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文化素养的提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适合初中生人文素养的提高”是校园文化的核心价值
教育的价值在于引领生命成长,生命成长源于适合的教育。适合的教育就是应让学校教育适合个体生命成长。就校园文化而言,“让校园文化适合学初中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就是追求把“适合生命成长”作为校园文化的核心价值,以“适合初中生人文素养的提高”作为学校文化的信仰、理念,让校园文化作为促进生命成长、人文素养提高的重要思想
二、创建优良的校园环境 ,增强育人氛围是“适合初中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关键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和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学校已经不仅仅是传承文化知识的地方,而更应是为了让人的生活质量不断不能提升,让人的生命价值得以实现的场所。因此,高品位的校园环境,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力和感染力。在校园物质环境建设中注入学校自身特色的文化,要利用好每一个空间,精心布置,让学校标志、文化设施、人文景观等所有的校园环境建设传递着学校对教育的追求,表达校园环境所追求的教育理想,凸显带有学校特色的育人功能。
三、创设合理的学校制度, 规范行为习惯是“适合初中生人文素养的提高”保障
在学校集体中,制度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体成员共同认可并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使每个学生时时都在一定的准则规范下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言行,使之朝着符合群体利益,符合教育培养目标的方向发展。
1.与时俱进,明确学校发展目标,生成集体动力,正确的奋斗目标是维系师生为之奋斗的共同纽带,是集体前进的动力,是学校发展的方向,方向永远比方法和速度更重要。要站在时代的高度,明确新时代对教育的挑战,要把握社会的发展趋势。根据校情,制定学校发展的近、中、远期目标。以培养良好个性特长的学生为目标,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遵守《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守则》,养成良好习惯。《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守则》是全学生共同信守的制度,是学生活动的行动指南。学校要采取各种措施,利用多种形式使学生对《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守则》获得认同心理,才能使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去执行,从而促使学生进行自主管理。
3.建立新的教育质量评价机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强调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根据《改革纲要》的要求,新评价机制以每个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为评价对象,以促成学生成长的基本要素为评价内容,以对人对事的积极态度和高度的责任感保证可持续发展性为评价的基本原则。新的中学教育质量评价机制在评价观念、评价内容、评价方法等方面有所创新。毋庸置疑,这种新的教育质量评价机制有别于应试教育质量评价机制,它能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创造性的发挥,使每一个学生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
四、建立长效的学校礼仪, 提高行为文明是“适合生初中人文素养的提高”核心
学生礼仪主要是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
1.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具备基本的文明教养。 通过学校礼仪文化的建构,帮助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做人的修养,提升学生的品位及人格力量,让文明之花遍地开放,要求学生除了遵守《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中学生守则》外,还要制定适合学校实际的“文明礼仪常规”,要求学生养成好习惯。
2.发挥教师示范作用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校教育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老师自己的言行举止、礼仪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老师在各种场合的行为举止,要成为学生能够仿效的榜样。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必须先做到,也就是“身教重于言教”,教师以身作则,如自觉捡粉笔头、纸屑等。
五、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创新品质是“适合初中生人文素养的提高”难点
新课标指出“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使人的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而要在校园文化建构中发挥学生的潜能需要以各种活动为载体。
1.以主题班会为载体,来澄清是非、提高认识、开展教育。班级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单位。班会,是班主任根据学校工作要求,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班集体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开展工作的有效形式,主题班会形式多样,在开展主题班会时,要注意联系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尽可能挖掘身边的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让每一个学生在活动中思想受教育,行动上得到改进。
21世纪,网络文化已经成为当代文化的一种重要存在方式,它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态度和价值取向。截至2011年6月底,中国网民人数达到4.85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36.2%,手机网民3.18亿,网络文化对于年轻人的影响更为深远。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显示,2011年在中国5.13亿网民中,25周岁以下的青少年网民占到网民的45.1%,规模达到2.32亿。无疑,大学生是网络文化最主要的创造者也是被网络创造的一个群体。一方面大学生们在网络的影响下获得了日新月异的知识和信息,另一方面,他们也被网络文化的负面特征所冲击和影响。网络文化对社会有着积极的影响,对于作为社会生力军的高职大学生更是影响深远。首先,网络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开创了全新的教学方法。网络的应用能够更有利于教师和学生的互动,网上提问、网上课程、网上考核、网上资源共享已经成为大学教育的常态。并且,网络文化的背景下,信息量空前膨胀。只要通过搜索就能获得自己想要了解的知识。因此需要大学教师能够根据这一现象进行教育改革。