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土地整治规划设计规范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civil3d、土地综合整治整理规划设计、单体工程、块田归并法
1、引言
土地开发整理是保护耕地的有效措施,科学的土地整理规划设计是项目成功的根本保障。常规的设计方法是先在具有土地利用建库的GIS软件中进行分析、规划布局;然后在CAD软件中进行单体工程的设计;最后手工综合统计规划布局中各类工程的数量(长度、个数)、单体设计中各类型工程的分项工程量,得到工程量统计数据。这种方案由于规划要素在布局与单体工程中缺乏关联,导致数据统计效率低下,而且容易出错。一旦规划布局调整,所有数据需要重新统计,不利于适时动态更新。针对该问题,本文研究提出了一套基于Civil3d的涵盖规划设计全流程的设计及工程量自动统计解决方案。
2、系统体系结构
本系统选择通用微机环境,Windows XP操作系统,软件开发平台为Civil3d,开发环境Visual studio 2005,数据库为Access。
根据系统需求分析,系统的功能包括预处理子系统、规划布局子系统、单体工程子系统、工程量统计输出子系统。
其中预处理子系统实现基础地形图数据分层导入;编辑各类要素属性模板,建立数据字典和相应属性结构;进行图形拓扑检查,交互修改拓扑错误,保证基础数据入库正确无误;建立空的初始数据库,导入正确的初始数据。
图3.1 系统总体框架图
规划布局子系统以模板库中各规划要素模板为原型,实现以相应参数绘制布局要素,在数据库中以模板要素的属性结构为依据建立新的记录,并根据绘制图形要素的参数和相关特征填充记录中相应字段数值,其余字段初始化为零。
单体工程设计子系统调用各布局要素相应的单体工程设计模型库程序,实现单体工程参数计算及纵横断面图的绘制,计算各项单体工程的单位数量或长度的工程量,通过与规划布局子系统交互获取布局要素的唯一标识码(要素代码),并将各项单位工程量填入数据库中该要素代码相应数据记录的相应字段中。
工程量统计输出子系统根据各要素字段编码,实现工程量分项分类汇总统计并生成相应的表格输出。
3、系统数据组成
系统数据分为基础地形数据与规划专题数据。基础地形数据包括道路及名称、水系、地物、等高线、高程点、注记等数据,比例尺通常采用1:1000,根据基础资料确定。
规划专题数据指系统中描述规划要素空间几何位置分布以及相关属性数据。如规划要素类别、模型参数、设计规格、用地类型以及描述其相互关系的数据等。借助于基础地形数据可确定其空间分布位置,进行空间分析,确定不同专题数据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空间关系。
规划专题数据包括几何数据和属性数据。空间几何数据包括土地平整、灌溉与排水、田间路桥、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护、其他工程等各类工程位置分布数据,采用比例尺与基础地形数据一致。属性数据主要包括模型参数、设计参数及设计规格详细数据。
4、要素分类与编码
系统涉及要素包括:基础地理信息、规划布局及土地利用要素。为保证系统数据交互,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编码采用《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 GB/T 13923-2006》;土地利用要素分类与编码采用《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 TD/T 1016-2007》中土地利用要素部分编码的后5位,补充第六位(最高位)数字9替换,以便与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编码衔接;规划布局要素主要用于规划布局,且与单体工程对应,分类与编码采用《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规范》(TD/T1012―2000)附录工程体系表三级分类4位编码(单位工程+子单位工程+分部工程),前面补充两位数字99,与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土地利用要素编码衔接。
5、数据库结构定义
系统矢量要素分三类:点、线和面数据。通过对图形数据的结构进行分层,统一管理这些数据。所有基础地理要素、规划布局要素、土地利用要素依据其存在特性分为点、线、面三种表示方式。
基础地理数据共分九个数据集,三十四个数据类。数据分层的命名采用四个字符,第一个字符代表数据分类,第二三个字符是数据内容的缩写,第四个字符代表几何类型;土地利用要素在基础地理数据基础上增加1个土地利用数据集,5个数据类;规划布局要素在基础地理数据基础上增加五个规划布局数据集,79个数据类。
空间要素属性结构:基础地理要素属性结构引用《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 GB/T 13923-2006》中基础地理要素属性结构表;规划布局要素属性结构根据土地综合整治工程体系要素分类制定。主要属性为选择定额的参数及要素对应工程相关的定额项;土地利用要素在基础地理数据基础上增加1个土地利用数据集,5个数据类。土地利用要素属性结构根据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经扩充制定。
属性项名称及定义:基础地理要素、规划布局、土地利用要素属性结构表属性项名称、定义、数据类型等要求参照规范执行。
6、主要功能模块实现
单体设计:本系统根据规划设计需要分别建立了沟渠路及涵洞(管)、跌水等常用单体工程参数计算模型,包括斗沟斗渠、农沟农渠的水利模型,根据灌排面积计算相应断面规格参数,交互确定纵断面坡度,从而实现单体工程图的绘制,计算各项单体工程的单位数量或长度的工程量,通过与规划布局子系统交互获取布局要素的唯一标识码(要素代码),将各项单位工程量填入数据库中该要素代码相应数据记录的相应字段中。
田块构面:土地整理大部分区域为水田,地表高程不连续,表现为具有离散高程的面。土地平整时,利用TIN模型就很难描述这种类型区域,如通过陡壁线来描述,则会增加计算和表达的复杂度。对于该类型区域土地平整工程土方挖填平衡的计算,可通过构造以这些田块边界构成的面,建立拓扑关系,将田块高程压入田块面中高程属性字段的块田归并法土方计算方式解决,从而需要任意线段自动构面功能。因为DWG数据中不存在“面”这种几何实体类型,因此必须对一个存储了任一条数无规则折线的要素类,自动将其中折线相交的面域提取出来。通常的步骤:
①将线网中所有的折线组合成一个Polyline,将新生成的Polyline打散。获得任意线网中所有的起点、终点、中间节点和相交点。
②根据节点集和边集构造有向图。
③基于左转算法,即根据输入节点和节点线段的方位角,按逆时钟方向和多边形最小角法则,由系统自动搜索出一个闭合面域,从而生成多边形。
④剔除无效多边形。
⑤处理岛和洞。
块田归并法土方计算:待归并的田块面积分别为S1、S2、…Sn,高程(若田面平坦,则为有代表性一点的高程,若田面有均匀坡度,则为平均高程)分别为H1、H2、…Hn。设平整后田面高程为Ha,则各田块的挖填高度为:H1-Ha、H2-Ha、…Hn-Ha。根据土方平衡原则,填挖方量总和应等于零,即:
S1(H1-Ha)+S2(H2-Ha)+…Sn(Hn-Ha)0
Hn
平整后的田面高程Ha计算出来后,即可逐个求出各田块的填高或挖深值,并计算出土方量。
工程量统计:土地整理设计中,对各规划要素有统一的要素代码与相应的单体工程关联。因此,工程量的自动分类统计比较简单,主要过程如下:
(1)获取同一要素代码的规划布局要素数量或长度;
(2)获取相应要素代码的单体工程量;
(3)计算该要素的工程量;
(4)统计同类要素的合计工程量。
曲面建模:调用Civil 3D的相应API 创建或导入曲面模型,作为道路、土方平整等工程计算土方挖填量的基础。包括如下功能:
(1)创建三角网曲面
①从TIN 文件创建三角网曲面。通过使用AeccSurfaces.ImportTIN方法实现。
②用AddTinSurface创建曲面。使用AeccSurfaces. AddTinSurface方法在文档的曲面集合中添加一个新的空白TIN曲面对象。
(2)创建栅格曲面
①从DEM 文件创建曲面。通过使用AeccSurfaces.ImportDEM方法实现。
②用AddGridSurface创建曲面。使用AeccSurfaces. AddGridSurface方法在文档的曲面集合中添加一个新的空白栅格曲面对象。
(3)创建体量曲面
体量曲面描述了两个TIN曲面或者栅格曲面之间的精确差异,任何点的Z值都等于对照曲面和基准曲面在该点处的Z值之差。对照曲面和基准曲面可以同时为栅格曲面、三角网曲面,或一个栅格曲面,一个三角网曲面。在Civil 3D中,使用AeccSurfaces. AddTinVolumeSurface方法或者AeccSurfaces. AddGridVolumeSurface方法都可以创建体量曲面。
①添加点数据到TIN曲面,通过使用AeccTinSurface.PointFiles方法实现。
②添加特征线到TIN曲面。 AeccTinSurfaces.Breaklines属性包含了每个TIN曲面中的特征线集合。Civil 3D支持三种不同类型的特征线:标准、近似和陡壁。
③添加等高线到TIN曲面。AeccTinSurfaces.Contours属性是Tin曲面中等高线集合。
(5)执行曲面分析
调用Civil 3DAPI对曲面进行多种类型的分析,包括等高线、方向、高程、坡度、径流路径等。
7、总结与展望
关键词:生态水利工程;规划设计;生态系统
中图分类号:TV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前言
人们为了满足一定的需求,大量兴建的水利工程,同时也造成了一些负面效应。为此,针对生态水利工程如何规划设计成为当务之急。生态水利工程对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水利工程规划的同时,必须考虑到水利工程对生态系统的严重影响, 因此在规划在生态系统规划时要考虑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尽量减到最小。
2 水利工程生态技术必要性
随着科学进步.人们认识到水利工程对于河流生态系统可能造成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近年来,各地在进行防洪工程建设和河流整治工程中.已经采取了一些新技术和新材料加强河流的生态建设。比如生态型护坡技术,堤防绿化措施等。但是这些技术经验还缺乏系统的总结.也迫切需要有关技术规范和技术导则的指导.使之更具科学性和规范化
3 生态化规划的建议
3.1有关防洪工程规划的原则
