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图书规范管理范文

图书规范管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图书规范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图书规范管理

第1篇:图书规范管理范文

一、从需要出发,选配高素质的管理人员。

中小学图书馆(室)管理工作是一项专业性、知识性很强的工作,其管理人员的素质高低将直接影响图书馆(室)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直接影响到中小学图书馆(室)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因此,学校应选配高素质的管理人员,对学校图书馆(室)实施有效管理,学校在物色和选配管理人员时要考虑如下几条:一是要热爱图书管理工作,敬业精神较强,勇于开拓和进取;二是要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图书管理工作本身就是具有一定文化层次的专业技术人员的教育管理活动,自身素质不高,视野不开阔,不可能做好管理工作。

二、从规范入手,建立可操作的运行机制。

图书馆(室)管理工作和其他管理工作一样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使之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必须从规范入手,建立可供操作的运行机制。运行机制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运行机制的内容,即图书管理工作的方法、任务、内容等。其主要工作是要建立一系列与之配套的规章制度,如《图书管理人员岗位责任制》、《图书借阅制度》、《图书丢失、损坏赔偿制度》等,并与教师年度考核、工资晋升、实施奖惩等挂起钩来,使这项工作运行起来有力度。二是涉及运行机制的方法。要建立分级管理体制,分级管理体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层次:第一是教育主管部门把学校图书管理工作条理化,形成管理规章,出台管理规定,使管理工作具有权威性;第二是业务主管部门统筹规划和统一管理,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使之具有规范性、科学性;依据图书管理工作的特点,制定出图书馆(室)发展规划和实施细则,使管理工作具有可操作性;第三是学校依据学校的自身特点,结合学校实际,拟定学校图书管理方案,使图书管理工作具有可操作性;第四是图书管理人员要强化自我管理、现代管理意识。

第2篇:图书规范管理范文

论文摘要:利用计算机科学化地管理流通的基础数据,建立借阅流通的规范化管理系统,开展联机检索服务,从而为读者提供最新的信息,是高职图书馆当前的重要工作之一。

伴随着信息科技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在各行各业中的应用已具有普遍性,利用计算机管理图书自然也不例外。因此,利用计算机进行图书采购、图书编目、图书流通、读者服务等管理以代替传统的手工管理方式,是社会和科技发展的必然。高职院校的图书馆是学生获得知识、培养技能的第二课堂,是高职院校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图书馆活动的本质是流通,是文献资源过渡到知识资源的过程,也就是通过流通这个关键纽带来推动图书的有效的利用。图书流通是图书馆的窗口,这个窗口就是要为读者提供一个力.便、快捷的全方位的服务。

一、利用计算机科学化地管理图书流通的基础数据

信息技术是知识管理最重要的工具。要实现信息科学化管理,首先就必须对图书进行一书一码的手工粘贴,然后建立一个详细的著录图书基础数据库;同时,对读者进行一人一卡一码的读者信息录人,建立一个读者信息库。通过这两个基础数据进行流通管理,就能既准确又全面地为读者服务,准确、快速地进行图书流通。

图书著录时,基本数据库建立的具体内容有:条形码编号、书名、副书名、第一作者、标准书号ISBN、类别、出版社、出版地、出版时间、单价、套价、丛书、页数、开本、复本数、到馆时间、书库号等。根据这些数据满足一切借阅过程所需要的信息,也更好地为图书整个管理过程奠定了基础。条形码编号要根据馆藏图书的数量,如在百万册以内可定6位数字,超过百万册就需要7位数字,以此类推。

读者信息库的具体内容分为条形码编号,读者姓名、性别、专业及班级、照片、联系电话等。

以上两个基础数据的建立过程,要仔细认真,不得有误。这样才能更好地利用基础数据,并根据基础数据建立管理系统的流通、典藏及各类查询项目等。

二、建立借阅流通的规范化管理系统

图书流通是图书馆的重要环节,流通的快慢标志着图书馆的价值所在。图书馆的图书流通过程是通过计算机进行管理的,通过一书一码、一人一码的借还操作过程,为读者提供最佳的服务。高职院校的图书管理更需要规范化,要对图书流通进行细化,充分利用图书数据库和读者数据库,为读者提供方便。流通环节包括很多,具体分为借还登记(借书时间、还书时间、续借及预约、违约超期罚款)、未还图书查询、时段查询、读者借阅查询、图书丢失查询、图书动向查询(准确查询和模糊查询)及读书册数排行榜等。

(1)借还登记。可以根据读者借阅证一人一码和图书一书一码的方便快捷的方式,直接给读者打印出一条信息:借书时间、归还时间、共能借几册,从而让读者一目了然,并提醒读者及时归还,避免过期。超过规定借阅册数时,系统自动提示图书已借满不能再借。还书时,系统会提示所借图书是否超期,是否能续借及续借时间。如果该书已被预约,系统就会自动提示,已被预约不能续借;如果超期,就提示罚款多少。热门图书有可能很难借到,可以采用预约的方式,如在计算机上通过管理员直接预约,或直接到馆预约,还可以电话预约;如果多人预约,可按预约时间的先后进行预约。这样,不仅仅节省了读者的时间,也充分提高了图书的流通率。因为图书馆的图书流通是资源的充分利用,其流通越快,知识的开发和利用就越有成效,就能把无形的知识变为有形的财富。

(2)未还图书查询。可查看全馆未还图书的详细情况:只要输入全部未还图书查询,就可查看全馆未还图书情况;只输人某库的库号,就可查询某库的未还图书;输入读者借阅条形码编号或读者姓名,可迅速查出该读者的未还图书;输人图书条形码编号,就可随时查看该书被谁所借;输人过期未还图书,就能把全部未还图书查到。这样,既能提醒读者及时还书,也能为典藏提供准确数据。

