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关于科技创新的建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艺术设计;课程建设;创新
作者简介:陈艳(1976―),女,江西赣州市人,鲁迅美术学院大连校区副教授,管理学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经济学、高等教育管理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0年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艺术院校人才培养机制创新研究―以鲁迅美术学院大连校区为例”(编号:JG10DB208)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05-0048-03
艺术设计专业是艺术教育中最具有职业技术性特点的专业,在艺术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中国艺术设计教育起步相对较晚,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我国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建设问题。[1]当前课程体系研究与改革的目的在于更好的实现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在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战略背景下,我国社会普遍对“宽口径、厚基础、应用性、复合型、一专多能的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
艺术设计,实际上是设计者自身综合素质(如表现能力、感知能力、想象能力)的体现。艺术设计专业中各个细分的专业虽然对设计知识的着重面不尽相同,但对于“大设计”概念的关于美、节律、均衡、韵律等的要求是一样的,都强调实践运用性和职业技术性。[2]近年来我国艺术设计专业在各高校一拥而起办学的情况下,又历经多次学生“扩招”,艺术设计教育发展过快过猛,出现了许多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基础薄弱、应用性不强、复合型不够、专业不专、技能缺失等现象。一个专业的课程体系最能直接反映其人才的培养目标,如何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便是本项目研究的目的,同时对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也有指导意义。
一、鲁迅美术学院大连校区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建设的现状
(一)实践教学的课程设置
鲁迅美术学院大连校区专业分为平面、动画、陶艺、装饰四大方向,以工作室教学为主导,实验室辅助教学,并以动画专业为试点,开展层层递进的教学改革。
一年级的学生进入基础教学部,学习色彩、素描等造型基础课程。二年级的专业课程为四大方向:平面(书籍、广告、家具、展示、插图、包装、摄影等11个工作室)、装饰(丝网印刷、玻璃、金属、髹漆等7个工作室)、动画(平面动画、多媒体、影视、虚拟立体动画等4个工作室)和计算机辅助设计,学生上、下学期分别从平面、装饰、动画中选择一项课程,计算机辅助设计为共同课程。经历了二年级的课程,学生对各工作室与实验室有了初步了解,为三年级进入工作室学习打下基础,并尽早地适应艺术设计实践教学,如书籍传媒设计工作室开设图形创意、广告、插图、摄影、展示设计等课程,并通过材料实验课程优化艺术设计教学。学生涉猎各专业方向的知识,在各实验课题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此外,鲁迅美术学院大连校区还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开展专业课程的同时配合文化课和体育课,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鲁迅美术学院大连校区实践教学注重培养高质量、复合型的创新人才,坚持东西方艺术的融汇。以实践教学的课程设置为例,在西方视觉构成、摄影等现代艺术语言中穿插中国画、中国古典文学等课程。[3]其课程设置见表1。
鲁迅美术学院大连校区不仅在专业课程设置上下了一番功夫,而且还注重学术的交流与实践,例如:2011年秋举办“冒险与革命”国际素描交流研讨会,研讨会上国内外知名的艺术家与学者交流了艺术理念;在主教学楼举办摄影采风汇报展,展厅里的作品震撼人心,那些作品不仅是在传达一些特定环境下人们的生活状态,更是一种心灵的对话;选择了大连金石国家地质公园作为学校教学实践基地;鲁迅美术学院平面设计与多媒体学部参与设计修改了第十二届全国运动会的会徽;参与了第十二届全国运动会会徽的征集活动,其中广告与综合媒介工作室全运设计团队、平面设计与多媒体学部全运设计团队、大连校区全运设计团队设计的会徽入围。随着学校的不断发展,学校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建设必将有新的突破。
(二)实践教学的价值
1.鲁迅美术学院大连校区专业课程的设置主要借鉴了国外设计教育的一些经验,引进了一些如设计概论、设计史等专业文化课程,又借鉴了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的设置,如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等。[4]鲁迅美术学院大连校区将这种教学课程的设置进行推广,有利于自身教学体系的完善。
2.鲁迅美术学院大连校区注重实践教学,课程设置的时代性比较强,适合现时的社会历史背景,按照社会需求、培养目标对知识结构的要求进行课程的开设。将这种实践教学进行推广,有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有利于课程结构的良好改善,从而更能促进当今社会的发展。
3.鲁迅美术学院大连校区企业进驻校园参与教学,实现了学院教学与企业产品研发的双赢,这种双赢有利于整个艺术教育的发展。
(三)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鲁迅美术学院大连校区近几年来一直扩招,导致学生数量大大增加。面对如此庞大的学生数量,学校开设了类别很多的专业工作室课程,但硬件设备、师资力量普遍不足,尤其是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严重缺乏。此外,学院内的教学资源分配不平衡,导致工作室出现了“贫富分化”的现象。长此以往,这将会影响整个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
二、国内外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建设的先进经验
(一)中央美术学院实践教学
中央美术学院适应社会发展,开展了实践教学,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特别是其摄影专业,走在了教学改革的前列。
在吸收国际摄影教学课程精华的基础上,中央美术学院摄影专业历经几年的实践-总结-调整,设置了摄影专业的3年专业课程。目前该工作室具有完备的设备体系与教学空间,教学手段先进多样,注重艺术、理论、科学三者的有机结合。教学模式上突出循序渐进式的理论-思维-实践的方式,并在基础教学阶段学生理论框架、技术素养和富于创造力的思维习惯的形成和培养上不遗余力。其一年级为基础课,二年级课程开设有摄影视觉与基本操作、黑白胶片与感光化学彩色影像基础理论、数字影像体系基本原理、试验影像--传统技法体验、摄影史话题、光线与感光测定、客观再现与主观表现、社会纪实摄影、图片编辑与影像批评,三年级课程开设有布光与影室拍摄、高级商业摄影、艺术摄影、主题摄影综合训练、影像品质控制、叙事性摄影与影像编辑,四年级课程开设有平面设计与印刷基础、综合实践―个人推广、毕业创作及论文完成。[5]
中央美术学院还注重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这从其四年级上学期的课程设置可以看出。其注重学生的个人推广,将人才作为品牌增强校、企、学生的交流,既提升了学校人才培养的专业性,又减少了企业培训的成本,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融入工作的速度。
从中央美术学院的实践教学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信息:教学环环相扣、循序渐进,特别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二)四川美术学院课程设置
四川美术学院艺术设计系在积极探索现代设计教育与市场实践相结合的新的教学模式上,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强调专业特色,按国际设计教育应具备的办学设施和条件,已建立起教学、科研与市场互动一体化的教学体系,形成了多个专业方向,具有国内一流水平的教学实验室与设计实习基地,旨在培养具有现代设计观念、技术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高级专门设计人才。[6]
