按一定的数量指导借书室的藏书按照大类进行区分,对于同一书架上相同类目的图书,在文献资料的规定的某一相同位置贴上相同颜色的色带,不同区间的图书则贴不同颜色的色带。在用色带将图书按大类分开后,再以大类为单位,将各大类之间的文献资料按分类号,用不同颜色的色板书写上各大类目及名称。并将不同颜色的色带所代表的类目张贴借书室醒目处,在读者进入借书室时,只需按照色标分类找寻自己所需要的图书即可,通过实行色标管理,不仅使读者走进书库一目了然,而且也可以大大节省读者的借阅时间,同时,还可减少图书串类乱架现象。

4.做好保护书标工作,提高归架质量和速度

在图书归架过程中,由于书标的破损和模糊不清,难以辩认图书类别,从而影响了归架的质量和归架速度。因此我馆在对新进图书分类整理时,在书标上再贴透明胶带,对书标实行保护作用。

5.合理组织开架图书,加强剔旧工作力度

对开架图书合理组织,使之不断进行调整补充,不断剔旧更新,充分开发利用,提高书刊利用率,改善藏书质量,是做好开架借阅的关键。公共图书馆的读者来自社会各阶层,各种职业各种年龄的读者兴趣爱好不相同,他们的阅读需要既有共同性也有特殊性。不同兴趣爱好的读者受社会环境发展的影响,有时也比较集中地阅读一些相同的书刊,这些书刊一时会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怎样处理和分析读者阅读需要和兴趣的阶段性,我们要有敏锐的头脑、科学的态度,分析掌握读者阅读的中心脉博,将读者的长远需要、集中需要予以区分与结合,合理组织好藏书,去满足广大读者的阅读需求。

6.深化内部管理,提高图书馆员素质

首先,要求领导重视开架管理和保护藏书的工作,并且要给每一位管理人员制定切实可行的岗位责任制与考核制度,考核制度应该做到奖惩分明。同时,开架借阅方式要求管理员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与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热爱读者、热爱本职工作、具有敬业吃苦精神。图书馆员不但要有较高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文化知识,而且又要有管理能力、分析能力与业务能力,还要有较高的信息观念、应变能力,善于接受新思想和新知识。要熟悉馆藏,要博览群书,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古今中外各类文献都要有所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快速地解答读者的咨询,当好读者的向导。

7.设立新书书架

第6篇:图书借阅管理范文

关键词:图书借阅管理系统;系统设计

中图分类号:TP311.52

近年来,硬件产品性能不断提升,网络环境不断优化,信息管理系统越来越趋向于B/S结构,而且功能不在局限于业务处理,而是增加了很多围绕业务处理的附加功能,这种改变使得终端用户可以更加方便的使用信息管理系统,本文所要介绍的图书借阅管理系统也正是基于以上观点进行设计的。

1 需求分析

根据图书借阅流程以及图书借阅工作过程中涉及的附加工作来确定本系统的最终需求如下:

1.1 系统应实现功能

1.1.1 主要功能

实现各类图书信息的管理(包括添加、修改、删除、查询等)以及图书的借阅、续借、归还处理。

1.1.2 附加功能

(1)能够实现各种信息的与管理(包括添加、修改、删除、查询等)。如新书信息的以及节假日放假安排等。

(2)能够开辟专门的区域实现图书管理部门与用户之间的交流,如读者对于图书信息的咨询,对于图书借阅制度的咨询等。

1.2 系统用户类型及权限

根据系统实现的功能,本系统至少包含两种用户即管理员用户和读者用户。

1.2.1 管理员用户权限

管理员用户对本系统拥有绝对的使用权,即系统应实现的主要功能及附加功能。

1.2.2 读者用户权限

读者用户主要具有查询信息(包含对图书信息、借阅记录、信息的查询等)、提出咨询问题、图书续借、更改个人资料及密码的权限。

2 总体设计

2.1 系统功能模块

根据需求分析的结果,确定本系统由“留言板”模块、“通知”模块、“图书”模块、“图书借阅”模块、“读者”模块、“系统设置”模块等组成,其中“留言板”模块实现图书管理部门与读者用户间的交流;“通知”模块实现图书管理部门各类信息的;“图书”模块实现各类图书信息的管理;“图书借阅”模块实现图书的借阅、续借、归还、借阅记录查询处理;“读者”模块实现读者信息的管理;“系统设置”模块实现系统参数设置,如图书借阅天数,图书续借天数,图书超期归还罚金等参数的设置,另外该模块还需实现用户安全退出系统的功能;各模块具体功能以及管理员用户、读者用户权限划分如图1所示,粗线箭头表示读者用户实现功能,细线箭头表示管理员用户实现功能。

2.2 数据库设计

通过对图书借阅管理系统的功能模块划分,以及数据完整性、一致性,减少数据冗余的数据库设计原则,确定本系统的数据库概要设计结构如图2所示。

根据数据库概要设计结果,以及关系模式的转换规则,可确定本系统数据库包含如下数据表:通知表(Notice)、留言表(Message)、图书表(Book)、读者表(Reader)、借阅表(LendRecord)、用户表(Users)。

通知表(通知编码,标题,内容,时间,类别编码,管理员编码),主键为“通知编码”,最好设置为自增长类型;外键为“管理员编码”,服从于用户表。

留言表(留言编码,读者编码,标题,内容,时间,类别编码,回复留言内容,管理员编码),主键为“留言编码”,最好设置为自增长类型;外键为“管理员编码”,服从于用户表。

