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

第1篇: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首先,作为教育管理工作者,辅导员与心理咨询师必须遵守的保密原则存在冲突:由于辅导员与学生互相熟悉,在谈话中学生担心影响形象或损害利益,不能敞开心扉;辅导员也不能抛开教育者角色。其次,在获得心理咨询师证书后,部分辅导员缺乏继续培训和实践的机会。再次,辅导员精力有限,对储备的心理学知识缺乏信心。最后,90后艺术类高职院校学生的文化课基础薄弱、情感外化强烈,集体观念薄弱。

二、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和可行性分析

首先,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提升是基础。一是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培训体制的构建日趋稳定;二是在日常工作中辅导员已具有运用心理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高校心理健康服务中心有较健全的心理督导网络。其次,辅导员自身良好的心理状态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保证。再次,辅导员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新意识是关键。一是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应仅停留在宣传层面;二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最后,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专家化趋势有利于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三、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途径探析

(一)开展非咨询性心理辅导的途径

这条途径在辅导员的实际工作中频繁使用,并且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心理咨询中,存在教师和心理咨询师的角色冲突而无法有效开展工作的弊端,这意味着辅导员须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开展非咨询性心理辅导,针对学生所存在的心理问题,通过心理咨询技巧帮助和引导学生走出心理困扰。

(二)高校朋辈心理辅导途径

大部分学生遭遇心理困扰,第一时间选择倾诉的对象就是同辈好友、室友等,以求得他们的支持和帮助。这为朋辈心理辅导员开展工作奠定了情感基础。从90后大学生的特点来看,他们情感外化,成长于各种网络、多彩的现实社交圈。同辈之间如果能形成一种互助式的朋辈心理辅导,较能为学生所接受,从而达到更好的效果。

(三)辅导员队伍专业化中分工实施心理辅导的途径

分工实施心理辅导是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建设的趋势之一,且在专业化建设中得到了有效运用。在实际操作中,有专门实施心理辅导的辅导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辅导员参与心理咨询的角色冲突问题;也可以使辅导员服务管理团队的合作与分工更具实效性。

(四)辅导员与校内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合作的途径

首先,对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开展的各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进行宣传,主要包括心理咨询、心理素质拓展活动和讲座等,并积极参与配合,通过活动取得良好的效果。其次,大部分高校都建立起院、系、班级三级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系部作为举足轻重的一环,学院挑选有执业资格、最好有心理学专业背景的辅导员专门负责系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与院心理健康服务中心一起配合完成整个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主要组织、指导团学会心理部开展各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对大一新生进行心理普查,对系部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和咨询等。再次,挑选已具备心理咨询师资格且有一定经验的辅导员,聘为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中心的兼职心理教师,为全校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这需要辅导员不断学习,更好地服务学生,也是辅导员获得心理咨询经验和实践的良好平台,而且想要获得提升,需要有完善的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培训体制作为坚实的后盾。

(五)辅导员参与课程授课途径

第2篇: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一、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现状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在校大学生的年龄一般在17~23岁之间,这是人生中涌动最强的时期,他们开始丢掉少年时的无知,对社会和人生进行独立而理性的思考。这也是大学生开始从真正意义上走向独立生活的开始,脱离了父母的呵护去寻求生存的技能和本领,可以说大学是人生的重要转折点。这个时期是大学生心理冲突最为激烈的时期,心理的困扰就像沸腾的水,蠢蠢欲动,如果一不留神,他们就会烫伤自己甚至伤及他人。近年来在大学校园里发生的恶性事件等也迫使我们深入反思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实效性。除了校园恶性事件外,大学生自杀事件在最近几年频频发生,通过全国20多座高校36例大学生自杀事件的统计表来看一看。高校校园出现的恶性事件不止一次告诉我们:心理健康问题是青年学生成长过程中不可回避的社会问题,它不仅影响了大学生的成才成长,而且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和谐发展。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几个方面:

(1)学习问题:随着市场经济和科学技术的深入发展,高校为满足社会对高校人才的实际需要,进行改革创新,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结构。对大学生的学习心态产生了相当大影响,学习危机意识和竞争意识逐渐加强,大学生出现了崇尚实效,创新学习的风尚。但是随之而来的学习心理健康问题层出不穷,比如学习疲劳,考试焦虑等。

(2)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人际关系心理健康:大学阶段是大学生成长的一个转折点,他们的生活方式,交友方式都和以前有着很大的不同。对于大学生自身而言,他们实际上处于一种双重的年龄状态,即是生物学上的成年人,又是社会意义上的未成年人。面对新的环境,他们感到莫名的恐惧,如何与周围同学友好相处,建立和谐人际关系是大学生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3)大学生的婚恋心理健康:大学时期是学生情感、心智逐步成熟的时期。大学生处于青年中后期,他们在性意识成熟过程呈现起伏跌宕的不稳定状态。这个阶段,青春期的一些特征让大学生们感到不知所措。

(4)性格与情绪问题:性格障碍是比较严重的心理障碍,其形成与成长经历和环境有关,原因也较为复杂,主要表现为自卑、怯懦、依赖、猜忌、神经质、偏激、敌对、孤僻、抑郁等。例如,有的同学总觉着有人在背后议论他,有的经常用有色眼镜看待自己和周围的人和事,使自己变得与他人和社会格格不入等。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引起了高等院校的高度重视。所以近年来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一直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各级各类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例如:

(1)团体咨询是高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形式,团体咨询形式多样,且容易接受,普遍受到学生的喜爱。

(2)目前很多高校建立了一整套关于刚入学时新生心理健康档案体制,主要内容包括新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程度和人格测试等结果,可以使学生有的放矢地了解自己,产生危机感。

(3)许多高校设有专门的心理咨询室,配备专门的心理咨询老师,对一些不愿意和辅导员吐露心声的学生可以通过不认识的老师消除顾虑,把自己想说的说出来。

(4)近来新流行的网络咨询。很多高校设有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网页,进行在线咨询,学生可以在线预约,进行匿名式交流,更清楚更自在地表达自己的郁闷和苦恼。虽然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目前存在着很多问题。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困难重重,例如资金的到位情况,设施配套的情况,专业队伍的建设等,这些严重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目前心理健康教育体制存在着严重的弊端,例如高校里面部门之间的相互合作的程度,监管力度的不到位等。

