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环境与设计的实践与认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公共建筑;1933老场坊;创意产业
1 建筑背景分析
1933老场坊是建于1933年的原上海工部局宰牲场,是当时远东最大的、最为现代化的屠宰场,是根据宰牲工艺设计的钢筋混凝土的机器。主体结构是由东、南、西、北4栋高低不一的钢筋混凝土楼房围合成的四方形厂区,正中是一座24边形的圆楼。方、圆楼之间通过26座廊桥连接,各层上下交错,貌似迷宫,其采用了当时非常先进的“伞形柱无梁楼盖”的结构形式,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至2002年彻底停用时已破败不堪,但其价值并未被彻底埋没,通过竞标,中国中元国际工程公司成功获得了1933老场坊的改造项目,以将废弃的工业遗产盘活,改造成为一个时尚中心。
2 1933老场坊改造设计
2.1 改造设计思路
1933老场坊作为工业遗产中的一类特殊性建筑,其无论是功能性质、设计美感、历史渊源,建筑形式都不同于一般的工业厂房建筑,即使内部空间被多种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材料割裂,部分空间受到破坏和损毁,其仍然具有强烈的工业美感和建筑魅力。负责改造修缮设计的总设计师的态度是,“没什么棘手的,就是清理干净,不作任何处理就好了,建筑本身就很有魅力,千万不要乱加”。在空间内部细节的改造上,设计也遵循了“无为”的思想原则,设计的第一步就是做“减法”,尽量还原建筑原有的真实性。建筑室内饰面材料各异,不同年代和尺寸的面料混杂且多为严重损坏,在改造中最大限度剥离没有价值的墙面和饰面,按原工艺、原材料复原水泥抹面后通体打磨,保持风格一致,显露出一种理性的节制感。而对于功能性分隔空间和新增所需设备都采用了可逆性原则,在建筑底层拱廊的立面原为镂空设计,由于风格凌乱,改造时使用了可拆卸的活动式橱窗遮挡,降低了对原本结构的影响且方便在恢复原貌时拆除。
2.2 改造设计手法
其一,无梁板结构和八角形柱帽。无梁板结构最初由国外建筑师特纳成熟使用,他在1905~1906年最先使用扩大的蘑菇柱头,在直角和对角的柱之间用了四层加固的钢筋,梁的省略增加了额外的建筑空间,允许楼板的降低。板底平整是无梁楼盖的优点,其可以不吊顶直接粉刷天花,结构高度小,与普通梁式楼盖相比,可显著降低层高。宰牲场选取无梁楼盖作为结构原型,获得了平整的天花和一定层高下的最大净高空间,有利于通风和采光。
其二,廊桥空间。廊桥空间是该建筑最具有特质的特征之一,出于对“宰牲”工艺需求,建筑设计成“回”字型,外圈和内圈均有较多连通的桥梁,在当初的建筑设计中通过丰富的天桥体系汇集牲口到中心核,要比通过内环集中处理更省走廊宽度,从而增大了建筑内部的中庭空间,获得了更多采光和通风空间。
其三,轻钢屋面。该建筑中心圆区顶层为后期增加的一个简易轻钢结构石棉瓦顶,改造将中心圆区的1 ~ 3层作为一个整体,上部用钢结构玻璃地板进行分隔后形成一个观演舞台,4 ~ 5层部分在覆盖了一个大型圆形钢球铰架屋面后形成了一个多功能大厅,解决了原本建筑没有集中空间的缺憾。老场坊的主体建筑沿用的是早期钢筋混凝土结构,无论是外立面还是内部都严谨地沿用了早期水泥朴素稳重的风格。而在圆形大厅则集中使用了黑色钢骨和大量统一的落地玻璃等现代材质,不仅是四周环绕的窗,甚至舞台地面也用玻璃搭建,在老场坊整体温和质朴的历史厚度中加入了一份锐利的先锋气息。
3 1933老场坊改造的价值意义
建筑有三个生命:一是功能生命,二是结构生命,三是文化生命。该建筑的功能生命――屠宰场的使用已经结束,结构已步入老年,但文化的价值反而凸现,具有神秘感的廊桥空间无疑是现实建筑中独一无二的。设计完成后,最想提及并强调的主要元素或特色是通过水泥饰面的打磨而保留了神秘而丰富的廊桥空间,通过金属和玻璃而加入了时代的元素,并保持了与历史的距离。这个项目中最大的挑战是保持建筑的神秘空间,同时又能为现代所用。该建筑当时是根据宰牲的工艺进行设计的,是功能主义的工业建筑,当时的设师并非想创造一个非凡的空间。
3.1 社会价值
工业遗产从城市整体规划上具有平面规模大,拥有良好的城市交通便利条件和大容量的基础设施等优势,在未来的更新和改造发展上具有良好的先决条件。出于对城市脉络的综合考量,1933老场坊选址定于沙泾路,此地距离铁路与码头较近,方便利用港口的运输能力疏散生产污物,利用铁路运输肉制品售卖,其先天优势都为后期的改造工程打下了优良的基础。
1933老场坊改造后,由原本的工业空间转为民用空间,因老场坊独特的历史背景和建筑特色,其作商业项目使用便可吸引更多关注的目光,提高商用价值。同时推动了旅游产业的发展,以此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上海城市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极高的社会价值。
3.2 公共价值
1933老场坊属于工业常规性空间,具有空间尺度均衡适宜的特点,可以向商用、住房、展览等多种功能方向升级和置换,通过合适的改造可以在较长时间内发挥作用。而该建筑的新功能定位由原来的工业建筑调整为一个时尚场所,包含了展览、奢侈品售卖、休闲餐饮、酒吧等休闲娱乐的场所,其得益于工业建筑本身灵活开敞的空间布局,使室内出租部分可以根据使用商家不同风格的要求,进行更灵活的创意空间布置。
3.3 历史文化价值
大多数工业废弃用地均有着强烈的历史和文化联系,它们触及到了居民和利益相关者的感情和记忆。而1933老场坊独特的历史背景,幽闭的建筑空间,古罗马巴西利卡式风格带来的强烈光影对比,使其一度成为沪上摄影师最为之疯狂的探险乐园,它毁坏及衰败的主题形象,成为越来越多艺术家创作的主题。老场坊在二楼设置展区空间,定期展示艺术家的作品,供参观者免费观展,其浓厚的文化价值,也吸引着无数艺术爱好者前来驻足。
改造后的1933老场坊,除了引进各种创意商铺及开展各类时尚宴会,越来越多的导演也开始青睐这块被改造后的“工业遗珠”,它的“美丽”得到了电影导演们的认可。周星驰拍摄的《功夫》,片中独特的伞柱体就是取拍自老场坊;《小时代》导演郭敬明更是将电影中重头戏的“时装秀”部分全部放在了老场坊中,随着几位主演时隐时现的穿梭,老场坊中高低错落的旋梯与廊桥,形成了奇妙的光线流动,老场坊带来的大气、简约和优雅也为影片添彩不少。
关键词: 院落 人居环境 传统文化 自然系统 社会系统
一、院落历史及其文化精
院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陕西岐山凤雏村西周遗址就是一座严整的四合院。该建筑以一条南北方向的中轴线进行布局,平面呈矩形,两进院落,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四合院住宅。而到了汉代,四合院住宅已经及其普遍,四川出土的汉代画像砖上,能很清楚的看到四合院的布局。隋唐之后的四合院布局则有更加丰富的资料可以论证,如出土文物、绘画、遗址等。由此可见院落式建筑是中国建筑布局的传统手法,从遥远的历史中走来,同时也需要继承与发展。
院落的建筑布局形式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精神,所以有人说庭院是中国建筑布局组合的灵魂。现代建筑思想强调建筑之中的空间与功能,四合院的出现为中国建筑解决了功能与空间的问题,同时很自然的符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精神。中国建筑的院落空间首先体现了这样一些问题:其一是建筑之中虚与实的构成手法,院落空间是外部空间,同时又是一种内部空间。它既是虚的空间,同时又包含在实的空间之中。这是中国文化之中的阴与阳的组成法则;其二是院落空间体现了中国传统思想中的尊卑有序的社会秩序。建筑通过利用院落空间的组合,从而形成轴线与前后关系、主次关系,从而营造了中华传统文化有关秩序的精神。其三是院落空间的围合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合”与“包容”。整个合院利用各种围合营造出一方属于自己家人的庭院,同时庭院也在迎接着不同的来客,宾客到来,宾至如归,包容在此方净土之中,是中华文化气度的一种体现。
二、院落中的社会系统、自然系统。
气候、水、土地、植物、动物、地理、地形、环境分析、资源、土地利用等组成了人居环境的自然系统。院落建筑中的自然系统总结起来一般为假山怪石、盆景花木、水池虫鱼等。这些自然系统里的组成元素使得整个四合院更加充满生机活力。假山怪石讲求瘦、漏、透、皱,既可以起到障景,也可以起到漏景的作用。盆景花木的做法有的是几株排列,有的讲求形单影只,盆栽花木最常见的是石榴树、夹竹桃、金桂、银桂、杜鹃、栀子等等,种石榴取石榴“多子”之兆。至于阶前花圃中的草茉莉、凤仙花、牵牛花、扁豆花,更是四合院的家常美景了。至于水池虫鱼,水景会成为整个院落的核心风景区,而虫鱼就是这片风景区的活力。水池虫鱼的景色将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不二场所。