艺术设计专业分为装潢艺术设计、数码媒体艺术设计、环境艺术设计、服装艺术设计、装饰艺术设计五个专业方向。其中,创意服装设计是重庆市精品课程。
创意服装设计课程开设有时装与日常服装的区别、联系,大师与历史服装鉴赏,创意服装设计的方法,西方服饰文化对非西方服饰文化的冲突、渗透,联想设计的构思形式,服装的风格形象,时装设计与材料――对材料的再创造,后现代服装设计与后现代服装设计师。创意服装设计是探索新的设计理念,新的设计元素,新的材料和新的工艺制作的过程。教学注重设计的原创性,开发学生的设计思维,提高设计能力,指导时尚与流行,是通向设计师道路的必经之路,培养具有原创设计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学习能力、适应社会能力的高品位、高素质的设计人才。
四川美术学院的教学倾向于对国内外的文化的研究,探索新的设计理念、新的设计元素、新材料和新工艺。
(三)广州美术学院课程设置
在课程设置上,广州美术学院重视学生专业基础的训练,重视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注重对学生创意思维与表现能力的培养,注意最新专业知识的传授,强调学生掌握好一门外国语和现代设计工具。
以“广告创意”课程为例。“广告创意”课程通过三个阶段的操作:《阶段一》授课、思维导图运用、小组头脑风暴进入;《阶段二》头脑风暴演绎、创意出笼、备图;《阶段三》形式美、执行力、完稿与提案;帮助学生在作业过程消化授课的七项内容:观念、概念、判断、方法、执行、检测、态度,指导创意小组从制定大创意概念入手,通过闪光元素寻找,通过创意思维的开发,通过学习制造差异、训练审美执行力、尝试将概念做鲜活,最后完成公益广告或品牌广告系列创意的完整作业和提案演讲,感受一个广告作业的创意流程。[7]
广州美术学院侧重于学生学与测的结合,学生在学新知识的同时能及时反馈信息给老师,教学相长,大大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另外,广州美术学院注重学生的头脑风暴,开发了学生的大脑,提高了特色课程的质量。
(四)德国卡塞尔艺术学院课程设置
卡塞尔艺术学院是一所历史悠久的艺术学院,学校设置的专业、教授的课程随着时代思潮的发展而几经变化。
卡塞尔艺术学院的教学深受卡塞尔模式的影响,它是一种十分强调实践的教学理念。卡塞尔艺术学院设置的科系有自由艺术(Bildende Kunst)、艺术教育(Kunstpaedagogik)、艺术学(Kunstwissenschaft)、工业设计(Produkt Design)和视觉传达(Visuelle Kommu nikation)。自由艺术系专业划分为三个工作室:自由绘画、新媒体与老媒体、综合性工作室。艺术教育和艺术学专业:学生可以在其它几个系里自由挑选专业实践。工业设计分工业造型、纺织、服装等。视觉传达分平面设计、动画、插图、多媒体、版画、纸艺、电影、照相等。学院同样重视基础课程,基础课的学制为一年、学时为全日制,分为冬季学期和夏季学期。冬季学期的教学内容为抽象的黄颜色、抽象的红颜色、抽象的蓝颜色和自由创作;夏季学期的教学内容为主观创作和RUNDGANG学院年展准备。基础课学期中间为参观博物馆、画廊和艺术家工作室,每周二晚上人体课(选修)。除了五个系,卡塞尔艺术学院还有十四个工作室,如陶瓷、木工、金属、印刷、丝网工作室等。
学院把艺术精神与科学态度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多视角地学习艺术与文化,这是几十年来学院一直遵循的教学指导思想。学生可以在这里完全自由的学习各学科的知识和使用各个工作室。[8]
三、对于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建设的若干构想
(一)寻找创新的设计方式
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应该聚焦于提升实践者“行动中反映”的能力。[9]也就是说,做设计以及发展持续学习和问题解决的能力应该贯穿于专业人才的整个学习生涯。
设计得以表现依赖科学和合理的设计程序,即为设计前的调研(发现问题)―初步方案和陈述讨论(寻求方法)―确定方案、深化方案(解决问题)―模型阶段―展示陈述。“讨论和陈述”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可以使问题明朗化,方法明确化,一切都在合理、科学、有效的环境下进行讨论,才能使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10]
(二)学习与实践的交叉进行
学生在学习专业基础课之后,可以用3―6个月时间去企业实习或参与一些具体的课题设计,在实践中发现知识和能力方面的缺陷和不足,然后带着问题再来学习,这样能有效提高他们在校期间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对自己未来将从事的职业有更进一步的感性认识和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做出有针对性的规划。
我们的艺术设计教育必须紧抓设计实践的环节,建立用市场意识指导产品设计的理念。课程设置特别是专题设计课程必须与企业或具体的项目挂钩,避免纸上谈兵。早期的设计专题可采用虚拟项目,高年级应采用具体的、实际的项目。同时,学校可为学生提供实习的场地和专业设备,以此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具体问题的应变能力,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以便更快、更好地服务于社会。[11]
(三)注重中外文化的交流
中国现代设计教育体系的创立和发展,应建立在对外来文化引进的基础之上,借鉴别国的宝贵经验,汲取中国传统工艺文化的精华,在模仿、学习的基础上建立一种有中国特色的创意设计的思想和设计教育体系。
各艺术院校可以吸收德国卡塞尔艺术学院的先进经验,建立与国外艺术院校的联系,可以增设一些对外交换生的课程,多与国外艺术院校交流合作,争取同国外艺术院校联合办学。
(四)教学与市场的紧密结合
当前社会信息化发展迅速,市场也随信息化的发展而更加繁荣,大学与市场的壁垒将逐步打破并走向融合。一门学科如果不能和它的实践领域紧密结合,只是关在校园里面壁攻读,将不能适应行业发展需要。[12]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设置,应置于视野的总体性开拓,使教学和研究专业知识、教育创新相互连结起来。
各艺术院校可以学习四川美术学院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方式,同国内市场接轨乃至与国际市场接轨并同步发展。
(五)理论研究的全面跟进
各艺术院校应该紧跟时展,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开设艺术设计理论课,让学生对艺术设计发展史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以史通今”。同时,开设艺术设计理论研究课,在艺术设计现有发展程度的基础上,研究艺术设计未来发展的趋势,步步跟进,提高艺术设计与社会发展形势相适应的吻合程度,从而把艺术设计发展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六)学生引导工作的积极开展
鉴于教学资源的分配不平衡、工作室教学“贫富分化”的状况,学校应在学生对专业及教师没有足够认知时,加强对学生的积极引导,避免资源较少的工作室面临因生源不足而被迫关闭的尴尬局面。同时,引导学生做好自己的艺术设计学习的长远规划,让多元化的“中国设计”誉满四海。
四、结束语
艺术设计教育在不断发展,各艺术设计院校也在不断探索新形式的课程设置。相信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将会取得一个又一个新的突破,从而为民族事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参考文献:
[1]赵嘉林.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18).
[2]邓常宁.论艺术设计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J].美术大观,2009(9).
[3]陈艳,郑淇元.建立科学的艺术设计实验室管理机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7):282-283.
[4]吕村.艺术设计教育学科课程设置的回顾与现状[J].中州大学学报,2009(2).
[5]中央美术学院官方网站.实践教学[EB/OL]..
[8]卡塞尔艺术学院网站.课程设置[EB/OL].省略/group/topic/4850140/.
[9]舍恩著,等译.培养反映的实践者-专业领域中关于教与学的一项全新设计[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10]谢海涛.从中德艺术设计教育的差异看模块化课程体系建设[J].装饰,2009(1).
