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科技发展的动力范文

科技发展的动力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技发展的动力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科技发展的动力

第1篇:科技发展的动力范文

关键词:家电企业、美的集团、技术创新

当前世界经济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已经成为经济和科技发展最为关键的因素,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大力发展科技,提高科技创新的能力和水平,是企业持续发展动力。我国是世界数一数二的家电生产基地和供应基地,是众多知名家电品牌集中的地方。但是,在新的国际形势下,我国家电企业面临着企业的品牌效应下降、利润空间缩小、技术受制于人等现实问题。因此,我国家电企业必须要加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一)美的集团的成功

美的集团于1968年创立,起初是一家以家电业为主,物流为辅的大型综合性现代化企业集团。在1980年,美的正式进入家电业,并于1981年开始使用美的品牌。

作为首批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之一,美的集团积极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建设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为中国由"家电大国"向"家电强国"的转变,起到示范表率作用。2011年以来,国内外经济形势整体向下,美的集团深刻洞察市场先机,主动进行战略转型,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领先优势,整合"核心部件-整机制造"和"供应商-厂商-经销商-消费者"的"全产业链-全价值链"平台竞争优势,深化"三个方向"转型,即从注重增长数量向注重增长质量转型、从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转型、从粗放式管理向精细管理转型,在产品力提升和产品结构改善等方面均取得显著效果,成为中国家电企业转型升级的"创新标杆",开拓了全球家电产业竞争新格局。

作为中国家电领军企业,美的集团已经掌握了多项核心技术,目前的难题是如何围绕多个产品建立完善的核心技术,并建立动态的技术创新团队,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技术领先性,掌握市场竞争的定义权。美的称霸国内白电市场背后,正是得益于企业在2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建立了一套动态的技术创新体系,完成了从前瞻性技术、基础性技术和应用性技术的一系列布局,实现了企业在全球白电市场竞争中"储备一代、研发一代、生产一代"梯队式创新体系。

(二)美的集团给我们的启示

一、加大产学研合作力度,提高产品科技含量

美的集团非常重视培育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将产学研合作作为企业的战略规划。为更好开展产学研合作,美的集团成立美的创业园,开展全球高新技术的引进、孵化和产业化工作。在1999年,美的建立了空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自成立至今,美的集团已与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20余所高校、科研院所开展130余项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及新产品开发的项目合作,取得众多技术突破,成为全国优秀的产学研成果对接和转化平台之一。美的集团跟高校的合作可以将技术迅速转化为具备市场竞争力的产品,达到双赢。通过产学研合作,美的在2011和2012两年间已经累计申请专利9517件。

科技创新并不仅有利于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对于提高企业的生产力水平,让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产学研结合有利于发货企业和高校的优势,整合资源,将科学技术转化为高技术含量的产品,促进企业不断地发展壮大。我国的家电行业中,中小企业占据着较大的比例,这部分企业的科研能力不强,科技创新意识不高,跟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也非常有限。大部分企业的科技成果都只是样品,难以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因此,国内企业迫切需要的,就是加大产学研的全方位合作,从生产工艺、成果应用等方面投入更多的人力和物力,这也是促进我国大多中小型生产企业不断发展的一个主要途径。产学研合作不仅有利于发挥企业和学习的互补优势,让企业提高核心技术,也有利于企业培养专业人才。目前,我国企业的经营模式,大多以生产、经营一体模式为主,因此,促进产学研的有效合作,能够使产品的科技含量得到大幅度提升,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大的优势,以此促进我国社会和经济的持续发展。

二、加大科技创新资金的投入。

美的集团能够取得如此瞩目的技术成就,离不开坚持不懈的技术钻研。美的旗下每个产品事业部都从战略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每年在技术研发上的投入占到全年收入的3%-5%。在"十一五"期间,美的集团整体的科技投入就超过了100亿元。同时,美的集团自1996年开始,坚持每年举办人才科技月活动,累计投入科技奖励金额超过7000万元,在全集团范围内营造浓厚的科技创新氛围。美的集团建立了以技术掌控为核心的市场竞争力,多项技术成果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整体技术水平在同行业居于领先地位。2010-2011年间,美的不断加大科技投入,投入4亿元巨资成立制冷研究院,为科研工作保驾护航。持续、稳定的科技投入,有力保障了美的集团的科技创新能力始终走在行业前列。

中国的家电行业本身是拥有很强的实力,无论是制造、营销、品牌都不比外国的差,但是为何家电业大而不强,究其原因,技术创新是短板。中国的家电企业忽视技术创新,往往只看到眼前巨额的科技创新投入,看不到背后带来的巨大利益,缺乏长远的目光导致了科研人才的流失,造成了很多企业被迫退出竞争市场。

创新性的企业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和不确定性,难以获得银行的贷款。但是由于科技开发周期长、投资和风险较大,政府难以承受巨额的财政投入。所以,加大国家对科技开发的投入,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比例,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是当前一项重要的任务。政府应该建立起以企业投入为主,政府财政支出,金融部门参与的多层次投入保障体系,鼓励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到科技创新活动中去。除此以外,中国已经成为了全世界家电生产的大国,跨国公司与本土企业的合作也越来越密切,迫使我国企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提高产品竞争力。但是要进行技术创新必须保证一定的研发投入,我国家电企业一直以来重量不重质,对产品的研发投入不足,导致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缺乏高端核心技术。与国外公司相比,我国的研发投入远远不足,所以要加大投入,从依靠规模优势转变为依靠技术优势,保证企业的利润和研发投入不断提高。

三、建立支持技术创新的人力资源体系,重视科研人才的培养。

一个优秀的团队对企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为了保持技术领先优势,美的集团架设了健全的研发机构,建立了灵活的"引智"机制,以最大的诚意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加盟美的集合全球尖端技术人才,领衔技术革新前沿。目前,美的活跃在研发一线的外籍专家共有200多名。在美的集团,人力资源被看作是企业的第一资源,他们的理念是:宁愿放弃100万元销售收入,绝不放过一个有用之才。近年来,美的集团接收毕业生的学历层次不断提高,且绝大部分都是来自名牌大学。除了引进优秀的人才,美的集团还形成"能者上,庸者下"的用人机制,打破了家族式用人唯亲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此外,美的集团非常重视员工的继续教育,开展技术专题培训,促进整体专业技能的提升。特聘专家,为美的人才提供专人专线的快捷服务。除了国内和海外的培训,美的还鼓励员工自我提升,成立了工程硕士班,为美的专业人才在职充电。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很多跨国公司都在中国设立了研发中心,家电行业高端人才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技术的竞争实际上是人才的竞争,人才培养是企业获得持续动力的不竭源泉。加大对专业技术人才的教育和培训力,企业要发展,除了要"硬"环境,同时也要"软"环境,充足的技术人才对促进企业发展和完成产业升级改造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我国的家电企业要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应该尽快建立起一套有利于吸引人才、培养人才的人力资源体系,建立具备国际水平的研发队伍。主要做法如下:(1)注重宣传,形成尊重知识和尊重人才的氛围。在企业内部要营造重视人才的风气,特别是对于中高层管理人员要进行重点培训,使之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形成爱才惜才的观念。(2)采取科学民主的选拔机制。企业应该定期对员工进行考核,通过民主测评的方式选拔干部,形成"能者上,庸者下"的用人机制。(3)创新人才激励的模式。企业应该加大投入,建立与企业相适应的分配机制和奖励制度,吸引并留住人才。让员工定期参加培训,提高综合素质。要体现人文关怀,对科技研发的关键性人才,从薪酬、住房、配偶和子女就业方面提供优惠政策,以留住人才。

四、通过鼓励性政策促进技术创新。

美的集团的蓬勃发展离不开顺德政府的支持。顺德区政府与广东省科技厅于2005年投资1.2亿元共同组建了了广东华南家电研究院,该研究院围绕顺德家电产业核心技术创新的需要,以"政府推动,企业参与、产学研合作,时常会运作"为建设模式,有效地整合资源,推动顺德家电行业的创新发展。多年来,顺德政府在土地、贷款、税收方面出台了相应的扶持与优惠政策,建立了工业园区,鼓励有潜力的企业迅速发展,才会产生美的等知名家电企业。

家电企业的核心技术研发想要取得国际领先成果,政府的扶持尤为重要。在计划经济时代,中国的企业科技创新主要是由政府推动,但是进入了市场经济时代,政府跟企业都把资源投入到产量上,导致了中国成为了家电制造大国而不是家电制造强国。缺乏国家对技术创新的支持和相应的技术标准创新,导致了我们的产品在国际上缺乏竞争力,产业难以得到根本性的进步。所以,政府应该从以下几方面促进科技创新的不断发展。

(1)建立多渠道、多层次的科技投入机制,形成以企业自筹为主,政府拨款为辅的科技资金投入体系。虽然企业开始将大量的投资用于科技研究领域,但政府投入仍应成为基础研究的投资主体。政府必须在基础研究领域里保证一定的投资比例,加大对家电行业科技创新的投资力度,建立研发基地。充分发挥财政科技经费的引导作用,鼓励企业加大投入进行技术改造,开发新项目、新产品,大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应用于产品的研发和制造,提高生产效益,从而进一步强化其市场优势。

(2)政府应该通过鼓励性政策,促进企业增加创新投入。鼓励企业与企业之间、与高校和研发机构之间合作进行科技创新,塑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文化氛围;在税收方面要加大技术家电企业和家电产品的优惠,如企业的研发经费超过一定的标准,则可获得一定比例作为免税金额;大力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实施专利产业化工程,以充分发挥专利制度在促进技术创新中的积极作用;尽快制定各类家电产品及售后服务的国家标准,由于家电产品更新换代非常快,导致刚刚制定出台的标准很快就被淘汰,但是家电标准的制定对于树立国际权威,保护消费者权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要及时制定家电标准。

(3)政府应该发挥大企业的辐射带动能力,优化高技术产业,鼓励大企业进行自主研究。对于中小企业,政府应该创造技术创新的条件,为他们提供宽松的环境,加大政策的扶持力度,保持信息的畅通,培养科技型的中小企业。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也在不断的进步,企业科技创新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也日渐明显,逐渐成为了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主推动力。科技创新是经济工作的生命线,是实力强弱的标志,是企业兴衰的根本。我们要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主动,立于不败之地,唯一的出路就是加快科技创新。企业只有不断的进行科技创新,才能持续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物质与文化的需求,为消费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才能够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主动权。

参考文献:

[1] 李民.中国家电企业的技术发展战略[J].科技创新导报,2008(02).