院落建筑中所体现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交流构成了院落建筑的社会系统。而院落的建筑形态与空间形态也决定了人在这种社会系统中的行为。首先院落建筑的内部排列是有序列的,这就构成了院落建筑中人与人之间的秩序。例如在传统四合院之中,长辈的房间一般居于最中央,子孙晚辈分居两侧的厢房内部。第一进垂花门之前是耳房,常常居住着仆人与来客。二进院落的四合院,最后面的院落里住着家里未成年的女眷,可谓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其次是院落的围合空间体现了合院建筑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合”。院落建筑,围合起来,因“围”而“合”。院落建筑中的人们生活或是工作在这一片与外界相对隔绝的空间内部,营造了私密性与安全性的空间,因而这里的社会交往是亲近与舒适的,是平静与和谐的。在这方空间里的不论是一家老小还是邻里的混居或是衙门作坊的工作从本质上都是自己人的合作,是一种心灵上的安全感。就作为居住空间而言,庭院的空间可以给一家人提供聊天、看书、晒太阳等的场所,这方空间也是日常行为发生的主要空间之一。而建筑内部的空间则会具体划分为居住、饮食、家务等日常社会。这方空间里的亲情、友情、爱情将赋予这片建筑以人性的活力。
三、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庭院形式
位于北京雍和宫旁边的京兆尹餐厅是个成功结合人居环境理论与庭院手法建成的建筑。京兆尹餐厅的整体布局是通过两个庭院进行展开的,张永和先生在运用传统庭院手法的同时又有所创新,对于传统庭院的利用又推进了一步。首先两个庭院是一个封闭的,另一个开敞的。这样的庭院布局既结合了中国传统院落的开敞又利用了现代建筑中庭院的封闭。而开敞的院落是与自然及外部空间的亲近,封闭的院落又是对于内部空间的有效利用,是不同手法的良好结合。开敞的庭院中,栽植了几株形态优美,颜色优美的植株,形成了良好的自然系统;封闭的庭院之中是休闲空间也是餐厅,在内部就餐的人们既可以仰观外面的动人风景,又可以处于室内享受安宁与阳光。封闭的庭院使封闭的空间中具备了人居环境中社会系统形成的条件。
四、人居环境自然系统、社会系统影响下新院落空间发展的思考
现代建筑设计中的院落从设计意图的角度分析,更多的是建立在增加采光,营造良好的空间与视觉的角度出发的。当我们把营造院落空间的角度放在人们情感上的需求与行为的趋向性上就会发现,院落空间的趣味性使得这种场所成为人们愿意聚集的场所。院落空间具有内向性、闭合性,因而给人精神层次与心理层次的暗示是稳定的、舒适的、安全的,因而成为具有活力与凝聚力的半公共交往空间。
人居环境的社会系统告诉我们,社会性是建筑营造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因素。人类作为社会性群体,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上的互动对于很多类型的建筑设计是及其重要的。院落空间传达了中国文化中关于“合”与和谐的社会性互动内涵。传统的中国院落所营造的是温馨的家庭群体、和谐的邻里关系、具有秩序的社会行为。这对于我们现代住宅建筑设计具有极大的启发。现代城市规模的巨大与生活节奏的迅速使得城市的建设更多的沦为冷冰冰的钢筋混凝土森林。从而忽略了人精神上所追求的家园感与归属感。在社区建筑设计中如果能够围合成为有效率的院落空间就会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住宅空间中的乏味与冷漠。
人居环境的自然系统告诉我们,营造良好的自然风光,注重自然空间将直接影响人们对于建筑设计的舒适程度的感受。现代建筑建造的愈加密集,从而减少了人类对于自然风光的享受,绿化系统、建筑小品、趣味空间在很多设计中变得不再重要。然而真正好的建筑设计应不仅仅停留在建筑空间里面的设计之中,建筑周边、建筑环境的设计对于整个建筑设计在质量与高度上的提升不可小视。好的建筑需要好的外部空间的陪衬与烘托,而作为使用建筑的人类,每一平方米的小空间都将会成为他某一时刻的全部。院落空间正是可以为自然系统的营造提供一方土地,利用院落空间的土地,在合适的位置或是栽植植株,或是营造园池,将生机引入建筑环境之中,由外而内的影响建筑整体设计,从而实现空间上的良好形态。
五、结语
现代社会的城市与建筑都在发展,物质也变得越来越富足,而我们对于城市与建筑的追求就不应该停留在空间与功能的层面之上了。我们设计者更加应当关心的是建筑设计带给使用者心灵上的慰藉。院落空间蕴藏着中国传统的文化精神与思想理念,是一种更为贴切人类心灵的设计手法。在院落空间的设计实践中融入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的理论理念,相信我们人类的家园可以成为诗意栖息的场所。
参考文献:
【1】 居环境科学导论;吴良镛
【2】 传统民居庭院空间初探;李尧,王玉栋,陈峰
环境工程是一门边缘交叉型的综合性学科, 也是工程领域正在得到快速发展的学科之一,它要求本专业的学
生能够了解相关专业的基本知识,并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学会用工程措施和手段来控制环境污染, 解决环境问题。因此在环境工程高等教育中实践教学的地位显得非常突出,它不仅是理论教学环节的必要补充,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工程能力所必需的途径,对于培养学生从事科研和工程设计与实践的能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2现有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分析
1973年召开的第一次全国环保会议,是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里程碑,在这次会议上第一次提出了关于我国环境教育的设想。此后20多年,全国许多高校纷纷开设环境科学和工程专业,我国环境工程学科得到迅速发展。但是由于各校的历史沿革和专业设置的特点不同,使得各校在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环节课程体系的设置上不尽相同,现以西南科技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环节设置为例进行分析。
西南科技大学环境工程专业成立于1993年,是四川省内较早开设环境专业的学校之一。1995年开始招收环境工程本科学生,2003年获得环境工程硕士学位授权,2007年被四川省教育厅评为“四川省本科高校特色专业”,并以优秀成绩顺利通过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育水平评估。 经过10余年的发展,已具备一定的规模,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结合学校地处西部地区和绵阳科技城的特点,其实践教学环节课程设置具有自己的特色,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以军事理论与技能训练、思政课实践教学、外语强化训练、设计/综合性化学实验、创新实践等为代表的通识教育集中实践训练环节。该环节体现了学校对新形势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认识,反应了社会发展对人才质量的总体要求, 是加强素质教育和通才教育的重要一环。
表1环境工程专业教育实践训练课程
(2)工程训练、化学类课程实验、专业课程实验等环境工程专业教育训练环节。主要由专业必修基础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两大模块构成。专业必修基础课程模块包括工程制图、机械设计基础、测量等工程技术训练课程;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等相关化学类课程实验以及环境工程微生物实验、环境监测实验等专业基础课程实验。专业方向课程模块主要根据本校在专业设置上的具体情况开设了水污染控制实验、大气污染控制实验、固体废物处理实验。课程设置见表1。
(3)以了解企业实际生产工艺和流程,培养学生工程设计能力为目的的实习和设计环节,包括环境工程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及水污染控制课程设计、大气污染控制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
3环境工程实践教学环节改革的设想
以军事理论与技能训练、思政课实践教学、外语强化训练、设计/综合性化学实验、创新实践等为代表的通识教育集中实践训练环节,夯实了学生的学科基础,体现了厚基础、宽口径的培养原则,使学生不仅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 而且有宽广的知识面, 能够在实际工作中解决复杂的多样化的实际环境问题,充分反映了注重通才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基本原则。
对环境工程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可以从专业教育训练环节和实习、设计环节着手。
3.1专业教育训练环节包括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等化学类实验课程,环境工程微生物实验、环境监测实验等专业基础课程实验以及水污染控制实验、大气污染控制实验、固体废物处理实验等专业方向实验课程。这些实验课程的开设对于培养学生基本实验操作、提高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很有帮助。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改变老师为主、学生为辅的局面,从传授实验知识变为指导实验方法,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自觉汲取,控制实验小组的人数,力争让每个学生都有动手的机会;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探索性实验,提倡学生自己进行实验设计,培养独立实验工作能力;同时采用灵活的学习机制,对积极参与教师科研、开展科研实验工作的学生也予以承认一定的学分,提高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能较快的适应实际工作,得到全面锻炼。
