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林业资源评估范文

林业资源评估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林业资源评估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林业资源评估

第1篇:林业资源评估范文

1思南林业实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现状

思南启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后,各林农纷纷要求并积极参与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主体改革,在改革的过程中,认真执行和落实了国家就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制定的政策以及技术规程。随之,启动了林业金融服务等一系列的配套改革。特别是林业金融服务这一改革为林农经营者在林业产业发展和营林等生产中筹集资金给予了充分的支持与帮助,有效推动了当地林业经济的发展。

2思南地区林业发展

金融服务改革情况思南根据国家推行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相关文件和要求,进行了林业金融服务改革,林农可根据林业经营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通过抵押林权来获得营林资金,从而拓宽了筹资渠道,为发展林业经济赢得了有力保障,同时,加快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进程。

3林业发展金融服务改革对林农营林的影响

林农营林的内部因素是指林农经营者家庭人口特征、家庭收入情况等,而林业发展金融服务改革均会对林农经营者的家庭土地面积以及资金等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它改变了林农经营者的个体资金以及社会支持林业生产资金情况,提高了当地林业金融市场的发展速度。另外,林业发展金融服务改革有利于提高当地林农经营者的信贷资金金额,有利于林农经营者发展自身的林业与林下经济活动,大大提高了林农经营者的经济效益。

4林业发展金融服务改革的具体实施情况

第一,思南地区林业与金融服务中心加强合作。首先,与金融服务中心签订投放林业经营资金的协议;其次,开展林权证抵押贷款试点,并提高对林农经营者贷款金额比例,同时,开辟多种贷款方式,以满足林农经营者的贷款要求。第二,积极建立林业贷款贴息制度,包括贴息范围、贴息率等,并制定出相应政策要求等,保障林农经营者的切身利益。第三,林业局与其他相关部门组成森林资源评估机构,为金融服务机构贷款业务工作开展提供有力保障依据。

5思南地区林业发展金融服务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思南地区林业发展金融服务改革对林业经营者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林农可以通过抵押林木而获得经营资金,大力开发多种经营渠道,有效进行林业或林下经济发展活动,但是,林业发展金融服务改革中也存在着以下问题:

5.1抵押贷款中要求林农抵押林权证且提供担保人

由于目前思南地区林业发展金融服务改革中要求林农在抵押林权证时,需要提供担保人。为此,很多林农经营者认为这一改革与农村信用社贷款形式一样,甚至金融服务抵押林权贷款利息要高于农村信用社贷款利息。

5.2没有完善的森林保险制度

我国很多地区均得到了森林保险,并且制定了完善的保险制度,然而思南地区的森林保险制度还存在着缺陷,森林保险不能够真正落实到实处,让当地林农经营者觉得切实利益没有得到充分的保障。

5.3林业资金贷款中需提供实物抵押

林业金融服务中的林业资金贷款是一项刚启动的新服务,还处于摸索、探讨和总结经验的试验阶段,加上林农的思想意识和文化素质的差异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使得金融服务部门在林农申贷林业资金贷款中需提供实物抵押。

5.4森林资源评估费用过高

由于目前森林资源评估涉及到很多部门,森林资源评估费用过高,给林业金融服务的发展带来了一定难度。另外,当地森林资源评估机构资质水平有限,评估的结果与实际相差甚远,因此,得到的评估信息难以具有准确性和可靠性,造成当地林权贷款业务工作正常开展有一定的障碍。综上所述,思南地区林业发展金融服务改革中存在着以上问题,为此,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如下三点相应对策:第一,林业发展金融服务中心需要合理、适当地调整林权抵押贷款利息,开拓新的贷款方式,方便林农经营者进行林业或林下的经济发展活动。例如:林权抵押贷款与小额信贷结合的新型信贷方式,既解决了林农贷款难的问题,又为国家经济支出降低风险,因此,这种信贷方式值得在林业发展金融服务改革中推广与运行。第二,相关政府部门需要通过各种渠道来推进森林保险保费补偿,为林农经营者的切身利益提供有利保障,帮助他们抵御森林产业中的各种风险,增强他们的信心,同时,对森林保险投保方式进行不断创新,以行政单位组织形式进行实现统一投保,提高当地林农经营者的参保率。另外,加强与先进林业发展地区沟通,积极借鉴他们的成功经验,结合自身发展特点来应用有效经营策略,加快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第三,要提高当地地区森林资源评估水平,保障森林资源评估结果及评估信息的可靠性与准确性,为林业发展金融服务中心业务工作开展提供有力保障。

6结语

第2篇:林业资源评估范文

    近日,德庆县官圩镇官圩村委会梁先生指着成片的速生丰产林告诉笔者,去年11月他以自己承包的200多亩山林作为抵押,成功贷到了30万元资金发展起这片速生丰产林,预期利润可观。

    在德庆县,不少林农和企业像梁先生这样通过林权抵押贷到了资金。据了解,随着广东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全面铺开,林权抵押贷款业务也应时而生。德庆县从2007年开始实施林权抵押贷款业务,符合贷款条件的林权所有者持有林权证可向当地信用社等申请贷款,使得林权证像房产证一样可以抵押贷款,实现了林业资源向林业资产的迈进。这不仅极大调动了林农育林、种林、护林的积极性,同时为林农创业致富找到了一条有效路径,有利于盘活现有森林资源资产,为林权权利人打开“绿色银行”大门,从而进一步促进了全县林业产业朝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

