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扶持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高科技产业 风险投资
一、风险投资的内涵及特点
风险投资(Venture Capital)是指把资金投向蕴藏着较大失败风险的高新技术开发领域,以期成功后取得高资本收益的一种商业投资行为。它主要选择未公开上市的有高增长潜力的中小型企业,尤其是创新性或高科技导向的企业,以可转换债券。优先股认股权的方式参与企业的投资,同时参与企业的管理,使企业获得专业化的管理及充足的财务资源,促进企业快速成长和实现目标。在企业发展成熟后,风险资本通过资本市场转让企业的股权获得较高的回报。
风险投资的特点主要有:高风险性。高收益性:风险投资大都投向高技术领域;风险资本的低流动性:风险投资有其明显的周期性。
二、高科技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风险和对风险投资的需求
“高技术”一词源自美国,意指使用或包含尖端方法或仪器用途的技术,特别是那些将基本原理建立在最新科学成就基础上,并能形成较高经济效益,具有较高增值作用,能向经济、社会各领域广泛渗透的新技术,特指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新材料科技等科学技术。而高科技产业是指研究、开发、应用、扩散高技术渗透于企业发展各阶段而不断形成的新的科技含量较高的产业,它是现代经济快速增长的核心力量,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加速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是新一轮经济快速发展的龙头产业。
高科技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风险体现在:首先,高技术产业的投资风险来源于产品的创新。新产品引致的商业风险比一般产品的商业风险大得多,当开发出来的新产品不为消费者所接受,或者投入市场后又被其他同类产品所取代,其原有投资就会“血本无归”,而不仅仅是商业利润的减少。其次,高技术产业的开发成功率往往比较低,而且其产品开发的技术生命周期很短,由此就会产生很大的技术风险。再次,高技术产业的投资风险还来源于其管理的复杂性所带来的经营管理风险。由于高技术企业中知识密集度很高,而经营又是建立在高新技术基础之上的,这就决定了对高技术企业的管理要比一般企业更为复杂若不能针对高技术企业的经营管理特点对其加以有效的经营管理则企业夭折的可能性较大。有资料表明’高技术企业在许多西方国家的失败率高达80%。
高科技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风险资本的投资。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投融资机制是以符合高技术产业发展创业的技术经济动态过程的经济学特性为目标的,高科技产业的特殊性决定融资特殊性,其投融资特性表现为金融价值的多元性、投融资的结构耦合性和投融资金融工具的多样性阶段。由于高科技及其创新产品的高投资风险,对其进行投资的成功率平均为20%左右,这种高风险性与银行贷款的低风险目标是背道而驰的,因而高科技企业很难通过正常金融渠道筹集资金,这也决定了高科技产业化本身的资金必须采取一种特殊的风险投资方式。即必须获得风险投资基金的大量注入。高科技产业的不同发展阶段对资金有不同的需求,尤其是在研究开发、试制阶段。由于此阶段技术开发所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加上技术效果的不确定性,所需资金不容易按照传统的融资方式直接从银行贷款获得,因此需要有风险分散机制和特殊的融资机制。风险投资的出现恰好满足了高科技产业发展的资金需求。通过下表可以看出风险投资对风险投资的需求。
三、风险投资对高科技产业的促进作用
高新技术产业为风险投资创造了巨大的市场,两者之间形成一种新型的互动关系。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离不开风险投资,风险资本的投资也离不开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风险投资是高技术产业化发展必备的经济条件之一。风险投资就是在高技术产业发展技术经济动态过程中,位于产业化早期和研究开发后环节上的投融资。风险投资成为经济增长的引擎,对社会、政治、经济结构都产生重大影响,
(一)风险投资是高科技产业的发动机
我国高科技产业资金来源不通畅,现行政府拨款、企业自筹、银行贷款三大筹资渠道对于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支撑力度显然不够。高科技企业在我国从诞生历经艰辛成长为工业规模企业,每个成长阶段不同程度地存在资金缺乏问题,风险投资在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它通过加速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推动了高科技企业从小到大,由弱变强,进而带动了整个产业的成长,没有风险资本市场,就不可能有硅谷这样的影响世界科技经济进程的高科技产业集群的迅速崛起。据美国“第一风险”投资信息公司1999年12月发表的报告,美国共有248家新公司在风险资本支持下上市,并创造了筹资194亿美元的新纪录。近50年来,风险资本对美国高科技产业的成长发挥了重要作用。新公司上市前的启动投资主要来自风险资本。正如英国特许管理咨询公司总裁汤姆・坎农认为,真正的风险资本应该以那些要求有长期耐心的资金供应的高技术行业为投资目标。
(二)风险投资的制度创新催化功能
辜胜阻和李正友将风险投资对制度创新的催化功能概括为九个方面:市场筛选功能、产业培育功能、风险分散功能、政府导向功能、资金放大器功能、要素集成功能、激励创新功能、促进合作降低成本功能、更新人们创新观念功能。其中最主要的是激励创新和降低交易成本功能。风险投资敢于承担高科技产业发展过程中的高风险,这从制度上来讲有一种鼓励冒险、允许失败的制度效应,所以能有效的激励创新。风险投资通过投资高新技术,参与风险企业的管理,能更有效地促进科学家、企业科研人员、企业家、资本家的有效合作。
四、培养我国风险投资,促进高科技产业发展
(一)制定相关科技政策,扶持促进风险投资发展
我国目前仍处在风险投资业发展初期,政府需要通过直接拨款方式来促进风险投资的发展,即政府为鼓励风险投资的发展,向风险投资者和风险企业提供无偿的补助,这就需要政府制定相关的促进风险投资的科技政策。我国在此方面做的还不足,而英国和新加坡政府做得比较好。如:英国贸易和工业部门将政府支付款项中的33%作为发展高技术的专款,其中,20%作为支持高技术产业的开发费用;新加坡政府规定。凡投资于高技术的企业,如果连续亏损3年,则可获得50%的投资补贴。但是。政府最终应远离市场,通过法律来规范和促进风险投资业的发展,通过改变风险投资的外部环境来为风险投资业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投资氛围。
(二)税收优惠政策
税收政策是影响风险投资者的预期收益和风险的因素之一,因此,许多国家和地区为了鼓励风险投资的发展,制定了税收上的优惠政策。如美国政府为了鼓励私人风险投资的发展,将风险企业的所得税率由1970年的49%降至1980年的20%。具体做法是:风险投资所得额的60%免除征税。其余的40%减半征收所得税;法国1985年规定,风险投资公司从特有的非上市股票中获得的收益或资本净收益可免交所得税,免税额最高可达收益的三分之一;1994年英国政府颁布了《创业投资信托法》对符合该法要求的所谓“创业投资信托”实行全面税负豁免与优惠,如个人投资者收入税的豁免、资本利得税豁免、基金公司在资本利得上的豁免,以及其他税负上的特别优惠等。
(三)提供法律制度保障
为了促进风险投资业的发展,政府需制订技术开发方面的法律、法规,并成立有关部门促进风险投资业的发展。我国目前还没有专门以风险投资为调节对象的法律,而与风险投资有关的《公司法》、《证券法》也存在一些不利于建立风险投资体系的条款。日本和韩国的做法值得借鉴。日本在1980年风险投资还屈指可数,但由于政府颁布了《高级技术工业密集区开发促进法》、《新工业技术大纲》等相关法律,于1986年得到快速发展,突破了90亿日元大关。这主要归功于政府的帮助和指导:韩国政府也于1986年颁布了《中小企业创立支持法》、《新技术财政资助条例》促进风险投资的发展,目前韩国已有58家风险资本公司。掌握资本713亿美元。
(四)加强风险投资业人才的培养
一位高素质的风险企业家不仅要有技术上的持续创新精神。更要懂得企业的经营之道。中国现有的教育是一种“应试”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创新的积极性。学科设置不合理,知识面单一,理论脱离实际。教育出来的学生多数不能适应企业所需求的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这就要求深化科技、教育体制改革,培养企业所需的高素质人才,并积极创造条件,吸引海外人员归国创业。
关键词:高科技产业;CMS模型;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75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s).2012.06.14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06-34-03
一、引言
随着我国对高科技产业的重视和重点扶持,我国高科技产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出口到世界的产品总量持续增加。
本文选取美国作为研究我国高科技产业竞争力的对象,主要是出于以下两方面的考虑,一方面,美国拥有世界领先技术,引领着世界科技的发展,而我国现阶段高科技领域仍与世界水平存在差距,故将我国的高科技产品放在美国市场进行分析更能表明高科技产品发展步伐能否紧跟世界强国;另一方面,美国市场广阔,消费能力强,而美国本身就是科技强国,高科技产品多为自我供给,对进口的高科技产品,要求严格,故将我国的产品与发达国家的产品比较,更能体现我国高科技产品的竞争力。