3.2认识实习是学生在开始专业学习之前进行的一项实践教学环节,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参观水污染、气污染、固体废弃物以及噪声污染治理实际工程的基础上对环境工程专业有一定的简单了解。由于学生没有一点专业基础,所以只能是一些感性的认识。建议可将认识实习的课程设置进行调整,将其学时分配到专业课程学习过程中,采用边学习专业知识边进行参观的方法,可以很好地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对实际工艺流程的了解和认识。国外某些高校在专业课程设置时往往采用这种方式。如德国斯图加特大学,在进行环境工程本科第二阶段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时,在生物和化学处理工程、水资源管理、环境规划等多门课程教学过程中除理论学习之外,均安排一定学时的参观学习,并记入学分。
3.3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是培养环境工程专业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关键环节。但是由于条件限制,这一重要环节往往只能在校内进行,无法及时了解最新工程技术进展,因此常常造成学习的专业知识老化、与市场需求脱节的现象。要注意采取多种有效手段,为学生深入社会进行工程实践创造条件。如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污染治理工程作为固定的实习和设计基地,在进行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时可以安排学生到基地进行学习,也可以邀请基地的工程技术人员直接进行指导,依托实习基地进行实践教学,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技术与工程相结合;或者让学生在设计时参与教师科研工作,完成实际工程设计,对培养学生的工作技能、实验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以及交流能力,也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4结语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措施;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模式
一、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现状及其素质教育状况分析
如今社会,人们开始对生存环境的艺术品位提出更高的精神需求,期望生存环境更加完美。在这种社会需求形势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悄然兴起,并逐渐开始形成一门独立学科。培养专业对口的高级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已经成为高等院校的历史责任。建立和完善专业的课程理论体系对于当前高校设置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而言也不例外。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对所培养的人才的专业技能和理论知识的教育要适应社会发展需求,而社会的需求就是学校培养人才的目标和方向。环境艺术专业的课程设置要有针对性,要重视设计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学,要重视实践教学,要不断拓展环艺专业的外延以谋求专业的新发展。面对未来的人才市场,要求具备较强的适应性,这种适应性来自扎实的基础知识和较广的专业知识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必须从社会实际出发,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课程设置体系和教材等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的探索,突出综合素质培养,强化岗位技术教育。近几年,各高校不断扩招,环境艺术设计类学生人数呈倍数增长,毕业的学生相应也就增多了,而在新形势下的“就业”问题无疑会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二、课堂教学改革的措施
(一)加强专业素质教育
“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由此可见,专业素质教育主要包括“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两个主要方面的内容。这两个内容的实现,需要建立适应行业与社会发展的以实践课为主的人才培养体系和教学模式,改革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专业教学内容各环节之间的协调和连接,教师知识结构的更新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体系的焦点。在教学过程中,根据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特点,应实行阶段性教学,而阶段性教学最大的问题是专业教学内容各环节之间的衔接,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内容前后之间有很强的承接性,如果不能合理安排各教学内容之间的衔接,就会造成学生知识链的断裂,也就无法保证知识的系统性和学生的学习效果。还要注意建立与理论课相辅相成的实践课教学体系,通过参加实践教学的学习形成感性认识,具备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进一步提高理性认识,达到理论创新的效果;另外对社会人才知识结构需求进行调查,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两个方面的意见反馈等。通过对这几个方面的讨论和研究,建立符合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计划和模式。环境艺术设计在我国还属于一门新兴学科,它随着历史和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这就要求教师的知识结构始终处于前沿位置,所以合理安排教师的进修和培训,根据社会的发展和需求更新知识结构是非常必要的。在教学内容中还要强调基础知识扎实,专业面宽泛的指导思想。要按照“宽专业、厚基础、灵活专业培养方向”的要求,根据业市场需求的变化,及时加强后期针对性专业教学。充分认识设计教育的实质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并将这一指导思想贯彻于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之中,这也是课程建设重要目标。在教学中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追求科学的精神和创新思维的习惯;通过课程设计中的综合设计实践,使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得以实现,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二)加大实践教学环节力度
设计艺术是与生产实践密切相关的艺术门类,设计的过程离不开实践环节,而且学生的实践能力也是专业素质的具体体现。在环境艺术设计教学过程中,必须与社会实践性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生更多地参与实践活动,课堂理论和工程实践相结合,以便缩短“虚拟设计”与“实例设计”之间的距离。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进行课程的项目教学,使学生在校期间就具备一定的专业实践能力。依托广泛的社会实践交流基础,为学生提供各类学习平台,同时也创造了良好的就业前景。
实践教学是专业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实践教学、课程实习、课程参观实习、毕业实习、参与科研等。有计划有目标地安排社会实践,参观调研,让学生接触社会,接触实践工程,在提高专业认识的同时,提高交流沟通能力,协作能力等方面的能力。实践教学最根本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帮助学生将书本知识用于生产实践,学以致用。通过实践教学,提高高职高专学生对社会的认知能力和劳动技能,使学校教学和社会生产接轨,帮助毕业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融入社会,顺利就业。我们可以通过广泛的校企合作,订单式教育模式,建立健全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等方法,实现加强实践教学的目的。
