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职场文化差异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中西方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国际商务文化意识
商务英语作为一门用于国际商务环境中应用的专门用途英语,是大学阶段市场营销、国际商务、工商管理、国际贸易等商科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必修课,其内容包括商务环境下的各个场景。商务英语教学的目的不应仅仅是教会学生某一商务情景下的英文词汇、表达方式等语言技能,而更应注重提高学生在未来职场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即教会他们如何与英语国家的人进行成功的沟通交流,让学生了解外国人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等,导入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国际商务文化意识,使学生在未来的国际商务交际活动中避免文化冲突,成功交际。
一、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1.生活方式的差异
西方人在生活上讲究舒适,即便是出差也会尽量保持如在家般的生活质量,另外对住宅的安全如高层消防问题非常重视。而相比较而言,中国人出行则尽量简单,能凑合就凑合。在住宅的防盗上下功夫大,在消防安全上则重视不够。
那么在商务活动中,比如在帮客人预订酒店时,就应注意在规格相当的基础上选取环境较好,远离市区,相对安静的酒店,最好是那种酒店外还有小花园,从房间的窗户看出去有好的风景的房间。如在海边的话,面朝大海的海景房,在内陆的话,选取俯瞰公园,小树林等的房间,一定不可订俯瞰繁忙的吵闹的街道的酒店。
如有的项目外国员工会在中国当地呆相当长商务一段时间,需要租房住时,一定注意住房的安全问题。如果住高层的房子,除了要选取24小时安保的社区外,应在住所内给配置灭火毯、消防面罩、灭火器,医药包等,并在客人入住的时候将火警报警器的位置告知。
2.饮食文化的差异
商务宴请是一项重要的商务活动,宴请融洽的氛围中对双方的沟通更有利,同时也是表达热情好客礼尚往来所必需的。充分注意中西方的饮食文化差异对成功的宴请至关重要。
如西方人不喜欢那种啃骨头的肉类,感觉既不文雅也很残忍。因此在点菜时像凤爪、猪蹄、鸭颈之类我们国内比较喜欢的菜不可以点,鱼类也是,最好是点那种没有不用吐鱼刺的鱼片。另海鲜或很辣的川菜,应事先问明客人是否可以吃。
另外餐桌上不可给对方夹菜,劝酒,让对方随意即可。此外很重要的一点是,要注意时间的掌握。在国内很多人习惯边吃边谈事情,一顿饭经常吃上好几个小时。在西方人看来,吃饭就是吃饭,氛围应轻松享受,聊聊天,谈谈风土人情,开开玩笑,吃饱了就结束,不拖拉。
3.风俗习惯和礼仪习惯的差异
在商务活动中要了解西方国家的风俗习惯和礼仪等,在交际中才不至于失礼。比如在赠送礼物时,无论礼物大小一定要包装好。收取礼物时,西方人习惯当面拆开并致谢,与我们的习惯不同。又比如在穿着方面,虽然欧美人平时讲究舒适,喜欢穿牛仔裤和T恤,但在正式的场合,都很注意穿正装,男士一般穿深色特别是黑色的西装,女士则穿根据场合不同穿套装或晚装。而在国内现在人们衣着越来越注重休闲,甚至在正式的场合也穿着休闲衣,笔者曾见一次商务接待中,外方人员全部正装,而中方大多穿休闲衣,甚至有好几个都穿的是户外运动系列的运动衣,从衣着上难免失礼。
在对待隐私方面,西方人非常注重自己的隐私,因此在商务交际中不可提及家人、工资、年龄等敏感话题,可聊一聊运动赛事、天气、娱乐、旅游度假等。打电话时,在我们国内,很多人在电话中会问对方:“在哪呀?在干什么呢?”,表示关心,或者是对话的开始,双方都理解。但在与欧美人通电话时,如果问“Where are you?”或“What are you doing?”对方会感觉非常奇怪,有窥探别人隐私之嫌。
4.思维方式的差异
西方人思维方式比较直接,守时,工作细致,认真,制定好的规则会严格遵守,讲究工作效率。不同的文化,不同的语言下人的思维方式也完全不同。了解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工作中才能互相理解,顺利合作。比如笔者曾听到一个外企的中国行政人员说班车问题,非常不理解,班车按规定是15分钟发一次,从办公室发往施工现场,循环发车。但有时发车时根本就没人,也就是空发一趟,因此中国员工认为没人时就应停发,避免资源浪费。但外方主管不这么认为,他认为,班车每15分钟发一趟的目的就是为了员工在办公区和施工现场之间往来方便的,即使无人,也照发。要是无人就停发,那间隔的时间就不再是准的15分钟了,有可能就是半个小时,间隔时间不固定了,这样往返两地之间的人员就无法估算时间坐车,有可能会等很久才能坐上车,这样就会耽误他们的时间并随之带来一连串的延误,甚至会出现事故,因此即便是空车也要严格的每15分钟发一趟。这是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典型案例。
5.、政治立场的差异
中西方的文化背景下的宗教、政治都有巨大的差异。这一点学生都能理解,在商务英语交际中,尽量避免谈论政治、宗教之类的敏感话题,更不必大谈特谈国内的政策等,因为对方也不会理解也不感兴趣,对交际无益。可谈谈所在地区的近期的发展,悠久的历史,标志性的旅游景点等等。
二、商务英语教学中国际商务文化意识的培养
1.在商务英语的课堂教学中加大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比重
在每一单元的主题下,都应结合教学目标,补充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内容。比如:在商务电话单元中,应导入中西方电话礼仪的差异。如商务电话,打电话的时间,应在白天工作时间打,不可在周末或是晚上对方下班后,除非是有紧急的事,就算有紧急的事也应先为在非工作时间打扰别人而致歉。因为在西方人看来下班的时间就属于自己的个人时间了。再比如在机场接机单元中,应介绍接机、拿行李、订酒店等细节方面的中西方差异,以便将来学生在自己的实际工作中可以正确应对。
2.以案例的形式阐述中西方文化差异
商务英语教学中,导入中西方文化差异时采取案例的形式。来自外企的文化冲突的真实案例生动有趣,更便于学生理解,使他们在以后的职场交际中成功避免发生类似问题。但收集案例对教师来说要求很高,教师不仅应自己非常熟悉西方文化,还应到外企挂职,才能接触到鲜活的文化冲突的案例,用于教学。
3.视频的应用
现在有很多流行的美剧和电影,里面有很多片段和情节带有明显的文化特征,并且语言都是最鲜活,时下最流行的,将这样的片段选取后用于课堂,视频的资料形象、直接,教师可做必要解释,指出此处文化差异的点,学生在理解文化差异的同时,也训练了听力和口语,了解了目前某个英语国家流行的词语和说法。
三、结语
明确了解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对成功的跨文化交际至关重要。商务英语的教学中应注重文化差异的导入,培养学生的国际商务文化意识,使其在将来的职场中避免文化冲突,成功参与商务活动。
参考文献:
[1]梁爽.中西文化差异与商务英语教学[J].经贸实务,2011,10.
[2]李培.看中西方文化差异谈商务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05.
[3]段学莲.交际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J].中国科技信息,2008,03.