关于高科技产业的定义,本文采用中国科学技术指标研究会在2004年11月的定义,并结合了美国APT(Advanced Technology Product)目录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高科技产品目录中的内容,为便于国际比较,本文将高科技产业产品分为以下六类:(1)信息化学品制造;(2)医药制造业;(3)航空航天器制造业;(4)电子业(包含原分类中的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和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5)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6)核燃料加工[1]。将这六类的ISIC Rev.3编码与SITC Rev.3编码进行对应选取数据,数据来源于联合国统计署创立的贸易数据库。
二、我国高科技产业产品出口美国情况
我国高科技产品出口美国总额总体呈逐年递增趋势,2000年只有218亿美元,而到了2011年,出口总额达到近1320亿美元,增长了606%,年均增长率达17.8%。而占美国进口份额也呈逐年递增趋势,从2000年的8.4%,增长到了2011年的31.7%,年均增长率达12.8%。
我国出口到美国的高科技产业产品结构从2000-2011年均表现的相当稳定,电子业占到了90%左右,其余产业则一直处于较低的占比,其中最低的为信息化学品制造业,占比不足0.1%,这可能与美国本身进口量小有关。相比我国出口到美国的高科技产业产品结构,美国在世界范围内进口的高科技产业产品的结构变化则要大的多,其电子业进口额呈下降趋势,从2000年的76%降为2011年的62%,医药制造业和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则呈现逐年升高的趋势,分别由2000年的6.7%和10%上升到2011年的18.2%和14.6%。
三、中国对美高科技产业竞争力分析
(一)模型介绍
CMS模型最早于1951年由Tyszynski提出,即CMS的经典模型。它将一国总出口增长的原因分解为四部分:世界市场的总体需求、国别结构、产品结构和产品的竞争力。该恒等式如下:
用CMS方法推出的出口增长与实际的出口增长之差就可以归结为是竞争力的影响[1]。
在此经典模型提出后,JemPa于1986年提出的扩展模型影响最广,该模型对经典模型中比较笼统的因素作了进一步分解,更充分地以出口份额的变化来作为竞争力的衡量指标,使模型的结构更加完善[2]。本文主要分析我国高技术产业产品在美国这一单一市场上的竞争力变化,因此,本文以下研究所采用的模型是孙笑丹在《国际农产品贸易的动态结构增长研究》一书中所重新构造的CMS模型[3],该模型如下:
其中Δ表示相比较的两个阶段的变化量;w为美国进口中国产品的总额; s为相比较的两阶段中第一阶段美国进口中国的第i项产品总额占美国在世界范围内进口的第i项产品总额的比例,即中国第i项高科技产业产品份额; wt为美国在全球范围内进口的i项产品的总额; w为相比较的两阶段中第一阶段美国在全球范围内进口的i项产品的总额。
此式被称为CMS模型的第一层分解。该模型又可进一步分解为如下恒等式:
此式为CMS模型的第二层分解。
s0w为增长效应,指假定我国在美高技术产品进口市场上的总体份额不变,由美高科技产品总进口需求变化引起的我国高科技产品对美出口额的变动。
sw-s0?驻w为产品结构效应,指我国各类高科技产品在市场份额不变时,由美进口高技术产品的结构变化引起的我国高科技产品对美出口的变动,该效应反映了我国出口的高科技产品在美需求增长较快或较慢产品上的集中度,正值表示我国出口的产品集中在美需求增长较快的产品上。
sw0为竞争力效应,指假定美国高科技产品总进口规模不变,由我国在美高科技产品进口中的整体竞争力变动导致的我国高科技产品出口额变动,正值表明我国高科技产品在美市场上的竞争力有所提升。
驻siw-sw0为产品竞争力效应,指假定美国各高科技产品进口规模及结构不变,由我国特定产品份额变动所引起的出口额变动,正值表示我国高科技产品出口结构有利于对美的出口增长。
驻si驻wi为交叉效应,指我国高科技产品市场份额的变动与美各类高科技产品进口结构及规模变动的作用下,我国高科技产品出口额的变动,正值表示我国各类高科技产品份额变化与美高科技产品需求结构及规模变化一致。
(二)结果分析
运用CMS模型,将我国对美国出口的高科技产品变动进行因素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第一,总效应方面,总效应反映一国在目标市场的总体出口状况。由表1知,我国对美高科技产品出口的总效应在绝对额上表现出显著增长,表明考察期内,我国对美的出口持续增加。但从增长速度来看,第二阶段的总出口增长效应较上一阶段增长72.1%,而第三阶段较第二阶段增长为36.9%,增速放缓。
第二,由第一层次分析可知,在三个阶段内,结构效应由负值变为正值,且第三阶段对我国高科技产业产品出口变化贡献度达到了58.77%。这表明我国对美的出口增长逐步依赖于美国对高科技产品需求的扩张。
在考察的3个时期内,竞争力效应均为正数,在第一阶段对出口增长的贡献度达到118.98%,在这一阶段,我们几乎可以将我国对美高科技产品的出口增长全部解释为结构效应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3个阶段中,竞争力效应的贡献度大体呈现下降趋势,说明虽然我国高科技产品在对美出口中仍具有竞争力,但竞争力正在逐渐减少。
交叉效应在3个阶段中占比均较小,且由第一阶段的负值转变为正值,由此可知,我国出口到美国的产品基本上能够与美国进口产品的变动相一致。
第三,由第二层次分析可知,增长效应在3个阶段由负值变化为正值,且贡献度逐步增大,到第三阶段达到了51.76%。从2000-2011年,我国高科技产品出口到美国的总额、份额及美国在全球范围内进口的高科技产品总额均保持增长趋势,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更是有了显著增加。值得注意的是,在第三阶段,增长效应超过了总竞争力效应,且从第二阶段起超过了产品竞争力效应。
产品结构效应在前两个阶段为负值,在第三个阶段为正值,这表明我国出口的产品在经过第一阶段与第二阶段与美国进口结构的差异逐步扩大后在第三阶段转变为与美国进口结构相符。
具体来看,在第一阶段,导致产品结构效应为负值的主要原因有两个,第一,占我国出口结构比重很大的电子业,我国出口份额变动增加,而美国进口额却减少;第二,医药制造业美国进口增长了近62%,但我国医药制造业出口份额反而是减少了29.17%。这导致了在这一阶段结构效应的负值;在第二阶段,电子业及医药制造业仍然是导致结构效应为负值的主要原因,在这一阶段,美国高科技产品进口额增长了14.21%,而电子业增长为9.21%,低于平均水平,医药制造业增长为30.99%,高于平均水平,而我国电子业及医药制造业出口份额则分别增长了32.66%和5.87%,前者高于我国出口份额增加值的平均水平,后者低于我国出口份额增加值的平均水平;在第三阶段,产品结构有负值转变为正值,主要原因是这一阶段美国进口的电子业产品增产率超出了高科技产业产品进口额增加值的平均值,这与我国电子业出口占比很大产生了正向效应。
总竞争力效应在3个阶段内均为正值,表明我国高科技产业产品总体仍具有竞争力。产品竞争力效应在三个阶段内逐步降低,且在第三阶段变为负值,这表明我国高科技产业产品的出口结构在对美出口方面的优势正在逐步丧失。优势丧失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三个阶段中美国进口结构中电子业产品比重在逐步降低,但我国出口结构中电子业仍占到绝对多数,这些变化是我国高科技产业产品竞争力效应变化的主要原因;二是3个阶段中医药制造业在美国进口结构中的比重逐渐增加,且其增长率均高于平均水平,但我国医药制造业产品的份额变化在3个阶段中均低于平均水平,且在第一和第三阶段为负值,第二阶段也只增加了5.87%,这种变化也是影响我国高科技产业产品竞争力效应的重要因素。
四、结论
第一,我国高科技产品总体上仍具有竞争力,但总体的竞争力效应在减弱。从2000-2011年,我国高科技产业产品的总体竞争力效应在减弱,在第三阶段虽然为正值,但影响程度已经低于结构效应,即我国出口到美国的高科技产业产品越来越依靠美国对高科技产品需求的扩张,而非自身特有的竞争力。
第二,我国高科技产业产品出口结构的不合理导致了产品结构竞争力效应的降低。在我国高科技产业产品的出口结构中,电子业占据了绝对比重,与此同时,美国高科技产业产品进口结构中,电子业所占比重呈逐步减少态势,而医药制造业和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比重则增加明显,这表明我国的高科技产业产品出口结构有待调整。
五、建议
调整高科技产业发展结构,在保持优势产业的同时加大力度发展劣势产业。从2000-2011年,我国电子业在出口结构中所占的比重均在90%以上,而医药制造业和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我国对美出口所占比重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过度依赖电子业的出口使得我国高科技产业产品的总体竞争力和产品结构竞争力效应降低,产品竞争力效应更是变为负值,而如果继续此趋势,未来我国在高科技产业领域亦会显得被动。
因此,我国应该在保持电子业优势的同时加大对医药制造业和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的研发投入和相应的政策扶持,以使我国各高科技产业协调发展,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 胡求光.中国水产品出口贸易研究-基于需求变动的实证分析[D].陕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
[2] Jepma.C.J., Extensions and Application Possibilities of the Constant Market Shares Analysis: The Case of the Developing Countries Exports, University Press Groningen,the Netherlands, l 986.
[3] 孙笑丹.国际农产品贸易的动态增长结构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4] 汪琦,William Wei.中国、日本、美国生产业出口增长的效应分解及其对比分析--基于CMS模型的分析[J].国际商务研究,2012,33(2):40-51.
[5] Porter M.E.,Klaus S.Ed.The Global Competitiveness Report 2008-2009 [M]. World Economic Forum, 2008.
[6] 马丹,许少强.实际汇率、技术、供给能力与国际竞争力[J].国际金融研究,2006,(06).
[7] Fagerberg.J.and Sollie.G.,The Reconsidered, Applied Economics Method of Constant Market Shares Analysis,1987,19:157183.
