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地方文化建设范文

地方文化建设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地方文化建设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地方文化建设

第1篇:地方文化建设范文

1.1地方高校推书馆对于区域文化建设服务的影响

不同的国家之间有着不同的区域文化,不同的区域也有着自身不同的文化特征,随着时代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不同的地区都在努力的挖掘自身的文化特点,并对挖掘出的文化进行建设,搭建成一个服务性的文化建设平台。对于文明的发展来说,城市和文化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因此文化是一个国家经济和地位的反应。逐渐的成为一个国家发展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文化的组成和传播是连接各国之间和平发展共处的一项基本原则。作为城市文化发展的一个特殊机构,高校图书馆的建设,在城市文化的发展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高校图书馆建设需要消耗大量地资金。因此这对于一些经济不够发达的市级和县级地区来说建立一个公共的图书馆是一项比较困难的事情。因此受到地方财政的影响对于文献的投入过少,致使每年购买阅读的人也相对较少。为了节省有些人只靠报刊的免费开放来阅读。另一方面随着书价格的不断上涨,图书馆对于文献的收藏也逐渐的降低,需要建立的特色性不断地受到剥削,出现了连续行断层的问题,并且系统性和完整性都受到了破坏。这也使得图书馆对于文献质量的收藏受到了严重的迫害。对于市级建造的图书馆缺少现代化的设备技术配置的相关专业人员也存在不合理的现象,整体素质相对比较差,缺少一些中高级的专业技术人员。因此导致管理技术不过关,读者的阅读吸引力降低。致使大批的读者失去了趣味,而文献的保障作用也难以发挥出来,所存在的社会职能也在逐渐的萎缩,直至面对着死亡。因此目前这种状况和我国兴起的文化区域建设有着一定的差异,不能够满足地方区域中所需要的文化建设服务需求。而我国有些地方的高校图书馆内部存有50多万册的书籍,再加上丰富的电子,网络资源和高校图书馆特有的珍藏资源。这种专业性强,著有地方文化特色的阅览室,能够极为方便的为地方文化建设提供一定的发展能量、因此可见,在地域文化的建设中,高校图书馆对于文化的建设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作用。

1.2地方图书馆中存在的几大优势

1.2.1资源丰厚

伴随着学历的不断增高,在“专升本”的本科教学上有了一定的教学水平估测,为此地方高校的图书馆投入了大量的书籍资料进行丰富图书馆中的资源,文献资料不但丰富而且变得更加系统全面。文献资料的类型逐渐变多,学科的范围也逐步的变得更加广泛。更拥有有力的条件采集地方的文献,作为图书馆发展的一项特色,为读者提供一定的特殊性阅读。

1.2.2拥有高科技技术

高校中相对聚集着一些高科技的人才,因此知识来源也十分的广。一些老师专家都是来自于大城市,很多担任着教授以及知名讲座师和大型的科学项目研究员,有他们共同组建了一个科研队伍,而在校学生的学习报告和论文都有一定的资源信息量。因此地方图书馆可以借助该学校相关的师资力量进行开发研究文化建设服务。

2.地方图书馆建设发展的重要意义

2.1提高影响力

在地方建设图书馆对于社会来说这就是地方种存在的一种无形的资产通过地方图书馆的建设对于地方文化建设来说,能够帮助人们更加深刻的去了解地域文化的建设服务设施,也能够加深人们对于社会高校的认识。这种方式是一项影响力极大的宣传,因此。从而吸引了更多人来关注地域文化的建设和发展,也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去资源图书馆的发展与建设。

2.2能够提高图书馆资源的利用率

图书馆的发展不仅影响着当地的文化建设,也能够提升馆内资源的利用率,提高管理员的综合素质,将馆内资源和相关的信息发挥出来展现出文献资源的作用。对于缺少的资源进行及时的补充。在提高书籍质量的同时,也增添了图书馆的特色。将原来管理员只面对学生老师单一的方式提升到了面对大众,对于管理员来说也是一种能力的提升。

2.3促进学院科研成果

当学院的科研成果与区域文化相结合形成一种合作时,就需要建立一个共同的阅览室,促进双方文献的共同发展。同时也能够促进当地的文化研究成果的产生。通过挖掘当地的文化资源,管理员可以适当的将资源加入当地方的文化课程中,提高文化建设的深度和广度。

2.4能够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

将图书馆的文化建设参与的地方的文化建设中去,面向全社会发展,不仅可以将盈利作为首要项目同时能可以满足中间加存的一些小型经济发展项目。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资金上存在的缺陷,也增加了图书馆的支收来源,稳定图书馆的管理和发展,更好的为地区文化建设提供优质服务。

3.地方高校图书馆为地方文化建设服务所采取的措施

3.1强化管理建设

对于地方文化建设来说,地方图书馆的建设很重要,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地方文化的建设,地方高校可以在相应的文化建设上设置一个与经济相对较密切的专业,以便于培养更多有关此专业的人才,另一方面也能够培养更多有关科研性的一些地方性经济文化项目,以便得到地方政府或者是地方企业的大力支持,因此对于地方高校图书馆来说“地方性“能够有效的促进该地方的文化发展,更促进高校的教学质量和科研以及区域性的文化建设服务。也能将高校的图书馆建设成该地区的文献信息中心。充分发挥出在这个区域中的重要价值。另一方面所谓的”地方性“文献由两部分内容:第一是专业,学科所需要的文献内容,属于”专业性“文献的知识范围,这种文献知识范围无疑是高校图书馆建设中的一大特色。第二种就是”地方文献“这种地方文献包括的范围较为广泛,它具有记载一个地区的过去与现在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教育和地理思想人物事件和相应的风土人情等功能。而图书馆收藏的地方性文献主要特点可以表现为以下几点:第一地方的史,志,谱。第二:地方的大概情况,第三:相应的人物情况,第四,该区域所具有的人物资料,第五:相关的地方特色和产业支柱,第六,关于旅游文化的资源管理。这些在地方高校图书馆中都有合理的规划,管理人员会与专门产业部门和相关的文化部门建立一定的联系。

3.2对地方文化进行深度的挖掘和开发必备文化的研究

建设地域性文化,首先要做的就是针对图书馆的资料信息进行一定的开发和整合,时图书馆的文献资料成为一个相应的生产力,促进当地文化的生产发展。其次就是当地的高校图书馆要积极的参与到地方的文化建设的活动中去。将传统被动的文化宣传变为主动的文化交流。变“守“为”攻“通过这种形式建立一个与地方文化经济相互沟通交流的平台。形成一个相互协作的关系,在协作和竞争中,谋求发展。并且建立一个相关的文化产业调查和专家档案袋,做好专家调查和文献记录动态。

3.3建立地方文献数据库

第2篇:地方文化建设范文

关键词:地方特色档案;区域文化;档案文化

本文为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基于生态位理论的城乡一体化多类型集群图书馆发展研究”(201303173);唐山市科技局项目“基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驱动的唐山市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实施路径研究”(13140211)

中图分类号:G275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3月21日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中,由于地域的差异、区域发展的不平衡,产生了内容丰富、种类多样、具有鲜明地域特征和民族特色的区域文化。区域文化的内容既包括有形的文化也包括无形的文化,它所蕴含的社会历史研究价值和经济价值,对推动本地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档案工作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和一种特殊文化,为地方区域文化建设服务具有独特的先天优势。档案文化建设对提升城市形象、传承和繁荣地方历史文化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一、区域文化建设的意义