改变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而是大大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清华大学通过清华网络学堂,90%的课程都在清华内部共享和开放,目前每年活跃的课程有4000多门,2/3的教师都在用这个平台。其次,网络大大拓展了大学生的视野,增强了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是一个社会发展最可贵最关键的动力。由于网络赋予人们极大的信息量,使得当代大学生的知识面和眼界大大的得以拓展,创新变得更加现实和快捷。最后,网络产生了全新的交友模式。大学生已经不再是象牙塔内的莘莘学子。交友渠道的拓展使得校内外的信息交流日益频繁,大学生能更广泛地获取社会常识从而毕业后能更加容易和社会融合。然而网络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网络信息的复杂性、误导性、诱惑性使得心智不够成熟的大学生无法分辨是非认清事实,而20岁左右的正是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时期,因此进行积极引导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第一,学校及相关部门应该多建设一些适合学生学习的网站诸如网络选修课程等,并且提供免费的网络学习资源如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等。目前,“爱课程”“网易公开课”等平台大大丰富了大学生教育的内涵。除了开拓一些优秀的教育网站,在思想教育方面也要搭建一些网络育人的平台。第二,高职院校要建立网站的监管机制。网络文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注定其内容良莠不齐、鱼龙混杂。虽然网络上有许多先进的文化传播,但是一些、反科学的文化糟粕以及功利主义、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等不良思想能导致大学生思想上的波动从而造成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扭曲和变形。一些网站、也需要高校相关机构进行清理以便保证网络的纯净。第三,在课堂教学中对于大学生进行引导,指导大学生如何利用好网络这把“双刃剑”。在众多的大学生讲座中,可以适度加入如何上网如何提高对于网络文化的鉴别能力等内容。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如思政教育、文化和文学鉴赏等公共课程中加入有关网络文化的课程,甚至可以在课堂上直接和学生探讨网络文化中的前沿问题和话题。
二、提高高职大学生职业素养的文化路径之一——校园文化的培育
校园文化包括校园建筑设计和校园景观等内容,也包括学校的传统、校风、学风等。健康的校园文化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目前,高校普遍重视校园文化的重要性,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已经取得了不少成绩和经验。很多高职院校认识到了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也花了大量的物力和人力来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然而由于种种原因,高职院校在实践中和高职大学生职业素质的提高结合得不够紧密,使得效果不理想。事实上,高职大学生的职业素质的提高和校园文化建设息息相关,有着相生相长的关系。在高职院校中构建校园文化对于提高高职大学生的职业素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校园文化活动是培育高职大学生职业素质的重要载体。如果把学校的课堂教学称为第一课堂,那么校园文化无疑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完善自我和提升职业素养的第二课堂。虽然第一课堂作为高职院校育人的主要渠道和高职大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技能的主要途径,但是第二课堂凭借着其内容的丰富性和时空的自由性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很多知识和技能可以由老师教学生听的传统方式去进行教育,然而一些诸如责任心、执行力、规则意识等的确立必须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活动去获取。而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除了要把握校园文化的一般规律和基本要求外,应突出“职业性”这一本质特征,坚持以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为目标。其次,校园文化活动能提高高职大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团队精神是一种文化氛围,一种精神面貌,是一种看得见,感知得到的精神气息。现代职场非常强调团队协作精神,而由于目前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平时在家里娇生惯养,不少学生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如何保持团队的整体性和统一性,而校园文化的一些活动可以提供一个接受这方面教育的平台,通过相应的活动来使得学生体会团队协作的重要性。通过校园文化活动,高职大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才能大大提高。最后,校园文化活动能提高高职大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所谓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是指“大学生作为个体的人在大学阶段及其以后的职业生涯中不断发展和完善,其追求的目标是大学生个体素质的不断完善、和谐和臻美。”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主要包括“对社会的认知能力、自我教育能力、自我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一个人在职场上发展并不仅仅只靠知识和技能,还包括可持续发展的能力。高职大学生在实践操作和技能掌握上并不逊于本科生,但是由于高职院校过于重视和行业的接轨导致通识教育明显不足。因此,有必要重新认识高职院校构建着重于职业素质培养的校园文化:一是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活动应该和学生职业素养的提高结合起来。除了高职院校客观条件的限制,主观上一些院校也不够重视校园文化的构建。不少人认为校园文化就是组织一些文化娱乐活动,没有和职业素质的培养结合在一起。并且,校园文化活动往往只有少数教职工的参与,大多数高职院校没有相应的激励措施来鼓励教师参与学生的校园文化活动。二是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应该和行业文化结合起来。据统计,80%以上的全国高职院校由行业所属的中等专业学校升级而来,这也是高职院校重视依托行业和服务行业的重要原因。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应该着眼在行业文化的层面上进行酝酿,以便校园文化建设中导入行业元素,根植于行业文化,加强校园文化与行业文化渗透和融合。三是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应该和地域文化结合起来。我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一个个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宝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引入地域文化元素无疑能让大部分来自本省的大学生感到亲切和自然,更加容易接受。
三、结语
[关键词]大学生 文化素养 体育文化
1 体育文化的概念
体育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式,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创造、沿袭、进化而形成的传统和习惯。体育文化和其他文化一样包括精神文化、物质文化、行为文化,产生于社会,并作用于社会,为社会的经济、政治发展进步、精神文明建设和人们的身心健康服务。
