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图书管理条例范文

图书管理条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图书管理条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图书管理条例

第1篇:图书管理条例范文

【关键词】图书管理 条形码 应用

【中图分类号】G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8-0040-01

1.引言

以前图书馆会经常在图书借阅或流通等环节出现图书丢失的现象,自从条形码技术的应用,有效的杜绝了这种现象。条形码技术是一种低成本、识别速度很快的一种技术,正是因为它在图书管理中的应用,使得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更加完善。

2.条形码的优点

条形码是利用激光扫描设备进行识别并向计算机输入信息的一种特殊代码。条形码中所含的信息量也较多,它不仅仅是对“物品的识别”,而且是对“物品的描述”。在编码时将物品的基本信息进行整理、录入,使用上需要与计算机相结合,在进行识别时需要有专门的读码设备,将录入的基本信息反馈在计算机上,条形码通过由红外线或者可见光照射,经过空气反射将信息传回到读码设备,辨别其真伪。它的优点也有很多,比如:

2.1存储的信息量大

条形码可以存储很多的信息,不论是数字字符还是英文字符。它根据条形的比例进行存储,条形比例越大,所存储的信息量也就越大。

2.2安全性高

条形码技术具有防伪功能,能很好的识别真伪,它在编码时使用了大量防伪手段。像那种高级一点的条码在编码时加入了密码,更加有效的保护了数据的安全。

2.3译码的可靠性高

以前没出现条形码时,总会有一些盗版图书上市,甚至会进入到图书馆,在图书借阅或流通时有的人以假乱真,用盗版图书获取正版。我们的条形码译码极其可靠,条码的错误率基本不会超过千分之一。

2.4抗损坏性强

普通的防伪识别标识在污染、磨损等破坏后就会失去扫描、辨别的功能,导致数据丢失或者扫描不出信息的现象。而条形码却不会因为污染、磨损等原因导致信息丢失,在扫描时照样可以识别,也不会丢失数字或信息,它也是目前信息储存和识别的一种高度安全的方法。

2.5形状大小可变

在设计上,可以根据不同需要对条形码的形状大小进行设计。有的地方可能会使用大一些的条码,有的地方可能会使用微型的条码,我们可以根据载体的面积及美观度进行自我调整。

2.6成本低

条形码制作成本很低且极易制作,对本身的材料并无太大要求。

3.条码技术在图书管理中应用的意义

自从条形码技术在图书管理方面得到广泛应用后,图书在借阅、流通等方面丢失或损坏的现象明显减少,有效保护了图书资源,为广大读者也带来了便利。

3.1提高借阅证件的防伪能力

普通防伪标识会因损坏等原因,失去防伪能力,但条形码具有多重防伪性,很好的弥补了这个缺陷。现在,有的条码已经采用密码防伪,或者软件保密,增强了保密防伪的功能,在一些图书馆,也进行了信息采集如采集指纹、照片等进行防伪保密。在设计条形码时可以将本人的指纹、照片、声音、面部等进行处理并编码,同时根据需要对其格式进行修改,加密或者进行特定的编码,这样一来,就有效的防止了伪造条形码或非法使用条码的现象。

3.2提高信息的采集速度

过去经常会出现因信息采集速度慢而丢失信息的问题,现在应用了条形码技术很好的避免了这种现象。条形码携带使用极为方便,它可以直接扫描就能将所携带的数据、信息传入到计算机中,计算机就可以快速的将这些信息表达出来,比如在条码编码时录入了姓名、性别、指纹、照片、工作单位等信息,在经过计算机的扫描后就会准确无误的将这些信息显示在计算机上,工作人员就可以根据这些信息,对其辨认,确定真实后就可以正常办理借阅图书的手续。

3.3提高图书流通率

以前,图书流通效率极慢,在流通的过程中容易丢失图书资源。现在,图书馆流通通过条形码作为中间环节进行识别,将书刊的基本信息及时在计算机上显示,随时可以了解该书的详细信息。在编码时录入书名、编号、作者、目录等基本信息,这样就可以快速掌握书刊的去向,极大的改善了书刊流通的自由度和效率。

4.在图书上加条形码时也要注意一些问题

因为,在图书上做好条码的工作,在很大程度上节约了信息采集及回馈的时间,对于图书管理及流通也有了很好的保障。所以在书刊上上条码时也要注意以下的问题:

4.1对新入库的图书,在入库上架之前就要贴上条码,不要在入库后再贴,这样容易打乱图书顺序,而且还会影响读者借阅。

4.2在贴码时尽量贴在图书的内页为好,可以避免出现条形码污染、损坏的现象。

4.3一本书只贴一个条形码

在贴码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不要贴重,一本书刊只贴一个条码,这样在扫描的时候就只会出现一个信息,不会因为条码多而造成信息混乱。

4.4读者借阅证上的条形码“不同于”书刊上的条码

这里所说的“不同”,并不是条形码设计不同,而是两者的条形码号要有所区别,以便计算机在扫描时能区别书刊以及借阅证件。

4.5回溯建库时,重新贴好条形码

有的图书可能因为条码过于陈旧或其他原因等需要回溯建库,所以,图书管理者和图书工作者要提早通知在规定期限为归还图书的借阅者,尽早归还图书,这样可以避免或减少因图书未还,而造成的漏贴条码的现象,在漏贴条码的图书应及时补上条码。

5.总结

条形码技术是现在图书管理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手段,在基础信息数据采集及识别上都成功得到了运用。它的使用也会使图书馆对图书的管理越发的科学化、规范化,使整个图书管理系统的对信息、数据的处理更加及时、准确、安全。这将有助于推动整个图书馆业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金志敏.浅谈二维条码技术在图书自动化管理中的应用前景[J].中国防伪报道,2009,07:6-7.

[2]窦淑庆.条码技术在图书管理中的应用及改进研究[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0,12:67-69.

[3]许静.条形码技术在图书管理中的应用[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2,05:656-657.

第2篇:图书管理条例范文

关键词:图书选题;风险管理;问卷调查

出版社是我国传统图书出版的主力军,但近些年来,在经济全球化、信息数字化等外力的冲击下,尽管采取了转企改制等应对措施,但仍然有不少出版社生存空间日益窘迫,发展状况和前景堪忧。对2005~2009年我国图书出版产业的产销存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图书生产品种扩张而印数下降,图书销售徘徊不前甚至是负增长,图书库存总量巨大且积压严重。①北京开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四年来的报告分析都显示,在传统图书卖场中,月销量一册及以下的图书品种常年达到书店在架总品种数的50%以上。以2011年以来最少102万种(2011年6月)的在架品种和最低52.24%(2012年3月)的未动销率计算,当前至少有53万种图书基本属于无效供给。②而日益膨胀的图书供给和庞大的品种堆积,使得“书业正在走向另一个极端,即从‘书荒’走向‘书殇’……近一半的图书从开印之日就注定了其‘化为纸浆’的悲惨命运,没有和读者见面就胎死腹中了。”③这无疑增加了出版资源的竞争成本,造成严重的出版内耗和浪费,使传统出版单位进一步陷入内忧外患的境况。

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因来自图书产品自身——即图书选题不当,造成图书产品无法形成有效供给。因此,亟需研究我国传统出版社选题风险管理的现状与问题,以找到症结所在和应对策略,降低图书选题失败率。

为了调查我国出版社选题风险管理现状,本研究将图书选题的实现过程分为策划、论证及实施三个阶段,并针对这三个阶段设计了46个问题,每个问题设置3个选项:“是”“不是”和“不确定”。通过对问卷进行频数分析,可以反映我国传统出版社在图书选题策划、论证和实施过程中的风险管理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问卷设置情况

由于我国出版社地域分布广泛,考虑到调查成本和效率,本问卷调查主要采用网络传送方式,同时辅之以电话调查方式复核。在正式调查之前,本研究先做了两次小规模的调查,各发出问卷20份,并根据调查反馈情况对问卷进行了修改。正式调查从2012年4月9日至2012年5月8日,历时1个月。总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206份。其中无效问卷20份,有效问卷186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62%。调查对象为各出版社工作人员,以其所在社的年出书码洋进行分类。为更准确掌握全国出版社的规模分布,本研究依据《中国出版年鉴(2010)》公布的各出版社年出书码洋进行归类、统计并分档,按照年出书码洋数据将全国出版社划分为五档,并最终按照各档出版社数量的相应份额发放问卷(实际发放问卷数进行了略微调整)。问卷发放及回收情况见表1。

