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拥有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9-0-01
一、心理素质的定义与培养
心理学家将心理素质定义为人的大脑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中,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对客观现实的应变能力,它应当是介于生理素质与适应环境能力的思想文化素质之间,起着平衡与中介的作用,它与社会上其他人的社会适应行为和创造行为密切联系又具有衍生功能。
心理素质的培养,需要从多方面着手,其是一个涉及家庭、社会、教育系统、人际交往圈等多主体的综合性体系。在本文中,笔者主要就对美术教育有较大影响的方面做较为详细的解释。心理素质的培养主要从意志力与耐挫力教育、心理动力素质教育、创新素质教育等方面着手。意志力与耐挫力教育主要是指学生对挫折困难的承受能力,对人生与社会重大变革的适应能力,培养其坚强乐观的 意志品质,提高其心理承受能力和抗压能力;心理动力素质教育包括成就感,进取心,抱负,求知欲,做事动机,对荣辱的态度等。它是推动人实现目标的潜在力量,是鼓舞人不断实现自身发展需要的强大内劲。在目标实现之后能否继续超越,不为名利所累,继续追求更高的目标也是这种心理素质的体现;创新素质教育 是 主体通过有目的的创新行为表现出来的积极心理动态,在对知识借鉴与领会之后,形成个人独到的见解,最终超越前人的观点,进行新的应用,解决新的问题,得出新的结论。创新素质的提高对大学生整体心理素质的进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心理素质的培养对美术教育的重要性
英国艺术评论家赫伯特?里德在1937年著的《艺术与社会》一书中讲:“我们认为,某些天生素质对艺术家来说十分重要,只有拥有这种素质的儿童才有可能成为艺术家。”所以美术教育与其他学科的教学有着显著的不同,它不以传授知识为主,而更注重发掘学习者的精神世界,积极激发学习者的创造灵感,鼓励其用心感受周围的环境,并以其美学思维对这些环境进行再现与挖掘。
通过对美术上述特性的分析,可以感知创造能力对美术学的重要作用。美术是以灵感型的独特创造为原本,追求极度想象之后的美的视觉实现。柏拉图认为:“艺术是对情感和我们本质中不受约束部分的表现。”在大学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启迪诱发学生独有的美术灵感,帮助学生摆脱僵化的思维模式,进行大胆的美术创新实践,在现实生活的小事中感悟美,发现美,以独到的最具感染力的形式加以表现。由此可见,心理素质中的创新能力对大学美术教育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大学美术的教育也包括技术部分,对色彩的处理,对各种技法的掌握,对各种客观事物的细心观察等等都要求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配合。
在前期的美术作品创作过程中,创作者要寻求现实或理想生活中的客观素材,并采取适当技法对其加以良好的展现。在这一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面临一些创作瓶颈或问题。创作者如果不能正确应对,以积极的心态促进这些问题的解决,甚至自暴自弃,自哀自怨,美术创作最终是不能正常运行的,即使前期的创作灵感多么独特与优异,也只能半途而废。
【关键词】排球运动员心理素质特点影响因素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G8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3-0163-03
排球运动是一项复杂多变,对抗性较强的项目,心理素质培养对训练效果和比赛成绩的影响比较大。我国排球运动员的技战术训练水平和比赛水平很高,心理训练一直受到排球界的重视,并取得不少成果。排球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的心理表现和心理水平还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本人就排球心理素质的概念、特点、影响因素、作用、提高途径等问题进行分析。
一、心理素质的概念与特点
心理素质是指体现在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中的特征,表现为人在心理活动方面的能力。在人的素质结构中,心理素质处于基础地位,它参与人的其他素质的形成与发展,对人的行为起着制约和驱动作用。
心理素质是个人的心理特征,是个人的多种心理品质的综合表现,不是人的个别心理或个别行为表现,更不是人一时或一地的心理与行为表现,而且伴随人的成长不断的变化和发展,具有相对稳定性和自我发展性。人的心理素质有优劣和高低之分,能对人的行为效果产生较大的影响,具有可评价的性质。心理素质因素包括人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情感和意志品质,是人的个性心理品质在学习、工作和生活实践中的综合表现。
二、影响排球运动员心理的因素
排球比赛不仅仅是双方运动员身体和技术、战术的对抗,同时也是心理素质的较量,这种较量在比赛的关键时刻会表现得非常突出,对临场技战术水平的发挥和比赛胜负影响极大。运动竞赛的实践证明,优异运动成绩的创造和激烈比赛的获胜取决于多种因素,其中身体素质是保证运动质量的基础,运动技战术是基本条件,而心理素质是两者能够发挥作用的内部动力。心理学专家认为,运动员比赛的成功率30%归于心理,70%归于其他方面,心理因素是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控制、调节自己的生理活动和技术动作的主导因素。
既然心理素质在运动比赛中的地位这么重要,那么影响运动员心理素质的因素主要有哪些呢?在比赛中,运动员除了拥有正常人的心理形成过程外,还在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存在临场心理形成的特殊因素。
1.主观方面因素
(1)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因素
运动员的神经类型决定了个人在比赛中能否保持较好的心理状态,是发挥技战术水平的前提。多数运动员的神经类型属于强质型,即多血质、粘液质、胆汁质,高水平的运动员很少有属于抑郁型的。强质型的特点是神经过程相对弱,具有较高的平衡性和灵活性。这些特点决定了排球运动员具有反映迅速、情绪稳定、动作可塑性强、不易受影响等良好的品质,容易形成较好的复式教学带来的益处也是显而易见的,在前面也有阐述。我也是在摸索中前进,对于复式教学的认识还有待挖掘,不断改进,与其他教学方法要不断融合,以适应社会、学员、家长的需求,为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声乐人才而努力。
自我调节能力。而属于抑郁质的运动员比赛中容易受情绪影响,心理素质不稳定,较难适应排球竞赛高强度、快节奏、多变化的特点。
(2)自信心因素
自信心因素是排球运动员在比赛中创造良好心境的基础,也是发挥最佳竞争状态的保证。与平时的科学训练、技术的熟练掌握、丰富的比赛经验有关,尤其以比赛成功的感受为基础,赛前对彼此双方的情况分析和掌握也会对运动员的自信心产生影响。如果运动员的自信心不足,技战术就不能很好地运用到比赛中去,在处理球上就会缩手缩脚,就会造成不必要的失误,导致比赛失利。
(3)动机因素
愿望与意向是促使运动员积极参赛的内力。要使排球运动员形成正确的训练和参赛动机,使运动员清楚认识到为了什么而训练,为了什么而去比赛,形成正确的运动动机,应该向运动员强调将自我需要与集体进行高度的统一。运动员如果在比赛场上忽视全局,则越急于表现越容易失败,必定对比赛总体造成严重影响。
(4)适应能力因素
排球运动员的适应能力有身体适应和精神适应两方面构成,他们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运动员的训练和比赛临场状态。身体适应是运动员的身体状态能否适合参加本次的训练和比赛,而精神适应是运动员的精神面貌能否参加本次训练和比赛,如果身体和精神面貌不能处于最好状态,会影响到心理,从而影响训练和比赛的效果。
2.客观方面因素
(1)比赛的环境条件
比赛场地、环境等方面的变化以及观众倾向性的噪声,谩骂的不礼貌行为,比赛规模、性质对运动员的心理影响,比赛规模大且赛事重要时,人们对比赛的期望值较高,而运动员对取胜的把握不大时,运动员就会过多的考虑比赛的重要性,并盲目的进行各种幻想,往往会出现赛前失眠、坐立不安等焦虑情绪。运动员如果不能很好地适应和自我调节,就会影响技术的发挥,致使运动员精神分散,心理产生突变,产生急躁和反感情绪从而直接影响运动员技术和战术水平的正常发挥。
(2)技术掌握的熟练程度
运动员要避免比赛失常,获得个人的战术水平稳定的发挥,掌握技术是前提,技术掌握的熟练程度是运动员临场心理的坚强后盾。在比赛中,运动员熟练地掌握了技术,对场上的各种来球,能够进行正确判断,并作出正确的处理。熟练地掌握了技术,处理好了球,对运动员的心理能够产生积极的影响,使运动员对比赛充满信心,使比赛向着本方的节奏进行。
(3)集体配合因素