工程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分析方面应加强.权衡满足人的需求的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之间的关系.即进行工程项目经济技术及生态环境效益评估.改变现行的单一经济技术评估指标体系。
以往的治河工程着眼于河流本身.往往忽略了河流湖泊与岸上生态系统的有机联系.忽视了河流周围的生物群落的存在。也常常忽视了整治后原有生物群落的恢复。因此.在进行防洪工程的规划时,应明确河流与其上下游、左右岸的生物群落处于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中。建议按照“河流生态廊道”的范围.进行统一规划、设计和建设。在平时的设计当中除说明需进行常规的水文、地质的测量勘察外.还要补充加强相关范围的生态系统调查的要求,重点是生物群落f动物、植物1的历史与现状调查,对特定的生物群落与水体的相互依存的关系有明确的认识
3.2化样化布置
堤线布置及堤型选择河流形态的多样化是生物物种多样化的前提之一,河流形态的规则化、均一化。会在不同程度上对生物多样性造成影响。因此,针对有关条款。建议补充或强调以下要点:在堤线布置原则中.补充说明应尽可能保留江河湖泊的自然形态,保留或恢复其蜿蜒性或分汉散乱状态.即保留或恢复湿地、河湾、急流和浅滩。
在确定堤防间距时.遵循宜宽则宽的原则.要处理好行洪和生态保护要求与土地开发利用之间的矛盾.河槽和河漫滩不仅要能满足设计洪水行洪要求.还要保持一定的浅滩宽度和植被空间,为生物的生长发育提供栖息地,发挥河流的自净化功能。堤型的选择原则除满足工程渗透稳定和滑动稳定等安全条件外,还应结合生态保护或恢复技术要求.尽量采用当地材料和缓坡,为植被生长创造条件,保持河流的侧向联通性。
3.3河流断面设计
自然河流的纵、横断面也显示出多样性的变化.浅滩与深潭相间。因此设计规范中应提出河道尽量要做到河床的非平坦化.采用非规则断面。避免因规则断面而导致流场的均一化.增加与生物的亲和力,并有助于与自然风景相协调。
与上述设计相对应.需要推广使用一些与非规则断面有关的水力学计算方法和配套的实用工具或计算机软件包
3.4岸坡防护
在河流整治工程中.对生态系统冲击最大的因素是水陆交错带的岸坡防护结构。水陆交错带是水域中植物繁茂发育地.为动物的觅食、栖息、产卵、避难所,也是陆生、水生动植物的生活迁移区,至关重要。因此.岸坡防护工程的设计应从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建设要求出发.采用与周围自然景观协调的结构形式.在满足工程安全的前提下.确保生态和景观的护岸形式多种多样。
在典型的岸坡防护结构中.可尽量使用具有良好反滤和垫层结构的堆石.多孔混凝土构件和自然材质制成的柔性结构.尽可能避免使用硬质不透水材料,如混凝土、浆砌块石等,为植物生长,及鱼类、两栖类动物和昆虫的栖息与繁殖创造条件。
3.5景观建设
城市水域整治的景观建设中.可以强调注意保留江河湖泊天然的美学价值.避免将水流置于过多的亭台楼阁等混凝土与砌石形成的人工环境之中 水利工程设施要造成一种人与自然亲近的环境,现代的城市景观设计,应更多注重生物栖息地建设。水利工程还应为公众广泛参与和对儿童进行水环境保护教育创造良好条件。如水生态公园、河流小型博物馆等。
3.6工程施工
在工程施工中.建议强调施工期对生物栖息地进行保护和恢复,避开动植物发育期进行施工。对特殊区域的物种,在施工期要采取其它辅助保护措施.如它处养育等。取料场开挖后应进行适当处理,以满足美观和环境方面的要求。
3.7工程管理
为降低施工环境对生态系统的冲击,保障工程效果的实现.并延长生态工程的寿命.宜强调加强前期的养护和后期的管理.包括维护、监测和评估.并积累数据和经验生态化建设走入水利工程当中来.无疑是将水利工程简单的“防洪减灾”的功能拓展至既防洪又与城市的生态建设规划在了一起,这也是现在水利工程的一个新特点。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随着城市规模迅速扩大.市直工业逐年增加.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城郊保护地规模迅速增长.防洪问题与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的矛盾也日益突出。河道规划治理后.对保护城市城区的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减少洪涝灾害以及为城市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使治理段成为城市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以致于更好地发挥工程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能够更好地造福于人民。
一、强化电网建设的规划管理
电网规划是电网建设的指导性文件,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电网企业在电网规划编制时,要充分征求各级政府和投资主管部门意见,保证电网建设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电网规划,及时将电网规划纳入城乡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现电网规划与其他规划有机衔接、同步实施。要切实维护电网规划的严肃性,对已纳入各级规划的电网建设用地和输电线路走廊予以预留和严格保护。由于电网建设或电网规划布局调整变化,导致电网规划未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衔接的,按法律法规规定,可对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进行调整,使电网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布局相衔接,为电网建设创造条件。县城乡规划、国土资源、环保、水利、林业等部门要支持电网建设的规划选址、路径方案选定等工作,确保电网项目前期工作顺利进行。新建公路、渠道、广播、通信等工程的规划设计,应当按电网规划和有关设计规范的要求,预留输电线路通道。
二、加快项目审批工作
为推进电网建设,各级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电网项目建设的支持,优先为电网建设项目办理相关审批手续。县发改局要将县供电公司申请的电网建设项目列入全县重点建设项目计划,本着简化手续、加快审批的原则,除省规定必须由市级审批的事项外,其他事项全部实行“绿色通道”。各乡镇要按照属地管理原则,负责辖区内电网建设项目的推进工作。县供电公司在办理审批手续时,原则上以打捆的方式进行项目审核或审批。县环保部门对符合规划环评和典型设计环评的电网建设项目实行备案制,加快项目审批。县城乡规划部门要加快变电站站址、输电线路路径的审核,及时核发《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县住建部门要及时核发《建设工程施工许可证》,对工期要求特别紧急的电网建设工程,与电网企业协商后,可先行批准开工,准予补办《建设工程施工许可证》。县住建、林业、水利、消防和文物等部门要大力支持电网建设,简化项目审批手续,加快项目审批进度。
三、确保电网建设项目用地
加快办理征地手续进程,电网企业及时将下一年度电网建设项目用地计划报县国土资源局。县国土资源局要切实加强土地资源管理,积极促进电网项目建设,在土地规划、用地预审和用地计划中给予支持,及时做好审批工作,保障电网建设项目的建设用地需要。变电站工程建设的用地指标在市下达的年度计划指标中统筹安排。输电线路杆塔塔基可以不办理用地预审。架空输电线路走廊不改变其范围内土地的权属和使用性质,输电线路杆塔基础用地占用耕地的,要按规定标准落实耕地开垦费,补充质量、数量相当的耕地,保证耕地占补平衡。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标准,认真核算并足额支付征地补偿费和相关费用,切实维护农民合法权益。未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变电站建设项目,符合省、市电网规划布局和国家有关规定的,可先进行用地预审,但项目核准后,要按照规定履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改调整审批手续,及时修改调整规划,并将规划修改调整方案、听证、论证材料与建设用地报批资料,一并报批。
四、做好电网项目征地和拆迁工作
输变电工程项目征地应严格执行征地区片价,县政府制定征地地上附着物补偿统一标准,并颁布实施。电网项目占用国有土地的,由县国土资源部门按照市政设施建设用地,以划拨方式供地。各乡镇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负责本区域内电网建设项目所涉及的征地、拆迁工作的组织实施,电网企业按照征地区片价、地上附着物和青苗补偿标准支付相关费用。电网项目所缴纳的相关的规定费用按照重点项目有关优惠政策执行。架空输电线路跨越等级公路、铁路、河流、林区、矿区时,不构成对被跨越物实质性损害的,各相关单位不得收取跨越费、占用费。挖掘城市道路涉及路面、河道、照明、排水等设施,修复标准按国家、省、市有关规定执行。对建设过程中涉及灌排工程设施、水土保持设施的,损坏部分由建设单位给予修复或支付相应补偿费用。
五、加大对电力设施的保护力度
电力设施安全是电网安全运行和可靠供电的基础,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宣传,制定有效措施,进一步加大对电力设施的保护力度,定期组织开展输电线路走廊下树木、违章建筑专项整治活动。公安部门要严厉打击盗窃破坏电力设施的犯罪行为,大力整治影响电网建设和生产秩序的治安问题。电力企业要把企业内部治安防控网络建设和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有机结合,进一步增强输电线路、电力设施防范能力,确保变电站、调度中心等要害部位的安全,保证电力生产与建设的顺利进行。新闻媒体要加强对电力设施保护法规的宣传,动员全社会共保电网安全、共促电网发展。
关键词:河道治理技术;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TV76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在我国中小型河道分布范围广,如果得不到良好的治理将会极大的影响我国农村的农业生产,甚至可能造成较为严重的洪涝灾害,为了确保中小型河道治理的质量,需要加强对河道治理工程的管理。