调查对象所处的工作岗位不同,对选题风险管理现状的理解会存在差异。本研究将调查对象划分为生产类、销售类、行政管理类、高级管理者及其他共五个岗位,调查对象数量及占比分别为86(46.2%)、50(26.9%)、20(10.8%)、29(15.6%)、1(0.5%)。

调查对象从事出版工作的年限会影响其对选题风险管理现状的理解程度。本研究中的调查对象被划分为从事出版工作5年及以下、6~10年、11~15年、16年及以上四档,调查对象数量及占比分别为31(16.7%)、66(35.5%)、55(29.6%)、34(18.3%)。

为了考察调查对象对选题风险的了解程度,问卷中设计了问题“是否做过选题策划工作”。其中做过选题策划工作的占66.7%,有124人,没有做过选题策划工作的占33.3%,有62人。这一比例基本合理。

二、选题策划风险管理现状调查分析

针对图书选题策划,本阶段问卷设计了14个问题(问题1~问题14)。

1.选题策划问卷调查频数分析(见表2)

2.选题策划主要风险管理现状分析

本研究将图书选题策划阶段的主要风险归纳为信息风险、创新风险和竞争风险,从频数分析的结果看,这三类风险的现状和问题为:

(1)信息风险。问题8~10反映图书选题策划中的信息风险管理现状。从调查结果来看,主要以个人策划为主的策划工作组织方式,使得策划信息不丰富、不全面甚至不完整;在进行具体的选题项目策划时,不能对目标读者和竞争产品进行深入调研(这两方面信息是选题策划最基础的信息),不能获取这两方面的准确信息,使得选题策划存在很大的信息风险。

(2)创新风险。问题6、7侧重考察创新风险管理现状。对于问题6,有73.1%的调查对象认为没有对策划编辑筛选制定严格的标准。对于问题7,调查对象的肯定和否定回答数量十分接近,反映出有近40%的出版社策划编辑的选题方向和范围是不明确的。同时,有73.1%的出版社对策划编辑筛选未制定严格的标准,有37.1%的出版社策划编辑的选题方向和范围不明确。这也是选题创新不足以及重复和跟风出版的重要原因。

(3)竞争风险。问题10~12考察竞争风险管理现状。对于问题12,“策划选题时,做有可靠数据支持的盈亏预测”,回答“是”“否”和“不确定”的比率分别为7.5%、70.4%和22.0%,说明约70%的出版社要么未做盈亏预测,要么是所做盈亏预测缺乏可靠的数据支持。10~12这三个问题回答“是”的比率分别为12.9%、75.8%和7.5%,显然其中的需求量预测已经成为绝大多数出版社防范竞争风险的必修课,相比之下,深入的市场调研和有效的盈亏预测还相距甚远,无法有力地防范竞争风险。

此外,问题1~5既是图书选题策划的基本问题,也同时考察出版单位风险管理内部环境。对于问题1,78.0%的调查对象认为“选题具有明确的主攻方向”,不过仍有15.6%的调查对象认为“不确定”。问题5显示95.2%的调查对象没有安排专人或某部门负责选题风险管理。问题13和14用于考察选题策划人员准入及策划编辑的工作和管理方式。

三、选题论证风险管理现状调查分析

本问卷针对图书选题论证设计了15个问题(问题15~问题29)。

1.选题论证问卷调查频数分析(见表3)

2.选题论证主要风险管理现状分析

本研究将选题论证阶段的风险分为信息风险、程序风险和决策风险,各类风险的管理现状为:

(1)信息风险。问题15~17、19考察选题论证信息风险管理现状。问题15的否定和不确定回答的累计百分比为56.5%,一是说明部分出版社在选题论证时不提交选题策划方案,二是反映有近40%的策划方案不能确定是否提交以及是否完善。问题16的调查结果显示,87.6%的出版社在选题论证时不提交宣传推广方案或营销预案。问题19的否定和不确定回答的占比合计为79.6%,反映出多数选题论证会的参加者不能充分表达见解或不确定是否能够充分表达。以上调查结果揭示出,在策划者与论证者、论证者与论证者之间存在选题论证的信息风险。

(2)程序风险。问题18、23、25、29考察选题论证的程序风险管理现状。问题18有24.7%的否定回答,反映出不少出版社未成立专门的选题论证委员会。对于问题23,48.4%的调查对象认为选题论证会的参加者常常以个人好恶来评价选题的优劣。对于问题25,71.0%的调查对象认为年度选题论证因时间紧、任务重,常常流于形式。对于问题29,67.7%的调查对象认为即使选题决策失误,也无法追究决策者的责任。总之,选题论证的程序风险管理存在着较为突出的问题。

(3)决策风险。问题20~22、24、26~28考察选题论证的决策风险管理现状。在选题论证时,财务人员、法律人士及专家的参与可以有效降低决策风险,而问卷调查显示,这三类人士的参与比率分别只有14.0%、14.0%和41.40%。关于24题,89.8%的调查对象认为“只要销量和利润有保证,选题通常就可以通过并立项”,这反映出大部分出版社为了实现经济效益,在一定程度上有可能放松选题战略和选题规划,导致选题散乱。至于问题26~28,有59.1%的调查对象认为对选题的取舍没有明确的评判标准,有19.9%的调查对象认为“主要由策划编辑自己决定选题的取舍”,有51.6%的调查对象认为,“主要由社领导决定选题的取舍”。可见在选题决策时,集体决策和按照明确的标准进行决策还只占很小的比例。

四、选题实施风险管理现状调查分析

这部分问卷以选题实施阶段各项活动发生的时间为序,设计了17个问题(30~46)。

1.选题实施问卷调查频数分析(见表4)

2.选题实施主要风险管理现状分析

本研究将图书选题实施阶段的风险归纳为选题夭折风险、进度风险、质量风险、成本风险和印量风险。在图书选题实施阶段的17个问题中,问题30~34调查来稿前的作者遴选和组稿活动的风险管理现状,问题35~46调查来稿后的制作和复制等活动的风险管理现状。来稿前主要存在夭折风险和进度风险管理问题;来稿后不同程度地存在进度风险、质量风险、成本风险和印量风险管理问题。

(1)夭折风险。问题30、34考察选题夭折风险管理现状。从问题30的调查结果看,有的选题在立项后因找不到合适的作者而取消的比例为81.2%;而问题34的调查结果显示,若策划编辑因离职或患病不能工作,其选题自然搁浅的比例为62.4%。因此,当前出版社对选题夭折风险管理仍有很大的空白。

(2)进度风险。问题32、33、35、45考察进度风险管理现状。对于问题32,由于对编辑是否要跟进作者的写作进度、跟进的程度以及跟进效果的质疑,选择“不确定”的高达57.0%。对问题33作出否定回答的比例为93.5%,综合“年度新书选题实现率”的调查结果(有58.6%的出版社的年度新书选题实现率在30%~60%之间⑤)可知,选题实现率偏低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对年度内的到稿计划缺乏监督管理。来稿时到编务部门办理登记手续比分散在各个编辑部门或者编辑手上更有利于统一调度和进度控制。问题35、45也从不同角度表明相当比例的出版社未达到完善的进度风险管理效果。

(3)质量风险。问题36~39、44考察质量风险管理现状,具体包括内容、编校、设计和印制的质量风险,分别对应问题36、问题37和39、问题38、问题44。各问题的调查结果说明在图书质量风险控制中,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程序简化或流程不规范现象。

(4)成本风险。问题40和41意在考察成本风险管理现状。结果显示,尽管认为“纸张采购成本基本合理”的调查对象占比48.4%,但是关于大批量纸张采购是否采取招标方式,60.2%的调查对象“不确定”,而关于纸张采购成本是否基本合理,50.5%的调查对象“不确定”。可见,作为成本的主要构成,纸张采购和纸张成本不透明,甚至可能成为管理的黑箱,其风险管理目前也只能依靠个别部门来进行。

(5)印量风险。问题42、43和46意在考察印量风险管理现状。集体决策,即由编辑、营销、社领导等多方人员共同确定图书首印量比单独由社领导、策划编辑或营销人员个人决策更能集思广益、降低风险,而对问题42作出否定和不确定回答的占比合计约为30%。问题43的肯定答案占比83.9%,反映出图书首印量的确定以经验判断为主,缺乏科学的方法。而对问题46“图书实际销量与印量基本一致”作出 “否”和“不确定”回答的比例分别为10.2%和7.0%,说明至少有10%的印量风险没有得到控制。