比赛中技术串联的运用及各种战术的组成,都需要通过集体的努力才能得以实现,缺少任何一个环节都会导致失利,直接影响集体配合的水平,也会引起运动员的临场心理发生变化。特别是接一传的运动员,心理素质应更好,接好一传等于创造了一个进攻的机会。当失误导致失分时,队员之间不应互相埋怨,应互相进行鼓励;当得分时,队员之间也应该互相鼓励进行打气。只有队员间默契、融洽、和谐的配合,才能给运动员提供一个良好的心境。
(4)竞赛中比分和时间对运动员情绪的影响
排球运动不仅具有激烈性,而且还具有复杂性。在双方快速防反转换中会呈现出暂时比分领先、相持、落后等不同情况,这些都直接影响运动员的心理,比分越接近,比赛时间越接近结束,球场上气氛越紧张,对运动员的心理冲击就会越强烈。首先,在比分领先时,有些运动员特别是年轻的运动员会产生轻敌的心理,认为自己的实力远远高于对手,很容易取胜,运动员在这种自高自大、盲目乐观的心理支配下,就会产生麻痹思想,注意力的稳定性下降,判断误差增大,思维迟钝,这是不适宜的消极情绪状态,它干扰了运动员的意识活动,使运动员的技术动作变得僵硬,过于小心、谨慎,缩手缩脚,处理不果断或盲目,进攻意识减弱,防守意识增强。其次,在比分相持阶段,如果双方实力相差无几,当时间持续较长时,有些运动员因缺乏心理准备,在困难面前经受不住考验,不是越战越勇,而是缺乏信心,害怕对手领先,在这种消极情绪的支配下,面对当前压力,运动员情绪产生波动,处于输赢不定、忐忑不安的状态,低估了自己的实力,注意力不能集中在比赛中,战术意图不明确,该扣不扣,该吊的球不吊,致使处理球失误增多,这时出现比分由相持到落后的可能性增大。当比分处于落后状态时,特别开局失分较多,并与原来期望差别较大的情况下,如果运动员赛前心理准备不充分,常常会产生焦虑情绪。大多数研究表明,焦虑对运动员成绩影响是消极的。当运动员处于高焦虑水平时,注意变得狭窄,注意转移能力下降,心理素质下降,把握时机能力降低,肌肉紧张程度增高,致使动作技术变形,处理球时不冷静,战术组织混乱,不必要的失误增多。
(5)双方运动员的实力对运动员心理的影响
在对手较强、竞技水平较高的情况下,实力较差一方的队员往往会产生“畏敌”的情绪,对胜利缺乏信心,对克服困难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临场表现出斗志不高,动作不果断,束手无策等现象。对手较弱,容易产生轻敌的情绪,主要表现为对克服困难的准备不足,如在临场比赛比较顺利时运动员往往表现为防守不积极,进攻中处理球随便,若遇到对方突如其来的进攻,导致本队落后时,没有心理准备,可能会产生急躁情绪,防守上容易犯规,进攻上会失去正常动作节奏,动作变形,从而导致成功率降低。与对手实力相当时,容易产生怕输的不良心理状态,主要是怕自己在比赛中发挥不好而影响全队的胜负,对如何克服困难想的少,顾虑重重,怕在各环节中出现失误,所以行动不果断、反映迟钝。
(6)教练员对运动员的信任程度对运动员的心理影响
在比赛中教练员要充分信任运动员,这样,运动员能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运动员精神饱满,感到全身力量增强,渴望在比赛中能有最好的表现,整个心理活动过程进行得协调和谐。在这种情绪支配下,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和技术、战术水平能够得以充分发挥,能够掌握比赛的主动权。
(7)裁判员的判罚对运动员在关键球阶段的影响
裁判员在比赛中判断球、处理球是否得当,执法是否公正,也直接影响运动员的作战心理。尤其是每球得分制的实施,裁判员的每一次判罚都决定着得分和失分,特别是关键球阶段,每次判罚决定着一得一失两分的差距,裁判员判罚的难度增加,如果裁判员在这个阶段判罚出现错误,会导致运动员的心理出现变化,会决定本局甚至本场比赛的走向。
三、心理素质的作用
运动员的心理素质水平,不是在短时间内可以看到明显效果的,往往要经过长期培养和训练,甚至是伴随整个运动生涯。进行心理培养的主要目的,就在于运动员能对不断变化的训练和比赛条件以及千变万化的外部环境很快适应,就是要经受得住各种因素的干扰,能在复杂的环境下保持心理的稳定性、准确性、敏捷性和灵活性,只有具备了这些心理素质,才能保证正常或超常发挥技术水平。
体育竞赛不仅仅是体力和技战术的较量,重要的是心理素质的抗衡。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一些优秀运动员在身体素质和技战术等方面差距日益缩小,从许多势均力敌的重大比赛情况可以看出,运动员在比赛中的心理素质往往是决定比赛胜负的关键。04年的雅典奥运会女排决赛中,无论是在身体素质还是在技战术水平,和俄罗斯相比不相上下,有些地方甚至还略逊于她们,可女排姑娘不燥不馁,发挥心理优势,使技战术水平充分发挥出来,在关键时刻毫不手软,在大比分0∶2落后的不利局面下,力挽狂澜,以3∶2的总比分战胜对方,取得了金牌。下面是这场比赛的一些技术统计。(见下表)
以上数据看出,中国队的进攻得分比对手多了13分,拦网得分多1分,发球得分多1分,虽然对方失误送分比对手多了9个,但差不多都是前两局出现的,在调整心态后,失误明显减少,进攻屡屡得分。而俄罗斯队在久攻不下的情况下,心态非常焦急,致使心理完全崩溃,比分被中国队逆转。由此可见,心理因素的稳定是非常重要的。
四、心理素质培养的途径
1.提高运动员对心理训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是实施心理训练的前提。各队辉煌的历史和难忘的教训可激发队员热爱集体、维护荣誉、不忘耻辱、勇于拼搏、积极进取的精神。比赛中及时地进行自我放松调整,利用死球后或局间暂时的时间,通过自我语言暗示进行肌肉和精神的放松,进行有意识地放慢节奏的深呼吸,缓解精神的紧张度,对暂时的心境不佳不要介意,更不要形成压力,重点回忆以往比赛成功的体会与情景,为以后的比赛做好心理承受准备。
2.多给运动员一些激励和鼓励,培养运动员的自信心和意志力。在比赛中造成队员紧张的原因很多,其中很多是由于自信心不足,意志力不强造成的。而信心不足往往又是由于对某项技术缺乏信心。教练员要及时给予帮助解决,意志力不强是由于畏惧困难,面临强手缺乏全力拼搏的精神。在赛前训练中,教练员要多鼓励运动员,使运动员相信自己的力量。教练员多一些激励和鼓励,运动员会更自信,这对培养运动员的兴趣等心理品质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还能促进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
3.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克服困难,完成技战术任务的重要条件,也是争取胜利的重要心理因素。因此,在训练中,为
使训练与心理素质形成统一的整体,使训练工作促进心理素质的培养,可以在训练中设置复杂的、程度不同的、经过运动员努力能够实现的和接近比赛的条件,使运动员在经常克服较困难的训练中锻炼自己的心理,为以后在比赛中出现同样的问题能够很好地去面对。
4.心理训练的目的是尽量避免运动员紧张焦虑情绪的出现,保证运动员能够顺利完成既定的技战术,取得比赛的胜利。如果运动员很难适应场上瞬息万变的情况,各种困难都可能影响队员的情绪。所以,赛前动员切忌过火,任务、目标要定得切实可行,不要让队员背着包袱上场。
5.在比赛中,出现了不利局面,运动员产生了紧张情绪,可以通过调整呼吸、放松肌肉来达到缓解的目的,分散和转移运动员的紧张情绪,从而使比赛顺利完成。
五、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影响排球运动员心理素质的因素进行分析,找到影响运动员训练和比赛心理素质的主客观原因,找出培养排球运动员心理素质的有效途径,提高运动员训练和比赛的心理素质,能够使运动员更好地掌握技战术水平,在比赛中能够取得更好的成绩。建议平时要加强对排球运动员的心理训练,提高其心理素质水平,并掌握现场调节方法和策略,以便对赛场上运动员出现的消极心理进行调节,使其技术、战术能够正常发挥或超水平发挥。
参考文献
1 潘 峰.高校排球教学中学生心理障碍诱因及排解方法初探.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6(13)第27卷
2 王 欣.排球比赛中发球时的心理训练.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研究生论文专刊,2007.06第22卷
3 王 静、谢 红.排球运动员的心理素质训练
4 侯爱清.浅谈排球训练中的心理素质培养.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4(5)
5 周 静、张 群.青少年排球运动员心理训练的几种方法
6 韩玉嶂、王仲仁、郭淑范.篮球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培养.大庆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5.7(3)第15卷
7 凌 弘、王 琳.排球比赛中的心理训练.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9(5)第33卷
8 史俊超.排球比赛中运动员发球心理浅析.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1.2(1)第15卷
【关键词】声乐演唱;心理素质;培养途径
一、心理素质与演唱的关系
