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体育锻炼的心理效益范文

体育锻炼的心理效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体育锻炼的心理效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体育锻炼的心理效益

第1篇:体育锻炼的心理效益范文

一、相关概念及心理健康标准解析

1.课外体育锻炼

课外体育锻炼,指的是课堂学习之外以增进健康、发展身体、增强体质、丰富文化生活和调节精神为目的的身体活动,这种身体活动不仅可以锻炼身心,而且可以发展人际关系。身体活动是一种能量消耗高于休息时新陈代谢水平的人类身体运动,其概念至少包含以下三要素:一是由骨骼肌产生的身移;二是对体制有积极的影响;三是能量由高到低变化过程的消耗。

2.心理健康

世界卫生组织中明确指出:健康不仅仅是表现为衰弱和没有疾病,更重要的是心理、生理和社会适应方面的一种完美状态,也因此促成了目前生物-心理-社会医学的模式。也有学者将此“健康”定义总结为两部分:一是生理健康。指的是有完整的生理状态,没有身体上的疾病和缺陷;二是心理健康。指的是个体心理在环境条件和本身许可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即把个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美状态归结为心理健康,突出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3.心理健康标准

美国人马洛斯对心理健康问题做过研究并制定相应的标准,马洛斯的心理健康标准共有10条:有足够自我安全感、能充分了解自己、理想和生活切合实际、不脱离周围的现实环境、保持人格和谐完整、具备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保持良好人际关系、适度控制和发泄情绪、符合集体要求的前提下较好地发挥个性、在不违背社会规范前提下恰当地满足个人要求,这10条标准受到人们普遍的认可和广泛引用。

二、课外体育锻炼的作用和特点

1.课外体育锻炼的作用

当今学校体育中,体育课堂教学己经不能满足学生身心发展需要,因此课外体育作为体育课的延伸,不仅对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巩固体育教学、提高学生体育意识以及丰富学生学校生活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还对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身心素质起着重要的作用。课外体育锻炼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课外体育锻炼促进素质教育向前推进。课外体育锻炼可以使学生不受空间、器材限制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体育锻炼项目,故而能使学生在不受太多制约力的情况下充分发挥体育潜能,提高学生学生的自觉锻炼能力和综合素质。其次课外体育锻炼是改进教材、优化教法的纽带和桥梁。教师把新的教材、教法运用到课外体育锻炼实践,有助于课外指导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同时把体育内外各课程内容有机结合,较好地验证体育教学的改革效果。

2.课外体育锻炼的特点

课外体育锻炼特点总的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重视学生的爱好、兴趣、个性以及特长;是以有安排、有组织的获得感性认识为主的锻炼形式;灵活的锻炼形式有利于学生进行自主锻炼;具有计划性、课余性、自主性、多样性、实践性、指导性、制宜性、独立性、扩展性、补偿性等特点的锻炼形式。

三、课外体育锻炼推进学生心理健康依据

对学生来讲,课外体育锻炼是体育锻炼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我国,传统的思想观念使我国学校体育对体育锻炼的“健心功效”缺乏足够的认识,而学术方面的研究也存在不足,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影响到人才培养质量。随着不断深入的认知体育功能,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国内专家学者开始从不同角度论证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密切关系,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进程也有较大发展,特别是推行素质教育以来,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研究中心纪宏、东北大学教授、华东师范大学留美博士季浏等学者都对此问题进行了详尽的研究,其中留美博士季浏的相关研究受到普遍推崇和认可,他认为:体育锻炼对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积极性主要表现在提高智力、改善情绪状态、确立良好的自我概念、消除疲劳、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和治疗心理疾病等六个方面。

四、课外体育锻炼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影响

1.促进学生心理发育

体育锻炼主要是以人的心理活动为中枢,从感觉开始,在大脑皮层主导下所进行的一种随意运动,它是以人体肌肉效应活动而告终的一种反射性活动。学生时期是心理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心理健康程度关系到他们的学习和成长,是各级各类学校管理者、教育者必须加倍重视的教育领域。处于学习紧张氛围之中的学生,容易产生紧张、焦虑情绪并随时影响到他们的身心发育。课外体育锻炼不仅是学生在课堂学习之外较好的缓解紧张、焦虑情绪的手段,更是消除成长和学习压力带来的不良情绪的有效方法之一。

2.改变学生心理状态

健康个体进行体育锻炼,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不仅能陶冶情操,还能使不良的情绪得到疏导;从生理学角度来看,不仅有强身健体的作用,还能促进学生身体的生长发育。上海师范大学硕士生刘国军在他的《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与应付方式及心理健康的比较研究》研究报告中通过实验得出:自觉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远远大于不自觉或者参加课外体育锻炼少的学生;自觉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学生比不自觉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或者参加课外体育锻炼少的学生更倾向于选择比较成熟的“解决问题”方式;自觉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学生比不自觉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或者参加课外体育锻炼少的学生更倾向于选择成熟的“幻想”方式。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表明:体育锻炼行为和心理状态的改变有着密切的相关性。1993年,吕红斌就提出:在体育锻炼行为中获取良好的心理效应类似于医学上标准的心理疗法,这种心理效应分为两种:即身体锻炼产生的长期情绪效益和身体活动产生的短期情绪效益。国内学者韩旭、毛志雄归结出身体活动可产生以下情绪效益:缓解紧张与焦虑情绪、改善心境状态、产生如跑步者以及行为流畅等良好情绪。

3.推动学生发展自我意识

体育运动是竞争性、集体性的活动,锻炼过程、竞赛过程也是展示自己的能力、修养和魅力以及认知自己的过程。这个过程会使学生自觉、不自觉地修正自己的行为和认识,提高各种能力,培养适应社会的心理品质,使自己成为更能适应社会、更符合社会需要的人。一个人如果心理健康,就能妥善处理人际关系,具有热情、宽容、友爱、团结等优良品质。体育运动过程也是集体之间、个人之间、集体与个人之间的相互交往过程。这种交往能够促使群体成员在体育运动中增进了解、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从而产生情感上的沟通。体育运动的公开性和集体性能够促进人际关系融洽、良好发展、团结协作,推动自我意识健康发展。

4.树立成就感、增强自信心

毋庸置疑,课外体育锻炼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十分有益,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并坚持锻炼的过程就是不断超越自我、战胜自我、提高运动技能技巧、增强身体素质以及生理机能的过程。当参与竞赛并取得成绩后,认识和情感体验便会自然而然的使人产生自我成就感、幸福感和愉悦振奋感。具备强烈的成就意识和果敢顽强的精神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品质。这些优良品质有助于学生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创造自己的人生价值,而体育锻炼所具有的得天独厚的条件就体现在人的价值方面,因此使得体育成为了备受关注、影响广泛的一项事业。适宜的体育活动能使有抑郁情绪的参与者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并获得心理满足,使他们重新认知、把握和提升自我,增强自信心,消除忧郁,从而成为朝气蓬勃为社会创造价值的青年一代。

5.治疗心理疾病

1990年美国科克凯尔迪等人提出:体育锻炼己经成为一种治疗心理疾病的有效方法;心理学家的研究也同样表明:参加体育锻炼频度越高自我反应引起的生活和心理紧张度就越低。现代社会,生活学习压力和激烈的社会竞争导致许多人包括青年学生在内产生悲观、失望情绪,这种负面情绪会进一步演化为孤独、忧郁等心理障碍。有学者曾经对1750名心理医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有60%的心理医生认为体育锻炼是治疗和消除焦虑症的一种有效手段;80%的心理医生认为体育锻炼是治疗和预防抑郁症的一种有效手段。因此,学生经常参加课外锻炼有助于消除紧张情绪、缓解精神和心理压力,从而使有心理障碍的学生从锻炼中产生积极的成就感并获取心理满足,从而降低焦虑,摆脱悲观压抑的消极情绪,消除忧郁等一系列的心理障碍。

参考文献

[1] 骆积强.身体锻炼与高中生应付方式的关系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3(3).