高校体育文化是以高校学生为主体,以课外体育活动为主要内容,以大学校园为主要空间的体育价值观及其意志品质、精神面貌在体育方面的集中体现。
2 高校体育文化的特点
2.1树立竞争意识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表现在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公正而激烈的竞争,众多的体育人口,体育锻炼的习惯和爱好,在这一体育文化大环境的长期熏陶和影响下,让学生通过自身的体育参与和观看比赛,使学生认识竞争,体验竞争,逐步让学生意识到“生存就意味着竞争”,在市场经济社会的大环境里,各行业、各领域都充满着激烈的竞争,适者生存。更为重要的是,竞争不仅仅局限于体育运动,而是通过体育运动培养和唤起学生全面的竞争意识,内化为一种稳定的思想意识。
2.2积奠文化精神。让学生在体育文化的参与中,体验体育活动的公平、公正、竞争、拼搏,学会尊重对手、尊重“规则”、面对现实、承受磨练、乐观人生、微笑生活。健康的校园体育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在这种文化氛围中,鼓舞学生、塑造学生,激发学生一种思想、一种意识,给一种启示,要求学生不仅有很高的理论知识和文化水平,而且更能适应社会、贡献社会。
2.3培养体育休闲意识。随着社会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体育休闲已经成为一种社会时尚,作为新新人类主体的大学生,更有超前的思想、超前的意识、张扬的个性。生活在高度竞争、极具压力的现代社会,要张驰有度,使学生懂得生活、学会生活、丰富生活。培养学生的健身意识,培养体育生活方式,使在大学时代培养的个性、爱好、习惯成为一生的财富。
2.4利于情感宣泄。大学生在当前快节奏、高频率的竞争时代,难免会有学习、考研、就业、感情等方面的压力和挫折,伴以情绪抑郁、愤怒、暴躁、脆弱等表现,通过参与和体验活跃而富有激情的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可以达到宣泄感情、调整情绪、控制冲动、摆脱忧郁的目的,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发泄情感的途径,对走向社会,面对来自社会、家庭、工作、晋升、婚姻等方面的压力,成为自我调整情绪、稳定心态的良好处方。
3 强化体育意识,激发参与体育的原动力
体育意识,是指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自觉认识体育意义与作用的基础上所产生的能动的心理活动,采取个人认为是行之有效的方式,并获得了知识技能。目前,就学生整体而言,体育意识还是比较薄弱的。具体表现在:一是应付考试,缺乏主动性,缺乏对体育锻炼的意义和作用的了解;二是应付老师,缺乏锻炼积极性,有的学生不愿参与活动,结果造成健康状况和身体素质下降。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应做到:
3.1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培养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自觉性。在教学中,以大纲为准绳,因地制宜,安排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吸引学生,培养兴趣,逐步养成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主动性。
3.2加强体育教学,挖掘学生运动潜力。教学中采取各种措施,改进教学方法,运用丰富多彩、新颖多样的教学手段,满足学生的合理要求,增强体育学习的兴趣。如运用多媒体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观看比赛及观摩优秀运动员的动作,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激发学生的潜在的运动能力。
3.3利用竞赛方式,鼓励多数学生参与。体育竞赛是强化和提高学生体育意识最具活力的手段,也是体育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它不但能增强学生的好胜心和表现欲,更能培养学生集体主义思想观念。如在体育教学中,进行组与组、班与班之间的比赛教学,吸引大多数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在参与和观看比赛过程中,增添对体育的兴趣,调动其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4 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途径
4.1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根据学生需要、个性、爱好组织教学,锻炼学生身体,培养体育兴趣,掌握体育知识和运动规律,帮助树立终身体育意识。
4.2校内联赛。利用竞赛杠杆,诱发学生参与动机,制造体育氛围,刺激参与意识,做到年年有主线,月月有主题,周周有活动。
4.3组织学生观看重要国际比赛。组织学生观看奥运会、世界杯、NBA等,观看一场比赛,体验一种享受,传播一种文化,演绎一种精神。
4.4校际比赛。通过组织校际比赛,树立东道主形象,激发主人翁意识,规范文明学生,建设体育文化,升华校园精神。
4.5充分发挥社团组织和俱乐部的作用。鼓励学生自发组织体育社团和俱乐部,让学生在组织、协调、参与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5 结论
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不仅仅是文化知识的传授,而且是综合素质的全面培养,在提高教育质量和科研水平的同时,还应注重内部管理体质改革、校园精神、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的建设等,而体育文化正是校园精神的有效载体,同时也是校园精神的主要内容。
参考文献:
关键词:经典;强化背诵;语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5-0151-02
当前的语文课程改革中,存在着忽视学生背诵训练的现象,认为强化背诵训练是旧的、落后的教学方法,会束缚学生能力的培养。我认为这不是语文教学上的进步,而是教学工作中存在的一个弊端。
强化经典美文的背诵,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对所读的课内外一部分文质兼美文章或片段、古典诗词、名言警句、精美语句等,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尽可能地熟读至诵,深化学习的内容。强化经典美文的背诵,好处多多。
一、提高学生语言文化素养,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荀子说:“少不讽诵,壮不议论,虽可,未成也。”意思是说,一个人如果青少年时不背诵,壮年时不对所背的内容进行研究论证,既使品质好,也不可能在学业上有所成就。在我国两千多年的传统教育中,历来强调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背诵,进行大量的诵、读、背等严格要求,“博学强记”被认为是读书人成功的条件之一,因而留下了“韦编三绝”“悬梁刺股”“凿壁借光”等许多勤奋苦读的佳话,积淀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源远流长,一代代历史文化名人,灿若群星,光照环宇。虽存在着死读硬背等一些弊端,但那是教育制度本质上的问题,这当然不足取。就丰富储存知识、培养学生语言的运用、提高文化素养等方面来说,是毋庸置疑的。现在的中学生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风华正茂,记忆力强,正是诵读的大好时机。背诵是他们积累知识的主要手段和方法,由此奠定他们一生的语言功底与文化底蕴,若缺乏背诵的积累,会造成“根底浅”“腹中空”,对以后的学习、工作造成不良的影响。