(3)图书丢失查询。根据读者借阅证的条形码号或姓名等相关信息就可查到该书,再根据图书价格就可以直接打印出一条罚款信息通知单。内容包括读者条形码号、姓名、班级、丢失图书书名、条形码编号、单价、总罚款金额等。并且可直接在图书数据库中体现出该书丢失,已罚款处理。这样还能随时统计丢失的图书数据,使馆藏数据比较准确。

(4)时段查询。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能够看到某个时期图书的通过率,哪些书流通率最高,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的需要,并为采购提供所需要图书的种类。

(5)读者借阅查询。通过读者姓名或借阅证号码可查询该读者所有的记录,包括该读者曾经借过哪些图书,还有哪些未还,以及借书时间、还书时间、是否超期、图书条形码号、书名、单价、套价、类别、出版社、出版地等一些相关资料。

(6)图书动向查询。图书管理员可以根据图书书名,方便快捷地查出该书的动向,以及借出几本(被哪个读者所借)、馆内还剩几本、是哪类、所在书架上的位置等。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查询图书动向,比如通过图书编号、书名等准确的信息找到所需要的图书资料;也可以通过模糊查询,查到相关图书信息资料等。新到图书要随到随查,以便给读者提供最新的信息,更好地为读者服务。

(7)读书册数排行榜。根据借阅图书的统计数据,开展读书竞赛活动,一学期评选十名读者为读书标兵,鼓励学生多读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开展联机检索服务

第3篇:图书规范管理范文

一、高校图书馆开展精细化管理的必要性

1.精细化管理是实现图书馆科学管理的必由之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富有创造能力的劳动者和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已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为顺应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高校不仅在教学层面上深入改革,同时不断探索科学的管理方法,提高管理效益,促进人才培养目标更好的实现。

2.精细化管理是提高服务质量,提高读者满意度的关键。读者服务工作是图书馆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随着图书馆服务设施的现代化、服务资源的多元化,图书馆服务能力发生了质的飞跃。实行精细化管理,使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管理责任具体化、明确化,工作服务过程精确、量化和规范化,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的质量问题,提高读者对图书馆的满意度。

3.精细化管理是提高图书馆人力资源效益的需要。加强图书馆精细化管理,就是要使人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服务质量、管理水平不断改进。在高校图书馆管理中引入精细化管理理念,就是要在制度化、规范化的基础上更加重视常规管理,力求投入最少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以获取最大的绩效。实行精细化管理后,每位员工都清楚自己的职责、权限,知晓工作的内容、要求、程序,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内耗损失,降低人力资源成本。通过推行精细化管理,能提升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进而提高他们的执行力和工作效率,增强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全面提升图书馆服务至上、服务育人的良好形象。

二、高校图书馆精细化管理的实现途径

1.确定“精、准、细、严”的工作思路。图书馆精细化管理的本质就是对图书馆战略目标分解细化和落实,使战略规划能够贯彻到每个环节并发挥作用。其核心思想用四个字可以概括:精、准、细、严。“精”,即精益求精,是要求图书馆员工对待工作高标准、严要求,不断探索,不断改进,不断完善,使工作达到“更好”。“准”即准确定位,是指对图书馆的每个部门、每个岗位的职能与职责都要做出具体、清晰、明确的规定,每一道工序都要规范清晰,每一个环节都要有机衔接。“细”指细化目标,是指把每一项工作一层一层地分解细化,明确各个环节和关键控制点,最终使责任指标落实到具体的执行者。“严”指严格考核,是指对照精细化管理的具体、量化的标准,对图书馆员工进行考核,并依照考核结果进行奖罚。

2.建立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体系。制度化、规范化是精细化管理的基本要求和必要前提。高校图书馆实施精细化管理,必须拥有规范的管理制度,形成一定的管理体系。高校图书馆管理体系的制度化、规范化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建立完善的规范图书馆内部管理的制度体系,也就是图书馆员工必须遵守的各项工作规程、规章制度,以此来制约和规范员工的日常服务工作和言语行为,培养员工遵守制度规则的自律意识和文明服务行为,并在其违反时进行处罚。二是建立完善的规范图书馆工作服务对象的行为制度体系,也就是读者必须遵守的基本要求和管理规定,以此来制约和规范读者的行为。

3.树立执行有力的工作作风。建立制度化、规范化的制度体系,员工行为就有了标准,考核时就有了考量的依据。但要真正做到精细化管理,仅有制度远远不够,更重要的是使制度落实到位。要做到这一点,一是要抓好基础管理,不断规范和加强基础管理工作,系统梳理管理流程,弥补管理上的漏洞和缺陷,使各项管理活动按照制度、流程、标准执行,同时整个工作过程要有记录、有监督、有控制;二是要按照管理规定进行考核,考核必须定量准确,实施及时,同时还要按照有关规定兑现奖惩,以强化责任的落实,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促使管理工作走向规范化和系统化。

三、高校图书馆精细化管理应避免走入误区

1.要避免过分注重“指标”,过于强调“量化”。精细化管理要求将任务分解,责任到人。但“精细化”不等同于“量化”,“精细化”不仅求“细”,更求“精”,因而应激励员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把工作做到精益求精,尽善尽美。因此,在图书管理工作中,不仅要将任务分解,还要使工作分解得合情合理,与各岗位的要求和员工的个性特点相匹配;不仅要明晰各岗位的职责,还要注重协调各岗位的关系,使各岗位有机衔接,协调运转;不仅要注重工作的规范,还要营造平等、宽松、和谐的氛围,使员工能精神振作,心情舒畅,自觉履行义务,积极主动工作。这样才有利于目标的圆满达成。

2.要避免过分纠缠“细节”,将“强调细节”变成“繁琐化”。精细化管理强调细节,认为“细节决定成败”。既从小处着手,着重解决影响图书馆管理效益的瓶颈,又从大处着眼,注意统揽全局,实现战略目标与细节处理的相互促进,有机统一

