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班级文化感悟范文

班级文化感悟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班级文化感悟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班级文化感悟

第1篇:班级文化感悟范文

关键字:中等职业学校 中职生 合唱比赛 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代表了一个学校的精神面貌、价值取向,是学校长时间逐渐形成的思维理念、价值观念、生活习惯、传统文化、处事原则等各种精神素质和物质素质的整合。

法国作家雨果曾经说过:“开启人类智慧宝库的钥匙有三把,一是字母,而是数字,三是音符。”可见,音乐对于整个社会乃至整个人类都是不可或缺的。音乐教育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校园的文化建设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不只能愉悦学生的身心,更能启迪学生的智慧和创造力。同时,音乐对于学生的艺术感悟力和整体的素质修养都有影响,而这些将对他们今后的发展有深刻的影响。音乐教学不只是教几首歌曲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是努力发掘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培养学生对艺术美的感受,用他们在轻松,愉悦的音乐气氛中感受音乐真正的美好所在,陶冶性情,促使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学校的特性和整体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精神文化建设就是师生同心协力经过长时间的努力积淀而成并且相对稳定的理想与信念、道德与情操、志向与追求。

中职生正处于高中阶段,这个阶段是他们道德品质的形成及人生观、世界观等各种价值观念确立的重要阶段,只有努力的培养和教育,才能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成长方向。音乐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吸引力。重视音乐教育,是加强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措施,并能够促进学生素质修养的全面提高。而当前校园里比较活跃的音乐教育方式就是班级合唱比赛,并使学生的各种能力都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丰富了学生生活、促进了校园文化建设。

大合唱的普及性最强、参与面最广,是指集体演唱多声部声乐作品的艺术。它要求群体的音响高度统一、协调,大合唱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对学生的自觉、自控、规范、和谐、竞争等意识的形成真正起到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潜效应。班级合唱比赛,通过新奇的比赛形式和丰富的比赛内容,对中职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首先,班级合唱比赛提高了学生的协作力自控力,突显其团队精神

班级合唱比赛以各班为单位参加,每一个学生既是一个个体,又是参赛队的成员之一。每一个小细节的忽视或者某一个人自私任性的小思想都可能对比赛结果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所以每一个个体的思想和行为对于整个班级的比赛队伍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影响。这就是对于他们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的考验。歌曲的选择、时间和节奏的把握、队形的排列、指挥、领唱的选举、音高的控制等都是比赛所需要慎重考虑的内容,而这些能不能得到大家的一致同意,还是会有人搞个人主义不为大局,都直接关系着他们的比赛成绩和最后的结果。因此,为了追求最完美的演唱、打败对手,取得优异的成绩,他们就会自主的凝聚在一起,同心协力、全面协调,力求达到最好的结果。所以,班级合唱比赛不仅对于学生的协调能力和集体感起到了很强大的作用,而且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自控力和耐力。对校园文化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其次,班级合唱比赛增强了学生的感悟能力和道德修养

例如:我国人民音乐家冼星海的大型声乐曲《黄河大合唱》,写成于时期,1938年秋冬,作者随抗日部队行军至大西北的黄河岸边。中国雄奇的山川,战士们英勇的身姿激发了作者的创作灵感,时代的呼唤促使他怀着高涨的爱国热情谱写下了这篇《黄河大合唱》。通过班级合唱的演唱形式,气势雄伟、磅礴,震撼人心,充分的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会让人产生一种向往美好明天,有勇气战胜一切困难和磨难的力量。学生通过激情的演唱之后,会对其有一个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感悟,并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同时,音乐中表达的顽强精神,也会对其以后工作中的处事能力、思维方式产生一定的影响,提升了民族意识感,提高了道德感。

再次,班级合唱比赛让学生健康成长、让校园充满生机

重视中职学校的音乐教育,多次举办全校性班级合唱比赛,让全校每位同学都能体验音乐美感、得到音乐教育,比赛训练可以凝散心聚正气、陶冶学生情操、丰富学生的生活、健全学生的体质、让校园充满生机,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工作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同时,举办班级合唱比赛也是加强中职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培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企业人才的关键。只有学校上下付诸努力保证班级合唱比赛活动定期举行,校园文化建设才能健康顺利的进行下去,才能为社会输送更优秀的、更合格的企业人才。

此外,班级合唱与走向企业,展示学校风采

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在很大程度上是和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中来完成的,学生最终面向的是社会、企业,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就是企业选择人才的标准。所以,校企合作是改善校园文化建设的必备良药。职业教育不仅要教会学生所学的专业技能,还要培养学生适应社会,适应企业的能力。通过与企业互动既展示了学校风采又让学生了解校园文化和企业之间存有很大的差异,学生不能通过校园文化感受到的,(如企业员工的纪律性和工作态度严谨性)在企业中都会碰到,所以针对这一差异,密切校企间的合作与交流,结合合唱本身具有的教育特性培养学生良好的素质和能力,不失成为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一大特色。

