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老师的职业素质范文

老师的职业素质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老师的职业素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老师的职业素质

第1篇:老师的职业素质范文

【关键词】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

一、问题的提出。

2008 年 3 月,《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方案》获得国务院原则通过,决定在 2009 年内在山西、上海、浙江、广东、重庆等五省市启动有关试点工作。改革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实现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之间的制度能够衔接,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将按照企业养老保险的办法进行发放,这也就是意味着与机关公务员挂钩的事业单位人员的退休金不再由国家财政负担。其实在这次改革之前,原人事部就曾下发过相关的文件,并在云南、江苏等地区进行过试点,但最终因为没有形成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而以失败告终。这次的改革方案一出台就立刻引起了舆论的关注和质疑。大家对改革方案的质疑主要集中在两点:第一,根据改革方案,事业单位的职工退休后的待遇将和企业基本一致,养老金待遇将大幅降低。我国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实行的是“双轨制”,在这种制度下,机关和事业单位职工的退休金远高于企业职工。数据显示,2005年,机关事业单位职工的退休金是企业职工的2倍左右。虽然从2005年开始,国家连续调高了企业退休职工的待遇,但两者之间的差距并未缩小,原因在于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职工的工资也相应的提高了。如果改革实行的话,事业单位职工的退休待遇将远不如之前,这与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和消费水平不符。第二,一直以来,机关与事业单位作为一个整体,享受着‘双轨制’带来的制度优惠。可是这次的改革则只针对事业单位,改革的设计者和实施者———公务员,却不在改革之列,这不禁让人怀疑改革的公平性。

二、改革的基本框架。

根据《改革试点方案》的内容,此次改革主要涉及养老金的筹资结构、缴费比例、养老金的计算和发放、新旧制度的衔接等方面:(1)事业单位人员也要和城镇企业职工一样统筹交纳养老保险。基本养老保险费由单位和个人共同承担,单位缴费一般不超过单位工资总额的 20%,员工缴 8%。(2)基本养老金的计发对象根据参加工作时间的不同,主要分为三种情况:《改革方案》实施前退休人员(简称老人);《改革方案》实施前参加工作,实施后退休且个人缴费年限累计满 15 年的人员 (简称中人);《改革方案》实施后参加工作、个人缴费年限累计满 15 年的人员(简称新人)。(3)养老金发放以改革正式实施时间为界,即所谓“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制度”。“老人”在社保机构领取的养老金,从第一个月起均不得低于原来的退休工资标准。“中人”在发给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的基础上,再发给过渡性养老金。“新人”缴费累计满15年,退休后其基本养老金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4)事业单位养老金逐步实行省级统筹。事业单位养老金是否实行省级统筹,根据试点城市的具体情况而实施。如果暂时不具备条件的,可以市或地区为统筹单位。(5)建立职业年金制度,形成基本退休金之外的养老保险第二支柱。在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事业单位建立工作人员职业年金制度。职业年金实质就是对每个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给予的一项社会保险福利,它是为了避免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在退休后工资收入降低对自己生活的影响,而在基本养老金之外增加的一项退休收入,这种福利具有强制性,事业单位必须办理并缴纳。

三、改革试点推进的制约因素。

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从一开始出台就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热议,而绝大多数人是持不赞成或反对态度的,在改革的推进过程中更是遭遇到了重重的阻力,笔者认为至少有以下几点:

1.时间敏感,机构复杂。

改革的试点方案是2008年3月份通过,2009年1月份正式下发的。众所周知,2008年一场金融海啸席卷了全球,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全球经济都受到了严重的影响,中国的经济的发展面虽然算是比较好的,但也不能忽视金融危机给我国经济发展所造成的问题和负面影响。在经济发展放缓时,公众对于涉及自身利益的改革承受力通常来说都比较差的,而选择这个时候进行改革必然会给尚未退休者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此外,全国事业单位人员近4000万人,其中 3000 多万名正式职工,900 万名离退休人员。这次改革几乎涉及到所有的事业单位机构和人员。虽然总人数并不算太多,但按家庭计算却将近牵涉一亿人,并且涉及教科文卫、农林水、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等多个领域,126 万个单位,每个单位的情况也不尽相同。单位的众多和复杂的情况也使得改革必定是一场持久战。

2.企业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缺陷,事业单位难以加入。按照试点方案,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实际上是向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靠拢的。而企业养老保险制度本身就是一个存在缺陷的制度。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是作为国有企业改革的配套措施推出的。所以养老保险收缴费率是按照原来计划经济下国有企业的员工人数、工资基数和退休人员人数的比例来测算的。而当年国企改革引发了大量工人下岗,提前退休转化成养老金领取者,当时全国平均退休年龄只有 47 岁,计划中的缴费人与领取人之间的赡养比和实际赡养比例差异明显。这个制度不仅要支付下岗提前退休人员的养老金,而且还要支付以前已经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执行初始政府就发现收上来的养老金不够支出,中央必须转移支付。但当时中央转移支付能力非常有限,于是挪用个人账户,导致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长期混账管理、个人账户空账运营。这样就使这个制度无论从赡养比还是资金筹集和供给能力,从一开始就不配套,随着时间推移,问题日益严重。而如果事业单位的改革向企业靠拢的话就意味着马上要承担28%的费率,因为事业单位职工要缴纳个人工资8%,事业单位也要筹集20%,这 20%到底是财政出钱还是让事业单位自己筹集资金,目前并不明晰。如果事业单位面临自己筹集资金的压力,其公益性难免受到影响。即使这样,事业单位的养老金水平也会出现大幅度下降。改革方案的思路是通过职业年金来弥补,但职业年金的来源渠道也是存在很大问题的,如果要建立职业年金,由单位和个人出资,这将必将会增加费率,加上基本养老保险28%的费率,单位和个人的缴费率将达到一个非常高的水平。

3.事业单位人员待遇降低,公务员不受影响。改革后事业单位人员养老金将大幅降低。按现行的制度来讲,一位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现在在职的月基本工资是四到五千块,按传统,退休金是其个人最后工资的80%的甚至 90%,那么退休后大概能拿到三到四千左右。但如果是在企业,城镇企业职工的养老金只有很少的地方能发到2000元,全国平均水平也就是1300~1400元。改革必然会令事业单位的退休者的生活水平下降,更会对尚未退休者构成一大心理压力。从本质上来说,公务员与事业单位人员、企业职工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并不具有超出事业单位和企业职工的道德水准、知识水平和工作能力,当然也就不应该享受与企业、事业单位职工不同的待遇。但事实是,历次的养老制度改革,公务员都能置身事外。在此次改革之前,公务员已实行阳光工资,各地事业性质人员收入其实已落后于公务员收入,其整体收入一般也只能达到社会平均工资线。但这次的养老改革将使事业单位人员退休后的的待遇进一步降低,而改革设计者———公务员本身却未能成为改革的对象,这不禁使公众对改革所能达致的公平性产生疑虑。  4.法律法规不健全。除了改革试点在各地都受到很大质疑和阻力之外,试点改革中遇到的诸多问题没有依据,具体执行和操作过程中困难较多。事业单位社会保险保障没有形成一套系统完整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养老保险方面的单项政策规定也不健全。例如,如果事业单位将参照企业养老保险制度进行改革,那么新旧办法该应如何衔接就是必须考虑的问题,现在最通行的说法是“新人新办法,老人老办法”。所谓“新人新办法”是指新进人员按照新的改革方案执行,直接入社保,对于“新人”来说,退休是十分遥远的事情,目前大可不必“庸人自扰”;而“老人老办法”,即新办法实施前已退休的“老人”,待遇照旧发放不受影响。而眼下可能最受影响的,是那些已经在事业单位工作多年而又尚未退休的“中人”。这批人大都是五十岁以上,大部分是本单位的“中流砥柱”或业务骨干,并且占有一定的比重,而改革方案的出台却另他们进退两难,如果按照方案来执行,这些人都要求提前退休的话,必定会对正常的日常工作有所影响。为弥补缺失,改革虽然采取了“中人补齐”的办法,对于那些可能受影响的“中人”,在基本养老金计发上,将有“过渡性养老金”这一项。但目前,国家对此并没有统一明确的规定,而是要求各试点地区因地制宜。