二、辅导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需要辅导员的参与。高校辅导员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巨大潜能的群体,他们是学生直接接触的人员,对每个学生的情况可以说十分了解,辅导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更好地帮助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解决大学生发展中的心理问题具有很强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有利于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三级网络体系。

第一层:服务网络是有学校组织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机构成员有学校的专家人员组成。一级心理健康网络统筹规划,制定总目标总计划,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咨询。第二层由经过系统培训的德育工作者组成的院系服务团体。它包括各班级的辅导员和院系负责学生工作的党委和团委相关人员。第三层由有一定的心理学基础,责任心强的同学组成的心理健康互助协会。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要充分发挥班级辅导员的作用。他们是与学生直接接触的人员,是不可替代的具有巨大工作潜能的群体。

2.有利于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

面对高校出现学生出现的逃学、厌学、焦虑现象等问题,辅导员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传统的理论灌输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

3.有利于扩充心理健康教育的队伍。

面对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作为高校辅导员,不论在职务还是素质等方面都占有很大的优势,成为扩充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重要选择。

三、高校辅导员参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

相较于高校心理咨询工作者而言,高校辅导员在参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有着显著优势。辅导员可能存在理论知识不足的问题,然而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更亲密,这一亲和力优势是任何专家咨询者所不可比拟的。此外,高校辅导员对于大学生阶段出现的心理问题更加熟悉,与应届大学生相比年龄稍长,因此在掌握大学生心理动态方面也更加有利,这是深入学生心理的关键所在。

1.高校定期给辅导员参加心理培训和讲座便于辅导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

目前高校辅导员都会定期参加学校组织的心理咨询培训,并且参加相关的专业知识考试。辅导员参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工作在于深入了解学生心理问题的形成,并根据实际情况予以正确的指导,大学生很少主动就自身的心理问题前往心理咨询中心寻求帮助,而在与辅导员的接触过程中却能够表现出真实的心理困境,辅导员应当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展开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尽管不需要达到心理专业咨询师的级别,然而心理障碍的一般规律及其表现形式是应当有所了解和运用的,这对于辅导员心理干预效果的提升极其重要。可见,高校辅导员参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立足点表现为基础性心理咨询和心理指导等工作,只有切实理解心理咨询的实施原理及其结构构成,才能更好地提高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效果,帮助大学生走出心理误区。值得注意的是,辅导员心理干预工作的展开也应切实做到因人而异,掌握一定的心理干预技巧,活学活用,拉近学生与辅导员之间的心理距离。

2.高校辅导员设置的针对性便于辅导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

每一所院校都其自己的文化背景,有着自己的独特文化氛围。辅导员应该熟知自己所在专业的文化氛围,可以根据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对学生进行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员队伍一般是院系内选拔出的优秀研究生或是毕业生,对于院系内的学术开展以及学生专业背景都相对熟悉,从心理共性的角度分析,他们在心理辅导实施方法及内容选择方面能够针对不同的专业和年级突出心理干预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更加与学生实际心理需求相一致。

3.辅导员和学生自然性接触产生较强的亲和力便于辅导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

虽然辅导员和专业的心理咨询专家相比,没有专业的理论水平和娴熟的技巧,但是他们自然地和学生待在一起,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其亲和力比较明显。一般来说,刚进入大学的新生首先接触的是辅导员,他们愿意和辅导员交流,愿意接受辅导员的意见,辅导员可以发挥心理的主动性。如果能在萌芽状态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时进行疏导,及时反馈给学院,及时反馈给家长,就可以为解决问题寻求更好的方法,争取更多的时间。从开展形式方面分析,大学生和辅导员朝夕相处甚至同吃同住,其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可以采用各种形式,并且是随时随地的,活动组织、班会甚至是简单的对话都可成为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方式,有着较强的人性化和灵活性特征。

4.辅导员所具有的健康心理和良好的道德品质便于辅导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

目前大学生心理问题出现的源头主要包括几个方面:学习压力大,人际关系紧张,人生目标的迷失,在郁闷、迷茫中苦苦寻觅,面对挫折无所适从等。在开展工作时,辅导员的人格魅力对开展工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辅导员天天和学生在一起,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老师和学生的交流,老师的言谈举止,思想观念,行为习惯无一不在言教之中,无形影响构成对孩子最直接最深刻的教育。

四、高校辅导员参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措施

虽然辅导员参与大学生心理辅导有很多有利条件,但是现实的工作中有许多地方需要改进和加强。需要注意的是,辅导员参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并非盲目实施,也需要形成必要的心理教育理论基础和实践机制,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完善与学生之间的心理沟通。

1.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运用到常规工作中。

作为高校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指导者,高校辅导员的大学生心理发展和人格品质形成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导向作用,这对于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意义重大。由于不同专业能力的影响,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问题定位方面显得不够准确,这就需要在常规辅导员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不断优化自我心理健康咨询与服务能力,提高大学生心理干预的实际效果。

2.开展高效的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活动。

高校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活动,常见的方式主要有团体辅导、教育讲座以及主题班会等,其中教育讲座的开展有利于更好地帮助学生寻找自身心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教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自我调节方法。从讲座类型方面分析,适应性讲座较适合大一新生,而人际关系讲座则更加适合大二学生,至于就业心理讲座无疑是对即将毕业学生的有效心理洗涤。从班级成长的不同时期来构建对应的主题班会,并针对学生的情绪状况予以引导和干预,在参与的过程中学生可就自身的情感体验与心理过程进行分享,这对于构建积极向上的班集体氛围至关重要。不同于其他教育形式,辅导员指导下团体辅导的展开能够更好地端正大学生的认知态度,形成更加完备的自我认知体验,优化大学生的人际关系,甚至在大学生就业心理形成方面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3.在工作中要体现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专业性。

专业化培训是提高辅导员参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效果的有效方式,在培训内容设计方面,应当将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需求视为必要的实施方向,突出辅导员专业培训的层次性,其中危机干预能力是初级培训的内容,预防性能力是中级培训的内容,而心理咨询与实践则是高级培训的内容。辅导员专业能力的提升可从连续性、层次性以及系统性方面得以体现,这是保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开展的关键所在。

