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环境设计起源范文

环境设计起源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环境设计起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环境设计起源

第1篇:环境设计起源范文

关键词:建筑;设计;功能;形式

中图分类号:J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1-0037-01

一、图书馆周边环境的视觉质量

青岛大学图书馆是校园视觉的焦点,在图书馆周边环境中,百卉广场起到了衬托的作用。

我们的校园需要有景观设计,但在大学校园环境中,应在设计方案中考虑环境的视觉质量。何为景观?景观,是第一眼我们觉得它好看,当从它身边经过的时候,又能倒回来继续观赏它。景观设计必须考虑诸要素之间、人与环境之间的各种关系是否合理、妥当;作为设计者,则应考虑景观的造型、空间及色彩,使人在视觉、听觉、触觉等诸方面都得到享受。因此,环境的视觉质量对一个学校的形象会产生持续的影响。

二、建筑的功能与形式

建筑的本质是功能性的,建筑审美必须与它的功能结合在一起,由居住它、使用它的人来体验和判断建筑有无审美价值。任何一个只强调美学或只强调功能性的建筑师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建筑师。图书馆具备了报告厅、阅览室、借阅室以及自习位等等一系列的功能需要,但在卫生间的设计上存在问题,特别是一楼卫生间。首先是它的位置不当,让一个不熟悉青岛大学的人想在这里找到卫生间并非易事;其次,卫生间内部的设计不合理,由于受图书馆外部造型的制约,其卫生间内部空间狭小且有不能充分利用的V形空间,只设计了两个蹲位,给人带来了不便。可见图书馆的整体造型没有很好的与其内部功能相吻合,没有很好地考虑到内部功能的需要,脱离了建筑设计的人性化。建筑的人性化应考虑建筑使用者的需求以及符合人的尺度,具体表现在考虑建筑的空间尺度、细部等。这里所说的尺度并非尺寸,而是一种对建筑体量的视觉估量和心理感受,它是对一幢建筑最基本的印象。建筑的尺度感把握恰当会给人一种亲切宜人的感受。再次,正对青岛大学校门的图书馆主入口是不开放的,这可能是基于管理方面的考虑,但设计出来的建筑功能如果不加以充分利用,难免会给人一种设计脱离实用的感觉。我们假设主入口是开放的,那么师生穿梭于图书馆主入口的阶梯之中,将给学校增添一份生气与活力。

三、建筑的“和而不同”

(一)建筑的“和而不同”

包豪斯创始人格罗佩斯主张:为机器生产的产品好好设计,提倡简洁、明快、实用及服务于大量生产。其中的包豪斯校舍教师典型的“方盒子”建筑,不可否认的是包豪斯作为特定经济条件下的产物,是为当时的经济服务的。以柯布西耶为例,为解决二战以后的欧洲大量住宅建设问题,柯布西耶开发了一套比例体系――“模度制”,但他本人的设计却不受模度制的制约,模度制只是一个工具,如果模度制让他的设计不好看,他会马上放弃这个工具。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一些大学校园,尤其是近些年刚发展起来的大学新校区,在规划校舍是,将节约成本作为一个重要的因素考虑在内,并一味地照搬甚至西化,由此便形成了大学校园建筑的“同”,没有把建筑的艺术性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在青大中心校区中,大多数的建筑仍然是方盒子建筑,建筑应该是艺术作品,建筑的问题不能靠艺术解决,但建筑的问题最终还是要靠艺术解决。虽然图书馆在风格上对这种方盒子建筑有所改进,但在艺术性上做得还不够。

要使建筑在艺术性上有所突破,首先要使建筑“和而不同”可以通过平面及立面造型两个方面来达到要求。

(二)从平面造型看建筑的形式美

建筑的平面形状基本有正方形、矩形、三角形、圆形等,或者是这些形式的跌跤、错位或自由组合,通过对几何体的平面构成可以使建筑形象更加丰富。青大建筑在平面造型上,青大图书馆采用几何形组合,打破了建筑的“和”,突出了艺术性。

(三)从立面造型看建筑的艺术美

立体构成对建筑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如日本建筑师桢文彦设计的Spiral,使建筑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青大图书馆虽没有采用立体构成的形式,但我们可以从设计的基本语言要素:形、色彩、肌理等方面考虑,可通过在建筑的顶部增加简单的几何形体来增强视觉质量,如慎行楼;在肌理表现上,可在立面上采用多种材质,如西院的国家重点实验室(科技馆),玻璃与石材的结合产生出了不同的肌理效果,从而使整个建筑看起来更加丰富。

四、结论

在大学校园中,建筑既要突出学院特色,还要从平面造型及立面造型上综合考虑以达到建筑的艺术性。面对校园建筑中的轻形式重功能现象,建筑的功能与形式的结合仍是我们要重点关注的。

第2篇:环境设计起源范文

关键词:环境设计;大学校园;老书院;环境精神;构建

The enlightenment of old academy to modern environmental design of campus

Zhaoping Fan

(Guizhou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Guiyang ,Guizhou,550025,China)

Abstract: The planning, site selection, spatial arrangement and environmental spirit of the old academy has an important inspiration to modern design of the campus. Through the analysis the natural beauty of the academy, the building itself, the meaning of the construction can present corresponding design for the modern university campus environment, architecture, spatial semantics, environmental characteristics and other aspects. The focus should be put on how to create more valuable spirit space.