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搜集整理发现,当前国内外有很多专家学者都对心理素质做了深入研究。所谓的心理素质,指的是人的大脑在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中,神经系统和感知器官对一个客观现实的应变能力。结合这个定义可以看出,影响心理素质的因素包括主观机能以及客观现实。从实践的角度来看,一名优秀的歌唱者往往具备更加积极的心理素质,例如,在专业声乐考试的考场当中,有些考生表现得潇洒大气,声音自然而有力,身体松弛,气息流动,声情并茂。但是也有一些考生在演唱过程中身体僵硬,声音颤抖十分明显,节奏混乱,甚至有部分考生对于自己的气息都无法很好掌控,更有甚者,在考试过程当中忘记歌词,这必然会影响考生的实际考试成绩。这些问题的出现,归根结底也就是考生个人的心理素质不过硬。其实每一位演唱者在舞台上都会感觉紧张,紧张的情绪往往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演唱者的演唱水平。而这种紧张的情绪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适度的紧张情绪,它反而能够促使演唱者演唱水平的提高,甚至可以促使演唱者超水平发挥;另一种则是过度的紧张,这与个人的心理素质有关。结合我国当前的声乐专业教学来看,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往往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唱歌技巧,重点对于一些歌唱技巧方面进行训练,这样的一种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心理素质的培养。在实践当中也可以看出,有些学生明明具备较高水平的演唱技巧,也具备一名优秀歌唱者基本的技能和素质,但是在演唱过程中却发挥不出原有的水平。所以在歌唱表演当中,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必不可少的。
二、影响声乐表演的心理要素
(一)个人情绪的影响。一般来说,个人的情绪在受到外界刺激之后,如果其心理反应是更加积极的,那么就会以积极的态度去对待周边的事物。反之,如果个人在受到外界的刺激之后产生了一些消极的情绪,其心理反应是消极的,就会感到悲痛、烦躁、愤怒以及厌恶。如果歌唱者心情欢乐,加上科学的表演技巧,那么他(她)就能够很好地完成演出。相反,如果歌唱者在表演过程中出现消极的心理反应,产生对舞台、对观众的恐惧感,那么,就算具备再高的演唱技巧,也无法发挥出来。从音乐作品的角度来看,任何一首作品都能够触发人们积极的情感,从而使得个人获得良好的心理状态以及信心。但是仅仅只有音乐作品还远远不够,因为在声乐演唱过程中,各种突发状况会随时发生,歌唱者也无法排除由于各种因素所导致的紧张情绪。比如在不同的环境下,表演者虽然对某些歌曲十分熟悉,但是无法在舞台上发挥真实水平,从而使观众无法走进歌唱者的音乐世界。(二)性格的影响。每个人的性格都各不相同,这也决定了人们有不同的行为方式。在一场音乐会中,有的演唱者上台之后身体放松、气息流畅、大胆且收放自如,而有的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中会遇到诸多问题,面临复杂的舞台环境以及观众,使得他们出现怯场、畏惧的心理。但是不同性格的演唱者出现这种情况后,其表现是不同的。一般来说,性格相对外向的,他们对于自身非常有自信,在舞台上很容易与观众互动,并且能够很好地带动观众的情绪,表现得游刃有余;性格相对内向的,个人的主观思维太过僵硬,导致他们在上台表演时很难与观众进行互动,所取得的实际演唱效果不是十分理想。(三)个人意识。个人意识对歌唱者的影响也是十分明显的,在演唱过程中,存在着大脑对动作有意识控制与潜意识控制的心理活动。这两种不同的心理活动是相互作用且相互影响的。表演者在唱歌过程中,大脑会将理想的唱歌状态转化成为一个表象,并且逐步形成心理暗示,这就促使歌唱者努力对自己的发音器官进行调节,通过这种方式来达到最佳的演唱效果。如果仅凭个人意识去控制自己的行为还远远不够,因为面对复杂的舞台情况,很多歌唱者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突发状况,会打乱歌唱者的节奏,影响歌唱者的个人意识。在这个时候,如果歌唱者心理素质不佳,那么最终其表演无法达到既定效果,这对于演唱者个人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所以在日常练习过程中不仅仅要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发声,还需要培养个人潜意识的思维能力。
三、培养演唱者心理素质的途径
(一)培养自信心。对于演唱者自信心的培养,应当是整个声乐教学当中的重点。因为声乐教学从本质上来看,是一个相对比较枯燥乏味的过程,歌唱者在学习的不同阶段都会表现出不同的状态,对声乐都会有不同的认知,对音乐也都会有不同的体会。一般来说,歌唱者具备较强的自信心,能够在表演的时候产生更加积极的心理反应,效果也就更加良好。但是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培养的内容是不同的,比如有的学生在一开始学习声乐的过程中,对音乐比较感兴趣,也对自己的声音比较自信,但是经过一段长时间的学习之后,学生会发现自己在学习当中所暴露的问题越来越多,比如发声不对、无法控制气息等,在这样的条件下,学生个人的自信心也就会逐步遭受打击,读声乐专业的学生对于自己的歌声越来越不自信。而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辅导,重新帮助学生树立起自信心。其实从本质上来看,声乐专业的学生在歌唱方面比其他非专业的学生拥有更大的优势,他们自身所认为的毛病和不足,在一些非专业的学生看来并不是太大的问题,但是如果忽略了这些不足,那么学生在后续的发展中必然会遇到更大的困难。而面对这样的问题,学生应当调整好心态,要理智去看待这些问题,要相信自己不怕困难,不怕挫折,这样一来,对于声乐的学习,也就会慢慢自信起来,将自己的毛病和错误一一改正,从而逐步融入到更深层次的学习中,将来在舞台上表演才能够更加游刃有余。(二)选择合适的歌曲。每一位歌唱者的声音都会有所不同,歌唱者的技巧水平也有所不同,所发出的声音也会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差异。比如有一些歌唱者其声音高亢而明亮,或者圆润而甜美,所以像这种类型的歌唱者就应当选择一些民歌来进行演唱,这样的嗓音十分适合演唱民歌,通过演唱这些歌曲,他们会对于自己的声音越来越自信,也会对于自己的未来越来越坚定。还有一些歌唱者,嗓音特点是深沉宽广,所以就应当以美声唱法为主。每一位不同嗓音的歌唱者,都有适合自己的歌曲,在学习的过程中就有一个更加清晰的目标,而且能够搜集相应的歌曲资料,通过分析研究歌曲的创作背景,更加清晰了解歌曲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够对整个歌词有更加深层次的理解,从而在演唱过程中表现得更加良好。(三)提高演唱技巧。要尝试进一步提升演唱技巧。中国有句古话叫做“艺高人胆大”,也就是说,只有技术过硬,人才会更加对自己有信心。任何一位歌唱者的成功都不是偶然的,他们在音乐上也下了很多功夫和心血,也是通过不断学习,不断改正自己的发声习惯,才能够取得一定的成就。而为了不断突破、不断超越,这些歌唱者从来不会停下自己的脚步,一直都在学习,只有这样,自身的整体水平才能够提高。而伴随着演唱技巧的提高,他们自然能够挑战一些高难度的歌曲,能够有信心将自己最完美的歌声传达给观众。胸有成竹的歌唱者在舞台上才能够表现得更加自然,而且游刃有余,演唱技巧的提高也使得他们能够更加自信,更加坚定自己所走的道路。(四)多参加实践。经常参加实践活动能够帮助歌唱者获取更多的演唱经验,让他们看到诸多不同的现场情况,这样一来,舞台经验丰富了,也就知道如何应对突况了,这对于歌唱者整体水平的提高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歌唱者只有多次的实践,才能够清楚自己的不足,对于自己的不足进行改善才能够进一步走向成功。作为一名合格的歌唱者,如果没有舞台,那么就永远不会成长,而歌唱者提升自己最好的方式,也就是通过舞台、通过舞台演出来获取更多的经验,学到更多的知识,更好地提升自己的歌唱水平。
四、结语
声乐演唱与个人的心理素质是相互关联的,个人心理素质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声乐演唱的效果,作为歌唱者在演唱过程中,需要清楚认知到心理素质的重要性及重要作用,在日常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更多地重视培养自己积极的心理素质,这样才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歌唱者。
参考文献:
[1]沈金华,宗莉加.声乐表演中的不良心理素质成因及矫正[J].西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
[2]马鑫明.声乐艺术表演心理的定位思考[J].艺术百家,2005(3).
