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班级文化建设与实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校班级文化是校园文化中的亚文化,受校园文化和社会文化的影响,是指参与班级教育教学活动的师生在一定规范下所创造出来的独特的班级生活方式,并形成一套为大多数同学所认同的、用来教育同学的价值体系(包括共同意识、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准则等)。即在一个班级的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延续性的共同的认知系统和习惯性的行为方式。这种共同的认知系统和习惯性的行为方式使班级同学彼此之间能够达成共识,形成心理契约,营造和谐的班级氛围。它可以表现为包括班级物质文化、班级行为文化、班级制度文化、班级精神文化在内的多种文化形式。
本文结合周口师范学院(以下简称“我院”)近几年来开展班级文化建设的工作实践,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一、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和基本原则
加强班级文化建设,是进一步优化高校的育人环境,强化育人阵地,推进育人工作的重要举措,对于构建和谐校园、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班级文化是一种氛围、一种精神
班级文化是班级发展的灵魂,是凝聚人心、展示班级形象、提高班级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班级文化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而这种影响往往是任何课程所无法比拟的。健康、向上、丰富的班级文化对学生的品性形成具有渗透性、持久性和选择性,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道德素养,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跨世纪人才具有深远意义。
2.班级文化建设可以极大地提升班级的文化品位
班级文化表现出一个班级整体精神的价值取向,是具有强大引导功能的教育资源。班级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就在于创建一种氛围,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构筑健康的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3.班级文化能反映一所学校的综合实力
班级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组成部分,班级文化的全面、协调发展,将为学校树立起完整的文化形象,班级文化的核心竞争力主要表现在文化的凝聚力和创造力,优秀的班级文化能赋予学生独立的人格、独立的精神,激励学生不断反思、不断超越,可以体现出一个学校的综合实力。
班级文化建设相对于校园文化建设来说,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在实际工作中应该把握以下几项原则。
(1)坚持以学生为本,让班级文化更好地服务学生的成长成才。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的需求和学生的成长成才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把握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地建设班级文化。班级文化包括环境、制度、精神、行为等因素,良好的班级文化必须是以上各种因素全面、协调建设的一个过程。
(3)注重统筹兼顾,切实解决好班级文化建设中遇到的问题。班级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的过程,也是一个复杂的
过程,要切实解决好这个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制约优良班级文化形成的各种问题。
二、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实践探讨
建设良好的班级文化,对于改善学校的育人环境、提升校园的文化品位等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我院就此项工作进行了大量的探讨,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在具体工作中,我院采用了“一体两翼”的建设模式,一体即“围绕学生成才这一中心”,两翼即“突出专业特色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瞄准就业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这种建设模式提升了学生对所学专业、所在班级的认同感,从而达到提升班级成员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的目的。
1.良好的氛围是打造班级文化的基础
(1)班级环境建设方面:良好的班级环境会使师生教有其所、学有其所、乐有其所,在求知、求美、求乐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启迪和教育;也将激发师生员工的开拓进取精神,约束他们的不良风气和行为,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基于此,我院近年来高度重视班级的环境建设,通过开展“教室文化大比拼”、“特色班级环境建设”、“书香教室建设”、“示范班级创建”等活动,全方位地提高了班级的环境建设。
(2)班级精神文化建设方面:班级精神文化建设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班级文化的最高层次。它主要包括班级成员共同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观念等意识形态,是一个班级本质、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并具体体现在学风、班风和学生之间和谐的关系上。在班级精神文化建设方面,我院利用“为奥运添光彩”、“纪念建国60周年”等活动,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大力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丰富多彩的活动是打造特色班级文化的重要途径
(1)充分发挥特色文化活动的基础作用。班级素质拓展、“每天锻炼一小时,快乐生活一辈子”晨跑活动、周末文化广场、班级DV大赛、宿舍篮球赛、教室文化大比拼等等,已经成为大学生业余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活动学生自主策划、构思、组织、实施、开展的集思想性、知识性、娱乐性、开创性于一体的优秀班级文化活动,在丰富第二课堂活动内容的同时,他们自身的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和加强,班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也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2)充分发挥班级“原创文化”的示范作用。在特色班级文化建设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观能动性,对从学生中涌现出来的“原创文化”应予以高度的重视,发挥其重要作用。我院近年来发现并推广了来自于学生,具有高度思想性和实践性的“原创文化”。近年来我院先后推广了计算机科学系由班级学生自我创作、自我编辑,充分反映班级文化、充分体现班风学风的“班级月刊”、教育科学系以宿舍为单位充分表达学生心声、展现宿舍文化的“宿舍周刊”、物理系旨在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大学生综合素质拓展工程”、中文系的毕业生离校教育“六个一活动”等,这些都为班级文化建设起到了有力的推进作用,为良好班风、学风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例如,在全校范围内推广了毕业生离校教育“六个一活动”,安排辅导员开展“一个平台、一份礼物、一句叮咛”工作,积极倡导毕业生留下“一个心愿、一份承诺、一句祝福”,实现了学校同毕业生之间的双向互动,增加毕业生与学校、老师的情感,增强毕业生的感恩之心和回报社会的责任感,确保了毕业生的文明离校。