关键词:商务英语 语言翻译 差异
商务英语专家尼克・布雷格曾在他的“商务英语范畴”理论中提到:商务英语包含语言知识、专业知识、交际技能以及文化背景等核心内容,商务英语翻译除了涉及商务语言和商务知识外,还需要有跨文化的意识。对于翻译本身来说,标准不应该苟求全方位的统一,而是要视具体的文化圈而定。
一、词语翻译中的文化差异
汉语本身具有词义精确的特点,每一个词语都具体表达了某一种特定的含义,词义相对比较固定严谨,具有很强的独立性,不过使用的灵活度也相对较小。而英语则不同,英语中的词汇含义表达非常丰富,一词多意,使用灵活度非常高,没有那么强的独立性,但是对于上下文的依赖性很大。
1.文化导致的思维方式不同
中国人的思维由于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注重主体意识的思维以及悟性的启发,是一种具体的综合性思维。而西方人的思维注重客体意识和理性思想,是抽象、个体、分析性的思维。举2个例子说明,在中文里,汽车站只有这一个说法,找不到别的可以代替的词,但是英文里却有很多种,如“bus stop”、“bus shelter”、“bus station”等,这说明西方人比较注重不同车站的不同功能,在中国则没有那么多区别。还有中国的茶叶,中文中所说的红茶和绿茶是源于茶叶泡过之后的颜色,而英文却把红茶翻译成“black tea”,原因就是英语直接以茶叶颜色本身直接翻译。
2.文化导致的联想方式不同
由于东西方文化上的巨大差异,所以对于不同物体所产生的联想会出现完全不同的结果。英汉词汇中都有很多文化属性意义的词,人们对于这些文化属性词汇的联想,就会因文化传统不同产生很大的分歧。
如中国的龙,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吉祥的象征,权力的代表,许多吉利的成语都与龙有关。例如,“龙马精神”,西方把龙翻译成“dragon”。在西方的神话里,龙是一种凶恶的怪物,代表着凶残,所以很多汉语里的龙,在英文中并没有直接被翻译成“dragon”;“亚洲四小龙”就被翻译成“the Four Asian Tigers”。这里用“Tigers”替代了“dragon”。再比如,中国传统文化中,红色象征了热闹、喜庆,红红火火,只要举行喜事,必然少不了红。但在西方,红色象征的则是血腥和灾难。所以中国的红豆具有相思的意思,象征的是爱情,而英语里,红豆仅仅指红色的豆子,并没有引申出爱情和相思的含义,而西方人用“Red Rose”这个词来表达他们的爱情。不同的文化背景有不同的语言风格,如果翻译不恰当就给带来很多的尴尬和麻烦。
二、语法结构中的文化差异
1.主题和主语的侧重点差异
东西方文化对于人们主观意识影响甚巨,在语句的语法结构中表现的非常突出。汉语语句中,语言表达主要是突显主题,用议论和说明的方式突出所要表达的含义。而在英语里,一个句子的主语就是这个句子所要表达的主题,主语可以概括一切。例如“Around the world today more than ever felt the presence of China which occupies the political situation in the world historical importance”,翻译成中文为“在世界上,今天比以往任何一个时刻都能感觉到中国的存在”。句子表达的意思相同,但侧重点不同,英语中的主语是“presence of China”,它所表达的主题也就是中国的存在,但是在汉语中,则需要有大量的修饰性语言去突出中国的存在这个主题。
2.后置前置的不同
上文中已经提过,不同的民族文化会有不同的思维方式,这同样也表现在语句的语法排列顺序中。中英文语序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定语的前后置,汉语里,定语是前置的,而英语里,许多修饰性的定语一般都放在主语的后面。如“I don’t like the plan which is not easy to achieve”。汉语中,定语是难以实现,翻译成汉语应该是“难以实现的计划。”
另外,英汉两种语言重视末端重量的侧重点也有些不同,汉语句子注重整体性,句子前后都显得很平衡,而英语是比较注重末端重量的,所以,要把定语、宾语后移,让句子变的匀称。
3.主语人称的差异
中国文化里,人的主体性是不可动摇的,所以在汉语里,一般都会用人或生物充当主语。而英语里,充当句子主语的通常是词组性的具体的事实,并非名词性的单个物体。比如,我收到你的礼物,英文为Your present reached me.商务英语专家刘公法先生提出:商务英语的翻译应针对具体的情况,达到准确、真实、统一的标准。
三、语用在不同场合下的文化差异
在现代商务中,跨文化社交因素不可避免。东西方在答谢、道歉、赞美、请求等言语表达方式上都存在着很大的文化差异。不同场合需要用于不同的语言交际,在商务英语翻译中,处理好语言社会文化差异往往是交际成功的关键。
1.礼节差异
中国是礼仪之邦,在礼节方面一般表达方式都比较委婉。而英语文化中也有其自身的利益表达特点。比如,饮食文化,在中国,有客人来做客,主人家会热情张罗很多好菜,并对客人说:“招呼不周,没怎么准备什么饭菜。”如果客人是个外国人,就会很不理解,为什么桌上有很多好菜,却说没准备什么饭菜。作为商务英语翻译,面对这种情况需要及时调整翻译原则,去配合东西方文化差异而产生的歧义,最好翻译成“Hope you like it.Please help yourselves”(希望你能够喜欢这顿饭)。
2.价值观差异
东西方文化中,价值观念的差距非常大。中国人讲究谦虚,西方追求张扬。例如,有人想托你做件事情,假如这件事对自己又些难度,在中国,由于情面的关系,中国人通常会说“考虑一下”。而在西方就不会存在这么委婉的回答,可以就是可以,不可以就是不可以。
总之,东西方文化差异给语言交际带来很多的不便和尴尬,作为商务英语翻译,不仅仅要熟练专业技能,更要了解一些文化差异因素,在商务英语跨文化交际时能够轻松的化解一些难题。
参考文献:
[1]刘法公.商贸汉英翻译的原则探索.中国翻译,2002.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B商务英语是一种为国际商务活动服务的专门用途英语,现已逐渐成为2l世纪英语教学的主流之一。现代商务英语课程以适应职场生活的语言要求为目的,内容涉及到商务活动的方方面面。通过商务英语教学不仅要提高学生的英文水平和能力,让学生了解西方工作心理,传授西方的企业管理的理念,更重要的是教授如何和外国人交流、合作的方法,了解他们的生活习惯等,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些都包含在文化概念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问题涉及到商务英语中的每个环节中,要使国际商务活动顺利开展,就要跨越文化障碍、避免文化冲突。因此,在商务英语教学中,让学生了解中西文化差异,加强对商务文化意识的培养已经越来越重要了。一、中西文化差异在商务英语学习中的表现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所以语言离不开文化,同时语言又是文化的有效的传播方式,是文化信息代码,是传播文化的重要工具,没有了语言,文化教育就会失去记载、储存和流传的必要物质条件。所以,在商务英语学习中,了解中西的文化背景知识的差异性是十分重要的。众所周知,英语和汉语的背景是有差异的,有如历史、民族、地理、宗教等的。英汉两种语言交际模式的巨大差异就是由这些文化差异所导致的。在商务活动中,中西方文化差异现象经常会困扰学生,使得学生不敢与外国人打交道。笔者认为问题存在的根源在于学生缺少对西方文化的了解,这直接影响了商务活动的进行。(一)的差异宗教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 政治、经济、文化等,特别是在英语国家中,基督教文化的影响更为深远。由于宗教的影响,英语国家社会存在许多与宗教相关的习俗,特别是西方的宗教典故与传说,分别体现在文学、绘画、音乐等文化形式之中。比如经济学术语“马太效应”以及多任美国总统都用 “山上的城市” 来比喻美国,这些说法都是出于《圣经》。
(二)价值观差异每种文化都有自己特有的价值体系,这种体系形成了不同民族的价值观。在跨国商务活动中,要了解西方国家的不同风俗习惯和礼仪习惯。比如,中国人称呼语使用方式复杂、注重礼节、愿意与人近距离交谈、思维模式比较含蓄。相反,西方人称呼语简单、愿意就事论事,喜欢保持一定的距离谈话,谈吐比较幽默,喜欢营造轻松愉快的气氛,思维模式比较直接。特别是德国人有着严谨的做事风格,愿意严格遵守日程安排,有很强的时间概念。因此在我国,一些外资企业经常会抱怨中国员工时间观念不强,工作效率比较低。同时员工又抱怨外方指标太高不近人情,再比如,不同国家民族的送礼礼节也不大一样。在英国,如果客户请你吃饭,是不必要带礼物去的。如果你要带酒,要事先问一下客户喜欢什么种类的酒,这才恰当得体。在日本却恰恰相反,当你被邀到家里吃饭,你不带礼物去就会被认为失礼,如果事先问一下需要送什么礼,你又会被认为粗鲁。而且,在西方国家的宴会接待中,与我国不同的是不要试图劝说对方多吃,更不能给对方夹菜,而是以宾客自主为益(Help yourself)。此类的文化冲突在商务英语交流中比比皆是。(三)词语文化内涵的差异
除了来自《圣经》和罗马希腊神话外的英语典故和习语,还有许多英语典故涉及的人物和事件来自英国文学。比如:经常被译为“绿眼睛” 的 “green-eyed”,其实该词相当于汉语的“红眼病(嫉妒)”,它来源于莎士比亚的作品《奥赛罗》。在交流中不仅要考虑到语言信息的准确传达,更要考虑到对方文化的独特性。再如,“双羊”被译为 “goats”。“金鸡奖”被译为 “Golden Cock Prize” ,“白象”被译为“White Elephant”等,其语意信息虽对,但从文化信息对等的角度来看这些却是相当糟糕的翻译,容易引起误会。此外,像日本人不喜欢荷花,意大利人讨厌以及信奉伊斯兰教的人忌讳猪的图案等,都应受到商务从业人员的重视。所以在商务英语学习中,不但要把文化教学作为基础教学来对待,而且也要把学生能否理解并掌握英语国家的文化作为检验英语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准之一。二、商务英语学习中商务文化意识的培养方案