[3]姜淑香.声乐表演艺术中的心理作用[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5(4).
[4]严峻.论声乐表演时的心理调节[J].乐器,2002(7).
[5]刘倩.浅谈声乐与音乐表演心理[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1(1).
[6]谢艳妮.音乐表演心理[J].艺术探索,1998(S1).
[7]贾莉青.论声乐表演心理的培养与训练[J].安阳师专学报,1999(3).
[8]王凤岐.歌唱表演心理障碍的克服与健康表演心理的形成[J].中国音乐学,1996(S1).
[9]熊俊仙.歌唱中的心理境界与内心视象[J].成都师专学报,1995(3).
关键词 钢琴演奏 心理素质 演奏心态
中图分类号:J324.1 文献标识码:A
Good Psychological Quality and Mentality Training in Piano Playing
LI Xianjuan
(Shanxi Linfen Yaodu District Jindian Lianhe School, Linfen, Shanxi 004100)
Abstract Piano player should have not only skillful playing skills and comprehensive artistic accomplishment, good mental qualities also play a critical success factor, training and conditioning methods are playing mind: perseverance in the face of repeated training; take seriously every small performances; peace yearned strong advice; fully prepared before the show, slowing the psychological burden; not too much play value results. Only players adjust playing attitude in order to add style to their playing career.
Key words piano playing; psychological quality; mentality
钢琴,被人们称为“乐器之王”。钢琴演奏通过三百年的不断发展,以其独特的魅力已经风靡全球。从世界范围来看,钢琴也许是最普及、分布区域最广、学习人数最多的一种乐器。但几乎所有的学琴者,包括长期从事钢琴演奏工作的乐师及钢琴家,在面对舞台时,都会出现不同的心理障碍。因为钢琴演奏需要同时运用运动觉、视觉、听觉、触觉,通过娴熟的技巧,不间断、完整地表达出艺术情感。因此,演奏者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紧张的、异常的心理状态将会直接影响到表演质量。所以,我们不仅应具备娴熟的演奏技巧和全面的艺术修养,更应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只有将技术练习到炉火纯青,将情感控制得淡定自如,才能使自己在演奏过程中获得良好的表现。
1 钢琴演奏效果与心理因素的联系
我们知道钢琴演奏主要包括技能认知和艺术情感的表达,技术能力的娴熟与提高在于演奏者的努力程度,而艺术情感的表达则需要演奏者在表演过程中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心理因素包括感知、注意力、记忆力、情感、想象力、直觉能力及性格等很多方面。钢琴演奏是演奏者心理情感的表达,因此它与人得精神情感、内心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演奏者必须全身心地投入到整个演奏过程中。同时钢琴是单一音色的乐器,它的每一个音各具自己固定的发声体。钢琴声源响出的条件是决定于各音的琴弦、附加在各琴弦前的琴键、以及琴梭的运动方式,而触键的速度和力度是控制钢琴音色变化的最基本手段。这些细微的技术都要求演奏者运用良好的心理素质来临场发挥。倘若在演奏中没有健康、平和、放松的心境,即便已具有熟练的技术,也很难达到理想的演奏佳境的。
(1)良好的心理素质对钢琴演奏的重要性。钢琴演奏是一门极高深的表演艺术。演奏应达到心、手、音的一致。它要求演奏者要有良好的空间知觉和准确、敏捷的动作,以及良好的音准感觉和较高的听觉意象能力,还必须具备辨别音质的敏感性、对音乐意蕴的领悟把握能力等,从而能让音乐自内心经由手指的技巧达到正确的表达。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一种丰富的情感展示。钢琴的演奏是一种美妙音乐传播和情感流露的艺术情操,钢琴演奏者在演奏过程中能全身心地投入到乐曲所表达的艺术情感中去,这样的演奏效果可想而知,同时也更加能引起听者的共鸣。
(2)良好的心理素质有利于创新意识的激发。钢琴演奏不仅仅是对作品的技巧把握和忠实地传达作曲家的意旨,更是对作品的二度创作。作为一个优秀的钢琴演奏者,在提高演奏能力的同时,还要有自己演奏的独到特色。钢琴演奏者只有随时客观地用端正的心态聆听自己的演奏,及时反思、调节、才能使演奏层次更上一层楼,才能对音乐作品随时产生创新的再建构。
(3)平和的心态是准确把握技巧的关键。我们知道钢琴演奏需要很好地把握手指的力度、节奏等,如果一个钢琴演奏者在演奏途中心情浮躁、内心不安、情绪过于激动,没有一个平和的心态是很难把握这些演奏技巧的。
(4)身体健康是良好心理素质的保障。练琴,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高度结合,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我们面对成百上千次的重复练习,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体力支持,就无法达到健康的心理状态。而在舞台上,面对精神和体力的双重压力,更需要一个好的身体状况。当身体处于疲乏、不适的状态时,我们很难灵敏地接受大脑的指令,思路清晰而有条理地挥动手指。没有充沛的体力,如何能技术娴熟地驾驭大型作品呢?一味多练,放开速度快弹,连续不断地多次排练,使思想一直处于高度兴奋状态,而不注意保持体力,以至于在正式演出中反而让身体处于疲劳、麻木、心浮气躁的低潮,这样不仅达不到平时练习的水平,而且还会造成精神紧张,加大心理压力。所以健康的身体是保证演奏中减少心理压力的因素。
2 培养和调节良好演奏心态的方法
钢琴演奏要达到很高的境界需要经过一个长期的、艰苦的学习过程。像巴赫、莫扎特、贝多芬、霍尔绍斯基、刘诗昆、郎朗等等这些钢琴演奏大师,没有一位其演奏生涯是一帆风顺,不费吹灰之力而一举成名的。例如,大家所熟知的青年演奏家郎朗,其求学过程中同样也有许多鲜为人知的心酸故事。在纪录片《郎朗的歌》中,郎朗对这些往事都做了毫无保留的还原再现。在他9岁报考中央音乐学院时,意外地遭到了钢琴老师的当头棒喝,“钢琴老师不喜欢我,每天都在说你不可能成为钢琴家,劝我回沈阳算了。”一系列的挫折和求学条件的窘迫曾让郎爸的精神陷入了一种濒于崩溃的地步,影片中,郎爸在无法面对这一切的时候,终于对郎朗说出自己的想法。“给你三个选择,第一是回沈阳,第二是跳楼,第三是吃药”。郎朗在听到父亲给自己的选择时,产生了强烈的内心挣扎,“我当时完全盲目了,不知道该怎么办,当时还真想选吃药。”但是郎朗在这些艰辛的客观条件下,承受起了巨大的心理压力,毅然地选择了坚持,选择了坚强。正因为钢琴演奏的技能提高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做到的,因此,要求我们在漫长的学习过程中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就显得至关重要。我们要做到如下几点,才能为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打下基础。
(1)顽强的毅力面对反复的训练:钢琴的准确把握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要忍受自觉或不自觉的反反复复的钢琴练习,这就需要我们要拥有一颗乐观的心去积极地面对。演奏者在舞台上表现自己对作品的理解时,尤其需要有灵敏而迅速的应变能力。在演奏的瞬间往往有一些不可预测的情况干扰演奏的进行,如突如某个键不起来,演奏中不小心漏了一两个音等一系列的问题都有可能发生。这对演奏者是一个考验,必须要有坚强的毅力,集中思想继续下去,不能因此受到影响,打乱了思路。
(2)认真对待每一次小型表演:钢琴演奏者往往会参加各种各样的演奏会,这时候,我们要用认真准备,努力把握好这些大大小小的挑战,用一颗平常心去感悟自己所弹出的曲子。做到“付最大的努力,做最坏的打算”的良好状态即可。等到真正上大舞台时也就能应付自如。
(3)平常心向强者请教:所谓“科学无国界”,艺术也是如此,我们在学习钢琴的过程中要有一种虚心请教的平和心态,积极向技能比自己强的人请教。“三人行必有我师”这是千古之真理,学习钢琴万万不可封闭自学,要多多主动和他人交流经验、教训。这也是我们摆正心态,步入成功殿堂的重要阶梯。跟钢琴的学习一样,良好的心理素质需要后天的培养和调节。
(4)演出前充分准备,缓解心理负担:所谓“艺高人胆大”,熟练的技能技巧和流畅自由的演奏,是表现作品的起码要求,也是减少心理压力的基本保证。在准备阶段,演奏者就要一丝不苟、严肃认真地对待每一个音符、每一组动作、每一种技巧和每一段乐思,真正扎实地掌握,确保准确无误。许多演奏者都会有这样的体会:练习时容易出错或把握不准的地方,演奏时也最容易失误和引起紧张情绪。这就要求在练习阶段狠下功夫,必须有100%以上的熟练程度的把握,将要演奏的作品真正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就能减少演奏中错误和意外的发生几率,减轻自己的心理负担。把握好上场演奏前的几分钟。上场前,应安静下来,使呼吸均匀流畅,获得一种平和、镇定的感觉;也可有意识地通过手指肌肉的运动来刺激大脑,使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恢复正常。如用加大手指动作和力度的深触键方法,增强触键感的准确性和控制力,减缓大脑的兴奋度,恢复正常的反射功能。逐渐加快速度,让手指自然、放松地跑动,用以提高灵敏和放松度,使神经系统保持与演奏相适应的兴奋程度和调控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心理压力,缓解紧张情绪,从而在演奏时可以更好地发挥。到场时要充分相信自己的实力,到场紧张主要是因为担心自己的实力不够。因此,只要走到了舞台上,就要有一种“舍我其谁”的自信与冷静,为自己加油、打气,因为自信是成功的前提和基础。
(5)不可过分看重演奏结果:钢琴演奏者参加各种大大小小的演奏活动时,认真对待是必要的,但是,我们不应该过于去在乎演奏完毕后的结果和成绩,因为钢琴演奏是一个长期的学习过程,每一次结束都是一个新的开始。如果过于看待过去演奏的结果和成绩,势必会影响到演奏者的下一次发挥。