(3)充分发挥宿舍、小组活动的支撑作用。宿舍、小组等是班级内的最基础单位,充分发挥他们在特色班级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2004年开始我院借鉴社会学社会工作中小组工作方法的理论知识,在数学系进行“小组工作方法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的应用”的试点,通过借助社会工作中的小组工作方法,依据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和学生的兴趣爱好,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工作,并辅以有针对性的辅导,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时也得到了广大学生的认同。
(4)充分发挥学生社团活动的辐射作用。我院目前拥有艺术协会、杏花雨剧社、飞扬学社、大学生法学会、口才与交际协会、摄影协会、家电维修协会、电脑爱好者协会等40多个学生社团,涵盖文学、科技、体育、社会实践等方面。学校充分发挥上述学生社团的辐射作用,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建设班级文化,同时围绕大学生头脑中的“热点”,开展丰富多彩、积极活泼、健康向上的活动,将思想教育、精神文明建设、科学研究、文化交流与知识传授融入到文化活动当中,从而达到教育人、培养人、提高人、塑造人和凝聚人的目的。
(5)充分发挥高素质人才的引领作用。近年来,我院化学系、生物系各个班级试点开展了“名师有约”活动,即发挥高层次人才的引领作用,构筑全员育人机制和人才培养工程,利用化学系、生物系教授、博士等高层次人才多的特点,由名师做学生学业和思想进步的导师,探索新的育人、班风建设模式。同时,还通过高层次人才的引领作用,促进了系风、班风和学风建设,以培养学生成才为抓手,在学生继续深造和综合素质提高等方面都取得了十分明显的效果,这两个系近几年的考研率均在60%以上,其中,2010年化学系参加考研究生的学生占毕业生总人数的82%,考研录取率达到71%,985、211院校录取率分别为25%、51%。
三、关于特色班级文化建设的思考和建议
特色班级文化建设目前还处于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阶段,在我院的具体实践中,笔者对特色班级文化建设有以下几点建议。
1.开展班级文化建设应注重时段性
班级文化建设,首先应结合学生的特点而进行。大学不同的时期、不同的阶段,学生的特点、对知识的需求、对班级文化的需求不同,因此班级文化建设的主题内容应有所不同。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应充分结合大学生的生涯特点、大学生成长的规律,有针对性地开展主题明确、切合学生实际的专题活动来促进特色班级文化建设。例如:我院化学系在班风建设中采取“学风渐进式培养模式”,对于刚入校的新生以适应大学生活教育为主,大二、大三主要以专业思想教育为主,大四以升学或就业技能培养为主,收到了良好的成效。
2.开展班级文化建设应以大学生成长成才为核心
班级文化对班级成员有很强的感染力、吸引力和塑造力,学校教育的根本目的就在于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因此班级文化建设应围绕这一目标而进行,以服务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为核心。
3.开展班级文化建设应注重长效机制建设
班级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从开展实施到效果显现需要一定的时间,必须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制度建设和队伍建设是建立长效机制的保障。制度作为校园文化的内在机制,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是班级文化建设的保障系统。例如,我院在实际工作中每个教学系都结合自身专业的特点,制定了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条例,建立了学生个人素质档案,这些都从不同的方面促进了特色班级文化建设。
但是,仅有完整的规章制度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有负责将各项规章制度予以执行和落实的组织机构和队伍,组织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是确保制度建设落到实处,并使其真正起到规范学生言行作用的关键环节。所以,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学生干部队伍是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保证。
这种教育在刚上一年级的时候我就渗透,因为刚步入一年级的孩子们的向师性特别强,老师的许多做法都被孩子们看成是权威,他们认为老师说的都对,所以在低年级是培养孩子形成习惯的最好时期,也是塑造人格的最好时期。入学后就要让他们知道做人要有人情味儿。我经常教育孩子:学校是大家的,班级是大家的,同学是大家的,老师是大家的,大家要爱学校、爱班级、爱老师、爱同学,互相关爱。我想让他们意识到,到了学校就得把自己看成是班级的一分子,是学校的一分子,让他们懂得互相关爱。
一年级的时候,我们班有个孩子叫张猛,年龄特别小,学习起来很吃力,作业经常交不上,大家都嘲笑他,因此他在学习上没兴趣,成绩也不好,如果不帮助这个学习有困难的孩子,他可能就会掉队。命令孩子们别嘲笑他吗?还是批评他不上进?我觉得都不行,得找到孩子落后的原因。慢慢观察他,我发现他不是不会,老师讲的他都能听懂,但上课爱搞小动作,特别爱在底下抠插,即使是个小纸片他也能捣弄的不亦乐乎,这样的听课状态怎么行啊?首先得把他拽到课堂上来,所以我就提醒他,上课得认真听讲,并告诉他如果一节课下来他要是没走神的话,让大家好好表扬他!要是还不认真听讲就让大家狠狠地批评他。我把我的想法在班上一说大家都同意。我又说:“大家可不要光监督别人,自己还得管好你自己,别让你也成为大家批评的对象!”大家偷笑,转动着眼睛,眼睛里有诡秘,也有暗喜。一节课下来,我惊奇地发现,不光张猛没有再抠插,其他同学也格外认真。快下课了,我又回到了上课开始的话题,对大家说:“张猛同学该表扬吗?”大家异口同声地说“该表扬!”“那我们就夸夸他!”
李丽说:“张猛,你真棒!这节课你听讲很认真,回答了三个问题!”
“李丽同学可真细心时刻在关心张猛同学,连他回答了几个问题你也听出来了,够意思!”我说,并示意大家鼓掌!
【关键词】企业文化 职高 班级文化 融合 职业素养
一、问题的提出
职业教育要面向企业,培养企业所需要的人才”。中等职业教育应以就业为导向,培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管理第一线工作的初、中级专业技术人员。职高学生毕业后直接服务于社会,在学校阶段就应作好校企衔接工作。
1.目前职高班级文化建设实际情况的局限性
目前职高班级文化建设方面存在着一个误区,各项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以文体活动为主要形式,其目的是活跃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校园文化建设缺乏职业教育的特色,与企业文化缺少联系与沟通,不注重学生作为未来职业人应具备的综合职业素质的培养,职高班级文化建设与企业文化之间存在着诸多脱节之处。
目前职业学校学生的现状与企业用人要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大部分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长都希望职高学生具备良好的敬业精神和诚信的职业道德;具备较好的动手操作技能和主动学习精神,能吃苦耐劳,关注个人的职业发展。这也代表了企业的共同心声,也是企业文化中职业道德规范对职工的要求。
2.吸收企业优秀文化进行职高班级文化建设是双赢的
为了实现学校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学生顺利完成由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角色转变,学校应当把企业文化教育纳入班级文化建设的整体规划中,使培养的学生在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上更符合企业的需要。在精神文化上,吸收先进企业文化的理念,把企业所崇尚的创新意识、竞争意识、质量观念、效率观念,服务至上理念及创业、敬业精神渗透到班训、班风等核心理念中去,从而使班级精神与企业精神有机结合,相得益彰,产生共鸣。在制度文化上,吸取企业文化中所倡导的优秀职业道德、严明职业纪律等制度和规范,在实习、实训环节中把企业生产、管理的各环节规章也融入到学校、班级制度文化建设之中。
因此, 企业文化与职高班级文化的融合并实现无缝对接,对于职高教育,实现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企业文化”视阈下中职班级文化建设的策略
(一)通过班级精神文化的建设,塑造“职业化”学生,促进学生专业化发展