5.相关配套制度进展缓慢。与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配套推进的还有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在一定程度上事业单位分类事关“养老改革试点的成败”。但是据了解事业单位的分类改革也并非一帆风顺。根据 2008 年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事业单位将被分成承担行政职能的、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从事公益服务的三类事业单位。通过分类改革,以后的事业单位将主要以公益性事业单位为主。虽然改革方案提出了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原则和目标,但是从各试点地区的实际情况来看,还没有哪一个省市真正实现了事业单位的有效分类。2011年6月,《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实施指导意见》(下称《意见》)下发,事业单位改革也开始正式推进。《意见》显示,中央已经确定了一张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时间表:用2011~2015年的五年时间,我国将在清理规范基础上完成事业单位分类。在5年目标之下,根据《意见》,事业单位被划分为三类:参照公务员类、自收自支类、财政补贴类这三个类别,其实是按照社会功能来划分的。就是将承担行政职能的变为行政机构;将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转为企业,推向市场;保留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这种改革可以形象地概括为甩掉两头、留下中间(中坚)。从实际执行来看,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之难超出了很多人的想象。在这场改革中,政府部门既是推动者,又是被改革对象,改革中的“主客同体”现象使其陷入了尴尬的境地。有专家分析,各类利益的维护也让这场史上最大规模的改革举步维艰。政府的特定利益,事业单位的独立利益,社会公众对公共服务提出的要求以及改革的个人得失,使得改革的动力在各类利益维护之间互相抵消,无法形成广泛的社会基础。

四、基本评述。

事业单位养老改革试点从颁布到现在已经有近 3 年时间,改革过程中暴露出了很多问题。针对改革试点的瓶颈和难题,很多专家和学者都给出了自己的解决的对策。例如,有人提出“养老金制度改革”,应当是让企业的养老金向事业单位的养老金靠,提高工人的生活待遇,而不是让事业单位向企业靠,降低工人和知识分子的待遇。有学者则认为国务院及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暂停这一试点,并立即着手制定机关、事业和企业三者联动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还有学者为沉疴多年的养老保险开出的药方是,建立中央政府统筹的国民基础养老金,同时市场化运营全民个人账户养老金(含职业养老金和个人储蓄)。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也应进入到国民基础养老金系统,以职业养老金替代退休金,对接国民基础养老金,带动全国养老金制度结构性调整。笔者认为,不论专家学者给出何种解决策略,有一个现实的问题是一定要面对的,那就是就我国目前的养老制度而言,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双轨制”的养老模式已经运行了多年,牵涉机构、人数众多,在此过程中必然会打破某些利益集团的既得利益也会使其他人收益。而要想通过一次改革就彻底改变现状显然是不尽现实的,因此这必定会遇到很多的障碍和阻力,因此改革一定会是一个艰巨、漫长的过程。

参 考 文 献。

[1]董力堃。对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重新审视。学术界。2010(2)。

[2]汪孝宗,韩文,曾娟。难改的事业单位养老。中国经济周刊。2009(41)。

[3]姜爱林。事业单位养老改革为何困难重重。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10(5)。

第2篇:老师的职业素质范文

[摘要]文章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视角分析了苏北职业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快苏北职业教育发展、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对策建议,具体包括强化“三个保障”、推进“四项建设”、实施“五个统筹”、把握“三个重点”、扩大“试点”规模、加快“四个转变”。

[

关键词 ]职业教育农村劳动力转移 苏北地区

[作者简介]李敏(1968-),女,江苏徐州人,江苏师范大学淮海发展研究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城镇化与农村劳动力转移。(江苏徐州 221 009)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 3年度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课题“推进苏北城镇化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批准号:13JDB014)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5)19-0013-04

党的十提出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其核心是以人为本,实质是农民市民化,而稳定就业是农民留在城市、成为市民的关键。江苏区域发展具有明显的不平衡性,包括徐州、淮安、盐城、连云港、宿迁等五市在内的苏北地区是江苏的经济洼地,也是江苏农村劳动力转移任务最重的地区。职业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任务,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为农村劳动力创造良好的转移就业条件,既是进一步增加苏北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提高转移就业质量的迫切需要,也是苏北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

一、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视域看苏北职业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重视不够,投入不足

目前职业教育和培训是苏北整个教育事业中较为薄弱的环节,一些地区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重普教轻职教的现象仍然存在,有关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尚未完全落实,职业教育资金投入普遍不足。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在于普通高中教育投入少、收费高,而职业教育需要进行实践教学,需要大量设备投入,经费投入较多,而收费较少。苏北经济发展水平低、实力弱,地方债务压力大,地方政府出于经济方面的考虑,多热衷于大办普通高中。另外,目前苏北有些职业院校所办专业与地方行业、企业、岗位吻合度不高,不少学生毕业后去苏南等经济发达地区就业,对本地经济发展帮助较少,也使得地方政府发展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不高。据统计,宿迁市职业学校学生本地就业率仅为41.98%。

(二)规模不大,实力不强

目前,苏北各市普职比大体相当的要求没有完全落实,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协调发展的格局尚未形成,高等职业教育的规模更小,远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劳动力的需要以及大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需求。以中等职业教育为例,2012年苏北中等职业教育招生16.17万人,在校生50.87万人;而普通高中招生19.22万人,在校生达到60.13万人。苏北每万人中普通中等专业学校在校生人数为63人,而苏南地区为85人。同时,受资金投入的限制,苏北职业教育办学实力不强。从教学设施来看,苏北职业院校设备整体先进性、现代化、信息化不够,难以满足教育教学需要。尤其是部分县(区)中等专业学校实习实训设备少、配置低、更新慢,导致学生技能训练不够,就业后无法在短时间内适应岗位需求,还需要二次培训。从师资情况来看,苏北职业院校教师结构性矛盾突出,整体素质偏低,专业教师缺编严重,“双师型”教师匮乏。以徐州为例,2013-2014学年度中等职业教育专任专业课教师中,“双师型”教师仅占56%,其中有正高职称的仅21人。从优质资源来看,苏北各类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占全省的44.5%,但高水平、示范性的学校占比偏低。

(三)工学结合少,专业待优化

近年来,苏北一些地区的校企之间在招生、就业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了一些合作,组建了职教集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总体来看,校企合作规模小,合作不深入,往往是职校“一头热”,企业积极性不高。究其原因,一是缺少长效机制和制度保障,尽管有些市、县出台了鼓励企业与中职技校合作的相关规定,但缺乏进一步落实的具体措施。二是苏北一些职业院校服务企业的能力较弱,导致企业与学校对接的积极性不高。就专业设置来看,目前苏北职业教育(尤其是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中面向传统产业的专业较多,不能满足企业特别是新兴产业的要求,也导致毕业生本地就业难,难以为农村劳动力构建通向本地就业的桥梁。例如,2013年徐州中等职业教育学生分科类统计显示,第一、二、三产业占比分别为35.6%、23.1%和38.3%。

(四)社会不认可,招生困难多

生源少、质量差是职业院校普遍面临的问题,苏北地区尤为突出。例如,2012年徐州市初中毕业9.4万人,其中普通高中招生4.47万人,中等职业学校招生3.7万人,其余1.23万人中除少数到办学条件较好的苏南高中就读外,多数(基本是农村学生)未经任何职业教育和培训就直接流入社会,他们宁愿失学也不愿到职业学校就读。高职院校的招生也不容乐观,个别学校被划人“注册入学”行列,面临生存危机。学生对职业院校的认可度不高,除了传统观念方面的原因,主要是教育质量和效率的问题。办学条件有限、优质资源缺乏、工学结合不够等,严重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导致毕业生专业素质不高、就业竞争力不强。另外,有些工作岗位的从业人员只要经过几个月甚至几周的培训就能胜任,而职业学校的培养却要几年时间,毕业生与农民工相比也没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就业岗位、工资报酬相差无几。教育质量和效率不高,严重影响了学生和家长的信心,许多农民子弟认为上职校不如直接去打工。这些学生文化水平不高,又没有接受优质的职业教育,就业大多处于“高不成低不就”的状态。

(五)普职不衔接,升学路不畅

目前苏北农村可供转移的劳动力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尚未转移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一类是新成长劳动力。据有关部门测算,今后10年苏北农村仍处于新增劳动力的高峰期。这些新增劳动力基本没有务农经历,大多是从学校到城市,成为新生代农民工。与老一代农民工不同,他们渴望掌握一技之长,以便“体面就业”,最终融人城市、成为市民。因此,很多农村家长和学生希望通过就读中职或者职高获得升学机会,成为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为将来的“体面就业”和“市民化”奠定基础。但是,苏北高职教育规模较小,而且中高职、本专科衔接不够、转换不畅,无法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升学机会,这也是造成职业学校招生难的重要原因之一。2012年,江苏在全国率先启动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全省已设立两批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覆盖全省60%以上的区域,开展多种形式的中高职、本专科贯通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改革试点,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是,覆盖区域较小,试点学校较少,试点规模也较小,远不能满足需求。

