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088年,世界上第一所真正意义的大学———博洛尼亚大学诞生之时,把培养职场人士作为其功能,在此后长达700多年的时间里,“人才培养”成为高等教育的首要功能。到19世纪德国洪堡大学时,科学研究和教书育人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大学开始具有第二大功能“科学研究”。20世纪30年代,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又提出将“服务社会”作为大学的新功能。至此,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作为现代大学的三大功能稳固下来,大学从社会边缘进入社会中心。随着科技的突飞猛进,世界正经历前所未有的一体化浪潮,人类经济生活的趋同使得保持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愈发重要。大学除具有传统的三大使命之外,对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其又一重要职能。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校长伯代尔教授认为:“21世纪的大学不仅要担负起保护知识的重任,也要担负起保护文化遗产和向人们解释不断增加的含混意识的责任。”[1]英国牛津大学校长鲁卡斯教授认为,大学具有传播知识、促进文化交流的功能,“大学的首要功能是保持那些国家特有的文化,并促进其在与其他文化相碰撞中或是相互理解中的有效结合。”[2]山东大学校长徐显明认为:“守护、传承、创新软实力(文化)已是大学必须承担的新功能……这个功能实现得如何,不仅决定着大学的水平与质量,也决定着她对国家和民族的意义。”[3]这样的认识不仅在教育领域渐成共识,而且从国家社会发展的长远来看,有识之士对其认识也已达到了新的高度。正如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指出的: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因此,传承创新文化是社会赋予大学的光荣使命,更是当代大学义不容辞的职责。在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过程中,大学也应发挥积极作用。
二、大学教育内容: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内涵
一般而言,大学教育包括专业基础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两大部分,专业基础教育重在培养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人文素质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责任意识、创新精神,从而实现塑造完善人格的目的。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智慧,其核心内涵是对于人的塑造、伦理道德的强调以及社会的维系,特别是对于文化传承的主体———人的教化、规范成为其本质要求之一。从这点来看,大学教育特别是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教化所追求的目标是相互统一的,具有高度的契合性、互融性。
1.德育是优秀传统文化伦理道德观念的当代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关于“德”的内涵与功能、特点与表现,以及人在追求实现高尚“德性”的路径方面均有着大量的阐述。《大学》开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确“德”在文化教育体系中的第一性,要求个体彰显美好的品德,进而推己及人,普及天下,实现真正的亲善,最后达到至善的境界。由此,足见道德教育在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性,甚至可以说德是传统文化存在发展的重要根基。紧接着又提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八项实现“至德”的具体步骤,同时也是对“德”的八种层次划分。这八个层次前后紧密联系,意义顺承递进,为我们勾勒出了儒家弟子修身养性,完善自身道德,实现自我价值的完美途径[4]。孔子“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曾子“吾日三省乎吾身”;孟子“我善养吾浩然正气”等,都是要求人时刻审视自己,用浩然正气荡涤灵魂。传统文化中德育思想对于个体品德的塑造意义在当前大学教育中有着重要的现实体现,德育教育是当代大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其着眼点是基于当代社会发展实际而提出,其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人格品质、责任意识、诚信守纪的现代大学生。从其要求出发,我们能从中国传统德育观念中找到阐发原点。如我们在教育中对于社会交往中讲求诚信的鼓励,对于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科学追求等,都是当代大学德育的应有之义。在一定意义上来讲,当代德育内涵更加丰富,也更具时代特征。因此,大学教育是优秀传统文化道德观念在当代的重要传承形式,传统文化也为今天的德育提供了丰富的精神养料。
2.爱国主义教育是优秀传统文化中家国观念的升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更多表现为一种“家国”观念,即把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建立在一种道德基础上。传统文化中表现出的爱国主义精神贯穿于中华文明发展的千年历史。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历史人物表现出的高度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涵。正如季羡林在《沧桑阅尽话爱国》一文中所说:“中华文化的精髓何在?我自己的看法是有两点:一个是爱国主义,一个是讲骨气、讲气节,这两点别国不能说没有,但是中国最为突出,历史也最长。”[5]今天,爱国主义鲜明地烙上了时代的印记,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也是当代大学教育的重要内容,是传统文化“家国”观念在当代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程中的一种传承和升华。对于教育来讲,爱国教育既要具有传统爱国主义的精神品质,更要充满对于国家民族发展复兴的坚强信念,坚持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是当代大学爱国主义教育新的发展。
3.创新教育是优秀传统文化积极进取、与时俱进精神的时代凝练。中华文明作为世界上唯一一个从未中断、传承至今的文明成果,重要原因就在于中华文化中蕴含着一种积极进取、与时俱进、自我创新的精神。《周易》的“天地盈虚,与时消息”,表明天地万物此消彼长,与时俱进的道理。《礼记》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易传》说:“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这些都反映了古代中国人的一种创新思维。翻开历史,从经济、政治再到科学领域,改革创新的故事层出不穷:秦国商鞅变法,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北魏孝文帝改革,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四大发明等等不胜枚举。到了近代,康有为将创新观点发挥到极致,他说:“夫物新则壮,旧则老;新则鲜,旧则腐;新则治,旧则板;新则通,旧则滞,物之理也。法既积之,弊必丛生,故无有百年不变之法也。”[6]历史上无数次的政治改革、经济成就、科技发明,就是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创新发展的结果。发展至今,创新依然是中华文明传承发展的重要主题,创新始终是当代大学教育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在信息化时代,创新已成为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大学创新教育就是要在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中创新思想的同时,进一步结合时代要求,不断拓展视野,在学习继承中学会创立新知、与时俱进,培养出符合社会和时代需要的新型创新人才。
三、大学教育形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路径
大学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机构,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良好环境。应利用各种文化资源,将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建设渗透于教学和校园文化建设中,增强学生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自觉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人。
1.打造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精品课程。一方面,目前的“两课”教学中要尽可能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寻求基本原理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点。另一方面,调整公共基础课程设置,在公共基础课程体系中增加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内容,并作为必修的通识课程,使传统文化传承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道路。山东大学从2001年起就面向全校本科生开设《中华民族精神概论》课程,并规定为全校性的公共选修课,拓展了以基本原理等为主体的传统公共基础必修课程的教学内容,对传承传统文化是一种有益尝试。
