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网络技术课程培训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体化教学模式是一种强调理论和实践整合的教学方式,在实际应用中除了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以外,还要帮助学生将自身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强化理论和实践之间的联系,提升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但是当前实践中仍然存在一系列问题,有待完善。不难看出,一体化教学模式在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改革中应用是尤为必要的,加强对其研究有助于为后续教学工作提供参考。
1.一体化教学模式应用意义
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已经成为当前职业教育中重要组成部分,学科从最初开设到现今,经过了不断的完善和创新,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法都有了很大的创新和进步。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作为一门专业性较强的课程,在当前教育背景下如何能够有效提升教学质量,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成为当前教学工作者的工作开展方向。就当前职业院校建设和发展中,很多学校仍然使用模仿本科院校编写的教材,教材内容存在较大的局限,教材中的内容主要是以OSI模型为基础进一步论述网络层次结构和计算机网络原理。同时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TCP/IP网络协议,并未将新技术和设备融合到教学内容中,不利于学生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培养,脱离了国家对于计算机网络专业型人才培养要求。
高职院校由于学生自身知识水平较差,实践操作能力偏低,难以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导致理论和实践脱离现象的出现。针对此类问题,应该坚持培养技术人才的教育目标,应用一体化教学方式,改善传统填鸭式教学方式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一体化教学,有助于学生知识和实践能力整合,充分将自身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同时,有助于教师自身教学能力的提升,改善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丰富专业知识,为教育事业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一体化教学在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中应用存在的问题
2.1教师综合能力不足
很多教师自身仅仅局限在计算机网络专业知识学习中,认为只需要学好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即可有效地开展教学工作,实践操作能力偏低。由于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理论知识辅助实践操作,仅仅通过知识的讲解是很难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记『乙专业知识,长此以往,教学将变得十分枯燥、乏味。无法通过语言描述来帮助学生了解到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工作原理,教学成效偏低。与此同时,很多教师自身过于注重教学质量,忽视了实践操作,故此,在实践教学中不仅未能充分体现一体化教学本质目的,还产生了很多的误会。诸如,一位北大青鸟的教师在教学中,带领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将电缆误解成了光纤,将两台计算机连接在一起,这样不仅没有获得预期教学成效,还造成了两台计算机的故障,差点造成计算机引燃。这一问题正是由于教师自身实践能力不足导致,不利于一体化教学活动有序开展。
2.2学生学习兴趣不高,主动性发挥不充分
在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教学中,应用一体化教学方法主要是强调理论和实践之间的整合,但是部分教师自身尽管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储备和实践操作能力,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却很难让学生对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产生足够的兴趣。由于兴趣的缺失,自然难以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程内容学习中,教学和实践相脱离,难以形成更加良性的教学活动,教学成效不高。
2.3教材缺乏一体化
在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一体化教学中,由于教学模式的突出优势,当前已经被广泛应用在高职院校教学中,但是相配套的教材种类较多,缺少一体化的教材为教学活动有序开展提供支持和保障。就当前高职院校现行的教材中,对于计算机网络技术介绍较为全面,将学术界研究多年的理论知识作为坚实的后盾,但是在实践操作教学中,教师更多的是凭借自身专业能力和多年以来积累的工作经验,为学生提供指导和帮助。由于教师自身所掌握的操作经验涉及范围较广,经验多种多样,在起到一定促进作用的同时,也存在相应的弊端,即便学生掌握了丰富理论知识,仍然缺乏完善的操作方法支持。这一问题已经成为当前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一体化教学中首要待解决问题之_,需要对现行教材内容做进一步完善和创新,达成一体化教学目的。
2.4就业困难
尽管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在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教学中广泛应用一体化教学模式,学生也可以有效地将自身所学知识和实践整合起来,但是仍然有一个严峻的问题摆在面前,即毕业生就业问题,仍然有大量的毕业生被企业拒之门外。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上涨,很多学生由于自身专业水平偏低,缺少和专业对口的工作岗位,或是由于自身工作经验不足失去了很多机会。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多数企业将重心局限于自身经济效益,对毫无经验的毕业生重视程度不高,严重打击了学生的自信心。这对学生的未来发展产生了十分不利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经济建设和长远发展。
2.5实践场地和设备匮乏
实践操作是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理解和记忆的主要途径,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有助于在未来就业竞争中占据更大优势,同时也是一体化教学的一项重点内容。但是,由于很多高职院校对于一体化教学方式的认知不足,导致实践工作开展中难以严格遵循实践教学标准进行,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校园建设中,学生缺少计算机设备,甚至有的学校只能几个人共用一台机器,难以进行有效操作,由于学生长期缺少实践机会,对于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学习兴趣逐渐淡化,不利于后续教学活动开展和一体化教学目标的实现。
3.一体化教学模式在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中的创新应用
3.1加强教师综合能力的培养
当前职业院校中,教师自身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偏低的问题尤为典型,严重制约一体化教学模式在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中应用。基于此,首先,组织教师进行专业实习培训和学习,促使学生能够掌握更高水平的计算机实践操作能力;其次,选择与学校建立合作关系的企业协商,为教师提供实习机会,安排专门人员带领教师来提升自身实践动手能力,解决疑难问题;最后,教师可以利用自身闲暇时间去参加时间活动,诸如,在电脑科技城和中关村参加志愿者活动,切实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
