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实践循证医学的主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EBM )是20世纪90年代在临床医学实践中迅速发展并受到广泛关注的一门新兴学科,其核心是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当前所能获得的最佳客观研究证据,结合医生的个人专业技能和临床经验,充分考虑病人的价值和愿望,把三者完美地结合制定治疗措施。循证医学在世界医学领域的蓬勃发展给传统医学教育和实践模式带来了极大的震动。将循证医学应用于口腔医学,则产生了循证口腔医学。走循证医学之路,将循证医学理念引入口腔医学教育中,也就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
1 循证医学对口腔医学教学的意义
1.1 传统口腔医学教育的不足 传统的口腔医学教育模式以经验医学为主,在医疗实践中,医生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与实践经验,听取专家的意见、结合教科书或权威参考书籍的观点处理病例。由此培养出来的医学生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较好,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不足。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传统的医学教育暴露出很多缺陷:教学内容滞后,不利于新知识的传播;教学方法单一,重视知识的传授而不注重学生思维的培养;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和以教材为中心等。在这种教育方式下,学生对口腔临床知识的学习主要表现为被动地接受现成知识和死板的记忆过程,对问题不会质疑,学习没有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医学生历来受这种经验医学的教育与熏陶,并在毕业后以这种思维模式和方法进行临床实践。在医学快速发展的今天,若不注重自身的知识更新,其知识很快就会老化,从而影响医疗质量。
1.2 循证医学的价值
1.2.1 循证医学是一门遵循科学证据的学科 循证医学意即遵循科学依据的医学,是由加拿大McMaster大学20 世纪80 年代提出的一种临床学习策略,是提出疑问,检索和评价相关数据,并将此信息应用于临床实践的一种方法。循证医学就是寻找、评价与合理使用当前条件下所有最有效高质量的证据,针对每一位患者的诊治过程进行决策,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具体的实施办法可归纳为五个步骤:①确定临床实践中的问题;②检索有关的医学文献;③严格的文献评价;④应用最佳证据,指导临床决策;⑤通过实践,提高临床学术水平和医疗质量[1]。循证医学提供的证据是指人体试验的证据,包括病因、诊断、预防、治疗、康复和预后等方面的证据,追求证据的高质量和不断补充完善。治疗性试验证据根据其质量和可靠程度分为五级:一级:按照特定病种的特定疗法收集所有质量可靠的随机对照试验后所作的系统评价或Meta-分析,可靠性最高;二级:单个的样本量足够的随机对照试验结果,可靠性次之;三级:设有对照组但未用随机方法分组的研究;四级:无对照的系列病例观察;五级:专家意见,可靠性最差[2]。
1.2.2 口腔医学教育中引入循证医学的必要性 循证医学教育的模式首先要启发和鼓励学习者善于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归纳问题。其次是高效率地查阅文献,并对文献中的结论进行分析和评价,提炼出针对具体问题的答案。掌握以问题为基础的循证医学教育的技巧和方法,就能成为一名终身的自我教育者。口腔医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许多疾病由于病因和发病机理不明,治疗手段多种多样,争议颇多。例如口腔白斑、扁平苔藓的治疗,龋病的防治等。随着基础医学与材料科学的发展,新的技术、方法、药物、材料不断涌现,如何针对病人的实际情况,选择最佳治疗手段,成为口腔临床面临的新课题。在这种情况下,以逻辑推论和临床经验为基础的医疗技术可能显得苍白无力[3]。口腔医学实践中循证医学的引入,为临床医生进行医疗决策提供可靠证据。口腔医师应自觉运用循证医学的理论,使用当代最佳证据,结合具体情况为患者制定出最佳的治疗方案,不断提高自己的医疗水平,使患者受益。
2 循证医学在口腔医学教育中的应用
2.1 循证医学教学即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循证医学被誉为“21世纪的临床医学”,是以“问题”为基础的医学教育模式。从医学教育的角度看,循证医学以解决临床问题为出发点,它提出了一整套在临床实践中发现问题,寻找现有的最好证据,评价和综合分析所得证据及应用结果以指导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的理论和方法,这有助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科学的医学观,为规范其今后的临床实践行为打下基础。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提出问题、寻求证据、系统评价”的全过程。结合循证医学的口腔医学教育,既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又鼓励学生学会提出问题,独立思考问题,通过选择性、批判性地评价医学文献和综合临床研究获得最佳证据。循证口腔医学教育模式重在能力的培养,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变“死学”为“巧学”,使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学习的设计者和主动者,由接受知识转变为探究知识,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2.2 引入循证医学理念,制定最佳治疗方案 在口腔医学教育中引入循证医学理念,对学生的思维方式、动手能力、综合素质的提高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循证的过程中,学生是实践的主体,在掌握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要学会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获取临床最佳证据。循证口腔医学指导的临床实践要求自觉地将以下四个要素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临床诊疗决策,即:①临床相关的科学证据;②牙科医师的经验和专业判断;③患者的价值观和需求;④所处的社会环境[4]。口腔临床诊疗决策制定,不是口腔医师单方面的决策,患者也应该能够充分参与。在循证医学中,培养以病人为主的人本主义思想。医生有义务将自己获得的证据如实告知患者,告诉对方有哪些有效诊疗方法、这些诊疗方法的副作用及价格等,帮助病人依据其价值观,作出知情的选择。通过循证,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副作用和并发症少、经济节省的最佳治疗方案,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
2.3 实施循证医学的条件
2.3.1 循证医学实施所需的医学文献资源 循证医学是临床流行病学、医学统计学、现代信息学与临床医学的结晶。为保证循证医学的实施,学校要创造必要的条件,使研究证据的查寻方便、简捷。除了具备常用的医学文献数据库如Medline数据库、Embase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外,还应提供二次研究证据的数据库如Cochrane图书馆、循证医学评价(Evidence Base Medicine Reviews,EBMR),或相关的杂志如循证医学杂志(Evidence Based Medicine,EBM)、循证牙科学杂志(Evidence-Based Dentistry,EBD)及书籍等。
2.3.2 循证医学对教师和学生的素质要求 循证医学教育实践,对临床医学教师和医学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首先,要培养一批能实践循证医学和传授循证医学知识,并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技能的临床教师。循证医学是一门新兴学科,许多临床医生对其了解甚微或理解较肤浅,在这种情况下,口腔医学教师应该转变医学教育的观念,可以通过自学、参加学习班及进修等方式学习和掌握循证医学的相关知识,并在教学中贯穿循证医学教育理念。其次,要求医学生在医学文献检索、医学统计学、医学英语、计算机等方面具有较高的水平,并对临床流行病学和循证医学有一定的认识,同时还应具备扎实的英语基础和医学专业知识。对临床实习前的学生,要熟悉循证医学的理念和原则、正确评价医学文献,特别要学会文献检索的方法及技巧和网络医学资源的利用;对临床实习的学生,要善于在口腔医学实践中发现问题,运用循证医学的方法和思想自己独立地解决问题,在实践中培养自主教育和学习的能力。
3 口腔循证医学实践面临的问题
循证口腔医学在我国尚处于扫盲阶段,人们对其认识和掌握还需要一个过程。在循证实践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循证医学证据尚需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当前并非所有临床问题都能找到相应的高质量的循证医学证据;其次,循证医学作为新型医学模式的出现,在医学界引起广泛争议,一直受到传统医学模式和专家意见的排斥;此外,临床医务人员信息资源获取的困难,对循证医学了解贫乏,及过多看重经济效益等也将影响循证医学的实施。
总之,循证医学是临床医学发展的趋势,它的出现使临床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口腔医学教学中引入循证医学理念是培养21世纪新型医学人才的要求,必将对现代口腔医学教育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家良.循证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杜,2001:5-6.