2.搭建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平台。高校要充分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普及与传播,如举办“国学大讲堂”,定期邀请专家学者与师生交流,广泛开展吟诵古典诗词、学习中华民族传统礼仪、传习传统技艺等活动,增强师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感悟。此外,在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中,注重传统文化的渗透,组织学生对文物古迹、风俗习惯、民间文化传承人进行调查采访,让学生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自觉承担起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
3.营造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氛围。注重校园景观对传统文化氛围的渲染作用,如建设文化长廊、主题雕塑、民俗风物展等,将优秀传统文化精神融入校园文化景观。同时,加强身边典型的发掘、培育和宣传,通过评选“大学生自强之星”“感动校园人物”树立师生身边的榜样,挖掘先进人物身上展现出的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激发师生践行传统文化的热情,在校园中形成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场域和氛围。
四、大学教育主体: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力量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继承;传统文化;新形势
中图分类号:T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6-0282-01
0 引言
中国是一个历史文化悠久的国家,从古至今承载着丰富多彩的优秀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我国文化在历史进程中卓越发展的不可抗拒的力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多种多样,充斥着人们的日常生活,给人们带来的极大的精神支持。新形势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发展给我们的整体文化水平带来极大地影响,由此带来的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增加了我们的经济金额,推动着整体水平的提高。但是新形势下,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继承工作的推进过程中不断暴露出了一些弊端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我们必须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解决。
1 明确非遗保护对象
众所周知,世界各种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承着都是人们自身,显而易见,人事最重要最基础的文化载体,比如各种民谣、戏剧等都是通过民间艺人的语言、动作的一系列结合构造出来的,人作为文化载体必须受到一定的保护。民间艺人的不断减少会给我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造成很大的冲击,所以说,我们必须明确保护对象。
人是社会物质文化的生产者、创造者,担负着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的使命,各级政府部门要时刻关注他们的生活,给他们一定程度的物质和精神支持,让这些承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感受到在新形式下社会中的认可和相应的存在感。另外,政府部门应该投入一定的自己支持,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习班,组建大众学习传承非遗的场所,并且选拨优秀的非遗保护对象作为大家的老师,领头人,让他们收徒、传艺,带领大家温故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但是,现如今非遗文化的保护和继承备受关注的同时,也逐渐出现了一些伪非遗的现象出现。有一些所谓的传承人并不是民间大众,而是一些当地的开发商和地方领导。,他们并没有掌握足够的民间技艺,这种弄虚作假的现象如果不被及时制止,就会对以后的工作造成极大的影响,违反了新形势下非遗保护与继承的真实性和意义所在。
世界各国因为忽视非遗保护对象“人”这一载体的重要性而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断流失的现象比比皆是,给我们带来了一定的启示,不断地提醒我们要高度重视这一对象的存在。为此,我们应该制定明确的非遗保护对象标准,进一步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2 开发利用非遗资源
非遗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渠道是否合理问题也应该值得我们认真关注,新形势下人们大强度地开发和利用造成了一些反面问题,阻碍了我们进一步保护和继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推进。
万事万物的开采和利用都要遵循其本质规律,不能违背事物的本质特征,采取各种积极措施,积极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性工作。有些工作人员为了搜集遗产直接将一些旧村落硬性拆除,然后建造所谓的遗址新村等,这些行为破坏了它的变化规律,加速了古文化遗址的消失速度,一味的追求开发非遗资源的形式,形成一定的负面影响。我们不可明确估量非物质文化遗产会给我们带来的有利影响,政府也不断给予我们一定的支持和鼓励比如,建立旅游景区,文化遗址保护区等等供人们参观游览,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建构项目开发具有民族特色的产品,发展民族旅游文化,促进经济发展。
新形势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我们在开发利用非遗资源的同时要充分尊重当地的民风民俗,遵循其自然发展规律,合理开发利用,充分挖掘其价值所在。
3 建立非遗保护机制
现如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继承这个话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专注,一项项目的实施必须建立起相应的机制,以此来监督和鞭策,同时也要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继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的建立能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继承制定相应的原则,并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根据地建立基础设施,方便外来人员参观。政府也应该投入一定数额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培养专门的知识技能型管理人才,利用当今时代下的先进的技术制作传统文化的产品,在传统技艺的基础上附着现代的技术并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得以延伸,从而适应现代人的需求,在运用现代技术进行创新和发展的同时要注意避免出现违背最初原则和目标的问题。而对于为什么要用法律来约束也要引起我们的关注。我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继承这一方面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文件,用法律做准绳,约束人们依法保护、利用、继承。相关法律的建立不仅让人们意识到了保护和继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而且也提高了人们学习非物质文化热情,积极地参与到保护与继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中来。
建立非遗保护机制这一有效措施是我们新形势下保护与继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必经之路,在工作进程的推展过程中我们还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更好的为弘扬传统文化,继承非遗任务服务。
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众多文化形式,包含着话剧,曲艺,民间杂剧,声乐,剪花、服饰等等,涵盖了人类的各种风俗习惯,民间艺术等各领域。非物质文化遗产凝聚着全国各民族的优秀文化的力量,特别是少数民族以及农村乡土风情的集合,是中国多民族文化特色的有力体现。新形势下非遗保护与继承不仅是保护我们的传统文化,同样也是保护文化多样性,保护的同时也要大力宣传群众积极传承,保护继承这项工作迫在眉睫,我们必须遵循这些相应的措施,加大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让群众充分意识到这一任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这份工作要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大家共同努力,促进新形势下的非遗保护与继承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芳.浅谈新形势下的非遗保护与传承[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2):13-14.