4.建立积极有效的制度保障。

第3篇: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关键词]艺术院校;辅导员;大学生;心理健康

艺术院校大学生是我国高等院校学生群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特殊群体。艺术院校辅导员作为直接面对学生的管理工作者,是艺术院校开展各项学生教育培养工作的重要力量,也是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基础结构,但艺术院校辅导员自身所面临的如工作压力大、学生个体心理差异较大等问题也成为制约其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制中充分发挥自身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发挥艺术院校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就成为值得我们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一、艺术院校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艺术类大学生所学的专业范畴如音乐、美术、戏剧等都是人类情感表达的重要形式,长期在这些艺术情景的熏陶下,他们的个性心理特征及产生的心理问题也有别于普通高等院校大学生,在普遍性基础上又具有丰富性、复杂性、矛盾性等独特的发展特点。

(一)过于追求个性,缺乏集体心理体验艺术院校大学生在艺术氛围的熏陶下,一般热情开朗,情绪体验丰富,喜怒哀乐溢于言表,看待问题偏于直接感性;“对于所有表演者来说,得到社会赞赏以及功名有所成就也许是他们心中占绝对优势的需要”[1]。因此他们对流行时尚敏感度高,喜好标新立异,追求个性张扬,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和品位;他们的学习模式一般是师生一对一单独授课或小班上课,个人有较多时间独立进行专业练习。以上因素使得他们的思维方式一般以个体为中心,往往特立独行,追求与众不同,对个体的内在感受非常重视,“希望别人理解自己,自己却不能理解和宽容他人”[2]。

(二)理性分析能力不足,感性认知占主导艺术类专业学习一般要求他们情感丰富、气质热烈,在舞台表演或创作中有爆发力。这使他们感性认知明显,看待问题趋于简单直接,想问题做事情富于幻想且思维跳跃性大,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问题时缺乏理性分析和认知,凭个人直觉和主观感受去判断,容易产生偏执、敏感、冲动等行为倾向。

(三)个性心理发展的矛盾性突出艺术院校大学生在艺术学习和创作中有着坚强的意志力,但在文化课学习及生活上则自制力较差。一般社会上对艺术院校大学生有一种“不爱学习”的误解,事实上基于对艺术的热爱,对未来自身发展的期待,都使得他们在艺术专业学习上不懈追求,勤学苦练,不畏寒暑,体现出良好的意志品质。同时他们一般家庭经济条件较好,从小投身艺术学习,大部分精力用在专业练习上,其他事情则由父母包办,这就使得他们文化课程基础薄弱,理论课程接受能力弱;在处理具体生活事件中缺乏人际交往经验,经不起打击,容易产生冲动、逃避、自制力下降等心理状况。

二、艺术院校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辅导员工作内容繁杂、压力大,缺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必需的时间和精力艺术类院校一般招生规模较小,教职工人数也相对较少,甚至有的学校辅导员身兼多职。他们的工作内容涉及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包括一般意义上的学生工作,还包含了教学管理、艺术实践等其他工作内容,工作压力大,在努力完成“硬性”工作后很难腾出时间和精力再开展需要细致观察、冷静思考,掌握专业知识才能开展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活动。

(二)辅导员对学生的影响力有待提升艺术院校的教育教学模式是一对一、小班教学,专业课教师与学生之间往往形成一种“师徒关系”,他们之间接触时间最长,学习成长背景相近;而辅导员大部分来自普通高校,所学专业与艺术相隔甚远,即便是毕业于同类院校且专业背景相同的辅导员其专业造诣、艺术实践水平也不能与专职教师相比。因此学生往往因对专业教师的艺术造诣敬仰而延伸至学习生活各个层面,对专业教师的话“言听计从”,却可能对辅导员的话“入耳不入心”。

(三)辅导员已有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当前艺术院校对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学习重视度有所提升,一般都参加了相应的短期学习,具备了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常识,但知识的系统性还不够,尤其是针对艺术类大学生心理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不足,在实际工作中易产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德育化的倾向,以说服教育为主,对学生易发的冲动、偏执、焦虑等心理问题的心理疏导、情绪调节方式运用不够熟练。

三、艺术院校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一)辅导员及院校相关部门应从主客观方面分别采取有效措施提高辅导员自身综合素质,提升其在学生中的影响力艺术类院校的专业性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学院以教育教学为主,向教学倾斜[3]。这使得投身学生工作一线的辅导员相对处于教师系统的较低层次,学生往往更重视专业导师对其的教育引导。因此首先要关注辅导员自身的心理健康和职业规划,为他们切实提供良好学习机会和晋升空间,不断提升个人综合素质和能力,使他们能够在大学生的学习、人际交往、就业等方面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增强他们在学生心目中的影响力,进而提升他们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

(二)与学生专业导师紧密配合,形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合力基于学生与其专业导师之间的亲密关系,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要多与专业教师沟通交流,深入了解学生专业学习及个体生活情况;尤其对于需要心理支持的学生可以请专业导师参与配合,以其在学生心目中的“权威性”起到较好的疏导和引导作用,往往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逐步增加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学习的时间和经费投入,并合理规划出有针对性的知识培训体系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系统学习不仅有助于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同时对于缓解和调节他们因经常处理突发事件,面对各类学生事件心理压力陡增而产生的不良情绪大有裨益。同时要针对艺术院校大学生理性分析认知能力不足的情况,有的放矢地要求辅导员参加相关心理调节方法的学习与培训,使他们能够在工作中以恰当的方式引导大学生关注自身心理健康,及时发现和鉴别学生中的偏执、焦虑等多发心理问题,积极有效地在大学生中普及心理调适的简单方法。并能够结合艺术类大学生的专业学习及今后工作实际,在高年级大学生中开展发展性心理咨询为学生提供就业心理、职业规划等方面的服务。

(四)灵活运用团体心理辅导等方法,增强艺术院校大学生的集体心理体验艺术院校大学生思维方式偏于感性,对于偏于理性的理论学习或者讨论有抵触情绪,学习效果不佳。团体辅导作为一种参与性强、主题鲜明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则能够较好地切合艺术院校大学生情感丰富、善于表演等个性特征,利用自编自导心理剧、开展心理素质拓展等活动,让学生在团队合作中深化情绪体验,了解他人所思所想,提高人际沟通,克服演出焦虑、理性认知等方面的能力,促使他们在自我意识领域不断完善自我、正确认识自己,为其健康人格的形成提供动力和支持。(五)在日常工作中贯穿“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大学生管理理念,提高大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陶冶情操、塑造人格,增强其自制力和抗挫折能力艺术院校大学生虽个性独立、不拘小节,但其实他们同样具备组织策划、协调管理等方面的素质。关键是辅导员要采取有效方式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如以社会实践、参观展览、学术讲座等为载体,指导学生独立完成、热情参与,在具体实践中提高他们适应社会、人际交往、团队合作等方面的能力,同时使他们对自我的认识和评价趋于理性成熟,能够较好地面对学习生活中的挫折、失败,塑造良好的人格特征。

[参考文献]

[1][英]格林•威尔逊.表演艺术心理学[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200.

