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态农业旅游规划设计范文

生态农业旅游规划设计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态农业旅游规划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生态农业旅游规划设计

第1篇:生态农业旅游规划设计范文

关键词:现代农业 观光 绿化公园 建设

观光农业是近年来随着都市生活水平和城市化程度的提高以及人们环境意识的增强而逐渐出现的集生态示范、生产创收、科普教育、赏花品果、采摘游乐、休闲度假于一体的新型产业。它是在传统农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以农业为依托,运用生态学原理和系统科学、环境美学的方法,合理地开发利用农业资源,把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和观光休闲结合,利用田园景观、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和农村自然环境吸引游客前来观赏、品尝、劳作、休闲、体验等,是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态。因此,观光农业园已经成为近年来一个新的旅游热点[1]。

1.观光农业的基本特征

1.1功能齐全、双重效益

生态农业旅游为旅游者提供了一定的乡村空间,旅游者在景区内观光、休闲、参与娱乐、品尝美食,甚至亲自劳作,既增长知识、亲近自然,又陶冶情操。园区内还可举办节日庆典活动,加强游客之间感情交流,传播信息,增进友谊,缩小差距。企业和农民则通过销售产品,提供食宿服务和劳务以增加收入。

1.2保护环境、持续发展

观光农业的建设严格按照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的要求进行生产,只允许在有害物质残留规定标准范围内适量的使用化肥、农药,其产品为无公害的、安全的、营养的绿色保健食品,大大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生态环境优美,生物多样性在这里得以充分体现,植被覆盖率也大大高于一般农区[2]。

1.3回归自然、身心享受

工业化的飞速发展导致城市污染的加剧,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使人们的精神日趋紧张,人们渴望亲近自然,回归自然,使自己的身心得到真正的放松和享受。生态农业旅游满足了城乡居民的这一要求,它用生态学、美学和经济学理论来指导农业生产,通过合理规划布局,自然调节和人工调节相协调,使农业生态系统进入良性循环,具有生产、加工、销售、疗养、旅游、娱乐等综合功能。农业与旅游业的结合不是简单的转换,而是把农业中(种植业养殖业林业、牧业、渔业等)具有旅游资源部分的功能进行整合发掘和利用,使它充分满足人们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个性化需求。

1.4科技特色、高效农业

生态农业旅游具有高科技特色,它是“三高”农业的具体体现,尤其在一些大型观光农业科技园区,大片土地通过平整与规划,用先进农业技术进行开发。由掌握先进技术的人来管理,形成具有相当规模、各具特色的农业整体,成为具有较高的先进农业技术支持和科学管理手段的新型农业。这种农业无论在优质品种、栽培管理技术还是在农业生产工艺、景观外形外貌等方面都是棋高一筹,是一般大田农业区无法比拟的,游客在这样的环境中游览,不仅赏心悦目,还能学到科技知识,产生深刻印象。

2.观光农业景观规划方法

2.1深入分析,巧妙立意

规划设计过程的首要环节就是主题的确定。正如园林古谚所云“造园之始,意在笔先”,立意的水平直接决定了规划设计内容的质量除了应具备可行性与适宜性以外,土题创意还应具有专属性和独特性,适宜、可行是前提,而专属、独特是必需,换言之,土题一定是适宜项目区开展的,同时,又一定是项日区所专有的,所独具的。规划设计的土题应是在充分分析项目区的察赋特征、合理利用项目区的资源条件、深入挖掘项目区的特有潜质的基础上得出与确定的。主题确定后并本着“适宜、可行、专属、独特”的原则,具体景观内容的规划设计也就易于开展了。

2.2多学科论证,多元化思考

观光生态农业园的景观规划设计是涉及多种学科理论、面对多元设计对象、解决多项问题的系统过程。设计师应从景观设计学、美学、农学、园艺学、生态学、旅游学等多种学科的角度来审视和思考,综合分析各种设计对象,系统地给出多项问题的解决方法,最大化的实现多种效益。不能单单只从某个学科、某个角度出发,孤立、片面地看待问题,不能只强调某一项功能而忽略了其他功能,只实现了一种效益而舍弃了其他效益。

创造“形”“意“,统一的景观内容在规划设计过程中,设计师应以项目区的历史、文化等地域性特征,项目区的独有性资源条件等为基础,对所要布置或营造的景观环节与景观内容进行深入地分析与研究,深入挖掘各个景观环节与景观内容的内在特征、渊源察赋、相互联系和深层涵义,从本质出发,进而到表象,营造出内涵与形式兼备而统一的景观。

2.3形成多元化、多层次的景观游览体系

观光生态农业园的景观内容、游览项目应以农业观光、田园体验为主导,并以此为基础和摹本,加以丰富,形成多样化、立体化的景观游览体系,绝不能拘泥于某一种形式和某一项活动。例如,自古以来,田园生活便与自然情像密不可分,正如古诗所云“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可以因借和利用自然风景、风光,设计游览项目,这对于单纯的农业观光和农业旅游是有益的丰富与补充。此外,对于农业观光、农业旅游项目而言,也不能墨守于老套路与旧形式,应该打开思路,广泛想象,创造出多样而富于趣味性的游览项目,在统一的基调和背景下,形成多元化、多层次的景观游览体系,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

2.4塑造风格统一、形式和谐的整体景观风貌

观光生态农业园的景观风格应该以田园风光、自然风景为基调,形式自然、质朴、简洁、秀美,整体景观风貌应和谐、统一。各个景观元素、各种景观形式都应符合总体的景观风格要求,对景观元素的运用要精于取舍,对景观形式的塑造要逐一思酌。如古语所云“欲驾骇骥,必先悉之”,在接受设计任务后,设计师应充分认识项目区的自然风景、风光、深入了解项目区的民风民俗与田园生活、深刻理解项目区的历史文化背景,这样,才会对其景观形式有更深层次的把握,才会有的放矢的塑造景观形象。

3.结语

观光农业园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发展既有特色又在经营上有所收获的观光农业园必须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当地情况,把握好观光农业园的特点,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并理性投资和建设,如此才能在良性的轨道上稳步发展,才能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

参考文献:

第2篇:生态农业旅游规划设计范文

关键词:现代生态农业园 项目开发 永泰农夫山庄

0 引言

现代生态农业园是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式,也是一种新型旅游活动项目,是在发展农业生产的基础上有机地附加生态旅游观光功能的交叉性产业,是当今旅游新需求的必然产物。现代农业生态园是把农业、生态和旅游业结合起来,利用田园景观,农业生产活动,农村生态环境和农业生态经营模式,吸引游客前来观赏、品尝、习作、体验、健身、科学考察、教育、度假、购物的一种新型的旅游开发类型[1]。

近几年来,伴随着城市居民收入的增加,闲暇时间的增多,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竞争的日益激烈,人们越来越渴望多样化的旅游,尤其希望能够在农村环境中放松自己,实现自己返璞归真的理想。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做农家活、看农家景自然就成为了人们最好的选择。现代农业生态园独特的吸引力契合了广阔的市场需求。

1 现代生态农业园的发展模式分析

1.1 现代生态农业园的发展阶段模式 现代生态农业园作为一种旅游发展方式,首先缘起于城市周边地带。在发展过程上,可描述为三个阶段及相应模式,如表1所示。

1.2 现代生态农业园分布上的地域模式 现代生态农业园的发展从空间上,又可分为依托自然型和依托城市型两种模式,依托自然型的距大城市较远,但是交通便利,可以以多个大城市作为目标市场,这种模式农业基础好,地貌类型全,可以有独立的自然景观作为依托,可以采取分散管理,保留其原由农村各级组织等管理方式[2]。依托城市型一般距离大城市较近,以一个大城市作为目标市场,通过借助一定的农业基础,主要通过人工构造农业景观,采取独立封闭和集中管理的管理方式,其属性接近于人工主题公园,如下表2。