一、治理河道的意义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大家都知道水满自溢的道理。其实河道也是一样的,如果遇到连续的阴雨天,河道中的水位就是上涨,而河水流动的过程中又会带走河中的泥沙和碎石,如果水流不畅,就很容易发展成洪水和泥石流,对两岸人民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而相反,遇到连日的旱天,河里的水位下降甚至干涸,不只是农作物生长困难,就连人和牲畜都很难继续生存。而目前我国河水质量也大不如前,由于工业农业等人为原因的破坏,使得水资源严重受损,水中生物也不断的减少;河道淤堵严重、堤岸失稳等等,尤其中小河流更是如此。以上这种种情况都急需我们对河道进行整治。有效的对河水进行资源利用,因此河道整治直接关系到百姓的切身利益,它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中小型河道治理时机
对河道的治理工作主要分为两部分:裂缝的处理和标高的恢复。下面分别探讨两种治理方式的治理时机及需注意的问题。
1、裂缝治理时机的确定
开采引起的裂缝主要分为两类:位于工作面边界以外的永久拉伸裂缝;位于工作面上方的可闭合裂缝,不同的裂缝需要选择不同的治理时机。
1.1 永久拉伸裂缝的治理时机
永久拉伸裂缝的治理时机一定要选择在裂缝宽度基本上稳定,不会再出现明显的扩展时进行治理,否则治理后的河堤在变形的影响下可能出现新的裂缝,影响堤体的稳定性。大量的观测资料表明,当工作面推过开切眼 2r(r= H/tanβ)距离,开切眼处的地表移动和变形已达到基本稳定,即可对裂缝进行治理。
1.2 动态裂缝的治理时机
走向方向上位于工作面上方的裂缝受开采影响后出现,随着工作面的推进,裂缝逐渐扩展;工作面推过一段距离后,裂缝进入压缩变形区,受周围压力作用,裂缝宽度有所减小。
进入压缩区,裂缝开始闭合时按照设计的标准进行治理,治理完成后,裂缝位置在自身修复作用下,会对裂缝内的充填体进一步进行压密,巩固裂缝充填效果,比裂缝稳定后再进行充填效果更佳。因此,动态裂缝治理的最好时机应为裂缝进入压缩区开始还原的时刻。
2、下沉治理时机的确定
对开采引起的河堤、滩地、护堤地的下沉和变形的治理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用采前治理、沉陷中治理和采后治理三种方式。
2.1 沉陷前治理
根据工作面采煤沉陷预测,在工作面煤层开采前或河道未沉陷前,对堤防、滩地、护堤地按照沉陷值进行预加高。
2.2 沉陷中治理
在工作面推进距离超过2r,对开采引起的裂缝处理完成后,对堤体、滩地和护堤体等的沉陷进行治理,恢复设计标高。
2.3 沉陷后治理
在沉陷稳沉后,根据相关要求一次性进行治理,恢复河道各水工建筑物设计标高,恢复其设计能力。
三、中小型治理范围及标准
河道为一个大系统,采煤沉陷治理应考虑上下游、左右岸、堤防、河床、滩地、护堤地治理等方面。
1、纵向上,为方便与未沉陷段衔接,按沉陷段各向上下游延伸100m为治理范围。
2、横向上,河槽、堤防、滩地、护堤地为河道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治理设计中,要综合考虑治理,内外护堤地宽度按照《堤防工程管理设计规范》中“2、3级堤防护堤地宽度 20-60m”的规定,横向治理范围考虑两岸堤防背水侧堤脚外各50m范围。治理标准要坚持有利于工程管理及工程安全的原则,按流域防洪规划中标准进行。如没有流域防洪规划,应根据河道防护范围按照《防洪标准》确定治理标准。
四、中小河道综合治理技术方法的发展特点
最近几年,在科研技术投入的促进下,在众多水利设计、施工及相关技术人员的共同努力之下,中小河道综合治理的技术方法呈现出一些新的发展特点,这些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技术方法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中小河道治理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既有污染方面的原因,也有河道淤积方面的原因,河道治理目的和任务的不同,治理技术方法也会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现在中小河道综合治理的方法也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现在在河道综合治理当中较为常见的模式有物理法、化学法和生态修复法三种,但是其中涉及的技术方法则是多种多样的,以物理法为例,其中包括截污清淤法、环境调水法、曝气充氧法等等,化学法有化学絮凝法、重金属化学固定法等等。不同的技术方法适用于不同的河道治理项目,因此可以说河道综合治理技术方法的多样化发展趋势非常明显。
2、生物修复的方法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
在传统的河道综合治理当中,物理法和化学法占据主要地位,主要是因为这两种治理模式工期短、见效快,但是这两种治理方面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河道淤积、污染等问题,这是因为没有考虑治理效果的持续性,也没有意识到治理方法与生态环境直接的协调性,往往治理一段时间好一段时间,然后再污染、再淤积,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最近几年,随着人们对河道治理的认识的加深,生态修复的方法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这种方法充分尊重了河流流域的自然生态规律,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使用多种生物修复的方法,虽然见效慢,但是却能够比较彻底的解决长期存在的河道淤积和污染问题,尤其是河道污染的问题,一些地区的中小河道经过生物修复以后恢复了原来山清水秀、鱼虾满堂,大大提高了当地的生态环境水平。
五、中小型河道治理技术存在的问题
中小型河道治理一般是由群众逐年进行的,在建设初期随工程建设投入的增加防洪效益也不断增加,但因缺少科学的治理规划,部分中小型河道治理技术存在的问题逐渐显现,并造成了一定损失。
1、防洪标准不明确
中小型河道治理开展的较早,群众按防护需要逐段进行建设,按实际防御洪水或受灾程度进行加高培厚,没有整体的规划设计,缺少明确的防御标准,建设规模不确定。
2、两岸堤防间距过窄
为节省土地河道两岸堤防间距过窄,减少了河道的行洪断面,河道出现高水位运行频率较多,堤防决口淹没农田的情况时有发生;堤防间距过窄,堤防与主河槽距离近,河槽滚动时宜冲断堤防,恢复和加固较为困难。
3、裁弯取直过多
为大幅度增加行洪断面泄量,对河道主河槽进行多处、长距离裁弯取直,使河长缩短纵向比降增大,裁弯取直段河道由稳定变为不稳定的发育型河段,河道的冲刷能力增强,大量泥土冲向下游淤积河道,造成整体河势不稳。
4、堤防直线化
为使水流顺畅,在堤防放线时采用长距离直线,使河道水流流速增高,改变了原有河道的水流流态,减少了稳水等水流平稳河段,水生鱼类等失去适宜栖息场地,对河道的水生态环境产生不利影响。
5、缺少防护措施
对距堤防较近的河道岸坡和堤防坝坡缺少必要的工程、林草等防护措施,河岸冲刷速度较快,普遍存在岸坡崩塌现象;砂性堤段植物自然生长速度较慢,堤防坝坡缺少植被有效防护,雨水冲刷比较严重。
六、中小型河道治理技术存在的问题的解决对策
1、搞好治理规划
规划设计是工程建设的依据,水利部门要组织专门的规划设计人员,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每条河流的具体情况和特点做出科学的规划设计,使中小型河道治理工程达到工程安全、保证效益、河势稳定、改善生态环境的要求。
2、确定防洪标准
根据《防洪标准》(GB 50201—94)、《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286—96)规定和相关要求,结合具体防洪任务,中小型河道治理工程设计防洪标准确定为10-20 a一遇标准。
3、确定合理的两岸堤防间距
对现有两岸堤防间距过窄的河道,要按规划设计的要求重新调整,保证合理的行洪断面。设计时要充分考虑为防止冲刷对行洪区采取植被防护增加的糙率;堤防高度限制在2.0m以内,降低运行风险,提高防洪安全程度。
4、合理布设堤线
天然河道在形成过程中和达到稳定状态后,都有一定的弯曲,中小型河流的弯曲系数一般为 1.2-1.8。布设堤线时在满足行洪安全的基础上,要因地制宜,尽可能保持河道的天然形态,保留较大的自然弯曲,使堤防的走向与河道的原始生态基本吻合,尽量减少工程建设对河道的水生态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
5、限制裁弯取直
裁弯取直是中小河流治理的有效措施,因投资省,技术难度小,容易施工等优点,被水利部门广泛采用。为避免河道裁弯取直后带来的不利影响,对中小型河道裁弯取直措施必须在具备一定的条件下才能采用。
5.1 影响防洪安全
当因河道弯曲阻水,洪水期抬高水位增加的滩地水深超过设计洪水位滩地水深的 5%以上的;河道出现斜河、横河,洪水期主流直接顶冲堤岸,严重危及堤防安全的;堤防严重冲刷,采取固脚、护坡等措施仍不能解除洪水威胁达到安全度汛的。
5.2 影响取水安全
有拦河坝的河段河道弯曲达到一定程度,形成斜河,洪水期漫滩主流冲刷低洼地带,绕过拦河坝形成新的河道,将拦河坝废弃的。
5.3 影响开发利用
河流过于弯曲,弯曲系数过大,将行洪区切割成零星地块,影响行洪区的整体开发利用的。出现以上3种情况时,可以考虑裁弯取直措施。
6、采取生态型防护措施
中小型河道治理工程的堤防两侧按规定建设工程防护林的同时,对因河岸冲刷导致冲毁堤防和河槽距堤防较近的河段岸坡及自然恢复植被较慢的堤段必须采取防护措施。采用工程措施护岸、护坡的,应选择干砌石护坡、石笼护坡等天然建材,也可以采用中空生态混凝土预制块等生态型人工建筑材料护坡;半稳定型河岸和堤身可采用植物护坡,利用植物根系的固结和茎、叶的覆盖作用等对河道岸坡和堤防坝坡进行防护。植物护坡可以用草、灌木单独护坡,也可以草、灌木结合。护坡植物应选择生长速度快,适应贫脊土壤、根系发达、经济价值好的草本植物或小型灌木植物。
结束语
我国中小型河流数量众多,因缺乏治理而水患频繁、环境恶化,其综合治理对充分发挥治河工程功能效益、促进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水利部门要加强对治理工作的技术指导,搞好中小型河道治理,改善和提高农业生产条件,保证行洪安全,对促进社会发展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陈勇超,张顶策,佟宇明 . 刍议河道裁弯取直的条件[J]. 黑龙江水利科技,2011(05):234.