五、小结

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分析,揭示出我国出版社图书选题风险管理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风险管理意识薄弱,组织体系尚待完善。比如没有将图书选题风险管理提上日程,没有安排专人或某个部门负责选题风险管理,没有成立选题论证委员会,部分出版单位甚至没有明确的主攻方向等。即便在日常管理中或多或少、有意无意地对图书选题进行了一些风险控制,但是按照风险管理要素来衡量,在内部环境(如风险管理理念、必要的机构设置、制度建设等)、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等各方面都存在缺陷。

第二,图书选题策划、论证和实施的风险管理现状都不容乐观,存在着策划编辑没有严格的准入制度、选题方向和范围不明确、市场调研不深入、盈亏预测不切合实际、选题论证程序不完善、对决策人员监督缺位、书稿质量把关不严、书稿进度控制不力、图书印量把握不当等问题。

第三,图书选题的导向风险、法律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管理存在漏洞。纵观图书选题策划、论证和实施三个阶段,风险主要表现为导向风险、法律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通过问卷调查得知,导向风险的严重危害仍被很多人漠视(问题4和14),法律风险尚未得到有效的控制(问题21和31),经常发生的市场风险没有做到全面管理(问题10~12、16),而日常的操作风险更是没有做到精细管理(问题32、33、35、37、38、40、42、44)。

综上,为了提高图书选题成功率,出版社需要明确选题方向和战略,增强全员风险管理意识,健全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在经营管理过程中,不妨研究借鉴其他行业(如金融业、保险业、航天业等)风险管理的先进理念和做法,提高图书选题风险管理的技术与方法;在图书选题开发过程中,狠抓重要部门和岗位以及关键开发环节的风险管理;在具体的图书选题策划、论证和实施过程中,踏踏实实做好每一项工作,让每一粒选题种子都开出灿烂的花朵并结出丰硕的果实。

(刘明辉系东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大连出版社社长兼总编;李智慧系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副编审)

注释:

① 李智慧.基于2005~2009年图书生产、销售、库存数据的比较分析[J].编辑之友,2011(10);取得2010年的数据后,作者对2005~2010年的产销存情况重新作了对比分析,结论一致。

② 开卷公司2012年3月图书卖场动销活力分析[EB/OL].开卷网,,2012-05-24.

③ 周蔚华.从“书荒”到“书殇”[J].编辑之友,2008(6).

第3篇:图书管理条例范文

[关键词]云计算;图书管理;挑战

图书馆主要是用来进行各项文档资料储存的基地。在现代化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同时,图书馆也开始将这些新型的计算机技术应用到图书管理工作中,尤其是云计算的应用,有效的确保了图书管理工作的高效开展。但是就云计算的实际应用情况来说,云计算的应用,也为图书管理带来了一定的挑战,面对这些挑战,应该采取相应的方法进行应对,这样才能够更好的推动图书管理工作的开展。

1、云计算给图书馆管理带来的挑战

1.1可代替性问题

依据现阶段我国的图书管理工作中所配备的各种基础设施来分析,其中主要的基础设施有四种,其一是硬件设施,其二是软件设施,其三是系统设施,其四是平台设施。现阶段,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进程中,云计算被广泛的应用于图书管理工作中,这也就表明,图书馆中的各种设施服务均会由多个云提供商来提供,同时,云管理具有着独特的优势,其能够根据情况进行拆分。严格的依据图书馆的具体需求来进行选用,这样可以使得图书馆不会对服务商产生依赖性,但是当云计算无法发挥出这种可选择以及可替代性的时候,将会产生严重的后果,而这种问题就是云计算带给图书管理的挑战。

1.2标准问题

云计算要想能够充分的发挥出其可替代性,就需要对供应商进行合理的协调处理,使得云计算能够具备相应的标准。当标准不达标的时候,就会使得供应商之间的成本在进行转移的过程中,出现严重的波动情况。另外,也会使得各种不同的云之间无法实现高效的连接,云之间的操纵不具备互动性。在最近几年,我国对于云技术也进行了较快的发展,使得标准性问题更加受到重视。图书事业对于标准性的要求也相应的提高,除了需要确保程序之间的交接口具备标准性之外,也需要确保数据具备标准化。

1.3数据安全和保密问题

在图书馆管理过程中,涉及到了很多类型的数据,比如说书目数据、路通数据以及读者数据等,这些数据对于图书馆管理工作的开展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一旦数据丢失,必然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因此,如何确保数据安全和保密问题也成为了云计算给图书馆管理带来的挑战之一。通过对云计算的研究我们发现,能够对数据安全造成影响的因素有很多,比如说云计算企业的管理政策、企业信息以及国家政策等。在存在诸多因素的威胁下,要使图书馆将数据交给云计算企业管理,对图书馆核心价值是一种多么大的冲击。

1.4知识产权问题

一般来说,在图书馆购买了云计算后,将自己的内容交给云,由云计算企业对这些内容进行管理,图书馆仍然存在对自己内容的更改权,也就是说,这些内容的知识产权仍然属于图书馆,这也是图书馆应用云计算的一项根本要求。但是就目前知识产权问题的现状却并不是这样,云计算企业在获得用户的内容之后,会采取各种方法来对这些内容进行合法利用。正是因为有这些现象存在,所以知识产权问题也成为了云计算给图书馆管理带来的一个重大问题。

2、如何应对云计算带来的挑战

2.1云计算的基础理论问题

针对云计算进行深入的了解,明确其所具备的基础理论,这样就能够有效的保障云计算的合理应用。相关的研究人员在对云计算进行深入的基础理论了解的过程中,可以得出云计算的理论基础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内容:首先就是云计算所具备的概念、云计算的起源以及云计算的特点等等,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探究,可以发现这些问题均与计算机图书管理应用云计算,并没有直接的联系,然而,依据这些问题,也能够使得图书管理能够更好的融合云计算,这样就可以使得图书管理能够更好的应对云计算所带来的挑战。

2.2云计算在图书馆应用的可行性

我国图书管理的传统基本观念就是拥有,这样的基本理念在云计算的影响下,逐渐演化为云端,这样的理念跳跃,使得图书管理人员在短时间内无法进行完全的思想转化,所以,针对图书管理中云计算的应用是否具有可行性进行研究就现则尤为必要。相关的管理人员要清楚的了解图书管理的各种状况,合理的对云计算进行应用,使得信息管理的各个方面都可以融合云计算,针对云计算进行相关业务的优势提升,从而为图书管理合理的应用云计算奠定扎实的基础。

2.3图书馆云计算政策、标准与协议

为了使得云计算能够合理的应用到图书管理中,就需要全面的对云计算政策、标准以及协议进行细致的分析,虽然我国现阶段已经针对云计算的应用标准和协议进行了标准化的制定,但是,图书管理行业对于这一标准还有着可商量的余地。图书管理工作的相关人员需要明确了解管理的实际需求,针对云计算的标准进行详尽的分析,使得图书管理工作的开展更加的规范化和具体化。另外,相关的管理人员还需要针对云计算服务供应商进行全面的分析,而所分析的重点分别为云计算服务供应商所具备的开放性以及标准性等。通过这些研究,可以准确的了解到云计算所具有的特色,并合理的将其应用到图书管理中,使得其作用得以良好的发挥,从而确保图书管理的安全性。

2.4基于云计算服务的图书馆管理体制

随着高校图书馆管理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应用云计算已经成为了一种必然趋势。但需要考虑的是,图书馆一旦应用了云计算,那么就需要对原有的管理系统进行更改,甚至还会导致原有系统整体都发生变化。因此,图书馆管理人员必须考虑到应用云计算可能会给图书馆管理流程带来的影响以及图书馆对于云计算服务的质量检测与控制手段等。

2.5云计算案例研究

就我国目前图书馆应用云计算的案例来说,虽然数量并不是很多,但也有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比如说亚马逊API、谷歌图书API等。对这些案例进行调研、测评、分析和研究,从国内应用的角度评判这些应用案例的优劣,对于图书馆应对云计算导致的管理挑战是极为必需的。

3、结语

总而言之,在将云计算应用到图书管理中时,会给图书管理带来不同的影响,也会使得图书管理面对不同的挑战,保障了图书管理工作的高效开展。在云计算技术不断发展的进程中,其进一步的得到了完善,面对其为图书管理工作带来的挑战,也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通过这些有效的应对措施,来更好的确保图书管理工作的开展,从而使得图书管理事业能够实现长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胡小菁,范并思.云计算给图书馆管理带来挑战[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9(04).