第4篇:图书规范管理范文

【关键词】图书馆员;图书馆;民主管理

1.图书馆员参与图书馆民主管理的意义

一个和谐的图书馆应该建立一套科学、规范、高效、可行的管理运行机制,坚持民主管理与科学治馆,维护馆员的合法权益,促进馆员的全面发展;营造良好的文化和心理氛围,广大图书馆员参与图书馆民主管理已经成为和谐图书馆建设的实践内容。培养图书馆员民主意识,在图书馆实行民主管理,有利于民主意识在图书馆员中的渗透,从而唤醒广大图书馆员的民主意识,培养图书馆员作为现代公民所应具备的良好素质,从而提高图书馆员整体政治素质。

图书馆员民主管理有助于架起图书馆领导与图书馆员沟通的桥梁,图书馆广泛吸收图书馆员的合理建议,从而推动图书馆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和程序化,促进图书馆的改革和发展起到良好作用。要避免决策失误,就必须发扬民主,利用群体的智慧,群策群力,集思广益,将大家的智慧结合起来,总结馆员的实践经验,形成可行性的规章制度,这便是图书馆民主决策的价值所在。

只有发扬民主,才能调动和激发广大馆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为构建和谐图书馆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动力来源。只有实行民主管理,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馆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充分发挥馆员的主人翁精神,提高工作效率,保证建设和谐图书馆的顺利开展。只有发扬民主,才能推动馆员的全面发展,从而促进图书馆事业的全面发展。

2.馆员参与图书馆民主管理的路径

2.1 建立健全图书馆决策民主化的相关制度

建立政务信息公开制度、对话制度、馆领导接待日、投诉电话、馆长意见箱等,召开定期的或不定期的图书馆员代表交流会等活动,加强图书馆员与图书馆领导之间的沟通,通过决策项目的预告和重大决策公示等形式,强化民主管理。预告公示重大决策和其它民主管理活动过程,有助于集思广益,使决策获得馆员的认同和理解,防止和纠正权力运行过程失控,权力体系失误,权力主体行为失范。要让普通馆员参与到图书馆民主管理中,并让其拥有一定的话语权和决定权,避免权力的过分集中,建立起权力运行的有效制约机制,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以规范图书馆员事务的决策和管理为重点,通过健全制度、统一流程、规范操作,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机制,切实解决图书馆员事务管理中出现的各类突出矛盾和问题。就与图书馆员关系密切的图书馆管理条例、奖惩制度的修订等问题,举办决策民主,在充分听取图书馆员意见后现场研究并作出决定或暂缓决策。用疏导方式对图书馆员进行教育,用协调协商方式解决纠纷。另外,要实行透明式管理,公开办事制度、办事程序,让广大图书馆员知晓实际状况,调动图书馆员参与图书馆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规范图书馆员工作流程化管理,要坚持把图书馆员关注的图书馆重要事务作为流程化管理的主体内容。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图书馆员重点工作的管理制度,规范并严格执行每一项具体的工作程序,保证图书馆员民主管理工作按流程规范化运行。

2.2 提升图书馆员参与民主管理能力

图书馆民主管理需要图书馆员真正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才有坚实的基础。馆员有现代法制观念才能正确地保护和行使自己的各种政治权利,才能有序有效地参与政治生活,监督图书馆公共权力的运作,从而保证民主政治的健康运转。馆员要参与民主管理,不仅需要有参与的意识要求,而且还要有参与的行为能力。一是了解民主管理的基本知识,比如图书馆有哪些主要部门和机构,各部门的主要职责是什么,它们之间如何分工,法律化、制度化的民主参与渠道、方式、程序、规则有哪些等。二是了解民主管理过程的知识,才能够有效地影响制度的制定。三是熟悉关于馆员权利和义务的知识。

2.3 成立图书馆员民主管理委员会

图书馆员民主管理委员会是图书馆员参与图书馆民主管理、图书馆领导与图书馆员沟通的重要渠道和桥梁,是加强图书馆民主管理的群众性组织。图书馆员民主管理委员会是图书馆员参与图书馆民主管理的组织,图书馆员民主管理委员会要争取并赢得图书馆员,真正成为图书馆员利益的代表者和代言人,宗旨是协助图书馆民主管理开展工作,组织图书馆员参与图书馆民主管理,共建文明图书馆。同时,面对图书馆员发展中的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图书馆还要重视加强对图书馆员民主管理委员会干部的政治教育、业务培训,引导他们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不断学习新知识,接受新事物,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在图书馆的实践中创出新的路子、新的经验来。应该加强对图书馆员管理者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职业道德、民主意识和对图书馆员领导的工作水平。

2.4 完善图书馆员民主管理立法

第5篇:图书规范管理范文

论文关键词:高校图书馆;精细化管理;必要性;实现途径;误区 

 

精细化管理,又称精细管理、精益管理、零缺陷管理,是源于20世纪50年代日本的一种企业管理理念。认为管理是由细节构成的,讲究在每一个细节上精益求精、力求最优,强调一个持续改进、不断完善的过程。精细化管理的前提是基础管理,它的实质是通过细化工作目标、工作标准、工作任务、工作流程,使每一项工作内容都转化成看得见、摸得着、说得准的具体任务,以实现任务到人,责任到位,严格考核,按绩效取酬。在高校图书馆工作和服务中实施精细化管理,有利于提高管理效率、管理质量和服务水平,更好地为教学和科研服务,为广大师生服务。 

一、高校图书馆开展精细化管理的必要性 

1.精细化管理是实现图书馆科学管理的必由之路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富有创造能力的劳动者和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已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为顺应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高校不仅在教学层面上深入改革,同时不断探索科学的管理方法,提高管理效益,促进人才培养目标更好的实现。实施精细化管理,最大限度地发挥和强化图书馆的职能作用,满足广大用户、读者日益增长的文献信息需求,是实现图书馆科学管理的必由之路,是图书馆适应高校改革发展的选择和要求。 

2.精细化管理是提高服务质量,提高读者满意度的关键 

读者服务工作是图书馆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随着图书馆服务设施的现代化、服务资源的多元化,图书馆服务能力发生了质的飞跃。但是,与此同时,随着通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日趋多元化,读者对图书馆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其关注的焦点越来越集中在图书馆服务过程的细节。实行精细化管理,使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管理责任具体化、明确化,工作服务过程精确、量化和规范化,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的质量问题,提高读者对图书馆的满意度。 