真正的商务英语教学,不仅要求学生获得基本的语言知识,更要把文化背景知识相结合。因此,商务英语教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并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在教学指导思想方面,明确商务英语教学的任务是熟悉商务英语教学所涉及到的母语文化和目标语文化,有意识地增加文化差异方面的介绍和讲解。只有强调文化因素在涉外商务活动中的重要作用,才能培养出在不同的商务环境进行交际的涉外商务人才。所以,教师要把目的语文化意识培养作为教学、学习的目标之一。在具体商务英语教学过程中,商务英语教师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明确教学指导思想
教师必须要不断更新商务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使自己具有较强的目的语商务文化意识,要全面了解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经营模式、管理理念、商业理念等,这样才能更好地传授学生西方国家的商务文化、最终熟悉母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的差异。
教师须明确教学指导思想,更新教学观念。明确商务英语教学的任务,即培养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商务环境下进行交际的涉外商务人才。 教学过程中要强调文化因素在涉外商务活动中的重要作用,把目的语文化意识培养作为学习、教学的目标之一。
(二)加强商务文化意识的培养
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从文化层面上考虑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把商务文化知识渗透到语言知识技能学习中,培养学生商务文化意识或素养。
1.将西方文化意识导入课堂教学,注重中西文化比较教学
教师除了要教授基础语言知识和商务专业知识,还要让学生深刻理解中西文化传统的差异,逐步培养学生的商务交际能力。教师在课堂中,可以穿插真实的语料,让学生了解西方的访问接待、称呼语、介绍方式、告别和宴请等商务交往的文化,潜移默化地帮学生提高语言的正确性和得体性。学习英语文化同时还要重视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要忽视中国文化。通过对中西方文化的对比学习,学生会加强对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从而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2.创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打破商务英语教学 “填鸭式”教学模式,要以学生为中心,采取灵活的、有趣的和多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参与,展现商务英语的交际特性。教师可以采用一些交际教学法,借此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发创造性思维,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任务教学法和情景教学法等,使学生可以全面理解英语文化。3.跨文化意识训练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分析和解释、讨论反映商务文化冲突的典型案例,了解外国文化与本国文化的差异,最终提高学生跨文化意识。在课堂上,学生通过扮演不同角色亲自体验来营造一种文化气氛,在这种环境中学会应对各种问题的能力,并能体会到异国文化的特点,提高对文化的敏感性。也可以通过演讲和电影录像等方法对异国商务文化进行介绍,也可邀请外国学者进行交流或作专题讲座,学习西方的文化习俗和各种交际技巧。
对于商务英语学习者来说,文化差异知识欠缺必然会造成语言应用失误,从而造成所表达的语言不合规范。在英语教学中,英语教师要在传授学生西方语言的同时,注重西方文化的内涵的培养,提高学生的文化感受能力,同时还应在遵循文化教育原则的前提下,采取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采用多样的教学方式,把文化教育贯穿到整个商务英语教学之中,使语言教学与文化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培养出跨文化交际能力强,适应市场需求的复合型外语人才。 [参考文献]
[1] 黄杨.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差异对比策略[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7 (3).
[2] 顾日国.跨文化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论文关键词:文化教学;语言运用能力;跨文化交际意识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也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底蕴。语言与文化相互依存密不可分。语言学习的过程就是认识文化的过程。Jesperson就曾说过“学习他国文化是语言教学中最重要的目的。”《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大纲》规定“中等职业学校英语课程要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帮助学生进一步学习英语基础知识.培养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初步形成职场英语的应用能力;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策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了解、认识中西方文化差异,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把了解与认识中西方文化差异纳为教学目标,学生不了解英美文化习俗。文化意识缺失,宛如折了翅膀,他们就不可能掌握运用英语能力进行成功的交际,也就无法展翅飞翔。因此,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融人文化教学,逐步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在交际中得体地运用语言的能力和跨文化交际意识。
一、从视觉信息设计入手,展示文化层面
视觉信息不仅生动形象.符合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有助于学生对文字信息的理解和对知识点的长时记忆。而且视觉信息本身可以传递大量的信息。外研社出版的英语新教材中穿插大量图片,包括动植物和人物图片、标志性建筑物、自然风光图、电影剧照、故事插图、民俗舞蹈图等,赏心悦目,扣人心弦,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传递了大量的非文字文化信息。教师可利用这些插图很自然地引领学生走进英语国家的文化世界里。另外。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和丰富的影视资源,让学生通过“视”“听”体验英语国家的文化。例如,在教外研社出版的新教材英语第一册Unit9AroundtheWodd时.我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上新课之前先让学生观看有关新西兰的电视教学片。了解新西兰的历史地理、自然风光、国土疆域、气候条件、著名城市、风土人情等。激起学生对该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兴趣和好奇心,然后自然地导入新课教学。视觉信息提高了学生对文化的敏感性和鉴赏力以及热爱世界的情感态度.使文化渗透更为形象直观。
二、以丰富的语体和语料为载体,感悟文化内涵
在语体和语料的选择上,新教材涵盖了英语国家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让学生接触了大量不同的语体,如:情境对话、书信、邮件、人物传记、通知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新教材PronunciationExercise的版块,收集了大量的谚语、名人名言、幽默笑话等,短小精悍,是英美人智慧的结晶和文化的精华,也是课文素材的营养品和调味剂。如:“Iltreescatchmuchwind.”“East.west,homeisthebest.”。语体的多样化和丰富的内容一方面促成了大容量、全方位的文化信息的输入。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欣赏各种不同语体的语言风格和特色,提高其对文化的敏感性和鉴赏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课型特点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定型,创造更多的情景,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感悟异国文化。