强化背诵训练与发展学生智力也并不矛盾,即使存在着一些死记硬背也不足怕,正如著名学者朱光潜所说:“我现在所记的书大半还是儿时背诵过的;当时虽不甚了了,现在回忆起来,不断地有新的领悟,其中意味确是深长。”从学生学习的过程看,学习实际上是一个信息输入-加工-输出的过程。背诵积累知识是信息的输入,加工和输出就是发展能力、培养智力。在中学生的信息仓库中,输入规范性语言存得越多,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就越强,智力与思维能力自然就提高。若无知识的积累,培养能力将是空中楼阁,成为师生作秀而共同制造的“戏”。
二、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语言文字作为表情、达意、载道的工具,“文”与“道”总是相互交织,有机统一在一起的。语文课文蕴涵着丰富的思想资源与人文内涵,有着得天独厚的德育教化功能。特别是一些古今中外的优秀的名人名篇、古典诗词、名句警言等。思想深邃,富于生活哲理,是人类智慧与生活经验的结晶,达到人文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学生通过读背铭记于心,对其高尚道德情操的形成、健全人格的塑造、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的树立,起着不可忽视的巨大作用。如当身处逆境时,只要我们想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句子,或吟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的诗篇,无不使人产生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情怀,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在民族大义面前,我们就会用“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类名言以自勉,从而爱国爱民、舍生取义。名篇经典的背诵将积淀于学生精神之中,成为学生人格品味和人生境界的有机组成部分。
三、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提高理解力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学中一个重要目标。为达到学生理解课文的目的,教师往往耗用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分析课文,滔滔不绝,口若悬河,而学生却兴趣寡然,昏昏欲睡,导致语文教学效率低下。与其这样,不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稍加点拨引导,让学生多读读背背。因为背的过程是一个异常复杂的心智活动的过程,是各种能力的综合,是理解课文的结果。所以在教学工作中要大力提倡学生背诵课文,于诵读中潜思体味,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进而领会文章的文采及写作技巧。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说明了这个道理。
四、为学生的写作积累材料,提供范式
常言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文选烂,秀才半”,说的是读背经典的重要。如读得不熟,理解的内容会渐次淡薄,阅读的价值就大为降低;只有熟记了,才能活跃于脑际,流之于笔端,得心应手,左右逢源。背诵是沟通阅读与写作的重要桥梁。文学巨匠巴金在回顾自己学习写作的经历时说:“老师平日讲得少,而且讲得简单。他唯一的办法是叫学生多读书,多背书。当时我背得很熟的几部书中有一部《古文观止》,这是两百多篇散文的文选集……这两百多篇‘古文’可以说是我真正的‘启蒙先生’。我后来写了二十多本散文,跟这‘启蒙先生’很有关系。”足见背诵对写作的重要性。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学生的背诵积累,虽然一时见少,但集腋成裘,聚沙成塔,达到一定的数量后,精美词句蕴藏于心中,谋篇布局的章法储存于脑际,便形成各种各样优秀的写作范型。一旦作文需要,这些储存就会蜂拥而来,跳将出来供其所用,可以很自然地随手拈来,顺理成章,进而推陈出新,把自己的情意表达得更生动、完美,这样自然而然地摸到文章的调子,把握文章的“架子”,悟得了文章的“路子”,从而提高作文教学的效果。
五、能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为语。不可偏指,故合而言之。在“听”“说”“读”“写”四项语文能力中,“说”居于基础地位,对其他三方面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支持作用。特别是当代社会,对人们的说话交际沟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现实生活中学生的语言往往不规范、不精练,说话含糊不清,结结巴巴,不能很好地表情意,甚至出现污言秽语。背诵是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学生通过对一些千锤百练、脍炙人口的名篇经典的背诵,头脑中积累了一定量典范的语言信息,这些信息在脑中形成定势以后,就有了衡量其他语言信息的规范尺度,同时也具有了衡量其他语言信息的基本能力。久而久之,富有表现力的正确优美语言就会脱口而出,错误的、“丑”的语言便会得到改造。背诵要求把无声的文字变成声音,琅琅上口,表情达意,学生就会养成说话响亮,不结结巴巴的习惯,课堂上讨论发言就会大大方方,声音宏亮。背诵对语感的强化,表达能力的提高是显而易见的。
六、为学好其他各门课程奠定基础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文化素养
【分类号】G641
文化素养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方面,它对于大学生的文化水平、道德修养等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于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在高等教育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学识水平,而且还可以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民族精神,更能够培养他们勇于担当的历史责任感,使他们能够担负起民族振兴、实现中国梦想的历史重任。在大学校园,学生们文化素养的提升可以来自于每天接受的专业知识,也可以来自于日常生活中人与人的交往,但更重要的是来自于综合的文化知识学习,高校图书馆是文化信息传承与学生文化素养培养的重要场所。
一、高校图书馆对提升学生文化素养提供了条件
高校图书馆是为教学和科研提供服务的,是大学教育的“第二课堂”,是高校办学的支柱,高校文化建设的重点就是高校图书馆,因为高校图书馆是人类文化传承和创新的基础性设施,在高校文化建设与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1.高校图书馆对提升学生文化素养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高校图书馆馆藏极其丰富,它拥有极其丰富的馆藏文献、信息资源、历史资料等等,它是对学生进行科学文化知识进行传递、展示和宣传的服务机构,它可以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修养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教育,也是提升学生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文化素养以及拓展学生的眼界等提供了必要的条件,这是高校图书馆职能所在,可以说新时期高校图书馆是“大学的心脏”,为提升大学生文化素养提供了必要条件。
2.图书馆是开展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课堂