[2] 史宗道.循证口腔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杜,2003:166-167.
文章概述了循证医学的内涵和循证教学模式,论述了经验医学模式向循证医学模式的转变的意义和必要性:循证医学理念的引入促使医学教育观念的更新;循证医学理念的引入促使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循证医学理念的引入有助于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关键词】
循证医学;内科学;教学改革
近年来,为满足临床实践的需求,循证医学迅速发展并受到广泛关注,多数国家已开设循证医学课程,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造就高素质的医学人才,以适应未来日新月异的临床工作需求。内科学是临床医学的基础,是医学本科教育的主干课程之一。学习内科学目的就是指导学生把所学的医学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科学的依据。循证医学的理念和实践,是我们认识到在内科学教学中进行循证教学的必要性,是夯实内科基本功,提高内科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
一、循证医学的内涵和循证教学模式
按照流行病学家David Sackett教授的论述,将循证医学定义为: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当前所能获得的最好的研究依据;同时结合临床医生的个人专业技能和多年临床经验;考虑患者的价值和愿望,将三者完美地结合制定出患者的治疗措施。也就是医生在诊断疾病,治疗疾病及卫生行政部门制定政策法律法规时应尽量以客观研究的结果为依据,其目的使各项临床决策科学化。随着循证医学理论向深度广度地不断发展,医学教育模式也要由传统的医学教育模式向循证教育模式转变。在课堂教学中,遵循询证医学教育模式:选择模拟病例,从临床表现,各项检查结果中提出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各种数据库查找证据,筛选证据,系统评价等,结合模拟病例选择最佳证据,依据最佳证据确定一种对患者有力的治疗方案。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融入教学中去,能将学生所学的医学专业知识、计算机知识,英语知识等应用到循证实践中去,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能脱离书本陈旧知识的束缚,从学生时期就学会查阅最新文献,学会怎样尊重病人的价值观和治疗方法的选择,为临床实习及以后的工作打好基础。循证医学教学模式从根本上实现了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
二、循证医学理念的引入促使医学教育观念的更新
循证医学教育模式是由师生共同参与提出问题,获取解决问题的最新信息全过程的一种教育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教会学生怎样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无限的知识。传统的教学模式忙于传授知识,上课满堂灌,往往是老师累得满头大汗,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欠佳,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的感受。循证医学教学模式的应用为临床教育改革提供了崭新的局面,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结合循证实践的全过程,紧跟时展的步伐必须更新医学教育观念。(1)学生从被动地接受老师传授知识变学会主动学习。应多采用病案教学,注重启发式教学。巧设病案,病案既不能太简单,也不能太复杂。根据病案提出问题,查找依据,到问题解决都侧重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学会学习会使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学习的主动设计者;(2)从死学转变为巧学。传统医学教育模式要求学生尽可能吸取知识、着重强化知识的记忆过程,培养的学生往往高分低能者多。但知识具有无限性和不断更新性等特点,通过死记硬背不可能变得“通晓一切”。遵循循证医学教育模式的规律,在有限的时间内,以基础知识为基础紧跟临床医学知识的前沿,掌握临床上最新的、最有用的知识,学会知识的更新,以实现学习的最优化;(3)从短期的“学历”教育转变为终身教育。循证医学要求有不断学习的习惯和能力,终身教育从纵向寻找知识的连续性、从横向寻找知识的统一性,真正体现“活到老,学到老”的内涵。在现代医学日新月异的今天,要树立终身学习,快速学习的理念,才真正体现自我超越。
三、循证医学理念的引入促使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目前内科学仍应用国家通编内科学教材,内容多、涵盖面广、发病机制复杂、疑难病种多且表现多样化,许多学生反映难以理解和掌握。这就要求内科学教师对现有的教学内容进行相应的删减、更新,对一些章节顺序做适当调整,以求达到教学内容的新颖、精练和实用。按照循证医学模式的要求,应采取“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改变过去的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传统教学模式呆板,知识记得快,遗忘得也容易,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难以很好发挥,易形成思维定势,不利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思维的激发。在内科学教学中,多选择适宜的病例进行病案讨论,采用模块教学、分层教学及双语教学等教学方法。病案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将讨论的内容转变成问题提出,学生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如通过图书馆、计算机和互联网、收集最新信息。及时获取当代国内外最佳科学成果,随时把握专业学科的发展动态,解决所提出的问题。课后课程小结是不可或缺的部分,通过小结,再一次梳理重点,点明难点,起到总结升华的效果,使得课程讲授实现从散到聚的过程。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坚持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每次授课均应认真备课,认真查阅资料,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提出问题、寻求最佳证据、反馈评价”全过程。改变学生被动学习、死记硬背的局面,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学能力,真正达到“授之以渔”的教学目的。
四、循证医学理念的引入有助于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循证医学模式应用于内科学教学,教师能熟练文献检索,学会了计算机技术,提高了外语水平;灵活运用网络知识,求得最佳证据,为人类健康服务,是终生教育的收益者,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学生在循证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提出问题,教师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又不断学习,更新知识;对于更深层次的问题,师生可以共同查找资料,深入探讨,这样不仅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索欲望,也是向教师的挑战,有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当然我们也应考虑到循证医学的一些局限,如:循证医学最佳证据是随机、控制、双盲、大样本的研究结果,忽视了个体间的差异,如果盲目地崇拜循证医学肯定会出现偏差;开始时学生能力较弱,不知从何处寻找问题,对计算机应用不熟练,获取的证据不够全面,对证据的筛选不够严谨等。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的主讲老师多加指导。
总之,将循证医学的理念引入内科学教学,顺应了现代医学教育模式的转变。作为当代医学生,应树立循证医学的观念,掌握循证医学的实践方法是非常必要的。改变教育观念,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通过以问题为基础的循证教学,掌握正确的阅读、评价医学文献和快速、有效地查阅相关文献的方法,学会学习的技巧,自觉地按照循证医学的基本精神和要求推进改革,培养学生正确的临床思维模式,全面提高医学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冯显威.论循证医学的兴起及其思维模式与方法[J].医学与哲学,2003.24(4) 18.
董生伟,江兴堂.浅谈循证医学与循证医学教育.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3.24(12) 1383-1384.