1.3 现代生态农业园经营过程的开发模式 随着现代生态农业园的发展,各地现代生态农业园呈现出多样的开发模式。从总体上看,现代生态农业园的开发,呈现出以下发展规律:即从组织形式上,逐步由自发到有组织地发展;从产品构成上,逐步由单一品种向品种多样化发展;在农业生产科技含量上,逐步由低科技向高科技发展;在现代生态农业园项目的投资规模上,也逐步由从小到大的发展趋势[3]。各个经营过程中的开发模式不尽相同,存在着高科技农业园模式、综合性多功能农业园模式、生态农业园模式、农业主题公园模式、参与、体验、采购式农业园模式,各种模式主要特点,区位选择,投资规模及主题功能不尽相同,形成特色项目的旅游活动。

2 现代生态农业园开发的理念与原则

现代生态农业园不同于传统的农业生产基地,在其发展的理念上遵循生态价值与社会价值共存,并且更加注重社会价值。在满足人们对生态农业产品的需要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带给人们休闲观光旅游的享受。在生态、人文、绿色、环保的理念指引下,构建多层次生态绿化带,绿色森林,草坪,花园,河流等丰富多彩的乡间村落风光。把自然的古朴村风与现代旅游文化相契合,提升乡土文明的观光游览价值,在给当地人们带来精神满足的同时也增加其经济收入。总的来讲,在建设现代农业的同时还需要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2.1 生态的原则 生态农业最注重的必定是环保,不能因为生态农业而造成别的地方的污染。现代城市工业污染已经使得很多地区变得不适宜人类居住,在这种现实情况下,建设生态农业更要注重缓解这种环境的压力,做好城市的绿环过滤,坚持生态原则,要系统落实到生态农业的每一个步骤,从植物到农副产品到旅游景点都必须牢牢按照生态文明健康环保的原则进行。

2.2 经济性原则 开展旅游观光和进行园林的改造无非是为了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规划设计当中要把经济生产融合到园区建设中来。尤其对于各类采摘园来说,采摘的经济效益很高,规划设计要能够使采摘进行的更好,同时注重在非采摘季节吸引游人,更好的提高经济效益。

2.3 参与性原则 亲身直接参与体验、自娱自乐已成为当前的旅游时尚。现代生态农业园的空间广阔,内容丰富,极富有参与性特点。城市游客只有广泛参与到园区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才能更多层面的体验到农产品采摘及农村生活的情趣,才能使游客享受到原汁原味的乡村文化氛围。

2.4 突出特色的原则 特色是旅游发展的生命之所在,愈有特色其竞争力和发展潜力就会愈强,因而规划设计要与园区的实际相结合,明确资源特色,选准突破口,使整个园区的特色更加鲜明,使景观规划更直接地为旅游服务,为园区服务。

2.5 文化的原则 通常我们谈及农业,首先想到的是其生产功能,很少想到其中的文化内涵,以及由此而来的一些诗词歌赋。所有这些使人很容易忽视农业也是一种文化的体现,所以在园区的景观设计中应深入挖掘出其内在的文化资源,并加以开发利用,提升园区的文化品位,以实现景观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2.6 多样性原则 不论是观光旅游或是专题旅游,不论是团队旅游或是散客旅游,都要为旅游者提供多种自由选择的机会。园区景观规划的多样性原则既是要求在旅游产品开发、旅游线路、游览方式、时间选取、消费水平的确定上,必须有多种方案以供选择;更要求园区品种选择、景观资源配置突出丰富性、多样性的特点。

3 现代生态农业园开发实证研究――以“永泰农夫山庄”为例

“永泰农夫山庄”的创想源自网络上风靡已久的虚拟作物种植采摘游戏,通过与福州市永泰县大洋镇下苏村协商,根据消费者需求细分为种植区,每块种植白菜、地瓜、荷兰豆等不同的时令瓜果蔬菜,通过租金租出,可选择自行种植自行收获、自行种植代为收获、代为种植自行收获三种管理方式,未被出租的地块由农庄安排农技员种植和收获,产品通过农超对接方式销售。对于采摘观赏区,消费者可在采摘区内自由采摘果蔬并购买,在观赏区内进行拍照和游玩等活动。

3.1 以生态农业为内核,充分挖掘乡村性资源 乡村性是乡村旅游地整体推销的核心和独特卖点,因此蕴含着浓厚乡村性的农家乐是乡村旅游产品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项。根据下苏村资源情况,可开发以“农家”或“农庄”为主要形式的现代农业园项目,如开发永泰农夫山庄旅游项目,游客在农家或者农庄中可以品尝当地自产的新鲜瓜果蔬菜和自养的鸡鸭牛兔羊;可以下到田地里插秧拔草翻田,体验干农活做农事的乐趣;可以利用原始器具制作美味食品,感受原汁原味的气息;可以住在设施完善的农屋之中,获得身心的放松。

3.2 大力发展花卉苗木观赏旅游产品,开发瓜果采摘品尝旅游产品 以花卉、苗木观赏为主要功能特点,一般以植花种树为主,也涉及到建筑、水景、树景等方面。按观赏植物种类可分为园、玫瑰园、牡丹园、桃园、梅园等。花卉苗木种植面积广,品种繁多,今后应重点发展。瓜果采摘、品尝旅游农业产品在国外发展迅速,型式多样。人们在紧张的城市生活之余,选择合适的景点,通过亲自参与,体验农村的劳作和生活,下苏村良好的自然资源基础,适合开展这类活动。

3.3 发掘高科技农业观光旅游产品,深挖民俗文化旅游产品 通过招商引资,引进高科技农业,用先进的农业技术和设备,向游客展示现代农业科技成果,并提供观摩、学习、培训和交流的场所。高科技农业观光旅游产品的开发,高科技农业园的开发过程中,要注意食、住、行、游、娱、购等旅游要素的配套,要采用农业高科技形成农田工厂化、现代化,突出科技兴农、科技兴旅的特色。同时发掘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使游客参与体验农村生产生活和乡土民俗活动,在其中得到新、奇、乐的享受。游客可以到农村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享农家乐,感受乡土生活和民风民俗。永泰下苏村民俗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有一定的基础,今后可重点发展现代农居的民俗文化旅游。

参考文献:

[1]钱春弦.“新农村”将为中国旅游业释放前所未有的动力[N].新华日报,2006-01-04.

[2]谢浩,蔡鲁祥.浅析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前景[J].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2008,(7):35-38.

第3篇:生态农业旅游规划设计范文

其内容涉及农业生态系统、农业生态工程民技术、生态农业的基本知识,着重阐述生态农业旅游的基本理论,生态农业旅游景观的规划设计与实施,生态农业旅游产品的开发和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无分害食品的生产以及生态农业旅游与农业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废弃物利用、水土保持、土壤污染的防止与修得技术、农民的培养,产业化经营和效果评价等相关内容。另外,本书还针对丘陵地貌特征,提出生态农业旅游的“垂直景观生态规模”。本书对研究生态农业旅游和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价值,可作为农业、林业、环境保护和旅游相关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参考书,还可作为大专院校相关专业的教材和参考资料。随着社会发展进程不断加快和国家的高度支持,生态农业旅游和生态农业经济发展都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果。但生态农业旅游发展到一定阶段,已经呈现一种单一的发展模式。大部分的农业旅游产品相似,项目单一,缺乏创新性。其次是缺乏合理规划,开发者与政府对生态农业旅游认识不到位,盲目开发,没有实现预期的经济效益还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农业环境和当地农民的正常生活。生态农业经济也存在缺乏合理规划、规模小、市场信息发展不成熟等突出问题,严重阻碍了生态农业经济发展进度。为改善生态农业旅游和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针对以上问题,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善和推进其发展进度。