(一)结合课文内容。拓展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
文化背景知识对于帮助学生对课文的阅读与理解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影响着学生对篇章的理解和阅读的速度。教师可利用英语教科书与教师用书中的文化注解,让学生了解不同社会的文化背景的人物和事件,充实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此外,教师还可运用综合讲解法和系统介绍法,结合课文教学,讲解、介绍英语国家的常用成语、俗语及其文化内涵等。例如。在形容雨下得很大时,英语中有Itwasrainingcatsanddogs.学生对此不理解,我就讲解其文化知识。帮助他们理解。raincatsanddogs源自古代北欧日尔曼民族的神话传说。传说中猫和狗都是风雨神的侍从,它们一出洞,常引起狂风暴雨.这样猫和狗就成了狂风暴雨的象征。所以,raincatsanddogs相当于rainveryheavily。
(二)注重跨文化对比,增强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
跨文化对比是文化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手段。各个民族由于地域、生态环境、政治制度、历史背景、风俗习惯、思维方式等不同,其文化特征也不一样。有比较才有鉴别,只有通过对比才能发现本国文化与目的语之间的异同,从而加深对中外文化的理解。
文化教学可侧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对比:
1.体态语对比。体态语是文化的一个窗口,对比中国人与英语国家人民喜怒哀乐的手势与表情、交谈时的体距差异以及体态的表意异同,以便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做到尊重他国文化。入乡随俗。
2.中外称谓语、问候语和告别语的差异。在中国可以用“老师”“局长”等词与姓氏连用作称呼语,称呼家庭成员、亲戚或邻居时,往往用“大哥”“大姐”“大妈”之类。而在英美国家,人们相互称呼与我国的习惯差别极大,除了某些特定工作头衔如法官、医生、博士、教士等外,一般都直呼其名,甚至对家中的长辈如婆婆也直呼其名,表示亲切,这在中国人看来是有悖于情理、不礼貌。在中国,彼此较为熟悉的人见面问候时,常用“你上哪里啊?”“你吃过了么?”或明明看到别人在做什么就问什么。如“去上班吗?”等。而英美人打招呼一般用“Goodmonring/aftemoorr/evening.”“Howdoyoudo?Nicetomeetoyu.或Hello/Hi”问候。见到外国人问“你去哪里?”会令他不快,“干吗干涉我的私生活?”,问“吃了吗?”会以为你要请他吃饭,引起误解。
3.中国人与英美人对恭维与称赞的不同反应。恭维与赞美要使用得当。例如,Smiht教授演讲结束后你称赞说“DrSmith,you’vegivenawondefrullecture.”这句恭维话就使用不恰当。西方人一般认为,学术报告是求实的,不会“wonderful”。因此,这句恭维话容易使听者以为说话人是在吹捧,甚至觉得说话人虚伪。正确的说法应是“Ireallyappreciateyourlecture,DrSmith.”西方人直率,对于称赞、祝贺等一般用“Thankyou”欣然接受。而中国人往往比较内敛谦虚,“哪里。哪里,您过奖了。”
4.英、汉语表示相同概念的词语不同的文化内涵。例如lnad.1ord一词,在大多数中国教材中,多被译为“地主”,总让人联想到剥削阶级。而在西方,lnadlord一词多表示“房东”之意。又如bat“蝙蝠”,中国的传统年画中常出现,有“五福临门”之意。而在西方,蝙蝠往往是“ugly,evil”丑陋,邪恶的象征。类似的还有draDn等词。
5.中外思维以价值观的对比。文化的差异也会造成价值观的不同。比如,不同名族在非自由题(如禁忌语)方面也存在着差异。询问别人的年龄、收人情况、婚姻等在西方国家都是禁忌。如尊老爱幼是中华名族的美德,而西方老人并不认同这种尊老方式,在公交车上你看到一位外国老太太给她让座,若说:P1easeitdown,Granny.You’reold.这对她来说是一种冒犯。若看到某女士的衣服很好看说:Youlookbeautifulonit,很好。但若追问Wheredidyoubuyit?Howmuchdiditcost?则被认为是无礼干预他人的私事。
6.英美人士在行为举止、待人接物等方面与人的异同。如:英美人士对于不合适的礼物就会礼貌地拒绝。这对于他们来说是很正常的,而被拒绝的中国人往往觉得没面子
7.英美国家与中国的生活方式与饮食习惯的差异如英美人士吃饭时一般不吐骨头、剌类的。所以他们对食材的处理和我们不同。
中西方节日的不同。中国和英语国家的文化差异显著地表现在节日方面。结合外研社英语第一册Uuitl0Aroundtheworld的教授时,我对中西方传统的节日进行了概括、介绍和对比。除NewYear’SDay是大家共同的节日外.双方还各有自己独特的节日:中国有theSpringFestival,DragonBoartFestival,MidAutumnFestival,LanternFestival,QingmingFestival,英语国家有Easter(复活节),AprilFool’sDay(愚人节),Mother’sDay(母亲节),ThanksgivingDay(感恩节),Chirstmas(圣诞节)中西方节日的风俗习惯也不相同,如:中国人在元宵节吃汤圆、挂灯笼:在中秋节合家团圆边吃月饼边赏月,其乐融融:在春节吃年夜饭,全家一起守岁祈福,等候新年的到来,大年初一去给先辈亲友拜年,小孩还可以得到压岁红包等。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增强了英语文化素养,同时.也加深了对本国文化的理解和认识,还对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三、以创新的任务设计实践活动,加深文化底蕴
文化教学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仅仅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只有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英语活动,加强实践,才能扩大学生对中外文化的了解.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交际能力。
(一)听与动听与动的活动是基于全身反应法的理论
在该活动中文化信息转换为一套指令,学生在特定的文化情景中听教师的指令做各种动作。比如,待人接物;给长辈鞠躬行礼;在餐馆里的用餐.包括坐下、点菜、吃、付帐、离开等一连串言语和非言语行为。要求理解准确、动作得体,符合外国人的礼节。
(二)说与演创设情境进行对话是学习英语会话重要途径
被广泛应用于文化教学之中。要使语言表达得体,体现出异国文化的不同内涵,教师可以以课本对话为依托,为学生设置相应的语言环境,让学生参与角色表演,积极开展课堂交际活动。如外研社英语第二册Unit9对话中以求职失败一幕为例,通过表演,学生自觉地揣摩剧情中应采用的表情、动作、语调等,从而强化了本单元主题——技能证书的重要性
(三)讨论与辩论讨论、辩论、对比与分析等一系列有意识的活动
可提高学生对英语文化的敏感性。结合学习谚语Barkingdogsdon’tbite(吠犬不咬人),让学生上网查阅有关于dog的谚语并对比讨论dog在中西两种文化的异同:PleasewirtedownfourEnglishproverbsrelatingtodogs.Discusswithyourpannerabouttheculturalvaluespresentedintheseproverbs.ArethesevaluesthesameinChineseculture9.对比之下,学生很容易得出在中国文化中.狗常与贬义的、负面的内涵相联系,如痛打落水狗、走狗、狼心狗肺等。而在英美文化中的狗则可爱得多,常把它看作家庭成员,称为“myboy”,赋予其褒义正面的文化内涵。
(大连海洋大学 外国语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3)
摘 要: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界别的中国和英国网站所体现的文化价值观差异。近年来,一些研究人员已经开始研究网站设计文化差异,但大多数研究都集中在美国网站和日本网站的对比上,认为美国文化代表西方文化,而日本人的文化一直是亚洲文化的主要着力点。本研究旨在填补这一空白,专注于中国和英国网站之间的比较。它通过使用Hofstede的个人主义/集体主义维度、权力距离文化维度,和霍尔的高/低语境文化维度,并通过分析如何在中国和英国的网站上体现这些文化价值。对网站的内容分析表明中国和英国网站价值观有相当大的文化差异。
关键词 :文化;网站;设计;霍夫斯泰德;霍尔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3-0021-03
基金项目:辽宁省社科基金规划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L11DYY037)
1 引言
根据互联网世界统计的最新的互联网用户的统计数据(2008年),有超过12.6亿人上网。其中互联网用户的主要语言是英语(30.01%),其次是汉语(14.7%),日语 (6.9%),西班牙语(9%),德语(4.9%),韩语(2.7%)和阿拉伯语(3.7%)。在同一时间,亚洲语言的用户占有37%的最大份额,其次是欧洲(27%),北美(19%),拉丁美洲(10%)和非洲,中东和大洋洲/澳大利亚。