关键词:市政排水设施;优化设计方案;问题;对策
一、市政排水设施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排水设施混接对水系造成严重污染。长期以来,我国市政排水设施的建设不连续,排水系统缺乏有效的规划,同时缺乏有效的监管,以北京市为例,排水设施最早的还有明代的。同时,城市排水管网乱接乱设的现象大量存在,各级排水管道的系统不完善,有的城市存在雨水、污水在同一管道合流的情况,一是不利于雨水资源的利用,而是污水容易造成环城水系不同程度的污染。
(二)排水管网设计标准过低。目前,与我国城市建设的速度相比,市政排水设施改建和扩建的速度相对滞后,排水管网多为合流制管渠,埋藏浅、管径小、材质差,且容易受地质条件和交通等环境的影响,同时污水和雨水排放量与落后的市政排水设施之间存在着严重的矛盾,经常出现排水不畅的情况,容易造成城市的内涝。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建筑物不断增加,城市地面渗水面却在不断减少,导致市政排水设施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压力。
(三)市区排水设施管理不到位。城市的排水管道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有自身特有的系统性、独特性,然而,目前很多城市对管道进行人为分割、多级管理,致使出现问题不能及时维护,查找原因困难,无法进行系统的管理不利于排水设施的正常运行。此外,对排水设备存在人为损坏的情况,建筑工程占道经营损坏管道等不良情况,这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排水系统的能力,不利于排水设施作用的发挥。
二、市政排水设施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 规划设计方面的问题。目前的排水规划通常都不够合理,排水规划进行设计时需要基于总体规划的基础上进行,但是,由于管网建设本身所带有的特点,其建设之后所需使用的期限通常需超过四五十年,若严格按照总体规划所要求的年限、污水量的标准、居住人口的密度以及土地服务的范围等作为依据的话,很多时候将难以适应此城市发展过程的需要。
(二)排水体制方面的问题。排水体制直接关乎到整个排水的设计,而目前多数排水体制都需要进行改制。排水系统其体制通常包括合流制、分流制以及混合制,而混合制一般是城市具有合流制但需对排水系统进行扩建时采用的。通常大城市中,由于其各个区域的自然条件同修建的情况的差别较大,因而需要因地制宜对各个区域进行不同排水体制的采用。
(三)市政排水设施的建设和维护资金不足。近年来,国家虽然不断增加城建资金的投入,但是在排水设施的新建、扩改、维护方面的费用却仍旧存在较大的缺口,特别是用于明渠清淤、管道维护、泵站改造方面的经费比较缺乏,排水设施老化沉旧的现象已经非常严重,由于没有进行及时、到位的清扫,雨水连通管甚至主要干线堵塞的现象比较严重,污泥无处排放,而积水点改造工作只是浮于表面,没能从根本上解决市政排水系统中的矛盾。
三、优化市政排水设施的方法和对策
(一)掌握先进的系统设计方法。排水管道的优化设计指的是对某一设计的管段,当其设计的流量一定时,对符合该设计规范要求的管径及其坡度等的多个组合中,设法使管材费用同敷设费用之间保持平衡。
(1) 线性及非线性规划法。线性规划法主要是根据排水管网进行设计计算时所需满足约束条件以及目标函数其非线性特点,分别采用一级泰勒公式的展开式进行代替,将线性规划所得的解作为整个问题的近似解进行反复的迭代,将迭代的序列逐渐靠近非线性规划最优解的过程。
此法的不足是将管径看做一个连续变量进行处理,因而存在计算的管径同市售的管径不够一致的问题,另外,其前期所需进行的准备工作量相当大。虽然之后发展起来的整数规划法能够一定程度对此缺点进行解决,但由于其整型变量相当多,因而很难求解。
非线性规划法能够对计算时目标函数同变量间的非线性特征进行适应,可对管道的直径――埋深进行优化设计,但缺点是很大程度上对目标函数同约束条件形式造成了限制。
(2)动态规划法。目前,动态规划法是国内外使用较为普遍的一种方法,其基本思路为将排水管道的设计当作一多阶段过程对设计的过程阶段进行划分同时实现管道的优化设计的目的。其多在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应用:
一方面,将节点埋深作为状态变量,根据坡度决策来进行全方位的搜索。优点:由于直接进行标准管径的采用,因而结果同初始的管径无关,同时还能对计算的深度进行控制;缺点:由于所要求状态点间其埋深的间隔都很小,因而造成存储量以及时间间隔都大大的增加。这对这一缺点,通过研究后引入另一方法――拟差动态规划法,基于动态规划法将缩小范围了的迭代过程引进来,但仍有一定局限性。
另一方面,将管径作为状态变量,基于流速与充满度进行决策。优点:在有限的标准管径数目下在计算速度相当快,存储量也相当大。缺点:计算精度不够高。之后所引入的可行管径法使得优化计算的精度大大提高,并使计算的工作量以及计算机的存储量都大大降低。
虽然动态规划法不失为一种较为有效的多阶段决策问题的解决方法,但由于进行排水管道系统的设计计算过程中,前段设计的结果会对后续管段的设计参数的选择造成直接的影响,因而通过动态规划法所求得的污水管道的优化设计方案并非真正最优的方案。
(3)直接优化法。直接优化法主要是通过对各种方案或者可调参数的选择进行设计计算及比较并获得最优解的过程。其优点是较直观且容易验证。其主要包括如下方法:①电子表格法,即一种启发式的费用估算法,用户通过对最小费用设计进行寻找,能到同动态规划法相比更好且更加满足设计规范要求的方法。②两相优化法,此法是当设计的流量一定时,以满足约束条件为前提进行最经济流速以及最大充满度的选取,并最终获得最优管径与最小坡度,同时,将管道的埋深能够最大程度的减小。
直接优化法同人工算法在计算上基本一样,但由于设计人员能力等的原因所得到的结果却不尽相同,因而所得结果也不一定最优。
(4)遗传算法。遗传算法作为进化算法的一个分支,主要通过对自然的遗传变异机制进行模拟而得到的一种随机的优化算法。通过遗传算法对中小型的管道系统进行优化设计时能够获得最优的设计方案,但对于大型管道系统的问题时,仅能求得接近最优解的方案。
(5)最短路径算法
最短路径算法又称Dijkstra算法,由于排水管网其优化设计的过程实际上是以污水厂作为根节点寻找最小费用生成树的一个过程,而Dijkstra算法则为进行最小生成树构造的一个相当有效的方法。通过对排水管网优化过程中生成树的权值会随着管段流量、埋深以及长度等的变化而变化等方面的考虑,因而通常实际应用的过程中会采用变权值的Dijkstra算法进行优化设计的计算。
目前进行管网的平面布局优化时,通常采用的是有向图法,主要过程是在进行优化之前对网络中的各边的水流方向进行行指定,由于初始情况下管网中的水流方向的不确定性,此时生成树的生长方向很有可能是水流的反方向,因而使用无向图方法对其进行优化,从而对管网的最初水流方向的不确定情况进行更好的适应。基于上述的原因,以无向图为基础,通过变权值的Dijkstra算法对排水管网的优化分析进行计算。由于变权值的Dijkstra算法考虑到了最小生成树其生长过程中必然发生的权值变化的现象,因而即使是多约束的条件下依然能够求出最优的解。此算法实质上是对最小费用树的一个深度优先的算法。
总之,在进行排水管道的优化设计过程中,无论使用哪种方法,都必须将设计规范作为一个最基本的要求,同时还应考虑成本问题。
(二)加强市政排水设施建设与维护的对策
(1)加大排水管网整治的力度。首先应加快污、雨水分流的改造,理顺排水接设审批程序,用户接入市政排水系统时,必须经经相关部门审核批准,并由专业人员组织施工,实现系统化的规划和合理化的建设。同时,要尽快改建原有污、雨水合流制的管道,避免对城市水系的持续污染。此外,要做好相关工程的监理工作,避免非排水专业工程施工对排水设施影响和破坏。
(2)提高泵站抽升能力。针对目前城市污、雨水泵站存在的诸多问题,泵站应在建设和维护过程中应坚持审批统一、设计统一、建设统一的原则。首先,要改造部分出口断面,减少泵站抽升循环水的消耗。其次,要加大对污水超标排放单位的查处和整治的力度,避免污水对管道及泵站的过度腐蚀。再次,要加强强排泵站建设力度,以增强城市在汛期排水的能力。
(3)加强管理,提高设施养护水平。目前,我国的排水设施的还停留在以人力清淘为主的阶段,清扫工具也大多严重过时,所以市政单位必须加强管理,不断提高设施的养护水平,尽量避免排水设施在养护管理中的盲目性。同时,要积极研制和使用新型的排水清扫设备,保证排水设施的完好水平。
(4)增加资金投入,认真作好排水规划。增加投入是做好市政排水设施建设和维护的物质保障,但是光增加投入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需要参照城市的整体发展规划,认真做好排水系统的设计与规划,坚持正确的方针和政策,真正将规划工作落于实处,唯有如此,才能更好的促进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发展。
四、总结
综上所述,影响城市排水设施的因素有很多,要想真正解决市政排水管网系统所存在的矛盾,必须立足于城市的实际情况和未来发展的需要,重视市政排水设施存在的问题,多掌握和采用先进的系统设计方法,同时要加强建设和维护市政排水设施的对策研究,促使城市的排水体制不断得到完善,以不断满足城市化发展的需要,促进排水设施建设的健康顺利发展和可持续使用。
参考文献:
[1] 孙慧修. 排水工程[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
[2] 伊学农,刘遂庆,周琪. 用遗传算法实现污水管网的优化设计[J]. 中国给水排水,2005,(05).