第一、开发者和政府应充分认识生态农业旅游与生态农业经济发展内涵,宏观规划,合理开发利用。生态农业旅游与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都应该在保护原有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的规划和合理的国土资源开发利用。深入调查、记录并研究现代旅游者消费需求,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农业资源结合现代管理技术,优化其产业结构,扩大生态农业旅游经济市场,推动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开发者和政府充分认识生态农业旅游和生态农业经济发展内涵、规律,正确把握发展方向,宏观规划、科学合理开发与利用,并结合当地自然环境特点、风土人情和农业特点等因素,研究及符合当地生态农业旅游发展,又能满足旅游者消费要求的创新型旅游产品和旅游体验,使该产业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区域资源最大利用化、产业结构优化,产品新颖的发展目标,提升生态农业经济效益,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

第二、加大生态农业旅游和生态农业经济的投资力度,建立专业的农业旅游经济管理机构。农村、农业资源的开发力度是建立在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基础上,譬如:交通、投融机制以及建设治理能力等,而这些只能由国家和政府机构的帮扶和支持下才能实现的建设目标。因此,加大生态农业的投资力度,在实现公共服务建设基础上,建立专业的管理机构和评价标准。作用在于设立自然资源的开发和保护原则、卫生标准、质量标准、从业资格以及合理的评价体系,使该产业能够形成一个科学、系统且全面的产业开发利用管理系统和标准。

第4篇:生态农业旅游规划设计范文

关键词:生态农业园;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21-0023-03

1 农业观光园的简介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观发生了变化,用于旅游度假的消费开始大幅增加。当前,城市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竞争的日益激烈,使人们渴望回归自然,体验田园生活,人们也越来越重视健康的饮食习惯,对绿色无污染的食品更加喜爱。这些都为生态农业观光园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生态农业观光园是农业活动与休闲娱乐活动的结合,通常分布在大城市的周边及郊区,驱车1~2 h就能到达,更吸引市区及县区居民在周末或节假日作短暂的停留。郊野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充满野趣的田园景观;园区内有果蔬栽培、农事体验、观光游览、休闲娱乐,绿色餐厅、购物等具有多种功能,满足了现代人对休闲度假的要求。

2 本项目的背景

2.1 项目的地理位置和规划范围

项目所在地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北部的横水镇,距市中心30 km ,项目总用地面积约为1000亩。

2.2 项目的现况和周边环境

根据现场勘查和相关资料分析,本项目的周边环境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2.2.1 地形

本规划区内地势高差较大,四周高,中间低,形成了小盆地地形,地势较高的边缘有效阻隔了周围的干扰因素。

2.2.2 用地

本规划区内除四周以外,其余地方地势起伏缓和,相对平坦开阔,植被生长状态良好,主要是大面积的草地和部分果树林场。土地受开垦影响破坏不大,为以后的农产业发展提供良好基础。

2.2.3 水资源

本规划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冬季寒冷少雨,夏季高温多雨,降水量季节性强;园区周围水体较少,溪流水塘寥寥无几,水资源不太丰富。

2.2.4 自然景观

本规划区以北约40 km处为黄河小浪底风景区,而且是去黄河小浪底风景区的必经之地,黄河小浪底风景区是河南省“三点一线”旅游的重要景点,既是水利工程杰作,又是风景壮丽、湖光山色的景区,形成“高峡出平湖”的自然景观,每年吸引无数游客前来观赏。

2.2.5 人文景观

本规划区以南约30 km处为洛阳市,洛阳历史悠久,先后有13个朝代在此定都,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景观。 比如有中国佛教“祖庭”之称的洛阳白马寺;有中国石刻艺术龙门石窟,它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每年4~5月份有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等。

2.2.6 经济状况

洛阳是中部地区重要的工业城市,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的加快,吸引了大量外地人来就业,到2015年年底洛阳市常住人口(在洛阳居住半年以上)为674.3万人,休闲度假的需求日益增加。

2.2.7 位置和交通

洛阳市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中游,有连霍高速公路、二广高速公路、郑卢高速公路等贯穿市区,加强了洛阳与周边城市的联系,也将周围的景点连接起来,大大方便了人们出游。

2.3 项目的定位与目标

通过系统的分析,本规划将小浪底大观生态农业观光园定位为“洛阳城郊的生态型休闲农业度假区”,以最大限度满足洛阳市及周边县家庭的旅游需求,以最大限度满足周边市区的人们旅游度假需求。注重乡土气息和田园生活的特色,主要强调经济实用,符合大众的生活要求,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

在场地的现有自然人文条件下,通过合理规划及建设,使小浪底大观生态农业观光园成为洛阳城郊独具魅力的集旅游、休闲、娱乐、度假、农业生产等为一体的多功能大型生态型农业观光园,满足家庭短途短时间出游的需求,家庭成员通常有老年、中青年、儿童,针对不同年龄的人群,规划不同的旅游产品和休闲娱乐项目。本规划区内将建设几大特色功能区:①蔬果栽植区,种植绿色蔬菜和瓜果,不仅形成农产品加工,而且供游客自行采摘。②生态餐饮区,打造生态餐厅环境,配套生态保健、疗养实施。③娱乐休闲区,适合老年群体的娱乐项目有棋类、郊野散步、广场健身、摄影等;适合中青年群体的娱乐项目有大型赛马场、赛车、攀岩、唱歌等;适合儿童群体的娱乐项目有儿童游乐场、小动物喂养场,民俗表演等。④花海景观区,规划区内地形平坦开阔,适宜栽种不同花卉,形成花卉景观产业,与赛马场相结合,又能成为良好的摄影基地。⑤购物区,生产有机蔬果、农产品、推出当地特色旅游产品等供游客体验和购买。

2.4 项目的设计原则

2.4.1 生态效益的原则

项目在尊重自然场地的基础上,坚持“保护环境与开发并重”的原则,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高度重视规划园环境污染问题,例如园区内使用低污染的交通工具,如电瓶车、自行车等。在农作物灌溉方面,利用经过处理的生活污水,采用喷灌、滴灌等技术,节约水资源。利用生态循环原理进行规划区内的废物循环利用,减少污染。

2.4.2 经济效益的原则

生态农业观光园是农业活动与旅游的结合,不仅要考虑到农业,还要考虑到旅游景区的发展、服务、配套设施和客源市场,园区农业的发展会拉动旅游景观的发展,旅游景观的发展势必为园区农业带来效益,这两方面相互作用。在规划时,要全面考虑,从经济效益原则出发,将各个方面合理组合,获得更高的生态效益及经济效益。

2.4.3 突出特色的原则

有特色的旅游休闲产业其竞争力会越强,会更受人们喜爱。本规划项目结合当地特色和历史文化,加大推广宣传力度。比如举办樱桃采摘节、摄影节、举办农作物科普教育等,以此作为园区的特色文化,同时又引起社会关注,提升知名度。

3 项目设计分析

3.1 本项目的规划设计方案

园区总面积约1000余亩,基于前期的分析,园区主要分为两大部分:生态农业体验区和大众休闲度假区。

3.1.1 生态农业体验区

位于规划场地内西侧,利用现有部分果林,进行合理的布局。区内主要分为:有机蔬菜种植区、果树生产区、采摘区、牧场养殖区、绿色餐饮区、传统民俗项目体验区。民俗项目体验带给游客一种区别于城市生活的农村生活,对于希望远离钢筋水泥城市的游客来说别有乡村趣味,作为园区的特色,应深度挖掘,比如推磨盘、滚铁环、跳方等传统乡村活动;比如展示乡村农业用具,水车、铁犁、石磨等。通过将农业生产与民俗活动体验相结合,为游客营造出浓厚的农家生活氛围,感受别有趣味的乡村文化。