图书表(图书编码,名称,ISBN编码,类别编码,作者,出版社,价格,总量,借出数量,出版日期,入馆日期,摘要信息,图书目录,图书封面图片,管理员编码),主键为“图书编码”,可设置为自增长类型;外键为“管理员编码”,服从于用户表。

读者表(读者编码,密码,姓名,性别,电话,电子邮箱,关注类别编码,注册日期,照片,管理员编码),主键为“读者编码”,可根据实际需要设计编码,如设置此编码由五位字符构成,可容纳万人;外键为“管理员编码”,服从于用户表。

借阅表(借阅编码,图书编码,读者编码,借阅日期,应还日期,续借归还日期,实际归还日期,借阅超期罚金,管理员编码),主键为“借阅编码”,最好设置为自增长类型;其中“图书编码”服从于图书表;“读者编码”服从于读者表;“管理员编码”服从于用户表。

用户表(管理员编码,密码)主键为“管理员编码”,可根据实际需要此设计编码。

说明:

(1)以上每个数据表都含有“管理员编码”字段,是因为这样可实现多个管理员一起管理本系统,且可追踪每个管理员对每一个数据表的具体操作行为。

(2)以上数据表中含有“类别编码”的字段,建议创建数据字典,即每种类别编码统一创建为数据项表,每种类别编码的编码范围值统一创建为数据子项表,实现数据字典的统一管理。

(3)对于“系统设置”模块中提到的图书借阅天数,图书续借天数,图书超期归还罚金等参数不建议创建为数据表,建议改为读写配置文件的方式。

3 结束语

基于以上数据表实现的数据库,保证了数据的完整性、一致性,降低了数据冗余,便于B/S结构应用程序的实现,可以实现图书借阅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及附加功能。

参考文献:

[1]桂友武.基于B/S模式数据库设计的优化[J].现代计算机(专业版),2009(07).

[2]Michael J.Hernandez.杜志秀,译.数据库设计入门经典[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3.

第7篇:图书借阅管理范文

关键词 电子书 电子借阅 澳大利亚

分类号 G259.611

DOI 10.16810/ki.1672-514X.2016.10.021

Study on Comparison of Ebooks and Elending in Australian Public Libraries 2015

Shu Rui

Abstract In June 2015, Australian Public Library Alliance of Australian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Association(ALIA)issued a survey Comparison of Ebooks and Elending in Australian Public Libraries 2015. By compiling the background, content and key findings of the survey, this paper summarizes what Chinese public libraries can learn from its experience in the provision of ebooks and elending services.

Keywords Ebook. Elending. Australia.

信息时代电子书已成为公共图书馆借阅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引进数字资源和提供相应服务的同时,图书馆的预算、设备、馆藏、用户培训等各方面都发生了变化,面临重大挑战和机遇。2012―2015年间,国内相关研究以英美公共图书馆电子书借阅服务的启示与思考研究为主,发表关于公共图书馆电子书资源建设及借阅服务的论文共计12篇。对国外公共图书馆电子书借阅服务实践的研究,有助于我们从中汲取经验,加快我国公共图书馆电子书借阅服务建设。因此,笔者将澳大利亚图书馆与信息协会公共图书馆联盟的《澳大利亚公共图书馆电子书及其借阅比较(2015年)》的主要结论进行了编译,并总结其对我国公共图书馆在提供电子书借阅服务上的有益启示,以期为业界提供参考。

1 澳大利亚电子书和电子借阅比较(2015年)

1.1 提出背景

澳大利亚图书馆与信息协会公共图书馆联盟由各州公共图书馆协会、境内及塔斯马尼亚州地区代表组成[1]。澳大利亚图书馆与信息协会通过立法明确公共图书馆联盟的职责,并使其在日常活动中发挥充分作用。该联盟曾于2014年《澳大利亚公共图书馆电子书及其借阅2013―2014年比较》[2],此项调查将研究拓展至电子书领域,并与出版业合作,从国家层面探索和解决各地的发行商和平台提供商关于公共图书馆电子借阅的问题。2015年报告《澳大利亚公共图书馆电子书及其借阅比较(2015年)》[3],继续跟踪电子书和电子借阅所面临的挑战。报告数据来源为澳大利亚公共图书馆2013年1月,2014年5月和2015年5月的即时数据,2013年的调查通过互联网接入公共图书馆完成,而2014年和2015年的调查是独立的,调查报告由澳大利亚图书馆与信息协会公共图书馆联盟制作完成。

1.2 研究内容

调查数据来自澳大利亚各地1500个公共图书馆,2013年的应答率约为50%,2014年约占总量的三分之一,2015年为28%。公共图书馆联盟将这种回复数量下降的原因归结为,对大多数藏书“照旧”的公共图书馆而言,电子书已成为一个新颖但有点麻烦的馆藏元素。

参考2013年1月的研究数据,69%的公共图书馆提供电子书借阅,而电子书借阅服务滞后的原因归结于预算限制(76%)、技术问题(54%)、许可限制(39%)和内容不足(32%)。

2015年的调查将继续围绕电子书的拥有率、借阅量和资源内容展开。同时,公共图书馆联盟首次就其他形式的电子借阅如电子期刊、电子音乐、电影下载、音频书籍、电子漫画、在线语言学习和电子报纸等内容进行了调研。

1.3 调查结果

2015年的调查结果显示,几乎所有的澳大利亚公共图书馆都有电子书。电子书的拥有率从2013年的69%攀升至2014年97%,到2015年达到99%。2015年,电子书平均占每个公共图书馆馆藏的3.5%。