在中等职业学校举办班级合唱比赛活动,体现了“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新课程理念,提高了学生的素质,推动了校园文化的建设。实践证明:定期举办班级合唱比赛是推动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因此,班级合唱比赛活动的功效应当倍受到中等职业学校的关注。

参考文献:

第2篇:班级文化感悟范文

近年来,我校将技艺文化教育融入校本课程建设,通过折纸、剪纸、泥塑、贴画等取材方便、操作简易的手工制作,心、眼、手、脑并用,培养学生观察、想象、概括、创造等能力,使学生增技能、长见识,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艺术创作激情,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形成、巩固良好的道德品质、学习和生活习惯。

开展技艺文化教育的由来

开展技艺文化教育是我校根据地方特点及资源优势所确定的特色建设内容。我校所处乡镇是以皮鞋手工制作为支柱产业,大多数学生家长都从事这项产业、学生也潜移默化地受到手工制作及工艺等方面的熏陶。开展这一特色建设,有一定的优势。这也为部分学生以后的就业,本镇皮鞋手工艺的发展奠定一定的基础。

最初,我校开展的第二课堂,以手工制作、艺术为主。各班开展的兴趣小组活动,也都以教师自己作主,教师擅长什么,在班级内就搞什么。项目有绘画、书法、科技、剪纸、折纸等,项目繁多,有难有易。我校将这些繁杂的活动通称为“技艺活动”。

通过实践,我们发现学生对“技艺活动”很有兴趣,积极参与,在活动中展现出了手工制作天赋,做出了不少漂亮的、有意义的作品。学校也以各种形式和场所展示各班的活动成果,如评比作品、制作比赛、开展技艺活动征文等。技艺活动搞得有声有色,得到了社会和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肯定。江苏教育电视台、《继续教育》杂志都对我校技艺活动的开展情况进行了报道。报刊和电视台的连续报道,提高了我校师生开展技艺活动的积极性,也扩大了技艺活动的社会影响,为形成学校特色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技艺活动课程体系的构建

随着国家课程标准的出台,要求学校开展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并且要规范,形成一定的体系。于是在2004年,我校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能力实际,对各班所选择的繁杂的活动项目进行了整理、调研与分析。按低年级、中年级和高年级三个年级段,自编自印了技艺活动教材,将技艺活动从“活动”层面提升到“教育”层面,把一般的兴趣小组活动规范到课程的范畴,建立了校本课程,以强化素质教育。

经过将近两年的实践,我们落实了课程建设,积极开展活动,同时积累了一些活动案例。老师们也积极根据编写的技艺活动教材提供的内容,自主研讨内容,设计教学程序,探讨和改进活动指导的过程细节。2006年,我校又在实践的基础上,聘请吕同德教师来校指导,组织在技艺活动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的教师,从教育性、课程性、趣味性、艺术性等方面,重新修订了技艺活动教材,并将这本教材命名为《小手做出大智慧》,活动名称也改为“技艺教育”。

校本教材《小手做出大智慧》的完善

《小手做出大智慧》这套校本教材以手工制作为主要内容,分为四部分:折纸、泥塑、剪刻纸、贴画。各部分都从学生感兴趣的、从易到难、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角度来取材和举例,各部分有二十多篇课文。每篇课文既是学生的学习材料,又是教师的教学过程设计。每篇课文都设计了几个活动过程,如讲故事、唱儿歌、猜谜语等,有些课文还要求学生把活动情况和体会写成小文章。各活动环节都有相应的提示语,如:边看边听、学一学、看一看、折一折等。

这套校本教材开发和建设的意义,正如教材前言所说:“小朋友在使用教材、制作技艺作品的过程中,通过观察、想象、概括、创造及眼、手、脑的并用,在动手中学技艺、长见识,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艺术创作的激情,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合作精神、创新能力,形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可谓健脑益智。”

2012年以前,我校以课题《开展技艺文化教育活动,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为抓手,开展了校本课程研究。一边研究技艺教育怎么开展更能培养学生素质,一边寻找不足之处,发现了我们在技艺教育中,忽略了它蕴含其中的深厚的文化。为此,我校将技艺文化教育的内涵进一步丰富,凸显技艺教育活动的“文化因素”,将技艺教育再次更名,定位为“技艺文化教育”综合实践活动。在2012年,我校再次聘请特级教师吕同德老师指导,组织教师对原来的校本教材进行了修订。将原来一本,分解成六本,各年级一本。由原来的合订本,分成了单行本,总的名称还是《小手做出大智慧》。这六本分别是《巧手折纸》(上册、下册)《创新纸艺》《彩色泥塑》《多彩贴画》《趣味剪刻》,从一至六年级各使用一本。