3.1.2 大众休闲度假区

位于规划场地内东侧,与园区主入口相连,是聚集人气的主要场地,区内休闲娱乐项目丰富,可满足不同年龄、不同爱好人们的旅游度假需求。主要分为4部分。

(1)入口广场区。停车场布置在广场的左右两侧,形成人车分流的模式,便于人流集散及游客停车。广场上还设置了展示厅和综合服务楼,为游客提供完善的公共设施和服务。

(2)儿童游乐区。为儿童提供安全舒适游玩的环境,设置符合儿童心理特征的游乐项目。周围有坐凳,供家长及孩子休息。

(3)赛马场区。设置了大型和小型赛马场,小型赛马场供儿童群体及老年群体使用;大型赛马场供中青年群体使用。赛马场的西侧,设置了棋类、球类、攀岩、摄影等休闲娱乐项目,多数项目老少咸宜。使游乐更好的和农产业相配合,提高了生态农业观光园的吸引力。

(4)度假别墅区。园区将中档和高档度假别墅配合布置,满足多种消费群体。利用地形和郊野环境,适当种植花卉和果树,充分体现乡村气息和田园生活。

3.2 本项目的交通设计

园区道路主要担负着园区设备、材料等运输的功能,消防、急救的功能,引导游客观光旅游的功能,因此应合理的规划道路。农业种植区的道路要尽量规整,考虑土地的利用和现代农业器械的使用。旅游度假区的道路要考虑景观效果,对游客的引导作用。

园区内道路设计分为3个等级:一级道路宽4 m,是园区的主干道,联接主出入口和各主要功能区;二级道路宽2.5 m,是各功能区内部的主要交通道路;三级道路宽1.5 m,是园区小游园内的游览小路。

3.3 本项目的绿化设计

本规划区位于城市郊区,具有良好的土壤和植被基础。在绿化设计上,以乡土树种为主,符合生态原则,营造四季常绿的景观效果。园区的绿化主要分为农田绿化、游园绿化、道路绿化。

(1)农田绿化。农田最能带给人们乡村气息,表现田园生活。田间根据环境气候种植些小麦、油菜、向日葵等有观赏性的农作物,也可以种植桃树,梨树,石榴等既观花又观果的树木。

(2)游园绿化。游园是指园区内广场及别墅周围的绿地,在植物配置上要有层次变化,可用乔木、花灌木、花坛、地被、草坪等布置,常绿树与落叶树互相搭配,花灌木配置要四季有花可赏。树种选择上,以槐树、榆树、桂花、银杏、松柏等树姿优美为主,此外还可以种植石榴、紫薇、月季、紫叶李、红枫等来丰富树间层次。在别墅区,还可以适当种植宿根花卉、球根花卉装点景色,比如石竹、孔雀草、玉簪、地被菊等。

(3)道路绿化。沿路主要以大叶女贞、法桐、香樟、黄山栾等乔木为主,配合紫荆、紫薇、夹竹桃、红叶石楠球等形成丰富的景观效果。

3.4 本项目的其他设施规划

园区内水电的规划依照生产要求,合理设计,达到安全、节能的标准。生活用水由供水管道引入室内,农作物灌溉主要利用经过处理的生活污水,节约用水资源。园区排水系统采用埋设安管,污水排放管道应接入城市排水系统。园区内的电力线应采用隐蔽式,变配电设施采用室内保护方式,颜色应与周围环境协调。园区的路灯、草坪灯等户外照明设施其颜色应协调,外观风格应与园区的乡村田园风相适应。

园区的公厕建筑外观应统一,形式为水厕,按每个服务半径500 m设置。园区的后勤管理部门设置在园区一角,负责整个园区的运作、管理。

4 结语

小浪底大观生态农业观光园是既有田园气息又具现代时尚的旅游度假公园,价值在于观光、 游览、参与农作、度假等多元化功能组合,通过对城市家庭短途休闲旅游的市场定位,通过把握人们的消费心理和对游乐项目的创新设计,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观光体验。园区的发展应注重个性化和“可持续发展”,为后期的运营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郭焕成,刘军萍,王云才.观光农业发展研究[J].经济地理,2000(3).

[2]卢云亭,刘军萍.观光农业[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5.

[3]平,俞文正.休闲农业的功能及发展前景[J].青海农林科技,2001(1).

[4]刘茂松,张明娟.景观生态学:原理与方法[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第5篇:生态农业旅游规划设计范文

关键词:后现代农业;生态农业;农业园区;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X171.3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5.11.022

Analysis of Eco-agricultural Park Planning and Design Basing on Post Modern Agricultural Theory

CHEN Shou-yue, WANG Liang

(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Linyi University, Linyi, Shandong 276000,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theory of postmodern agricultural, clearly and design relations between, and the conceptual planning Hebei Lyurun of Eco-agriculture park, target location, industrial structure, industrial design and functional zoning in four aspects, expounds theory of the post modern agriculture in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agricultural park should be used, in order to provide experience for future design research word of modern agricultural park.

Key words: postmodern agriculture; ecological agriculture; agriculture park; planning and design

1 研究理论

1.1 后现代农业

美国学者C.迪恩・弗罗伊登博格认为,后现代农业[1]是在现代农业基础上的价值转变与价值拓展[2]。国内许多学者认为,所谓的后现代农业与现代农业,两者之间不仅是时间上的差异,还是内涵上的区别。后现代农业本质上是大农业的开发、利用及其产品生产前后活动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实现农业超大产业化经营系统。后现代农业注重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和生态环境的保护,重视农业的生态服务、社会支撑功能,注重农村的三生(生活、生态、生产)协调,重视城乡一体化发展,重视农业的多元化功能拓展,如生产、娱乐、生态等[3]。

1.2 农业园区规划设计

农业园区规划设计一般包括总体规划的项目设计。农业园区总体规划,是依据园区立地条件,对给定农业园区的发展理念、功能定位、项目建设、区划布局、基建完善、景观设计、环境保护、组织管理体系、运营机制等进行策划和总体安排,而项目设计指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对具体的项目进行构思,并给出详细表达[3]。

1.3 后现代农业理论体系是农业园区规划设计的理论来源

后现代农业以农业生态化作为农业转型的主要方向和关键所在,运用系统工程方法,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和物质信息装备输入组织生产,要实现环境保护和资源的高效利用,协调生产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优化品种组合,建立良好的物流系统,实现三大效益高度统一[4]。农业园区规划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把保护和优化环境放在首位,创造人与自然和谐的生产、生活、休闲环境景观和空间,确保农业园区生态可持续发展。

1.4 后现代农业理论体系是农业园区规划设计的哲学基础

后现代农业要求推动“双赢”的农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优化农业生态环境,农业生产实现效益最大化和危害最小化,实现生产与环境保护的最佳平衡。农业园区规划设计要求充分考虑自然资源的约束性压力,严格保护生物资源,防止环境污染和破坏,同时改善生产条件,确保园区农业的三大效益的高度统一。这与后现代农业中提倡的生态永续性理念不谋而合[5-7]。

1.5 后现代农业理论体系是农业园区规划设计的指导思想

后现代农业是以农产品生产、加工为核心,以市场为导向,运用农业科技设备,坚持生态保护原则,将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等范畴中各环节,实现产前、产中、产后的有机融合,从而形成一种更高层次的农产品营销体系。农业园区设计过程中要在资源环境条件及各产业发展态势的基础上,对各产业链做出有效延伸与合理串联,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资源利用率[8-9]。