图书馆是实施高校素质教育的第二课堂,大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主要的还是依靠对文化的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无论是学习的时间还是学习的内容都是不够的,大学阶段的学生对于知识的需求是广泛的、综合的、跨学科、跨专业的,高校图书馆一起丰厚的实力可以为学生提供各种文献信息的服务,图书馆可以不受时空与内容的局限时的大学生在利用图书馆时随时随地的得到教育。另外,图书馆还可以以它的高雅的环境与服务陶冶学生的情操,使他们不自觉地受到教育,领悟人生真谛。图书馆对大学生的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对于提高学生自身文化素质的主观能动性,有着重要意义,使学生终生受益无穷。
二、高校图书馆对提升学生文化素养提供了服务
《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中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图书馆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履行教育职能和信息服务职能,为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才服务。”可以说高校图书馆能够担当起提升大学生文化素养的任务,对提升大学学生文化素养起到重要的作用。
1.高校图书馆资源丰富。
我国高校图书馆一般现有馆藏中外文实体文献量在百万以上,其涵盖面可以涉及到经济、文化、科技、军事、心理、艺术、环境、体育、计算机等等,国外高校的图书馆馆藏量更多一些。如此丰富的馆藏是任何一个部门都无法比拟的,一般情况下,高校图书馆都能够满足学校教师、学生的学习和科研的需求,也能够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各类人才的需要。高校师生们徜徉在书海之中,可以使得师生的思想得到洗礼,灵魂得到净化,从而升华了精神境界。
2.高校图书馆环境优雅。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一种生机勃勃、稳定和谐、健康向上的环境氛围,本身就具有教育功能。”图书馆建设是学校重要建筑标志之一,也是学校办学条件之一。高校图书馆浓厚的文化底蕴体现在精致、合理的馆内布局设计、环境设计、人文设计等,为读者提供了舒适、宁静、便捷、卫生、文雅的环境之中,使读者能够在其中感悟到读书的愉悦,使大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无意识”地接受教育的熏陶。
3.高校图书馆导读服务。
导读又称阅读指导,是向学生传授如何获取知识的方法,它是高校图书馆服务育人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开展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形式。爱因斯坦曾指出“学校的目的始终应该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高校图书馆是对培养大学生自学能力、获取丰富知识的重要场所之一。如何指导学生学习,在有限的时间内更多的获取图书馆资源,这就需要图书馆的导读服务,通过校报、专题讲座、书评等方式把握大学生思想状况与需求。大学生如何从“书的海洋”中选取自己需要的资料,从而节省时间多读书,图书馆的导读服务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三、高校图书馆提升学生文化素养的措施
加强大学生的通识教育,立足于培养复合型的人才,提升大学生文化素养是现代的学校教育以“育人为中心”的大教育观,高校图书馆不仅是藏书的重要场所,而且还是教学科研的服务机构,是教育的前沿阵地。高校图书馆应全力以赴配合学校挑起服务育人的重任,找出一条适合本馆的工作方法。
1.加强高校图书馆资源建设。
高校图书馆在学校的教学和科研方面可以提供很大帮助。更好地为教学、科研提供服务是高校图书馆的作用之一。高校教师与学生需要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的不断补充,而这些知识的更新与深化单靠教材中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图书馆则可以满足广大师生的需求,提供相关的专业书籍、文献。因此,高校图书馆的建设应该是根据高校师生的需求有计划的不断补充与更新资源,例如电子书、录音录像带、光盘等。还可以增加馆际之间的合作交流,例如,可以在高校之间、高校与社会上的图书馆之间互借资料。除此之外,高校图书馆的网络建设更为重要,在现代快捷的社会环境中网络资源建设更能体现出图书馆资源的服务的现代化水平,甚至可以通过网络与全国的图书馆联系起来,共享电子资源,为广大师生提供一个方便、快捷的资源共享途径。
2.加强高校图书馆环境建设。
图书馆除了资源建设之外,还需要环境建设,良好的借阅环境是校园文化的体现。图书馆建设一个优美的环境、充满文化气息,可以陶冶广大学生的心灵,是广大学生感受文化、体味文化,提升学生的文化的层次。在图书馆的环境建设中应从完善馆内建设到馆外建设,内外建设一体化,例如绿化、雕塑、家具设施等等。桌椅的整齐摆放,灯光色调要柔和,图书馆内的整体色调既要有对比又要有协调,让学生进入到图书馆感到倍加温馨。同时,图书馆可利用自身的环境与设施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如画展、摄影展、学术讲座、专家论坛等形式来吸引更多师生参与进来,通过图书馆营造一个学术氛围,潜移默化的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3.提高高校图书馆馆员素质。
在第六十二届国际图联大赛上专家明确提出:“当今,拥有图书和其他馆藏资料已不再是图书馆的主要职能,只有借助最现代技术,能查到所需信息的能力才是最重要的”。由于科技的发展,利用现代化设备进行自主借阅、自助借阅的模式在高校易已经是很普遍的了。高校图书馆官员的职能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图书馆官员已不再是简单的办理借阅手续工作了。这对馆员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是提高政治素质,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职业观,以身作则,以人为本,爱岗敬业;二是提高业务素质,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自身工作与科研相结合,向着研究型馆员努力发展,即使图书馆馆员又是一名研究者。
作为高校文化建设来说,重点是高校图书馆,因为高校图书馆是人类文化传承和创新的基础性设施,高校图书馆既要培养学生知识与信息的获取能力,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能够充分利用前人已有的理论基础、实践成果、科学技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进行创新。因此,高校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对提升学生文化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书目:
[1]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8.
[2]姜相志.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概论[M].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1999.
[3]黄茜.努力拓展高校图书馆的教育职能[J].图书馆,2001(5)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1A-0006-01
我国自古就有“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的说法。德育要从小抓起,从小学一年级抓起。笔者针对当前小学一年级德育工作存在的一些问题,研究如何结合本地丰富的民俗文化开展德育活动,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当前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学校德育工作存在两个主要问题:一是学校德育教材主要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新课标版,比较符合北方孩子的认知特点,但是与我们当地学生的现实生活有一定的脱节现象;二是学校德育教育方式比较单一,且年段特点不强,大多注重道德规范知识教育。