    据了解,近年来德庆县先后出台了《森林、林木、林地流转管理办法》、《林权抵押管理办法》,并成立了县林权管理中心、林权交易中心、森林资源评估中心、林权抵押贷款服务中心,集中办公,为林权登记、变更、注销、信息、评估等提供一站式服务。截至目前,该县共办理森林资源资产抵押登记116宗,抵押林地林木面积16万亩,抵押担保贷款5亿元。

    据该县林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德庆县林权抵押贷款的对象大部分为林业大户,贷款期限一般为3年,其用途主要为购买原材料及林业发展等方面。通过开办林权抵押贷款业务,从而有效地调动了全县广大农民发展林业的积极性,为发展林业注入了一股新鲜“血液”。

第3篇:林业资源评估范文

 

关键词:森林资源 覆盖率 人工林

中国辽阔的地域范围和复杂多样的气候环境,孕育了类型多样、种类繁多、结构丰富的森林资源。根据中国第七次森林资源清查结果,目前,中国森林面积1.95亿公顷,森林覆盖率20.35%,活林木总蓄积量149.13亿立方米,森林蓄积量137.21亿立方米。具体来看,与世界森林资源禀赋和发展特征相比,中国森林资源禀赋和发展具有以下显著特征: 

1、与世界森林发展总趋势相左,中国森林面积在不断扩大 

根据《2005年世界森林资源评估报告》,世界森林总面积呈现不断下降趋势,从1990年的40.77亿公顷下降至2000年的39.89亿公顷,再进一步降至2005年39.52亿公顷,其中1990-2000年间的年均下降量8.87亿公顷,年均降速0.22%,虽然2000-2005年期间的降速有所缓和,但年均下降量和降速仍分别达到7.32亿公顷和0.18%。从各洲森林资源发展情况看,非洲森林面积退化最为严重,1990-2005年间年均降速高达0.6%以上,其次是南美洲,同期年均降速在0.44-0.50%之间,大洋洲森林面积也持续收缩,但收缩步伐较为缓和,年均降速在0.17-0.21%之间。与此相反,欧洲和亚洲森林面积出现了不断扩大的趋势,其中亚洲森林面积扩大步伐显著高于欧洲,前者为0.18%,而后者只有0.07%。就国别来看,在2000-2005年间,有79个国家或地区的森林面积在减少,年均减少总面积1307.7万公顷,其中巴西和印度尼西亚的年均减少量最大,分别达到268.1和187.2万公顷。森林面积在增加的国家有59个,年均增加总面积达到421.4万公顷,其中,中国森林年均增加的面积最多,达到198.6万公顷,年均增速2.2%,显著高于亚洲平均增速。 

2、中国森林面积居世界前列,但人均森林面积落入世界较低行列 

世界森林的地理分布具有很大的不平衡性,欧洲和南美洲的森林面积居世界第一和第二位,这两个地区的森林面积之和约占世界森林面积的1/2,其余1/2的森林分布在北美洲、非洲、亚洲和大洋洲,其中亚洲森林面积的比重仅有14.46%。具体到国家层面上,世界1/2的森林集中分布在俄罗斯(20.47%)、巴西(12.09%)、加拿大(7.85%)、美国(7.67%)和中国(4.99%)等五个国家,其中,中国森林面积居世界第五位。从人均森林占有量来看,大洋洲的人均森林面积6.29公顷,高居世界第一位,北美洲和欧洲的森林面积分别为1.58和1.38公顷,分别位列世界第二和第三位,南美洲和非洲的人均森林面积也均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分别为0.80和0.73公顷。由于亚洲人口高度稠密,该洲的人均森林面积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只有0.15公顷。从单个国家角度看,在所关注的213个国家中,有73个国家的人均森林面积高于世界平均水平,140个国家的人均森林占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与中国森林面积居世界前列相反,中国人均森林面积只有0.14公顷,显著低于世界平均水平0.62公顷。 

3、较之于世界平均水平,中国森林单位面积蓄积量偏低 

从各大洲来看,单位面积蓄积量与森林面积的分布位次不尽相同,南美洲和北美洲的森林单位面积蓄积量分别为155和111立方米/公顷,高于世界平均水平110立方米/公顷,分别位列世界第一和第二位。而欧洲、非洲、亚洲和大洋洲的森林单位面积蓄积量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其中亚洲和大洋洲分别为82和36立方米/公顷,位列倒数第二和第一位。进一步看各国情况,有63个国家的单位面积蓄积量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其中21个国家的单位面积蓄积量高于200立方米/公顷,其中,瑞士、法属圭亚那地区和奥地利更是分别高达368、350和300立方米/公顷。虽然俄罗斯和加拿大的森林面积处于世界前列,但单位面积蓄积量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分别为106和100立方米/公顷。与俄罗斯和加拿大相比,中国森林单位面积蓄积量更低,只有67立方米/公顷,属于世界单位面积蓄积量较低的国家之列。