3.精细化管理是提高图书馆人力资源效益的需要 

加强图书馆精细化管理,就是要使人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服务质量、管理水平不断改进。在高校图书馆管理中引入精细化管理理念,就是要在制度化、规范化的基础上更加重视常规管理,力求投入最少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以获取最大的绩效。实行精细化管理后,每位员工都清楚自己的职责、权限,知晓工作的内容、要求、程序,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内耗损失,降低人力资源成本。通过推行精细化管理,能提升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进而提高他们的执行力和工作效率,增强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全面提升图书馆服务至上、服务育人的良好形象。 

二、高校图书馆精细化管理的实现途径 

1.确定“精、准、细、严”的工作思路 

图书馆精细化管理的本质就是对图书馆战略目标分解细化和落实,使战略规划能够贯彻到每个环节并发挥作用。其核心思想用四个字可以概括:精、准、细、严。“精”,即精益求精,是要求图书馆员工对待工作高标准、严要求,不断探索,不断改进,不断完善,使工作达到“更好”。“准”即准确定位,是指对图书馆的每个部门、每个岗位的职能与职责都要做出具体、清晰、明确的规定,每一道工序都要规范清晰,每一个环节都要有机衔接。“细”指细化目标,是指把每一项工作一层一层地分解细化,明确各个环节和关键控制点,最终使责任指标落实到具体的执行者。“严”指严格考核,是指对照精细化管理的具体、量化的标准,对图书馆员工进行考核,并依照考核结果进行奖罚。 

2.建立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体系 

制度化、规范化是精细化管理的基本要求和必要前提。高校图书馆实施精细化管理,必须拥有规范的管理制度,形成一定的管理体系。高校图书馆管理体系的制度化、规范化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建立完善的规范图书馆内部管理的制度体系,也就是图书馆员工必须遵守的各项工作规程、规章制度,以此来制约和规范员工的日常服务工作和言语行为,培养员工遵守制度规则的自律意识和文明服务行为,并在其违反时进行处罚。二是建立完善的规范图书馆工作服务对象的行为制度体系,也就是读者必须遵守的基本要求和管理规定,以此来制约和规范读者的行为。 

3.树立执行有力的工作作风 

建立制度化、规范化的制度体系,员工行为就有了标准,考核时就有了考量的依据。但要真正做到精细化管理,仅有制度远远不够,更重要的是使制度落实到位。要做到这一点,一是要抓好基础管理,不断规范和加强基础管理工作,系统梳理管理流程,弥补管理上的漏洞和缺陷,使各项管理活动按照制度、流程、标准执行,同时整个工作过程要有记录、有监督、有控制;二是要按照管理规定进行考核,考核必须定量准确,实施及时,同时还要按照有关规定兑现奖惩,以强化责任的落实,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促使管理工作走向规范化和系统化。 

三、高校图书馆精细化管理应避免走入误区 

1.要避免过分注重“指标”,过于强调“量化” 

精细化管理要求将任务分解,责任到人。但“精细化”不等同于“量化”,“精细化”不仅求“细”,更求“精”,因而应激励员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把工作做到精益求精,尽善尽美。如果只注重指标分解,定量考核,那么员工可能会只注重完成量的指标,一味按部就班,墨守成规,而缺少创造的激情,这样就很难将事情做到极致,创造最大效益。 

因此,在图书管理工作中,不仅要将任务分解,还要使工作分解得合情合理,与各岗位的要求和员工的个性特点相匹配;不仅要明晰各岗位的职责,还要注重协调各岗位的关系,使各岗位有机衔接,协调运转;不仅要注重工作的规范,还要营造平等、宽松、和谐的氛围,使员工能精神振作,心情舒畅,自觉履行义务,积极主动工作。这样才有利于目标的圆满达成。 

2.要避免过分纠缠“细节”,将“强调细节”变成“繁琐化” 

精细化管理强调细节,认为“细节决定成败”。但是,不是所有的细节都对全局有决定性影响,只有关键性因素才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在管理工作中,并不是管理越细致,规范越细密越好。过细的规定不仅束缚了员工的手脚,也给考核增添了负担;同时容易导致部门之间、员工之间协作精神下降,彼此隔离疏远;还容易模糊管理者的注意力,把精力放在了一些不该过分关注的地方,结果陷入繁琐的具体事务中。因此,在学校图书馆工作中,要分清主次,抓住重点,整体把握,兼顾细节。既从小处着手,着重解决影响图书馆管理效益的瓶颈,又从大处着眼,注意统揽全局,实现战略目标与细节处理的相互促进,有机统一。切忌舍本求末,陷入一味苛求细枝末节的完满,而忽略大局意识、全局意识的误区。 

3.要避免过分拘泥于“制度”,将精细化等同于“制度化”、“刚性化” 

根据现代管理学理论,科学化管理从低到高的三个层次分别为“规范化”、“精细化”、“个性化”。精细化管理以“规范化”为基础,又不止于规范化,还应向个性化靠拢。“规范化”要求用制度来分解职责,用制度来规范行为,促使每个部门、每一个员工的工作都到位、尽职。但是,不是所有的活动都可用制度来规范的,随着实际情况的变化,制度也需要不断完善。精细化管理在建立严格、具体、系统的制度并要求员工严格遵循的同时,还需要“弹性空间”,以发挥员工的个性特点,激发其主动性和创造性。 

“精细化”管理要提高执行力,需要以管理的刚性来保障每个制度的实施。没有对制度刚性的执行,制度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但是,制度不可能包罗万象,穷尽一切,在严格执行制度的同时,有时也需要根据情况的变化实行“柔性”处理,要“刚柔相济”,规范化与人性化有机统一,才能体现以人为本,才能体现现代管理的真正要求。 

