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特色校园文化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工学结合;职教文化;职业素养
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党和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担负着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重任。近几年,根据国家产业升级改造的需要和就业市场对人才的要求,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正从规模扩张阶段向内涵质量提升阶段转型发展。在这个转型期,要想真正实现高等职业院校的内涵式发展就必须以特色校园文化为引领,提供巨大的精神动力和培育人才的文化氛围。然而目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仅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盲目模仿高校的校园文化模式,针对性不强,创新性不够,急功近利,流于形式,导致其校园文化建设的浅表化、趋同化和缺乏特色,限制了校园文化功能的全面发挥。因此,探索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新思路、新路径有其必要性和紧迫性,由于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大都以行业为依托实施办学,创造性地在“工学结合”模式下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就能够突出优势,彰显办学特色,实现强大的育人功能,使高等职业院校的内涵建设获得源源不断的内在动力,有力地支撑其核心竞争力的建设。拔幕J剑攵孕圆磺浚葱滦圆还唬惫饔谛问剑贾缕湫T拔幕ㄉ璧那潮砘⑶魍腿狈μ厣拗屏诵T拔幕δ艿娜娣⒒印R虼耍剿魑夜叩戎耙翟盒PT拔幕ㄉ璧男滤悸贰⑿侣肪队衅浔匾院徒羝刃裕捎谖夜叩戎耙翟盒4蠖家孕幸滴劳惺凳煅В丛煨缘卦凇肮ぱЫ岷稀蹦J较驴剐T拔幕ㄉ瑁湍芄煌怀鲇攀疲孟园煅厣迪智看蟮挠斯δ埽垢叩戎耙翟盒5哪诤ㄉ杌竦迷丛床欢系哪诙Γ辛Φ刂С牌浜诵木赫Φ慕ㄉ琛
一、创建独特的职教文化
一、创建独特的职教文化
高等职业教育是普通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它不同于学历教育,旨在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从人才培养目标来看高等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属于职教文化,因此高等职业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就要体现职教文化的特殊性,将职业理想、职业心理、职业使命、职业规范等职教元素融入到教学实践、校园活动、素质教育等校园建设的多个方面,根据实际需要释放职教元素,使学生在浓厚的职教文化中受益,具备良好的职业观念。
高等职业教育是普通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它不同于学历教育,旨在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从人才培养目标来看高等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属于职教文化,因此高等职业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就要体现职教文化的特殊性,将职业理想、职业心理、职业使命、职业规范等职教元素融入到教学实践、校园活动、素质教育等校园建设的多个方面,根据实际需要释放职教元素,使学生在浓厚的职教文化中受益,具备良好的职业观念。
二、建立层次清晰的职业素养培养结构
二、建立层次清晰的职业素养培养结构
职业素养的形成需要经历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根据“工学结合”的实施阶段,职业素养的形成可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获得认知阶段,第二个阶段是掌握职业规范阶段,第三个阶段是职业素质形成阶段。因此,高等职业院校应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首先要通过专业课程教学、邀请行业专家、企业家、高级工程师等为学生进行专题讲座、举办职业前景获知活动、利用文化长廊、文化橱窗等宣传形式等让学生充分了解今后所从事的职业,增强对该职业的向往和热爱;其次要在职业技能的学习中掌握工作规范,具备成本意识、安全意识、质量意识等岗位工作应有的心理素质;再次通过前两个阶段的培育,使职业素养不断升华,逐渐养成学生的敬业精神、团队精神、职业荣誉感、职业自信心等,真正形成职业素质,为毕业生的职业人生奠定坚实的心志基础。
职业素养的形成需要经历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根据“工学结合”的实施阶段,职业素养的形成可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获得认知阶段,第二个阶段是掌握职业规范阶段,第三个阶段是职业素质形成阶段。因此,高等职业院校应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首先要通过专业课程教学、邀请行业专家、企业家、高级工程师等为学生进行专题讲座、举办职业前景获知活动、利用文化长廊、文化橱窗等宣传形式等让学生充分了解今后所从事的职业,增强对该职业的向往和热爱;其次要在职业技能的学习中掌握工作规范,具备成本意识、安全意识、质量意识等岗位工作应有的心理素质;再次通过前两个阶段的培育,使职业素养不断升华,逐渐养成学生的敬业精神、团队精神、职业荣誉感、职业自信心等,真正形成职业素质,为毕业生的职业人生奠定坚实的心志基础。
三、创造职业人文环境
三、创造职业人文环境
高等职业院校要依靠“工学结合”模式的办学优势,在实训基地、实验室等实践教学场所的建设中,创造职业人文环境,塑造职业品格。笔者在多年的校园文化建设实践中参与到黑龙江信息技术职业学院中央财政支持的电子实训基地建设的全过程,该实训基地按照实际工作岗位的需要建设了SMT生产线、PCB生产线等,按照企业生产要求组织教学、进行管理,形成项目开发团队完成各项任务,张贴工序流程、工作规范,进行实践教学时要求师生统一着装,装工作服、佩戴工作用具,坚持对学生进行观念引导、行为示范和良好职业风范的培养。
高等职业院校要依靠“工学结合”模式的办学优势,在实训基地、实验室等实践教学场所的建设中,创造职业人文环境,塑造职业品格。笔者在多年的校园文化建设实践中参与到黑龙江信息技术职业学院中央财政支持的电子实训基地建设的全过程,该实训基地按照实际工作岗位的需要建设了SMT生产线、PCB生产线等,按照企业生产要求组织教学、进行管理,形成项目开发团队完成各项任务,张贴工序流程、工作规范,进行实践教学时要求师生统一着装,装工作服、佩戴工作用具,坚持对学生进行观念引导、行为示范和良好职业风范的培养。
四、积极与行业、企业文化融合、对接
四、积极与行业、企业文化融合、对接
高等职业院校应发挥与行业、企业密切合作的优势,积极引入优秀的行业、企业文化,结合校园文化建设的实际,进行消化、吸收,使学生更好地适应行业、企业的用人需求,奠定坚实的就业基础。笔者曾参与到黑龙江信息技术职业学院与海尔集团的校企合作工作中,也进行了校园文化与海尔文化的对接工作,在此过程中学院吸收了海尔大学在技能培训中注重效率、不断提高精准化、标准化等海尔文化的精华之处,融入到学院的特色校园文化建设之中;同时,学院学生到海尔集团总部等校外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实习期间,进行工学交替,参与真实的企业工程实践,按照企业工作规范、经营准则、经营作风等开展工作,提升了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帮助学生加快社会角色的转变,进一步扩展了校企文化兼容的空间,有效促进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交融和对接。
高等职业院校应发挥与行业、企业密切合作的优势,积极引入优秀的行业、企业文化,结合校园文化建设的实际,进行消化、吸收,使学生更好地适应行业、企业的用人需求,奠定坚实的就业基础。笔者曾参与到黑龙江信息技术职业学院与海尔集团的校企合作工作中,也进行了校园文化与海尔文化的对接工作,在此过程中学院吸收了海尔大学在技能培训中注重效率、不断提高精准化、标准化等海尔文化的精华之处,融入到学院的特色校园文化建设之中;同时,学院学生到海尔集团总部等校外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实习期间,进行工学交替,参与真实的企业工程实践,按照企业工作规范、经营准则、经营作风等开展工作,提升了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帮助学生加快社会角色的转变,进一步扩展了校企文化兼容的空间,有效促进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交融和对接。
高等职业院校应充分发挥“工学结合”模式对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推动作用,结合实际需要,使特色校园文化的张力得到合理地挖掘和释放,增强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实力、活力和竞争力,为社会提供具备高素质、高技能的有用人才,建构起高等职业教育的文化磁场,不断增强感召力和示范效应,从而打造富有社会影响力的文化品牌。
高等职业院校应充分发挥“工学结合”模式对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推动作用,结合实际需要,使特色校园文化的张力得到合理地挖掘和释放,增强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实力、活力和竞争力,为社会提供具备高素质、高技能的有用人才,建构起高等职业教育的文化磁场,不断增强感召力和示范效应,从而打造富有社会影响力的文化品牌。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田晓明.关于高职教育中的校园文化建
[1]田晓明.关于高职教育中的校园文化建
设[J].辽宁高职学报,1999(1).
设[J].辽宁高职学报,1999(1).
[2]雷久相.加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
[2]雷久相.加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
文化对接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6,
文化对接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6,
(12).
(12).
[3]贺继明.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
[3]贺继明.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
践[M].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
践[M].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
[4]张劲.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和
[4]张劲.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和
实施路径[D].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实施路径[D].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0.
2010.
[5]曹雪明, 周东华. 企业文化精神与高职
[5]曹雪明, 周东华. 企业文化精神与高职
院校校园文化建设 [J]. 教育与职业,
院校校园文化建设 [J]. 教育与职业,
2011,(23).
2011,(23).
[6]Lieberman,Ann,eta1.Building a
[6]Lieberman,Ann,eta1.Building a
ProfessionalCulturein Schools[M].
ProfessionalCulturein Schools[M].
Amsterdam Ave,1988.
Amsterdam Ave,1988.
[7]Rolf Kessler . Diebesondere Qualitaet
[7]Rolf Kessler . Diebesondere Qualitaet
von Lehre und Studium als Profielement
von Lehre und Studium als Profielement
der Fachhochschulen, in : gewerkschaftliche
der Fachhochschulen, in : gewerkschaftliche
Bildungspolitik [J] .Nr. 3, duesseldorf ,
Bildungspolitik [J] .Nr. 3, duesseldorf ,
1996.