近年来,中国大力发展高科技产品出口贸易,加快了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化进程。所谓高科技产品,即技术含量、附加值高,采用高科技手段生产的知识、技术密集型的创新产品,白中国加入WTO以来,高科技产品出口额在全球贸易份额的比例节节攀升,已从2000年的6%增长到了2014年的37%。中国己成为全球最主要的高科技产品出口国之一,2014年出口额达到了7263亿美元,跃居全球首位。然而,在全球市场竞争激烈的大环境下,中国高科技产品出口面临着诸多障碍,如技术与人才障碍、价格与性能障碍等。在未来,中国在促进出口产品结构调整的同时,如何有效突破障碍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此,本文从中国高科技产品出口现状、面临的丰要障碍进行研究,进而提出了优化中国高科技产品出口的相关对策。
一、中国高科技产品出口现状分析
(一)中国高科技产品出口呈现持续上升格局
自中国加入WTO以来,经济呈现持续稳步增长。同时伴随着改革开放进程,我国也深刻地认识到发展高科技产业对于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有着重要的作用。全社会都非常关注与支持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并出台了相应的扶持政策,如“863”计划、火炬计划等高新技术研究。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中国高科技产品出口额也空前高涨,呈现出持续上升的格局(见图1)。2014年中国高科技产品出口额达到了7263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0%,跃居全球高科技产品出口额首位。2005-2014年间,除2009年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高科技产品出口额呈现负增长,其余年份均保持高位运行,大多数年份的增长率均超过了10%。尤其是2010年,全球经济逐步复苏,中国高科技产品出口增长率达到了31%。总体而言,自中国加入WTO后,高科技产品出口呈现持续上升的格局,无论是出口总量还是增长率都保持良好卜升势头。
(二)中国高科技产品出口以加工贸易为主要方式
长期以来,以加工贸易方式出口所占中国高科技产品出口总额的比重一直较高。据海关总署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高科技产品出口仍1日以加工贸易为主,总额高达4444. 96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61. 3%。事实上,自中国加入WTO以来,已逐步调整高科技产品出口结构,这一比重相较于2000年的88. 6%已有了大幅度下降。但与发达国家平均20%左右的水平相比较,中国加工贸易方式出口所占据的比重还是严重偏高。长期以来,中国高科技产品出口以自然资源、劳动资源密集型产业为主,科技含量较低,尤其以来料加工为甚。如2014年,中国高科技产品出口中,高达60. 34%是进料加工贸易,而一般贸易出口仅占到17. 3%。虽然以加工贸易为主的产业政策与贸易模式,为促进中国高科技产业的发展、经济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出口商品的结构对促进产业发展、经济增长起关键作用。由此,在新时期下,中国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必须调整产品出口结构,提升出口产品的技术水平与附加值。
(三)三资企业是中国高科技产品出口的主力军
中国高科技产品出口企业中,长期以来三资企业占据着主导地位。所谓三资企业,即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外商投资企业。2005-2010年间,三资企业高科技产品出口比重长期保持80%以上,2011-2014年降至75%左右。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三资企业占据中国高科技产品出口主导地位的局面略有好转,2014年比重仍旧高达72. 9%。由此可见,一直以来三资企业都是中国高科技产品出口的主力军,这一趋势还将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存在。另外,国有企业高科技产品出口比重呈现持续下降趋势,从2005年的9. 5%下降至2014年的5. 5%。集体私营企业高科技产品出口比重呈现上升趋势,从2005年的6. 3%上升至2014年的21. 6%。在未来一段时期内,三资企业占据中国高科技产品出口丰导地位的格局不会变化,但随着集体私营高科技企业的蓬勃发展,将逐步削弱三资企业高科技产品出口份额。
(四)中国高科技产品出口以计算机、电子及通信技术产品为主
在中国高科技产品出口结构中不难发现,计算机、电子及通信技术产品长期占据着主导地位(见表1)。2005-2014年问,计算机及通信技术产品作为中国笫一大高科技出口产品,占比均超过了60%,基本在66. 25%的平均水平徘徊;电子技术产品作为中国第二大高科技出口产品,占比均超过了20%,基本在24. 88%的平均水平徘徊。长期以来,计算机及通信技术、电子技术产品在中国高科技产品出口总额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2005 2011年均超过了90%。自2012年开始有所下降,分析原因主要缘于这两类产品的飞速增长,带动了中国高科技产品出口总额的大增长,使分母的增幅大于分子的增幅,从而降低了这两类产品的比重。但2014年这两类产品在中国高科技产品出[J总额中仍就占比高达87. 22%。而生命科学技术、航天航空技术等领域的高科技产品出口占据比重较小,且长期以来变化不大。
一、中国高科技产品出口面临的障碍分析
(一)企业研发投资的强度不够,企业间发展不均衡
新时期下,高科技产业的竞争实力决定着一国经济竞争实力,而高新技术产业属于技术密集型产业。由此,高科技产业技术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决定着产品出口的竞争力、国家的综合竞争力。按照国际惯例,用R&D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强度衡量一国科研、技术水平,即科研经费投入占工业增加值的百分比。统计数据表明,中国高科技产品出口贸易发展进程中面临着严峻的技术障碍,各类高科技企业的R&D强度普遍较低。即便是作为中国高科技产品出口主力军的计算机及通信技术企业、电子技术企业,R&D强度分别仅为3. 2%、2.5%,不足美国的十分之一。事实上,中国高科技企业中,部分企业的研发投入已达到甚至超出了发达国家企业,但大多数企业投入力不够。如2014年,中国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的营业收入约470. 68亿美元,研发投入达到了65. 15亿美元,占比13. 84%,然全球高科技企业平均值为12%左右。但是如果从行业整体上来看,2014年,中国高科技企业500强已披露的466家企业共投入研发费用为732. 25亿美元,较上年提高了5. 2%,平均研发投入仅为1.57亿美元。另外,各类高科技企业间呈现技术发展不均衡的特点。如航天航空技术企业的R&D强度达到了16. 9%,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小,而医药技术企业、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企业的R&D强度仅为2.4%和2. 5%,与发达国家差距甚远。
(二)中国高科技产业的劳动生产率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
二十一世纪,国家经济增长与人才建设紧密联系。按照国际惯例,使用劳动生产率反映高科技产业人均生产能力的高低。从表2的数据来看,劳动生产率低已成为制约中国高科技产品出口贸易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中国高科技产业中,医药技术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最高,达到了56.4千美元/人,接近于德国、韩国,但相较于美、日、法等国还相差甚远。而作为中国高科技产品出口主力军的计算机及通信技术企业、电子技术企业,劳动生产率分别仅为31.8千美元/人、28.7千美元/人,与美国分别相差4倍、5倍。劳动生产率可作为衡量某一行业竞争力水平的指标,由此可见,中国高科技产品出口贸易发展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水平。同时,管理人才建设滞后、创新人才缺乏等因素也阻碍了中国高科技产品出口贸易的发展。
(三)中国高科技产品出口结构相对集中,大多仍处于产业链的中低端
中国出口的高新技术产品主要为计算机、移动电话产品的零部件、附件(见表3)。进一步分析,一方面,中国高科技出口产品结构相对集中,主要以加工生产零部件为主。2014中国高科技产品出口贸易中仅进料加工就占到了60. 34%,许多出口企业只是跨国公司的“组装车间”,利润极其薄弱。如2014年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全国平均利润率仅有3%左右。这种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发展模式,带来了严峻的环境污染与资源消耗问题,不利于中国高科技产品出口贸易的持续发展。另一方面,高端产品涉及较少,行业整体产业链大多仍处于中低端。如中国IC企业中,大多只能生产中低端的IC产品,80%的高端IC产品依靠进口。2014年中国出口的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机等高端产品占比不足1%。这一系列的数据都说明中国高科技产品生产处于产业链的中低端,出口竞争力不强,对外技术依存度高。
(四)中国高科技产品出口中缺少自主创新的国际品牌和标准
中国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就提出了“科技创新立国”战略,高科技产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越来越多的高科技企业认识到自主创新能力与品牌建设是企业的灵魂,是高品质的象征,是高附加值的重要载体。如深圳大疆公司自主研发的无人飞行器,成为消费级无人机市场的霸主,占据全球市场70%的份额,已成为国际标准。2014年,中国已了20个国家标准,形成中国品牌价值评价的标准体系。然而总体而言,中国高科技企业中自主创新的国际品牌和标准不多。分析原因主要有两个:其一,中国在品牌建设、品牌发展、品牌意识等方面与发达国家存在一定的差距;其二,品牌价值评价机制、评价方法未形成国际统一标准,甚至还存在缺陷。2014年1月,中、美、德等国经国际标准化技术组织(ISO)批准,组建了ISO/TC289品牌评价技术委员会,将逐步统一品牌评价标准,中国也应该在这方面不断加强。
三、优化中国高科技产品出口的相关对策
(一)营造完善、竞争有序的国内市场环境
当前提升中国高科技产品的质量,促进产业升级换代,提升核心竞争力,就必须营造完善、竞争有序的国内市场,并促进与国际市场的对接。曰前就中国国内市场环境来说,存在着过度保护、行政十预等情况,严重扼杀了企业的创新精神与能力。在全球经济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中国必须抓住时机,从两方面着手为高科技产业发展提供成熟、有序的市场氛围:其一,以全球IT和IC制造业向中国转移为契机,重新调整高科技产业布局。抓住全球产业大转移这一机遇,引进技术含量高、创新能力强的产业,从而促进中国高科技产品结构的优化、出口竞争力的持续增长。其二,建立合理的价格保护体系,倡导国内企业的良性竞争。避免因蓄意低价竞争行为,而带来的高科技产品质量下降、创新不足等破坏性影响。
(二)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资金、技术投入