电子书借阅量有所上升,但仍只占借阅总量的一小部分。76%的公共图书馆,电子书借阅量在1%至5%之间,20%的公共图书馆借阅量低于1%,而4%的公共图书馆拥有超过5%的借阅量。在2014年,预算限制和内容不足仍然是3%的图书馆未能提供电子书借阅的主要原因。直到2015年,预算限制仍然是1%的图书馆无法提供电子书借阅的首要原因。

88%的图书馆将电子书编入了书目目录,但只有44%的图书馆在目录中直接提供电子书。除了书籍,电子期刊在95%的图书馆中可获取,同时,音乐、电影下载和音频书籍分别在69%、37%和26%的图书馆中可获取。预算限制被认为是无法提供更多电子资源的主要原因。

2013年至2015年间,虽然书目内容的可用性已经提高,但大多数图书馆所能提供的电子书和数字内容仍然差强人意。如今,60%的图书馆使用两种或更多的电子书商,而2013年仅为33%。

电子阅读设备的外借数量保持在相对稳定的24%。技能培训在公共图书馆有所增加,62%的图书馆表示大部分或全体员工应熟悉电子书和电子书阅读器。

2 对我国公共图书馆的启示

通过对《澳大利亚公共图书馆电子书及其借阅比较(2015年)》报告的整理编译,可以发现,澳大利亚图书馆在电子书及其借阅服务发展过程中,围绕电子书内容的购置、管理和服务的探索,笔者现就电子书的可持续发展、内容资源和借阅平台三方面谈谈对我国公共图书馆电子资源建设及电子图书服务带来的启示。

2.1 制定电子书发展规划

一直以来,图书馆的服务创新与馆藏建设总是受到经费的制约,图书馆应正确调整传统馆藏及服务在数字环境中的比重,同时,制定合理的发展规划和策略。我国公共图书馆购书经费中,纸质书的采购经费占绝对比例[4]。因此,一方面应呼吁政府财政支持,加大对电子书资源的经费投入,将电子书资源建设纳入馆藏发展政策中,对电子书采购经费的比例要做到逐年提高[5]。另一方面,要提升图书馆员的信息服务技能,提升其电子书相关应用知识的能力,在熟练掌握电子阅读设备操作的基础上,辅导读者利用电子书资源,加强电子书资源的宣传和推广,培养用户利用数字资源的习惯。

2.2 整合电子书内容资源

读者的需求是图书馆服务的决策依据,是图书馆不断探索信息资源建设和服务的动力[6]。数据表明,澳洲图书馆电子书目数量在过去三年来有所增加,更多的图书馆从多个电子书平台上购买内容,但多数图书馆对书目的选择表示欠满意或不满意;可供图书馆购买的高质量电子书太少;资源内容有所改进,但在最新畅销书目推介方面未能取得进展。在电子书借阅量稳步增长的同时,读者更乐于借阅或访问感兴趣的新内容。美国图书馆协会、美国图书工业研究会在的题为《公共图书馆的数字内容:用户如何思考》[7]的研究报告中指出,“关于影响用户借阅更多电子书的原因,受访者中34%表示未找到想找的电子书”。所以,公共图书馆在购买电子书时,要充分考虑用户需求,逐步构建起高质量的电子书资源库,针对热点问题和重要学术研究领域,应规划整合相应的专题电子资源[8]。

2.3 完善电子书借阅平台

深度集成电子书目技术使用户访问越来越方便。在目录之上建立发现系统,使用户直接通过目录获取他们想要的内容,实现用户借阅和下载电子书的无缝链接,确保借阅过程和下载变得更加精简是完善电子书借阅平台的关键。因此,图书馆应减少对数字资源集成商的依赖,开发自主管理的电子书借阅平台,让读者的电子借阅过程全部发生在图书馆数字生态系统内[9]。在拓宽电子书资源的覆盖范围的同时,还应增加馆外访问资源的数量,利用远程访问系统,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此外,在服务细节方面应进一步完善,如减少在身份验证时出错的情况等。

3 结语

当前,身处信息时代的人们,其阅读习惯和阅读方式相较以前都在趋于转变。面对这一转变,我国公共图书馆界应当紧跟时代步伐,把电子书作为服务创新的发力点之一,积极探索和开展电子书借阅服务,提高电子书资源的馆藏比例,有针对性、特色性的,在自主化基础上满足读者对于电子书的阅读需求。

参考文献:

[ 1 ] About APLA[EB/OL].[2016-02-29].https://.au/node/184/public-libraries.

[ 2 ] Comparison of ebooks and eleding in Australian public libraries 2013 v 2014[EB/OL].[2016-02-29].https://.au/sites/default/files/APLA-Ebooks-and-Elending-2013-vs-2014_0.pdf.

[ 3 ] Comparison of ebooks and eleding in Australian public libraries 2015[EB/OL].[2016-02-29].https://.au/sites/default/files/APLA%20Comparison%20of%20ebooks%20and%20elending%20in%20Australian%20Public%20Libraries%202015.pdf.

[ 4 ] 李慧敏.论公共图书馆电子书资源建设[J].图书馆论坛,2012(4):89-93,106.

[ 5 ] 傅文奇,吴小翠.省级公共图书馆电子书资源建设的调查和分析[J].图书馆,2015(1):45-47,54.

[ 6 ] 吴小翠,傅文奇.台湾地区图书馆电子借阅服务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5(15):61-66.

[ 7 ] ALA, BISG announce results of new joint study on print, digital library usage[EB/OL].[2016-03-01].http:///news/press-releases/2015/12/ala-bisg-announce-results-new-joint-study-print-digital-library-usage.