(六)技能培训少,功能不完善

目前职业教育的重点仍是学历教育,主要对象为没有职业经历的初高中毕业生,职业技术培训较为薄弱,已就业的农民工培训更少,这与苏北农村60%以上的劳动力已转移到二、三产业的现状不相适应。目前公办职业院校基本是封闭办学,从事职业培训的主要是人保部门、行业和社会培训机构等,存在许多问题。一是培训规模小。以徐州市为例,2013年职业教育培训学生4.34万人,其中中级资格证书培训1.38万人,岗位证书培训1.02万人。二是培训时间较短。一个月以内的占47.3%,一个月至半年的占31.2%,一年及以上的仅占11.7%。三是培训内容有待改进。从产业结构来看,一、二、三产业的培训人数分别占20.2%、14.1%和65.77%,与人才市场需求有较大差距。四是培训组织形式有待改进。培训地点多集中在市里或县城,农民工家门口的培训很少。五是培训补贴政策有待完善。民办培训机构收费远高于培训补贴标准,超出了农民工的可支付能力,限制了农民工接受培训的有效需求。据调查,2013年徐州农民工收入中用于“技能培训”的比例仅为0.8%。另外,还有极个别培训机构通过虚假培训的方式套取培训补贴。

二、加快苏北职业教育发展、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对策建议

(一)强化“三个保障”,夯实职业教育基础

1.强化组织保障。一要落实政府责任。市级政府要加强对区域职业教育的统筹规划与管理;县级政府要根据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完善本地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网络;要把职业教育工作列入政府目标考核体系,纳入领导干部工作业绩考核指标。二要强化部门协调。建立由发改、经信、教育、财政、人保、税收等多个政府部门参与的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专题会议,充分发挥各相关部门的职能作用,协调解决职业教育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2.强化经费保障。全面落实国家以及江苏省有关文件要求,加大政府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特别是国家、省级专项建设配套资金落实到位。全面落实地方教育附加费30%用于职业教育以及企业职工工资总额1.5%用于教育培训的政策,按照不低于基本标准的原则制定并落实职业院校生均经费和公用经费。认真落实中职学生资助政策,按标准全额发放助学金、涉农专业和贫困生免费资金。增加职业教育专项经费,用于教师培训、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做到专款专用,足额、按时到位。

3.强化人才保障。一要完善职业学校用人机制。鼓励学校引进和聘请有实践经验的行业专家、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社会能工巧匠担任专兼职教师,建立健全便捷有效的人才引进渠道,制定和完善兼职教师聘用及经费补贴政策。二要加大“双师型”教师培养力度。积极做好职业学校国家级和省级教师培训工作,切实落实好职业院校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推进职业学校名师(专家)工作室建设,加强优秀教学团队和梯队建设,积极鼓励教师参加各级各类竞赛,提高“双师”素质。

(二)推进“四项建设”,增强职业院校办学实力

1.推进专业建设。一要紧紧围绕苏北发展战略,重点培育与区域重点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特色产业以及现代服务业密切相关的专业。根据苏北装备制造、机械、化工等支柱产业以及新能源、临港产业、海洋产业等新兴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加强数控技术、工程机械、机电一体化、汽车制造与维修、船舶制造与维修、光伏技术等相关专业建设。二要提升异地就业的学生及外出务工农民的就业层次和就业质量。根据苏北劳务输出的特点,适应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苏北农民工务工集中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大力发展对接高新技术岗位、高薪报酬岗位、有发展前景岗位的新兴专业。三要以现有省级示范性品牌特色专业为基础,大力推进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群建设,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

2.推进课程建设。一要按照岗位技能标准要求组织教学,合理加大专业技能课的比重,使学生具备基本实践操作技能、专业技术与综合实践能力,毕业后能够直接进入岗位。二要积极构建创新创业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课程体系。通过开设相关课程、丰富社团活动、加强校内创新创业基地建设等举措,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培养“有知识、懂技术、熟技能、会经营”的创新创业型人才。三要开好开足职业理想教育、职业规划教育等课程,使学生不仅学好基本的就业技能,而且学会思考人生方向、明确职业理想、规划职业人生。

3.推进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要抓住江苏省高水平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的契机,结合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的态势,对照标准,统筹规划,分步实施,重点支持建设一批专业对接区域产业、技术对接职业岗位、设备与企业同步,管理科学、运行高效,集教学、培训、鉴定、生产和技能大赛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高水平示范性实训基地,确保设备功能、实习工位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

4.推进信息化建设。一要全面推进职业学校智慧校园建设。建立运行流畅、功能齐全的标准化校园网络以及数字化设备设施齐全的仿真实训基地、网络教室、远程教育培训中心、多媒体应用中心等,逐步实现职业学校信息管理和应用全覆盖。二要推进数字化资源库建设。引进优质职业教育共享资源,逐步实现所有专业的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三要强化信息化师资队伍建设。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作为教师评聘考核的重要依据。鼓励教师在专业课程中广泛使用计算机仿真教学、数字化实训、远程实时教育等技术,实现优质资源班班通、人人用。

(三)实施“五个统筹”,促进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1.统筹职业教育资源。以市县政府为主,对接区域优势、特色产业体系,统一规划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和培训资源,推进职业院校向新城区、工业园区、高新园区转移集聚,使其更加贴近所服务的产业和社区,形成规模发展、集约发展、优化发展的强大合力。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及职业学校各自的办学优势和特色,统筹规划专业设置,使每一所职业院校集中力量办好特色优势专业,形成专业合理分工,避免恶性竞争和“同质化”发展。

2.统筹高中阶段教育发展。认真落实职业教育招生政策,按照普职大体相当的原则,划定普通高中最低控制线,确保应届初中毕业生合理分流,稳定职业教育招生规模,提高职业教育生源质量和入学率。

3.统筹中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根据区域人才需求结构的变化和生源变化的实际,统筹确定中高等职业教育规模,适度扩大高等职业教育规模,适度发展本科及以上层次高等职业教育。加强中高等职业教育的沟通衔接,形成中高职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打开职业教育学生继续向上发展的通路,使职业学校毕业生好就业、能升学。

4.统筹区域职业教育发展。鼓励苏北各市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建立区域职业教育合作平台,协调职业教育发展政策,推动职业院校跨市域合作培养人才、培训教师、开发课程以及共享数字化教学资源。鼓励苏北职业院校加强与苏南优质职业院校合作,设立分校或办学点,联合招生,共同培养。

5.统筹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以县级中等专业学校为主体,加快发展职工继续教育、农村成人教育,加强社区教育网络建设。拓展职业院校培训功能,积极探索建立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互沟通的模块化课程,实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满足劳动者对职业教育的多元需求。

(四)把握“三个重点”,推进校企协同育人

1.健全企业参与制度。建议江苏省政府尽快研究制定《校企合作办学促进条例》,调动行业、企业兴办、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政府以购买服务或税收优惠等方式支持企业参与培养培训人才,支持规模以上企业设立学生实习和教师实践岗位,支持企业建设兼具生产与教学功能的公共实训基地。对职业院校自办的、以服务学生实习实训为主要目的企业或经营活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享受税收等优惠。探索现代职业学校制度试点,积极搭建促成校企双方合作的服务平台,组建政、校、企、行业相关人士参与的学校发展理事会,密切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的联系,使学校贴近市场、贴近行业、贴近企业。

2.推进集团化办学。加强对职业教育集团组建类型、格局分布、发展方向、发展规模等方面的针对性引导,制定促进职业教育集团发展的政策,鼓励各地在重大产业建设过程中同步规划覆盖全产业链的职业教育集团,覆盖区域内行业、企业(特别是各县区经济开发区、工业区、产业园区的企业),促进集团内学校、行业、企业成员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使职业教育实现规模化、连锁化、集约化发展。

3.创新校企合作模式。积极探索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多形式的合作模式。例如,职业院校依托特色、主体专业,与相关行业、企业在校内共建校企合作的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利用企业资源“工学交替”,利用企业资金“引企人校”;开设知名企业“冠名班”、定向班,开展订单培养;积极探索“招生即招工、人校即人厂、校企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通过校企实训共建、师资共组、学生共培,引导职业院校与企业建立稳固的合作关系,不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五)扩大“试点”规模,拓展升学途径