各单位:
2011年全矿干部职工在矿党政的正确领导下,以“创新、标准、提升”为指导思想,围绕各自专业、岗位创造性地开展了各项工作,为进一步提高全矿干部职工参与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经矿党政研究决定,对我矿2011年度科技创新项目进行申报评选,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 申报范围
2011年完成的技术创新成果、管理创新成果、发明专利及论文。(以完成时间或落款时间为准)
二、 申报时间
2012年2月1日—20日,各专业或单位将2011年度科技创新成果报科研科。(联系电话:53840)
三、 申报要求
1、申报的科技创新成果需符合《鄂庄煤矿科技创新管理办法》中对项目的界定范围,且必须是在2011年度内实施并完成。与矿领导签订责任合同的重大项目,需验收合格后方可申报。
2、申报的科技创新成果必须真实、有效,各专业或单位负责人作为第一责任人,严禁徇私舞弊、弄虚作假,一经查实,取消其专业或单位连续两年的评选资格,并给予处罚和通报。
3、所有申报的科技创新成果,必须填写申报表,且专业或单位负责人必须签署申报意见;技术创新成果还需整理评议材料(具体内容附后);发明专利需提供证书原件;论文需提交相关期刊。
2011年度获得集团公司以上荣誉的科技创新成果,除填写申报表外,需提供证书原件、表彰文件或有关出处;
4、申报材料均A4纸打印,一式两份报送科研科,电子版由办公网发送。
5、各专业或单位申报科技创新成果,必须严格遵守申报时间及内容格式,如逾期不报或格式内容不符者,不予受理。
附:1、鄂庄煤矿科技创新成果奖励申报表
2、技术创新成果评议材料目录
3、鄂庄煤矿技术创新项目计划立项建议书
二〇一二年二月一日
鄂庄煤矿科技创新成果奖励申报 表
成果名称:
完成专业或单位:
项目起止时间:
成果名称
完成时间
申报评选类型
是否获得集团公司及以上级别奖励
成
果
主
要
内
容
应用效果
(经济或社会效益)
专业领导或
单位负责人签字
科技创新评审委员会
意 见
科技创新领导小组
意 见
技术创新成果评议材料目录
1、可行性分析报告
2、立项建议书
3、项目技术研究报告
4、项目经济分析报告
5、成果应用分析报告
技术创新[2012] 号
鄂庄煤矿技术创新项目计划
立项建议书
项目名称:
申报专业或单位:
起止年限:
项目负责人:
年 月 日
1.立项理由
2.项目实施方案
3.项目创新点(关键技术、特点、技术的先进性)
4.技术、经济指标(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方面)
5.达到的技术水平、经济、社会效益及推广应用前景
6.项目研究人员名单
姓名
性别
部门
职称
承担内容
负责人
管理员
项
目
主
要
参
加
人
关键词: 科技 创新 管理 体系
中途分类号:D4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1-0018-01
一、概况
以“完善体制、明确目标、保证实施”,确保完成年度指标为目标,我矿通过建立合理的科技创新管理机构,完善管理机制,强化激励制度,实行全员参与科技创新,切实做到了企业高产高效,促进了企业文化建设,提高了企业的社会形象,实现了企业和谐发展、快速发展、持续发展。
二、建立健全创新网络,规划科技创新目标
(一)完善组织管理机构。成立了以矿长挂帅的科技创新管理委员会,下设技术成果评审委员会和管理成果评审委员会,环保科技中心作为日常工作管理部门。构建从员工、区队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专业部门工程技术人员、专业负责人到高层管理者的六级工作管理体系。
(二)创新计划。为进一步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企业技术创新水平,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根据集团公司通知要求,已编制2014-2015年技术创新规划
(三)项目管理。按照关于报送2012年科技工作总结及2013年科技计划的通知要求,认真筛选各专业上报的2013年科技项目,并按立项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格式规范填写,按规定要求提交。立项的项目统一按计划进度进行实施,及时按要求申请鉴定、验收、报奖。并对项目验收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整改,按要求报验。
项目费用按项目进度每月各专业上报经费预算,并按要求进行经费管理,各种研发支出经费票据做到认真核实,特别是科研人工费、材料费用、电费等各种费用支出做好经费归集。
(四)成果管理。按照集团公司关于2013年山东省科学技术奖励申报工作的通知,及时总结创新成果,并择优选取本单位已鉴定的一项科技项目按时进行网上申报。并对成果和知识产权按照保密制度进行严格保密。2012年科技成果中的新技术、新工艺均已推广应用,并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社会和安全效益,且科技成果转化手续齐全,资料完备。
(五)知识产权。专利成果的申报是按照集团公司技术研发部专利办公室通知要求,由单位或个人将专利材料经生产矿长、总工程师审签后,报环保科技中心登记汇总,由环保科技中心统一报送集团公司技术研发部专利办公室办理,对已授权的专利及时申请专利保护。在《协庄煤矿科技进步管理办法》第七章专利成果的管理中,专门列出了专利转让规定。
(六)技术交流。环保科技中心对矿各专业及个人的科技信息,严格审核,做到内容填写规范、充实。对发表技术信息资料的期刊统一归档,并分类汇总,满足本企业科技信息查询、检索要求。矿与各高等院校建立了良好的技术合作关系,委托院校合作开发科研项目时,均严格按照要求签订合同,合作形式具体、可操作,权责明确。
根据上级文件要求,矿指派科技人员进行外出交流学习,交流学习中均是关于煤炭行业最新科技成果与前沿研究方向等有针对性的内容。
矿还定期向各专业各单位收集关于科技创新工作的合理化建议,对择优选取的建议进行汇总归档保存
(七)人才培养。为满足企业科技创新工作发展的要求,科技组专门制定了科技管理培训PPT课件,对技术创新项目进行培训,学习形式分采取集中学习和自学相结合的方式,学习笔记书写认真规范。
根据集团公司通知要求,为深入了解在机电设备检修、安装过程中,创新检修、安装施工工艺及方法,应用先进成熟的检修专用工具、严格的安全技术措施及合理的专业化工艺流程的具体情况,以便在全集团公司推广应用。机电运营部下发了关于上报“四新”技术的通知,要求各单位负责人亲自组织有关人员,认真总结以往检修、安装过程中的成功经验,每个单位都要上报成果,形成文字材料报机电运营部。
(八)检查考核。制定了《技术创新工作自评管理制度》。并认真按照《集团公司技术创新工作季度检查表》所列内容逐项准备迎检材料,进行自查打分。对于自查中出现的问题及整改措施均按要求填写技术创新工作季度检查问题整改情况表,并按要求作出自查情况书面总结。
(九)奖励。为激发广大员工参与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矿在《协庄煤矿科技进步管理办法》中拿出一章的篇幅对奖励范围、标准等进行详细说明。矿每年召开一届科技创新工作会议,总结全矿上届科技工作,部署下届的科技规划及任务,并对优秀技术成果和管理成果、优秀科技创新人员和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进行表彰奖励。对月度创新成果和发表的论文,矿每季度进行一次评选、奖励;对获得上级授予的荣誉、奖励的成果进行嘉奖,每季度兑现一次奖励。