第8篇:图书借阅管理范文

关键词:节约集约用地;国家试点;双向约束;制度创新

中图分类号:F29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192(2011)05-0064-06

A Study on Innovation of Land Management System under Constraintsof Urban Land Intensification―A Case of Hefei

LI Xue-ming, SHI Lei

(Management School,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Hefei 230026, China)

Abstract:In connection with the contradiction of land supply and demand,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empirical research were used in this paper. ‘Two-way constraint mechanism’ which used in urban land intensive and conservation was proposed in this paper. Based on empirical findings, the new strategies were proposed for conservation and intensive use of urban land.

Key words:intensive and conservation use; national experiment unit; two-way constraint mechanism; policy innovation

1 引言

土地供需矛盾日益尖锐已成为地方政府在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的重要障碍。2007年全国耕地面积为18.27亿亩,按照到2020年18亿亩耕地不可减少的“红线”估算,每年可供占用的土地面积仅为200万亩,不足建设用地需求面积的1/6。此外,土地利用方面还存在着土地资源短缺、城市土地低效利用和区域生态空间破碎化并存的现象。现实的压力决定了土地利用不能再走粗放式的老路,寻求在节约集约利用约束条件下的土地发展新模式,对于解决当前中国土地利用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2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内涵

西方学界很早就意识到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有益于提高土地的经济效益,并从不同的学科角度对这一问题予以阐述。1867年,马克思注意到农村集约耕作中存在着报酬递增的规律性,“所谓耕作集约化,无非是指资本集中于同一土地上,而不是分散在若干毗连的土地上”[1];而级差地租的存在,则促使土地利用者在空间上寻找最合理的节约集约用地方式,“地价昂贵的第一个后果便是,使人们不得不高度集约使用土地”[2];伴随着新制度经济学的兴起,经济学家开始从土地产权配置的角度来研究此问题[3];20世纪70年代以来,城市规划学则进一步分析了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与经济效益间更加复杂的内在联系:Arnott和Lewis从微观行为理论出发,研究了影响城市土地利用的因素,发现在城市用地扩展中,投资密度(土地集约水平的重要指标)与资本的利率成反比,与地租的预期变化方向成正比[4];Brueckner利用居民效用最大化理论,扩展了城镇土地利用结构的均衡模型,证明土地集约程度的重要指标―建筑物层高从中心城市的CBD向递减,且大城市的土地集约利用程度高于小城市[5];Stern从城市发展的历史路径依赖特征出发,对不同形式的城市人口密度函数进行了估计,发现距离中心城市的远近是解释人口密度的重要因素[6];西方学界在研究过程中逐渐出现了田园城市、卫星城镇、带型城市、现代城市等多种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模式,并最终形成了较为成熟和完整的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理论―“精明增长(Smart Growth)”。

以这些理论为基础,20世纪80年代开始,国内学者结合中国实践经验,以地理科学、土地科学、城市科学等为基础,进一步探讨了在中国情境下的土地节约集约利用问题。曹建海认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是一个相对性概念,相对于中国传统的粗放用地模式,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是一个动态调整的过程,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在中国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土地利用集约度,因此,不应寻找最高的土地利用强度,而应寻找最优集约度,使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7];毛蒋兴认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应当引入“土地有效利用”的概念,原因在于土地利用效率在经济学中有一定的计量标准,达不到或者超过这个标准,都会导致土地利用效率的损失[8];部分学者从不同空间尺度出发,认为中国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应包括宏观、中观和微观3个层次[9]。可以发现,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化,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内涵和外延在不断扩大。

虽然迄今为止,学术界关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概念和内涵尚未达成共识[10],不难发现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基本内涵应当是:对有限的土地资源,依靠科学的规划、先进的管理,通过集中投入有效的资源、劳动和技术(设备),以环境消耗最小化为原则,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三者综合效益最大化;其中,节约用地强调用地效果,主要是从保护土地资源出发,通过政策、措施或技术手段,减少经济社会发展对具有自然价值的土地造成不可逆的消耗;集约用地则强调用地方式,主要通过增加生产要素投入、提高土地利用率、或优化土地利用结构等措施,从而使土地利用强度和效率达到一个合理的水平。一般而言,集约用地必然导致节约用地,集约用地是节约用地的主要手段。

3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实践

中国政府自改革开放以后,一直在探索符合中国实际的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模式。1984年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率先开展了土地利用类型的研究,并完成了全国1∶100万土地利用现状图的编制工作;1986年8月1日,国家土地管理局正式成立,有力地促进了土地的合理利用和管理,但当时的法律法规严重滞后,没有相应的体制、机制和法制作保证,对规划引导用地的要求只是一纸空文,集约用地的思想,只能依赖与当时生产方式相对应的建设用地定额指标体系进行管理;1998年以后,新修订的《土地管理法》及其后续的规定,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土地用途管制、耕地保护、建设用地管理以及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基本规范;2008年,国务院《关于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通知》要求:建立节约集约用地的长效机制,走出一条建设占地少、利用效率高的符合我国国情的土地利用新路子;此后,国土资源部专门召开研讨会,研究全国范围内的土地节约集约利用问题,确定长沙黎托片、合肥市和广东省为全国的区域、城市和省级层面的节约集约试点单位,并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开发区土地节约和集约用地评价工作。