[2]祁占平,李真.运用团体辅导增强艺术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J].中国校外教育,2010,(16):106.

第4篇: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一、提高辅导员自身心理素质

随着高校学生的扩招,学生素质差异性逐渐拉大,辅导员职能的日益丰富和辅导员责任的重大均在不同程度上增加了辅导员的心理负担,严重者甚至出现心理问题。而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水平不仅仅会影响个人的健康水平、人生目标与人生价值的实现,更会直接影响到工作状态,间接地影响到学生的心理状态,所以提高对辅导员心理健康水平的关注是至关重要的。首先,学校要加强对辅导员工作稳定性,给予辅导员物质保障,根据辅导员的工作内容和性质适当的安排工作,做到张弛有序,为辅导员从客观上营造一个良好、和谐的工作氛围。其次,应加强对辅导员心理压力的疏解及心理问题的排查。在学校现有条件下为辅导员安排心理讲座,定期进行辅导员心理状况量表测试,让辅导员及时了解自身心理问题变化,尽早做好自筛自查。学校设立心理咨询室,建立辅导员心理健康档案,帮助有困难的辅导员,时刻关注辅导员的身心需求。再次,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内因,辅导员应提高自身的心理抗压能力,采取积极成熟的应对方式,并能够通过自我的调节来增强自身承受压力的能力。

二、在辅导员专业队伍中实施心理辅导分工

问到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辅导员要想成功的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建设是重要保障。在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员培养专业化以前,由于辅导员对心理辅导及心理健康知识所知甚少,辅导员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多是起到辅、监督性的作用,不能起到咨询性和治疗性的作用,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有利于辅导员提升个人心理健康教育能力。而辅导员队伍专业建设过程中,各个高校会对辅导员进行分模块的专业化培训和进修,标定辅导员职业入职门槛,使辅导员重视起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同时,学生配置辅导员的比例为200∶1,平均一位辅导员老师要负责200名学生,处理日常学生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之外,辅导员老师还负责社团活动、学生党建工作,可以说工作量是比较重的,辅导员工作呈现的状态则是广泛而略缺精专。针对这种情况,可以完善辅导员分专业培训,使辅导员根据自身专业特色和个人兴趣选择自身发展方向,这无疑为辅导员专业化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辅导员在分专业培训和发展方面选择心理健康教育,保障每个学院都拥有至少一名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员,不仅解决了本职工作,还可以更好的规划自身的职业方向,亦可以为学院全体学生服务。

三、辅导员日常学生工作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实施途径

第5篇: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关键词】辅导员;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一、90后大学生不健康心理状态表征

(一)利己主义倾向

利己主义(egoism),一译“自我主义”,指将个人利益凌驾于他人利益和社会利益之上的价值定向系统,也即在观念和行为上只考虑个人利益而不顾让人利益的倾向或人格特质。其思想核心是自私自利,最初表现为对他人、社会和国家利益的漠不关心,进而把他人当作达到自己个人目的的对象和手段,最后形成个人自我中心主义。[1]90后大学生虽然价值观念主流积极向上,社会责任感强,积极投身于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以及抗震救灾中。但是90后大学生的集体意识却很淡薄,功利化倾向明显。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事情先要考虑到是否对自己有利,会给自己带来哪些回报,做任何事都是以利己主义为前提。

(二)依赖取向

依赖取向亦称“依赖性格”,其特征:凡事依赖他人,生活靠别人供给,听凭他人支配,被动、屈从、怯懦、贪婪、轻信。具此性格者的人生信条是“一切依赖外界”,当其“供应来源”受到威胁时,便感到焦虑不安。[2]90后大学生有较强的依赖心理,在日常生活中主要表现为,经济、生活上依赖父母,精神、学习上依赖网络。父母是90后大学生的主要经济来源,但凡各种费用皆由父母来承担,所以在生活上遇到问题与困难时也倾向于首先向父母寻求帮助。

(三)自卑心理

自卑,即一个人对自己的能力,品质等评价偏低,总觉得自己不如人、轻视自己、悲观失望、丧失信心等。在心理学上,自卑属于性格上的一个缺点。自卑通常有两种表现:正向表现,反向表现。正向表现是指该心理特点的适切的表现,如自我封闭,不喜欢与人交往和沟通,不喜欢发言,羞于表现,不喜欢参加集体活动等。这一正向表现往往会引发空虚感、孤独感和无助感。反向表现是指与自卑心理反向适切的表现,是一种反向补偿心理,如爱炫耀,过度张扬,经济不富裕却喜欢挥霍,攀比嫉妒,标新立异,这种反常举止暴露出他们心理上的自卑,害怕失败受挫,以此来掩饰自己的弱点。反向表现的同学一经师长或同学“教导”便容易引发其叛逆情绪。自卑心理是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是实现理想或某种愿望的巨大心理障碍。

二、90后大学生不健康心理状态产生的原因

(一)价值观多元化

90后大学生成长的时代正值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时期,过分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和高效率,使社会浮躁之风悄然盛行,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风格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几乎成了必然结果。90后大学生对新生事物的好奇心和接受能力都很强,但同时也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他们生长环境比较优越,没有经历过祖辈父辈的生死与贫苦,加之西方各种思潮及实用效益思想的传播,使他们更加追求经济物质的获益和精神享受,重实用、求实惠,强调个人利益,形成相对错位的价值观人生观,利己主义倾向明显。