1.扩大中高职衔接的试点规模。一要扩大初中起点的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办学规模,增加护理、健康服务、老龄服务等专业五年制高职办学点。二要拓展“3+3”中职和高职分段培养规模,加大中高职对口自主招生试点,拓宽中职毕业生升入本地高职院校的渠道,既增强中职教育的吸引力,也有利于毕业生本地就业。三要探索中职学校与高职院校在专业建设、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方案、师资梯队建设等方面的衔接,实现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无缝对接,扩大中职毕业生升人高职院校深造的比例。

2.扩大中高职和应用型本科一体化办学的试点。进一步扩大中职与普通本科“3+4”分段培养试点以及高职与普通本科“3+2”转段培养试点,提升职业教育的办学层次,打开职业教育学生继续向上发展的通道,满足社会、家长和学生对学历升级的需求。

(六)加快“四个转变”,弥补技能培训短板

1.加快职业院校办学方式转变。职业院校要由封闭式办学向开放式办学转变,在继续做好学历教育、升学教育的基础上,广泛开展技术技能教育、就业教育,特别是要为农村新成长劳动力、未升学初高中毕业生、退役士兵、农民工等群体提供技术技能培训,让他们有能力实现充分就业、稳定就业、体面就业。

2.加快培训运作机制转变。按照“城乡统一、普惠共享”的原则,将城镇登记农村劳动者、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城乡未继续升学的应届初高中毕业生纳入培训范围。改变多头培训的格局,以县级中等专业学校为核心,整合县域职业教育资源,建立农民技能培训中心,将农民就业培训资金由财政统一划拨给中心调配使用,并将职业技能实训基地、人力资源交流市场、技能培训及职业技能鉴定等与中心有效整合。建立以农民技能培训中心为龙头、县域各中专校和职业学校为主体、乡镇成人教育中心校为基础的县域农村职业教育网络,让农民能够就近接受培训。

3.加快培训内容、模式转变。根据企业用工需求、农村劳动力培训意愿和职业技能标准要求,及时调整培训专业和培训内容,突出实用性。大力推行订单培训、定岗培训、定向培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4.加快培训补贴方式转变。实行以直补个人为主的支付办法,由补“过程”向补“结果”转变,将培训结业学员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和就业情况作为支付政府补贴的主要依据。加强培训资金监管,防止任何机构和个人截留、挤占、挪用、套取、骗取补助资金,确保补贴资金的使用效益。同时,要进一步提高培训补助标准,逐步实行免费培训。

[

参考文献]

[1]南京市发展与改革委员会.江苏省2014年上半年农村经济形势分析[ EB/OL] .www.nj dpc.gov.e n/zwxx/lcjj/e hengxiang-tongchou/201408/t20140811_2945 707.html, 2014-08-11.

第3篇:老师的职业素质范文

[关键词] 食管癌;吉西他滨;氟尿嘧啶;亚叶酸钙;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转化生长因子-β1

[中图分类号] R394.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2)10(b)-0080-03

食管癌(esophageal cancer)是我国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手术治疗是其标准治疗手段[1];但该病起病隐匿,其早期诊断率较低,对于不能手术或术后及放化疗后复发、转移的晚期食管癌,联合化疗仍是其主要治疗手段[2]。近年来,细胞因子在食管癌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研究表明[3-4],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1,IGF-1)、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beta 1,TGF-β1)与大肠癌、前列腺癌、乳腺癌、食管癌等多种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基于此认识,本文探讨了由吉西他滨(GEM)、氟尿嘧啶(5-FU)、亚叶酸钙(LV)组成的GLF联合化疗方案治疗老年晚期食管癌的临床疗效及其对患者血清IGF-1及TGF-β1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1月~2011年10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老年食管癌患者68例为研究对象,均经病理组织学或细胞学检查确诊,且具有可测量病灶。68例患者中,男43例,女25例;年龄59~76岁,平均(63.5±6.6)岁;病灶位于食管中段36例,下段23例,上段9例;病理类型:鳞癌45例,腺癌14例,腺鳞癌9例;分期:Ⅲ期44例,Ⅳ期24例;肺转移6例,纵隔、锁骨上淋巴结转移8例,腹腔淋巴结转移4例;均为初诊患者,未接受过放化疗和手术治疗,按照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astern cooperative oncology group,ECOG)一般状况评分标准:0~1分46例,2 分22例。所有患者均无心、肝、肾等重要脏器疾病,无其他肿瘤病史。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议通过,并与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锁骨下静脉穿刺或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在镇痛、营养等对症支持处理的基础上,予以GLF方案:吉西他滨(GEM,商品名:泽菲,江苏豪森药业有限公司生产)800 mg/m2,第1、8天,静脉滴注30 min;亚叶酸钙(LV)200 mg,第1~5天;氟尿嘧啶(5-FU)350 mg/m2,第1~5天,静脉滴注,21 d为1个周期, 2个周期后评价疗效,获有效、稳定且患者可耐受时继续应用,最多化疗6周期。

1.2.2 检测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治疗前、治疗结束后,于清晨、空腹状态下,采肘静脉血3 mL,EDTA抗凝,4℃ 3 000 r/min高速离心10 min,分离血清,-20℃低温保存备用。应用放射免疫法测量血清IGF-1的含量,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TGF-β1的含量,IGF-1试剂盒购自武汉博士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TGF-β1试剂盒购自比利时BioSource公司。以系列标准品浓度与样本同时进行检测,操作步骤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同时,于治疗前、治疗结束后,检查患者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彩超及胸部CT、腹部B超、肿瘤标志物、头部MRI或骨核素扫描等。记录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

1.3 评价标准

1.3.1 疗效评价 参照RECIST《可测量病灶疗效评价标准》评价近期疗效。①阳性病灶全部消失为完全缓解(CR);②最大长径缩小30%以上为部分缓解(PR);③增加30%以上(多个靶病变最大径之和增加20%以上)为进展(PD);④介于PR和PD之间为疾病稳定(SD)。客观缓解率(ORR)包括至少相隔4周确认的CR和PR,疾病控制率(DCR)包括CR、PR和初次服用药物至少6周后的SD者。

1.3.2 无进展生存期(PFS)与总生存期(OS) PFS指从首次用药到疾病进展或因任何原因死亡的时间间隔(以发生在先的事件计算)。在数据截止时尚未进展或死亡的患者,及研究中失访的患者将以其最后一次肿瘤评价的日期计算。OS指首次用药到因任何原因死亡的时间。在数据截止时尚存活的患者或在研究中失访的患者将以最后一次联络的日期作为截尾数值进行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及率的比较用χ2检验,Kaplan-Meier统计中位PFS和OS,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患者治疗2~6个周期,平均(4.5±0.6)个周期;CR 1例(1.47%),PR 36例(52.94%),SD 15例(22.06%),PD 16例(23.53%),客观缓解率(ORR)为54.41%,疾病控制率(DCR)为76.47%。

2.2 生存期

随访至2012年3月底,中位PFS为6.2个月(95%CI 4~13个月),中位OS为10.5个月(95%CI 6~16个月)。

2.3 血清IGF-1及TGF-β1水平

患者治疗前后血清IGF-1及TGF-β1水平比较如表1所示,可见治疗后血清IGF-1及TGF-β1水平均明显降低,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

2.4不良反应

4例患者出现骨髓抑制,2例患者发生轻微腹泻,1例患者出现神经毒性,3例患者出现转氨酶升高,未见其他严重的危及生命的毒性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71%。

3 讨论

食管癌的发生和发展是遗传、环境、生活方式等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近年来研究表明,在此过程中细胞因子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乳腺癌、前列腺癌、肝癌、食管癌等多种肿瘤性疾病中可检测到某些细胞因子的过表达,如在血清中可检测到IGF-1及TGF-β1水平的显著升高。IGF-1是是一种细胞增殖调控因子,与人体正常胚胎发育、组织修复、细胞增殖分化等生理活动有关。大部分IGF-1存在于血液中,且以结合形式存在,仅有1%的IGF-1以游离形式存在,它以自分泌、旁分泌和内分泌方式与肿瘤细胞表面的相应受体(IGF-1R)结合,促进肿瘤细胞分裂增殖,促进细胞向恶性表型转化,并抑制肿瘤细胞的凋亡,从而参与了肿瘤的发生和发展[5]。TGF-β1是一种多功能细胞因子,在肿瘤细胞主要通过自分泌、旁分泌和内分泌的方式产生,具有诱导局部血管增生、胞外基质生成以及抑制免疫监视作用等,同时还可增加细胞的异质性黏附,促进肿瘤侵袭和转移,因而它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6]。目前的前沿研究多选用IGF-1及TGF-β1作为食管癌免疫疗效、术前评估、预后及复发预测的一个重要观察指标。有鉴于此,本研究亦选用该两项指标进行辅助疗效评价。