[2]于升峰.我国家电制造业科技创新能力分析及对策研究[J].现代情报,2011

[3]周盼.产学研当家,"美的"可以更美的[J].广东科技,2007(11)

[4]王强.美的,向技术回归[J].商务周刊,2005

[5]胡征月.浙江中小民营家电企业技术进步途径研究[J].现代商业,2008(21)

[6]王世豪.国际产业转移中的珠三角家电企业技术创新战略[J].改革与战略,2006(02)

[7]杨桂荣,谢轩,王晓敏.谈政府在企业科技创新中的职能定位[J].商业时代,2008(24)

[8]房煜东.关于慈溪家电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思考--以飞龙电器集团为例[J].现代商业,2012(21)

第2篇:科技发展的动力范文

关键词:科技馆; 创新; 发展动力

中图分类号:G2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6-166-001

科技馆创新势在必行,只有创新才会使科技馆具有新的生命力,只有创新才会使科技馆事业不断蓬勃发展。

一、创新的必要性

1.创新是科技馆发展的必然要求

科技馆是科普教育的主阵地,是以展览、培训、实验等为主要内容的综合实体,其中展览教育是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科技馆工作人员要强化创新意识,树立创新精神,充分利用科技馆这个科普教育的主阵地结合科技馆的特点与优势,完善已有的,并开拓新的教育形式。

2.教育形式创新对提高教育质量的意义

当代科学技术发展速度越来越快,更新周期也越来越短,为科技馆科普教育提供了新的教育内容和手段,使科技馆教育形式从单一展览教育发展为包括科普旅游教育、科普剧、科普影视教育等多元化教育形式。科技馆教育形式的创新可以改变已往的教育活动方式,使观众从被动的看、听转为主动的观察、思考、动手与探索,以达到其真正普及科学知识的作用,使观众真正了解和学到一些科学知识,提高观众科普教育的受益程度。

3.创新与继承的关系

创新就是抛开旧的,创造新的,而继承则是继续做前人留下来的事业,两者是延续和发展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每一次创新都是对过去的摒弃和完善。

二、与时俱进,以人为本,创新符合时代要求的科普内容和形式

科技馆在从事科普活动中,要提高公众对科学的兴趣,吸引更多的观众走进科技馆接受科普教育,必须注重科普活动的交互性,在科普形式和内容上要有创新意识,善于抓住公众的心。

1.抓住重大科技事件的时机搞科普

例如:利用“神舟”5号载人火箭顺利发射成功这一事件,向公众介绍航天飞行的基本知识和人类载人航天事业的巨大成就。另外,结合国际性和国内节日,如“地球日”“环境日”“科普日”“国际科学与和平周”等,与社会各界合作,开展科普活动。通过这些科普活动,营造促进公众理解科学的良好的社会氛围。

2.利用名人效应搞科普

例如:江苏科学宫曾经组织的“大小院士见面会”活动,邀请几位著名的科学家与青少年畅谈,其意旨是让青少年与这些著名的科学家零距离接触,学习科学家的高尚品质,树立爱科学、崇尚科学的风气。

3.利用公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渗透于旅游休闲之中的一种创新的科普形式

科技馆作为旅游的景点之一,将科普融入休闲娱乐之中,既满足了旅游者修身养性,又使他们在休闲之中了解科学知识。这无疑充实了旅游的内涵。

4.与电视台、广播电台等大众媒体合作,宣传科技知识,扩大科普范围

如与江苏电视台少儿频道《聪明大发现》栏目合作开展科普宣传。

5.开展馆际交流,邀请国内外优秀科普展览在科技馆展出

如:江苏科技馆与浙江舟山海洋科技馆合作,引进该馆500多件海洋生物标本及相关图片资料,在我馆展出一个月,吸引了众多青少年朋友前来参观。

6.为科技爱好者提供一个科技动手园地,组织交流,讨论问题,开展科技小发明、小制作比赛

如:江苏科技馆《科学小玩家俱乐部》与省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联合举办的航模、船模比赛等活动,这样既不断丰富科技馆科普活动,又鼓励青少年对科学探索的热情,动手又动脑,才能有创造。

三、树立创新意识 提高科技馆科普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

科技馆人担负着科技传播的重任,树立创新意识、提高科技馆科普队伍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是促进科技馆事业发展的根本。

1.营造一个培育创新型科普人才的良好环境

由于历史和现实主观及客观方面的原因,在科技馆界,科普专业技术人员的知识素养和创新能力还普遍欠缺。首先是创新意识淡薄,不知道如何去创造性地开展科普工作,其次是知识结构不合理,受我国高等教育严格分科、分专业的影响,知识面相对狭窄。这样的科普队伍很难满足现代化科普工作的需要。因此,在加强科普队伍建设方面,科技馆一定要打破旧的科普运行机制,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1.1必须改变过去仅重视政治理论和思想修养,忽视科技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培养的状态。加大对科普技术人员的培训力度,举办各类短期研修班进行计算机、外语、经济、法律、教育心理学、科技知识等学科的专业培训,培养他们广博的科技知识水平和二次学习能力。

1.2建立完善高效的创新机制,引进竞争机制,创造一个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宽松环境。对创新的科普成果大力宣传,敢于表彰和奖励。鼓励、调动技术人员研制开发新展品和探索新的科普项目的积极性。

2.科技馆人应重视培养自身的创新意识

提高科技馆科普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除具有合理的管理机制外,最根本的一条是每一个科技馆人都要有提高自身素质的自觉性。创新意识、创新思维离不开一定的科学知识和经验。具有丰富知识和经验的人,往往要比缺乏知识和经验的人更容易产生新的联想和独到的见解。因此,要全面提高自身的知识素养和创新能力就必须做到:

2.1加强学习,在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论水平的同时,自觉地学习现代科技知识、专业技术知识,完善知识结构。

2.2留心观察,勤于思考,随时注意身边的事情和相关事物的发展变化,善于利用和开发身边事物与科学知识的联系,从中提取可能蕴含的信息。培养敏锐和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理解和掌握科技馆科普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社会性。

第3篇:科技发展的动力范文

一、科技中介服务的概念类型及特征

(一)内涵

科技中介服务是面向社会开展技术扩散、成果转化、科技评估、创新资源配置、创新决策和管理咨询等专业化服务的总称。它属于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科技中介服务的主体――科技中介机构是指在科技与经济之间的中介,除了包括“市场中介”中与科技成果转化有关的中介服务,还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在从科技成果产生到实现产业化的整个过程中,为科研机构或企业提供包括咨询、信息、场所(信息交流、产权交易、中试基地、孵化器等)方面服务的机构,其行为主要涉及当事人双方,表现为一方为另一方提供服务;二是为中介机构提供服务的机构(如科技评估中心)以及风险投资的中介服务机构。

(二)类型

传统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主要包括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技咨询和评估机构、技术交易机构、创业投资服务机构、农村技术推广服务组织等。它们主要提供的服务内容涉及投融资服务、成果转移服务、企业孵化、人才服务及法律监督等。近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科技中介多以科技咨询为载体,以大学科技园为依托,呈现出勃勃的生机。新兴的科技咨询业是以科学技术为支柱的第三产业,是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今世界科技经济一体化过程中发展最快、最活跃的领域之一。它系统运用现代科学知识、现代技术手段和现代分析方法,为解决国家和地区面临的经济、科技和社会复杂问题,进行创造性智力劳动。咨询业的发达程度是社会信息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社会文明和进步的重要指标。当前,我国正从长期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进入社会化和专业化大生产的崭新发展阶段,决策主体呈现多元化趋势,经济、科技和社会活动各层次对咨询的需求日趋强烈。

(三)特征

与其他中介服务相比,科技中介服务具有独特的特征:

第一,从知识结构上看,科技中介服务与科技进步息息相关,科技含量较高。以一定的自然科学和国家的政策、法规知识为其主要知识资源,以高智力的脑力劳动者为其主体,从事与上述内容相关的服务。它处于把科技第一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结合面上,主要目标是促进科技成果和技术的商品化和产业化。

第二,从创新层次上看,科技中介不仅仅是知识传播的桥梁和媒介,它本身也是增加价值的知识和信息的生产者,也是一种“技术创新”活动,是技术的首次商业化应用,而技术的商业化应用正是一个国家、地区、社会持续发展的源泉。