4、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中国森林更多地发挥生产性和防护功能 

《2005年世界森林资源评估报告》显示,全球34.1%的森林用于木质和非木质产品生产,其中生产林比重超过50%的国家43个,

阿曼、黎巴嫩和法国的生产林比重超过95%,中国生产林比重58.0%,约高出世界平均水平24个百分点。有18个国家将50%以上的森林用于水土保持功能,其中肯尼亚、巴林和科威特等国将其拥有的森林完全用于缓解和解决水土流失问题,中国用于预防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的森林比重31.3%,远高于世界平均比重9.3%。全球11.2%的森林用于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其中有9个国家将50%以上的森林用于保护生物多样性,其中,新加坡的投入比重最高,达到100%。中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尚待完善,仅将2.7%的森林用于维持和保护生物的正常活动。全球指定用于休闲、旅游和教育等社会服务功能的森林比重3.7%,其中中国只有1.2%。总而言之,中国森林更多地扮演了生产性和防护性功能的角色。 

5、中国人工林发展迅速,人工林面积居世界首位 

全球人工林占森林总面积3.54%,其中生产性人工林2.77%,防护性人工林0.77%,1/2以上的人工林集中分布在中国(22.44%)、美国(12.21%)、俄罗斯(12.14%)和日本(7.38%),中国人工林面积高居世界第一位。人工林占森林面积60%以上的国家有12个,其中阿联酋、科威特、埃及、阿曼、佛得角和利比亚等六国森林全为人工林。从人工林发展速度看,1990-2000年世界人工林年均增加226.80万公顷,2000-2005年,世界人工造林步伐加快,年均增量升至278.90万公顷。中国人工造林力度不断加大,人工林面积的增加速度不断提升,在1990-2000年间,年均增量为54.58万公顷,略低于美国的59.69万公顷,位列世界第二位,进入21世纪后,中国人工林年均增加量大幅度提升,每年净增加148.90万公顷,跃居世界第一位,约为俄罗斯的4倍,美国的10倍。 

 

参考文献: 

[1] 曹玉昆,朱江梅.林产品国际贸易与环境关系研究进展[j].世界林业研究,2008,(03). 

[2] 陈盛伟,薛兴利.林业标准化促进林业保险发展的机理分析[j].林业经济问题2006,(02). 

第4篇:林业资源评估范文

    论文摘 要:本文主要从多方面角度的分析在森林资源禀赋和发展特征上中国与世界之间的区别,从而得出中国森林面积在不断扩大、人均森林面积较低、森林单位面积蓄积量较低以及中国森林更多地发挥生产性和防护功能等特征。为中国林业发展提供有利的数据参考。 

    中国辽阔的地域范围和复杂多样的气候环境,孕育了类型多样、种类繁多、结构丰富的森林资源。根据中国第七次森林资源清查结果,目前,中国森林面积1.95亿公顷,森林覆盖率20.35%,活林木总蓄积量149.13亿立方米,森林蓄积量137.21亿立方米。具体来看,与世界森林资源禀赋和发展特征相比,中国森林资源禀赋和发展具有以下显着特征:

    1、与世界森林发展总趋势相左,中国森林面积在不断扩大

    根据《2005年世界森林资源评估报告》,世界森林总面积呈现不断下降趋势,从1990年的40.77亿公顷下降至2000年的39.89亿公顷,再进一步降至2005年39.52亿公顷,其中1990-2000年间的年均下降量8.87亿公顷,年均降速0.22%,虽然2000-2005年期间的降速有所缓和,但年均下降量和降速仍分别达到7.32亿公顷和0.18%。从各洲森林资源发展情况看,非洲森林面积退化最为严重,1990-2005年间年均降速高达0.6%以上,其次是南美洲,同期年均降速在0.44-0.50%之间,大洋洲森林面积也持续收缩,但收缩步伐较为缓和,年均降速在0.17-0.21%之间。与此相反,欧洲和亚洲森林面积出现了不断扩大的趋势,其中亚洲森林面积扩大步伐显着高于欧洲,前者为0.18%,而后者只有0.07%。就国别来看,在2000-2005年间,有79个国家或地区的森林面积在减少,年均减少总面积1307.7万公顷,其中巴西和印度尼西亚的年均减少量最大,分别达到268.1和187.2万公顷。森林面积在增加的国家有59个,年均增加总面积达到421.4万公顷,其中,中国森林年均增加的面积最多,达到198.6万公顷,年均增速2.2%,显着高于亚洲平均增速。

    2、中国森林面积居世界前列,但人均森林面积落入世界较低行列

    世界森林的地理分布具有很大的不平衡性,欧洲和南美洲的森林面积居世界第一和第二位,这两个地区的森林面积之和约占世界森林面积的1/2,其余1/2的森林分布在北美洲、非洲、亚洲和大洋洲,其中亚洲森林面积的比重仅有14.46%。具体到国家层面上,世界1/2的森林集中分布在俄罗斯(20.47%)、巴西(12.09%)、加拿大(7.85%)、美国(7.67%)和中国(4.99%)等五个国家,其中,中国森林面积居世界第五位。从人均森林占有量来看,大洋洲的人均森林面积6.29公顷,高居世界第一位,北美洲和欧洲的森林面积分别为1.58和1.38公顷,分别位列世界第二和第三位,南美洲和非洲的人均森林面积也均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分别为0.80和0.73公顷。由于亚洲人口高度稠密,该洲的人均森林面积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只有0.15公顷。从单个国家角度看,在所关注的213个国家中,有73个国家的人均森林面积高于世界平均水平,140个国家的人均森林占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与中国森林面积居世界前列相反,中国人均森林面积只有0.14公顷,显着低于世界平均水平0.62公顷。