众所周知,优秀的钢琴演奏表演不仅仅反映演奏者的演奏能力和艺术修养,同时也是音乐综合素质的一种体现。演奏者要具备一定的演奏技巧,独立分析作品的能力,良好的音乐艺术素质,实际中的灵活运用能力,丰富的创造性思维等,这些都要求演奏者拥有很好的舞台表演心理素质。我们知道良好的心理素质不是一蹴而就的,这就需要我们在学习钢琴的过程中长期坚持磨练自己的耐力、意志力、受挫力以及个性化的创新能力。钢琴是一种艺术情感的表达,演奏者只有全身心地表达情感,才能使听众产生共鸣,从而得到认可。培养一种安静、平和的心态,可以使拥有扎实技巧的演奏者如虎添翼,可以能让演奏者更加深入地体会钢琴作品里所包含的思想感情和艺术韵味。对于初学者,要好好把握每一次展示自己的机会,在那些大大小小的演奏表演中锻炼自己的心理素质,克服胆怯心理,对于资深的钢琴演奏者,要正确把握好演奏中的细微技巧,不可过分看重演出结果,以至于给自己带来过重的心理包袱。我们要用一种顽强、坚韧的心态做出每一次努力,用一种勇敢、自信的心态对待每一场演奏,用一种平和、洒脱的心态看待每一次结果,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努力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为自己的演奏生涯增添风采。
参考文献
【关键词】体育教学团队精神中专生
【中图分类号】G807.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09)10-0162-02
中专及职业院校的教育就是就业教育。体育教学是中专及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学习和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技能和锻炼身体的方法,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并增强学生团结互助的协作精神,使学生能更好的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因此,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有目的的去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这对学生将来的就业、创业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中专生心理状况
我校是一所民族学校,有来自广西各地的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等各个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目前中专办学有十多个专业:计算机应用、模具与数控技术、汽车维护与营销、机电一体化、现代会计、物资经营与管理、商务英语、艺术教育、民族歌手班、双语教育、越南语、泰国语等等,在校生3000多人,可以说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但由于学生来自民族地区,教育背景和民俗文化都有一定的差别,社会经验很少,缺乏一定团队协作的精神。其主要表现在:
1.学生自我意识强烈,影响团队协作意识的养成。我国的人口生育政策造就了独生子女这一社会群体,由此也产生一系列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如,中国的“小皇帝”、“小少年”、“小公主”现象,相对来说比较“孤芳自赏”或者说是“自私自利”。
2.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传统教育是“单个教育”,注重单个人才的培养。有人戏称中国的小学教育是“听话教育”,中学教育是“分数教育”,中专大学教育是“知识教育”。加上一些学生是刚从山里走出来,社会认识能力相对较差,缺乏一定的团队协作精神。
而这阶段中专生的心理发展基本特征是由少年时期半幼稚、半成熟向逐渐成熟过度,是他们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是促进身心健康发展最积极、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因此,培养他们团队精神,有利于各民族学生和睦相处,团结友爱,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二、团队精神的现实重要性
1.“学会共同生活”,学会与人相处,是21世纪的人所要具备的重要素质之一。体育运动的重要特性之一就是合作,合作学习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加强团队精神的培养,让学生学会与人沟通和交流,以提升学生的民主精神和科学精神,让学生的身心在学习中得到健康发展。
2.现阶段的中专学生普遍缺乏集体观念,更缺乏团队精神,需加强团队精神培养。“中专生就业状况调查”显示,13%的用人单位认为当代中专生最缺乏的就是团队精神。因此,面对当前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在体育运动教学中培养学生团队精神显得极为重要。
由此看来,在中专教育中进行团队精神的培养对学生个体是迫切需要的,它有利于学生提高社会竟争力,更快地发展自我,适应社会。
三、团队精神的特征
1.团队与团队成员的关系上表现为“同损共荣”,休戚与共。
2.团队成员之间的关系上表现为成员之间的团结协作、优势互补。
3.团队成员对团队工作态度上表现为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4.团队的绩效大于个体成员绩效的总和,即“1+1>2”。
总之,团队精神表现的是一种特殊情感,在团队成员与团队中获得认同,具备了团队精神,既能帮助学生完善自我,又能使他们在社会选择中拥有竞争的资本。
四、培养团队精神的基本方法
1.通过开展体育竞赛,增强学生团队意识。
竞赛是检验团队精神的一种有效方法。有竞赛就有竞争,有竞争就有协作。在体育教学中,安排系列竞赛,创设竞赛情境,提供竞争机会,培养竞争意识和拼搏精神,让学生们在竞争中增强团队精神。例如:学生在掌握了排球垫球和传球技术后,我按队列分组进行排球比赛,各组班干组织本组人员参加比赛,实行三局两胜制,输了就不能进入“冠亚军”争夺战。这样,各组人员都纷纷来为队员呐喊助威,为队员送水等后勤工作,增强了同学之间的互助意识和友谊。之后,又从队员中选出“精英”分子,与同年级的班级开展比赛,这样既有竞争性,又强化了团队精神的培养。
2.培养学生的归属感,消除彼此间的疏离感。
归属感属于文化心理范畴,是指一个个体或集体对一件事件或一个现象的认同程度。学生的归属感是学生对班级或学校这一组织的认同和关联程度。我校学生来自广西的各个少数民族地区,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归属感,对掌握技术困难的学生,同学之间要互助帮助,团结友爱,友爱互助,消除学生间的疏离感,使他们自觉的融入到这个大家庭中来。
3.利用团队的荣誉感,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
每一个团队都向往集体荣誉。在平时教学中,游戏性分队比赛、分组接力比赛、球类项目的分组比赛是经常被采用的,也是学生最欢迎的一种教学形式。体育教师应以表扬为主,特别是进行组队比赛时更不能“冷嘲热讽”,否则会引起“不良反应”,影响了学生团体荣誉感。在组织学生开展小组体育竞赛中,不要单一地以比成绩、比体能,还要比团结,比友爱。这样做是充分利用团队荣誉感,培养集体主义精神的有效方法。
4.重视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增强团队的向心力。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通过组织全体学生参与的体育竞赛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增强团队的向心力。因为,在体育竞赛中,要想取得好成绩,一是要有良好的组织纪律性,要有大局意识;二是队员(同学)之间必须平等坦诚,彼此关系和谐;三是相互信任和尊重,宽容他人的缺点和错误;四是在竞赛中要全力以赴,不论比赛结果如何,都要“善始善终”。这些心理品质的培养,又促使社会责任力的形成。同时,通过体育竞赛可以酿造一种紧张的竞争氛围,激发学生对竞争的热忱与自信心,充分调动和发挥他们的潜力,团结互助,并在机会均等的条件下努力进取,对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产生积极的影响。
我校是一个多民族学校,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是一个值得深探的课程,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的总结与改进。
参考文献
摘要:从我国目前中等职业教育的实际情况来看,学校对思想品德的教育和专业知识技能的传授、学习,抓得比较系统且较有成效,而心理教育还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中职生处于少年与青年的过渡期,心理特征表现为普遍的不稳定和频繁的冲突。学校应全面渗入,有计划、有目标、有组织地开设心理教育课,建设心理咨询室,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咨询,举办心理主题活动,建立学生心理档案, 创设和营造有利于中职生心智健康发展的“潜环境”。
关键词:中职生;心理教育;学校环境;心理教育课;心理咨询;心理档案;心理艺术专题活力
从小学、初中毕业,或者辍学、打工后又接受职业技术教育的中职生,告别了亲人,离开家乡,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心中充满梦幻、新奇、期盼和兴奋。一般来说,中职生处于心理发展的少年期,向青年初期过渡的重要阶段,有人称之为“狂飙期”或“极不稳定期”。在心理发展上自然也体现出这种变化显著、可塑性强的特点,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自我意识迅速发展,有强烈的成人感,但是带有盲目性和封闭性。
2.性意识迅速觉醒,渴望与异往,但个别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差。
3.认知能力大大增强,喜欢独立思考、争论,但是容易固执己见,强调片面,怀疑一切。
4.情感冲动,喜欢模仿,意志品质有很大提高,但常常感情丰富,盲目崇拜,有时出现一些过激行为。
在人生的旅途中这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生理和心理都将发生重大的变化。而且社会的飞速发展对人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跨世纪人才必须具有良好的必理素质,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将无法全面健康地发展。因此通过进行心理教育,培养心智健康的中职生在当前是非常重要的。基于以上几点,我们应从以下三方面来加强中专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组织教师学习理论知识,提高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教师是教育工作的实际组织者和执行者,担负着教书育人的双重任务,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显然也是教师的责任之一。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心理健康教育一直未能引起广大教师的足够重视。因此,学校要努力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和能力,要组织教师学习心理健康知识,让教师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让教师知道心理健康的人必须具备完整的人格、充沛的活力、进取的精神、愉快的情绪、适当的行为、虚心的态度及对现实的良好适应。明确不同学段的学生心理健康的特征又有所不同。让教师们通过学习,提高认识,真正懂得一个好教师的教育是爱的教育,是用自己真挚的爱去影响学生,塑造学生,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让教师从思想上重视与理解健康教育在育人中的地位与作用。