(二)家庭因素

90后大学生各种心理问题的出现与家庭的教养方式密切相关。家长的过度保护90后大学生的父母经历过经济波动和艰苦奋斗,知晓其中的艰辛与不易,不愿子女再受到委屈和挫折,且90后家庭一般都是“四加二加一”模式,隔代的祖父母对独子更是宠爱有加,把他们当成整个家庭的中心,几乎有求必应,从幼儿园到高中都给予最优越的生活及教育条件,一切事务一手包办。现代社会家长的双职工现象普遍,导致他们没有足够时间与子女交流,形成对子女的情感忽略。而富有家庭学生衣食住行上表现出来的优越感让贫困家庭的孩子望尘莫及,给他们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导致不健康心理状态的出现。

(三)自身因素

90后大学生求知欲强,有远大的志向和目标,对于自我发展的期望也普遍比较高,但由于心理发展还不成熟,社会阅历比较浅,各种能力积淀不足,在面对学习成绩下降,甚至挂科、班干部竞选失败、人际关系紧张、就业形势严峻等与自身发展相关的问题时,压力增大,无助感、失望情绪滋生,自卑焦虑等不健康心理随之产生。90后大学生从小成长于家长的过度保护下,自己的要求往往都能得到满足,经受挫折和失败的机会少,与人交际沟通的能力及自我心理调适能力都没有得到应有的锻炼,心理相对脆弱,不能积极面对问题,主动的解决问题,长期积聚,导致不健康心理现象的出现。

三、辅导员对90后大学生不健康心理状态的应对之策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创新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就是要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消除师生间主客体地位关系,变师为友,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辅导员应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将直接辅导和间接辅导相结合。直接辅导主要以面对面的谈心为主,谈心是一种可以深入到主体个人特殊问题的针对性较强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通过有效的交流,辅导员能够更加的了解学生,从而为学生开展具有针对性、实效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间接辅导是非面对面的接触,借助于一定人或媒介的辅导。间接的辅导方式可以减少学生面对面交谈时的紧张感,避免不必要的尴尬,同时给学生更多理性思考空间。

(二)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引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90后大学生出现不健康的心理状态,究其原因是未形成正确完备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没有科学理论作指导,只关注当下的感受和一时得失,未能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待当前面临的问题,未能充分理解现在的经历之于人生长河中的作用和意义。面对西方各种思潮以及效益思想在我国的渗透,辅导员应注意心理健康教育的时代性,注重进行信念教育,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从大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的全过程,引导他们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重提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引导学生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信念,集体主义的信念,以及爱国的信念等。

(三)加强信心教育,培养人际交往能力

一个人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挑战自我的成功。因而自信心教育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环。针对90后大学生中存在的自卑现象,辅导员应鼓励大学生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加大实践的力度、广度和深度,使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找到自身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契合点,培养起与人交往的能力,获得存在感和成就感,形成对自我的积极评价,摆脱不健康心理。对于贫困学生,要注意培养其积极的压力认知和心理品质,宣讲逆境成才事例,引导其正确看待贫困与逆境,同时要做好扶贫助困工作,通过明确国家奖、助学金对象,帮助学生申请助学贷款,给予特困补助、增加勤工助学岗位等方式,为大学生提供经济上的扶助。只有经济上的压力得到缓解,精神上的压力才能更快解体。

参考文献:

第6篇: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关键词】辅导员 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5-0044-02

高职院校辅导员是高校专职学生德育工作者,承担着学生的日常管理、思想教育、素质教育、就业指导等相关工作,这支队伍在高校人才培养的职能中承担着重要角色,面对新情况、新形势,如何在工作中对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已成为高职院校辅导员开展工作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一 高职院校大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第一,学习方法和能力欠缺。进入高职院校,在学习内容上,深度与难度加大;在学习方法上,独立性和钻研性增强,为此,相当部分学生不能及时适应大学的学习方式,如缺乏学习动力、对专业不感兴趣等,以至于在心理上产生焦虑或困惑。

第二,就业竞争带来的心理压力。高职院校大学生在认知水平、自我定位等方面尚不成熟,当他们怀着兴奋的心情跨入大学校门时,往往踌躇满志,憧憬着美好的未来,甚至有些学生进入大学伊始,就考虑着就业问题,期望着将来能找到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然而理想与现实的落差,使有些学生无法安心学习,以至于整天逃课,甚至辍学。

第三,恋爱问题产生的心理困惑。学生进入青春期后,渴望与异往,早恋现象非常普遍。一些学生由于缺乏正确的恋爱观,抱着好奇心理,加之缺乏生活经验和经济实力,以至于最后给双方的身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伤害,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甚至有些学生经不起这种挫折,情绪变得不安和烦躁。

第四,盲目攀比心理普遍存在。有的学生不了解家庭的真实经济状况,摆阔气,乱花钱,互相攀比,同学之间过生日请客吃饭,互送贵重礼物。另一方面他们又显示出盲目崇拜的心理,崇拜歌星、影星,在校园里形成一群为数众多的追星族。

第五,人际关系不和谐。对于刚进入大学开始独立生活的高职学生来说,面对陌生的校园、生疏的群体,一些学生对周围生活的环境有一种强烈的交往需要,但由于缺乏人际沟通能力,加之在同一个集体中,人的性格差异、生活规律不同,以至于同学之间产生摩擦和冲突,使一些学生感到孤独、郁闷。

第六,意志力相对薄弱。高职学生年龄大多在十七八岁左右,正是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容易出现行为偏激及冲动。当遇到挫折时,消极应付或不知所措,不主动地想办法战胜困难,缺乏对挫折的理性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苦无良策或处理不当陷入焦虑和困惑之中。

二 对高职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第一,高职辅导员应加强自身能力的培养。高职辅导员不仅要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作用,也要在增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中发挥积极作用。目前,高职院校辅导员在学历层次上不断提高,但在知识结构、智能品质、情绪情感、自我意识和自我调控能力等方面与所承担的工作要求还有差距,缺乏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和能力。因此,辅导员要加强心理知识的学习以及心理教育技能的训练,要比较系统地学习心理学、心理咨询、心理辅导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从而了解高职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掌握心理测量的方法和技巧。同时,高职院校辅导员还应加强人文修养,对自然、经济、社会、历史等方面的知识都要有所涉猎,具有良好的知识结构和智能结构,善于观察学生的心理活动,及时了解分析新形势下各种社会因素对学生身心的影响。

