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黄河的历史文化知识范文

黄河的历史文化知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黄河的历史文化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黄河的历史文化知识

第1篇:黄河的历史文化知识范文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与相关文化是音乐课人文学科属性的集中体现。音乐是一种文化,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一部音乐文既是音乐发展的历史,也是社会发展的历史。正如歌剧大师瓦格纳所说:“艺术永远是社会制度的一面镜子”。音乐教学不仅是音乐的学习,同时也是文化的学习,因此在音乐教学中进行相关文化的教学,应成为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

一、音乐与相关文化是音乐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

音乐与相关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音乐和诗是天然契合的艺术(著名作家叶文玲)”。学者赵鑫珊说:“莫扎特的音乐是旋律化、和声化和节奏化了的唐诗。”他认为:莫扎特的慢板乐章是他音乐的精华和灵魂,他那幽深的意境同唐诗的钟声是如此的相似,如张悦的《山夜闻钟》中的“夜卧闻夜钟、夜静山更响。”或是“相思晚望山林寺,惟有钟声出白云。”莫扎特的《第一长笛协奏曲》宁静略带忧伤的情绪把人带进松风竹雨、山泉水波恬静、澄明的景色,好像是在吹奏杜牧的诗句:“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远梦归清晓,家书到隔年”。由此可见,音乐与诗的关系是多么密切。

音乐与文学的关系也是如此,根据文学作品创作的音乐数不胜数。如《卡门》、《罗密欧与朱丽叶》、《梁山伯与祝英台》等。虽然音乐不是对文学作品的再现,却能使作品中所蕴合的情感与精神得到升华。

音乐与绘画是姐妹艺术,它们有许多共同点,从画面的色彩、线条和构图中可以感到音乐旋律、节奏及曲式的流动,从音乐的音响中也能联想和想象到多姿多彩的一画面”。所以有人说:“声音是听得见的色彩,色彩是看得见的声音。”音乐与美术的意境竟是那样的相近。赵鑫珊在谈到莫扎特的《E大调钢琴三重奏》时,他认为乐曲所带来的浓郁的田园气息可以使人联想起英国水彩画画家温特的作品《歇息在旅店外的旅客》和《山雨欲来的收割场面》,同时感受到古诗“孤村树色昏残雨,远寺钟声带夕阳”的境界。

音乐与历史不仅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还能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在历史发展的每一个重要时刻都留下了音乐的声音。《十面埋伏》和《霸王别姬》虽然是两首不同的琵琶曲,但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我国古代的楚汉战争;丁善德的《交响曲》和组歌《不怕远征难》再现了中国工农两万五千里的历史;柴科夫斯基的《1812序曲》气势恢宏地表现了俄罗斯人民抗击法国侵略者波澜壮阔的战争场面,同时也歌颂了俄罗斯人民热爱祖国的崇高精神。通过对这些音乐的欣赏可以丰富学生的历史文化知识。

音乐与建筑似乎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但它们之间确实有着很密切的联系。“听莫扎特的音乐,脑子里常浮现出唐诗,以及十七、十八世纪欧洲的古典建筑。”德国哲学家树林曾比喻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后来音乐家霍夫曼又补充了一句:“音乐是流动的建筑。”这两句名言充分说明了音乐与建筑有着相同的思维方式和审美价值。

建筑中的对称、比例、均衡等造型特点在音乐中都能找到相应的体现。建筑群体的结构布局以及高低曲折、错落有致的节奏,同音乐的结构、节奏有着内在的相似之处。据说,贝多芬的《第三(英雄)交响曲》就曾受到巴黎建筑群的启示。舒曼则在他的《第三交响曲》中力图表现科隆大教堂的壮丽宏伟。柴科夫斯基称赞说:“伟大的音乐家在大教堂绝顶之美的感召下写成的几张谱纸,就为后人树立了一座刻画人类深刻内心世界的,犹如大教堂本身一样的不朽丰碑。”

别具一格的中国园林建筑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那曲径通幽,依依修竹,假山曲水,扶疏花木构成了幽静、秀美的审美意境。正是这种独具特色的江南风格的建筑酝酿出了清新秀丽的江南丝竹音乐,如《梅花三弄》、《中花六板》等。优美的旋律、幽静的神韵同建筑的风格融为一体,把我们带进了深达的审美境界。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音乐与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正是丰富的文化孕育了多彩的音乐。在传统的音乐教学中,由于过多地注重了音乐学科本位的学习,忽略了音乐与相关文化的因素,所以不能深刻地领悟音乐的人文内涵,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正如刘承华先生在《中国音乐的人文阐释》中所说:“长期以来,我们的音乐教育被限制在理论的知识性传授和形式的抽象分析方面,使音乐教育成为悬浮在表层的纯技术操作……在普及教育中,它只能使人们获得有关音乐的种种知识和技巧,而很难得到对音乐的深层的鉴赏能力与美感趣味。造成这一状况的关键在于将音乐与文化分离。”刘先生的观点指出了我们音乐教育的弊病,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在音乐教学中重视音乐与相关文化的结合。用“文化激活音乐”就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观点。

《音乐课程标准》把音乐与相关文化定为四项学习领域之一,弥补了过去对音乐教育认识的不足。重视音乐与相关文化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又改变以学科为中心,强调学科本位现状的需要;也是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为此,我们必须进行深入地实践和研究,充分发挥文化在音乐教育中的作用。

二、音乐与相关文化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

音乐艺术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和产生时代、历史背景以及各地区相关的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实际上,任何一种音乐都首先是特定文化的产物,它本身就是受着文化定义的,离开了文化,音乐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重视音乐与相关文化的学习,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更重要的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如收集信息的能力、创造能力、音乐的表现能力等,因此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之一。正如《音乐课程标准》所指出的那样:“音乐与相关文化是音乐课人文学科属性的集中体现,是直接增进学生文化素养的学习领域。它有助于扩大学生音乐文化视野,促进学生对音乐的体验与感受,提高音乐鉴赏、表现、创造以及艺术审美的能力。”

1.开拓学生的文化视野

在音乐教材中,许多音乐作品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既有瑰丽多姿的民族音乐文化,又有丰富的世界音乐文化。如《阿细跳月》、《快乐的罗嗦》是彝族的民间音乐,《杵歌》是台湾高山族的民歌,《多快乐呀多幸福》是藏族的民歌。通过演唱或欣赏这些音乐作品,可以使学生了解更多的民族文化。

世界的音乐是丰富多彩的,在小学音乐教材的《环球之旅》单元中介绍了世界很多国家的音乐,如《雪绒花》是美国电影《音乐之声》插曲,在演唱这首歌曲的时候,通过观看电影,既可以了解美国的历史文化,还有助于感受歌曲所表达的感情。《草帽歌》是墨西哥歌曲、《木瓜恰恰恰》是印度尼西亚的歌曲。学习这个单元可以使学生了解许多国家的风土人情,增长知识、开阔眼界。还有教材中的《西洋乐话》单元中介绍世界名曲,教师带领学生沿着贝多芬、莫扎特、舒伯特等音乐家的足迹,走过音乐发展史的长廊。通过这些音乐作品的学习,开拓了学生的文化视野,丰富了学生的文化内涵。

2.丰富学生对音乐的感受与体验

音乐是最富情感的艺术。对音乐的。情感体验不仅来源于音乐的音响,也来源于与音乐相关的文化信息和具体的形象。例如欣赏《黄河船夫曲》,当学生了解到黄河的悠久历史,看到壮阔的景观时,必然会增加学生对音乐的情感体验。学生听着高亢激昂的《黄河船夫曲》,看着船夫们同风浪搏斗的画面,朗诵着光未然激情澎湃的诗句,丰富的文化激活了音乐的情感,学生们仿佛自己也置身在滚滚洪流之中,为黄河的壮阔所感动。

《春江花月夜》是一首琵琶古曲,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除音乐因素外,乐曲还渗透了以下几方面的文化知识

《春江花月夜》是根据琵琶古曲《夕阳箫鼓》改编而成的,具有中国古典音乐美的特征。标题借用唐代诗人白居易《琵琶行》中“春江花朝秋月,往往取酒还独倾”的诗句,具有古诗典雅的神韵。《春江花月夜》的音乐优美、清新,很容易使人联想起同名唐诗中“粼粼碧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明月”诗句,好似一幅清丽、淡雅的山水画卷。它的审美意境同中国的山水画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如石涛的(秋江而景》、倪瓒的《渔庄秋霁图》等,可以丰富音乐的想象。