1.融入优秀企业文化,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1)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我市最大的两企业都以“发展”为经营理念:如富通集团以“永续经营、永续发展”为经营理念;富春江集团的企业理念是“永续创新发展,通力回报社会”。班主任应对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加以引导,做他们职业生涯设计的引领者。如:高一为试探期,高二为初步定向期,高三为分化期。可利用心理辅导活动课《十年以后的我》,进行十年、五年、三年、当年的职业生涯设计。引导学生树立平等的职业观念,正确认识客观存在的职业差异现象。不管自己的具体职业如何,只要自己有专业特长、有敬业精神,在本职工作岗位上做出相应的贡献,都会受到社会的尊敬,得到你应有的价值。职高学生应以发展的眼光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为今后做好本职工作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
(2)锤炼学生具有坚强的意志
据我校对学生家庭情况的统计,学生中约有10%左右为“留守孩子”。他们在意志力、忍耐性、吃苦耐劳等方面存有明显的不足,缺乏艰苦创业的精神,经不起挫折,受不得委屈。就业时,不少学生只盯着待遇高、条件好的岗位,不愿意下基层;干工作讲条件、图实惠,不讲实干和奉献。因此,要让学生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真实地了解企业运作过程,体会劳动的艰辛与价值,培养吃苦耐劳、艰苦创业的精神。
(3)培养学生具有严格的纪律观念
现代企业生产组织严密,有严格的纪律,并且在操作时很规范。而学校的规章制度在操作时往往有一定的弹性,强调以关爱为主,下次能改就是好的,造成很多毕业生在刚毕业时适应不了企业的纪律要求。因此,每位学生在学校都必须养成良好的职业纪律素养,这是现代企业的基本要求。尽管每个人的职业岗位不同,但其基本原则是相同的,那就是要求从业人员遵纪守法、忠于职守、诚信守时、认真负责。
(4)强化学生的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
让学生多受企业文化的熏陶,多了解企业员工的精神面貌,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使之从内心产生一种从事本专业、本职业的自豪感,把职业当成自己的事业而不是谋生的手段,从而做到干一行,爱一行,成为企业和社会有用之才。笔者利用了富春江集团的企业精神“刻苦励志、实干创新”对学生进行熏陶。学习他们企业作风:“敬业奉献、艰苦创业”。这些正体现了我们需要的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利用暑假,配合学校社会实践的要求,笔者都与家长联系,作为学生社会实践的一部分,要求每位必须下企业务工或勤工俭学,体会工人的艰辛,感受企业的文化氛围。
2.借鉴企业文化,培养良好的班风和团队精神
一班级文化的内涵
班级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班级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独特文化形态。所谓班级文化,是指班级全体成员在辅导员或班主任的引领下,朝着班级目标迈进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大多数成员认可的积极向上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生活态度和行为方式,是对班级成员的思想和行为模式起约束、导向、熏陶和激励作用的文化综合体[4]。班级文化包含物质文化层、制度文化层和精神文化层三方面。其中物质文化是基础,精神文化是核心,制度文化是保证。良好的班级文化能使班级成员从依从它到认同它再到内化它的良性发展,会形成一种班级成员明显相容的价值理念和行为方式,促使班级成员目标明确、精神振作、身心愉悦、关系融洽、团结奋进,使整个集体焕发出无穷的力量和生机,每个成员都能获得长足的发展。
边疆师范院校与普通内地高校相比,具有自身的特点。其一是所处地域的特殊性。在中外文献中,习惯将“边疆”解释为一个国家比较边远的靠近国境的地区或地带[5]。边疆师范院校一般都是位于这样特殊地域的师范院校;其二是文化具有丰富的民族性。边疆师范院校中少数民族文化的丰富、绚烂与多姿是一大特色。其三是人才培养目标的针对性。在边疆地区培养师范生,特殊性在于所培养的人才的因地适宜。他们除了应具有普通师范生的特点外还应具有较强的地区适应能力和与少数民族的沟通能力。其四是教师职业的实用性。边疆师范院校的学生为了适应在该地区的发展应对教师职业的认同和教学能力实用方面多加提升和锻炼。由此,边疆师范院校的班级文化相比其它院校的班级文化而言更具有特殊性和建设的紧迫性。
二边疆师范院校班级文化建设现状及问题
笔者对云南边疆某师范院校550名学生关于班级文化建设方面进行了自制的问卷调查和对部分学生的访谈,收回有效问卷516份,有效率94%。其中男生206名,女生310名;文科296人,理科220人;大一160人,大二202人,大三154人。
(一)边疆师范院校班级文化建设现状调查
物质文化层:在问及“你所在班集体中是否有班务栏、通告栏”时,有72.5%的学生回答有,27.5%的学生回答无;在问及“你所在班集体中是否对教室环境精心布置”时,有57%的学生回答有精心地布置和安排,有43%的学生回答没有什么布置;在问及“班级是否创办有班报或班刊”时,只有9.2%的学生回答有,其余90.8%的学生回答都没有办过班报或班刊。在问及“班里是否创建有QQ群”时,100%的学生都回答是,说明随着网络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班级QQ群现在已经成为了班集体成员交流的主要渠道。在问及“你对班级教室最满意的地方”时,66%的同学都提到了教室的美化布置方面,认为这样的环境能让同学们身心愉悦,学习兴趣浓厚。但“你对教室最不满意的地方”时,91%的同学提到了教室的卫生状况不容乐观以及课桌文化的不雅方面,可见学生对教室环境卫生和课桌方面的满意度很低。
制度文化层:在问及“你所在班级是否明确指定过班规”时,只有39.2%的学生回答在大一入校时师生一起做过约定,而60.8%的学生回答都没有明确地制定过班规;在问及“是否有班会制度”时,有42%的学生提到有,班里形成了每周日晚自习一次班会的制度,有50%的学生回答的是没有固定的班会,一般都是有事情的时候召集大家来通知事情,还有近8%的同学提到班里基本不开班会,有什么事情电话或QQ群里通知即可。对于“班里是否有明确的班委任职与管理制度”时,有63.6%的学生提到有相应的班委制度,有30%的学生回答没有,其余6.4%的学生回答不清楚。在问及“班里是否有班训、班徽或班歌吗?”有79%的学生回答有班训,但没有班徽或班歌,而21%的学生回答都没有。在问及“班里是否制定过其他管理制度”时,有47%的学生回答没有制定过,有40%的学生回答制定过相关《班级学生安全管理制度》、《外出打工制度》和《应急事件处理制度》等。
精神文化层:在问及“班集体是否有明确的奋斗目标”时,只有21%的学生回答有共同目标,而79%的学生都选择了没有,说明班集体目标的模糊性和缺失。在问及“班集体的学风和班风状况怎样”时,约32%的学生认为班级学风和班风都很好,积极向上,学习气氛浓厚,有58%的学生认为一般,有10%的学生认为班风学风都很差,学生缺课严重。在问及“班级成员之间人际关系怎样,是否团结”时,有20%的学生认为班级成员之间相处融洽,团结互助,有10%的学生认为班级人际关系一般而已。而有70%的学生认为不团结,爱搞小团体。在问及“班级是否有自己的特色”时,80%的学生都回答没什么特色,有约20%的学生回答同学们多才多艺,有活力,能人多。在问及“目前班级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什么”的时候,引出同学们的许多话题,其中有36%的学生提到了班主任的管理方式专制或放任自流,教师和学生之间关系的淡漠、不团结的问题;有27%的学生提到了班级没有明确的目标,学生的学习氛围不浓,学生缺课情况严重;有35%的学生提到了部分班委不负责任,很多事情通知不及时不到位;有58%的学生提到了班级成员的凝聚力不强,涉及到利益方面的问题很敏感,而且小团体思想严重等问题。
(二)边疆师范院校班级文化建设问题分析
物质文化方面存在的问题:教室环境卫生状况不容乐观;教室美化功能需加强;班报或班刊的创办有待发展。
制度文化方面存在的问题:班级制度建设不健全;相应的班规和特色班级制度缺乏;班级的专业特征不明显。
精神文化方面存在的问题:学分制条件下,班级概念淡化,辅导员或班主任的影响力及指导力不足,班级建设缺乏明确的目标;班风和学风欠佳,班级凝聚力较弱;大学生自我中心严重,缺乏团结协作的精神;学生干部队伍缺乏科学培养,示范带头作用不强,素质有待提高;学生个性差异突出,管理压力增大,制约班级良好氛围的形成。
三加强边疆师范院校班级文化建设的措施
(一)物质文化建设是“硬环境”,注重营造和谐氛围,凸显师范生专业特色,尽显温馨家园