一、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的现状
(1)不受重视,缺少传承。中国的传统非物质音乐文化受外来文化的大幅度冲击,导致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受到忽视,许多优秀的音乐文化遗产逐渐消失。(2)缺少系统性的音乐文化记载。在中国的民间流行着许多经典的传统音乐文化,但由于战乱和文化素质等原因,缺少全面的文献记载。(3)缺少文化传承的人才培养。由于中国的一些经典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来自民间的传唱,缺少音乐文化的传播者和传承者。(4)缺少融入和创新。中国经典的音乐文化遗产都经历了长久的歌颂与传唱,经历了历史的淘汰和更新。然而,如今的音乐却缺少创新,难以发展。
二、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
(一)加强法制保护,注重文化传承
中国的非物质音乐文化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经过千百年的创新和传承,依旧保持着其民族特色风采。但近几年,随着外来音乐和流行音乐的双重夹击,中国的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由于缺少人们的创新和新鲜血液的注入,逐渐褪去了自己本身光鲜亮丽的色彩。为了加强对非物质音乐文化的保护,必须加强法制建设,注重文化传承,保护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通过一代又一代不断地传承,让我国的非物质音乐文化永远发扬光大。
(二)加强收集和整理,进行文献保护
中国的许多非物质音乐文化之所以随着时代的发展失去了传承,甚至消失,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缺少一个系统的文献整理和记录。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人们观念的不断改变,许多年轻人都乐于追求一些新鲜、刺激的娱乐项目,很少有人愿意学习一些枯燥、乏味的中国传统音乐。所以,对中国的一些传统音乐文化进行一个系统化、规模化的整理尤为重要。如果真的有一天,其中一个经典传统音乐文化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我们还可以通过查阅资料让它重现风采,不会让它随着时间的发展遗留在过去。当然,对中国非物质音乐文化的收集和整理不仅仅是对音乐文化的保护,同时也是一种有效的传承。当许多优秀的民间传统音乐文化记录到中国文献的那一刻,许多老百姓就会意识到这些民间文化得到了国家的重视和保护,也有自己的价值和传承意义,每个人就会更加珍惜这门独特而又精湛的文化艺术,让它不断吸取精华,不断发扬和传承。
(三)加强学校教育,提高孩子的学习积极性
中国的一些传统音乐文化,之所以大量失传,是因为缺少学习者和传承者。其实,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发现,学习才是最好的传承。为了能更好地把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就应大量培养学习者,从孩子抓起,培养他们的学习乐趣和积极性,让中国的音乐文化艺术拥有一批年轻的艺术继承者。其实,在学校开展传统音乐课程,不单单是对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同时,也有利于丰富孩子的课外业余生活。传承与娱乐相结合,既增强了传统音乐文化的知名度,也成为了广大人民群众休闲娱乐的方式,传承在生活中让人们真正的享受到传统音乐文化的美。
(四)加强与商业文化的联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传统的音乐文化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内涵,是一棵具有丰富资源的“宝树”,人们应正确、客观、科学、理智地使用这棵“宝树”,将非物质音乐文化和商业文化有机结合在一起,这样不仅促进了文化经济的发展,也让让音乐文化更加多元化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中。当然,在商业文化与非物质音乐文化结合时,还应遵循可持续发展这一方针政策的指导,无论何时何地都应时刻牢记保护和传承这两大原则,通过不断地追寻和探索未知的音乐文化,进而不断地了解音乐文化的精髓,继承和发展这些优秀的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
关键词: 传统文化 辅导员 现代意识 工作路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具有丰富的人文底蕴和精神内涵。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①。大学生群体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力军,理应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和熏陶。然而当前的高等教育往往注重学生的专业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导致部分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知之甚少,缺乏认同感,未能充分意识到中国传统文化在个人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重要性。辅导员作为大学生的灵魂工程师,承担着加强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育和塑造民族精神的使命,有责任也有义务引导学生成为有理性、有品德和有灵魂的优秀青年。
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辅导员存在的主要问题
2014年教育部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简称《纲要》)明确提出:“大学阶段,以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为重点,培养学生的文化创新意识,增强学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当前高校辅导员虽然试图贯彻此项精神,通过第二课堂及学生活动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但在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非技术层面问题。首先,一些辅导员所在的高校未能从政治高度全面认识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大意义和现实性,也就不能在机制建设和系统分工等多个层面给辅导员开展工作提供机会和便利;其次,一些辅导员开展相关学生活动仍只停留在简单宣传阶段,致使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性不高;再次,在发展思路和开展路径上,一些辅导员依然延续以前的风格,主要通过灌输相关知识、翻新活动主题及扩大活动规模等方式适应文件要求,活动路径单一,缺乏整体性和规划性,无法实现依托活动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同和行为转化。这些问题影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学生中的传播效果,也偏离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和弘扬的初衷和预期。诚然,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重担绝非辅导员一己之力能承担,但在高校转变思想及保障传播制度建设的过程中,辅导员的现代意识和工作路径扩展已然成为突破问题的重要着力点。
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辅导员的现代意识提升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战线的重要群体,高校辅导员应顺应时代要求,不断更新观念,培养现代意识,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过程中,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1.传统文化拥护意识
做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工作,应从意识层面上认同并拥护中华传统文化。目前,高校辅导员多为“80后”、“90后”,受其思想及生活的某种局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未必深刻透彻。因此,辅导员一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存在价值深信不疑,在各种社会思潮前保持清醒头脑,充分认识到其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所起的价值、道德及精神引领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二要积极主动学习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掌握其历史渊源、政治背景、价值理念及时代价值,努力提高自身的研究兴趣,争做传统文化的研习者和传播者;三要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武装自己,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显于行。辅导员要以身作则地向学生传递中华文化蕴含的精神能量,展现中国声音内在的思想动力,全力以赴立德树人。
2.现代媒介运用意识
在媒介融合时代,信息传播的效果往往取决于传播途径和媒介运用,是一种传播者和受众双向互动的交流关系。面对每天接收海量信息的大学生群体,辅导员要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过程中转变简单的说教式宣传观念,具备传播意识,善于综合运用现代媒介,融合大众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等多种方式实现传播目标。大众传播方面,辅导员要有利用QQ、微博、微信等新平台深耕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营造文化氛围意识;人际传播方面,辅导员要有引导学生深入讨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及精髓、思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等时代主旋律意识;组织传播方面,要有抓好团学干部和班委队伍,使其在与学生互动的过程中自觉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意识。最终打破多种传播形态自成一家的局面,建立起以大众传播内容深耕、人际传播深入讨论、群体传播强烈互动的综合叉传播网络②。