欣赏不同乐器演奏的《春江花月夜》,如电子琴、管弦乐合奏、民乐合奏等,不同的音色及演奏风格,使我们可获得不同的审美感受。

学习与《春江花月夜》审美意境相似的古诗,如白居易的《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音乐与诗歌的意境相辅相成,增强了对音乐的审美感受。通过综合性的文化学习丰富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与体验。

3.促进学生创造力的提高

通过教育进行创造力的培养是21世纪时代的需要,是社会发展的需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一文中指出:“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了……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有创造性的活动。”音乐教学同样担负着培养学生创造力的任务,这对传统的以知识技能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来说,无疑是一个重大的转变。创造力的培养包含着许多因素,其中,丰富的文化知识就是众多的因素之一。因为创造的过程是在现有资料的基础上通过想象进行的过程,积累得越多就越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因此,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结合文化的学习,增加学生的文化修养必定有助于创造力的培养。另外,音乐本身就是极富创造性的艺术,欣赏、演奏、演唱的过程就是创造的过程。由于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质,在音乐教学中,处处都有发挥学生创造性的机会。

如在感受《渔舟唱晚》的情绪的基础上,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联想创编歌词,其中很多句子都来源于古诗词,例如:山苍苍、水茫茫、船似箭、桨激浪、歌声随风扬。鱼满仓、心欢畅、踏浪归去月如霜,难见水天长……这些都是学生们在语文课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学过的知识,即增加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又提高了语文知识,从而把听觉的感受转化为文字的艺术,提高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第2篇:黄河的历史文化知识范文

关键词:宋文化;历史文化;旅游;古都;

中图分类号:K892.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11-00-01

开封是中国古都之一,历史上有八个王朝相继建都于此,境内文物古迹遍布,旅游风景众多,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丰富的历史资源和浓重的文化底蕴,是开封发展旅游业得天独厚的条件。近年来,开封旅游业发展迅速,市第十次党代会更是提出要把开封打造成国际文化旅游名城的战略目标,在这一蓝图的指引下,开封逐渐形成了以清明上河园、龙亭、天波杨府、包公祠、开封府、禹王台、繁塔为主导的宋文化特色景区。如何进一步提升这些景区的综合实力,促进开封旅游的市场竞争力、促进开封旅游业发展从而带动城市经济,是当前亟待深入探讨的问题。

一、开封宋文化特色景区发展优势

(一)相同的文化内涵。北宋定都开封168年,宋文化的根基深深埋藏在这片沃土。由于战乱和黄河水患的侵袭,开封市区地表现存的宋代遗迹仅剩下了铁塔和繁塔。其他的历史人文遗存,以及现代兴建的一些仿古景区,几乎都与“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宋文化的另一种载体。换言之,尽管宋代遗迹屈指可数,但是宋文化的可感知范围却十分广泛。在同一座城市中聚集着具有相同文化内涵的旅游景区,即便是在国内也是十分少见的。旅游文化资源类型的高度一致,使得这些景区可以在共同的文化氛围下开发经营,形成宋文化特色景区聚集圈,便于资源的整合和管理。

(二)显著的政策保障。优势政策向来都是一个城市兴旺发达的前提和推手。开封市第十次党代会提出了要用五年时间打好“五大攻坚战”,将开封打造成国际文化旅游名城的战略,为今后一个时期开封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基调,指明了方向。有助于开封依托现有的文化“软实力”,着力发展旅游及相关产业,实现“重塑古都、找回汴梁”的梦想。如今,开封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政策优势和发展良机,郑汴一体化的不断加深、中原经济区建设的不断发展、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试验区的不断完善、开封古城成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的不断成熟,这一系列政策举措成为开封发展强有力的支撑。

(三)沉睡的发展空间。开封老城区的每一条看似默默无闻的街道,都有它说不完道不尽的故事;每一栋看似破旧的建筑,都有它不为人所熟知的坎坷历史。这是开封人老祖宗书写的过去,也是他们留给儿孙们的财富。这些尚未开发的旅游资源,暗含着巨大的潜力和开发潜质。随着现代社会文明程度的加深,人们在物质生活基本满足和文化素质较大提高之后,将会越来越多地关心起自己的精神世界是否健康、充实。可以说,丰厚的文化资源,为开封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进一步前进的动力。

二、制约宋文化特色景区发展的瓶颈

(一)模式单一。清明上河园以其“一朝步入画卷,一日梦回千年”的经营宗旨、1:1的宋代实景仿造、生动逼真的实景演出,吸引着全国各地的游客慕名而来。清明上河园也成为开封一张光彩夺目的城市名片。

(二)维护不足。历史文物、人文遗迹,历经岁月的洗刷,已经略显脆弱,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显得尤为重要。由于长期缺乏有效的管理,资金的短缺和维护制度的不健全,一些景区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损耗情况。以龙亭湖风景区为例,景区内普遍存在着路面石板破坏残缺、凹凸不平,主体建筑屋顶的瓦片有的已经剥落,远远观去与景区高大雄伟、浓重深厚的氛围及其不协调。 体现不出做为全国闻名旅游城市应有的外在,对历史文化古迹的存在也是一种不负责任的亵渎。

(三)交通问题。市内交通不便捷也是开封旅游交通的一个硬伤。市内交通设计规划滞后,景区集中导致车流方向一致,道路在节庆日旅游高峰期极易陷入拥挤瘫痪。市区公交通达性尚待改善,线路存在着盲区,末班车时间有些早,一些畅游夜景的游客往往坐不上末班车而无法切身体会开封的独特韵味。因此,这也成为了影响开封旅游发展的瓶颈之一。

三、提升开封宋文化特色景区实力的途径

(一)创新模式、协调发展。在开封市所有的旅游景点中,清明上河园无疑是经营的最成功的,带动其他景区的竞相模仿。效仿是可行的,但各景区更应该结合自身的特点和情况,深入挖掘宋文化的其他表现形式,向游客展示宋文化多方位的全景内涵,而不是只窥其一而无其他。使各景区之间展现出来的主题综合起来,能够比较完整的表现宋文化这一旅游文化主题,从而完整的展示出开封的旅游形象。

(二)深挖资源,加强开发。当前,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游客不再满足于一般的旅游观光而主要参与和融入到当地生活和文化中去。开封有着始自宋代,传承至今的民俗文化,各景区应聘请相关专家,结合旅游者的需求,充分挖掘本景区的潜力,对景区进行重新的规划和设计,对其对文化资源进行充分的深度挖掘和展示,开辟寓文化知识和教育于娱乐活动之中的特色项目。

(三)加大投入、改善环境。政府应加大对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景区周边及市内的交通状况。加强对景区周边的综合治理,为游客创造一个井然有序的旅游环境,加大环境整治力度,大力整顿市场秩序,规范各类旅游经营单位,保护游客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进一步扩大旅游业的对外开放,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加强政府的组织协调,提高旅游企业的竞争力和旅游业的整体水平,促进开封旅游业的全面发展。

四、结语

宋文化特色景区是拉动开封旅游经济的主要推手,尽管给予了相当程度的重视,但由于观念陈旧、资金短缺、基础设施落后等一系列问题的原因,使得当前景区的发展遇到了一些困难和瓶颈。这是困难,也是机遇。郑汴一体化、中原经济区建设、郑州航空港综合试验区的成立,可以说为开封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历史机遇。同样也对宋文化特色景区综合实力的提升提出了新的要求和高度。成绩我们应该保持,存在的问题也应正面以对。相信开封宋文化特色景区的潜力在未来不长的一段时间内会有大幅度的提升。

参考文献:

第3篇:黄河的历史文化知识范文

一、注重挖掘藏族文化美术素材

藏族文化中的美术素材很多,多以藏民族相关内容为题材,包括他们的佛法教规、历史地理、神话传说、藏医药、天文历算、风景名胜、民俗风情等。幼儿园可以借鉴的素材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是特色鲜明的建筑。如雄伟恢宏的拉卜楞寺、洁白神圣的白塔、郎木寺独具特色的木板房、石砌的碉楼、独具匠心的园林、拆卸简便的帐篷等。二是让人心旷神怡的风景。如神奇俊秀的莲花山、翠峰山,天然艺术大观园――则岔石林,象形山石――睡佛望月、六字真言石,黄河首曲、尕海湖等水域风光,森林景观大峪沟等,以及桑科草原、尕海候鸟保护区、阿夏沟熊猫栖息地等天然生态旅游景观,这些奇特的自然风光充满了神奇色彩。三是丰富多彩的民族习俗。如每年夏季草原上人山人海的乡浪节、赛马会、花儿会热闹非凡;藏历新年期间,除了演藏戏,人们还在广场或空旷的草地上围成圈儿跳锅庄舞、弦子舞,孩子们则燃放烟花爆竹,夜晚点燃篝火,通宵达旦地尽情歌舞;牧民们还进行角力、投掷、拔河、赛马、射箭等活动。四是形态各异的人物。如虔诚的僧人和佛教信徒、饱经沧桑的老人、热情豪放的男人、勤劳纯朴的女人、天真无邪的幼儿,他们礼佛、转经桶、骑马、放牧、打猎、喝酒、挤奶、打酥油茶、嬉戏的动作和神态各具特色。五是绚丽夺目的唐卡。唐卡画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最常见的是《八吉祥图》(宝伞、金鱼、宝瓶、妙莲、右旋海螺、吉祥结、腾幢、金轮)。此外,藏族的神话传说、历史发展、动植物、藏医药等都可以作为绘画素材。

二、开展多种形式的美术活动

幼儿在美术活动中,可以逐步掌握多种绘画和手工的基本技能和操作方法,进行创造性表现,体验从活动中得来的各种感受,同时促进美术欣赏力的提高。藏族地区幼儿园美术活动可以通过以下几种形式开展:

一是绘画。引导幼儿把藏民族地区具有特色的风景、人物、事物等,用自己的画笔尽情描绘,可以是命题画、意愿画、装饰画。教师要引导幼儿把自己身边的事物画出来,可从主题、造型、设色、构图等方面启发、引导幼儿思考。

二是手工。主要以泥工为主,要给幼儿介绍手工材料的名称、性质及使用方法,要注意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有选择地引导幼儿学习各种工具和材料的使用方法。其次,教师要用确切的语言讲解制作技法的原理和步骤(着重讲解重点和难点),让幼儿在思考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技能技巧,并将技能迁移到其他手工制作活动中去。此外还有布艺、刺绣等,都是常见的手工制作方法。

三是欣赏。在美术欣赏教育中,幼儿接触到不同历史年代和题材的作品,这些作品有助于开阔幼儿的视野,扩大其知识面,帮助他们积累一定的社会历史文化知识,有利于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藏民族可供欣赏的美术作品很多,最具代表性的是唐卡和羊皮画。唐卡多以藏民族相关内容为题材,包括历史地理、神话传说、藏医药、天文历算等。在景物描写方面采取写实和象征手法相结合描绘天空、大地、高山、流水、白云、火焰、风动。羊皮画是一种富有浓郁民族特色的绘画工艺,它具有工艺精美古朴、色彩鲜明协调、线条流畅、构图别致、造型逼真等特点,还具备立体感强、凹凸有致、栩栩如生、永不褪色的优点,画面内容具有浓郁的藏族风情,给人一种高雅、别致、灵动的感觉。幼儿在欣赏的过程中,由于认知水平的限制,只能从构图、布局、色彩的搭配、表现的内容等方面有粗浅的认识,不必强求欣赏的深度和广度。

三、幼儿园开展美术活动应该注意的问题

幼儿美术活动的目的是为了激励幼儿,使他们对美术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提高幼儿对美的感受力和表现力。因此,在开展美术活动时,要把握以下几点:

一是处理好美术活动与佛教文化的关系。众所周知,藏民族世代信奉佛教,他们的生活与佛教联系密切,我们在弘扬真善美的同时,要从小教育幼儿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可以在作品中感受和表现寺庙的建筑特色和僧人的生活方式,但一定不能让封建迷信思想进入幼儿生活。二是要以幼儿为本。要从幼儿的认知水平和绘画能力入手,从贴近幼儿生活的内容开始,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我们一定要努力发挥藏民族文化在幼儿美术教育活动的独特功能,使幼儿的智力和艺术得以全面发展,让藏民族文化永远熠熠生辉。

第4篇:黄河的历史文化知识范文

随着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文化旅游因其丰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文化氛围受到了广大游客的青睐。本文主要通过对解州镇文化旅游资源现状分析以及发展成功的小城镇文化旅游案例分析,得出解州今后发展文化旅游业的策略,从而提升解州的城市形象。

关键词:文化旅游 小城镇旅游 解州

1、 引言

文化旅游产业是21世纪的先进产业,城市文化旅游的开发可以直接和间接地提高城市竞争力,并能够直接改善城市形象。

2、文化旅游定义

文化旅游主要凭借旅游地独特的文化历史背景和自然人文景观中所蕴涵的丰富文化知识内涵,开辟寓文化、知识和教育于游乐活动中的特色项目,是旅游者获得富有文化内涵和深度参与旅游体验的旅游活动的集合。

2、解州历史文化资源禀赋

2.1突出的关公文化

解州地区是关公文化的直根,以常平村关公祖庙、关公祖墓和解州关帝庙为主要文化遗存与载体的特有资源,具有强烈的交流吸引力。

2.2古老的盐文化

解州镇内的盐池是我国最古老的盐池之一,有“国家休闲度假区―中国死海”之称,是世界第三大硫酸钠型内陆湖泊,以其悠久的历史,独特的贡献、灿烂的文化享誉海内外,加上盐池有着独特的黑泥和盐浴资源,从而形成集旅游健身美容休闲为一体的旅游胜地。

2.3丰富的自然文化

解州镇南部的中条山地处太行山和华山之间,山势连绵起伏有若屏障,独特的景观风貌称为解州的一大特色。硝池的硝凇林景观是解州独具的,湖水遇风遇冷,水中的硫酸钠结晶形成美丽的硝凇景观,这些美丽的芒硝形态各异,在水的映衬下形成和谐相融的美景。

2.4未曾挖掘的戏曲文化

戏曲文化一直是运城市重要的文化产业之一,解州是“元曲四大家”之首关汉卿的故乡。

2.5多彩的民俗文化

解州镇民间文化艺术异彩纷呈,民间生活丰富多彩。关公锣鼓,高跷,秧歌舞、木雕,剪纸、刺绣、布艺等作品享誉四方。

3、解州文化旅游发展环境分析

综合发展成功的小城镇文化旅游模式,如深圳大芬村、山西砂河镇、成都五朵金花、洛带古镇等,旅游资源优势是发展基础,完善的服务配套设施、多元化并且高度关联的产业链是发展保障。

解州地理位置优势明显,处于晋、陕、豫交界带,周边与河南的洛阳、三门峡以及陕西的西安、临潼等景点也能形成了旅游圈,应利用其地理条件进行大景区一体化设计,并完善景区相应服务设施、形成完整的旅游产业链系统。

4、解州文化旅游定位目标

世界级关公文化旅游地,民族文化故里,关公精神家园;国家级优秀旅游目的地。

5、文化旅游发展策略

5.1文化旅游开发思路

(一)挖掘文化内涵

通过对关公文化的解读挖掘关公文化的深层内涵,以祭祀庆典的形式突出关公诞辰,以民俗表演的形式再现关公形象。通过对关汉卿及其戏曲艺术的挖掘,以中国戏曲节和古典文学研究基地的形式突出当地的古典文化。

(二)打造主题形象

关公的“忠义仁勇”形象深入人心,仁义、忠诚也是商家提倡的道义标杆,是行为诚信的样板。以关公形象为主题,以盐文化、山水文化、古典文化为发展动力发展特色文化旅游。

(三)提升服务水准

建立现代旅游服务体系,全面提升信息、消费和保障三大旅游服务系统。

5.2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模式

以关公文物保护为根本;以建设策划、文化宣传为路径;以特色文化主题开发为目的的开发模式。

5.3文化旅游开发策略

5.3.1创建文化旅游产业链

围绕关键的关公产品,将从形成到最终消费所涉及的各个不同产业部门联系起来,使解州旅游从以观光游览为主向集风景观光、历史文化和民族风俗文化欣赏、休闲娱乐、度假为一体的现代化旅游模式转变,拉长旅游商品链。