关键词:生态水利工程;规划;设计;方法
中图分类号: G322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生态水利工程在河流综合治理中既要满足防洪、灌溉、发电、航运等需求,又要兼顾水域生态系统健康与可持续性的需求。同时,生态水利工程必须符合水文学和河流动力学的规律,其所采用的标准应在规范规定的设计标准范围内。生态水利工程只要承受住外来侵蚀、冰冻、风暴、洪水等自然力荷载,就能确保工程设施的安全、稳定和耐久。
1、生态水利工程设计的理论和技术路线生态学的发展使人们对于河流治理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水利工程不但要满足人类社会防御洪水的需求,还要对河流生物多样性进行维护,由此使生态工程技术和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发展。生态水利工程规划设计应该遵循以下理论与技术路线。
1.1、水文过程的分析与计算要以工程水文和生态水文为基础目前,生态水文学应用于工程设计的情况还比较少,但其实应当重视结合工程水文学与生态水文学,因为这样能够为生态水利工程的设计提供一定的基础。掌握生态目标对水资源的时空要求与规律,可以使生态水利工程的设计有一定的科学性。
1.2、识别工程可能影响的关键生态敏感目标的因素 生态水利工程的设计在工程规划阶段,应该充分考虑保证其可以准确的识别受工程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生态目标。但在目前的一些水利工程的设计中,比较少甚至没有对流域生态的敏感点进行全面考虑。
1.3、有机的结合生态水利工程的设计与环境工程设计生态水利工程的设计应该利用环境科学与工程的理论和技术有用的部分,有机的结合水污染防治工程,实现水质与水量同步科学配置。由于水利工程作用的水量通常比较大,并且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因此会增加生态水利工程的设计与实施的挑战与阻力。对于水田排水沟渠可以利用人工沟渠湿地对有机污染物质进行降解,充分利用其生长季节蓄水。人工沟渠在蓄水情况下,如果沟渠两坡生长有水生植被,那么对水质处理就会有比较明显的效果。可以说,生态水利工程与水污染控制工程的结合是生态水利工程未来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
2、生态水利工程规划与设计的主要方法
2.1多样化布置堤线布置及堤型选择河流形态的多样化是生物物种多样化的前提,河流形态的均一化、规则化,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生物多样性。所以,针对有关情况,应当注重以下要点:在堤线布置原则中,补充说明应该尽量保留或恢复其分汊散乱或蜿蜒性状态,也就是保留或恢复河湾、急流、湿地和浅滩,同时保留江河湖泊原本的形态。 在布置堤防间距时,对行洪和生态保护要求与土地开发利用之间的矛盾要合理的进行处理,遵循宜宽则宽的原则,使河漫滩和河槽不但可以满足设计洪水行洪要求,还可以为生物的生长提供栖息地,使浅滩宽度和植被保持一定的空间,发挥河流的自净化功能。堤型的选择除了要满足工程滑动稳定和渗透稳定等的条件之外,还要与生态恢复或保护技术要求相结合,尽量采用当地缓坡和材料,保持河流的侧向联通性,为植被生长发育创造良好的条件。2.2、河流断面设计自然河流的横、纵断面有多样性的变化的特点。在浅滩与深潭相间的情况下,采用非规则断面,并在设计规范中,要使河道尽量要做到河床的非平坦化。这样可以增加与生物的亲和力,避免由于规则断面而导致流场的均一化,同时其有助于协调自然风景。在设计中,需要推广使用一些与非规则断面有关的水力学计算方法和计算机软件包以及配套的实用工具。2.3、岸坡防护水陆交错带是水域中植物繁茂发育地,它的存在至关重要。它为动物提供了的栖息、产卵、觅食的地方,同时也是水生、陆生动植物的生活迁移区。而在河流整治工程中,对生态系统影响最大的是水陆交错带的岸坡防护结构。所以,在对岸坡防护工程的设计是,应该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建设要求,在满足工程安全的前提下,选择与周围自然景观协调的结构形式,保证景观和生态的护岸形式的多样化。在典型的岸坡防护结构中,要尽可能使用多孔混凝土构件和自然材质制成的柔性结构以及具有良好反滤和垫层结构的堆石,尽量避免使用如混凝土、浆砌块石等的硬质不透水的材料,为植物生长,两栖类动物、鱼类以及昆虫的栖息与繁殖创造良好的条件。2.4、景观建设水利工程设施要创造一种人与自然亲近的和谐环境,让公众广泛参与,并对儿童进行水环境保护教育。例如河流小型博物馆、水生态公园等。在城市水域整治的景观建设中,要注意保留江河湖泊天然的美学价值,避免将水流置于过多的亭台楼阁等混凝土与砌石形成的人工环境之中。
2.5、工程施工在工程施工中,要避开动植物发育期进行施工,重视施工期对生物栖息地的保护和恢复。对于特殊区域的物种,在进行施工时,要采取一些辅助保护的措施,例如它处养育的方法。取料场开挖后应进行适当处理,要求平整地形、合理设置排水以及改善有利于植被生长的条件,同时还要满足环境和美观方面的要求。料场区应与周围景观相一致,进行植被恢复。水利工程设计要尊重规划建设区域内的河流的地形地貌原理,开展河流纵断面及横断面上的设计,充分的考虑到河流内泥沙的运输移动、沉淀淤积、河床侵蚀及冲涮等较为显著的河流特点,确保所修复的河流工程的持久耐用性。2.6、工程管理应该做好前期的养护和后期的管理,这些管理主要包括监测、维护以及评估,同时积累经验和数据。这样可以保障工程效果,降低施工环境对生态系统的冲击,并延长生态工程的寿命。
3、提高生态水利工程规划与设计科学合理性的措施
3.1、完善并统一生态水利工程设计标准与规范
为了适应生态水利工程的需要,根据一些已经成功的生态水利工程设计实践的经验和相关的研究成果,结合区别特殊性和差别化,抓紧对现有的水利工程设计的相关规范和规程进行修改,增加生态水利工程设计的内容,编制完善生态水利工程设计的专门规范,统一全国的生态水利设计标准。
3.2、加强设计基础资料的真实与完善
水利工程设计受到生态、地质、环境等基础资料影响,基础资料的详实与否会影响到设计质量。因此,要对水利工程设计基础资料进行严格审查、复核,追求资料的真实性与可靠性。在水利、农业、林业及环保等环境与生态监测点应适当地增加生态观测内容,也可以根据资金和工程的需要增设相应的生态观测站点,以积累资料,保证资料的真实性,为以后的生态水利工程设计提供可靠的数据。
3.3 生态水利工程设计要考虑整体性原则
整体性的原则主要是从生态系统结构主体出发,掌握生态系统与各个生态因素的相互作用,提出修复河流生态系统的整体、综合的系统方法,而不是仅仅考虑水文系统的修复问题。生态水利工程设计不仅要考虑生态系统有机环境的大环境及工程周边整体的水域系统,还要考虑所用材料和施工设施建成后的使用和后期的维护与管理,因此,生态水利工程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工程及生态环境等各方面的因素进行整体性设计。
结语
总而言之,水利工程的设计必须严格遵守基本规程规范,不断提高水利工程设计的技术水平和设计人员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只有这样,水利工程设计才能有更好的发展前景,才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关键词】城市;居住小区;体育设施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和城市人口规模的急剧扩张,人们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不断高涨,体育设施建设成为城市发展进步的重要体现。但目前我国城市体育设施普遍不足,人均配建标准远低于发达国家,直接影响着城市居民的健身需求。体育设施可分为城市、区(组团)和社区、小区四级,其中小区级体育设施是最基础的,以小区居民为直接服务对象,与广大群众的接触最为密切。
1、体育设施配建的规范性文件
目前针对体育设施建设的规范性文件普遍缺乏量化指标。主要文件有《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2002)和城市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用地指标 》(2005)前者将文化与体育设施用地合并控制,指标难以区分;后者内容较全面,但层级概念划分笼统,对现实中具体的居住小区(楼盘)指导意义不强。有的地方性规章只是对上述文件的简单重复,并未进行有效细化。值得一提的是,重庆市2010年颁布的《重庆市住宅项目配建体育设施规划管理暂行规定(试行)》中,以居住小区的总户数为等级划分依据,提出配套要求,在对体育设施建设管理方面作出了有益的尝试。
2、当前城市居住小区体育设施建设的问题