3.文化内涵挖掘意识
《纲要》明确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语言习惯、文化传统、思想观念、情感认同的集中体现,凝聚着中华民族普遍认同和广泛接受的道德规范、思想品格和价值取向,具有极为丰富的思想内涵。”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在于有着极强的生命力和诱惑力,中国传统文化既包罗万象,又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其传承和延续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慢慢积累、慢慢沉淀的过程。因此,辅导员在发扬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既不能墨守成规又不能过分夸大,而要本着追本溯源的态度,深度挖掘文化内涵。传播内容应包括古典诗词、文学名著、书法、绘画及音乐艺术等,提高第一课堂讲授、第二课堂社会实践及学生课外活动的效果,着力打造精品校园活动和王牌社团,依靠活动的文化特质提升学生认知,实现态度转变和价值认同,真正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心灵、涵化思想的作用。
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辅导员的工作路径拓展
1.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校园氛围建设
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包括隐性和显性两个层面。隐性文化源于历史形成,而显性文化则靠人为打造。作为校园文化体系构建的重要角色,辅导员要从可塑的显性校园文化着手,将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营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情境化”氛围,让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于其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一方面,可通过平时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让学生知悉校史、校训、校徽、校风、校园建筑及人文景观所折射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并充分利用学校网站、宣传栏、黑板报等传统宣传方式,结合微博、微信、QQ等新媒体系统的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在潜意识中接受和认同中国传统文化。另一方面,积极打造弘扬传统文化的校园精品项目,引导学生成立与中华传统文化相关的协会或社团,通过学生团体组织形式各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对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和传播,增强大学生的使命感和爱国主义情怀,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贡献。
2.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活动
根据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自身工作实际开展特色鲜明、主题突出的宣传教育活动是高校辅导员加强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路径。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特点,辅导员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突破:第一,倡导以民族传统礼仪教育为主题的日常行为规范活动。我国是礼仪之邦,注重内在德行的修养,引导学生争做遵守“静、敬、净、竞”的华夏人有助于培养学生端庄得体、文明礼貌的言行举止;第二,利用民族传统节日和重要的历史纪念日等机会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教育主题活动,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民族精神;第三,开展形式多样的、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紧密相关的文艺活动,让学生在展示自我的过程中领悟传统文化的内涵价值,如国学经典诵读、传统手工技艺展、民族舞蹈晚会、书法大赛、传统文化讲座等,都是很好的活动形式;第四,邀请传统文化名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校园、进课堂,让学生感受文化大家的风采,提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同时还可以向学生推荐或组织学生学习相关国学经典,如《四书五经》、《资治通鉴》、《论语》等。通过学习报告、读书笔记、学习心得交流等让学生了解民族代代相传的思维方式、道德情操、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风俗习惯等,从而做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人。
3.拓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实践途径
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顽强的生命力,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应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得以检验和内化,高校辅导员要积极拓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社会实践途径,可依托学生党支部、共青团、学生会、学生社团等开展假期社会实践。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所学专长服丈缁幔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国家使命感。另一方面,可以号召学生开展“家乡故事”、“民俗民风”等假期调研,增强学生的家国情怀,弘扬爱国爱家精神及民族精神。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组织有兴趣的学生建立民间传统文化调研小组和拯救小组,针对民间传统文化存续现状展开社会调研,以视频采集、访谈记录、照片留存等方式反映现况和问题,并在学校组织相关展示和交流活动,达到以学生和现实的视角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进而产生共鸣。同时可以整合当地传统文化资源,充分利用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站)、图书馆、美术馆、音乐厅、剧院、故居旧址、名胜古迹、文化遗产、具有历史文化风貌的街区等,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和现场教学,加深大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认识和情感认同③。
4.深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创业教育
创新创业是大学生综合能力的体现,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直接反映。但“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呈现功利主义倾向,个人职业追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在要求相背离”④。在国家大力倡导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时代背景下辅导员应积极调整创业指导思路,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导向作用,用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创新创业观。首先,要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帮助学生树立高尚的创新创业理想,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主义情怀,引导大学生将个人发展同国家、社会发展实际相结合,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社会发展尚待完善的区域去就业创业;其次,要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道德情操要求学生。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千百年传承下来的优良道德传统,也是用人单位非常看重的职业品质,辅导员要注重用中华传统文化中诚实守信的准则引导学生,加强大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的诚信道德建设⑤;第三,要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行为准则和思维方式培养学生,让学生遵守爱岗敬业、自强进取的职业操守,做到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志存高远、吃苦耐劳,在实践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注释:
①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会同中央文献研究室.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②朱尉.高校辅导员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中的现代意识与职业能力[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8).