第二,要了解大学生的内在心理需求。了解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是心理健康教育成功的前提。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若不了解学生,教育效果当然不会好。可见,作为大学生思想工作第一线的辅导员,应了解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其发展规律,通过多种途径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需求。可以对学生的基本信息进行收集,准确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建立心理档案;或针对高职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心理问题开展专项心理调查;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基于此,对个别表现有较明显心理不良反应的学生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帮助,重点对他们在思想上进行引导、生活上进行指导、行为上进行督导。

第三,要树立榜样、悉心引导学生。作为高职院校辅导员要准确掌握学生基本情况,通过在师生间建立飞信群、开通公共邮箱等方式,畅通学生表达渠道,加强师生间的沟通与交流。及时了解学生学习和生活等各方面的要求和愿望,重点对他们在思想上进行引导、生活上进行指导、行为上进行督导。同时对学习态度端正、工作积极的优秀学生及时进行宣传表扬,选拔一批德才兼备、品学兼优、具有奉献精神的学生干部,重点培养他们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进而充分发挥他们在学生中的模范带头作用。在学习生活上,尽可能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多为他们创造便利条件,帮助他们养成良好习惯,真正做到以爱动其心,以言导其行。同时,还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把心理疏导和思想引导结合起来,这样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克服一些不健康心理并及时地纠正偏激观点。

第四,要耐心倾听、理解尊重学生。加强师生情感交流,耐心倾听,理解尊重学生,有助于心理健康教育取得实效。对于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当你对他进行心理教育时,学生未必会真心实意地听从,有时还会强词夺理,反而嫌辅导员罗唆、苛刻、不通人情等。对于这类学生,辅导员要对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家庭条件以及其兴趣、爱好等方面进行全面了解,同时,更需要辅导员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以一颗宽容慈爱之心,进行情感交流沟通,要用动听的语言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引起学生在情感上的共鸣,用真诚的力量去感化学生,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引导学生正确面对挫折,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第五,积极开辟心理健康教育的园地。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长期的教育工程,作为高职院校辅导员,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系列课堂和课外活动,可以通过主题班会,开展心理卫生知识的普及工作;利用黑板报、演讲比赛、辩论赛、征文比赛等活动,来增强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也可以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班级文体活动,来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开辟心理健康教育园地,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使大学生在活动中正确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树立起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妥善地处理自身遇到的心理问题。

第六,举办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高职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良好的校风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的情绪特征。因此,学校应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和学术活动,形成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高职院校还应切实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机会,拓宽实践途径,增加实践内容,在实践活动中让高职学生调整生活节奏,展示自己的才华,克服对高职教育认识上的偏见,获取奋进的信心,使他们有充沛的精力更好地投入学习和生活。

总之,高职辅导员不仅要当好班级工作的组织者和管理者,还要当好学生的心理健康的保健医生。要善于发现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并及时进行心理辅导,创设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融洽的心理教育氛围,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增强、沈之菲.学校心理辅导研究[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

[2]张建安.高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与对策[J].湖南社会科学,2005(5)

[3]郭智慧.高职院校辅导员应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J].卫生职业教育,2007(8)

第7篇: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关键词] 高校辅导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高校规模扩大、招生数量增多,学生中独生子女群体、经济困难群体和学业受挫群体等特殊情况增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毋庸置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普通高等教育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界定辅导员工作主要包括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服务学生以及培养学生成长成才等方面,而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这每一方面里,因此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担负着重要责任。

一、高校辅导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符合大学生的发展需要

目前,部分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令人担忧。人际交往问题、学业压力问题、家庭贫困问题、情感问题、考研就业问题等日益凸显,这不仅关系到大学生的成长和成才,而且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关系着“中国梦”民族复兴大任的完成。根据一份调查报告显示,被抽样调查的12.8万大学生,有心理疾病者高达20.25%。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维护和增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刻不容缓。

高校辅导员做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者,是大学生校园生活的“大家长”,最亲密的老师,更应该担负起心理辅导者这一角色,帮助学生走出心理困惑。辅导员要掌握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心理健康发展水平,熟悉大学生心理咨询手段、方法和技巧等专业知识,不断总结和积累经验,才能正确分析学生的心理问题,对症下药,成功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惑。辅导员作为基层工作者,与学生及其家长联系密切,具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系列功能和独特的优势,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中不可替代的,要切实提高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充分发挥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二、高效辅导员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

1.具有沟通优势。辅导员比学生年龄稍长,自身也经历过大学阶段,贴近学生,亲和力强,在心理上更贴近大学生,更能理解他们的想法,取得他们的信任。因此,辅导员对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包括心理素质的培养、塑造、提高和发展具有最直接、最持久的影响和作用,很多学生比较信赖辅导员,在学习、生活中出现问题时愿意主动与辅导员沟通,征求意见,寻求支持。

2.具备资源优势。辅导员负责学生学习、生活的管理工作,小到学生的生活起居,大到毕业生就业,对于学生适应环境能力、情感状况、人际关系和谐程度等情况都比较了解,这使得辅导员与专业任课教师和其他行政管理人员相比,有十分独特的资源优势。辅导员老师要陪伴学生走完大学四年乃至更长时间,是大学里“任课”时间最长的专业老师,和学生接触最广泛、最具体、最有机会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情绪、困惑、压力等,知道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心理需求,这有助于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3.自身优势。我国目前的高校辅导员队伍大多数是从师范院校毕业的,数年师范教育的熏陶,使得这部分辅导员对学生的心理变化、情绪反应较为敏感,而心理学、教育学的专业教育也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辅导员引导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即使是非师范专业毕业的辅导员老师,在正式上岗工作之前,都参加过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岗前培训,系统地学习了心理学、教育学有关方面的知识。因此,在这种学历和背景下,高校辅导员已经具备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同伴功能、顾问功能和疏导功能。

三、完善和加强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中的作用

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但也存在不足,需要我们不断完善和提高。

1.正确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学生日常教育与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其终极目标是使大学生心理素质明显提高,辅导员作为大学生的良师益友,要借助自己的专业知识科学界定学生的各种心理困惑,根据学生特点,因地制宜地开展心理辅导,协助学生自我完善、自我成长。

2.加强学习,不断丰富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要不断更新自身心理学知识,掌握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哲学和管理学等方面的知识,熟悉心理咨询的基本方法和技巧,提升自身综合素质。要正确对待不同性格、气质的同学,做到工作中因人而异、因事而异,通过积极进行心理辅导工作,从心理咨询中借鉴好的方法和技巧,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科学性和艺术性。

参考文献:

[1]周文清.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探析与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

[2]任静.浅论培养高校辅导员心理辅导能力的必要性及途径[J].世纪桥,2009.