班级物质文化建设是构建良好的教育教学外部文化环境,营造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为学生增添学习、生活等方面健康成长的乐趣[6]。苏霍姆林斯基说:“无论是种植花草树木,还是悬挂图片标语,或是利用墙报,我们都将从审美的高度深入规划,以便挖掘其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并最终连学校的墙壁也在说话。[7]”
教室布置是班级物质文化建设的重点。要营造出和谐优美、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使之成为学生的知识聚集地、人格熏陶点、心灵归属园,并在其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如可以粘贴教育家的名人格言;粘贴集体奋斗的目标和口号;布置丰富多彩的学习园地;设置催人上进的师范生技能评比专栏;开辟具有个性的学生感言天地;设立清洁整齐的卫生角等。清洁、整齐、温馨的班级教室环境建设应长抓不懈,并逐渐形成每学期开学“新气象”制度,定期检查卫生和更新信息,真正起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班务栏是一个班级信息和资讯公开及传播的重要途径。班级应坚持班务栏的使用,将此作为校、系及班级成员之间信息沟通的有效桥梁,相关班委做好上情下达的工作,并及时更新信息。
每个学科都具有各自的专业特色,班级成员应在班主任的指导下积极创办班级报刊和板报专栏,凸显专业特色和班级成员的个性优势。在把握师范教育主题的前提下创办出有一定水准和职业特点的班级刊物,更好的为每一个师范生成长成才服务。可根据师范专业的特殊性设置不同的专栏,如学科专业知识分享专栏、师范生技能展示专栏、个人职业规划专栏、班主任及班级管理专栏、教师职业道德专栏等。
(二)制度文化建设是纪律约束层面,注重规范行为,刚柔并济、恩威并举,保障班级和谐发展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良好规范的制度建立有助于班级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制度建设不仅是班级建设水平的标志,而且是班集体得以向更高水平发展的有力保障。要根据班级实际,建立健全思想建设、理论学习、组织管理、纪律卫生等各项规章制度,为班级成员提供行为准则和行为调控的依据,强化符合社会规范的集体行为,弱化、消除不良行为习惯,从制度层面上约束、引导班级成员从他律走向自律[8]。
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班级管理制度。需要考虑目的性与教育性统一、政策性与人文性统一、民主性与群众性统一、求实性与可行性统一。建议可采取在班主任的指导下,班级成员提出制度议案,由班干部主持,全体成员积极参与,讨论、修订、表决通过后再实施的程序。每个人都以集体主人翁的身份来参与,则更容易心悦诚服地接受并遵照执行,以确保班级规章制度的权威性和有效性。建立健全班级各种制度。规范班级成员行为习惯,并结合边疆地区和师范专业特点,建立长效发展机制。个人认为班级管理制度可以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常规班级管理制度,如班级管理规章制度、班会制度、班委责任制度、干部选拔和任命制度、班级纪律奖惩制度、卫生监督制度、班级成员安全责任制度等;第二种是临时性的班级管理制度,如各种特殊节假日的活动安排制度,组织参加学校系部各种活动的管理制度、考勤制度等。通过制度管人,为班级成员提供行为准则和行为调控的依据,强化符合社会规范的集体行为。每个集体成员必须自觉严格遵守制度,一旦违反,坚决予以处理,相互监督以维护制度的权威性和有效性。
重视班级发展规划和学期学年计划的制定、安排与实施,使之民主、科学、合理并行之有效。笔者建议可将个人发展规划与班级发展规划相结合,班级的学期计划相关活动安排可考虑每个成员的个性与要求,达到班级的平行管理,集体与个人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三)精神文化建设是核心层面,注重潜移默化,内化升华
班级精神文化就是被班级成员所共同认可并遵守和建立起来的准则、态度和价值观念,并直接指导班集体成员达成班级目标的行为活动形式和物质形态。它的内容由班级成员的共同文化观念、共同价值观念、共同生活观念等意识形态组成,它集中反映了一个班级的本质、个性和精神面貌,并把它具体体现在学风、班风和学生之间和谐的关系上[9]。班级的精神文化体现了一个班级的价值观念的问题,针对调查中发现的问题,个人建议可以尝试以下一些做法来加强班级精神文化的建设。
第一,目标规划的激发与推动。目标既是动力也是方向,构建科学合理的班级、学生目标体系,形成强烈的目标意识。辅导员或班主任要善于修炼自身,提高素养,站在一定的高度来定位班级文化、班级精神、班级目标,需要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反思能力和指导能力,不断丰厚自己的学识水平和管理水平,让学生能沐浴在积极健康的主流文化中,朝着班级共同的奋斗目标前进。建议可以采用目标细化与定期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在班主任的积极引导、班干部的全力配合、全体成员主动参与下,让班级目标制定得民主清晰并切实可行。实行每学期和每学年定期检查目标达成度,以确保细化小目标的逐个完成,达到总体目标的最终实现。
第二,主题班会的影响与促进。主题班会课是班主任实施教育、创建优秀班集体最主要、最集中的时空组合,是主阵地,它对优秀的班级文化氛围的创设起着基础性的影响。所以班主任应该高度重视主题班会课,促使主题班会课在班级文化建设中作用发挥最大化。鉴于边疆地区师范院校的特殊性质,我们可以尝试围绕边疆性、民族性、师范性及不同年级的特点来确定班会主题。如大一的时候,可从“爱我家乡”、“自我展示”、“人际互助”等主题入手;大二学年可以从“个性学习”、“专业比拼”、“合作发展”等主题考虑;大三学年又可以结合“职业规划”、“见习实习”、“师德学习”等主题开展活动。
第三,优秀群体的榜样与引领。班级管理中最佳管理模式应该是民主管理,而民主的基础就是学生的积极参与。在班级管理中,为了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应重视班级优秀群体的培养,让其起到榜样和示范作用,真正能引领班级所有成员的全面和谐发展。班级的优秀群体包括班干部的组成及优秀学生的代表。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应特别重视班干部的选拔、培养与提升,重视优秀学生的榜样、表率和带头作用。建议班干部的选拔可采用民主竞选、无领导小组考核等方法,班主任应提高自己的管理素质和能力,加强对班干部的指导与培养,班干部应自觉接受学生的监督与评价,全体学生应积极参与到班级的民主管理中,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有优秀的班主任、优秀的班级群体、优秀的班集体这个整体。
第四,班风学风的建设与内化。班风是一定时期形成的一种群体意识和行为倾向,一旦形成又具有相对稳定性。班风建设最突出的中心就是在班级里建立学习氛围,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因此,在班风建设中,要坚持以学风建设为核心,要加强思想教育,激励学生健康成才、主动成才,帮助同学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确立目标。特别是在当前各个师范高校普遍实施的学分制背景下,学生自主选课,自己决定学习的时间地点和教师等,出现了“同学不同班,同班不同学”的现象,行政班逐步被课程班所代替,“班级”概念逐步淡化。班风学风的建设,必须加强师范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学习目标规划的制定与实施监控、学习动力的激发与培养、学习方法与学习习惯的养成。
第五,活动资源的帮助与提升。班级活动是素质发展的重要机制。班级活动是指班级成员共同参加的除课堂教学以外的各种集体行为。建设班级文化,增强班级凝聚力,最好的途径就是组织和鼓励班级学生开展或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包括本班活动和学校系部组织的活动。集体的团结与协作,情感的互动与交融,都可以使班级文化得到凝练与提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种活动,可以促进班级团结,将个人本色与团体优势相结合,有效防止自我中心严重的心理和行为。班级活动可与外界资源结合利用,帮助与提升师范生的各项能力,如师范生技能创新比赛、专业学术活动、素质拓展训练、各类文体活动、社会公益活动等。总之结合学生需求、班级实际和专业特色,用健康向上的主流文化引领活动方向,最大限度地发挥活动和本土资源的积极作用,构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班级文化。
参考文献
[1]钟永淑,袁明锋.高校班级文化建设探微[J].教育与职业,2011(18):175-176.
[2][3][4][7]朱广生.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现状与对策[D].华东师范大学,2010.
[5]徐创成.班级文化建设的内涵、途径和方法[J].教育科学(教师与教育),2011(8):10-11.