目前,食管癌的常规治疗以手术、放疗为主,但是预后较差,患者5年的生存率仅为20%左右;且患者就诊时对为晚期或已远处转移,因此近年来随着新药物的开发,化疗在食管癌综合治疗中的地位逐步提升,如吉西他滨(GEM)、紫杉醇(TAX)、多西紫杉醇(TAT)等应用于食管癌的治疗,明显改善了患者的预后。本研究中,患者化疗选用的是由吉西他滨(GEM)、氟尿嘧啶(5-FU)、亚叶酸钙(LV)组成的GLF联合化疗方案。该方案中,吉西他滨是一种是细胞周期特异性的药物,通过脱氧胞嘧啶核苷激化酶磷酸化,转化成为具有活性的二磷酸及三磷酸,导致DNA合成中断,引发细胞的死亡,从而发挥抗肿瘤作用。氟尿嘧啶能抑制胸腺嘧啶核苷酸合成酶,阻断脱氧嘧啶核苷酸转换成胸腺嘧啶核苷核,干扰DNA合成,对RNA的合成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7]。亚叶酸钙是叶酸还原型的甲酰化衍生物,系叶酸在体内的活化形式,可与二氢叶酸还原酶结合而阻断叶酸向四氢叶酸盐转化,可限制化疗药物对正常细胞的损害程度,通过相互间竞争作用,并能逆转甲氨蝶呤对骨髓和胃肠黏膜反应。文献[6-8]研究表明,GLF联合化疗方案具有疗效较好,毒副作用较小的特点。本研究结果也进一步印证了上述文献的结论。研究表明,患者治疗2~6个周期后,客观缓解率为54.41%,疾病控制率为76.47%,中位PFS为6.2个月,中位OS为10.5个月,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71%。在生化指标方面,以血清IGF-1及TGF-β1水平作为指标,治疗后血清IGF-1及TGF-β1水平均明显降低,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

综上所述,可见GLF联合化疗方案为老年晚期食管癌治疗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思路,抑制了血清IGF-1及TGF-β1的活性,进而可能抑制了肿瘤细胞的增殖与转移等,具有较好的肿瘤抑制作用,且毒副作用可耐受,比较适合于老年晚期食管癌的临床治疗。

[参考文献]

[1] Shammas MA. Repetitive sequences, genomic instability and Barrett's esophageal adenocarcinoma [J]. Mob Genet Elements,2011,1(3):208-212.

[2] Iim HS,Kim SJ,Kim IJ,et al. Predictive value of metabolic tumor volume measured by 18F-FDG PET for regional lymph node status in patients with esophageal cancer [J]. Clin Nucl Med,2012,37(5):442-446.

[3] Wang Y,Adachi Y,Imsumran A,et al. Targeting for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I receptor with short hairpin RNA for human digestive/gastrointestinal cancers [J]. J Gastroenterol,2010,45(2):159-70.

[4] Yuan Y,Chen H,Ma G,et al. Reelin is involved in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induced cell migration in esophageal carcinoma cells [J]. PLoS One,2012,7(2):31802.

[5] Doyle SL,Donohoe CL,Finn SP,et al. IGF-1 and its receptor in esophageal cancer: association with adenocarcinoma and visceral obesity [J]. Am J Gastroenterol, 2012 ,107(2):196-204.

[6] Natsuizaka M,Ohashi S,Wong GS,et al.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binding protein-3 promotes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beta}1-mediated epithelial-to-mesenchymal transition and motility in transformed human esophageal cells [J]. Carcinogenesis,2010,31(8):1344-1353.

[7] Rajan PS,Vaithiswaran V,Rajapandian S,et al. Minimally invasive oesophagectomy for carcinoma oesophagus--approaches and options in a high volume tertiary centre [J]. J Indian Med Assoc,2010,108(10):642-644.

第4篇:老师的职业素质范文

一、中职学生职业素质的现状

中职学校在招收学生方面的范围很广泛,基本属于“零门槛”的状态,学生在知识和人文素质方面很缺乏,学生不仅仅知识方面很薄弱,在人文素养方面也比较缺乏,例如具有一些比较差的行为习惯,缺乏自觉自律性,对人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认识不到位等等,这些不良的表现都是属于人文素质低下方面的表现。一个人生物职业素养主要体现在一个人的内心的、内在的品质,通俗来讲就是一个的道德的表现。在大多数人的眼中和思想中,中职学校就是一个专门培养学生技术的学校,这种错误的认识和观念使得学校对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忽视,导致学生的职业素质较差。

二、中职语文教学中职业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中职的学生本身的学校成绩较差,这种情况可能会导致学生的自卑心的产生,缺乏自信心,如果学校不注重对学生的职业素质的教育,极有可能使得部分学生由一个弱势的群体演变为危险群体,对社会的和谐极有可能有着一定的破坏力,所以对中职学校的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尤为重要。

职业素质教育不仅仅是后天教育更是终生教育,它需要通过持之以恒的教化。它强调个体认识和内心体验,目的是使任何专业的人才都具有广博的胸襟和眼光,有对专业以外的知识和对文学艺术、道德的较高鉴别力。而中职学校的教育一般以社会需要为目标,以人才需求市场为导向,培养熟悉专业技能的学生。在激烈的竞争中为了求得生存和发展。中职学校的培养目标和人文素质教育两者之间出现了不协调的缺陷,而语文教学则能弥补这一缺陷。在职业高中的语文教学中实施职业素质教育,因为语文既是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更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媒介。通过语文教学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教育的渗透,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使中职学校的培养目标和人文素质教育两者尽可能的达到和谐统一。

三、中职语文教学中职业素质教育的策略

1.通过教材陶冶审美情操,引导学生建立起美好的人性。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品位是对他们进行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即是说美和真,美和善交融在一起,构成真善美的艺术。美能引起人们的共鸣,提高心灵意境,陶冶性情,美化人生。文学艺术中的形象美、意境美具有人文教育的功能,而且在审美教育中进行人文教育具有重要的效果。

文学艺术的美具有很强的教育审美功能,当我们欣赏那些作品时就会受到作者的灵魂熏陶,养成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从而激励学生热爱生活,去寻找美的灵感,发现美的真谛,创造美的生活,建立起健全美好的人性。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欣赏形式美的同时从内容上发现美的内涵,由此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审美教育。

2.老师的正面的引导。职业素质教育不是通过说教来实现的,也不是通过灌输来获得的,而是让人置身于情景中自我体验、相互影响来得到提高。身为语文老师,老师自身的职业素质对学生以后的发展有着及其重要的影响。素质教育说到底就是以素质培养素质的一个过程。相对于教材内容以及课外读物,老师自身的言行举止更是学生的榜样,对学生有着更为直接和深刻的影响。老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帮助者、设计者和促进着,又是学生人生之路得引导者。作为一名教师应树立强烈的责任感,并自觉地爱岗敬业。这样不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产生很大影响,而且在学生走向工作岗位之后也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3.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学生作为不同的个体就一定存在着个体差异,特别是职业高中的学生个体差异情况更加严重,这是一种客观事实。教师在课堂教学理念中,应该做到以学生为中心,要强调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的实质就是尊重、关心,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素质教育。老师在认识学生的个体差异这一客观现实的基础上,一定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特长和优势,做到及时表扬和鼓励,与此同时,老师也要客观的对待学生的表现,当发现学生的缺点时,不应过于直接,要委婉的指出,并鼓励学生改掉,中职学校的学生作为以后的各个行业的基本的员工和劳动者,老师应该发展学生特长,尊重学生的个性。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个性和特长,鼓励学生从自己的特长出发,通过不同的途径,掌握尽可能多的知识,不断提高学生自身素质,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

第5篇:老师的职业素质范文

关键词 高职院校 体育教学 未来职业需求

在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求职浪潮中,很少会出现高校毕业生可以主动挑选工作环境、工作内容的情况。与此同时,除了半机械化、机械化的工作模式,以及信息化的工作模式,还有需求量较大的高空作业、深海作业、强污强酸作业等特殊的工作环境、工作内容。这些特殊的工作职业,需要强壮、健康的身体素质才可以安全有效的完成工作。因此,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应当在此基础上改变原有的教学方式,与高校毕业生的未来职业相接轨。