创建和谐校园,为中专生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
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要使学生能健康、愉快地成长,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环境,和谐的校园乃是学生健康成长的理想环境,因此,要创建和谐校园。其一,创建安全、健康发展的环境。树立“以生为本,安全第一”的思想,注重安全教育,消除各种安全隐患,杜绝校园暴力,确保学生的人身安理规定”,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其二,创建和谐的教育服务。如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体育节及各类比赛;开设本课程和开辟德育基地、德育展室、校园网站等;组织学生进社区、入工厂、下农村、蹲基地等进行社会实践和考察,以开放性、丰富性、多样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为学生创造畅通、灵活、自由的学习、实践、体验、发展、创新的时间和空间,挖掘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其三,引导学生自主管理,建设和谐班集体。如:学生干部采取学生自主竞选的方式产生,实行任期轮换制,激发其竞争意识和民主参与意识;制定学校德育常规,设立学生会和文明监督岗,开展“一帮一”、“手拉手”等活动,让学生把自己的行为置于学校和班级同学的监督下,使学生在各种活动中认识自我,在管理中调节自我,在学习生活中完善自我,养成宽容、谦和地对待他人,和谐地对待自然和社会的人格素养,形成友爱诚信、和谐奋进的班集体,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其四,培养学生积极的人格。通过学校积极有效的培育,学生懂得发掘和欣赏周围美的事物;懂得人与社会的和谐,遵从社会整体价值构成的和谐,包括社会人际关系的和谐,社会内外和谐、上下和谐和长幼和谐等,个人与社会、个体与集体是统一的,个性的全面发展只有在集体中才能获得真正的实现。
三、以素质教育为导向,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心理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是面向全体学生,帮助并服务于全体学生,按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和个性心理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品质,激发潜能,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和环境适应能力。两者的教育目标正是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奠定基础。为了能让学生和谐地、愉快地、幸福地学习成长,应以素质教育为导向,将素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一方面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着重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生活、成长中发生的“心理问题”。“心理感冒”(相对于生理感冒)或心理障碍和疾病得以康复;能重视自我心理健康的建设、保护,能自觉地审视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学会主动及时寻求心理辅导、咨询和治疗,恢复心理健康,建设健康心理,成为一个健康幸福的人;另一方面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中专生是人生发展的最佳时期,尤其是学生的良好心理发展将有利于学生,使学生终身受益,也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最好动力的源泉。实践证明,一个拥有良好心理素质的人,总是能够抵御或承受外来的劣性刺激,即使是在强烈的不良刺激下,仍能保持心理的健康和适应。实践也同样证明了,学生的良好的心理素质形成,需要教育工作者,首先了解学生现有的以心理素质为基础的整体素质的水平高低,然后采取有效措施对其心理构成施加影响。从而达到塑造其人格、培育其精神、提高其素质、健康其心理的目的。
四、建立心理咨询室并采用不同的咨询方式。
教师作为教育者,面对的是正在或已经形成的有着丰富心理活动的学生个体。我们一方面要以教
育者的标准去评判学生行为中“不合格”的地方,另一方面需以平等尊重的态度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理解他们的困境体察他们的苦恼,协助他们跨越遇到的障碍,更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所必需的。通过建立咨询室以及不同方式的咨询可以达到上述目的。
1.个别咨询。即对学生单独提出咨询要求当面解答,劝导,帮助,经常使用“来访者中心疗法”。
2.现场咨询及积极治疗。通过课余时间深入学生之中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帮助并且采取不同的
高校大学生就业率低、就业难是当前的一个社会问题,而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就业结构问题,即一方面成千上万的企业在寻找优秀的人才,很难找到真正能胜任工作的人才,招聘的成本相当高;另一方面却有大量大学毕业生就业不理想或无法就业,造成这种现象的最重要和最根本的原因之一是大学生就业能力太低,表现为:不能将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不能有效地向用人单位展示自己的才华;本身专业基础知识不足,专业素质不强;就业心理素质差,心理承受力较弱,在就业中承受困难和挫折的耐挫性较差;不了解自己能干什么,想干什么,对自己的职业兴趣、职业潜能不了解、对自己的职业价值观定位不准确,不知道自己拥有什么竞争优势可以让合适的单位选择自己。
二、大学生就业能力不强的原因
(一)大学生自身认识的偏差
我国高等教育已经由“英才教育”进入“大众教育”阶段,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也由“英才需求”转变为“大众需求”。但是,大学生是“天之骄子”等传统观念依然根深蒂固,使大学生丧失进取心,妨碍综合能力的提高,导致就业时高不成低不就。
(二)对职业缺少必要的设计和规划
大学生普遍存在缺少独立性和自主性,职业观念淡薄的问题。大部分学生不清楚自己的个性、特长、优势和不足,不明白自己毕业后适合从事何种职业,不了解该职业需要何种知识和技能,不知道习得这种知识和技能的途径和方法。无动力、无准备,其就业能力可想而知。
(三)培养模式不适应市场的需要
目前人才市场中出现“有业无人就”和“有人无业就”并存的情况,反映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着不适应市场需要的问题。这些问题影响高校自身的办学品位,也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就业能力。首先高校的人才培养特色不鲜明,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目标没有实质性的差异,造成培养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同质化;其次高校办学的开放性不高,专业设置对需求市场的研究不够,学生的适用性和动手能力不强。
(四)缺少系统化、专业化、个性化的就业指导
目前人才市场中出现“有业无人就”和“有人无业就”并存的情况,反映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着不适应市场需要的问题。这些问题影响高校自身的办学品位,也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就业能力。首先高校的人才培养特色不鲜明,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目标没有实质性的差异,造成培养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同质化;其次高校办学的开放性不高,专业设置对需求市场的研究不够,学生的适用性和动手能力不强。
三、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途径
(一)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基本能力
素质教育最大的特性是赋予了个人充分发展的空间,素质教育必须围绕四种基本能力的培养来重新设计、重新组织。这四种能力包括:求知能力、做事能力、共同生活能力和生存与发展的能力。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授人以鱼还是授人以渔?在今天看来已不言而喻,后者的重要性远远超过了前者。培养求知能力是拓宽大学生的知识面,养成善于学习、善于思考的习惯,面对一个充满创新的时代,面对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矛盾,就需要大学生用新的观念、新的思路和新的方法创造性地加以解决。
学生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发展大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是培养学生做事能力的最佳途径。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能够培养学生诸多方面的能力,可以使大学生确立自尊、自信、自立的意识;懂得遵守规范、关心与尊重他人;尤其是参与实践、经受磨练,可以提高大学生面对挫折、摆脱困境、超越障碍的心理素质,养成正确处世和和进行社会活动的能力。