所谓班级文化,通常是指班级内部形成的独特价值观、共同思想、作风和行为准则的总和。它是班级的灵魂所在,是班级生存和发展的动力和成功的关键。班级文化主要包括教育环境、班级文化团体和设施、人际关系、学风等。班级文化对于德育的影响不同于硬性的灌输,它创造了一个无形的潜移默化的有助于学生积极上进和做人的心灵的“磁场”并弥散在学生之中,无时不在,无时不有,它让学生自觉自愿而不知不觉地接受其影响,受到其熏陶、感染和鞭策。学生在班级文化的氛围作用下,能够树立起坚定的政治方向和人生方向,培养起高尚的道德情操、养成文明的行为举止和严谨刻苦的学习态度。可见班级文化是一门隐性的课程,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因此,班主任要十分重视班级文化建设。
一、优美的教室环境
优美的教室环境能给学生增添生活与学习的乐趣,消除学习的疲劳,更重要的是它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热爱班级、热爱学校的感情,增强班级凝聚力。常常可以看到:凡是教室环境整洁、优美的班级,其师生的荣誉感比较强,班级的内聚力比较大。笔者作为班主任很重视教室环境的美化,力求教室的墙壁会说话:墙壁四周悬挂名人名言,宣传栏中张贴班纪班规、班级信仰等;激发学生动手盆载鲜花:教室的阳台上我和学生自己动手利用废弃的盒子、瓶子、罐子等制成花盆养花、草,让学生在养花的过程中培养观察能力、欣赏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不自觉地培养了学生的劳动意识,使他们在养花中享受到劳动的乐趣;教室卫生的管理力创无尘教室,倡导低碳生活,尽量减少飞尘的污染……这样就使学生受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
二、畅通的信息网络
心里学研究表明:“信息的沟通是群体的凝聚力形成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因此要增强班级凝聚力,提高班级管理质量,必须加强信息沟通。那么一个班级体形成怎样的信息沟通才是最有效的?
21世纪是信息高速发达的时代,结合时代这一特点我将班上的同学QQ号收集并建立群组,课余时间和学生群中一起交谈,针对班上出现的某些情况可以在群中发动大家进行讨论,这种不面对面的师生之间的交流可以弥补面对面交流时学生的对老师的敬畏感,可以让学生将心里想表达的、困惑的思想和老师更加真心地交流,一个有效的无声教育能收到“无声胜有声”的教育效果。
三、优良的传统美德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同样也有着自己丰富而又独特的传统美德,这些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凝结而成的社会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丰富复杂,归纳起来大致可概括为八个字,即“忠、孝、诚、信、礼、义、廉、耻”。
“忠”体现的是一种责任,忠于国君、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职守等等都是其具体内容,它要求的是个人对祖国、对人民、对职务的一种全身心的投入,一种高度的责任感。
“孝”是“人性”的体现,是人伦之本。“百善孝为先”(《围炉夜话》清・王永彬),“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论语》),“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这些都是古代典籍中对“孝”的论述。“孝”道思想,对人心的凝聚、社会的祥和、经济的发展、文化的繁荣等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诚”是“真”是“实”,即真实无妄,是天道的本然,道德的根本,“养心莫大于诚”,中华民族的许多美德都由此而来,如诚实做人,诚恳待人,对事业忠诚等。
“信”与“仁”“义”“礼”“智”并列为五常,是指守信、平等、讲信义,是中国人公认的价值标准。“诚”“信”都是人际关系中能交友成事的重要保证,是做人的基本原则。
“礼”是文明,是有礼貌、知礼节、循礼仪、能礼让、遵礼制、礼尚往来,它是文明的象征,根源于人的恭敬辞让之心,出于对长辈的恭敬和对兄弟朋友的辞让之情。
“义”是正气凛然的人生观、价值观的体现,是人生理想、信念与追求的显现。见利思义、先义后利、以义制利是我国传统义利观的基本内容,以义为基础,不仅形成了“生以载义”“义以立生”的人生观,而且升华为中华民族“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崇高道德境界。“礼”“义”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十分推崇的道德素质。在这两方面表现突出的历史人物,往往被推为民族的英雄、典范。
“廉”是清白为人,知“耻”是有尊严,有人格地做人,知廉耻,是古人做官为人的准则。
现代文明所倡导的孝顺仁爱、谦恭礼让正是在传统美德所提倡的“孝”“礼”等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古人尚“孝”,“百善孝为先”,古人尚“礼”,“不学礼,无以立”,讲求的是人与父母、人与他人(同志、朋友、上下级)的相处原则,也是个人自立于世的为人准则。在现代,“孝顺仁爱”“谦恭礼让”也同样是人在与长辈、同志、朋友相处时要遵守的准则,对长辈孝顺、对人仁爱、与人为善、为人谦恭等等都是现代文明所倡导的内容。自古及今,凡是在这些方面做出了感人事迹的人也常被人推崇,受人景仰,如古有孝子曾参,今有捐。肾救母的田世国等,他们都成为了古今人们学习的榜样。
四、公开的班级日记
每带一个班级我都会在班上挂一个“班级日记”簿,鼓励同学们在上面畅所欲言,探索人生真谛,收到了共同求索的效果。
“我不知道我来到世界上到底为什么?”一个署名“迷悯者”的同学这样写。接着就有许多署名“你的朋友”的同学回答。其中一个写道“朋友,你知道么?世界是由人创造的,为了创造世界,我们来到了这个世界上,对世界作出贡献便是我们的人生目的”。接着又有“觅知音”的同学提出,“如果我们都对社会作贡献的话,那么贡献给谁呢?难道人生就不应该向社会索取一点什么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只要有一个人提出一个疑问,便有几十个同学各抒己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于是关于“人生的目的”“读书的目的”“什么是理解”“什么是友谊”“什么是潇洒”等问题一个接一个地讨论开了,有的同学一次又一次发表见解,通过讨论,提高了大家的思想认识。
我每个月认真地翻阅这本“学生心灵的记录”,它使我看到了班级前进的轨迹,我也把自己的心里话写在班级日记本上,鼓励同学们继续开展讨论。
(安徽三联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摘 要:在国家积极提倡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时代,安徽新建民办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积极融入徽文化特色实践教育,以适应本地区经济、文化发展需要,从而培养、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使之更好的适应社会和企业,对学生和学校未来发展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关键词 :安徽民办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徽文化;特色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7-0231-03
基金项目:院级质量工程项目:《特色课程》(13Zlgc02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年)》提出,高等教育结构要更加合理,特色更加鲜明,促进高校办出特色.要求各高校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面对如此全国性改革趋势,安徽的民办高校何以安身立命.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完美转型,培养技术应用型的人才,适应和满足安徽地方性人才需求.那就要切实分析安徽民办高校与国办高校的差异,根据市场需求,准确定位.找出各专业的亮点,以安徽三联学院艺术设计教育为例,进行说明.
1 当前安徽民办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弊端
当前全球经济文化的交融和碰撞、数字信息化技术的迅速普及,以及不断追求艺术设计地方文化特色化,都给我国传统艺术设计理念和教学模式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安徽民办高校同样如此.纵观我国安徽民办高校艺术设计教学状况,可以发现普遍存在以下弊端:
1.1 办学定位趋同化导致备受排挤
专业设置时,没有正确评估安徽民办民办高校所处的位置以及所要服务的对象,导致专业设置与国办高校没有区别,没有特色.学术性的人才培养模式必然必然会面临较多的强有实力的竞争对手.国办高校不仅有国家雄厚资金的支持,还有质量较高生源,更有很多人是带着有色眼睛挑剔的审视民办高校,注定只能扮演一个饱受排挤的“小跟班”.