在2008年确定的节约集约试点单位中,合肥市是唯一的国家试点市。作为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率快速提升的省会城市,合肥市土地供求差距不断扩大。为此,探索节约集约用地对于合肥市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两年多较为系统的探索与实践中,合肥市在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模式方面进行了多方面的尝试,总结了大量的经验,为全国推进节约集约用地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4 合肥节约集约用地试点市的制度创新及成效

4.1 合肥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依据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统计,合肥市行政辖区总面积7055平方公里,现有耕地562万亩,按照户籍人口计算,人均耕地面积不足1.2亩,严格保护耕地等农用地资源和节约集约利用土地非常必要。

合肥市城镇市辖区面积838平方公里,其中建设用地416平方公里。2007年,合肥市开展闲置土地清理,当年清理土地1600亩;2009年,再次清理闲置土地6700余亩,批而未用土地7000余亩;2010年,合肥市开展工业用地潜力调查,其中某国家级开发区工业用地总面积12.21平方公里,平均投资强度为220.22万元/亩,闲置面积713.81亩;低效面积3911.17亩,占总量的25%。另外,合肥全市共有城中村358个,总占地7.9万亩,除去30%的安置用地,还有约5.5万亩潜力。由此,节约集约利用城镇存量建设用地,非常重要。

合肥市农村居民点布局松散,土地浪费现象严重。全市特别是三县农村居民点宏观上布局松散,微观上缺乏统一规划,空隙地多,人均用地规模偏高。2009年末,全市农村居民点人均用地面积达231平方米,远高于《村镇规划标准》中相应的最高人均用地标准(120~150平方米/人)。据统计,合肥市农村现有70.74万个住户,农村宅基地占地96万亩,人均0.4亩,户均1.35亩,其中约70万人(约合21.4万个住户)已经有1年以上不在农村居住。按照农村居民平均每户拥有住宅面积128平方米计算,实际农村空置住房面积达2739万平方米,浪费严重。如果按照人均综合占地100平方米规划,全市可退宅还耕60多万亩。由此,节约集约利用农村建设用地,非常必要。

伴随着合肥经济和城市建设的快速推进,人多地少的矛盾还会进一步加剧。在市区增量土地的供应方面,也存在着制约因素。从供给数量上看,城市建设用地增长潜力有限。难以作为城市建设用地的面积占市辖区增量土地总面积的68.9%。不考虑基本农田的保护要求,可以作为城市建设用地的农用地、居民点与工矿用地、闲置的荒草地与裸土地和其他可用于城市建设的土地面积只占市辖区增量土地总面积的31.1%。从布局上看,西北部分布有饮用水源―董铺水库和大房郢水库,可利用的土地需要作为生态环保用地;东部分布大型铁路编组站,受其分割,土地难以成片开发使用;西南部土地开发利用程度较高,增量土地资源较少,仅占6%,尚要在较高的土地利用水平基础上挖掘利用潜力。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是保障合肥市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建设的必由途径。

4.2 合肥市节约集约用地的制度创新

合肥市在具体工作实践中,主要通过建立“双向约束”机制、调整城镇体系布局、集约建设开发园区、集中改造城中村、规模推进土地整理和紧凑开发滨湖新区等创新手段,实现节约集约用地目标。

4.2.1 建立“双向约束”机制

“双向约束”机制是合肥市在土地节约集约用地探索过程中所实施的一种全新机制。它的核心内容是在建设用地审批、管理和使用的全过程以合同方式约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从而实现建设项目用地长效管理和过程管理。在以往土地的使用过程中,地方政府在土地利用问题上存在着博弈支付,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在土地利用上也存在着博弈支付,项目用地之间在排他性产权未界定情况下在土地利用上同样存在着博弈支付,在排他性产权尚未建立的条件下,地方政府和企业以较低成本掠夺土地等生产要素,增加了土地利用的社会边际成本,使得土地利用的综合效益降低。一个负责任的政府和一个希望赚取稳定效用的企业可以通过建立“双向约束”机制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11]。

在市场经济体系下,经济主体间的关系基于对双方都有约束力的契约与合同上,主体的经济行为受严格的市场法规的约束与调节,可有效地降低交易费用,形成代价最小的规范性的经济行为方式。契约与合同以责、权、利三者清晰的划定为内涵,经济主体既受法律保护,也受法律约束,从某种意义上讲,回归到公共意志中去,最终保护的是公众的利益。“双向约束”机制体现了现代政府以效率和公平为基本目标的治理理念,强调现代政府服务理念和现代企业节约集约用地的社会责任。政府要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更平等地面对社会其他主体,充分显示了政府与投资者之间的公开平等的契约关系,展现了现代服务型政府与土地利用者和谐的委托关系,为实现双方互利共羸奠定了坚实基础。“双向约束”的具体措施包括:

对政府和项目建设单位双方都制定约束制度,平等共羸。“双向约束”机制最核心的是“约束的双向性”。对建设项目设立投资强度、产出额度、上缴税收、就业规模等指标,明确项目建设周期和具体方式,建立建设履约保证金、验收考核、项目退出等约束制度。对政府部门实行并联审批、缺席默认、限时办结等一系列的约束机制,对重大项目,实行集中调度制和行政领衔督办制。

政府负责净地阳光供应、降低成本。为真正落实“双向约束”机制,合肥市所有待供土地均为“净地”,凡不是“净地”的,不予上市供应。各类用地均在市场上实行阳光供应,工业项目的业主可以就用地规模和用地方式等与土地管理委员会直接进行面对面沟通。既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原土地使用者的利益,又给投资者吃了“定心丸”,使他们能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对一些大型用地项目实行“统一规划、分块供应”。这其中,土地管理委员会集体决策机制的实施,在节约集约用地制度实施上,发挥了有效的“源头”控制作用。