1996.
[8]DealT,E, andPetersonK, D.The
[8]DealT,E, andPetersonK, D.The
Shaping School Culture Field book [M].
打造**教育品牌
“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校园文化环境对学生良好品行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本次校长任职资格培训——厦门之行,真是让我大开眼界,使我更加深刻认识到了提升校园文化品位的重要性。
从听取的几位校长的讲座和参观的几所学校来看,厦门教育有个共性,那就是紧紧围绕“规范管理、特色办学、文化立校、打造精品”的工作思路来做文章。因此如何找准学校发展与文化建设的契合点,把搭建校园文化平台,作为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载体,充分挖掘校园文化内旨,全面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不断塑造有活力有特色的教育形象,大力提升学校办学品位,打造**教育品牌,这是我们一直要思索探讨的问题,也是我们**教育人孜孜不倦追求的目标和奋斗的方向。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在“美”字上下工夫,打造优美校容。
校园文化应该本着“处处是教育之地,人人是教育之师”的原则开展环境建设,让学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成为知识的载体、文化的集成,使墙壁说话,花草发声。通过精心设计,形成富有文化底蕴的校园文化氛围,把育人融进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要体现两个“美”:
(一)规划美。为实现标准化建设目标,在所有学校项目实施之时,结合现有办学条件、办学特色、文化底蕴以及学校建设情况,广泛征求意见建议,在此基础上请设计团队进行科学规划设计,全面考虑硬化、绿化、美化和校园文化建设,力求做到设施完善、布局合理、品味高雅。在确保基础设施完善的前提下,着力考虑校园文化品味的提升。
(二)校园美。在现有校园基础上,挤出经费做好校园绿化、美化、亮化工程,使校园成为当地最美的风景线。最有浓厚的文化氛围的精神家园。创意人文小道干净整洁,教学楼、食堂等建筑错落有致、气势恢宏;花草树木整齐排列,让人赏心悦目;立体雕塑与鲜红的国旗一起映衬着湛蓝的天空;造型活泼的草坪牌、树牌点亮校园;主体楼上、围墙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校训校规庄重醒目;楼道、走廊、教室、里名人名言、诗词歌赋组成亮丽的文化墙,每一面墙壁都在说话,每一个字都闪烁着人文光辉;塑胶(草坪、沥青)操场大气磅礴,活动场地平坦宽阔。学生们在这里幸福地探索做人的真谛,领悟知识的奥秘,感受合作的愉悦,体验生活的情趣。学校还非常重视学校局部重点区域的装饰与美化,走进校园,格调高雅的师生优秀专业作品、大师感言警语、人生哲理名言、安全提示,无不在潜移默化中引导规范师生的一言一行。
二、在“特”字上做文章,营造良好校风。
在打造县域教育共同特色的同时,为避免学校文化建设千校一面的现象,我们还应该从多方面进行审视、把脉和规划,着力探索有效促进学校发展的方式、方法与途径,选准契合点、培育灵动点,鼓励学校结合学校办学条件、办学理念、学校传统文化以及区域特色文化等情况,力求校园文化建设出精品、出特色,形成“一校一品”“一校一特”的良好局面,打造品牌,凸显学校特色,营造向上、向善、向美的良好校风。要做到三个“特”:
(一)独树办学理念彰显特色。在遵循国家教育方针的大前提下,我校努力构建符合校情、特色鲜明、内涵丰富的校园文化体系,提升发展意识,强化精品意识,以扮靓学校、办亮教育为目标,树立独特的办学理念,彰显出校园文化特色。将文化特色体系、教育理念渗透到学校管理、教师成长、教学改革、德育实践、素质教育、科技活动等各项日常工作中。使学校知名度更广,使品牌力更强,从而走出一条颇具内涵和教育影响性的特色办学之路。
(二)挖掘地域文化培育特色。为推进素质教育,提升学校办学品位,各校还可以结合本地地域人文历史底蕴,搜集大量乡土文化元素加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推进学校形成特色课程,开发出自己专业特色的学校课程,为学生的地域特色化成长提供广阔的空间。
(三)开展师生活动创造特色。一方面要始终坚持“给师生展示空间,让师生做主文化舞台”的原则,发动广大师生积极参与做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人,从学校校训、“三风”、校徽的设计,到体艺科技节的设计组织,到童谣、手抄报、钢笔字、科幻画的创编,到文化墙的素材搜集与设计展示,再到走廊、教室、花坛里随处可见的“凡人哲语”……学校内所有文化元素均可以倡导由师生自主设计,为师生提供了充分的才华展示平台,激发师生的积极性与能动性,更深地触及师生心灵,使他们产生情感共鸣,从中汲取成长的动力,并且激发他们爱护校园文化的主动性和责任感。使校园文化成为无处不在的向真、向善、向美之声,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精神大餐。另一方面,可以深入开展书香校园创建活动,通过“读书沙龙”“经典美文诵读”“古诗文背诵比赛”“课本剧表演”等精彩的读书活动,以书香促养成,以书香长知识,以书香增智慧,以书香育人格。坚持每学期进行“书香班级”“读书之星”评比,给师生提供展示的平台,营造了“快乐读书,读书快乐”的学习氛围,给校园增添了浓厚的“书香气”。同时,还可以结合传统节日、重大节日庆祝、“三色”(红色、绿色、古色)文化教育、“三爱”教育、“三
节”教育、国学教育、文明城市创建等主题开展形式多样的德育教育活动,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设计主题,广泛开展演讲、征文、知识竞赛、讲故事、运动会、劳动和社会实践等活动,有针对性地对孩子进行熏陶。广泛开辟“第二课堂”,拓展文化阵地,充分发掘校内外教育资源,开设丰富多彩的书法、舞蹈、田径、科技制作、写作、棋艺、小记者等课程内容,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特长。
三、在“导”字上使力气,塑造深刻校魂。
(一)加强领导,纵深推进。近两年来,**市把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作为提升办学品质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加大经费投入,先后多次选派校长外出参加校园文化建设现场交流会和观摩学习,从而使校园文化特色建设根植于校长的心里,让心动变成行动,让羡慕变成实践。近期,教育局又成立了校园文化特色学校创建设评估领导小组,下拨创建启动资金,这将大大推进**市中小学校园文化特色学校的创建。
(二)强化督导,长效激励。我们还应该将校园文化建设列入学校办学业绩的学年考核之中,以校园文化建设“八有”(
有文化主题、有围墙文化、有走廊文化、有教室文化、有寝室文化、有办公室文化、有食堂文化、有厕所文化)为导向,采取过程督查与结果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督促检查,确保按年度完成全市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目标。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将中小学按区域划分片区,制定了优质学校结对帮扶薄弱学校计划,形成以片组为基础、结对帮扶互动的教育发展共同体,每个共同体内,既有优质学校,又有薄弱学校;既有城区学校,又有农村学校。经过辐射带动,可以使教育春色满园、并蒂花艳。同时,还可以通过班级文化、宿舍文化、食堂文化等评比活动,以评比来推动文化创建的持续深入开展,沉淀浓厚的文化气息,塑造深刻的校园之魂。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校园文化可以赋予学校以丰富的内涵和生命活力,它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窗口,一个激活点。校园文化特色学校的创建留给**教育人的不仅仅是思考,更是寻找发展中的新基点,坚定发展中的新方向,让我们齐心协力,用先进的理念、踏实的工作作风去书写学校素质教育的新篇章,为打造**教育品牌涂抹上浓重的一笔亮色。
**市第七小学
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十”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按照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以学校规章制度建设为基础,以中小学生为主体,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以优化、美化校园环境为重点,以形式多样、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深入推进素质教育,不断丰富学校文化内涵,打造鲜明办学特色,努力形成厚重的校园文化积淀和清新的校园文明风尚,使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接收熏陶和感染,在良好的校园人文、自然环境中陶冶情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二、基本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校园文化建设要坚持实事求是、立足实际,着眼于学校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遵循教育教学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满足学生全面成长和特长发展以及教师专业成长的需求。
(二)教育性原则。精心设计和布置以校园环境为载体的静态校园文化,讲究艺术性,坚持高品位,达到美观、高雅,使校园的每一面墙壁,每一个角落,每一处空地都具有教育作用。
(三)校本性原则。校园文化建设要坚持从学校实际出发,充分挖掘学校文化传统底蕴,利用师资条件优势和社区资源,寻找建设的着力点,将办学特色融入其中。
(四)发展性原则。校园文化具有发展性、动态性等特点,校园文化建设内容必须坚持与时俱进,坚持弘扬时代主旋律,体现发展主题,培育时代精神。
(五)实践性原则。结合学校文化生成特点,在教育、教学、管理、服务等各项实践活动中培植学校文化,使其持续生长。
三、主要目标
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逐步完善,力求品位”的总体思路,力争使学校达到“办学理念先进、校园环境优美、师生身心健康、文化氛围浓厚”的目标。从而逐步推动全区中小学校普遍自觉走文化立校、文化治校、文化强校之路,全面创设环境优雅、内涵丰富、理念先进、制度科学、功能完备的学校文化系统,丰富师生校园文化生活,让校园处处充满文化的气息。
四、主要任务
校园文化是以学校物质条件为基础的物质文化和以人为中心的精神文化的统一,是学校环境、规章制度、文化氛围、活动形式等各要素的总和。各中小学校要把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放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理念文化建设