第6篇:图书规范管理范文

关键词:新时期; 高校; 图书情报管理; 知识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G25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6)02-140-001

高校是教育、科研的主战场,在社会发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图书情报管理是高校管理工作的重点,在传统管理理念的影响之下,管理模式的创新性发展,是适应网络时代的必然要求。在网络时代,高校图书情报管理模式的构建,强调知识型管理模式的准确定位,以适应当前的管理环境与管理需求。本文立足于对知识管理模式的构建阐述,提出了新时期推进高校图书情报管理模式创新发展的策略。

一、新时期高校图书情报管理模式构建

在新的历史时期,高校图书情报管理面临新的环境,网络时代的到来,强调高校图书情报管理模式优化发展的必要性。在网络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之下,高校图书情报管理模式有了新发展,知识管理模式的构建发展,强调管理模式科学定位的同时,优化与调整高校图书情报管理的内外环境,推进管理模式的创新性发展,以更好的适应当前的发展要求。

(一)“专家型”知识管理模式

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推进了现代文明发展进程。高校图书情报管理有了新要求。图书情报管理工作的基础是大量信息的搜集、有效信息的提取,这一系列管理工作的开展,强调“专家型”知识管理模式构建的必要性。一方面,“专家型”知识管理模式,强化了专业知识人士在图书情报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性,并基于人才的培育,为高校图书情报管理工作的发展培养优秀的专业型人才,服务于图书情报管理的发展;另一方面,高校图书情报管理的建设与发展,离不开专业知识人士的有效参与,积极推进“专业型”知识管理模式,就是在人才培育、管理建设并重发展的前提下,助力高校图书情报管理更好地满足当前的管理需求。

(二)“业务集成型”知识管理模式

网络信息时代,业务集成型管理模式的构建与定位发展,是新时期高校图书情报管理发展的必然要求。“业务集成型”知识管理模式,旨在基于业务集成的方式,实现对相关图书情报的统一管理。这样一来,不仅提高了图书情报管理的效率与水平,而且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图书情报的管理成本,这对于高校图书情报管理的发展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知识规范型”知识管理模式

高校图书情报管理具有特殊性,强调标准化、规范化的核心知识,这是确保图书情报管理有效开展的重要基础。首先,高校图书情报管理应建立在规范化的行为框架之下,员工的行为要规范化,并且专业知识也要系统化;其次,新时期下知识管理模式的构建,强调在满足图书情报管理需求的基础之上,应强化知识管理的标准化、管理成本的最优化。“知识规范型”管理模式,就是基于这些,所定位的图书情报管理模式,具有显著的现实应用价值。

二、新时期推进高校图书情报管理模式创新发展的策略

(一)建立健全管理制度,优化与提高服务水平

高校是集科研、教育于一体的机构,图书情报管理模式的创新性发展,以建立在完善的管理制度之上,有序开展图书情报管理工作。首先,强化领导对图书情报管理工作的重视,在工作开展与宣传等方面,要扎实推进、狠抓落实,确保图书情报管理模式的创新发展,适应网络时代的发展环境;其次,优化现有的图书情报管理制度,立足于学校的实际情况,健全管理制度,明确相关部门、相关个人的职责,确保责任到部门、到个人,全面部署图书情报管理模式创新发展的工作;再次,高校图书情报管理的服务对象是师生,良好的服务质量,强调优化与提高服务水平的重要性。管理制度的建立,责任的细化;管理细则的实施,对于规范管理行为,创造良好的内外管理环境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创新图书情报管理方式,满足现代管理需求

在信息科技时代,图书情报管理模式的创新发展,依托于管理方式的创新,强化现代管理模式的有效应用。(1)运用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建立电子搜索系统,在优化管理方式的同时,构建现代化的图书情报管理体系;(2)实现图书分类管理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效结合,通过电子屏幕,读者便可以在最短时间内,准确找到自己所需的资料。在方便广大师生读者的同时,也有助于管理人员的管理维护,为良好的图书借阅及管理环境的营造,创造了良好的基础;(3)强化资金等的投入力度,为图书情报管理模式的发展夯实基础。一方面,新的管理环境,强调高校要在信息现代化建设领域,增加资金投入力度,确保相关工作的有效开展;另一方面,要确保人员配置,满足图书情报管理工作的需求。

总而言之,高校图书情报管理模式的优化,应突出时代的发展要求,符合网络时代的发展属性,从本质上优化与调整管理模式。知识管理模式的构建,是新时期高校图书管理模式准确定位的发展要求,对于提高图书情报管理水平,优化服务质量,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建立健全管理制度,优化与提高服务水平;创新图书情报管理方式,满足现代管理需求,都是新时期推进高校图书情报管理模式创新发展的有效策略。

参考文献:

[1]方静.人本管理――新时期高校图书馆管理模式新思路[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9(06)

[2]黄晓燕.高校图书馆供应链管理分析――以上海机电学院图书馆为例[J]高校图书情报论坛,2013(09)

第7篇:图书规范管理范文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 组织文化建设 管理创新 解读

一、组织文化的内涵.

组织文化又称为企业文化,是一个组织由其价值观、信念、仪式、符号、处事方式等组成的其特有的文化形象。组织文化理论源自企业管理理论创新,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提出以后,引发了学者的持续关注,对于组织文化的概念界定,不同学者存在不同认识。但总体来说,都更加注重思想精神因素的建设,而不是在过去一味的偏重物质文化建设。因此,组织文化可以理解为:组织为了生存和发展,在适应外部环境和维持内部整合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组织所特有的并由组织成员所认同的目标、传统、信念、价值、意识、规则、思想与行动的综合体。从图书馆管理的角度,将图书馆组织文化理解为:图书馆在自身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并被全体馆员认同的目标、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职业道德、形象意识以及精神风貌等多种文化要素综合体,并在此基础上构成以价值为核心的独特的文化管理模式。

二、图书馆组织文化建设对于图书馆管理的作用.