所谓区域文化,是指生活在特定区域的人群在从事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社会生活中所形成的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人文心态、民族艺术、风俗习惯、道德规范等的总和。它是由特定区域的地理环境、人们的经济生产方式和社会生活方式以及历史文化传统所决定的一种地域性文化,是一定区域内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在同一个国家内部,因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人文因素及历史发展进程的影响,会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区域文化建设,就是从价值观念、能力水平、道德品质、精神状态、思维方式等方面塑造区域主体形象,提高劳动者的整体素质,推进区域经济的发展进程。高层次、含有多元文化的环境建设能够提升区域的品位和亲和力;高素质、有文化底蕴的人能够增强区域的吸引力和发展潜力;文化与经济的有效融合能够提升区域的综合竞争力和发展后劲。加强区域文化建设,在提高人们文化素质的同时,还可以解决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经济所不能解决的诸如精神需求、观念转换、民族团结、人才素质、文化复兴等种种社会问题。

二、档案工作与区域文化建设

档案既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化现象,又是当前区域文化建设中的重要资源,它真实记录和展现了区域文化产生、形成和发展的光辉历程,是人们辛勤劳动和智慧的结晶,也是科学研究、文化教育、艺术创作等社会活动的宝贵资料和生动素材。档案文化是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不可缺少的内容。当今城市间的竞争,已经从政策和区位的竞争转移到环境的竞争,优化城市发展“软硬环境”,提高城市品位,已成为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一个地域的档案记载和延续着这个地域的文化与文明,档案工作在地方文化建设中具有独特的作用。将某一地区档案资源中蕴藏的、体现该地区悠久历史和特色文化的元素向公众传播,能够潜移默化地提高该地区公民的文化素质、提升公民对该地区的归属感和自豪感,进而形成该地区软实力与硬实力协调发展、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开发地方特色档案资源,加强档案文化建设,对促进区域文化建设意义重大。

三、地方特色档案与区域文化建设

(一)地方特色档案的涵义与内容。地方特色档案,是指具有明显地域特色的档案资源,能够突出反映本地区文化特色的具有重要影响和查考价值并经过科学整理的档案资料,主要反映当地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民俗民风、重大事件、名人、名胜、名优特产等特色的各种形式和载体的记录材料。不同的地域特点,会产生不同的民风民俗、自然景观、饮食文化等,自然也会产生带有浓厚地方特色的档案。地方特色档案与传统概念档案的不同之处在于,地方特色档案的内容是某一地区特有的、体现独特的地主色彩和风格,对本地区的现实生活和未来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对研究该地区历史沿革、风土人情、社会发展和变迁等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地方特色档案的主要内容有:记录和反映地域精神财富的档案资料;记录和反映地域水文地质特征的档案资料;记录和反映区域资源特征的档案资料;记录和反映地域古建筑、古遗址特征的档案资料;记录和反映地域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特征的档案资料;记录和反映地区文化艺术特征的档案资料;记录和反映地区风俗民情特征的档案资料;记录和反映特征的档案资料;记录和反映地方名优土特产品特征的档案资料;记录和反映重大工程特征的档案资料;记录和反映家族特征的档案资料。

(二)地方特色档案与区域文化的关系。地方特色档案与区域文化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一方面地方特色档案承载着丰富的区域文化内涵,在一定程度上,既是区域文化的文化因子之一,又是区域文化的传承方式之一;另一方面区域文化又影响着地方特色档案,直接影响着该区域内特色档案的形成、留存和解读。地方特色档案为区域文化建设提供助力,区域文化又对地方特色档案具有外在推动作用,两者相互促进、互惠互利。地方特色档案是区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的重要媒介之一,不仅丰富和充实了区域文化的内容,而且促进和推动了区域文化的深入研究,对其他文化项目的启动和进行也起着积极作用。

四、开发地方特色档案资源意义深远

(一)有利于地方经济建设的发展。随着社会现代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来临,人类社会逐渐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世界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呈现出区域化特征。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增长中文化的推动力越来越突出,经济效益中文化的附加值越来越明显,经济竞争中文化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经济发展中文化产业越来越成为新的增长点,文化与经济的融合已成为必然趋势。不同的区域文化是不同区域经济发展的特色资源,深厚的文化资源积淀可转变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文化资本,增强区域竞争力。利用地域文化资源,开展各种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动来招商引资,文化为经贸服务、带动经济起飞已成为目前区域文化与经济发展相结合的成功范例。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文化建设只有结合起来,协调发展、同步前进,使文化融入经济、为经济服务,才能实现地方经济建设的长久发展。

(二)有利于地方文化事业的发展。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如果没有文化,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档案是历史文化的沉淀,它真实可靠地反映出社会文化的发展轨迹和未来趋势。地域文化是该地区地理环境、政治、经济发展的集中反映,包括该地区的民风民俗、语言文字、文学艺术、民族、宗教、饮食习惯等,反映该地区社会居民的生活内容、文化、形态、精神气质,是该地区自然、历史和社会环境的产物,因其所在环境、民族、经济水平和社会条件的不同而各具特色。地方档案在传播和弘扬地域文化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档案部门的职责,就是要找准本地区的切入点,把档案与地域特点相结合,记录下本地区历史发展的轨迹。档案馆作为文化事业机构,应以本地区的文化为依据,深入调查了解本地区的文化特点,探寻、挖掘地域文化的起源、发展和背景,从中找到档案与文化的结合点,也就是本地区文化发展的主线,并围绕这一主线开展档案工作,为地方公共文化建设服务。

(三)有利于档案事业自身的发展。综合档案馆特色档案的丰富程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衡量一个地区档案事业是否具有地方特色的重要标志之一。加强地方特色档案的收集,能够为建设具有本地区特色的档案事业奠定坚实的基础。针对本地历史文化资源开展有选择、有主题的挖掘、征集、整理活动,把反映本地独有的某一历史文化现象或重大历史事件的全部档案集中收集起来,不仅能够丰富馆藏内容,改善馆藏结构,而且可以更全面、深刻地反映本地区历史的真实面貌,满足社会各方面对档案资源的查考需要。开发地方特色档案资源,还能够提高档案馆的文化品位。对反映地域文化方面的档案材料进行征集、收集,促使档案人员对本地区的文化进行深入系统的理解与研究,提高文化修养,并在工作中有意识地将地域文化融入其中,让人们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地域文化的魅力。宣传、弘扬地域文化能够增强本地区的凝聚力,激发人们热爱家乡的情感,从而促进档案事业以及本地区各项建设的发展。档案部门应积极谋求多方合作,参与到地方文化资源开发的各项社会活动中,在合作开发中提高档案部门的社会价值,增强档案部门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五、结语

地方特色档案与区域文化理论渊源深远,对二者的深入研究有助于开阔视野,为档案学和区域文化的深入研究另辟蹊径,不仅有利于地方特色档案建设实践的进一步开展,而且有利于区域文化构建较为全面地走向纵深。档案工作者要增强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将区域文化建设视为自己应尽的职责,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投身于区域文化建设的热潮之中。档案部门要化主动为被动,深入民间,深入挖掘,寻求多方合作,通过开发利用区域文化资源,打造区域文化品牌,为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做贡献。挖掘地方特色档案文化资源,服务区域文化建设,将成为新时期档案部门开展的一项重要工作。

主要参考文献:

[1]严永官.档案工作与区域文化建设[J].浙江档案,2011.4.

[2]谢海洋等.基于档案文化传播提升区域文化软实力策略研究[J].兰台世界,2013.11.