③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N].中国教育报,2014-4-2.
李丽莉
(安远县第一中学,江西 赣州 342100)
摘 要:《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育的本质进行了诠释,认为语文教育要以“培养人的素质,提高人的素养为目的,同时还要着眼于人的终身学习。”这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也是提高学生素质、促进社会发展的需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除了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之外,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使高中语文课堂成为文化传承的主阵地,使自己成为文化传承的使者。本文分析了高中语文教学中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及相关策略。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文化传承;运用
文化传承主要是指文化的传递和继承,在此基础上实现文化的创新和发展。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重要的教育资源,也是学校教育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高中课程中,语文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最为密切,在文化传承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高中语文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应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为文化传承工作做出自己的贡献。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及现状
新课标认为,语文教育要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要让学生吸收到民族文化的智慧,培养学生热爱民族传统文化的感情。因此,语文教学是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渠道,也是传承传统文化的主阵地。高中语文教师要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积极对学生进行引导,让文化传承成为高中语文课堂的主旋律,努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在语文教育的大环境下,当代高中生在传统文化方面存在着严重的缺失,不少学生缺乏基本的古文化常识,对传统文化也知之甚少。有很多学生的历史知识极度贫乏,逐渐淡忘了传统文化。有的学生对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呲之以鼻,不但没有继承和发扬,反而在道德和修养上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在这种形势下,高中语文教学要积极探讨实现文化传承的有效渠道,努力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整体素质,使学生成为文化传承的主体,从而实现语文教学的目的。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文化传承的运用策略
(一)高中语文教师应成为文化传承的使者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才的主要培养者。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还要以自己的学识修养和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教师要积极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使自己成为一个合格的文化传承者,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传承传统文化的兴趣。要做好这些工作,高中语文教师首先要具备较高的人格魅力和人文素养,要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其次,高中语文教师还要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教学过程中以身作范,努力陶冶学生的情操,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因此,高中语文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在积淀文化素养的同时,也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解读能力,使自己符合文化传承的要求。
(二)引导学生成为文化传承的重要力量
首先,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挖掘教材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因素,营造一种文化气息浓厚的教学氛围。在高中语文教材中,蕴含传统文化的优秀篇章比比皆是,这些课文是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资料。高中语文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积极的引导,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使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采取一些具体的措施。比如,可以在墙上悬挂古人的名言警句,增添文化信息;将教学方法和手段与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在课前导入时尽量选取一些与课文相关的诗文典故或名人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重视课外活动,让学生走进传统文化。要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实现文化传承的目的需要长期的积累和努力,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高中语文教师要积极开展课外教学活动,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走近传统文化的机会。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读一些经典作品,使学生受到良好的熏陶和启发。作为语文学习的重要途径,课外阅读的作用不可低估,在传承传统文化方面具有比较明显的优势。还可以举办多种形式的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活动,使学生近距离的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比如,可以举办各种旨在传播传统文化的讲座、辩论赛等活动。
最后,还可以将课内外结合起来,提高学生使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具有丰富的传统文化信息,也是一种深厚的文化积淀。系统的学习语言文字是传承传统文化的根本途径。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要以文化的角度去了解汉语字词的文化内涵,去品味语言文字和传统文化。高中语文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积累语言文字的重要性和长期性,使学生在积累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使其热爱传统文化,从心理上亲近传统文化,这对于文化传承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总结
综上所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要充分认识到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和意义,针对文化传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加以解决。教师作为文化传承者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在课堂上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同时还要重视课外活动对于文化传承的作用,积极开展各种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活动,尽最大努力让文化传承成为高中语文教学的主旋律,切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学生成为文化传承的重要力量。
参考文献:
[1]罗墅森.把传承文化作为高中语文教育的责任[J].考试周刊,2011,(87).