(一)导向功能 在以前的图书馆的管理工作中,图书馆工作的开展需要制定出一些规章制度,来规定工作人员的工作目标。在现在的这种环境下,已经不适合引领馆员的工作的开展开。组织文化是利用所有工作人员的共同的价值观念,对于工作人员有一种内在的号召力,这样每个工作人员对于图书馆都有一种归属感。图书馆组织文化建设可以把工作人员的事业心化为具体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工作人员可以朝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努力。

(二)凝聚功能 图书馆作为一个组织,只有上下团结一致,才能更好地发挥出团队的作用。但是每个人的知识程度不同,生活习惯不同,个人修养不同,对于图书馆的团队的工作影响较大。而组织文化是一种“粘合剂”,他可以很好的把工作人员团结在图书馆的工作周围,把图书馆当做是一个”家”,把自己的头脑和时间精力奉献给图书馆。最大限度的发挥出工作的效率,树立起团结一致,上心一心的图书馆形象。

(三)激励功能. 组织文化建设是图书馆活动和工作的”催化剂”。在组织文化的建设中,形成了一种人人受到重视和尊敬的文化氛围,体现出每个人的工作价值,对于工作人员的工作成绩要给与充分的肯定和支持,关注工作人员的情况,以人为本。工作人员受到鼓舞,会有非常大的荣誉感。会最大限度的发挥出自己的工作潜能。

(四)规范功能 组织文化建设还可以对工作人员进行规范。他可以减少因为各种规章制度带来的反感心理。更能够创造出团体的奋斗氛围。比起硬性的规章制度,这种软性的文化规范的效果更加明显。规章制度倾向于“管”,组织文化更加重视控制人的内心,管理能够约束工作人员表面的规矩,不能够约束人的心理。

三、如何提高图书馆组织文化建设。

(一)高校图书馆创新遇到的难题。

1.过于求稳 图书馆的历史悠久,现在阶段的图书馆都已经是稳定的阶段了,大部分都有着固定的工作方法,工作规范,工作条例。管理创新意味着要去掉现在的规范,创新就是否定以前的。现在的图书馆从根本上拒绝创新,思想上就没有做好准备。

2.业务没有标准规定 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现在的图书馆都已经使用高科技方法,在信息的处理和管理方面效果表现明显。但是,工作效率的提升也带来工作的热情的减退和工作积极的减少。工作人员不能够主动能够的整理信息,走在信息的前面,而是走在信息的后面。更由于网络的流行,读者大量流失而没有解决的办法。

3.谨慎的心理 图书馆的工作人员有着很强的专业的技能和经验。但是由于经验充足,工作人员很少改变自己的工作方式进行创新。而且图书馆的工作稳定,流程性质强,不断的进行重复。工作人员常常具有谨慎,胆小的心理。

(二)如何提高高校图书馆组织文化建设。

1.制定出图书馆的发展目标 俗话说的好:每一条河都有自己的方向。组织文化建设最重要的是找出组织的目标。图书馆的发展目标的确定需要根据内外环境,图书馆的性质,和图书馆的优劣情况,全面了解之后再制定出合适的目标。高校图书馆的组织文化建设需要从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这三方便着手,形成自身图书馆的特色和以图书馆组织精神为核心的文化体系。

2.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 图书馆的核心职能永远是为满足读者的信息需求服务,并通过图书馆主客体之间的信息交流来体现,这就要求图书馆的管理必须以人为本。同时,开发出员工的潜能,提高员工的素质,能够充分的尊重工作人员的工作价值,把每一个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创新意识、工作潜力充分发挥出来,在图书馆形成巨大的凝聚力。本着“读者第一,用户至上”的原则,满足不同读者的不同需求,提供人性化,个性化的服务。

3.加强图书馆的环境建设 图书馆作为知识传播的一个重要途径,其环境的感官程度也是吸引读者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例如,在图书馆增加绿化,装饰名人标语,摆放雕塑,悬挂馆徽、馆旗、馆训等,来赋予高校图书馆文化性格,凸显文化特色,给读者带来清新、自然、幽静、舒适之感,做到让读者心中有图书馆,脚步迈进图书馆,舍不得离开图书馆。

四、总结.

综上所述,组织文化建设于管理创新存在天然的紧密联系,组织文化是现代管理思想指导下形成的崭新管理方式。他可以导向工作人员的工作目标,规范工作行为,激励工作热情,凝聚工作氛围。图书馆组织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环境的变化而不断的进行调整和变革,这种变革不仅给高校图书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使图书馆面临严峻的挑战。因此,图书馆必须审时度势,及时的把先进的组织文化建设运用到图书馆管理去,实现图书馆与时俱进的脚步。

参考文献:

第8篇:图书规范管理范文

【关键词】 医院图书;精细化管理;意义

医院图书馆是全院医学专业技术人员获得信息资源重要的来源,是医院所属信息部开展教育科学教研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现代化图书馆的发展需要,精细化管理强调将工作做细、做精,以全面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为此,实施精细化管理是我院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趋势。

1 实施精细化管理,要以理念变革为先导

在服务理念上很多工作人员都没有主动为用户提供信息服务的理念,只满足于借与还的传统服务。实施精细化管理首先是一种意识,一种理念,一种文化。图书馆精细化管理是指图书馆服务质量的精细化,知识分工的精细化,它是建立在图书常规管理的基础上,并将其深化发展的管理模式,它在尽可能地降低管理成本和减少管理所用资源的基础上,提高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和水平,增加读者对图书馆的依赖感和满意度。精细化管理要突出“细”的工作。这个“细”字有几层含义,一是规范。管理系统的每一环节都必须规范。二是科学,指管理的方法科学,即从系统流程出发,每个环节都严密控制,有机衔接,符合客观规律的内在要求。三是周到,即工作和管理过程中的每一环节必须考虑周到,不留死角。