(十)工作管理。对各单位上报的科技创新项目进行及时归档,并建立工作台账,台账包含各项目的名称、主要研究内容、实施单位、起止时间、预算资金、负责人等内容。对上级及本矿下发的各类文件及时进行登记,并按要求积极落实文件内容。对集团公司管理系统中要求填报的数据和各类报表均按时上报,以便及时更新技术创新交流平台各类数据。
上述文章深入研究了农业科技创新与资金支持之间的关系,但仍有一些改进之处,首先,分析的结果不够准确,变参数状态空间模型适用于存在不可观测变量观测系统,并且由于可以分时间阶段给出不同系数,所以不要求用大样本容量数据才可得到较准确结果。其次,上述文章建立的模型中仅仅是单一的财政资金支持和农业科技创新之间的关系,实证研究较少,本文不将财政资金支持与金融资金支持和对农业科技创新有重大影响的科技人力资源变量加入模型,使得研究结果更加准确,也同时说明培养大量优秀农业科技人员对中国的农业科技创新发展有重要作用。
一、研究方法
本文运用状态空间模型分析1996—2011年中国农业科技创新的财政金融政策效应。状态空间模型被用来估计不可观测的时间变量:理性预期、测量误差、长期收入、不可观测因素。
状态空间模型由量测方程和状态方程构成,其中
式中,xt具有固定系数β的解释变量集合,zt是有随机系数αt的解释变量集合,随机系数向量αt是对应于状态方程中的状态向量,称为可变参数。变参数αt是不可观测变量,必须利用可观测变量yt和xt来估计。在状态方程中假定变参数αt的变动服从于AR(1)模型,扰动向量εt、vt假定为相互独立的,且服从均值为0,方差为σ2和协方差矩阵为Q的正态分布。
二、指标的选取、数据来源和模型设定
(一)指标选取和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1996—2011年的数据作为研究样本,数据来源于1996—2011年的《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科技统计年鉴》。共设定了5个变量,其中有1个因变量y即中国的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这一变量采用农业专利申请量来表示;4个自变量,支持农业科技创新的财政支出g,用研究与开发机构科技经费农业政府资金支持表示;支持农业科技创新的金融支持f,用研究与开发机构科技经费农业金融机构贷款表示;农业科技创新人员l,用研究与开发机构科技人员表示。
(二)数据处理
为了使模型的结果更准确,更具参考性,对于,g和f用商品零售价格指数进行(PRI)平减处理,y、g、f和l均属时间序列数据,对其取对数以消除异方差。由于可变参数模型要求数据平稳或者具有协整关系,所以需要对原始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和协整关系检验,结果表明财政投入和金融信贷资金对中国农科科技创新发展存在长期的、稳定的均衡关系。
(三)模型设定
建立农业科技创新的财政投入和金融机构对农业科技开发机构贷款对农业科技创新发展拉动效应的可变参数状态空间模型,用卡尔曼滤波对弹性系数进行估计,模型为:
三、模型测算及结果分析
(一)财政支出对农业科技创新的弹性分析
从图1可以看出,财政支出对农业科技创新的影响呈阶段性的特征,从1996—2002年呈明显的上升态势,由于从1997年下半年开始,中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方面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当年7月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外贸和整体经济造成了巨大冲击,中国整体财政政策由紧转松,国家对于各个领域的发展都倾入大额的投资,当然也包括对农业科技的投资,其中2002年政府对于农业科技开发研究机构的投入达515 670万元,同比2001年增长了36%,2002年财政支出对农业科技创新的弹性系数在近几年中达到峰值,为0.74。从2003—2008年该弹性系数呈缓慢下滑的趋势,这是由于2003—2008年,中国由积极的财政政策转为中性,尽管2008年财政投入相比2002年多投入了1.5倍,但是同比2007年,仅增长了15%,虽然,2006年“科技创新型国家”这一概念提出,中国对科技创新十分重视并大力支持,国家农业科技研发机构增多,经费的配套增长却略显薄弱,所以此时的弹性系数趋于平缓。从2008—2011年,财政支出对农业科技创新的影响缓慢增长。在此期间,中国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国家对于科技创新领域的发展提供大力支持,故而该弹性系数有缓慢上升趋势。
(二)金融贷款对农业科技创新的弹性分析
从图2可以看出,中国金融贷款对农业科技创新的影响波动比较大,但总体呈现下降然后平稳的趋势,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97—2004年,这一阶段,中国《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的颁布,使得银行对于像农业科技创新这种高风险项目贷款持谨慎态度,导致对农业科技创新研发机构的贷款持续缩水,2002年金融机构贷款为2 273万元,比上年同比下降了80%,下降趋势十分猛烈。第二个阶段是2004—2011年,金融机构的贷款数额维持在较低的水平,其中2008年金融贷款仅为375万元,在开发机构筹资的渠道中仅占0.2‰。同时,作为整个大环境的融资背景,中国宏观的货币政策也是从紧的。
四、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本文运用状态空间模型对1996—2011年中国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的财政金融政策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关键词】电信运营商 科技创新模式矩阵 创新强度 合作程度
1 引言
信息通信业已成为当今全球发展最快、社会关联度最广、科技含量最高、可持续发展能力最强的产业。在我国,电信行业具备基础性、支撑性和先导性的特征,为国民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随着全球经济发展不确定性的增加,国家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的转变,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升级和两化融合的深入,提升科技创新贡献水平,以创新增强企业活力,成为国内电信运营商的必然选择。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2011年6月下发的《关于加强中央企业科技创新工作的意见》指出:通过实施科技创新战略,到“十二五”末,中央企业创新能力明显提升,科技投入稳步增长,创新体系和体制机制更加完善,一批中央企业成为国家级创新型企业,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以上,在部分领域实现从技术跟随到技术引领的跨越。根据中央的刚性指标要求,加上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形势的驱动,电信运营商对科技创新能力增强的需求非常迫切。