5.3.2打造文化品牌

关公故里:忠义仁勇 ;商界、企业界的守护神、行业神。

山水相望古意解州:山水特色、地方民俗、特质景观

5.3.3建设旅游文化产业基地

关公文化旅游基地:通过挖掘关公文化的深层次内涵,结合关帝庙景区,以关公主体形象打造旅游基地。

关公影视基地:以影视文化与旅游相结合的主题园,有影视拍摄和观光旅游两大主功能。

戏曲研究基地:以研究中国的曲为主,吸引广大对中国古典戏曲文化感兴趣的学者前去长期驻扎。

农业观光旅游基地:打造休闲农业,让旅游者亲身参与到农事活动中去,旅游者可以通过这一旅游节目体验传统的农耕文化,而且可满足其休闲、社交等多层次旅游需求。

生态旅游基地:盐池有着黑泥健康美体的先天条件,硝池有着养殖养生的条件,中条山有着独特的景观风貌,适于生态养生旅游以及户外运动旅游。

5.3.4举办社会节庆事件

祈福大典――关公祭祀:关公信仰的内容包括祈雨、驱瘟疫、求财、求学、求医、求子、求找物找人等众多方面。有了祈福祭祀的旅游事件, 民众就有了自己的精神家园。

寻根问祖――关公国际文化节:解州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八关帝庙会是集祭祀关公、商贸活动、物资交流、文化娱乐为一体的群众集会。打造关公国际文化节,以此吸引黄河金三角圈甚至是海内外游客。

精神家园――关公文化国际论坛:体现传统道德精神和人格力量是关公文化的精髓所在,举办关公文化国际论坛,从传统文化中吸取力量,加强社会道德建设,寻求精神家园。

诚信至上――华人商家协会:关公日益成为许多行业, 特别是商界、企业界的守护神、行业神,是人们诚信发财精神的寄托和追寻。在解州举办商家协会,是对关公作为财神代表的最好诠释。

古典回归――中国戏曲节:解州是“元曲四大家”之首关汉卿的故乡。在解州举办中国戏曲节,吸引更多对古典文学感兴趣的游客去参观欣赏。

6、结语

解州是一个文化旅游资源强镇,对解州的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不仅能够提升解州的文化旅游产业竞争力,更能极大地提升其文化品位、文化竞争力、整体城市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张晓楠,王 颖.现代文化旅游产业的突破与趋势[J].商业经济评论,2011. 01, 94-96

[2] 闫爱萍.地方文化系统中的关帝信仰_山西解州关帝庙庙会及关帝信仰调查研究[J].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37(2), 68-72

第5篇:黄河的历史文化知识范文

关键词:节庆旅游;品牌;全域旅游;洛阳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3月22日

一、洛阳节庆旅游市场特征分析

洛阳节庆旅游经过多年发展,在其形式、内容、主题、内涵以及运作方式等方面逐步呈现出一些鲜明的特点,为其品牌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办节庆。洛阳市遵循“天时地利人和”的原则,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发展节庆旅游,突出展示地方特色。洛阳节庆旅游活动分布广泛,呈现出以洛阳市区为中心、地方均衡发展的辐射状分布形态。洛阳市区文化内涵深远,以文化艺术类、民俗风情类节庆活动为主,如牡丹花会、河洛文化节等;周边地区自然景观丰富,风景优美,适宜开展自然生态类节庆活动,如滑雪节、登山节、观瀑节等。同时,洛阳节庆活动一年四季精彩不断,春季的牡丹花会、夏季的黄河小浪底观瀑节、秋季的河洛文化旅游节、冬季的伏牛山滑雪节,协调了一直困扰旅游业发展的“旺季过热、淡季过冷”的难题。

(二)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主题是一个节庆的核心和灵魂,活动项目应围绕主题展开,主题对客源市场来说是一种市场定位,某个主题将吸引对其有特殊兴趣的旅游者。洛阳立足本地文化和本地资源创办节庆活动,主题鲜明,并将主题贯穿于节庆活动始终,主题选材紧密围绕着本土文化和地方物产展开。在内容和形式方面,精彩纷呈,可参与性强,各届节庆虽主旨相同,但在其内容和形式上却是不断创新,使每一届都具有其独特的亮点,加深参与者的记忆力。

(三)节庆运作逐步走向市场化。政府干预过多是目前我国旅游节庆活动的主要问题之一,政府既是操舵手,又是划桨者。而市场经济决定了节庆运作必将从最初的领导模式逐渐过渡到各方参与模式到最后的市场运作模式。洛阳市已经意识到这一问题,正在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运作模式。政府逐步向宏观管理的职能转变,通过多种形式使众多企业积极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参与竞争,使节庆活动与市场化高度融合。

(四)旅游节庆文化品位提升,文化内涵有待深入挖掘。洛阳节庆旅游能够把握住当今旅游者对文化性的需求,在节庆举办过程中重视文化渗透,利用节庆活动诠释本土文化,通过演示、展示、游客参与等多种方法满足旅游者的文化需求。但是洛阳地域文化浓厚,文化内涵依然有很大的挖掘空间,为了能够持续发展,洛阳节庆旅游活动还应更多地反映当地传统的独特魅力和文化意境,进一步挖掘当地深层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既能凸现民族文化精神,又能体现时代风尚。

二、节庆旅游品牌化发展的三维价值

节庆品牌化是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节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节庆旅游品牌的显著效应能提高旅游目的地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从而促进旅游目的地旅游与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一)纵向维度价值:提升节庆旅游自身的市场竞争力。节庆旅游品牌化是指通过策划塑造,使节庆旅游的知名度、美誉度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不断增强、活动内容不断丰富、形象逐步凸显的过程。首先,节庆旅游品牌化发展是其提高自身竞争力的必然选择,随着旅游者体验性需求的增强,各地高度重视节庆旅游的开发与发展,节庆产品不断增多,竞争加剧,只有走品牌化发展道路,才能在节庆市场长久立足;其次,品牌塑造成功,就能在众多旅游节庆中脱颖而出,影响力迅速扩大,知名度和美誉度也随之高涨,从而赢得更多游客和投资商的青睐。

(二)横向维度:强强联合推动全域旅游发展。全域旅游就是要改变传统的景区景点内外两重天模式,将一个区域作为功能完整的旅游目的地来建设、运作,实现景点景区内外一体化,做到人人是旅游形象、处处是旅游环境,增强旅游者的旅游体验感。全域旅游不是要处处建景区景点,而是更注重景区景点规划布局的合理性,那如何将旅游全域化,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民俗与文化资源的开发,这类资源的载体并没有严格的地域限制,可以在景区内,也可以在城市,在乡村,在任何地方,以节庆的方式将其呈现在游客的面前,参与性强且能摆脱门票经济的禁锢,更受旅游消费者眷顾。然而游客终是注重内涵的,粗俗的、简单复制的节庆产品并不能赢得游客驻足,还会因此损害举办地旅游形象,制约全域旅游发展。因此,高品质节庆旅游才是实现全域旅游中点与点衔接的有效途径。

(三)立体维度:提升洛阳整体旅游形象。首先,品牌节庆的轰动效应通过现代传媒极易引起公众的关注,甚至可以在一段时间内成为公众注目的焦点,通过这种轰动效应可以迅速提升洛阳的知名度;其次,品牌节庆旅游是对洛阳旅游形象要素进行整合的绝佳途径,通过品牌节庆旅游这个载体将城市的文化、特色、环境进行整合,并将整合的形象向游客更广泛地宣传;再次,有些品牌节庆旅游本身也是城市形象的塑造过程,强化了城市和地方的形象特征。如牡丹花会,经过多年的成功举办,已在公众心目中形成了联想反应,一提到牡丹,人们就会想到洛阳,使洛阳市在公众心中的形象为美丽、高贵、精彩纷呈的古都。另外,通过举办节庆活动,可以促使城市的环境不断改善,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使城市在游客心中的形象不断提升。

