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循环经济原理范文

循环经济原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循环经济原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循环经济原理

第1篇:循环经济原理范文

范式创新与循环经济

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具体途径,环境经济学界提出了循环经济的理念。循环经济是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技术、法律规制、经济政策、市场机制为手段,将“资源―产品―废物排放”的传统线性物质消耗范式变革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循环范式,以最小的资源能源消耗和最少的污染排放,取得最大的经济产出,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统一。中国要在实现2020年经济翻两番的目标的同时使环境状况好转,单位GDP产生的污染总量必须降低到2000年的八分之一,显然,必须创新经济增长模式。

中国在20世纪70年代末的环境立法中实行的是“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虽经几次扩展但其内容与“谁污染,谁治理”的办法没有根本的差异。“谁污染,谁治理”的局限性就在于将污染治理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其最大的缺陷就在于虽有排放标准却无总量控制,忽视了环境容量的极限。而且,这种治理模式对于大量乡镇小企业和生活污染没有可行性,因为小企业和居民没有能力,其结果是“只污染不治理”。2000年以来,中国才真正开始推行污染总量控制战略。

第2篇:循环经济原理范文

关键词:循环经济 工业园区 健康发展

0 引言

2005年吴忠市地方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75亿元,完成增加值13.6亿元,各项指标增幅均居全区前列。仔细分析全市工业产值构成,就会发现工业园区已经成为吴忠市工业经济的中流砥柱。如何更好的发挥好工园区的经济效应,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此推动工业强市战略的更好实施,在工业园区的发展过程中,如何以循环经济理论为指导,把工业园区建设成生态工业园区引起了我们的思考。

1 用循环经济理念发展工业园区的必要性

1.1 循环经济是新型工业化的实践模式 循环经济,是建立在物质、能量不断循环使用基础上与环境友好的新型范式。它融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等为一体,把经济活动重组为“资源利用—产品—资源再生”的封闭流程和“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的循环模式,强调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和谐共生,要求把经济活动组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过程,所有的物质和能源要在这个循环经济中得到合理和永续的利用,实现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取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它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可以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共赢”。它以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为准则,模拟自然生态系统运行方式,综合考虑经济结构内部各产业之间的有机联系和公共关系,使社会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传递、迁移、循环依照经济规律运转,循环经济将生产和消费有机地联系起来,一并纳入到可持续发展框架中。循环经济是用环境友好的方式利用资源和能源,有利于在全社会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因此发展循环经济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一种重要途径。我国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就必须用新的思路去调整旧的产业结构,用新的机制激励企业和社会追求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

1.2 生态工业园区是循环经济的重要表现形式 生态工业园区是生态工业理论的一种实践,是依据循环经济理论和工业生态学原理而设计的一种新型工业组织形态,是我国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之后第三代工业园的主要表现形式。它通过工业园区内物流和能流的正确选择,模拟自然生态系统,形成企业问的共生网络,对物质与能量进行优化,从而在区域内达到平衡,形成内部资源、能源高效利用,外部废物排放最小化的可持续地域经济发展综合体。区域内的企业形成了一个相互依存类似自然生态系统过程的工业生态系统,建立起工业共生和代谢关系,使自然资源在整个生态过程中进行闭路循环,有效地治理了工业污染,在根本上解决了环境污染问题,从而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实现自然环境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生态工业园区建立起来的工业生态系统,是循环经济“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充分体现。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已成为处理长期围绕人们在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解决结构性污染和区域性污染、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工业化的一种可持续发展模式,是世界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1.3 生态工业园区具有明显的效益 生态工业园区的经济圈内基础设施共享,物流成本降低,形成了企业发展的资源综合优势,使生态工业园区在经济、环境、社会各方面取得明显的效益。在工业生态学的指导下,园区内形成一个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封闭体系,使一个企业产生的废料成为另一个的原料,有步骤地回收和利用了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废物和副产品,从而解决了部分企业原材料和能源的来源问题,节省了企业处理废物的费用,使组成生态链的园区内企业增加了净利益,提高了园区的经济效益。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吸引了相关生态链的企业在园区内聚集建设,能增加当地的就业率和税收,提高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园区内资源和能源,特别是不可再生资源的节约,生产废弃物排放的减少,使整个园区达到污染物的零排放或极小量排放,大大减轻了环境负荷,改善了人类生存环境。

因此,在工业园区的发展过程中,必须以循环经济理论为指导,把工业园区建设成生态工业园区,是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是吴忠市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2 发展生态工业园区的设计

生态工业园区是依据循环经济理念和工业园原理而设计的一种新型工业组织形态。生态工业园区通过模拟自然系统建立产业系统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形成互利共生的网络,达到物质能量的最大利用,最终减少工业生产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和危害。它的目标是尽量减少废物,将园区内一个工厂或企业生产的废弃物或副产品用作另一个工厂的投入或原材料,通过废物交换、循环利用、清洁生产等手段,最终实现园区的污染“零排放”。

2.1 能源工业园区的循环模式 这类工业园区的主体企业是采掘企业、洗煤厂、火电厂、煤化工企业、金属镁及镁合金厂等,对该工业园区的发展主要以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和回收率为主。对采掘业加强资源开发管理,健全资源勘查开发准入条件,改进资源开发利用方式,实现资源的保护性开发。从而完善采掘业的采、选工艺,提高回采率和综合回收率,降低采矿贫化率,延长矿产资源寿命。大力推进尾煤,废石的综合利用。对资源消耗型的生产企业,优先采用资源利用率高、污染物产生量少、能源消耗低以及有利于产品废弃后回收利用的技术和工艺,加强对能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努力提高资源的产出效益。建立以采掘业产出为基础、资源生产、加工为主动脉的产业链,即采掘业产出的煤炭就近供应给洗煤厂、电厂,产出的白云石供给金属镁及镁合金厂作生产原材料,产出的白云石供给电石厂生产电石,进而生产PVC树脂及其它产品;洗煤厂生产的优质煤供给煤化工企业作原材料;电厂生产的电力供给园区企业作为生产动力。综合形成四个产业链条:锌矿—锌厂—锌锭—硫酸—化肥厂—水泥厂;铅矿—粗铅厂—电铅厂—铅锭;粗铅厂—硫酸一化肥厂—水泥;煤—电—铝产业链。同时对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副产品、废弃物通过贸易方式进行综合利用,拓宽生产链条,随着园区循环经济进一步发展,将会有更多的资源综合利用及有色金属深加工项目的入住园区,形成日益复杂的生态工业网。

2.2 新材料工业园区的循环模式 这类工业园区的主体企业是电厂、铁合金厂、镁及镁合金厂、发电厂、水泥厂等。对这类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益的企业,在进入园区时要严把“环保关”。坚决杜绝采用国家明令淘汰落后生产工艺、设备的企业入园,严格执行环保“三同时”制度。加强镁及镁合金等新材料的研究开发;如镁的复合材料、锌材料、铅合金材料等。在建立生态工业园的基础上,加强工业园环保型工艺的研究开发,努力形成循环利用的环保产业链。最后,要通过形成资源多金属开发与冶炼、精深加工、新材料的产业链,并促进合金新材料向装备制造业延伸。

2.3 农产品加工工业园区的循环模式 吴忠市一直以农业发展带动工业发展,这几年的工业强市战略的实施,大力带动农副产业的发展,逐渐发展成了一批综合种植和养殖园区,同时发展成了以乳品加工厂、淀粉加工厂、羊绒加工厂和其它辅助企业集聚的农产品加工工业园区。对这类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园区要结合种植业和养殖业的特点,积极扩大种、养规模,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拉长加工企业的下游产业链条。围绕“生态农业”这个主题,通过“农户+基地+企业”的农、工模式,以“生态农业促进产业、发展产业促进经济”的思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开展资源综合利用。

3 用循环经济理念健康发展工业园区的对策和建议

3.1 以循环理念科学规划工业园区 要把发展循环经济纳入全市国民经济发展计划中,用循环经济的理念对工业园区布局进行同一规划,对各园区的全局发展过程中的功能进行重新定位,充分发挥产业集聚和工业生态的协同效应,围绕核心资源发展相关产业,建设基础设施和最终废弃物集中处理中心。支持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保护能力较强、潜力较大的园区加速发展;鼓励各园区在环境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发展循环经济,不断降低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强度;把污染治理和生态建设作为经济增长的重要产业予以大力支持。

3.2 为生态工业园区进行制度框架设计 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要上新的台阶,就必须要有制度创新,要有政策引导。因此,首先要设计一种制度框架,明确生态环境和基本资源的产权关系,明确规定其交易机制,运用市场机制鼓励企业提升环保作为,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3.3 积极延长工业园区产业系统的生态工业链条 要通过对园区企业系统进行物流和能流分析,有选择性的引进关键链接项目落户园区,关键性的链接企业不在规模的大小,而在于其示范性与凝聚力,一旦形成规模,形成生态产业链优势,就会对外部投资构成较大的吸引力。