一年级小朋友刚从幼儿园升上来,幼儿园时多以游戏为主,不少一年级新生还没有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节奏,如果这时对他们进行单调乏味的说教,容易使小学一年级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导致德育的实效性大大降低。
二、南宁市邕宁区民俗文化丰富多彩
位于南宁市邕宁区清水泉与八尺江交汇处的顶狮山贝丘遗址表明,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邕宁区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目前邕宁区有30多万人口,92%以上是壮族人。这里的民间文艺活动源远流长、丰富多彩,极富民族特色:民间戏剧除粤剧外,还有山歌剧、师公剧、采茶戏等;民族舞蹈有春牛舞、白鹤舞、师公舞等;民歌繁多,其中“了罗”山歌闻名遐迩。流行于民间的故事、歌谣、谚语、歇后语也相当丰富。邕宁区的节日非常多,不少节日非常隆重并且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特定的庆祝方式,如正月会客节、二月初二龙抬头、三月初三歌圩、清明节、九月十五丰收节等。邕宁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常年瓜果飘香。特色美食有那楼香榨粉、百济柠檬鸭、五色糯米饭等。以上这些,有不少是孩子们从小就耳熟能详的,教师若能对这些民俗文化加以利用,可以使德育工作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运用民俗文化开展德育活动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下面,笔者以南宁市邕宁区城关第四小学(以下简称四小)为例,谈谈运用民俗文化开展德育活动的做法。
(一)将邕宁区优秀民间故事编成绘本
在城区文明办以及直属机关保育院的帮助下,四小编制了《五圣宫》《五象爱南宁》《崇敬青蛙》等有关邕宁故事传说的绘本,在阅读课上指导学生阅读,平时将绘本放在班级书架上,让学生在了解邕宁美好传说故事的同时受到爱的教育,并在不知不觉中提升民族自豪感。
(二)开展系列主题活动
每年五月份,四小都会开展“美食在四小”活动。一年级学生在家长或教师的指导下学习做一些好吃又易做的点心,如芝麻饼、榨粉、糍粑、凉粽等,学生在此过程中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进一步了解壮族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亲近大自然”主题活动是一年级孩子们最为喜爱的活动之一。每年六月是邕宁区火龙果开始成熟的季节,家长委员会组织一年级孩子们到蒲庙联团火龙果基地开展施肥、剪枝、移种、摘果、装箱等活动,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每年冬至过后是那楼淮山上市的季节,四小组织孩子们到地里挖淮山,并开展炖淮山汤、品淮山酒等活动。
四小引导孩子们体验生活,参与社会活动,让孩子们学会热爱自然、创造生活,在与家人、教师、同学的合作中提升多种能力,培养良好习惯。
(三)将抢花炮等改编成游戏
拥有愉快的童年是每个儿童的权利。四小根据邕宁民俗改编并开展了抢花炮、舞春牛、抬花轿等游戏活动。
抢花炮具有浓郁的壮族特色,场面热闹、激动人心又催人奋进,深受邕宁区人民的欢迎。四小根据德育课程标准以及体育健康课程的相关要求将抢花炮改编成游戏,很适合一年级学生开展。主要是在学校的运动场摹拟抢花炮,学生们积极参与抢花炮,体验抢花炮的乐趣,在躲闪跑、快速跑、抛接球的过程中增强体能和团队合作能力。
笔者目前的研究仅处于初步阶段,还有许多本地的民俗文化有待挖掘,但是笔者认为,通过弘扬本地民俗文化提高德育有效性的路子是对的,今后笔者将对此课题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信息素养”这一概念从图书馆检索技能发展演变而来,对其进行的系统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最初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译考斯基(Paul·Turkowski)于1974年提出。目前,普遍认可的“信息素养”的定义是1989年美国图书馆协会(ALA)在其发表的信息素养研究报告中提出的,即信息素养是人们能够充分意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并能够获取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信息的能力。
一开放学院英语教师信息素养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信息化教育离不开坚实的信息教育,开放学院英语的教师既要考虑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教授语言,还要考虑如何在教授语言的同时,使学生能够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提高信息素养,通过信息能力带动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选择决策能力和交流协作能力的全面发展。目前,高校英语教师的信息素养主要存在以下两方面问题:
1教学资源形式单调
配备了多媒体网络教室之后,教室里教具不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黑板和粉笔,教学工具实现了多样化。然而,多数英语教师并未从思想上实现根本地转变,只是把黑板换成了计算机,部分教师不能灵活利用多媒体课件,将所授内容和教学实践相结合的能力较弱,只是简单地将教学内容制成课件或将其讲述的一部分内容变为多媒体演示,教师在整个教学实践中没有起到主导作用,学生的注意力机械地集中在投影屏幕上,观赏图片,聆听声音,学生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并没有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兴趣没有被激发,师生间缺乏互动和情感交流,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2创造性利用和获取信息的能力有待提高
网络最大的优势在于它可以提供无限的信息资源,巨大的语料库为外语教学提供生动而鲜活的素材。但多数教师整合信息技术的能力有待加强,主要体现在没能将信息技术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只是简单地获取和堆砌相关材料应用到课堂教学中,使教学内容变得乏味枯燥,缺乏新意。因此,应该考虑到网络资源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能够培训和提高学生某一方面的技能,是否能营造真实有效的语言环境。
3教师的教学理念没有得到贯彻
教师只注重媒体技术的学习,忽视自身素养的提升。信息化教学一定要在教学实践中得到落实,在实际信息化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注重各种教学媒体技术的学习,并没有真正将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融入实际的教学中去,更不用提教师内在价值、人格魅力的修养了。
4教师在教学内容的组织和呈现中过于依赖媒体技术的应用
大部分教师认为现代教育技术就是利用现代媒体传递教学信息。一味宣传和使用各种教学媒体和设备,简单地以教学中出现的现代教育媒体形式、数量的多少来评判是否是信息化教学或者信息化教学的好坏,然而这些现代教育媒体所起的作用仅仅是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包装。
二开放学院英语教师信息素养提高的有效路径
1定期开展对开放学院英语教师信息素养方面的培训
首先,要改变部分参加过培训教师的意识,不要错误地认为经过培训能够掌握计算机技术,就能有效地进行英语课堂教学。对教师应进行整合式信息技术培训,这种培训强调信息技术与教学实际相结合,突出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培训重点是技术在课程和教学中的整合,而不是技术本身。