[2] 殷恒婵,傅雪林.对体育锻炼心理健康效应研究的分析与展望.体育学科,2004(6).

第2篇:体育锻炼的心理效益范文

【关键词】 初中体育 兴趣 质量

        在施教和培养初中学生体育兴趣的过程中,往往出现片面的或倾向性的误差,使其成效不同程度地受到限制。中学是学生成长和成熟的重要阶段,在这一时期,使学生认识体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显得十分迫切。体育教学作为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途径,其根本在于如何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加强学生对体育的认识。如何正确有效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使其加深对体育锻炼的理解并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是体育教学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志。

        中学生体育教学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体育兴趣。当前,中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不足,主要原因是对体育锻炼的价值和意义认识不够,或是由于基础较差对体育锻炼缺乏信心。因此,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关键在于如何提高对体育锻炼的认识,只要这个问题解决了,学生对待体育的兴趣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中学生的体育兴趣直接影响体育教学的成效。教育实践证明,使学生感到有学习的需要,是学习的根本动力,只有想方设法提高学生对体育训练的兴趣,才能充分发挥体育训练的整体作用,实现体育教学的综合效应。中学生体育教学应紧密围绕学生兴趣开展,体育兴趣是体育教学展开的核心。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体育锻炼需长久坚持,只靠区区几个课时无法提高学生身心素质,体育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因此,我们的任务不仅是要让学生掌握学习和锻炼的方法,更重要的是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优良的思想品质,养成健康的生活锻炼习惯。在有限的时间内,我们要求学生达到无限的时间所能达到的成果是不可能的,但使学生获得使之不断锻炼的内在动力(即学生对于体育锻炼的认识和兴趣)是可能的。要达到如此的效果,我们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实践中充分利用体育教育自身的优势,转化限制条件为有利条件,解放思想,拓宽思路,切实围绕学生兴趣,将体育教学推向新的局面。

        学生们更为广泛的参与和组织体育活动。体育的一个重要特性就是人们的广泛参与,我们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应当遵循这一重要的原则。应该说体育活动以它独特的魅力,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大多数学生都愿意参加积极健康的体育活动,并适当地坚持体育锻炼,以此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和加强心理素质。但也有个别学生,因为身体和心理等方面的原因,对待体育活动与体育锻炼有恐惧、厌烦和逃避的现象。如何想方设法,采取有效的措施,使这部分学生渐渐扫除心理的障碍,在体育锻炼中逐渐树立自信和兴趣,是我们体育教学的关键,也是考察学生对体育锻炼兴趣的重点。 

此外,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十分重要,就是说离开教师的硬性规定要求,学生们能否自发组织和开展广泛、健康、安全、合理的体育锻炼与活动,这是衡量学生体育兴趣是否广泛与积极的参与标准。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提高,身心健康发展。学生的体育成绩是体现身体素质好坏最直接的指标,我们所普及的体育教学,其根本目的并不是要求每个学生达到体育健儿或运动员的标准,而是通过体育训练,使学生的身心发展健康。

在锻炼和竞技的过程中感悟体育本身所带来的精神意志品质,从而以更好的精神状态投入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以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因此,单凭体育成绩的好坏来判断学生对待体育教学的热衷程度,即学生对待体育锻炼的兴趣是片面的。我们在评价学生对待体育锻炼的兴趣时,应该注重学生对待体育锻炼的认识,并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提高对待体育训练的兴趣。通过积极、适当的参与并取得综合的成长效益,使学生的意志品质得以加强和锻炼,学习效率明显提高,精神状态日趋好转,各科成绩协调提高。使学生在感受通过体育锻炼带来的综合效益的同时,更进一步地加深对体育锻炼的理解,以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加深体育锻炼的认识,这是检验学生体育兴趣科学提高的自身素质标准。

第3篇:体育锻炼的心理效益范文

【关键词】身体锻炼;主观幸福感;情绪维度;综述

追求幸福是人类永恒的目标,现代社会,人们对幸福的期望也越来越高,国民幸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从2011年两会起,幸福感成为最热门的话题,如何在重视GDP的同时聚焦百姓幸福指数,让幸福指数和GDP齐飞,成为政府加强执政能力和提升社会管理新的议题。

人是身心的统一体,根据身心交互作用理论,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相互影响、密切相关,心理健康和幸福感觉寓于健康的身体,而健康的身体也同样依赖于健康的心理。体育锻炼不仅能增强体质,还能愉悦身心,因此研究者将目光转向了身体锻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的研究上。

一、身体锻炼与主观幸福感情感维度的研究

(一)身体锻炼对消极情绪的效益研究

Bradburn把情感区分为正性情感和负性情感两个成分,认为人们的幸福感状况取决于一定时期内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的权衡,幸福就是较多地体验到愉快的情感较少地体验到不愉快的情感。目前,这一领域的研究更多地关注身体锻炼对消极情绪的效益,而且主要集中于身体锻炼对焦虑和抑郁的调节和治疗作用。有研究者根据对象的不同将此研究分为两类:身体锻炼对健康人的情绪效应和对心理患者的情绪效应。不少研究者对心理患者进行实验研究以及跟踪调查,得出长期的身体锻炼,不仅可以降低正常人的抑郁而且可以降低精神病患者的抑郁和焦虑状况。虽然这样的研究结果得到多数研究者的认同,但是仍有研究者对此提出质疑:我国心理学研究者毛志雄通过对北京城区中老年人的调查研究得出这样的结论:身体锻炼未能缓解抑、郁沮丧情绪也无助于提高精力感。

针对以上争议,笔者分析毛志雄的研究发现有以下不足:(1)量表直接选用美国专家制定的POMS量表,没有结合我国的国情加入本土元素不一定负荷中国人的实际情况;(2)影响幸福感的因素很多,研究者仅仅控制了年龄和重大事件的影响,而忽视了人格特质,社会支持等重要因子,所以他的研究对额外变量的控制不是很严格;(3)研究者选取的实验对象为中老年人,笔者认为,中年人和老年人在压力感、心态以及可支配的锻炼时间的长短等发面的不同,不能将这两个群体一起研究,否则会影响结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二)身体锻炼的各因素与主观幸福感情绪维度的研究