3.4 大力推行清洁生产,促进工业园区循环经济发展 清洁生产是对产品和产品的生产过程采用预防污染的策略来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在生态工业园发展过程中,不少园区很重视把上下游企业连在一起串成产业链,但对这条链上每一个企业产污、排污的控制重视不够,忽视了生产过程的污染控制。发展生态工业园区和循环经济所追求的是生态工业链每一个环节都是清洁的,其资源、能源消耗和污染物的产生都是很低的,因此,应大力开展清洁生产,促进工业园区循环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第3篇:循环经济原理范文

[关键词]中药资源;中药资源化学;中药资源循环利用

Research on resources chemistry of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s and

resources recycling utilization ways and goals and tasks

DUAN Jin-ao*, SU Shu-lan, GUO Sheng, JIANG Shu, LIU Pei, YAN Hui, QIAN Da-wei, ZHU Hua-xu, TANG Yu-ping, WU Qi-nan

(Jiangsu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 of Chinese Medicinal Resources Industrialization, and National and

Local Collaborative Engineering Center of Chinese Medicinal Resources Industrialization and Formulae Innovative Medicine,

Nan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Nanjing 210023, China)

[Abstract]The objects of research on the resources chemistry of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s (RCCMM) are promotion of efficient production, rational utilization and improving quality of CMM and natural products. The development of TCM cause depends on the efficient utiliz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MM, hinges on the technologies and methods for using and discovering medicinal biological resources, stand or fall on the extension of industy chains, detailed utilizaion of resource chemical components by multi-way, multi-level. All of these may help to the recycling utilization and sound development of RCMM. In this article, five respects were discussed to the RCCMM researches and resources recycling utilization ways and goals and tasks. First,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resource scarcity, discovering or replacing CMM resources, protecting the rare or endangered species or resources. Second, based on the multifunctionality of CMM, realizing the value-added and value compensation, and promoting the utilization efficiency through systermatic and detailed exploitation and utilization. Third, based on the resource conservation and environment-friendly, reducing raw material consumption, lowering cost, promoting recycling utilization and elevating utilization efficiency. Fourth, based on the stratege of turning harm into good, using the invasive alien biological resources by multi-ways and enriching the medicial resources. Fifth, based on the method of structure modification of chemical components, exploring and enhancing the utility value of resouces chemical substances. These data should provide references and attention for improving the utilization efficiency,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recycling economy, and changing the mode of economic growth of agriculture and industry of CMM fundamentally.

[Key words]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 (CMM) resources; resources chemistry of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s (RCCMM); recycling utilization of CMM

doi:10.4268/cjcmm20151713

中药资源是保障国民健康、发展民族医药产业的物质基础。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有赖于中药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有赖于药用生物资源可利用物质、潜在利用价值的发现技术和手段,有赖于中药资源类群中资源性化学成分的多途径、多层次、精细化利用和产业链的有效延伸,从而实现其循环利用的资源化学研究和资源产业健康发展的目的,体现资源的可用性、多宜性的本质属性以及资源的经济、社会及生态效益。

中药资源化学研究的目的是促进中药及天然药物资源的有效生产、合理利用和产业的提质增效。因此,中药资源化学的研究思路将围绕立足于自然资源的稀缺性原则,以寻找发现或人工生产可替代性资源,保护珍稀濒危物种和自然药用生物资源;立足于中药资源的多宜性原则,从多途径多层次挖掘和拓展资源经济产业链;立足于资源节约型原则,提升中药资源的利用效率和产业化效益;立足于环境友好型发展原则,促进中药资源产业化过程绿色发展;基于化害为利的资源化策略,研究开发具有药用价值的外来入侵生物资源;基于化学成分结构修饰策略,挖掘和提升中药资源性化学物质的利用价值等几个方面,在药用生物生理生态学、中药及天然产物化学、各类分析化学和生物活性及功效评价等研究方法的支持下,借助现代生物工程、制药工程等先进制造技术,以推动中药资源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中药资源化学及资源循环利用的研究思路与发展框架论述如下。

1立足于资源稀缺性原则,寻找发现或人工生产可替代性资源,保护珍稀濒危物种及自然资源

资源的稀缺性是经济学概念,它是指在一定时空范围内能够被人们利用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而人们对物质需求欲望是无限的,这两者矛盾构成了资源的稀缺性。这种矛盾的存在是永恒的,而资源稀缺性将推动资源科学的进步,推动资源节约、资源替代和积极寻求新资源,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同时,资源的稀缺性也是资源评价的重要指标。

1.1从近缘植物类群中寻找和发现替代性中药资源资源的稀缺性是自然资源的基本属性。中药资源的蕴藏量是有限的,随着人口剧增,中药资源的消耗量增加,其稀缺性日益突出,以致许多中药资源类群日趋衰减,甚至处于濒临灭绝的境地,一些自然选育的优良资源种质正在逐步消失或流失,成为我国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制约瓶颈之一。为了扩大和寻找发现替代资源和新资源,依据“近缘植物中含有相似的化学成分”的植物化学分类原理<sup>[1]</sup>,运用中药资源化学研究思路和方法,通过从自然资源近缘生物类群中寻找发现替代性资源,为珍稀、濒危、紧缺和高含量、低毒性、高附加值资源性化学物质资源的提供替代或补偿,有利于协调中药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关系,有利于促进中医药事业及中药资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1.2驯化培育和发展人工生产以替代和补偿自然资源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在先贤智慧的指引下不断认识和利用具有药用价值的植物、动物、菌物、矿物等自然资源,保障了民众的健康与繁衍,形成了内涵丰富的中医药资源体系。但部分自然资源品种由于生物种质或生态的脆弱性导致种群衰退、种群数量减少,蕴藏量不敷应用;有些多年生药用生物种类则由于形成药用部位的更替或再生周期长,生物产量难于满足利用需求;有些则是随着人口的剧增和中药工业快速发展的产业需求量激增,出现了竭泽而渔过度利用自然资源的窘境,造成了自然生物的更替周期与利用需求的允收量之间的平衡被打破。迄今,在中药配方饮片和中成药生产使用的近千种药材中,约有30%的种类已由原来依赖于自然资源提供而不得不通过人工驯化、占据大量农田和生产资料发展种养殖生产以替代和补偿资源的短缺,满足人口健康的需求。因此,通过人为活动影响逐渐将某些野生药用生物进行驯化,实施家种或家养以获得所需要的中药资源原料为人工药材资源。

随着社会需求的不断增加,人工培育药材资源不仅从种类还是数量上来看,均呈现出必要性和迫切性。开展变野生种类为家种、家养种类,发展大规模的种植和养殖生产,以及药用生物资源的野生抚育等研究,可突破传统的中药材生产经营模式,促进生态环境保护,有利于重建或恢复一些药用生物资源种群的更替和再生与开发利用间的平衡,减轻生态环境的压力,缓和人类无限需求与有限资源之间的矛盾,从而推动实施中药材规范化生产及发展新兴的中药生态农业产业化模式。

2立足于资源多宜性原则,通过系统性和精细化开发利用,实现资源价值增值和价值补偿,提升资源利用效率

中药资源具有满足人类多种需求的性能,物质的、精神的和生态的等。由于药用生物资源种类繁多,药用部位不同,新陈代谢产物多样,因而不仅可药用,也可作为化妆品、保健品、健康食品、调味品、环境健康产品、生物农药等资源性产品制造的天然资源原料;中药和天然药物资源的开发也是多层次、多途径的,可开发药物原材料,亦可作为有效部位提取的原料,或作为单体化合物或先导化合物分离以至化合物结构改造与修饰等的重要原料等。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资源的多宜性特点在不断扩展和延伸,自然资源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也在不断提高和拓展。

2.1传统药材的再认识及其新用途、新价值的发现由于科技发展水平和对传统药材认识的局限性,中药材的生产与利用较为局限。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进步,对传统药材有了更为深入的研究与认识。每种中药资源往往具有多种应用用途,既可直接入药,又能从中提取制药原料,或有利于保护环境和维持生态平衡。除供药用外,还可用于食品、保健品、日用化工品、轻工业产品、农林产品、园艺产品等的开发。药用动物或植物的不同组织器官及其所含有的资源性化学成分又往往具有不同临床功效、生物活性以及多宜性价值等特点。因此,依据中药资源化学原理和利用策略,开展传统药材的再认识和新用途、新价值的发现研究,提高资源产品的价值和产业化效益,延伸和拓展中药资源经济产业链<sup>[2]</sup>。

2.2多途径开发利用及多层次精细化产业发展以消耗中药资源性原料为特征的中药资源产业属于我国传统特色经济产业范畴,工业化与现代化基础较为薄弱。药材的商品属性为农副产品,未能体现出特色资源的经济性和稀缺性特征;中药饮片的商品属性尽管是药物,但由于缺乏药品应有的、严谨的科学内涵系统揭示和精细化的生产制造和价值展现,仍处于低附加值原材料的状态;以中成药制剂生产为代表的中药资源深加工产业集群近年来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占据我国整个医药产业板块的三分之一,受到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sup>[3]</sup>。