第4篇:图书管理条例范文

(玉林师范学院图书馆,广西 玉林 537000)

【摘 要】流通服务工作是高校图书馆最为基础的业务工作,是联系图书馆与读者的前哨和纽带。针对图书馆流通馆员的心理疲劳,运用公平理论调整其亚健康工作状态,提出了公平理论的具体应用方法。

关键词 公平理论;流通馆员;心态调整

流通部门是图书馆第一线的服务工作,直接面向读者,是联系图书馆与读者的窗口,起着前哨与纽带的作用。其服务质量的好坏,标志着图书馆的发展水平,影响着读者对图书馆的满意度。因此,要求流通馆员要有高度的责任心,极大的耐心和细心,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丰富的多学科知识和实践经验技能。然而在流通部门中,由于工作性质和工作环境等诸多方面的因素,致使流通馆员常处于心理疲劳的“亚健康”工作状态,直接影响了工作质量和效率,间接影响了图书馆在读者心目中的良好形象,因此有必要分析流通馆员心理疲劳的因素,并尝试采用公平理论来激励流通馆员,防止及消除引起他们心理疲劳的不良因素,及时调整他们的积极心态,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1 图书流通馆员心理疲劳的原因分析

所谓心理疲劳,与因连续工作而致使肌体能量消耗的生理疲劳不同,指人体肌肉工作强度不大,但由于神经系统紧张程度过高或长时间从事单调、厌烦的工作而引起的疲劳,致使人对工作对生活的热情和兴趣明显降低,直至产生厌情绪。心理疲劳不仅降低学习与工作效率,而且对心理健康也有一定的影响,长期的心理疲劳,使人心境抑郁、百无聊赖、心烦意乱、精疲力竭,进而引起心因性疾病。例如神经衰弱,表现为头晕、头痛、记忆力不好、失眠、怕光、怕声音等。心理疲劳常常带有主观体验的性质,并不完全是客观生理指标变化的反映。

流通馆员相对于图书馆其他岗位的人员来说,容易引起心理性的精神疲劳。究其原因有几点:一是图书流通馆员整天和读者打交道,每天借还图书量上千册甚至几千册左右,尤其是在每天的借还高峰期,上午课间时间与下午的课后时间,每学期的开始与结束,借还图书量比平时成倍增加;再者为了促进图书的流通,在部分馆缩短了读者的借书期限,如我馆小说类图书借期为15天,其他类图书为30天,这在不同程度上加大了流通部门的工作量,流通馆员长期超负荷运作,久而久之。必然引起一种由于长时间或紧张的脑力体力活动而引起的智力性疲劳。二是流通部门三班倒,周六周日照常上班,这无形中使流通馆员对流通工作感到反感、乏味和厌倦,缺乏兴趣与动机,进而产生职业自卑感,觉得所从事的流通工作的社会地位、人才需求、工作方式和工作强度等方面均不如馆内其他部门,逐渐失去工作的乐趣,进而难于从工作中体验到自我价值感,降低了工作效率,出现了由于过度紧张和冲突引起的情绪性疲劳。三是在图书流通部门,由于图书的长年累月放置,书上堆积有大量的灰尘,书库的通风性、采光性相对来说都较差,加之流通工作的服务形式比较单一、机械、重复,整天就是为人找书,为书找人,借借还还,还有大量的上架、整架、排架、剔旧等工序;再加之有时与读者产生冲突,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流通馆员的情绪,使流通馆员产生厌烦心理,觉得失落,心理不平衡,导致工作准确性下降,有时会产生判断、思维方面的失误,往往由此造成不应有的纠纷。因此,流通馆员防止心理疲劳是一个重要的心理保健问题,不可掉以轻心。

2 公平理论的基本涵义

公平理论又称社会比较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提出的一种管理理论。该理论是在社会比较中探讨个人所作的贡献与他们得到的报酬之间如何平衡的一种理论,侧重于研究工资报酬分配的合理性、公平性对职工工作积极性的影响。公平理论认为,人们总是习惯于将自己的工作量、成绩和所得的报酬,与一个和自己条件相仿的人的工作量、成绩、报酬相比较。每个人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这种社会比较,同时也要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历史比较。当职工对自己的报酬作社会比较或历史比较的结果表明收支比率相等时,便会感到受到了公平待遇,因而心理平衡,心情舒畅,工作努力。如果认为收支比率不相等时,便会感到自己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产生怨恨情绪,影响工作积极性。当认为自己的收支比率过低时,会产生报酬不足的不公平感,比率差距越大,这种感觉越强烈。这时职工就会产生挫折感、义愤感、仇恨心理,甚至产生破坏心理。少数时候,也会因认为自己的收支比率过高,产生不安的感觉或感激心理。

3 公平理论在图书馆流通馆员心态调整中的应用

公平理论为图书馆管理者对待流通馆员心态调整提供了一种分析处理问题的方法,注意到了流通馆员的内心世界,对于图书馆管理有较大的启示意义。

3.1 管理者要引导流通馆员形成正确的公平感

流通馆员的社会比较或历史比较客观存在,并且这种比较往往是凭个人的主观感觉,因此,管理者要多作正确的引导,使流通馆员形成正确的公平感。在人们的心理活动中,往往会产生过高估计自己的贡献和作用,压低他人的绩效和付出,总认为自己报酬偏低,从而产生不公平心理的现象。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的社会交往越来越广,比较范围越来越大,以及收入差距增大的社会现实,都增加了流通馆员产生不公平感的可能性。管理者要引导流通馆员正确进行比较,多看到他人的长处,认识自己的短处,客观公正地选择比较基准,多在自己所在的地区、行业内比较,极可能看到自己报酬的发展和提高,避免盲目攀比而造成不公平感。

3.2 流通馆员的公平感将影响整个图书馆的积极性

事实表明,流通馆员的公平感不仅对流通馆员个体行为有直接影响,而且还将通过个体行为影响整个组织的积极性。在图书馆管理中,管理者要着力营造一种公平的氛围,如正确引导流通馆员言论,减少因不正常的舆论传播而产生的消极情绪;经常深入流通馆员中,了解流通馆员工作,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及时帮助解决;关心照顾弱势群体,必要时可根据实际情况,秘密地单独发奖或给予补助等。

3.3 管理者的管理行为必须遵循公正原则

管理行为是否公正将直接影响流通馆员对比较对象的正确选择,如领导处事不公,流通馆员必将选择受领导“照顾者”作比较基准,以致增大比较结果的反差而产生不公平心理。因此,组织管理者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图书馆员,公正地处理每一件事情,依法行政,避免因情感因素导致管理行为不公正。同时,也应注意,公平是相对的,是相对于比较对象的一种平衡,而不是平均。在分配问题上,必须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3.4 报酬的分配要有利于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

对图书馆员报酬的分配要体现“多劳多得,质优多得,责重多得”的原则,坚持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相结合的办法。在物质报酬的分配上,应正确运用竞争机制的激励作用,通过合理拉开分配差距体现公平,在精神上,要采用关心、鼓励、表扬等方式,使图书馆员体会自己受到了重视,品尝到成功的欣慰与自我实现的快乐,自觉地将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整合一致,形成无私奉献的职业责任感。

参考文献

[1]张鑫.对高校图书馆流通馆员实施阅读疗法的探索[J].河北科技图苑,2014(6):85-86.

[2]陈思.构建高校图书馆流通馆员与读者和谐关系的对策探讨[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3(6):119-120.