【作者简介】
论文摘要:介绍了循证医学的概念,阐述了循证医学实践中的知识管理,分析了知识管理在循证医学实践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增强知识管理能力的措施。
1循证医学的概念
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Medicine,EBM)意为遵循证据的医学。是20世纪9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一种临床医疗决策模式,目前已经成为世界医学领域关注的新热点。循证医学实践的过程必须基于现有的最佳证据,结合医生个人的经验和来自患者的第一手临床资料,并尊重患者的选择和意愿,从而保证患者得到最好的治疗效果。在循证医学的模式里,每一项临床决定都应该基于现有最佳的研究证据之上,证据就是知识,知识管理是循证决策系统的基础。要想顺利地推进循证医学实践,必须注重知识管理能力的开发。
2循证医学实践中的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是组织提高创造力的手段和过程,是对知识资源进行的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与方法。在知识管理研究中,根据知识外程度的不同,将知识分为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是指存放在各种文件、报告、文章、手册、专利、罔形、图像、录音、录像、软件等文献中,能够用语言、义字、科学公式、公理、图像、计箅机程序等清楚地表达来,如期刊杂志上的论文、科研结果、门诊病历、药品说明等都属于显性知识。性知识易于编码、存储、交流和共享。隐性知识是指蕴藏在人的大脑中,未经系统化和正式化的知识,难以编码、表达和共享,属于主观个人化的知识,如医护人员与病人的交流能力、工作中积累的经验、体会等。
2.1显性知识管理
临床医生在每天的日常医疗工作中,会产生有关疾病预防、病阗、诊断、治疗及预后的信息需求,实施循证医学实践的第一步是将这些信息需求转化为医生要提的临床问题。其中提临床问题的依据包括:病史、实验室检查、体格检查结果以及医生的临床医学知识等。医生只有对这些性知识进行综合研究,才能找准临床问题,才能带着问题去寻找最佳证据。
循证医学实践中强调医疗决策要基于当前可得到的最佳证据.也就是说,并非所有的基础医学或临床医学研究都可以被视为循证医学的证据。应用于循证医学实践的证据必须符合真实性、重要性、实州性的特征。正规的统编教材及专业学术期刊是循证医学实践中比较可靠的证据来源。但是,面对浩如炯海的证据资源,寻找并判断…最佳证据,需要临床医生有较高的检索、评价和利文献的能力。他们必须做到制定合理的检索策略,熟悉数据库的结构特点,了解网络资源的分布,根据循证医学对证据的要求,在检索的文献中判断最佳证据。循证医学实践的对象是个体的患者,所以将证据应用于患者时要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例如患者的病情、年龄、经济条件等。
2.2隐性知识管理
循证医学实践要求将个人经验与所获得的最佳证据与病人的意愿整合在一起,做…决策。这就需要临床医生有较好的交流能力和较强的责任心,以患者为中心去考虑问题,能够与患者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在耐心交谈的过程中,充分了解患者对治疗的顾虑及意见,了解患者的心理及所处的社会状态,同时也让患者了解治疗方案中的循证医学证据。正确的医疗决策离不开医生的临床经验。来自实践经验的隐性知识对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做正确的医疗决策十分重要。这些知识在书本中难以得到,不易表达和被模仿,包括临床思路、手术中的手法技巧、罕见的药物不良反应以及医疗失误中学到的知识等。
2.3知识整合
知识整合就是运用科学的方法对不同来源、不同层次、不同结构、不同内容的知识进行综合和集成,实施再建构,使单一知识、零散知识、新旧知识、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经过融合提升,形成新的知识体系。循证医学实践需要临床医生有较强的综合分析和判断能力,能在错综复杂的信息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在拟采用的诊治方案中权衡利弊,将现有的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整合起来,做最适合患者的医疗决策。
3提高知识管理能力的措施
3.1加强循证医学教育
为了更好地推进循证医学实践,医院应该为医生提供系统循证医学教育的机会,培养医生存循证医学实践时需要的各方面的能力,如文献检索和严格评价的能力。医生应该树立主动学习、终身教育的观念,对于医疗行业现的新成果、新技术能主动去了解和掌握。
3.2重视隐性知识的挖掘与利用
对于医院来讲,隐性知识是医院知识的主体,是保证医院工作质量的关键。隐性知识的挖掘和利.能力将成为个人和组织成功的关键。医院应根据隐性知识的特点,采取措施,提高隐性知识的利州水平。医院应为员T提供方便、快捷的沟通平台,建立有效的知识管理激励制度,鼓励医生进行知识交流与创新,激发他们的表达欲望和表达能力。而医生应该注重知识获取和积累,将自己的隐性知识总结、提升为理性认识,将性知识片断整理、归纳,存知识共享、知识交流和知识创造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循证医学实践能力。
3-3创造知识管理的环境
对于要引入循证医学实践的医院来讲,应该有完善的网络环境、良好的数据库资源以及大量的针对临床医生的继续教育项目。通过日常例会、疑难病会诊、学术研讨会、家讲座等形式,为临床医生的知识交流创造机会。构建学术梯队,在日常医疗工作中使经验丰富的医生与年轻医生之问实现知识转移。同时,计算机网络为知识管理带来了新的契机。医院可以通过构建知识地冈、知识仓库来进行知识管理。利州BBS或Blog建立医院内部学术交流的空间,为临床医生总结经验和分享知识提供平台,临床医生可以交流工作中;到的问题;同时,他们也可以使用个人知识管理软件来管理自己的性知识和隐性知识。
3.4构建学习型医院文化
要提高知识管理能力必须形成学习知识、分享知识的医院文化。知识共享有利于整个学习型组织的共同进步。医疗队中成员的互相信任、团结合作是进行知识共享的基础。知识交流和知识共享不仅不会使知识拥有者的知识减少,反面可以使知识内容增值。在良好医院的文化氛围中,培养临床医生分享知识的价值取向;知识和信息在交流和分享过程中,使医疗队的知识得到融合和升华。
1循证医学概念及其在肾内科临床教学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Medicine,EBM)是在上世纪90年代由加拿大临床流行病学专家DavidSacker提出,意为“遵循证据的医学”,是一种全新的医学观和医学方法学,是以医学研究证据作为临床决策基础的科学。循证医学理念倡导在临床实践中发现问题、寻找证据、分析证据及应用分析结果指导疾病诊疗过程。循证医学的思想核心在于任何医疗决策的制定都应当以科学的系统评价的临床证据为前提,用科学的系统的医学证据来给患者制定最佳治疗方案。而不能单凭医师个人的临床经验或依据个别文献上的研究报告来处理患者。这样不但可以丰富医生的理论水平,还可以提高医生的临床实践水平,提高医生患者的诊治能力水平,改进患者的治疗及预后,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对于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医学研究的进展,医学知识更新很快,有些疾病随着反复临床实践证明既往大家认为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模式可能出现颠覆性改变,然而这些新知识往往在医学教科书上可能还没有体现出来,因为医学教科书编写有其时间限制的局限性,其内容往往相对滞后,因此刚进入临床实习的医生很难获取。进入临床实习之后往往发现临床上具体到患者实际问题的时候,发现其从教科书上获取的知识和临床具体实践往往不相符,这就要求实习医生要丰富医学知识的来源,学会独立思考问题方法,形成不断自我更新的学习能力。传统的临床医学教学模式是采用单纯主动灌输的方式重点传授教科书上的内容,学生的学习一般是被动性,师生之间的互动性较差,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因此传统教学尽管能够使学生的基本医学理论知识较好,但是其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学生的创新思维能不足。然而医学是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实践科学,实践的过程中需要总结经验,归纳,系统评价,形成理论,然后再应用实践,然后再观察,再评价等等周而复始的过程。这个过程中需要临床医生具有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时候需要突破传统的理论体系,需要具有很强创新能力,然而这些能力的获得传统医学教学模式给予的较少,因此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显得非常必要和重要,在此背景之下引入循证医学的理念进行临床教学改革意义重大和非常紧迫。循证医学教学模式能培养医生掌握临床科研方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不断学习和掌握医学证据。借助科学方法正确评价和使用证据,从而培养独立思考和自我更新的能力。它能够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方面从教师层面来说,从单纯的传授知识转变为如何教会学习,彻底改变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