然而,由于大多数品种的生产仍在遵循较为落后的传统生产工艺和标准在进行,表现出中药资源性原料提取过程转化利用效率低下,功效物质的转移率不高,导致宝贵的化学成分随药渣的排放进入废弃物环节。从中药资源化学的认识角度,更为重要和迫切需要得到中医药行业及其资源科学研究和资源产业领域关注的问题是:中药传统功效的多元化是先辈们长期临床实际的经验总结,每一元功效的实现均有其相对应的物质基础,这为医者处方配伍或是药者辨识其物质与功效之关联带来了诸多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若能集中各方力量和科技资源对常用大宗中药材的多元功效及其物质归属进行系统研究揭示,将为当代社会科学认识和广泛接受中药资源性产品提供有力支撑,也将为中药资源的多途径开发和多层次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尤其是可促进将一味药分解转变为多味药,通过各自的精细化利用形成源自单一药材原料的高附加值产品群,推动中药资源产业向着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精细高值型的绿色高效产业发展模式转型升级。

通过科技创新将有限的药用生物资源所蕴含的资源价值潜力充分挖掘和释放出来并有效的转化为生产力,延伸资源经济产业链,提升资源产业价值水平<sup>[4-5]</sup>。

3立足于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原则,减少资源消耗,促进循环利用,降低资源成本,提升资源利用效益

随着国内外市场对中药及天然药物资源性产品的需求量不断增长,利用资源与节约资源、保护资源与开发资源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为了实现中药资源的有效供给与可持续发展,必然要求人们树立节约资源的意识,建立节约资源的公约,寻求节约资源的对策,研究节约资源的途径和方法,发展资源节约型社会。随着经济社会转型升级,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也在发生着转变,最终导致循环经济的发展和绿色产业的兴起。循环经济的内涵是减量化、资源化和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绿色产业是基于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资源利用合理、产品的生产和消费过程安全、无污染的产业。核心内容包括在中药农业生产过程中建立生态中药农业规程,减少资源投入、减少废弃物排放和资源回收利用;在中药工业生产过程中推行和逐步实施工业废水的自然处理技术、水体富营养化的生态处理工程、固体废弃物的无害处理以及污染治理生物技术等绿色企业标准。目的是推动中药农业、中药工业及中药产品消费等产业链在循环经济理念的引领下走向“绿色”和“无害”,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中药资源产业循环经济的发展<sup>[6]</sup>。

3.1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减少资源消耗,节约土地空间和生产力成本随着我国人口的不断膨胀,与人们的生存和健康息息相关的两大社会问题将会越来越突出,其根本之道和解决之策就是要拥有充足的土地和空间以生产足够的粮食和药物。然而,我国可耕及可开垦的土地面积和水土资源用于粮食生产已显得捉衿见肘,但现实问题是由于中药工业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对药材原料的需求量在大幅攀升,种药材与种粮食争夺水土资源的矛盾日益凸显。如何解决这一战略难题,那就是通过切实推进中药材规范化生产(GAP)以有效提升单位面积的产量和药材品质<sup>[7]</sup>。通过对大宗常用中药材以生产区域的科学规划和基地建设,实施机械化、规模化生产,有效提高生产力水平,真正改变目前千家万户、千差万别的生产方式和产品质量,以提升资源的生产效率,节约宝贵的土地空间。提升中药资源利用效率,减少资源消耗,节约土地空间可借助的方法是多元的、创新驱动的途径是多样的。诸如,通过加强合成生物学、细胞工程、酶工程等相关学科的科学研究和成果的转化应用能力,大力提升和推广重要资源性产物的工厂化和工业化生产。

在中药资源产业化过程中,通过现代提取分离、精制纯化等工业技术集成和材料科学的有效运用,通过深加工过程的工程技术革新与工艺条件优化,通过生物活性系统评价,发现药用生物资源的多宜性价值和新用途,实现综合利用,减少资源投入和消耗,降低生产成本,提升资源利用效率,节约生产力成本<sup>[8]</sup>。通过适宜技术集成和工艺条件优化,促进药材中资源性化学物质的有效转移和得率提高,减少资源投入;通过对药用生物资源各类资源性化学物质的利用价值不断研究发现,以逐步实现有限资源的多元化、精细化利用,已成为减少资源消耗、推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推广模式;通过降低原料成本以提升产品竞争力,实现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产业发展目标<sup>[9]</sup>。

3.2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减少资源浪费,节约药材生产,促进循环利用通过药材资源的循环利用和减量化使用,可有效改善和减少目前通过大量种植生产药材,再从药材中提取获得某一化学组分或成分而造成巨大浪费的线性生产方式,以有效节约水土资源,实现资源生产和利用效率的提升,促进中药资源循环利用和高效经济产业的发展。

传统中药材除全草类、昆虫和小型动物等以全体入药外,大多药材是取自于植物或动物体的某一部位或组织器官。植物性药材多以其根或根及根茎、叶片、花或花序、果实或种子等;动物性药材则多用其幼角或骨化角或洞角、骨骼、甲(壳)、皮肤及其衍生组织、脏器组织、分泌物或病理产物等。因此,在药材生产加工过程中产生的非药用部位或下脚料常被作为废弃物遗弃或低值化简单利用。例如,中药人参的根及根茎为传统的药用部位,地上茎叶未被重视和加以有效利用。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人参茎叶、花、果序等均含有与人参相似的资源性化学成分,其药用或保健价值均很高。据此人参各组织部位的资源价值得到了充分的释放,人参资源经济产业链得到了有效延伸。人参叶作为新增药材品种也正式被《中国药典》所收录<sup>[10]</sup>。

传统药材的形成具有动态性、传承性的演化特点。面对药材的生产已从采集于自然资源以满足行医者需要发展至大面积规模化栽培生产和养殖,并延伸形成庞大的中药资源经济产业链。在此过程中产生大量的传统“非药用部位”被废弃而导致资源的巨大浪费和环境压力,针对传统非药用部位充分挖掘和发现其可用性和多宜性价值,对提高中药资源利用效率,发现新用途,实现物尽其用的目的,具有重要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近些年来,由于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对传统药用部位及非药用部位资源性化学成分的深入研究,对其科学认识及其资源价值有了新见解和新思路。有些传统非药用部位的资源价值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和深入研究,诸如银杏叶、杜仲叶等逐渐演化为药用<sup>[11]</sup>,成为中药体系中的新增品种。

同时,随着以消耗中药原料形成的产业集群不断扩张和日益庞大,中药资源深加工产业化过程中产生的废渣、废水、废气等废弃物大量排入生态环境中造成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但这些由药渣、废水形成的废弃物是基于该品种生产过程未加以回收利用,或未形成循环利用的经济发展模式,未形成有效的再利用资源产业链而言的。就资源学认识角度,废弃物只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若能采用循环经济发展的理念,融入现代科学技术要素,发掘其资源价值并进行有效转化利用和产业化开发,这些产业链环节中产生的废弃物仍然是值得进一步开发利用的可利用资源,需要全社会和相关行业加以关注和投入。

由此表明,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发展,人们资源观念的更新,资源产业化过程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将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有力推动。通过科技创新驱动发展,实现多学科、多领域适宜技术,尤其是生物工程技术的集成应用,将有效促进中药废弃物中资源性化学物质的转化与转移,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延伸资源经济产业链。针对具有一定资源化潜力的中药废弃物,可通过微生物、细胞、酶等生物转化,发酵转化技术等<sup>[12-13]</sup>;或可采用提取富集、化学转化等适宜技术加工处理,使其转化为利用价值较高的资源性物质,以提高产品附加值,充分挖掘中药废弃物的资源化潜力;或通过技术革新或技术集成,提升资源性物质的利用效率等,实现中药资源的循环利用和可持续发展<sup>[14]</sup>。通过倡导和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和生产方式,将可在中药资源产业链过程中节约大量的生物资源、水土资源、劳动力资源、环境成本资源等社会资源和生产力要素,将对我国医药行业的科技进步和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的整体提升起到不可估量的战略性贡献<sup>[15-16]</sup>。

4基于化害为利的资源化策略,研究揭示外来入侵生物资源的药用及多途径利用价值并加以有效利用,转化和丰富我国药物资源体系

外来入侵植物(alien invasive plants)是世界各国资源经济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共同问题,是国家贸易绿色技术壁垒,是实现国家生态安全战略目标的主要障碍<sup>[17-20]</sup>。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及其人员、商贸、旅游等交流的通道和方式的纷繁复杂,以不同目的、各种途径进入我国的生物种类与日俱增。据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的调查数据,我国的外来入侵植物共有107种75属,其中约有58%是以食用、药用以及农业、林业生产等目的主动引进或是被动接受的。这些外来生物资源种群中部分已成为经济作物得以发展,产生了一定的资源价值。许多物种在入境时表现为中性,甚至良性,而当它们离开原来的生态系统后,在新生态系统中缺少了原系统中其他物种和天敌的制约,表现为生机盎然,甚至疯长蔓延成灾,对我国的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及人类健康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迫使人们采用强制清除的手段,或是简单、低附加值的利用策略。分析表明,部分外来入侵生物在其原产地就具有药用价值,或是我国药用生物资源的近缘种,有的已经成为常用药材。因此基于中药资源化学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开展其资源化利用研究,不仅可拓宽外来入侵生物治理渠道,降低治理成本,变被动防治为主动利用,实现其资源化开发,化害为利,变废为宝<sup>[21]</sup>。