不同层级的体育设施中,社区和小区级设施由于规模小且分散,往往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尤其是小区级的体育设施,因涉及到具体项目和开发商的主观因素,难作出统一要求。问题主要体现在:一是体育设施配建种类单一、数量不足,很多小区的健身场地甚至被改作停车场;二是规范性文件缺失,操作性不强,对小区的开发建设过程中没有具体的、硬性施配建要求;三是小区管理滞后,不能及时对体育设施保养维护,器械损坏严重;四是小区体育设施属性不明确、定位不合理,经营性和公益性结构划分不合理。
3、居住小区体育设施资源短缺的原因
3.1 对群众体育事业重视不够
我国的体育事业偏重于竞技性培训,体育设施的建设主要服务于比赛和训练,缺乏自上而下的层次性,未能充分发挥服务基层群众的社会功能。不仅在硬件方面,软上诸如体育文化底蕴不足、基层体育组织缺失等也亟待改善。从当前的居住小区规划建设来看,体育设施配建仍缺乏应有的重视和监管。虽然很多现代化小区越来越重视环境的美化塑造,但体育设施建设却没有得到改观。开发商主要是依据市场的需求以及成本和收益的权衡来决定配套的各项要素,有关部门也没有将体育设施配套提高到应有的高度。居住小区内部体育设施多为简单的单杠、双杠、健步器、转盘等器械,少有室外标准健身场地。
3.2缺少有针对性的体育设施规划
体育设施是城市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目前的城市规划中普遍缺少对体育设施规划的深入研究。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主要从宏观层面确定市域、分区指标及布局区域性体育设施,难以涉及到居住区内部的问题。即使有相关内容,也多是参照现有国家标准,不具操作性的指导意义。体育设施专项规划的编制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展。
3.3逐利行为妨碍体育设施建设的完整性
居住小区开发商为快速回笼资金,普遍采取分期建设的方式进行开发,这样就为其降低体育设施配建的标准提供了漏洞。为实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不少开发商将本应在入住时同时完工的体育配套设施推迟到二期、三期来建, 最后通常是体育设施用地大幅缩水,甚至被挪作他用。这样就导致众多较大规模的成熟居住小区内部体育设施配建严重不足,小区居民的健身权益受到侵害。这其中,也反映出相关主管部门监督与验收机制的缺失。
3.4体育设施的公益性推进力度不够
有的居住小区内部虽然体育设施配套完善,但居民仍感到无体育设施可用,原因就是体育设施商业化运营过多度公益性推进不够。一些小区从单纯的盈利角度出发,对体育设施采取商业化管理,而且使用价格不菲,将大部分居民挡在门槛之外。这样就造成了体育设施的结构性失衡,一方面大量体育设施利用率较低甚至闲置,一方面普通居民却没有足够的体育设施可用,造成较大的社会浪费。
4、完善居住小区体育设施配建的措施
4.1制定符合地方实际的规范性文件
加强相关规范的制定是完善居住小区体育设施的基础。目前执行的《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和《城市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用地指标 》己相对陈旧,不能适应基层体育事业发展的要求。各省、市应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适时制定新的法规、条例,并加强监督管理。对于居住小区项目的开发建设,要把体育设施作为必须的配套工程,并根据小区规模明确配套指标和类型。还应广泛征求广大居民的意见,及时进行信息公开,把居住小区体育设施的规划建设置于群众的监督之下。
4.2以规划强制性确保体育设施配建
在各层次规划编制中和项目手续办理时,要对体育设施配建提出强制性内容和建议性内容。体育设施配建作为设计方案的必要组成部分,在报审项目方案时应明确配建的规模和形式,不符合标准不得通过。在小区建设过程中,要严格按图施工,不得随意对设计方案进行更改,要确保体育设施与项目主体一起施工,一起交付使用。同时要加强小区建成后对体育设施利用的后续监管,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擅自缩减体育设施用地规模或改变其用途。
4.3加强体育设施的维护及应用管理
体育设施如果因为损坏而闲置,是资源的极大浪费。首先,要制定鼓励性政策督促责任人加强管理,掌握各类体育设施的使用状况,及时进行维护。有关部门应给予经费扶持和器材支持,提供针对不同居住群体的多样化健身设施。再者,要注重体育设施使用的公共导向,对公益性体育设施比例设定下限值,同时通过税收等优惠、鼓励措施降低商业体育设施的使用门槛,使更多的小区居民能够方便享受到健身的乐趣。还有,要提高小区居民的参与意识,使其共同参与到体育场地和设施的管理、保护中来。
4.4增加老居住小区体育设施配置
老小区通常体育设施比较匿乏,但由于土地资源少、价格成本高,建设室外体育场地和设施往往受到限制。要深入挖掘老小区的潜力,对部分建筑与场地进行综合性整治,在不改变原有功能和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达到改善小区体育设施的目的。如可以与绿地结合布置健身器械,或充分利用建筑顶层作为室外健身场地,还可以将退城入园腾出的小企业厂房改造成为体育馆或健身俱乐部。在旧城改造的过程中,更要严格按标准配建体育设施,对历史欠账进行弥补。
4.5建立区域体育设施共享机制
社会共享是优化小区体育设施配置的重要手段。有的居住小区体育配套设施丰富,却仅供本小区居民使用,有的学校、企事业单位体育场地完备,但排斥社会人员进入,这无形中阻碍体育设施价值的最大化发挥。要充分调动各方主体的积极性,构建跨系统的体育设施协调共享机制,达到 “多方建设、统一组织、全民共享”的理想效果,更好地通过全民健身来促进社会精神文明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乔君.城市居民住宅区体育设施规划的构想[J].体育科学,2004(2):4—5
[2]王华淳.重庆社区级体育设施配建规划策略研究[J].山西建筑,2010(5):7—8
[3]朱丽颖.浅谈城市社区体育设施规划[J].规划与设计,2008(2):41—43
关键词:城市防洪工程;城市景观;生态河道;城市规划建设
中图分类号:TV87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个城市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必须依靠城市的总体规划,而城市的总体规划包括了城市的各个方面。当今城市的建设已不同程度地改变城区河道的自然形态,也不同程度地改变洪水与城市的关系。
一、城市防洪工程与城市总体规划
1、防洪现状及存在问题 贺村镇是浙江省首批27个小城市建设改革试点镇之一。贺村镇镇域现有江山港主河道15千米。原有堤防工程标准严重不足,大多为五至十年防洪标准。自2008年以来,按照小城市建设的要求,规划新建了镇区左右岸共7.4千米的堤防,防洪标准达到五十年一遇。其他的堤防工程范围内依然存在侵占河道围田、造地、建房、乱倒垃圾、河道淤积严重等违章现象,严重影响河道的行洪能力,同时危及防洪堤的安全;城区下水道大部分被覆盖,每逢下一场中到大雨,城区经常出现内涝,排水不畅,影响人们正常的生活、工作秩序;棠坂溪、横渡溪、坛石溪等小流域河道坡比大,堤防工程滞后,存在着许多安全隐患。使城区的人民和财产缺乏安全保证,在防洪非工程措施方面,存在着防洪区管理制度不完善,蓄洪、行洪空间被挤占,流域天然滞蓄洪水能力下降;防洪区风险意识不强;防洪调度方案不完善等。
2、防洪规划应注意的问题
防洪体系建设应坚持以人为本、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的原则,加快重点地区防洪工程建设,提高主城市和重点地区的防洪能力,在防洪体系的建设中应注意综合分析确定防洪标准、合理确定堤距、防洪建设与城市功能相结合以及在注重生态建设的同时做好防御山洪规划。
2.1防洪标准 城市堤防是重要的城市防洪工程,根据国家GB50286-98《堤防工程设计规范》的规定,堤防工程的防洪标准主要应根据防护对象的防洪要求加以确定。在确定城市堤防的防护对象时首先应划分城市堤防的防护区。划分防护区主要应考虑如下因素:洪水大小及可能性,洪水决口过程及洪量,洪泛区的地形与地物状况,行洪及退水条件等。城市行政分区通常不能直接作为堤防工程保护区。城市堤防的防护区应该是在特定洪水发生时,在无堤和某种标准的堤防条件下洪水决溢所影响的范围。在编制城市防洪规划过程中,应对城市堤防的防洪标准进行必要的理论分析和论证工作。确定堤防应采用的防洪标准,而通过技术与经济比较确定。选定防洪标准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正确处理防洪安全与防洪投资两者之间的关系。贺村镇的堤防防洪标准确定为五十年一遇。
2.2合理确定堤距