身体锻炼影响情绪效益,但并非任何形式的身体活动都能产生相同的情绪效益,只有科学的身体活动和(或)身体锻炼才与适当的心理效益相联系。于是不少研究者对身体锻炼的各因素:锻炼的时间,锻炼类型、锻炼强度、锻炼频率等展开了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是通过分析发现多数研究局限于身体锻炼的单一因素对情绪的影响,很少考虑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和交互作用。因此,这点是我们今后研究应考虑到的。其次,锻炼的时间、锻炼类型、锻炼强度、锻炼频率等都属于身体锻炼的自然属性,除自然属性外身体锻炼也具有社会属性和心理属性。有研究者表明,竞争性的锻炼和自主选择内容的锻炼方式更有利于学生焦虑水平的下降。而多数研究者并未考虑到这一情景因素的影响,这也是我们今后研究的方向所在。

(三)身体锻炼对主观幸福感情绪维度的影响机制的研究

随着身体锻炼与主观幸福感情绪维度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探寻其影响机制。这一探寻过程同样存在很大的争议:有研究者认为身体锻炼与积极情绪呈现正相关,可能是由于体育运动具有一种本质性的欢乐所致;还有研究者认为身体锻炼与幸福感没有直接关系,它们之间存在着某种中介。因此,他们以锻炼为自变量,以某一情绪状态作为因变量进行推理研究,发现体育锻炼可以促使身体自尊等的提高,同时也对情绪起到了调节作用,因而认为身体自尊起着中介作用;还有研究者发现身体锻炼提高了社会支持,增加了社会活动改善了良好状况的自我评价,从而提高了幸福感。针对以上争议有研究者提出,应当建立以可能是由于体育锻炼具有改变影响情绪的变化生物的、认知的、社会文化的等因素为自变量,体育锻炼在其研究中作为千预手段,情绪状态作为因变量的研究范式,从而用实验来证明其机制。

二、结论和建议

通过对有关身体锻炼与幸福感情绪维度研究的梳理,发现这一领域的研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忽视了身体锻炼的各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第二,忽视了身体锻炼锻炼的社会属性和心理属性;第三,以身体锻炼为自变量,以情绪状态为因变量进行分析时,没有严格控制其他额外变量的影响;第四,多数研究者的测量工具的选择是国外的测量量表,缺乏本土的测量工具的研究;第五,测量的对象主要是老年人,其他研究群体较少。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下列建议:(1)多考虑身体锻炼的各要素之间的综合作用和交互作用对主观幸福感情绪维度的影响;(2)应重视体育锻炼的心理学和社会学属性对主观幸福感情绪维度的影响;(3)加强对影响主观幸福感情绪维度的其它变量的控制;(4)重视本土的测量工具和测量方法开发;(5)增加对多种人群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史清.体育锻炼与职业女性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12.34(2).

[2] 杨波.体育锻炼在整体自尊对天津市老年人心理幸福感中的调节作用[D].天津体育学院,2009,05.

第4篇:体育锻炼的心理效益范文

一、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的关系

学校体育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体育教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学习与掌握系统的体育技能和科学锻炼身体的原理与方法,一方面可以促进身体健康、增强体质,另一方面可以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习惯和能力学生有了体育锻炼的能力.才能更好地从事终身体育并促进全民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而全民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必然促成全民健生运动的开展.整个社会自然而然就形成热爱体育、关心体育、支持学校体育教育的良好局面,学校体育教育T作就能蓬勃发展。

二、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的内容

现代学校体育既要注重增强体质的近期效益,更要着眼将来对“享受”和“发展”需要的长远效益。因此.学校体育应在充分注重体现现代体育主要特征的基础上,满足学生个人的体育兴趣爱好,启发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讲究体育锻炼的科学性,为学生的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而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从概念上讲,是人在一生中逐渐形成的不易改变的体育锻炼行为。从内容上分析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认识体育锻炼的作用和特点。

(2)懂得体育锻炼的一般规律。

(3)掌握体育锻炼的原则和方法。

(4)了解自身的特长和弱点。

(5)具有良好的意志品质和锻炼的自觉性。

三、如何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

1.向学生传授终身体育锻炼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方法教师的任务是传道、授业、解惑,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首先要向学生传授基本的体育锻炼知识.使学生懂得怎样锻炼,懂得为什么这样锻炼,懂得今后怎样安排锻炼。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并享受其赋予人们的健康、欢乐和满足。反之,不仅不能促进身体的健康发展,反而会出现许多不必要的偏差,甚至给身体带来危害。作为学校体育教育执行者的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逐步克服“不愿锻炼”和“不会锻炼”等不良现象。2.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在学校体育教学过程巾,兴趣是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反映.是有利于教学的重要因素。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当学生对体育产生兴趣时.不仅会经常注意有关体育信息,自觉学习体育知识,观看体育比赛,积极从事体育锻炼,而且会表现出鲜明的情感色彩,有时甚至达到“入迷”的境界,乐此不疲。兴趣要靠启发、培养,体育教师在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时,首先要找出学生对体育不感兴趣的原因,并针对他们的心理活动情况,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和教学手段,有的放矢地激发他们对体育的兴趣使他们由“不感兴趣”到“感兴趣”由“感兴趣”到“乐趣”.并逐渐向“志趣”的方向发展

3.加强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

心理学认为,意志是自觉确定目的,并选择手段、调节行动,以克服各种困难,达到预期目的的心理过程。意志品质是在意志行动的各个阶段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行为特征。意志的个体差异很大,有的人意志坚强,有的人意志薄弱.而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意志品质上。体育锻炼是一个自我锻炼、自我完善的过程,如果不是自觉自愿,则别人是无能为力的,加之体育锻炼总是伴随着克服自身的惰性,战胜各种困难才能达到预想的效果,如果不是良好的意志品质,那么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将十分困难。

第5篇:体育锻炼的心理效益范文

关键词:八段锦 运动时间 运动强度 抑郁

中图分类号:G852.6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3.122

1 前言

健身气功“八段锦”是一套完整有效、简单易学的运动功法。其蕴含中医脏腑经络气血阴阳等辩证的思想,注重身心并调,体现中医整体调节的理念。大量文献证实,八段锦可以有效改善人的身心健康,且已有文献表明,八段锦作为一种体育锻炼方式在抑郁、焦虑的缓解方面疗效显著。但有研究表明,不同运动形式、时间、强度以及频率的体育锻炼对抑郁、焦虑改善的程度不尽相同,而且八段锦相关方面的研究尚未见报道,因此如何制定最合适的运动处方、最大限度的降低大学生抑郁、焦虑的发生水平在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2 八段锦对抑郁情绪的影响研究

笔者在中国知网以“八段锦”和“抑郁”为主题搜索发表文章,发现自2008年至今共12篇。

“八段锦”是国家体育总局积极倡导推广的中医养生运动,该运动是一套简单易学,蕴含中医脏腑经络、气血阴阳等辩证思想的运动养生方法。其不同于一般有氧运动,它注重身心并调和整体调节,即可以有效调节心理和精神,达到改善亚健康状态,预防身心疾病的目的。