第3篇:班级文化感悟范文

关键词: 传统文化 小学语文教学 渗透运用

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民族精神的精华,是现代文化的基石。为什么要学古诗词,为什么要学国学,那些早就过了时的文字,它的价值在哪里?其中凝练着作者的思想、心境,融合了那个时代的特质,是智慧的结晶。其中蕴含之丰富,千百年后仍值得细细品味。

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特点决定了在语文教学中学生须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传统文化智慧。面对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集体观念淡薄,盲目崇拜洋文化,缺失民族自豪感的学生,在语文教学中强化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与语文课堂有效高效结合,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我认为在传统文化已然回归的社会大环境下,教师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运用,语感的培养,更要承担起弘扬中华文化,厚植传统精神的重任。

现在很多城市孩子学国学,小国学堂正悄然流行,这表明发扬传统文化,要从小抓起。的确,小学生年龄小,最易在灵魂深处夯筑起民族传统文化殿堂的基础。语文是民族文化的基石,是中华民族的根,小学语文教师应倡导学生学习、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充分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那么,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才更行之有效呢?

一、在氛围中感受文化

传统文化对于小学生来说,年代久远,平时除了古诗词外,其他内容接触较少,理解起来确实存在不小的难度。而且内容不生动,缺乏趣味性和吸引力。部分学生单纯为了应对考试而学古诗,一知半解,不置入情感。如果在实际教学中营造浓浓的学习传统文化的氛围,那么能否使学生从心理和思想上产生学习的愿望和激情呢?

1.教师的潜移默化

我们要让学生对传统文化感兴趣,首先自己必须感兴趣。教师应该热爱传统文化,并有一定传统文化知识积淀,用自己的知识和自己对传统文化的喜爱,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传统文化除了是一门知识外,它能成为中华文化的精髓而响彻中外,更多的是它的文化内涵对人行为的影响。教师不仅要对传统文化教学进行有效的推动,而且要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对学生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成为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榜样和动力。

2.利用班级文化布置

充分利用班级文化布置。平日,我在班级大力弘扬传统文化,极力将其设定为我班的特色教育。例如,定期让学生合作制作传统文化知识小报,将自己所学到的、所了解到的传统知识加以整合、内化。可以通过文字,也可以通过图画的形式。然后我将他们的劳动成果张贴上墙,作为班级文化布置。学生就被班级浓浓的传统文化气息萦绕。

二、在课堂中回归文化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要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教科书并不回避对小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知识的“输血”和激发小学生探索古文化的现实。可能因为传统文化知识和学生的距离感太远,学生缺乏新鲜感,所以不是很感兴趣。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精华,如何将传统文化知识上得生动有趣,培养学生对我国古文化的好奇和责任感呢?

案例一:以我所教的二年级学生为例,在平日的教学中,我有意引导孩子积累了一定的古诗文和名言警句。发现这样的问题,孩子记住了,但每天摇头晃脑读的时候,不知所云。他们只是机械性地了解,却没有从内心深处产生兴趣。长此以往,学生很快就会没有兴趣。

教学生字,尤其是形声字时,可以渗透传统文化。汉字的博大精深在于它有独特的文化内涵。我在语文教学中注意将传统文化教育逐步渗入实际教学中。

例如在教学“孝”字时,可以从分析字形入手:“孝”是一个会意字,是一个“老”字加一个儿子的“子”字,合在一起就成了“孝”字。老是指上一代,子是指下一代,上一代跟下一代融成一体就叫“孝”。它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就是代代相传。上一代总是想着培养好下一代,而下一应承担奉养父母的责任,孝顺父母,让父母更快乐,生活更幸福。这样不仅让学生高效地学习了生字,还得到了德的培养。

案例二:在苏教版第四册语文识字一中,涉及中国的传统节日。学生对传统节日知之甚少,更不要提了解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了。反观“洋节日”学生说得头头是道,意犹未尽,我在感到悲哀之余更敲响了警钟。

中国传统节日众多,许多诗词歌赋中均有反映我国民俗节日的来历及有关情景。适逢民俗节日,可向学生介绍有关诗词,吟咏背诵,借以了解民俗节日的情况,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春节前,可向学生介绍春节的由来,抄录王安石的《元日》;清明节可以让学生摘录杜牧的《清明》,感受诗人的情感;五月初五端午节向学生介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九月九日重阳节,向学生介绍重阳节的来历及有关习俗:登高、赏菊、饮酒、插茱萸等,吟诵王维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请学生带着问题请教长辈或查阅书籍,有条件的学生更可以借助网络进行查找。

这样教学,学生受益匪浅,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不仅仅停留在朗读和背诵的层面,而是帮助学生挖掘内涵,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和意识。同时,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也产生了一定的兴趣。