跨国互联网用户的日益增长需要我们进一步了解不同文化背景电子商务网站是否存在跨文化差异(Cyr & TrevorSmith, 2004)。在一定程度上,文化维度的使用可以用来识别网站差异,进而了解文化维度如何影响对网站设计。
很多研究者已经进行了网站设计和文化之间的关系研究。Marcus & Gould (2000)通过使用Hofstede的文化维度,对全球不同国家网站用户界面设计进行了文化研究。同样,Wurtz(2005)采用高/低语境维度,分析了在全世界各国的麦当劳网站不同文化适应特征。Sing and Baack (2004)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通过内容分析,比较了美国和墨西哥的网站。除此之外,Lo(2005)分析了文化对中国和美国的电子商务网站设计的影响。
本研究遵循同样的方式,但重点讨论英国和中国网站设计的文化差异。其次,本研究采用霍夫斯泰德(1984,1991)和霍尔(1976)文化层面的个人主义/集体主义,权力距离和高/低语境维度,来探讨这些文化价值如何在英国和中国的网站上加以体现。同时,通过对比同领域机构的两种不同文化网站,进一步明确网站之间的文化差异,以期回答是否有必要为适应特定文化设计不同的网站版本。
2 文化的定义和文化框架的选择
对文化的准确定义是复杂的(霍尔,1976),因为“文化”有很多意思(Abdullah, 2005)。不过对文化的定义已经有许多尝试,因此学者们产生数百条关于文化(Mead, 1998)的定义。然而,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标准的定义。但是,霍夫斯泰德(1984)的定义也许是最著名的,他对文化的定义建立在对民族群体之间的比较基础上。他将文化定义为:
文化是对心灵的集体编程,它是区分人类群体的依据,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化应该包括价值系统,并且认为价值观应该是文化的基石之一。
当前,最被广泛接受的框架分别是:Hall 1960; Hofstede 1991和Trompenaar 1993年的框架。当然,我们不能奢望通过借助上述的几个框架,帮助网站设计人员预想到每一个目标用户的文化特征。但是,既然上述几个框架考量的都是同样的文化现象,那么,我们就可以说,这些框架,不可避免的,会有一些概念上的相同点。因此,也可以说,对框架的选择,是一种妥协的产物。实际上,选择主要是基于两方面的考虑:操作的便利性和覆盖是否全面。除此之外,对框架的选择还要兼顾到网站设计者的实际需求。基于此,本文作者采用Hall 1960; Hofstede 1991年提出的研究框架。这一框架的另一个优势是它能够汇集并应用很多学者在该领域的研究贡献。
3 研究方法
3.1 网站内容分析
我们采用内容分析方法来分析和描绘中国和英国的网站文化价值观特征。在研究文化价值诉求方面,内容分析过程已经在市场营销和广告中被广泛使用(如Sing and Baack, 2004; Sing, Kumar & Baack 2005;Zahir, Dobing, & Hunter, 2002)。文献表明,一些研究还采用内容分析法来理解网络信息沟通传播,如Marcus and Gould (2000) and Sheridan (2001)。由于内容分析被认为是对价值观、行为规范和文化等元素进行技术分析的恰当的方法(Sing and Baack, 2004),因此被选定对中国和英国的网站文化价值进行描绘和分析。
在本文中,由于客观的原因,研究人员只对六个不同的网站进行了分析。这六个网站分属三个行业——旅游业,教育和银行网站。随后,个人主义,低权力距离(P/D)和低语境(L/C)的文化维度被应用来分析英国的网站。相反,集体主义,高权力距离(P/D)和高语境(H/C)维度被用来分析中国网站,因为它们与中国文化紧密相关。
3.2 文化维度的应用
3.2.1 权力距离
执行网站内容分析的第一个文化维度是Hofstede提出的权力距离。这个维度反映的是一种文化愿意接受权力区别的程度。根据霍夫斯泰德,中国是这个维度指数相对排名最高的之一,这意味着在中国人一般都愿意接受的不平等的权力,权力距离被认为是正常的。
对长辈的尊重体现多使用头衔和称谓。这种文化中,长辈被视为明智的长者,具有带头作用,是其他追随者的行为偶像(Abdullah, 2005)。在网站设计上,这个维度的特征具体表现为少突出显示客户和普通公民方面的信息,更多突出的是权威的角色,公司重要的人物,和公司的组织结构图,官方认证标志或图像被显著突出。此外,特殊的头衔,所获奖项,公司的层次结构信息和权威的数字也被用来显示尊重。
中国大学的网站对这一独特特征的运用是显而易见的。该网页的主页显示的是校长的照片和校长对学生所做的声明。此外,该网站的设计还突出到校长的信箱的链接。这些内容清楚地反映中国愿意接受权力距离产生的差异。相比之下,英国有一个低权力距离明显的国家。文化中的成员为权力平等分配而努力。这种特征体现在英国大学的网站,那里没有层次、阶层方面的特征,并且,网站设计的目的是在平等基础上,提供资讯给所有学生,职员和其他网站访问者。
3.2.2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
霍夫斯泰德(1991)把中国位列为一个集体主义文化特征明显的国家。集体主义文化强调群体的凝聚力。生活在此文化特征背景下的个体,从出生开始,就受到集体的保护,以换取个体对集体的绝对的忠诚。从中国的角度来看,Abdullah总结如下:
中国人往往很关心他人,关注其他人的感觉和需求,以此促进集体的统一性,从而能以集团作为一个基本单元生存。这种以“我们”为导向的文化特征,会影响个体的行为,每个个体都需要“归属”和“融入”感。中国人一般喜欢“在一起”做事情,经常以“快乐家族”的形象示人。这个“我们”意识体现在中国职场经常是以工作组的方式,强调个人是集体的一部分,并且强调获得集体的认同(2005年)。霍夫斯泰德(1980)进一步指出,在集体主义社会,如中国,个人对组织和社会有一种情感上的依赖; 因此,人们需要使用论坛,或者俱乐部,在那里他们可以分享他们的看法,意见和情绪(Singh和Baack,2004年)。的确,在网站设计的范畴,这个维度得以充分体现,诸如描述社区关系,俱乐部和聊天室,新闻通讯,家庭主题,图片及民族身份的象征,而忠诚度计划的网站设计元素比比皆是。这些元素特征明显的是中国的旅游网站,如链接到社区,大型活动和集会的照片等设计元素被反复使用。
相比之下,英国是一个高度个人主义文化,这种文化,成员只注重个人需求,强调个性化的信念和目标,他们为自己着想,自己做决定和过自己的生活。这种文化特征可以反映在英国旅游网站中,在网站设计时,英国人不突出这些群体为导向链接的必要性,不太注重家庭的主题,事件,社区的联系和合作伙伴等设计元素。这一点和中国网站形成鲜明的对比。
3.2.3 高/低语境
如前面提到的,分析网站设计除了使用个人主义/集体主义维度外,还有一个普遍使用的维度,即:权力距离是高/低语境维度。根据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1976),中国是一个一个高语境文化特征明显的国家,具体表现在,大部分的信息传播可以通过物理环境或内化于人的方式,而很少使用明确的编码。
在中国的文化中,在正式地建立贸易关系前,需要人和人之间建立起某种关系,通过建立的关系,从而明确相互之间应该履行的义务。在这种文化中,多使用适当的符号来强调保持良好的关系等特定的含义,如通过身体的姿势和一些其他的方式表达尊敬。由于偏好隐式和非口头沟通,符号象征在中国是非常重要的(Fink and Laupase,2000);而且,正式业务往来也很难和私生活分离开来,因为它们往往很好地融入了民族以关系为基础的(Abdullah,2005)的社会结构。
中国银行网站验证这一点,其中的网页布局依赖于细微差别、图片和其他非语言线索来区分,并通过建立人际关系来销售产品。相对于中国,英国更具有低语境文化特征,口头和书面沟通方式都是直接的,明确的。信息往往以直接的方式传达,具体、并且重点突出(Abdullah,2005),以确保听众准确地接受信息(Wurtz,2005)。因此,英国的网站,较少使用隐喻和图像,使用直接的办法来解释他们的特点和从其他竞争者的差异。(表2)
4 结论
本文旨在理解网站和他们的设计文化差异。研究的结果表明,目前,英国和中国网站之间存在文化价值差异,并且差异相当显著。
总的来说,这项研究说明了不同网站体现了不同的文化。它支持以往的研究,强调网站建设时需要适应不同的文化价值。然而,本文分析的网站数量不足以得出有意义的结论,来验证和确认Hofstede和霍尔的文化维度。因此,为了可以通过增加各个领域网站的研究数量,以得到更加有效的研究结果。
参考文献:
(1)Aoki, K。 (2000)。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e-commerce: A comparison between the US and Japan。 Peer-Reviewed Journal of the Internet , 5 (11)。
(2)Burgmann, I。, Kitchen, J。, & Williams, R。 (2006)。 Does culture matter on the web?Marketing Intelligence and Planning , 24 (1), 62-67.
(3)Chai, L。, & Pavlou, P。 (2004)。 From "ancient" to "modern": A cross-cultural investigation of electronic adaptation in Greece and the United States。 The Journal of Enterpris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 17 (6), 416-423.