建立全方位跟踪服务与监管控制。在每一个项目前期招商阶段,多个部门即介入服务。在土地上市之初,就以文字及要约的方式将土地的供应条件写进土地供应文件内,包括约束项目单位的产业类型、建设工期、投资强度、用地规模和税收等及约束政府部门的服务质量、服务效率、供地方式等;在依法依程序完成相关手续后,在签订土地出让合同过程中,严格按照土地供应文件的要求起草合同,并将“双向约束”的内容写进合同里,作为合同履行的必要义务,同时,也将违约责任写进合同,这样就使得“双向约束”的内容通过合同形式受法律约束和保护;在项目的每一阶段及项目全部完成后,对于双方不能按照合同约定事宜执行双向约束要求的,都有一定的举措作为罚则。若用地方不能履行约定义务,供地方可以采取提高土地成本、行政罚款直至收回土地的强力措施;若供地方不能履行约定义务,用地方可以采取向上级投诉及人民法院的多种有效方法。

4.2.2 调整城镇体系布局

改变以往中心城区单中心和城镇分散无序粗放的发展模式。以城市公共交通和产业布局为发展轴,促进设施共享、要素集聚、用地节约集约,构建多中心、组团式、紧凑型融合协调的发展模式,实现主城区、新区、组团、重点镇协调紧凑发展的目标。

4.2.3 集约建设开发园区

严格禁止开发区内项目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和无序蔓延,逐步释放开发区的“发展空间”;通过完善用地指标项目管理制度、实施用地评估控制、改革计划分配等手段,使开发区内土地利用的效益大幅提高。

4.2.4 集中改造城中村

以城市规划为依据,以空间形态改造为重点,突破零散的土地使用权限制,对城中村集中连片改造。在改造过程中坚持统一规划、阳光操作、综合改造,配套建设,为城市提供了大量基础设施用地,并为建设生态宜居城市奠定基础。

4.2.5 规模推进农村土地整理

将土地整理、宅基地整理、新村镇建设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四位一体”结合起来,科学谋划土地整理工作程序,整合支农项目资金,统一实施,规模经营,从而促进整个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4.2.6 紧凑式开发滨湖新区

在滨湖新区建设上,在区位优势较好的区域实行紧凑式开发,并引入了六大节约集约用地模式:方格网道路方式,利用方格网道路体系通达性强,土地利用率高的特点,相对其他自由式路网结构节省土地5%~15%;综合交通节地方式,按照公交都市理念,建立以BRT、轨道交通系统为骨干的快速公交系统,有效降低小汽车占用城市道路资源;立体城市开发方式,采用立体交通、人车分流,实现交通组织的平面布置向立体布置的转变,节约道路用地面积;CBD节地方式,鼓励办公、酒店、酒店式公寓等多种功能混合的综合开发项目及功能丰富的街区营造;社区中心节地方式,把社区服务单元和城市行政管理单元合二为一,采用社区中心模式,既提升设施的综合服务能力,又实现节约集约用地;基础设施走廊与城市综合管沟节地方式,结合高速公路、铁路用地形成的城市对外通道,建设城市基础设施走廊,形成综合管廊骨干网络。

4.3 主要成效

通过实施“双向约束”机制,既保证了项目又好又快建设,又切实维护了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实现了政府和投资者的“双赢”。以“滨湖世纪城”项目为例,通过与土地受让人签订“双向约束”合同,项目提前近5个月开工建设,提前一年半竣工使用,项目单位用两年时间完成了近460万平方米的开发总量(约相当于合肥市环城公园内的建筑总量),并且建筑质量优秀,人居环境良好。滨湖世纪城项目区也成为合肥市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最好的区域之一。再如总建筑面积60余万平方米的万达广场项目一年内建成,成为合肥房地产市场名列前茅的利税大户、品牌大户和就业大户。“双向约束”机制还把一些土地投机者拒之门外,使得宝贵的土地资源免被圈占和浪费。

通过调整城镇布局,工业项目容积率由过去的不足0.4提高到1.0以上,节地面积超过25%;居住项目由过去多层建筑为主,转变为以高层建筑为主,容积率由过去的1.3提高到2.5以上,节地面积超过30%。大型商办设施由过去的不足2.0提高到4.0以上,节地面积超过30%。

通过集约建设开发园区,工业项目容积率由过去平均不足0.4提高到0.7以上,新增工业项目容积率达到1.0以上,单位工业用地产出提高30%,节约工业用地25%,投资强度提高50%,亩均税收提高50%。现在,合肥市工业项目投资强度要求达到400万元/亩,税收要求达到30万元/亩以上。

通过城中村的改建工程,为合肥市提供了5700亩的基础设施用地,增加建筑面积4200万平方米,相当于节地面积21平方公里。

通过实施若干“规模推进”的土地整理项目,每年新增耕地约9000亩,其中村庄整治新增耕地5244亩,新增耕地率为12.54%。整理后的土地实现产业化经营和社区化管理,推进了乡村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这种以土地整理科学化规范化为特色的土地整理方式被誉为“合肥模式”。

通过紧凑式开发滨湖新区,共节约用地29.16平方公里,节地率23.1%。其中,居住用地由人均24平方米减少到18平方米,人均居住建筑面积达到30平方米。承载人口由126万人增加到170万人,可增加44万人,相当于节约居住用地10.56平方公里。