3.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落实一体化教学
在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教学中,为了能够充分发挥一体化教学优势,可以通过加强实践的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诸如,在课程学习前,组织“网络技g创新发明会”,在会上邀请众多计算机企业工作员工,让这些员工将自身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中的创新展现出来,并仔细讲解创新所在,这样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其提出自己的见解。这样的活动能使学生保持长久的学习兴趣,学习到更多的计算机网络技术知识,为后续的教学活动开展奠定基础。
1.要以学生为主体
素质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原则,因此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信息技术的相关技能发挥也要与学生对课本的挖掘结合。也要制定相应的信息技术课程不同学段的目标和内容与其认知发展水平相对应。
2.实践操作性
网络环境信息技术要让学生进入实践操作,一定要让他们亲自操作实践,否则就成了纸上谈兵,不会见效,实现文本讲授和实践操作的整合。
3.信息化和网络化密切结合
学习的人要提高信息处理的能力,而他们则要利用一定的工具进行信息处理,特别是对相关信息的整合处理,就是要在网络下才能实现的。
4.创造性
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与实践是一个步入学校课堂教研比较短的事物,它需要不断地创新总结,不断提高理论和实践,网络是信息技术课教学的基本要求和本质反映,因此要有创造性。
二、网络环境下校本课程探究
校本课程教材是实施网络教材、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开发研究与实践的载体,要依据它为内容进行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的整合。同时,将这一内容在新型技术课程中进行尝试和探究。作为教师要积极探索,认真钻研,使这一校本课程的教材内容和结构设计建立在网络背景的理念基础上,引导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得以提高以及信息技术素养和综合能力的提高,为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的新型人才而服务。因此,可以从教师、学生两个方面来进行。
1.强化教师的培训
作为学校要建立校本课程的资源网站,让老师充分发挥网络技术上的优势,使所要研究的校本课程发挥网络技术,不断推进教材的出新。教师要利用网络条件下使用信息技术手段去研究和实践校本教材,要提供合理、丰富的网站链接,给学生的学习创造条件。应该利用学校的网络资源库提高教师对校本课堂的研究,不断总结经验及教训,形成阶段性的理论。有计划地进行教师培训,熟悉网络环境下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校本课程研究和实践的一般程序和要求,要懂得此项研究和其他的一般学科是有其不同的特点,强化教师这一内容的培训。要研究教学方法,研究实施措施。还要改变传统的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不能主观臆断,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学习,研究出有利于学生的自评和互评的评价策略。通过激励性的评价快速促进学生适应网络环境下微机技术校本课堂的教学效果。
2.强化学生的学习
专业的发展离不开服务当地经济发展的需求,通过分析当地经济社会的需要,提高网络技术专业学生的就业率、找到适合网络技术专业发展的办学模式十分重要。网络技术专业必须围绕课程支撑体系,在此基础上进行网络技术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选择与专业核心要素有关的基础理论知识,以构建知识和培养应用能力为重点,将职业能力与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重新整合成新的课程体系,强化动手操作能力,培养高质量的网络工程人才。
1目前网络技术专业的教学现状
.1.1重理论,轻实践
当前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课程教材中,所涉及到的内容依然延续高校教材模式,其内容理论知识点多,实践操作部分少,缺乏专门针对实际项目来编写的教材,这样就使得网络专业课程教学时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灌输式教学。
1.2实验设备不足,影响实验开出率
很多高职院校由于经费的不足,或是由于对网络技术专业的投入不多,使得缺乏配套的网络实验室,或是设备数量不足、更新较慢,严重影响了网络专业课程的实践。
1.3教师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缺乏项目工作经验
多数教师都是高校毕业后直接进入高校从事网络技术课程的教学,没有从事过具体的网络设计、网络规划等企业工作经历,也没有项目工作经验,所以缺乏对大型网络形态和网络设备的感性认识,很难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这些都对网络技术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挑战。
1.4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够,知识扩展能力较差
高职院校学生整体素质存在较大的差距,大部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高,存在自学能力差、缺乏自主学习动力等现象。他们的能力差异性大,对教学内容有的 “吃不饱”,有的“吃不了”; 他们在学习方式上喜欢动手操作,进行实践性强的实际操作。
2教学改革的思考
2.1整合教材,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
网络技术发展迅速,产品的不断更新换代,要与市场对接得比较紧密,突出专业课程的职业倾向性,以职业能力作为配置课程的基础,研究课程设置的方法,由企业、院校联合调整、选定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走“订单式”培养之路,同时也要增强课程的灵活性,形成模块化、弹性化的课程体系,以适应行业和社会对应用人才规格多变的需求。教学内容改革还要与计算机技能认证考试相结合,并与华为或思科等网络公司合作,开设相关认证课程,并鼓励学生学完课程后积极参加认证考试,获得相关职业操作资格。
2.2创新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手段
改变常规“理论 + 验证性实验”的模式,应以项目工程的运作模式组织实践教学,增加多样性的实践活动形式。特别是网络综合实践课程强调的是对实践性和专业化的聚合,改变实践形式的单一性,构建模拟和真实两大实践环境,增加学生的实战经历和技能。利用网络化的教学平台,使得学生可以在课外自主学习。依托校园网建立的课程专业平台,公布最新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信息,提供资料的交流和资源的共享;学生也可以通过论坛参与讨论,并提供规范的问题专业化解决方案,让学生能够通过网络,按照操作规范指导要求自主地解决一些问题。同时还要多开展专题讲座,专题讲座的过程突出内容,确保专题讲座的效果,同时要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如在进行“计算机安全维护”的专题教学中讲解“黑客”的危害时,以电影视频剪辑材料放映给学生观看,同时调用“微软的安全讲座”等提供给学生学习,并现场演示黑客的攻击与防守的过程及危害,使教学更加生动形象。