三、洛阳节庆旅游品牌化发展策略

品牌化发展是节庆旅游管理的战略措施和手段,目标是建设品牌节庆旅游,提升旅游目的地乃至整个区域或城市的识别能力和竞争力,成为全域旅游推进的有力助手。其品牌化发展体现在节庆定位、品牌主题、品牌形象、品牌营销和品牌运作等方面。

(一)定位标志性节庆旅游,整合辅节庆,形成节庆系列化。标志性节庆活动是指那些依托举办地社会经济、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方面的独特资源,加以整合包装,能够产生具有举办地标志性的独特形象和吸引力,在相对固定的时间、地点重复举办节庆活动,具备巨大的市场影响力。从洛阳现有的节庆旅游来看,牡丹花会、河洛文化旅游节、黄河小浪底观瀑节和伏牛山滑雪节的知名度较高。“千年,牡丹花城”是洛阳对外的旅游形象宣传,将牡丹花会作为洛阳标志性节庆旅游是毋庸置疑的;河洛文化旅游节充分展示了洛阳的文化特色,是一项大型的综合盛会,涉及旅游、文化、体育、经贸等,但其运作还不够成熟,节庆品牌正处于成长阶段;黄河小浪底观瀑节依托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区域优势,以观瀑节为龙头,充分挖掘小浪底工程文化、黄河文化和河洛文化,但黄河小浪底并不是洛阳特有的资源,济源同样拥有,不具备独特性;伏牛山滑雪节力在打造“四季皆宜、淡季不淡、均衡发展”的冬季冰雪旅游品牌,但地处中原的洛阳,在冰雪资源上尚不能与东北地区相抗衡,不具备地理优势与资源优势,也不具备洛阳市的标志性特征。综上所述,值得被定为洛阳市标志性节庆的有牡丹花会、河洛文化旅游节,黄河小浪底观瀑节虽不能作为标志性节庆,但黄河旅游已成为国家发展战略,洛阳与济源应采取区域合作发展战略,尽快将黄河小浪底观瀑节打造成为国内知名的山水节庆旅游品牌。

(二)提升主题文化内涵,打造特色节庆形象。节庆形象反映了旅游节庆的特色和综合质量,体现了旅游节庆的整体知名度和美誉度。洛阳在设计节庆旅游形象时,要从地方文脉入手,因为只有体现在其地方性基础之上的旅游节庆形象,才能充分显现其节庆旅游品牌的独特性,才可能被旅游者在大量可选择的信息中注意和感知。对于形象的设计要从主题决策做起,提升主题文化内涵,以其文化性赢得人们的认可;同时,还要将品牌形象寓于旅游节庆的核心吸引物中,包括开幕式、大型风情文艺演出、地方系列特色活动等。

(三)加强品牌营销力度,丰富品牌营销方式。洛阳十分重视旅游业的营销,央视上的洛阳旅游宣传片,中国旅游报的“千年”洛阳的长篇连载报道,同时还开设有洛阳旅游网、洛阳旅游体验网、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官网、河洛文化网、洛阳旅游局新浪微博等进行网络营销。洛阳市应充分利用这些营销优势为旅游节庆服务,加强品牌营销力度,在节庆举办前期可以在报刊和网络上进行相关文化知识的介绍、活动的宣传和创意的征集,在举办期间及后期在网站上开设互动平台,提供举办方与游客、游客与游客之间交流的平台。

(四)加快节庆旅游的市场化运作。要实现洛阳节庆旅游品牌化发展就要实行“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群众参与”的模式,改变政府在节庆举办过程中划桨者的角色,将划桨角色放给企业。具体策略有:

1、运作模式市场化。洛阳节庆活动运作正逐步转向“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形式。在市场化运作过程中,政府和企业要分工协作,政府把握节庆主题定位、提供节庆制度保障,具体承办由社会组织承担。

2、筹资机制多元化。节庆旅游单纯依靠政府提供的专项财政资金很难成就品牌,应进行多渠道的商业融资,引入“投入与产出”的理念,建立“投资―回报”机制,由丰厚的经济效益来吸引更多的企业参与。

3、节庆策划专业化。节庆旅游市场化和产业化运作尚不成熟,缺乏专业人才,导致我国节庆旅游质量普遍不高。洛阳市要实现节庆旅游品牌化发展,就需要将具体的办节业务交给专业化的企业来承担,聘请专业人士策划,最好是聘请具有国际通行的节庆执业资格和有大型策划经验的专业人士策划节庆,保证办节水平和质量。

4、筹备主体群众化。对于一个城市的节庆来说,市民不仅仅是游客角度的参与者,更应该成为节庆举办的参与者,节庆品牌化运作要充分考虑到市民的热情。通过在群众中集思广益,可以创新节庆产品,提高节庆水平,更让市民对节庆有认同感和自豪感,有利于品牌形成。

主要参考文献:

第6篇:黄河的历史文化知识范文

论文摘要:旅游业的发展要注重文化内涵,确立主题,打造品牌,以吸引本地资金为主,作好宣传广告工作,吸引旅游者,不断提高旅游产业的经济效益。

旅游产业以其一次性投入、多年收益,无能源消耗、清洁而无污染,备受经济决策者的青睐,而且越来越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热点。旅游产业已经而且还将继续推动区域经济的稳定发展,带动其它相关产业的快速增长。本文试图通过分析运城旅游产业的现状,指出薄弱环节,提出进一步改进的措施,以利于运城旅游产业的发展。

一、旅游产业的现状

运城地区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由于地处黄河中游、华夏文明的发祥地,无论在地上,还是在地下,先民们都留下了许多值得后人瞻仰和凭吊的文物古迹。以运城市为中心,有舜帝陵、夏邑城、百里盐池、关帝庙、祠、茔以及司马光墓等。西以古舜都蒲坂为中心,有蒲坂古都、莺莺塔、古渡铁牛、鹳鹊楼、万固寺以及晋文公孟盟遗址等。东以闻垣为轴心,有舜耕历山、晋国古墓群、唐相裴氏遗迹等。北线有晋国古城、古绛守居园、文庙、龙兴寺、稷山元代墓壁、河津薛仁贵寒窑以及龙门古渡等。南有芮城永乐宫、三门峡大坝、小浪底水库、大禹渡、黄河大峡谷等景观。

运城除了有丰富的文物古迹外,还有许多可供开发利用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这些旅游资源有待于人们进一步的开发和利用,其中旅游价值比较大的有:永济黄河湿地、芮城圣天湖、永济五老峰、王观峪瀑布、凤凰谷、夏县泗交及温泉、历山景群及黄河大峡谷等,特别是中国“死海”盐湖的开发,给人们展示了旅游产业的广阔前景。人文景观的开发和利用将会给旅游产业注入新的活力和持续发展的后劲。运城地区是一块古老的土地,其民间流传的许多典故都曾发生在这里,把这些精神财富物化后,势必带来物质财富。如:晋文公称霸、伯乐相马、漫天过海、卫夫人教书法、慈禧改县名闻喜等,一旦把这些美妙的佳话物化,必将产生良好的效果。目前,运城市旅游产业已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到目前为止,全市旅游涉外星级饭店已达24家,各类旅行社25家,对外开放景点50处,开办旅游学校一所,旅游直接从业人员2万,间接从业人员10万。

已与14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旅游业务联系,来运游客辐射面积达14个国家和地区,日本、东南亚、港澳台已成为运城市的最大的客源市场。另外,运城还与周边旅游热点城市西安、洛阳等加强横向联合,实施区域联网、优势互补、整体促销的办法,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对旅游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一)一个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是否需要确定一个中心主题,确定以什么为内核的主题,这是一个不容回避,且必须给以正确回答的问题。在许多旅游者中,特别是在外国游客的心目中,有一个根深蒂固的信念,这就是“不去北京,不知道中国文化之树有多么枝繁叶茂,而不去西安,则不知道这棵大树的根有多深。”不难看出,这两个文明古都,都建立了以中国古文化为核心的旅游主题,唯一的区别在于,北京向世人展示的是中华民族中近古时代的建筑文化,其中最灿烂辉煌的当属北京古宫博物院和八达岭长城。而事实上北京可以确定为主题的内容是非常多的。西安则向人们昭示的是中远古文化,源头文化。其中的黄帝源头文化、西周文化、秦汉文化、盛唐文化、粗线条地勾勒出了中华文化远源流长而且内容丰富的磅礴大气。