第三,从服务方向看,主要为广大科技企业提供技术商品供求信息、市场调查、技术评估、组织谈判、资金融通等全方位的中介服务。如企业孵化器可以为入驻企业提供办公场地、科技咨询、财务、法律服务、人才培训等服务,使得中小企业可以有更多时间专心于企业核心技术的开发。

第四,从服务特点看,提供集成化、层次。大多中介机构根据客户的具体需要,提供全方位的“一站式”集成化服务,并且这种服务具有相应的层次。不同领域的中介服务机构各有其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增值服务能力,不管这种能力的具体形态有何不同,其核心都是相同的,即集成的能力。

第五,从风险性上看,在一个开放的市场中,科技中介的项目存在着技术风险、经济风险、市场风险的三重考验,其中任何一项风险都会危及科技中介的信誉。而有形商品的中介,最大的风险是市场风险,即市场开拓,因为前两项风险在技术转移中已被基本克服。

第六,从人员结构上看,科技中介要求人员素质较高,因为科技中介是科技与经济的结合的纽带,所以科技中介人员必须具有科技和经济两方面的知识结构,具有及时获取丰富的信息资源的能力,能够及时了解和跟踪世界科技发展的最新动态,拥有广泛的社会、经济联系网络,对科技发展规律有足够的认识和敏锐的市场眼光,精通科技成果的原理、研究和生产等。

第七,科技中介服务经营主体多元化、企业化运作。各种科技中介服务由于功能和性质不同,经营主体可能不一样。有的科技中介服务适合私人公司式的商业化运作,有的适合政府、大学和研究机构以非营利机构的形式经营,还有的则属混合型。

二、科技中介服务的理论探究

(一)交易正本理论

罗纳德・科斯教授在1937年发表的经典论文《企业的性质》中分析企业的起源和规模时,首次将交易费用这一概念引入经济学分析,后又在《社会成本问题》一文中对交易成本进行了更为深入的描述。其后,约翰・丁・沃莱斯、诺思及威廉姆森等众多经济学家对交易费用理论进行了进一步地发展和完善,构筑了比较完善的交易费用理论体系。

我国经济学界对此也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中国工商行政管理学会1998年出版的《市场中介组织研究》一书中开始用交易成本理论来解释中介组织存在的必要性,认为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专业化和社会分工的日益深化,大规模生产在降低成本的同时,也大大增加了交易费用,而中介组织的存在可以降低交易成本使得交易活动得以顺利进行。中介组织的作用可以用图1来分析。

图1中,pc表示转化曲线,tc和ac分别表示在缺少市场中介来降低交易费用情况下的交易费用曲线和生产费用曲线,tc1和ac1分别表示由于中介组织提供了服务后的交易费用曲线和生产费用曲线。这时转化费用是指生产要素转化的成本,交易费用是指人们在博弈中支付的信息成本,生产费用是转化费用与交易费用之和,即ac=pc+tc,ac1=pc+tc1。随着社会分工的加深和专业化程度的提高,转化成本不断降低,而交易费用呈上升趋势,在缺少市场中介来降低交易费用的情况下,社会分工和专业化程度发展到A点后将不再继续发展,此时的生产费用为M。如果由于市场中介提供了服务,使得交易费用下降,则图中的tc曲线不仅下移,而且其弹性也变大(大于pc曲线),此时社会分工和专业化程度从A点继续发展至B点后,生产费用从M下降至N。市场中介的服务不仅给博弈各方带来了收益,而且自身也因其服务的有偿性而取得了收益,这也符合市场中介作为独立经济主体的特点。

(二)国家创新系统中的科技中介理论

国家创新系统这个概念最早是由英国经济学家克里斯托弗・弗里曼在1987年提出来的。弗里曼国家创新系统的构成如图2所示。他对于国家创新系统中的政府政策、企业及其研究与发展、教育和培训以及产业结构四个因素特别关注。显然,承担教育和培训职能的机构和组织覆盖面很广,包含了中介组织,但又不仅限于中介组织。

可见,国家创新系统的行为主体包括企业、研究机构和教育培训机构、中介机构、政府部门等,他们以各自不同的功能和优势,对国家创新系统整体的发展,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企业是国家创新系统中创新的行为主体,企业的创新作用处在核心地位。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主要从事知识创新、知识传播和人才培养。其在国家创新系统中的目标是开发新的知识和技术资源,为企业创新提供知识供给。政府在国家创新系统中的作用,主要负责法规和政策制定、实施保证、创造良好环境和资源配置等,部分介入创新活动的执行。

中介机构是指在知识和技术的供方和买方之间起桥梁作用的机构,包括向供需双方提供信息、交易场所、中介服务及资金等的机构,如技术市场、科技情报所、生产力促进中心、风险投资等。在国家创新系统中,作为连接其他行为主体的“链环”,起到促进和从事知识和技术的转移或扩散的作用,是国家创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建设国家创新系统时必须注意加强整个创新系统内的相互作用和联系的网络。创新不再是一个简单的从新思想的产生到科研机构的开发、在到生产部门生产营销的线性过程,而是企业内部、企业和企业外部的高校、科研机构、中介机构、政府等诸要素相互作用与合作的结果。

(三)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的内在动因

在我国的创新体系建设中,尤其要注重服务体系的建设。

首先,科技中介服务能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优化创新环境。在现代社会的经济活动中,要有所创新,需具备四个基本条件:即风险资本、从事科研活动的基础设施、具备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以及有利于激发创新“冲动”的创新文化。但由于技术市场信息不对称的存在以及创新主体利益上的失衡等,很难获得信息、人才等条件兼备的创新要素。尤其是中小企业由于条件所限,往往缺乏创新所必需的条件和对创新要素实现整合的能力。而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可以从创新主体的需要出发,在更大的范围内获取信息,通过筛选、加工,帮助用户实现创新要素的优化配置,以提高其创新能力。

其次,科技中介服务通过建立中间渠道,能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我国重大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之所以只有10%,主要是以下三方面的原因:科技成果不适应企业的需要,市场前景不好;缺乏转化条件,使得科技成果搁置;科研机构同产业界缺乏沟通,互不了解各方的资源和需求。为了更好地发挥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就需要不断去除没有市场前景的科研成果,大力转化产业发展需要的科研成果,在逐步形成科技活动的市场化机制的同时,不断优化科研成果的质量,不断地孵化更多有发展潜力的新企业,不断地为产业增添的生机与活力,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再次,科技中介服务还能充分发挥市场调节功能,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科技中介服务的重要内容就是建立专业性或综合性的要素市场,如技术市场、人才市场、风险资本市场、产权交易市场等,在这些市场中,依据国家有关法规和政策,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通过利益机制和有效服务,促进生产要素的有序合理流动,协助用户进行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实现集约化经营。

第4篇:科技发展的动力范文

课程目标设计:多维构建课程目标,通过落实学科素养和跨学科素养支撑全人发展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的内容框架的确定,使原本模糊的课程目标逐渐清晰化,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每个人发展与完善自我、融入社会及胜任工作所必需的关键素养。当把具体的知识和技能作为课程目标时,一般用内容目标和行为目标进行限定,导致教师被迫放弃那些不能够被简化或者不可测量的课程目标,往往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目标设计,不能把核心素养体系直接输入课程目标,或者是建立一个程式化的目标清单,而应从多维度进行建构,通过学科素养的实施具体落实。

1.多维度建构课程目标。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是多维度的建构,不仅包含知识技能,更加强调能力、情感、态度等多个方面。OECD将“素养”定义为:素养(competency)不只是知识与技能。它是在特定情境中利用和调动心理社会资源(包括技能和态度)满足复杂需要的能力。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从全面发展的人的视角系统建构的目标体系。基于此,我们认为,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目标体系应包括三个方面:行为目标、问题解决目标和表现性目标。行为目标主要是针对知识技能方面,指向学生外显的行为,是确定的可测量的目标;在问题解决目标下,学生自行设计或者设定实际问题去解决,具有生成性、后置的效果;表现性目标是课程活动最后的结果,且这些课程活动是有意设计的,旨在为个人情感、态度、意向和经验开拓表现空间。多维度构建课程目标有利于改善单一化视角看待课程目标的合法性。具体如图所示:

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目标与三维目标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作为核心素养主要构成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实际上是三维目标的提炼和整合,把知识、技能、过程和方法提炼为能力,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提炼为品格。能力和品格的形成即是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 [1]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才能够实现课程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回归。

2.在学科素养中落实课程目标。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要在学科教学中实现,要明确学科中应该培养的核心素养。特别强调学业质量标准是基于学生核心素养构建的。核心素养与学科素养之间也有一定的关系。深化课程改革的政策文件,从根本上说明白了学科对于人发展的价值,即学科素养。学科素养来自于学科本身的性质和特点,同时走向人的发展。学科核心素养既有一门学科对人的核心素养发展的独特贡献和作用,又是一门学科独特教育价值在学生身上的体现和落实。[2]学科核心素养是一根主线,统领着学科课程知识的选择、课程内容的组织、课程难度的确定、课程容量的安排以及课程的实施和学业质量标准的确立。学科核心素养是课程标准的“魂”,课程标准因此有了“人的影子”,课程标准和学生发展融为一体。尤为重要的是,任何核心素养的培养都不是一门单独的学科可以独立完成的,在落实学科素养的基础上推动跨学科学习,才能支撑起全人发展的目标。