2.3完善实验室建设,采取工学结合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根据课程体系的要求,结合行业的需求,网络技术专业实验室要内容丰富,实验室设备要能涵盖局域网、广域网、无线、网络安全、VoIP、综合布线等实用技术功能模块,全方位为学生提供实践动手的机会。 并要不断完善设备类型和数量,满足多种实验要求,可以根据多种需求进行扩展,让学生在实验中有机会充分发挥创新能力,根据实验目的自行完成实验的设计与配置,并且可实现实验室内部网络与校园网的轻松连接。 同时还要加大实训基地的建设,使学生的实训基地得到充分的保障,给学生创造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让学生跟着公司网络工程师完成工程项目,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能得到充分的历练,从而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2.4加强教师再培训,增加项目经验
按照高职教育的特点,所有专业教师都要是“双师型”,既是教师,又是工程师,所以在现有的基础上,安排教师每学期利用假期时间进行市场调查或直接参与企业顶岗实践,使课堂理论教学、实验课、社会实践的内容相互验证,并把最新的技术融入教学当中去,根据市场行业需求自编教材,把能力培养与市场需求高度统一。同时还要与企业紧密联合,把企业工程师引进课堂,根据真实案例指导学生完成项目实训,并带领学生参与到实际的网络工程项目开发过程中,为学生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2.5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
高职教育新教法中所倡导的是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能片面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而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要防止“放羊式”教学。学生是教育的主体,但需要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调动、培养他们的自主性、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学习的。教学既不能重教轻学,也不能重学轻教,两者没有孰重孰轻的问题。
最近,我们到各县区去,充分感受到各地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视,感受到教育工作者对信息技术教育的热情。同时也听到了从事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的老师的一些反映,发现了一些问题。
一、中小学信息技术新课程内容的选择问题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是否与教学目标相一致?我市一些老师反映,目前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内容整体偏软,许多教材是围绕微软公司产品的培训,重视操作技术的训练,在信息获取、加工、应用等方面还有所欠缺。
随着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教师水平的提高,适当增加综合应用内容的课程,增加应用软件课程都是有可能的。如可以增加一些有关机器人、动画制作等方面的内容,以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如果课时不够,可以安排在选修内容里。
有些教师对零起点问题提出质疑。零起点方案的提出是考虑到全市大多数县的情况,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师资队伍、设备投资等方面因素的限制,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因此《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才提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都以零为起点。该方案必然会使小学、初中、高中教材中都有若干内容重复。但是一些信息技术教育发展比较好的县两三年之后就不能再是零起点了。因此,我市一些教育工作者已经开始着手研究小学、初中、高中教学内容的合理衔接问题。
对于程序设计模块,《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安排在高中阶段开设,笔者与我市有关信息技术老师商榷后认为,只在高中阶段开设程序设计课,似乎晚了一点,可在初中阶段添设一部分程序设计的基础知识。
二、中小学信息技术新课程的评价问题
教学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教学评价要以教学目标作为依据。中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评价的基本原则是:发展学生个性、鼓励创新精神、重视教学效果、方式灵活多样。
如何评价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效果?评价的理念、方法、手段都将成为今后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指挥棒。现在全市各地许多学校都在积极开展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评价的研究与试验。目前,我们看到有两种比较好的评价模式:操作评价和作品评价。
湛江市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在线考试试验工作是一个比较成功的案例。湛江市教研室利用局域网进行信息技术学科的高中毕业会考,共有3万名高中学生参加了考试。通过无纸化考试系统提高了考试的效率,同时也真正考察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作品评价在全市各地都可以看到,许多老师给学生布置了任务:用所学的软件完成一件作品,并根据作品的质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笔者认为中小学生电脑制作活动是作品评价的最高形式。
三、中小学网络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网络教学是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重要的组成部分,开展网络教学的目的是要让中小学生学会利用网络获取信息,扩大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但从目前来看,网络教学开展的并不十分顺利,影响中小学网络教学的因素有:
(1)网络的传输速度慢,影响教学效果;
(2)因特网中所呈现的某些不良信息给学生带来负面影响;
(3)教师缺乏网络环境下教学的经验。
同时,我们观察了解到,目前许多中小学生学会上网之后,主要兴趣在通过网络玩游戏、聊天、看电影、听音乐,并没有把网络作为获取信息的工具来使用,与我们确定的教学目标相去甚远。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中小学生无目的上网,把上网当作一种消遣的方式;
(2)中小学生缺乏自制力,在网络中非常容易迷失方向;
(3)中小学生不知道能用网络干什么;
(4)中小学生缺乏网上学习的方法;
(5)适合中小学生学习的网上资源不足,或中小学生不知道有哪些可以利用的网上资源。
针对这些问题,解决的对策是:
(1)教师通过教学有意识地引导中小学生利用网络有效、有益地学习,比如,在中小学里广泛开展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
(2)教给中小学生掌握网上学习的方法,比如搜索引擎的使用方法、信息下载的方法,并向中小学生提供一批相关的专业网站信息;
(3)通过活动积极引导,比如,组织各种形式的竞赛活动、展示学生作品等;
(4)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共同丰富适合中小学生使用的网上学习资源。
另外,如何避免网上不良信息对青少年的干扰,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中缺少对学生进行网络安全方面的教育,许多信息技术教材中只讲因特网的长处,而忽略了因特网不利的一面。因此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有必要增加这方面的内容。
四、课程整合与信息技术课、教师培训的问题
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是把信息技术当作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资源、手段和环境,使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师要用教育信息化的最新理念来指导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创造性学习的能力。