    3、较之于世界平均水平,中国森林单位面积蓄积量偏低

    从各大洲来看,单位面积蓄积量与森林面积的分布位次不尽相同,南美洲和北美洲的森林单位面积蓄积量分别为155和111立方米/公顷,高于世界平均水平110立方米/公顷,分别位列世界第一和第二位。而欧洲、非洲、亚洲和大洋洲的森林单位面积蓄积量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其中亚洲和大洋洲分别为82和36立方米/公顷,位列倒数第二和第一位。进一步看各国情况,有63个国家的单位面积蓄积量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其中21个国家的单位面积蓄积量高于200立方米/公顷,其中,瑞士、法属圭亚那地区和奥地利更是分别高达368、350和300立方米/公顷。虽然俄罗斯和加拿大的森林面积处于世界前列,但单位面积蓄积量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分别为106和100立方米/公顷。与俄罗斯和加拿大相比,中国森林单位面积蓄积量更低,只有67立方米/公顷,属于世界单位面积蓄积量较低的国家之列。

    4、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中国森林更多地发挥生产性和防护功能

    《2005年世界森林资源评估报告》显示,全球34.1%的森林用于木质和非木质产品生产,其中生产林比重超过50%的国家43个,阿曼、黎巴嫩和法国的生产林比重超过95%,中国生产林比重58.0%,约高出世界平均水平24个百分点。有18个国家将50%以上的森林用于水土保持功能,其中肯尼亚、巴林和科威特等国将其拥有的森林完全用于缓解和解决水土流失问题,中国用于预防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的森林比重31.3%,远高于世界平均比重9.3%。全球11.2%的森林用于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其中有9个国家将50%以上的森林用于保护生物多样性,其中,新加坡的投入比重最高,达到100%。中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尚待完善,仅将2.7%的森林用于维持和保护生物的正常活动。全球指定用于休闲、旅游和教育等社会服务功能的森林比重3.7%,其中中国只有1.2%。总而言之,中国森林更多地扮演了生产性和防护性功能的角色。

    5、中国人工林发展迅速,人工林面积居世界首位

    全球人工林占森林总面积3.54%,其中生产性人工林2.77%,防护性人工林0.77%,1/2以上的人工林集中分布在中国(22.44%)、美国(12.21%)、俄罗斯(12.14%)和日本(7.38%),中国人工林面积高居世界第一位。人工林占森林面积60%以上的国家有12个,其中阿联酋、科威特、埃及、阿曼、佛得角和利比亚等六国森林全为人工林。从人工林发展速度看,1990-2000年世界人工林年均增加226.80万公顷,2000-2005年,世界人工造林步伐加快,年均增量升至278.90万公顷。中国人工造林力度不断加大,人工林面积的增加速度不断提升,在1990-2000年间,年均增量为54.58万公顷,略低于美国的59.69万公顷,位列世界第二位,进入21世纪后,中国人工林年均增加量大幅度提升,每年净增加148.90万公顷,跃居世界第一位,约为俄罗斯的4倍,美国的10倍。

    参考文献:

    [1] 曹玉昆,朱江梅.林产品国际贸易与环境关系研究进展[J].世界林业研究,2008,(03).

    [2] 陈盛伟,薛兴利.林业标准化促进林业保险发展的机理分析[J].林业经济问题2006,(02).

第5篇:林业资源评估范文

关键词:林地流转;问题;对策

当前,江西要实现从森林资源大省向林业产业大省过渡,将资源转化为资本,林地流转已是势在必行。本文分析了当前林地流转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以利进一步发挥林地流转的作用,促进林业产业健康发展。

1 林地流转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林地流转目的跑偏

林地流转的主要目的是以林地为市场要素,争取更多的人力、财力投入到林地上,推动森林资源更好更快发展。但现有的林地流转成了变相买卖山林,有的人对林木进行毁灭性砍伐,谋取眼前利益。

1.2 法律法规滞后,相关政策不配套,后续政策不明

1998年修改后的《森林法》及“实施条列”提出了“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可以依法转让,也可以依法作价入股,或者合资、合作造林;2003年3月1日开始实施的“农村土地承包法”也未对林权流转作明确规定,国家和省至今也未出台相应林地流转的实施办法和操作规程。个别地方出现了限制林地流转、程序不合法、暗箱操作等坑害林农利益的行为。由于后续政策不明,流转后出现失地失业问题因无法可依纠纷不断。

1.3 机制不健全,林地流转服务体系跟不上

林地流转缺乏有效的交易平台,目前全省普遍缺少林地流转数字化管理网络体系、中介服务组织,流转信息不畅,林地评价成本较高,流转形式以租赁承包为主,仍显单一。缺乏森林资源和林地流转的效益评估机构,林业行政机关存在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情况。各地市、州缺乏森林资源评估专业机构和人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林地的流转。

1.4 林地流转行为不规范,存在行政监管缺失现象

土地流转的随意性和不稳定性较明显,许多流转都没有建立稳定的流转关系。流转合同不规范,有的私下流转未在林业主管部门办理林地流转手续和进行林权变更登记。个别村社违背农民意愿强迫流转土地,侵害了农民的利益。林地和林权不清,土地承包纠纷隐患较多。