(4)Cho, B。, Kwon, U。, Gentry, J。 W。, Jun, S。, & Kropp, F。 (1999) Cultural values reflected in theme and execution: A comparative study of U。S and Korean television commercials。 Journal of Advertising , 28 (4), 59-73.
(5)Cyr, D。, & Trevor-Smith, H。 (2004)。 Localization of web design: An empirical comparison of German, Japan, and United States website characteristics。 Journal of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55 (13), 1199-1208.
(6)Hall, E。 T。 (1976)。 Beyond culture。 New York: Doubleday。
(7)Hofstede, G。 (1991)。 Cultures and organizations: Software of the mind。 London:McGraw-Hill。
(8)Hofstede, G。 (1980)。 Culture’s consequences: International differences in work related values。 Newbury Park: Sage。
(9)Hofstede, G。 (1984)。 Culture’s consequences: International differences in work related values (Abridged ed。)。 Beverly Hills, CA: Sage。
(10)Hunter, M。 G。, & Beck, J。 (1997)。 A cross-cultural comparison of ’excellent’ systems analysts。 Information Systems Journal , 6 (4), 261-281.
(11)Internet World Stats。 (2008, January 4)。 Retrieved January 4, 2008, from Internet World Stats Web site: http://www。internetworldstats。com/stats7.htm。
(12)Jarvenpaa, S。, & Tractinsky, N。 (1999)。 Consumer trust in an internet store: A cross-cultural validation。 Journal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 5 (2)。
(13)Liu, C。, Marchewka, J。 T。, & Ku, C。 (2004)。 American and Taiwanese perceptions concerning privacy, trust, and behavioral intentions in electronic commerce。 Journal of Global Information Management , 12 (1), 18.
(14)Lo, B。 W。 (2005)。 Cultural impact on the design of e-commerce website: Part 1- site format and layout。 Issues in Information Systems, (2), 182-188.
(15)Marcus, A。, & Gould, E。 W。 (2000)。 Cultural dimensions and global web user interface design: What? So what? Now what? 6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uman factors and the web。 Austin。
(16)Mead, R。 (1998)。 International management: Cross cultural dimensions。 Oxford: Blackwell。
(17)Sheridan, E。 F。 (2001)。 Cross-cultural website design: Considerations for developing and strategies for validating locale appropriate on-line content。 Multilingual Computing & Technology , 12 (7)。
(18)Sing, N。, & Baack, D。 (2004)。 Website adaptation: A cross-cultural comparison of U。S and Mexican websites。 Journal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 9 (4)。
(19)Sing, N。, & Kumar, V。 B。 (2005)。 Adaptation of cultural content: Evidence from B2C e-commerce firms。 European Journal of Marketing , 71-86.
(20)Sing, N。, Kumar, V。, & Baack, D。 (2005)。 Adaptation of cultural content: Evidence from B2C e-commerce firms。 European Journal of Marketing , 71-86.
(21)Wurtz, E。 (2005)。 A cross cultural analysis of websites from high-context and low-context cultures。 Journal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 11 (1)。
(22)Yap, A。, Das, J。, Burbridge, J。, & Cort, K。 (2006)。 A composite model for e-commerce diffusion: Integrating cultural and socio-economic dimensions to the dynamics of diffusion。 Journal of Global Information Management , 14 (3), 17-36.
(23)Zahir, S。, Dobing, B。, & Hunter, M。 (2002)。 Cross cultural dimensions of internet portals。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国内市场的持续走低,我国企业的经营地域逐渐从国内市场走向国际市场,人力资源管理从传统的、单一区域的人力资源管理向多元化、国际化人力资源管理过渡。所谓国际化人力资源管理就是在全球范围内获得、配置和有效使用公司人力资源的过程,包括海外人才引进、培训发展、激励措施、属地化管理等等。国际化战略中人力资源管理呈现出新特点:
1、员工驻外长期性和流动性。无论是海外市场开拓还是海外项目建设员工驻外时间都会比较长,再加上员工更换成本、往返路费等因素,往往在外连续工作时间较长,遇到特殊情况可能还要延长期限。另外,驻外员工也是跟随着海外项目的状况而具有较大的流动性,会随着项目的进展增多或减少,会跟随市场的变化往来各个国家和地区,往往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工作2~3年就要变换工作地点,这也要求海外员工要有比较强的适应能力。2、文化差异性明显。公司拓展海外市场、经营海外项目,就要与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打交道,民族文化差异、国家文化差异甚至是企业文化差异在实施国家化战略时会被放大。此前有不少中资企业海外并购、海外项目就是因为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忽视了文化差异,最终以失败告终。3、人才需求的综合性特点突出。随着海外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人才的争夺也成为了重要焦点。海外市场与国内市场因为存在环境、文化差异,同时也有成本考虑,在人才需求上有着明显不同,综合素质突出的人才。除语言能力外,更需要有创效型项目管理人才、创新型科研技术人才、实战型技能操作人才、复合型国际化人才等综合性的人才,才能保证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4、管理风险和成本较高。一个企业要进行跨国经营,必须考虑到四大风险,即政治风险、法律风险、财务风险和运营风险,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就要通过人员配置、培训、绩效管理等方法有效规避风险,涉外人力资源管理的风险大于一般的人力资源管理。同时,管理成本由于涉及到不同国家和地区,员工长期驻外,在人力资源成本、交通、住宿以及法律咨询等管理成本开支较大。
二、国际化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国际人才的结构性矛盾突出
一方面,在知识结构上比较单一,不能滿足技术要求日益复杂的国际工程承包的需要,也不能满足国际工程向国际投资转变的战略调整,急缺既懂外语、技术,又懂管理经营、商务洽谈、资本运作、投融资的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在年龄结构上,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人才断层,即近几年接收的大中专毕业生在技术、经验匕还存在明显差距,相对于快速发展的海外市场,处在当打之年的中青代力量明显不足。
(二)国际化企业吸引力持续下降