学校要动员全体师生在认真总结本校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紧密结合时代精神,根据本校实际情况,深化科学教育思想,提炼明确学校定位和发展规划,提出最切合本校师生发展的育人目标和富有个性内涵的办学理念,形成系统、独特、能为全体师生广泛认同的、符合学校发展方向的学校理念文化体系,并据此提炼形成主题鲜明、内涵丰富、文字简明、指导性强的校训,凝炼符合学校传统、办学特色、发展远景,并相对固定的校风、教风、学风。学校要引导和鼓励班级围绕“三风一训”,形成优良的班风。
(二)形象文化建设
各学校要重视本校形象塑造规划,根据自身的办学理念、发展方向、育人特色等符合自身实际的理念文化,运用文化设计元素统一规划设计校徽、校歌等代表学校形象的标识,并从设计学原理出发,确定本校的标准字和标准色。标准字即学校对内对外宣传中所使用的以一种字体为主的专用美术字体;标准色即体现学校整体外部形象的以一种色彩为主的专用美术色彩,学校的楼宇、各种设施设备、以及学校校服等均应与学校确定的标准色相协调。采用校徽、标准字和标准色可以展示学校的整体风格和个性形象,从而使学校彰显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营造大方典雅的环境氛围。各学校要从建设良好的教育品牌形象出发,将校刊、校报、校广播台、校园网、宣传阅报栏以及校牌、各室的门牌等标识文化设置精美、位置恰当,使其具有宣传性、艺术性和教育性;要完善学校视听觉形象标识的规范管理与使用,规范学校的导示系统如楼名、路名和雕塑铭文,让师生耳濡目染地感受文化的氛围;要通过建立校史陈列室、荣誉室等设施,增强师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从而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
(三)环境文化建设
校园环境包括校园建筑、校园活动场所和所有教学设施设备,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校园环境文化建设要在学校理念文化的指导下,按照学校形象文化的统一风格,通过对学校自然环境的建设,提升师生的审美情操和对美好事物和理想的向往追求,促进师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从而实现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
1.校园外景
(1)门口挂校牌,大门两侧设安全警示,校内醒目位置设“三风一训”、悬挂国旗,主要建筑物正面题写励志标语,走廊悬挂名人画像,师生佩戴校徽,最醒目处设置体现办学目标的巨幅标语。校园道路平整,校舍场地整洁优雅,无卫生死角。
(2)文化长廊:因校制宜设展示橱窗,张贴学生守则、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设阅报栏,出黑板报,展师生作品,颂学子风采,扬知名校友。
(3)绿化场地:科学合理设计校园绿化,种植树木花草,使校园三季有花,四季常绿。花草树木贴标签,假山池泉示安全,醒目处设温馨提示,有条件学校可设计布置艺术雕塑。
(4)运动场地:悬挂或书写巨幅标语,绘制简笔画。
(5)校园广播站:乡镇中心小学及以上学校成立广播站,每天定时播报。
2.教师办公室和集体备课室
走廊挂教师作品,门口挂室牌。室内醒目位置贴室训,挂《教师职业规范》、《中小学教学常规》;适当位置放花盆,办公桌面置贴有教师照片的桌牌。办公室摆放整洁有序,布置温馨雅致。有条件的学校要逐步改善教师办公环境。
3.教室
走廊挂学生书画、名人名言,门口挂室牌。室内选择性张贴(或悬挂)国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个字、眼保健操挂图、课程表、作息时间表、值日生表、班级(学校)活动安排表、学生守则、日常行为规范、名人名言、中国地图、世界地图等,合理设置图书角、卫生角、公告栏、黑板报或学习园地。室内陈列力求温馨大方,整洁和谐。
4.功能室和少年宫等专用教室
悬挂管理制度,题写与专用教室相符合的标语、字画、手工作品等,环境布置与所开展的活动相适宜,温馨、大方、得体。
5.学生寝室
走廊张贴书画、防疫、消防、安全用电类宣传画等安全警示用语,设置安全疏散标志。寝室门两面(里、外)张贴住宿学生个人信息(班级、姓名等),室内布置《寝室公约》、《文明寝室评比办法》、休闲书画、学生制作的工艺品。适当位置贴学生值日表、寝室管理分解表等。铺位贴学生信息(姓名、班级、家长联系电话等)标签。室内陈列务求整齐划一,如被成方、鞋成线等;室内卫生务求干爽清洁。
6.学生食堂
布置饮食文化标语,如节约粮食、节约用水等,悬挂饮食价格公示牌、食品卫生安全投诉电话等。
(四)行为文化
各学校要在正确的办学理念指导下加强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建设,并通过仪式、典礼和节日等常规性的活动,逐步建立和巩固学校师生良好的行为模式,使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于无形中内化为师生自觉地行动。
1.大力开展学生社团活动,广泛开展歌咏、乐器、舞蹈、绘画等艺术社团,球类、武术、棋艺等体育社团,航模、机器人等科普社团,读书会、文学社等文化社团,以及放风筝、剪纸等乡土特色社团活动。
2、积极开展教师活动,组织恳谈会、青年读书会、教研沙龙、教师论坛、教学反思会,体育俱乐部、教工之家等,并积极开展各类活动。
2.统筹安排艺术节、体育节、科技周、健康周、各类竞赛等文化展示活动。
3.围绕结合国旗下讲话、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三爱”、主题班会、经典诵读等活动,有计划地开展德育主题教育活动,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班级、进课堂。
4.行为习惯养成。穿戴整洁大方,教师穿正装,学生穿校服,举止文明优雅,交谈亲切自然,见面问候礼让。男生不留长发,女生不穿高跟鞋、不化妆,学生到校不带手机。
5.师生必须说普通话,写规范字。
五、实施步骤
(一)动员启动阶段。各校组织召开会议,学习文件,进行宣传动员,统一思想,明晰校园文化的内涵和主要任务,制定本校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要充分调动校内校外资源,要充分挖掘学校历史文化,做好校园文化的征集、讨论。
(二)方案论证阶段。区教科体局将组织人员,对各校方案进行认证和审核,并将结果及时反馈学校,在此基础上,面向全区各中小学公布各校方案,让全体师生了解、督促方案实施的情况。
(三)组织实施阶段。各中小学按照年度建设方案,深入扎实地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活动。特别要抓住寒暑假两个重点时间节点抢抓工期施工。
(四)考核验收阶段。对各校校园文化建设工作进行情况,通过现场考核的形式,评定“校园文化建设”示范校,对考核优秀学校给予通报表扬,对考核较差的给予通报批评并限期整改。同时,教育督导部门根据学校建设规划对学校文化建设进行常态化督导。
六、相关要求
(一)成立组织,制定方案。各校要对照本意见,根据实际情况,迅速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校园文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在广泛宣传讨论、科学认证的基础上,认真研究制定本校校园文化3年规划和年度建设方案,明确分工,落实任务及各阶段工作目标。
(二)保障投入,有序推进。各校要将校园文化建设经费纳入到学校教育经费的预算中,与学校校舍建设和改造、教育教学设施配备添置、师生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等工作统筹结合起来,给予必要资金保障,并最大限度地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在经费使用上,既要大力筹措,又要严格按程序报批。
1.顶层设计的概念。
顶层设计源于系统工程学的概念,强调一项大工程的完成,要以一致的理念、协调的功能、统一的结构和标准化的部件,对项目的各个层次、要素进行统筹考虑。“十二五”规划中,该理念被首次引入改革领域,站在国家和人民的最高利益点对制约我国未来改革发展的全局性、关键性问题进行顶层判断。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后,再度引发关于诸多领域“顶层设计”的畅想,成为当今中国经济社会转型所关注的焦点。凝练地讲,顶层设计是从全局的角度,以有效的资源,系统地统筹和规划某项任务,从任务的各个方面、层次、要素进行全方位、深层次、战略性设计。
2.校园文化活动顶层思维。
本文论述的校园文化活动是指相对于第一课堂教学的狭义概念的行为文化。校园文化活动的激励引导、规范约束等功能,既体现在对青年学生的思想引领方面,也体现在技能提升、素质拓展等方面。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策划者,要站在顶层高度,以顶层思维设计校园文化活动,确保每一项校园文化活动在实施过程中有方向、有目标、有成效,消除校园文化活动中的自发性、盲目性、随意性和偶然性,便于形成长期的文化积淀,成为团结和凝聚广大青年的重要阵地。
二、威海职业学院(以下简称“我院”)校园文化活动现状分析
1.我院的有益做法。
一是强化思想引领,以主流价值观树立学生高远价值追求。面临校园内外各种思想文化的激荡和各种非主流文化的冲击,我院大力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学生成长成才。通过开展“我的中国梦”“、与信仰对话”、“三观三热爱”、“忠孝雅诚”等教育活动,充分发挥主流文化对大学生的感染力和号召力,激励广大青年励志修身,成长成才。二是注重素质培养,以品牌文化活动推动学生综合发展。我院注重将文化活动和专业特色相结合,积极探索校园文化活动形式和内容的创新,将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社团文化月、资助文化月、公寓文化节等文化科技活动打造成颇具影响力的校园活动品牌。三是重视能力培养,以社会实践活动促推学生成长成才。我院以大学生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和志愿者活动为实践平台,引导团员青年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将个人成长与社会担当有机结合,在实践中增长才干、提高素质。
2.我院的突出问题。
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促推了校园文化建设的蓬勃发展,但也存在突出问题亟待解决。一是对校园文化活动“润物无声”的功能重视不足。在院系二级管理模式下,我院团委结合省市和学院党委的指示精神制定了校园文化活动方案。但各系部在落实过程中只是单纯地为了活动而活动,未将开展活动所需的工作理念、指导思想乃至学科优势、媒体支持等元素进行有机融合,忽略了文化活动“润物无声”的涵养功能。二是对文化活动整体系统性培育不够。我院校园文化活动的功能单位设在院团委,从活动的规划、选拔、培育和实践等方面均由团委包办,校园文化活动过多地被视为学生管理的方法和手段。而要完成第一、第二课堂的有机结合,提升校园文化建设内涵,则需要整合教育渠道,将其放置在整体办学方向、办学特色和培养人才目标的大背景下来实施操作,将专业设置、师资配备、课程开设、教学科研、后勤服务等校内资源有机整合,提升校园文化活动立意的高度,扩大学生的受益面。三是活动项目培育的质量不高。目前,我院对活动项目的培育手段和方法较为单一,缺乏战略规划和精心培育,代表我院校园文化建设的特色活动较少,品牌活动和精品活动缺乏。四是活动中产生资源浪费、疲于应付现象。由于缺乏合理科学的规划、管理,存在多个部门重复组织一项活动的现象,不仅浪费了人力、物力,也会导致一段时间内活动过于密集,而各系部执行起来疲于应付,影响活动质量。