当前中国高科技产品出口面临着技术“瓶颈”这一难题。从国情分析,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高科技企业普遍存在着规模小、技术基础薄弱等情况,无法进行巨额的技术投入。然而,在当前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中国高科技产品出口必须走新技术、新产品之路。山此,可从以下几条路径入手:一是强化政府在技术创新中的引导作用,集中资源在关键性领域获得突破性进展;二是从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出台扶持政策,为高科技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奠定资金条件,加大对R&D的投入;三是转变政府职能,促进并推动产、学、研的协作;四是政府要培育健康、有序的市场体系,严厉查处假胃伪劣产品以及侵权行为;五是成立行业协会,加强行业白律,完善市场功能。
(三)创建良好自主品牌,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据WTO统计数据显示,当今全球品牌众多,然而不足3%比重的名牌产品却有着高达40%市场份额、50%的销售额。可见,国际市场竞争已进入品牌战略时期。中国要进一步发展高科技产业,促进产品出口结构的升级,必须改变现有的以加工、组装为主的经济增长方式,逐步向高技术、高附加值转变。同时,通过提升产品的质量、性能等,创建自主品牌,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逐步抢占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另外,自主品牌并非仅体现于“营销环节”,而是贯穿于全产业链。由此,中国高科技产业在创建并培育具有核心技术的自丰品牌时,必须统筹全局,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将其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环节,并加强与科研机构、高校的合作,促进技术创新。
(四)加大人力资本尤其是知识型人力资本的投入
二十一世纪人才竞争日益明显,尤其是在高科技产业的发展进程中,人力资本贡献日益凸显。员丁的智力与鲜明的个性特征,更是赋予企业无限的创造力。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人力资本贡献度是发展高科技产业的关键性要素。人力资本存量的增加,势必为企业带来高回报率。然而,人才匮乏尤其是知识型人力缺乏,已成为中国高科技产品出口贸易发展的短板。由此,中国必须走科教兴国战略,为经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队伍。一方面,培育科技、营销、管理、外贸、技术人才,促使人力资本增值。另一方面,加强人才队伍的国际交流,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促进先进技术、管理理念的交流。通过以上两条路径,双管齐下,加强人力资本投入,从而在短期内为中国高科技产品出口贸易增加人力资本存量,促进其健康、有序发展。
关键词:风险投资、理性思考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高科技产业在一个国家的经济中将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我国是个科技大国,每年取得的科技成果为数众多,但是真正转化为商品的却寥寥无几,其根本原因就是由于缺乏风险投资这个促进科技转化的有效工具,因而开展风险投资促进国内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是当务之急。但风险投资作为一种新型的金融工具,其操作上不同于其他传统的投资方法,而且,我国的风险投资尚处于起步阶段,由于政策不得力、法规不健全、金融市场不成熟、税收政策不合理等原因,仍存在着不少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风险投资的发展。本文拟就发展我国风险投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相应对策作一探讨。
我国风险投资存在问题分析
总结我国近年来风险投资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缺乏一个有利于风险投资发展的政策机制
我国的风险投资刚刚起步,对风险投资的观念、理论、管理等都还处在研究和实践探索阶段,虽然在高科技产业的风险投资上各级政府不但认识而且积极扶持风险投资业的发展,并出资组建风险投资机构进行风险投资。但在实际运营中缺乏相关政策体系的支撑,如风险投资税收优惠、政府信用担保等与发达国家相比都存在较大差距,还没有建成一种合适的政策机制,能将广大投资者的投资引导到高科技风险领域。
风险投资融资渠道单一,缺乏全社会的参与
大量的甘冒风险寻找高额收益的投资者是风险投资的“源头活水”。在我国,由于受长期以来计划经济体制和我国传统小农文化的影响,那些握有大量现金的潜在投资者的投资意识和风险意识十分淡薄,他们宁可满足于获取少量的利息,而把钱存在银行里或投资于相对安全的债券,也不愿意去从事哪怕收益率很高的风险投资活动。目前,我国风险投资资金90%以上来源于政府财政拔款和银行政策性贷款,很少有来自大公司、大企业和个人投资者的资金投入。由于融资渠道单一,导致风险投资企业普遍实力较弱,为保证企业正常利润,降低经营风险,一些企业又将已经不足的资金分投到多个项目上,导致对单个项目投资力度太小,有的甚至将资金投入到风险低的成熟产业领域,更违背了风险投资企业的初衷。
风险投资缺乏高素质的风险投资者
风险投资具有很强的参与性,它不象传统的工业信贷那样只提供资金而不介入企业管理,风险投资者一旦将资金投入高科技企业,就与企业形成了一种荣辱与共的关系,主动深入地介入投资企业的经营管理。因此,风险投资事业的发展,必须有一定数量的高素质的风险投资者。国外风险投资业的人才一般都具有良好的教育背景与丰富的工作阅历,对新技术有敏锐的洞察力与前瞻性的眼光,具有强烈的风险意识和不畏艰难的创业精神,他们往往是具有较强的工程技术基础知识、同时又懂得企业管理理论,具有金融投资实践和高科技企业管理实践的“通才”。没有高素质的风险投资家,风险投资中风险难以控制,风险投资很难发展壮大。我国由于发展历史的局限,我们还没有这种人才产生的土壤,限制或者说是延缓了这类人才的产生,这直接影响了我国风险投资事业的壮大和发展。
风险投资相关的法规体系不完善
风险投资的有效运作需要一个良好的法律环境,这是风险投资运行机制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风险投资在我国目前尚处于初期发展阶段,我国至今还没有与发展风险投资相关的法律法规,对风险投资机构的设立条件、风险投资的运作和管理以及风险投资资金的筹集、项目选择等都没有在法律上予以明确,不仅影响风险投资的规范运作,而且造成风险投资业的发展无法可依,加剧了风险投资业发展的风险性,严重制约我国风险投资业的健康发展。
我国风险投资发展思路
针对中国风险投资当前存在的问题,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在风险投资方面的做法和经验,笔者认为当前要着重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健全和完善鼓励风险投资的政策机制
风险投资政策主要是通过政策来影响风险投资的投放量,风险投资的发展与政府的政策支持是分不开的。对于风险投资意识比较缺乏的我国而言,健全和完善风险投资的政策机制显得尤为重要。
政府财政拔款国家财政资金能带动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风险投资领域,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因此,国家财政和各级地方财政每年应当新增高科技产业化发展的专项拨款,部分专项用于高新技术成果商品孵化期和产业化启动期的投入;部分用于对风险投资企业的风险损失补贴、贷款贴息和奖励。在专项拨款的基础上,逐步向设立专门的高技术发展基金过渡。
税收优惠政策政府的税收政策直接影响风险投资的发展。各国政府为鼓励风险投资,均不同程度地实行了税收优惠政策。我国对于高科技风险企业也有一些税收优惠政策,但与其它国家相比,优势不大。针对目前我国风险投资企业规模小、数量少、运作困难的现状,国家有必要在税收政策上加大优惠力度,以体现对风险投资的重视及对风险投资的扶持。
提供信用担保政府给风险投资企业提供信用担保,可使风险投资企业从商业银行获得大量的贷款,以解决风险投资企业资金不足、实力有限等问题,促进风险投资业的发展。目前我国各商业银行从减少贷款风险、保证银行资金的安全和追求资金近期效益出发,不敢涉足技术性强、风险大、投资大的高科技项目,唯恐稍有不慎,导致资金损失。我国应借鉴国外经验,设立贷款担保基金,由政府为风险投资企业向银行提供贷款担保,促进我国风险投资业的发展。
对战略性高技术产品实行政府购买政府购买可以为高科技企业开辟初期市场,使其从资金和产品销售两个方面获得一定的支持,为高新技术的投资成功提供保证。我国每年用于政府采购支出的规模在上千亿元左右,国家应制定有利于我国高科技产业风险投资发展的政府采购制度,以体现政府鼓励高科技产业风险投资的政策倾向。同时,政府购买的强大导向作用将会促进具有发展潜力、在未来竞争中居于战略地位的高科技产业得以迅速成长。
拓宽风险投资的筹资渠道
要解决风险投资的资金来源问题,需建立多方投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风险投资运行机制,发挥不同投资主体的作用,扩大风险投资的资金来源。
发展风险投资公司,增强风险投资力风险投资公司是专门向高新技术企业投入研究开发资金,井可以从事一定融资、担保业务的金融机构,其主要职能就是进行风险投资。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必须发展一批风险投资公司。建立风险投资公司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由开发银行出资成立官办风险投资公司,成为科技产业创业的政策性投融资扶持机构。国家应鼓励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会同大中型企业和集团,以及科研院所、大专院校,联合成立具有规模效益、科技含量高的实施股份制的风险投资公司,使之成为风险资本市场的主要资本形式。将政府筹集到的风险投资基金的一部分,建立风险投资公司。
创立风险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是一种“集合投资、专家管理、风险分散”的现代风险投资机制,基金来源除国家和地方政府拨款外,还应注重吸纳单位、个人及海外资金,可采取公募或私募方式筹集资金,对以公募方式募集的资金可以公开上市流通,以满足社会投资者通过风险投资获取高收益的要求。创立风险投资基金,可吸收大量的民间游资投入高风险的高科技企业,促进风险投资业的发展。
允许社会保障资金进行风险投资随着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我国社会保障资金规模越来越大,加强社会保障资金运营管理,提高保障资金的收益水平,已是非常迫切的问题。借鉴国外的管理经验,在保证保障资金安全的情况下,允许小比例的保障资金进行风险投资,既能满足其长期保值增值的要求,又能拓宽风险投资资金来源,促进风险投资事业的发展。
完善和强化股票市场对风险投资的促进作用要加快高科技企业的股份制改造,使其成为融资的重要渠道。可采取的措施有:在条件成熟时放宽高科技企业股票上市的条件限制;分配股票上市额度给相对具有发展潜力和规模优势的民营高科技企业;利用香港证券市场开辟第二板块交易机会,输出以高科技为主的民营中小企业去上市,募集发展基金;积极创造条件,待时机成熟时,建立国内二板市场,满足众多高科技企业融资要求,为风险投资提供更为广阔的融资渠道。
大力培养优秀的风险投资家
高素质的风险投资人才是决定风险投资成败的关键因素。风险投资的发展需要一个风险投资家群体,需要一大批高素质的风险投资从业人员。我国要推动风险投资事业的发展,当务之急应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措施,培养和造就一批风险投资家。首先,可从现有的风险投资企业选拔有发展潜力的优秀人才分期分批到国外一流的风险投资企业学习深造,使他们开阔视野、增长才干、提高水平。其次,可通过请国内、国外专家开办各类讲座、培训班的方式,提高现有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最后,要充分发挥高等院校培养人才的作用,可在财经类院校增设工程技术基础知识等课程,而在工程院校增设有关金融、财务、企业管理等方面的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他们能尽快成为既懂工程技术,又有金融投资实践和高科技企业管理能力的通才,同时具备敢于冒险,勇于开拓的进取精神,为风险投资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制定和完善风险投资的法规、法规