刘宇[1]等对社区2型糖尿病伴抑郁患者进行八段锦干预,一周3~5次,一次40min,通过实验前后抑郁自评量表和生活质量量表的测量与分析,得出长期规律练习八段锦可有效改善糖尿病伴抑郁患者的抑郁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季向东[2]和张鑫在相关研究中,除限定单次练习时间和练习频率外,还把运动强度纳入变量并加以控制,结果证明八段锦对抑郁状况有改善作用。王芳[3]在其硕士论文中,将研究对象分为八段锦+放松功组、六字诀+放松功组和对照组,并进行一定运动时间、强度和频率的练习干预,结果显示实验前后抑郁状况存在显著差异。刘晨[4]对在校大学生进行了干预研究,其在其研究中指出:“运用传统体育保健缓解抑郁情绪中应注意练习时间、强度、手段的协调配合。”

综上所述,八段锦可以有效缓解人的抑郁、焦虑状况,提高人的心境和睡眠质量。但相关文献研究中只提及每次运动时间和强度的八段锦练习对心理的影响,而对于运动的具体时间(上午、下午或晚上)以及不同运动时间和强度的研究尚未查见报道。

3 运动时间及强度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

体育锻炼效益存在积蓄作用,只有适宜的运动量刺激才能发挥最大的效益,而运动量等于运动时间×运动强度,因此不同运动时间和强度对心理因子的影响以及影响程度也不尽相同。

胡德同在研究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中指出,运动强度和时间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显著性的影响。刘波[5]在分析运动时间对大学生亚健康状态影响的研究中,将受试者分为时间增加组、时间不变组和时间减少组,实验结果显示:每周运动时间增加者,出现亚健康症状或亚健康状态加重的可能性明显低于每周运动时间减少者。进一步的研究表明,每周运动时间增加1h及其以上,会对大学生的亚健康状态产生积极作用。宋子良在大学生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系列研究中指出:①不同频度的体育活动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具有不同的效果,而且体育活动时间越长、次数越多、项目越激烈,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效果越明显。②中等强度且适宜情景的体育锻炼减弱大学生羞耻感的效果较理想。翟芳[6]在其硕士论文“不同强度、项目的身体锻炼对男大学生心理健康认知维度若干指标影响的实验研究”中,将研究对象分为大、中、小不同强度的实验组,分别进行跑步、篮球和跆搏项目锻炼实验,结果得出:大、中强度的跑步锻炼对男大学生的健心效果显著优于小强度组,其中中等强度最显著。

综上所述,体育锻炼对身心健康的调节作用已经得到公认,但这种调节和治疗作用不是必然的,影响它的因素很多:不同锻炼项目、锻炼强度、锻炼时间、锻炼频率甚至是锻炼者的性别、年龄等,这些因素都将导致适合某类人的锻炼方案施加到另一类人身上表现不出促进作用,甚至产生负作用。因此,我们只有因人制宜、科学锻炼,才能使身体锻炼获得最大的心理效益。

4 总结与展望

以上为八段锦干预大学生抑郁心理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重要理论指导和方法依据。在此基础上,应以单次运动时间、运动强度以及运动具体时间(上午、下午或晚上)为自变量,以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为因变量,通过八段锦干预前后的数据分析,探讨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揭示八段锦的干预疗效,为健身气功科学锻炼提供实证性依据。

参考文献:

[1]刘宇,霍然等.健身气功・八段锦对社区2型糖尿病伴抑郁患者抑郁症状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12,31(3):212-217.

[2]季向东,王群松,方春霞.运动疗法对糖尿病患者焦虑抑郁的影响[J].实用老年医学,2012,26(4):331-333.

[3]王芳.不同养生功法对2型糖尿病伴失眠患者抑郁、焦虑和睡眠质量的影响[D].中国中医科学院,2008.

[4]刘晨,董婕.祖国传统体育保健对缓解大学生抑郁情绪的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2011,(7):54-56.

[5]刘波,潘莉.运动时间对大学生亚健康状态影响的流行病学研究[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9,25(1):50-55.

第6篇:体育锻炼的心理效益范文

在高校组织管理中教师是最重要的资源,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决定性力量。高校教师的工作状态既影响个体身心健康和工作绩效,又影响高校教育事业甚至是社会的和谐发展。相关研究显示:工作倦怠现象已成为教师职业的最大困扰,教师作为工作倦怠的高发人群已成为众多国内外学者研究的一个重点〔1〕。

工作倦怠的研究发展已经超过30年,对倦怠的本质、理论、影响因素等的研究已经比较普遍,而且成果较为丰富。工作倦怠研究不仅在于揭示其发生发展规律,其最终目的在于制订方案或选择适当的应对策略,帮助高校教师预防、降低或处理工作倦怠。目前有关工作倦怠的研究更多地集中在其前因变量(应激、组织公平等)和后果变量(个体身心健康、离职意向、工作绩效等)方面的研究,有关调节变量研究相对较少,对工作倦怠的干预研究仍然是十分有限的,《Clinical Psychology》(临床心理学,2000)针对倦怠的干预与治疗问题作了一期专刊,但文章主要集中在理论阐述和个案研究报告上,并没有关于干预策略和技术的具体实证研究。Westman & Eden曾多次考察休假对于应激和倦怠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休假对于应激和倦怠具有积极的短期改善作用,被试在休假时的应激和倦怠水平低于正常工作时,休假后的应激与倦怠水平低于休假之前,但随着休假的结束,应激与倦怠水平迅速恢复到休假之前的水平〔2〕。Gorter等通过参与职业咨询方案的方式对牙医的倦怠水平进行干预,结果在6个月内,干预呈现积极效应〔3〕。Cheek等考察了音乐疗法对教师倦怠的干预作用,研究设置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接受认知行为疗法和音乐疗法,对照组接受单纯的认知行为疗法。结果发现,实验组的干预效果要明显好于对照组,证实了音乐疗法的干预作用〔4〕。因此有关倦怠干预的研究较为薄弱,多停留在理论探讨上,干预手段单一,不便于组织和个体在实际中的实施,高校教师工作倦怠的干预研究几近空白。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现代人的文明病日渐增多,体育锻炼的价值也日益彰显出来,无论是出于自发、自觉还是被迫,越来越多的人在闲暇时间积极投入体育活动之中,参与者通过参与体育锻炼不仅发展了体育运动,增进了身体健康,同时还调节了精神,丰富了文化生活,增进了心理健康和社会健康。因此体育锻炼已经成为现代人的一种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目前体育锻炼的心理效益研究主要集中在体育锻炼对情绪、心境、认知、自尊、抑郁、焦虑、幸福感等方面的研究。本课题组曾采用大样本的调查探讨了体育锻炼与工作倦怠的相关关系,结果发现:体育锻炼的强度、时间、次数、锻炼量与工作倦怠呈显著负相关,身体锻炼量、锻炼强度进入工作倦怠总分的回归方程〔5〕。为了进一步证实体育锻炼对高校教师工作倦怠问题的干预效果,抽取部分高校教师进行实验研究。研究结果将进一步丰富工作倦怠问题的治疗方法和干预措施,促进高校教师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工作中,提高工作绩效。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实验对象