第3篇:地方文化建设范文

关键词:建设文化名城;地方特色;发展文化产业;促进;文化事业;当地经济

改革开放以来,吉林省敦化市的文化建设取得了较快发展,文化设施不断完善,文化活动活跃,文化氛围日趋浓烈,文化市场繁荣有序,整个文化事业产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但是,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相比,与敦化市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比,该市文化软实力依然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突出表现在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相对滞后,村(社区)文化相对落后,群众参与文化活动意愿不强,文化服务水平尚待提高。如何提升文化发展层次,增强文化软实力,促进镇、乡、村(社区)文化向都市文化转变,成为今后该市文化建设的一项重大课题。

从“以人为本、服务群众,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以文化建设的丰硕成果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保障和实现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使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敦化市要在未来十年确立独特的文化定位,形成鲜明的地方文化特色和魅力。其工作重点就是加强对本市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保护,针对文化建设的薄弱环节,突破难点、形成亮点,力争在“渤海文化、佛教文化、清始祖文化、森林文化”建设上取得实质性突破。调动社会力量,兴建文化设施,开展文化活动,打造文化精品,发展文化产业,努力营造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格局。

一、建设文化名城,必须要有鲜明的地方文化特色

每个地方有每个地方的文化优势和特色,即:能体现当地独特的历史性和文化性的东西,也就是当地特有的人文精神内涵和核心价值。能够发现并确立这种文化优势和特色就是给该地方的文化发展准确定了位。敦化市在这一点上认识到位,思路清晰。他们深挖当地的历史文化资源,结合未来发展要求,提出建设文化名城,必须要有自己鲜明的地方文化特色,同时要为实现“三个需要”而努力,即:一是能够提高该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需要。在地区竞争中,谁拥有文化软实力和文化上的优势,谁就拥有竞争优势、效益优势和发展优势。该镇今后的发展,不能再依赖土地和廉价劳动力的大量投入,只能更多地依靠市民思想素质、知识水平和创新能力的提高,而这些文化软实力要素的形成,归根到底取决于文化的教育和熏陶。建设特色文化名城,就是为了争创文化发展新优势,从而完成转变发展方式,把握竞争主动权,以文化大繁荣推动经济新一轮大发展的需要。二是能够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客观需要。当前,随着市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广大群众对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我们的公共文化设施、公共文化产品现在还远远不能满足这些要求。建设特色文化名镇,加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从而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和实现人的现代化为重点,以形成全民高度自觉的文化追求为取向的需要。三是能够彰显地方个性、增强地方魅力的迫切需要。文化是一个地方的符号、标识和灵魂,地方文化是国家文化现代化的根基和重要单元,也是一个地方的旗帜所在,特色文化可以提升这个地方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从而达到以提高当地文化软实力和城市竞争力为核心的需要。

(一)敦化市建特色文化名城优势明显

敦化市完全有条件打造成特色文化名城,一是因为该市拥有丰厚的文化历史资源,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敦化市号称“千年古城百年县”,“渤海文化,佛教文化、清始祖文化、森林文化”是该市的特色文化品牌;二是该市文化建设基础坚实。从2000年到现在,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稳步推进,建成了许多文化广场、体育馆、图书馆等等,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敦化市文化设施建设逐步完善,文化网络布局日趋合理,文艺活动精彩纷呈,艺术精品不断涌现,文化市场繁荣有序,新闻出版和广播电视稳健发展。三是该市建设特色文化名城认识到位,他们以围绕推动科学发展和提高市民综合素质为目标,以提高文化软实力和城市竞争力为核心,以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和实现人的现代化为重点,以形成全民高度自觉的文化追求为取向。在建设特色文化名城这项宏大的系统工程上。他们坚持市委统一领导、市政府组织实施、宣传文化部门协调指导、行政主管部门和各责任单位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的领导体制和管理机制,统筹特色文化名城建设。进一步更新文化发展理念,完善文化发展规划,创新文化体制机制,完善文化保障措施。

(二)挖掘文化资源,塑造特色文化品牌

为有效挖掘当地文化资源优势,塑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敦化市突出特色文化的引领作用,高标准制定文化事业发展规划,并将其纳入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之中,以此更好地推动文化事业快速发展。按照该市总体规划要求,把塑造特色文化品牌作为该市文化建设的重点来抓,深入挖掘文化内涵,突出打造该市独具特色的“渤海文化、佛教文化、清始祖文化、森林文化”四大文化品牌,不断提升对外影响力。具体做法为:一是进一步整合节庆文化资源,如渤海文化节、佛教节日文化等,丰富节目内涵。二是做大做强“渤海文化、森林文化”文化品牌。

二、建设特色文化名城,必须加快文化产业发展

建设特色文化名城不能忽视文化产业的发展,发展文化事业和发展文化产业并行不悖,发展文化产业可以促进文化事业的发展,文化事业的发展又使文化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对当地的经济发展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文化产业以知识、智慧、创造力为主要生产要素,集技术密集、环境污染少、资源能源消耗低等优势于一体,是现代产业体系的龙头。现在该镇正处于文化产业发展的黄金时期,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正当其时。因此,要抓住机遇,加强规划、完善政策,转变增长方式,扶持文化产业发展壮大。重点培育和发展“渤海文化、佛教文化、清始祖文化、森林文化”为主的文化产业。

(一)敦化市文化产业的优势和不足

敦化市发展文化产业有两大优势,一是从对文化产业的认识上十分明确,该镇根据中央、省、市关于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的精神要求,结合敦化市拥有的历史文化资源、打造文化名城的思路和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和实际,提出了以“渤海文化、佛教文化、清始祖文化、森林文化”建设为龙头,以建设基层文化阵地设施和加强文化市场管理为突破口;二是发展文化产业目标明确,该市结合自己当地文化特色,强调重点在“渤海文化、佛教文化、清始祖文化、森林文化”上做足文章,努力发展一个具有东北大森林特色和传统文脉文化项目的文化产业,创造一个良好的文化产业大氛围,在推进该市经济转型上寻找战略突破口。

(二)突出地方特色,培育壮大文化产业

发展文化产业,我认为,要进一步突出地方特色,将文化产业作为全市主导产业之一重点来抓,积极培育文化业态,努力使该市的文化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要做到“三个突出”:一是突出文化产业发展重点。要围绕“渤海文化”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特别是旅游业,以及涉及渤海文化产业的方方面面,比如建设一定规模的特色酒店、渤海文化特色的饮食、工艺品制造品等等。二是突出壮大文化产业发展主体。积极开展文化招商,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兴办文化企业,通过支持一批、整合一批、培育一批、引进一批等多种方式培育企业主体,试办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园区,努力创造一批敦化市文化产业的优势品牌,培育一批有规模、有实力、带动力强的骨干文化企业,全力使文化产业成为推动该市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三是突出优化文化产业发展环境。结合有关发展文化产业的政策规定,修订完善文化产业扶持政策,加大对文化产业在财政、税收、土地等方面的扶持力度,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文化产业发展资金投入力度,从而为推进敦化市经济转型寻找突破口。

(三)促进文化产业发展要有针对性措施

第4篇:地方文化建设范文

关键词:农村;文化建设;地方民族特色

中图分类号:G7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1-0084-02

特色不仅是先进文化的生命,更是农村文化的生命。因此,农村文化建设应突出地方民族特色,不但要坚定性地重视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和敏锐性地发展农村特色文化产业,还要有效性地发挥民族文化特色的优势和创造性地发展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旅游和民间艺术,全面推进农村文化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

一、坚定性的重视民族民间文化保护

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民族民间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的根基,是促进各民族团结友爱的桥梁,是维系国家统一的有力保证,是面向世界各国的窗口,是中华民族精神与情感的精髓,更是我国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现今,现代化知识的冲击、外来文化的入侵以及生存环境急剧恶化等因素的影响,造成了我国许多宝贵民族民间文化的遗失,进一步地采取保护措施已迫在眉睫。因此,我们要以最大的力度对具有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科学价值的民族民间文化进行系统的文化资源保护。