三、我院校园文化活动顶层设计路径
1.高度重视,全员参与,明晰校园文化活动定位。
校园文化活动的准确定位,是校园文化活动制定者结合学校的办学类型、办学层次和办学特色,经过科学调研而形成清晰的校园文化目标性要求,进而构建校园文化核心竞争力。校园文化活动定位需要学院各部门全员参与,加强优势项目挖掘,发挥地域、学科专业、传统积淀等比较优势,统筹考虑,科学规划。尤其是高职院校,要建设特色校园文化活动,更应紧扣职业素养教育这一目标,争取学院党政部门的大力支持,在经费支持、物质保障上提供有力支撑;争取专业教师的参与、配合与指导,引导更多师生参与到校园文化活动中,为扩大校园文化活动的辐射面和影响力创造良好条件。
2.分层设计、分类指导,凸显校园文化活动特色性。谈
到“珞珈文化”大家就会想到武汉大学,提及“未名湖畔宜聆教”大家就会想到北京大学,说起“清华园”就会想到清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要突出特色,其重要组成部分的校园文化活动也要具有自己的特色。学校应在分层、分类指导的原则下精心设计校园文化活动,坚持多元化与全方位建设相结合,探索符合我院校园文化特点和学生文化活动规律的文化活动。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以建筑行业“祖师”鲁班的历史渊源为依托,打造以求实和创新为主要特征的具有行业特色的“鲁班文化”。通过研究和挖掘鲁班传统文化,以建筑技能节、“鲁班传人”、“鲁班之星”等系列主题活动教育青年形成“不畏艰辛、刻苦学艺、勇于实践、敬业创新”的时代精神。学院在设计学生活动的内容、形式上也充分考虑到学生在年龄、思想、心理、学习任务、认识水平等方面的明显差异,不仅根据校级、院级、年级、班级分出层次,还根据不同层次的组织团体整合学生活动,体现出各具特色的阶段性,最大程度地锻炼不同年级、层次的学生参与学生活动的能力,发挥校园文化活动覆盖、影响全体青年的作用。
3.打造精品、树立品牌,扩大校园文化活动影响力。
校园文化活动充分体现着文化育人的功能,而文化育人是品牌校园文化活动的核心价值,学生在组织参加活动的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和感染。因此,提升校园文化活动的内涵和层次就必须树立精品意识和品牌意识,突出特点,彰显特色,对优势文化活动项目进行品牌建设和维护。山东建筑大学的黄河源协会成立于2005年。协会的志愿者们连续9年赴黄河源头,资助沿黄九省的贫困孩子1000多人,并建起全国第一所大学生希望小学———“长燕大学生希望小学”。他们的事迹曾被中央电视台、新华社、山东电视台、齐鲁晚报等媒体报道上万次,黄河源协会曾获得全国优秀大学生社团、山东省十大新闻人物、全国十大社会责任博客等荣誉,协会发起人王聿珩被评为感动山东优秀人物、山东省道德模范、济南市杰出志愿者、全国大学生优秀人物等。近期,学校又在协会的基础上创新志愿服务模式,成立全国首个大学生励志公益社团,建立企业家、大学生、受助对象三位一体的公益平台,实现大学生助人自助。山东建筑大学的成功经验在于根据社会实践活动的不同类型,统筹学年学期不同的阶段特点及学科专业的不同特点设计实践活动项目。要形成完善的社会实践育人体系致力于社会实践活动的长态化和品牌化。好的项目坚持做、持续做,在做的过程中总结特点,提炼特色,形成了长效机制,品牌自然就形成了。由此,建设校园文化活动的品牌,要求我们在整体规划、梳理整合、宣传推广上下功夫,使活动品牌在全院师生中产生较强的影响力和感召力,进而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共同建设和维护品牌的活动中。
4.集中力量、整合资源,推进校园文化活动项目化运作。
项目管理作为一种有效的组织管理方法,在众多领域内已经有了成功的应用。校园文化活动的项目化运作,其实质就是有限资源约束下的竞争机制。通过招投标形式对项目的申报、审批、运作、检查和验收等程序进行有效管理,从而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工作成本、保证工作质量。较优秀的项目在认真审核后脱颖而出,项目执行者在明确的项目目标驱动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调动各种资源,策划和组织出新颖而有意义的活动,把活动办成精品;在充分尊重各基层团组织创造性的同时,也能较好发挥学生在校园文化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真正成为育人过程的实践者和实施者。
四、结语
关键词:农村小学;特色文化;建设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富有,国家正逐年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学校,特别是农村小学也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学校的房屋建筑比以前漂亮了,学校内的设备设施也逐渐现代化了,学校教师素质正通过各种形式学习、培训在提高,农村学校也在逐渐向城市里的学校靠拢,城乡之差正在缩小。这也是在落实均衡教育的工作要求。
要办好一所学校,让人民满意,这所学校应该有特色文化,才会有高的教育质量。学校文化是学校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它体现了一所学校的校风。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能给师生创造一个有形而庄重的心理“磁场”,能在无形中统摄全体师生的灵魂,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魅力。
现在应均衡教育工作的要求,农村学校也在狠抓文化建设,美化校园,绿化校园。校园里,教室里,厕所里,操场上,走廊上等学校处处都显现出文化氛围。看上去,学校的环境美了,在“形”上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然而,身在这所学校工作和生活的人受到了多少教育,多大熏陶,他们的思想、言行,有多大变化,整个学校彰显出的团队精神和氛围,也就是在“魂”上又有多大变化,这是值得观察、期待和思考的。“形”的建设必须为“魂”的提升服务。
由于中国国情决定了农村小学因资金投入而造成了文化建设起步晚,底蕴薄。所以农村小学文化建设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定好位,不要去追求什么高大上,只要找到适合自己学校发展的且有特色的文化就好。那么如何根据自己的学校,因校而建,打造出自己的,与众不同的学校特色文化,办出特色学校呢?我认为应在一下几个方面去思考:
首先,挖掘出学校文化的“魂”,也就是说,这所学校的文化建设,“文化”究竟是什么文化,要把它的内涵和外延明白而清晰地定义出来。我认为这个“文化”可以根据学校的历史和发展,结合着学校已有的文化,或是所在地的地域文化而定。比如,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所体现出的精神文化,地域形成与发展所产生的文化,当地人民生产与生活所形成的文化,这些文化都是有土有根有特色的,是接地气的文化,很容易在学校这块土地上生长繁盛的。当然,在挖掘学校文化的时候,应遵循这几个原则:
第一、政策性原则。就是要符合党的教育方针,符合国家的人才培育的要求,符合新时期教育发展的要求,符合学校自身发展的要求。
第二、独立性原则。没有独立精神的校园文化无异于没有校园文化。学校应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具体环境,进行具体的设计定位。
第三、可持续性原则。文化建设从有形的硬件建设到内化成人的思想,再物化成人的行为,这需要一个过程,这过程所需时间因校因事因人而异。它对人的发展,对学校的发展必须是可持续进行的。
第四、效益性原则:学校的文化建设是用来助推学校的发展,是用来培育人才的。所以学校的文化建设必须有益于学校的发展,人才的培育。
挖掘学校文化,定位学校文化,这第一步很重要,它决定着学校发展的方向和效果。所以一定要多方征求意见,反复论证,最后才做出适合自身学校的“文化”决定。
其次,拟定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方案制定的好与否直接影响着文化建设的效果。因此,方案的拟定是很重要的。在拟定方案时,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第一、主题性原则:学校的文化建设,从硬件看,表现的形式很多:草木、建筑、文字、画面、雕像等等;从类别上看,可分为:制度文化,校园文化,班级文化,走廊文化,厕所文化,厨房文化等等。不同的地方,用恰当的形式,宣传着不同的文化;从软件上看,就是要在不同的时间,通过多种形式,开展文化教育活动。这些零碎的、板块的文化必须有一个小的主题文化,各小的主题文化加叠在一起,就是学校拟定的文化。
第二、可操作性原则。所谓可操作性,指的是方案要具体,要细化。不仅是在时间上可操作,还要在资金、人员、制作、使用等诸多方面可实施才行。
第三、科学性原则。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的一项整体工程,它涉及面广,需要调动方方面面的力量,学校应精心统筹,科学规划,合理安排。
第四、艺术性原则。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有艺术眼光,要让学生通过学校的设施、氛围等,处处受到艺术的感染,得到美的享受。校园环境的绿化、美化,应努力做到外形、色彩和谐统一,给人以爽心悦目的感觉;学校文化活动的安排,也要融教育性、科学性和艺术性于一体,努力使活动开展得新颖、活泼有趣,使校园文化对青少年学生产生强烈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促使他们主动、热情、积极地参与其中,从而使他们的思想情操自然而然地得到陶冶,心灵在无形之中得到净化。
第五、直观性原则。校园文化建设。从硬件上讲,就是要让学校这块有限的地域和空间发挥无限的教育作用,做到教育无时不在,无处不有。所以,文化建设中的每一个单位物体,直观性要强,师生一看就能读懂,从中受益。
第七、教育性原则。学校是教育人、培养人的场所,校园文化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首先必须突出教育性特点,时时、处处把握教育性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校园文化潜在的导向功能。
第八、长期性原则。学校文化是一个学校在长期经营中形成的,其建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一个反复的过程。因此,在设计上要从长远考虑,不要今建明毁,浪费教育资源。
最后是方案实施,这环节至关重要。再好的方案,如果执行不了,那也就是空谈。在实施的过程中应做到以下几个结合。
一、整体与局部的结合。在实施方案的时候,既要考虑文化建设的整体性,又要考虑各板块文化建设的局部性,要协同实施。
二、轻重的结合。文化建设是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在短期就建成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在建设的过程中就要做到轻重缓急,先后排序,有计划,有步骤的实施。