在前期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抽取一所高校部分教师作为实验对象,将工作倦怠总分从高分到低分排列,从高分人群中选取自愿参加本实验的且无经常运动史的高校教师40名(男20名,女20名)作为实验对象。实验过程中3名男教师、2名女教师退出实验,因此有效实验对象为35人(男17人,女18人)。

1.2实验程序及控制变量

新学期开学4周,教师适应了本学期的教学工作负荷、学生状况后进行工作倦怠方面的前测,第5周开始进行体育锻炼干预,锻炼12周进行后测。体育活动项目选择趣味性健身性较强的羽毛球项目,锻炼次数每周不少于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活动量为中等强度。抽取实验对象前告诉被试参与锻炼的项目、周次数、锻炼时间、强度等要求。

根据实验研究的目的和被试的特点,在全面、细致、及时了解被试的心理需求、锻炼习惯、运动基础、运动兴趣以及体质状况的基础上选择羽毛球运动作为体育锻炼项目。对被试实施12周(每周3次,周一、三、五下午)共36次羽毛球运动,前4周主要以羽毛球基本技术和趣味活动为主,通过这些活动主要是提高被试羽毛球的基本技术和培养他们对该项目的兴趣。后8周主要以羽毛球技术、战术练习及比赛为主,进一步使被试在项目活动中体验乐趣和效果。整个实验过程由经验丰富的羽毛球专业教师进行临场指导,实验中注重被试之间的相互配合与交流。每次活动包括准备部分和结束整理部分,活动强度控制在中等,以心率作为测量依据。 控制变量:(1)教学负荷、教学对象、教学事故:选择在新学期开学4周后进行前测,教师适应了本学期的教学工作负荷、学生状况,基本适应学期教学工作。实验期间被试均未发生教学事故等应激事件。(2)学校组织管理环境:学校人事分配制度、科研奖励制度等组织管理制度以及措施未发生变化。

1.3实验测查问卷

选用李超平等翻译和修订的《马氏工作倦怠通用量表(MBI-GS)》对高校教师的工作倦怠状况进行测评,该量表为五等级记分,包含三个维度,16个项目:情绪衰竭、人格解体、低专业效能。量表采用李克特5等级评分,如果教师的工作倦怠及其各个维度的均数在1~3(包括3)表明倦怠不严重,在3~4表明倦怠比较严重,4以上表明倦怠非常严重。

1.4实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实验结束后,将实验前后测数据一一对应录入SPSS,运用配对样本T检验对实验前后测数据进行处理分析。

2研究结果

2.1实验前后高校教师工作倦怠对比分析

由表1可见,高校教师情绪衰竭、人格解体、低专业效能以及工作倦怠总分等实验前后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实验后得分明显低于实验前,其中情绪衰竭因子得分下降最多,低专业效能次之,人格解体下降较低。

2.2不同性别实验前后工作倦怠差异

由表2可知,男女性别教师实验前后在情绪衰竭、低专业效能因子上都存在显著性差异,人格解体因子女教师实验前后存在显著性差异,男教师前后差异不显著(P值接近0.05),工作倦怠总分男女教师在实验前后都存在显著性差异。

2.3讨论与分析

体育锻炼是以身体练习和运动负荷为手段,以健身健美,娱乐休闲,保健康复,心理智能锻炼,提高和保持机体工作、学习等能力 ,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而进行的一类体育运动。〔6〕大量研究已证实体育锻炼能够调节情绪,增强心理健康,预防和治疗疾病。〔7〕 体育锻炼与焦虑、抑郁、应激反应成负相关,效果量为负值;与积极心境、自尊和认知功能成正相关,效果量为正值(Landers,& Arent,2001)。〔8〕体育锻炼还有助于提高人格中的坚强性,通过改变对应激刺激的认知评价〔9〕,将应激事件转换或缓冲为低应激的形式。〔10〕体育锻炼或者作为一种应对策略发挥作用,或者是一种“预防措施”,使人们面对心理社会应激刺激的侵袭时,反应更加有效。〔11〕实验数据也显示出体育锻炼对工作倦怠有显著的干预效应。

体育锻炼为何对工作倦怠产生如此积极影响?可从美国学者考克斯的几种假说上得到理论上的解释〔12〕。第一,转移注意力假说:体育锻炼能够通过身体的活动给人们创造一种新的注意情景,从而转移他们对工作情景的注意,这样便使人们暂时忘却工作的压力、烦恼与疲惫,使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出现短时间下降,可以达到调节情绪的目的,对倦怠自然是一种积极缓解。第二,社会交往假说:体育锻炼能够使人们在工作场所,更多的可能是与同事、朋友一起进行活动,能有效地促使与同事、朋友之间的交流沟通,这种社会交往能令人愉快并促进倦怠情绪的改善。第三,认知行为假说:体育锻炼可诱发积极的思维与情感,这些积极的思维和情感对工作所致的情绪衰竭、成就感下降等消极的心境具有抵制作用。第四,心血管健康假说:体育锻炼能够增强心血管系统功能,增加心血管的收缩性和渗透性,而心血管健康状况的改善与心境状态相关,健康的血液循环可使体温恒定,有助于保持神经纤维的政策传导,有利于参与者产生良好的心境状态。第五,内啡肽假说:认为身体锻炼能够促使大脑分泌内啡肽的化学物质,这种化学物质能够引起欢,能够降低工作带来的抑郁、焦虑、困扰以及其他消极情绪。除上述已有假说外,也可能是体育锻炼通过排汗后身体放松而促使睡眠质量的提高,好的睡眠能够使人得到彻底的放松和调整,能够使人们在新的一天精力充沛,自然也是对工作疲劳的缓解和调整;也可能是一项体育技能的掌握与展示所带来的自我满足,或是一场比赛的胜利带来的快乐,这些高层次需要的实现会产生积极的效益。这些还有待于研究者进一步探讨。总之,体育锻炼改善工作倦怠主要是通过肢体活动带来的心境、情绪的改善而完成的,它能够使参与者从工作的疲惫中解放出来,忘却工作的压力与烦恼。正如访谈中一位高校教师谈及自己缓解工作倦怠方法时所说:工作累了就到户外活动,锻炼排汗能放飞心情,那种酣畅淋漓能让你忘却工作中的一切烦恼。

3 结语

体育锻炼实验后高校教师工作倦怠得分显著降低,不同性别的高校教师工作倦怠总分实验前后也存在显著性差异,说明体育锻炼对高校教师工作倦怠有明显的干预效果。本研究仅仅探讨了体育锻炼与工作倦怠的关系,至于哪些变量是体育锻炼与工作倦怠之间的中介变量,哪些体育活动项目更能起到积极的调节作用,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Boyle GJ , Borg M G, Baglioni A J .A structural model of the dimensions of teacher stress〔J〕.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995,65 :49-67.