2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抓好落实完善

精细化管理排斥人治,崇尚规则意识,规则包括程序和制度,它要求管理者实现以监督控制为主的角色向服务指导为主的角色转变,更多关注满足被服务者的需求。规章制度是工作的规程和行为准则,实施精细化管理必须以系统健全的规章制度作保证,结合医院图书馆工作的总体目标和职责要求,科学、合理的制定细则和流程规范,如果没有规章制度加以制约和规范,将无法保持图书馆正常运行。

3 实行精细化管理的对策

3.1 树立信息化服务理念 如今已经进入信息时代,几乎所有的行业都在进行信息化的建设,医院几乎是推行信息化建设最坚决的阵地。但是信息化建设并不是只需要添加一些电脑,组建一个网络,使用一套管理软件就可以了,这还需要相应的思想观念来进行改革。但是很多医院图书管理人员仍然还是以传统的思想来看待信息化时代的图书管理。他们认为图书应该是“重藏轻用”,只需要追求数量,不重视质量;只重视资料的收藏,忽视对资源的开发利用。图书馆所收藏的资料并不仅仅是用来做摆设的,其重要的作用是为医院的医务人员提供丰富的可供参考物资料。所以应该变“重藏轻用”为“重藏并举”,此外医院的图书管理人员还必须树立起“用户第一,服务至上”的理念,争取为医务人员提供更人性化的服务。

3.2 构建沟通渠道,积极预防冲突 构建沟通渠道,是实现有效沟通的重要途径。图书馆员如何能够与读者进行有效的沟通,就需要具备图书馆学专业知识和技能,可以凭借自己熟悉的馆藏和书目知识与读者进行沟通,担负起文献信息提供者和学科知识导航员的职责;进入数字网络时代,还要求图书馆员学习应对某一学科的专业知识有深入的了解和研究,才能提供特定专业的文献信息服务,这些都是提高图书馆员与读者沟通能力重要方面,如果馆员能做到“一专多能”和综合能力素质的提高,就能满足读者的不同需求,从而大大降低发生冲突的几率。

3.3 持续热情,不断创新 图书馆工作是一项机械而枯燥的工作。如何把精细化管理正确的运用到工作中去,就要看馆员对工作的细心、耐心、热情程度。如果没有一定的责任心和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当然也能把工作完成,但仅仅局限于读者从书架上把书籍找出后查阅,有很多时候并不能满足读者的需求。大量的文献查阅、摘抄、录入都需要一定的环境基础、人员设备、条件。所以,馆员工作者必须要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基本技能,有不断创新的精神,要将“精细化”落实到工作中的每个环节,从而发挥图书资源的最大价值。

4 图书馆实施精细化管理的必要性

精细化管理就是在制度化、规范化的程序运作中逐步建立完善起来的,它注重细节、立足专业、科学量化。就对图书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对于医院的知识文化、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科普教研领域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因此,医院图书馆实施精细化管理是很有必要的,应大力支持和推广。

参考文献

[1] 刘昆荣,张金花.实行精细化管理提高图书馆效率[J].图书情报工作,2009-10-21.

第9篇:图书规范管理范文

[关键词] 阅读型读者;服务模式;研究

[作者简介]龙建新(1978—),男,南昌大学图书馆信息服务部馆员,南昌大学历史系专门史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读者服务研究和管理研究;李 琳(1981—),女,南昌大学医学院研究生院讲师。(江西南昌 330000)

在江西省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模式的研究这个大的背景下,阅读型读者模式研究是其中比较重要的一环。大学图书馆的一个重要职能就是为高校教职员工和学生提供资源利用服务,服务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高校的教学与科研水平的提高。郭沫若曾说过“没有一流的图书馆,就没有一流的大学”。同样没有一流的服务也就没有一流的图书馆,没有服务质量的图书馆何谈图书文献资源的利用和研究。图书馆读者服务模式研究是图书馆学研究重要的一个方面,图书馆读者服务模式研究包括研究型读者服务模式的研究和阅读型读者服务模式研究。我们本着提高高校教学和科研水平,进行阅读型读者服务模式的研究,主要是从入馆教育模式、规范化服务模式与个性化服务模式,信息管理模式三个方面进行研究。

一、入馆教育模式

1.课堂型教学

入馆教育一直是高校对入学新生最关键的一课,这关系到新时代的大学生在高校的业余时间的合理利用,又关系到大学生如何利用好高校资源的重要问题。但是我们必须要承认以往的入馆教育的成功之处,也必须看到其中随着技术的更新和教学模式的改革认识到以往的教育存在的不足之处,所以我们要认真的考虑这个问题。课堂教育,主要是通过书本的教学和课件的辅助功能让学生理解和利用图书馆的各种资源。但是课堂型教学已经不适合数字化图书馆发展的实际,课堂型教学形式单一,教学的用书比较的枯燥无味,而且学生聚集在一起难免影响实际教学的效果。让学生在课堂实现对图书馆的利用和各种文献馆藏的认识和了解是不实际了。我们必须改变这一模式,需要让读者从课堂的感性认识到图书馆的现场来感受,并实际操作,随着空间的转变和地域的转化,使读者深入了解图书馆的功能。

2.实践型教学和自主型学习

空间和地域的利用是实践型和自主型入馆教育的根本。把课堂的空间转换到图书馆的空间,让学生从只有感性认识的图书馆转变成为由理性认识的图书馆,是实践型教学和自主型教学的目的。南昌大学图书馆在2008年新生入馆教育中进行了大胆的改革。首先在南昌大学第一期校报上发表了图书馆馆长写给新生的一封信,信中热烈欢迎所有学子来到南昌大学并热情的希望学生了解并利用好图书馆。图书馆是学子们的第二学堂,是知识的殿堂,是开发智力和培养自学能力的重要课堂。其次南昌大学在图书馆技术部门制作了一个包含图书馆馆情基本介绍、数据库使用介绍、借、藏、阅、电子文献利用的课件,供南昌大学所有师生在任何网络环境下学习研究。最后,由南昌大学图书馆和教务处等教学单位合作,开张现场教学、现场模拟借还、查询书库图书、和熟悉图书馆现场环境的实践。通过这些教学实践,南昌大学在对新生的入馆教育模式的改革迈出了新步子,突破了以往的教学模式,取得了非常大的成绩。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是我这篇论文的目的,希望能在实践的操作下,在理论的指导下,更好的开发图书馆空间和地域优势,开发现场课堂教学,以使入馆教育模式的改革更加贴近读者。