(一)对具有重大文化价值的临近濒危的民族民间文化项目进行重点扶持和抢救。首先,各级政府在自己的范围之内进行大规模的搜查活动,即搜查本地区具有重大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的民族民间文化,并得出统计结果,根据“优先安排,抓紧抢救”的工作方针,对那些临近濒危或处于濒危状态的且具有重大历史文化价值的民族民间文化门类进行及时的安排与抢救;其次,收集民族民间文化的继承人的名单并与之交流,即对继承有濒危门类的民族民间文化知识和技艺的人进行交流,积极采取他们的建议,并进行抢救性的记录;最后,征集第一手资料,即授权有关单位向民间征集关于民族民间文化的珍贵原始资料和实物,积极号召群众,并将征集到的实物及时进行妥善的保管。

(二)设立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专项基金。所谓专项基金,就是从特定来源形成并具有专门用途的资金来源,把资金用在有需要有用的地方。其一,各级政府要加强指导,组织各方力量,统筹规划格局,把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纳入到财政预算范围之内,给予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经费上的保障。其二,要坚持财政投入与社会资金相结合、政府保护与民间保护相结合的方针,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吸引社会的广泛参与,共同搞好民族民间文化工程的建设。

(三)采用现代先进的储存和保护方法对民族民间文化资源进行保护。各政府部门要进一步完善“四优先”政策,即优先对少数民族地区文化设施的建设、优先对民间文艺人才的培养、优先对外文化的交流以及优先对珍贵文物的保护等。鼓励整理民族民间遗落的文化,并进行进一步的保护和开发。有规划地对具有浓郁民族风格和艺术特色的地区进行命名,例如“广西壮族自治区红水河流域铜鼓艺术之乡”的“民间艺术之乡”和“特色艺术之乡”。采用现代先进的储存和保护方法对民族民间文化资源进行保护,例如建立一批民族生态保护区、文化生态博物馆和文化生态保护村寨,设立民间文艺资料库和特色文化资源数据库等,并设立一批民间艺术抢救保护专项资金,开展相关民间特色文艺活动,拍摄有关‘民间艺术文化之旅’的纪录片,用现代的手段保护和传承民间优秀文化。

二、敏锐性地发展农村特色文化产业

发展文化产业的关键是要有丰富的文化资源,而农村就具备了这一点。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情况下,既要开发和利用农村文化资源,把资源优势变为产业优势,又要拓展农村文化市场,注重打造地方民族特色文化品牌,使两个轮子同时转动,推动文化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一)要发展农村特色文化产业,就应培育建立富有特色的农村文化中心户。实践证明,农村文化建设与脱贫致富、农民经济发展是分不开的,它们有着密切的联系。要想实现农村文化可持续发展,就应培育建立富有特色的农村文化中心户,培育具有一方特色的文化市场,发展农村文化产业链。农村文化中心户就是将农民致富的愿望与文化家庭创建的活动紧密联系起来,培育建立乡村农户中的一批不同类型、具有特色鲜明的农村文化中心户和社区文化之家,其覆盖率高,影响力大。文化中心户是一个新型的农村文化阵营,是一个集农民所有、农民投资、农民经营、农民受益为一体的新型文化主体。可以采取各种形式鼓励文化中心户的建立,如结对帮扶、对口援建、文化下乡等形式,并结合各地的小康点、扶贫点来建设,即帮助农村“文化中心户”的建立与发展。可以让各‘中心户’配置网上电脑、购买科技用书等网络的途径对本地特产进行销售,还可以通过宣传科普知识、科技讲座、信息咨询、实地操作等活动进行知识传授,形成农村文化阵营。如广西灵山县建设“乡村电子信息馆”对农村特色产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推进作用。

(二)要发展农村特色文化产业,就应精心打造农村文化活动品牌。在推动农村文化建设过程中, 采取“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模式,充分地利用地方独特的文化品牌,摸索发展农村文化产业的新路子。近年来广西精心打造农村文化活动品牌,紧密联系招商引资、对外开放等经济工作,举办了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如广西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中国钦州蚝情节、中国钦州国际海豚艺术节等,这些活动不仅突出了地方文化特色,还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农民积极参与,逐渐形成了一个区域文化活动的品牌,在收获经济回报的同时,文化建设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

(三)要发展农村特色文化产业,就应开发“一地一品”特色文化资源。发展农村特色文化产业,在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的同时,还应做到与时俱进、与国际接轨。首先,把传统的“福利事业型”文化事业转变为“经济管理型”的文化事业,在产业选择、发展模式、区域布局等方面选择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重点,因地制宜,加快制订具有本地特色的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其次,发展农村特色产业,组织开发“一地一品”特色文化资源,以本地传统文化为代表的各种文化资源开发为主,倾力打造地方品牌,使更多人了解到本地独特而具有吸引力的自然景观。如广西武鸣县就是一个集民俗文化、人文景观和文化遗迹为一体的特色区域,该县利用有利的地势、古老的文化、久远的民俗和浓郁的民族风情等优势,大力打造“三月三”歌圩品牌。具有浓郁的壮乡风土人情的农民喜闻乐见的民间文艺节日,吸引了国内外大批的观众,让其久盛不衰。此外,还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杨美古镇、那蒙竹山村民宅古建筑群、广西“第一楹联村”大芦村等许多珍贵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都是不可多得的“一地一品”特色文化资源。

三、有效性地发挥民族文化特色的优势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种民俗,独特多样的民族文化,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让农村文化更加千姿百态。广西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其民族文化特色鲜明,有刘三姐山歌、盘王歌、琵琶歌、芦笙舞等具有极强的表演性的艺术展示,还有有古色古香的民族建筑、年代久远的石器、铜鼓、陶瓷、摩崖造像等展示类型的特色艺术。这是民族的宝库,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基础,更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优势所在。只有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优秀文化,充分发挥民族文化丰富多样的独特优势,才能更好地去创造和发展农村文化,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进步。

(一)从有形文化资源和无形文化资源入手,加强对民族民间文化资源进行系统的普查。通过普查,摸清现有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的总体情况,进一步保护和开发特有的民族文化资源,并进行培育和形成民族文化产业,变民族文化的资源优势为民族文化的产业优势。一方面对有形文化资源的进行普查,包括文化遗迹、历史文物、民居建筑、服饰、饮食、乐器、歌舞道具、宗教器物、交际礼品、工艺产品、生活用具、生产工具等等,另一方面对无形文化资源的进行普查,包括神话传说、史诗歌谣、故事寓言、音乐舞蹈、节庆活动、民间习俗、人生礼仪、禁忌形式、宗教祭典、村规民约等等。建立各地民族民间文艺资料档案管理机构,为深入地开展民族民间优秀文化的发掘、收集和整理工作做准备,以收藏、陈列和开发使用各种民族民间文艺资料。

(二)从区域文化入手,加强对民族民间文化的研究。例如处于北部湾文化区域的广西钦州,其民族民间文化就具有鲜明的特征。首先,应搞清楚北部湾文化区域的历史演变与特征、内涵与外延、本身优势与劣势、现实意义与历史价值等方面的关系。其次,应加强研究,深入挖掘和充分利用北部湾区域文化资源,对各县区文化发展目标作出准确的定位,引导各地优化文化资源的配置,突出重点,发挥优势,统一规划,逐步形成各具特色、多样一体的文化发展格局。

(三)从文化活动和文化资源入手,着力构建民族文化体系。构建民族文化体系不仅要注重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开发,还要注重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创新,更要注重民族文化与旅游产业、经贸发展的有机结合。一方面,将本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民族文化集中起来,在民族聚居的地方建立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区,开展丰富多样的群众性地方性民俗民间文化活动和节庆活动。另一方面,要强化民族文化村寨的特色,一切从各地民族文化资源的实际出发,把村寨按照该民族的传统民居进行总体设计,并在村中心建设标志性的建筑。在一些支系多的民族地区可建立若干文化村寨。在既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的同时,又对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形成民族文化的优势产业,构建民族文化体系。