课程实施:确立生成取向的课程实施观,引导学生在真实问题情境中提升核心素养

课程改革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在教师的课程实施中,有两种观点一直在争论,即关注结果还是关注过程。结果导向的教学,倾向于在课程目标的指导下,选择教学内容,一般是已经成熟(既定)的知识,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引导学生达到课程既定目标。关注过程的教学,倾向于构建促进学生积极探究的情境,注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关注学生智能的开发和思维的发展,关注活动的设计与真实生活世界相联系。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是发现学习,提倡学生“像科学家一样进行思考”,是一种生成的课程实施观。

在分科教学的背景下,教学要素主要是教学目标和教学条件。教师要时刻关注教学的效果、效率和吸引力。教学条件要素中,要特别关注学生、学习、学习环境等。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不仅关注结果,而且更加关注方法和情境。教学不是一种单向度的“教―学”“教师―学生”“目标―内容”等一一对应的关系,而是一种在问题情境中,通过发现学习的方式,构建“学科素养―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循环上升的关系。这样,教师就不用对全班学生进行同样的教学,教师和学生都是参与者,而教师是参与中的指导者。

核心素养是可教的,但不是直接教出来的,而是在解决问题或“协同式解决问题”的现实情境中,通过思维的碰撞、合作的努力,在反思性学习的过程中形成的。指向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需要问题情境的设计,创造“引发思考的情境和深入思考的必然性”,培养学生反思性实践和批判性思维。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需要具有的要素有:基于问题解决的情境构建,基于思维发展的深度学习,基于整合的主体教学,基于学科知识结构的活动设计。

课程评价:从描述学习结果到注重情景式“真实性评价”

课程评价既是落实课程目标达到与否的环节,也是制约课程实施的根本要素。课程评价既是诊断,也是反馈,更是应站在“人的发展”的视角上进行构建。课程评价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课程本身、课程实施的结果和学生学业质量。实现不同的功能需要设计不同的评价形式。核心素养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关键指标,为探索有效合理的教育评价奠定了基础。因此,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评价,不同于以往描述学习结果的评价,而是一种情景式的“真实性评价”。

1.对于知识和技能的评价,要反映学生在社会生活世界中将会遇到的任务,而不仅仅限于知识和技能本体性知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从个人发展和适应社会发展两个维度进行限定。这要求学业质量评价的维度也要重建,既从学生所学所能着手,更要纳缁嵴飧龃蟊尘爸薪行考量。把知识和技能置入生活世界的环境中,才能进一步激活知识和技能的价值和意义。

2.对于能力的评价,应该呈现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而不仅仅是结果。以往的考试大多集中于客观性测验,学生可以快速得到正确答案,但不能反映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评价方式要能评价学生在问题的假设、解决、观察与推理等方面的能力。这是关于学习迁移能力和概括化的过程,也是“学会学习”非常重要的判定,更是教师调整教学计划选择教学策略的基础。

3.基于核心素养的评价,应该体现综合化学科思想和意义。当前在中小学教学实施中,大部分还是采用“分科教学”的模式。而学科知识体系只是人类社会整体知识的一部分。立足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评价,应该彰显学科中的核心思想,体现学习的意义与价值。其实,这种评价增加了知识内容的意义,也提高了学生的记忆,它在整个知识体系中合并一定的链接,减少了知识的碎片化,弥补了单一知识无法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短板。多学科知识体系综合化的链接,还有利于促进知识创新。

4.基于核心素养的评价,应该尽可能地扩大开放性,不拘泥于标准、客观答案。基于核心素养的评价是在“人的发展”这个维度进行的,人的发展性导致不确定性,如果进行客观性测验,运用工业化、程序性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去评价,反而会阻碍人的自主发展。因此,在课程评价上要尽可能允许多种解决问题的方式或答案,不拘泥于标准或客观答案。

作者系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教育学博士

第5篇:科技发展的动力范文

内容摘要:本文根据贝克尔的“宠坏的孩子”定理以及哈丁的“公共地悲剧”博弈模型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关于生产要素与资源问题,如果政府发出正确的信号,采取适当的激励行为,则自利的企业最终采取的行动与社会最优是吻合的;反之,如果政府采取了不当的激励措施,发出错误的信号,则会产生“公共地悲剧”,使有限的生产要素与资源被过度开发使用。因此,建立合理的要素价格体系和资源价格是科学发展观的内生动力机制,只有这样,才能使粗放的发展方式转变到创新型发展方式上来。

关键词:外在性 信号博弈 科学发展观

自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以来,关于科学发展观的国内文献可以说是数量众多,主要是对科学发展观重要意义的解读,或者是对于发展观念转变的具体方式的设计,但是我国发展方式长期以来难以得到根本的、彻底的转变,关于其本质原因,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生动力机制以及如何科学的论证这种内生动力机制的研究资料非常少。

传统理论认为,外在性的存在与公共品的属性是市场机制难以处理的问题(平新乔,2001),但实际上,在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中,由于市场经济的特征是二元主体结构,即由追求效用最大化的个人,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以及追求财富最大化的家庭组成的微观主体与强调宏观调节作用的政府构成,而这种“双主体”结构,最难界定的是各自的职能和作用范围,其相互之间与生俱来的替代性特征,很容易在制度设计时使发展主体的功能配置发生“错位”(刘志彪,2008)。所以,关于外在性的问题,不仅适用于市场机制难以处理的问题,也适用于本来可以用市场机制解决,但实际上因政府的“错位”与“越位”而造成的外在性问题,如要素价格体系的扭曲问题。

具有宏观调节功能的政府与追求效用最大化的个人、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以及追求财富最大化的家庭之间是一种动态的博弈关系,这种博弈关系的最终结果是什么,如何设计一种机制,能使得追求不同目标的微观主体最后能达到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看,效用最大化的一种结果,也就是说,从经济理论层面来看,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以及发展方式转变的政策背后的经济机制是什么,本文将用博弈论和外在性的相关知识对其进行分析。

动态博弈扩展式

一个动态博弈的简单扩展式表述:T={t1,t2},M ={m1,m2}, A={a1,a2}, Prob {t1}=p(见图1)。自然首先行动,以概率p与1-p选择类型t1与t2,即决定资源或要素的丰裕度,发送者(政府)通过要素价格体系发出关于要素稀缺性的真实或扭曲的信号m1或m2,企业收到信号后,做出关于要素的密集度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等决定,即采取行动a1或a2。

根据贝克尔的“宠坏的孩子”定理博弈模型分析

若政府根据要素的稀缺程度决定要素价格,即发出真实的信号,则根据贝克尔“宠坏的孩子”(Rotten Kid)定理,虽然企业是从自身的利益最大化出发,但是在逆向归纳解中,企业会选择可使全国福利最大化的行动。

本文假设企业与政府的目标不一致,政府以全体公民的利益最大化为目标,而企业不考虑整个社会的效益,只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政府与企业进行博弈如下:首先,企业选择一个行动A(污染或过度使用资源,即对整个社会来说具有负外在性的行动),可使企业获得收入Ie(A),同时使政府得到收入Ig(A);然后,政府观察到收入Ie(A)和Ig(A),选择给企业的奖励或惩罚B。 企业的收益为U(Ie+B),政府的收益为V(Ig-B)+ k(Ie+B),其中k>0反映出政府关心企业的福利。假定行动是一个非负数字,A≥0,收入函数Ie(A)和Ig(A)为严格凹且分别在Ae>0和Ag>0达到最大值;奖励或惩罚B为或正或负的数字;且效用函数U和V递增并严格凹。

采用逆向归纳法求解如下:第一,先最大化政府的收益,即给定企业的污染行动A,来选择自己的行动B,

MaxV(Ig-B)+k[U1(Ig-B)+U2(A+B)]

B

一阶条件:V'(Ig-B)=kU2'(A+B)

反应函数满足:

-1

也就是说,企业污染或过度使用资源这种典型的具有负外部性的行为减少,则政府给予更高的奖励。

第二,接着最大化企业的收益:给定反应函数B*,来选A

MaxU1(Ic-A)+U2(A+B*)

A

一阶条件:U1'(Ic-A)=U2'(A+B*)(1+dB*/dA) (*)

进一步,可得0

因此当增加A时,U1(Ic-A) 会减少,同时,d(A+B)/dA>0,A+B会增加,这样U2(A+B*)也会增加,因为(*)式 ,U2(A+B*)增加的幅度比U1(Ic-A)减少的幅度大,所以企业收益增加,同时政府收益也增加了。

从上述论证过程中,可以发现,政府对于企业行为的奖励B是整个论述过程成立的关键,即政府是否能发出正确的信号直接影响到企业采取的行动,如果政府对于企业减少污染或者是减少对资源的过度使用行为,给予正的奖励,显然可以达到本文想要的结果,也就是说,虽然企业本身所有的行为都是自利的,没有考虑到对整个社会的影响,但只要政府的措施得当,同样可以使企业这种自利的行为具有对于整个社会而言利益最大化的特性。