4.1选择为害严重的生物资源类群,开展系统的资源化学研究,为开发利用提供支撑外来入侵生物的资源化可看作一个涉及经济、环境、社会效益等多个目标的连续过程,在其资源化过程中经济效益目标和环境效益目标之间的权衡及其动态演变特性决定着资源化模式及其合理性。因此,依据外来入侵生物的所含物质的化学组成与资源化潜力,可分门别类制定资源化利用策略。如对外来入侵植物可经简单加工处理实现饲料化、肥料化、材料化或直接燃烧等方式的粗放低值资源化利用;针对具有一定资源化潜力的外来入侵植物,通过生物转化等适宜技术加工处理,使其转化为利用价值较高的资源性化学物质,实现其转化增效资源化利用;也可利用化学分离技术获得具有潜在开发价值的资源性化学成分,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将外来入侵植物资源转化为具有生物功能的资源性化学物质,实现其精细高值资源化利用。最终实现对外来入侵植物的分类、系统利用。充分有效地利用入侵植物将其加工转化,不仅对合理利用生产和生活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而且对能源日益枯竭的今天具有重大意义。

4.2借鉴原产地应用经验,采用多途径利用模式,形成特色资源经济产业调查分析表明,部分外来入侵生物具有一定药用价值的记载。因此,可借鉴该物种原产地及其他民族和区域的应用经验和资源价值,开展验证性和拓展性研究,将其为我所用,丰富中药及天然药物资源宝库。在阐释其药用功效的基础上,揭示其可利用物质及利用途径,从资源植物、药材、饮片、提取物、化学部位、活性化学成分多个层面实现其分级利用与产业化开发。依据该植物类群所处的系统分类学地位,也可通过比较性化学分析与生物活性评价,以发现其作为替代资源的可能性和可行性,同时也可定向富集、分离其可利用化学组分,用于医药产品、标准提取物及化学对照物质的产业化开发。

此外,依据原产地的应用经验,也可采用生物农药化、饲料化、肥料化、能源化、基质化及工业原料化等若干领域多途径开发利用策略,挖掘其在生物农药、天然色素、生物质能源、畜牧饲料、纤维材料及生态治理等方面的资源化潜力,以最终构建其资源化系统利用模式,形成基于外来入侵生物治理与利用相结合的特色资源经济产业链<sup>[22-25]</sup>。

5基于化学成分结构修饰策略,发掘和提升中药资源性化学物质的利用价值和潜在利用价值

当前,人类发现新天然产物的能力已经得到空前提高。然而,在种类和数量浩瀚如海的已知天然化合物中被人类利用的仅仅是极少部分,绝大多数天然产物在被发现之后并未得到有效利用,甚至被束之高阁。因此,基于合成化学及生物转化技术已经取得的进展和科技成果,并结合中药资源性化学成分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可对已有天然产物进行结构修饰或改造<sup>[26-27]</sup>,挖掘其利用价值,改善其利用效率,最终提升资源性化学成分利用价值和产业化效益。

5.1提供制药原料和紧缺、难合成中间体目前,从天然产物中寻找活性先导物进而创制新药仍是全球药学工作者孜孜以求的有效途径之一,并已取得许多重要成果。由于多数天然产物结构较为复杂,人工合成存在技术难度大、合成成本高等弊端。因此,基于中药资源化学的研究技术与方法,从中药资源生物中挖掘可供利用的资源性化学成分,采用化学/生物转化技术进行结构修饰,制备成制药原料或用于人工合成难以制备的医药中间体。如以存在于薯蓣科、百合科、玄参科、菝葜科、蒺藜科和龙舌兰科等植物中的薯蓣皂苷类化学成分为原料,经水解可制备成用于孕激素等甾体类药物生产的重要原料,解决了甾体药物制备过程中甾核结构难以合成的问题。

5.2发现利用价值和附加值更高的半合成修饰产物以资源利用价值为导向,通过对中药资源生物中的化学成分进行结构修饰,使其转化为资源价值更高的修饰产物,提高其资源效率。如通过结构修饰一方面可使某些资源性化学成分转化为活性更强或副作用更低的修饰产物;另一方面也可通过结构修饰,改变其理化性质进而改善其物化稳定性以及体内动力学行为,最终达到增强其成药性的目的。如以存在于中药五味子中,具有保肝和降低转氨酶作用的木脂素类资源性化学成分五味子丙素为原料,通过结构修饰获得其修饰产物联苯双酯,其活性远强于五味子丙素,现已开发为具有保肝降酶作用的临床常用药物;以苦豆子总生物碱为主要原料经氧化修饰,使其中含有的苦参碱类资源性化学成分全部转化为对乙型肝炎病毒活性更强的氧化苦参碱,从而开发为用于乙型肝炎治疗的临床常用药物,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此外,存在于中药千层塔(蛇足石杉Lycopodium serratum)中的石杉碱甲(huperzine A) 为胆碱酯酶抑制剂,用于提高老年性痴呆的认知能力,但由于其在体内易被质子化不利于透过血脑屏障,减少了脑内分布影响了生物利用度。目前有研究对其结构进行了修饰,获得的修饰产物mimopezil血脑屏障透过率显著增强,进入中枢后可水解释放出原药石杉碱甲,提高了石杉碱甲的利用效率。利用微生物Streptomyces griseus (ATCC-13273) 对青蒿素等的生物转化研究,得到一个新化合物9α-羟基青蒿素,体外抗疟实验表明该化合物具有抗恶性疟原虫FCC/HN的活性<sup>[28]</sup>。此外,还可利用微生物假单胞菌B1、毛霉、禾谷镰刀菌定向的将喜树碱转化成10-羟基喜树碱;利用微生物中的脱烷基化酶、羟化酶等使甲氧基喜树碱、去氧喜树碱转化成喜树碱、羟基喜树碱等。

中药资源化学研究思路与中药资源循环利用发展框架见图1。

6结语

中药资源化学学科研究服务于中药资源生产与利用全过程,以药用植物、菌物、动物、矿物等再生和非再生资源为研究对象,从中药资源生产和利用目的出发,研究药用资源生物体不同生长阶段、不同组织器官中次生与初生代谢产物的生合成规律及其分布特征;研究生态环境诸因子影响资源性化学成分的积累动态与消长规律;研究濒危、珍稀、紧缺中药资源的替代和补偿;挖掘中药资源的多途径、多层次、精细化利用价值和潜在价值;研究中药资源产业化过程产生的传统非药用部位及深加工产品制造过程产生的固液废弃物等的循环利用与产业化;开展外来入侵药用生物的转化利用及其产业化等。其目的是科学合理的生产和利用中药资源,经济有效的延伸和发展资源经济产业链,实现中药资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资源循环利用的核心目的是“变废物为财富”。通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从源头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实现物尽其用的目的,构建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和良性循环经济体系和发展方式。中药资源的循环利用将推进我国中药资源产业向着节约资源和环境友好的循环经济产业模式转变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周荣汉,段金廒.植物化学分类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2]段金廒,宿树兰,钱大玮,等.中药资源化学研究思路方法与进展[J].中国天然药物,2009,7(3):333.

[3]段金廒,周荣汉.中药资源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

[4]欧阳平凯,韦萍,姚忠.生物化工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化工进展,2003(1):1.

[5]欧阳平凯.加强生物催化与生物转化技术在我国药物源头创新中的应用[J].中国天然药物,2007(3):161.

[6]周启星.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概论[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3.

[7]任德权,周荣汉.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实施指南[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106.

[8]郭立玮.中药分离原理与技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9]李和平.现代精细化工生产工艺流程图解[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4.

[10]中国药典.一部[S].2010.

[11]崔克明.杜仲研究的历史现状和展望[J].西北林学院学报,1994,9(4):51.

[12]王雪根,徐虹,欧阳平凯.游离整体细胞生物转化反应行为[J].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3):32.

[13]卢定强,韦萍,欧阳平凯,等.生物催化与生物转化的研究进展[J].化工进展,2004(6):585.

[14]段金廒.中药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3.

[15]张伯礼.中医药事业发展与中药材资源[C].南京:2014中药及天然药物资源国际学术研讨会暨CSNR天然药物专业委员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 2014.

[16]张文秀.资源经济学[M].成都: 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

[17]徐妙芳,唐志荣,陈集双.入侵有害植物资源化利用及相关问题[J].生态安全, 2007(13): 34.

[18]闫小玲,寿海洋,马金双.中国外来入侵植物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J].植物分类与资源学报,2012,34(3): 287.

[19]徐正浩,王一平.外来入侵植物成灾的机制及防除对策[J].生态学杂志, 2004, 23(3): 124.

[20]严辉,郭盛,段金廒, 等.江苏地区外来入侵植物及其资源化利用现状与应对策略[J].中国现代中药, 2014 (12): 1.

[21]段金廒,宿树兰,郭盛,等.中药废弃物的转化增效资源化模式及其研究与实践[J].中国中药杂志,2013, 38(23): 3991.