案例三:诗歌是小学阶段学生接触最多的一种文学经典形式。其实诗歌中所涉及的传统文化知识非常广泛。挖掘传统,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可以使他们对传统文化更有兴趣。

例如教学王安石的《元日》时,除了传授语言文字知识外,还要认真分析探究古诗中的传统文化内涵,让学生真正认识和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我介绍了从“桃符”到“春联”的演变,学生听得津津有味,也对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传承下来的习俗好奇不已。课下,他们都主动地查找资料,了解中国古代其他节日的民俗风情。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了自觉学习传统文化的愿望。

三、在生活中内化文化

有人会质疑,传统文化中的很多内容在现今社会还有多少可行性,或者还存在多少价值。的确,在这个充斥强烈的竞争,文化多元的社会中,似乎传统文化已经微不足道了。但如果我们放弃自己的传统文化,而一味让“洋文化”恣意横行,就辱没了自己的民族精神。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在生活中内化其中涵盖的仁义道德,处世之法。因为它是民族文化的基石。

第4篇:班级文化感悟范文

关键词:校园文化;企业文化;素质教育;高职院校

作者简介:刘红月(1979-),男,安徽颍上人,健雄职业技术学院电气工程学院,讲师,工程师;李志辉(1984-),男,江苏邳州人,健雄职业技术学院电气工程学院,助教。(江苏太仓21541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09年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构建企业文化素养融入高职生素质教育模式的实践研究”(09SJD88001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7-0025-02

随着高职素质教育的提倡和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校意识到将企业文化素养融入高职素质教育模式的重要性,企业文化在校园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之间的互融、互动、互惠逐渐成为高职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因此,探索企业文化融入高职素质教育模式的实现方式显得尤为必要。

一、企业文化素养融入高职素质教育模式的必要性

《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 号)文件中指出:“要针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文件中可以看出,高职院校的发展视野必须向企业延伸,培养学生具备企业需要的文化和素质。因此,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活动也有必要围绕企业文化氛围的营造而提升。

1.企业文化素养融进高职素质教育模式是社会和市场的需要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高职院校迫切需要改变教育思路,培养符合社会和企业要求的现代职业人,要求学生在踏上工作岗位之前具备现代职业人意识和基础技能。这就要求学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通过各种途径,贯彻和渗透现代职业人相关内容。社会文化素养的提升需要具备较高素质的社会人,要求高职院校在将学生送上社会之前培养其良好的素养。通过企业文化的教育可以达到这样的目的。

2.企业文化素养融进高职素质教育模式是高职教育特色化的需要

高职教育由规模化发展到重内涵、讲特色的发展阶段,只有走特色发展之路才能保证高职院校的长久发展。高职院校的专业特色、课程特色、管理特色、服务特色等各个方面需要特色校园文化作支撑。高职院校只有融入优秀企业核心价值观,吸收优秀企业的企业文化才能形成独特的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

二、高职院校企业文化素养融入高职素质教育模式的途径

1.企业文化进课堂

为培养学生具备诸如团队精神、合作意识、以人为本、商务礼仪、5S管理、创新意识等优秀员工需要具备的优秀品质,开设“现代职业人”课程,通过课堂教学过程引导学生意会企业文化精髓。另一方面,为引入优秀企业先进的制度文化,特开设ISO9000 质量认证课程并提供ISO9000考试认证考试体系。与此同时,其他科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贯彻企业管理制度,约束学生学习,进一步加强企业文化的渗透。相关课程的开设必将引导学生向优秀企业文化要求的方向发展,必将促进高职院校企业文化的创建,同时对于高职院校打造有别于其他院校的品牌校园文化具有重要作用。

2.企业文化进学生管理工作

对学生干部的选拔、考核和管理严格按照企业人事管理和考核的标准进行。建立学生干部档案库,完善其资料。建立学生会值班制度,随时服务学生。对学生干部进行出勤等条目的考核,并与“优秀学生干部”的评选挂钩。年终考核按照“德、能、勤、绩、廉”的标准进行,为进一步保证公平公正,进行民主测评,听取群众意见。学生会举办各类活动,严格遵照流程审批,要求学生严格填写特定表格,如计划书、经费审批表等,锻炼学生常用办公文书的使用能力。对学生的管理严格遵照学生手册执行,按照德育学分手册对学生进行德育成绩考评,确保公平公正。

3.企业文化进宿舍

宿舍区作为学生日常生活的地方,接触的频率最大,是进行企业文化宣传和践行的最好场所。宿舍卫生考核5S的标准执行,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养成5S的优良生活习惯。定期举行宿舍长会议,对宿舍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和反省,以便改良。对于表现突出的宿舍集体给予精神和物质的奖励,鼓励其再接再厉,发挥榜样作用,力求做到反复总结、不断提升。在宿舍区和宿舍中,合理布置企业文化宣传标语,进行企业文化的宣传工作。