对于某些已经过度使用的生产要素,从一般经济学供求原理来看,资源稀缺程度的增加,会拉动要素价格上升,企业可以通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或者寻找替代资源,或者放弃资源消耗量大的生产方式,这些措施都会使过度的资源需求得到抑制。但是,现在政府还掌握着重要经济资源的配置权,对很多重要的生产要素价格拥有决定权,这样,生产要素的稀缺和资源环境的巨大压力,能不能充分转变为正确的价格信号、经济运行能不能摆脱“资源依赖型”的发展环境就直接取决于政府行为。如果政府对于企业的这种减少污染或者是减少过度使用要素资源的行为没有给予正面的奖励,换而言之,政府对于企业的污染行为或者是对于要素资源的过度使用行为,反而采取某种奖励,例如政府应该发出高价信号的时候因种种其他因素的考虑,没有发出这样的信号,那必然会影响到下一步企业的行为,企业根据这种扭曲了的价格信号做出最有利于自身的行为,与上述根据真实信号做出的行为必然是不同的。政府对于过度使用的要素价格仍然制定的很低,企业过度使用这些要素在某种意义上说降低了企业生产成本,其实相当于政府给予企业的一种变相奖励。这样,根据上面的推导过程,显然不能使企业的行为显示出利他性的结果。

因此,要素价格市场化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生动力机制,在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下,要实现成功的转型就必须改革要素价格体系。合理的要素价格体系和环境价格,必然使“资源依赖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到“创新驱动型”发展模式的道路上来。对于改变粗放的发展方式这一艰巨的任务来说,完善的要素价格体系,具有“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刘志彪,2008)

运用哈丁的“公共地悲剧”博弈模型分析

如果政府发出的信号是扭曲的,企业根据利润最大化原则,将本应由企业内部承担的成本由社会来承担,这就是公共地悲剧,使资源经常被过度使用。

考虑一个有n个企业的社会,所有企业都利用全社会的公共资源(例如公共的河流、空气等)。社会中企业利用资源的总量为G=g1+……gn(gi为企业i利用资源的数量)。企业利用一种生产要素或环境资源的成本为c;一个企业利用资源的价值为v(G)。资源利用的上限为Gmax;当G 0, 但G>Gmax时, v(G)=0。当G

由于最初的生产要素和资源条件似乎是无限的,再多利用一点不会对社会产生太大的影响,但是当利用的生产要素和资源已经多到恰好仅能维持时,再多利用一点就会对社会带来极大的损害,即对G

gi•v(g1+g2+……gi-1+gi+1+……gn)-c•gi(1),若(gi*,……,gn*)为纳什均衡,则对每个企业i,当其他企业选择(g1*,……gi-1*,gi+1*,……gn*)时,gi*必须使(1)式最大化,最优化问题的一阶条件为v•(gi+g-i*)+gi•v'(gi+g-i*)-c=0(2式), 这里,g-i*代表g1*+...gi-1*+gi+1*+……+gn*,将gi*代入2式,并把所有企业的一阶条件加总,然后除以n,得v(G*)+ G*•v'(G*)/n-c =0 (G*=g1*+...g n*)(3)

但是,全社会的最优选择用G**表示,应满足 Max G•v(G)-G•c

0≤G ≤∞

其一阶条件为v(G**)+G**v'(G**)- c = 0(4 )

比较(3)与(4)可知, G*>G**

即,每个企业在纳什均衡状态下,对资源利用总量的和高于全社会的最优选择,也就是说,对于资源的使用过度了。

结论

在我国,发展方式难以转变主要是因为制度结构的粗放。所以要从根本上彻底转变发展方式,必须切实转变发展的制度结构,从制度层面割裂对粗放的发展方式的支持与强化。而关于制度的变迁,有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旧的发展路径,在缺少体制机制创新支持的前提下,会使经济系统在旧的慢性轨道中运行,并且在文化、习俗、利益刚性的前提下,出现路径依赖并且得到不断的“自我强化”。

从制度层面考察,增长方式能否切实有效的转变到可持续增长的轨道上,关键在于要素价格体系的改革。这进一步涉及到发出信号的主体问题(市场还是政府)和信号本身的真实性问题(真实的还是扭曲的)。只有生产要素的稀缺和资源环境的巨大压力通过市场充分转变为正确的价格信号,才会从根本上改变目前市场主体依靠扭曲的价格信号作决策时,对于要素的过度掠夺性使用。

参考文献:

1.刘志彪.制度、技术与市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三维结构[J].南京大学学报,2008(3)

2.罗伯特•吉本斯.博弈论基础(中译本)[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第6篇:科技发展的动力范文

关键词:焊接残余应力钢岔管振动时效 X射线衍射法法消除率

中图分类号:TV7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前言

尼勒克一级水电站位于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尼勒克县境内,是新疆伊犁喀什河规划中的梯级电站之一,位于喀什河中游尼勒克盆地。水电站装机容量240MW(4×60MW),共有四台机组组成,采用一管四机的布置方式,主管和支管之间通过3个岔管连接,电站发电水头187.97m。其中1#岔管(φ5600mm渐变至φ3900mm,壁厚38mm)母材材质为WH80QD,2#、3#岔管(由φ3900mm渐变至φ2700mm,壁厚34mm)母材材质为WDB620D,以上三个岔管的部分环缝及月牙肋板的组合焊缝在安装现场完成焊接(在钢管制造厂已组装成大节)。

水电站钢岔管焊接时,由于局部加热而造成焊件上温度分布不均匀,不可避免的导致焊件在焊后产生残余应力,残余应力的存在将直接影响到钢岔管的质量及使用性能。根据试验及在焊件上进行的实际残余应力测试结果来看,其焊接残余应力最大值基本都接近或达到材料的屈服极限。残余应力的存在对钢岔管的性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工程上常用的消应方法有整体或局部高温回火、振动时效、整体水压试验等等。由于岔管体积较大,高温回火很难进行。整体水压试验是通过对岔管施加一定的水压静载荷,通常是正常工作压力的1.25倍,使岔管工作应力与残余应力叠加,超过屈服强度的部分由于钢材的屈服而松弛,从而达到削减焊接残余应力峰值的目的。振动时效是利用激振器的振动引起钢岔管的共振,振动产生的动应力与残余应力相叠加超过某种位垒,使得材料中发生大量的位错滑移,产生微区塑性变形,使较高的残余应力得以释放。采用振动时效不但可以消减峰值残余应力,还可使残余应力分布均化,这种方法处理时间短,适用范围广,能源消耗少,经济成本较低,故在水工金属结构消应方面应用越来越广泛。

2. 项目内容

振动时效消应项目包含以下2个主要内容:

(1)对岔管进行振动时效处理,依据标准对振动时效的效果做出定性的评价。

(2)振动时效前后分别进行残余应力测试,通过对振动时效前后残余应力状况的分析对比,对岔管的残余应力水平进行定量的评价。

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采用的标准:

(1)JB/T5926-2005《振动时效工艺参数选择及技术要求》

(2)JB/T10375-2002《焊接构件振动时效工艺参数选择及技术要求》

(3)DL5017-2007《压力钢管制造安装及验收规范》

(4)GB/T7704-2008《无损检测 X射线应力测定方法》

3. 振动时效消除残余应力的原理及优点

振动时效,它是指夹持在工件上的激振器产生周期性激振力,在其作用下,使构件达到共振状态,松弛工件的残余应力,保持工件尺寸稳定的方法。振动消除应力实际上就是用周期的动应力与残余应力叠加,使构件局部产生塑性变形而释放应力。残余应力是作为平均应力提高周期动应力水平而起作用。振动处理是对构件施加一交变应力,如果交变应力幅与构件上某些点所存在的残余应力之和达到材料的屈服极限时,这些点将产生塑性变形。如果这种循环应力使某些点产生晶格滑移,尽管宏观上没有达到材料的屈服极限,也同样会产生微观的塑性变形,况且这些塑性变形往往是首先发生在残余应力最大的点上,因此,使这些点受约束的变形得以释放从而降低了残余应力。这就是采用振动时效消除残余应力的机理。

经过振动处理的构件其残余应力可以被消除30%以上,高应力区消除率比低应力区大。构件经过振动时效后,可以提高使用寿命,降低应力腐蚀;根据国内有关研究资料表明,振动时效处理的工件的抗静载荷变形能力提高35%以上,抗动载荷变形能力可提高1-3倍,因此,振动时效可以提高构件抗变形的能力,稳定构件的精度。振动时效它不受构件大小和材料的限制,从几十公斤到上百吨的构件都可使用振动时效技术。振动时效通常仅需很短的时间即可转入下道工序, 振动时效可节省时间、能源和费用。被广泛应用于冶金、机械行业焊接等金属构件的时效处理。

4. X射线衍射法应力测试原理及优点

X射线应力测定方法是利用X射线衍射测定试样中晶格应变求出工件表面应力的方法。随着技术进步,出现了便携式X射线应力测定仪,体积小、重量轻,操作简便。属于无损测试,振动时效前后可以原位复测,便于对比。由于测点比较小,测点分布可以比较密集,因而能够测定焊缝与热影响区残余应力分布曲线;而振动前后同一截面残余应力分布曲线的变化最能反映振动效果。由于这些优点,使X射线衍射法残余应力测试技术在工程现场应用越来越广泛。

5. 钢岔管振动时效方案及结果评定

尼勒克水电站岔管体型较大、1#的岔管重量达110吨,材料WH80QD高强钢。岔管的制作拼焊工作在安装现场完成。3个岔管各自独立分开,通过支撑物与岔管之间加垫橡胶垫,保证岔管与原支撑脱离刚性连接处于自由状态,从而达到振动时效要求(以1#岔管为例)。