1.5 林地流转时限切入点难确定,存在诸多稳定隐患

林地流转时限切入点难以确定,流转时间过长,土地使用权回归困难,林农可能在第一次土地流转后永久失地。流转时间短,不利于林业生产发展。有的林农把土地流转出去,一次性获取收益(主要是租金),用于短期消费,进城务工或另谋他路,待流转金用完以后缺乏生活来源,与业主产生纠纷,存在诸多稳定隐患。

1.6 林业融资仍然困难,资产难以进入保险

森林资源作为发展生产的资本,应该可以抵押贷款。由于其抵押标的的特殊性,往往难以实施。资产价值难以准确评估、资金跟踪困难、金融风险难以预估。往往出现拥有足够林业资产的业主,缺乏林业发展资金,制约林业生产发展。林业资产难以进入财产保险,一旦遭遇森林火灾、风雪等自然灾害,业主的财产损失无法保障。

2 促进林地依法有序流转的建议

2.1 加强宣传,提高认识

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大力宣传有关土地流转的法律、法规、政策,宣传通过流转林地增收致富的典型事例,让农民了解政策,消除误解,放心流转。引导农民采取灵活多样的流转形式,例如参股合同中订立林地增值变更条款等等,以平衡林地增值带来的收益,保护流转双方的合法权益。要加大法制宣传,特别是要加大林地流转相关法律政策的宣传,印发统一规范的林地流转合同范本提供给农户参考,不断提升农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营造诚实守信、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同时广泛吸引社会资金,实现从部门办林业向社会办林业的转化。

2.2 规范林地承包流转制度,克服行政监管缺失现象

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要严格按照林地登记发证的有关规定,认真审查林地流转登记申请文件,特别是要认真审查其权属证明文件和流转决策程序的合法性、有效性、申请人的资格证明、流转合同和流转方式等内容,依法办理林地登记手续。对于合法规范的集体林地流转,需要变更林地的,林地登记机关应当及时受理,认真审查并进行林地变更登记;对于不符合法律法规相关规定的林地流转,登记机关不得给予林地变更登记。对林地证发现有纰漏的,应当及时补正;对权属不清的,应当及时予以界定;对面积不实的,要重新实测,同时要建立准确、完备的林地档案,建立健全林权档案资料。

2.3 健全机制,培育林地流转服务体系

要根据《农村土地承包法》和中央关于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的意见精神,切实搞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配套工作,建立健全土地流转管理服务机制,土地流转必须签订规范的流转合同,妥善调处纠纷。建立林地流转各县(区市)的交易市场,建立土地流转相关评估、仲裁体系,充实农村土地流转机构中的林业技术力量,改变土地流转过程中的监管缺失现象。各县(市)尽快组建森林资源和林地流转的效益评估机构,加强森林资源和林地流转评估师的人才培训,坚持市场化运作,把技术指标交由专业性机构办理,行政机关多作指导、服务和管理工作。

2.4 建立平等的农村社会保险机制,确定合理的林地流转时限

建立平等合理的农村社会保险机制,促进林地流转。林地流转的目的是发展林业,解放农村劳动力,促进城乡统筹,杜绝林农坐吃山空。各地要在林地流转时提前介入,由中介机构将回收的流转资金纳入社保统筹。合理确定林地流转时限,结合各地实际和林业生产特点,林地流转时限一期以20~30年为宜。对流转前后的林地单独登记造册,跟踪监督。加强土地多次流转后的管理,及时调处林地流转中的纠纷。

2.5 推进林业投融资改革,切实解决林业投融资困难问题,林业资产进入财产保险

第6篇:林业资源评估范文

【关键词】 农业水利;土地治理;评估

1.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的土地资源评估

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的土地资源评估是土地治理项目立项的首要条件。主要是对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土地资源的自然属性(品质)进行评估,如耕地(包括水田、旱田)、草原、湿地、林地、江河、湖泊、滩涂、荒地、沙漠、废弃地等。在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评估时首先应确立其要开发土地的自然属性,因为在上面所提到的土地类型中,按照我国现行有关政策、法律和法规之规定[1],国有草原、林地、江河、湖泊等土地属性是不能变的,其他是可变的。

目前我国实行土地国有,使用权分国有、集体所有、企业所有、个人所有等。主要评估被开发土地使用权属、可利用量及所要开发的土地数量,因为土地使用权所有者是项目建设主体,同时也是项目受益者。

2.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水利措施评估

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农业、林业、水利、科技措施配套投入,属于内涵型的综合开发模式,其中水利措施无论是从其在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中发挥的作用看,还是从占整个农发资金的比重看,都是各种措施中最重要的[2]。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水利措施评估的主要内容应包括:

(1)水资源评价及供需平衡分析。项目区水资源概况(总量、构成、特点及可用水资源量),项目区现有水利工程可供水量、现状需水量及供需平衡状况,项目区设计水平年可供水量、需水量及供需平衡分析。(2)工程设计是否合理。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扶持的水利工程的建设,包括总库容在1000万立方米以下的小型水库、塘坝及拦河坝的改建、扩建、加固、新建;总装机在5000KW以下的机电排灌站的改造、续建、新建及其配套的35KV以下输变电设备;新打、修复机电井及配套的机、泵和10KV以下的输变电设备;灌排渠道开挖、疏浚、衬砌及配套建筑物;发展节水灌溉所需的建材、管材及喷滴灌设备。(3)工程造价及投资估算是否准确。投资估算编制依据国家水利部水总[2002]116号文件规定,取费标准按吉林省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建设费用构成及标准执行。专家应从工程实际出发,审核投资估算编制依据、取费标准、工程单价及材料价格的合理性,核定工程总投资,对于核定后有变化的内容应注明原因,确保投资的合理性和可靠性,真正发挥资金使用的效能。(4)项目建后运行管护措施。主要考察项目区是否明确了项目运行管理机构和人员、运行管理制度、工程设施管护及经费来源。