1.2 传统教学模式、单一的课程结构
国办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为主,把学生死死的困在课堂上,完全没有了自助发挥的机会.长此以往,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削弱,就像人一样,总细食物,胃就失去了研磨的能力.单一的程结构,基础课、专业课和理论课等课程之间衔接不够紧密,学生很难整体性融合所学.
1.3 “软硬件”设施增长的比例不协调
民办高校现阶段还停留在规模扩张的阶段,大家都是以国办高校的发展规模为目标,努力打造看起来“像”国办高校的民办高校,在意识形态里只是在外观的形式上寻求竞争,对于内涵的建设、质量的提升方面还没涉及.由于资金的不足,不仅硬件设施不够,软件方面教师的培训、师资队伍的建设、教科学研究、培养模式改革、教学内容调整等多方面重视不够、投入不足.这对创造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艺术课程来说,无法满足当前有效传承安徽文化特色的艺术设计教学实践课程的需要.基于如此短板,民办本科院校必须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和学生就业发展的需要,积极改革创新.
2 安徽民办高校艺术设计模式融合当地人文特色的必要性
2.1 社会市场需要
据了解,受教育环境、就业环境、思想理念等影响,我省的专业人才比较缺乏,高校毕业生工作适应能力差,用人单位缺口大却又招不到能够胜任岗位的人才,这一供需矛盾导致许多用人单位人才需求缺口较大,技术类人员缺口在25%-40%之间;就业难,大部分学生属于专业不对口就业.安徽的地方产业都带有浓厚的地方文化特色,但由于对其本土文化内涵的理解不够,很难将其浓厚抽象特色内涵具象化,产品的附加值大打折扣.延误了经济与文化的互动作用发挥.
2.2 学校发展的需要
今年10月26日,“新建本科转型学术研讨会”在山东济南召开.山东交通学院院长鹿林教授在发言中介绍了“增强开发融合意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打造高校的核心竞争力”的思考和探索.安徽三联作为安徽省第一所被国家批准的民办高校,1997年投资兴办,1999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立民办三联职业技术学院,2008年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本科层次的安徽三联学院.升本后,秉承“特色办学、错位发展;产教发展、服务地方”的办学思路,以及“服务于中小微企业工程技术、管理岗位的应用型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想将服务与地方经济、文化的人才培养目标落到实处,必然深入了解并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
培养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卓越应用性人才是地方应用性高校的核心任务!民办高校更是要抓紧时机,明确定位,每个专业找准特色、亮点,那么学校的特色必然就会脱颖而出.
2.3 安徽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
不同地方的人文艺术和地方特色都是随着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其人文艺术氛围都充分融合了当地传统艺术文化特征,而在艺术设计市场领域竞争日益激烈,民族特色和地方文化主义也成为艺术设计领域新的经济品牌和市场竞争点,为了更好地应对全球化艺术设计市场,艺术设计师们不仅要充分开阔其视野,掌握良好的艺术设计基本技能,更要有传承发扬其本地文化特色的魄力和雄心,使得其艺术设计作品更具艺术感染力和创新力,从而更能迎合当前不断追求民族特色和地方文化的艺术设计领域,这不仅提高艺术设计领域市场竞争力,为地方带来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增长效益,还能够不断促进艺术设计行业的进步,更好的传承和发扬我国地方民族特色文化,因此安徽民办高校艺术设计教师就必须要以此为导向和目标,充分走在时代前沿,要在传承理解本地文化特性和艺术审美特点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对安徽当地文化传承、宣传和发扬创新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和意义,并同时带来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和文化效益.
3 安徽民办高校艺术设计教学中融入徽文化特色的实践途径
3.1 艺术设计教育融入徽文化的措施
针对当前安徽民办高校艺术设计教学模式上存在的弊端,结合笔者所在高校教学经验,对艺术设计教学提出以下几点改革创新措施:
3.1.1 建立徽文化特色教学课程体系
介于课程之间衔接不够紧密的问题,笔者成立专业学术委员会的研究和对专家拜访以及在校生和已就业学生的调查,得出一个结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比较迷茫,即学习目标不明确,基本上都是不知道为什么学.徽文化课程一体化的设计会让学生明白四年毕业后,我要具备那些能力,达到怎样的水平,通过哪些课程最终累计达到既定目标.这些看起来和传统的人才培养方案相差无几,关键是与之相对应的教学大纲,要精心设计课程之间的关联性.经学术委员会讨论,确定学生在四年内要完成的综合性项目,相关课程的每个教学大纲都是为这个项目服务,就相当于每个机械的配件,承担一个任务.徽文化的融入,不是简单的开设一门关于徽文化的课程.如风景写生课都是到徽州地区,针对各专业的学生不需要每天单纯的写生,根据培养目标的不同,各专业的学生可以先收集徽元素,如徽州的建筑、砖雕、木雕、人文风俗等,对此材料的收集、挖掘会为下一阶段的徽派元素的提炼和徽文化的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对徽文化的学习贯穿每一个学习阶段,这样培养出来的设计师才是真正的了解徽文化并能熟练运用徽文化创造产品附加值的适应地方人需求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3.1.2 加强认知学习,提高其教学实践创新性
介于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还是沿用老的教学方法,把学生“捆”在教室,只能是纸上谈兵.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一方面,合理开设艺术讲座,邀请安徽知名艺术设计教授、设计师等来校进行案例课题的实例教学,加强对市场调研课程、产品设计各个流程调研和实践.另一方面,根据不同阶段学习的需要,把课堂设在工厂和相关工作室,合作教学,使得学生熟悉掌握设计流程、工艺、材料、制作方法等等,如徽州的砖雕、木刻厂,阜阳的剪纸文化传播公司,安庆的黄梅戏剧团、徽州刺绣等,这样不但能够提高学生基础专业知识,还能够培养学生实践动手操作能力,挖掘学生的艺术设计潜力,使得徽文化能与新时代艺术作品完美承接和融合.
3.1.3 完善艺术设计教学配备,加强艺术教师团队建设
民办高校资金来源有限,这种情况下,就必须要合理优化其资源配备,融合社会资源,加强校企合作.例如可以将学校实践教学基地与工作室相结合,一方面能够让学生将自己的艺术设计创意转化为作品,提高其独立工作能力和市场适应能力.另一方面也能够利用实践教学基地推动其高校设计产业的发展.加强与相关行业企业合作,构建校外实践学习培训基地.这些措施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熟悉市场,还能够有效节约本校资源.在教师团队建设方面,要求教师首先要对徽文化有深入的了解和娴熟的提炼、运用能力.以教研室为单位,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互动,明确确立教师发展目标,不断提高自我修养和教学能力以及个人的教师艺术实践和创新能力.
3.2 安徽民办艺术教育融入徽文化的实践效果
安徽三联学院为了保证“特色办、学错位发展”的办学思路,艺术设计专业“徽文化特色设计教学”课程体系,将国家非遗文化剪纸艺术纳入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对剪纸艺术的学习,以点带面,引导学生不仅增加对徽文化内涵的了解,还提高了抽象内涵归纳、具象化语言的掌握.为以后综合性设计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如安徽土特产品包装设计,作者根据与产品相关的信息,进行整理、归纳、提炼,寻找创作元素与文化关系,让徽元素成为设计创新点.装饰画作品,学生徽州建筑特征提炼,利用现代设计打散重构的手法,采用剪纸的表现形式,展示个人意向的多视点徽州梦中景象.服装设计则是利用“凤阳花鼓”和“徽州刺绣”的手法,将安徽地域特征和特色文化不着痕迹的自然流露.这只是部分案例,仅仅是为了说明艺术设计教育融入徽文化的实践教学是切实可行的.