第5篇:图书管理条例范文

一、以读者为本的图书管理

根据有关调查显示,一个人的知识有20%来自于学校的传授,其余80%都是靠自学,而图书馆作为知识与信息汇聚地渐渐受到了人们的重视。但是由于图书馆管理工作比较枯燥,这就致使有些图书馆管理人员在向读者提供服务时经常会出现一些不耐烦的情绪,这在很大程度上引起了读者的不满。因此,图书馆管理人员需要转变管理理念,积极优化图书馆管理流程。而以读者为本的图书馆管理要求图书馆管理人员加强与读者之间的沟通,了解读者的实际需求以及对图书管理工作的不满,然后根据读者的建议来优化图书管理流程。同时以读者为本的图书馆管理要求图书馆管理人员提高自身素质,以读者为中心开展各项管理工作,这样才能提高读者的满意度。所以,随着读者消费需求的不断变化,树立以读者为本的图书管理理念显得十分重要与必要,这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图书馆的服务效率与服务质量,进而有效降低读者对图书馆的不满情绪,提高读者对图书馆的满意度。

二、以读者为本的图书馆管理流程优化建议

2.1制定人性化的图书馆管理条例

2.1.1制定严格的内部管理条例

严格的图书馆内部管理条例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图书馆管理工作的随意性,因此图书馆必须要制定严格的内部管理条例。首先,图书馆应该制定明确的图书馆服务质量标准,用严格的标准去要求图书馆管理人员提高自己的服务质量与服务效率。其次图书馆还要制定严格的监督制度,组织专门的人员对图书馆管理人员的服务态度与服务行为进行严格的监督,对于那些不按照图书馆服务标准服务的图书馆管理人员进行严格的处罚,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增强图书馆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

2.1.2制定人性化的读者处罚条例

人性化的读者处罚条例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读者对图书馆的不满情绪,因此图书馆应该在充分结合读者利益与图书馆利益的基础之上制定人性化的处罚条例。例如对于那些将书籍丢失的读者只要促使其按原价赔偿书籍或者赔偿正版图书即可,不能在进行额外的处罚措施,这样不仅能够预防读者将书籍丢失,同时还能有效降低读者的不满情绪。而对于那些延期还书的读者,图书馆管理人员应该及时通知其还书,如果严重超出借书期限可进行适当的罚款,但是不能进行有损读者形象的处罚,这样能够提高读者的满意度。

2.2树立现代化的图书馆管理理念

随着时代的进步,图书馆必须转变管理理念,树立现代化的管理理念,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图书馆管理水平,提高读者对图书馆的满意度。首先图书馆必须要树立以读者为本的管理理念,加强与读者的沟通与交流,深入了解读者对图书馆管理的不满之处,尽可能地使图书馆的管理工作围绕着读者来开展,这样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读者对图书馆的不满情绪。其次,图书馆还要树立人性化的管理理念,使读者与全体图书馆管理人员充分参与到图书馆的管理工作中,这样能够使读者与图书馆和谐共处,进而降低读者对图书馆的不满情绪。

2.3加强信息化建设

在信息化时代,图书馆必须进一步加强各种信息软件在图书馆管理中的应用,这样能够提高图书馆的管理效率。首先,图书馆应该根据读者的借阅规律建立完善的读者信息库,详细记录每个读者的详细信息,这样图书馆可以及时掌握读者需求的变化而对图书馆的服务进行更新,满足不同读者的不同需求。其次,图书馆还应该加强信息软件的应用,例如图书馆应该积极采用自动催还图书软件,通过这些软件可以及时通知那些快要到期的读者及时还书或者办理延期还书服务,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读者的满意度。

2.4提高服务质量

高质量的服务是提高读者满意度的基础,因此图书馆必须转变工作理念,以读者为中心,提高服务质量。首先,图书馆应该进一步加强图书馆管理工作人员的培训,使每位图书馆管理人员都具备“读者至上”的服务理念,同时还应该使每一位图书馆管理人员端正服务态度,在工作中能够保持微笑服务,对于读者的疑问能够耐心回答,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读者对图书馆的满意度。其次,图书馆还应该制定有效的激励措施,对于那些在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图书馆管理人员进行多层次的激励,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图书馆管理人员服务的积极性,进而能够给读者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2.5根据读者需求制定多样化的管理方法

只有根据读者的需求制定多样化的管理方法才能在最大程度上提高图书馆管理的水平,因此图书馆在管理工作中必须要以读者的实际需求为中心,制定合理的管理方法。图书馆管理人员应该根据读者的需求对图书进行分类,做到每类书目都有明确的位置,这样可以使读者很方便地找到自己想要的书籍,同时图书馆还应该增设读者交流窗口,这样读者可以通过这个窗口留下自己对图书馆的建议,或者是自己的借阅需求,这样可以使图书馆能够根据读者的需求开展管理工作,进而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读者的满意度。

第6篇:图书管理条例范文

1、土地利用数据库的建立

为了完成上级部门下达的任务,我队参照有先行经验的地区的做法.在制定统一的信息化标准和建库方案后,将现有土地利用现状调查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并数字化,按GIS方式建成具有信息管理、综合分析评价功能的土地利用数据库,以此为我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综合统计、耕地保护、建设项目用地管理等提供基础数据和技术支持。

1.1建立土地利用数据库的步骤和主要内容

1.1.1资料预处理

在内业入库采集前要对外业测量得到的图件及记录手簿做必要的检查和预处理,包括:资料是否齐全、正射影像图内图廓线的长度是否符合精度要求、正射影像图是否符合采集需要、线状要素是否具连续性、图斑界线是否闭合、添补不完整的线划、图面上各种注记标示是否清楚(包括图廓内外各种注记,特别是文字注记、地类注记、水系注记、道路注记、地形注记、图廓注记),对存在的问题记录在图历簿中。

1.1.2数据采集与处理

(1)扫描:经过预处理后的原始资料可采用屏幕矢量化方式进行数据采集工作,先将清绘正射影像图进行扫描,扫描后对所得的栅格图进行对比度、亮度、清晰度等各项检查,以确保其符合数据采集的要求。

(2)纠正定向;采用纠正软件对扫描所得的栅格图进行必要的几何纠正。纠正时选用的控制点采用内图廓点和公里格网点进行线状交换纠正,以确保棚格图的几何精度,同时确保其面积趋近于理论值。

(3)

数据采集:数据采集分为图形数据采集和属性数据采集。

图形数据的采集

按国土资源部颂布标准,各种图形要素的采集主要采用分层方式进行,主要包括:等高线、水系、道路、行政界线、权属界线、地类界、其它带有宽度的线状地物、零星地物、文字注记等。同时根据建库软件的需要,对各主要层次进行细分,以达到不同图形要素可以明显区分,在建库时分别采用。

属性数据的采集

属性数据的采集,严格以外业提供的表格地类属性为准,大部分属性通过分类编码、图层、实体定义加以区分和自动转换,再通过几何图形的相对位置关系确定其权属。

1.1.3接边处理

各图幅完成数据采集和数据检查后可进行数据的接边处理。接边按照规范所规定的原则将相邻图幅分割开的同一图形对象不同部分拼接成完整对象。接边处理包括图形接边和属性接边,属性接边就是确保相邻图幅接边要素其属性的一致性,图形接边的限差为图上1.0mm,当相邻图幅对应要素间距离≤0.3mm时,可移动其中一侧使两者结合,距离在0.3mm-0.6mm时,两侧各移动一半使两者结合,距离在大干0.6mm时,可按以下原则处理:(1)根据成图方法,低精度向高精度靠;(1)根据成图时间,旧数据向新数据靠;(3)成图方法,时问完全相同时,各改一半强行按边。

1.1.4数据检查

数据检查是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工作中极其重要的部分,主要是针对数据结构和精度进行检查,包括计算机逻辑检查和人工检查,它是保障数据库质量的重要工具。主要包括:(1)文件命名是否正确并符合部颁标准要求;(2)数据库分层是否正确,内容是否齐全;(3)所有数据层的点、线(弧段)、面的属性结构是否与部颁标准一致,图形数据的坐标系和坐标是否相互匹配,属性输入是否正确;(4)所有数据层是否具有严格的拓扑结构;(5)面状图形数据中是否存在碎片多边形;(6)数据字典的数据项是否齐全,内容是否正确并符合部颁布准要求;(7)标准分幅索引图是否正确无误,范围是否覆盖整个行政区,(8)矢量化精度是否达到规定的要求。

1.1.4土地利用数据库的建立

1.1.4.1为便于数据库的运用,应注意:(1)为了数据库的规范性、高效性和易维护性,将数据库中的相关属性字段、字段值.数据描述等以统一的规定进行定义并建立数据字典;(2)为了提高空间数据库的检素效率,建立分幅索引图数据和行政区索引图数据;(3)土地详查中的各种要素根据其几何特征(点、线、面)和分类特征(等高线、水系、道路、行政界线、权属界线、地类界、线状地物、零星地物、文字注记等)进行分类,以GIS技术为基础,建立空间数据库。然后根据空间数据的分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各种属性数据库,并让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建立关联,建立完整的、符合部颁标准和系统软件要求的土地利用数据库。

1.1。4.2在前述准备工作完成之后,即可分步骤建立数据库:(1)生成数据字典和数据索引(2)建立图形与属性数据库(3)软件系统与数据的融合检查(4)运行测试系统。