堤防间距的确定,应遵循宜宽则宽的原则,要处理好行洪和生态保护要求与土地开发利用之间的矛盾,河槽和河漫滩不仅要能满足设计洪水行洪要求,还要保持一定的浅滩宽度和植被空间,为生物的生长发育提供栖息地,发挥河流的自净化功能。结合我们贺村镇江山港洪水情况的实际,在实际规划设计中,堤距不少于180米。
2.3把防洪工程的建设与城市功能相结合 城市防洪工程位于城市与河道之间,把城市防洪工程与城市功能结合起来建设是十分必要的。 (1)要与城市排水工程相结合。在许多城市规划中,城建部门负责排水规划,水利部门负责防洪规划,人为地将排水规划与防洪规划截然分开,而且在水文计算方法上存在很大差异,致使城市排水与河道洪水计算不能衔接,防洪工程的总布局也不合理。因此,在编制城市规划中必须把城市排水与城市防洪工程结合起来,协调起来。 (2)要与城市污水处理工程相结合。经济越发展,城市污水也越多。在全球都在重视环境的今天,污水处理工程也越来越多,因此在城市规划中有必要对城市的污水进行集中处理,并把污水处理工程与城市防洪工程结合考虑。 (3)要与城市交通工程相结合。堤防与城市交通道路结合建设,并与城区交通道路相连接,一方面可以节省投资,另一方面可以有效缓解城区交通紧张的局面。 (4)要与城市旅游设施建设相结合。我们在建造堤防的同时,侧重在滨河地区,也即河流的弯道处同时建设旅游风景区,城市防洪工程建设可以与旅游设施建设结合起来。
2.4充分重视生态环境景观建设 人们已经认识到身边城市的滨水空间的作用。滨水空间在高水位时用以行洪,在平时则供旅游、观光和城市居民就近接触自然。在河道治理中重视生态环境景观建设的观点已被许多国家所采纳。因此,在城市防洪规划中应遵循保持自然、回归自然的原则。我们在建造堤防的时候,有重点地保留成片的林木,以及自然的一些景观。
2.5做好防御山洪规划 山洪是山区小河中的突发性洪水,其特点有:①速度快,通常短时间内就发生洪水;②来势猛,洪峰流量较大;③在水土保持不好的地区,水流含量较大,往往伴随着泥石流。因此我们贺村镇在城市防洪规划中应注意做好棠坂溪、横渡溪、坛石溪及其上游河流防御山洪的规划工作,为此我们特邀省水科院专家给予编写了小流域防灾预案。
二、城市防洪工程与城市建设
1、城市防洪工程与城市交通建设 在城市防洪堤建设时,一定要考虑与城市交通相结合。因为各城市交通都比较拥挤,为了缓解城市交通的紧张状况,避免重复建设,减少占地,减少投资,防洪堤应与城市道路相结合。我们贺村镇在城市规划的防洪堤建设中,在与堤顶平行的内侧都规划有江滨路。同时堤顶也是城市市民旅游休闲的一个重要场所,堤顶的宽度在满足堤防工程设计规范要求的同时,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绿化配置。
2、 城市防洪工程与城市环境建设 城市防洪堤的建设,必须要考虑对城市景观的影响。城市堤防影响城市景观的主要因素是堤防高度和断面形式。堤防高度是堤防对城市环境影响最大的因素。堤防高了,把城市围在里面,势必对城市景观有较大的影响。因此,城市堤防高度不宜过高,应根据实际情况分析合理的堤距、堤防设计水位和安全超高,但对超标准洪水要有切实可行的对策和措施。堤防断面的形式尽量采用斜坡式边坡,并且边坡要缓;也可采用复式边坡,从视觉上减小堤防的高度,并进行护坡种植草皮等措施,既保护了堤防,又美化了环境。 防洪堤的建设在美化城市环境的同时,还要对河道的水环境进行治理,严格限制在中心城区段河道中进行挖沙作业,并对河道整治,形成水面,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也可根据行洪河道的实际,因地制宜地建设河流景观或水上乐园。
3、 城市防洪工程与城市旅游建设 城市防洪的工程措施是将洪水束缚在两堤的河道中通行。洪水是稀遇的,且历时还很短,虽然工程非常重要,但它的利用率较低;从时间和空间看,它的利用具有很大的潜力。由于河流面积较大,根据实际需要,在建设时就要充分考虑与自然环境景观、生态环境景观紧密结合。贺村镇在建设堤防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将堤防与景观相结合。渡船头、坝贺、贺村小学公园集绿化、休闲、观光、美化、娱乐为一体,成为城市旅游的重要景点。
4、 城市防洪工程与城市排水、排污工程建设 城市防洪与城市排水、城市污水治理等,这两方面也是堤防工程建设必须涉及的交叉建筑物中的两项内容。 当无防洪工程时,河流上游来洪水时,城市遭洪水淹没;洪水退走时,城市雨水也与洪水一起排入外河,不存在涝灾。城市防洪堤修建后,把洪水挡在城外,起到了防洪作用,但必须及时排除城区暴雨产生的内水,不然形成内涝,同样可以造成损失。因此,修建防洪堤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城市的排水问题。堤防与排水的交叉工程规模,主要是根据市政部门认可的排水标准及排水充量进行确定,建设位置基本上是结合城市周边地形考虑设置。部门之间须很好的协商,排水出口设置合理。 河流污水必须治理,为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保障。河流污水主要来源于城市,按照“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每个城市都要建设污水处理厂对污水进行集中治理,治理达标后再排入河道。一般污水处理厂都设在河流附近,这就要求在城市防洪堤堤线选择时加以考虑,留有余地。并对城市污水处理达标后排入河道时与堤防形成的交叉工程充分考虑进去,才合理可行。 防洪堤建设中的主要交叉建筑物基本上就是与城市排水和城市排污所形成。所以堤防工程建设时,不但要考虑到交叉建筑物,而且要确定合理的规模。
三、结语
城市防洪工程与城市建设最好能够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保持人类的生产活动与自然规律之间的平衡与协调;并且力求使防洪工程尽可能成为生态化工程、水资源保护工程。在工程建设中,恢复和维系良好的生态系统,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水利工作的基础性目标,发挥环境美化功能。在工程规划、建设、管理的全过程重视防洪工程的生态环境影响问题,才能兴利除弊。现代城市防洪工程提出了防洪安全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这是我国以往工程较为忽视的问题。
作者简介:姓名叶才高,浙江省首席水利员,水利工程师,江山市贺村镇人民政府工作,镇防汛办公室副主任,有将近30年的农村基层水利工作经历。
参考文献
轨道交通以大运量、准时、安全、高效等诸多优势,使其成为解决特大城市交通问题的根本出路。然而轨道交通提供的大间距“站到站”式运输服务与地面常规交通相比,存在可达性差、无法实现“门到门”服务、缺乏灵活性等不足,而通过站点周边地面交通的衔接,可满足轨道出行过程中两端“站到门”的出行需求,从而形成“门—站—站—门”完整的轨道出行过程。同时,通过站点交通一体化衔接的纽带作用,可以扩大轨道交通服务范围、提升服务水平、从而缓解城市交通压力,促使城市交通按照规划的良好方向发展。本文主要对轨道交通站点周边的常规公交、自行车、出租车、小汽车等交通衔接设施的规划方法方面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交通一体化、轨道交通、轨道站点交通衔接
中图分类号:P1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交通一体化规划目标及原则
轨道站点交通一体化规划应以提高公共交通总体服务水平为最终目标,立足于轨道交通站点的交通衔接需求,在站点周边现状调查分析及可实施性的前提下,通过配置合理便捷的站点衔接设施,提高轨道交通出行易达性和便利性,拓展轨道站点服务范围。从而提高轨道交通客流效益,充分发挥公交骨干作用,实现城市交通一体化。其具体目标主要包括:
(1) 完善配套轨道交通各衔接子系统,将轨道交通延伸到整个出行两端的“站到门”交通过程。
(2) 提高轨道交通可达性和服务范围,保证轨道交通客流,发挥其运输潜能。
(3) 促进地面交通与轨道交通的配合,改善出行条件,缩短出行时间,逐步建立以轨道交通为主体的一体化城市客运交通体系。
(4) 在充分发挥轨道交通、常规公交、自行车、出租车、小汽车等客运子系统作用的基础上,加强各子系统间的相互渗透和补充,提高城市综合客运体系运输效率,促进居民出行结构优化。
轨道站点交通一体化规划在城市规划体系中属于针对具体问题的专项规划,所以,这一类规划需遵循以下原则:
服从上位规划,与其他专项规划相互衔接。
需服从城市制定的各类交通方式发展政策。
遵循突出重点、各类衔接交通子系统相互融合。
体现以人为本、人车分流、方便换乘的宗旨。
以可实施性为重点,通过对站点周边现状及规划情况、用地拆迁收储可行性等方面的调查和分析,合理布局各类衔接实施。
技术路线及核心内容
对轨道站点交通一体化规划研究方法而言,主要分为五大层面进行分析研究,即:
宏观背景层面:分析相关规划及现状,明确规划背景及边界条件。
现状分析层面:通过现场踏勘及数据调查结果,分析沿线综合交通系统、城市发展及用地、公交线路等情况。