没有投入就没有产出。投入涉及到的对象,经济学上泛称资源。经济学研究的基本主题就是资源及其有效配置。不同的经济时代,有着不同的核心资源,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及国际竞争力,取决了核心资源的丰度和配置的有效性。同时,资源的配置乃至权利的配置,往往都围绕着核心资源展开。
人类主体文明,经历了农业经济时代、工业经济时代并正迈步于知识经济时代。
农业经济时代,土地是核心资源,地主是土地这一核心资源的所有者,因而地主处于社会权利结构的中心:地主支配着土地,从而也支配了社会、支配了农民;土地拥有一种社会强制力,把农民捆绑在土地上,受地主奴役、剥削;土地成为地位与财富的象征和代表,也成为人们追逐的目标;“普天之下,皆为王土”,皇帝、国王是全国最大的土地拥有者,对臣民最大的奖赏就是“封地”;“耕者有其田”成为革命的目标,“打土豪分田地”则是唤起民众的口号,买田置地成为光宗耀祖的盛事,而卖田地则是破产、衰败和耻辱的象征。
工业经济时代,资本是核心资源,成为社会的主宰,社会的权利结构以资本为尺度展开:在西方国家和资本主义社会,政治家大多受资本家集团的支持、扶持,是它们的人、代言人;资本成为财富和地位的象征,像一根魔杖,驱动着社会和人们的活动,人们追逐和聚敛资本;资本至上(甚至是“资本主义”),资本雇佣支配劳动(者)天经地义,资本家享有,甚至独占企业所有权,从而享有和独占劳动(者)创造的剩余;随着资本的产权化、股份化,“工者有其股”,股份(权、票)奖赏成为调动雇员积极性,体现社会公平,甚至也成为我国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一种取向。
知识经济时代,核心资源是知识、智能。今天,社会正在由工业经济时代的“资本主义”向知识经济时代的“人本主义”、“知本主义”、“智本主义”演进,社会资源的配置亦将以知识、智能资源为核心展开。在我们这个时代,人们已经看到:
天赋的自然资源优势已不再成为一种关键的竞争要素,因为现代产品所耗费的自然资源日减。桥梁和汽车所需要钢材越来越少,计算机之类的设备基本上不耗费什么自然资源。现代交通的发展,已使资源能以较低的成本运送到任何需要的地方。日本是最好的例子,它拥有占世界主导地位的钢铁工业,自身却没有炼钢所需要的煤炭和铁矿。
资本优势也不再成为一种关键的竞争要素。随着世界资本市场的发展,基本上每个人都可从纽约、伦敦和东京借贷。今天,曼谷的企业家所建造的工厂,资本密集度可同美国、德国和日本的任何一家工厂相媲美。事实上,资本密集型产品并不必然在富国生产,富国的工人并不必然占用更多的资本,也不必然具有更高的生产力水平。
在信息化时代,劳动力已经不再是占主导性地位的资源,知识与智能已作为竞争优势的来源,成为2〇世纪后期经济活动分布中的决定性因素,硅谷和128号公路之所以座落在其现在的位置,仅仅因为那里是智能集中之地,而不是别的什么原因。
另一方面,在现实经济中,智能资源已在日益充分地显示其“价值”:
美国硅谷创造着世界经济的奇迹。据报道,设在硅谷内及周围的高技术公司的市场价值竟接近于整个法国股市的市场价值规模。在硅谷,稀缺的资源是知识(智能)而不是金钱(资本),美国600家风险资本公司的7500亿美元风险资本,有一半在硅谷等待着新的发明(智能创造)去雇佣它们的资本。
苹果公司曾是美国个人电脑业的巨人,这完全得益于其天才创业人物乔布斯。1985年,由于内部倾轧,乔布斯愤而出走,苹果公司由此陷入巨大困境。而1997年8月,当乔布斯、盖茨两位电脑巨人一起宣布微软将向苹果注资1.5亿美元并且乔布斯将再度执掌苹果,苹果股价当日竟上升40%。
在中国,人们可以看到,淄博石化、中原药厂、中原铝厂等投征巨额资本但又陷征数以十亿元计的债务而面临破产的企业,缺乏的不是资本而是智能,是具有杰出智能的企业家;而联想、方正、长虹、春兰、海尔、康佳、小天鹅等名牌企业,恰恰是因为它们都有一位具有杰出智能的企业家而吸引了各方资本。
二、知识经济科教兴国智能资源
知识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在知识经济社会,知识居于非常突出的地位,人力资源的开发,特别是人力资源创造能力的开发在经济中具有特殊的价值。同时,社会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如果说钢铁、汽车、电力、机械、制造、石油、化工构成工业经济的支柱,那么在知识经济社会,计算机软件、芯片、生物制品等高技术产品以及信息咨询业和管理为主的服务业(智业)将成为整个经济的先导和支柱。
在7〇年代对世界富豪排名时,前10名几乎全是石油大王,而目前排在前10名的世界富豪一半以上与信息等高科技产业相关。以往石油大王、汽车大王、钢铁大王的财富是建立在庞大的有形物质之上的,今天微软公司与比尔盖茨的财富则包含在计算机软件的知识当中。微软、英特尔、IBM为代表的知识经济产业,正以它新的观念、新的姿态冲击着辉煌了2〇〇年的工业经济社会,撼动着资源型经济赖以存在的根基。
知识和智能,以人才为载体。掌握了丰富的知识和科学技术,具有杰出智能、才能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是知识经济的发展之源和根基。可以看到,无论是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传播、使用,创造性人才资源的培养、培育及其创造能力的开发、磨练,还是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推动和发展高科技产业、知识产业,教育和科技都承担着任何社会功能系统所无可比拟和替代的作用。因此,教育、科技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战略产业。90年代美国经济的长期持续增长,活力四溢,得益于美国在8〇年代大力推进产业结构的高层次演替,发展髙科技产业和知识产业,推行经济0息化和科技化的丰厚回报。美国发展的逻辑因果或互为因果是:正是由于有着全球最发达的教育和科技体系,高层次的创新人才聚集(包括吸引全球人才),建立了世界最发达的高科技产业和知识产业,经济的知识化、信息化程度最高,经济因此最为发达。
在我国,发展教育、科技,不仅是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到来的需要,更是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的现实而急迫的需要。
我国的经济发展,确实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但是,一方面,我们经济发展的效益低下,国有企业更是活力难增。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国经济发展在整体上呈现粗放形态,经济运行的科技含量很低,诸如人员素质差、技术水平低、生产工艺陈旧、管理粗放,导致资源过度耗费、环境严重破坏、产品质次价高和需求结构错位等。另一方面,由于上述原因,我国的经济发展,已经并还在造成严重的资源、环境破坏,森林、土地、水和众多的自然资源因过度耗费而面临枯竭,大气、生态等环境急剧恶化。这一切都表明:我们的发展,再不能以损害未来的、后代的发展为代价,可持续发展战略应当成为国家的最高战略。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内含经济发展的资源可持续,环境可持续。这就要求从根本上改变外延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通过提高人员素质,强化企业产品、技术、工艺、管理创新和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科技产业以及运用髙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来提高经济发展的效益和质量,即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因此,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我国实施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战略选择。科教兴国战略的实质则是充分发挥知识、科学技术、人才这类智能资源的作用,依靠科教所蕴涵的智能资源,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
三、智能资源高校运營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的教育、科技、产业、经济正在迅速地融入国际体系。在分享国际化“利益”的同时,我们亦面临日益强烈、强大的国际高科技、髙科技产业的“挤压”。作为一个大国,我们必须抢占经济时代的制高点。显然,我国高校,尤其是重点高校,是智能资源的国家队和抢占制高点与攻坚的突击队,这是一场国际竞争。为了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和推进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我国高校必须致力于智能资源的开发和运作。
但是,和其他行业相比较,我国高校在计划体制下运行了太长的时期(至今仍主要依赖计划运行),观念陈旧,长期以来,我们都把教育、科技视为“事业”而非“产业”。高校几乎划一地按照上级部门的指令、计划运行,基本不或很少考虑社会需求。但是,产业运行却是完全不同的模式,产业运行必须研究市场(需求),分析机会、威胁、竞争,追求效益。高校人才、知识、智能资源最聚集,直接从事高层次人力资源的开发、培养,承担以知识、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基础性、高技术科研,开展以产业创新为主的髙科技产业和知识产业开发,与知识经济和科教兴国的全部内涵,有着天然而本质的“接口”和“直接通道'因此,人们必须革新观念,树立教育、科技的产业观念,遵循产业运行规律,经营高校。
1.适应社会需求,培育智能资源精品。
培养人才是高校的最基本职能,也是高校向社会提供的“支柱产品'高校应将培育、开发知识经济时代和科教兴国战略所需的人才、知识、智能资源作为自己的“产业”功能。教育(人才培育、智能资源开发)是产业。遵循产业运行规律,高校必须依据知识经济时代世界、国家和所在区域的经济和产业发展趋势,认真分析社会对智能资源(人才)需求的数量、质量、结构,制定学校的近期和中长期人才培养战略,并以此统筹规划学校的学科建设和发展、专业设置及科研活动、师资培养和结构调整等重大活动。
高校在人才培养的智能资源开发活动中,不仅应当根据社会需要,提供“适销对路”的“产品”,而且还必须培育精品,建立名牌。人们都知道,一个企业成为名牌企业,并非是因为它有何种先进的设备和豪华的厂房,而是由于产品长期受到消费者喜爱,成为名牌,企业才最终成为名牌企业并使产品更受社会喜爱。同样,一所高校,也要赖于它的“产品”——所培养开发的人才(智能资源)在社会上抢手,成为名牌才能真正成为社会公认的名牌大学。因此,高校应当根据自己的优势(学科、师资、科研实验设备等),开发(培育)富有学校特色的“产品”(人才),从而形成具有社会竞争力、美誉度的精品、名牌。知识经济的灵魂是创新。因此,高校在人才培养的智能资源的开发中,尤其应当注重创造性、创造力的培养和锻炼。
2.运作智能资源,强化科研。
高校是智能资源的开发基地,同时又是智能资源最集中的社会系统。创造'性的培养是智能资源开发的核心,智能资源聚集又最能产生创造和创新。因此,高校是科研、科技创造、创新最理想的场所,科教一体是高校的最大特色。显然,知识的生产、创新是高校在知识经济时代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又一重要产业功能。科技、知识、创新是高校向社会提供的又一重要“产品”。
高校科研是产业,需要遵循产业运行规律。首先,高校应当研究经济、科技的发展趋势,组织(成)科研的国家队、突击队,从事基础性、高技术研究的知识创新。应当认识到:高校的学科、人员结构、研究手段,有利于承担知识创新性的重大的、综合性、开拓性的基础性研究和高技术研究;从事知识创新性科研,是增强高校综合实力和发展后劲的关键。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产品要实现“4个一代”(生产一代、研制一代、设计一代、构思一代),高校在支柱产品之一的“科研”成果的“生产”上也必须“储备一代。