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为学生为主体,老师起到主导作用,重在培养医生学习能力,将教会医生主动学习的方法与途径,使年轻实习医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学习的设计者和主动参与者。另一方面从实习医生层面来说可以从机械学习转变为最优化学习,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求索。此外,对二者来说也是一个双赢的过程,通过循证医学教学模式老师可以进一步了解本专业医学进展,提高自身的临床医疗水平,学生可以获取教科书以外的专业知识,弥补了理论和实践的脱节。
2在肾内科临床教学中实施循证医学
如何在肾内科临床教学中引入循证医学理念,首先在实习学生进入肾内科临床后我们专门组织副教授以上职称的业务骨干老师,对学生进行循证医学知识专题培训,让学生充分了解熟悉循证医学的概念及其核心理念思想。培训学生如何进行证据的收集,例如如何利用现有互联网,万方,中国知网,PubMed,medline等等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再教会他们如何正确阅读、分析,评价医学文献,获取最佳证据,这些培训有利于循证医学在教学中的实施。具体实施循证医学教学实践的方法是通过“病例式学习”来进行教学。具体流程可以归纳为以下5个程序:(1)针对患者临床诊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并分析问题解决的办法,是否可以用传统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来解决。(2)查阅相关文献,利用互联网及多种文献数据库检索与问题相关的文献和指南,用于分析评价。(3)对文献进行评价、分析、归纳,根据证据的分级评分标准对文献做出具体分析评价,获取最佳证据,分析证据的可靠性,真实性及适用性等,确定证据是否可以帮助解决所提出的临床问题。(4)应用最佳证据,指导临床实践,针对患者的问题制定最佳诊治方案。(5)通过临床实践观察诊治方案对患者的疗效,对临床决策进行检验和再评估,分析患者是否从诊治方案中获益,以提高诊治水平。通过举例说明循证医学在肾内科临床教学中的实践,如以IgA肾病的治疗为例,2012年KDIGO指南要求针对IgA肾病的治疗,首先要评估IgA肾病的进展性危险因素,如患者的血压,血尿的严重程度,蛋白尿水平,肾脏病理的严重程度分级等;其次治疗上以降蛋白尿和降压为主。当尿蛋白>1g/d时,推荐使用ACEI或ARB治疗,目标血压<130/80mmHg;若尿蛋白在0.5~1g/d[儿童在0.5~1g/(d•1.73m2)],建议使用ACEI或ARB治疗,目标血压<125/75mmHg;当ACEI或ARB治疗3~6个月且蛋白尿仍持续>1.0g/d时,患者应接受6个月的糖皮质激素治疗。因此对IgA肾病的治疗,不同的临床表现其治疗方案不一样。针对一个具体的IgA肾病患者如何给其制定最佳治疗方案,我们先让实习同学带着问题检索相关医学文献及IgA肾病的诊治最新指南,并进行分析学习文献和指南解读,然后根据最新指南来制定患者最佳治疗决策。根据KDIGO指南要求首先需要严格准确评估患者的病情,然后再决定患者的最佳治疗方案,不同病情的患者其临床治疗方案差别较大,牵涉到患者是否需要应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这类副作用比较大的药物,以避免过度药物治疗给患者带来药物副作用和治疗不积极导致患者的肾功能进行性恶化,另外在治疗的过程中我们要积极观察随访,随时根据病情变化如蛋白尿及血压的改善情况,再根据指南来修正治疗方案,这样患者才能获益最大化。通过实习同学参与这样整个患者治疗方案的制定和实施过程,实习医生可以通过阅读大量文献,通过对指南的解读从而对IgA肾病诊断和治疗有了一个充分的认识和理解。建立这种“病例学习”的思维方式不仅可使学生收集、处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得到加强,极大地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且教育学生通过自我学习,提高自身的医疗水平,即使其走上工作岗位,也能够通过不断的主动学习,进一步更新医学知识,成为一名终身的自我学习者。
3小结
1教学对象
选择我院2009级涉外大专护理班,78人,年龄18—21岁,学生均已学完医学基础课程、计算机及文献检索。
2教学方法
2.1学习循证知识,培养循证意识在护理带教中,首先向护生介绍循证医学、EBN的概念、方法,使护生明确护理人员在临床护理实践中,不仅需要运用书本中学到的知识为患者服务,同时还可以根据文献报道、杂志、互联网或向专家咨询等其他途径获取证据,为患者提供最适合的个体化服务H。
2.2循证护理的实施在《护理学基础》课堂教学中选择部分内容进行循证护理教学和实践,如危重病人的护理。①提出循证问题。根据病例,详细描述危重病人生理和心理的变化,护生能够合理地利用医疗护理资源,结合临床医学知识掌握病例中患者现有的或潜在的不健康信息,确定护理问题。在此过程中,针对本章的教学实习要求,对危重病人病情急、变化快、护理难度大、工作任务繁重等提出循证问题。②寻找循证支持,获取最佳证据。在确定护理问题后。指导护生证据的获得可以通过国内外医学文献报道、知识网络服务台数据库等途径。
3评价方法
3.1学生的期末理论和技能操作成绩。
3.2问卷调查课程结束后采用笔者自制问卷对护生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获取信息的相关技能、自学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学习兴趣、学习主动性和培养循证意识等。
4结论
4.1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将循证护理教学模式应用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知识有更加全面、更加清晰的理解。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学生为了解决问题,不断地查找资料、广泛阅读,在这一过程中,知识也得到了巩固,记忆更长久。EBN教学模式使学生们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获得了终身学习的能力。
4.2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EBN的新观念要求护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对现有的实践模式进行重新评估,寻求证据,利用所学的知识和最新信息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善于运用最佳证据来解决实际问题,在临床护理实践中可以不断改进、不断提高。EBN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的运用,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使他们对所学的知识具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学会了用新的方法解决新的问题,增强了创新能力。另外还有利于提高护生护理研究的能力。应用循证护理护生必须具备医学及护理的基础知识,评价能力、文献检索能力及一定程度医学统计学、计算机、网络等知识,所以能全面锻炼各方面的能力,将所学知识综合运用。
关键词:儿童血液学;教学方式;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6-0133-03
血液学与遗传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等基础学科有密切联系,其理论较深、难于记忆,致使教学课程难度较大,如何提高血液学教学质量,培养更多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在医学的发展中是十分必要的。这就要求从多角度、多方面进行教学模式、教学手段的改革。目前,血液学教育技术正处于观念更新、优化重组、理论和技术不断完善、寻求新发展的阶段。先进的仪器设备(如多头显微镜、电子显微镜)和医学检索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以及高清晰度显示技术等组成了教育技术这个新的大家族。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将对传统的血液学教学模式产生巨大的影响。本文结合多年实践经验,参考大量文献,探讨在血液学教学方面的尝试及感想。
一、强调基础教学,辅以渊博知识