目前,我市有一部分老师认为,将来实现了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整合之后,将取消中小学的信息技术课。其依据是有一些发达国家的中小学里并没有开设信息技术课,所以我们的中小学也不必开设信息技术课。这种观点正在中小学里不断蔓延,影响到一部分信息技术课教师的积极性。一些县的教研部门也在担心,培训信息技术课的教师要花费很大的精力、时间和经费,如果10年以后这门课程消亡了,到底是否值得花那么大的力气去搞教师培训。
其实,我市经济还不十分发达,还不可能做到家家都拥有计算机、人人都能上网。所以只能采取在学校开设课程这种形式对全市的中小学生进行信息技术的教育。
应当承认,目前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有相当一部分教学内容是可以融入到其他课程中去的。比如,文字处理可以和语文课进行整合,电脑绘画可以和美术课进行整合,几何画板可以和数学课进行整合等。
但是也有一部分内容是无法融入到其他课程中的,例如,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的教学,多媒体信息的加工处理等。所以,即使实现了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信息技术课也还是要继续开设下去,无非是增加或更换新的教学内容。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操作使用计算机和网络这些工具,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如何运用工具去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应用信息、传输信息以及进行信息素养的培养等等。
信息技术课程与课程整合其实是两个问题,即学习信息技术和利用信息技术学习其他课程。在第一个问题中,是以学习信息技术为主,在第二个问题中是把信息技术作为认知的工具学习其他的课程。如果学生没有掌握信息技术这个工具,他们也无法运用信息技术去学习其他的课程。
目前,我市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需要大批计算机网络等硬件设备的支持,需要有丰富的教学资源,需要有一大批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教师,需要有与之相配套的教材等。总体上看,这一过程不会太短。
教育信息化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受到了信息技术的教育,教师转变了教育观念,掌握了新的教育技术手段和理念,教学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教学资源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因此,在中小学里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对促进教育信息化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五、中小学信息技术新课程教材出版方面的问题
随着全市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教材的需要量越来越大。目前,已经出版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材已经突破了100套。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材大战已经出现。在现有的教材中,出现一些问题:
1. 一些教材简直就像某个应用软件的说明书或上机手册。
2. 有科学性错误:一些教材中对信息技术概念的描述不准确,给学生造成错误的印象。
3. 计算机教材的翻版:一些地方的信息技术课教材只在过去计算机教材的基础上增加了一点信息技术常识,然后冠以信息技术课的封面,换汤不换药。
4. 教材与教学脱节:现在很多学校的老师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但配套的教材还是以传授知识的形式编写,没有体现任务驱动的教学思想,因此,教师反映上课并没有真正按教材的体系进行教学。
5. 教材形式单一:大部分信息技术课的教材还只是纸制教材,没有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
教育部为了正确引导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材的出版,已经正式发文,明确规定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要求各地组织有经验的专家编写教材,并鼓励教材形式的多样化。为了控制教材的质量,加强了教材审查推荐制度,规定只有通过审查的教材才能上教材目录,才能推荐给中小学选用,同时还要建立教材的试用和评价制度。
笔者认为,在编写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材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 吸收有教学经验的教师参与教材的编写。
2. 加强信息技术知识方面内容的介绍。
3. 把握好教材内容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4. 探索研究如何在教材中体现任务驱动的教学思想。
关键词:高职;网络安全技术;教学改革;微课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5)19-0105-01
随着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的广泛应用,导致网络不安全的因素越来越多,网络面临前所未有的安全威胁,社会对网络安全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根据社会需求,培养网络安全技术人才成为高职院校的重要任务。本课程应理论联系实际应用技术,着重强调实用性和操作性。
1课程特点
网络安全技术涉及硬件平台、软件系统、基础协议等方方面面的问题,复杂多变。在高职教学中主要有如下一些突出特点。
1)知识面广。网络安全技术课程内容包含网络安全的基本,理论、网络安全技术、软件配置及使用、服务器配置与应用和网络安全维护等知识,如:网络安全的基本概念,加密技术,数字签名和认证技术,防火墙技术,入侵检测技术,端口扫描和嗅探技术,黑客攻击和防范技术等,该课程涉及知识点多而杂。
2)先修课程多。网络安全技术课程是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它需要的先修课程有:计算机网络基础、操作系统、网络设备配置等。学生需要掌握以上课程知识,才能更好地学习本门课程。
3)网络攻击手段变化快。随着网络安全技术的广泛应用,由于各种原因,网络攻击手段越来越复杂,与防范技术不断较量。因此,网络安全课程教学内容也需要不断地更新。
4)突出实用性。学习本课程的最终目的是能解决网络安全问题,因此学生必须能动手解决实际问题。本课程需要学生学会的内容有:windows操作系统的安全设置、使用sniffer等抓包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使用X-Scan等软件扫描系统漏洞、提升Guest用户权限、WinRoute过滤规则、用PGP加密软件发送邮件、使用sessionwall等入侵检测软件对网络进行实时监视、用ISA防火墙软件设置网络过滤规则、远程桌面连接、灰鸽子的内网上线配置、Snake跳板、EasyRecovery的数据恢复等,通过以上实训,学生能掌握网络安全的基本防护。
2网络安全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高职院校以培养技术型人才为主要目标,使学生具备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重视实务知识的学习,知识的讲授是以能用为度,侧重相关知识的实际综合运用,强化职业技能的训练。
1)教学内容改革
网络安全课程教学内容多而杂、且更新速度快,在64学时内不可能将网络安全的相关知识全部学完,这就需要教师精心挑选典型的内容,重点突出当前最紧急最重要的网络攻防内容。本课程按照网络安全防护过程划分为如下三个部分。
事前预防:本部分主要是对网络安全相关知识的介绍,包括网络安全概述、操作系统安全常识、病毒知识介绍。通过这部分的学习,学生应了解网络安全面临了哪些威胁;理解网络出现安全威胁的原因;掌握操作系统有哪些安全漏洞;掌握操作系统的安全策略如何实现;掌握网络病毒及其防治。
事中检测与治理:第二部分主要内容是关于网络运行过程中的相关安全技术,包括加密技术、防火墙技术、黑客攻击与入侵检测、虚拟专用网、网络通信安全和Web的安全。这部分内容是网络安全课程的重难点及疑点,学生学起来比较费劲,教师应在这部分内容做精心的准备。