从总体上看,合肥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在全市范围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据统计,2009年合肥市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国总量的1%,用地量仅占全国用地量的0.002%,同时,开展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工作以来,合肥市固定资产投资以40%比例递增,而用地量却以10%比例递减。这两组数据充分显示了土地利用效率的不断提高。合肥市成为全国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典范,为全国土地管理创造了新鲜的经验。

5 结论及政策建议

合肥市作为全国首个土地节约集约使用试点城市,两年来的诸多探索为其他城市的土地节约集约使用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为深入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结合合肥市的工作经验,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1)进一步推广和完善“双向约束”机制,加强对土地开发中的操作流程管理。以精细化管理为主要措施,完善土地审批、使用、管理全过程的“双向约束”。第一,改进和完善国家土地出让制式合同,强化节约集约用地的控制。保障优质项目早落地、早投产、早见效。第二,在经批准的规划总平图上应标注每幢主体工程的开工建设时序,逐步实现“一张图”管理。第三,针对具体项目设置容积率、绿地率等其他指标及开工建设要求。根据项目开工建设时序,统一规划,分期供地。细化双向约束的内容和管理体制,在计划申请阶段,即需提交用地计划预申请表、标有具置的卫星遥感图、项目分布图等材料和亩均投资强度、亩均产出等指标,增加“双向约束”的科学性。第四,重点加强对政府的约束,提高行政效能。将节约集约用地纳入各级政府考核体系,坚持投资有强度,配套有限度,建设有进度,建筑有高度,监管有力度的项目管理原则。年度用地计划指标安排与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程度相挂钩,做到有奖有罚,奖罚分明。建立“3+X” 并联会审模式(3为规划部门、发改委、经信委,X为针对具体项目涉及相关参会单位,主要为国税局、地税局等),合理核定用地规模,并重点对开发园区管委会和其他用地单位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与用地指标挂钩。

(2)在城镇体系建设和开发园区建设中建立新的节约集约用地指标体系,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因地制宜,将用地由规划计划管理向规划计划和项目并重管理转变。分类(如交通、水利、电力、教育等)建立节约集约用地指标体系,对于重点开发园区要分区域设定投资强度、产业政策、税收额度、就业岗位等综合控制指标。我国现行的工业项目用地指标(如投资强度、容积率等)国家标准明显偏低,应逐步提高。可通过科学的指标体系,引导用地向高效率、高附加值项目倾斜。

(3)在农村土地整理工作中开展土地发展权交易,统筹城乡发展。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开展“土地发展权交易”,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土地发展权交易”不仅能优化土地配置,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增加社会总收益。还能通过市场化的指标交易,节省政府进行耕地保护、土地管理和土地开发的成本。此外,还可以使广大农村获得宝贵的农业发展资金,促进城乡之间财力的转移,也有助于乡村农业比较优势的充分发挥,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目标,保证广大农民真正享受土地制度创新的成果。

(4)科学制定规划,指导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利用规划必须基于对所在区域未来经济社会与土地利用发展趋势的准确把握,对各类土地利用优化配置,从而实现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为提高规划实施的可操作性,应将土地规划、城市规划、主导功能区规划和节约集约用地规划融为一起,在具体制定规划时,需要以土地产权为基础,编制节约集约用地标准分幅规划图。在农村比例尺应统一为1∶2000左右;在城市密集区,比例尺应为1∶500左右。大比例尺的规划图有助于制作精细化的开发计划。在规划依法履行公示、审查和审批环节后,公告实施,接受社会的监督。在土地管理中,严格按规划用地和管地,依据规划管理项目。

(4)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工作中积极探索生态阈值控制模式,提高土地利用的生态效益。土地利用必须坚持整体性原则和生态平衡原则,要着重体现下列要求:土地开发利用的环境容量是否允许;环境资源及生物多样性是否得到保护;人口增长是否超越了土地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是否能有效避免局部地区的过度开发等等。分区、分片确定土地开发程度和模式,检验包括生态指标在内的综合成效。尝试开展以节约集约用地为目标,以项目为载体的土地生态设计。

参 考 文 献:

[1]马克思.资本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760.

[2]理查得•T•伊利,爱德华•W•莫尔豪斯.土地经济学[M].腾维藻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2.56.

[3]科斯,哈特,等著.拉斯•沃因,汉斯•韦坎德编.契约经济学[M].李凤圣等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1-35.

[4]Arnott R J, Lewis F D. The transition of land to urban use[J]. 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79, 87(1): 161-169.

[5]Brueckner J K. The structure of urban equilibria: a unified treatment of the muth-mills model[M]. Handbook of Regional and Urban Economics, 1987.

[6]Stern P C, Aronson, Elliot. The effectiveness of incentives for residential energy-conservation[J]. Evaluation Review, 1986, 10

: 147-176.

[7]曹建海.我国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基本思路[J].中国土地,2005,(10):19-21.

[8]毛蒋兴,等.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述评[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5,(6):48-52,57.

[9]谢正峰.浅议土地的集约利用和可持续利用[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2,(4):31-32.