2、土地利用数据库更新调查存的问题及处理方法

2.1矢量图形采集与属性数据录入同步进行问题

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的采集通常是分开进行的,这样就容易发生输入错误,同时大大增加工作量。实际工作中可根据辅助软件的特性,对要素分类进行进一步的细分,让属性数据的录入进一步简单化,然后通过在图形中增加必要的注记、在图形实体扩展码中赋予必要的属性等,实现图形采集与属性录入的同步进行,并可实现属性数据库交换文件的输出。

2.2实现对AutoCAD2000数据的拓扑检查问题

由于AutoCAD2000没有对数据建立拓扑的能力,为了及时发现采集数据在将来建立拓扑中可能存在的错误,可利用AutoCAD Map2000i建立数据拓扑结构的功能,对在AutoCAD2000采集的数据及时进行建立拓扑检查。由于二者的数据格式互通互用,可大大减少反复进行数据格式转换来进行拓扑结构检查。

2.3数据转换与属性关联问题

如何把AutoCAD Map2000i中的数据导人到MAPGIS中并保证图形数据与属性数据的关联是数据库建设必须解决的问题。比较MAPGIS支持的格式并参考部颁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可采用GB/T17798-1999 《地球空间数据交换格式》作为矢量数据交换格式。在AutoCAD Map2000i开发数据转换模块,利用目标标识码作为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的关联标识,输出VCT数据交换文件,这样在MAPGIS中进行文件导入时,就能根据目标标识码建立图形与属性的关联。

第7篇:图书管理条例范文

[关键词]信息公开 条例 图书馆 角色 服务网络

[分类号]G250

关注《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是每个图书馆员应有的“学术责任感与学术敏感性”。公共图书馆在《条例》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如何履行自己的职责呢?公共图书馆首先应该明确在政府信息公开中的角色定位,才能确定自己正确的职能方向,真正地履行自己的权利和义务。

1 政府信息公开者

《条例》规定:政府信息公开的主体主要是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具体而言,政府信息公开的主体有三类:第一类是行政机关;第二类是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如银监会、保监会等;第三类是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企事业单位,像教育、医疗卫生、供水、供电、供气、公共交通等单位也要参照条例进行信息公开。由此可以看出,《条例》规定的政府信息公开的主体覆盖了与老百姓日常生活关系密切的大多数机构。公共图书馆作为公共事业单位中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是与老百姓日常生活关系密切的公共服务机构。根据《条例》总则和附则的相关规定,公共图书馆是政府信息公开的主体之一,是政府信息获取保障体系中的一部分。

1.1 政府信息公开的原则与范围

根据《条例》第九条的规定,政府应当主动公开的信息有4类:①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切身利益的;②需要社会公众广泛知晓或者参与的;③反映本行政机关机构设置、职能、办事程序等情况的;③其他依照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应当主动公开的。

公共图书馆作为政府信息公开的主体,应依照《条例》在规定范围内加工、和解释公共图书馆本身的信息,受当地政府的领导并接受监督(《条例》第二十九条),信息的要跟相关政府信息一致,不得冲突(《条例》第七条)。与其他政府机构一样,公共图书馆在信息公开中,要遵循公正、公平、便民的原则(《条例》第五条)。《条例》同时规定,行政机关应当及时、准确地公开政府信息。发现影响或者可能影响社会稳定、扰乱社会管理秩序的虚假或者不完整信息的,应当在其职责范围内准确的政府信息予以澄清。

公共图书馆政府信息公开的内容应该是与《条例》不相悖的所有图书馆内部管理及与用户相关的活动信息(主要是前两类信息)。根据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机构的具体职责要求,对图书馆而言,除应保证馆藏信息资源全面公开外,图书馆的主要工作包括从建筑设计布局、发展规划、管理模式,到与用户直接相关的文献信息资源的采购方针、加工典藏制度、流通服务体制、借阅管理制度、信息咨询服务等,也都属于用户监督的范围,应该公布,用户有权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批评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1.2 加强公众对图书馆的参与力度

公众是图书馆的主人,要加大公众对图书馆的认同感,必须要加强其参与图书馆活动的力度。根据信息公开原则,用户对信息提供方法、过程及结果享有监督权、批评权和建议权。事实上,从图书馆建设本身来看,一切与用户服务有关的活动向公众公开,可以随时听取包括用户在内的各界人士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按用户要求改进管理和服务,实现一切以满足用户需要为出发点的“用户中心观”。由于政府总以某种方式与人们工作和生活的每一方面直接或间接相联系,图书馆应抓住政府实施信息公开的契机,高度重视参与政府信息公开活动,实行图书馆管理和服务工作的信息公开,利用公开信息的机会,让公众参与到图书馆的管理与建设中来,进而引导公众参与图书馆服务的全过程,让公众真正成为图书馆的主人。有利于增加决策的科学性,增强透明度,及时纠正工作缺失,使管理和服务更加符合信息发展与用户需求的变化规律。同时,通过参与政府信息公开活动,提高图书馆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拓展图书馆的发展空间,增强政府和公众的图书馆意识,改善图书馆的设施,提升图书馆的地位,再创图书馆的辉煌。只有实行图书馆管理和服务工作的信息公开,文献信息及图书馆价值实现才会有保证。

1.3 加强宣传力度

加强宣传,可以让公众对图书馆有更深的认知感。《条例》第十五条规定,要加强政府信息的宣传,公开方式应多样化,可以通过政府公报、政府网站、新闻会及报刊、广播、电视等便于公众知晓的方式公开。公开的政府信息要遵循当地政府规定的分类标准,并纳入到当地政府的信息公开指南中(第十九条)。

更多地宣传、推动和加强图书馆的社会作用,使之融入社会中去,利用公开的机会宣传图书馆,提高公众对图书馆的认知力。这既是公共图书馆应履行的责任,更是图书馆提高自己社会地位的机会。当然,提高公共图书馆政府信息的服务能力是最好的宣传方法。

2 政府信息的查询场所

《条例》第十六条对公共图书馆在政府信息公开中的作用明确为:“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在国家档案馆、公共图书馆设置政府信息查阅场所”,公共图书馆被定位为查询场所之一,而不是直接定位政府信息资源的加工和“中间机构”。作为公共查询机构,其提供的公开可查询信息应在条例所规定的范围之内;并代表公民监督行政机关看其是否主动公开地向公共图书馆提供了信息以及相关配套的基础设施。

2.1 推进建立相关的保障制度

公共图书馆是获取政府信息的渠道之一,应该加强与其他渠道的沟通与合作,共同协同政府部门建立政府信息及时、完整进入公共查询场所的保障制度,不断地完善政府信息公开的方式,使公众能方便快捷地获取各方面的信息。政府信息能否及时、全面、顺利地进入公共图书馆,公共图书馆是否建立健全完善的政府信息接收制度,是观察政府信息是否能顺利进入信息流通领域的监测点。《条例》还规定政府应给公共图书馆等查询机构“配备相应的设施、设备,为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获取信息提供便利”。而公共图书馆要“落实”查阅场所和相应的设施设备的建设情况、使用情况是否达到可以保障公民“便利”获取政府信息的程度;还应该积极主动地接受政府所提供的信息,确保在第一时间将各种有效信息公诸于众,这样不仅方便社会公众的查阅,也便于政府的查阅。公共图书馆应该不断地加强自身建设,更好地为公众服务。

2.2 加强政府信息资源的建设

政府信息资源建设是现阶段公共图书馆的首要任务。《条例》为了保证公共图书馆政府信息的来源,规定“行政机关应当及时向国家档案馆、公共图书馆提供

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对未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公共图书馆可以一个法人身份向相关部门提出申请。政府信息资源必须成为图书馆馆藏资源的一部分,从一定程度来说,政府信息扩大了图书馆的文献资源。但是,在实际服务过程中,由于以往对相关政府信息的收集和积累不够,影响了政府信息的保障。在《条例》实施初期,加强政府信息资源的建设已成了刻不容缓的首要任务,关系到《条例》的真正落实。

政府信息资源建设要有长远规划。由于各公共图书馆面向的服务对象、政府信息的来源不同,政府信息资源建设应该作为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中单独的一部分列出来,作一个长远的定位与规划。从未来趋势来说,政府信息资源的电子化服务是我国电子政府服务的一个发展方向,同时也要满足现有不同文化层次和背景人员的需要,电子化与印刷型政府信息资源建设应具有同等的地位,因此,各部门提交的政府信息条目不但要有印刷本,还要有电子本,没有电子本的,图书馆应对其进行数字化加工处理,以方便查询。