事后恢复:最后一部分主要内容是关于在网络安全事故发生后如何恢复的技术,包括数据备份技术和安全恢复技术。
2)教学方案的改革
网络安全课程的实验环境要求复杂,需要交换机、路由器、防火墙等网络硬件设备;还需要扫描、抓包、网络监控、加密等软件工具。目前各大高职院校都存在设备不足且落后的局面,因此需要教师充分利用已经拥有的硬件设备和软件工具,并针对各自的情况制定严密的教学方案。
微课教学法。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技能点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由于《网络安全技术》这门课程难点疑点较多,且动手操作点较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常常会感到非常吃力。教师录制的微课则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课后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反复观看,还能动手反复操作,做到轻车熟路。
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本课程的教学过程是:教师简单介绍完理论知识后,马上动手演示网络安全攻防过程,学生跟着教师动手操作实验,即边学边做。因此把上课地点安排在多媒体实训机房。多媒体实训机房包含的设备有:投影仪、麦克风、手写白板;60台安装了若干网络安全防护软件的计算机;10组交换机、10组路由器、10组防火墙、10组入侵检测系统等。
案例教学法。本课程内容复杂但也非常精彩和引人入胜,可以用非常有趣的例子作为项目引导学生。如:熊猫烧香病毒、特洛伊木马的电影、QQ被盗、密码破解、网络抓包监控等有趣案例来吸引学生主动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3)考核方式的改革。
传统的形成性考核包括了学生的期末笔试部分、出勤、平时表现等组成,这种无法体现职业岗位需求。本文提出采用以证代考的方式来考核学生,参与工业与信息化部全国网络与信息技术培训考试项目(NTC)。NTC考试侧重于实用性,考试内容涵盖实际工作内容,考试内容充分体现技术应用的特点,能真正反映应试者的真实工作技能。以NTC考试来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增强学生的职业竞争能力,使学生能与将来的工作岗位零距离对接。
关键词:教育教学;网络信息;校本教材;实践研究
随着计算机事业的突飞猛进,信息时代已经步入了当今社会及世界的前列,渗透到各个领域及角落,它时刻改变着国家、企业乃至个人的竞争意识。教育信息在网络的环境下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它们的使用往往超出了文本的范围,从而形成了信息交流和传递的网络化、智能化的特点。同时教学模式也发生着根本性的转化。因此,我们要跟随时代的步伐,投入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教育的大潮中,对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的研究与我们课堂教学进行整合研究探讨,作为我们的校本课程开发要紧密地结合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技术,研究出符合新形势下教育发展的新路径,不断进行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与实践,为教育教学发展增加新的活力和作用。下面就结合这一内容谈谈我们的思考与尝试,望广大同仁们给予参考和指正。
一、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特点
1.要以学生为主体
素质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原则,因此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信息技术的相关技能发挥也要与学生对课本的
挖掘结合。也要制定相应的信息技术课程不同学段的目标和内容与其认知发展水平相对应。
2.实践操作性
网络环境信息技术要让学生进入实践操作,一定要让他们亲自操作实践,否则就成了纸上谈兵,不会见效,实现文本讲授和实践操作的整合。
3.信息化和网络化密切结合
学习的人要提高信息处理的能力,而他们则要利用一定的工具进行信息处理,特别是对相关信息的整合处理,就是要在网络下才能实现的。
4.创造性
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与实践是一个步入学校课堂教研比较短的事物,它需要不断地创新总结,不断提高理论和实践,网络是信息技术课教学的基本要求和本质反映,因此要有创造性。
二、网络环境下校本课程探究
校本课程教材是实施网络教材、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开发研究与实践的载体,要依据它为内容进行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的整合。同时,将这一内容在新型技术课程中进行尝试和探究。作为教师要积极探索,认真钻研,使这一校本课程的教材内容和结构设计建立在网络背景的理念基础上,引导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得以提高以及信息技术素养和综合能力的提高,为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的新型人才而服务。因此,可以从教师、学生两个方面来进行。
1.强化教师的培训
作为学校要建立校本课程的资源网站,让老师充分发挥网络技术上的优势,使所要研究的校本课程发挥网络技术,不断推进教材的出新。教师要利用网络条件下使用信息技术手段去研究和实践校本教材,要提供合理、丰富的网站链接,给学生的学习创造条件。应该利用学校的网络资源库提高教师对校本课堂的研究,不断总结经验及教训,形成阶段性的理论。有计划地进行教师培训,熟悉网络环境下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校本课程研究和实践的一般程序和要求,要懂得此项研究和其他的一般学科是有其不同的特点,强化教师这一内容的培训。要研究教学方法,研究实施措施。还要改变传统的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不能主观臆断,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学习,研究出有利于学生的自评和互评的评价策略。通过激励性的评价快速促进学生适应网络环境下微机技术校本课堂的教学
效果。
2.强化学生的学习
由于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技术文本课堂研究,还有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学习,在学生这一方面,要进行探讨,分小组进行操作网络信息技术学习,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比如干部负责小组领导、家里有没有网络、成绩等等进行分组训练学习。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要激励他们发问性的学习,这样才能使学生在陌生的领域得到更大的进展。鼓励他们的创新精神,让学生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全方位参与。鼓励学生的质疑问题,欢迎学生争辩,欢迎学生发表独立见解,保护学生的创新精神。
总之,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与实践刚刚起步,有很多需要研究探讨的实际问题,它需要我们用很长时间和功夫研究和实践,不断地总结经验和成果,加大研究的力度,并且结合素质教育进行更加新颖的研究,力争取得更大的成绩。
参考文献:
以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工作中心,新学期的研训工作。不断加强学习与研究,特别是学习《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和《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以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提升课程实施的能力和研究水平。深入了解并及时解决信息技术课程实施中的困难和问题,并对这些困难和问题进一步开展专项研究。总结、推广课程实施中的教学经验,探索教学规律,课程改革的实践中,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技术课程建设与实施能力。加强研训基地和学科中心组的建设,引导广大教师进一步落实学科教学建议,开展学科教学研训的系列活动,提升我市技术学科的教学水平,努力促进我市技术学科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二、主要工作