二、规范化服务模式与个性化服务模式

1.规范化服务。又称标准化服务,它是由国家和行业主管部门制定并的某项服务(工作)应达到的统一标准,要求从事该项服务(工作)的人员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按标准进行服务(工作)。图书馆规范化服务或称标准化服务是指图书馆的图书外借、阅览与咨询、文献信息检索与查询服务、读者教育与培训等服务流程的完成过程形成的一系列标准规范。

比如读者服务部咨询处的规范化服务(标准化服务)内容包括解答有关图书馆馆藏使用和服务项目上的问题;为读者进行各种信息检索服务;为读者进行借阅证的新办、补办、挂失、恢复,以及图书遗失赔偿等具体事宜;受理赠书事宜;集中为毕业生读者办理离校手续。读者因毕业、工作调动等原因离开南昌大学,应按规定到图书馆咨询处来办理离校手续。图书馆常规业务的进行过程即是规范化服务的过程,但是我们不能错误的理解规范化服务与个性化之间的界限,二者是辨证的关系,规范化服务中有个性化服务,而个性化服务强调在规范化服务的基础之上完成的;但是规范化服务绝对不能简单的等同于个性化服务,二者是不能简单的分离和合并的。

2.个性化服务模式。就是以读者为本,并根据读者层次及需求上的差异,对不同读者采取不同的服务方式。包括对阅览室环境的要求,书籍的要求,对服务用语的要求,服务过程中意外的事故的处理等等,工作人员的言论和行为都能体现出个性化服务。总之,就是在做好规范化服务的基础上还要针对读者个性的差异最大限度的满足读者的需求。个性化服务集中表现对SERVICE(服务)在图书馆服务模式中理解。

“服务”这一概念的含义可以用构成英语SERVICE(服务)这一个词的每一个字母所代表的含义来理解,其中每一个字母的含义实际上都是对服务工作人员的行为语言的一种要求。

“S”即是SMILE(微笑),其含义是服务工作人员应该对每一位读者提供微笑服务。微笑对于阅读型读者来说是读者对图书馆的服务的第一印象,第一印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读者对图书馆的环境的评价和认识。图书馆的认可度是指一定范围的读者对图书馆的环境、文献资料、馆员的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及管理水平的认可。它是可以用一定的研究方法来测定的,主要是用藏书保障率、藏书利用率和读者满足率来评价图书馆的认可度。其中藏书保障率是指图书馆每位读者平均占有的图书数量,即图书馆馆藏书总册数与读者总人数的比率。这个比率在读者认可度是占很大的比率的。藏书利用率是指一定时间内读者借阅的文献数量占馆藏总数量的比率。而读者满足率指馆藏文献满足读者需求的程度,即一定时期内读者已借到的文献册数与读者合理要求借书总数之间的比率。图书馆的认可度是测定一个图书馆是否为一流服务图书馆的标尺。

“E”即是EXCELENT(出色),其含义是服务工作人员应该将每一个程序、每一次微小的服务工作都做得很出色。

“R”即是READY(准备好)Are you ready?芽,其含义是服务工作人员应该随时准备好为读者服务。

“V”即是VIEWING(看待),其含义是服务工作人员应该将每一位读者看作是需要提供优质服务的读者。

“I”即是INVITING(邀请),其含义是工作人员在每一次接待读者时,都应该显示处诚意和敬意,让读者享受在图书馆的时光。

“C”即是CREATING(创造),其含义是每一位工作人员应该想方设法精心创造出读者能享受热情服务的氛围,人人爱其岗,人人付出爱心,人人视馆为家,那就能创造出和谐的氛围了。

“E”即是EYE([光),其含义是每一位工作人员始终应该以热情友好的[光关注读者,适应读者的心理,预测读者要求,及时提供有效的服务,使读者时刻感受到工作人员在关心自己。

3.管理模式

先进的服务管理系统是数字化图书馆建设的不可或缺的一块,但是人在其中起的作用是机器所不能替代的,这里特别是提到要人性化的管理,我们要在图书馆创造和谐的氛围、清静的读书环境,就缺不了人性化的管理。管理模式主要包含计算机的使用、馆员的教育、读者数据数据库化。

首先电子计算机的运用是现代图书馆出现的标志,使联合编目、馆际互借、采购协调、联合查询、业务自动化与规范控制、电子邮件和资源共享成为可能。计算机的大规模的运用使阅读型读者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他们即可以在宽敞明亮的阅览室尽情的在书海遨游,又可以在现代信息网络上冲浪,查询和利用更大的馆藏、直接阅览电子图书等。对于阅读型读者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同的读者有不同的要求和不同的服务方式。

馆员的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建立阅览型读者人性化的管理模式。馆员是构成图书馆的五大要素之一。对馆员的教育要兼顾思想教育和业务学习教育,只有具有高尚的人格和优秀的品质才能为人师表,引导学生并影响学生,使之更大程度上来利用好图书馆。

读者数据数据库化是阅读型读者服务模式的最终表现形式。图书馆工作围绕的中心就是读者详细数据的数据库的建立,它的建立可以指导图书馆文献资源的建设。

4.结束语

阅读型读者服务是为高校图书馆提供服务的主体,阅读型读者服务模式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入馆教育模式的从过去的课堂教学转变到实践型的现场教学的实际效果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具有良好的实践意义。从常规服务提升到个性化服务是时代进步的要求,也是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必然要求,服务的多元化是提供个性化服务的基础条件。

[参考文献]

[1]谢金星. 澳洲大学图书馆读者服务管理的借鉴及启示[J]. 现代情报,2007,(10).

[2]刘广利. 新馆建设与图书馆现代服务理念实现[J]. 图书馆论坛,2005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