高校科研,无论是知识创新性的理论研究还是技术创新性的应用研究,都应当围绕社会需要的智能资源的开发这一根本展开:第一,应当围绕人才培养这一智能资源的开发,使教育和科研相结合,科教一体,科研围绕学科、实验室、师资建设和发展,更好地培养“精品”,培养和锻炼其创造力、创造性;第二,高校科研应成为发挥髙校聚集的智能资源(师资)的功能和进一步开发、提高智能资源(师资)的重要手段;第三,高校科研是智能资源的直接运作,应当通过服务社会、展现价值为社会提供知识经济时代的“价值样板。
3.释放智能资源,开发科技产业。
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广和应用,是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现实社会生产力,直接推动社会技术进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极其重要的环节。长期以来,科技成果的转化,是我国最为薄弱的环节,由此直接导致科技和经济、教育和经济的脱节。同时,科技成果是智能资源的结晶和成果,必须在现实社会经济活动中得到转化,应用和推广才具有价值和实现其价值。实际上,科研过程是科技成果的“生产过程”,应用是科技成果的“消费(使用)过程”,转化、推广(转让)则是它的“营销过程”。显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校不仅要根据社会(长期和近期)需要进行科技成果的“生产”——科研并保证生产的“产品”(科技成果)的高“品质”,而且必须强化营销,甚至用更大的力量从事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广。
高科技产业和知识产业,是科技成舉的最重要“用户”。高科技产业和知识产业是科研的“下游产业”。在我国,目前由于高科技产业和知识产业不发达,导致了科技成果的需求不旺,出口不畅。现在面临的问题是:一方面,为了实施科教兴国和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增强我国经济的竞争力,我们必须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地发展高科技产业和知识产业。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尚未形成完善、有效的风险投资机制,投身高科技产业和知识产业的高风险令许多投资者和经营者怯步,需要通过高投入、高风险产生高收益的典型来示范拖动。因此,高校根据机会和优势,有选择地从事高科技产业和知识产业的开发,具有上述多种良好效益。
视教育、科技为产业,遵循产业发展规律,经营高校,不仅要树立市场(需求)、竞争、效益的观念,而且必须树立社会化、国际化的观念,打破封闭,实施高校之间、高校和研究院所、高校和企业之间、产学研之间以及与国外机构之间的战略联盟,充分运用社会、国际资源,实现髙校的教育-科技产业与区域经济、国家经济、全球经济的有机融合。
四、结论
【关键词】高新技术企业 融资 风险管控 技术 市场 政府
一、引言
高新技术企业在经济领域发挥着关键的作用,已经成为技术创新领域的“领头羊”。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新技术企业起步比较晚,尤其是投融资困难日益成为制约高科技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二、我国高科技企业投融资现状
近年来,由于宏观经济增长放缓的影响,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规模有缩小的趋势,相当多的企业出现了财政拮据,个别企业甚至资本链中断,生产经营难以为继。
我国高技术成果的转化应用尚处于初始阶段,从现有的情况看,我国每年的国家级科技创新成果有3万多项,由于受到资金短缺的限制,80%的科技成果只能局限在实验室里不能转化,经过规划决策投入生产的高科技项目仅占50%,投产后取得盈利的更低到只占10%-15%,不仅远远低于发达国家60%-80%的水平,也低于部分中等发达国家30%-40%的水平,而最终经过生产经营形成规模的不足5%,中国高科技产业产值及其附加产值仅占工业总产值的8%左右,这个比例同国际平均水平比也是相当低的。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高科技产业的发展,逐步加强了对高新科技产业的扶持力度,加大了对高新技术企业的资金投入,但由于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众多,发展不均衡,经营管理方式良莠不齐,往往使得政府无所适从,无法形成对高新技术产业扶持的统一专业模式,致使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一直在较低的水平徘徊。面对这种困局,高科技企业如何克服目前的投融资困难,促进企业大发展是很严峻的一个问题。
三、我国高科技企业投融资困难原因分析
因为高新技术产业是一个高投入、高产出、高收益也是高风险的行业,多数商业银行、信贷机构对高新技术企业巨大的前期投入望而却步,高风险性也使得企业融资面对很大的阻力。高科技企业的主导人主要是拥有专利权或者持有特种技术的科研型人才,这些人对商业经营并不十分精通,导致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空间受到很大的局限,大多数高新技术企业生产经营仅仅依靠自有资金,导致投融资的渠道相对单一。目前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投融资风险问题主要有以下五点:
(一)高新技术企业投融资存在技术和市场风险
从风险类型上来说,高新技术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主要面对的首先是技术风险。当前,科学成果从发现到技术创新再从技术创新到生产应用的周期惊人地提速,高新技术成果完成后,因为没有受到生产和市场的的检验,所以企业拟采用新技术运用于生产的安全与效率存在不确定性,技术应用过程中能否给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也存在不确定性,因此高新技术企业在运营过程中存在较高的技术风险。
高新技术存在着高前瞻性、高替代性和高竞争性,高新技术企业的市场运作环节中,由于上述特性而给企业带来了很大的收益与损失的不确定性。高新技术应用到生产经营的过程是一项复杂的过程,高新技术企业所生产的产品和提供的服务都是市场上从来没有出现过的,而市场经济下市场的供求又是瞬息万变的,高新技术产品独有的效用和功能得到消费者购买认同也需要一个过程,导致其资金筹措难度加大。
(二)高新技术企业投融资渠道狭窄
高新技术企业投融资渠道少,严重依赖企业自身积累公积金、私人借贷和银行贷款,在企业初创的种子期,由于企业没有进行规模化生产经营,银行又不予重视,资金的需求量不大,资金来源只能投入自有资金、或向亲戚朋友私人借贷资金,这两种形式融资量不大,方式陈旧。银行贷款虽然能投入大量资金,但是银行贷款利率高、程序复杂、手续繁琐、担保要求严格,贷款门槛高造成企业负担重。高新技术企业进入成熟期,产品在市场上占有较大的份额,企业总体已经形成相当规模,公司的品牌价值得到市场确认,投融资结构相对比较合理。但是由于高新科技企业自身的的性质和特点的限制,负债率仍然较高,可抵押的资产并不多,投融资难问题依然严重。如果不及时调整投融资结构和加强资本良性运作,整个产业的生存和发展都将面临严重的危机。
(三)政府的扶持力度有待加强
高科技企业是综合了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风险密集型为一体的新型经济体,因此,针对企业投资投资量大,风险高的特点,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投融资采取政府参与的模式会明显提升企业的工作效率。鉴于高新技术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各国政府都千方百计从各方面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投融资创造条件。虽然对高新科技企业的支持在我国已经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但由于我国高新科技企业起步晚,加上高新技术开发研制周期较长、研究失败的风险较大,政府还没有形成一个承担这个机制的制度,没有建立起大型专项的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基金,也没有专门发展支持高科技产业政策,法规,政府的支持基本上停留在宣传和指导基础层面上。政府建立的信用担保制度刚刚起步,需要进一步完善,还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也没有为高技术企业的发展提供方便的融资渠道。
四、高新技术企业投融资风险管控对策
(一)加强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的防范措施
风险其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防范控制风险的有效措施。高新技术开发是探索性很强的工作,企业决策者要充分把握技术和市场两条线,运用经济管理学知识全面、系统的分析研究和生产销售各个过程中不同因素对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影响。在创新过程中采用科学的方法,如风险指数分析法等相关专业知识定量分析、预测、归纳总结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对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可控制因素如信息、技术、资金、人员等加强测评、监控、管理与检查,对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不可控制因素所造成的后果也要做好应对的准备工作。进行细致的市场研究,对用户需求做好全面的理解,使企业研究生产瞄准和满足这些需求。针对不同的风险因素或风险环节采取作出正确的、精准的决策,这样企业承担的风险也就相对减少,技术创新和市场需求就会相得益彰,企业投融资工作就会水到渠成,企业发展就会更上一层楼。
(二)建立资本市场体系为主体的投融资体系
因为资本市场存在着多层次性,这样就给不同规模和所有制高新技术企业融资创造了有利条件。一般情况下,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规模和资金条件达到一定程度却无法进入更高一级的资本市场时,低一层次的资本市场就会为它们提供良好的融资渠道,同时,低一层次的资本市场还能起到类比,推荐的作用,能把经营管理好,销售业绩突出的企业推荐到更高层次的资本市场。因此,多层次的市场结构不仅能满足不同规模企业的资金需求,而且能保证企业的质量要求,为企业的稳定,快速,健康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保证。多层次资本市场还可以满足高新技术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融资需求,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一般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种子期、创建期、成长期和成熟期,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企业所需要的的资金规模、资金类型都会各异,这就更加要求资本市场的多层次性,以满足企业不同阶段的资金需求。再次,政府的支持配合也是一个重要因素,这主要体现在对中小型企业税收优惠、协调商业银行低息、贴息贷款等;对于投资量巨大,风险超高的战略性高技术产业,如航空航天企业,政府应采取直接投资方式予以扶持。
(三)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基金