Key words: environment design; university campus; old academy; environmental spirit; construct

老书院作为昔时的遗物,却延续着特定的历史生命。其文化理想、审美情调、精神语义充满了建筑的每个空间,渗透到一砖一瓦、一门一窗、一草一木。老书院蕴涵着深厚的建筑文化和高超的建筑艺术。它为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但有人认为,它留下的只是过往不复的历史气质和一些看得见的传统,它的建筑形式、营造方法、设计理念、功能区划对于现代大学校园环境来说相去甚远。因为现代大学校园环境承载的功能更加多样,建筑与环境空间层次更加丰富,人的行为和方式更加复杂,教育的目标、方式和对象也更加多元,现代人的审美和生活方式也与过去大相径庭。而实际上,老书院具有中国人精神文化上传承的价值。其方位观、伦理观、道德观、艺术观以及规划选址、空间语序、环境结构、景观艺术、文化意象等对现代校园环境设计都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一、书院胜境与现代大学校园的环境构架

书院既以传授知识为目的,也以陶冶情操、培养品德为归依。环境的美,不仅可以启迪文思,对生徒的人格塑造也具有重要的潜移默化的功用[1]。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因此,书院在选址上特别考究与细致。依山傍水,优美、宁静的自然环境是书院环境选择的重要取向。不少书院借山形之胜,水色之秀来给学子以道德上的启迪。书院的选址与朝向注重山水之胜有品德操行、隐士文化、功能需求、审美观念等原因。

以环境教育的观点看来,环境塑造人,整体环境及环境中的要素以及多要素形成的空间合力都具有重要的教育作用。老书院的环境观同样适用于现代大学校园的环境选择与规划。康奈尔大学《1985年校园规划指导准则》中有这样一段话:“十分重要的一点是:期望进屋入康奈尔大学的学生承认,在他们选择康奈尔大学的诸多理由中,校园环境是仅次于学术上杰出声誉的第二位理由” [2]。中外的著名大学几乎都有着优美的校园环境。如老书院一样,大学校园应尽可能选择远离城市生产、商贸繁荣区域。选址于城郊及山地,不但利于形成优美而幽静的校园环境,减少投入,也利于管理,并为城市建设节约国土资源,更为重要的是借助良好的自然环境实现安慰身心、增进健康、塑造人格、启迪才智、培育人才等目的。参照许多书院建筑与环境的融合手法,除了体育场地、广场及大型建筑建设的需要外,大学校园应尽可能依山就势,少作大的地形地貌改造。深圳大学的规划、建设就遵循了这一点。应能动地利用基地内的河流湖泊、绿化、山石、古迹等作为校园格局的构架。四川美院虎溪新校区算是这方面的一个经典案例,连庄稼、农舍、残墙都保留了下来。当然,现代校园也常常用人工的方式弥补自然的不足,或者直接强调人工美。另外,还应通过巧妙的手法,处理好校园内外环境“借”与“避”的关系。在设计中借鉴书院园林 “巧、宜、因、借”等手法,才有可能获得大学校园环境的生态平衡、自然气息和个性特色。

二、书院语境与现代大学校园的空间语义

书院语境是指书院的表意结构,也就是书院建筑的符号构成。中国书院建筑由功能性空间和非功能性空间(元素)两大部分构成。功能性空间主要包括讲堂、斋舍、食堂和藏书楼等,非功能性空间一般包括泮池、碑、文庙(或先贤殿)、纪念性祠堂等。这两类基本语汇构成了书院完备的富有象征意义的话语系统[3]。

虽然现代大学校园的建筑群体和空间环境较之老书院的建筑、庭院复杂得多,但其实在很多方面都能找到二者的对应和联系。现代校园环境也可分为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有教学楼、食堂和图书馆等建筑,还有水景、雕塑、纪念园等非完全实用的环境要素。书院的平面形式有规则式和自由式两种。而现代大学校园的平面布局也可有规则式、自由式、综合式等类别。

书院中的泮池、泮林、泮桥、碑廊、石坊等非常具有象征意义,成为学宫和书院重要的符号。书院的整体布局具有仪式性、象征性、纪念性特征。而较之老书院,许多大学校园暴露的是工业社会的肤浅和现代设计的苍白。许多大学校园中的环境要素和小品少象征意义,多实用和装饰功能,因此在具体设计中,应尽可能赋予空间特殊语义,从氛围上感染、精神上感召师生。同时,这类环境语汇应如老书院一样,按照一定的伦理、精神法则及美学、空间规则来排列和组织。鹅湖书院的整个建筑按照准备、入门、受教、崇礼四个意义单元来组织。通过这些形式手法可以总结出精神轴线、仪式轴线、历史轴线等概念。这种虚拟轴线运用于校园环境空间的组织中,比那种简单的视觉轴线来得深邃、含蓄、耐读。