一、我国新时期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我国很多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转变,这一变化有利有弊,文化在发展也会有失传的情况出现,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必须引起社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存在两个显著的问题,内容的多样性减少,传承的时间出现断裂。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基本状况不容乐观,如果不加以重视,民族体育文化将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这对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将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我们要加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研究,才能有效促进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健康发展。
民族文化的传承包含两个方面,“传”是以研究对象为基础,并对研究内容充分理解和掌握;“承”是在认识研究对象后,以“传”的价值为基础,“传”主要是研究,而“承”更多的是价值的依据[1]。因此我们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研究必须站在历史的角度,准确的把握历史的流变。
二、当前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现状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受运动形式和所处区域的差异而有很大的区别,肖宁根据这一体育文化现象进行划分,比如家族血缘性传承,收徒拜师性传承,宗教信仰性传承和地域民俗性传承。
(一)家族血缘性传承
我国维吾尔族的特色突出且历史悠久,是一种文艺体育项目,表演者多穿戴自己民族的服装配饰,伴奏是维吾尔本民族的音乐。“达瓦孜”的传承中主要是在新疆和田地区的墨玉县,目前“达瓦孜”也得到了有效的传承和发展。“达瓦孜”和杂技完美的结合在了一起,使得“达瓦孜”的艺术性和整体难度都有了较大提高。“达瓦孜”的学习也让它本身走出了家族血缘的领域,而且,这一体育活动对学习者的要求更高。类似的项目还有许多,如太极等。
(二)收徒拜师性传承
“艺”在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中占相当大比例,比如“武艺”就是一门深厚的学问。而且,还有很多与“艺”相关的体育运动都比较博大精深,如口技技艺中的“艺”等其余形式的“艺”。我国历史中,“艺”也有是为了谋生而不得已进行的活动,如“卖艺”。因此,教授和讲解的内容不仅是一种技艺,也是一种神圣的职业。收徒拜师这种体育文化的传承也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一个重要渠道。
(三)宗教信仰性传承
宗教一般都以具体的某些身体活动相联系,体育中也有宗教信仰的起源这一说法。宗教的形式不管是原始的或是现代的,大多在祭祀时都需要借助很多的身体活动,但是也不排除将其作为防身护教的情况。在我国的道教和佛教中对此都有较突出的表现,道教的内丹,佛教的内功等。宗教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在一定规范意义的标准下进行传承的,况且原始宗教的一些武术正存在着挑战。
(四)地域民俗性传承
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不同地域表现出来的文化习惯也存在着差异,民风民俗中的风土人情和习俗都有不同。比如乡村中的体育文化活动与城市地区的体育文化,偏僻地区与繁荣地段的民风民俗,内陆与沿海的民族传统体育在进行实践训练和发展传承的过程中,就呈现出异彩纷呈的特点[2]。传统体育项目的表演和竞技一般都能衬托出节日的热闹与活跃气氛。这种传承方式中也存在拜师学艺的情况,但还是大多以休闲和娱乐的目的为主导。
三、如何构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体系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要性已经不容忽视,因此维护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任务也刻不容缓,我国传统民族文化在新时期的传承与发展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式构建良好体系:
(一)加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研究,扩大研究范围和研究对象。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中优秀的,良好的传统体育文化以文字,图像,音频等方式保存下来。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有历史的沉淀,体现着各个时期的风貌,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研究最好可以结合时代背景来分析。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主体是人民,同时还有必要对人们的心理活动和喜好程度进行有关研究。
(二)学校应该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开设一些课程,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把出色的传统体育文化引入教学体系,让学生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有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更需要将具有本民族艺术特色的传统体育文化项目引入课堂,使得该地区的民族文化更加丰富多样,同时,也能促进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完整,有序发展,让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健康传承。
(三)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中可参入旅游业的成分,建设有意义的体育文化项目。如把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保存于乡土气息浓厚的村庄,在保护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同时,还能促进经济发展。体育文化村的建立让民族传统文化在该地得到一些民族体育文化的熏陶,对村民体育意识的增强和附近地区体育事业的扩大都具有重要意义。设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可以让民族传统成为一种流动的文物在民间传承,提高人民的文化保护意识。
(四)在企业或政府下设民族体育文化表演队,可以在某些民俗节日中起到渲染气氛,活跃民情的作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作为一种丰富的民族文化,需要我们更多的了解和发现,仅保存在乡村是不够的,城镇同样需要了解。通过设立民族体育文化的表演团队,能激发更多人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热爱与欣赏,并宣传企业与政府积极弘扬和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优秀表现。
(五)在体育院校增设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这一内容,以专业的教学方式来增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水平。体育专业生是人民群众中能够对体育文化有更多了解的人士,体育专 业生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了解程度一定意义上影响到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提升水平[3]。因此,高校应对体育专业的学生加设这一学习内容,增强人民体育意识,进而提高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学习水平。
四、结束语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我国祖先留给后世不可多得的财富,怎样进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研究是当前必须面对的课题。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研究方式是研究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基本前提,由此可见传承模式研究的重要性。另外在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模式的研究应该注意到我国体育的特点,结合我国实际来考察研究,通过正确合理的方式才能科学,全面的归纳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模式。在不同时期,不同场合,应用的传承模式也必定有所区别,但是,传承的始终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必须将其贯穿于整个研究的过程,才能真正推动我国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承。
参考文献:
[1] 白晋湘.全球化视野下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3:34-37.