一)加强学习。
更新教学观念,组织全市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教师学习年新颁布的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进一步把握好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目标。提升对课程的理解和实施能力。继续组织高中学科教师认真学习高中《技术课程标准》省普通高中信息技术?通过技术课程标准教学要求》深入钻研教材。
重点突出对“信息素养”和“技术素养”认识与理解。组织全体教师开展互动研讨,对这两个指导性文件的学习与研究中。对“信息素养”与“计算机操作能力”之间的关系进行思考、辩析,倡导大家认真比照新颁布的指导纲要》与旧版纲要的变化与发展、与高中新课标的异同。期望通过深入的学习与研究活动,达到提高认识,明晰信息技术课程改革方向之目的
二)加强指导和管理。
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状况势必将发生一些变化。为此继续开展全市九年义务教育学段学校信息技术课程开设情况的调查与分析,随着《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实施。解动态情况,明晰问题所在
总结已有经验,对我市各高中通用技术课程开设情况、课时保障情况、课堂教学与资源建设等状况进行调研。掌握这门课程的实际状况。寻找主要矛盾,分析影响与限制学科发展的主要因素,理清理顺课程内部关系,把握学科改革发展的主要方向。
三)改善教研方式。
进一步明确教师在备课、上课、测试与评价、教学研究等各个方面的基本要求,1.组织全体技术任科教师认真学习《市中小学学科教学建议》并通过交流讨论。促进教师对专业发展基本途径的认识,养成专业发展的良好意识。
以期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课堂教学新模式,2.引导教师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研讨、教学沙龙和教学观摩活动。具有学科特色的课堂教学新方法,具有实践特色的学生学习新方式,以及具有动态特色的过程评价新亮点。引导教师认真进行教材分析、开展教学创意或教学设计竞赛、推进案例与课例评析以及练习与试题编制的研究,切实提高对学科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3.组织全市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教师加强对新版教材的研究和解读。针对新版教材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开展专项研究。如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和初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衔接、各年段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如何把握各年段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内容的螺旋式上升问题、不同年段信息技术学科适用教学方法的差异、义务教育阶段中信息技术课程相关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如何在学科教学中体现出以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为宗旨的课程目标等等。
积极推动技术学科网络教研平台的建设与应用,4.要充分利用网络技术的优势。加强对课堂动态生成资源的开发、建设、使用与评价策略的研究,帮助教师确立动态发展的课程观点,激发教师创新课程价值的意识,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智慧与教学实践能力。
四)重视教育科研。
新学期中,1.做好学科中心组研究课题《信息技术教学多维度目标达成的行动研究》持续研究工作。本项课题研究已经全面展开。要根据课题研究方案继续开展以教学实践为核心的行动研究,并做好中期评估的准备工作,要认真开展相关资料的整理、搜集,中期研究成果的总结与等工作。
将课题组成员的学习与研究活动从文本引向实践,2.继续以课题研究为载体。多开展课堂教学研究活动。
五)有效开展研训活动。
关键词:信息技术;问题分析;对策;素质教育
0 引言
《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规定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爱好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把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与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国家前教育部部长陈至立曾指出:“通过相应地开好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各地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实现多媒体教学进入每一间教室。积极探索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就是通过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和学的观念以及相应的学习目标、方法和评价手段。”
当前科技迅猛发展,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全面应用,对我们的信息技术课程的改革创新,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对信息技术课程进行内容的选取、教学方法的设计、教学观念的更新、学生兴趣的培养和结合其他课程等,值得我们教师好好反思。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批判地考察自我的主体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依据,通过观察、回顾、思考、诊断、自我反省等方式,对教学或给予肯定、支持与强化,或给予否定、思索与修正的过程。教学反思是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所进行的一种回顾、思考、总结、提升的过程,是教师提高个人业务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
1 《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为: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增强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技术素养,使其能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利用和操作计算机、通过网络资源获取更多信息。同时要把相关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相结合。由于各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尤其是城乡的发展不平衡,《信息技术》课程在各个区域的学校的教学情况有很大差距。笔者先在城镇中学教《信息技术》课程,后又在乡镇中学教《信息技术》课程,现将自己的教学切身体会与大家分享。笔者认为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目前还存在以下问题:
1)大多数学校硬件设备比较老旧,不能跟上发展需要。尤其是乡镇中学,由于经费投入问题,许多乡镇中学的计算机都是其他地方淘汰的设备,对信息技术教学有比较大的影响。比如使教学与实践脱节,学生对软件和计算机语言的笔试很熟悉,但对上机操作不行。
2)移动通讯技术在慢慢影响着中学生的学习。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手机在学生中的普及率很高,尤其是智能机的普及率呈上升趋势。而且由于3G业务的覆盖和4G业务的出现,移动通讯的网络传输速度远远超过了学校机房的有线速度,这样造成学生对上课的兴趣大打折扣。由于学生对虚拟键盘的接触,导致学生键盘打字速度大大降低。