[22]纪明山.生物农药手册[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

[23]范如芹,罗佳,高岩,等.农业废弃物的基质化利用研究进展[J].江苏农业学报, 2014, 30(2): 442.

[24]刘清术,刘前刚,陈海荣,等.生物农药的研究动态、趋势及前景展望[J].农药研究与应用,2007,11(1): 17.

[25]李淑君.植物纤维水解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26]马骁驰,果德安.中药活性成分生物转化的研究思路与方法[J].中国天然药物,2007(3):162.

第4篇:循环经济原理范文

鄂尔多斯盆地是我国最重要的能源盆地之一,煤炭资源蕴藏量位居全国各盆地之首,由于其特殊的地质背景,在晚古生代煤层中赋存大量一水软铝石和高岭石等富铝矿物以及镓、钛等稀有元素,构成煤铝镓共生复合矿产(或称为高铝煤炭资源)。该煤种在火力发电厂燃烧后形成的粉煤灰中氧化铝含量高达40%以上,相当于我国中级品位铝土矿中氧化铝的含量,是非常宝贵的再生含铝矿物资源。

统计表明,已探明高铝煤炭储量为236.4亿吨,高铝粉煤灰潜在蕴藏量62.5亿吨,相当于目前我国铝土矿已探明储量的2倍。由于准格尔等煤田尚深部煤层有待进一步探明,内蒙古高铝煤炭远景资源量超过500亿吨,是我国重要的铝资源后备基地。

二、高铝煤炭开发利用与高铝粉煤灰排放情况

目前高铝煤炭产能达到1亿吨。初步统计,内蒙古中西部地区12个火力发电厂年产高铝粉煤灰1180万吨,历年高铝粉煤灰积存量已超过5000万吨,其中氧化铝含量为40-51%;从保护高铝粉煤灰资源的角度分析,如果目前自治区所有产出的高铝煤炭全部就地集中燃烧转化,每年可产生高铝粉煤灰3000万吨,这表明现有高铝煤炭产量中约2/3外运分散掺烧,大大降低了粉煤灰中氧化铝含量,失去了提取氧化铝的经济价值,使得宝贵的再生含铝资源成为环境负担,应当引起各级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

三、科技创新与产业化实践

经过多年来科技攻关与产业化实践,大唐国际与清华大学合作开发了预脱硅—碱石灰烧结法高铝粉煤灰提取冶金级氧化铝并联产活性硅酸钙化工填料多联产技术,并建成投产了粉煤灰年产20万吨氧化铝示范生产线,目前已实现连续稳定运行,2012年通过中咨公司的技术经济评价,成为国内外首条粉煤灰提取氧化铝生产线。

根据示范生产线建设投资与实际运行情况,利用高铝粉煤灰提取每吨氧化铝的综合成本为3000元左右,略高于目前氧化铝的市场售价,但综合考虑联产活性硅酸钙和硅钙渣水泥熟料的收益,以及随着项目建设规模扩大和工艺优化对单位投资和生产成本的降低,由高铝粉煤灰提取氧化铝联产活性硅酸钙的工艺路线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与传统工艺相比,以高铝粉煤灰为主要原料提取每吨氧化铝可节约铝土矿2-3吨,节约石灰石1.5-2吨, 减少赤泥排放1.5-2.0吨,减少CO2排放2.6吨,消化处理高铝粉煤灰2.5吨,消化处理电石渣0.9吨,具有十分显著的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效果。

四、循环经济产业链的构建与战略意义

以高铝粉煤灰提取氧化铝为核心,结合特高压外送电源建设,将高铝煤炭资源就近定点燃烧,构建我国特色的“煤炭—电力—有色冶金—化工—造纸—建材”的循环经济产业布局,具有如下重要意义:

(一)保障我国铝资源安全,缓解铝土矿过度依赖进口的局面

按照目前高铝煤炭的产量,可产生3000万吨高铝粉煤灰,全部转化可提取氧化铝1200万吨左右,接近我国进口铝资源量。按照已探明的高铝煤炭储量,其中高铝粉煤灰的蕴藏量达62亿吨,可使我国铝资源保障年限延长30~40年。

(二)优化我国能源和铝产业布局,扶持西部地区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1.优化国家火电布局,保障电力稳定安全

“十二五”期间,国家将严格控制东部地区新增火电规模,降低煤炭消耗强度,同时鼓励西部地区依托大型煤田,有序建设大型煤电基地,输煤输电并重,增加远距离输电规模。未来较长时间,我国电力需求仍将持续增长,预计2015年火电装机9.7亿千瓦,比2010年增加2.8亿千瓦,增量部分将主要来自蒙东、蒙西、山西、陕北和宁东煤电基地。

统筹高铝煤炭资源循环利用,大力发展变输煤为输电,建设我国电力远距离、跨区域输送最主要的电源基地,这对于优化国家火电布局、保障电力稳定安全供应意义重大。

2.优化我国铝产业布局,有力促进节能降耗

我国铝工业布局分布不均衡,氧化铝主要分布在山东、河南、山西、广西等地,产能占全国的80以上;电解铝主要分布在河南、山东、内蒙、青海、宁夏等地区,产能占全国的60%以上;铝加工产能主要分布在珠三角、长三角和中部地区,产能占全国的70%以上;形成了一方面将西部煤炭资源长距离运输到东部地区燃烧发电,供应电解铝及深加工的电力消耗,另一方面依靠晋、豫、黔、桂四省和沿海进口铝土矿生产氧化铝,并将其长距离运送到西部能源丰富地区生产铝锭,再将铝锭长距离运输到中东部发达地区进行深加工的不利模式。地域布局不协调的局面造成煤炭、氧化铝、铝锭长距离运输,造成了大量能源的浪费,同时,由于铝工业是能源密集型行业,中东部地区的能源和资源已无法支撑铝工业的正常发展。依托西北地区高铝煤炭资源实施就地高效转化利用,变输煤输电为输送铝深加工产品,将大幅度降低煤炭、电力、氧化铝、铝锭等运输过程中的能源消耗,降低综合生产成本,不断增强我国铝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三)打造循环经济新模式,实现高铝煤炭资源价值最大化

加强高铝煤炭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构建煤电铝产业链,带动冶金、化工、建材和装备制造业等行业发展,形成紧密型产业体系,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和优化产业布局,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如将1亿吨高铝煤炭全部用于就地发电,可满足1500万千瓦外送电厂和1500万千瓦铝厂动力车间的燃料需求,产出的3000万吨高铝粉煤灰可提取1200万吨氧化铝,氧化铝进一步深加工可生产600万吨电解铝及深加工产品,同时还可产出900万吨活性硅酸钙。初步测算,1亿吨高铝煤炭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可实现产值1500亿元,使高铝煤炭资源增值近10倍;实现利税300亿元,同时直接增加就业3万人,带动产业链发展就业3万人,减少煤炭外运6000万吨。通过高铝煤炭—电力—氧化铝—铝深加工的循环经济产业链,实现了资源价值的最大化,从而推动内蒙古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大幅度增加就业人数,提高地方财政收入,促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的建立。

五、 结论和建议

1.从高铝煤炭资源的分布规律与资源特性入手,按照循环经济的科学理念,大力开展科技攻关与产业示范,进行总体产业规划布局,是解决这一重大问题的根本途径。

2.高铝粉煤灰提取氧化铝技术突破是实现上述循环经济布局的核心和关键

该技术的实质是基于对高铝粉煤灰资源特性的深入研究,实现其中氧化铝和氧化硅资源的深度分离和全部资源化利用,达到变废为宝、物尽其用的目的。产业化应用中,为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的经济效益,一方面要结合地区特点,尽量做到多种废弃资源的协同利用,另一方面必须开发多联产技术,搞好副产品的市场应用。

第5篇:循环经济原理范文

Abstract:The circulation economy is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advances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ne kind of preference pattern, utilizes the land utilization entire process the circulation economical idea, the safeguard land resource sustainable use, realizes the land resource sustainable use choice inevitably.