本文根据目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在传统文化的意义、传统文化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以及传统文化对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几个方面进行浅要的论述。
【关键词】
传统文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传统文化的意义
“传统”二字从文学层面解释,意思是从古时候延续到现在的带有不同地区自身意义、特点的历史因素。例如是代代相传的美事美德、当地的民俗文化、规章制度等等。“文化”是一种观念形态,在不停的发生改变与进步,所以,并不是从古至今发生过的文化都可以被誉为“传统文化”。只是具有重大意义、保留价值与积极向上的文化才可以保留至今,为后代的学习文化做了重要的铺垫。后人将这些文化称之为“传统文化”。
二、传统文化在现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通过有价值的传统文化教育与传播,可以激发大学生的爱国情怀,使他们的树立正确的社会观与价值观,对自身的道德修养、思想建设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也为日后高等人才的培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传统文化是现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资源。
文化是不断传承与学习的,这就使当代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以传统文化作为基础。教育是使人类不断地发展进步的一种途径,而没有传统文化也就不会有教育,原因是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不能忘却的历史传承,这就注定我们现代的文化教育必须依附传统文化而进行,体现出了历史与传统对我们人类思想教育起到的重要作用,每个民族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育方式,为人类的共同进步提供参照。所以,每一个国家的文化创新都不能抛弃该民族的值得传承的传统文化。
(二)我国传统文化与的结合精髓发挥着极大的作用。
作为我国现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其主要目的是利用其文化思想对群众与党员的思想起到积极的影响作用,武装我们的头脑。新的文化潮流与挑战,在一定程度上都要以我国传统文化作为基础,以作为方向,将中外由古至今的优秀文化相互融合到最佳点,将我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精神推向全世界。
三、传统文化在现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意义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为我们提供思想教育资源的精神宝库,它作为一种思想教育的资源,提升了我们对思想道德的正确认识,也使现代的思想道德教育更具历史内涵,使教育架构更加饱满。
(一)对文化全球化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挑战起到帮助。
中国在早前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这就充分表示着我国已经迈入了经济全球化的大部队,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发达国家利用本国的经济优势,提出“政治全球化”与“文化全球化”的理论。伴随着“文化全球化”的指出,每个国家的自身文化都会快速的向我国文化教育蔓延开来,这对我国来说,是艰巨的挑战也是一种机遇。说其是挑战的原因是,西方文化的思想传播与教育会跟随“文化全球化”的理论植入到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文化中,会使得部分学生的思想道德与认识发生改变,精神状况也会随之变化;说其是机遇的原因是,我国高等教育将会步入国际化的教育模式,更加现代化。当前的国际形势比较复杂,怎样激发大学生的爱国情怀与民族热情,使他们具备择优弃劣的素养,在传统文化教育中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塑造大学生理想人格,陶冶情操。
中华民族历史传承至今,蕴含着积极向上、陶冶情操、值得学习的中华传统文化,可以很好的塑造大学生的理想品格,陶冶他们的情操。让学生将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精神深入到心中,将自强不息,争求进取的精神发扬光大,使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可以淋漓尽致的激发出来。这些极具生命力,饱含真情,纯美无邪的传统文化,每时每刻都在现代大学生的心中起到很大的影响作用,引领他们走向正确的思想发展道路,审美观和价值观得到真正意义的升华。高等院校的文化教育扎根在传统文化教育的沃土中,生活在当下的我们也有责任与义务把我们中国民族传统的美德教育与文化素养融入到当今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让现代大学生可以徜徉在传统文化为我们缔造的诗意、高尚的文化海洋中。
(三)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大学生的有效教育方法。
我国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让在校学生发自内心的虚心接受当今的社会规范,自律自强,升华自身的文化素养与品德,并拥有坚定地信念。真正使学生在思想政治的熏陶下可以增强道德的自我修养、提升思想品德的认识、自主自觉的学习应用,使其成为一个真正的“德才兼备”的优秀青年。我国的传统品德教育尤其看重思想与行为是否一致,只懂得了如何做人、如何做一个高尚的人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我们将学习、领悟到的道德规范应用到工作、生活、学习当中去,这样才算一个真正有道德的人。孔子文化就有提到过,一个人的品德好坏不光要看一个人的谈吐,更要仔细观察他的行为,这一理论也对后人起到了极大的影响作用。
结束语
现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与当今我国国情紧密联系的情况下,也要充分吸取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精髓,根据我国教育的发展现状进行积极的创新与研究,开发出适用于当今社会的文化传播途径,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紧密结合,运用到日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当中,突破当前我国传统文化在高校教育的瓶颈,打开在校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新局面,为国家培养知行合一的高素质人才,为我国日后的文化发展与文化传承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肖莎莎 单位: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中学语文 文化意识 语文教学
基于文化意识的中学语文教学能够让学生领悟中国优秀文化的内涵并接受文化内涵的熏陶,同时提升学生语文素质、传承优秀文化以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当注重文化意识,提高教师素质,同时加强语文文化内涵挖掘,并不断培养学生文化批判意识,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1]
一、培养学生文化意识重要性
基于文化意识的中学语文教学能够让学生领悟中国文化的内涵并接受文化内涵的熏陶,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重。重要意义。一方面,提升学生语文素质。学生语文素质的提升不仅体现在语文文化知识的提升方面,同时也体现在学生的思想品德、审美情趣以及文化素养等方面,然而,目前我国的语文教学大多数进行学生语文知识的传授和进行政治教育,缺乏语文文化知识的教育,难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质,特别是在应试教育的束缚下,学生的语文素质更难得到提升。基于文化意识的中学语文教学,在进行语文知识传授和政治教育外,还加入了一些我国古代、现代文化作品以及国外文学作品,能够不断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提升学生的语文素质。另一方面,传承优秀文化。教育是一种重要的文化传承方式,尤其是语文教学。近年来,国际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尤其是作为软实力的文化已成为当前国际竞争的重要手段。基于文化意识的中学语文教学能够使学生了解我国悠久和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责任意识,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民族的不断发展。此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语文教学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语文的人文素养即是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和审美素养,语文教学既能够向学生传递着文化知识,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到学生的思想,让学生在优秀文化中熏陶,促进学生的人格提升和自我超越,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2]
二、基于文化意识的中学语文教学措施
1、注重文化意识
文化意识不但是对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而且也是我国民族精神的体现,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认识文化意识对我国传统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注重文化意识,不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促进学生的发展。语文教学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基于文化意识的中学语文教学既是语文教学的需要,又是我国文化发展的需要。传统的中学语文教学中,大多数只进行学生语文知识的传授和进行政治教育,缺乏语文文化知识的教育,特别是在应试教育的束缚下,难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质和人文素质。因此,学校和教师应当注重中学语文教学中文化意识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提高教师素质
目前,语文教师是我国语文知识的传授者,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文化意识教学的效果,从而影响学生的语文素质和人文素质的提升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不断提高文化知识,同时提高对文化意识教学重要性的认识,掌握相关文化知识,推动我国中学语文文化意识教学的不断发展。[3]
3、加强语文文化内涵挖掘
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尤其是汉字,不但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而且也是民族思维方式的主要反映。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加强语文文化内涵挖掘,不断提高初中语文文化意识教学素质。如通常情况下,汉字都是一字多义,除了其本义外还有其他引申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汉字起源和汉字文化内容的挖掘。如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我国古代、现代文学作品以及国外文学作品都具有丰富文化内涵,教学在文学作品的教学中,应当注重文化内涵的挖掘,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
4、培养学生文化批判意识
凡事都有两面性,我国传统文化也存在一定的糟粕,比如封建迷信知识,对学生的精神和性格有着重要影响,因此,教师在进行语文文化意识教学中,应当刚培养学生的批判意思,吸收传统文化的精华,摒弃传统文化的糟粕,同时引导学生接受国外优秀文化,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4]
结束语:
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化意识有着提升学生语文素质、传承优秀文化以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等重要意义,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当注重文化意识,提高教师素质,同时加强语文文化内涵挖掘,并不断培养学生文化批判意识,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资料:
[1] 李伟.论中学语文教学的文化意识培养与文化导入技巧[J].动动画世界・教育技术研究,2012,(5):113.