[3]李琦.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引领作用的研究[J].基础理论研讨,2012.

第8篇: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关键词 辅导员 心理健康教育 角色定位 工作策略

中图分类号:G448 文献标识码:A

1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角色定位

1.1 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宣教员

目前全国高校专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的总人数仅为3453人;而2007年,教育部统计全国普通本、专科在校生人数已达到188 489 54人,每万名学生仅有专职人员1. 80人。面对如此巨大的学生规模,仅凭学校的1至2名专职心理咨询人员开展工作显然力不从心。面对专业心理咨询人员的供需极其不平衡的现状,只有充分利用辅导员的工作优势,将辅导员队伍纳入到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去,才能迅速有效的增强学校的整体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鉴于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的专业性,以及辅导员日常工作的繁琐性和非专业性,要求辅导员开展专业的心理咨询是不现实的。另外,辅导员面对的是学生群体,帮助更多的学生培养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心态,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应当是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主要任务。

(1)培养大学生积极、健康的心态。科学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以预防教育为主、防治结合,通过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使之提高心理素质。

辅导员可以借助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都遵循“发展模式”这一思维路线,把学生看成是成长中的人,开展以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为目标的教育活动,并把培育学生的积极、健康的心态放在首位。

(2)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心理健康、并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理念。目前大学生群体中存在两类人群:一是意识不到自身存在的心理问题;二是部分学生虽能认识到自身心理问题,也有心理咨询的需要,但把心理问题当作心理疾病而不愿意告诉他人,也碍于面子不愿意找专业心理教师咨询。

辅导员对这两类人群可以开展工作。可以利用工作的各种时机(谈话、班会、社团活动等),通过各种方式(谈话、宣传、讲座、校园文化活动等)引导学生关注和察觉自己的情绪、认知以及因此而产生的行为,使之更清楚地认识自身的问题;同时也让学生明白心理问题是一种正常的现象,许多人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约见心理咨询师并不意味着自己有心理疾病,而是为了进一步澄清自己、解除困惑、建立良好的心态、更大限度的挖掘自身的潜能。

(3)教会学生如何合理建立和利用社会支持系统。社会支持系统在增进和维护心理健康中的功能已经得到公认。社会支持系统的利用会显著促进个体的心理承受和负荷能力,提高处理危机和冲突的水平。在日常工作中,辅导员要教会他们如何建立和维护自己的社会支持系统;同时也要时刻向学生灌输“求助是强者的行为”的观念,鼓励他们在遇到问题时,积极主动地向学校、向辅导员、向心理咨询中心、向朋友、向同学求助。使得学生的问题能在学生的主动求助中得到解决。

(4)普及心理调试的方法。大学生在目前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在父母的期待中、在就业压力中,都不可避免的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心理冲突。辅导员们也不可能总是适时地出现在他们身边。因此,要教会他们一些心理调适的方法,当他们出现焦虑、紧张、悲伤等情绪问题时,能使用这些心理调适的方法,增强自身抵御心理危机的能力,达到自我成长。

1.2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鉴别员

2004年教育部、卫生部、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中对高校的危机干预工作有明确的表述:“高校要建立咨询教师值班制、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制,建立从学生骨干、辅导员、班主任到院系、部门、学校的快速危机反应机制,建立从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到校医院、专业精神卫生机构的快速危机干预通道。”

辅导员的工作性质使得辅导员成为发现学生问题的一个重要信息源。首先,发现学生出现心理问题这件事的本身,要求辅导员对学生心理健康不健康进行判断和鉴别;其次,辅导员要依据学生的外在表现来判断学生心理问题的程度,并依据判断结果决定后面的处理程序。学生问题如果属于常见的正常范围的心理冲突问题,辅导员可以依据自身的能力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或转介给心理咨询中心;如果属于一般或严重心理问题,就必须要将学生转介给心理咨询中心进行专业的心理咨询;如果属于心理异常等较严重的心理或精神疾病时,则要及时转介给相关的医院进行治疗,同时还要联系学生家长进行配合治疗。

1.3 大学生一般心理问题的咨询员

高校辅导员作为基层学生工作者在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中具有不可替代的诸多优势。

首先,与心理咨询专家相比,虽然辅导员的理论知识不足,但他们更贴近学生,亲和力强。一般说来,学生愿意主动与辅导员接触,愿意接受辅导员的意见,辅导员可发挥心理工作的主动性和情感信任作用。

其次,高校一般是以院系专业为单位,分年级配备辅导员。由于同专业的学生存在着许多共性的问题,如专业发展、职业规划、就业选择、个人成长等。同时辅导员手中也掌握了大量该专业学生的发展和就业的信息。对学生心理状态的把握和对相关信息的有效利用可以使得辅导员心理咨询工作的开展更具有目的性和针对性。

最后,大学生心理问题多数是适应性与发展性问题,如学习压力、恋爱问题、人际关系与弱势贫困问题,辅导员在日常的事务处理中经常遇到这类的问题,辅导员有更多的机会积累这些问题的解决经验和方法,也有更多的实践机会提升这些问题的咨询能力和咨询效果。

2 辅导员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策略

2.1 做好知识储备

目前学习心理学和教育学专业的辅导员占总辅导员人数的比例比较低,甚至许多辅导员是理工类专业出身。为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角色功能,辅导员须主动参与心理学知识的学习。用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知识武装自己,了解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其发展规律,为深入细致的教育工作奠定基础。

2.2 注重与学生之间建立良好关系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说“重大积极的人格改造必须在某种关系中才会产生”。由此可见,关系的建立对于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辅导员在与学生的关系的建立上,相对心理咨询师而言,有天然的优势,也有更多建立关系的机会和平台。