1.我院的职业有益做法。一是强化思想引领,以主流价值观树立学生高远价值追求。面临校园内外各种思想文化的激荡和各种非主流文化的冲击,我院大力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学生成长成才。通过开展“我的中国梦”“、与信仰对话”、“三观三热爱”、“忠孝雅诚”等教育活动,充分发挥主流文化对大学生的感染力和号召力,激励广大青年励志修身,成长成才。二是注重素质培养,以品牌文化活动推动学生综合发展。我院注重将文化活动和专业特色相结合,积极探索校园文化活动形式和内容的创新,将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社团文化月、资助文化月、公寓文化节等文化科技活动打造成颇具影响力的校园活动品牌。三是重视能力培养,以社会实践活动促推学生成长成才。我院以大学生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和志愿者活动为实践平台,引导团员青年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将个人成长与社会担当有机结合,在实践中增长才干、提高素质。
2.我院的突出问题。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促推了校园文化建设的蓬勃发展,但也存在突出问题亟待解决。一是对校园文化活动“润物无声”的功能重视不足。在院系二级管理模式下,我院团委结合省市和学院党委的指示精神制定了校园文化活动方案。但各系部在落实过程中只是单纯地为了活动而活动,未将开展活动所需的工作理念、指导思想乃至学科优势、媒体支持等元素进行有机融合,忽略了文化活动“润物无声”的涵养功能。二是对文化活动整体系统性培育不够。我院校园文化活动的功能单位设在院团委,从活动的规划、选拔、培育和实践等方面均由团委包办,校园文化活动过多地被视为学生管理的方法和手段。而要完成第一、第二课堂的有机结合,提升校园文化建设内涵,则需要整合教育渠道,将其放置在整体办学方向、办学特色和培养人才目标的大背景下来实施操作,将专业设置、师资配备、课程开设、教学科研、后勤服务等校内资源有机整合,提升校园文化活动立意的高度,扩大学生的受益面。三是活动项目培育的质量不高。目前,我院对活动项目的培育手段和方法较为单一,缺乏战略规划和精心培育,代表我院校园文化建设的特色活动较少,品牌活动和精品活动缺乏。四是活动中产生资源浪费、疲于应付现象。由于缺乏合理科学的规划、管理,存在多个部门重复组织一项活动的现象,不仅浪费了人力、物力,也会导致一段时间内活动过于密集,而各系部执行起来疲于应付,影响活动质量。
二、我院校园文化活动顶层设计路径
1.高度重视,全员参与,明晰校园文化活动定位。校园文化活动的准确定位,是校园文化活动制定者结合学校的办学类型、办学层次和办学特色,经过科学调研而形成清晰的校园文化目标性要求,进而构建校园文化核心竞争力。校园文化活动定位需要学院各部门全员参与,加强优势项目挖掘,发挥地域、学科专业、传统积淀等比较优势,统筹考虑,科学规划。尤其是高职院校,要建设特色校园文化活动,更应紧扣职业素养教育这一目标,争取学院党政部门的大力支持,在经费支持、物质保障上提供有力支撑;争取专业教师的参与、配合与指导,引导更多师生参与到校园文化活动中,为扩大校园文化活动的辐射面和影响力创造良好条件。
2.顶层设计、分类指导,凸显校园文化活动特色性。谈到“珞珈文化”大家就会想到武汉大学,提及“未名湖畔宜聆教”大家就会想到北京大学,说起“清华园”就会想到清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要突出特色,其重要组成部分的校园文化活动也要具有自己的特色。学校应在分层、分类指导的原则下精心设计校园文化活动,坚持多元化与全方位建设相结合,探索符合我院校园文化特点和学生文化活动规律的文化活动。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以建筑行业“祖师”鲁班的历史渊源为依托,打造以求实和创新为主要特征的具有行业特色的“鲁班文化”。通过研究和挖掘鲁班传统文化,以建筑技能节、“鲁班传人”、“鲁班之星”等系列主题活动教育青年形成“不畏艰辛、刻苦学艺、勇于实践、敬业创新”的时代精神。学院在设计学生活动的内容、形式上也充分考虑到学生在年龄、思想、心理、学习任务、认识水平等方面的明显差异,不仅根据校级、院级、年级、班级分出层次,还根据不同层次的组织团体整合学生活动,体现出各具特色的阶段性,最大程度地锻炼不同年级、层次的学生参与学生活动的能力,发挥校园文化活动覆盖、影响全体青年的作用。
3.打造精品、树立品牌,扩大校园文化活动影响力。校园文化活动充分体现着文化育人的功能,而文化育人是品牌校园文化活动的核心价值,学生在组织参加活动的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和感染。因此,提升校园文化活动的内涵和层次就必须树立精品意识和品牌意识,突出特点,彰显特色,对优势文化活动项目进行品牌建设和维护。山东建筑大学的黄河源协会成立于2005年。协会的志愿者们连续9年赴黄河源头,资助沿黄九省的贫困孩子1000多人,并建起全国第一所大学生希望小学———“长燕大学生希望小学”。他们的事迹曾被中央电视台、新华社、山东电视台、齐鲁晚报等媒体报道上万次,黄河源协会曾获得全国优秀大学生社团、山东省十大新闻人物、全国十大社会责任博客等荣誉,协会发起人王聿珩被评为感动山东优秀人物、山东省道德模范、济南市杰出志愿者、全国大学生优秀人物等。近期,学校又在协会的基础上创新志愿服务模式,成立全国首个大学生励志公益社团,建立企业家、大学生、受助对象三位一体的公益平台,实现大学生助人自助。山东建筑大学的成功经验在于根据社会实践活动的不同类型,统筹学年学期不同的阶段特点及学科专业的不同特点设计实践活动项目。要形成完善的社会实践育人体系致力于社会实践活动的长态化和品牌化。好的项目坚持做、持续做,在做的过程中总结特点,提炼特色,形成了长效机制,品牌自然就形成了。由此,建设校园文化活动的品牌,要求我们在整体规划、梳理整合、宣传推广上下功夫,使活动品牌在全院师生中产生较强的影响力和感召力,进而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共同建设和维护品牌的活动中。
4.集中力量、整合资源,推进校园文化活动项目化运作。项目管理作为一种有效的组织管理方法,在众多领域内已经有了成功的应用。校园文化活动的项目化运作,其实质就是有限资源约束下的竞争机制。通过招投标形式对项目的申报、审批、运作、检查和验收等程序进行有效管理,从而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工作成本、保证工作质量。较优秀的项目在认真审核后脱颖而出,项目执行者在明确的项目目标驱动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调动各种资源,策划和组织出新颖而有意义的活动,把活动办成精品;在充分尊重各基层团组织创造性的同时,也能较好发挥学生在校园文化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真正成为育人过程的实践者和实施者。
三、结语
[关键词]校园文化;校园环境;人文关怀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11-0024-03
[作者简介]胡才伟(1961―),男,广东茂名人,专科,广东省茂名市第八小学数学教师,中学高级。
校园文化是学校师生通过教育活动所创造和形成的精神财富、文化氛围以及承载这些精神财富、文化氛围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形式,包括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两大部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应该齐头并进,通过物质文化的有效建设,达到物质育人、环境育人、潜移默化的目的,最终实现素质教育。物质文化建设,包括校园环境、整体格局、人文景观、文化设施等,这些是构成校园文化的物质内容与发展前提。全面的设施、合理的布局、各具特色的建筑和场所,是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是育人的物质基础。幽雅洁净、充满文化气息和儿童趣味的校园环境,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学园、乐园、家园”,使学生在美中生活,在乐中求知,在愉悦中实现身心的健康发展。
[HTH]一、校园环境建设的重要性[HT]
(一)校园环境是一种精神载体
校园环境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主要载体之一,也是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往往体现了一所学校的办学方向和理念,是承载学校发展目标、培养目标的物质基础,更是一所学校校风、学风的体现。环境优美、设施齐全、布局合理的校园能让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良好体验,更是精神上的愉悦感与自豪感。
(二)校园环境是一种精神氛围
构建和谐向上、健康快乐的校园氛围,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之一。小学生可塑性强,而学校的校园环境往往有强大的导向功能,能体现出学校的育人方向和价值取向,影响着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对学生集体的精神感染和良好育人氛围的形成具有深远的影响。
(三)校园环境是一种精神力量
环境是一种教育力量。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要让学校的每一面墙都说话。”学校的每个墙壁、每块绿地、每个角落都成为会“说话”的老师,使学生随时随地受到感染与熏陶。当校园环境形成一种精神氛围,那么一草一木、一山一石等都会成为学生无声的好伙伴,都会无声地浸润学生的心灵,弥补人为教育的不足,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赋予学生积极上进的力量,激发他们开拓进取的精神。
[HTH]二、校园环境建设的几个方面[HT]
校园环境建设包括校园布局、建筑装饰、教学设施、环境卫生等方面。校园文化不仅体现在精神层面,更要通过一面面墙、一幅幅画、一个个字等具体形质来承载,让一字一画、一草一木都会“说话”。小学校园环境建设除了应体现学校应有的科学性、教育性、艺术性、经济性之外,还应体现儿童性,这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小学校园的环境建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美化,让校园成为“花园”
优美洁净的校园环境,可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陶冶人的情操,塑造美好的心灵,达到一种“无声教育”的效应。学生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受到感染和熏陶,触景生情,学会欣赏美,享受美,进而学会热爱美,创造美。因此,学校在美化校园时,应和绿化、净化相结合,体现学校的美学思想和审美观念。
例如,有的学校着力搞好校园的绿化,进行整体设计布局,栽花种草,花坛、校道两旁、走廊、窗台都种满花草,一年四季,满目青翠,花香怡人。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可以发现美,欣赏美,从物美、景美、境美进而熏陶到人美。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生活、玩耍,怎能不让人感到身心愉悦?