定量预测层面:通过合理客流预测分析,包括乘降量和分向客流的分析,确定各站点的等级及功能,确定配套设施类型和规模。
配套规划方案层面: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手段,编制科学合理的规划方案,包括:枢纽、地面公交、出租汽车、步行系统、社会停车及非机动车等配套规划。
造价估算及实施保障建议层面:通过方案造价估算为实施方提供定量化的决策参考,并提出实施保障建议,为方案的高效完整落实提供支撑。
轨道交通站点规划研究涉及从宏观到微观,从站点到区域,甚至后期的政策保障和管理建议,无论从横向还是纵向来说,都具有涵盖面广、时间周期长等特点。但就具体规划而言,期核心内容主要限定在轨道站点交通衔接设施的种类选择确定各类衔接设施的规模衔接设施的空间布局衔接设施的流线组织可行性分析和建设保障措施这一范围内,所以,下文就以该类规划的核心内容展开讨论。
衔接设施的构成与特性
衔接设施是其他方式与城市轨道交通实现衔接换乘的载体,各种衔接方式的衔接设施构成不同、适应性不同、占地空间不同,从而其功能定位、设置原则也不尽相同。
步行衔接设施:主要利用道路系统中的步行设施以及轨道交通站点出入口附近的集散区实现进出城市轨道交通,基本不需要占用额外的空间。衔接规划的重点是为步行提供连续、安全、舒适的步行空间。此外,无障碍设施也是步行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公交衔接设施:衔接主要通过站点来实现公交线路与轨道交通的换乘,因此,站点的调整,包括公交首末站和中途停靠站,是衔接规划所需考虑的重点,在大多数轨道站点,中途站的优化是公交衔接的主要内容,中途站一般在道路红线内部,不需要占用土地。因此,从用地占用的角度分析,这些站点公交衔接往往不是衔接规划落实的难点,而主要工作放在区域特别是轨道末端站点公交场站的落实。
自行车衔接设施:自行车衔接设施包括传统自行车和电动自行车的停放。自行车停车场是自行车客流换乘轨道交通必须依赖的停车设施,在不受条件限制的情况下,所有站点都需考虑自行车停车场的设置,因此,自行车停车场分布广、规模大、是衔接规划中土地协调、控制的难点和要点。
小汽车衔接设施:小汽车衔接客流在衔接中需要依赖“P+R”停车场,它区别于普通社会停车场,在管理上应附以优惠的收费政策,以鼓励换乘地铁出行,减少中心城区的道路压力和停车压力。“P+R”停车场占地规模大,因此,用地的供给能力是“P+R”停车场设置所需要考虑的关键因素。
出租车衔接设施:出租车衔接客流主要通过临时停靠站和候客区实现与轨道交通的换乘,这两种设施占用空间较小且一般在道路红线内解决,因此需求对供给的依赖性不如自行车和“P+R”停车场强。
基于以上衔接设施的构成和特性,对于轨道站点交通设施配套定位来看,可以概括为:“步行是衔接规划的核心,地面公交是衔接规划的关键,自行车是站点间接吸引范围内极其重要的衔接方式,出租车是公交衔接方式的补充,小汽车是区域的一种辅助衔接方式。”所以,规划应结合各轨道站点的功能、区位、等级、周边交通特性等因素,并根据交通衔接设施自身特点和定位,有所侧重的选择配套设施种类。
衔接客流预测及设施规模估算
衔接客流需求预测是确定衔接实施规模的根本依据,规划可采用定性与定量、宏观控制与微观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衔接需求进行预测。定性主要根据交通需求管理政策、衔接设施设置原则和用地供给条件进行总体判断,定量即以车站初步设计的近期和远期预测客流为主要依据,确定分方式、分方向客流需求,进而确定设施规模和空间布局。定量预测中,宏观方法将车站按类型进行划分,根据各种类型车站衔接方式构成并结合具体车站的影响因素,确定车站的衔接方式构成及各方式衔接客流量;而微观方法分析车站吸引范围内的土地利用功能,开发强度以及距离分布,重点针对自行车衔接需求和方向构成进行预测。上述两种方法的结合兼顾了预测的精度和可操作性。
在得到各衔接方式客流需求后,可通过调查得到的车位周转率、车均载客数等参数,并结合《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等相关规范要求,进一步提出衔接设施能力要求和用地规模需求,如城市中已有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可部分参考实际占地参数。各类衔接设施中,停车场类设施规模计算是用地控制要点和落实难点。停车场设施规模计算方法如下所示:
衔接设施空间布局
各种衔接方式的流线分析和距离是衔接设施布局的主要依据,规划应分析车站客流吸引范围及用地功能特性,结合道路网络布局,可以得到各衔接方式的主要衔接方向和路径,进而指导衔接设施布局。各类交通衔接设施应遵循如下空间布置原则:
(1) 根据各种衔接方式衔接交通流线分析,最大可能方便客流换乘轨道交通,减少穿越道路次数和各种车流、分流间的相互干扰;
(2) 结合周边用地供给条件,包括已有建筑、在建工程、出让用地、控制用地等因素,考虑衔接设施布局,尽可能按设置原则满足需求;
(3) 结合周边道路条件选择停车场布局,方便自行车和小汽车进出场地,并减少与道路交通流向的相互干扰;
(4) 衔接设施的布局,包括停车场地和停靠站,应对各出入口的进出站客流起缓冲、平衡和调节作用;
(5) 交通衔接设施宜安排靠近车站出入口,力求各方式衔接紧密、节约换乘时间。按交通衔接比例大、成本低、单位用地需求少、衔接效率高的交通方式与高成本、低比例的交通方式,由近及远布置。各类交通衔接设施的设置位置宜满足下表换乘距离的要求:
保障措施及运行管理建议
1、保障措施
道路整治及优化措施:地面道路是各种衔接方式的载体,采用交通工具或步行方式都需要使用道路到达轨道站点,因此地面道路是交通衔接设施能够发挥作用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建议轨道公司结合轨道开通运营时间节点,梳理轨道交通线沿线相关道路建设进度安排,对组团和片区规划道路的建设进度提出建议,建议这一部分道路尽早修建,有利于客流的培养。在老城区或核心区内部,加快断头路的打通,注重支路和微循环道路的加密补充,增加步行通道,提高轨道站点周边区域的可达性和易达性。
衔接设施用地保障措施:衔接设施规划一旦确定,就应在用地上予以落实,才能保障此类设施的实施。对于公交首末站、公交枢纽站和“P+R”停车场等占地较大的设施,一般有两种方法支撑设施用地的落实。一是根据轨道站点交通衔接设施规划需要,对相关控制性详细规划进行调整,在法定层面落实各类设施用地;二是结合用地开发加载衔接设施功能,在规划管理程序上通过将衔接规划中确定的衔接设施加入土地出让条件,通过强制条件确保设施的落实;或者轨道公司收储地块通过地铁上盖物业统一落实。
衔接信息一体化设计: 信息完善程度是影响接驳利用和乘客使用方便性的重要因素。如果交通指示引导系统不够完善和明显,一方面会使得乘客无所适从,增加乘客的滞留时间,造成车站内拥挤,另一方面由于引导系统发挥不利,使得某些设施长期处于闲置状态,造成浪费。衔接信息包括站点内和站点外信息:站点内,在站台或站厅的显著位置设置表明站外衔接设施位置等信息的引导标识,引导乘客快速、高效换乘;站点外应在各方向道路设置地铁站点位置的指示标识,设置表明停车场位置和使用情况的指示牌,常规公交线路站台位置和公交线路等信息。
2、运行管理建议
整合的运营机制:目前的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分属于不同的运营部门,而充足的客源是企业发展的关键,也必然导致在主要交通走廊上存在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重叠而导致客流的竞争。因此,只有改变运行机制,鼓励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联合运营,才能打破当前公交运营管理分割的局面。推进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整合的实现,包括投资、土地利用、公交线路调整、站点优化、票制票价优化以及运营管理等各个层面。
一体化的票制票价:影响轨道交通换乘的一大因素就是票制和票价,票制和票价的整合也是建立城市交通一体化的基础,地铁票价对乘客要保持足够的吸引力反映在三个方面,一是价格水平要合理,二是要为乘客提供多种选择,三是公交系统要实现票价联运。确定价格水平实际上是公交企业赢利目标和乘客接受能力之间的妥协。由于要吸引足够多的乘客使用地铁,乘客实际支付的票价往往不能真实地反映企业经营的成本核算。因此价格水平的确定不宜采用成本核算的模式,而要形成公开透明的公众参与机制,提供乘客多种票价优惠选择,对经常使用的乘客给予优惠,对社会弱势群体给予特殊照顾。应当鼓励轨道交通与地面公交联合运营,推广实施IC卡互通,乘坐轨道交通与公交换乘实行优惠政策。
参考文献:
【1】李晓霞 梁青槐.城市轨道交通与其他交通方式的衔接研究[J].山西建筑,2005(24)
【2】杜彩军 蒋玉琨城市轨道交通与其他交通方式接驳规律的探讨[J].都市快轨交通,20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