旅游产业还要有一个核心,这个核心就是最能代表一个地方旅游资源特色的景观。如湖南张家界、四川九寨沟、甘肃嘉峪关、河北秦皇岛、山东孔庙,而在云南并不缺乏旅游资源的边源省份,平地造起一座世博园,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在地区一级的区域内,也有很值得借鉴的东西。像大连、威海、烟台、珠海等,旅游资源并不丰富的新兴城市,他们不约而同地都打出了环保大旗,宣称是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由此形成的旅游大军,自然给当地带去了滚滚财源。

那么,在运城地区,可以作为主题的核心文化很多,如关公文化与关庙、舜帝文化与舜庙、夏文化与夏邑、盛唐文化与宰相村以及休闲文化与中国“死海”、自然山水文化等。选择核心与主题时,不能贪大、贪古或贪新,而要追求特色,发展旅游业应选择一点,集中力量宣传,打造旅游精品品牌,以点带面,从而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根据运城地区的实际情况,应该将远古文化作为核心主题,以鹳鹊楼作为运城旅游产业的标志,以关公文化作为宣传的中心。

(二)开发旅游景点,需要挖掘其文化内涵,并不断增加其文化内容。

从旅游资源的构成来看,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物质的外壳,一是文化的内涵。从许多人造景观的失败要可以看出,投资者可以拥巨资建造规模庞大的园林,却难以招来蜂拥的游客,像深圳的锦绣中华园、许多地方仿建的三国城、大观园等人造景观,究其原因,就是因为他们并未把丰富的文化内涵固化在气势宏伟的外壳内。

事实上,在旅游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其文化内涵比其固化的外壳显得更重要。在西安,盛唐的长安城几乎荡然无存,但仅有的几处遗迹和地名,足以说明长安古城的气势,这就是丰富的文化内涵的作用。

在我们运城也有这样成功的例子。万荣县因有万荣而使其名扬海内,在旅游资源尚未得到开发之前的永济,却以拥有火车站最多的县而著称(永济共有七个火车站),稷山县因有一个太阳村而闻名全国,而后的翟店镇因服装业名噪一时,闻喜县因有一个种棉能手吴吉昌而震惊全国。

事实上,运城地区有许多远源流长的文化等着人们去固化,去挖掘,去利用。在永济,二贤历代被人颂扬,尤其在今天大力颂扬公民道德的过程中,凭吊二贤应该成为其旅游资源的一个组成部分。漫天过海是三十六计中的一计,我们应该考虑,如何将这个宏大的场面再现于黄河之上,给登鹳鹊楼的人再添一景。

在盐池边,我们能否让专家们找出当年伯乐相马的地方,在此处造一所伯乐相马的乐园,既有利于游人观瞻,也有利于我们的子孙后代接受更多的文化熏陶。

(三)直接投资与间接投资相结合,以本地投资为主,引进投资为辅,应该作为我们发展旅游产业的一个战略选择。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收益的分割是以资本的股份为依据的。过分地引进外资,其中包括外地资金和外国资金,势必造成大量的营业利润外流,名义上GDP增加了,但并不会对本区人民生活带来更多的推动作用,同时大量利润外流,也不利于本区经济的发展。我国有一家饮料厂搞合资经营,开始按比例投入,再行投入时,由于国内厂家无力再投入,经过几次资本再投入,国内股份几乎就被稀完了,绝大部分利润被外商以合法的手段拿走了。旅游产业的发展还是应该以本地的资金为主进行投资,否则,在本地经济社会发展中势必产生泡沫。

事实上,旅游产业发展资金的投入仍然是一个瓶颈。无论是对银行,还是对旅游企业都是这样,一方面,银行有大量的资金闲置,因为没有可投资的地方而产生巨大的利息债务压力;另一方面,许多旅游项目需要注入资金,但无以利用。那么这中间的脱节是因为旅游项目风险大、投资回收期长、回报率低?答案是否定的。因为有许多国内民营资金和外资,想进入旅游产业领域而欲投无门。这中间有体制的问题,但更多的是沟通的问题。在资本运作中,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已经而且还正在解决体制的问题。

旅游产业的投入还要解决好两个方面的问题。一个是旅游景点的投入与外围相关项目的投入,一个是旅游景点外壳的投入与文化内涵的投入。前者是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在相互制约中,均衡投资是一个比较好解决的问题。后者往往被忽略,有的在旅游景点投资的选址上就出了问题,有的是在硬件上舍得投入,而忽略了软件上的投入,从而使大量的投资难以得到及时、优厚的回报。在文化内涵方面的投入,虽然不会直接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但在增加旅游景点投资连续回报的过程中,其作用是用硬件投入所难以替代的。 转贴于

(四)扩大旅游景点的知名度是确保旅游产业持续繁荣的一个有效手段。从旅游景点的内部来讲,有能让人值得观瞻的物质硬件,这是旅游产业的基础,但真正能吸引人的,则是不易觉察而需要由道游画龙点睛式的解说来体现的。这就要求一个道游不仅要有丰富的、综合的历史文化知识及其它相关知识,更要有相关的多方面的知识,如建筑、人文、动植物、民俗民风、生活习惯等,特别是要具备中国传统文化知识。

门票是一个很好的宣传媒介。一张精致美观的门票会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被旅游者珍藏,而一张质量低劣的门票除了作为凭证外,会被游人随手扔掉,因此失去宣传作用,也会使名观胜景给人留下的美好印象大打折扣。旅游业的发展,还是应该在门票的设计、纸张、印刷等方面入手,把它当作一个精品的组成部分去铸造。

新闻媒体的宣传,在扩大旅游景点知名度的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这里有两种方式可以利用,一种是采用请进来的办法,即采用请新闻工作者来亲身体验的办法,让新闻工作者以游客的身份替我们宣传,另一种是通过新闻媒体,以公益广告的形式,宣传一种文化、宣传一种理念、宣传一种形象,扩大整个地区的知名度,带动旅游产业及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

第7篇:黄河的历史文化知识范文

一、短诗日日吟

诗,被誉为是“艺术中的艺术,文学中的文学”。诗,是最精妙的语言艺术,在有限的篇幅里包蕴了深广丰富的内容,诗中营造的意象与意境,为读者留出广阔的欣赏空间。如“断竹,续竹,飞土,逐肉”。仅八个字,就尽现古代狩猎者的生活场景,尘土飞扬的原野,四处逃窜的禽兽,手持弓箭在奋勇追赶兽群的猎人,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原始生命的张扬和力度。读,是语文教学之魂,更是诗歌教学之魂。要融入诗歌的意境中去,理解诗人的境遇和情感,全在于一个字――读。美读、吟咏、背诵,在读中感悟、想象、积累,读出诗歌的韵味情致,读出诗人的七情六欲。“读”使诗歌的精华润物无声地渗入到学生的心灵中,使学生变得“多情”、变得“爱美”、变得“乐善”。

但当前学生的课业负担繁重,学习生活紧张,要求学生花费大块的时间来读诗,这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为此,师生一起协商,每天抽出语文课前的五分钟让学生自主开展诗歌阅读活动,师生在愉悦旺健的精神状态中,开始新一天的语文学习。一旦养成短诗日日读的习惯,并能持之以恒,一学期之后,学生就轻松地积累了七八十首诗歌。

二、好诗人人选

短诗日日读应该不是新颖的做法,但大多是老师在黑板上写一个诗题,要求学生课后去抄写背诵,然后课堂上抽时间赏析。这样虽然在很大程度上统一了学习的进度,有利于教师的具体指导,但有时老师选的诗未必合学生的口味,学生反倒觉得读诗是一种任务与负担的情况也普遍存在。何不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寻找,自己去解读,自己去品味?教师应该相信学生,放手让他们自己去阅读,去感悟,去体验,他们有这个潜力和能力。正如北师大教授钱理群先生所说的:“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将人的潜力、创造力、美好的人性因子开发出来,加以培养升华。”