有的学校布局彰显内涵,一草一木、一花一石的布置除了与教学设施进行合理搭配之外,还隐含着深刻的寓意。比如,有的学校在小花坛中央用红色花围圆,象征太阳。旁边两条绿色观赏植物塑造成双手托举之势,象征老师像辛勤的园丁托起明天的太阳。
(二)求知,让校园成为“学园”
“让每一面墙都会说话”,这是很多学校在进行校园环境建设时的着眼点之一。通过对校园环境中的墙体进行“高品位、儿童化”的文化包装,将学校的管理制度和师生的作品结合,将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结合,把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古今中外,创新科技的知识在学生必经的地方进行点面结合,全面铺展。让每一面墙所说的话,都能透过眼睛渗入心灵,让学生有所看、有所想、有所积、有所悟。
例如,有的学校在教学楼的墙体上设置有祖国版图、世界地图、学校平面图,意在让学生天天看到“三幅图”,使学生放眼世界,胸怀祖国,心中装有自己的学校。每个教室张贴名人画像及名言,使师生时时刻刻都能接受到健康向上的文化熏陶。
有的学校则在楼道的墙上张贴学生的书法、美术作品,别具一格;天花板的横梁上、柱子上都可以充分利用,把一些常用的词句、诗句、名言、励志故事等,通过儿童化的设计展示出来;或者绘制多幅各种具有教育意义的图片,充分体现墙壁文化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橱窗,是学校的宣传阵地之一。橱窗内容可以布置校务公开、团队宣传、公开栏、师生作品、卫生公布、安全宣传等板块,让师生全面了解学校的办学特色和管理特色。定期举办橱窗文化展示活动,还可以丰富师生的课余生活。例如,包括 “校赋”“师德铭”“习惯养成”“安全教育”“学生文明礼仪”“书香校园”“手抄报”等内容丰富、图文并茂的橱窗展示,能够无声地浸润学生的心灵,使学生积淀更多的文化知识,提高综合素质。
(三)童化,让校园成为“乐园”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在进行校园环境布局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儿童化,即应充满童真、童趣、童乐。只有身在童化的环境中,小学生才能保持一份珍贵的童心。一幅充满童趣的画、一句充满童心的语言、一首充满童真的诗,都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触动他们的心弦,感染他们的情绪,引起他们的共鸣。
例如,有的学校的教学楼就像一座童话中的城堡,教学设施的装点也用一些儿童化的图画、语言,让人赏心悦目又不禁莞尔;有的学校板报设计别出心裁,用童话故事的人物点缀,张贴有趣的儿童画来表现主题;还有的学校班级环境的装饰采用色彩鲜艳的图案设计、夸张的人物形象、儿童化的语言或适合该年级学生年龄段的特色语言,既生动活泼又不失文雅,营造了宽松的班级氛围,彰显了班级的个性。
(四)温馨,让校园成为“家园”
班级,是一个班的学生共同的家。宽敞明亮、桌椅摆放整齐有序的教室,能让学生被浓厚的班级人文气氛深深地感染,使他们爱班如家。这样的班级充满青春活力,充满人情味,充满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文化氛围,能成为每一个学生温暖的家。
因此,班主任可以根据所带班的特点,对班级进行各具特色的布置,创造特有的班级环境和氛围。例如,除了学校整体统一规划的黑板、讲台、教室后板报、教室桌椅之外,还可以充分利用教室的门前张贴班训、班规、教师赠言等。班内前墙张贴课表、班级规章或文化知识介绍,还有班级特色和奋斗目标等,激励学生们为实现班级目标而奋斗。后墙黑板应根据不同阶段以及相关的节日和教育内容进行合理、得体、大方的布局:内容要富有新意,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形式上要简洁、明快,富有时代感。它既可以作为作品张贴栏,用于展示学生的习作、书法和绘画作品,还可以在重要的节日期间或相关活动期间用来办专刊黑板报。
此外,在班级小图书角,要发动学生自愿捐赠图书,如中外名著、儿童文学、童话寓言、散文诗歌、作文选、杂志等。图书摆放整齐有序,供学生在课间、阅读课和课外活动时自由借阅,以鼓励学生多读书,开阔视野。
另外,优美励志的警语也能够形成浓厚的、立体的校园环境文化,使一草一木、一墙一壁都能说话,起到教育人、启迪人的作用,这也是建设校园环境文化的重要因素。恰如陶行知先生所言:“一草一木皆关情。”学校应精心设计校园标语,构建独特的警语文化。学校可以在教室、各种功能室、办公室、运动场地等不同的地点,根据不同的功能设置恰当的标语,让学生感受到文化也是一种可以品尝的佳肴,是一种可以享受的乐趣。例如,学校可以在花园、活动场所等处设置外观造型设计新颖别致的温馨提示牌,如“别踩我,我怕疼”“小草微微笑,请你绕一绕”“美丽校园鸟语花香,环保成果你我共享”等,号召师生爱护校园环境。这些提示语充满了人性化的语言风格,字句优美亲切,意蕴一目了然,直入人心,使人看了过目难忘。
环境造就人,校园环境的建设举足轻重。创造一个优美的校园环境,拓展育人途径,充分利用和挖掘校园的潜移默化作用,充分发挥环境的育人功能,这需要上级部门给予大力支持,需要学校、师生、家长、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围绕正确的育人目标,凸显学校的办学特色、管理特色、教育特色、群体特色,发挥自身优势,培植出既有深刻内涵又生动活泼、别具一格的校园文化,使学校教育教学整体协调发展,这样有利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从而造就知识丰富、视野开阔、有独创能力的现代化人才。这样的校园,才是学生真正快乐健康成长的花园、学园、乐园和家园!