在政府预算中建立高科技企业发展基金。为了避免资本盲目投资,主要是支持有前景、有市场竞争潜力的高科技企业作为初创基金。由于高新技术企业在种子阶段主要任务是是产品研发,需要资金用于科研,因此这段时间的企业资金需求相对较大。因为处于业务发展的早期阶段,没有固定资产抵押,无形资产的比例相对较大,而无形资产是不能作为抵押物用来贷款的,这就很难从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获得融资贷款,所以高新技术企业种子阶段主要是内部积累投资和利用政府资金发展资金解决资金缺口,促进高新技术企业进一步全面发展。
(四)加强政府有关法规及政策的执行力度
首先,国家应出台相关政策法规,大力完善资本市场结构,引导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引进高新技术企业直接融资新市场,逐步降低新兴市场高新技术企业融资门槛,简化上市流程,提高服务效率。政府应重建社会信用体系,努力执行《合同法》和《破产法》等法律法规,加强企业还贷能力,也提高企业的效率,降低融资成本,明晰贷款机制,在重组金融服务的过程中严格保护高新科技企业,消除银行与企业之间的信用壁垒,防范和化解高新技术企业融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
(五)通过互联网破解高新科技企业投融资难题
互联网投融资是互联网金融服务的重要服务板块,互联网投融资改变了传统投融资运作模式,互联网和市场深度结合,涉及到商品价值优质化、业务流程迅捷化、数据挖掘快速化、产品服务全面化等方方面面。通过网上银行、网上信托,网贷机构,众筹机构,银企网络中介等为高新企业投融资方便快捷,不但服务的广度覆盖面大,而且服务深度广,通过互联网使金融服务机构与高新科技资源资源充分对接,让原先只被传统金融服务所覆盖的高新科技企业,真正享受到普惠的金融服务。
关键词:风险投资;组织模式;比较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高科技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高科技产业的顺利发展离不开风险投资。风险投资是一种全新的投融资制度,它有效地把现代科技知识与金融资本结合起来,使知识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成为高科技产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在风险投资制度中,企业组织模式设置的恰当与否是该制度有效发挥作用的关键。由于世界各国的国情不同、制度环境等不同,因此,各国在发展高科技产业过程中所采用的组织模式也不同。实践证明,不同的风险投资组织模式运作效率是不同的,从而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本国高科技产业发展。世界各国在发展风险投资过程中主要采用了有限合伙制、子公司制及公司制等形式。
一、有限合伙制
有限合伙制是美国风险投资公司采用的最主要组织形式。据统计,美国2003年有限合伙制投资基金参与风险投资额占风险投资总额的81.2%。有限合伙制是由投资者(有限合伙人)和基金管理者(普通合伙人)合伙组成的一个有限合伙公司。有限合伙人是风险资本的主要提供者,通常对风险投资公司投入99%的资金,一般不参与公司的具体经营,负有限责任。普通合伙人通常是风险资本的经理人,即风险投资家,他们投入的是科技知识、管理经验和金融专长,负责公司的管理,同时还必须投入风险投资公司大约1%的资金,负无限责任。有限合伙制的主要特点在于:
1、有限合伙制是有期限的。为激励普通合伙人努力工作,有限合伙协议普遍约定企业的生命周期为5—10年,风险投资家为了能得到后续融资,必须在前一个合伙期限内有所成就。因此,风险投资家容易产生努力工作的动机。
2、有限合伙制大多采取“无过离婚”条款。所谓“无过离婚”是指即使普通合伙人并未犯原则性的错误,只要有限合伙人对其失去信心,他们也会停止追加投资。因此,普通合伙人必须充分合理地运用已筹集到的资金。
3、独特的报酬体系。有限合伙企业中普通合伙人从合伙关系中得到两种报酬,一是少量的管理费,二是在投资成功后获得20%投资收益。这样,一般合伙人通过1%的出资额,就可以获得类似期权形式的20%的利润分享权,成为合伙企业的内部股东,大大激励了风险投资家去努力工作。
4、额外控制权。在投资之初,风险投资家不了解创业企业家的经营才能,不了解所投资项目的收益与风险情况,信息不对称尤为严重,可能导致“逆向选择”,因此风险投资家往往要求额外控制权,例如董事会中的绝大多数席位,使其拥有充分的权利更换管理层,以限制创业企业家在信息传递时的不诚实行为。
5、多轮次投资。在投资时,风险投资家不是把资金一次全部投入,而是按照企业发展的阶段分期投入,并且风险投资家具有放弃前景黯淡的项目的权利,这一权利也成为风险投资家限制创业企业家的一个筹码。
6、风险投资家为风险企业提供管理。风险投资中,有限合伙人不仅对风险企业投入资金而且还注入自己的管理。风险投资家通过对风险企业的财务、人事、计划和战略等一系列的管理、监督,降低了企业运作风险。
7、独特的出资结构。在有限合伙制企业里,有限合伙人一般有10—30人,而且都规定最低的出资额,通常每个有限合伙人的最低投入是100万美元,大型基金的最低限额为1000—2000万美元。由于有限合伙人之间的利益结构与资本力量相对均衡,各个有限合伙人都有足够的动力和控制力去搜集信息、评价监督一般合伙人,因此这种股权融资结构克服了一般企业广泛存在的股权过于分散情况下中小股东搭大股东便车的问题和大股东“以大欺小”问题。 可见,有限合伙制上述一系列的契约安排,有效解决了风险资本提供者和风险投资家之间以及风险投资家和风险企业家之间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建立了合理的激励与监督机制,适应了风险投资市场上的高风险性和信息不对称的特点,因此颇具制度效率。
二、子公司制
鉴于我国的国情和经济现状,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不会一蹴而就,面临的选择和可以采取的措施也很多。从整体上来讲,应当重点调整产业结构,保证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式增长向集约型内涵增长转变。具体而言,要着力培养高科技产业,拉动内需,使我国经济由外向型转变为内需型、由投资拉动型转变为消费推动型、由生产制造型转变为自主创新型。
促进自主创新,提升产业结构
目前中国在产业结构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基础设施发展速度与经济发展速度不匹配,加工工业水平包括技术水平和装备水平低、产品附加值低、产业层次趋同现象严重、有效需求水平不足、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见表1)、地区产业结构失衡、能源和原料利用率低。因而调整产业结构的关键在于消除过剩的生产能力,推动产业升级。
第一,要加大关键生产技术的研发力度,提高我国的生产技术水平。一方面要坚持自主创新,打破西方国家的技术垄断,掌握相关领域的核心话语权和主动权;另一方面要适度引进,以缩短研发周期,提高自主研发水平。
第二,完善市场经济制度,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而言,我国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比过低,不利于经济协调发展。我国目前农业人口和工业人口比率过高,过多的劳动人口集中于有限的资源,导致生产率低下,居民人居收入水平偏低。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不仅可以吸纳第一、二产业闲置或者多余的劳动力,而且可以为第一、二产业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而第一、二产业生产率的提高又会促进第三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第三,合理利用外资,促进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在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技术与资金是制约这一过程顺利进行的瓶颈。合理利用外资,一方面,可以为我国调整经济结构带来所急需的资金。国家应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在不影响我国经济安全的前提下,适时吸纳外资,促进我国产业结构改造升级;另一方面,不少外资企业具有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通过引入外资企业,可以更好的利用其技术与管理水平,减少我们在产业升级中所走的弯路,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第四,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占领世界科技的制高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对社会经济的推动强过其他任何因素。在应对金融危机的过程中,我国已着手推进信息通信、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与节能环保、生物产业和高端生产业等高科技产业。但目前我国在高科技产业领域还存在着自主创新能力严重不足,未能形成有效的产研结合体系等问题。
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必须引领第五次技术革命。为此,我们应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市场机制,鼓励自主创新。一方面,我们要发挥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优势,加大科技人才的培养力度,为我国高科技产业储备大量的人力资源;另一方面,我们要努力建立和完善有效的产研结合体系,使得高科技能尽快转化为生产力。通过不断的科技创新,并最终带出一批高科技产业,促进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促进居民消费,扩大内需
在过去的多年中,中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但我们应看到,这种增长其实是“跛足”的,推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居民消费对经济的增长贡献很小,而净出口、尤其是投资占比则呈上升的趋势。为了应对衰退而采取的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虽使我国经济企稳回升,但这剂猛药也为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埋下了不少隐忧。
居民消费不足是我国经济体系存在的客观问题,这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如居民收入偏低、我国人民长期以来养成的消费习惯等。在后危机时代,中国不能再指望依靠外需维持经济增长,而国家主导的投资也不能一直持续下去,因而,扩大内需、促进民间投资对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就扩大内需而言,我们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第一,提高居民收入水平,让百姓有钱可花。消费疲软的主要原因在于居民收入偏低,无法形成强大的购买力。因而,要拉动内需,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让居民有更多可支配收入。可以通过采取提高劳动报酬占国民收入比重、制定最低工资保护制度、切实保护劳动者的权益、增加对低保和劳保家庭及困难户的补助水平、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扶持力度等措施来逐步提高居民收入水平。