〔2〕李永鑫,三种职业人群工作倦怠的比较研究:基于整合的视角〔D〕.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5,5:23.

〔3〕Ronald C.Gorter,A career counseling program for dentists: effects on burnout〔J〕. Patient Education and Counseling Volume 43, Issue 1, April 2001:23-30.

〔4〕James R. Cheek ,Using Music Therapy Techniques to Treat Teacher Burnout〔J〕. Journal of Mental Health Counseling ,Volume 25, Number 3 ,July 2003:204 - 217.

〔5〕周毅刚,郭玉江,刘洋.高校教师体育锻炼与工作倦怠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35(2):103-106.

〔6〕席玉宝.体育锻炼概念及其方法系统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1):119.

〔7〕徐波.体育锻炼对机体心理的影响及其生化机制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2,5:23.

〔8〕Lander, D.M.,& Arent, S.M. Physicai activity and mental health.In R.N.Singer, H.A.Hausenblas,& C.M.Janelle(Eds.)〔J〕. Handbook of Sport Psychology,(pp.740-765).New York: Joh wiley & Sons,Inc.2001.

〔9〕Kobasa, S.C. Stressfull life events, personality and health: An inquiry into hardiness〔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79,37:1-11.

第7篇:体育锻炼的心理效益范文

青少年是祖国的新鲜血液,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培养青少年的体魄强健、意志坚强、身心健康是重中之重。一直以来,我国的学校体育已经取得了很大的突破,尤其是现在学校的“蛋奶工程”使青少年的营养水平和形态发育水平不断提高。但是,我们必须清楚地看到,现在学校的教育为片面的追求升学率,经常忽视了体育课的重要性,甚至出现抢占体育课的现象,导致学生学习任务重,缺少锻炼时间,致使青少年各项体能指标持续下将,调查表明城市中超重和肥胖青少年的比例明显增加。长此以往,将严重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二、认真研究教材、教法

新课标中指出要注重学生的终身体育,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我们要以增进学生健康为目的,打破传统的偏重竞技体育项目的教学模式,多补充一些大众化的体育内容,如健美操、广场舞、太极拳等项目,因地制宜开发一些当地的特色体育。为学生灌输终身受益的体育知识,注重对学生掌握体育锻炼方法的培养,总之,教材的内容要与时俱进,教法要不断创新改进,以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和效益。

三、要重视学生的自身发展

受遗传以及后天的营养等各方面的影响,学生的体质不同,具有个体的差异性。而我们的体育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掌握一定的体育知识,掌握一定的体育锻炼方法,平时能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活动,具有体育的实践能力、娱乐能力和观赏能力,使学生的身体和心理都能健康地发展。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给学生一个适当的机会,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提高学生对待体育锻炼的自信心,促进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全面发展。

四、让学生在快乐中体会健康的生活

体育教学提倡的口号是“我运动,我快乐”。只有学生对体育锻炼充满了兴趣,感受到体育锻炼的快乐,我们的体育教学才会发挥出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快乐体育主要是让学生通过体育活动体验到运动中的快乐,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锻炼之中,给学生营造一个轻松、快乐的氛围,使学生在欢乐中获得体育运动知识、技能,增强体质,塑造个性。青少年时期是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是形成正确生活意识以及良好生活习惯的主要时期。而体育运动正是一种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积极进取、文明向上的一种的生活方式,因此体育教育是重中之重。

五、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

第8篇:体育锻炼的心理效益范文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选取长三角地区上海、南京、杭州、苏州、无锡、宁波等地电子信息企业152家。随机调查了1478名企业员工,其中男性为871人,女性为607人。在调查对象中基层工作者1082人,占73.2%;开发型工作者156人,占10.6%;办公应用人员189人,占12.8%;管理人员51人,占3.4%。

2.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查阅相关论文100余篇,阅读相关书籍10余本,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问卷调查法。共发放问卷1650份,回收1509份,回收率为91.5%,其中有效问卷为1478份,有效率为89.6%。经检验,问卷内容的效度和信度均符合统计学要求。数理统计法。运用VFP6.0、Excel和统计分析软件SPSS13.0对调查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并对其结果进行分析论证。

二、结果与分析

1.电子信息企业员工基本情况

(1)学历和年龄。调查对象的学历情况分布为:研究生(6.7%)、本科(19.2%)、大专生(24.7%)、高中或中专生(33.8%)、初中生(15.6%)。电子信息企业员工的年龄阶段分布较为集中,20~29岁职工占样本总数的51.5%,他们是电子信息企业招收员工的主要对象;30~39岁占29.2%,40~49岁职工占调查总数14.6%,50岁以上员工只占4.7%。(2)工作和余暇时间分布。调查统计数据显示,电子信息企业员工工作强度较大,每天工作时间在8小时以下的占调查总人数的6.7%,工作满8小时的占调查总人数的31.5%;超过60%的职工有不同程度的加班现象,日常工作时间在8~10小时的占35.2%,10~12小时占20.6%。电子信息企业员工的余暇时间同样严重不足:工作日可自由支配的余暇时间在3小时以上的仅有18.5%;2~3小时的占31.7%;1~2小时的占27.1%;1小时以下的占7.3%。节假日的余暇时间也较少,电子信息企业员工即使在节假日期间,其可自由支配的余暇时间在4小时以下的占35.4%;余暇时间在8小时以下的累积比例占83.7%。因此,受工作强度和休息时间的限制,电子信息企业员工可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时间较少,这也是电子信息企业员工参加体育锻炼比例不高的原因之一。

2.体育锻炼意识现状调查

本次调查发现:电子信息企业员工中42.7%的人表示平时注重自己的身体健康,35.4%的人表示有时会注重身体健康,21.9%的员工表示对自己的身体健康几乎不太关注。表示非常愿意参加体育锻炼的员工占64.2%,有时愿意的占29.3%,不愿参加的占6.5%。体育锻炼的动机是促使一个人参加体育锻炼的内部动力[1],电子信息企业男女员工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都着重表现在生理、心理和社会需要3个方面,呈现出多元化。排在前4位的依次是强身健体、缓解压力、消遣娱乐以及社交交友,详见表1。员工的体育锻炼动机跟企业工作特点密切相关,主要原因可能是电子信息企业员工工作压力大、竞争激烈、身心长期处于疲劳与紧张的状态,再者可能是由于电子信息行业发展迅猛,吸引了来自四面八方的人才,而且电子信息企业人才流动非常普遍,部分人新到一个工作岗位后,人生地疏而和同事、朋友及客户一同参与体育活动就成了其社会活动和交友的一个手段。从表1还可以看出,男女员工参与体育锻炼动机有分化的趋势:总体上男员工比女员工的积极性高,男员工注重社会交往,女员工更注重美体塑形。