2 研究区概况

园区位于京、津、冀大城市群的腹地,靠近全国政治中心,处于华北经济中心双巨城中心与京津冀协同发展核心区以及京津城际交通线中心,是京津城际中心花园,华北和东北的经济与文化交流的通道的咽喉。区位优势明显,距北京国际机场60 km,距天津滨海机场80 km,距天津港约80 km。园区的公路、铁路、高速公路贯穿廊坊南北,四通八达,市郊铁路,京山、天津、塘沽高速公路,廊万路,京津高速铁路横穿东西,104国道、光明线近在咫尺。位置得天独厚,是成为园区进行招商引资的重要筹码,为园区农业的成功开发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3 农业开发理念与目标定位

3.1 农业开发理念

在京津冀一体化组团发展背景下,立足京津大都市区的先天优势,以“服务首都、融入首都”为定位,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以“产业兴园”为理念,加快培育主导产业;以“高效出产、享受生活、生态保护”为核心功能,推动园区多元化开发;园区的建设为建设“平原森林城市”任务,完善和优化廊坊市城市功能提供了一种现实途径。创立一个工农有机结合的商业盈利新模式,实现绿润集团的使命与战略,打造“廊坊绿谷”和绿润集团“农林综合体”。

3.2 农业发展目标定位

综合园区区位独特性、水资源限制性、文化特殊性、环境约束性的特征,以及京津发展预测、区域内外农业现状以及开发的目的与理念,借助区域发展优势,将园区农业发展成为最具创新的城郊型都市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区、最安全的优质彩色苗木精品研发生产供应中心、世界首个城乡一体循环型生态农业示范区和全国一流基于农业的综合生态休闲服务区[10]。

4 产业组织结构设计

农业产业框架设计的关键在于准确判断园区资源环境条件及各产业发展态势的基础上,对各产业链做出有效延伸与合理串联,从而保证农业充分融入生态城总体产业发展大环境,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内外部分工合作体系,维护园区的生态平衡。

园区生态城生态环境良好,区位条件优越,农业资源比较丰富,结合前面几个章节的分析,我们认为在园区发展以下产业较为较妥当:

(1)基础产业:苗木驯化繁育、中药材种植、绿色(有机)鲜果种植、林下经济;

(2)主导产业:生态休闲旅游与农商服务、工厂化植物生产(花卉苗木);

(3)衍生产业:废弃物CPU②(食用菌生产、有机肥生产、沼气发酵池、污水处理厂与垃圾处理站等)。

坚持以“绿色、环保、低能耗”作为生产标准,逐步建立低污染、低能耗、高产出、竞争力强的园区。

5 农业产业功能区划

5.1 总体功能分区

根据园区生态城市总体发展方向和建设目标,确定“一环、五区”。一环:彩色大道内环线;主体建设区:农林科技展示区、都市花木体验区;配套建设区:高效生态农业种植区、观光农业风情区、私家农庄休闲区、市民公共服务区。

5.2 重点项目建设

(1)彩色大道内环线围绕园区内环路两侧设计,以花期果期相交错的果树和流光溢彩的苗木、林果为要素,既是良好的防护屏障,又构成优美的外向型景观,也可沿环形道路,精心设计建筑、小品和休憩等设施,突出文化主题和内涵及多个景点的连续性,并结合植物造型布置,开展赏花、采摘、摄影和自行车骑游活动等。

(2)农林科技展示区规划面积27.13 hm2。分为自然、农林、未来等三大主题板块,是园区景观、文化、服务、活动、高档设施、赢利和公益项目精品的聚集区。包括光伏温室、高档花卉温室、育苗温室、现代农林展示中心、苗木科技研发中心、管理服务培训中心、高档彩色苗木展示区、停车场。规划主题为展示高新农业科技,集锦现代缤纷园艺。

(3)都市花木体验区规划面积83 hm2。确保园区大规格苗木繁育主体地位,是园区景观建设重要组成,也是美丽乡村高档社区的门前花园。精品大规格苗木区、珍稀苗木种植区、林下经济示范区、苗木绿谷、都市花廊等。

(4)观光农业风情区规划面积23.4 hm2。依靠产业背景,以生态环境、生态文化体验为核心吸引力,包括异域农业风情区(荷兰农园、法国农园、日本农园、韩国农园)、房车营地、树屋营地、拓展训练基地、阳光草场、农耕展览馆、草地婚礼、珍稀动物世界、休闲主题庄园(薰衣草庄园、海棠庄园、郁金香庄园)等,规划主题为汇聚欧亚精彩农园,展现海外乡村风情。

(5)高效生态农业种植区规划面积18.13 hm2。通过露地和设施相结合的栽培方式,采用灌溉微喷节水化、水肥一体化、生物防治等果树栽培新技术进行设施管理,结合不同的季节,开展赏花和采摘项目。包括百草园、设施果树园。规划主题为展现果林缤纷精彩,品味城中果园风情。

(6)私家农庄休闲区规划面积27.3 hm2。以生态环境、生态文化体验为核心吸引力,形成家庭农场承租、文化体验、休闲生活的魅力农场。包括人工湖、木屋别墅、水上餐厅、人工湖、大棚、菜园、停车场等。规划主题为体验家庭私有庄园、漫步低碳农林公园。

(7)市民公共服务区规划面积21 hm2。通过生态环境的打造,为廊坊市民营造一处修身养性的农业公园性质的公共服务区,吸引人气,扩大园区的社会效益。规划包括都市彩色广场、农耕雕塑、人工造林示范区等。规划主题为鸾凤筑巢吸人气,和谐共建生态城。

6 结 论

后现代农业作为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和实践方式,与现代农业高投入、高产出、高能耗的农业生产方式相比,更加注重农业发展的生态化、永续型和综合性,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11]。农业园区作为现代农业展示的窗口,其规划设计过程中融入后现代农业的理念与内涵,必将丰富完善区域性现代农业园区规划设计的理论体系,提升我国现代农业园区规划设计水平,以期为我国发展后现代农业提供借鉴经验。

参考文献:

[1] 周淑景.农业发展战略转变与后现代农业[J].财经问题研究,2004(11):73-75.

[2] 陈成斌.试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7:53-55.

[3] 曹仁稳.我国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福建热作科技,2003,28(3):110-117.

[4] 林祥金.世界生态农业的发展趋势[J].中国农村经济,2003(7):76-80.

[5] 董慧.后现代农业是可能的[J].与现实,2008(5):124-127.

[6] 胡晓兵.现代农业技术异化的表现及其根源探析[J].学术交流,2007,159(6):96-99.

[7] 王凌香,孙金福.世界现代农业发展趋势及我国后现代农业发展建议[J].现代农业科技,2011(7):369-372.

[8] 吴人韦,杨建辉.农业园区规划思路与方法研究[J].城市规划期刊,2004(1):221-229.

[9] 潘润泽,李春德,李俊峰,等.农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06(3):61-63.