4.企业文化进实训基地

建立校企合作生产实训基地,聘请企业管理和技术人员进行管理和指导,严格按照企业标准进行。生产实训基地布置按照5S标准进行,学生身处其中,切身体会5S的具体含义。与此同时,学生在生产实训基地工作的过程中可以锻炼职业礼仪、着装礼仪、沟通技巧等职业技能,并熟稔部分企业法则,为以后的职业生涯打下良好的基础。

5.企业文化研修社的建立与开展

成立企业文化研修社,招收对企业文化感兴趣并愿意践行的同学加入其中,定期聘请专业老师或成功人士举办各位活动,如研讨、演讲、座谈等,促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企业文化内涵,并引导学生在学生、生活中贯彻运用,从中受益。

6.企业文化进定岗实习

为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学生在大三学年,进入建立校企合作关系的企业进行实地生产实习。学生在定岗实习期间,学院派出专职教师进行理论知识的跟踪指导,并协同就业辅导员对其进行心理上、职业态度等方面的引导。企业委派生产组长、拉长等员工,作为学生在企业的老师,对学生进行生产技能上的培训和指导,力求学生在工作岗位上有所收获,不断成长。校企合作定岗实习教学模式的实施弥补了学生动手能力的不足,促进了职业意识、职业态度的形成,为把学生培养成符合职业院校培养目标的人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7.三个素质包的教育模式创新

为迎合社会需求,把学生培养成为具备现代职业人意识和能力的合格职业人,高职院校设立三个素质包课程,分门别类、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能力和意识的培养。

(1)职业素质包。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关系到学生职业意识的形成和职业技能的养成。学校通过相关课程的开设将职业理念、职业意识、职业技能融入其中,通过课堂讲授、文体活动开展、主题班会、宣传标语等手段潜移默化感染学生。如开展职业礼仪的主题班会,引导学生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注意个人言行举止,向合格职业人的标准靠近。

(2)就业和创业素质包。学生不可避免地会面向社会需求发展,可以选择就业或创业。学校有义务也有必要在学生在校期间培养其就业和创业的相关技巧、能力。通过广泛的宣传,鼓励学生参与学校举办的各类就业技能、创业技能大赛,在参与的过程中掌握就业和创业的相关能力,为以后的就业或创业活动做铺垫。

(3)技能培养素质包。每个专业的学生都应该具备相关专业技能,掌握相关专业的相关设备的基本操作技巧。高职院校各专业举办相应的技能考试,获取相关技能证书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8.企业文化进体验式培训

体验式培训是一种比较有效并且具有深刻影响力的培训方式。如学习游泳、学习脚踏车,亲身体验就会深刻得终身不忘。高职院校开展各式各样的体验式培训,在体验式培训中让学生感悟团队精神、领导能力等职业人应该具备的素质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掌握融入团队、领导他人的技能。以班级为单位开展体验式培养,扩大体验式培训的受众面,使学生全面受益。

三、企业文化素养融入高职素质教育模式的注意事项

1.学生层面

高职院校学生多是20岁的青春少年,有着自己的梦想和想法,喜欢天马行空、无拘无束。企业文化恰恰倡导的是在规章制度之内行事,这无疑给企业文化在校园中的实施带来了挑战。此外,学生进入学校,定位自己的学生角色,企业文化要求学生以现代职业人即员工的身份要求自己,如何解决这两个角色之间的矛盾便是学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企业文化贯彻实施过程中,应该小火慢炖、循序渐进,不能急功近利,否则会适得其反。

2.教师层面

高职院校的很多教师是从学校毕业之后直接迈入教师岗位,对企业文化知之甚少,没有亲身体验,很容易犯纸上谈兵的错误。教师在向学生传达企业文化的同时,应该增加和企业接触的机会,到企业参与锻炼。亲身体会优秀企业优秀的企业文化,学以致用,再把所学的感悟教授给学生。

3.学校层面

企业文化素养是需要在学生精神层面进行贯彻和渗透,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进行大面积的推广和宣传,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高职院校需要积极跟上时代需求,定期更换企业文化宣传标语。此外,面对高校教师实践少的现状,应该鼓励并提供机会让教师到企业参与锻炼,提高教师企业文化素养。此外,学校应该积极联系优秀企业参与到学校的教学管理中来,定期到学校开展讲座和研讨会,避免企业文化书面化。

四、结束语

高职院校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有必要促使学生在校期间便掌握现代职业人的基本意识和技能,实现学校与企业的无缝对接。在企业文化素养融入高职素质教育模式过程中获得了些许的收获,也遇到了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但这不能成为阻碍企业文化素养进校园的原因。企业文化素养融进高职素质教育模式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刘祖凯.建设高职特色的校园文化构建和谐校园[J].现代企业文化,2008,(8).