设计教学中必须紧随时代和社会进步的步伐,在坚持知识、能力、素质辩证统一的基础上,积极探讨富有创新意识的专业设计教学模式。通过实践总结经验,有计划、有创意地组织教学。力求在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等人才培养诸环节中注入新鲜的、系统的、全面的教学新理念,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设计创造潜能。通过大力加强和提高专业素质教育,从而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加强专业素质教育还必须把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放在突出位置。要为学生创造条件,学好本领,迎接挑战。采取有力措施,帮助学生增强适应就业市场的竞争能力、就业和创业能力,从而在动态变化的就业市场中处于有利的位置。理论教学教授的更多的是专业理论,而社会实践则丰富学生的社会经验和学科的知识,培养他们的自立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拓宽他们的知识面,使其适应新挑战、适应时代的发展,以便更好的服务于社会。
参考文献:
[1]顾力平.院校途径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2005,(23).
[2]高庆喜.论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地位和作用[J].枣庄学院学报,2006,(4).
专业实验室是高等学校开展专业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专业综合素质的主要场所,也是实现高等学校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目标和学生完成学业的必备条件。正如原教育部周济部长在第三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的讲话中指出的:“高水平实验室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阵地,是科技创新的主要场所,实验室的数量与水平是一所大学科技创新能力的基本标志之一”。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实验教学中心是由环境类、资源类的专业实验室整合而成,并于2007年被列为浙江省首批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该中心建立了环境与资源基础实验室、环境与资源工程实验室、环境与资源生物技术实验室和环境与资源信息管理实验室四大模块组成的综合性实验平台,构建了宽基础、重技术、练技能、求创新的实验课程模块,以实现训练学生环境与资源类专业实验基本技能和培养学生自主设计实验能力的目标;通过实施教师兼岗-设备集中的管理运行机制,构建了研教结合-教学互动的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从而有效促进科学研究成果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达到培养学生研究与创新能力的目标。
(二)构建多层次多元化的工程实践基地,营造培养学生专业兴趣、工程素质和创新精神的良好环境
学生的专业兴趣和创新精神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原动力,认识实习、社会实践、课程设计和生产实习是培养学生工程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有效载体,因而构建多层次多元化的工程实践基地是培养现代工程技术人员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重要保证。浙江大学环境工程专业根据国家和地方需要,根据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的要求,拓展了校际、校企、校所之间的合作关系,以多样化的合作形式构建了多层次的认识实习基地、社会实践基地和生产实习基地。认识实习基地肩负有为专业教育和专业学习打下一个感性认识基础重任,是学生第一次踏进环境污染治理的现场,第一次通过对水、电、气和固体污染治理工程工艺流程的观摩,深入了解主要污染控制设备的性能、操作和管理等现代化的污染治理过程,从而达到让学生明确学习环境工程专业目的,提高学习该专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了使认识实习基地稳定且长期得到保证,环境工程专业通过三年一次与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这样的合作方式使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不仅有带队老师的指导,而且还能得到现场实践经验丰富的工程师指导,确保了学生对环境工程专业的认识得到有效引导。高等院校的社会实践是以了解社会、服务社会为主要内容,以形式多样的活动为载体,以稳定的实践基地为依托,以建立长效机制为保障,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践,从而增强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浙江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在湖州安吉、湖州长兴、衢州开化以及省市环保系统等地建立了多个社会实践基地,并以绿色环保社团“绿之源”协会、中环环保联合会浙江大学环保志愿者基地和浙江大学“新绿”青年环境友好使者联合会为载体,以“求是学子农村环保科普行动”、“学长同行”省市环保系统实习、“全国青少年绿色”、“六五”环境纪念周、“环境文化节”等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各类社会实践,不仅提升了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的环保意识,更重要是增强了他们的职业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岗,坚定了他们从事环保事业的决心和信心。生产实习是环境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技能课程,目的是训练学生应用已学过的专业知识对设计和调试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专业分析,增强环境工程专业的施工技能。浙江大学环境工程专业生产实习安排在第四学年的冬学期,实习基地为中国石化镇海炼油股份有限公司,实习方式为蹲点实习,实习时间两周。通过系统的生产实习,不仅使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而且使学生深入了解了环境工程专业所涉及的领域,熟悉了各类环保设备操作步骤和性能,为今后需要掌握的基本理论与实践有了较深的感性认识,提高了学生的工程素质和创新精神。
(三)打造依托国家地方重大科研项目的学生创新训练平台,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关键词:环境生态学;实践教学;优化;工科院校
一、环境生态学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实践教学内容与专业知识联系不够紧密,缺乏设计性和探究性的实习内容,很难实现不同课程、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融合和创新。另外,由于实践教学周期短,教学模式也相对较单一,主要是在老师的指导下来完成教学大纲中的实践内容,在整个实习过程中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导致其在实践过程中没有积极参与的主动性和获取知识的积极性,影响了实践教学的效果。2.教学质量检验标准不能客观地对学生的成绩做出评定。目前,对于学生成绩的评定局限于实习报告上的等级评定或分数量化,在实践过程中都是以分组的形式来完成教学内容的,这样同组内部分学生存在互相抄袭从而过关的可能性。
二、环境生态学实践教学内容的设计与优化