一旦将选诗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学生自然会在课外去主动寻找,找寻途径灵活多样,学生更乐意上网去找,找寻的诗歌用多媒体幻灯的形式保存和呈现。在寻找诗歌时,学生无形之中多了一次对诗歌感悟的机会;在制作幻灯课件时,学生增强了动手能力,培养了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不仅是所阅读的诗由学生自行选择,而且课前五分钟的读诗活动也由学生自主安排。课前五分钟的讲台既是学生展示学习成果的平台,也是学生展现自我风采的舞台。在展示学习成果时,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采取灵活多样的读诗方式,或动情吟诵、或评点写法、或描绘诗境、或穿插背景故事……学生在众目睽睽之下获得一种前所未有的成功体验。这种自主选诗讲诗的活动激发了青少年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上进心和好胜心,而且一改学生被动学习古诗的地位,学生学习诗歌的主体性在活动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三、网络造诗境

诗歌文字凝练,意境深远,很多都具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德国人莱辛也曾说过“诗是动的画,画是动的诗”。诗、画相通,但仅靠选诗的学生短短几分钟的讲解,是很难让其他学生领会诗歌的美,而多媒体帮我们解决了这个难题。利用网络下载切合诗歌意境的音乐、图片等,通过视听造境,色形构图,把非造型的无声文字还原成能够激感的审美形象,使得古诗诵读充满灵秀之美。

学生选定诗歌后,教师指导其在揣摩诗意把握诗情的基础上,上网搜索适宜的图片和音乐,设置为诗歌的背景,营造出浓郁的文化氛围。如选读《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等雄浑跌宕的非凡气势,仅从几个字是很难领略其中的韵味。在这里,多媒体图片就可以展示那浩瀚无垠的大漠:一缕孤烟从荒凉的沙漠升起,蜿蜒的黄河滚滚东流,夕阳即将消失在黄河的尽头……这种要求学生搭乘网络快车引音画入诗的尝试,诗歌学习和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相结合,既满足了学生追求现代化的心理,又能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积极性,还能使学生在有形的意境中领略诗歌无形的意境魅力。

为了使每日课前学诗五分钟活动更富有实效,教师在放手让学生自读、自选、自讲的同时,也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特别是应该注意下面两个环节:

首先,示范引导。

从选诗到读诗、讲诗的各个环节都需要老师的引导,如选诗应以清丽活泼、浅显易懂的短诗为宜,一读即背,朗朗上口。要求选诗的学生讲诗前就已烂记心头,幻化为画面,并能知人论诗,读出自己的阅读体验,写成书面文字。做成幻灯时,在保证诗句文字清晰的前提下,再去选择切合诗境的画面和音乐,不可本末倒置。每一首诗都有一种属于自己的特有的风格情调,给不同情调的诗配上不同情调的音乐,让朗读在一种特有的萦绕于整个身心与周围空间的音乐背景中进行,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可以配上气势磅礴的民乐合奏,以大鼓为主;李清照的《声声慢》则须用凄婉悲凉的古琴声来相衬;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则应用古韵十足、苍凉悲怆的古筝来相和。

其次,适时点拨。

理解古诗需要相关的古汉语知识、历史文化知识,学生不可能了解得这么多、这么全,必须要有老师适当的点拨和点评。教师应在尊重学生自主性、独立性和情感体验的前提下,在学生诵读的基础上,巧妙地、恰当地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生活实际,拉近传统和现代的距离,赋予古诗文以新的生命力。点拨重在语言。杜甫《蜀相》“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这两句诗虽然有“碧草”“春色”,有“黄鹂”“好音”等丽词,但一个“自”字,一个“空”字,就写出了春色虽好但无人欣赏的孤寂环境,抒发的是对诸葛亮身后遭遇的深切悲悯之情,也是对当代英雄的企盼和呼唤。点拨语言,不仅在于让学生读懂诗歌,更在于让学生体悟到诗歌用字之妙,点拨不是鉴赏,更不是有理有据的逻辑分析,点拨只是诗歌诵读的辅助,只是学生有疑难时的引导。通过点拨,诗歌的句意清晰了,形象丰富了,意涵深刻了,学生的感受和体悟也更真切了。在这基础上,可以让学生写些赏析性的文章,或从语言,或从形象,或从技巧,或从内容,不求面面俱到,慎防泛泛而谈,这样,古诗阅读又自然地上了一个层次,并最有效地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水平。

第8篇:黄河的历史文化知识范文

一、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的现代影响力

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亲和力。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社会主流思想文化在人身上由内在接受认同到外在自觉践行的转化过程。要实现这一过程,就要选择符合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教育对象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2]。地方优 秀传统文化作为该地区人们耳熟能详的长期积淀下来的历史文明成果,其影响无处不在,同时,给当地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打上了深刻的地方烙印,塑造了人们的经验和行为。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容易被认可、接受,特别是在精神认同上具有天然的亲和力。

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感召力。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取决于教育内容的感召力。地方优秀传统文化长期扎根于当地人们的思想观念,不仅符合主流意识形态,还具有生动性、直观性,能够为思想政治教育开展提供丰富有效的教育内容以及互动性强的教育载体。同时,在教育内容的选择上,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既能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又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感召力,有助于主流意识形态的有效渗透。因此,地方传统文化也应当纳入思想政治教育范畴。

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凝聚力。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社会或群体意识与精神的塑造,将教育对象的理想信念、精神信仰、道德规范统一到主流思想意识上来,实现社会发展的目标[3]。中华文明历经千年而不衰,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对中华传统文化价值的自觉认同是其根源。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为当地人民提供了区域文化价值的认同感,是其地区自豪感和文化自信的来源。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激发人们的认同感,容易形成共识,使得国家、社会和个人的价值需求、奋斗目标趋向一致,进而形成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凝聚力。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

(一)滨州特色传统文化概述

滨州地处山东北部,是黄河文化和齐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历史文化悠久,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形成了以孙武武圣文化、范仲淹忧乐文化、董永孝悌文化和杜受田勤廉文化为特色的地方傳统文化。

孙武,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被后世尊为武圣,滨州惠民县据考证为孙武故里。武圣文化,起源于其军事著作《孙子兵法》中的军事思想,即用唯物辩证法的思维看待战争发展和敌我力量。

范仲淹,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其青少年时期曾在今滨州邹平生活过。忧乐文化,源于其名作《岳阳楼记》中的千古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即先有国家和百姓的幸福安康,才有自己的乐可言,体现了爱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

董永,汉朝千乘人(今山东博兴)。孝悌文化,源自汉朝《二十四孝》记载的董永孝行,即孝敬父母、爱护兄弟、友善邻里,知感恩、懂回报。

杜受田,清朝滨县人(现滨州滨城),道光进士,咸丰帝师。勤廉文化,是以杜受田为代表的杜氏家族文化,即做人要正直谦逊、做官要勤政清廉、做事要公正求实。

以孙武武圣文化、范仲淹忧乐文化、董永孝悌文化和杜受田勤廉文化为特色的滨州传统文化,不仅在滨州当地广为流传,也得到了广泛的社会认可。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

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通相容,具有统一性。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价值理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宗同源,如孝悌文化与和谐、友善、诚信不谋而合,勤廉文化教育我们要敬业,忧乐文化更是深深的爱国情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相辅相成。二者从根源上看,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三、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开展地方传统文化教育的主动性欠缺。我国上下历史五千年,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经过不同时期的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的传承与发展,形成了独特的中华传统文化,并成为中华民族发展的思想力量源泉。但是,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并没有足够重视传统文化教育,特别是地方传统文化教育,以致于在当前的德育工作实践中,开展地方传统文化教育的主动性欠缺,缺乏系统化的整体设计。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开展地方传统文化教育的针对性不强。传统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共同追求,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教育。但是,据笔者调查,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并不令人满意,专门接受过传统文化教育的学生所占比重很少,接受地方传统文化教育的就更少了。在目前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仍然以理论授课为主,缺乏有关传统文化的元素。