1#岔管各激振点及相应拾振点位置示意图如下图所示:

说明:

①图中方框表示激振器位置(均为岔管下部管壁内侧),并用大写字母A、B、C、D、E表示激振点顺序号;

②图中实心黑点表示拾振点位置,并用小写字母a、b、c、d、e表示与激振点相对应的拾振点顺序号,例如a表示与激振点A相对应的拾振点。

以1号岔管A点为例本次振动偏心档设为2档,最高转速为6000rpm,时效时间为8min。扫频后,设备自动选在5520rpm处进行振动时效,对比时效前后a-n曲线可知,时效后a—n曲线振幅升高,a-t曲线最终变平,根据JB/T5926-2005《振动时效效果评定方法》的第5.1.2款之规定可定性判定该次振动时效取得了效果。

依据标准,通过两种方法进行评定,采用参数曲线观测法进行定性评定和采用残余应力测试进行定量评定。岔管各激振点振动时效前后的扫频曲线发生了变化,加速度转速曲线(a-n曲线)左移,振幅升高,说明固有频率下降,阻尼减小;加速度时间曲线(a-t曲线)也发生了变化,其加速度幅值升高或降低后最终趋于平稳;根据JB/T5926-2005《振动时效效果评定方法》的第5.1.2款之规定可定性判断1#岔管的振动时效均已取得效果。

6. 钢岔管残余应力测试方案及结果评定

根据钢岔管焊缝分布情况, 1号岔管7个测区,编号为:1-1测区~1-7测区,测区具置详见下图。

为评价消应效果,对于焊接残余应力较高的点在振后进行了复测,振动时效前后测试结果汇总见下表。

为对钢岔管振动时效前后焊接残余应力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按照 JB/T5926-2005《振动时效效果 评定方法》要求,取各测区峰值应力测点的应力平均值作为评价依据。

对于1#岔管,取1-1、1-2、1-4、1-6测区振前残余应力峰值计算振前残余应力平均值,公式为:

振后残余应力平均值为:

则应力消除率为:

7. 结论

依据JB/T5926-2005《振动时效工艺参数选择及技术要求》、JB/T10375-2002《焊接构件振动时效工艺参数选择及技术要求》、DL5017-2007《压力钢管制造安装及验收规范》的规定,通过对振动时效前后的残余应力状况测试做出的定性和定量效果评价达到上述规范的要求,尼勒克电站钢岔管振动时效消应工作取得圆满成功。

第7篇:科技发展的动力范文

1、通过本次活动提高对高效课堂的再认识。

2、通过本次活动进一步提高校本教研能力。

3、通过本次活动使我们的年轻教师尽快走向成熟。

4、通过本次活动提升我们对课堂的反思能力。

本次活动历时半个多月,从准备到展示到今天的评课结束,各个教研组通过集体备课,到试讲再评课,再修正,反复锤炼,既体现了团队精神,又提升了集体备课的水平,也使讲课教师得到了锻炼。本次活动各位教师踊跃听课达500多人次,积极参与评课,收选评票108张,不言而喻,本次活动的任务已完成,目的已达到。

二、听课后所引发的几点思考

1、以生为本的课堂才是有活力的课堂,才是有生命力的课堂。

以生为本是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把问题交给学生,把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去思考、去交流、去合作、去探索。

当然,这里的提问是关键。

比如,刘瑞芳老师的《从算式到方程》整个课堂设计了15个大问题和若干个小问题,全部由学生自主作答,问题的设计是一环紧扣一环,环环相扣,教师简炼精准的语言起到控制课堂节奏,调节课堂气氛,调动学生思维的作用,整堂课一气哈成,效果极好。

这15个问题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极好得展现了知识的生成与发展过程,问题之间的思维连续性让学生不由自主的饶有兴趣地去思考,去探究去解答。

随着问题的解决,学生之间的交流,本节课所达成的目标自然完成,这个目标就是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

王杰老师的《美国南北战争》也体现了这一点,王杰的问题设计前后存在逻辑连续,是用演绎推理的方法来教会学生读历史、来讲解历史,来享受历史,来反省历史。历史课本来就是应该这样来上的。

以生为本就是教学中要面向全体,一节课下来,让每位学生都有收获和进步。

比如刘萍老师,汪宏志老师的课让每位同学都有发言的机会,学生的发言面宽。

又比如,刘瑞芳老师的课专门为学有余力的学生设计了一个拔高问题(鸡兔同笼问题)课堂既富弹性又有张力。只有以生为本,三年以后,我们的学生才有后劲,我们的尖子生的苗子才厚实,我们的学生才不会两极分化。我们的学生才乐于学习,有兴趣地学习。

2、课堂评价是提高学生能力和兴趣的法宝。

课堂评价就是对学生课堂中的回答问题,参与活动。师生交流、生生交流,教师所给予的评价(也只能说是点评)。有时是语言,有时是动作,有时是眼神。比如刘瑞芳老师课堂上的掌声以及微笑地看着回答问题的同学并耐心地聆听,汪宏志老师分小组赛给一面小红旗,还有其他老师的“表现得很好”,“说得太好了”等鼓励性的语言。“不错,还有谁要补充的?”

“再读一遍试试看”,等启发性的语言。当然,课堂点评是一门学问,具有科学性和艺术性,老师们都在朝这方面努力在做,有这方面的意识,但仅仅是上面所说的作法是远远不够的。课堂点评并没有具体的模式和公式。比如鼓掌并不是人人回答完问题都鼓掌,每节课都要鼓掌。(掌声是给对问题的解答具有创造性学生的,是同学们不由自主的)。少用“很好”、“很对”等肤浅的词语。点评要有启发性,扩展性、延伸性。“点评”是融洽师生关系、沟通师生认知的桥梁,是联系师生情感的纫带,是教学是否成功的关键。课堂上的评价语言应该准确而得体,生动而有效,而这决非一日之功,它虽生于即兴,却根植于深厚的教学积淀和文化修养中。另外,批评、挖苦、嘲笑的语言,不能用到课堂点评中,请老师们高度重视。

3、完善的教学的设计(合理的课堂教学结构)是高效课堂的保障。

应该说通过各个教研组的集体备课,以上8节课的课堂结构都是合理的为一堂高效课提供了保障。这里无需要展开,希望以后各教研组加强这样的集体备课研究,形成成果。我有这样的想法,通过这样的研究,每学期完成一部分教学设计,几年后完成所有学科内容的每课时的教学设计是不愁我们上不出高效课了。

4、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是实施高效课堂的必要条件。

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和教学的实施者。在备好课的同时,还要不断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当然有时也是一种经验的积累,这次讲课的刘萍、周盼、张南三位教师本身的素质还不错,具备扎实的学科功底。由于才参加工作,表现出较为青涩是难免的。随着经验的不断积累,他们会逐渐走向成熟。就拿刘萍老师的这一节课来说,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是比较合理的,既注重了内容的教学,也重视了形式的教学。通过学生自读课文来挖掘人物的面貌、性格和内心世界。通过通读课文来感受作者所要表达的精神实质。通过品读课文来体验语感和美词、美句、美文。通过细读来品尝写作技巧与方法。

我们把前面两点称为内容的教学,把后两点称为形式的教学,语文课应该同时重视这两方面的教学,根据不同的课文略有偏重。当时刘萍在上课时,可能太注重多给学生发言的机会,在课堂的调控上没有做到恰到好处。内容的教学上花的时间过多,以至于在形式的教学上匆匆忙忙,效果降低,实际上越是后来越出彩。这节课因为在进行语言教学时,预设性的问题逐渐减少,生成性的问题不断增多,这里就需要教师的教学机智参与其中处理问题。如她在试讲时,在进行以“家是什么”为题写一句话的环节时,有一位学生说“家是温暖的”一时卡壳,教师及时补充:“摇篮、港湾”。当学生表达的语言太生活化、太口语,教师建议用词语进行修饰等,这时就可看见教师和学生融为一体了。这样才能上出高效课堂。

5、开展听课、评课活动是提升教师素质的捷径。

第8篇:科技发展的动力范文

关键词:最近发展区理论;旅游英语;口语;课堂活动

【中图分类号】G420

高等教育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给予了高度重视,而职业技术院校主要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具有高度重视。因此,对技术院校而言,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旅游英语口语教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但实际教学中却存在诸多问题。由于学生英语基础普遍很薄弱,自我学习能力比较差,且教学手段及方法比较陈旧,导致教学质量与效率十分低下。

一、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含义

“最近发展区”(ZPD)是维果茨基在二十世纪初提出的新概念,其内容是儿童在发展的某个阶段中,在接受他人指导的情况下,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自己在独立活动中解决实际问题时,产生的差异。最近发展区概念描述了儿童智力可能达到或者发展的水平,采用此概念解决教学和发展的关系问题,能够获得很好的效果。维果茨基根据自己对高级心理机能的研究结果,并对可以解决教学策略、内容、方法问题时应以的教学与发展的相互关系问题进行了具体分析,他认为,教学的本质不仅仅是训练儿童的内部机能,还要最大限度的激发儿童的心理机能,因为儿童的心理机能在此阶段处于正在发展、但不成熟的阶段。对此,不仅要准确判断儿童现有的认知水平及发展水平,还要确定在教师指导后,儿童可能达到的结果以及其潜在发展水平。维果茨基认为,教育儿童要把握好最佳时机,也就是“最近发展区”。超出“最近发展区”的教学内容对于儿童来说,难度很大,同时,若降低“最近发展区”的教学水平,儿童也会感到十分乏味,因为这已经是儿童可以独立解决的问题,从而导致儿童失去学习兴趣。因此,只有开展适合儿童“最近发展区”的教学活动,才能激起其学习积极性。