血液学与各基础学科紧密相连,如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免疫学、遗传学和药理学等,拥有扎实的基础知识是培养有发展潜力、有精湛技能、有创造力的专科医生的必备条件。因此强调基础知识有利于学生不断巩固所学,将各科知识相互结合,融会贯通,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打下坚固的基础。而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是通过课堂上教师的讲解。在教学中要注重教学方法,教师的真正本领,不在于他是否会讲述知识,而在于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因此在课堂中可用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例如可采用比较、归纳总结和演绎的方法,讲述中注意分析阐述,做到层次分明,重点突出,解难释疑,深入浅出,启迪思维。同时引用病例教学,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加深学生的感想认识。范丽玲等[1]关于儿科学病案教学的再探讨研究报道显示,80.8%的同学认为病案教学能激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91.2%的同学认为病例教学能提高理论水平。因此,在学完某一系统的疾病后,可适当引入一些相应的病例,向学生提供其简单的病史,有关检查结果,血象及骨髓象报告单等,由学生讨论后进行诊断,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培养他们的临床思维及诊断能力。讲解中可以提问学生,该病例初步诊断考虑什么,哪些实验室检查是该病诊断的重要依据等,教师给予正确的引导,让学生在课堂上互相探讨,各抒己见,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提高学生对该系统疾病的理性认识,增加其学习兴趣。例如遴选一些典型病例治疗前后的变化,给学生进行必要的分析与讲解,从而将大课理论学习与临床实践相结合,不仅有助于诊断与鉴别,还能对一些常规的化疗方案有感性的认识。对贫血、血小板减少的病人则可以结合具体的病史、临床表现与实验室资料,提出相应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学会疾病的诊断与鉴别,并训练学生的临床综合思维能力。例如儿童贫血在临床上很常见,也是很多疾病的首发表现,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见到血红蛋白减少要首先判断贫血的程度,然后结合发病年龄再分析其病因,如在婴儿期则要多考虑营养缺乏性贫血,儿童期发病者多考虑慢性失血性贫血、全身疾病引起的贫血,以及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白血病等。
二、充实教学内容、掌握新动态
医学是一门日新月异的学科,存在许多未知领域,也在不断更新发展中,另一方面,其处理对象为人而非物,这就决定了其极大的特殊性。在授课过程中,不仅要传授传统的医学理论和医学原理,更需要让学生了解现代医学的发展和医学的最新动态,让学生主动去寻找新信息;对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及沟通也是一门艺术。血液学科发展迅速,知识更新周期短,书本上的知识已赶不上当前的学科新进展。这就要求老师随时省察自己的学术思想是不是站在或接近学术发展的前沿,随时更新知识,在课程中适当添加新内容和新进展。随着诊断技术的发展,血液病的诊断已由细胞形态学、生物化学转向联合应用细胞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等方法。治疗技术也在不断更迭,由输血、药物、放射治疗发展到联合应用成分输血、干细胞移植、生物因子及放射性核素等[2]。因此授课时除了让学生掌握基本医学知识外,应让学生了解本学科的最新动态和研究方向,起到活跃思想、拓宽视野、提高综合医学水平的作用。报道新方法新手段,例如介绍肿瘤细胞免疫治疗在当代血液病治疗中的应用,对于没有手术机会和复发转移的晚期肿瘤病人,通过大量的DC-CIK细胞重复移植,不但能迅速缓解肿瘤患者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还出现瘤体缩小甚至消失,或长期“带瘤生存”的效果。为血液肿瘤患者的治疗开拓了美好的前景,学生的兴趣不不断增长,知识面也得到扩展。
三、采用现代教学手段,结合多媒体教学方式
如今多媒体技术已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医学教育。在临床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各种教学手段,特别是抽象的学习内容,比较强调使用多媒体教学[1,3],多媒体教学是现代教学的主要模式之一,是结合以多媒体、网络等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综合技术,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学生能形象生动地了解血液学科特点。多媒体能通过多种感官,让学生直观、形象、生动地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和求知欲。它的优点在于:(1)信息技术的交互性,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和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多媒体计算机可以产生出一种新的图文声色并茂的、感染力强的人机交互方式,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因而形成学习动机。(2)信息技术提供的外部刺激的多样性,有利于学生对生物知识的获取与保持。信息技术提供的外部刺激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它既能看得见(视觉),听得着(听觉),还能用手操作(触觉),这种多样性的刺激,比单一地听老师讲解强得多。同时信息技术的丰富性、交互性、形象性、生动性、可控性、参入性大大强化了感官刺激,非常有利于知识的获取和保持。(3)信息技术的丰富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发现式学习。采用多媒体教学,可将血液学中许多看不见的东西变成看得见的东西,比如骨髓图片中各个阶段细胞形态的变化特点,枯燥地讲解这个,学生并不容易理解,但如果配合图像、VCD录像,学生便很容易理解且有助于记忆。此外,一些可遇不可求的典型病例的临床表征、一些由于条件限制无法完成的实验,也可以通过图示或者视频的方式予以展示,有效扩充了学生的视野[4]。
四、加大实验室的开放、培养动手能力
临床血液学与骨髓细胞形态学、遗传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密切相关。细胞形态学在血液学教学中显得尤其重要[5]。必须加大实验室的开放,充分利用实验室资源,让学生结合血液学图谱辨认各系统各阶段的骨髓细胞,带教教师进行指导。给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去学习和巩固细胞形态学知识,加大实验室的开放,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多看,多思;多分析血液病的血片和骨髓片,做出判断和分析。能培养学生掌握识别显微镜下正常或异常血细胞形态、临床分析血液疾病的能力。
五、应用循证医学教学模式
循证医学(Evidenced-Based Medicine,EBM)是为适应现代医学发展而兴起的一项全新的医学理念,是指在临床工作中要遵循证据,指导医生在临床工作中,任何一项医疗卫生决策均要以客观的医学证据作为基础[6]。循证医学不同于传统医学。传统医学是以经验医学为主,即根据非实验性的临床经验、临床资料和对疾病基础知识的理解来诊治病人。循证医学并非要取代临床技能、临床经验、临床资料和医学专业知识,它只是强调任何医疗决策应建立在最佳科学研究证据基础上。循证医学强调将严谨的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给医学生,并通过对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的分析及治疗效果的科学评价,在血液学临床教学中应用循证医学教学模式,按照循证医学的各个环节,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系统训练,注意循证医学知识的传授和讲解,选择带有普遍意义的临床问题进行分析和循证医学实践,使学生建立完整、全面、科学的临床思维方式,在询证医学中遵循提出问题、检索证据、评价证据、集合临床经验与患者对患者作出处理、效果评价五个步骤,使医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比如,在学习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课程时,在其治疗方面引出以下疑问: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使用培门冬酰胺酶还是左旋门冬酰胺酶疗效更好及副作用更少的问题上,临床上常常会产生一些疑问,按照传统的、经验医学的理念,左旋门冬酰胺酶是传统的、经典的治疗药物,疗效好,而新近有研究者提出,使用培门冬酰胺酶副作用少,减少患儿平均住院日。是传统的观念正确,还是一些研究者的结论合理?带着疑问,带教教师引导医学生提出问题:究竟使用培门冬酰胺酶还是左旋门冬酰胺酶治疗?按照循证医学的原则,指导医学生进行文献检索,找出所有与“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培门冬酰胺酶”和“左旋门冬酰胺酶”有关的中英文文献,选出所有随机对照研究。分析文献发现培门冬酰胺酶和左旋门冬酰胺酶在儿童ALL治疗中疗效相当,但培门冬酰胺酶具有使用方便、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缩短住院时间的优点。通过以上实践,得到了问题的答案,科学、准确、圆满地对问题做了释疑,使医学生学会了收集、整理和分析文献的方法。
此外,双语教学也是当前教学改革的重点和热点,是我国高等教育与国际接轨、迎接新世纪挑战、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人才的必然要求,医学各大专院校不同专业、临床医学不同阶段纷纷开始了双语教学改革的探索。刘婕等报道[7]在血液科教学实习中开展双语教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血液科是一门多学科交叉、实践性强、发展迅速的学科,在其教学过程中需与时俱进,在未来的实践中不断探索和研究,继续深化实验教学改革,完善教学体系,以期培养出更多高层次复合型检验人才!