随着我国国内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出国工作的光环渐渐退去,同时伴随新生代员工进入职场,就业取向也渐渐发生变化,职业规划、家庭因素、工作环境、工作氛围等柔性吸引力逐渐替换单一的薪酬吸引力。另一方面,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到国际化的竞争中,对人才的渴求推高了国际化企业员工的整体薪酬水平,人工成本不断增加。国际化公司吸引力下降也是员工离职率较高的根本原因
(三)考核激励的方式和手段仍然较为传统和单一
国际市场开拓和国际项目建设,受国际化管理风险的影响,与国内相关工作比较具有非常大的不确定性,考核激励的重点和方式与国内业务有着天壤之别。例如,一个海外重点项目,从发现项目、跟踪项目、商业谈判、投标中标、建设完工等,可能历时5、6年,又的可能长达8、9年,如何在其全过程中结合海外项目特点做好考核,又如何根据考核结果进行必要的激励,这些都是摆在国际化企业面前的突出难题。
(四)本土化管理停滞不前
本土化管理既体现海外经营管理规范化程度,又是提高本土竞争力的一个有效途径。但目前,受到国内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传统文化的影响,在海外市场属地化管理方面仍有待完善,海外管理人员及业务技术人员基本上都是国内选派,当地员工除劳务工人外,鲜有外籍人员参与企业经营和技术管理,这种人力资源配置一方面推高了企业国际化管理成本,另一方面,在驻地国与当地政府、企业制造了文化壁垒,不利于促进公司当地业务的开拓与发展。
三、国际化进程中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措施
针对企业国际化战略实施过程中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相应对策和措施,全面推动企业国际化战略的落地实施。
(一)通过人才引进与培训,缓解人才结构性矛盾
1、加大国际化人才的引进力度。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企业竞争的核心永远是人才的竞争。根据企业发展战略,针对急缺人才实施定向突破,采用猎头招聘、市场化公开选聘、推荐等方式,引进5~6名具有海外施工经验的优秀人才作为补充,有效改善部分海外项目推进缓慢的难题。2、做好战略人才的梯队引进。企业战略始终是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中,人才引进更要与企业战略相匹配,具有一定的前瞻性。目前,坚持招聘外语、企业管理、金融投资等专业的高校毕业生,为下一步公司转型升级提前布局,搭建公司国际化战略的人才梯队。3、做好现有员工的国际化培训。打造专业化的团队是企业不断追求的目标,通过培训能够加强员工的各项能力,开展FIDIc条款、通用外语、国际商务礼仪、驻地国文化等方面的专题培训。同时利用好内部轮岗、导师带徒等机制,加强综合部门与业务部门的人员交流,互相借鉴好的工作和管理模式,为各类人才的培养创造更为广泛的实践机会,通过专业培训活动不断提高员工的国际化素质和能力,打造国际化复合型人才队伍。
(二)通过职业生涯规划、企业文化建设等方式,着力提高企业综合吸引力
1、员工职业生涯规划。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随着基本生活需求的满足,越来越注重社交、尊重、自我实现层次的获得与满足,这就需要企业为员工搭建成长和发展的通道,尤其是工作3~5年的优秀的年轻员工需要加强培养,及时给予必要的舞台与关注。在员工职级、职务体系中,设计更加灵活,对连续驻外工作2年以上人员缩短职级晋升时限;另一方面可以设立与国内职级脱钩的海外职务体系,驻外期间享受海外职务职级待遇,给年轻优秀员工加任务、压担子,促进其成长。2、海外员工关怀机制。针对海外员工驻外时间长、工作生活环境艰苦、压力大,有针对性的开展员工关怀、帮扶机制,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靠文化、感情、氛围留住人才。例如,海外青年员工心理关怀机制、海外员工家庭帮扶机制、家属探亲随任机制等。
(三)通过个性化考核、市场化激励约束等,丰富考核激励的方式和途径
1、基于海外经营项目特点的个性化考核。针对海外项目周期长、难度大,尤其是项目前期工作难以量化等特点,将考核指标按照不同项目进行个性化定制。例如引入“里程碑”考核对海外项目跟踪期、海外投资项目建设期等进行周期性考核;针对国际市场竞争激励,进一步强化考核的结果导向,发挥绩效考核“指挥棒”作用。2、引入市场化薪酬协商机制,丰富薪酬结构,适当提高薪酬激励水平。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国际化人才竞争,海外人员薪酬要在结构上、水平匕与市场接轨。一方面,根据考核情况,重点对市场开拓、海外运营的个人和团队增加绩效薪酬占比,同时探索实施股权激励、岗位分红权、超额价值分享等中长期激励措施;另一方面,通过协议薪酬的方式,约定考核目标、约定薪酬水平,将海外人员的薪酬水平与市场接轨,增加薪酬弹性和差异性,在总体人工成本可控的前提下,提高薪酬激励的效果与吸引力。
一、强化中职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必要性
(一)广泛应用英语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科技的不断提高,社会生产以及人们生活中使用英语的机会愈来愈多,英语在人们的工作及生活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尤其针对高新科技以及设备的交易与运用而言,英语能力的高低,对于这些设备及产品功能的体现具有直接作用。
(二)文化差别形成交流尴尬
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英语的运用范围在逐步扩大,在人际交往以及社会生产中愈发关键,英语也成为中职教育中尤为主要的课程。虽然在中职英语教学的发展中,积攒了许多经验,且在教学形式以及方案中具有较大的改变。可是,许多中职学生在运用英语进行对话时,因为欠缺对英语文化的了解,对一些英语词汇以及短语的使用时常会令对方产生误会。而且,在与人交流时,也会因误解对方的意思而出现尴尬局面。尤其对一些文化禁忌或风俗习惯,倘若欠缺必要的了解,则会为彼此造成不和谐的影响。并且,我国文化中的成语或诗句,在英语中也同样具有相应的语句,加强此方面语句的了解,将有利于日常沟通。
二、中职英语教育中文化导入的现状
(一)语言与文化背景
文化及语言是所有民族长久积累的财富。语言的构成及发展源于社会背景与思维模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不同民族会构成不同的语言,这也令所有语言都饱含了不同的文化背景。语言成为文化的载体,文化成为语言的深刻内涵。学习语言尤为关键,学习语言中的文化更为重要。
(二)中职英语教学大纲
《中职英语教学大纲》中提及:中等职业学校英语课程需以九年义务教育为基准,打好学生英语基础,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初步构成职场英语的运用能力。引领学生掌握、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别,建立正确的情感、价值观、态度。这也让我们了解到,单一的文化知识传授已经无法符合当前课堂教学所需,将文化导入英语中已经刻不容缓。
(三)不同语言文化差异
在我国,朋友或邻里之间见面大多会询问:“你吃了吗?”“最近忙什么呢?”而且通常会涉及到年龄、家庭、工资等个人问题。而在西方,比如在英国,朋友们相见大多会将天气当做谈话内容;而在美国,大多会将亲吻、拥抱当做问候,且谈话人相互间会保持一定的距离,不然会被看做无礼。英国人或美国人都无法理解中国人的交际方法,还会对其干涉对方“隐私”而产生误解。并且,因为我国长期受到传统儒家思想的熏陶,也同样无法理解美国人的社交方式。
三、中职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方法
(一)强化课堂教学中文化背景的讲解
当前教材中很多方面均提供了与文化背景知识相关的论题,老师可以将文中提及的文化背景知识传输给学生。在讲解的过程中,老师需与政治、历史、经济、文化等相关知识相结合,让学生感受作者的目的与观点,如对历史方面的文化进行补充,可以融入一些与政治相关的背景、名人评说以及历史意义等内容。老师应当具有文化导入的能力,在教学中需加强语言形式的社会意义,加强语言在日常的应用,让学生融入到英语语言环境当中,不但可以通过英语进行思考,还要使用英语文化形式进行思考,以此让学生建立文化意识,让老师担当两者不同文化间的桥梁。
(二)课堂教学中加强对中西方文化差别的了解
对于英语教学而言,过去会发生学生只会记语法而不会说的状况。而现在学生说英语则会发生与情景不符或令对方不理解的状况。这是由于在教学中,忽略了外国文化差异的了解。所有国家都具备自身的文化及特征,使用英语的国家也是如此。对于中职英语教学而言,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具有较大差别,所以在沟通中,需要为学生适时传输一些语言运用方面的差别,协助学生区分中西方在语言方面存在的不同问题。
(三)开设课外英语文化专题讲座及探讨
文化导入属于一个繁琐的过程,需要语言教育者共同奋斗,才能让学生建立跨文化的交际能力。单单依靠老师在课堂中的传授显然不够,因此需融入课堂外丰富的文化教学。比如很多中职学校经常会聘请外籍老师为学生设定一些趣味讲坛,不但可以打开学生的视野,还会提升学生对英语的兴趣。
四、结束语
英语是一门语言,而语言是文化重要的载体,所以让学生感知和体验英美文化更够让他们更好地理解英语的表达方式,从而在运用时更为得体。因此,教师要有意识为学生创造一个学习英语的文化环境,通过多样化的资源和载体和训练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激活他们的情感体验。如针对学习的具体内容,利用图片、电影、新闻、电视节目等电子媒体直观立体地向学生展示相关的文化点,再以此话题展开“说”与“写”的训练,强化学生的综合素质。比如以英美人崇尚运动为话题,教师就可以先用各种事例向学生们科普一下“运动”在欧美文化圈中受欢迎的程度,引发学生的兴趣。然后再引导学生尽可能多地说出自己所知道的各项运动在英语中的表达,结束后再添加一些较冷门的运动项目,如:fitnessdance、boxing、lifting、surfing等,增加学生的词汇量。之后展开小组讨论:如“Whichsportdoyoulikebest?Why?”“Whatsportdoyouwannalearn?”等。若时间充裕还可播放一段健身舞的英文教学视频,师生跟着音乐一起学习,寓教于乐。或是开展实际的文化体验活动,如装扮圣诞树、感恩节晚餐准备、西式生日聚会等等,使他们在实际的西方文化环境中,增强对原汁原味英语的感性认识,从而提高其得体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由于这些活动联系着学生的实际经历和情感体验,所以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很有帮助。总之,中职英语教师要善于在课堂上营造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让学生在体验英美文化的过程中培养起国际视野和文化差异观,从而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创设情境,对话和交流的体验