关键词:循环经济 土地资源持续利用

Key words:Circulation economical land resource Continually use

作者简介:陈文瑞,(1971.10-)男,福建省莆田市国土资源地籍调查队,本科,房地产经济师、土地管理工程师。研究方向:不动产经济,国土资源开发

【中图分类号】F30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069(2009)-09-0060-01

一、循环经济的内涵阐释

“循环经济”一词,是由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循环经济不同于传统经济,传统经济是一种“资源-产品-污染排放”的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其特征是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而循环经济是对资源与物质闭循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实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遵循生态经济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循环经济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循环经济倡导在经济活动的源头注意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要求尽量延长产品的使用期及服务的时间强度,通过再次利用,防止物品过早成为垃圾,抵制一次性用品的泛滥,同时它要求产品完成其使用功能后能重新变成可利用的资源。循环经济为土地资源由传统利用方式转向可持续发展利用方式提供了战略性的理论范式。在发展思路上彻底改变重开发、轻节约,重速度、轻效益,片面增加建设用地、忽视资源和环境的倾向。

二、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必要性及意义

首先,我国人均耕地少,加之长期以来许多地方只强调经济建设,忽视耕地资源保护的重要性,土地资源的严峻形势直接威胁到我国的粮食安全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人口众多,土地资源相对匮乏,人地矛盾日益尖锐。为了保持经济的快速增长,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循环经济就成为必然选择。发展以循环经济为中心的可持续土地利用规划是彻底解决人地矛盾的现实途径。

其次,土地资源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最基本条件,土地资源的多寡和优劣都是决定一个国家安全程度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土地资源十分匮乏,但在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中,因土地退化、损毁严重引起的环境问题却日益严重。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在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将会保持较高的用地需求,土地供需矛盾将会进一步加剧。缓解土地资源紧缺的压力,循环经济能极大限度地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将可以节省量的地球资源以备后代人发展使用。

最后,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相对贫乏的发展中国家,在土地利用中发展循环经济,才可以在满足人类对土地需要的同时,维护自然界的平衡。要改变那些只管建设、不管保护,滥开发、少治理,只重局部利益、轻视整体利益,只顾眼前利益、缺乏长远打算的错误做法,促进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

三、发展循环经济,确保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措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虽然保持了高速增长,却是以自然资源的超常规利用和污染物的超常规排放为代价的。而发展循环经济,走资源可持续利用之路是从根本上减缓土地资源的超常规利用及减轻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

(一)推进循环经济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牢固树立重复循环利用的新理念

土地循环利用是在土地利用中发展循环经济的关键环节.当前,面对土地资源对我国人口增长、经济发展的约束,我们必须强化忧患意识,在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中积极推行循环经济理念。要运用各种手段和舆论传媒加强对循环经济和土地资源持续利用的宣传教育,增强国民的参与意识,树立全民的循环经济理念。

(二)树立新的规划观,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城市土地资源属于不再生资源,城市规划编制中应该树立节约用地的规划观.尽可能地节约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的综合效率.在土地利用规划上,由单一的资源利用机制向综合利用机制转变,以提高土地资源综合利用率。土地规划必须立足于地区实际,对区域用地进行合理的布局。要合理规划城市规模,在功能区布局、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要考虑城市间的衔接和环境容量的大小,加强规划的战略性与科学性。

(三)完善土地资源循环利用法规体系,加强执法监督

土地利用的法律与法规是整个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系统正常运转的基本保障。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不仅涉及到各部门之间利益的调整与重新分配,而且涉及到资源价值的均衡代际转移,在目前资源及环境违法成本低的情况下,难免有些单位和个人只顾个人利益与眼前利益,而牺牲整个社会的长远利益。因此,要加强和完善土地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等循环经济立法,充分利用法律手段来规范人们的土地利用行为,构建循环经济的土地资源利用的新模式。建立土地使用的节约评价机制,要明确对资源综合利用、提高资源回收率的要求,把实现资源充分利用和控制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作为重要法律目标。

(四)加强土地资源的整理复垦, 用技术推进我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新动力

土地资源要真正实现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必须通过农用地的整理,在农业基础条件较差的地区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耕地质量,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把退化了的自然生态系统恢复、发展到良性循环状态。另外,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一定要有相关的技术作支撑。要推进新技术、新方法在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中的应用,如引进土地复垦的景观设计技术、加强土地整理和生态建设规划设计技术开发等。

参考文献:

第6篇:循环经济原理范文

循环发展换来美丽山水常驻

初秋,记者来到与贵州大龙经济开发区相邻的湖南省新晃县鱼市镇新桥村,村民黄恩毛等正在舞阳河里撒网捕鱼,不一会儿就收获了一篓活蹦乱跳的鱼儿。黄恩毛乐哈哈地说:“这几年上游没得污水下来,我们这里鱼儿长得快,每天捕鱼都不放空。”

黄恩毛口中的上游正是大龙经济开发区,近年来开发区的工业企业越来越多,舞阳河水反而不泛黄了,这源于开发区在产业吻合和循环利用上实现了创新,创造了循环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中伟集团焦化余热回收利用与当地石英砂产业有机耦合,实现了玻璃行业的内生循环;华电大龙发电有限公司与大龙锰业、红星发展公司充分利用火电烟气脱硫、热电联产,实现了煤、电、锰化的一体化循环;银星汞业充分利用当地废旧汞的回收利用,实现从氯化汞到低汞触媒,再到汞锑分离,从而实现废旧汞回收利用的内部循环。

中伟集团星龙化工有限公司每天产出12万立方米富余煤气,轻工业玻璃生产企业将煤气有效利用,年节约43000吨标准煤。大龙电厂将尾气余热提供给红星化工,实现二氧化硫尾气和红星二氧化锰、四氧化三锰的吻合,使二氧化硫得到充分利用。

通过走循环经济发展之路,大龙经济开发区内的“三废”基本上被“吃干榨净”。与此同时,开发区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不达标的企业一律关停,真正从源头上扼制住污染物的排放。

近年来,铜仁市和湖南怀化市成功探索出联防共治生态环境武陵山区模式。眼下,一衣带水的新晃、大龙两地,为使美丽山水常驻,正不断加强协作、畅通渠道、联防共治,共护一方青山绿水。

绿色发展形成现代生产方式

走进贵州红星发展大龙锰业有限公司,厂区内绿荫掩映、百花争艳、鸟声婉转。在这里,钡盐项目生产线所产生的废气经过简单处理得到硫磺,成为生产硫酸制品的主要原料;生产硫酸所产生的蒸汽,又可以用来发电,为钡盐项目生产线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一系列的工艺流程形成完整产业链,最终生产出硫酸系列产品。

近年来,大龙经济开发区围绕创建国家级经济开发区目标,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一条“转型升级 、创新发展,全力打造贵州省一流产业园区”的战略应运而生。

第7篇:循环经济原理范文

[关键词] 循环经济再利用税收优惠

一、税收政策对循环经济发展的作用

发展循环经济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和实现方式。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建立在资源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这种资源的循环利用旨在最大程度地实现企业和家庭生产和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废旧物资的再利用。这些废旧物资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可以通过一定的加工处理后再利用的。而如果这些废旧物资被白白的扔掉,不仅是对资源的巨大浪费,也会对人类的生存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因此,促进废旧物资的再回收利用,是实现循环经济的重要内容。税收政策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对鼓励和引导行业发展,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一方面通过制定合理的税收政策,利用税收优惠政策减轻资源再利用企业的税收负担,扩大企业生产规模,不断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提高这些企业对资源再利用的能力;另一方面通过税收优惠政策,可以吸引和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到物资回收再利用领域中来。

二、现行税收政策的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物资再利用的优惠政策支持力度不够。现行增值税方面税收优惠政策主要包括:生产企业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购入废旧物资,可按废旧物资回收经营单位开具的由税务机关监制的普通发票上注明金额的10%抵扣进项税额;对利用工业“三废”生产的产品享受即征即退、减半征收和免税待遇。虽然物资再利用企业从物资回收公司购买的物资可以扣除10%的进项税额,但是,许多物资再利用企业收购的废旧物资除了从物资回收公司购入外,还有相当多的物资是从个人、机关事业单位和一些个体收破烂的人手中购买的,由于无法取得发票,因此无法享受抵扣10%的进项税额税收优惠,税收负担加重。从而导致许多企业不得不另外成立物资回收公司,以达到降低税负的目的。或者与废旧物资回收公司勾结,由物资回收公司虚开发票以达到抵扣的目的。这样不仅造成税款流失,而且加大了这些企业的经营成本。

所得税方面,现行的税收优惠政策中规定为处理利用其他企业废弃的、在《资源综合利用目录》内的资源而新办的企业,经主管税务机关批准后,可减征或者免征所得税1年。由于许多废旧物资再利用的企业在经营前期一般都处于亏损期,有的亏损期较长,因此对这类企业减免企业所得税1年基本上不会起到鼓励和激励作用。这项优惠政策显然无法有效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到物资再利用行业中来。例如象废水回收再利用企业,由于其需要铺设中水管道,费用巨大,在经营前期肯定会处于亏损阶段,在这个阶段免征企业所得税显然是没有意义的。

此外,目前的税收优惠政策主要集中在企业所得税和增值税这两个税种,而在其他税种方面没有给予一定的优惠。例如房产税、土地使用税等方面没有任何减免。许多物资再利用企业在其他方面的税收负担也是比较重的,例如像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厂等一些单位,一般都占地面积较大,土地使用税等税收负担自然比较重。

2.税收优惠手段单一。现行优惠政策主要是采取减免税的直接优惠手段,而允许加速折旧、扩大扣除项目等间接的税收优惠手段很少运用。一般情况下,直接优惠手段对纳税人争取或骗取税收优惠的刺激作用大,而间接优惠对纳税人调整生产经营活动的激励作用大。因此,在选择税收优惠的政策手段时,主要应当运用间接优惠,尽可能少用直接优惠。