参考文献:
[1]范丽玲,杨志洪,余佳,等.儿科学病案教学的再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07,(24):90-91.
[2]张星星.《血液学》的教学体会[J].广东医学学报,2003,21(5):520-52
[3].张鼎.医学CAI课件制作原则初探[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3):99-1001
[4]王洋,余源,曹蕾,等.临床血液学和血液检验教学的探讨[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11,5(13):431-432.
[5]唐雪元,蒋铁斌,彭伟莲,等.血细胞形态学MCAI课件教学效果观察[J].实用预防医学,2004,1l(2):196-197.
[6]黄丽虹,樊毫军,李晓雪,等.循证医学、创新意识与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0,(6):547-549.
随着循证法医学(evidencebased forensic medicine, EBFM)的快速发展,其理念及模式逐渐引起法医学工作者的关注,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EBFM亦得到迅速发展。所谓EBFM,其核心是运用循证医学(EBM)的原理与方法,通过遵循最佳的研究证据,结合法医鉴定人的经验以及案例具体情况,寻求可靠有效、经济实用的最佳方法解决司法实践中有关医学的问题,并做出科学、客观、准确的法医学鉴定结论[1]。随着EBM成为多数国家医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在临床法医学教学中亦应对EBFM思维和方法给予足够的重视。
1 临床法医学教学中培养EBFM思维和方法的必要性
1.1 临床法医学教学的需要 临床法医学教学的目的是培养高素质的临床法医学鉴定人。目前EBM给临床实践带来革命性的影响,EBM教育也在临床医学教学中快速开展,而在临床法医学教学中EBFM思维和方法却几乎是空白,不少临床法医学专业教师对EBFM原理了解不深,更谈不上主动培养学生的EBFM思维和方法,这是目前临床法医学教学中需重视和解决的问题。由于在校期间未接受规范的EBFM教育,许多法医学学生毕业后不能适应医学和法医学的快速发展,在进行临床法医学鉴定时,依然仅靠查阅和遵照教科书或对鉴定条款的简单理解来从事鉴定实践,依靠陈旧的知识和有限的个人经验或所谓权威的论断,致使一些鉴定意见背离了鉴定条款规定的内涵,对司法公正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因此,在学校学习阶段就应对学生进行EBFM思维和方法的培养和训练,掌握其精髓,便于日后更好地工作。
1.2 临床法医学创新教育的需要 创新教育作为一种时代的思想理念,强调的是教育从守成教育、维持教育向创新教育的目标追求,注重的是教育从文化传承功能向文化革新功能的转向,体现的是有利于受教育者创新个性自由全面发展的教育实践活动[2]。传统教学模式的“以教师为主、课堂为主、教材为主”是束缚学生主动学习和个性化发展的主要障碍。而EBFM思维和方法则顺应了创新教育的内涵,成为临床法医学教学的发展方向。有研究证明,医学知识的半衰期为5年,每年更新约10%,而医学生掌握新知识的情况与毕业的年限呈显著负相关。因此,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重循证思维能力培养、重循证方法学训练、重自学能力的提高,真正构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创新教学模式。
1.3 临床法医学实践的需要 EBFM是EBM在法医学司法鉴定实践中的应用和发展。EBM是系统地搜集、评价和应用当前研究成果作为临床决策的医学方法。即将临床问题变成提问,然后系统查找、评价、使用最新的研究结果作为临床决策依据的过程。其核心思想是进行医疗决策时要诚实、尽责、明确、果断地利用当前最佳证据。这一思想与临床法医学实践中医疗纠纷司法鉴定的最佳医疗理论与医疗技术原则的理念一脉相承,并且其工作原理与方法对医疗纠纷司法鉴定具有重要的指导和促进作用。
2 临床法医学教学中培养EBFM思维和方法的措施
2.1 提高循证意识,加强教师在循证教学中的作用 EBFM思维和方法要求鉴定人在鉴定实践中使用已证实的科研证据来解决实际问题,其实质在于思维模式和工作方法的转变。所以,在校学习阶段应尽早把EBFM思维和方法介绍给学生,并把其带入专业实践中。要想培养学生的EBFM思维和方法,首先教师要从自身做起,提高循证意识,更新观念。在当今信息爆炸时代,医学发展日新月异,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涌现,终身学习已成为临床法医学鉴定人的基本素质要求,以问题为基础的循证教育也成为临床法医学教学的明确方向。国际著名教育家Paul Lengrand的终身教育思想认为,教育不单纯是为了传授知识,而是注重促进人的发展[3]。古人亦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所以临床法医学教师需要从单纯传播知识转变到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将灌输式的被动教育改变为以问题为基础的循证思维的主动教育方式,提高临床法医学教学水平。EBFM就是在这一形势下发展并给法医学教育带来新的观念和影响的,无论施教者还是受教者都需要不断学习和实践。
2.2 积极改革教学内容,适应循证教学的需要 临床法医学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医学独立分支学科,其发展历史较短,教材内容的编排主要借助于临床教科书,只是把治疗原则改为了法医学鉴定的内容,而没有从临床法医学的实质即损伤机制方面下足功夫,在某些概念方面不仅脱离临床法医学鉴定实践,亦远落后于临床学科。因此,学生在学习期间对法医学有所轻视,学习动力也不足。针对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过死、培养方法单一等问题,按照EBFM的要求,同时立足于法医学现状,我们着力把临床上先进的循证理念和技术手段及其评价介绍给学生,压缩一些重复内容,优化教学内容。在此基础上,将教师的科研成果适当融入课堂教学,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2.3 积极改革教学方法,推广循证教学的理念 近年来,以问题为基础的“案例教学法”在我院取得了良好效果。不仅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加强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极大地强化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学习精神。我们的做法是,从鉴定实践中筛选出数十例典型案例,把需要课堂讨论的案例资料预先印发给学生,让学生去查找资料,然后在课堂讨论中阐述自己的观点及依据,并一起对这些依据进行评价,得出鉴定意见。以后逐渐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查找资料,最后使学生真正掌握EBFM的基本实践过程。以医疗纠纷司法鉴定为例,该循证过程主要包括:①提出问题,主要依据委托事项及听证过程中当事人直接提出的相关问题,针对具体案情,归纳出鉴定时需解决的核心问题。②检索证据,在目前缺乏完善的EBFM信息平台的现实情况下,主要从教科书、专著、中国学术期刊网、专业学术会议论文等文献中检索。③评价证据,主要是对检索到的文献依据进行可靠性分级。④使用证据,主要是根据案件实际情况,兼顾地域、医院等级、医疗紧急情况、个体差异等因素,在鉴定时注意不要生搬标准。⑤效果评价,对于EBFM而言,效果评价的目的在于形成新的证据,我们主要通过三个环节即内部复核、出庭质证、信息反馈来进行效果评价。
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们也遇到一些问题尚待解决,如EBFM平台建设滞后,检索到的证据相对匮乏,甚至与临床实践脱节;再如,文献信息证据质量不高等。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懂得,EBFM是开放发展的医学,EBFM的科学证据不是一成不变的,目前的某一鉴定意见若干年后有可能被证明是不准确的,而循证方法是永恒的。需要强调的是,EBFM思维和方法虽然是终身学习的模式,但并不排斥其他教学模式和方法,毕竟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也是很重要的。
参考文献
1 刘茜,佘延峰,黄光照,等.对法医学可持续发展的几点思考.中国司法鉴定, 2008, (5):7880.