但这种关系不是简单的管理关系、服务关系,而是以情感为中介进行联结的关系。以情感为基础的关系有助于心理辅导的效果。因此,辅导员要与学生保持平等、相互尊重及信任的关系。学生遇到问题时,才会主动求助辅导员,并会以一种积极配合的方式使得问题以最有效的方式进行解决。

这种以情感为基础的关系的建立可以有许多渠道和方式。首先,辅导员应主动培养和蔼、可亲近的人格特质,在与学生的交往中建立情感维系;其次,辅导员可通过较高的专业素养和道德素养,让学生感觉值得信赖和依靠;再次,辅导员要以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为切入点,以问题的解决取得学生的信任和尊重。

2.3 注重心理教育实践和积累

辅导员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开展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这需要辅导员不断的将所学的心理学知识在实践中去运用和摸索。不断的总结自己处理的学生案例,分析成功的原因和失败的经验,提炼总结出规律,并结合自己的专业特长和能力特点,形成一套自己行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这同样也是辅导员队伍专业化、专家化的一条有效途径。

2.4 建立并利用多层辅导体系,实施全方位的心理健康辅导

辅导员队伍只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部分,做为与大学生密切联系的、工作在第一线的辅导员,必须清楚认识到这一点,不能将所有的心理健康任务揽在自己的肩上。一方面这是辅导员的精力所不允许的,另一方面也是辅导员的专业水平不能胜任的。

但是,辅导员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组织、协调优势,充分发挥自己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观能动性,建立心理咨询中心、家长、任课教师、学生同辈等多层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调动和充分利用体系中的有效部分来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实现多维度、全方位的心理健康辅导,达到心理辅导的深度和效力。

2.5 充分利用学生工作平台开展隐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辅导员的工作拥有许多与学生接触的平台,如谈心、班会、学生活动、党支部、社团等。辅导员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工作平台开展隐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将心理健康教育要实现的目的揉进辅导员的工作平台,实现辅导员教育的多功能性。

同时,辅导员也可以开辟新的活动形式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包括辅导员博客、成长沙龙(含学习、情感、交际、职业规划、抗压能力)、互助小组、团队素质拓展、专题心理训练等。

参考文献

[1] 吴静.浅谈高校辅导员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科技信息,2010(16).

第9篇: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关键词:辅导员 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当前大学生面临着越来越重的学业、就业、情感、人际交往等压力,同时他们有自己的个性主张,乐于接受外部信息,导致思维活跃,出现的心理问题与以往有很大不同。如果心理问题不能被及时解决,一旦大学生难以承受,会出现伤人、自杀等恶性事件。2005年1月,教育部、卫生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强调:“要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特别是辅导员和班主任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辅导员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力军,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者、教育者和管理者, 他们是学生成长中的主要教师,具有一些其他老师无比拟的优势。目前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多为发展性的问题,如生活、学业等,而非障碍性的问题,通过沟通、心理疏导等方法可以及时解决。但由于心理问题是“隐性”的,需要辅导员花费更多的时间,对学生进行深入的观察了解。作为学生与家长、学生与高校的连接纽带,辅导员具有信息获取直接性、沟通便捷性、危机干预灵活性等优势,他们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及时进行心理帮助,使学生摆脱心理危机。作为班级联系和解决问题的桥梁,辅导员在学生心中更具有权威性,学生对辅导员有信任感和依赖感。因此,辅导员应充分利用这种优势,更好地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健康问题。

一、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作用

1.引导作用。交流是解决心理问题的重要途径,大学生在生活、学校中的心理问题往往更倾向于向同学、老师倾诉,辅导员应为学生搭建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心理交流的平台,如茶话会、联欢会等,增进广大师生的交流。此外辅导员可定期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传播心理健康知识,使学生从知识到信念再到行为发生转变,减少心理问题对他们的影响。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积极引导学生从事有意义的活动,陶冶他们的情操,转移不良情绪。发现学生心理异常,可向积极方面加以引导,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挫折观,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

2.桥梁作用。辅导员是学校和家长、社会之间的沟通桥梁。辅导员可以第一时间获得学生信息,掌握学生的心理变化;另一方面,在全面了解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基础上,可就学生心理教育问题向有关部门献计献策,并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学校作为学生获取知识的场所,要推进心理辅导工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减少挫折心理对大学生的影响;家庭则要做好辅导、监督、监测的责任,通过辅导员的桥梁作用,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做到全面整合,充分发挥学校、家长和社会的作用,全面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3.辅助作用。当前高校均已开设了心理健康课,部分高校还开展了专业心理咨询机构,其目的是传授心理健康知识,培养心理危机干预技巧,解决心理问题,从而使大学生减轻心理压力,摆脱挫折心理的危机。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是心理教育咨询队伍的后备军,是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辅导员可结合心理咨询机构的意见建议,对大学生心理持续辅导监督,辅助心理机构对大学生不良心理进行干预。

二、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优势

1.充裕的时间。不同于其他老师,辅导员要把主要的精力和时间都放在学生身上,与他们联系,和他们谈话。只有多与学生接触交流,才会了解学生,才是掌握学生实际情况的最佳途径,也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主要方式。通过长时间接触,辅导员才会掌握每个学生的性格、能力、朋友圈、家庭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有计划、有针对性地为他们进行适当的指导。

2.活力和热情。辅导员一般为刚刚毕业的大学生、研究生,其知识背景、生活阅历方面与大学生比较相近,年轻富有朝气,对新从事的事业充满了活力和热情。由于与大学生是同龄人,且刚刚毕业,了解学生的心理,理解学生的行为,同时具有相似的兴趣爱好,易于与学生沟通交流。在学生眼里,他们是大哥哥、大姐姐,而不是老师和管理者,辅导员可以走进大学生内心深处,及时发现问题;大学生可以敞开心扉,把心中的苦闷倾诉出去。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提高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作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主力军的辅导员,在学生思想工作、管理工作中具有他人不可比拟的优势。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高校辅导员应充分发挥引导、桥梁和辅助作用,做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良师益友,力争培养出心理健康、人格健全、拥有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优秀大学生。

参考文献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