4 结语
作为传承和发展当地艺术文化、培养优秀社会艺术设计人才的安徽民办高校来说,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本地艺术特色与现代文化良好承接、创新和实践的艺术设计教学新模式已经成为传统艺术设计学改革的重要举措.通过精准定位师生教学互动关系,营造良好的艺术交流教学环境,理解和发扬安徽当地艺术设计特色,实施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实践型教学,并充分结合教学的自我反馈和评估,逐步刺激培养学生艺术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这是当前安徽民办高校艺术设计教师需要积极探索并完成的重要课题,要想实现这些教学目标,广大师生必须要共同配合,努力摸索完善,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培养出符合时代需要的优秀艺术设计人才.
参考文献:
(1)王璞.艺术设计专业实践工作室教学模式在民办高校教学体系中的探索与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2012(4):43.
(2)马欢,夏平.浅谈民办高校艺术设计特色专业建设的重要性[J].东方教育,2013(10):25.
(3)宗彦.民办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实训”实践教学模式初探[J].现代企业教育,2013(11):77-78.
(4)魏军.基于建构主义的高校艺术设计教学模式分析[J].企业文化(下旬刊),2014(11):224.
(5)吴华娓.浅析民办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现状与改革[J].东西南北·教育观察,2011(4):52-53.
关键词:新课程 初中 班级文化建设 策略
伴随新课标进程的加快,培养学生价值观、调动学生实践积极性、注重品德修养也被提到了日程中来。班级这种主体,力量的组合体,也引导了学生发展模式。为此,构建班级文化建设极为必要。
一、初中班级文化建设的存在问题
1.班级管理缺乏创新
当前大多初中班级缺乏创新性,管理方式传统,陈旧,分为低沉,直接导致双方面学习交流积极性下降,严重影响了班级文化建设的进程。
2.班级文化意识薄弱,认识片面
调查研究可的,由于应试教育的原因,家长,老师只注重学生考试成绩,并以分数作为学生的评分标准,造成了学生压力增大。家长对于班级文化建设的认识薄弱,许多家长禁止学生参与各种活动,认为参与班级建设是浪费时间,会耽误学生的学习,家长的价值取向问题直接引导了孩子思想转变,从而造成了孩子在班级文化建设方面的抵触心理。
3.班级文化建设参与性不强
调查显示,中学生中只有38%的学生主动学习,且具备乐观的学习态度;47%属于被动学习,将会一半的学生产生了厌学情绪,并直接抵制了班级建设得进程。且当前中学生正处于叛逆期,而部分中学没有开启学生心理咨询,辅导工作,尚未针对学生厌学事在心理上沟通辅导,导致了“传染性”厌学现状的发生。从而引发了班级文化建设参与性不强的现状发生。
二.初中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
1.心理学是实现班级文化建设核心
在班级建设之中,就是需要满足学生的安全和生理需求,并提供一种集体的归属感,统称为爱。但这是不够的,假如单纯的让学生融入其中,具有了归属感,仅有利于班级的团结互助,不利于班级文化建设的良好发展。然而要想取得更好地发展趋势,可以通过培养学生民主意识,在班级管理诸多方面入手,满足学生自尊心,建构学生责任感,拓展学生思维的外延,营造人文精神氛围。并引导学生自我激励,自我管理,实现自我价值,自我追求的统一,最终实现心理学的最高层次――自我实现的需要。
2.人文塑造班级文化建设内涵
马克思文化哲学理论认为,文化指人所创造出来的精神价值,其中包含了教育,艺术,文学等。而道德也成为了文化的最实质体现,学生作为教育的对象,必须具备一个独立人格,客观来说,它是生理上的人,也是心理上的人,文化的人,而他的这所呈现出来的道德修养就依靠他所在集体的准则,熏陶,制约。所以班级文化的建设依靠师生共同凝合起来的价值体系认证,分为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
三、加强初中班级文化建设对策及措施
1.实施素质教育,更新教育观念
要想加强初中班级文化建设,就要在根本上改变重智育轻德育的现状,首先需要转变教学观念,努力提高班级文化的时效性,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质量关,教育观。以观念的更新引导方法的转变,强调人的潜能发展,焕发主观能动性,积极性,注重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完善,自我发展,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生活质量。
在学生的人际交往,学习生活等诸多方面进行引导,学会生存,发展,生活,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的只提高全面发展之余,引导学生把握正确人生观,树立正确信念,理想,发挥学生主体性,增强班级文化实效性。
2.多方位创建班级文化
2.1重视环境熏陶,建设物质文化
班机物质文化,是一种可摸,可看,有形的文化,可以在环境,作为,板报,墙壁等诸多方面引导学生,以这种直观的方式引导学生的审美观,促进学生发展。
(1)编排合适的座椅。
针对座椅的编排可以影响班级的管理,应做到动静搭配,男女搭配,优差搭配。如此一来就可以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矫正性格缺陷,构建轻松的学习氛围,铸就文明生活好习惯,实现先进带后劲,促进班级共同进步。
(2)创新墙饰,发挥标语育人教育
针对当前的中学生来说,动手能力极强,创新力极强,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创新墙饰,独立“开垦”墙壁。并还可以针对班级黑板报设定,力求学生自主实践,从文字编辑,到新闻采集,从版面设计到图文搭配,为学生提供施展才华,掘取知识的力量。
2.2加强规范管理,建设班级制度
在班级集体中,可以让学生自己制定班级公约,以一种全民共同许可的行为准则来制约班级发展,并采取竞争上岗的方式,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完善奖励机制,激励学生竞争,引进处罚制度,培养学生自我认知,增强社会责任感。
2.3关注精神生活,创建班级文化精神
抓住班级文化精神,就是创建班级建设的主体。创建班级文化精神需要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积极向上班级舆论,建立优良的班风,倡导学生不屈不挠的精神,培养因势利导的认知。
3.建立和谐班级评价体系
创造学生展示自我机遇,塑造和谐班级评价体系,追求真诚性,激励性,宽容性,差异性。以“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为评价标准,做到平等化,人性化,科学化,幽默化。
4.重视行为文化 树立班级文化建设目标
以开展行为文化方式拓展班级文化建设目标,以主题班会,文体活动,竞赛评比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为实践方法,寓教于活动之中,引导启发学生思潮,展现学生才华,增强自信,树立典型,培养学生学习劳动技能,劳动观点,服务思想,从而树立班级文化建设目标。
5.建设有特色的中学班级文化
结合班级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形成自我特色,彰显班级文化。借助学校优良传统,成为班级文化建设发展源泉:借助教师自我特性,成为班级文化建设立足点;借助学生主体个性,塑造班级文化建设基点。丰富班级文化内涵,促进文化特色形成,引导班级文化发展方向。
五、结语
通过对初中班级文化建设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案,笔者认为,班级文化建设是一个动态,系统工程,必须要因时而变,因势而变,加强学生主体地位,做好学生心理认知、人文认知建设,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生,实现班级文化建设的落实。
参考文献
[1] 白云霞.班级管理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1.班主任是班级文化建设的主要设计者和组织者。
班主任是班级的主要领导者、组织者和管理者,也是班级文化建设的主要设计者、引导者和实施者。班主任要充分认识建设班级文化对建设良好的班级集体、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性。在班级文化建设的过程中,班主任要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科学理论和班级管理的成功经验,从当地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从班级学生的家庭背景、思想学习状况、兴趣爱好特长出发,把校园文化理念具体化、典型化,逐步形成和发展独具特色的班级文化传统。不管是班级教室的布置、活动的开展,还是班级目标的提出、制度的制定,班主任一定要把握好正确的方向,要目的明确、针对性强,要在取得实效上下功夫。
2.学生是班级文化建设的主体。