3)由于操作系统和一些应用软件更新升级太快,书本内容不能及时更新。导致很多时候教学大纲里面的内容实用性不强。比如教材中操作系统一块,大多都是基于Windows XP,现在大部分机器上面都是安装的Win7或者Win8,一些移动设备上装的是安卓(Android)、IOS、塞班等系统,这样让我们的教学不能满足素质教学的目标。
4)在目前虽然是提倡素质教育,但是中考制度,让我们的教学还是停留在应试教育模式下。导致很多学校对《信息技术》课程不重视,尤其是乡镇中学,领导不重视,课时安排太少,教师教学偏重理论缺少能力培养。
在目前素质教育大背景下,及教学改革与创新大力推进的情况下,如何做好中学的《信息技术》课程教育,值得我们思考。
2 应对措施
2.1 如何进行教学内容选取和教学方法的设计
目前中学《信息技术》教材内容主要分为:信息技术基础、操作系统、文字编辑、网络技术、程序设计、计算机硬件等几大项,内容比较陈旧,跟不上发展需求,忽视实际应用,很少涉及跨学科的知识,因此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内容进行补充,具有时代性、实用性和应用性的相关内容,或者根据目前的中学生的学期情况引入其他学科知识,把《信息技术》课程的相关知识与其他学科内容进行有机结合。根据实际的教学经验,笔者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了如下改革:
2.1.1 教学内容选取方面
在信息技术基础方面,引入当前一些高科技知识,同时在课堂中展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引入智能科普知识、生活中的电子商务知识和3D成像技术等。在操作系统方面给学生比较不同Windows系统的功能,并给学生呈现一些移动设备的操作系统,比如在课堂给学生呈现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不过在实际教学中这些设备都是自己想办法提供),与投影的链接和学生电脑的链接。在文字编辑处理方面不单纯用简单的word操作,而且以QQ空间背景的形式给学生呈现,让学生把图片编辑(photoshop)、动画编辑(flash)、视频编辑和文字处理相结合,同时让学生给一些语文课本上的文章进行配背景和音乐等。在网络技术方面,增加网络安全知识,从学生普遍出现的账号丢失情况引入相关的网络技术。在程序设计方面,让学生和数学公式相结合。在硬件方面,不限于图片展示,可以拿一台机器给学生进行拆装,增加学生的兴趣,同时告诉学生哪些地方容易出问题,哪些地方出了简单问题如何处理。
2.1.2 教学方法设计方面
每次课堂安排都是以一些生活中的问题、科学技术和科普知识开始,导入当次课程的项目之后,按照任务驱动式进行教学,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的兴趣和实际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着手,在课堂中不单纯采用投影形式进行展示,让每个学生都参与项目中去,同时结合一些时间节点的安排,比如在讲授文字处理和图片处理的时候,把这些内容结合起来安排在一些重大节日之后进行讲授(上学期安排在5月1日之后,下学期安排在10月1日之后),让学生把假期中的感受和照片在自己的空间里面和大家分享,这样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同时也满足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由于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科成绩的发展不平衡,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进行一些任务的选择,领取自己感兴趣的任务来实现目标,在这些任务中,我们可以与其他科目教师进行沟通,把他们的一些教学内容全来,比如语文老师的散文配图、配乐和ppt制作等,让学生利用网络进行图片和音频资料的下载,然后进行文字编辑。同时安排一些任务让学生课后完成,同时把学生的作业在网络上呈现,进行评比,这样不仅能够督促学生学习,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够让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能够让他感受到《信息技术》这门技术能够给他的生活和学习带来方便。同时也满足了素质教学的目标。
2.2 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素质
2.2.1 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兴趣和特点,正确引导。
信息技术在我们的生活中越来越重要,尤其是网络的开放和电脑、手机的普及,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和玩手机的情况很多。而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为:培养学生通过对信息的获取、加工、分类、管理、等过程,完成生生间、师生间的信息交流,提升学生对信息理解能力,运用信息手段解决生活和学习中出现的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信息素养。如何正确引导呢?可以让上课喜欢玩手机的同学,在讲授操作系统中补充手机的操作系统的时候让这些学生把手机连接在电脑上和投影上面,让他来讲,这样一方面避免了学生上课玩手机,同时也让学生正确理解了如何利用手机,从而提高课堂效率,而且也让他们对手机有新的认识,从而避免上课玩手机。
2.2.2 营造良好的信息技术环境,发挥创造力。
中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力很强,硬件条件相对较好的学校应以此为契机,在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教师的能力同时,为学生提供积极健康的信息内容,营造良好的信息氛围,多开设信息技术竞赛类的活动,既关注学生当前的学习,更重视学生的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为学生打造一个终身学习的平台。在开设此活动的时候,可以利用网络,让更多的人参与其中。对于硬件技术较差的乡镇学校,在此方面可能实施起来比较困难。
2.2.3 充分利用网络,人人参与。
在网络时代,我们不能让学生只知道利用网络聊天、打游戏、看视频和看新闻等(根据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利用网络都在做这些事情)。我们让学生都在网上递交作业,而且作业公开,让大家进行评比,这样不仅能够把所学的内容进行运用,还能够促进大家相互学习,同时也是对学生的相互监督,提高学生的参与性。
2.2.4 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个人素质,与时俱进。
在IT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对信息技术教师的知识带来挑战,很多信息技术教师还是停留在Windows2000或xp时代,对于目前的新的操作系统(Win7、Win8和Android等)知晓很少,同时对一些硬件的改变也不能很好掌握,尤其是移动通讯技术冲击的到来。因此需要信息技术教师能够及时掌握最新的知识,以便能够给学生讲授适应时代的知识,否则学生觉得知识太陈旧,就会使兴趣大减。当然在提高教师技术的时候,学校起到关键的作用,如果不能安排信息技术教师进行技术交流和培训,就很难实现知识的更新。
3 结束语
作为中学信息技术教师,要想把《信息技术》课程在当前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上好,需要从学校实际情况出发和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认真地分析存在的问题,积极寻求对策。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能照本宣科,需要即时更新内容,引导好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个性,把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生的生活学习相结合,让学生把信息技术和自己的兴趣、生活和学习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同时,学校需要大力配合,保证学生有创造的时间和空间。只有这样才能满足素质的内涵,把学生培养成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杨洁.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现状浅析与课程优化设置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基教版),2009(6):143.