一、为何要求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与未来职业需求接轨

近年来,由于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展现并增加了各种工作岗位,种类繁多、科目复杂。各高校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培养的是高素质的技术性应用型人才[1],可以上岗大多数的工作岗位,但高空高原作业这种需要较强的身体素质的特殊性工作职业,却是稀缺性人才。

高职院校的日常体育教学,又存在着很大的问题。比如只注重学生的普通达标身体素质,将日常的教学任务完成,不注重学生长远的体育身体素质的培养,而这将导致大多数学生在毕业后不能适应较为复杂的工作环境,错失工作机会。若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除了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完成学生的基础达标身体素质的培养,同时注重长远的身体素质的提升,那么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在未来的职业规划中,将可以有多样性的选择。因此,改变原有的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并与未来职业相接轨,有着重大的意义。

二、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与未来职业需求接轨的有效方法

(一)改变原有的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方式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存在着教学方式老化、程序化的问题,体育教师注重日常的教学任务的完成,对学生是否应该存在长期的、系统的教学方式的忽视,这也导致学生没有较强的身体素质。

在教学方式上,体育教师应当在学生的基础身体素质的判断下,结合该学生的未来职业规划[2],引导该学生找出合适于自己本身的体育锻炼项目与训练日常,并能够监督该学生长期的训练,引导学生养成长期的习惯,在日后的工作环境中也可以能够独立完成体育锻炼。

在教学模式上,体育教师应当选择创新,在原有的跑步、球类运动、健身操等基础的教学课程上,可以增加有趣的、学生感兴趣的,且具有一定锻炼身体素质的教学项目,如:武术、击剑、跳高等。在教学的方式上,体育教师也可以选择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不必拘泥于只在操场上进行体育教学,也可以进行有趣的图片形式、幻灯片形式,以及使用电脑播放影片引起学生的兴趣的形式。也可以增加在危机危险的情况下,如何冷静,有效的处理危险,并保障自己的人身安全的课程。

(二)提高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老师的职业素质

在高职院校中,大多数体育教学老师多为体育专业毕业的毕业生,未经过较为专业的教育专业的培训,这些体育教学老师,在体育方面,素质是专业性的,但在教育教学方面,还是欠缺很多。高职院校应当在聘请体育教学老师时,要求有专业的教育资格,并且在日常的管理当中,定期对体育教学老师进行教育教学的培训,提高体育教学老师的教学素质。要求体育教学老师了解清楚高职院校各专业的职业特点,制定适合于各专业职业特点的教育内容,与学生未来职业相接轨。

(三)改变体育教学的考核模式

体育教学考核是对学生在短时间内所接受的体育教学效果的考核。而考核的分数的高低,可以显著地体现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接受程度。当前,在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对学生的考核中,多是简单进行跑步或是健身操的体育项目考核,而忽略了体育项目本身的文化知识的考核,多数学生在考核中,只是简单的跑步、做操,可以轻松的完成考核。高校的体育教学考核要求低,过关模式简单,学生不重视体育教学的重要性,而在改革体育教学考核中,应当加大对体育教学文化知识的考核,除了基础的课程项目,也应当增加应用性的课程项目考核和选修课程项目的考核,加强学生对体育教学的重视性,以及对自身的身体素质的重视性。

(四)鼓励学生自己创办各类体育社团

各类体育社团的创办,可以将分散的体育项目集中统一,同时也将对各体育项目感兴趣的学生聚集在一起,极大的提高了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兴趣,同时,体育教学老师也可以集中地观察学生对体育项目的兴趣,按照学生兴趣,做出体育教学课程的调整,全面的巩固学生对体育教学任务的完成,高职院校老师领导也可以适当的选择让学生自己管理各类体育社,增加学生对各类体育社的集体荣誉感,同时也培养出管理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3]。

三、结语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工作岗位也趋于多样性、复杂性。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应当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做出相应的调整,而固步自封只会对学生未来职业的规划造成极大的阻碍。随着时代的变化,帮助学生做出正确实用的未来职业规划,将给社会输出更加实用性的高技术职能人才。

参考文献:

[1] 高玉莲,周新.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应与未来职业需求相结合[J].教育与职业.2005(26):43.

第6篇:老师的职业素质范文

语文是我国学校开设的重要的课程之一,也是素质教育提高的必要课程。但是许多职业院校对语文教育教学目的失去了健康的意义,语文教育的价值取向也出现偏差,所以对职业院校语文教育的实施路径进行探索,通过探索得来的方法使职业院校语文教育的价值取向得到正视,促进职业院校的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

关键词:

职业院校;语文教育;价值取向;实施路径

语文教育一直是用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必备基础课程之一,让学生通过学习语文达到良好的道德教育和树立自己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而职业院校的语文教育容易影响学生的正常生活和思想,影响着我国国民的总体素质文化水平,职业院校对语文教育的忽视造成学生素质下降,所以我们对职业院校的语文教育的价值取向和实施路径进行探索确认。

一、职业院校语文教育的现状

1、职业院校对语文教育的认定有问题。首先对语文教育的名字有许多叫法,没有统一的叫法。而有的学校还偷换概念,造成语文教育的教学混乱,并且让人们对语文教育的教学内容产生混淆,这在本质上都是有很多区别的,使各种职业院校的语文教育的学习内容都不同。其次,语文教育在职业院校的教学地位不确定,认为学习语文知识就像学专业技术一样,是服务于以后岗位需要的;或是认为学习语文知识是我们学习中的基础课程,是服务于考试和学分的;再就是认为学习语文知识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必备之一,是服务于社会需要的。大多数职业学院都在把语文教育变成了服务于以后岗位需要的,忽视语文教育的基础教学方法,对语文的定位不准,不能把语文教育的积极作用发挥出来。忽视了语文教育的特殊性。但其实归根结底就是语文教育的特殊性,它能促进学生、老师、学校以及社会,我们应该运用语文教育的特殊性,让职业学院语文教育重新焕发活力。最后,对于职业院校的语文教育内容成分的不确定性。许多职业院校对语文教育的内容成分进行了割裂,使语文教育的部分内容的特性不能作用到学生身上,是学生不能达到全方位的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使学生缺乏积极主动的学习性,我们要对语文教育的内容成分得到确定,让有用的语文教育内容不会被丢弃,促进对学生精神的开拓,促使学生对语文能力的运用。

2、职业院校语文教育的实践低。语文教育的教学方法越来越简化,只是为了应试教育,不能对学生的语文学习得到高层次提高,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简化的教学方法枯燥无趣,学生是为了考试进行学习的,对学生的学习积极进行的提高形成阻碍。而职业院校的其他课程的崛起,打压语文课程造成语文老师的流逝,使语文老师不能只是专注语文课程的教程,使专门教语文的老师师资力量下降。而职业院校的老师只是对文科类专业的学生注重语文教育教学,对于大多数理工科类专业的学生的语文教育教学不够重视,造成学校学生的语文素养层次不平衡,使每个学生的语文能力发展不均衡,造成语文教育的教学下降。而对语文的教学内容十分杂乱,教材的选择也没有可靠性,课文庞杂错乱,有的课文根本不适合学生学习,重点不突出,在实践中的教材选拔不严格,老师对教材也不是很了解,这样根本不能促进职业院校的语文教育教学效率提高[1]。

二、职业院校语文教育的价值取向

1、语文教育教学内容多元化取向职业学院的语文教育的教学内容必须多元化,逃出传统的设定开发更适合学生发展的特色教材,满足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要求,多元化的教学内容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语文素质的提升,把握高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教学,通过语文教育这个课程功能,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让学生在毕业后能更好的融入社会,具备该有的基本素质和教养,拥有良好的专业技术和综合素质。通过各种途径促进语文教育教学内容的多元化取向,使学生能够学有所用,当然要在学生在学校的期间,就应该好好的给学生传授有用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也要丰富并贴近实际生活。

2、语文教育教学开放取向职业院校语文教育教学要开放。对于语文的教学思维要开放,就是要把过去的语文教学思维进行取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语文的能力和专业课的技能结合起来形成综合能力,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的提高,让语文教育变成职业院校的重要课程,在教学中老师要有创新的思维方法,给予学生更积极的思考,让学生形成自己的思维。让语文教育的教学形成职业院校的自有特色,积极促进语文教育的多方位的发展。在对学生的管理也适当开放些,让学生有自己的思想,促进学生敢想敢做,当然语文教学方法要适应职业院校的语文教育[2]。