最近发展区的实质内容是儿童在发展的目前阶段,暂时没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借助他人指导或者合作后,能够学会解决问题。对此,维果茨基认为,儿童和周围的环境融入之后,学会和他人进行交往、合作之后,才能更好的成长、发展,且在“最近发展区”开展教学活动,能够促使儿童的内在发展过程更加丰富。人们根据维果茨基的这一理论不断深入研究,在发展的基础上也产生了合作式互动学习方式。

二、合作互动式学习

通常情况下,课堂上有两个主体,即教师和学生。科学、有效的课堂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互动过程。实际中,普通的课堂教学活动是教师主动教、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要想确保课堂教学质量最大化,需要转变这种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师必要的指导下自主学习。维果茨基强调社会交往,交往过程中成人或者心智更加成熟的同伴对学生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将此理论应用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可以促进学生或者师生之间的进一步交流。因此,教师组织课堂教学活动时,要重点解决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实现合作互动式学习,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及学生的学习效果。

一般情况下,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每个小组成员都会有强烈的依赖感,学生之间彼此依赖、互相交流,也会产生一定的信任感及责任感,每个成员都要学会承担学习任务。同时,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每个小组成员都要和他人进行交流,并能够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想法以及思路,学会倾听他人意见、接受他人的见解、欣赏他人;小组成员还要彼此理解,针对不同的意见,学会分析,更好的解决思想上的冲突,共同决定最终结果,整个小组共同合作,独立解决学习中的问题,以确保活动可以顺利结束。互动可以促使学生的学习更加有效。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进行互动,能够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为有效学习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从而激起其学习动机,提高学习兴趣。

三、旅游英语口语课堂活动的设计与实践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学习基础差,学习自觉性也比较差,针对此情况,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特点,激起其学习兴趣。心理学家进行大量实验后,其研究结果表明,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具备的相关知识的基础,能够决定其学习成绩。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才会更好的集中精力去思考、学习。对此,英语教师要对学生的整体情况有所了解,通过掌握起原有的知识结构及水平,才能做好相应的课堂教学工作。此外,学生的个性特点也会影响其学习兴趣及动机,教师在英语教学中,要采取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比如开展多媒体教学、录音、教学录像等,可以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在教学内容上,主动汲取知识。如此一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其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2、创设活动情境

人在特定的环境、背景或者氛围中,会不自觉的进入学习状态。因此,建构主义者大力提倡情境教学。情境教学可以使学习活动在和现实情境比较相似的环境中发生,此方法可以解决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出现的某些问题。因此,学习内容要以真实为主,并创造和现实十分相似的问题情境,在此基础上,教师也要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技能,使其独立自主的完成教学任务。比如,在英语口语课堂上,教师可以将教室布置为超市的样子,让学生自己扮演销售员、顾客,如此一来,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其中,在英语口语表达中,逐渐提高其口语能力,并加深对商品单词和各国货币的记忆,为其将来的社会实践打下基础。

3、师生互动

学生要提高学习效果,关键在于要有学习的积极性。师生关系的转变,对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开展合作学习,可让教学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从传统教师教,学生学的模式逐渐转变为教师指导、学生参与的课堂教学过程。教师的角色由以前的“智者”转变为“指导员”,通过安排设计整个教学环境,关注教学进程,更好的解决学生和新的教学内容的矛盾。在整个合作互动性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对各个学习小组予以指导或者帮助,有更多的机会和学生直接接触,并单独交流,利于师生关系的构建,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消除传统教学模式,造成的学生和教师之间的距离感,不仅可以缓解学生在教师面前的胆怯心理,还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4、生生互动

合作学习能够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增强学生的个人意识,利于和谐生生关系的构建。合作学习通常都是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的,虽然小组成员在年龄、性别、认知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但他们在合作的基础上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因为小组学习中,每个学生都要承担相应的学习任务及责任,比如组长、记录员或者回答问题者,每个学生都不可能袖手旁边。小组成员不仅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还要为小组同伴的学习负责。在整个合作学习活动中,学生讲述自己观点的同时也要认真倾听他人的看法,输出、输入的过程,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锻炼其思维方式及能力,还能够锻炼其交际能力,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同时,小组合作学习是一个集思广益的过程,大家可以各抒己见,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增强其主体意识。长期坚持下去,学生的思维方式会有很大变化,也会对学生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在学习中劳逸结合。除此之外,合作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将学生个体之间的学习竞争转变为小组之间的竞争,能够有效降低学生的学习焦虑感和学习压力,小组成员之间的支持与鼓励会让学生有归属感。当教师面向全体学生授课时,学生之间是个体竞争的关系,小组学习时学生则形成了“组内合作、组间竞争”关系,小组成员互相依赖、共同合作,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学习的信心,如此一来,利于学生合作精神、团队协作精神以及集体观念的培养,并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学习中,每个小组成员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都有差异,在学习上可以互相启示,能够缩小部分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距离,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更好的发展。

5、开展多元化动态学习效果评价

维果茨基在最近发展区理论中提出,评价除了反应学生现有、已经达到的水平,还要能够反映学生在他人指导或者帮助下能够达到的水平。这一先进的思想,对新的评价理念产生了很大影响,促使动态评价思想应运而生。动态评价理论能够指导中职英语教师在开展口语教学时,有效采用“前测验-教学介入-后测验”的程序,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持续性评价,还可以和学生进行有效沟通,充分了解学生在学习前后的认知能力的变化,了解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对学习内容的迁移情况,进而提供利于学生最近发展的教学介入模式,实施科学、合理的教育干预。

对学生的英语口语进行评价时,包括的方面比较多,比如师生共同评价、评价对象的选择(小组或者个人都可以)、学生自我评价等,评价内容有学生对英语口语学习的态度、进步情况、参与积极性、小组合作水平以及活动效果等。评价方法要灵活,可以是自评也可以是他评,或者将两者结合在一起。教师进行综合评价时,要确保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及时表扬学生,对其存在的不足之处要准确指出,鼓励学生在下次活动中更好的表现。

四、结语

“最近发展区”作为动态发展体系,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仅要关注发展区域的质量,也要确保其可以得到更好的发展。采用“最近发展区”理论开展教学活动,能够很好的实现教学目的,促进师生关系、生生关系,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由于“最近发展区”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而言,都有不同的要求,且旅游英语口语实践性很强,因此,教师要开展多样化教学活动,因材施教,更好的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张娜.最近发展区理论关照下的英语精读课教学[J].价值工程.2012(18).

第9篇:科技发展的动力范文

关键词:科技发展;贫富差距;传导机制

中图分类号:F04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1-0018-03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科学技术的发展贯穿于生产力的劳动工具、劳动对象和劳动者等全部要素,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为人类在较短的时间内创造更多的财富提供了可能,进而推动人类社会的迅速发展。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一方面得益于人们收入差距的扩大,另一方面又更进一步地拉大了人们的收入差距,成为贫富差距扩大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科学技术的发展是贫富差距扩大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谁能拥有科学技术或者将其应用于劳动工具、劳动对象和劳动者自身等生产力要素,谁就将拥有巨大的财富,反之,谁就将陷于贫困。科学技术在扩大贫富差距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从历次科技革命来看,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全球范围内加速了发达国家财富的急剧增长,扩大了全球范围内的贫富差距。以蒸气机为标志的第一次科技革命催生了资产阶级统治的资本主义制度,带来了完全占有生产资料的资产阶级和毫无生产资料的工人阶级之间的巨大贫富差距;以电气化为标志的第二次科技革命引发了第二次产业革命,大规模的企业合并运动推动了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进一步扩大了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之间的贫富差距,同时也扩大了垄断资产阶级和非垄断资产阶级之间的贫富差距;以电子技术为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掀起了第三次产业革命浪潮,促使资本主义进入到国家垄断阶段,垄断的资产阶级获得了政治主导地位,为收入差距的扩大提供了“合理”的解释和保障;以生物、信息网络技术为主体的第四次科技革命,促使资本主义呈现出向国际垄断阶段过渡的趋势,以跨国公司为主导的国际垄断则不仅为其母国带来了巨大的财富,而且更进一步地控制着其子国的各种资源甚至经济命脉。

随着我国加入WTO及市场进程的加快,也不可避免地卷入了全球化的浪潮,也使我国深刻体会到了科技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是综合国力的关键因素。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推动了各国之间贫富差距的扩大,而且在一国范围内造就了一批凭借科技进步而拥有巨大财富积累的群体和地区,以致国内贫富差距呈扩大趋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在以“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为基本国策指引下,必然出现地方政府一切工作以生产力为指挥棒的现象,过度地追求效率至上。科学技术的发展是生产力得以快速增长的核心,因此拥有科学技术就必将拥有快速增长的生产力,进而朝着快速积累财富的方向发展;相反,则朝着贫困积累的方向发展,最终导致了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扩大。据世行驻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郝福满(Bert Hofman)分析发现,在当今,中国明显比以前富裕的同时,中国的穷人却更加贫穷。资料显示,在2001―2003年的两年间,中国经济以每年接近10%的速度增长,但13亿人口中最贫穷的10%人群实际收入却下降了2.4%,而同期最富有的10%人群收入增加了16%以上。从全国范围来看,中国人民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的一项调查表明,基尼系数从改革开放初期的0.2,迅速扩大到目前的0.53左右;东、西部的城镇居民收入由1978年的1.6倍扩大到2006年的2.4倍左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改革开放之初的2.37∶1扩大到2006年的3.28∶1;我国职工收入最高行业和最低行业的工资比由1978年的1.38∶1扩大到2005年的5∶1,若包括高收入行业的奖金和工资外收入,则行业收入差距更大;据统计,研究生文化程度就业者的工薪是小学文化程度就业者的15.1倍。