关键字:中职教育 校企合作 人才培养
计算机网络人才的社会需求现状
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应用的普及呈现出高速的增长态势,使得现代社会网络无处不在,网络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日益凸现。近几年软件、互联网、电子商务行业的迅猛发展,职位需求有所增多,网络基础技能人才出现紧缺。据统计,市场对新型网络人才的需求高涨不下,而实际拥有量却有不足,网络人才的极度短缺已经成为阻碍社会信息化推进的瓶颈。国家信息部统计显示:今后几年,中国从事网络建设、网络应用和网络服务的新型网络人才需求将超过百万人,而现有符合新型网络人才要求的人才还不足20万。
我国的IT事业正在不断的做大,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人才缺乏的局面。重大IT以计算机相关专业为重点,急需职业院校为国家培养具有全球视野,掌握国际先进IT技术的网络布线工程师、网络工程师。从调查结果看,在我国,IT人才队伍还存在严重的结构失衡,呈现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形”分布,“两头”短缺:既缺高级IT人才,包括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和高级技术人才,更缺技能型、应用型信息技术人才即“IT蓝领”——大量能从事基础性工作的网络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因此基础扎实,有一技之长的中职学校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就业市场广阔。
中职学校计算机网络专业的教学和课程设置现状
目前很多中职学校在计算机网络专业教学上存在着这样一些问题:教学计划和课程的设置不合理,专业方向与社会需求结合不紧,学生技能水平不高,无一技之长等。因此,目前在中职学校中大多数计算机网络专业教学已和社会需求脱节,必须根据市场及行业特点进行修正,加强市场需要的网络专业技能培养,改变单一的结构,向网络专门化和行业化方向发展。
反思职业学校现行的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设置与课程开发,明显落后于职业岗位的技能发展需要,严重脱离市场需求。学校应该以企业需求为基本依据,以就业为导向,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应企业市场需要和有职业发展前景的、模块化的学习资源。采用“大专业、小专门化”的课程组织模式,用本专业职业能力结构中通用部分构筑能力平台,用灵活的模块化课程结构和学分制管理制度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要确定一套灵活的、符合市场需求的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应从企业岗位调研——>岗位技能分析——>确定专业方向——>专业课程设置——>制定教学计划——>搭建就业平台。
中职学校计算机网络专业校企合作的背景
我校做为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的全日制财经普通中等专业学校,致力于在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方面进行改革。希望能够通过校企合作模式,加强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方向建设。通过获取行业企业用人需求,构建与行业企业零距离对接的职业课程体系,率先开创更加实用高效的中职人才培养模式,在该专业成为同行业的示范。
锐捷网络做为引领技术和产品发展趋势的网络设备厂商,掌握先进的网络技术,了解行业对于网络专业人才的需求,有广泛的行业客户群、近千家设备销售和服务渠道。同时,有着成熟的行业人才培养体系。锐捷网络愿意帮助院校客户建立更加贴近企业用人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希望在教育行业寻找有着先进办学理念的院校深度合作,通过与院校开展深入校企合作,将先进的人才培养理念与学校共享,共同培养人才,满足行业合作伙伴及用人的需求,同时打造锐捷网络精英人才培养解决方案的全国样板。
中职学校计算机网络专业校企合作范围
基于中职院校计算机特色专业建设的要求,双方的合作,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基础,通过调研行业企业的用人需求,对中职计算机网络类学生适合的职业、岗位及所需匹配的能力、素养要求进行梳理,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规划、师资队伍建设方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方案、配套所需的硬件设备资源等。
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双方以锐捷CPPI人才培养模式合作为基础,从职业技术、职业素养、岗位技能、行业应用四个方面综合培养学生的能力。通过建设核心职业技术课程,夯实学生必备的的职业技术基础;通过开展综合实训,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岗位技能、行业应用能力,以提升就业能力。
在校企合作内容方面,基于工作过程进行课程开发并设计教学过程;通过组织教师参加专业培训、参与企业项目、到企业实践培养双师与骨干教师;以帮助人才培养模式更好的落地为目标,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的创新机制。
中职学校计算机网络专业校企合作内容
1. 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合作
合作目标:经过调研,计算机网络类的中职毕业生,走上社会后以“计算机网络类管理人员”、“网络工程实施类人员”为主要就业方向;社会对于“网络管人员”、“网络工程师”的职业技能要求,以“局域网组建”和“企业网络安全管理与维护”为核心技术要求。为了实现上述人才培养目标,学校需要建立起相关方面的核心职业技术课程,以满足网络类人才培养的职业技术需要。同时,根据CPPI人才培养理念及社会用人需求,为了提升学生的综合就业能力,开发贴近用人需求的配套实训课程,提升学生的综合就业能力。
合作内容: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共同构建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1) 共同规划建设,2门校级精品课程,1门专业核心课程。
建设以“局域网组建与管理”、“企业网络安全与维护”课程做为校级精品课程;建设将“构建中小型企业网实训”课程做为专业核心课程
2)共同完成 “工学结合”特色校本教材的编写。
完成精品课与核心课的教学资源建设:课程建设PPT课件开发;课程建设电子资料开发:电子教案、课程大纲、模拟试题等;课程建设视频开发。
3) 师资队伍建设合作
合作目标:培养骨干教师与专业带头人。使教师可以独立胜任《局域网组建与管理》、《企业网络安全与维护》、《构建中小型企业网实训》课程的授课任务;胜任讲授锐捷系列职业认证课程及组织和培训学生参加职业技术认证考试并获得证书。
2. 培养双师素质教师
使教师同时具有教师工作经验和工程师工作经验、同时具备讲授课程和开发课程的能力,使骨干教师成为真正的双师。
聘请企业专家作为专业兼职教师实施“传、帮、带”,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实践经验,改善教师结构;丰富课程体系,落地人才培养方案,开辟第二课堂。
外派专业教师通过参加企业岗位锻炼和课程开发项目,教师可以在锐捷网络及其合作伙伴参加挂职锻炼。
聘请企业工程师到学校实施《企业网综合实战》实训专场,校企联合建立竞赛人才培养模式,提升教师与学生的技能竞赛经验与能力,聘请企业专家与工程师作为兼职教师到学校参与教学。
中职学校计算机网络专业学生就业方向
通过锐捷网络大学合作建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成立“锐捷网络学院”,向在校学生提供锐捷职业认证培训服务。建立锐捷“授权培训基地”,向行业用户提供技术培训服务。
加入锐捷人才供需联盟,为学生提供实习就业机会,联盟致力于人才的培养、应用和发展。通过先进的人才培养方案,为社会输送更加贴近需要的网络精英人才;通过便捷的人才交流平台,为联盟成员提供高效的人才交流服务,降低招聘和求职的成本。通过为学生提供对口的的面试机会,为更多的网络类学生敲开了网络工程师的就业之门,也为企业提供了优秀的毕业生。
结束语
职业学校计算机网络专业教育教学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只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中职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改革就一定能结出丰硕果实,一定能为社会培养出企业急需的计算机网络“蓝领”或“灰领”人才。
参考文献:
[1]锐捷网络大学————校企合作.
[2]陈康,沈孟涛.高职高专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改革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