其次,通过与教学实践相结合,总结出英语教师应具备的信息与交流技术,如利用Google等检索资源获取信息的能力,学会通过一些专题性教学资源网站或在线语料库获取有用的英语教学资源。此外,常用软件的操作,如:Windows、Word、Excel、PowerPoint、压缩和解压缩、迅雷、常用查杀病毒软件的安装、上传下载电子邮件等。除了运用常见的软件外,还要掌握使用U盘、移动硬盘、光盘等保存和备份教学资源的能力,利用QQ、MSN、BBS、博客、公共邮箱共享大学英语教学资源的能力。
2改变教学方法
教师要尽可能创造为学生提供信息技术的机会,教师要学会转换角色,发挥学生的主导性和创造性,利用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实现“人机互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因此,以学生为中心是当代外语教学发展的必然规律,教师由原来的知识讲授者变成学习的引导者,学生由原来被动的听者转变成教学活动的参与者。
3强化考评,以评促用
每年对高校英语教师进行信息素养的考评,目的是发挥提高信息素养的实际效益,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应注重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在教学实践中总结经验,提高教学水平。在教学实践中建立考核标准和机制,对教学成果显著的教师进行适当的物质和精神奖励。通过组织开展实际课堂教学观摩等活动,使教师们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
4提高教学技能
学会运用多种教学模式。以往的教学活动大都采用单一的讲授式教学模式,教学主要注重学生学习的结果。然而,在当今的信息化社会中,只掌握知识的学生已远远满足不了社会的要求。学会学习,学会创新,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能力,已成为全世界教育追求的共同目标。
5提高软件资源的质量
注重教师软件技术的提高。信息化教学的硬件资源已经具备,但与其相适应的软件资源相当匮乏,软件资源已成为今后信息化教学发展的一大瓶颈。下一步要加强学校软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鼓励优秀教师进行与自己教学相匹配软件资源的开发,以达到教师教育教学效果“最优化”的目的。
综上所述,现代信息技术与大学英语教学的整合,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改善和提高了教学效率,为大学英语教学创建了更加广阔的平台。但这一教学模式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部分教师把整合错误地理解为信息的混合,使授课缺乏侧重点,缺乏科学性和实效性,机械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忽视学生的参与作用。同时,我们应该做到将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相结合,不要盲目地忽略原有的技术、设备,避免造成资源浪费。作为信息时代的大学英语教师,我们要充分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在教学方面的优势,使英语教育与先进的教学技术和教学理念充分整合,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马晓菲.信息技术与大学英语教学的整合[J].考试周刊,2009,(44):84.
[2]何克抗.CAI的理论基础和以学为中心的课件设计[J].四川教育,2001,(1):43.
[3]夏海萍.信息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甘肃科技纵横,2006,(3):19.
[4]陆桂晶.网络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有关问题的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09,(20):115.
[5]张丽华.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深化高校英语教学改革[J].太原教育学院学报,2005,(4):34.
[6]郭强.论信息时代高校英语教师的信息素养[J].韶关学院学报,2004 (10).
[7]胡春洞.英语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8]秦美娟,何广铿.大学英语教师信息素养内涵探讨[J].外语界,2009,(5).
对我国高校体育生的文化素养进行调查、分析,探讨影响体育生文化素养的原则,同时简述目前体育生文化素养的现状。
1.1、体育生的行为缺乏约束
由于缺乏文化素养,体育生在体育课程中,自我意识较强,缺乏大局意识,导致其个人行为太过自由,缺乏约束性。例如:体育生在课堂上,虽然积极表现,但是缺乏力度控制,有时甚至影响到整体课堂秩序,对其他同学造成影响,引发同学们的不满情绪,同时为自己带来不好的影响。
1.2、体育生之间缺乏团结意识
高校体育生更加注重个人实际的技能表现,严重忽视其他学生,高校体育本身是以保障学生身心健康,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为主,实际没有达到素养培育的效果。例如:篮球赛中,体育生缺乏团结意识,则会导致正常比赛漏洞百出,学生之间没有默契的配合,篮球最需要团结和协作,如此才可领域到比赛的实际含义。
1.3、体育生严重缺乏素养知识
高校体育生只注重体育实践知识的学习,忽视理论知识的建设,导致体育生缺乏与素养相关的知识。高校体育考核时,除考核技能训练外,还需考核理论知识,如果体育生不注重素养知识,则会导致体育系统知识的缺乏,对个人的发展非常不利。
二、加强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途径
加强体育生文化素养的培养,需通过有效的途径,结合高校体育课堂的实际,提出有效的途径,重点提高体育生的文化素养,促使其不论是在体育发展中还是在社会生活中,保持高质量的文化素养。
2.1、增加体育课堂文化素养培育的课时
据有关调查显示,高校体育课堂普遍为户外形成,教师基本在户外结束文化素养的培训,实际体育生在意识上根本没有重视,所以,高校体育需要增加文化素养培育的课时。例如:教师可将体育教学氛围上、下两部分,第一课时重点讲述体育知识中的文化素养,教育学生如何在体育中考虑更多的素养因素,既要做到体育技能的完美,又要发挥个人的文化素养,教师利用素养案例,激发学生内心的素养意识,第二课时以实践为主,促使学生在实践中,平衡文化素养的表现,在体育事件中,学生可以充分感受教师讲述的文化素养。
2.2、通过实践加强体育生的文化素养建设
教师在实践课堂中,应注重文化素养建设技巧,以此作为文化素养培养的途径。例如:实践课堂中,教师可将学生分为小组,组织小组活动,促使学生分工、配合,使学生充分感受团队意识,同时提升学生的协作意识,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文化素养,利用意识培养学生的具体行为。由此,通过学生的主动性,营造文化素养的范围,进而带动其他的学生,教师在其中只是发挥推动作用,此类建设途径在体育生文化素养的建设中,具备较高的实践价值。
2.3、利用体育资源提高体育生文化素养意识
高校中的体育资源非常丰富,教师可将其作为加强体育生文化素养的后备资源。例如:教师播放我国各项体育盛会的视频资料,通过体育人士的风采展示,激发学生内心的人文素养,重点观看国外体育选手在我国体育赛场上的表现,教师告知学生,学生在体育场上的一举一动,不仅代表个人,更是代表班级、学生,甚至走上更大的体育场时,会意味着更深远的意义,学生通过教师视频资料和教师的讲述,会逐渐意识到文化素养的重要性。
三、文化素养对学生的意义
文化素养对高校体育生非常重要,其不仅关系到体育生的素质,更是关系到体育生的未来发展。首先文化素养可以提高体育生的社会价值,社会需要德才综合具备的人才,体育生在校期间,注重个人技能和素质的培养,有利于其在社会中发挥个人价值;其次高质量的文化素养,提高体育生的综合素质,体育生的文化素养高,可以增加其对新鲜事物的认知能力,提高判断力,促使其更容易接受来自各方面的知识;最后文化素养提高体育生的体育技能,通过文化素质的培养,体育生会虚心接受体育技能知识,充分认识到个人的不足之处,保持积极、努力的学习态度,促进个人体育能力的稳定发展,保障个人在高校中的体育表现力。
四、结束语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美术;教学优化思考