(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 医学院,河南 郑州 451150)
摘 要: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基础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校2012级护理专业3、4班学生随机分为实验班和对照班。对照班采用教师讲授,辅以多媒体课件为主的教学法进行授课,实验班教学在多媒体授课的基础上增加循证护理的教学。后采用调查问卷的方法对两班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实验班在学习态度、综合能力与素质方面,实验班较对照班有提高(P<0.05);在循证护理技巧方面,实验班较对照班有显著提升(P<0.01)。结论:通过这种方法的教授,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循证意识,为以后去临床工作打基础。
关键词 :循证护理;基础护理;应用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3-0228-02
基金项目:科研项目:河南省郑州市教育局立项项目(ZZJG-C6024)
循证护理是对护理学科提出的新挑战,主要是受循证医学的影响而产生的护理新观念、新思维、新概念;循证护理是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得出理论,再实践的方法对患者实施最优质的护理服务[1]。它能够很好的提高护理人员的辩证思维能力,规范护理人员的行为方式。同时我国的循证护理目前尚处于初级阶段。在喻妓花、任小英的调查中显示[2],在临床护理人员中非常了解此概念的占15.7%,了解不深的占84.3%,这一科学观念目前并未被临床护理人员所理解和接受。所以,我们很有必要在广大护理学生中提前加强循证护理的教育。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尝试将循证护理的观念融入《基础护理学》教学中。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教育出来的护生能真正理解循证护理的涵义,以便将来更好的服务于工作。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我所授课的2012级护理专业3、4班的学生各60名,共计120人,并随机分为实验班和对照班。另外,两个班级的学生在大一均已修完相关的基础课程,比如解剖学、病理与生理学、计算机应用、医学统计学等。据统计,两个班级学生的基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研究方法
将两个班级随机分为对照班和实验班,3班为对照班,4班为实验班。在《基础护理学》的理论教学中,对照班采用教师讲授,辅以多媒体课件为主的教学法进行;实验班在多媒体的基础上,辅以循证护理的教学方法授课。学期结束之后,在两班分别发放调查问卷,并且采用无记名的方式以减少对调查结果的影响。其问卷内容包括综合能力与素质、教学前后循证护理技能的改变和解决临床问题所使用信息资源情况。(1)综合能力与素质:对所学知识是否更加有兴趣;学习的内容是否更加容易理解;是否能较好地与人进行交流,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如何等。(2)运用网络资源等进行文献查阅、信息检索的能力是否提高;能否能灵活自如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评判性思维能力是否有所提高。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对数据进行分析,主要包括描述性统计分析和t检验。
2 结果
本次调查共发出调查问卷120份,回收120份,回收率100%。
2.1 两班学生学习态度、综合能力与素质比较(见表1)
2.2 两班学生循证护理技能的比较(见表2)
3 讨论
3.1 提高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教学活动的核心主体为学生,所以一切教学活动都需要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以这个层面而言,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在课堂上,教学活动是师生双向互动的过程,同学们积极主动的参与又可以激发老师的授课热情,进行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在课堂上采用“循证护理”式的自主分析,即在课前留出案例让大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收集与案例有关的护理措施,查找证据——护理评价。在此过程中,同学们查找资料的来源多样化,比如通过专家、杂志、报刊、网络、图书馆(包括电子图书馆),丰富了同学们原来只依靠教师授课接受知识这单一途径。最后,在课堂上同学们通过辅以多媒体进行相互讨论、辩证比较,有利于大家找出最优的护理措施,当然也培养了同学们团队合作的精神,活跃课堂气氛。
3.2 培养学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
随着临床医学的不断发展,护理学的研究也在与时俱进,但是并非所有的研究结果都适合应用于病人。而循证护理是一种不断地自我否定,通过查找证据,不断地完善,最后尽量使研究结果与现代科学发展观相一致的方法。在多数情况下,本人主要采用现代护理教学法[3],例如“案例教学”和“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在授课过程中会给大家列举临床过程中的一些实例让大家进行判断分析,针对不同的患者让大家提出相关的健康问题,检索各种文献,比如通过教材、网络、杂志等查找的资料,筛选并找出可靠的证据,最后集中评价证据的实用性和有效性。在此过程中循证护理要求学生要对自己所获得各种文献进行评价,所以它改变了学生被动生硬接受知识的方式,改为主动学习的行为方式,培养学生主动思维,信息查询、评价和应用的技能。这一过程使学生能够提高自己判断、推理和分析的能力,即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评判性思维。
3.3 教学中存在的困难
理论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虽然在教学进度中安排有见习日程,但是时间较短,并且作为学生不能在见习期间对病人进行临床操作。所以目前存在的困难主要是理论教学和临床实际操作有一定的界限,这样不利于证据的实践评价。
另外,在护理学科领域中,具有良好的评判性思维的教师不多,而针对教师进行评判性思维培训的机会也少之又少。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想对学生评判性思维能力进行有效地培养,主要依靠教师个人本身不断地学习,在课堂中能够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进行有准备的授课。但这样一来,课程准备的时间也就延长了,无形的加重了教学负担。
总之,我国传统的教学方法相对刻板,缺乏对护理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护理教育应加强循证护理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适当的加大教学时数,这样更有利于教学方法的优化处理,以更好地促进护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为学生进入临床工作做准备。
参考文献:
(1)庞月娥。循证护理的现状与展望[J]。中华名医论坛,2004(5):62-63.