要加强政府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在目前,各公共图书馆政府信息资源建设处于起步阶段,而且政府信息资源未涉及知识产权等问题,因此,加强相互之间的政府信息资源共享很有必要。《条例》对各级行政机关应向哪一级图书馆提供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未作限定,而各级政府各公开的《实施办法》中也未作明确说明。如果各级政府向相应的各级公共图书馆提供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公共图书馆在一定的行政范围内共享所得的政府信息更为必要。

2.3 加强政府信息服务能力

成为政府信息服务中心。图书馆从资源的拥有角度来说,由于历史及政策原因,比不上同级的档案馆,为此公共图书馆要加强政府信息公开查询场所的地位,在加强政府信息资源建设的同时,更要提高服务能力,努力成为政府信息的服务中心,而不是政府信息资源的保存中心。加强政府信息服务能力,可从服务方式和服务网络两方面进行。

公共图书馆开展政府信息公开服务的方式方法,包括为公众获取和利用政府信息提供咨询,为政府信息获取困难人群提供帮助;以公共图书馆为阵地,以近年来广泛开展的讲座活动为载体,向社会公众、解说、宣讲重要政策、热点话题和焦点问题,深化政府信息公开的内容与形式。作为一个专门的查阅场所,关于政府信息公开的条目及相关政策法律的研究图书、刊物,应改变传统图书馆文献分类集中的做法,与电子查阅相结合,做到“一站式”查阅,这对以往的藏阅方式是一个变革。

要利用已有的服务网络,建立政府信息服务网络。作为一个物理场所,如何要克服其物理空间服务范围的限制,在服务区内为更广泛的公众服务。由于目前我国县级公共图书馆发展状况不容乐观,省级公共图书馆承担的职能已经很多,而且不容易直接面向更多的公共服务,市级图书馆相对来说具有一定的基础和很大的发展空间,并可进一步强化其服务功能。因此,建议成立以各地市公共图书馆为中心的政府信息共享服务中心,地市下属各行政机关在向相应的公共图书馆提供政府信息的同时,应该向地市级公共图书馆提供政府信息,使地市下跨县区的政府信息查询有个明确的去处。加强图书馆之间相互联系,通过建立区域一体化的政府查询体系,建立区域一体化服务网络体系,亦提供了物质方面的基础。

3 政府信息的深加工者

政府信息公开的程度受政府信息资源的影响,其中数据质量是决定性因素,提高政府信息资源的质量与深度,必须使它形成一个体系,才能有效地被利用。公共图书馆要进行深加工使零散、无序的政府信息资源构成体系。

信息公开的涵义有两层:①公开的范围或幅度,属于外延部分;②公开的质量或深度,属于内涵部分。信息公开范围越大,从中得到满足的人就越多,图书馆存在的价值就越大。信息公开的外延极限在于信息的人人可得。这里所说的范围,不仅是指使用对象的范围,也应包括信息的内容范围,内容范围越广,越能满足更多用户的不同需求。信息公开的质量或深度包括信息的内容质量和手段效果两个方面:所公开信息的内容质量越高,加工越精细,信息价值的发挥程度就越大;公开信息的手段越先进,价值体现越充分,使用越便利,满足用户需求的程度就越高。

图书馆的专业能力能够承担起政府信息深加工者这一角色的任务。“图书馆能将采集的‘政府信息’整理、序化,让市民不仅可以查阅,还可以‘组配应用’,能够弥补‘运用能力不对称’的差距”。公共图书馆应利用自身的专业技能优势,对接受和收集的政府信息进行科学组织、加工整合、深度揭示,依法进行加工,建立相关公开信息的关联,更好的从不同角度来揭示公开信息,以用户为中心组织政府信息,建立基于社会化服务的政府信息使用体系,为提高公众的信息运用能力提供数据层的支持,以方便利用。当然,公共图书馆并不承担所有政府信息的加工,根据条例规定,各部门对其所公开的信息进行加工和,政府信息的加工属于各自的行政部门。公共图书馆对政府信息的加工应建立在已加工政府信息资源的基础上,进行的是一种深加工。相关深层次的加工费用可通过其他方式从各级政府获得资助。

信息的公开程度对图书馆价值的大小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信息公开的内涵极限在于内容的充分揭示公开和用户需求的最大程度满足,图书馆信息公开与图书馆价值变化的关系是一种正态分布的量值比例关系。公开程度越深,图书馆价值的发挥也就越大。

建设政府数字图书馆。政府数字图书馆是政府信息传播媒体和平台,是政府信息资源组织、开发和利用的基础,它提供的不仅是数字化的政府信息资源,更多的是一种专业化的政府信息服务。同时,还可以解决政府信息的共享问题,为公众服务的同时,争取为政府机关之间的信息共享提供支持,加大图书馆在政府信息公开中的地位。有所为才能所有“位”,为图书馆的发展争取到更大的话语权。地级公共图书馆应起着地区中心的作用,把各部门的公开信息进行整合和深度加工,应包含来自地区所有政府信息条目,并对上一级的政府公开信息和其他地区政府信息进行选择性的收藏与整理,开展深度加工。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还可以与其他机构联合,共同建设政府数字图书馆,利用更多的资源及更完善的服务体系方便公众对政府信息资源的获取。

4 政府信息素养的培养者

政府信息公开过程和目的的实现,还需要提高政府信息制造者和利用者的信息素养。条例中并未作相关规定,但这是公共图书馆应该主动承担的责任――培养公众的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是指具备信息素养的人,是能够敏锐地觉察信息需求,并能够进行相应的信息检索、评估以及有效利用所需信息的人。政府信息素养包括两个方面内容:①培养政府信息意识,可促进政府信息公开,保障其基本知晓权;②提高公众的政府信息运用能力,让使用者合理运用政府信息资源,保障其利益。

在知识爆炸的现代社会中,无论是社会组织还是社会的个体,对信息都应具有很强的敏感性。人们对某个事物所掌握的信息越多,则对其了解就越充分、理解就越深刻,对这个事物就越有发言权。让公众真正理解相关的政府信息,这是政府信息公开的最终目的。

首先,要培养政府信息公开者的信息素养,这是政府信息素养培养的保证。行政人员和图书馆员具有双重身份,是目前政府信息素养培养的重点,并应尽量在短的时间内能把培养重心向使用者转移。其中,图书馆馆员在任何一项政府信息公开的初期是属于受培养者的角色,进而成为公众信息素养的培养者,在扮演这个角色的同时,提高自己的素养,更好地为公众服务。

其次,要提高公众的政府信息素养,这是政府信息素养培养的最终目的。从社会职责来看,公共图书馆应该成为政府信息运用能力的培养者,加强对公众的教育和培训,为消除数字时代的数据鸿沟而努力。电子政府带来了公众与政府更加便捷的沟通,但处理不当,会导致公众之间信息享受的差别待遇,即所谓的信息鸿沟。严重的信息鸿沟会带来政府环境的恶化,造成信息鸿沟最主要的原因是公众的信息素养问题。通过各种途径宣传普及信息基础知识,努力提高全民的信息素养和受教育水平,是顺利推行电子政府建设无法回避的问题。公众的信息意识不仅制约着信息需求,也影响着政府信息公开化过程的推进。1966年的美国信息自由权法令指出“民主形式的最好标志是人民掌握国家安全允许的全部信息”。图书馆应与政府合作,采取多种方法和途径,如建立专职咨询服务队伍,建立完善检索系统等,有意识地引导和培养公民自觉收集、使用公共信息的意识和能力。

政府信息深加工者的角色,这是公共图书馆成为政府信息运用能力培养者的基础条件。同时也要争取把政府关于公开信息方面的解答与宣传放到图书馆中来进行,并利用查询场所的功能,如建立IC区,指导公众如何获取相关政府公开信息。但是,与一般的信息素养不同的是,政府信息素养培养是分阶段的,各有重点,并相互影响。初期,图书馆应该充分依靠政府对政府信息公开推广的力量进行,从中吸取经验,提高自身素质;并可安排专人学习培训,提供政府信息方面的服务与培训结合。

5 结语

第8篇:图书管理条例范文

贵局《关于免收土地权属调查地籍测绘费的函》(京狱函字〔1998〕44号)收悉。经我局研究并请示国土资源部地籍司,现函复意见如下:

一、监狱管理局系统劳教场所用地属于国家行政划拨用地,其用地权属性质为国有土地。应按国家有关法律规定确权登记。

二、“监狱用地”是指监所建设占用使用的土地,亦属于特殊用地。根据1990年7月21日国家土地管理局《关于土地登记收费及其管理办法》第七条规定,监狱用地免收土地权属调查地籍测绘费。