第6篇:生态农业旅游规划设计范文

中图分类号: G3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建设农业生态园的必要性

1.1 建设农业生态园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需要

随着农业的发展和农村改革的深入,建设以科技为支撑的现代农业已成为“十一五”期间我国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主题,也是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我国农业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建设此生态园可加快青海循化花卉、瓜果蔬菜、林果业、中藏药材生产高新技术成果转化,花卉、瓜果蔬菜生产是高投入、高效益、高科技含量的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其栽培和繁育技术水平高。花卉、瓜果蔬菜产品是高新技术的物化,其本身具有承载与促进科技进步的作用;而林果业、中藏药材生产是树立循化地方特色的品牌,通过利用现代生态农业的高新技术,如种苗的繁育、科技产业孵化、精品生产等项目的实施,提高高效生态农业科技的进步,推动循化林果业、中藏药材业的健康发展及科技水平的提高;生态养殖结合生态链、食物链形成产业链,强调整体发展的协调、高效益以及能源的可循环利用。加快花卉、瓜果蔬菜栽培、林果业及中藏药材业先进技术推广应用和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是提高花卉、瓜果蔬菜栽培、林果业及中藏药材业技术水平获取高效益的关键。

1.2建设该生态园是丰富循化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

建设该农业生态园,将会为循化人民提供劳动康体、休闲娱乐的场所,同时为市场提供大量的优质花卉、瓜果蔬菜产品、中藏药材资源、牛羊鸡鸭等禽畜,对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高原无公害农产品消费需求,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1.3建设该生态园是优化调整该区农业结构的需要

在种植业中,花卉、瓜果蔬菜及具有地域特色的中藏药材是经济效益很高的高效产业,也是现代高效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农业结构优化调整具有重要作用。而且,随着我国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花卉、瓜果蔬菜业、林果业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新兴产业,中藏药材种植业又是青藏高原特有的一种宝贵资源,牛羊鸡鸭等禽畜又是青藏高原另一种特色养殖,高原无公害农产品市场消费潜力很大,前景广阔。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依据人多地少的国情,对农业产业结构实施前瞻性战略调整,大力发展现代化产业,是加快农业增长方式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提高农业整体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带动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又有各具特色的农业生态区,集约化规模发展无污染农产品具有资源环境条件优势。因此,该生态园的建设,是对当地农产品生产的资源环境优势有机结合,对促进项目区结构优化,加快特色农业产业优质高效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将发挥重要的示范与带动作用。

1.4该农业生态园建设是发挥区域优势,培育无公害农产品优势特色产业的需要

循化位于我国西北地区,生态园区属半干旱气候,光照充足,热量丰富,温差大,且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同时该区域紧邻循化县城,城市化水平高,经济较发达,花卉、瓜果蔬菜、中藏药材、牛羊鸡鸭等禽畜无公害农产品等的消费需求潜力大,尤其是具有青藏高原特色的中藏药材国内国外发展前景广,发展此特色农产品产业具有优越的资源环境条件与市场优势。因此,建设该农业生态园,发挥当地农业区域优势,促进花卉、瓜果蔬菜、中藏药材产业优质高效发展,培育优势特色产业和农业经济增长点的需要。

1.5建设该生态园是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进程的需要

在我国农业经过半个世纪的建设与发展,实现了农产品供需平衡,又面临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农民增收致富和国际农产品市场激烈竞争的新形势下,用现代物质与技术装备农业,进一步提升综合生产能力,加快推进集约化现代农业发展进程,促进农业生产方式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农业科技含量,是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的根本途径。特别是在社会经济条件好的地区,率先建设集约化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实行产销一体化经营,对加快推进现代化农业发展进程更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二、 规划性质本生态园既为产业规划,以生态经济学原理,将具有不同生物学特征的花卉、瓜果蔬菜、林果树及中藏药材等品种结合起来,搭配生态养殖,采用立体经营的模式,提高土地的生产力和经济效益;为来本地区旅游的游客提供生态游览和郊野观光等活动,吸引游客亲近自然、回归自然以达到保护生态环境、陶冶游客情操、发展当地经济为目的的一种特殊的旅游活动。

三、 规划目标

历史上的青海循化及生态园周边地区,曾是土地平衍、清流纵横、山林环绕,是得天独厚的好地方,现在的循化主要以经营农业、畜牧业及园林业为主,将循化农业生态观光园规划设计为具有前瞻性、可持续性、可操作性的特色鲜明的农业生态观光园。不仅可以促进循化县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县域经济的发展。同时,为了适应生态旅游市场的发展,满足人们回归自然的美好愿望,为游人提供一处环境优雅、远离喧哗的田园度假胜地。

四、市场定位

通过规划及实施,使生态园成为集生态旅游、休闲度假、生态农业示范、生态产品生产、生态房产开发于一体,具有高水平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综合园区。本园将推出四大生态产品:

4.1生态旅游、休闲度假:包括生态观光(生态景观观光、生态农业观光、生态技术观光);休闲度假(营造生态旅馆,配套生态保健、生态疗养等设施);生态餐饮(全部提供绿色食品,瓜果可以自己采摘);科普教育(生态知识、生物科学、自然保护、花卉文化等);娱乐逗趣(动物驯化逗趣)。

4.2生态农业示范和产业化:通过运用生态系统、持续经营、物质循化、食物链、立体种养等理论和技术,形成各种优化的生态农业模式,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和技术指导,在此基础上,申办国家和地方的科研和成果推广项目,组织农民进行规模化生产,并进行收购、深加工和销售,提高附加值。

4.3生态产品生产:包括园林苗木花卉、瓜果蔬菜、特色禽畜和中藏药材等绿色产品的生产。生态产品生产主要分两类一类是结合生态农业示范,形成本园的拳头产品;另一类是结合旅游和生态餐饮,形成本园的特色。

青海循化县田园风光已成为旅游业的一大热点。兴建此生态园将成为青海循化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的示范样板。提高了当地人们的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用本园特有的田园风光特色来吸引游客,将其建设成一个高水平、高效益的旅游为主业的园区,促进了青海旅游市场的快速开发。

参考文献:

[1]朱祯.走向21世纪的植物分子生物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121

[2]姚时章.城市绿化设计[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OO0

第7篇:生态农业旅游规划设计范文

1.1社会与经济基础差异

中国大部分地区长期以来存在城乡发展差距,加之自然生态系统本身的条件,导致了近郊和远郊的许多要素产生了差异,其中最重要的要素差异有以下4个。

1.1.1交通条件。近郊的交通基础设施和公共交通系统比较发达,十分方便旅游者前来旅游观光,也便于鲜活农产品的输出,远郊则反之。

1.1.2客源特征。近郊型的旅游者通常都是散客和短时游,客源呈现总量大而批量小、节假日多而工作日少、一日游多而多日游少、季节差异不明显的特点。远郊型的客源呈现总量小而批量大、多日游多而一日游少、季节差异明显和长假期间集中等特点。

1.1.3土地特征。城市主要建立在地势平坦的地区,城市建设则占用了大量土地,因此近郊一般地势平坦且土地资源稀缺;远郊则地形地貌多样,土地资源丰富,景观丰富,生态系统结构复杂。

1.1.4文化特征。近郊受城市影响大,开发力度强,“都市化”特征明显,“现代化”气息浓厚。远郊则能较好地保留传统农耕文化、完整的农业生产工序,具有明显有别于都市的农家风貌和地方民俗风情。

1.2景观与生态系统结构差异

近郊型生态旅游区时空尺度小、景观异质性高,是“人工-半自然”景观。景观基底是高度人工化的农田景观,破碎程度高、优势度低。景观斑块主要是居民点、池塘和小山丘,种类多、数量多、平均面积小,斑块多被道路分割成规则的多边形。景观廊道主要是错综复杂的交通道路、灌溉水渠和小河道,廊道的总体网络连通性高,但是自然廊道较窄、连通性差[7]。同一个城市郊区的各个地方的景观格局多相似程度高,景观动态主要由人为控制。近郊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简单,抵抗力和稳定性差,独立程度低,并且高速的城市化进程强烈地影响着近郊,因此需要从系统外输入大量的物质和人工辅助能,信息流和生物流几乎完全由人类控制,脱离人类控制之后,系统会迅速退化[3,8]。远郊型则相反,是“自然-半自然”景观。基底是山水相融的农田,斑块主要为湖泊、森林和村落,斑块平均面积大、边缘触须多,廊道主要是河流和防护林带。不同地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差异明显、特色突出,景观动态主要受自然调控。远郊生态系统营养结构比较复杂,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都较强,系统能自行完成信息反馈控制生物流,脱离人类控制后系统不会迅速退化[3,8]。