[2]冯萍.论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衔接[J].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

第5篇:班级文化感悟范文

一、 理论建构,打造新语文教学蓝图

蔡伟教授对于新语文教学的贡献无疑在于理论的建构,着重表现在其系统地阐释了新语文教学及其相关概念,提出了新语文教学的标杆与核心。

正名——概念的诠释

毫无疑问,有太多的教师在谈论新语文教学时,会产生一些困惑,那就是:“新语文”之“新”从何开始计算?“新”究竟包括哪些内涵?确实,学者们对新语文或者新语文教学的研究很多,但能给新语文或新语文教学以明确定义的几乎没有。蔡伟教授认为名不正,则言不顺,许多怀疑甚至反对新语文或新语文教学的人,大多将矛头对准其无明确定义这一缺陷,为此,蔡伟教授在其论文与论著中给予了明确的回答。他在《“新语文教学”辩证》一文中论道:“新语文教学”是指相对于以往的语文教学模式而构建的一种全新的语文教学体系,它以培养具有高超的语文素养、丰厚的人文精神、充分的个性发展的现代真人为目标(为什么需要语文教学),以语感和文感的培养为核心(语文教什么),以主体化、艺术化、情感化、实践化为操作内容(语文怎样教),以语文教学资源的全面拓展和现代教育技术的有效应用为途径,形成视阈无限开阔、理念新颖超前、内容新鲜立诚、形式生动丰富的立体、全息、互动的教学范式。①蔡教授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几个方面给新语文教育以明确的界定。而蔡伟教授的论著《新语文教学研究》更是系统介绍了新语文教学的各个要素,成为当今新语文教学领域的一本具有纲领性意义的重要著作,对于深化语文新课程改革,推荐新语文教学研究,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艺术化——新语文教学的标杆

什么是有效的语文教学?语文教学的内容与形式哪个更重要?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称得上是新语文教学?面对这一系列的难题,蔡伟教授给予了全面深入的论述,在蔡伟教授看来,基础教育界并不缺语文必修课程的基本的教育内容——那几乎是已经被规定好了的,如有差异,也只是在某些细节上。语文教学一直欠缺的是如何将这些内容以适当的方式生动活泼准确有效地传达到学生一端,即科学的、可操作的教学形式。他强调:“能否熟练掌握各种类型的教学形式,是教师是否成熟并获得成功的重要标志,因此,追求教学形式系统的丰富完整,提高教学形式的完美程度,是每个中小学一线老师尤其是文科教师重要的任务。”②为此,蔡伟教授提出了艺术化语文教学的理念,作为新语文教学的一大标杆。他强调,新语文教学对于传统语文教学的突破的最大标志,不仅仅在于突破了单一工具性和简单化教学模式,更重要的是,其多元化教学中以艺术性来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走艺术化之路是新语文教学唯一正确的道路。只有开展艺术化的语文教学才能彻底改变语文教学的贫血现象。蔡教授在其硕士学位论文《艺术化语文教学的研究与实践》中系统论述了如何开展艺术化语文教学。在长达二十年的研究与实践之后,艺术化语文已成为蔡伟教授新语文教学理念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他在《论艺术化语文的建构》一文中提出的“宣教、定标、析艺、寻径、施艺、反思”六大策略③,更为广大一线教师实施新语文教学提供了有效指导。蔡教授孜孜不倦地追寻语文的艺术化之路,有时会亲自示范艺术化语文的课堂,他的课堂时而慷慨激昂,时而深情款款,音乐感画面感十足。现今,蔡教授提倡的艺术化语文得到许多语文教师的认同。如浙江特级教师肖培东、陈益林,江苏的名师寇永升、刘祥等老师都是艺术化语文的实践者,他们也成为蔡伟教授新语文教学之路上志同道合的好朋友。

文感论——新语文教学的核心

蔡伟教授认为,新语文教学最大特点就是其包容性,它从来不拒绝任何值得借鉴的理论与模式,同时它自身也在不断创造着新的理念与方法。因此,体验论、协同论、对话论经常出现在其课程教学与研究中。而文感理论的提出与系统阐释,是蔡伟教授对新语文教学的新的贡献,也是其发现并验证的语文教学新的突破口。蔡教授发现语感教学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陷入困境,这表明语感不能单独承担语文教学的大任;而文感的出现,能够解决语文教学中语感所难以解决的问题。蔡教授认为文感就是个体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中,通过长期的读写积累而形成的较为稳定的文化心理结构,是对文本直接快速感悟与理解的心智技能。文感的稳定性、个体性、选择性、积累性的特征及其文体感、文化感、语体感、整体感、全息感等组成部分,都显示出文感的语文教学魅力,它和语感一起成为语文教学的“双核”。④文感理论的提出对语文教学来说无疑是幸运的,它立足于文本的整体,着眼于学生高质量的语文生活,注重学生的语文素养,文感的培养无疑有利于医治当下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痼疾,促进语文素质教育的提升。