第9篇:图书管理条例范文

[论文关键词】图书馆 数字信息资源 读者调查

近年来,为了顺应社会信息化、数字化发展趋势,华南农业大学(以下简称华南农大)加大了数字资源建设的投入力度。通过引进、共建、自建数字资源和网络服务系统。形成了完整的数字化文献信息保障系统。2002年~2007年.华南农大图书馆纸质中文图书及中文期刊的馆藏增长率为22%。而数据库的增长率为145%,电子期刊的增长率为100%,电子图书更是从无到有…。为了解不同类型读者对数字信息资源的利用情况。根据他们的需求调整数字馆藏的资源结构,更好地为学校教学及科研服务。

2007年底,华南农大“数字图书馆在本科教育及科研中所起作用的研究”课题组在该校范围内进行了一次读者抽样问卷调查.这项研究结果将为改进该校数字图书馆的资源配置.提高数字资源的利用率,提升数字图书馆服务质量提出指导性建议。

1调查对象和方法

本次调查的对象是华南农大21个学院中从事教学、科研的教师,研究生(硕士生、博士生)以及本科生.以教师及研究生为主,本科生为辅,是一次全校性的调查,其结果能真实反映出该校师生对数字图书馆的利用需求情况。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法,共收回有效调查问卷366份.其中教师219份,研究生100份。本科生47份。

2读者使用数字图书馆基本情况的调查结果及分析

2.1读者获取信息资源的途径由表l可知,

读者获取信息资源的途径各不相同。研究生及教师以数字图书馆资源为主,而本科生则是以传统图书馆纸质资源及其它网上资源为主。分析其原因,有以下几点:(1)华南农大数字图书馆的宣传力度还不够。特别是针对本科生的宣传力度不够,有相当一部分本科生读者根本不知道数字图书馆;(2)本科生读者检索技能较差。特别是低年级的本科生基本不具备文献检索技能,他们无法使用数字图书馆中的主要数据库。而容易掌握其它网上资源中的搜索引擎使用技巧。他们会利用其它网上资源:(3)由于本科生在大学里接受的是相关专业的基础教育,他们科研活动较少,需要的资料多为各类学习辅导用书,因而侧重于各专业基础知识的纸质文献成为他们获取信息的首选。

2.2读者每周使用数字图书馆的次数及使用传统图书馆的频次

从表2和表3可以看出,传统图书馆仍是本科生获取信息资料的主要来源。而数字图书馆则成为研究生及教师获取信息资料的主要来源。这从另一个方面印证了表l的调查结果:教师及研究生成为数字图书馆的主要使用者。相对本科生而言。教师和研究生对科研信息的需求量更大。需要大量学术性强的新颖信息。而数字图书馆拥有的国内外各种学术期刊及专业性很强的学术资源数据库正满足了他们这方面的需求。另外。数字资源的使用特点也起到了很大作用:第一。传统图书、期刊资源的数量有限.大学图书馆采购一般图书的复本量为3册左右,期刊就更低。这样就限制了读者的使用,而数字资源恰好弥补了这一不足;第二。教师和研究生具备了相对充足的上网条件.而且他们的检索技能也相对较为熟练。

2.3读者了解数字图书馆馆藏的途径

由表4可知,读者了解数字图书馆馆藏的首要途径是。自己了解发现”,其次是“同学或朋友介绍”。这表明读者间信息的互相交流、传播是他们获取信息资源的重要来源。通过。文献检索课”及。图书馆工作人员介绍”这两个途径来了解数字图书馆馆藏的比例都较低,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华南农大图书馆对于数字信息资源的宣传力度还不够,与读者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还有待加强。

3读者对数宇图书馆资源的具体使用情况及评价

3.1中、西文电子期刊数据库及自建数据库资源使用情况

从表5、表6、表7可以看出:(1)中文电子期刊数据库的利用率较高;(2)教师、研究生使用频率较高的中文电子期刊数据库分别是:中国期刊网、中国优秀博硕士论文全文库、维普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本科生则是:中国期刊网、维普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3)西文电子期刊的使用率偏低。如果把“不作答”看作是没有使用过的话,42.56%的本科生没有利用过西文电子期刊数据库。24.20%教师也没有利用过西文电子期刊数据库。笔者认为原因主要有:一方面是读者本身的原因。西文电子期刊数据库对使用者的要求比中文高。除了要具备较好的专业外语水平外。还要求有较好的检索技巧;另一方面跟拥有的数据库资源数量及内容有关。华南农大图书馆可供使用的中文数据库种类比较齐全,而西文数据库种类少,还难以完全满足读者需求;(4)部分西文数据库利用率为零。这主要来源于两方面:一是因为国家科技图书馆可以免费提供给各科研院校使用的西文数据库;二是数据库商提供的附带产品;(5)学生较多利用自建数据库,而教师却很少利用。这是因为自建数据库大多是读者使用较多的图书馆本身的自有资源(如随书光盘数据库)或经过整合的网上学术资源(如专家名人学术文献库、农业生态学导航库等),使用方法简单并且实用,比较符合学生读者的需求。但由于自建数据库存在知识含量低以及后期的维护更新慢等原因。因而在教师中利用率不高。

3.2读者比较满意的数字资源,一般来说,读者利用次数多的资源就是其比较满意的资源。

从表8可以看出:电子期刊的读者满意度远远高于电子图书.特别是中文电子期刊。电子期刊利用率远远高于电子图书的利用率,笔者认为有以下几方面原因:首先,电子期刊和电子图书所含信息资源侧重点不同;其次,人们还不能适应利用计算机阅读篇幅很长的电子图书;第三,华南农大图书馆电子图书的数量和种类相对较少,不能满足读者需求。

3.3读者利用数字图书馆时遇到的困难及对数字资源检索培训的看法

影响读者使用数字图书馆的主要原因是:“资料偏少”、。资料虽多.但有利用价值的不多”、。自己对使用方式了解不够”、“数据库系统不稳定”等。这说明华南农大图书馆的数字文献资源建设还有待加强。应深入调查读者的需要。增加对日的有利用价值的文献资源数量。同时还要加强与学校网络中心、数据库供应商间的协作,促进服务器、交换机、存储系统等硬件设备的建设,保障数字化文献系统正常、高效运行。最后。还应加强读者的培训教育.特别是数据库检索技巧方面的培训。从表10可以看出:

大部分读者认为数字资源检索培训“很有必要”和需要。证明读者学习信息检索知识的意识正在逐步提高。

4加强数字图书馆建设,提高其资源利用率的对策

要满足数字图书馆读者的文献信息需求。必需分析读者的需求特点,从而改进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水平。根据调查结果与分析。笔者认为要更好地发挥华南农大图书馆数字资源的作用,提高其资源利用率。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4.1根据读者需求及学校特色

建立科学合理的馆藏体系在充分词研的基础上.应当连续采购使用率较高的数字资源及重点资源;不购买或者通过馆际合作以及文献传递等方式获得其他数字资源;在保障大多数读者的文献信息需求的同时,兼顾重点学科和边缘学科的文献需求。

4.2从读者需求角度.建立自己的特色数字馆藏

数字馆藏的质量不但取决于信息资源本身.还取决于图书馆自身的开发利用能力。应主动了解学校教学科研的信息需求。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的人才及设备优势。建设适应学校教学科研要求的特色化的自建数字信息资源体系.开展多种形式、多层次的信息服务。

4.3提高馆员的素质与技能.开展高质量的信息服务

高素质馆员不但能熟练掌握网络操作技术而且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和信息甄别能力。同时还具备某一学科的专业知识。在实现图书馆信息服务从被动的借还方式过渡为高水平的信息收集、加工和传递的网络服务方式中.高素质馆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4.4在图书馆与读者之间建立长期、高效的互动机制

构建虚拟的(论坛、QQ群、E—mail等形式)或实体的交流沟通平台。从数字资源的服务内容、方式到数据库的订购等各个方面,多渠道、多方面收集读者意见,不断改进服务水平。

4.5加强读者培训工作

改变传统的读者培训模式,针对不同读者的文献需求特点,采用不同的培训方式与内容。针对本科生。培训的目的在于使其掌握基本的数字资源的使用方法。所以。应在学校范围内大力推广文献检索课。针对研究生及教师.培训的重点应是提高其数字资源检索技巧及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