当代社会既是一个竞争的社会又是一个需要合作的社会,学会在竞争与合作之间找到平衡点是大学生学会共同生活的重要前提。个人价值观的实现与社会进步紧密相连,也与其他个体的谐调发展紧密相连,只有学会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学会尊重其他个体的价值观并在彼此平等的基础上进行沟通交流,才能达到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一致,才能形成全民族发展进步的合力。为了大学生的生存与发展,要强调培养大学生适应环境以求生存、改造环境以求发展的能力。科技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存环境,它给予了人们足够的自由和空间去充分创造自我、发展自我。在这样一个相对拥有较大自由的空间,如何塑造好自身形象关键在于个体拥有多大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和责任感。
(二)开展职业生涯规划,为将来就业提供准备
大学作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第一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要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大学生一旦确定自己理想的职业,就会依据职业目标规划自己的学习和实践,并为获得理想的职业积极准备相关事宜。其次,正确进行自我分析和职业分析。自我分析即通过科学认知的方法和手段,对自己的兴趣、气质、性格和能力等进行全面分析,认识自己的优势与特长、劣势与不足。职业分析是指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充分考虑职业的区域性、行业性和岗位性等特性,比如职业所在的行业现状和发展前景,职业岗位对求职者的自身素质和能力的要求等。第三,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要根据职业和社会发展的具体要求,将已有知识科学地重组,建构合理的知识结构,最大限度地发挥知识的整体效能。第四,培养职业需要的实践能力。除了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外,还需具备从事本行业岗位的基本能力和专业能力。大学生只有将合理的知识结构和适用社会需要的各种能力统一起来,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三)培养良好心理素质,冷静应对就业市场
大学生不仅承担着建设祖国的重任,更是社会的中流砥柱,他们的素质体现着一个社会综合素质的高低。而当代大学生在求学期间,只注重专业知识、忽视心理素质的情况,使一些人在面对困惑或逆境时,总是表现出一脸的茫然,影响到自己的择业选择。尤其在求职过程中,有些学生一旦遭遇失败,便一蹶不振,这也是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因此,大学生应注意提高心理素质,尤其是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锻炼自己坚忍不拔的性格;在求职中,充分了解就业信息,沉着、冷静应对所遇到的困难,用积极的心态扫除成功路上的障碍,直至达到胜利的彼岸。
关键词:心理 教育 策略 技巧 环境 活动
在学校心理辅导过程中,由于班主任的特殊角色,这为班主任提供了许多接触、观察学生,对学生心理发展施加积极影响的机会,也增加了开展心理辅导工作的难度,本文试从班级心理教育和班主任如何发挥角色优势,开展好心理辅导,谈谈我的一些做法。
美国心理学家班尼在其所著《教育社会心理学》一书中所言,班级学生是“为着学习的目标或目的而集中到一起的”。班级组织的功能在“育人”,其目标是指向组织自身内部成员的成长发展。因此,我在心理教育过程中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和调动学生自我心理发展的自觉性和能动性。不搞简单的说教,而是沟通、疏导、因势利导,指导给学生一种看问题的方法特别是思维方法,是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
具体实施策略和技巧:
一、建立良好的班集体,优化学生的心理环境
心理环境是指反映于人脑之中、对人的心理发生实际影响的个体生活环境。班级心理环境主要包括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班风及影响学生心理的班级物质环境等。创设积极向上、融洽和谐的良好心理环境必须通过建设良好的班集体来实现。
第一,确立一个合乎学生实际的班集体建设目标。目标是团结学生的旗帜。比如:友爱、文明、和谐。这一目标是针对初一新生互不了解、尝试沟通时所定。争夺优秀锦旗,这一目标是在初一的第二学期学生基本稳定后,为激起学生集体荣誉感所定。
第二,集思广益,由学生讨论制订一套切实可行的班规。这是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的过程。指导学生制订班规的流程、班规力度等,并设立监督员监督执行。
第三,发扬民主,鼓励引导学生通过民主选举的方式组建一个有活力的、有一定组织管理能力的、能起带头作用的班委会。选出后要及时监督,定时总结,促使其不断进步。
第四,开展一系列的班集体活动,在活动中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丰富学生的心理经验。如参加义务劳动、辩论赛,体育竞赛、趣味知识竞赛活动等。
比如,到操场清理杂草,安排男女搭配,分组分工,比赛效率,让学生体验合作的力量。开展“好的风气是自律还是他律”辩论会,让学生自己认识班级纪律的重要性,还锻炼了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参加拔河比赛,既培养团结精神、合作精神,又增加了集体荣誉感。
在上述的班级环境的营造过程中,要始终体现“民主、平等、团结、合作、进取”的精神,倡导一种只有公开的竞争、没有暗中的计较,敢于创新、勇于面对挫折失败、对未来充满信心的勤奋上进、互助友爱的舆论风气,使班级呈现出和谐、健康向上的发展态势。
二、主题活动,进行系统的心理教育
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举办富有实际意义的主题班会。如学习方法大家谈、我的梦想、我的荣辱观等。创设良好的群体心理,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如主题班会“欣赏我自己”,使学生不仅学会了发现、肯定、欣赏自己的方法,还学会了接纳和欣赏同学的方法,并使学生体验到被同学欣赏的快乐。如主题班会“心灵的沟通”针对初中阶段学生的逆反心理问题,采用孩子与家长相互书信交流的形式,促进双方的了解沟通,促使学生感受父
母之爱,理解父母之心,以情感的力量激励学生努力拼搏。
三、加强班级个别心理疏导的探索
班主任个别心理疏导,是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最直接、最经常的途径,即班主任充分运用自己的教育机制,因时、因地、因人、因事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一对一地沟通,找同学促膝谈心,进行个别疏导,坚持阅读学生的周记,将周记作为观察学生心态的窗口,并有针对性地进行交流和教育等。
例如:常常有学生顶撞老师,老师们一般把这种情况视为学生品质问题、思想道德问题。我通过个别谈话发现,其实有很多学生是由于情绪等其他原因所致,换个角度,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就会发现并不能一概而论。通过谈话和疏导,指导学生合理控制情绪,顶撞问题很容易解决。
有一些素质较好的学生,在新课学习过程中表现积极主动,一到复习阶段就开始浮躁焦虑,甚至在考试前些天就紧张心悸。告诉学生这属于一种正常的兴奋性紧张,只要合理调整,慢慢地平静下来,就能进入状态,如果适
度,还可以促使发挥高水平。
四、对家长心理疏导
家长心理失衡,主要表现为家庭督导片面,家长承受力差,情绪失调,这会对学生教育产生负面影响。比如初中生正值“身心剧变”时期,开始要求独立自由,挣脱对双亲的依赖;而父母却觉得孩子不听话了、自作主张、自以为是,采取简单粗暴、严厉训斥的方式对待他们,使孩子产生厌恶和反抗情绪,使矛盾更加尖锐激化。有许多学生与父母或某一方性情不和,关系紧张;有的学生冲父母发泄;有的拼命压制自己强忍怨气,但又感到很压抑。
因此,班主任可通过多种形式诸如书信沟通、个别指导、家庭访问等既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的知识和技能指导,又对家长自身的心理修养予以疏导,达到班级心理教育与家庭心理教育的协调统一。
总之,作为教育者,不但要教好书,而且更重要的是要育好人。而要育好人,就必须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既拥有健壮的体魄、广博的学识,又拥有健康、向上的心理。把未成年学生培养成具有健全人格和良好心理品质的一代新人。
参考资料:
《教育社会心理学》 班尼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分析高职教育及其教育对象的特点和现今心理素质教育的问题与不足, 尝试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强化心理素质教育功能,旨在有助于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促进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素质教育
一、高职教育与其教育对象的特点
1.高职教育特点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即具有普通高等教育的共性,又具有自己的特殊性。
第一,学制短。高职教育一般实行的是两年制和三年制。这个特点决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学时相对来说较少,不能和本科相比。
第二,工学交替,实习实训时间长。教育部要求高职教育实习实训时间占总学时的一半,强调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实习实训相结合。
第三,办学以培养职业技能与就业为导向。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它的职业观念和就业思想和普通本科院校的学生有所不同。
第四,教学对象的特殊性。学生思想比较复杂,综合素质较低,给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增加了难度。
2.高职学生特点
一是价值观多元化和不稳定。他们一方面独立意识、自主意识都比较强,有爱国的热情,有渴望成才的愿望,追求自身价值的实现和生活的美满幸福,一方面又缺乏价值评判标准,尚未形成科学的人生价值观。
二是理论基础薄弱,实践能力较强。高职院校的生源一般是达不到普通高校录取分数线的普通高中毕业生和中专、职高、技校的“对口生”,学生底子薄,文化基础差,但是实践动手能力较强,拥有广泛的爱好和特长,积极参加校园文活活动、学生社团和社会实践活动。
三是心理压力大。高职生由于不能正确而对学习压力、就业压力、经济压力和情感挫折等问题,尤其是学习和就业给他们带来的巨大压力,因此,心理压力普遍较大,存在自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的学生比例较高。
四是自律性较差。高职学生自治和自我约束能力较差,劳动观念、纪律观念、集体主义观念比较淡薄,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