3.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农业措施评估

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农业措施评估的主要内容应包括:(1)工程措施是否合理。农业措施包括平整土地、培肥地力等。主要考察农业措施设计是否科学合理,是否与其他措施相配套。(2)农业机械化措施评估应注意的内容。农业机械化措施是农业措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农业综合开发政策,应主要评估流转土地规模情况,股份制运行情况,机械配置是否科学合理、是否符合当地特点和实际需要,是否与农艺措施相结合[3]。(3)投资估算是否准确。

4.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其他措施评估

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评估,不但要注重项目的技术评估、效益评估,还要注重管理评估,主要考察是否符合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的基本立项条件。评估的主要内容包括:

(1)立项条件。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应符合土地利用规划,以及本县(市)农业和农村发展总体规划;水源有保证,防洪有保障,排水有出路,灌排骨干工程基本具备;治理的地块集中连片,具有较大的增产潜力。年度单个项目相对连片开发面积,原则上平原地区不低于1万亩、丘陵山区不低于5000亩。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应符合区域水资源利用总体规划和节水灌溉发展规划;直接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提供水利灌排条件;灌区设计灌溉面积一般不低于5万亩,不超高30万亩。(2)建设必要性。项目是否符合农业综合开发总体目标任务、发展规划;项目产品是否适销对路,有无市场需求和发展前途;通过评价项目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贡献和作用,判断项目建设是否必要;评价项目是否有利于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资源[4-5]。(3)配套措施。林业、科技推广等配套措施,应根据工程实际情况确定其是否需要及采取措施是否得当,是否符合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政策和行业发展规划。(4)资金筹措及投资标准。土地治理项目投资由中央财政资金、地方财政配套资金、农民自筹资金和投劳折资构成,投入比例为1:0.5:0.4,其中省级财政承担地方配套资金的80%,县级财政承担地方配套资金的20%,农民自筹资金与投劳折资的比例各按50%确定。国家贫困县不承担资金配套任务,但项目管理费用需按规定比例提取;亩投资标准:平原地区的中低产田改造项目一般在400元-500元/亩,丘陵山区的中低产田改造项目一般在500元-600元/亩。(5)组织管理。地方领导对于项目建设的重视程度;项目的组织方式是否有利于当地农民的积极参加,是否把农民的开发积极性作为立项的重要条件之一;是否召开当地村民代表会议及立项前公示,未达到项目区内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三分之二以上人员和村民委员会负责人签字同意的,不得纳入扶持范围。

参考文献

[1]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编,《中国农业综合开发》,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3月第1版,P19~21。

[2]王立国王红岩宋维佳编著,《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年8月第1版,P167~175。

[3]江振河,《农业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的效益评价》,CNKI,2004年10月,P18~41。

[4]Mustafa MA,Al-Bahar JF.Project risk assessment using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J].IEEE Transaction on Engineering Management.1991,38(1),P46~52.

[5]Ross A S.Uses,abuses and the alternative to the net-present-value rule[J].Financial Management.1995,24(3),P96~102.

第7篇:林业资源评估范文

为进一步加快推进我市核桃产业发展步伐,调整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依据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核桃等干杂果经济林产业发展的意见》精神,现就进一步加快核桃产业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科学制定规划,三产联动发展。充分挖掘用地潜力,把生态旅游、治沟造地与发展核桃产业结合起来,大区域谋划,板块布局,县县联手,扩大核桃基地建设面积。要超前谋划,招商引资,引进加工企业,提高核桃精深加工能力。要打造名牌,建立销售网络,形成种、加、销一条龙的产业体系。要紧紧抓住建基地、抓示范、强科技、扶龙头、创品牌等关键环节,实行三产联动,把建成全省核桃深加工基地,使核桃产业成为又一富民产业。

二、依托林业项目,做大做强产业。市、县发改、财政、林业部门,在安排退耕还林后续产业、西北三省区生态建设、三北工程等重点工程项目时,要按照突出重点、统一布局、板块推进的原则,优先安排在核桃产业重点县。凡纳入林业项目的核桃新建园,在签订栽植面积合同的前提下,林业部门无偿提供苗木。

三、加大财政投入,落实配套资金。从2011--2015年,全市每年新建核桃基地20万亩,在省级每亩补助100元的基础上,市级财政每亩一次性补助50元;各县市区财政给予每亩不少于50元的补助。

四、整合涉农项目,捆绑使用资金。各县市区政府要按照统一规划、项目整合、资金捆绑的原则,积极整合农业产业、林业生态工程、土地复垦、水利工程、扶贫开发、生态旅游等各类涉农项目,捆绑使用项目资金,建立优质高效的核桃示范基地。农业开发生态综合治理项目和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优先扶持优质核桃种植和深加工项目;国土、水利部门新复垦、平整的土地,要优先用于核桃建园;科技部门要把核桃产业技术开发和技术培训列入重要日程。