3.现行的税收政策存在不公平。现行税收政策规定享受增值税即征即退,减半征收和免征增值税的仅限于工业“三废”和资源开发伴生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而对其他废旧物资的再利用,例如对报废汽车回收拆解、旧轮胎、旧电池、废玻璃、旧家电回收利用等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行业则不享受上述优惠政策。另外,目前对列入《资源综合利用目录》的产品和企业采取同等税收待遇。但实际上在《资源综合利用目录》所包括的项目中,许多资源在综合利用过程中无论是从投资规模、还是技术要求、难易程度等方面均存在很大差别。例如利用废轮胎等废橡胶生产的胶粉、再生胶、利用废电池提取的有色(稀贵)金属和生产的产品等再利用就存在投资大,技术要求高,回收费用高的特点。而废纸和废旧钢材的再利用则相对容易,技术要求也不高。这种不公平的税收政策制约了这些企业的发展,限制了资源的再利用。

三、完善税收政策的建议

1.进一步完善增值税政策。一是扩大增值税优惠的范围,除利用工业三废以外,将再利用属于《资源综合利用目录》内的一些具有重要意义的产品也实行增值税即征即退、减半征收和免征的优惠政策,对以废旧物资为主要原料的产品免征增值税或者采取即征即退优惠政策,对以废旧物资作为辅助材料的产品减征增值税;二是对企业购买的用于物资再利用的机械和设备实行增值税转型,允许抵扣进项税额。三是对进口国内不能生产的直接用于物资再利用的设备和机器,免征进口环节增值税。

2.调整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一是将物资再利用企业的所得税的减免待遇调整为从获利年度起开始享受;二是延长优惠期限,建议从获利年度开始享受3年~5年减免税待遇。这样才能真正起到促进这些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鼓励和引导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入到这些行业中来。

3.扩大间接税收优惠手段。允许企业购买的用于物资再利用的固定资产采取加速折旧的方法;提高这些企业研发费用的扣除比例;这些企业开发的和购买的无形资产缩短摊消期限。

4.在其他税种的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优惠。对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等一些占地面积较大的企业在土地使用税、房产税和耕地占用税等给予一定的减免待遇。

第8篇:循环经济原理范文

[关键词] 水资源 循环经济 再利用 意义

1 前言

水是重要的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必要资源。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危机”日益显现,人们对于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也经历了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起初人们对水资源的研究仅仅局限于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水资源的时空分布规律和运动规律,即着重于水资源自然属性的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现代科技革命,使人们对水资源的研究产生了一个质的飞跃,逐步从水资源自然属性的研究过渡到水资源社会经济属性的研究,从社会经济系统的角度广泛开展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研究,这些研究领域包括水资源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水环境安全的研究、水权水价的研究、水资源管理体制的研究等。

2 水循环经济的概念与特征

2.1 水循环经济的概念

水循环经济首先是一种先进的水资源经济发展模式,它是建立在社会水循环系统分析的基础上,遵循循环经济的思想,按照水资源节约、水环境友好的原则,使人们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在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各个环节,始终贯穿“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重视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并以完善的制度建设、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法律体系为保障,提高水的利用效益和效率,最大限度地减轻和降低污染,从而实现社会发展的最终可持续性。

2.2 水循环经济的特征

根据水循环经济的定义,通过传统水资源利用模式和水循环经济模式的对比分析可以得出,水循环经济作为一种先进的经济发展模式具有如下特征:

2.2.1发展目标上追求效率、效益和可持续的统一性

水循环经济模式在发展目标上追求水资源利用的效率、效益和可持续性三者的统一,要求水资源利用模式必须按这三大目标进行重新构建。

(1)效率特征要求水资源利用注重节水,在不降低人民生活质量和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前提下,采取综合措施减少用水过程中的损失、消耗和污染,高效利用水资源。

(2)效益特征表现在中观上水资源配置的高效益,要构建节水型经济系统和节水型社会系统。

(3)可持续性是指水资源利用充分考虑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这是水循环经济模式追求的最高目标。

2.2.2管理环节上追求供水、用水和排水等环节的健康循环

发展水循环经济的最终目的是为人类提供健康的水资源生存环境,水循环经济要求水资源利用的各个环节和途径都应追求健康循环,且贯穿于整个水的社会循环过程中。水循环经济需要贯彻以下三个基本原则:

输入端的减量化原则(Reduce)。要求在供水环节,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流程的水资源量,即用较少的水资源投入满足既定的生产或消费需求,在经济活动的源头就做到节约水资源和减少污染。

过程控制的再利用原则(Reuse)。为了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要求从上一工序或过程排出的水资源能够直接为下一工序或过程所用,水资源在生产过程中尽量多次重复利用。

输出端的再循环原则(Recycle)。要求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的污水重新变成可以利用的资源而不是无用的废水。

2.2.3利用手段上追求科学技术、经济与行政手段的一体化

先进的科学技术是循环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如果没有先进技术的输入,水循环经济所追求的经济和环境多目标将难以从根本上实现。

有效的经济政策是水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和必要保障。水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要求应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水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充分利用价格、税收和财政等各种经济手段,实现符合水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3R原则。

法律和法规作为一种强制手段可以有效地推动水循环经济的发展,也是所有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重要手段,是水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在管理手段上的重要特点。

3 水资源再利用模式

水资源再利用模式的选择体现在水循环体系的各个环节之中,包括供水、生产和生活用水、污水资源化、雨水利用等。其目的很清楚,一是节水,减少对自然水资源的索取;二是减少排放,减少对自然水生态的扰动。水资源再利用模式在人类实践中早有应用,如节水器具,节水的绿色建筑,还有各种中水的回用等。总体来看,对这些模式的研究和分析还不够深入,没有更好地提炼总结,尤其是从经济学角度的分析还有待加强。

3.1节约用水模式。长期以来我国农业采用大漫灌的灌溉方式,用水量大,利用率低,浪费严重。可见,我国农业节水潜力相当可观,应大力研究和分析农业节水模式,通过节水灌溉和节水农业相结合的办法实现农业节水。要加强对工业行业节水的经济学研究,通过产业布局的调整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达到水资源节约利用和水环境污染控制的目的。在城镇,要加强水的循环利用研究,控城镇生活的用水浪费,减少城市给水管网和用水器具漏水损失,充分发挥节水的潜力。要研究和分析各种节水模式的成本和效益,通过成本和效益的比较,选择最优的节约用水模式。

3.2清洁生产模式。近年来,世界上大力推广清洁生产,广泛采用循环利用经过处理的工业废水。由于采取这一措施,20年来,日本和德国的工业用水的数量没有增加。美国钢铁业在每吨钢需要的280 t水中,只有14 t是注入的新水,其余用的都是循环水。至2000年,我国工业废水的重复利用率已经达到70%以上,但与世界先进水平的90%~95%相比,还有不少的差距。根据我国目前的工业用水效率预计,2020年我国工业的年用水量将由现在的1100亿m3增加到2000亿m3,增加用水量约1倍。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重视工业用水过程的研究,多角度地选择清洁生产模式,改进工艺和流程,进一步提高多次重复循环用水,提高用水的效率。

3.3污水资源化模式。工业废水资源化的观念是对传统工业废水末端治理的革命,是工业废水治理的努力方向;城市生活污水的处理可以考虑变集中处理为分散处理,分散处理的主要场所是居民住宅的屋顶。通过在城市建立中水系统,将生活、生产污水处理之后再次使用,从而节约大量的日常用水。经处理过的回用中水,主要可用于冲厕、体育场馆、高尔夫球场、浇灌花草树木、清洁道路、清洗车辆或基建施工、设备冷却、工业用水及其他可接受其水质标准的用水。我国90%以上的城市水域遭到污染,城市污水(包括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以每年6.5%的速度增加,预计到2020年城市污水产生量将达到600亿t以上。因此,污水资源化应是我国21世纪城市水循环经济的着眼点,需要大力研究污水处理技术水平和污水资源化应用的方向。

3.4雨水资源化模式。由于自然和历史的原因,在我国北方地区,尤其是西北黄土高原的部分地区极度缺水。按可利用水资源统计,当地人均可利用水资源占用量只有110 m3,是全国人均可利用水资源占有量(720m3)的15.3%,是世界人均可利用水资源占有量(2970m3)的3.7%。目前在我国的西部地区有近1000万人的饮用水极度困难。数百年来,西部地区居民积累了丰富的雨水汇集和利用的经验,使他们得以在这里生存。面对发展的需要,这种传统的集水方式受到了资金短缺的制约。为此,今后需要大力开展对西北地区雨水利用方式、雨水利用投融资方式等方面的研究。

3.5海水淡化模式。我国拥有1万8000多公里的海岸线和30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洋管辖区,海水利用和淡化是解决淡水紧缺问题的有效途径。据测算,中国城市的用水中约80%是工业用水,工业用水中约80%是工业冷却用水。如果能够用海水替代现有工业冷却用淡水总用量的30%,就可以使沿海城市节约近20%的淡水资源,同时减少冷却水对环境的污染。我国的海水淡化起步于20世纪60年代,目前在技术上还不够成熟。今后,需要加强对海水淡化技术、海水对工业设备的腐蚀、海水淡化成本与效益、海水淡化产业化等方面的研究,使海水淡化利用成为我国解决缺水问题的重要选择之一。