四、创造性地发展特色文化旅游和民间艺术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市的迅速膨胀和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提高,越来越多的城市人口开始涌向农村,体验农村旅游,熏陶民间文化。因此,我们要瞄准农村文化市场发展的时机,把文化与旅游紧密联系起来,充分挖掘农村文化资源,大力发展以乡村文化旅游为特色的文化旅游服务,打造乡村文化产业链条,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和文化竞争力的独特文化品牌。

(一)创新文化旅游活动形式。当今农村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多彩,如历史变迁、历史人物、民间故事、民间工艺、民俗风情、风味餐饮等,这些都是民间千百年历史文化的沉淀,其独具传统文化特色的文化价值和文化魅力,显示出无比诱人的文化韵味,是发展农村文化旅游产业的重要资源。在此基础上,应对农村文化活动的形式进行创新,积极开发具有民族传统和地域特色的民间艺术和民俗表演项目,如农家乐、生态游、古镇游等民俗旅游项目。实施特色文化品牌战略,培育一批文化名镇、名村、名园。根据时代的特点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变化,不断创新活动形式。

第5篇:地方文化建设范文

一、地方旅游历史文化教材建设的必要性

众所周知,旅游资源包括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它们是吸引人们产生旅游行为的重要因素,但其中的自然资源如果没有文化内涵,只是纯自然景观,是难以成为现实的旅游资源的。德国学者李凯尔德指出:价值是文化对象所固有的,因此我们把文化对象称为财富,以便使富有价值的现实同那不具有任何现实性并且可以撇开现实性的价值本身区别开来,自然现象不能当成财富,因其与价值没有联系。中国的旅游资源在国外游客看来,主要是其独特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在吸引他们,根据有关统计:21.9%的国外旅客是为了游览中国的名胜古迹,50.9%的旅客是对中国人民的社会方式、生活习俗、文化事业、伦理道德感兴趣。因此,加强地方旅游文化研究,建设地方旅游文化教材已成为高职旅游专业迫在眉睫的大事。

(一)完善学生知识体系的需要

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区孕育不同的历史文化,地域性是其历史文化的重要特征,也是旅游行为产生的重要原因。失去地方历史文化知识,旅游专业学生的知识体系就是一个有着明显缺陷的体系。由于课程和教材体系的局限,决定了学生知识体系的局限。全国统编旅游教材就其内容而言,是针对整个旅游行业所应有的通用知识,但缺乏地方旅游历史文化知识,从知识体系角度而言,学生的知识体系是有相当局限的,而旅游资源的地域性特点更是决定了学生知识体系中不能缺乏地方的历史文化知识。

(二)满足学生未来职业工作的需要

高等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为地方经济服务的高技能应用性人才。不论是导游、饭店管理还是客房服务、旅游管理等方向,学生就业主要是在本地,因此,地方旅游文化知识理应成为其知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即使今后人才流动频繁,但对服务地历史文化的学习与掌握仍不可忽视。因此,把地方旅游文化教材作为旅游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是十分必要的。

(三)彰显学校特色的需要

特色教材的建设是实现学校办学特色的重要载体。旅游业的特色是本土特性明显,没有本土的教材,要培养本土的人才也是无米之炊。当今,高职旅游教育所用教材多数为面向21世纪高职高专系列教材,这种教材的结构和内容缺少本土特色或与本土旅游概况联系不紧密,以致本土适应性不强。

加强教材本土适应性改革应该突出本土旅游资源的特点、突出本土文化特色,增强本土旅游的案例教学,以便提升本土旅游的服务层次和水平(四进教,\'i专业化发晨的需要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旅游业也在不断的发展变化。如果教师还在根据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培养,那么,学生必然无法适应新的环境。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新的旅游景点,新的旅游方式的不断涌现,对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不断的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才能保证自己所教的学生在未来的实习和T作中,有更强的竞争优势。因此,通过编写地主旅游文化教材,迫使教师到旅游企业去挂职或参与他们的管理和决策,去有关政府机构了解方针政策及地方的经济发展状况。这些举措的实施有利于教师开阔视野,提高理论联系实际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使教师快速成长。

二、学材理论及其发展

“学材”是广义的教学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传统教科书相比,它是用于“直接帮助学生学习”的教学材料。教科书“学材化”问题是与“学材”概念的提出密切相关的。“学材”概念最早由日本的教科书研究中心提出。在其《关于教科书的内容和版式的改革》的研究报告中,教科书研究中心提出了变教科书为学生“学材”的建议。这一建议在1987年被当时“文部大臣咨询机构临时教育审议会”接受,“学材”这一概念也被写入了教育改革第三次审议报告之中。“学材”这一概念一经提出,便引起我国学者广泛关注。沈晓敏(2001)首先对日本在教科书“学材化”研究方面的成果进行了系统地介绍,使“学材”这一概念为我国学术界所知。钟启泉(1989)提出在新的信息技术时代,教科书要发生转型,从历来的“作为教学之用的主要教材”转型为“作为学生之用的主要教材”,简言之,就是从“教材”转型为“学材”。有学者认为从“教材”到“学材”不是简单的概念置换,而是标志着新的教学观的确立。

从世界范围来看,随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教学理论、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和派纳的存在体验课程理论逐渐被教育界所接受,现代教材的功能正由教的方面向“学材化”研究的方面转化。国外有学者把课程观的转变概括为六条,其中第六条是“从突出教师感兴趣的教学内容向突出学生感兴趣的内容的转变”。许多新编教材不仅把教科书当24高等职业教育成学习的资源,还强调教科书是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工具,多数教科书都把教学内容和学习过程结合起来进行编写,使课本成为学习的指南。由此可见,教科书的“学材化”是世界性的课程教材发展趋势,是任何国家的教材改革必须遵循的规律。

高职学材建设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的发展”,即从学生的T作和生活经验出发,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引发学生产生问题,促进学生思考和反思;突学生的职

业活动,让学生通过在T作情境中的经验性学习,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从而使学习的过程成为与客观世界、他人、自我进行对话和交往的过程,成为实现自身价值和体现自身人格的过程,使学习成为创造世界、探索自我、结交伙伴的三位一体的对话性实践,使学生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养成良好的习惯和止确的价值观和方法论,即综合职业能力的发展。

三、学材视角下的高职地方旅游文化建设

(一)参与主体多元化

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成为高职教育的一个突出特点的背景下,邀请企业职业人来共同编写作为教学主要内容的高职教材就是一条高职教材改革的必经之路。高职院校的教师,大部分都是长期从事教学工作的专职教师,虽然有着丰富的理论教学经验,但对企业实际和行业特点的认识大多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实际动手能力和行业、企业的专家有一定的距离,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职教材建设向纵深的发展。因此,吸引行业专家参与教材建设具有十分特殊的意义。由于高职教育具有一定的地方行业特点,地方旅游文化教材全国统一编写的可能性很小,而一校独编写义往往不够全。因此,邀请企业职业人参与教材的编写就可以把企业最需要的技能要求编写到教材中,充分体现职业特色。通过职业人的参与,可以避免学校教师在实践经验上不够丰富的弊端,可以让我们的职业教育紧跟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

(二)材料来多样化

从旅游发生学角度而言,旅游行为产生的直接原因既有人类“远方崇拜”的天性问题,也有人们“换换环境”和猎奇的心理因素问题,远方世界必须有不同于本土的风土人情、生活氛围,才能导致人们对它的憧憬、遐想和行动。因此。地方旅游历史文化教材在内容选取上,必须充分发掘具有浓郁地域色彩的地方文化知识,包括地方历史、地理、经济、文学、艺术、宗教、建筑、物产等内容。l大j此,要充分挖掘地方历史文化典籍、诗赋、历史故事、民间传说、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注意反映生产与社会实践中的实际问题,做到有创见性、针对性和科学性,使教材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价值。兼职教师、讲座(客座)教师,开展名师讲学、授课或作报告。

(三)社会和謇庭应加强对大学生网络创业的关注和支持

第6篇:地方文化建设范文

>> 和谐社会视域下高校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建设研究 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研究 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策略与途径探索 论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策略与途径 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加强民办高校特色馆藏建设 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建设 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的对策探讨 农林类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平台建设与长效机制研究 增强地方高校服务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实效性研究 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途径研究 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功能提升路径研究 沿海地区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研究 地方高校服务“文化强市”建设策略研究 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 地方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的有效性研究 当前高校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方面的问题与建议 山东省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现实着力点研究 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及对策 物流特色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 打造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新高地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 王楠,毛清华,冯斌.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的模式创新研究——基于燕山大学的案例[J].生产力研究,2011,(3):60-62.