1.增加城市生态监测实践环节,丰富实习内容。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与我们密切相关的城市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为进一步增进学生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基本要素、城市人与环境关系的认识、增强对城市环境的感性认识、发现城市环境中不合理的地方并提出改进建议,需将环境生态学实践内容与《城市环境学》和《环境污染生态学》相结合。除以前的城市生态系统的调查和认识外,还增加了生物修复技术(湿地生态系统)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及城市水土保持措施及其布设相关的实习内容。通过实地考察西安浐灞国家湿地公园功能性生态湿地,使学生基本理解湿地的生态功能及对城市环境的服务功能,以及人工湿地净化水体的机理;通过实地考察汉城湖国家级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使学生了解水土流失的类型以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针对城市生态系统的特征能够提出有针对性的水土保持防治措施及其布设方式。2.加强学生实践主动性、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环境问题的产生和发展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同样它的解决也涉及方方面面,是一个综合性问题[3]。环境生态学实习中的野外实习目前主要是在安康市宁陕县秦岭火地塘试验林场、祥裕国家森林公园、淳化县仲山森林公园完成的。野外实习内容与《环境土壤学》《自然地理学》相联系,突出生态实习的综合性。对土壤剖面的观测,使学生了解植物与土壤的关系,以及根系在土壤中的分布情况,认识植被的蓄水保土的原理;对秦岭不同海拔高度的垂直地带性植物认识自然地理中的垂直带谱分布规律。在实习之前,要求每位同学认真学习指导书,分组并制订出详细的实习方案,分工协作。在样地调查的基础上,确定出当地草本群落样方最小面积,以及通过自己的亲自调查理解实习的目的;通过样方调查,计算出群落密度、频度、重要值,以及多样性参数;通过对不同植被群落的光照强度以及各群落不同层面光照强度,得出群落分布与光照的关系。对植物群落的观测,了解植物群落垂直结构的特征,以及进一步了解垂直结构在群落生态功能中的重要性。
三、构建有利于提高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实践组织环节,规范实践教学过程
1.实习前、中、后进行构建提高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环节。在实习之前、制定计划过程中采用多样式方案设计,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如在城市综合性公园生态系统调查讲解完后要求学生自制调查表,格式不做具体要求,学生在查阅文献后制定出了各种各样的调查表和调查方案,锻炼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能力。在实习过程中,引导学生提出针对性的技术问题及自己的看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湿地生态系统对水体净化方面的应用实习中,让学生认识到在湿地系统中植物的关键作用,进一步提升学生在此类研究方向上的兴趣,思考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如何进行植物种的选择及其配置等问题。2.对实习方案和实习报告进行规范化严格要求。在实习过程中,对实习之前的方案制订要求各组同学认真细化,如对校园生态因子的测定实习内容时,对测定内容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并要求学生提前确定好要测定目标对象的具置,为随后实习任务的顺利完成打下基础。另外,在每部分实习内容结束后要求学生立即进行数据汇总和总结。在报告书写内容上要求学生每个部分在得出结论的基础上要有自己的总结和认识,对实际的环境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建议一些措施。同时,对实习报告的书写格式进行了详细说明,强调了实习报告应满足图文并茂、图纸绘制清晰、实习现场照片支撑等规范化要求。通过以上实践环节的组织化和规范化,学生以组为单位能够在实践过程前完成实习方案制定工作,能够在实践过程中提高野外实习熟练动手操作能力,同时在参观实习现场能够提出有针对性的技术问题,或者对带队老师提出的操作环节衔接问题做出正确回应。实习报告书写较规范,大部分学生实习报告中有自己的见解和认识,提高了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1.1专业理论课程的建设
完整的专业基础理论学习为学生的综合性思考能力的提升提供必要的依据,有利于学生更好更快地解决实践中面临的问题,所以环境设计理论课程是环境设计课程体系在教学中应用的基础。专业理论课程的学习既能帮助学生建立专业理论思维意识,明确环境设计专业概念,还可以实现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转化,培养其表达技能,其价值就在于促进学生专业理论思维的形成,加深其对专业知识的认识和理解。环境设计课程体系在教学中的应用,要求环境设计理论课程形成本专业特有结构体系。但是,从相关调查结果来看,各院校的环境设计基础课程基本上都是不对准也方向进行区分而统一培养的。这种教学模式不适合高校在短时间内培养环境设计人才的要求,也不利于培养学生设计专业意识。因此,笔者认为环境设计课程体系在教学中的有效应用,需要将其课程体系可分为两大主要模块,即以工作室为中心的实践教学课程,以及专业理论教学课程。其中,专业理论教学课程应当包括专业可操作性的理论课程(包括电脑制图、手绘制图、空间设计等课程),以及专业认知性的理论课程(包括建筑史论、设计色彩、设计素描、设计史论等课程)。这样,培养了学生的设计理论素质,更加注重培养学生意向表现和抽象解析能力,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单纯描绘自然物象的学习。
1.2专业实践课程的建设
建设以工作室为中心的实践教学课程是环境设计课程体系在教学中应用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它标志着学生进入实践课程教学阶段,本阶段的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致力于解决课程实践过程中的问题,侧重实践目标的执行。从环境设计专业未来就业的调查分析中我们看出,环境设计主要包括室内设计和景观园林设计两大方向,具体涉及居室空间设计、商业空间设计、展示空间设计、园林景观设计等。以工作室为中心的实践项目课程体系正是依据环境设计专业对应的岗位要求,遵循本专业职业发展规律,以及相关岗位需要的核心技能来制定的,它主要围绕典型工程项目展开。首先,典型项目选择是在结合室内设计和景观园林设计两大岗位群的岗位需求,综合考虑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和实现教学目标的基本前提下,确定具有明确主题的实际工程项目。其次,结合工程项目具体实施过程中的不同阶段特征将其分为已实施、正在实施、未实施的工程项目三类。
2环境设计课程体系在教学中的应用改革与创新
2.1调整课程结构,实现相关学科知识的融合
调整课程结构,实现相关学科知识的融合,减少重复也是目前环境设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的主要出路之一。在环境设计课程体系改革过程中,应当结合教学设计的整体思路及课程特征,实现课程内容、结构、时间安排上的有机结合,逐步形成符合本专业课程的教学特点,积极推进学生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课程结构顺序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对各种相关知识串联及互融理解的能力,环境设计专业课程与其他相关课程之间存在着很多相关联的地方。因此,课程结构顺序的调整有利于实现相关学科知识的融合,使学生能够相互强化,最终灵活地运用知识,形成创造性思维,也决定了学生能否对各课程知识内容加以有效组织。为此,我们应更加关注设计类课程间的联系,尤其要准确、全面把握基础教育课程与环境设计专业课程之间的联系,注重各学科知识的相互渗透。
2.2改革与创新课程内容