我国电信运营商的科技创新管理,起步晚、基础弱,远远落后于国际先进运营商。学习国际先进电信运营商的经验,采用跟进式的科技创新战略,将为我国电信企业提升自身创新能力提供良好的支撑。近年来,针对电信企业科技创新领域的研究成果,国内主要体现在科技创新关键问题研究[1-2]、国际化模式[3]及个别案例分析[4],国外则关注于创新效率评价[5]、创新机制研究方面[6],缺少对国际主流电信运营商经验的系统性的跟踪成果。因此,系统性地研究国际主流电信运营商科技创新模式,借鉴先进经验并提出策略及建议,将对提高我国电信行业科技创新能力具有积极的意义。
2 研究背景及思路
科技创新[7](Innovation)是从研发(R&D,Research and Development)演进而来的全新管理模式,是指创造和应用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提供新服务。它可以被分成三种类型: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现代科技引领的管理创新。科技创新能够为企业带来的优势包括:技术领先、成本优化、产品差异化、边际利润提高和管理提升等,已经成为当前全球电信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之一。
本文选取了16家国际主流电信运营商作为研究的对象,分别是:美国(AT&T、Verizon和Sprint),欧洲(Vodafone、BT、Telefonica、FT和DT),亚太(NTT、SKT和Telestra),中国(CM中国移动、CT中国电信和CU中国联通),港台(CHT中华电讯、和黄(含H3))。
本文的研究思路(见图1)是:以各个运营商2009~2011年年报、财务报表、第三方咨询公司报告以及其他公开资料为基础研究资料,选择6个重要指标——研发投入占收比、专利拥有数量、科技人员数量、研发组织结构、研发重点及研发成果——作为依据,对国际主流电信运营商的科技创新现状进行系统的跟踪分析,根据各个运营商在创新强度和合作程度两个维度具备的差异进行分类。基于分类成果,创建电信运营商科技创新模式矩阵,并对各类创新模式的差异及优缺点进行归纳。最后,根据跟踪成果获得的启示,对我国电信运营商的科技创新管理策略提出建议。
3 电信运营商科技创新模式矩阵
根据近年运营商年报等资料整理的基础数据,可以发现,一方面,由于自身基础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差异,不同电信运营商的科技创新管理在创新强度上有所不同,例如:有些运营商采用需要较高投入和较强难度的技术创新策略,有些采用引入消化再融合创新的业务创新策略。另一方面,由于选择的发展战略不同,运营商选择的合作程度也不相同,有些采用深度融合的国际化联盟合作的方式,有些则采取依托政府资助、采用投资驱动的研发策略。
因此,根据以上特征,可以将16家主流电信运营商的科技创新模式分为4类:技术创新、业务创新、国家化合作创新,以及以投资驱动的创新。根据跟踪运营商科技创新管理模式的研究成果,本文从创新强度和合作程度两个维度,构建了电信运营商科技创新模式矩阵,见图2:
电信运营商科技创新模式的代表案例见表1。
从分类结果中可以发现以下几个特征:
(1)地域性特征
1)日本运营商偏向于技术创新,原因是日本等国家本身具有很强的自主研发能力。例如,NTT曾在全球率先开发增值业务和深度定制终端,又在2010年较早对4G进行商用。
2)亚洲地区运营商多采用投资驱动创新的模式,这是因为亚太运营商一般具备政府投资的背景,较容易运作资本,收购创新企业股权或投资创新基金。中国大陆和港台地区的运营商一般都采用这种方式。
3)欧洲运营商主要采用国际化创新,因为这些国家曾经在全球建立霸权,较容易在其曾经的殖民地开展业务。例如,西班牙电信在南美洲占有大量的市场份额,沃达丰的业务在亚太地区和澳大利亚都有较好的发展。
4)美洲和澳大利亚的运营商较多地选择业务创新模式,原因是北美和澳大利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市场相对成熟,因此业务产品及应用平台的创新需求强烈,且收效明显。
(2)市场成熟度特征
科技创新模式的选择与市场成熟度的关联十分紧密,市场成熟度越高,越重视创新的目标,如技术和业务创新的产出。图1中白色的两类运营商关注于创新的目标,一般是成熟市场的运营商;灰色的两类运营商重视创新的手段,即实现创新的方式和方法,一般是发展中的新兴市场运营商。
(3)综合性特征
图2中,纵轴表示创新程度,越趋向上方,表示运营商的创新能力越强;横轴表示合作关系程度,越趋向右方,表示合作关系越强。虽然创新程度高、合作程度强是比较理想的情况,但是由于成本和外部环境因素,每种模式都有其突出的优点和不足,见表2。
由于不同科技创新模式的优缺点都十分突出,因此目前国际上具有较强实力的运营商偏好采用综合模式,即同时借鉴四种创新模式,扬长避短。这一综合性的特征在矩阵图中显示为运营商向中心移动的趋势,即越靠近矩阵中心的电信运营商,显示出越强的科技创新能力。
4 对国内运营商科技创新管理的启示
国内三家运营商近几年对科技创新工作日渐重视,但是由于起步晚、基础弱,与国际先进运营商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从图2可看出,三家运营商普遍处于投资驱动模式区间,即创新强度和合作程度均不算强。中国移动因其实力优势,更加接近于矩阵中心点,显示出综合性创新模式的特征,但在国际化合作和业务创新方面仍有很明显的改进空间。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得到如下启示:
(1)制定科技创新战略时,可以参考借鉴地域相似、基础条件相当的运营商的创新模式,选择适合自身实际的科技创新管理模式。
(2)深度分析自身优势,根据市场成熟度的不同和产品生命周期的差异,不断调整科技创新策略,以加强核心能力,适应市场竞争需要。
(3)创新目标与创新手段并重,一方面增大研发投入,明确企业技术发展路径,掌握自主知识产权;另一方面加大产品和业务的创新力度,满足客户需求,获取市场优势。
(4)不断加深合作程度,积极加入国际技术联盟,与国际科研机构开展广泛合作,降本增效,规避研发风险。此外,还应注意整合全球创新资源,采用外包模式,开展产业链合作,提高企业价值。
(5)重视技术创新的知识产权保护,抓住专利申请和标准国际化两个重点,保证企业研发成果利益的最大化。
总之,国内运营商应认真借鉴国际主流运营商的先进经验,深入分析内外部环境特点,精确诊断自身优劣势,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的创新目标,采用合理的创新手段,不断提高创新强度和合作程度,为建设具有国际一流水平和竞争力的电信运营商提供支撑与保证。
参考文献:
[1] 吕成华. 电信运营商科技创新的关键点[J]. 网络通信, 2006(8).
[2] 彭久生,梁雄建. 我国电信运营商科技创新的问题与对策[C]. 通信发展战略与管理创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A]. 2006.
[3] 马思宇. 沃达丰科技创新模式分析[J]. 现代电信科技, 2007(1).
[4] 胡凤雏,彭久生,郭永东. 中国电信运营商技术创新国际化模式探析[J]. 中国通信, 2009(7).
[5] Giokas D I, Pentzaropoulos G C. Efficiency ranking of the OECD member states in the area of telecommunications: A composite AHP/DEA study[J]. Telecommunications Policy, 2008(32): 672-685.