4 水资源再利用技术的创新

“节流”与“开源”是解决水资源短缺的两个主要途径,在水资源供应不断减少的今天,其核心在于水的循环利用,即通过污水资源化、雨水资源化、节约用水等措施,增加水资源的间接供应,尽量减少水的使用量,这样不仅可以减少无效需求,减轻供水压力,还可以相应减少污水排放和污水处理的负担,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为此,循环用水可以说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战略措施。循环用水需要采取工程、技术、经济和管理等各项综合措施,特别需要不断更新的污水处理技术、节水技术与设备的支持。

技术创新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系统目标,考虑系统内外客观因素的制约,对各种可能得到的技术手段进行分析比较,不断研究和寻找新的最佳方案。对水循环经济的技术创新研究,主要是从事技术科学的学者,要将水循环经济的理念与思路引入水的供应、输送、使用、排放、处理和回用等过程中,通过对循环过程中水资源消耗、水循环利用、污水处理、水污染排放的分析,提出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的工程流程或技术建议。

例如,在社会经济系统中,各用水部门与行业都存在节水技术与相关设备;在污水处理厂,要实现污水的资源化利用,必须不断更新处理设施和技术,以提高污水的处理水平;同样,要实现污水的循环利用,需要对饮用水、循环水的管道系统进行技术改造。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还需要考虑不同技术项目的成本与效益,如引入新的生产流程与工艺所需要的投入及预期产出。从企业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来看,还要对比分析采取水循环技术的长期成本和短期成本,从而确定水循环技术的可行性。这些工作,需要根据各地的水资源条件、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科学技术水平等因素,对各类循环水的技术和设备进行系统的分类,并提出相关的技术识别评价指标,为水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5 水循环经济管理体制及经济机制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水资源分部门管理的体制,水量与水质、地表水与地下水等分割管理,水资源的分割管理导致部门职能交叉、政出多门、推萎扯皮、管理效率低下等诸多弊端。随着社会经济近年来的快速发展,不少地区的水短缺和水污染等水问题日显严重,传统的水资源分割管理模式越来越成为制约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障碍。加强水循环经济管理体制和经济机制问题的研究是实践水循环经济工作的突破口,更是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迫切要求。水循环经济管理体制和经济机制的研究包括循环水权制度的研究、循环水权交易市场的研究、循环水价的研究、水循环经济政府财政和税收的研究、有关循环水的法律法规的建立和完善研究等。

6 结论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严重缺乏的国家,迫切需要在包括工业、农业等在内的各个领域引入水与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概念与技术。通过水循环与资源的回收,不仅可以节约水和资源,减少对环境的依赖,还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废水排放,保护环境。因此,建立水循环经济与水资源再利用体系研究是非常有意义的。

参考文献:

[1] 王晓昌,张荔,袁宠林,等.水资源利用与保护[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第9篇:循环经济原理范文

关键词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途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 S14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5-0161-02

以生态学理论和生态规律为基础的农业循环经济,是在农业发展领域借用其他领域的循环经济理论来指导组织农业生产,实现大农业生产的效益最大化与危害最小化,达到生产发展和环境保护相协调的理想状态。通过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可以有效进行资源化综合循环利用农业废弃物,对降低农业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增加农民的整体收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 农业循环经济与农业废弃物资源化

农业废弃物是指在整个农业生产过程中被丢弃的有机类物质。研究发现,我国目前农业生产中对水资源的利用仅仅为35%,秸秆、粪便等再循环为40%,每年有大量可回收再利用资源因被丢弃而浪费掉[1]。而通过大力推广农业循环经济,可以对农业生产中的农业废弃物进行再循环利用,进而减少大量相关农用物资、劳动力的投入,达到缓解资源不足、减少环境污染、提高农业综合效益的目的。

2 农业废弃物资源利用途径

2.1 能源化利用

近年来,广大农村地区能源消费数量、种类和结构发生变化,人们对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更加重视。其主要是利用畜禽粪便、秸秆等农业废弃物为原料,通过发酵和热解产生能源,例如建立沼气池。

2.2 肥料化利用

通过利用农业废弃物肥料化技术,将废弃物处理后制成肥料和土壤改良剂,形成有机肥还田,提高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保证了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有机矿物质,改善了土壤结构,减少化肥农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施用量,减少了开支,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与品质,使其发展为有机绿色食品。

2.3 饲料化利用

农业废弃物中含有大量蛋白质和纤维类物质,经过适当的技术处理,便可作为饲料用[2]。其中,主要是将秸秆、玉米秆等农产品废料通过微生物处理转变成适宜饲料,以满足家禽等饲养需求。

2.4 材料化利用

可以利用农业废弃物中的高蛋白资源和纤维性材料生产多种物质材料和生活资料,是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又一个拓展领域。秸秆是高效、长远的轻工、纺织和建材原料,其表面安度小、韧性大、抗冲击能力强,是很好的工业材料。

3 农业废弃物循环经济利用形式

3.1 以沼气为纽带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以沼气生产为纽带的农业生态循环经济模式是循环经济在农业生产方面应用最广泛的形式之一。通过农业废弃物的循环利用生产沼气,将作物种植、动物养殖、微生物发酵和农村环境建设等合理结合起来,解决了现代农业及农村环境所面临的环境污染、资源消耗、生态破坏等问题,实现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循环利用和农业生产的高效经济利益,达到家居环境清洁化、庭院经济高效化和农业生产无害化的目的。

3.2 以绿色农业为基础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通过发展以绿色农业为基础的农业循环经济,可以减少农药、化肥等农用物资的投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减少环境污染,最终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3.3 以有机农业为抓手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有机农业在生产过程中需要施用大量有机肥料,对种植业、养殖业的废弃物进行发酵,将其作为有机肥料施入农田,不但可以解决农业废弃物的环境污染问题,还可以变废为宝。因此,有机农业可以形成一定的产业链,发展成循环经济,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

3.4 以休闲农业为依托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休闲农业是目前农业发展的一个新方向,通过整合农业生产和景观资源,吸引游客来体验农业生产过程和进行休闲度假等旅游活动,使农业资源可以在不同时间段内得到充分利用。同时,使农民在休闲农业发展过程中通过从事以种、养、加工为主的商品经营活动获得收益,增加了收入,促进了经济发展。

4 存在的问题

4.1 废弃物总量不清

据文献资料[3]指出,目前我国没有全面和详细地统计农业废弃物年生产量,农业废弃物经过何种方式进行利用处理缺乏明确数据。即使有一些大数据可以粗略估算,但与相关农业部门登记在案的信息不符。

4.2 宣传力度不够

农业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循环利用意识较差,相应的技术宣传推广力度不够,没有充分认识到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经济价值、环境价值及社会价值,绝大多数农业废弃物未被作为一种资源加以利用,导致其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污染。

4.3 技术转化落后

我国一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已经较为成熟,但目前与世界发达国家发展的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相关研究相比,依然存在很多不足,如知识产权方面、创新性方面等比较落后,同时对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宣传不够,相关技术推广和实施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阻力,导致我国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产业化程度不足,发展缓慢。

5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对策

5.1 建立健全农业循环经济法律体系

政府必须建立长期的工作保障体系,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宣传发动,使农业循环经济理念深入人心。同时,政府应制定能适应当地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依法保障农业循环经济的良性发展,在财政、信贷、税收等方面制订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调动社会团体、人民群众利用农业废弃物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积极性,对农业循环经济建设做出重大贡献的单位和个人予以奖励,确保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向集约化、规模化、商品化、高效化、洁净化方向发展[4]。

5.2 制订农业循环经济长远发展规划

政府部门应从循环型农业的发展思路、途径、目标、模式及相关工作措施等方面制订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重点打造粮食和农产品加工型循环经济产业链、畜牧和水产加工循环经济产业链、林业循环经济产业链及秸秆综合利用循环经济产业链,为农业循环经济的长效发展建立长远目标。

5.3 推进农业循环经济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针对目前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不足,应将工作重点放在发展绿色农业、有机农业和休闲农业的推广和研究方面,加大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理论的研究,解决我国在相关方面研究的薄弱点;要注意引导市场,鼓励企业自发介入,以及对国内外相关经验和技术的消化吸收,最终建立以相关龙头企业为发展主体,通过市场经济引导的农业循环经济技术研发创新体系。

6 结语

在农业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技术和相关研究有了较大发展,但是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理论还处于探索阶段,农业废弃物所带来的污染状况仍然不能忽视,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潜力还有待开发。因此,应加强农业废弃物综合循环利用的意识,制订相应的法规政策,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产业提供技术支持,最大程度地促进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同时,发挥政府的导向作用,加快制订有利于促进废弃物资源化的相应政策,明确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方向是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农业的根本。积极鼓励创新技术的发展,增加资金和政策扶持力度,使农业废弃物转化为农业循环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促进农业循环经济持续、协调、健康发展。

7 参考文献

[1] 张宝悦,王新钢,王激清.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视角下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5,2(5):5-6.

[2] 陶思源.基于农业循环经济视角下的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J].农业经济,2013,4(4):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