文章编号:1003-1383(2007)03-0337-03
中图分类号:R 47文献标识码:B
科学研究是一门学科发展的基础。循证护理(Evidence-BasedNursing,EBN)由加拿大Alba Di2censo教授于1991年提出,是循证医学的重要分支,意为“遵循证据的护理学”,可定义为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当前所能获得的最好的研究证据,同时根据护理专业技能和多年临床经验,考虑病人的价值和原理,将三者结合,制定护理措施[1],其核心是以最佳证据为基础开展护理工作。循证护理学现在正处在起步阶段,迫切需要本学科科学研究产生大量成果来壮大和完善自身。但目前我国循证护理总体科研水平还很低,力量很薄弱,存在问题很多。笔者在此作初步探讨,望能抛砖引玉,引起更多的同行对循证护理科研工作的关注。
循证护理科研存在的主要问题
循证护理学是受循证医学的影响而产生的护理新观念,最早将循证医学应用于护理工作的是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的一些研究机构[2],近年来在临床护理实践中不断发展,被公认为21世纪临床护理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于20世纪90年代末期引进“循证护理”,发展时间短,研究正处在起步阶段,科研力量薄弱,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都还处于较低的水平,迫切需要提高。
1.对循证护理认识不足 虽然我国护理界对于循证护理的研究与实践日益增多,但护理人员实践循证护理的能力与国外同行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喻姣花等[3]对某院300名护理人员进行调查发现,循证护理的知晓率为63.4%,但非常熟悉和比较熟悉者占15.7%,未听说过占36.6%。万丽红等[4]对广东在职护士进行调查,对EBN内涵一无所知的占36.67%,大致了解的占62.38%,了解较深的仅占0.95%。李亚洁等[5]对本院护理人员进行EBN认知状态调查,结果一无所知的占26.75%,听说过或了解的占63.69%,熟悉的占9.54%。由此看来,这一全新的、科学的工作方法并没有被我国广大护理人员所接受和深入了解。
作者简介:唐小岚(1962-),女,广西桂林市人,副主任护师,研究生学历。2.科研力量薄弱 由于我国的护理教育长期以中专教育为主体,医院护理人员的教育层次普遍偏低,知识面较窄,缺乏多学科知识,难以开展一定广度与深度的护理科研工作。并且普遍存在“重医疗,轻护理”现象,护理从属于医疗,护理工作常局限于执行医嘱和常规操作,导致护理管理者自身对护理科研工作也认识不足。大多数医院对于护士的要求只限于不出差错事故及服务态度热情周到等,很少有科研上的安排,因此,大多数临床护士缺乏科研意识。诸多原因导致我国护理人员能系统、科学地从事护理科研的人很少,虽然近几年我国的护理科研立项不少,但其结果真正能做到实证的却不多。
3.医疗管理体制的制约 护理循证过程需要大量时间。在我国的大部分医院,护理人员严重缺编导致护理人员工作压力大,超负荷工作,有限的临床护理人员忙于应付常规护理工作,无暇顾及护理研究以及新的护理理念和方法,缺乏从事科研或循证的时间。另外,护理人员寻求其他医务人员协作较为困难,护理科研成果的临床实验和临床应用面临的困难也较多。
4.循证护理研究机构缺乏 上世纪9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普遍建立了循证护理研究机构,香港中文大学1997年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循证护理中心。英、美等国经历10余年的发展,循证护理学已初具规模。我国1997年才成立循证医学中心,在这以后部分临床护理人员才了解到循证护理的概念及涵义,开始进入循证护理的实践。虽然我国护理界对于循证护理的研究与实践日益增多,但目前还没有专门的循证护理研究机构,大部分护理人员未得到专门的培训,缺乏有关知识,临床护理专家和循证实践骨干短缺,阻碍了循证护理的临床实践。
5.实证资源贫乏 实证是经过科学的方法验证的事实或原则,在循证护理中实证是科研成果、临床经验、患者需求的有机结合,是开展循证护理的基础。而循证护理则需要护理研究来支撑,才能产生科学的循证护理,其实践质量的好坏主要在于寻找什么样的实证及怎样运用这些实证。但目前我国已发表的论文显示:部分研究的样本数量太小;绝大部分论文未述及具体的随机方法以及随机方案的实施;大部分论文未阐明研究对象的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试验结果的判断过程中极少采用盲法;部分论文仅出示P值或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未具体阐明所采用的统计分析方法,有些研究结果未做统计学分析处理等[6]。在运用循证护理时,利用的科学证据较少,而获得的部分资料其科学性、结论的可靠性也令人质疑。
循征护理管理对策的探讨
21世纪,科学技术发展迅速,人类的精神与物质生活都有很大的提高,在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指导下,循证护理学也面临着巨大的机遇与挑战。目前我国循证护理科研发展太弱,很大程度上与相关管理者的观念有关,这就对循证护理的科研工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针对上述情况,笔者提出以下对策见解。
1.优化教育方案 循证护理是当今护理界最前沿的观念,中国的护理事业应积极迎接挑战。我国的护理工作与发达国家相比尚有较大的差距,护理事业的发展,不能光靠临床护理人员的自主学习,管理者要发挥高屋建瓴的作用,主动借鉴先进的理论、先进的观念和方法,理清思路,引进循证护理的理论体系,从整体上计划本单位护理教学方案,推进本单位护理事业跨跃式的发展。
2.建立研究机构,共享实证资源 循证护理是科研成果与护理实践的有机结合,但循证护理作为实证的科研成果,必须经过严格系统的评审认定。目前,在国内能列入较高层次护理实证的科研还不太多。因此,建立护理科研机构,大力发展护理科研是将循证护理真正开展起来的必备条件。高等护理院校、临床护理专家肩负着带动我国护理科研的重任,应当发挥积极的作用。循证护理研究机构,可系统地全面地收集各种公开发表或尚未正式公布的研究报告,组织进行系统评价和分析等工作,建立完善的循证护理资料库,为临床护理人员提供最佳的可靠的信息来源,进行循证护理的研究和培训,促进合作与交流,使循证护理得以发展壮大。
3.增强行政支持 管理者应充分重视护理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减少护士工作中简单的机械劳动和非护理工作,提供促进循证活动的机会和条件,给予相关行政支持,制定统一学习的时间,讨论及解决临床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为循证护理在临床的开展提供动力支持和时间保证。
4.提高研究能力 在科室中成立循证护理工作小组,配备有相当科研能力并且受过专门循证护理培训的护士,以点带面,积极开展循证护理研究工作,提高护理人员阅读科研文献的能力。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共享的优势,寻求最佳实证,对临床护理工作中存在的疑问进行多角度多方位思考。
5.加强导向作用 循证护理是21世纪护理发展的新动向,目前,国外也无成熟模式。国内也有以科研为基础进行循证护理教学和护理实践研究的报道,显示出了我国开展循证护理潜在的热情和能力。但目前我国普遍开展循证护理的时机尚未成熟,管理者要发挥导向作用,广泛宣传,使循证护理的理念深入人心,试点要慎重,要求通过循证护理,达到患者真正得到益处,提高护理服务质量的目的。
循证护理一旦在我国得以开发,它对提高护理质量,推动护理研究,促进学科的发展均有着重要意义,将为我国护理事业的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为此,护理管理者及护理人员应当树立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掌握并应用循证护理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准确搜索证据,遵循科学证据,在实践中指导护理工作,使护理真正成为一门以研究为基础的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