关键词:大学生;科技创新;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F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8-0078-02
目前,许多高等学校围绕着素质教育这一主题,把对广大青年学生进行科学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学生工作的重中之重,在以科学发展观理论为指导的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创新更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石。因此,如何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以及创新能力,是目前高校学生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培养当代大学生科技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意义
高等学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地,也是知识创新的重要基地,重视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科教兴国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第一,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高级科技人才的需要。高等学校是培养高素质创新性人才的基地,就必须努力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出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要把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作为自己重要的工作目标,为创新人才创造更为宽松的成长环境[1]。第二,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迎接知识经济和新科技革命的需要。要发展知识经济,推动新科技革命的迅速发展,就必须依靠科技创新、依靠创新人才、依靠创新教育。因此高等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有其特殊的历史使命,必须站在未来发展竞争的新的战略高度来审视高等教育发展改革的思路,解决好社会快速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动力和可持续问题,以便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第三,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建设社全主义现代化的需要。当代大学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支生力军,高等教育必须尽快担负起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历史责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而对于肩负振兴中华历史使命的当代大学生来讲也更是如此,只有培养高度的科技创新精神,在学习和工作中大胆创新,才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当代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实践探索
1.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是前提条件。完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管理制度,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近年来,学校先后出台了有关管理办法和具体措施,从制度上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这些规范的制度包括:“关于深入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意见”、“学生社团管理条例”、“大学生科技作品立项管理规定”、“关于鼓励大学生申报专利和发表学术论文资助奖励措施”等十余个文件。这些文件对于建立合理有效的竞争、激励机制,更大程度激发指导教师的热情和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保证科技创新活动有序有效地开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2.教师的引导是关键。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教育质量的提高关键在于教师。教师是全面进行创新教育的关键和基本保证,从某种意义上说,只有创新型教师,才能实施创新教育,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 [2]。同时,也只有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教师,才能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激励学生创造的渴望。教师的示范性、民主性和启发性对学生的影响也是极大的,在科技创新活动中,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尝试,对学生任何创新尝试都要抱积极指导、引导、鼓励的态度,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早期研究性调查及前瞻性课题研究、社会实践中,应不断创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变教师“背着走”为学生“自己走”,努力从多层次、多角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个性。
3.学生参与实践是中心环节。学生参与实践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企业是高校学生的实践基地。首先是教学实习。学生进校以后,要对自己的专业有所了解,学校在安排教学计划时就应安排学生到工厂参观考察教学内容,安排一定的学时到与该校建立合作关系的企业去,使学生对社会企业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从而为巩固专业思想打下基础。其次是生产实习。大学生除了以上所述的三大实习外,学校还应该开展一系列的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调查研究,使学生从中得到实践的锻炼,并提高实践能力。
4.科技创新经费落实是保障。经费是制约活动开展的关键因素,因此,落实科技创新经费是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保障。学校应单独设立大学生科技创新专项基金,专款专用,保证经费足额按时到位,并制定专门的《大学生科技创新经费管理制度》,指定由学校学工处或学校团委负责“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具体实施,确保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顺利开展。
5.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是不可缺少的外部条件。一个鼓励创新的校园氛围是对学生大胆创新实践的肯定和鼓励,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良好文化环境。对此,高校应积极开展大学生学术科技节等活动,努力营造创新氛围。首先,在舆论上宣传创新教育的意义,通过报刊、电视、广播、讲座、网络等多种形式全方位宣传大学生创新教育活动,如发放大学生创新教育系列宣传册、读书宣传册及大学生文明修身工程教育手册、科技图片展、科技知识讲座等。
三、进一步加强当代大学生科技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思考
1.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高校的重要职责。今天的教育观念、教学方法和评价标准等方面仍有某些与教育规律不相适应的地方,这束缚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造力的形成。因此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理论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来统领大学生的创新教育,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正视学生个体间的差异,注意发展学生优良的个性品质,重视教育和教学方法的改进,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造,有意识地将教育目标内化为学生自得自求的过程[3]。为了应对知识经济时代和新科技革命的挑战,大学必须实施创新教育,以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全面树立教育创新思维,树立教育质量意识。大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其本身就是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结合,实践活动的开展能够弘扬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2.要积极营造大学生科技创新的环境和氛围。首先,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应该成为大学校园文化的主旋律,把大学塑造成创新人才的精神乐园。高校应继续推进第二课堂学分制,设立创新学分,以推动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大力营造科技创新氛围,定期地进行学生科技创新成果的交流、评选和展示,对成绩突出的进行表彰、奖励,在这一方面有些高校已取得了一些经验,但还需要进一步深化。建议通过建立校外创新实践基地,设立学生创新基金等办法,为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有利的条件 [4]。同时,还要积极支持学生社团活动,鼓励学生社团增大科技文化含量,在培育科技创新的精品社团上下功夫;要大力支持和奖励学生参加各种学术交流,参加教师的科学研究,并为之创造条件,使学生能在学术活动中受到创新思想的启迪和熏陶,增强创新意识。其次,大学生科技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一定的环境,需要有意识、有指导地去营造良好的科学氛围。
3.要积极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鉴于以往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组织和引导不够,使活动无法深入持久的开展的现实,积极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立一套较为系统的、可操作性强的运作机制显得尤为必要[5]。一要建全组织机构,完善管理制度。成立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领导小组,由分管学校学生工作的校领导直接牵头此事,具体常务工作归口管理,相关职能部门及学院具体落实,以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协调和组织。可重点以各类科技型学生杜团为依托开展活动,制定出一整套管理细则,如学生社团管理细则、学生科研基金管理办法、开放实验室管理细则等。二要确定指导老师,鼓励立题申报。开展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必须要有教师的指导,否则效果不易发挥到最大。作为教师来讲,指导学生开展课外科技活动也是教书育人的延伸,这与采取导师制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在确立课题方面也是一个关键,课题必须要符合学生的特点和现有知识水平,课题申报由指导老师与学生进行双向选择,不断让学生在学习、实验和查阅资料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三要完成评审结题,实现成果转化。要形成从立项、申报、实验写作、评审结题到成果转化等一系列运作程序和规范管理。专门成立学生课题评审小组,除了通过鼓励学生参加各类“挑战杯”、论文报告会之外,学校还要定期单独组织评选,并及时向有关杂志、刊物推荐,这对学生来说也是最好的鼓励和回报。除此之外,学校还要将好的成果向社会企业及地方政府推荐,实现成果转化,让学生也做到“产学研”相结合。四要推出激励措施,营造研究氛围。要不断健全和完善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激励机制,通过广泛发动、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学生科技成果转让等活动,对学生进行精神和物质的奖励,并把学生开展课外科技活动的情况同学生的德育考核、学生奖学金的评比等挂钩,逐步形成完善的激励措施,营造良好的科技氛围,从而调动广大学生参与科研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外,对指导教师也要出台一系列的激励措施,把指导学生开展课外科技活动情况与教师岗位聘任,年终考核等挂钩。
参考文献:
[1] 洪辉煌.浅谈地方高校教育创新的基本途径[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10,(1).