3.电子信息企业员工参与体育锻炼的项目、形式和场所

(1)参与体育锻炼的项目电子信息企业员工的体育锻炼主要集中在一些常见的锻炼项目,排在前8位的依次是:乒乓球、羽毛球、健身性走步、篮球、健身操、舞蹈、台球和跑步;同时,男女员工在选择体育锻炼项目上存在差异,男性在选择项中以篮球、羽毛球、乒乓球、健身性走步、足球、台球、游泳、保龄球为前8位;女性在选择项中以健身操、健身性走步、乒乓球、舞蹈、羽毛球、跑步、郊游和游泳为前8位。男女选择项目的不同,说明电子信息企业员工受体育设施的限制,也反映了员工性别的需要和兴趣上的差异:男性较喜欢竞争性项目,女性则偏向一些娱乐性项目。总的来说,电子信息企业员工中多倾向于娱乐性、健身性和实用性,且富有竞争性和审美意识的运动项目。(2)参与体育锻炼形式调查结果显示:电子信息企业员工体育锻炼形式主要是群体锻炼(44.7%)和个人锻炼(26.1%),单位组织的体育活动(14.6%)和家庭锻炼(9.4%)较少,这可能与电子信息行业员工的职业特点有关,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当前电子信息企业组织开展的体育活动较少,员工缺乏自我锻炼的主动性和独立性。(3)参与体育锻炼场所电子信息企业员工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场所按高低顺序排列分别为:公共体育场所占23.4%,收费体育场馆占19.6%,住宅小区体育设施占18.1%,家里占16.4%,单位体育设施占15.7%,其它占6.8%。其所去锻炼场所与其他人群相比较为单一。

4.电子信息企业员工体育锻炼的时间和频数

电子信息企业员工的体育锻炼频度特征是以1周锻炼1~2次为主,与我国对体育人口规定的“每周身体活动频度次3次以上”相比,60.3%的电子信息企业员工达不到体育人口的标准;在电子信息企业员工参与体育锻炼每次持续时间的统计数据可知,电子信息企业员工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主要集中在每次30分钟以下,这与我国规定的体育人口标准“每次身体活动时间30分钟以上”相比,在参加锻炼的持续时间上,有53.8%以上员工达不到体育人口的标准。从调查结果来看,电子信息企业员工体育锻炼频度低,每次持续时间较短,相当比重的电子信息企业员工体育参与意识淡薄,具体见表2与表3。

5.电子信息企业员工体育消费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电子信息企业员工体育消费主要用于购买体育服装、鞋和器材,购买体育期刊杂志,体育锻炼的场所消费,观赏体育比赛,购买体育彩票等。47.2%的员工月体育消费在20~50元,23.4%的员工月体育消费低于20元,甚至有11.4%的员工月体育消费为0。以上数据足以表明电子信息企业员工对于体育的消费支出是非常低的,除了消费观念和体育锻炼观念的因素以外,最主要的因素是体育锻炼属高消费,因为体育锻炼需要专业的器械和专门的场地,个人也需要配备相应的运动装备,这在职工有限的工资收入中是一笔非常可观的支出,因而大部分职工不愿意更没有能力为高昂的体育消费买单。

6.影响电子信息企业员工参与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

通过统计“影响电子信息企业员工参与体育锻炼的因素(可选3项)调查表”的调查结果得知影响电子信息企业员工参与体育锻炼因素依次为:场地不足(46.7%)、余暇时间太少(39.6%)、工作繁忙(31.4%)、缺少指导(26.2%)、缺少锻炼伙伴(18.6%)、没有锻炼的习惯(15.3%)、缺少资金(12.4%)、其它(9.8%)。影响电子信息企业员工参与体育锻炼最重要的两个因素为缺乏余暇时间和工作繁忙,这反映出大部分高新技术企业的工作量和强度都比较大,这与其企业的性质和管理有关。排除工作因素外影响电子信息企业员工参与体育锻炼主要因素是“场地器材不足”和“缺乏指导”,尤其是在电子信息企业员工喜爱的羽毛球、乒乓球和游泳等项目上,场馆器材的缺乏严重影响了他们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正是由于电子信息企业缺少足够的场地器材和专业的体育指导人员,导致了员工在选择锻炼项目和养成锻炼习惯方面陷入窘境。从此次调查中还获知,在电子信息企业中,体育活动开展的好坏与领导层对体育的爱好程度有较大的关系。

三、结论与建议

1.结论

(1)电子信息企业员工工作时间长,余暇时间不足。长三角地区电子信息企业效益好,管理制度严格,工作强度大、节奏快,而且很多企业要求职工加班,造成余暇时间不足,工作时精神高度紧张,余暇时间没有心情、没有体力参加体育锻炼。(2)长三角地区电子信息企业员工对体育锻炼持积极的态度,超过2/3的员工都愿意参加体育锻炼;员工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明晰,主要以强身健体、缓解压力、消遣娱乐、社交交友为主;员工的锻炼动机存在性别的差异,男性多喜欢对抗性项目,女性多喜欢娱乐性项目。(3)长三角地区电子信息企业员工参与体育锻炼形式主要是群体锻炼,缺乏锻炼的主动性和独立性,体育锻炼的随意性强,缺乏完整性和计划性;员工参与体育锻炼的频度低,持续时间短,60.3%的员工每周只锻炼1~2次;53.8%的员工以轻度和中等强度为主,每次活动控制在30分钟以内。员工锻炼的地点多选择企业、小区、宿舍,没有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4)长三角地区电子信息企业员工的体育消费意识薄弱。职工的体育消费较低,以购买体育服装等实体消费为主,参与体育锻炼的行动消费少,投资于健康的意识不强,体育消费在日常生活中处在相对次要的位置,这与该地区电子信息企业职工较高的经济收入不相称。(5)影响长三角地区电子信息企业员工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为:余暇时间少、缺乏场地器材和缺少指导。电子信息企业员工加班情况较为普遍,企业的管理者没有认真执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并且企业体育场地设施不足。

第9篇:体育锻炼的心理效益范文

关键词:心理健康;scl-90 ;upi;项目化管理;情绪障碍;竞争心理

中图分类号:g80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12)07-0093-03

针对高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日趋严峻,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越来越受到学校和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结合学校体育的现状和发展,在“健康第一”体育观念下,体育教学实施良好的心理和品质教育,可以更好地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一、目前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及背景

当代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问题是一个全社会的问题,也是家长都很担心和关注的问题。大学生健康状况如何,必将对社会有极其深远的影响,因为他们是祖国的未来,肩负着建设国家的重任。很多人生活不规律、就业压力大、失眠等等。造成精神状况不佳,学习、生活质量不高,不少学生因恋爱问题直接影响到他们身心健康的发展。

根据清远职业技术学院2009年10月对2960名新生心理普查结果显示:偏重症状人数较多是强迫、抑郁、焦虑症状因素在新生占比例较高,偏重症状人数较多前三个因子偏重症状最高的是强迫症状有410人,占13.9%;抑郁症状有325人,占11%;焦虑症状有130人,占4.4%。upi测试结果显示:第一类有明显心理问题的学生高达23.1%。