2近郊型和远郊型生态农业旅游规划的差异

近郊和远郊的生态要素差异决定了两者的生态农业旅游规划设计在整体思路、优先模式、景观优化和配套建设方面要有所区别,才能更科学有效地进行建设。

2.1整体发展思路的差异近郊型的整体思路为以城市发展格局为主导因子,采取大集中、小分散的布局,以旅游引导生产,加强人工对自然的修饰,以集成创造特色,以精美别致的小景、娱乐休闲和农业科普知识为主要吸引力,以建立游客圈子和树立良好口碑为主要推介方式,以家庭团队为主要服务对象。远郊型的整体思路为以乡村特色为主导因子,注重组团发展、旅游圈组合布局。旅游以生产为本,尽量保持自然美感,营造地域特色,以辽阔气魄的大景、养生休闲、民俗文化和大型主题旅游活动为主要吸引力,以现代传媒宣传和旅行社带团为主要推介方式,以大型旅游团队为主要服务对象。

2.2优先发展模式的差异

理论上凡是具备相应条件的地区都可以采用合适的发展模式,但是基于不同的优势条件,不同的优先发展模式在近郊和远郊的适宜度不同[13-17]。生态农业旅游发展模式灵活多样,常见的有以下4种。

2.2.1特色产业带动模式。农业资源占优势,拥有特色农产品,有旺盛的市场需求以及相应的产业集群的区域,可以围绕某种或几种特色优势生态农产品和产业链,实行“一村一品”专业化生产经营,走主题辐射式发展道路。如水果采摘园,以优质特色水果为核心,将自然风光和果园赏花品果、DIY果汁(果脯)加工体验结合起来,丰富景观内涵;将“猪-沼-果-菇”立体农业和餐饮住宿结合起来,完善农业生态系统结构;将农产品种植和深加工结合起来,延长和复合产业链。能同时具备这些条件的区域一般在远郊。

2.2.2民俗风情带动模式。在农业特色和自然资源特色都不占优势,但是拥有独特的民俗风情、民居建筑、历史记忆,尤其是在吃、娱、购3个方面有明显特色的区域,可以通过开展民俗歌舞表演、生活习俗体验、民俗文化展览、手工艺品制作等方式,走以学习民俗文化为主的发展道路。这种模式特别适合于少数民族地区,典型范例遍布湘西、桂北、滇西、汉中、关中、鲁中等地区。

2.2.3自然风光带动模式。拥有一定的农业资源但却不具备明显特色,没有形成较大规模,同时还拥有较好的自然旅游资源禀赋,山清水秀、风景绮丽、田园整洁、民居独特的区域,可以通过对农田果园、花卉苗圃、动植物饲养场进行精心包装,走以领略自然风光为主的发展道路。这种模式最适合旅游城市的近郊,或者作为自然风景区的二线旅游产品。

2.2.4科技娱乐带动模式。那些各方面都没有显著特色,但是风景较好,有一定的农业基础且交通便捷,高档鲜活农产品和休闲娱乐需求都旺盛的区域,可以将“农家乐”与“农业高科技园”结合起来发展。通过开展垂钓、采摘、小型租种、户外运动、野餐DIY等活动,建设休闲山庄、农业奇观园、农耕科普文化园,走休闲娱乐为主的发展道路。这种模式最适合大中城市近郊。

2.3配套建设规划的差异

近郊的配套建设要适应城乡结合部快速城市化的发展趋势,基础设施建设要统筹城乡一体化,农林景观要成为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补充[18]。居民点要尽量逐步集中建设,集约用地。远郊的配套建设要注重结合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新农村建设工程以及生态乡镇(村)的建设。景观改造要有利于增强生态系统的生命支持功能、环境净化功能、产品提供功能[8]。居民点一般采取大集中、小分散的布局,不建议按小区式集中居住,依山傍水分散居住更有利于营造风格各异的优美庭院景观,也更有利于将优质土地资源集中用于生产。

2.4景观优化的差异

景观优化主要包括水平生态过程和垂直生态过程的优化,即整体的景观格局优化和景观单元的土地利用方式优化。

2.4.1选址与景观识别。近郊型的选址主要考虑目标地点的人为因素,城市发展水平和交通便利度、居民积极性、农田系统完整度、土地资源可开发度。景观识别一般采用实地踏勘为主,以近年来基本的社会发展信息查阅和地图信息识别为辅,对“3S”技术和景观生态学专业分析要求低。远郊型的选址主要考虑目标地点的历史人文特色、自然景观特色、生态系统完善度、农业产业规模、居民积极性和投资意愿。景观识别要采用实地踏勘、历史资料调研、“3S”技术和景观生态学专业分析并重的方法,进行较完整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辨识。

2.4.2景观与生态系统优化。与农业景观密切相关的参数主要是斑块大小、斑块形状、斑块密度和廊道的连通性。景观格局的优化包括调整原有的景观格局和引进新的景观组分(如生态缓冲区)等,加强景观单元之间或农业生态系统之间在功能和景观动态上的有机联系,疏通物质与能量循环的渠道,建立可持续的农业景观生态格局[2,5,6,19]。首先是对原有斑块格局进行优化组合,根据生态一致性进行空间单元合并整理,各类斑块大集中、小分散,达到适度农业规模。其次,引进生态缓冲区,特别是增加林地、防护林网、水渠网以及农田边缘面积,以提高食虫鸟类等有益动物的生境面积,减缓植物病原真菌和细菌的传播速度[7,20]。再次,加强自然态的河流、防护林、树篱等廊道的长度和宽度。廊道改造要遵循景观和生态系统的需要,符合景观序列的要求,人工廊道要与旅游路线相结合,最好形成环路,有明确的引导性,尽量避免尽端路的产生[21-22]。一般认为,斑块平均面积达到2.4hm2、廊道密度8.90km/km2、生物多样性指数2.10、最大多样性指数2.60、优势度0.49的综合效益比较好[3,7-8,18-19]。近郊的整体布局要注重生产性(农田、鱼塘、果菜园等)和非生产性(道路、河流、防护林等)景观功能区的划分,以利于斑块“大集中”,实现造景的规模化与丰富性的平衡。在旅游区边缘、生产性和非生产性区域之间,加大生态缓冲带的建设,利用庭院空地、园地和田埂绿化增加绿地面积[3,7,19]。道路系统规划要适当“取弯避直”,以利于斑块边缘多元化,加速景观流。加强道路绿化、防护林带和水渠水景建设,营造生态廊道,使得以道路为主的廊道网络能适宜生物流动。主题公园、休闲广场的布局要切合节点的需要,造景要强化绿化和亲水性[22]。

近郊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简单,生物量少,缓冲能力和抵抗力稳定性差;地域狭窄,人口密度大,物种间距离小,因此在配置物种时,要更加注重生物他感作用的影响,即加强相生性,避免相克性,特别要注意物种对人体的影响,严格监控引进的外来种[3,8]。受地形地貌和土地总面积的限制,近郊的景观立体化主要体现在庭院景观设计和农业景观单元设计上,农业景观通常局限于作物的套种轮作和循环农业模式。远郊由于地域辽阔,地形地貌多样,村庄和农田分别集中,因此整体布局要注重依山就势进行景观分区,实现斑块集中,要充分利用山水景观实现丰富多彩。生态缓冲带的建设主要是保护好现有的山林、草地、水域。通过河流、水渠、防护林、道路对斑块进行分割构造边缘多元化,通过在相邻区域内种植不同种类作物对斑块进行间隔[3,7,19]。景观节点选址要以自然廊道节点为主,设计要充分利用山水特色、民俗风情特色[22]。远郊要发挥生态系统结构复杂、抵抗力稳定性强的优势,依托大的山体、水域划定种群源保护区,以保护生物多样性,提高农林病虫害的生态防治能力、减少农药化肥对环境的污染。远郊野外不易受人工控制,因此为了保护本地种的安全,要最大限度避免人工引进外来种[3,8]。远郊的景观立体化,有条件在景观格局层面上利用地形地貌进行设计,例如,按坡度和等高线设计垂直生态景观模式,依次为:山顶水土保持林带,稀树、中灌、密草结构;山腰果树复合带,构造“果-菇”、“果-牧-鸡”等立体模式;山底特色水域带,形成“稻-鸭-鱼”和“藕-鱼”等格局,集种植、养殖、旅游观光于一体[7];居民住户建设屋顶花园、墙面绿化、庭院小景,建设通透性围墙。