关键词:绿色经济;绿色发展;对策建议
一、引言
近年来,绿色经济发展得到全球的关注,特别是我国面临人口多,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系统失衡的严峻形势下,大力发展绿色经济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可循环经济的重要手段。绿色经济的本质是协调资源、环境的保护与经济的增长的关系,因此本文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现状阐述中国走绿色经济的制约因素,并且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此促进我国绿色经济的发展。
二、中国走绿色经济发展之路的制约因素
(一)固有的体制机制影响绿色经济发展
政府和官员政绩考核机制以GDP为导向,从而决定了发展经济是各级政府的首要任务,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追求高GDP,却忽略了对资源的浪费,以及对环境的高污染,高排放。另外,由于要素价格形成机制还不完善,一些非市场化手段导致要素价格扭曲,使得整个绿色经济发展体系遭到破坏。因此,通过公正透明的程序,听取利益相关者的意见,对资源环境进行定价,减少政府的过度干预,依靠市场调节。
(二)资源环境压力巨大
由于中国经济发展对能源、资源有较强的依赖性,对环境破坏性也极强。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温室气体排放国,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均居世界首位。中国经济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加速发展的过程中,对资源呈现刚性需求。资源又具有不可再生性和稀缺性的特征,这样就给资源、能源供给、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环境承载能力带来了巨大压力。
(三)绿色科技创新能力缺乏
尽管国家已经重视关于促进绿色经济发展方面的科技能力培养。但由于中国提倡绿色经济发展的时期较短,绿色技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第一,由于缺乏政策引导,国家将其大部分财政收入投向基础设施建设,劳动密集型产业等领域,对绿色科技研发投入力度不够,企业绿色技术研发投入积极性不高,科技推广体系不完善,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脱节;第二,政府对企业自主创新的指导意见不够,缺乏激励机制和市场融资机制;第三,缺乏科研人才,绿色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滞后,影响绿色科技创新水平。
(四)绿色就业高端岗位相对较少
由于绿色产业发展的时期较短,各产业链尚未紧密衔接,许多就业岗位还没有得到关于人才技能的精准定位。特别是一些高端就业岗位比较少。多数工作仍属于劳动力密集型的。这些低端就业岗位无保障或低保障,高端就业岗位又相对较少,不利于该领域留住大量人才,同时也使未来往该领域培养人才的动力不足,造成恶性循环,抑制绿色经济发展速度。所以我国应采取一系列可行性政策来提升高端就业岗位的比例,培养人才,使人才与就业岗位进行对接。
三、中国走绿色经济发展之路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绿色经济政策机制
为了推动我国绿色经济的发展,必须联系我国国情、发展实践经历,适当选择吸收发达国家的经验和教训,深化制度改革,对相关政策进行调整及完善。一是考虑经济、资源、环境等在内所涉及的成本要素,对资源进行合理定价。从而充分发挥市场对绿色经济发展的基本作用。二是利用好财政税收政策,关于资源、环境等各方面税收设置要进行调整,特别是关于企业排污税进行严格要求,高污染、高排放企业要承担更大的社会成本。这样企业才能进行高标准排污以及技术更新。对低污染、低排放绿色产业进行减税等激励政策。三是积极健全绿色融资政策,加大财政投资力度,健全促进绿色经济发展的融资机制。搭建标准的绿色金融体系、绿色金融产品交易平台、引导绿色消费。
(二)注重绿色技术科技创新
技术是绿色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注重绿色技术的研发与创新,从而使绿色经济发展拥有坚实的基础。推动绿色技术发展:一要采取相关政策来确保绿色技术进行广泛创新。首先需要完善修改现行税收减免政策,其次还需要加大投入,尤其是对中小企业的投入,促进中小企业发挥在技术创新上的最大潜能。二要在增加科技投入量的同时,把握好投入效率。首先,要改进政府科技资源的配置机制,国家的科技计划需要考虑企业科技需求,同时也需要引入大量的企业加入到科技计划项目;其次,要把国家有限的资金投入用于关键核心技术,支持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与创新;最后,要注重创新人才的培养,人才是创新的主导因素,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人才创新的积极性,形成尊重人才、善用人才的制度和机制保障。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创新、鼓励创新的氛围。
(四)开发绿色能源,形成能源利用新格局
目前国家已经对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地上能源进行了大量开发利用。在对现有绿色能源进行合理使用和分配的同时,也应对地下的海洋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地下新能源进行探索。近来,美国取得"页岩气革命”胜利的成果,也就是页岩气,一种不常规的天然气,深受全世界能源消费者的喜爱,这或将改变世界的能源使用布局。开发能够替换传统能源的新能源。伴随着全面深化改革,国家应找准定位、完善职能,切实发挥新能源战略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基础性和先行性作用,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方式变革,形成低污染、高效率、安全、可持续的能源发展状态,是国家面临的重要课题。为了深入实践能源战略新格局,勘查开发“页岩气、煤层气、生物气、干热岩、地热能”等新能源作为地质勘查经济结构调整的重大战略部署。
(五)通过绿色经济发展促进绿色就业,多设置些高端就业岗位
绿色经济发展需要人才,同时绿色经济发展也帮助解决人才就业问题。不仅应该将技术导向作为绿色发展的主要战略选择方向,而且应重视创造新的绿色就业机会。应扩大就业拉动内需,优先发展绿色投资计划,增加就业,改善国内需求,为实现绿色经济的结构优化打下良好的基础。另外,增加绿色就业高端岗位,吸引更多的人才,为绿色经济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与资源。另外也要加强绿色经济发展的国际合作,中国处于绿色经济转型的初始阶段,增强与发达国家的技术交流协作,能够引进消化先进的节能技术、提高能效的技术和可再生能源技术。
参考文献:
[1].实施绿色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J].绿色经济与创新,2010(2):121-126.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院校 大学生科技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1 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科技创新的重要意义
1.1 大学生科技创新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本有志向
应用型院校是相对研究型院校而言的,它主要为社会培养具有扎实基本功和卓越工程实践技能的人才。科技创新活动正是培养这些能力的重要方式。大学生科技创新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另一方面增强了学生将知识转化为技能的动力。一次成功的科技创新活动能让学生深入了解科技的内涵,确切地体会知识是如何转化为力量的模式。科技创新的成果如果成功地向产业技术转化,不仅可以为企业和学生带来经济效益,还能从内在坚定学生的治学理念,从而引领好的学风研风。
1.2 大学生科技创新为应用型院校提供一种卓有成效的办学指针
虽然应用型院校是依据教育法规政策和人才培养计划办学,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有很大的自由度。怎样办学才真正符合办学宗旨,怎样办学才能真正实现产学研的结合,怎样办学才真正服务社会,通过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会找到中肯的答案!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科学意识和进取意识,营造好的学风,为学校节省大量管理和宣传资源;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反馈信息,能让学校知道学校把握社会的真正需求和学生欠缺什么,进而能精确设置教学模式。
1.3 大学生科技创新为教师研究提供风向
教师是办学的主导力量,高校教师不仅要执行教学职能,还要承担一定的科研职能。传统的高校教师科研风向是由所谓的学科前沿引导而不关注来自下面——学生的呼唤,这使得教师的科研与教学脱节,师生之间缺乏共鸣。教师在指导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也可以获得自己的治学方向和素材,在师生互动中实现良好的教学循环态势。