[3] 孟兆怀.把四川文理学院尽快建成合格本科院校的思考[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6,(6):1-6.

[4] 余耀森.区域独有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几点思考——以玉林师范学院为例[J].经济师,2009,(2):143-144.

第7篇:地方文化建设范文

随着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企业文化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越来越多的企业将企业文化建设引入到经营管理的体系中,成为推动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当前,房地产行业竞争愈发激烈,企业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和挑战,企业文化建设成为促进房地产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然而,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房地产企业的文化建设大多流于形式、缺乏有效性,制约了企业发展的活力。鉴于此,本文对房地产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进行了探讨,以期对相关从业人员有所借鉴意义。

【关键词】房地产企业;企业文化;品牌意识

一、前言

房地产是我国的支柱产业,在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增长、满足广大群众住房需求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由于国家政策的调整和房地产市场的变化,房地产行业的发展遇到瓶颈,市场竞争愈发激烈。面对巨大的市场压力,越来越多的房地产企业开始关注自身的长远发展,并将目标对准企业文化的建设上来。房地产企业文化本质就是一种管理文化,是房地产企业在长期经营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价值观、企业精神和品牌理念等无形资产。与其他行业不同,房地产企业的产品具有独一无二性,而且消费者在购买之前是无法完全看到产品的样子,无法体现产品的环境和服务,只有在入住一段时间之后,才能了解和体验到产品的优劣。因此,对房地产企业而言,良好的企业形象和口碑价值显得尤为重要,而这些都是房地产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二、房地产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房地产企业纷纷认识到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也投入一定的人力和物力来构建企业文化体系。但由于传统粗放型发展思维的影响,房地产企业文化建设普遍存在诸多弊端。一是追求短期效益,忽视企业文化基础建设。尽管部分房地产企业认识到企业文化的重要性,但简单的将企业文化建设理解为品牌宣传和营销推广,短视化现象十分普遍,其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要目的就是在较短时间内提高企业经营效益,缺乏对企业文化的长远规划。特别是一些中小房地产企业,在获得土地开发权之后,开始确定具体的开发项目,然后花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进行企业品牌推广和营销,但却忽视了客户服务、工程质量、物业管理等问题,引起消费者的不满,严重影响企业的品牌形象,前期花大气力建设的企业形象受到严重影响。二是企业文化同质化严重、缺乏个性。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发展形成的经营理念、企业精神等的凝结。不同的企业发展背景不同、发展历程不同、经营风格不同、经营理念也有差距,因此不同的房地产企业应该具有差异化的企业文化。然而纵观当前的房地产企业,企业文化建设大同小异、同质化严重,都以诸如“团结、创新、求实、奋进”等词汇作为企业经营口号,缺乏企业特色和个性化的内涵。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在于很多房地产企业缺乏长远的发展目标及规划,缺乏对企业核心价值观的提炼,而是盲目照搬一些成熟企业的企业文化模式,这样缺乏个性的企业文化自然不会对企业发展带来实质性的推动作用。三是企业文化建设流于形式。房地产企业文化建设的目的是将企业的基本价值和理念灌输给每一位员工,让员工从内心深处理解企业文化的内涵和精髓,并能够深深影响其日常工作中的行为方式和精神风貌。可见,企业文化建设是深层次的,并不是表面化和物质化的东西。然而,部分房地产企业简单的追求企业文化的形式,只注重企业表层的建设,例如为了让员工工作时显得正规和统一,企业在员工服饰、行为举止、言谈举止等方面做出了严格的规定,员工稍有触犯就会给予一定的惩罚,这种做法实际上违背了“人性化”管理思维;有的房地产企业在办公室、走廊等各个位置都粘贴了形形的标语口号,给人一种规范、正规的感觉,实际上,如果员工没有从内心真正的认同企业文化,这种企业文化就只有表层的形式而未体现出企业内在的价值观和理念,不能形成文化的推动力和凝聚力,

三、房地产企业文化建设的对策

1.提高企业文化意识、倡导全面参与

房地产企业文化建设并不仅仅是管理层或者人力资源部门的事情,而是关乎到企业每一个部门和每一位员工,没有全体员工意识到位和工作支持,房地产企业文化建设将不会落到实处。为此,房地产企业要加大对企业文化的宣传,领导是企业文化的倡导者和制定者,领导要不断更新企业管理理念,以身作则,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展示企业文化内涵,引导全体员工的共同参与,起到模范榜样作用。房地产企业的中层领导是企业文化的具体执行者和监督者,只有他们真正了解企业文化的内涵,才能将其准确传达给基层的员工。在工作中,中层管理者要深入员工一线,加强与员工的沟通和交流,了解员工的看法和建议,给员工讲解企业文化的内涵和特点,使企业文化在实践中得到升华。基层员工是企业文化的践行者,房地产企业文化内涵和价值都要通过基层员工的日常行为和做事风格表现出来,房地产企业可以通过印发企业文化的宣传册、文化专题讲座、海缘会专刊和微信平台等方式,生动展示企业文化的价值理念。并组织员工进行自学、讨论和交流心得,以此加强企业文化的宣传力度,提升员工对企业文化的理解。

2.增强企业文化的创新意识

企业文化的奠基人劳伦斯.米勒曾经说过,在未来,企业不能满足已有的成就,要不断创新和开拓进取,建立新的企业价值观和企业文化。唯有如此,才能不断超越自我、追求卓越。可见,企业文化并不是停滞不前的,而是根据形势的变化和发展而动态变化的。对房地产企业而言,过去几十年粗放型的发展模式已经成为过去,在国家相关政策的调整和经济形势变化的影响下,房地产行业从规模化发展向精细化发展过渡,企业之间的竞争和分裂越发明显,在未来的房地产市场格局下,要脱颖而出将变得更为艰难。为了获得长远的、可持续的发展,房地产企业要树立创新意识,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成为房地产企业永远不败之地,而创新精神的培育正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为此房地产企业必须把握趋势,积极借鉴国外同行先进的企业管理经验和营销模式,认真分析消费者的生活习惯和心理特征的基础上,进行市场细化,来满足新时期消费者的需求,在逆境中寻找机遇。同时,在企业内部营造宽松、温馨的工作氛围,鼓励员工进行积极创新和发展,并从物质激励和职务晋升等方面调动员工创新的热情,建立起具有和谐竞争力的房地产公司企业文化。

3.规范企业规章制度

制度建设是企业文化建设和发展的根本,在企业文化构建的过程中,文化与制度的融合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如果没有规范的、完善的企业规章制度,员工失去了行为约束,领导系统失去了监督机制,企业文化的建设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末,很容易沦为一盘散沙。因此,房地产企业要根据企业的特点,建立规范的企业制度,对房地产企业所有经营活动进行约束和管理,对企业文化和精神文化建设进行严格要求。企业规章制度的内容很广,包括一般制度,对职工的基本行为进行约束和管理,同时充分发挥不同员工的优势和特点,让每一个员工都找到他们在企业中最合适的位置,能够各尽其职、充分发展。也有绩效考核机制,完善的绩效考核机制可以激发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助企业发现人才,为他们提供施展能力的平台提供了有效的依据。同时也对阻碍企业发展的行为进行惩戒,摒除对企业产生负面影响的活动,使得企业能更加可持续发展。