参考文献:
[1]〔苏〕B.A.苏霍姆林斯基.怎样培养真正的人[M].蔡汀,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
当前,挖掘学校丰富的资源,走特色化发展之路成为景泰每所学校的追求,走进每所学校,整洁的校园环境、醒目的标语和师生文明的行为,浓厚的读书学习氛围,无不展示着校园文化建设带给学校的活力。
校园文化建设 引领内涵发展
每年9月份,在草窝滩镇龚家湾小学,都会举办学生书画作品展、教师书画作品评比、学生作业管理论坛、等活动。这是该校一年一度的“书画节”。
而在上沙窝小学,学校的艺术活动更是丰富多彩,腰鼓、绘画、军乐、舞蹈等活动让全校所有学生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项目,在学校“班班有特色,人人有特长”理念引导下,每个班级都组建了“口风琴、剪纸、巴乌、葫芦丝、电子琴等兴趣小组。
校长王小平说:“学校在快乐星期五的基础上,每天组织学生开展兴趣小组活动,军乐队和腰鼓队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项目,每天下午,校园内一片乐鼓声。这些活动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兴趣,也赢得了家长的好评和支持。”
龚家湾小学校长茍正源说,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开展以来,学校围绕“立于礼,兴于学,成于乐”的办学理念,根据学校建设布局,建成尚礼园、励志园、快乐园三园,深入开展3611文化工程,即重视礼仪教育的“三礼”活动、覆盖各项主题活动的“六节”、深受师生欢迎的“快乐星期三”活动及“新三好”评选活动。书画节就是这六节当中的一个。“英语节”、“读书节”、“科技节”等活动异彩纷呈,已经成为了龚家湾小学的一大特色。
龚家湾小学的校园文化建设只是景泰县在全县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活动的一个缩影。从2012年起,景泰县为了丰富学校内涵、改善育人环境、提升办学品位、深化素质教育,促进县域内教育内涵发展,在全县推开了校园文化建设活动。
景泰县教育局副局长宋希才说:“我们确立了‘文化立校,突出特色,内涵发展 ’的校园文化建设主题,开展“三年三步走”的校园文化建设活动,用三年时间,分三个步骤,使全县规模以上学校初步形成‘办学理念明晰、校园环境优美、艺术氛围浓郁、管理制度完善、人际关系和谐’的崭新局面,逐步构建具有景泰特色的学校文化品牌,推动全县教育内涵发展。”
据宋希才介绍,三步走战略中的第一步,结合学校的历史、现有资源和发展愿景,精心凝炼具有学校特色、引领学校教育方向的精神文化,包括办学理念、教育目标、校训、校风、学风等,将其与学校的硬件建设和环境美化结合并外显出来。第二步,大力推进与精神文化相适应的制度文化建设,并通过丰富多彩的行为文化,凸显文化特色。第三步,通过外显文化的积极影响、制度文化的有效制约、行为文化的反复促进,最终将精神文化内化为全体师生共同的追求,将学校建设成师生共同成长的精神家园。
在喜泉镇兴泉小学,一个独具特色的绿色文化园林格外引人注目。兴泉小学校长苗辅珍介绍说:“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活动以来,我们将泉水所蕴育的滋润万物的奉献精神、百折不挠的拼搏精神、百溪成河的凝聚精神等,融入办学的全过程,建设‘三园两廊’校园文化体系,打造了‘德育园’、‘育才园’、‘趣味园’、‘行为规范长廊’、‘国学诗词经典长廊’与自然环境相结合,建设富有韵味的德育、文化教育的隐形课堂。同时,大力实施3431工程,将学校图书馆全天候向教师、学生、家长开放,积极开展‘读经典作品,创书香校园’的读书活动,使得校园的读书氛围日益浓厚,进一步提升了校园的文化内涵。”
“为了减少实施过程中的曲折与失误,我们主要通过着力抓好典型,搞好试验来以推动区域整体创建工作的开展。在建设过程中,我们要求学校强化自主意识和特色意识,从本校实际出发,选择和提炼有特色的办学理念与策略,科学设计和规划学校的发展蓝图与目标,充分挖掘、利用并优化组合本校的教育资源,尤其是人力资源,追求精致发展,提高学校文化建设的特色意识,兴泉小学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宋希才说。
在实践中,景泰县已经初步探索出了理念引领——特色提炼——物化呈现——行为内化的校园文化建设步骤。以草窝滩学校、龚家湾小学、兴泉小学等一批学校充分结合“丝路文化”、“景电文化”、“沿黄文化”、“寿鹿文化”、“红色文化”、“ 黄河石林文化”、“ 农垦文化”等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背景,精心提炼具有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并通过校本课程、校园文化墙、展板、标语、学生活动等进行展示,积极建设全体师生认同和参与的校园文化。
高效课堂建设 助力内涵发展
高效课堂建设是景泰县推进全县教育内涵发展的又一项重要内容。
景泰四中校长王子峰向记者介绍了学校进行课改的背景。他说,景泰四中是一所由企业移交过来的学校,一段时间内,发展存在诸多困难,靠办重点班争取生源。
“2010年底,我们面对传统课堂的教条化、模式化、单一化、静态化和教师落后的教育教学理念,开始思考如何彻底改变学校的生存状态,让学生愉快的学习,让老师舒心的工作。但是作为学校,我们在短时间内无法改变生源状况,无法改变教材,也不可能改变考试制度,唯一能改变的只有课堂。于是我们果断的决定进行课改。”
“刚开始的时候,面对全新的模式,老师不会教,学生不会学,家长不理解,有的家长甚至说‘四中在拿孩子做实验’。一句话,课改困难重重,课改的旗帜究竟能打多久,学校又一次面临抉择。我们更深刻的感觉到,思想决定行动,如果不改变教师、学生、家长的思想,让他们行动是很困难的。于是我们再次大规模派教师到山东等地进行学习观摩交流,向家长介绍宣传课改的内容,让每个人都深切的体会到提高学生的生存质量才是真正的教育质量。”景泰四中的李柱春主任感慨地说。
2012年春,市县教育局下发了《中小学高效课堂建设实施方案》,方案的下发,就如一缕春风,给景泰四中的教学改革带了新的动力。学校抓住这个机会坚定地确立了“一个目的”、“两点理论”、“三项统一”、“四种状态”、“五个环节”、“六个标准”的“123456”教学理念,开始全方位整体构建“高效课堂”。
为了推进高效课堂,景泰四中联系实际,从三个方面主抓高效课堂建设。首先,进行小组建设,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全面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态度和个性和谐发展。二是变教案为导学案。科学界定课堂的内涵,强力要求教师转变课堂观念。三是狠抓三课。要求教师扎实上好日常课,苦练教学本领;用心上好研讨课,磋商提高技艺;精心上好展示课,全力培植名师。
经过不断地探索与实践,学校教师自觉参与听课探讨,把学习和改变当做工作的主要任务;课堂上学生争先恐后发言展示,且自信心不断增强;学校教研氛围浓厚,学生竞争意识强烈,人际关系和谐,教学成绩稳步提升。
“可以说,就是高效课堂使我校师生焕发出了生命的活力,使学校面貌发生了根本改变。现在我们全校的师生达成了一个共识,那就是高效课堂的目的不是确定模式,也不是字面上的高效益,他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它是一种课堂的境界,即让学生超越原有的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价值观。”王子峰说。
如今,高效课堂在景泰县已经成为很多校长的共识。从2012年全面启动全县中小学创建高效课堂活动之初,景泰县明确提出了高效课堂建设的基本目标、三年规划及行动计划,并推动高效课堂创建活动在全县中小学迈入了全面实践阶段。
在具体实施中,景泰县制定了“培植骨干,在实践中建设;优化模式,在反思中推进;细化评估,在完善中深化”的三步发展规划,努力构建以“学、导、练、测”为核心的具有景泰地方特色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同时,还根据各个学段以及学校规模、办学水平等具体得情况,分层设置了三大努力方向:普通高中学段,努力在“有效教学——高效训练——特色备考”三个方面下功夫;义务教育规模校,着重在“有效自学——合理引导——变式训练——及时检测”等四个点上求实效;小班额校,切实在“个体谈话——作业面批——当堂检测——家校一体”的教学策略上寻突破。
目前,景泰县各个学区及学校都进行了校本教研的创新及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草窝滩学区组织各小学开展的“校际联袂同课异构,合力打造高效课堂”教学大练兵活动,使以卡森希望小学为代表的“先导后学,当堂检测”模式逐步成熟;景泰三中在充分学习外地先进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总结出“三案六环节三督促”的课堂教学流程,特别是在“三案”(预习案、探究案、训练案)编写中,充分针对班级内不同层次学生特点,极富实用性;县实验小学倡导“突出一个中心、把握一个重点、强化两项工作、落实三种思想”的工作思路,确定了“适合教育,高效课堂”为学校创建了高效课堂活动的平台。
“实践证明,只有各个学校自发行动,清醒地认识到自身教学存在的问题,并自主构建解决问题的高效课堂模式,才能从根本上深入推进全县高效课堂建设工作。”景泰县教育局党委书记王锡荣说。
精细化管理 保障内涵发展
管理工作直接影响教育的质量和学校的发展。为此,景泰县联系当地教育实际,提出了要着力构建以适应推进县域教育内涵发展的学校法人制度为主体,以教育管理为特征,以学校组织制度和管理制度为主要内容,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校长、教师专业化发展为目标,促进学校自主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的现代管理制度。
景泰县九支中学位于寿鹿山脚下,走进九支中学的大门,花团锦簇、绿草茵茵,干净整洁的校园环境、典雅大方的校园布局,优美的育人环境和深厚的文化氛围让人很难想象到这是一所农村初中学校。
校园周围墙上的醒目位置书写的富有人文色彩的标语。“习惯养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用知识点燃青春,用拼搏书写人生”……异彩纷呈的黑板报、手抄报都是学校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这些都得益于学校近年来在各方面推进的精细化管理。据了解,九支中学在内部管理中实施校长负责、中层领导参与、教师监督的民主治校管理体制。凡学校重大事情,均要通过校委会讨论,教师会通过,确保了决策的准确性。
校长赵仁威告诉记者:“我们在领导班子建设中,实行参与领导,分工协作,责任到岗,谁主管谁负责的责任机制,进一步增强了校长为中层服务,中层为老师服务,老师为学生服务,一切工作为学校发展服务的主动服务意识。我们在继续实施教师工作考核方案的同时,进一步深入细化了对教研组、年级组的管理、监控和考评,并与学校常规管理、考核相整合,用制度约束人、管理人,夯实了本校常规教育教学的基础,营造了良好和谐的工作氛围。”