二、体育课对学生心理调节的作用及先前这方面的研究结论

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总的来说,国内外研究表明,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效益:(1)改变睡眠模式,提高睡眠质量;(2)改善神经系统和大脑的机能;(3)改善身体表象和身体自尊;(4)改善认知活动,如反应时间、注意不集中、思维混乱等;(5)改善情绪状态,提高情绪健康水平;(6)提升意志力;(7)有助于人格的完善;(8)有助于减缓或治疗心理疾病。

三、以清远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进行研究分析

(一)研究对象

实验组:以清远职业技术学院2009级2960名学生为实验对象,将选修体育项目的学生2000人,与非体育选修项目的其余950人作为对照组,实际参加普查的学生共2950人,参查率达99.7%。

(二)研究方法

第一,文献资料法。查阅与本研究相关的学术书刊、文献资料等。

第二,问卷调查法。调查采用心理健康临床症状自评量表(the self-report symptom,inrentory,symptom check lheck,90,简称scl-90),各症状量表间的效度系数在0.77~0.90之间,因而能较好地反映病人的病情及其严重程度和变化,是当前心理门诊中应用最多的一种自评量表。通过筛选,可将学生分为三类,第一类被筛选有心理问题学生,第二类为应引起关注学生,第三类为心理健康学生。

第三,实验教学法:选修体育项目组实行一个学期的项目化教学,课程设置有进程设计,项目化教学的情景设计、考核评分标准、教师项目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准备项目实施方案和项目考核方案等。通过目标设置、创设佳境、归因教育、积极反馈、价值寻求等方法,训练学生小组协作和团队精神,协助学生开发学习潜能,掌握科学的方法和策略,使学生学会、会学、善练,增进学习效果,纠正不良的学习心理和行为习惯。

第四,数理统计法:对有效问卷所得数据采用《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相对应的计算机软,对选修体育项目组与非选修体育项目组的测试数据使用spss16. 0统计软件进行检验。

(三)实验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设置有七个选修项目(武术、足球、乒乓球、排球、篮球、羽毛球、健美操),内容多采用游戏、基本技战术、教学比赛等围绕能力训练目标实施项目化课程管理。

(四)实验时间

2011年3月—2011年6月,每周2课时,共计17周。

四、结果与分析

(一)选修体育项目组与非选修体育项目组scl- 90 因子相比较

由表1显示:scl- 90 各症状因子选修体育项目组都明显高于非选修体育项目组, 说明选修体育项目组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明显高于非选修体育项目组, 呈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 ;从表2 sc

l-90项测试人数较多的前三个因子显示:偏重症状人数较多是强迫、抑郁、焦虑症状比大一新生测试的结果明显下降。引起上述情况出现,可以说明大学生参加体育运动锻炼不仅可以锻炼身体,对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还有十分积极的作用。这是由于我校大二的体育选修课实施项目化课程改革教学,在项目化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身心健康的教育,在集体项目运动锻炼中,合理组织男女生在一起进行体育活动,让学生在群体活动中更好地培养鉴赏能力、表现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情趣,让异性间的自然情感得到升华,促进个性完善与人格健全,预防形成不良的心理品质。学生在集体项目和个人项目运动中得到更多的身心锻炼,因而在人际关系以及减少强迫、抑郁、焦虑等心理症状都有明显的作用。

(二)选修体育项目组与非选修体育项目组upi测试频次分布相比较

从表3显示:有心理健康问题的第一类学生:非选修体育项目组有152人,占非选修体育项目组人数的16%,而选修体育项目组有35人,仅占选修体育项目组人数的1.75%;心理问题需要关注的第二类学生:非选修体育项目组有230人,占非选修体育项目组人数的24.2%,而选修体育项目组有220人,占选修体育项目组人数的11%;第三类为心理健康的学生:非选修体育项目组有568人,占非选修体育项目组人数的59.8%,而选修体育项目组有1745人,占选修体育项目组人数的87.25%。这些数据说明:选修体育项目的学生大部分心理状况健康正常,相当部分非选修体育项目组的学生有心理健康问题,也说明了,选修课体育项目对大学生心理调节成了唯一的心理刺激作用。 (三)选修体育项目组与非选修体育项目组每周参加体育锻炼的次数相比较

从表4可知:非选修体育项目组的学生每周参加体育锻炼1~2次的有415人,占非选修体育项目组人数的43.7%;3~4次的有195人,占非选修体育项目组人数的20.5%;5次以上的仅有30人,占选非修体育项目组人数的3.2%;有310人从不参加锻炼,占选非修体育项目组人数的32.6%。选修体育项目组的学生每周参加体育锻炼1~2次的有1230人,占选修体育项目组61.5%;3~4次的有520人,占选修体育项目组人数的26%;5次以上的250人,占12.5%;没有学生不参加锻炼。这些数据说明选修体育项目组的学生对锻炼身体的认识起到了质和量的变化,选修体育项目对学生的身体健康教育起到了重要作用。

五、以体育课对心理健康的作用提出结论

第一,调查结果表明,清远职业技术学院选修体育项目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高于非选修体育项目学生。说明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具有改善和促进作用,也说明选修体育项目对身心健康教育的认识起到重要的作用,而且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第二,大量的研究成果都证实体育运动对人的心理健康有良好的作用,本文进一步论证了实行项目化管理的体育选修项目尤其有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第三,从总的综合方面来看,选修体育项目比非选修体育项目更有利于心理健康。特别在改善人际关系上, 它可以改变敌对情绪、减少偏执。本文认为其原因在于选修体育项目的学生在项目化课程改革下注重心理健康教育所起的作用。

第四,在学校体育教学工作不断改革和创新的推动下,利用一切条件,特别是注重大学体育课程改革,依据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实施的体育项目化课程管理办法,体育教师们积极发动学生们参与体育活动,这不仅能有效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更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

六、建议

第一,在健康第一的观念下,体育课全面推行项目化教学管理,对大学生实施良好的心理和品质教育。

第二,消除学生上体育课的情绪障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三,进行社会适应能力和性心理教育。

第四,促进学生的认识发展,丰富学生的情感。

第五,运用竞争手段提高学生的竞争心理素质。

第六,加强理论研究与实践探讨,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杨灼芳,梁丽辉.体育锻炼对身心健康的影响及其机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6).

[2]刘红梅. 浅谈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j].成功(教育),2010,(1).

[3]张勇.体育锻炼对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效能性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1).

[4]袁玉涛,田振生,刘春明,贾宝民.大学生心理

里健康与体育运动的相关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4,(1).

[5]张勇,孙高峰.体育锻炼对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效能性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1).

[6]沈辉.体育锻炼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实验的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1).

[7]佟立纯.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j].1999,(3).

[8]潘国斌.大学生体育活动兴趣与健身效应探讨.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1).

[9]邱新宇,王麟.大学生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1).

[10]张兰君,李娜,王颖.大学生强迫症状的体育运动干预实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7).

[11]赵金凤.山东省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现状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

[12]宋培东,赵国武.我国高校硕士研究生体育锻炼现状调查[j].体育文化导刊,2007,(4).

the improvement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ealth first”

——taking qingyuan polytechnic in guangdong province as an example

xu yao-zeng

(qingyuan polytechnic, qingyuan, 511510, guangdong, china)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