第8篇:林业资源评估范文

关键词:林业工作站;问题;建议

收稿日期:2011-04-27

作者简介:韦葱媛(1965―),女,浙江遂昌人,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林业技术推广工作。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1)05-0083-02

1 引言

遂昌县现有基层林业工作站20个,管辖乡镇20个、行政村391个,在编在岗职工148人,人均管理森林面积1 450hm2。在森林资源评估、木竹交易、林业科技和法律服务、林业劳动培训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推动了乡村林业的市场化经营和科学化管理,促进了林农增收节支、脱贫致富奔小康,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2 遂昌县林业工作站存在的问题

2.1 资源培育和管理任务繁重

遂昌县林分平均每hm2蓄积量为32.98m3,低于全国水平;林龄结构不合理,可采资源减少,全县林分面积中,幼、中龄林占61.5%,因此遂昌县林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后备资源培育任务艰巨。乱砍滥伐、偷砍盗伐的违法行为尚未完全杜绝,毁林开垦、乱占林地等违法行为时有发生,尤其是对雪灾木的采伐缺乏监管,林业工作站在采伐证发放、伐区调查设计等工作量显著增加,由于基层林业工作站普遍人手少,原来的伐前设计、伐中检查、伐后验收的监管体系难以适应。服务的对象多了,内容广了,服务内容产生很大变化,对林业工作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2 林业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

目前林业工作站建设各项经费主要还是以国家投入为主,地方政府配套为辅,但实际地方配套资金往往不能到位,建设资金的严重不足,林业工作站建设与国家6大林业重点工程建设投资相比,林业工作站专项基本建设投资相应减少,加上地方财政困难等因素经常导致林业工作站建设资金短缺,致使林业工作站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再加之物价上涨等原因,建设成本逐年提高,有限的资金不能满足林业工作站建设的需求。影响了林业工作站的工作开展和职工队伍的稳定。大多数乡镇林业工作站缺乏交通、通讯等工具,一旦发生火灾或毁林案件时,工作人员只能骑摩托车或步行赶往事发地,大大降低了办事效率。影响了林业工作站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2.3 人员业务素质不高

大多数在生产第一线的林业技术人员,对林业科学知识和林业法律、法规、政策等理解程度和掌握程度均处于较低水平,造成有些技术性强的业务工作无法开展,对林业资源管理缺乏主动意识。一些不科学的观念和行为普遍存在,在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创新意识等方面的差距加大,致使部分林业干部和管理人员知识更新慢,不能及时了解和运用新知识、新技能,掌握新的林业科技发展动态。有个别乡镇林业工作站机构改革后,造成人员配置不合理,有的乡镇林业工作站技术骨干多,有的却没有,个别乡镇林业工作站人员来源复杂,很多为非林业专业人员,造成人员技术水平大打折扣。

3 加强林业工作站建设的建议

3.1 加强基建,改善林业工作站的现状

(1)积极争取上级林业部门的资金扶持,拓宽林业工作站建设投入渠道和范围,在政策上,促使地方财政与林业部门加大投入,实行相应重点工程配套相应工作经费,促使办公经费与工作任务量相适应和平衡。

(2)加强示范基地和示范站建设,摸索一条资源管理的有效途径,增强林业工作站自身建设,规范林业工作站管理,及时改善林业工作站现有的通讯、交通、信息网络、办公器具及其他基础设施的配备。

(3)充分利用国家重点工程建设的良好机遇,尤其是林业重点工程对地方专项资金投入的机遇,鼓励村办集体林业及个人进行林业产业开发或承包、租赁等经营形式,争取多元化林业资金投入和运行机制的创建。

3.2 全面提高林业工作站队伍素质

(1)尽快改善现有的林业工作站乡站办公及交通工具的配备,建立乡镇林业工作站网络体系,增强林业工作站对外及系统之间的信息交流和经验学习,在提高林业工作站自身服务手段的同时,加快林业科技的推广应用进程和对广大林农的教育培训工作。

(2)加强专业知识及其他知识的学习和更新。针对站长、技术人员等做不同方面、不同层次的培训,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计划,推广全员培训制度,重视脱产学习和在职进修工作,站长、林政执法及专业技术人员都应不断提高文化水平和综合运用能力,着重培养一批全能型的人才。

(3)加强岗位知识培训,根据人化,岗位变换调整情况,及时开展岗位知识培训工作,保证年度一次的岗位培训学习,并按省、市、县等不同层次,轮训到人。

3.3 加快林业工作站的科学化、规范化管理进程

(1)不断补充、完善地区各项林业规章制度,进一步深化、细化、量化各项目标管理内容,要明确责任,明确标准,明确目标,坚持用制度管人,用制度管事。

(2)加强林业工作站林政执法力度,强化乡站资源管护、政策宣传等各项职能的有效发挥。

(3)正确理解处理好“林业的商品性和生态性、林业工作与地区建设、大地增绿与农民增收、资源培育与资源保护、发展数量与发展质量的关系,保证林业建设与其他建设协调发展。

(4)把好人员进口关,突出过程管理,使林业工作站人财物每项工作、每个环节都能紧密衔接。

(5)要采取严督促、巧激励的方式方法,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适时适度运用竞争、表彰和惩罚等措施,坚持搞好岗位培训和考核工作,最大限度地调动干部职工及广大林农的积极性。

4 结语

林业工作站在林业生态建设中担负着重大而艰巨的任务,政府及林业主管部门要加大对林业工作站的资金扶持力度,改善基层林业工作站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对基层林业工作站人员的技术培训工作,提高业务水平。使基层林业工作站在现代林业建设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建龙.全面加强林业工作站建设为促进林业又快又好发展提供基础保障[J].林业经济,2006(4):16~17.