第9篇:图书借阅管理范文

关键词:图书馆;还书;设计

图书自主还书系统具有极强的设计意义,是图书馆自助还书系统应用的发展。采用开放式的自主还书系统,可以有效的提升图书馆的服务效果,延长图书馆开馆时间、增强图书服务效率,确保图书服务质量,改善图书自助还书系统的工作流程,增加馆藏图书的流通性,实现图书自主还书系统的发展。本文将针对图书自主还书系统的优势和系统进行具体研究,分析采用自助还书系统可能具有的设计优势,分析自助还书系统的设计理念,提高自助还书系统的发展规模,减少自助还书系统的出错率,提高自助还书系统的工作效率。

一、图书自主归还系统设计的优势

1.提升图书馆开馆时间

采用自助服务还书模式,不需要图书馆的管理人员实时对还书流程进行跟进,降低了图书馆开放时间与图书馆借阅需求的矛盾。采用自助还书系统,建立自助图书馆服务管理模式,加强图书馆的自主服务管理模式,改变传统的图书馆服务理念,实现图书馆系统时间的提升。

2 .提升自助服务管理模式

自主服务让读者拥有更新的服务理念知识,通过对图书馆闭关时间的分析,确定读者服务时间,极大的提升读者的借阅时间,满足读者对书籍借阅的需求时间,这是一种优化图书馆服务形象的方式,可以有效树立图书馆积极自主服务管理模式。

3.服务效率提高借阅的流通性

国内大部分图书馆还主要有人工操控为主,读者借阅图书耗费图书馆大量的工作劳动力,直接影响图书馆的工作效率。为了有效的提升服务效率,改善图书馆的流通性,采用合理的工作图书管理流程,提高读者借阅效率是极其必要的。根据图书馆基本借阅要求,将相关信息记录在电脑中,提高图书借阅信息的记录速度。设立图书馆借阅公共查询区域,提高图书管图书的查询效率,实现助主查询,自助借阅的效果。逐步提高图书馆的管理质量,提高图书使用效率,实现图书的流通作用。

4.科学化的改善图书馆服务条件

采用自助服务的方式,解放图书管理员的服务耗费时间,将工作重心转移到有针对的个性化服务商。加强科学化的图书管理,实行合理的自助管理制度。在人员紧缺的时候,利用自主服务还书系统,提高图书馆的工作效率,减少工作员耗费的工作时间。

5 .节约各项成本

自主借阅系统的售货机成本价在30万作用,而单功能性自助借阅机的成本价在20万作用。自助借阅可以对文献系统进行自助识别和查询,通过无线发射器完成各种发射模式,采取条码成本存储,具有较低的成本。自助借阅还书系统还实现了时间成本的节约,提高了还书整理和收集的效率,确保工作人员可以实时调取还书统计信息,方便工作人员查询和整理。。

二、自助还书系统的实现

自助还书系统是利用设计语言,通过编程的方式完成基础信息和功能的设计。其中硬件主要有自助借阅检测设备、自助还书系统、自助录像抽排系统,门禁系统等。还书系统的实现首先需要有扫码仪,通过读卡器完成连续扫码记录。连接电脑终端,对充磁距离进行控制,采用多次测量的方式,确定图书厚度,防止图书在充磁仪器上,实现图书的瞬间充磁,确保国产仪器的充磁效果。采用联系扫码机对电脑还书进行处理,登录哦电脑终端系统,输入基本账户信息,确定还书的权限。当还书超期的时候,不提供基本借阅服务功能。还书借阅服务功能可以使用鼠标进行操作。例如,通过电脑信息查询,完成书籍基本信息参数查询、流通类别的查询等。由于系统借阅不需要鼠标进行操作,只选择回车按钮既可以完成。因此,电脑操作设计中,可以对电脑键盘的其他键进行屏蔽处理,防止因为误按造成系统退出问题,减少非操作造成的不合理行为的产生。分析自助借阅机在系统中的库存分类标准,合理的记录书籍类别,通过确定读者图书相应的书籍存放地,确保书籍随时借阅的过程合理性。

本系统利用电脑系统操作方式,提高系统的优越性级别。根据系统基本应用硬件基础,对系统的软件设备进行分析。确定电脑设备的基本成本,分析自助还书系统存在的成本优势,对比国外借阅书籍价格区间,合理的选择还书系统,完成图书馆技术层面的改良。通过对还书人员工作的解放,实现对基本工作的整合处理,减少工作人员的使用过程,提高自助机的给工作效率。图书工作人员对基本工作进行整理,监督读者完成图书的借阅和还书过程,对借阅机无法解决的问题,采取人工处理的方式,提高有针对处理的效率。自助还书系统可以应用到高效中,高校的图书馆自助还书借阅使用,必将提高学校的图书改革,实现图书优质化管理。

自助还书系统需要具体功能进行升级,如果读者将书籍上的条形码去掉,机器就无法识别书籍,这回造成数据库显示书籍已还,造成读者偷阅的现象产生。解决这类问题需要提高借阅宣传外,还需要在自主借阅图书旁边设立自动全程监控系统,对读者的基本信息进行跟踪调查。对于借阅超期、图书损坏等问题,自主换书籍无法进行自动化处理,还是需要通过人工借还窗口,完成图书的还书程序。

三、结语

综上所述,自助借阅还书流程虽然具有较多的缺陷,但从整体上来说这是图书还书系统的服务更新升级。自主还书系统是一种新型的服务管理模式,具有较强的生命意义。通过自助还书系统,优化图书馆内部读者的服务管理流程,提高服务管理产品质量,减少图书馆的人工费用投入,加强对图书管理素质的提高。随着图书信息的发展,读者综合素质水平不断提高,自助化服务工作管理流程实现全方位的系统整理。自主借阅系统必将发挥更加合理的处理效率,实现图书服务的综合管理,减少图书自助还书系统应用的各种障碍问题,及时解决图书借阅服务管理过程。

参考文献:

[1] 邢力平,姜元鹏,朱红艳,王群. 条码模式下自助借还书系统的研究[J]. 经营管理者. 2010(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