2 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
2.1 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创新技能、知识储备相对不足
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多还没有大规模培养研究生的资质。学生以本科专科为主体,同时扩招使得生源质量下降,大部分学生基础不牢,学习能力不强。而科技创新是最需要扎实的基本功和高端的专业技术的,这就使得本科生的创新技能、知识储备常常是显得不足了。创新技能及知识储备的缺陷在很大程度上吞噬着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可行性。
2.2 应用型本科院校科技创新活动缺乏有力支撑和长效机制
应用型本科院校相对研究型院校资金来源有限,能用于学生科技创新的更少。资金的不足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想象:有个设想,需要做个模型出来,钱不够,放弃;有个数据需要计算,缺乏高新能数据处理工具,放弃;需要跨专业构思,团队力量不够,放弃……在没有有力支撑的同时,缺乏长效机制也限制了应用型本科院校科技创新的发展。由于没有一个长远的规划,应用型本科院校科技创新活动的面貌是选题目的性不明确,后继性缺乏,不同专业的学生各自为战,不能协调配合。
2.3 指导教师自身研究与学生科技创新没有内在外在的一致性
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自身有教学任务和研究任务,时间很紧。当前教师价值评判标准也使得教师的精力没有花在学生身上:教师自身研究课题趋向快餐化、跟风化;教师研究方向侧重理论深度,与学生科技创新实用性目标不协调;教师缺乏成块时间真正同学生深入探讨。
2.4 企业等社会力量同学校的校企合作重点没有放在学生科技创新方面 应用型本科院校特色虽在于培养实践性强的技术人才校企合作,但一般只是作为实习基地的形式同学校合作。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很难获得企业的大力支持;学校管理制度限制了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一般只能在校内完成。有些应用型本科院校如湖南工程学院等甚至采取了“3+X”模式,但这种长周期全方位的校企合作也难以对学生科技创新提供有力支持,其他形式的合作就更没有力度了。
由于以上及其他诸多支撑不足,使得应用型本科院校科技创新活动目前缺乏活力和实际价值。科技创新活动的成功多呈现为论文形式,即使很具体的发明创造也大多没有机会进入向实用技术转化的环节。作品浮于表面,主管部门也没有认真验收。要开启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新面貌,还需要国家、社会及学校做大量的支撑工作。
3 为改善应用本科院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面貌的建议
3.1 国家要加强政策性引导,构建全方位的学生科技创新支撑和奖励系统
政府作为科技创新资金的主要来源,应加大对学生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一方面在政策制度上要尽量向学生提供支持,另一方面要统筹规划提供更多的资金,通过更大幅度的奖励措施激励学生科技创新的热情。对指导教师制定相应的激励制度,使得教师能自发热情地参与到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例如加大指导学生科技创新取得卓越成果在教师考核评职中的权重。加大正面宣传,使得教师指导学生科技创新成为一种阳光之举。
3.2 应用型本科院校自身应加大对学生科技创新的投入
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依靠,能对大学生科技创新起决定性的影响。为改善学生科技创新的面貌,学校首先应在规章制度中支持科技创新。其次,设置各种激励学生科技创新的奖项。加大科技创新在综合评比中的权重。制定系统化的政策鼓励教师深入指导学生科技创新。另外还可以积极开辟校企合作新领域,组织针对性强的企业为学生科技创新提供实现平台,在适当的时候要能将科技创新成功快速转化为技术,帮助学生建立科技创新的信心。
3.3 学校当地企业应主动积极参与并为学生科技创新提供全方位支撑
在校学生活动范围一般狭小,科技创新活动中,学校当地企业最能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提供有效支撑。我们并不是要求企业充当慈善家的角色,事实上,当地企业是大学生科技创新最大的收益人。企业如果能主动创建学生科技创新基金,自然也就是创新成功的优先受益人。一般科技创新活动中会涉及到模型制造、效果检验及实践论证等,这些方面学校当地企业最能提供有效的帮助。每个企业都需要人才,在参与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能发现真正能为企业带来价值的人才,这样常常能节省很多招聘资源。总之,学校当地企业参与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好处是多元的,只要各方面积极运作,一定能建立卓有成效的企业支持学生科技创新模式,实现多方共赢。
参考文献
[1] 崔彬,谢伟.大学生科技创新的探索与实践[J].继续教育研究,2009(2).
1、深入调研申报立项。3—4月份经深入调查论证向市科技局申报11个项目,其中农业6个,工业5个。目前市专家论证、评议、评审已经结束,正待市局批准。
2、实施科技特派员试点工作。作为沈阳市的科技特派员试点单位。我们上半年进行了深入调研,多次开座谈会,起草方案、细则,县政府常务会原则上通过了20__年辽中实施科技特派员的方案。7月初,参加了市专家论证会并进行汇报,以全市专家论证评审最高分,圆满通过了科技特派员试点县。目前,已经确定立项,市局以30万元的资金支持辽中的科技特派员工作,县级配套资金已安排10万元。同时,我们上半年还完成了科技特派员的11个项目的对接,并完成了合同。
3、开展各种形式的科技培训,一是入春之后,我们与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县广播电视台办了三场次科技种田知识讲座。二是根据农民的需求有针对性的开展科技培训,我们请市农民科技讲师团到乡、村开展科技培训,目前已经根据乡、村的农民的需求讲了16余场次的农业科技培训,培训人数达5000人。
4、组织一批青年农民上大学。按照市科技局的安排,我们组织了29名青年农民参加沈阳农民大学为期一年的专业知识学习,特别是我们与县委组织部共同推荐了村级后备干部参加沈阳农大的学习,这对于提高村级后备干部的科技知识,提高村级后备干部的致富本领和带领农民致富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5、着力抓了企业科技创新和科技孵化器建设。今年以来,我们深入若干企业调研,研究如何建立企业科研机构,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同时,我们还就辽中科技孵化器的现状,提出科技孵化器建设思路,多次深入到经济开发区研究孵化器建设工作,目前,全县计划完成8000m2的孵化器建设任务,年底有望通过市科技局的验收。
6、筹备县科技工作会。5月29日市科技工作会后,我们就主动向县政府主要领导提出认真贯彻市科技工作会议的精神,提出近期召开县科技工作会议,并就县科技工作、会议的筹备内容提出建议,其中,“关于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的若干意见”,“关于调整县科技工作领导小组的意见”以及市科技会议分配给辽中的任务分解情况都已经提出讨论稿,待县政府常务会和县委常委会讨论。
二、20__年工作思路和措施
为超前谋划20__年工作,根据县委、县政府通知精神,科技局对20__年的工作提出如下工作思路:
1、全力抓好创新年工作。按照市委确定的20__年为沈阳市创新年的工作思路,我们将按照市委的总体部署安排好我们的工作。一是筹备在20__年初召开辽中县科技创新大会,进一步营造科技创新氛围;二是实施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辽中的工作方案,动员全县人民为建设创新型辽中而奋斗;三是出台鼓励企业科技创新的若干规定,吸引各界人士到辽中投资办企业,为建设创新型辽中做贡献。
2、认真抓好20__年项目调研。20__年科技项目的调研要按照市科技局的总体安排,结合辽中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农民致富的重点产业优先申报,突出支持辽中新发展的特色产业、科技创新企业和科技孵化器建设。
3、继续抓好科技特派员工程。在20__年实施科技特派员工程的基础上,20__年我们要在总结经验的同时继续抓好科技特派员工程这项工作。要首先选好项目,20__年的科技特派员项目要重点选那些能够带动一个地区农民增加收入的项目。其次是选好特派员,特派员要明确与项目单位责任与义务,真正把项目的技术服务到位。
4、重点抓好科技孵化器建设。20__年重点抓好杨士岗机加泵阀园和辽中镇经济开发区二个科技孵化器建设,要实现孵化器面积8000平方米,孵化科技创新企业30家。
5、努力抓好项目的对接和农民研修基地建设。20__年继续坚持以省农科院和市农科院为科技依托单位,实现对接农业科技项目5项,新创建农民研修基地5个。同时要有组织、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形式的科技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