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西方艺术美学的异同范文

中西方艺术美学的异同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西方艺术美学的异同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中西方艺术美学的异同范文

关键词:古罗马;西汉;思想;雕塑

对于西方人来说,罗马始终是一个振奋人心的名字,它既指一座名城、一个帝国,也代表着一个文明、一个时代,而且是他们心中可作典范的、伟大而光辉的文明和时代;而对于东方人来说,周秦汉唐的影响则超过了人类历史中的任何一个时代,至今人们提起汉唐气象,还充满了憧憬和向往之情。在艺术方面,同一时期两个国家的审美艺术由于背景不同差异甚大,下面我们就审美思想和艺术门类的比较去了解它们的艺术。

一 审美思想之比较

说起古罗马时期的美学,肯定是和古希腊联系在一起的,它是古希腊的一个延续。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都是“模仿”说的代表人物,强调艺术的模仿是再现“应当有的事”,认为模仿自然是一种认识活动,处于求知的目的,人们把自然模仿下来,创造为艺术,从而提升了艺术的地位,使艺术高于自然。

在提出模仿说的同时,柏拉图提出著名的“理式”论,他用和谐,对称,比例等形式来描述“理式”的特点,这也能推断出当时柏拉图所说的和谐是在形式上的和谐,而并非侧重于内心的和谐,是一种理性化了的形式。[1]所以这种美学思想的核心就是美是以现实世界为模板,模仿的越惟妙惟肖就越美,用模仿的态度去再现这世界的美,强调了形式上的和谐,重理性而轻情感。

而不同于西方,在中国西汉时期,儒家和道家的思想盛行,其中以《淮南子》为代表的道家美学主张自然美的追求,强调天人合一的思想,渐渐将对内在审美人格精神追究转化为对广阔大世界大自然的审美追求,这标志着汉代美学的一个新的转变。在当时的西汉,儒道思想占主体地位,儒家思想强调中庸,把“成教化,助人伦”作为艺术的最高目标,从而抵达内心的和谐容纳显现实情感的“乐而不,哀而不伤”的中庸理想境界。[2]而道家思想强调的是依附于大自然世界的心与物的统一,虽然与儒家思想有些不太相同,但他们共同的思想都是追求天人合一的一种心灵上的和谐。

众所周知,中国的传统诗画在于赞美自然,赞美大好江山。这一思想在诗画的上面的表现在于,对于内心情感和整个画面的一个融和,表达人物处在静谧的山水画中天人合一的感悟,追求情感的抒发,用笔墨传达的韵外之旨,不求相似,只求神似,这就是“表现”说的体现,强调情感的表现。

上诉对于古罗马和西汉时期的思想对比尚不能完全的表达出中西同一时期的审美思想差异,中西美学思想上的差异给两地带来的影响也岂非是这一些所能决定的。但是中西哲学思想的差异是造成美学审美思想差异根本原因是可以肯定的。

二 艺术门类(以雕塑为例)之比较

当我们面对汉代的那些雕塑,比如汉墓出土的精美陶俑,或者来自面对来自同一时期的古罗马的艺术雕塑,如著名的《奥古斯都像》雕塑时,不仅赞赏,我们还会惊叹为什么在同一时期的雕塑会它们的艺术特征竟存在那么大的差异。

(一)题材

古罗马追崇神人同源的宗教观,在题材方面,古罗马的雕塑更多为人物雕塑,大多数的人物题材都是统治者,贵族阶级和神,把罗马帝王与神相提并论,体现了帝王至高无上的地位。在《奥古斯都像》这件作品中,表现的就是神人的结合,既是神也是人,是当时个人崇拜的体现。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来古罗马时期,政治的权威在人心目中的地位。相比而言,西汉时期的雕塑题材大多也以人为主,并且动物和一些想象出来的神兽也是人们表达艺术的一种方式。

但与罗马时期不同是,西汉时期的人物大多以平凡的人为主,还有一些神兽也是人们为了除邪避患,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表现。如西汉出土的杂技陶俑盘,生动展现了杂技演员同台演出的其乐融融的场景,传达了那时国泰平安人民幸福的思想。

(二)造型

古罗马民族雕塑继承了希腊雕塑上的原则和技巧,在人物面部表情的处理上惟妙惟肖,出于求实的性格特点,雕塑家们要关心和注意观察人物所具有的的细节并真实的塑造出来。[3]同时这种求实也显现出了一个帝国所具有的严谨,高贵的审美情趣。

而中国西汉的汉佣并不太注意细节的刻画和神情的具体描绘,而是突出夸张人物的姿态形式,拥有手舞足蹈的动作,却又是异常简单的一个整体形象,追求力量、速度的神韵所在,但又由于简单的刻画,显得汉代的雕塑的古拙,在古拙中又不失神韵,这就是汉佣的神奇所在。[4]

总体来说,艺术家们的艺术实践风格都是来自于生活,雕塑家们也不例外,古罗马的雕塑家们一般在创造作品时都是观察实物实体,但西汉的雕塑家们往往没有一个固定实体进行观察,而是凭借自己的生活实践进行想象创作的。因此东西方的雕塑差异也由此而来。

(三)用途

由于古罗马当时的政治影响,追求个人崇拜,神人同一的思想观念,雕塑强调为帝国政治服务,强调歌颂帝王的伟大,之后再普及到普通的贵族阶级,往往为了彰显雕塑像的威严高贵,它都会被陈列在各个公共空间,这样就可以提高自己的政治地位和名誉。同时,他们也是希望通过大理石的雕像希望自己和大理石一样永垂不朽。

在西汉,乃是整个中国古代,雕塑大多作为陵墓雕塑艺术,一般都是陵墓之前的看守和一起被埋入泥土中的陪葬品,世世代代的帝王和贵族都希望自己死后像生前一样风光。汉代社会和古罗马社会相似,都开始弥漫了人神共存的气息,所以即使是陪葬的用品,人们出于人神共存的思想,所以在制作墓葬陶俑时候会依然展现出对于世俗的留恋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风格。

所以,汉佣的封闭性就自然而然的和古罗马开放性的雕塑形成鲜明对比,也体现了中西文化和背景的差异。

结论

由于不同的政治,经济,宗教背景下,古罗马与西汉时期的艺术表现出了很大的不同,这对以后的艺术发展也无疑打下了最扎实的基础。总体来说,古罗马艺术崇尚形式美,注重表面的艺术美,而中国西汉的艺术崇尚情感的抒发,侧重中真正内部的表达情感,不注重表面,而更要求神韵。这些些种种的不同,可以简单概括了中西美学的一个异同,这在后世的绘画,建筑等艺术作品中都可以得以表现。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