四、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转变思想认识,着力打造具有浓厚地方传统文化特色的社会环境。思想政治教育是系统工程,良好的社会环境是有效的助推器,对个人成长具有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十以来,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凝聚全民族的力量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像滨州特色传统文化这样的地方文化,契合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其爱国精神和人文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脉相承。滨州市已将武圣文化、孝悌文化、忧乐文化和勤廉文化的弘扬和发展纳入十三五规划。由此可见,地方政府应当将其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切入点,纳入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整体规划当中,贯穿于学校教育、社会道德教育、人才队伍建设的全过程,以此推动全社会形成尊重传统文化的整体氛围,进一步强化地方传统文化的心理认同,夯实文化育人的社会思想基础。

加大高校的重视,主动将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纳入思想政治教育中。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通,而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能够有效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和层次。高校应主动将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德育工作中,在课程设置和教师素养上主动开展工作。首先,在课程设计方面,虽然目前各高校都开设大学语文课,但在师资配备、教材水平上参差不齐,而且并未有列為必修课。因此,要开设系统化的传统文化课程,增加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课程设置,同时,要鼓励教师开设相关选修课、讲座,让大学生多渠道、系统化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地方传统文化,激发大学生对理想境界和自身修养的追求,进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其次,提高高校教师的思想认识和自身文化素养。引导高校教师转变思想认识,积极挖掘所授课程的优秀文化内涵,加强传统文化与学科间的有机融合,将传统文化精髓贯穿其中;同时,加强高校教师队伍的传统文化素养,深入了解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提高教师队伍的文化素养水平,这样在开展授课、德育工作时,能够提高教育内容的针对性、现实性和生动性,避免大而空的泛泛之谈,切实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效。

建设高雅校园文化,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校园文化是高校大学生身边的人文环境,良好的校园文化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力量,对大学生的思想、情感、道德等人文素养有熏陶作用。因此,高校要结合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利用地理优势,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如传统文化知识竞赛、文化周教育活动;邀请传统文化教育专家学者,举办传统文化讲座;组织当地历史文化名人故居游览,并鼓励学生撰写有关论文;鼓励学生开展相关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建立实践基地。在此基础上,加强制度建设,建设传统文化教育工作长效机制,形成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浓厚校园文化氛围。

第9篇:黄河的历史文化知识范文

一.高职院校舞蹈中审美教育对当代大学生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提升大学生审美能力以及内外的气质

舞蹈教学作为美育中最理想的展示形式,对大学生的审美能力的培养可以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它可以培养大学生对审美方面的鉴赏力以及对丑方面的鉴别,同时还可以培养大学生表现对美的愿望与创造美的能力不懈追求,从而更好地培养出学生的内在以及外在的气质。比例舞蹈《雀之灵》可以很好地体现出了优美的体型以及高雅的气质。

(二)有利于开启学生的智慧,全面培养学生丰富的艺术想象力

舞蹈教育是对学生智力的开发以及潜能的挖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舞蹈的表现既有形象性,又具有抽象性以及多义性等,它并不是使用具体的动作,而是大部分需要借助人的想象来进行感悟的。在舞蹈审美中需要培养出学生的艺术想象力,例如舞蹈作品中《奔腾》。

(三)有利于培养出大学生完美的人格

舞蹈艺术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是充满了真、善、美,同时也是作为一种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教育,使得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较容易地接受心灵的洗礼,并且潜移默化地形成良好的人格,全面促进了完美人格的形成。例如在舞蹈作品《五壮士》与《黄河》中可以感受一种强烈的爱国之心,使学生很容易受到强烈的爱国主义教育的熏陶。

二.教学中努力塑造学生美的形象

形体美通常是指人体外表形体的匀称、和谐以及健美。所以,身体的整体指标与比例需要适度。形体美大都是受遗传基因的影响,但是由于身体的围度能够通过后天的努力来改造的,身体的形态也是可以因肌肉体积的大小而产生新的变化。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简单的脚位、手位、把杆以及脱把来进行练习,全面培养出学生正确的行走以及站立姿势。比如:在课堂的练习中需要学生的头部正直及两肩放松,同时还要做到背要直、挺要胸、立腰、收腹、臀部以及两腿肌肉收紧等。学生通过把杆的练习,能够使学生的腿部以及臀部肌肉得到良好的改善。正确地目视前方,能够保持与发展人体脊柱形态和产生曲线的美。规范的把杆练习需要经常性的刺激臀大肌和髂腰肌、股四头肌以及股二头肌等各个腿部及臀部的肌肉,从而使得练习者的腿部以及臀部肌肉形成上收,下肢进行拉长,将重心升高到腿部及臀部从而使身体线条更加优美。在舞蹈练习我们通常需要进行各种组合,合理的组合这些动作可以把上肢与下肢、腹部与背部、头部与躯干之间动作很好结合起来,同时还可以把组成各个环节的活动有机结合起来;这种样的组合能够更好的协调好全身肌肉,对改善舞蹈练习者的身体形态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学生通过综合的训练不仅可以去减少身体其它多余的脂肪、消耗热量,同时还可以使身体各部位的关节、肌肉以及韧带得到全面均衡的锻炼,向匀称和健美的方向发展,从而达到培养正确的姿态,全面塑造出健美的形体目的。

三.加强学生对动作美的理解和表现

动作的优美是指在舞蹈练习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系列动作协调组合,是人舞蹈运动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美。舞蹈动作美意思是指通过个体或者群体以形体动作组合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全部动作都会受时间和空间的影响,同时在动作的方向、速度以及力量上都会有着十分明显地表现出运动的主动色彩。舞蹈中各种练习姿势都会发生有序的变化,他们变化包括了力量、速度、节奏以及韵律等。学生通过对舞蹈练习可以使某些个部位发生一定变化,在各个方位正确的用力方法以及每一个动作所发生变化中需要精确感觉和慢慢的体会。在这些练习舞蹈中,我们需要增强学生自身的协调性。让学生可以在练习中全面的体会到动作的节奏、发力、方向变化以及身体姿态产生的各种特殊要求,从而更好地使学生在各种舞蹈练习中充分地感受到动作美是舞蹈美的一个核心特质。在现实中舞蹈的每一个动作都有其不一样的表现,它不仅体现了动作的有力程度以及产生幅度的大小上,同时也体现在对动作的全面理解上。只有对舞蹈动作进行充分的理解,才会使学生的表现更加出色。

四.充分发挥学生的审美主体性

学生是作为学习的真正主体,同时也是提升审美能力以及提升审美素质中培养的主体。由于舞蹈中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审美因素,舞蹈训练虽然离不开教师指导,但是教师是无法取代学生自己的探究过程。学生通过不断的练习来达到新境界。舞蹈教师也需要指导学生能够正确地理解舞蹈内涵,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去体会舞蹈其中所蕴含的审美因素,全面培养出舞蹈创新力以及爱美审美的情操,展示自我健康的个性,培养良好的思想品格。主要实现的方法有这些四点:首先是通过动作美以及形体美来启发学生进行思考问题。(2)其次是教师在授课时需要着装规范、得体,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取更多美的信息,从而激发和感染学生整个心灵的美。(3)再次是需要加强规范礼仪动作要领的训练。(4)最后是将课堂规范行为全面地融入到日常的生活中来。

五.提升大学生舞蹈艺术修养

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素质不仅是文化知识水平方面的提高,同时还需要在审美观念、理想、意识、修养、能力、感受和情趣以及品质的提高。虽然舞蹈这种艺术无法完全代替美育方面的教育,但是舞蹈艺术可以潜移默化地陶冶一个的情操、纯洁人的心灵,是作为美育的一个中心环节,艺术美作为是美的集中化体现,这是可以肯定的。舞蹈的审美观教育脱离不了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同时也离不开大学生的自身艺术方面的修养。舞蹈艺术的审美过程,其实是通过舞蹈审美实践课程来作为主线开展舞蹈审美能力方面的训练培养。开设舞蹈课程可以让大学生了解舞蹈学科的基本内涵,领悟舞蹈艺术的精髓,感受舞蹈的民俗风情,体验舞蹈艺术新境界。从而更好地全面地、多元化地学习好舞蹈课程,把握舞蹈魅力的关键所在。舞蹈艺术修养是十分重要的,而学生进行舞蹈教育是十分有必要的,舞蹈所具有的独特性是其它课程不可取代的,它对每一个学生都是十分有用的,舞蹈不但可以健美、健身,而且还可以使人形成良好的仪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