针对传统环境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存在的课程内容不能适应专业发展和创新人才培养的需求,理论课程与技能课程比重不合理以及课程间内容的分离与重复等情况。因此,笔者认为环境设计课程体系在教学中的应用,首先要实现课程内容的改革与创新,具体来讲应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要充分认识到环境设计专业本身较强的应用性特征,让本专业学生在毕业之后能够尽快适应其工作岗位,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所以,环境设计课程内容的改革创新应根据市场需求适当的调整各专业课程比例,注重对学生未来就业能力的培养。例如,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们将更多的时间都花在了工作中。因此,他们更希望能够在晚上走出居室去放松心情,这时候就要求环境设计能够关注对夜环境的塑造,做好亮化工程建设,为人们提供一个能够享受夜生活的环境。再如,室内照明设计作为营造氛围的最佳要素,也是环境设计需要重点研究的重要内容,市场上非常需要照明设计方面的人才,照明设计在室内外环境中引起了更多人的注意,而国内很少有院校开设这个专业。二是要结合目前环境设计专业课程设计的不合理之处,适当地减少基础课程课时,增加和细化专业拓展类课程。例如,色彩构成、平面构成和立体构成这三门课程是目前很多院校将作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设计基础必修课程,这部分课程常分在不同学期、不同时段依次完成,在整个基础课程中占了相当大的课程量,不仅会让学生感觉该部分课程累赘重复,还会造成教学过程中学生思维不连贯的现象。所以,将这三门课压缩,整合设计为一门课,并通过一次性完成三大构成内容的教学,重新修改教学大纲,压缩整体课时,使之符合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需求,在避免重复教学的同时,更有利于学生综合性、系统性的掌握三大知识构成。三是增加专业选修课程,缩减技能类课程比重,在以往的环境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中,专业选修课程一般较少,而技能类课程相对较多,从大二之后,基本以技能类课程为主,占大学整个课堂教学的三分之一课时,主要有计算机辅助设计:CAD、SketchUp、Photoshop、3dsMax,设计表现技法:马克笔、水彩手绘表现。此外,目前的环境设计课程时间安排与课时比重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造成了误导,让学生错误地认为软件学习及效果图的绘制是设计师最主要具备的要素,使得他们由于理论知识不充分,设计思路狭隘,创新性不足等问题而不能在设计道路上走出自己的风采。实际上,对于设计师来说,设计思维及设计创新才是设计的灵魂,软件只是设计表现的一种工具。因此,应增加专业选修课程,减少技能课程的比重,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改变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专业选修课设计要遵循学生兴趣以及当今设计界的热点和焦点,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让学生能够以一种宏观的视角来对待本专业的未来发展前途。比如在本专业教学中可以适当地增加建筑艺术与世界名园欣赏、诗词鉴赏等人文素质教育类选修课程,以培养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设计人才。
2.3强化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能力
目前,环境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中实践类课程比重小是一个普遍而突出的问题,这十分不利于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也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与创造力的发挥。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内容包括建筑速写实习、植物认知实习、外部环境测绘、工程与技术建造实践、专业基础实践、设计师业务实践等实践环节。在具体的教学中应以实践引导学生通过亲身感受来理解创作过程,让学生认识到环境设计专业的创造力与创新能力在未来就业中的重要性,从而不断提升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具体来讲,可以从两方面来着手:首先,将理论教学与学生的实地调研融于一体,加强实践教学体系与课堂教学体系的融合,让学生通过对现场调研发现问题,并能够结合自身所学知识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最终找出相应的合理的解决措施,这种理论讲解、方案设计与实地调研互动的教学过程有利于实现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更注重对学生设计方法、设计能力的培养,改变了传统教学单纯侧重不同空间类型设计规范和经验的传授的现象。其次,增加实践教学课程和实习学时,实现实践技能教育贯穿于整个课程体系,教师应遵循由浅至深、循序渐进的规律,根据高校环境设计专业培养的要求,构建科学合理的环境设计课程体系,构成与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课程体系,为其在教学中的有效应用提供依据。
3结论
关键词:企业培养;卓越环境人才;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杨百忍(1980-),男,安徽宿州人,盐城工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师;丁成(1971-),男,江苏盐城人,盐城工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江苏 盐城 224051)
基金项目:本文系盐城工学院校级重点教学研究与改革课题(课题编号:201131)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5-0030-02
环境工程人才的企业培养是通过整合国有、私营企业和社会的各种优质资源,开展校企合作,使产学研相结合,从而达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目的。培养能够解决工程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及运营等方面环境问题的本科工程型人才,从而满足中国新能源产业中节能减排、资源循环利用和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对高端工程型人才的需要。
一、环境工程人才企业培养的重要性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全球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由水、空气、重金属和化学品污染引发的突发环境事故时有发生。一些地区污染排放大大超过环境容量,严重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环境工程专业不仅研究水、气、噪声和固废等主要环境污染和公害的防治技术及措施,而且就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废物资源化技术、区域环境的科学规划及管理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以期获得最优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
目前中国已有多所大学成立了环境工程专业,并在学科建设、教学内容、实践实习及就业出路等方面问题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如何在新的形式下通过适当的教学改革,时刻把握环境工程学科的发展趋向,培养合乎环保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专业人才,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和探索关注的问题。[1]盐城工学院环境工程专业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深入开展企业培养等实践教学活动,使学生在走向社会后能更加迅速适应工作岗位,为中国的环保事业输送掌握环境工程新理论、新工艺及新设备,能够从事工程设计、施工及运营、环保设备设计与生产、科研教学、检验分析和工程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环境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计划旨在培养环境工程领域创新能力强、适应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2]卓越工程师企业培养计划包括本科一年多在企业学习,其目的是通过学生现场的实践与学习,结合环境工程设计、环境影响评价和运营管理过程中的实际项目,获得环保工程师、环评工程师、运营管理工程师的基本训练,使学生达到专业能力和资格认定要求,培养能够灵活运用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具有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沟通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的卓越环保工程技术人才。[3]
二、环境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要求
根据应用型工程师培养的国家通用标准,环保工程师、环评工程师、运营管理工程师培养的行业专业标准,结合我校学生培养目标,在企业学习阶段应重点培养以下素质和能力:[2,4]
1.职业素养