三、职业院校语文教育的实施路径方法

1、改变语文教育方法。对语文的教育方法需要改变,需要有创新的方法来带动语文教育的发展,让语文教育只是更容易让学生接受,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可以跟我国的悠久历史结合增加语文教育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通过各种有趣的方法创新语文的教育方法,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学习语文的习惯。

2、老师对语文教育的教学观念的转变。老师要改变自己的语文教育观念,明白学生打好语文基础对在社会中有很大帮助,会有很好的就业机会。也要帮助学生提高各种技能,为语文教育能给职业学院的学生提供更好的培养和丰富自己的能力,提高自己的各方面技能和水平。

3、对语文教育经费的增加。因为一开始对语文教育的认识不足,所以对语文教育的经费也是一缩在缩,导致语文教育可利用的资源太少。所以要加大经费的投入,促进语文教育的健康发展,也促进语文教育的师资队伍不断壮大,增加语文教育的设备硬件应用,保障语文的教学效率[3]。四、总结对职业院校语文教育的价值取向和实施路径的确定与探索,促使职业院校的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提升,以及人文素养的提高。每个学生都有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以及对自己未来道路的规划,也促使除了职业院校的其他院校对语文教育的重视,使语文教育的健康长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丽明.高职院校语文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学科教育,2009,(15):102-103.

[2]吴建潮.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的价值取向[J].教坛广角,2007,(07):53-54.

第7篇:老师的职业素质范文

(一)幼儿教师的职业心理素质

职业心理素质是幼儿教师进行职业活动的动力因素,它包括幼儿教师的职业理想、职业价值观、职业认同感、职业信念等方面。幼儿教师在工作中是否有热情,是否关心幼儿、理解幼儿、尊重幼儿、公平对待每一位幼儿,这些都取决于他们的职业心理素质。

1.幼儿教师职业理想坚定

幼儿教师的职业理想是以对幼儿和幼教事业的热爱为核心,是教师需要具备的首要素质。从选择幼教职业的原因来看,高达81%的教师是因为“喜欢孩子,喜欢当老师”,8%的教师是“谋求一份职业”和“其它原因”,只有3%的教师是服从他人安排。作出第一种选择的教师,他们的专业思想比较稳定,工作热情高,愿意主动尝试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喜欢和孩子在一起,能在工作中找到成功感和价值感。而作出后三种选择的教师,他们选择幼儿教师大多是迫于无奈,屈服一些现实条件,如专业要求宽泛,学历要求不高等,这些老师的专业思想一般不太稳定。由此可见,少部分幼儿教师对自己的工作热爱程度还不够,职业理想摇摆不定。

2.幼儿教师的职业价值观比较模糊

职业价值观是一个人对职业的认识和态度,以及他对职业目标的追求和向往。职业价值观一般是稳定而具有概括性和动力作用的信念系统,它是个体一般价值观在职业生活中的体现。它也是影响幼儿教师职业选择的重要因素之一。对幼儿教师这一职业的看法,24%的教师认为是为“家长和社会服务的”,20%的教师认为自己是“幼儿游戏的伙伴”,38%的教师认为是“教给幼儿知识的教育者”,18%的教师认为是“引导幼儿发展的专家”。这四种选择反映了四种不同的职业价值观。它们分别是服务型、玩伴型、教育型、专家型。第一种价值观是重服务功能;第二种忽视了幼儿教育本身的教育性;第三种价值观是教育型,重知识的传授,但容易出现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第四种是专家型,引导幼儿体、智、德、美全面和谐发展,强调了幼儿教育本身的专业性。很多幼儿教师潜意识也有这样的认识,从心理上觉得自己的工作并不具有专业性,也没用清晰地认识到它的价值,这样带来的后果可能是学习积极性不高,缺乏动力,工作效能感低下。

3.幼儿教师的职业认同感较高

从统计结果分析,咸阳市幼儿教师的职业认同感较高。67%的教师“非常满意”现在的职业,只有7%的教师对自己的职业现状“不满意”。通过分析得知,对自己职业非常满意的老师90%都是学前教育专业出身,他们当初的职业理想也大多数是幼儿教师,他们喜欢孩子,对幼教事业满腔热血。对于二次择业的态度,一半以上的老师“愿意继续从事幼儿教师工作”。

(二)幼儿教师的知识素质

幼儿教师应掌握哪些知识?林崇德认为教师的知识包括:本体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对于幼儿教师而言,本体性知识就是五大领域的知识等,实践性知识就是教学经验的积累,条件性知识是教育学、心理学等入门知识。从本次统计的结果来看,19%的教师认为自己缺乏五大领域的基础知识和课程设计知识,调查结果显示这部分老师都是非学前教育专业毕业,没有接触过系统的五大领域课程。49%的老师认为自己不能很好地根据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情境变化作出相应的反应,对教学过程和结果缺乏反思,缺少应对突况的能力。32%的教师认为自己缺乏教育学、学前教育学、心理学、学前心理学等条件性知识,对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影响学前教育的相关因素等知之甚少。对于幼儿教师缺乏知识素质这一情况,培训无疑是可行的最佳方法。从培训的频率来看,44%的教师经常参加培训,培训层次以园本培训为主,54%的教师偶尔参加一些培训,只有2%的教师从来没有参加过任何培训。

(三)幼儿教师的能力素质

幼儿教师的能力素质包括:环境创设与利用能力、游戏活动的引导与支持能力、教育教学的设计和组织能力、观察能力、保育能力、技术能力、艺术能力、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来看,69%的教师通常做法是“从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出发”,27%的教师是“按照教材的内容”,“按照家长的需要和要求”和“按照社会的需求”比率都是2%。

二、幼儿教师素质提高的有效途径

以上的调查结果显示,咸阳市幼儿教师的素质状况还是比较让人满意的,很多教师的职业理想都非常的清晰,多数教师能使用探究法,鼓励幼儿自己去发现。但是,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到幼儿教师素质状况与2012年颁布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差距还很大,比如,很多老师缺乏实践性知识,而这种知识存在于教师以往的经验中、现时的身心中、未来的计划和行动中,贯穿于教师实践的全过程,有助于教师把握现在、重构过去与未来。针对上述问题,笔者提出以下提高幼儿教师素质的有效途径:

(一)严把幼儿教师“准入”关,制定幼儿园教师准入标准。幼儿园教师应当具有幼儿师范学校(包括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毕业及以上文化程度,取得幼儿园“教师资格证”。这些教师能迅速进入岗位角色,在校期间也已经形成了较为稳定的职业信念。

(二)加大继续教育培训力度,优化培训方式。加强幼儿教师的职后培训,要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作为幼儿园教师教师每个培养层次培训的主要依据,完善培训方案,科学设置培养课程,重视观摩质量。

第8篇:老师的职业素质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 职业生涯规划 素质拓展训练 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4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7-0160-01

一、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现状

随着职业生涯规划概念在中国的传播,以及人们对其重要性的理解,职业生涯规划越来越受到企业、单位的重视。同时,在高校里普遍存在着大学生学习生活目标不清晰、人格缺陷、素质低下、毕业即是失业等状况,各高校也意识到如果大学生能尽早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很大程度上能够避免以上所提的负面情况,甚至能够使大学生更全面地发展。

因此,高校已经纷纷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特别是有一大部分的学校已经将其纳入为常规的教学计划,是必修课程。从宏观的角度上看,成立职业生涯规划教研室,订立课程大纲,这一系列的手段能够使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放上了学校总体的日程表上,是推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一大动力。

然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如体育竞技、社会实践等活动,成绩能立竿见影。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成果往往要通过1~2年的时间才能显现出来。而且教育成果显现的方式也不规则,可能体现在某群大学生理念或者是他们的行为特征上。要收集汇总这些成果,也是不容易的。因此,在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支撑力度上,经常出现雷声大雨点小的现象。领导很看重,但是实际考虑问题时不会放在更高的优先级上。具体体现在课程的学时数上经常被压缩再压缩,资金上也没有分配更多的资源,授课老师应该接受的培训也少之又少。

在这些情况之下,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讲授过程中,老师授课时间只够简单介绍规划的意义及一些理论。通过一两次的小游戏,例如六岛环游、价值观拍卖这些游戏,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体验。但是,随着现在学科建设的交汇点越来越多,很多的小游戏已经被其他思想政治学科使用,使学生上课时对这些环节失去兴趣,加之空洞的意义以及理论性强的章节使学生更加产生厌恶的感觉。最终使学生有较高期望值的课程最后变成鸡肋。