二、科学技术与贫富差距扩大的传导机制

谁掌握了先进技术,谁就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转让先进技术,保持其在技术上的控制和垄断地位,掠夺落后地区的廉价资源和劳动力,以积累更多的财富,造成了贫富地区差距的进一步拉大。科学技术越是发展则给发达地区带来更高的收入,而落后地区囿于自身条件只能与科学技术发展带来的好处擦肩而过。科学技术发展为什么会扩大贫富差距?为什么贫穷的地区(个人)不能参与到科学技术的发展过程中来,从而达到跨越式的发展,赶超富裕地区?现从以下两个方面分析科学技术发展与贫富差距扩大之间的传导机制问题。

(一)科技发展水平的差异扩大了地区贫富差距

1.从静态的角度来看,科技水平的差异通过市场机制的放大作用扩大了贫富差距

在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之间已经存在着巨大的科技发展水平差距,后者则大多科技水平和科技能力较低。统计数据表明,我国东部沿海的科技能力远远超过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全国科技力量和科研成果基本为发达地区和大城市所控制和垄断,控制着全国专利的80%以上。它们一方面通过技术转让或输出对落后地区实行经济扩张,索取直接费用和种种间接费用;另一方面通过附加各种条件,掠夺或者控制落后地区的自然资源。科技发展水平高的地区向落后地区进行技术转让,获取高额利润、占领市场和原料来源,而落后地区往往必须支付远高于其经济实力的各种购买费用,甚至根本就没有财力获得科学技术发展的成果。发达地区的科技优势和对先进技术成果的垄断是国内贸易和投资利益分配不平等的关键因素之一,也是科技发展导致贫富差距的最重要因素。从根本上说,科技发展差距是造成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2.从动态角度来看,科技的发展通过对生产力要素的直接作用扩大了贫富差距

有以下三个原因:

第一,科技的进步通过对生产资料和生产方式的作用引发产业结构的变化,导致新产业的出现和旧产业的分化、组合和退化、消失,新的社会分工出现。新的社会分工必将带动社会组织结构的重新分化和整合,创造出新的职业和职位,淘汰旧的职业和职位,促进人才流动和社会资源的重新分配。根据配弟――克拉克规律,第一产业的产值份额和就业比重将随着经济大发展呈现下降趋势,而第三产业则呈现增长趋势。科学技术的发展加速了这一进程,由此也加快了社会就业结构的快速变化,各种职业角色的更迭带来了财富占有数量的变化。由“低级职业”向“高级职业”转变则带来了收入的迅速增加,相反则出现了财富的快速萎缩,贫富差距由此形成。

第二,科技的进步通过对劳动者的作用,引发生产要素价值的变化和内涵的延伸,使知识成为资本,给那些具有稀缺性知识和技能的人带来了竞争优势,从而成为了资本拥有者,获得了更高的收入。但是,落后地区最主要的资源禀赋在于拥有大量的低级劳动力,科技的发展在短期内只能带来更高的失业率,导致这些地区收入水平的进一步下降。

第三,科技的迅速发展不仅增加了落后地区推广和利用科技成果的成本,而且其时滞效应又加大了落后地区实现赶超战略的难度。因此,发达地区持久地处于科技进步的前沿,而落后地区一直扮演着追赶的角色,差距越拉越大。

(二)收入水平决定了科技发展水平

市场经济条件下,科学技术的拥有者处于交易的主导地位,科技市场往往是卖方市场。买方往往要通过相对于自己收入较高的成本获得其使用权,穷人相对于富人而言更难获得科学技术的使用权。随着经济的发展,发达地区凭借其经济优势、人才优势和消费环境等优势进一步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大力发展高新科技及产业,从而进一步稳固其垄断地位,为富人带来了更多的财富;而大多数欠发达地区由于收入水平低而导致的教育落后和环境不利等因素,难以形成科技发展的动力,更难以实现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最终在社会分工中处于劣势,与发达地区之间的科技发展水平的差距进一步扩大。

看到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人们的收入水平呈正相关关系时,大多数学者认为落后地区要赶超发达地区必须施行跨越式的科技发展战略,最终缩小与发达地区的收入差距。但是,从我国目前情况来看,落后地区欲通过发展科技来缩小贫富差距至少存在以下壁垒。

1.市场壁垒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市场主体以追求利润为最终目标。落后地区的科技产业在市场组织规模、范围经济、产业集聚、专业分工等方面都不如发达地区,缺乏竞争力。因此,科学技术难以在落后地区取得发展。

2.资本壁垒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几乎不可能从日常的实践中通过“试错”而得来,只有在大量学科知识积累的基础上,通过先进的仪器设备和实验中心进行大量地消耗性实验中产生。因此,落后地区劳动力的数量优势在发展科学技术方面难以显现;同时,由于其收入水平低,资本积累少,一来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购买发展科学技术所需的各种必备资料,二来没有足够的资本购买先进的技术进行模仿创新,最终难以突破发展科学技术的资本壁垒,也就不可能通过发展科学技术来改变其收入水平低的状况。

3.人力资本壁垒

落后地区往往教育基础薄弱,人力资源素质差以及科技人才流失严重。因此穷人欲通过劳动来改善与富人之间的贫富差距也愈显困难。同时,人力资本与科学技术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也使得落后地区或者穷人的赶超战略难以奏效。科学技术最终还是属于那些人力资本较高的地区和个人。虽然部分低收入群体对教育投资十分关注,但贫困制约着他们对教育投资的支付能力以及他们享有教育机会公平性。收入水平低对人力资本形成的制约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获得学习的机会不均等;二是所享受的教育条件的不均等。如部分贫困家庭的子女会因为负担不起读书的直接成本和机会成本而不得不放弃接受教育的机会。

4.环境壁垒

贫富差距不仅是科技发展的结果而且是科技发展的动力。在落后地区,一是由于其他要素的匮乏,人们收入大多来源劳动要素,贫富差距不大,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不足;二是发展和购买科技需要较高的直接成本和机会成本,导致人们普遍存在“搭便车”的心理,科技进步的对外依存度普遍偏高;三是各项基础设施和政策环境不能满足科技创新和科技应用;四是一些发达地区或企业利用其在高科技产业的垄断地位影响落后地区的产业结构、市场结构和政策导向,使落后地区成为发达地区的市场和原料的来源地以获取最大的利润,阻碍了落后地区的科技发展。

三、政策建议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前总裁康德苏在联合国贸发会议第十届年会上发表讲话说“不断扩大的贫富差距,特别是发达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之间的巨大差距,已经使人类面临道义问题和潜在的爆炸性问题。”他指出?押“如果听任贫富差距继续扩大,那么,贫困问题会引起社会动荡和冲突,最终破坏社会秩序。因此,不能再对悬殊的贫富差距坐视不管。”①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时期,应该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科学合理地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努力创造公平、公正、公开的经济社会环境。

(一)创造公平的教育机会

教育是现代化社会增加人力资本的主要手段,是现代科技进步的推动力。调整国家教育资源内部分配、城乡分配、区域分配格局,构建一个覆盖全体劳动者的技能培训网络和体系,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水平,以适应科技发展对劳动力素质的需求,缩小地区人力资本差异,从而降低科技发展水平的差异,最终实现地区收入水平的合理均衡。

(二)建立、健全国家相关制度

建立、健全国家相关制度,鼓励发达地区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扶持落后地区消化和吸收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落后地区科技发展水平,促进地区收入差距的缩小。也就是要在对科技创新的激励与贫富差距的控制之间寻找一个均衡点。

1.税收调节

通过新增和调整相应税制,调节地区间收入过分悬殊的状况,促进社会公平。如,试行遗产税、征收高额累进税制等。

2.完善科技管理体制

推进落后地区政府科技管理机制创新,加强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最大限度地激发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创新科技研发的投融资体制,通过多渠道全方位引入科技发展资金和政策引导,突破科技研发的资本壁垒。

3.完善人才流动制度

改革现有的户籍制度,从根本上改变现有的劳动力迁移模式,为落后地区提供公平的政策环境,以让其改变自身发展路径,实现财富的更快积累。改革现行人才流动管理模式,降低人口迁移的成本,使迁移人口在迁入地得到应有的保障,是从根本上改变落后地区科技水平低和收入少的局面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 唐晓云,赵黎明.论现代科技革命在转型时期社会分层及流动中的特殊作用[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1):163-165.

[2] 胡鞍钢,熊义志.我国知识发展的地区差距分析?押特点、成因及对策[J].管理世界,2000,(3):5-17.

[3] 谢静.论中国贫富差距的现状、原因及对策[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增刊:17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