4.积极承担社会责任

房地产企业的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创造经济价值、对出资人承担法律责任的同时,还必须要承担对员工、消费者和环境的责任。首先,企业应该承担并履行好经济责任,为极大丰富人民的物质生活,为国民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其次,企业在遵纪守法方面作出表率,遵守所有的法律、法规,包括环境保护法、消费者权益法和劳动保护法。完成所有的合同义务,带头诚信经营,合法经营,承兑保修允诺。带动企业的雇员、企业所在的社区等共同遵纪守法,共建法治社会。第三,伦理责任是社会对企业的期望,企业应努力使社会不遭受自己的运营活动、产品及服务的消极影响。加速产业技术升级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大力发展绿色企业,增大企业吸纳就业的能力,为环境保护和社会安定尽职尽责。最后,是企业的慈善责任。现阶段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任务是要大力发展社会事业,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事业的发展直接关系人民的最直接利益,房地产企业应充分发挥资本优势,为发展社会事业,为成为一个好的企业公民而对外捐助。支援社区教育、支持健康、人文关怀、文化与艺术、城市建设等项目的发展,完善社区公共环境及配套。总之,房地产企业的竞争最终将会演化成为房地产企业文化的竞争,房地产行业要稳固自身的市场地位、增强员工工作积极性和凝聚力,就要打造有特色的企业文化,促进房地产企业的长远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天.中国传媒行业企业文化变革研究.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9.

[2]李国梁.如何加强房地产企业文化建设.中国房地产,2002(12).

[3]杜正广.浅议房地产企业文化建设的风格及特点.山东房地产,2004(5).

[4]许俊.浅析房地产公司企业文化.国外建材科技,2004(5).

第8篇:地方文化建设范文

关键词:消防部队;信息化建设;灭火救援能力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高层建筑、石油化工、地下设施、液化石油气槽车泄漏、毒气泄漏、危险化学品等灾害事故越来越多,消防部队在灭火作战和社会抢险救援中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严峻,传统的灭火作战和社会抢险救援方法和装备已不适应新的形势需要。就象其它军种面临的现代化战争一样,信息化建设已成为辅助消防部队灭火作战的神经网络和中枢系统,成为消防部队全面提高灭火作战能力的重要手段。那么当前形势下落后地区消防部队灭火救援中的信息化建设面临着什么样的瓶颈,如何解决这些瓶颈使信息化建设成为提高灭火救援处置能力的强大动力,笔者谈几点浅显的看法,如有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证。

一、虽然说近年来落后地区消防部队相继建成的119调度指挥中心,应用的化危品处置辅助决策软件、灭火救援力量评估与估算软件、重点单位信息系统等对提高灭火救援能力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与其他发达的城市相比差距还很大,信息化建设对提高灭火作战和抢险救援能力的辅助作用弱化的现象比较明显。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建设层次较低。由于对信息化建设在灭火作战、抢险救援中的长远性认识不到位,对未来网络通信的发展趋势缺乏远景规划,目前针对提高灭火救援能力进行的信息化建设没有被作为系统工程进行长远规划和建设。如目前建成的支队级指挥中心,由于没有统一的标准,大家各自为政,致使承建厂家不统一规范,采用的设备五花八门。建设过程中大多重建设轻应用,重硬件建设轻软件建设,使建成的指挥中心重观赏,缺乏实际应用的基本功能。

二是专业人才使用不合理。目前只有少数支队有通信机构编制,有的干部虽然学了通信专业,但在支队身兼数职,精力不能完全用在通信业务的学习,设备的维护和信息化工作的思考上来。同时缺乏对通信士官队伍的选拔、培训机制,全省通信士官与其它专业士官相比,所占比例非常少。

三是专项建设经费缺乏。目前没有针对提高灭火救援能力的信息化建设专项的资金和维护经费,经常是前紧后松。如大多的119指挥调度系统建好后,后续的维护资金不到位,造成最后通信指挥系统瘫痪,回到原始的靠模拟电话接警的老路上,不利于通信建设的发展和消防部队的灭火作战。

针对以上存在的瓶颈问题,笔者认为消防信息化建设要改变对灭火救援能力过去相对单一的辅助作用,应从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着手一是要有清晰的思路作引导,不能盲目建设,重复投资。

近一二年来,大家都在制定本地区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和实施方案。笔者认为无论是制定标准还是具体实施都必须本着厉行节俭,重视效率,注重应用,保持技术的传承性,强化标准化,整合现有资源来进行。在进行建设之前,应当向有关专家咨询,讨论适合灭火救援需要的信息战略。不能把建设一个包罗万象的信息系统作为目标。应当懂得,“毕其功于一役”的想法是不现实的。一是要避免盲目建设,防止一哄而起。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应当有一个逐步发展的战略,包括信息化的远景,信息系统结构的设想,业务流程的改造,基础设施的建设,信息人才的培养,组织的调整等等。这些目标不可能一下实现。饭要一口一口地吃,仗要一个一个地打,信息化建设必须要有一个过程。可以先确定一个近期目标和一个中期目标,然后考虑更细致的实现手段。同时,建设应在公安部制定的标准体系下,按照国家的统一部署和管理规定,有序开展。在这些规划和方案尚未付诸实施之前,必须加深对信息化建设的理解,抓住建设的关键,强化建设管理。以350M无线通讯网建设为例,如果不统一规划,各自为政,不但会造成巨额资金的浪费,还可能形成网络割据,造成数字鸿沟;二是要避免重复建设。建设要在资源整合的有效管理和技术的标准化上狠下功夫。现在一些地州在联接金盾网时,过分强调自己铺设光纤,认为是一次性投资。笔者认为其实这是一种重复投资。如能在租金上与电信达成很好的协议,充分利用国家电信运营商的现成网络资源,根据应用的实际需要租用网络带宽是十分明智的选择。因为自建的网络系统既不可能达到电信运营商的高效、可靠的运行管理水平,也没有日后升级维护的合理、有效的经费保障机制,不可避免地会造成浪费。而且应该看到,国际互联网就是依靠统一的网络协议和应用标准、统一的IP地址划分和域名解析,整合不同的网络资源,在全球范围实现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同样,金盾网也一样,如果建立技术标准不同的应用系统,则很难实现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所以,结合本地实际,选择统一的技术标准,避免重复投资,整合现有网络资源是更加重要和切合实际的任务。:

二是建设既要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又要高度重视信息资源建设,大力培养信息化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信息是以计算机、数字、网络、电子等技术为主,信息科技知识是信息化人才知识结构的核心内容,只有具备坚实的信息化基础知识,熟练掌握使用信息化技术装备,才能够把信息技术融入消防工作。信息化人才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还应是善于谋划、能综合、素质全面的复合型人才。审视全省消防部队的整个信息化建设,最大的对手在两个方面:一是文化,二是人才。目前,消防部队人才素质严重滞后于建设信息化的要求,受过全日制大学本科教育和拥有硕士学位的干部所占比例较低,其中文科又占有相当大比例,干部科技素质不高成为信息化建设的绊脚石,必须加大人才培养。一是要紧跟新知识新技术发展,培养创新素质。创新是发展的根本,在人才培养上,消防部队一要注重战略,二要注重实施,在实施方面更要发挥职能的作用,在文化的转型和人才的培养上要走出误区,紧跟新知识新技术,着力培养年轻优秀干部的创新素质;二是要制定人才培养目标。以信息化建设为坐标,立足当前消防部队信息化建设实际,使培养的人才达到观念信息化、知识信息化、能力信息化。为此,不能局限于目前已有的培训方法和途径,必须开阔思路,与社会接轨,采取措施,提高教育层次和水平,加强与地方院校间的沟通,开放教育平台,开展教育合作。