“交流是学生提高英语口语能力的主渠道”,只有不断地开口操练、敢于犯错,才能一点点形成语感,达到熟练甚至流利使用一种语言进行交际的程度。所以中职英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一个较为宽松的英语交流环境,让他们在具体的场景中体验用英语进行对话和交际的过程,“在做中学”,而这也正是体验式教学法的核心理念。“卡片式口语练习体验场”,是一种很好的情境创建方式,它考验了学生的临场反应和平时的语言积累,非常适用于体验式英语教学模式。“卡片式口语练习体验场”顾名思义就是在卡片上写下具体的对话场合、时间、事件、人物身份、以及人物之间的关系等基本信息,由小组排代表随机抽取,现场进行对话交流练习的一种教学活动。学生需要按照卡片上的内容临时分配角色,进行对话的创作,这不仅是对语言能力的考察,还是对其语言、思维、肢体之间的协调能力、团队合作的能力等多方面能力的训练与培养。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定期组织内外语言的实践活动,如:唱歌、朗诵、辩论、讲故事等,并鼓励学生有意识地加强对某一领域的英语知识进行熟悉,自主提高职场英语的表达能力,将语言技能转化为职业能力。所以,教师应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失误和错误给予足够的宽容,给学生提供用英语进行对话和交流的机会,刺激学生的表达欲望,让大家互相补充、互相启发,变一言堂为群言堂。这不仅能使英语课堂的气氛变得活跃,也能让学生在既紧张而又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实现英语交流能力的提高。
三、课外延伸,应用和生活的体验
语言生于生活,也运用于生活。新的《英语课程标准》强调英语教学要回归生活,要求教师注重学习主体的实践体验,让学生在“身临其境”。鉴于生活是语言的最终归宿,和中职以应用实践能力为教学的根本立足点,中职英语的教学就一定要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即中职英语教师要善于将教材解析成生活的点滴,有意识地将课本内容与生活体验相结合,让学生“在学习中生活,在生活中学习”。教师可通过组织学生开展dailytalk,Englishcorner、groupsurvey等英语实践活动促进学生间的真实交流,让他们真正开口“用英语”。包括这样的日常小型活动,教师还可以偶尔组织大型的户外交流实践活动,如班级聚会、郊游、短途旅行等,规定学生必须使用英语去完成购票、订座、结账、问路等具体的生活问题,体验用英语办事和解决问题的难度以及成功后的喜悦感,从而推动他们主动刻苦地去学习英语。只有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到语言实践活动中,对现有的语言知识结构不断地进行改造、更新、重组,才能使语言知识变得更加深刻、透彻、娴熟,才能使学生掌握在何种情况下应使用何种语言结构,提高其语境意识,从而促使目的语由知识转变成能力。也只有让学生真正用英语去做事情,甚至是用英语去生活,才能更迅速并牢固地完成其英语知识和能力的建构和发展。
四、结语
【关键词】
通过为期五个月的调查研究我们,在我们学校几名课题小组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下,收集到了丰富的企业调访资料,通过后期的整合,我们分析得出了以下结论。
一、学校和企业对英语的重要性认识不同
在本次调查中:英语是员工必要的工作技能吗?在合资公司中,70%的企业选择了B(多数工种需要),只有10%企业选择了C(少数工种需要)。可是,由于中职学校主要是培养各类中等职业技术人才,学校的重心自然放在专业课上。目前很多中职学校对英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英语被视为可有可无的闲科、副科,在课程的设置和平时的教学活动中,一些中职学校对英语教学每学期的课时和学制方面内容进行了限制,对教师教育教学方面的考评缺少评价体系和竞争激励机制。且很多学校对中职英语教师的配备和业务专修也不够重视,一味地重专业教学,使英语教学无法达到教学大纲规定的要求。这必然造成学生一旦走出校园,进入企业后无法很好地满足企业的需要。
二、对转变教学观念,改革英语教学模式的反思
常常听很多老师无奈地说学生基础太差没办法教了。“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我们应该停止那些对学生的抱怨,耐心地、满怀激情地投入到这份工作中,仔细研究、探讨合适的教法。英语是一门技能,必须根据不同的培养目标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教师应把听、说、读、写、译能力的培养有机地贯穿到整个教学活动中去,课堂内外多采用启发式,通过机械和模仿的语言技能训练来启发和引导学生;采取以学生为中心的主题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不断进行新的教学实践,重点提高学生英语实际应用能力。比如:贵公司最看重应聘者哪一方面的英语能力? 有58%选A(良好的口头表达沟通能力,可轻松完成团队展示等任务),20选%B(出色的听力和应变能力,可在涉外会议上做翻译和记录)。可见传统的讲授方式已经过失了,现在必须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所以我们必须把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如开展英语角活动、演讲比赛、英语知识竞赛、小组讨论、辩论、游戏、以及角色扮演、讲故事等等,把教与学进行得生动有趣,为学生提供创造性运用语言的机会,培养和提高应用语言的能力。采用实效性的教学方法,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的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三、注重中西方文化差异
在这个问题上:贵公司对应聘者熟知西方文化和掌握西方礼仪的能力有要求吗?有75%的企业选A(要求很高,接待外宾时非常重要)。可见礼仪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中西方的文化差异也就决定了在这个上面我们要学的东西还很多。
首先在称呼语上,称呼语是日常对话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包括姓名、标准称谓、职务名称、称号等。其中姓名包括姓和名,在说英语的国家中,有35000多种姓氏,而被使用的名字只有1000种左右。在中国,只有“百家姓”,但名字的范围就非常广泛,可以由自己随意组合。还有一个区别是,西方人正好与中国人相反,他们是名字在前,姓氏在后。至于标准称谓方面是人们了解得比较多的。西方人比较自我,他们对亲戚关系的称谓只有寥寥几个词,比如:mother, father, son, uncle, aunt, grandmother, grandfather等。而中国人是比较注重亲戚关系的,拿brother(兄弟)来说,有“哥哥”、“大哥”、“二哥”、“堂哥”、“表哥”等等。其次在问候语上也有不少的差距。问候语在日常对话中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西方人比较注重隐私,他们见面打招呼的方法一般就是“How are you” “How do you do” “Good morning” “Good afternoon”,熟悉一点的人之间就可以用”Hello” “Hi”。而中国见面打招呼的方式一般是“吃饭了吗”,“去哪儿呀”。当你问一个西方人“去哪儿呀”,他可能会觉得被逼着说出他将要去哪,将要去做什么,有点侵犯了他的隐私。而在中国人眼中,这只是一句问候语,只需回答“出去一趟”就可以了。与中国相反,在西方文化中,介绍两个人认识的基本规则是介绍年轻的给年长的,介绍男性给女性,介绍晚辈给长辈,介绍客人给主人,介绍个人给群体。要保证首先提到的是更为尊敬的这个人的名字。比如说,当我们介绍一个男性和女性的时候,首先提到的应该是女性的名字,除非这位男性比女性年长或更加有名。介绍的方式一般是“Miss Green, may I introduce Mr Chang?”当介绍两位男性或两位女性的时候,首先要提到的是较年长者的名字。
四、必须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
在回答:从贵单位的汽车维修人才需求出发,您觉得下面这些素质的重要性如何 ,这个问题时,有67%的企业选择6(和同事协作能力,26%同时选了1(汽车专业英语应用的能力),32%选7(计算机应用能力)。这就告诉我们,不能只单纯的教学学生一些英语知识,还必须教学学生如何掌握其他的一些知识,包括人际交往,这就要求我们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潜能,不要造成偏科现象。青少年学习还处于全面打基础的时期,科学的发展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各领域的知识又在相互融通,互相影响,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是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创新既需要科学的理性精神和能力,也需要人文精神,更需要良好的合作。学生只有全面发展,特别是具有不断学习、创新的能力,才能不断适应新的挑战。一个人成才,不仅要发挥他的优势、特长,更要有良好的综合素质,特长和全面素质的提高是不矛盾的。人才的各方面的发展是互相影响和制约的。我们不可能要求学生各方面都超常,但应要求他们具备成才的全面基础素质。
总之,作为汽车专业教师的我们,还需要不断探索英语教学模式,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我校的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