[2] 何跃.论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下的文化意识与人文意识的培养[J].中学语文:下旬,2012,(8):4-6.
传统文化的传承已经不再是一个新话题,但是在每个时期却有着不同的意义。可以说,加强传统文化传承在教育工作中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它需要具备一定的衔接性。所谓继承,就是继续与承担。对后人而言,并不是生硬地将传统吞咽下去,而是要以审视的态度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在承担传统文化的传递者和接班人的使命时,我们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改进和优化传统文化,做到有选择地继承,有目的地发展。
由于传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受教育者的思想品格和价值取向,所以,在教育工作中,对文化的共识就可以起到凝聚思想的作用。叶圣陶曾提出:“咱们跟祖先是一脉相承的,自当尝尝他们的营养料,才不至于无本。”匡在国际竞争和国际较量如此激烈的今天,重视先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并不意味着要瓦解甚至抛弃传统,否则必将导致民族精神支柱的坍塌。所以,在培养新型人才时,除了注重专业技能教育以外,绝不可淡化甚至冷落传统文化教育。
二、传统文化与语文教育的关系
(一)语文教育承担着继承传统文化的重任
语言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文化,见证着人类从蒙昧到文明的发展历程。从语文单独设科至今,历经多次教改,如今语文的学科地位已不容小觑。当然,这并不是说传统文化的传承仅靠语文单科的教育就可以实现,文化毕竟是多元的,所以其表现形式和继承方式也必定是多元的,单方面的继承会导致文化形式单薄、内容狭隘。但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语文学科,无疑是继承并推广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从课程特性来看,语文教育能够以其独特的感性魅力滋养受教育者的心灵,使其从外至内地品味传统,再从内向外地传递文化。
继承传统文化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传统文化不仅包含着大量的语言知识,而且积淀着人类发展过程中的大智慧。如果将历史喻为沙石,那么传统文化就是经过岁月淘洗而形成的精华,是从千年历史中提纯的精粹。有研究者将文化教学称作语言教学的“第五维度面”,认为它与听说读写这四项语文技能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廖要丰富语文学科内涵,我们永远不可将其与文化割裂,因为语文学科在承载传统文化时,传统文化也通过语言这一中介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这种互利性主要体现在学生在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时,其原有的语文知识面得以拓展,思想情感得以丰富。
三、如何在语文教育中渗透传统文化
(一)在语文教材中均衡文言文与白话文的比例
文言文与白话文虽然属于不同的语言体系,在不同时代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但是归根到底,它们都根植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吕叔湘曾否认过一种偏激而片面的观点,即以雅俗来划分文白。他强调传统文化的引入并不代表要搁置白话文教育,同样,不能因为白话文作为日常交流语言而冷落了对文言文的传承。在上个世纪末的教育改革过程中,由于对“教学内容要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理解存在偏差,导致教师在教学中严重忽视文言文教学。其实,这里的“符合学生生活实际”,是指在坚持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加大力度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正如鲁迅先生所言:“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
优秀的古诗文被编入教材,在语法知识的掌握和人文教育方面都是比较有效的,问题的关键是文言文被编入教材的比例是否恰当。目前,初中语文教材中文言文内容占40%左右,而高中各个版本的语文教材中,文言文的占比保持在50%左右。从加强传统文化渗透的角度看,有必要再适当提升文言文在教材中所占的比例,当然,调整的空间并不大,只能是微调,这是因为《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曾经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与时代精神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相结合”,“要与学习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相结合”。这里的两个“结合”可以作为语文教材中文言文与白话文比例调整的重要参考和依据。
(二)让经典之作贯穿课外阅读
在中学语文教材中,诸多优秀的古典作品被选作课文,但学生的阅读量绝不可局限于此,而应根据自身兴趣选择适量优质课外读物来拓宽语文视野。此举可谓是攀附着教材的阶梯,去欣赏更高处的风景。语文教材只能作为养成学生必要语文能力的工具性读本,而无法代替学生主动性的阅读选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重视文言文课外阅读,并激发学生对文言文课外阅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兼具语言知识和传统文化内涵的经典之作应贯穿课外阅读的全过程,由此课内、课外协调配合,相辅相成,在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也丰富其精神内涵。
在校本课程与教材中增加传统文化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