二、素质拓展环节的优势及其作用

一些心理学家和军事专家经过研究得出:当灾难来临时,决定你生存与否的关键因素是心理素质。随着大学扩招,人才引进,当今社会人才竞争日益激烈,许多大学生仍然存在以自我为中心、过于自傲或自卑、意志力薄弱等问题,制约和影响了他们的就业和发展之路。素质拓展训练主要是针对心志、身体、品格三种基本素质,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受训者的人格素质和潜能得到提升。

在职业生涯规划当中,我们一直强调学生的各项素质。在自我分析、环境认知的时候,我们也要求学生对自己的各项素质进行分析。但是,现实上是大部分学生不懂得如何分析,不知道应有的素质是什么,他们是怎么样的,如何去描述、说出来。这些情况应该都是理论教学过多,在解释内容的时候很难达到让学生理解的效果。最后导致学生学完以后都是云里雾里的。

素质拓展是体验式的。素质拓展拥有以下的优势:1.增强个人和团队的自信心;2.增强团队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与团结;3.促进沟通与交流,提升人际交往的技巧;4.锻炼身体的灵活、协调性;5.培养乐于与人相处共事的态度;6.它还是一种面向问题的学习方法,有助于培养个人的决策意识、领导意识和对团队内成员的强弱项进行分析的意识。以上的一些优势正是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我们培养学生的其中重要的目标。

通过素质拓展环节,能够让学生一方面在体验式的活动中学习到职业生涯规划一些重要的知识,并且能够通过活动的载体清晰地记忆起来,增加了内容的可描述性和可重复性。通过体验式的教学,才能使空洞的、理论化的知识更有效地传播到学生这个载体中去,提高教学的效果和意义。

三、做好素质拓展环节的关键点

总体来说,素质拓展训练在整个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设置中比例是比较小的,甚至没有。要保证素质拓展训练的开展,必须注意几点:1.指导教师的素质。指导老师是整个拓展训练的灵魂。在整个环节当中,指导老师是起着引导、总结、画龙点睛的作用。因此,只有提高了指导老师的素质,素质拓展环节才能够有效果。2.课程学时的支撑。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学时少是一个老大难问题。只有在增加了现有的学时数上,才能增加素质拓展环节的时间,达到更好的效果。3.场地及设备条件。素质拓展需要一定的场地和设备,所以在考虑课程建设的时候,要考虑到如果整合学校资源,为该环节提供必要的场地和设备支持。4.制定出训练的评价标准。建立起合理的训练效果评估标准,使拓展训练的成果有据可依,有据可查。

【参考文献】

[1]崔建祝,杜峰.高校如何做好学生素质拓展训练[J].经济研究导刊,2010(3).

第9篇:老师的职业素质范文

【关键词】双师素质;师资培养途径

一、“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

(一)师资结构不够合理,教师来源单一,真正“双师”严重不足

中职学校课程理实一体的比重在逐渐的增加这就要求老师能上讲的了理论,带得了实作。但我们专业教师多数“科班”出身,理论知识扎实但,但动手实践能力较差,从学校毕业后直接上讲台的,缺乏专业实践经验和必须的专业技能。学校根据专业发展需要从社会企业中招聘的专业教师,这部分师资他们在专业上是行家,专业技能竞赛也是常胜将军,但在教育教学方面则非常不足,用他们自己的话说,教学与他们在企业带徒弟完全是两码事。真正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严重不足,不能满足正常的教学需求。

(二)教师教学内容针对性差

中等职业教育主要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其本质就是一种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教育。这种教育要求学生动手能力强,一毕业就能上岗工作。所以,从培养目标到教学内容;从教学模式到师资队伍,既有别于以往教学模式。因此,对从事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师来说,不仅要有良好的专业知识和教育技能,还要具备较强的实践操作指导能力。现在教学内容严重脱离社会生产实际,造成学生学非所用,导致就业岗位与专业不对口,就业质量差或就业困难,严重影响学校的社会声誉和发展前景。

二、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策略

(一)双线操作为“偏科教师”充电,营造双师氛围

“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开展以讲座、研讨、参观考察等形式的职业培训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随着中职学校的改革与发展,“双师素质”教师的教育教学思想观念必须与时俱进。为此,学校应该定期聘专家校来校培训指导教育教学,系统的讲解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方法,为企业教师理论“充电”,同时要从校企合作企业中聘请专家、工程技术人员、技师来校讲授新技术、新工艺、岗位技能要求及岗位群之间的各种交叉知识等,他们有着丰富的工作经验,熟知工作的每一个步骤;清楚新来的员工应具备怎样的基本素质和综合的职业能力,能够将企业的这种要求进行客观地、准确地、具体地描述。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培训,为“科班教师”带来企业新技术。各种培训在校园营造了一种“双师素质”教师氛围,增强了“双师素质”教师的理念和意识。

(二)“校本”培训,为“双师素质”教师的技能训练提供保障

在“双师素质”教师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中,“校本”培养应该起主导作用,充分利用学校专业实习实训场地,组织相关的专业课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定期参加技术培训和实践锻炼、产教结合,以干代培,通过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技能。学校培养方向应设定在以下几个方面,要达到的目标也逐年递进:

1.提升专业知识,并具备通过一定方式将专业知识传递给学生的能力。

2.掌握专业技术,并能分解、再现给学生,指导学生进行技术操作及对学生操作情况进行恰当的评价和提出改进建议。

3.会使用与自身专业相关的实习实训工具、实验设备并教授学生了解工具、实验设备的性能、特点、使用方法,教会学生独立使用工具和设备。

(三)校企合作助推双师教师成长

当今社会对人才需求标准不断提高,对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校企结合作为职业学校的主要方向,也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为加强学校专业教师的理实一体化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有效利用师资培养的社会资源,让专业教师切实把握现代企业中的新知识、新工艺、新技能,更好地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建设一支既有丰富理论知识又有较强实践动手能力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学校应该制订具体计划,明确参加生产实习的任务、内容、目标和要求,下厂教师根据学校的要求,结合自身教学的需要进行生产实习,并在实习结束后,结合实际锻炼内容撰写心得体会。老师们走下讲台,穿上工服,走进车间,实现了由“老师”向“工人”角色的转换,由讲到做、由理论到实践、由校内科研到企业攻关工作方式的转变,真正进入生产劳动一线。实现真正“双师”。

(四)企业培训教师,“校企生”三赢

由学校牵头成立校行企合作会,学校有了强大的合作企业,有了企业就有了教师的实践岗位,中职学校应该大力开展企业冠名特色班级建设,这些班级按照企业的要求、企业的课程来上课,这就离不开双师型教师,我们专业定期组织专业课理论教师到这些企业接受培训,学习企业文化,再通过企业的培训考核,就成为了企业的核心教师,他们一方面提升了学生就业质量、拓展了学生职业发展空间,让毕业生就业实现“零适应期”;以为企业降低了企业培养成本,满足劳动力市场的用工需求。企业培训老师,老师按照企业的课程来培养学生,实现了学校、企业、学生的三赢局面。

(五)理实一体,互帮互助

中职学校课程多为理实一体所以就要求老师能够上的理论,带得了实作,但是有许多老师还达不到这种要求,所以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安排两个教师上课,一个主理论,一个主实习这样两个老师就能相互帮助,相互学习,在两个人上课之前共同备课,企业来的教师可以从“科班出身”教师学习到系统的教学方法教学理念,“科班出身”的教师又能从企业教师学习到企业的理念,新的技术。两位老师合作教学相辅相成,共同学习。共同成为双师素质教师。

(六)参加竞赛活动,促进“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竞赛有两种,一种是教育教学,另一种是专业技能。教学水平方向的竞赛学校要取得优秀成绩,会组织全体教研组老师共同参与,通过层层筛选、反复训练、邀请教学专家或名师指点把关等步骤。通过这种全组老师参与的形式有效地促进组内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现在各级各类专业技能竞赛形式多样、内容广、难度大,无论是教师个人参加竞赛还是指导学生参加竞赛,若想获奖,教师自身在学习上必须付出更为艰辛的努力,这样就能有效促进教师自学,通过努力不断提高专业技能水平。

【参考文献】

[1]金恩平,张焰“.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基本问题与对策[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7(03).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