二、 实践探索,播撒新语文教学种子

蔡伟教授对于新语文教学的贡献除了表现在其系统的理论阐述外,作为一名曾经拥有中学语文特级教师称号的名教师,他还努力通过广泛的实践,播散新语文教学的种子。正是他身体力行地将新语文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新语文教学为更多的一线教师所接受,同时,也为理论工作者提供了足资借鉴的材料与经验。新语文教学也得以在纷繁芜杂的教学研究中独树一帜,稳步前行。

聚英集粹——通过全国性论坛推进新语文教学

为了推进新语文教学理论的不断深化,提升其实践价值,蔡伟教授想方设法凝聚国内语文教学精英,实现资源共享,思维共振。他联手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自2010年开始,每年举办一届全国新语文教学尖峰论坛,至今已办三届,期间他还与江苏教育出版社、浙江省教研室等合作,组织了以新语文教学理念为核心的“江浙台高考语文命题与复习研讨会”“浙江省语文新课程疑难问题解决研讨会”等。这些活动的成功举办,既为新语文教学研究者与实践者提供了极佳的交流平台,特别是论文评奖、论文集编印、课堂实录光盘刻制,均获得了参会者的好评。而语文教学界一流专家苏立康、顾之川、倪文锦、王尚文、林于弘(台湾)的相继到会,使全国新语文教学尖峰论坛成为语文教学界最高规格的盛会。新语文教学的理念通过这些专家的传播,深入到众多教师的学术世界,进而渗透到诸多班级、广大学生。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蔡伟教授一方面需要应付繁琐的会务,另一方面仍不忘亲自操刀,开设新语文教学示范课。为使艺术化语文能让更多的教师接受,蔡伟教授通俗地将之归结为一个“玩”字。在他眼里,“玩”不但是一种对待语文的态度,更是一种学习语文的行为。他阐明“玩”的内涵,强调“玩”的艺术元素,突出“玩味、玩赏”的现代性。他认为,具备了“玩”的精神与素质,可以开创语文教学新天地,可以使语文教学走出工具理性,走向价值理性,最终实现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价值性的融合。他在第二届全国新语文教学尖峰论坛上执教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便充满了“玩”的创意与精髓,⑤通过介入多种艺术元素,令全场师生为之动容,为之鼓舞。蔡教授的付出没有白费,与会教师觉得自己收获颇多,有代表在博客上发文说:“短短的三天时间收获很多,让我认识到一位风趣幽默的学者,也让我真正理解了何为新语文教学,怎样真正上好一堂语文课。”而刘祥老师的说法也许更切合蔡教授的艺术韵味:“蔡伟教授是个善于营造的人。听他演说,但凡音调提高八度之际,玫瑰、海棠、百合等等鲜花便一起蓬勃而出,比之于口吐莲花者又胜数筹。自然掌声雷动,群情激奋……”⑥

华山论剑——在实施国培计划中倡导新语文教学

在今天蔡伟教授可能以国培专家而为大家熟知。他是浙江师范大学第一个申报成功国培计划的教授,至今已经成功举办了三届国培计划高中语文班、一届语文培训团队培训班,而且都获得了较大的成功。在实施国培计划中,他不把参训教师当作纯粹的学员,而是充分利用参训教师丰富的教学经验,创立了以角色转换为核心的全动型培训模式。他发现参训教师对新语文教学有着较为深刻的见解,能够熟练开展课堂教学创新,因此,他努力将培训的舞台让位给参训的学员,使之成为华山论剑的场所,让每个国培学员走向前台,发表自己的新语文教学见解;让他们开设示范课,展示新语文教学的风采;与本硕生互动,推行新语文教学理念。而他自己却退居幕后,做好服务工作。通过国培,许多语文教师不但从专家学者中汲取了新语文教学的理论养料,更重要的是自己也在蔡伟教授提供的平台上逐步实现了新语文教学构想。搞教师培训是十分辛苦的,三年国培下来,蔡伟教授人瘦了、显老了,也影响了他的科研绩效,有人为他不值,他却乐此不疲。他认为一个人的新语文无论怎样新都不是真的“新”,只有当中国的语文教学界都来突破传统的语文教学樊篱,创造新的模式,才有新语文教学的真正的春天。他的努力没有付诸东流,一方面国培学员以累累硕果报答了他的付出,例如寇永升老师,参加国培后,不断历练,终于在全国课堂教学大赛中凭借精湛的新语文教学艺术获得第一名;刘祥老师走出国培仅仅一年多的时间就相继出版了两本充满新语文教学思想的专著;而几乎每位国培学员回单位后,都在不同的范围作了多场新语文教学的讲座。另一方面,通过数百位种子教师的宣传实践,新语文教学理念不断扩散,新语文教学模式与方法也层出不穷,新语文教学正走出某些误读误解甚至是恶意诽谤的困境,逐步迈向教育领域的最高境界。正如福建师大附中王云慧老师在其国培总结中所写的那样:这次国培有太多的忘不了,因为有太多的感触,太多的收获。但更忘不了的是那“角色互换”中的一个环节——大学的教授们走上中学的讲台,真实地面对中学生,为我们上了颇具深意的语文课。从来不敢想象大学的教授会为我们开语文课——是语文课,而非讲座。蔡伟教授带给我的绝不仅仅是语文课,感动、感慨、感佩、感悟,不知是否足以表达我的心情。蔡教授把自己的理论运用于课堂教学的实践,用实实在在的例子告诉我们,他的理论并不只是写在纸上的;告诉我们,语文课原来还可以这么上。是的,蔡伟教授在其为国培学员执教的示范课中,无论是素材选择,还是语言运用,无论是课堂结构安排,还是点拨引导,都充满了艺术的特征和文学的风味。⑦