第9篇:林业资源评估范文

促进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0__年5月11日)

林业是国民经济中重要的基础产业,肩负着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双重使命。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林业在涵养水源、治理水土流失、建设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加快林业发展,改善生态环境,对推进我市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市林业发展现状

全市林业用地面积691万亩,活立木总蓄积627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48,已建成5个省级自然保护区和3个县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总面积70万亩,保护区野生动物370余种,野生植物1100余种。“十五”期间,造林绿化取得突破性进展,森林资源管理有了长足进步,林业产业体系框架初步形成,森林预防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林权制度改革向纵深发展,实现了生态、社会、经济三大效益同步增长。

二、目前在林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市林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村生态脆弱问题仍然存在。森林资源结构不尽合理,部分地区的水土流失及土壤沙化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控制。在东部山区,柞蚕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现有的190万亩柞蚕场中有70万亩已经严重沙化,柞蚕场的生态改造及发展柞蚕的替代产业任务十分艰巨。此外,绒山羊产业发展较快,但随之而来的过度放牧问题日益突出,造成植被破坏的现象比较严重。在台安西部,林农争地矛盾比较突出,有7个乡镇不同程度的存在土壤沙化问题,总面积近10万亩,占台安耕地面积的10,西部土壤沙化治理问题亟待解决。

(二)林业改革的配套措施尚需及时跟进。随着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深入开展,明晰了林地的使用权和所有权,充分调动了农民经营林业的积极性。林权制度改革后,现有的管理体制不适应林地、林木合理经营和流转的需要,缺少森林资源评估、林权登记管理、林业科技法律信息咨询等机构,不利于对林业资源的规范化、法制化管理。

(三)林业产业发展相对滞后。资源基础薄弱,林业产业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主导产业的优势不明显,名牌产品少,市场竞争力不强。林业产业现在仍以粗放式分散经营为主,缺少带动能力强的产业化龙头企业,生产力水平较低,深加工能力不足,产品附加值低,对农民增收贡献不大。

(四)矿山复垦速度缓慢。矿山开采对林地破坏较大,造成水土流失,粉尘扬沙,严重影响周边生态环境。采矿后的林地恢复十分困难,需要较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部分业主只管采矿、赚钱,不愿复垦、绿化植树。据统计全市尚有矿山开采破损的11.8万亩林地亟须恢复治理。

(五)村屯绿化工程尚待加强。农村人居环境尚未得到彻底改善,乡镇特别是村屯周围的林网缺少统一的发展规划,城建、农业、水利、林业整体协调不够;绿化品种单一,适于绿化、美化的品种较少,远不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

三、建议与对策

建议各级政府把林业工作摆到重要议事日程,加强领导,科学谋划,努力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维护农民利益,为农民谋福祉,推进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迈上新台阶。

(一)加快林业资金投入,推进生态建设步伐。农村税费改革后,部分地区集体经济薄弱,对林业发展投入能力不足。由于林业投入大、见效慢、回收期长、比较效益低,农民对林业发展的认识不足,不愿意在林业发展上增加投入。特别是林业有较强的公益性质,需要建立以各级政府投入为主,以社会力量、农民投入为辅的融资机制。“十一五”期间,全市实施林业六大工程,需要资金近10亿元,各级政府应加大对林业的投入,确保生态建设健康快速发展。

(二)全面推开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维护好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要深入贯彻市政府《关于推进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的意见》,将这项改革推向更大范围和更深层次,逐步建立起“产权清晰、主体落实、责任明确、保障严格、流转规范、监督到位”的林业产权制度,真正使广大林农耕者有其山、耕山有其责、务林有其利、致富有其道,实现森林增量、农民增收。在推进改革的同时,积极探索山林权属承包到户后开展适度规模经营的模式,大力发展非公有制林业。

(三)继续实施和完善林业重点工程,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把林业重点工程与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共同推进。一是绿色走廊建设工程。以千山区为重点在城市周边建设绿色走廊,提高沈大高速公路两翼绿化及环境治理水平。二是百万亩优质林基地建设工程。以国家荒山荒地工程、人工促进封育造林工程和省东部果材林富民工程为载体,在岫岩和海城东部山区建设100万亩优质林基地。三是防风固沙林网建设工程。以国家“三北”防护林工程为载体,在台安西部加强防沙林网建设,加速生态恢复。

(四)大力发展林业产业,充分发挥林业产业在促进农民增收中的直接带动作用。要大力培育林业新兴产业,拓展产业发展领域,重点扶持发展有农村特色、有市场潜力的林业产业。立足于我市资源条件优势,着力抓好“板栗、榛子、山野菜、食用菌、中药材、养鹿、养狐、养林蛙”产业基地建设。特别是紧紧抓住举办“第六届森林旅游博览会”的有利时机,开发林业旅游资源,力争把我市建成省内知名的林业旅游名市,夯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经济基础。此外,要大力推广绒山羊圈养技术,控制野外放牧,保护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