长期以来,九支中学把德育工作放在五育之首,坚持“以人为本,自主发展”的教育理念。狠抓师德建设,建立师德教育的长效机制。坚持开展常规教育,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为了保证养成教育经常化,并将养成教育落到实处,学校坚持进行“班级量化管理”制度,并要求值周领导、教师提前到校,值周班级学生在校门口检查,把行为规范班级的荣誉和班主任的津贴挂钩,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的行为规范时时有人抓处处有人管。
与此同时,学校还着力推进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三自管理”教育模式,由政教处主管、楼管具体负责,班主任教师指导,摄像探头监督,值周人员督促,学生会、楼层长检查评分。另外,对学生进行“全员、全程、全方位”的立体化全天候无缝覆盖式管理,对每位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包括校外实践活动、节假日等)全程进行教育管理,切实提高教育实效。
著名教育家陶西平将校园文化释义为:在一个学校内,经过长期发展历史积淀而形成的,以校内师生为主体创造并达成共识的价值观、办学思想、群体意识、行为规范等构成的价值观体系,是一所学校精神与氛围的集中体现。学校文化包括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不同层次:表层的――物质文化;浅层的――行为文化;内层的――制度文化;深层的――精神文化。近年来,我校从校园文化建设入手,构建以“生命、生态、生活”为核心的特色文化,形成在核心文化引领下,由办学理念、校徽、校训、校风、教风、学风、校歌等构成的文化体系。在此基础上,学校在校园特色文化建设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实践,形成以物质文化为载体体现学校特色、制度文化为规范确定主导性原则,以行为文化为标志外化精神内核的校园文化体系。
一、构建特色文化体系,以精神文化引领学校发展
特色文化体系是以学校精神为核心,反映学校本质要求的一系列价值观念。黄陂小学在近十余年的办学中,明确自己的主导价值观念,形成以“生命、生态、生活”为核心的特色文化。
1.特色文化――“生命、生态、生活”
黄陂小学根据学校实际情况,通过对众多因素的综合分析,并与上级领导和各级专家进行深入探讨,将“生命、生态、生活”教育(以下简称“三生教育”)定位为学校特色文化的核心,并强调启智应贯穿于“三生教育”之全过程。
“生命”的内涵在于生命本身之伟大,足以让任何人产生敬畏之心。生命教育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生命教育是指对生命本身的关注,包括个人与他人的生命,进而扩展到一切自然生命;广义的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类的教育,它不仅包括对生命的关注,而且包括对生存能力的培养和生命价值的提升。小学生正处于心智启蒙阶段,正确的引导和教育,能促进学生对生命的正确认知,进而懂得人生的价值所在。
“生态”的内涵是指生态与我们每一个人息息相关,地球上的全部生命体共同组成了这个生机盎然的世界。面对日渐恶化的生态环境,生态教育的目的是引导学生了解生态知识,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理念,让学生切身参与到保护生态的活动中去。通过物质影响、心理感受、精神引导等途径,对学生开展全面系统的生态体验教育。
“生活”的内涵在于,它是一种参与活动,是与人们最贴近的一层社会意义,也是人们最容易接触但又难以悟到的一个理念。通过生活教育,我们要让学生们真正认识生活、了解生活,懂得生活中的和谐,学会享受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寻找生活中的幸福感。
在确立“三生教育”的同时,我校又提出“让启智贯穿于生命、生态、生活教育之全过程”。对小学启蒙阶段的孩子而言,应该将深刻的道理蕴藏在简朴的生命、生态、生活实践与思考过程之中,营造良好的学校教育和学校文化氛围,使之成为促进孩子增长智慧的动力源泉。
2.办学理念――“让每一个学生都抬起头来微笑走路”
“让每一个孩子抬起头来走路”出自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在书中他认为“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以这样的教育思想为基础,由核心文化引领,黄陂小学确立了自己的办学理念――“让每一个孩子都抬起头来微笑走路”,展现“自信、奋发、愉悦”的精神状态。
这一办学理念的具体内涵为:“每一个”――面向全体,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关注全面素质的发展;“抬起头来”――自信、坚毅,以校为荣,以己为荣,是内在能力的外在表现;“微笑”――谦和、友爱、开心、文明、有礼,充满阳光和希望;“走路”――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建设迈步成长之路,是健康、生命、生活、学习、事业与智慧之路。
本着“让每一个孩子都抬起头来微笑走路”(Let every child steps with a raising head and a warm smile)的办学理念,我校以童心培育童真,以成功体验成长,努力造就德义日新、学思日进的学子。
3.校训与校风、教风、学风
以“三生教育”为核心,学校秉持办学理念,延伸出相应的“一训三风”。学校校训为“立志树人、适应发展”;校风为“文明好学、团结进取”;教风为“爱生奉献、乐学善教”;学风为“诚实友爱、多思善问”。这种精神文化体系的建立,形成了一种以人为本的和谐人际关系,营造了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二、建设校园环境,以物质文化凸显学校特色
物质文化建设既是推进特色文化建设的必要前提,又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和载体。我校物质文化建设首先是对生态环境的打造,同时融入对生命的尊重、对生活的热爱,充分体现“三生教育”的特色。
1.打造绿色生态校园环境
十多年前,我校还只是村级小学,学校环境脏乱差,运动场一度成为村民的放牛场,导致校园牛粪遍地,严重影响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为此,学校领导下决心整治,争取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萝岗区政府和村委会的支持和配合,推进校园改扩建工程和卫生环境改造,对校园进行全面绿化,校园环境焕然一新。如今的校园,干净整洁,绿荫环绕,成为标准化绿色生态校园。
2.校园环境渗透特色文化
在建设绿色生态校园的基础上,我校充分利用校园的每一面墙,展示伟人的成功事迹、名言警句等,经常举办学生优秀成果、学校优秀毕业生及学校各种荣誉展等,让师生感受到学校厚重的历史和辉煌的业绩。与此同时,学校还加强教室文化、餐厅文化等的建设,促使师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这些充满了成功、自信,催人向上的文化气息,激发了师生的热情和朝气,促进了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3.打造特色标志
以“三生教育”核心精神为指引,我校在校徽设计、建筑命名等方面融入精神文化,打造出我校特有的文化标志。
我校的校徽是以校名“黄陂”拼音首字母“B”“H”缩写为主体,用艺术手法变形构成流畅具有现代风格的图案,以橙色、红色、绿色为主要色调,给人们带来蓬勃向上的现代感。“B”为橙色,代表健康、阳光、胜利,形状酷似书本,代表了知识,寓意学校师生在知识的海洋翱翔,学习不断进步;红色圆代表兴旺发达,吉祥如意,代表初升的太阳,蒸蒸日上,寓意黄陂小学在祖国的阳光沐浴下茁壮成长;绿色流线代表积极向上,代表生命、环保、绿色、宁静、力量。
我校注重建筑物的命名的系统性和文化内涵,为建筑物赋予文化的灵感。如教学楼――至真楼、至善楼,综合楼――至美楼,行政楼――德馨楼,食堂――稻香楼。这些楼名的寓意,充分表达了我校“三生教育”中蕴含的对生命本真的追求、对生态的敬重、对生活的热爱等内在精神。
三、贯彻特色管理理念,以制度文化确定主导性原则
制度文化是推进“三生教育”特色文化的强大保障。黄陂小学的管理理念简称为“八字十发展”,是我校建立管理制度伊始便确立并始终贯彻的理念。“八字”是指:公平、和谐、激励、创新;十发展是指:让参与促自己发展、让制度促公平发展、让宽容促友情发展、让能干促事业发展、让成绩促学校发展、让自律促形象发展、让幸福促家庭发展、让和谐促大家发展、让赏识促个性发展、让学习促持续发展。
在进行学校管理时,学校首先要求管理者率先示范,起带头作用。以前曾有村干部向校领导反映说:“教师首先要为人师表,我从村委二楼时常看到学生还没有离校,有的教师却先走了,这哪能出成绩呀?” 校领导面对这些问题,积极进行整改,通过“以已律人,以彰导人”的模式,率先示范,早来迟走,每天早早站在校门口迎接师生到校(如今已成人人参与的制度),放学后直到最后一个学生离校才走,同时表彰遵守考勤制度的教师。很快,迟来早走的现象消失了。
在这一点一滴的变化中,学校逐步完善了管理制度,形成了“八字十发展”的特色管理理念,使学校的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事事处处体现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实现了依法治教、依法治校。
四、抓好教育教学,以行为文化外化精神内核
校园行为文化是特色文化建设的最终体现。特色文化是通过学校里的个体行为显现的,包括学生的文明行为、教师的教育行为等多个方面,以及在此基础上表现出来的学风、教风、校风等。我校通过德育、特色项目建设等方面的教育教学活动促进行为文化的养成。
1.积极开展德育工作
我校的德育理念为:“文明源于有礼,厚德修于常时。”这一理念体现了认真负责、积极修身的生活态度,最终升华为美好的生命体验,与我校“三生教育”的内在精神一致。
“文明源于有礼”出自《论语》:“不学礼,无以立。”是处事立身、学会做人的基本要求。教育教学中的文明礼仪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良好素养和品格。“厚德修于常时”是指日积月累的善事就像滴水汇成江河湖海而升华为高尚的品德,具有高尚品德的人就会受到人们的拥戴,恪守道德准则的人就会与时俱进,健康地发展。
我校将德育理念落实到德育工作中,取得了成效。如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儿童很难把握对方的年龄,称呼长辈时常出错,或者会因不了解来访领导的职务,而不知如何称呼。为此,学校根据儿童的年龄认知特征,传承中国交往礼仪的生活化特点,倡导文明用语,结合现代人(特别是在改革前沿的广州)生活中的言行细节而进行规范,对本校教师可称呼为“老师好!”(当然对认识的教师可前置姓氏或职务),对不认识的来宾一律称呼为“客人好!”这样使儿童既没有年龄认识上的模糊不清,又表现了中国“过门都是客”的礼仪修养,让人感受到黄陂校园家的生活氛围。更值得肯定的是,通过学校的培养,学生将这一习惯迁移到家庭生活中,他们对家庭来访者也会自然地称呼“客人好!”将来也会将这种礼仪带到工作和生活之中。
2.开展安塞腰鼓特色项目
结合本校的实际,我校确定以安塞腰鼓为特色项目。这一特色活动的主题和口号是“鼓雄身健,舞动生命,鼓舞生活”,该项目既有益于学生茁壮成长,又体现了生动活泼、积极向上的生命精神,与学校“三生教育”特色文化的内涵和外显交相辉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