具有较好的人文科学素养、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工程职业道德。明确工程师的角色和社会责任,树立职业工程师的价值观和发展观,具备良好职业道德,熟悉行业政策法规,了解相关企业文化、核心价值观。
2.工程实践能力
具有从事工程工作所需的相关数学、自然科学知识以及一定的经济管理知识;掌握扎实的环境工程专业基础知识,能够进行环保工程设计,熟悉污染治理设施的施工、运营管理体系,拥有解决工程实际技术问题的能力和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掌握相关环保法律、法规、规范、标准,能够开展项目环境保护规划与环境影响评价;掌握环境监测技能,能顺利开展环境样品的分析检测;掌握环保设备设计与制造技术,并能从事环保设备营销工作。
3.创新能力
在熟练掌握工程实践能力的基础之上,结合专业前沿理论与技术,具备对现有工程进行改造、优化,选用先进的工艺组合、施工方法、新型设备等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的能力,能独立进行污染治理方案选用、工程设计,能够解决污染治理工程运营过程的技术问题,具有工程项目的决策能力。具有较好的组织管理能力和应对危机与突发事件的初步能力。
4.沟通能力
具备融入社会和团体的能力,参与生产、项目及管理,有效的沟通与交流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及领导能力。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环境下的交流、竞争与合作的初步能力。
三、环境工程领域卓越工程师计划本科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通过四年不间断参与社会和企业的培养环节,使学生从认识社会和企业逐渐达到融入、参与到社会和企业。企业培养阶段时间一共为40周,在企业培养的主要环节包括认识实习、环境保护调研实习、环境工程工艺设计企业(水、气)、环境规划与影响评价企业实训、固体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企业实训、环保设备制造企业实训、污染治理设施运营管理企业实训和毕业设计。[5,6]企业实训开展的方式主要包括:观摩、讲解、现场踏勘、现场授课、工程实例方案设计、计算机辅助绘图、工程实例观摩、现场操作实践、项目或系统开发、运行、管理。企业实训考核的方式主要包括实习报告、调研报告、技术、工艺方案、设计说明书、工艺图纸、规划文本、环境影响报告书、现场操作、技术方案、图纸、技能考核等,毕业设计考核要突出企业导师的作用,分企业指导教师评审(权重30%)、学校指导老师评审(权重30%)、答辩小组评审(40%),答辩小组企业高级工程技术人员比例不能低于40%。学生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选题来源于企业工程实践,依托于与企业共建的校外人才培养实践基地,指导老师采用双导师制,由校内教师和企业方委派工程师共同担任。
四、“企业培养方案”实施方案
通过在“卓越计划”合作企业(盐城市国家级环保产业园、江苏科行环境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江苏科易达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江苏清大同和环境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江苏紫光吉地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大吉发电有限公司、盐城市城东污水处理厂、盐城环保新技术研究中心、盐城宇新固废有限公司等单位)的实践锻炼,使学生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理论与实践知识,掌握废水、废气、废渣处理工程设计、施工及运营、环保设备设计与生产、环境影响评价、环境规划等方面专业技能,形成对专业的感性认识,以提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认识实习
进度安排在第二学期,为期1周,主要实习内容包括实习动员、安全教育、实习单位专家讲座、各处理单元参观、车间见习、总结、考查、座谈。
2.环保调研实习
进度安排在第三学期,为期1周。主要是了解社会及专业发展现状,促进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3.环境工程工艺设计企业实训(水控、气控)实施方案
进度安排在第六学期和第七学期,为期6周。具体实习教学内容包括:实训动员、安全教育、企业文化学习;污染控制工程理论课程教学;收集处理工艺设计、方案设计、绘图等方面的资料;各项设计准备工作;了解设计步骤、行业规范、设计人员准则、设计原则、设计方法等;工艺的选定及处理方案的确定;根据选定方案对各处理构筑物或设备进行设计计算;论证处理方案的合理性、估算工程投资、运行成本;根据设计好的数据,进行计算机辅助绘图;企业导师考核;实结、座谈。
4.环境规划与环境影响评价企业实训实施方案
进度安排在第六、七学期,为期5周。具体实习教学内容包括:实训动员、安全教育、企业文化学习;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部分内容和环境影响评价课程部分内容的理论教学;现场调查;相关企业收集资料、采样、整理数据;规划指导思想、原则、大纲的确立、规划的编制(包括现状、规划近远期目标、规划的实现途径和具体方案)、规划图件制作、规划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可行性分析、保障措施;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环境影响预测等章节的编写、工程分析章节、污染防治措施分析章节的编写、风险评价、经济损益分析等章节的编写、完成环评所需相关图件的制作;总结、座谈。
5.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企业实训实施方案
项目课程时间安排在第5、7学期进行,为期2周。具体实训教学内容包括:介绍、学习固体废弃物收集、处置流程、主要处置工艺和设备;课程知识的课堂讲解与现场讲解相结合;了解固废收集流程;熟悉固废处理设施的运行;参与企业人员现场安装与设备调试。
6.环保设备制造企业实训实施方案
实训安排在第4学期(2周)和第7学期(3周)进行,共为期5周。以盐城市国级家环保产业园的几个大型环保设备制造企业为主要实训企业。主要实训教学内容包括:环保设备市场需求变化、技术发展现状、市场拓展;设备各部分的组成、结构和功能;设备设计流程;设备制作过程;训练设备制作操作技能;典型设备的设计、安装、调试和维修;计算机辅助设计和仿真技术在系统设计中的应用;典型环保设备自动化控制工程的设计与应用;环保设备营销实训。
7.污染治理设施运营管理企业实训实施方案
岗位实训安排在第7学期进行,为期6周,具体安排如下:江苏科易达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等具备培训资质的公司为主要培训单位,盐城环保产业园内多家企业、盐城市城东污水处理厂、盐城各化工产业园区和盐城发电有限公司等企业为主要实训地点。
主要实训教学内容分为污废水和废气污染治理设施运营管理两个部分,主要包括:污废水处理与维护管理、物理化学法、生化处理、污泥处理与处置、水处理机械设备、污废水监测及水处理实验、污水处理厂岗位实训;相关政策法规与标准、燃煤及污染物、燃煤工业锅炉概述及工业锅炉烟气脱硫设施的运行维护与管理、除尘器及除尘器岗位实训、脱硫技术及脱硫系统岗位实训。
8.“企业培养方案”毕业设计实施方案
毕业设计总学时为18周,安排在第8学期,毕业设计主要内容包括:调研及资料收集、撰写可行性论证报告;企业设计项目研究、方案设计论证、方案的比较与优化;三废处理工艺设计、设备选型、运行管理;环保设备设计、制作;毕业设计中期检查;撰写、印装设计说明书,图纸绘制;企业设计项目总结、解决企业问题;答辩、资料整理归档。
五、结论
盐城工学院环境工程专业从培养“卓越环保工程师”的角度出发,强化企业实践教学环节,建立新型的实践教学体系和质量保障机制,着力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充分发挥企业在实践环节训练中的作用,开展校企联合培养、产学研实习基地建设,学生实践内容与方式等系列实践环节的改革,保证环境工程专业的本科毕业生能够达到“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的培养目标。 [7]
参考文献:
[1]张安富,刘兴凤.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56-59.
[2]林健.校企全程合作培养卓越工程师[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3):7-23.
[3]陈素娟,王小治.环境科学与工程卓越工程师培养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23):193-194.
[4]皮科武,万端极,高林霞,等.环境工程专业培养模式与企业需求现状比较分析[J].理工高教研究,2009,28(3):80-83.
[5]韩照祥.环境工程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方案设计[J].中国电力教育,2008,(2):13-14.