班级文化是一种群体文化。建设班级文化要以促进学生自我发展为目标,以丰富多彩的班级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为载体,以班级制度、班级关系为保证,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鼓励学生发展个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班级文化建设的过程是学生反思、创造、实践、建构人生意义的过程。因此,在班级文化建设的过程中,班主任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着重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做学生活动的指导者和合作者,让学生积极主动广泛大胆参与。如制定班训,因为班训是班级的总目标,是班级学生共同的思想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是形成良好班级集体的关键,必须充分发动学生,把每个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把每个学生的主动性、热情和创造力发挥出来,群策群力,几上几下,经过充分的讨论、争论、辩论,最终达成共识。
3.班级文化价值观是班级文化的灵魂。
价值观是如何判断客观事物有无价值以及价值大小的根本观点和评价标准,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对人生选择、人生道路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班级文化价值观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它指导着建设什么样的班级文化、怎样建设班级文化。对此,全班师生必须统一思想,形成共识,用科学的班级文化价值观指导班级文化建设,促进班级各项工作的发展。在我国现阶段,应试教育、智育第一、分数至上、个人主义、小团体主义等班级文化价值观是完全错误的,素质教育、全员发展、全面发展、主动发展、知能行统一、发展个性特长、创新图强、团结互助、合作共赢等都是科学的班级文化价值观。
4.用班级文化建设统领班级管理各项工作。
班级文化建设是一个崭新的课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管总结,不断完善。有人说,不能用班级文化建设代替班级各项日常管理,此话不假,我们在长期班级管理实践中形成的成功经验和优良传统坚决不能丢。但是,学校,班级,是教育单位,是文化单位,我们以班级文化建设为纲,用班级文化建设统领班级各项日常管理,岂不是更好吗?我们在班级管理中一直强调的班主任的表率作用、班干部的带头作用、班风建设、班级量化管理、班级凝聚力等问题,不正是班级文化建设的题中应有之意吗?
【关键词】初中 班级文化 道德建设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116-02
班级的文化建设是非常重要的,是一个班级凝聚力的体现,教师和学生都应该加强班级的精神文化建设。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更应该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加强班级的文化建设。在文化制度方面以及物质方面也应该进行完善,建设班级文化也能够使得学生的学习生活更加的充实。建设班级精神文化是目前教学工作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鼓励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加团结向上,形成一种和谐的文化氛围,下面就针对班级文化建设的具体策略进行研究。
1.建立全新的班级文化制度
有了规范的制度才能够让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在班级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同样需要完善的制度,才能够让学生在井然有序的条件下开展文化建设。班级文化的建设要本着公平民主的原则,要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作为制度建设的原则,要让学生认同并且遵守文化制度。教师要认真的听取每个学生的意见,结合学生的实际想法,制定出符合学生发展的文化制度。班级文化的建设包含许多方面的内容,比如,班级礼仪、学习风气、考试制度、奖惩规则等方面都是需要制定严格的制度的,要让学生在各个方面都能够有章可循,在班级礼仪方面,学生之间见面应该互相打招呼,学生和教师之间也应该相互问候,这样的规定有利于形成和谐的班级氛围,另外在学风方面的建设也应该更加的严格,在考试制度方面应该严厉的打击作弊的行为,同学之间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应该互相帮助,不应该存在自私的心理,整个班级像一个大家庭一样,互相帮助,互相扶持,这样才有利于班级的文化建设,也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本着公平公开的原则,这样的文化制度是在征求学生意见的前提下制定,所以在施行的过程中也会更加的顺利,学生对这样的制度是比较认可的,逐渐的将这样的文化制度深入内心,自主的进行行为上的约束,提升自身的道德素质。学生之间可以互相监督和帮助,共同营造一个文化氛围浓厚的班级。
2.开展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
初中班级文化的建设并不是一定要局限在课堂建设当中的,为了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组织开展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当中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建设,通过学生的亲身经历能够让学生得到情感上的升华,对于自身道德素质的提升有着深远的影响。学生的道德素质提升了也就使得班级文化的建设得到了提升,另外还可以举办主题班会,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比如,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时候,可以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让学生真切的去感悟、去体会,比如举办一些班级的演讲比赛或者是小品相声比赛,这样的实践活动本身具有娱乐性,同时还能够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充分的发挥自身的能力,这样的实践活动要远比教师空洞的班会要有用的多,有些学生本身具有某方面的特长,只是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没有机会展示,通过这样形式的实践活动,学生能够充分的发挥自身的潜能,比如就拿相声来说,从编排到表演,从人员的选择到主题的确定等方面,教师都可以交给学生自由的去发挥,学生可以充分的发挥自身的创作才能,细心的进行编制,最终以最佳的状态呈现在其他学生的面前。班级的主题班会中学生各尽其能,展示着自己的才华,这样的文化氛围对学生的感染力是非常大的,能够将学生的身上的发光点挖掘出来,让每个学生能够更好的表现自我。
3.在日常教学中贯彻精神文明建设
班级文化的建设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工作,是需要教师和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不断的努力和磨合才能够逐渐形成的。教育工作是要从平时的日常教学中就要进行渗透的,让学生时刻的受到熏陶和感染,才能够更好的建设整个班级的文化氛围。比如,从教师本身来说,要充分的发挥好榜样的作用,一个班级中学生的数量是比较多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尽可能的顾及到每个学生的情况,对于学习成绩稍差的学生不能置之不管,反而要更加细心和耐心的进行讲解和指导,教师的行为对学生有着很强的影响力,教师对每个学生都是平等对待的,这样的行为也会使学生之间不会因为学习成绩的差异出现歧视的现象,学生之间也会互相帮助,实现共同进步。另外在教学中为了活跃课堂氛围可能会开展一些教学游戏,在竞技类的游戏当中,要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在游戏当中也要建立公平的原则,这样的原则能够让学生在游戏和学习当中井然有序。还有就是在日常教学当中,教师要关心每个学生的情况,当学生身体上或者是心理上出现问题的时候,教师要及时的发现并帮助学生解决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走出困扰。浓厚的班级文化氛围是从日常教学以及平时的生活中点滴的积累起来的,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形成一种和谐融洽的氛围,提升每个学生的道德素质的同时,也使得整个班级的文化建设得到了提升。
总而言之,班级可以说是学生的第二家庭,每个学生都应该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去维护班级的稳定,每个学生都是影响班级的一个因素,自身的道德素质对于班级的文化建设也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说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从各个方面加强学生自身的道德素质,建立完善的班级文化制度,每个学生都在制度的约束下自然的形成浓厚的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赵先军.初中班级文化建设与学生人格培养[J].未来英才,2014,(9):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