第9篇:地方文化建设范文

(一)建设企业文化有利于国有房地产企业内部的顺畅管理

企业文化建设,相当于在国有房地产企业的管理者与员工之间建立一个交流互动的平台,形成一种不同于企业规章制度的软规范,达成一种群体的“默契”,引导企业及其员工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取向统一到企业某一阶段的既定目标上来,形成共同的价值观体系,使企业与员工休戚与共。一方面,只有企业管理者与员工思想统一、目标一致,才会使上级与下级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员工与员工之间易于沟通,便于交流,减少内耗,实现顺畅的内部管理。另一方面,企业文化建设,就是形成国有房地产企业及其员工共同的思想与情感纽带,凝结成企业的向心力,使国有房地产企业的员工能感知到企业所努力营造的良好氛围。例如,某国有房地产企业“通力协作、锦绣前程”的企业文化氛围,愿意将员工个人的发展规划与企业的发展目标紧密相连,从而激励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和创新性,为实现员工个人的自我价值和企业整体的发展目标而勇于开拓、锐意进取。

(二)建设企业文化有利于国有房地产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更好的适应、融入房地产市场

企业文化的思想精髓是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其育人的功能。通过不断提高员工的思想道德水平、敬业精神与业务素质,增强员工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培养其主人翁精神,最大化的挖掘其潜能,打造出一个业务过硬、管理严格、思想可靠、作风良好并善于经营的管理团队。拥有这样一个企业团队,就一定会使国有房地产企业具有强大的核心竞争力,最终能使国有房地产企业在瞬息万变的房地产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建设独特的、优秀的国有企业文化,不仅是有别于其他国有房地产企业或私人企业的鲜明徽记,更将使国有房地产企业内部高效运转,外部美誉度提升。节约人力成本、节省企业花销,赢得客户、提高市场占有率,提高国有房地产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在激烈、残酷的房地产市场竞争中,把握住企业前进的航向,充分、全方位的发挥企业的灵敏市场触角,更好的适应、融入风云多变的房地产市场。

(三)建设企业文化有利于国有房地产企业的品牌塑造与广泛传播,会在一定范围内起到辐射带动作用

国有房地产企业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同社会的方方面面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与交往活动。房地产企业在公众中的品牌形象,一方面是以产品、服务为中心的硬实力的展示,另一方面是以企业文化为主的软实力的展现。所以,企业文化的建设将有助于国有房地产企业的品牌塑造与广泛传播,对于企业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提升其知名度与美誉度发挥重要的作用。优秀的企业文化会在客户的心目中留下良好的印象,赢得客户的口碑与信赖,对公众产生影响,并在一定范围内起到辐射带动作用。例如某国有房地产企业在省内某城市进行房地产开发建设历时十年,其倡导“通力协作,锦绣前程”的企业文化,通过打造品牌,开展营销活动,吸引上千户业主购买、入住。因其管理良好,并为业主物业带来增值空间,使得已入住业主口碑相传,又为其带来了更多的新业主购买、入住,真正实现了企业与业主间的“通力协作,锦绣前程”。所以,该国有房地产企业的品牌塑造与广泛传播不仅仅是十年时间的积累,更是其企业文化的积淀。

(四)建设企业文化有利于国有房地产企业的长远发展

企业文化是企业员工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以及企业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的总和,是企业内外部环境变化的体现。一方面,随着企业外部市场的变化、内部决策层的变动、策略的调整等因素,企业文化的内容与形式,也应根据国有房地产企业近、远期的发展目标,做出相应的变化,但又要保持其相对稳定性,以适应内外部环境变化的需要。另一方面,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企业文化也应在与总体原则保持一致的方向下,结合企业所处的不同阶段做出相应的变化,在内容与形式或调整或补充,或丰富或灵活,以适应企业不同阶段的要求,充分发挥企业文化精神支撑与制度保障的功能。国有房地产企业的发展,本质上就是不断挑战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的文化创新过程。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用企业文化引领发展、聚力发展、助推发展,全面提高企业的软实力,有利于国有房地产企业的长远发展。

二、国有房地产企业文化建设的途径

(一)建设企业文化需要最高领导层的带头示范、要靠制度来保证

企业文化的建设在内部是自上而下的,不同的企业具有不同的企业文化特质,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最高领导层的行为方式与管理风格。如果这个企业的最高领导层,非常注重团队合作,相应的,其所建设的企业文化会表现出通力合作、注重沟通等特征。因此,企业的最高领导层需注重、规范其言行,带头做好示范、起到表率作用,使企业员工耳濡目染、积极仿效并支持参与企业文化建设,这样才会使企业文化的建设事半功倍、朝着预期的目标良性循环。企业文化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离不开企业规章制度的保证。国有房地产企业文化建设,需要将本企业倡导的企业文化所强调的要点,明确写进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中,有条件的可以将制度上墙,并在具体的工作中遵照执行。根据国有房地产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小规模企业可以先由合适的其他部门人员兼任企业文化建设职能,在企业规模发展壮大、条件具备时,适时建立企业文化部门,设立专岗专人,专职负责;坚持常规宣传活动、开展特色主题活动,确保国有房地产企业文化制度的贯彻执行与持续健康发展。

(二)建设企业文化与企业的管理者、基层主管的领导模式、行为方式和管理风格密不可分

企业文化体现在国有房地产企业内部的各个方面,通过企业的不同层面、各个流程、各项制度体现出来,而这些都与企业的管理者、基层主管的领导模式、行为方式和管理风格密不可分。以某国有房地产企业倡导“通力协作”企业文化的贯彻执行为例。如果企业的管理者、基层主管通过企业电子办公平台或内部会议等形式与制度,定期将企业、本部门目前的重要工作事项等信息公开给企业员工,及时在全局范围或者部门内进行信息传达与工作事项安排,既保证员工的知情权,又有利于企业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在具体工作的开展中,企业管理者、基层主管根据对工作进度的反馈与了解,有效、及时的通过各种方式对员工进行必要的指导与帮助,引导全局、部门工作朝向有利的方向发展,这将大大增进管理者与员工间的工作与情感关系,有利于形成融洽的工作氛围,有助于提升“通力协作”的企业文化。因此,企业的文化建设,需要培训、选择、提拔适合的管理者、基层主管,使其领导模式、行为方式和管理风格有利于传播、推广企业所倡导的文化。

(三)国有房地产企业文化的建设涉及到企业的方方面面、贯穿于房地产项目建设、开发的各个环节之中

企业文化建设涉及到企业的方方面面,大到企业目标战略的制定、小至企业员工的仪容仪貌。从企业的工作流程、工作内容、规章制度等内部事宜到企业与客户、与媒体、与政府等外部关系上,无不时时处处展示国有房地产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建设也贯穿于房地产建设、开发的各个环节中:定位项目、市调客户、宣传推广、接近目标客户、锁定意向客户、销售成交以及客户售后服务等等。例如:在某一新项目的社区规划、户型设计中,国有房地产企业在考虑建设经营成本、产品类型、市场定位时,充分贯彻“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精髓来考虑居住的多样性、舒适度等需求。在项目的市场调研与客户分析环节,国有房地产企业的市场营销人员在对房地产市场与目标客户群体的进行分析时,充分挖掘企业文化优势,发挥出企业文化的优秀部分,就能更深入的了解市场中其他房企的企业文化、目标客户群体的特征与需求。可以说在上至开发项目的取得,下到项目的售后服务这一个完整的开发建设链条之中,也是将本企业文化传播、影响至客户的过程。

(四)国有房地产企业文化的建设可以融合在服务客户的全过程中,二者相辅相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