二、高职院校心理素质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1.高职院校心理素质教育正逐步开展与实施
许多学校成了专门的管理和实施机构,拨出专项经费用于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素质教育活动,开设选修课程,运用多种媒介宣传心理素质教育知识,建立心理咨询中心和学生心理档案。
2.高职院校心理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具备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基本素质的专职人员,教育力量单薄,方法单一。当前从事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专职人员,没有多少人真正系统地接受过心理学、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等方而的培训,缺乏进行心理素质教育所必需的科学理论和行之有效的方法。
(2)心理素质教育覆盖面不够。尽管好多高校都开设了必修课、限选课或选修课,但不少学校还未建成覆盖全体、无处不在的课堂教育和日常教育相结合的完备体系,只是心理素质课教师、学生工作干部在主动开展有限的工作。只举办了一些讲座,既不能保证心理素质教育的系统性,也不能保证心理素质教育的覆盖面。
(3)在管理上缺乏规范化、制度化,内容上缺乏科学化、系统化。虽然设立了心理咨询机构,但并没有真正起到心理咨询的作用,只是进行心理障碍咨询,而没有进行心理发展咨询。注重学生的人生观教育、价值观教育、理想教育,必须在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的结合上下功夫。
三、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强化心理素质教育功能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面对不容忽视的高职学生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强化心理素质教育功能
高职教育要实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首先要求高职学生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和成熟稳定的情绪,具有良好的情感以及坚强的意志品质,而高职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对于其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思想政治教育除了坚持以往的政治导向和道德导向外,还必须进一步关注学生的心理素质,结合其身心发展特点,加强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增强学生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培养健全的人格,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要达到这一目标,就必须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强化心理素质教育功能,把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
2.传统单调、公式化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中强化心理素质教育功能
传统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精神,但对他们在学习、交往、恋爱、择业、承受挫折等日常生活中所具备的心理素质未予以应有的关注和培养,在方式手段上,过分强调灌输、榜样等外在因素的强化作用,忽视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和个性特征。在新形势下,原先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那种说教式、单一化、公式化、压制化的简单模式已经很难适应当前个人和社会发展的需求。重视对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并真正发挥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性作用,对提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有着重要作用。
3.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强化心理素质教育功能更适合学生特点、更符合教育规律
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心理素质教育的理论和方法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学生的了解和认识,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心理素质教育中关于人的发展的一系列理论以及了解、认识、把握个性心理的手段,不仅能够帮助教育者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共同特点,同时也能使教育者更深刻地了解学生的个性,为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创造条件。
心理素质教育理论和高职院校思想政教育有机结合,将有助于我们解决新形势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所面临的新问题。
四、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强化心理素质教育功能的途径和方法
1.在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中增强心理素质教育教学
目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面向高职院校一年级全体新生开设,要利用这一渠道,对高职院校新生就行入学适应教育、心理健康基本知识的教育,教给学生增进心理健康的基本方法以及心理调试的基本方法,实现心理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中加入入学适应教育的部分,帮助新生认识中学到大学学习、生活、人际关系上发生的一系列变化以及对学生的要求,为新生适应大学环境做好心理准备,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大学与人才的关系,高职教育特点与培养目标;加入学会学习的部分,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辅导,树立自主学习、全面学习、终身学习理想,培养优良的学风;加入人际关系辅导的部分,交给学生人际关系的技巧和原则,正确处理人际交往中的消极心理;加入爱情辅导,帮助学生认识爱情,学会把握爱情,摆正爱情在人生中的位置;加入心理健康常识教育的部分,交给学生心理健康只是、增进心理健康的基本方法以及心理调试方法等。
2.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心理素质教育的方法和手段
高职院校心理素质教育从学生学习、生活的实际出发,以学生心理发展规律为依据,方式多种多样,常用的主要有讨论法、角色扮演法啊、心理训练法、游戏法、测验法、脑力激荡法、自述法等等,这些方法大多数都可以借鉴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来。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手段要改变过去那种一味“灌输”、教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育,多采用和借鉴心理素质教育的方法手段,例如可以把心理素质教育中已广泛使用的心理测验引进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来,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特长与不足,了解学生的气质类型、性格特征和能力特点,使思想政治教育更符合学生的实际,从而取得更佳的效果。
3.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于心理素质教育的认识和加强相关知识和能力的培训
首先,高职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强、实践技能要求高的工作,特别是面对高职学生这一思想活跃、文化层次较高的群体,他要求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掌握一定得心理学基本理论与技能,同时对其知识面、人格修养、职业道德、人生阅历有较高的要求。只有他们更好地了解和理解学生的思想、心理行为,才能及时发现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障碍问题,并提供力所能及的具有针对性的帮助。
其次,高职院校还要不断开展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培训工作,通过多种形式对他们进行心理素质教育工作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普及性培训,使他们在日常工作中,能帮助发现和解决学生一些心理问题,提高心理素质教育水平。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对所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考查,并把老师们的工作情况列入考核教师教书育人工作的内容之中。
参考文献
1 郭维平.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探.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2 余茂才.地方院校德育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3 王志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素质教育相结合的探讨.法制与社会,2007.
4 杨瑞芳.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探究.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
5 辛华龙,朱胜凯,张永胜,刘召芳.浅析大学生心理素质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中国高教研究,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