智慧生成——以技能训练发展新语文教学

新语文教学需要发展,发展就需要新人,蔡伟教授把新语文教学的发展寄托到年轻一代身上。他认为语文教学要真正获得新的春天,出现新的浪潮,只有依靠新生的力量,但他遗憾地看到,经过长达四年的师范教育,师范生并不能在实践中承担起改革语文教学、发展新语文教学的重任。原因在于师范教育仍然过分注重理论说教忽略了基于智慧生成的技能训练,从而导致师范生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往往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更不知如何应其然。为此他突破一般教授的大忌,将大量精力投入于本科生教学,开设了“现代说课艺术”“师范生教学预见能力训练”“语文学科案例教学”“语文微格教学”等技能性十分突出的课程。然而,蔡伟教授对于新语文教学技能的训练,并不仅仅停留在一招一式的传授上,而是从人文理想的高度出发,以智慧生成为目标,实施灵活多元指向未来的低耗高效的训练。蔡伟教授在其著作《语文课堂教学技能训练》中指出,语文教学技能训练的总目标便是智慧生成。同时,蔡教授赋予智慧生成以丰富的内涵,分别是理论智慧、情感智慧、实践智慧。在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情感智慧。蔡教授用到了“动情”这个词,动情于教材、动情于学生。在对师范生的培养中,蔡伟教授很好地示范了他的“动情理论”,对语文动情,他的举手投足间都透露出他对语文的深厚感情,正所谓无招胜有招,在不知不觉中,师范生们开始对语文动情。此外,蔡伟教授非常重视对师范生实践智慧的培养,讲求教学的低耗和高效。蔡伟教授尤其注重对学生教学方法的培养,他认为方法不是“雕虫小技”,而是教师智慧的结晶,是教师实践智慧的核心;有法与无法,得法与失法,结果大相径庭。⑨蔡伟教授将其多年在中学教学中积累的经验传授给学生,帮助学生总结教学方法并讲究教学方法的创新性,模拟实际课堂,让师范生们独自处理这些课堂上的突发状况,逐个点评。蔡伟教授送走了一届又一届的师范生,更成就了一代又一代优秀的语文人,在这一过程中有辛酸、有疲惫,但对他来说更多的是欢乐和满足,因为师范生们的成长正寄托着他对未来语文教学满满的期望。

蔡伟教授是中了一种无法医治的“语文之蛊”,因蛊而“玩”语文,即始终不玩弄语文,也不被语文玩弄。⑧确实,他对新语文教学的执着与热爱是我们无法用苍白的文字表达出的,那就让我们静静地伴随岁月的流逝,见证这位语文达人在新语文教学的道路上坚韧地奔跑吧。

参考文献:

①蔡伟、方蓉.新语文教学辩证[J].语文建设,2010(10):3133

②蔡伟.论教学形式系统[J].课程教材教法,2005(5):1925

③蔡伟.论艺术化语文的构建[J].新语文学习,2009(6):2632

④蔡伟.走向“文感”:后“语感”时代语文教学的出路[J].全球教育展望,2008(2):7277

⑤蔡伟.《念奴娇·赤壁怀古》课堂实录[J].新语文学习,2012(4):4851

⑥⑧刘祥.蔡伟教授其人[J].新语文学习,2012(3):2930

⑦蔡伟、李墨.“读诗写文,破解无米之境”教学实录及点评[J].语文建设,2011(78):4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