第8篇:生态农业旅游规划设计范文

省、市旅发大会以来,我们认真落实上级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的战略目标,按照打造“全区域、全产业、全方位、全季节、全天候”旅游业态的工作思路,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开拓创新,攻坚克难,努力创建XX“一城多点”的全域旅游新格局。

2017年,我们以承办首届旅发大会为契机,以唱响生态文化旅游为重点,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宣传推介力度,全面加快旅游产业发展。XX、XX两个千亿元大项目强势入驻,旅游项目聚集效应显著。XX湿地景区荣获“中国旅游总评榜XX年度旅游景区人气奖”、“中国旅游总评榜年度旅游景区最具潜力奖”,升级为国家AAA级景区。截至目前,共接待游客XX万余人次,旅游综合收入XX余万元,同比增长30%。预计国庆黄金周期间接待游客XX万人次,再创历史新高。

下一步,我们突出抓好以下五个方面:

一、突出“一套规划”,推进全区域建设

树立全域旅游理念,加强总体规划设计,编制全域旅游总体规划和景区景点、景观建设实施方案,推进多规融合、多业并举办旅游,科学谋划空间布局,完善城乡结合、要素聚集、功能完备的旅游产业体系,全力打造以“XX国际生态文化旅游城”为核心,一城多点、同步发展的全域旅游新格局。

二、突出“两大提升”,推进全方位升级

2011年以来,我们投资XX亿多元,持续不断地加强景区、景点和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旅游产业从无到有的良好开局。今后,我们将继续加大投资力度,大力夯实旅游基础。一是推动景区景点提档升级。实施要素配置计划,完善景区配套,丰富旅游业态和产品,满足大众旅游时代游客对吃、住、行、游、购、娱的需求。二是推动城区功能提档升级。结合创建省级园林城区和“一区三边”违法建设整治行动,加大城区街道、景观节点、水系桥梁等环境建设,打造大通道,完善大生态,提升大环境,促进大旅游。

三、突出“三类主体”,推进全社会参与

一是明确产业主体。明确旅游产业在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形成一业为主、多业融合发展的局面,建立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协调联动的的旅游产业推进管理体制和队伍建制,完善符合XX实际的旅游产业管理、运营和投融资机制。抓紧制定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实施细则,进一步明确创建目标和阶段任务,统一发展共识,凝聚各界力量,齐心协力促进旅游产业发展。二是培育市场主体。不断优化发展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推进力度,做好政府搭台、企业唱戏这篇大文章,努力在招大引强和强化服务上,用真功、使真劲。充分调动旅游企业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发挥企业在全域旅游中的市场主体作用。三是鼓励全民参与。大力营造浓厚氛围,动员全社会力量,积极投身旅游产业,形成全区上下共同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强大合力。

四、突出“四大项目”,推进全领域带动

以总投资规模XX亿元的四大重点旅游项目为支撑,发挥龙头项目带动效应,加快项目建设步伐。全力推进投资XX亿元的XX项目、投资XX亿元的XX项目、投资XX亿元的XX健康小镇及民俗小镇项目和投资XX亿元的XX世界非遗小镇和影视小镇项目建设。要保配套、强服务,对水电、路、气、讯和污水处理等配套设施,超前谋划,提前安排。在用地保障、规划设计、手续办理等方面全程帮办、跟踪服务,确保项目早启动、早开工、早建成、早达效。

五、突出“多点发力”,推进全产业融合

第9篇:生态农业旅游规划设计范文

为了进一步推动__城区生态建设,11月16日,在__区政协副主席__*的带领下,第五视察组视察了我区生态城区建设情况。

一、__生态城区建设的成绩

__区坚持科学发展观,围绕把我区建成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生态城区的总体思路,以打造生态城区为主线,以城市景观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为重点,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合理投入、生态优先、科学建绿的原则积极开展生态城区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通过强化宣传,提高认识,使生态理念深入人心;二是以规划为先导,生态城区格局基本形成;三是划定绿化保护禁建区域,生态保护卓有成效;四是实施绿化景观改造,生态环境大为改善;五是打造竹类特色景观,“生态__”灵气激发;六是开展“蓝天、碧水”行动,“水碧、天蓝、地绿、气清”基础奠定;七是注重历史文化保护,保持__文化特色;八是抓好点、线绿化,城市外貌大为改观。

二、__生态城区建设存在的问题

1.生态城区内涵模糊,混淆绿化和生态概念。生态城区建设应该包括以下六个方面,即生态卫生建设、生态安全建设、生态产业建设、生态园林建设、生态景观建设、生态文化建设。我区生态园林建设、生态景观建设比较突出,其他方面重视不够。

2.基础设施相对滞后,生态城区底气不足。城市排污干管的铺设缺乏长远意识,干管管径小于居民小区支管管径,导致废水排泄不畅,严重污染居民小区环境,同时也会导致重复开挖,重复投入。这种现象城北新区尤其突出,其主干管道管径仅为50厘米。污水处理场选址不合理导致下半城污水无法排入污水处理场,导致直接排入嘉陵江的情况。

3.竹类种植突出数量,人文内涵挖掘不够。竹蕴含着丰富的精神。我区在建设“竹海生态城”时缺少对竹子精神挖掘与宣传,市民未能与政府完全同心。

4.重视城区点源、线状绿化,居民小区、城郊结合部生态建设弱化。城区重视街区景观景点、公园、主干道路沿线绿化美化,居民小区重视不够。环抱城区的乡村景观在城市环境中的重要价值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城区建设割裂城乡之间在景观、居民活动空间方面的联系,使得居民和外来者失去对小区关键性生活价值追求的体验。对生态城区建设缺乏全局与长远意识,对城区范围的认识相对狭窄,目前的设计主要停留在城市建成区或者规划建设区域,而城区的希望在于城市之外,生态城区建设要延伸到乡村,特别是城郊结合部。

三、对城区生态建设的几点建议

1.以加强城乡规划为先导建设生态城区。规划是发展的前提,是城区发展的定位器,城区的生态化首先是规划的生态化。生态城区规划就是把生态理念贯穿于城区规划设计的全过程,构建生态城区、生态新村、生态社区、生态小区体系,对城区布局、结构、建筑、色调、雕塑、植树品种等要用生态学来审视,使城区平面、空间显现艺术性生态性。由于小城区规划相对于大城市要简单得多,因此也更加有可能将城区规划直接做成生态规划,而不是在城区规划外另开炉灶进行生态规划。在规划中要以生态学为指导,在规划评审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西南大学的智力优势,请有关生态专家参加。

2.以培育城区生态产业为内涵建设生态城区。产业是城区的血液,产业旺,城区兴、人民富。城市的发展必须要有强有力的产业支撑,城区生态建设需要发展生态产业。一是发展竹类产业,大力发展竹类产品加工业,开发竹类特色旅游产品。二是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全力扶持无污染的产业,特别是教育、科技产业发展。三要加快生态农业建设,以作为生态城市外在和内涵上的进一步延伸。突出农业产业化,重点培育和发展现代科技农业,结合江东生态农业园区建设,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发展为城市服务的配套种养殖业。

3.发挥政府在生态城区建设中的关键作用。政府工作人员应具备基本的生态学知识。可编制一个生态城区建设规划纲要,用来指导城区规划、建设和管理,使得城区生态建设工作日常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