所谓“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各个学习阶段的中应当具备的适应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强调人文底蕴、科学精神、自主学习、创新精神、社会责任等内容,是最关键核心的素养。判断一个学生是否具备学科素养,不是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掌握,而是看学生在生活中能否运用相关知识的能力。近年来各个学科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美术学科也不例外。
一、高中美术有哪些核心素养
高中美术课程标准确立将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作为美术学科的核心素养。
“图像识读”是对图像符号的认识、比较、辨别。图像具有直观性、真实性的特征。它是当今图像传播方式变革的需要,成为当今社会人们必不可少的一种素养。“美术表现”是指运用媒体、技术、美术语言,创作有思想、文化内涵的美术作品,它是因交流、表达的需要提出的,是人们交往、表达不可少的一种素养。“审美判断”是对美术作品中隐含的各种美的因素的感知、分析、比较和诠释。它是人们对美与丑事物的判断,是人们在学习、生活、工作中不可少的又一种素养。“创意实践”是指运用联想、想象生成有创意的意图,可进行创造和实践。它是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当今社会发展中不可少的素养。“文化理解”是从文化角度出发,尊重、理解不同国家、民族的文化内涵。它是为了尊重、理解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需要,是当今社会不可少的素养。
通过美术的学习便可以形成美术学科核心素养,最终会成为人的一种关键能力、必备品格。因此,作为高中的美术教师,要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进行这一素养的培养。
二、高中时期的“核心素养”如何在美术教学中得到优化
1.在高中美术课堂教学中,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首先,教师对教学模块进行优化,从而提高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高中的美术课,是培养学生全面性的美术学科素养。教师对每个教学模块在教学的过程中进行优化,丰富教学活动内容,促进学生美术素养的形成。其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资源,使用图片、视频、声音等多种媒体,让学生感受、体验美术的魅力,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培养艺术素养。第三,教师培养高中学生美术素养时,教学评价是重要的手段。建立良好生评价机制,使学生在评价的过程中美术素养得到提高。第四,教师使用多种教学方式,来促进学生美术素养的提高。
2.利用课外活动,促进学生美术核心素养的发展
教师不仅可以在美术课上对学生进行美术核心素养的培养,还可以利用丰富的课外活动,对学生的美术素养进行培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要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让学生多欣赏中外著名美术作品,从而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大量的实践机会,能够促进学生对艺术的应用。
3.参加美术学科竞赛活动,提高学生美术核心素养
学生参加美术学科竞赛,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历练,能够获得课堂上不能获得的知识、经验,如:色彩对比调和、黑白灰分布、形式美法则的运用、用笔、线条组织、构图安排、造型设计、元素融入、托物寄情等,使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得到有效的提升。
4.联系生活,激发兴趣
作为美术教师,要将课本和生活联系在一起,并积极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感知学习内容中的美术情感和思想。通过专门的教学方式、方法,将学习内容中的思想情感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这样学生才会乐于学习,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兴趣,提高美术学习的效果。如在湘版《美术鉴赏》第三单元第三课《托物寄情》中,课前我问了几个问题:同学们,你们孤独吗,孤独的时候你们会去干点什么?然后展示自己孤独时候画的一张国画小鸟,并进行讲解,进而引出课题,这样学生会有共鸣,对本课的内容会有兴趣,假如很理论的说课,学生的兴趣减弱,课堂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5.优化师生情感,促进学生美术素养的提高
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情感关系的好和坏,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对美术的学习效果,师生之间的情感关系得到优化,为学生的美术学习提供一个良好、积极的氛围,学生自然会喜欢美术的学习,这样也会形成一个良好的情感教育氛围。要想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首先教师要具有较高的美术素养,它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不断地进行美术方面的训练和学习,来满足新课改中美术教育教学的需要,从而提高学生美术教育教学的质量。另外,高中美术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还应该积极的、充分的尊重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理解,对美术作品的认识,让学生结合作品创作的背景,来充分认识创作者的意图,来理解创作者所要表达的意境。另外,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很重要。高中生作为个体,是有人格、有尊严的人,因此如果教师在美术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不尊重学生,不理解学生的想法,学生的心理会产生阴影,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会受到阻碍,师生情感教学无法顺利进行。所以,在美术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学生美术素养的基础。
三、结语
“教育应培养什么样的人”是 “核心素养”的核心问题。教育部门和教师应当重视地方文化的发掘、整理、开发、利用,形成有效的校本课程,唤醒人们更多地关注自然、生活、生命、社会,以及身边的文化遗存,让学生真切地感受身边文化的存在,不忘历史、文化史,延续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方文化,让这种属于我们自己的地方文化生根发芽,不断传承。作为一名高中的美术教师,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告诉我,提高民族文化的素质需要美术文化教育,塑造民族的性格需要美术文化教育,开放民族的胸怀需要美术文化教育,提升民族的理想需要美术文化教育,推动民族的创新同样需要美术文化教育。美术文化教育在提升“核心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胡知凡. 基于高中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命题与测评[J]. 教育参考,2016,04:9-17.
[2]李艺明.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美术鉴赏课――千年历史文化古镇贡川[J]. 学周刊,2017,10:232-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