一、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社会需求的再认识 社会需求是办好专业的必要条件和直接动力。在我国"环境艺术"这一名词才出现不长时间,但年轻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及建筑装饰业,似乎越来越显示出它独特的魅力,目前已成为令人倾心的行业之一。显然,中国近些年来的发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大环境"为环境艺术建设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空间。这种随着社会、经济以及人们对生存环境和历史传统认识的改变和新的要求,追求更有意义的人文环境,改善人的空间环境质量,从而提高人的生活品质,成为一个新焦点。在经济和文化向更高层次发展过程中,环境艺术是体现崭新生存观念、审美情趣,以及积极乐观生活态度的重要标志。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开始关注自己周围的环境,由于文化生活的普及和生活与消费水平的提高,对所生活的环境空间有了更广泛的文化艺术需求。环境艺术在中国正经历着从对环境的美化处理向对美好环境的创造转化。环境艺术工程建设越来越多,规模也越来越大。据有关部门不完全统计,仅北京市每年竣工的公共建筑约300万平方米,如用作装饰工程费按2000元/平方米计算,工程总量在60亿元左右。北京市的住宅每年竣工面积为600万平方米,约12万户,按每户平均用作装饰工程费2万元,总计约24亿元。如果统计全国用在建筑室内外环境装饰工程上的费用将是一个天文数字,这个潜力巨大的市场,正呼唤具有专业水准的环境艺术设计工作者去建设。
目前在全国许多省、市的建筑设计部门都设置了环境艺术设计所(室),上海市、江苏省、深圳市、大连市等相继设置了环境艺术设计或建筑装饰设计研究院,各种大小环境艺术设计工程公司更是如同雨后春笋般出现,仅哈尔滨市就有近千家注册的专业装饰公司。国家建设部门也正在进一步规范环境艺术设计和工程建设市场。
据有关部门对目前从事环境艺术设计工作的人员调查,主要由三部分人员组成,一是由建筑学专业转为从事室内外环境艺术设计,二是由美术专业转为室内外环境艺术设计,三是受过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人员担任,但这部分人仅占百分之计二十左右,院校培养的专业设计人员,还远远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
从生源情况看,近些年来报考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考生一直是报考人数远远多于录取人数,在有些省区甚至接近百里挑一。从生源和就业两个方面看,继续办好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大势所趋,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二、在动态发展中完善专业教学体系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开办在我国历史较短,在工科院校中如何办好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更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借鉴。只有不断地研究探索,总结经验在办学实践中完善教学体系。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涉及建筑和美术两大学科而形成的一个新型的边缘学科,如何把握好两者在教学体系中的结合和比重是搞好专业建设的关键,它们不是简单的拼凑,而需要寻找两者内在的结合点,这是我们需要解决好的一个新课题。从哈工大建筑学院的专业建设看,参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策划与教学的人员主要由建筑学专业和美术专业两类学科的教师组成,彼此都在寻找作为围绕建筑展开的内外环境艺术设计,从本专业角度如何相互渗透并实施教学。教学内容的结合,各环节的连接,教师知识结构的更新等等是进一步调整和完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体系的焦点。经过多次社会对人才知识结构需求的调查,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两个方面的意见反馈,一个相对完整并具有工科院校特点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计划基本形成,课程内容也进行了切合专业实际的改动,在探索中大家逐步达成共识,明确了环境艺术设计即涉及逻辑思维又涉及形象思维,它具有工程性,又具有艺术性,把握好两者的结合是教师教好同时也是学生学好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关键。几年来,哈工大建筑学院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总结经验,修正不足,使专业教育不断完善,一个相对完整的专业教学体系基本形成。
三、以建筑学为依托办出专业特色 从广义建筑学的角度看,环境艺术设计也可作为大建筑学概念的组成部分,都是为人类开拓高品质生活空间的环境科学和艺术,同建筑学有许多共同点,也同样具有功能、艺术与技术的统一体的特质。国际建筑师协会在《华沙宣言》中把建筑学定义为:"建筑学是创造人类生活环境的综合的艺术和科学。"这一定义也同样适合于"环境艺术设计",只不过在文化内涵上环境艺术更为深入,在形式上更多具有艺术特性。对环境艺术的研究主要是围绕着建筑的内外空间环境展开,所以,以建筑学为依托组织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是办好专业的原则。
哈工大建筑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创办正是在这样一个特有的条件下发展起来,构成了区别于我国艺术院校及其它工科院校开办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以建筑学为依托成为办学的优势。应充分认识社会对环境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状况并把握时机,把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办成面向二十一世纪,具有建筑行业特色和较高专业水准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基地。
四、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要环节 即将到来的二十一世纪将是充满机遇和挑战的年代,如何培养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设计人才,需要重新审视传统的教育观和人才观,只有敢于面对现实,才能跟上时展的步伐。当前重要的在于转变教育指导思想,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这一切是抓好课程建设的前提条件。
在教学体系、教学内容中强调基础知识扎实,专业面宽泛的指导思想。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中,改变有些院校只围绕"室内装饰设计"建构课程体系的思路,强调围绕建筑的内、外空间环境艺术设计及公共艺术设计进行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路,强调围绕建筑的内、外空间环境艺术设计及公共艺术设计进行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路,充分利用在建筑院校办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优越条件。在基础阶段选择部分建筑学专业的专业基础、技术基础课程,同时加进具有本专业要求的基础课程,使学生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在专业学习阶段强调以建筑室内空间环境艺术设计为主,以建筑室外空间环境艺术设计及公共艺术设计为辅的主干课程设置,拓宽专业面。使学生在本科学习阶段,掌握较宽泛的知识。提高综合素质和适应性。在实践环节方面,充分利用短学期实习,有计划有目标地安排社会实践,参观调研,让学生接触社会,接触实践工程,在提高专业认识的同时,提高交流沟通能力,协作能力,组织能力,语言表达等方面的能力。
充分认识设计教育的实质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并将这一指导思想贯彻于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之中,这也是课程建设追寻的重要目标。"创造"是设计的灵魂。环境艺术设计是创造性地对人的生活环境进行规划和提出方案的思考。设计教育要以人的创造力培养为主线,它的目的是对学生进行合乎社会发展趋势的、感性和理性协调发展的创造力的培养。在课程建设中如何把这一教育主题与教育重心在实际操作中贯彻与落实,是培养综合设计能力人才的关键,这种综合能力包括了理解能力,研究能力,构想能力,表现能力等。作为以行业划分为基础的本科教育,往往是一种静态目标的培养方式,侧重于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人才素质、创造能力的培养。只有树立正确的设计教育目标,认真对本学科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进行合理优选,才能保证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发展的健康性。
五、把握时机,完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建设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经过近些年的发展,初步完成了教学体系的建立,今后的完善和发展还有许多的工作,下一步专业建设的重点主要是加强内涵建设。
1、 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质量的提高,有赖于完善的教学管理和秩序。在教学工作中,规章制度的建立、健全及落实与监督等方面的工作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保证。
2、 发挥、科研、生产作用,带动教学发展 产学研相结合,促进教学的发展已被许多成功经验证实。在知识经济时代即将来临的今天,教育和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促进作用备受世人瞩目。抓住时机结合专业建立有效的"产学研"机制是进一步推动专业发展的重要一步。
作为以建筑内外环境设计展开的环境艺术设计,涉及到诸多 学科的内容,并形成一个多样文化现象的复合体,反映了环境和人的关系,结合教学和设计实践,这一新兴学科在许多方面,都需要更深层次的探索和研究。
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应用性学科,工程实践对促进教学及专 业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作为教学实践环节将会更有效使学生把书本知识转化到实际工作中。
3、制定专业建设规划,稳步、健康地发展 办好一个专业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制定出不同阶段的建设 规划,确定明确的奋斗目标,使专业建设具有努力的方向和工作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