第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中国高储蓄率的主要原因在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完善,居民对货币有较强预防性需求,使得他们不会在现时需求之外进行消费。美国总统奥巴马日前颁布了新的医改方案,而这也似乎成为美国历史上每次危机之后的惯常做法,即通过保民生来推动经济复苏。这样的做法,无疑对于同为庞大经济体的中国是具有重要借鉴意义的。
第三,完善个人信贷制度,刺激个人消费。中国人自古讲究“量入为出”,勤俭持家,除去购房买车外,很少有家庭会在现时需求之外通过个人信贷进行消费。我们不主张过度的透支未来以满足即期消费,但鼓励居民在自身能力范围内进行个人信贷消费。为此,要鼓励银行扩大消费信贷范围,加强个人征信体系建设,完善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保障借贷双方的权益。
放宽中小城镇的户籍限制,提高城镇化水平
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城镇化”摆到了显著的地位,成为一大亮点。城镇化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牵涉到整个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因而提高城镇化率对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同样具有重要意义。有关专家指出,城镇化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将带动1000万以上的农村人口进入城镇居住、生活、就学和就业,可以预见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将在很大程度上扩大我国内需,带动我国政府和民间投资。但就目前而言,我国城镇化水平不足50% ,城镇化道路还很漫长。因而,我们应切实采取多种有效措施,促进我国城镇化率的稳步提高。
第一,要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协调发展,发挥好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一方面要合理规划现有大中城市的规模和发展速度,注重城市扩张的质量,提高大中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另一方面,要加速中小城镇的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城镇与农村的联系,壮大县域经济。
第二,要放宽中小城镇的户籍限制,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各级政府应该在详细研究本地区具体情况的基础上,鼓励有能力、有技术的农业人口向城市人口转移,放宽或者取消相应的户籍限制;同时,也必须努力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扫清城镇化进程中的各种人为因素造成的障碍。
第三,着力培养乡村企业和城镇企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乡村和城镇企业的发展壮大对吸纳农业人口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各级地方政府应该因地制宜,建立适合本区情况的中小企业,制定科学合理的相关政策,鼓励个人和集体建立乡镇企业,促进乡镇企业更快更好的发展,为推进城镇化提供必要的就业保障。
完善鼓励政策,促进民间投资
【摘 要 题】环球视野
【关 键 词】美国/中小型高科技企业/技术创新
【正 文】
一、中小型高科技企业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进程中,高科技产业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动力和衡量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作为高科技产业微观单元的高科技企业以其强烈的创新冲动和专业化技术,不仅为孵化新兴产业、激活区域经济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是各国发展高科技产业和建立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主体,而且还成为推动产业升级、提高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基本力量。在众多高科技企业中,中小型高科技企业数量众多,成长迅速,机制灵活,正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成为技术进步的生力军,拓展新兴产业的先头部队,经济增长的强大推进器,吸纳社会就业的重要渠道,传统产业进行全面改造和提升的基本保证,发挥后发优势和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力量。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经验也表明,积极创造社会、经济、金融和技术等方面的有利条件和基础,加快中小型高科技企业的成长和发展,不断增强其自主创新能力,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对提高整个国民经济的质量与效益,提高国家综合竞争能力,乃至对世界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将产生巨大而深刻的影响。因此,我们以科技最为发达的美国为研究对象,分析美国中小型高科技企业成长状况,研究其成功的经验加以借鉴,对于促进我国中小型高科技企业的成长具有重大意义。
二、美国中小型高科技企业成长状况分析
从整体而言,美国是世界上科技最发达的国家,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我们从宏观环境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两方面,分析美国中小型高科技企业的发展状况。
1.积极营造企业成长的宏观环境
美国对中小企业一般称为小企业,于是,中小型高科技企业自然纳入小企业范围中。因此,通过对小企业发展的宏观社会环境介绍,可知美国政府为促进中小型高科技企业成长与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宏观环境。其基本思路是,通过政府直接或间接扶持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小企业同大企业的竞争环境,利用小企业特点,寻求、保护利于小企业生存的环境,促进小企业组织结构和产品结构合理化,加速实现小企业现代化,提高小企业竞争力,从而使小企业有均等机会参与资源配置与重组的活动,与大企业乃至整个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1)建立法律保证系统,切实保护小企业
美国政府制定的小企业政策大都以法律形式加以规定,通过法律保护小企业利益,规范小企业的行为,现已形成了比较稳定、相对完善的立法体系。对小企业的专门立法始于《小企业法》(1953年),该法律奠定了小企业的政策基础,确定了对小企业扶持的一系列方面和领域。此后,美国政府陆续颁布了《机会均等法》、《小企业经济政策法》、《小企业技术创新开发法》、《加强小企业研究与发展法》、《小企业投资法》、《精简文件法》、《管理文件法》、《扩大小企业商品出口法》、《小企业投资奖励法》等政策法规,为小企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成立组织支持系统,积极支持小企业
美国参众两院都设立“小企业委员会”,联邦政府设立小企业管理局,局长由总统任命,且必须得到参议院认可。小企业管理局的任务主要是:提出小企业政策建议,与参众两院的小企业委员会及全国小企业委员会保持经常的工作联系,与其他政府机构进行有关小企业问题的工作协调,对小企业政策执行情况及有关问题进行调查。小企业管理局在美国十大城市设立地区分局,在分局下面再设遍布全国各地的地方机构,以执行和实施小企业管理局的政策。
(3)形成政策支持系统,大力发展小企业
政策支持系统主要包括金融支持系统和财政支持系统。金融支持系统中,根据有关法令,小企业局、各商业银行、美国进出口银行、各州金融公司都成为专门或与之有关的为小企业服务的金融机构,为小企业提供相应的金融支持。此外,美国政府还大力设立小企业投资公司,专门向具有较高风险而难于从一般渠道得到投资支持的小企业提供贷款和投资,极大地弥补了市场上有限的创业(或风险)资本与创办小企业及其发展所需的巨大的资金缺口。财政支持系统中,主要体现为对小企业的减免税政策。如美国政府对互联网电子商务免征商品税,该项政策大大鼓励了电子商务的发展;为鼓励私人风险投资,将风险投资项目的资本收益税由原来的49.5%降为20%;为加快小企业设备更新,规定为小企业合理化而进行的设备更新准予特别折旧,为小企业购置现代化设备给予长期无息或低息贷款等。
(4)建设技术孵化器,积极培育小企业
所谓技术孵化器,其主要目标是通过将技术、诀窍、企业家才能与资本联结在一起为技术导向型企业的发展提供支持,促进技术向当地经济的扩散。美国技术孵化器一般都是通过大学、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合作而建立起来的非盈利的独立实体,它们直接或间接与大学相联系,而且都有共同的目标,包括为企业家提供培训基地,支持在大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以技术为导向的企业。这些技术孵化器大多数完全或者部分是由大学或者学院资助的,2000年全美大学和学院使用的研究开发经费总额为301亿美元,占当年全美R&D总使用额的11.4%。据了解,美国的一些著名企业如康柏、英特尔、苹果等公司都是从“孵化器”里发展起来的,进入孵化器的企业有80%的成功率,且从进驻初期到毕业的时间里,平均每个企业的销售额可增长4倍左右。技术孵化器对振兴美国经济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2.中小型高科技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重要源泉
中小型高科技企业的迅速发展并成为推动高科技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是美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事实。美国在1995—1998年期间,平均每天就有20个技术和电子通信的新公司成立。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中小型高科技企业正在成为新数字时代的基石。而美国中小型高科技企业对促进经济发展的最重要作用,当属技术创新方面。因其技术创新能力,中小型高科技企业已越来越成为美国经济发展的一支极为重要的力量,是未来经济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1)中小型高科技企业能够创造出高水平的技术创新成果, 且在数量方面表现出一定的优势
20世纪由美国中小型高科技企业创造的重大技术创新成果包括:飞机、喷雾器、DNA指纹技术、人造生物胰岛素、录音机、双编纤维、光纤检测设备、心脏阀、 光扫描器、步速器、个人电脑、速冻食品、软接触透镜等。这些成果不仅在创新程度和水平上不亚于大企业的创新成果,而且对当今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以及新技术的革命都产生了深刻与广泛的影响。另据美国小企业管理署的调查,在所有中小企业创新研究计划项目中,有50%左右处于美国其他科研计划项目的同等水平,29%的项目甚至被认为优于其他科技计划的项目。这些事例反映出中小型高科技企业技术创新在质量和水平方面同样具有巨大潜力。
根据美国小企业管理署的有关资料,截至目前为止,美国的中小企业所创造的技术创新成果和新技术在数量上占全国的55%以上,这个比例高于其就业人数占全部就业人数50%的比例;美国现有的高新技术企业中97%属于中小企业,而中小型高科技企业每个雇员的技术创新成果约为大公司雇员的2倍。
(2)中小型高科技企业的技术创新表现出较大企业更高的效率,更富有合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