虽然讲堂是书院的中心,但祭祀性建筑却是书院乐章的最强音,这说明中国书院建筑的文化特色是务虚高于务实,但这类建筑实际是有着极其重要的实在功用[4]。现代大学校园同样不应缺少纪念性空间等各种精神空间,以免环境空间缺失宣扬师道、实现感化、昭示历史、彰显底蕴、完善人格、仿效前人、劝诫规砺等功能。对于这种精神空间的设计,应借鉴书院的多重句法结构,综合运用纪念性建筑、古迹、雕塑、树林、石刻、图像、文字等元素,并以现代的方式表达出来。环境精神融入校园环境需注意三个方面:一是利用校园内独特的自然景观或建立独有的整体风格。如北大的未名湖、重大的民主湖已经成为学子心中崇仰的知识殿堂的象征符号。统一的建筑风格和环境特征形成纯粹的、震撼的视觉效果和整体鲜明的印象,在师生中建立起学校历史和文化学术的自信。二是强化纪念性环境的设置。以杰出人物、教育家雕像、纪念园、展示廊等环境设施,可以展示办学成就,促进学子领悟校园精神,获得学习动力。三是学校办学宗旨、理念在环境空间中的直接或含蓄表达。

书院以礼为经,以乐为纬作为语法规则来控制和创造精神空间的手法,转化到现代社会也是要规范学子的行为活动、建立正常的教学秩序与和顺的人际关系,因此对大学校园环境设计有着更高层次的教示。

三、书院艺境与现代大学校园的环境特质

书院是人类智性的纪念碑,是人类文化精神的象征,也是展示地方文化形象的窗口,它是同其它古典建筑及园林具有等量价值的艺术作品,典型地代表了一个地方特定历史时期的建筑艺术的水平[5]。

从艺术的角度对书院进行横向考察和纵向探索,除了中国传统建筑的一些艺术特征外,它还有以下一些特点:书院建筑、园林总体表现出浑朴、简淡、端庄典雅的艺术气质。部分地方的书院建筑地域风格鲜明。书院注重历史风格和文脉的延续,突出文化意象。把建筑的细部和艺术化处理放到首要位置,许多环境、建筑装饰部件多有隐喻和象征,是民间吉祥文化与儒家伦理文化的交融。建筑空间和环境空间巧妙融合,功能空间与自然景观展开亲密对话,平等而谨慎地对待自然环境。空间序列明朗、严谨、有序,空间形态张弛有度,收放适中,轻重有别。追求环境景观的意境之美。

到了现代社会,受众要求大学校园环境有着更高的品质和内涵,环境功能进一步完善和细分,场所精神与现代教育理念完美对应,环境、人、教育谐和发展。但一旦冠以“现代”二字,许多大学校园的设计、建设便热衷于场地规模的扩大,专注于物质功能的满足,着力于交通流线的组织,倾心于建筑样式的高、新、简,而忽视了校园环境的内质要求和核心价值。

反思一部分新建校园的环境设计模式,批判地继承书院建筑、环境设计的理念,并通过整合、提升、拓展,可以就现代大学校园环境设计提出一些基本的体会和主张。

1、环境格调和设计向度

大学校园的环境格调和工厂、商业区、医院、风景区不同。应该形成大学的根本气质和精神面貌的表情。不同的学校有着不同的人文内涵和精神特质。但总体格调应该亲切可人,尺度适宜,文秀端庄,宁静幽雅,生意盎然。但有的大学也会选择朴实、内蓄、严谨、凝重、宏伟、大气、外扬的格调。书院的空间氛围显得过于冷面,而现代大学校园环境必须通过空间与环境要素的处理,营造整体、丰富、生动、开放、严谨、有序的空间氛围。既要营造优美环境,又不能过度铺张和浪费。不能把校园打造成完全的景园,景观性压倒了文化性,必然影响教育、教学功能。同时,建筑体量不宜过于高大,否则破坏环境与建筑之间的友好对话与关照,脱离校园人群的正常感受。因此,必须把握好环境中各种设计的向度。

2、空间序列和空间组织

在建筑空间的组织上,也可能使用轴线,也可能没有轴线。从校园外的公共环境进入到校园内部,通过不同的环境空间逐步达到教学楼和宿舍,具有从公共到私用,从相对闹区到静区的变化过程。在空间序列设计中,或利用一系列的庭院空间,或利用空间的“收”“放”处理,都能使空间序列变得丰富。更耐人寻味的是建立一种自由而具有内在秩序的空间格局。不管是否使用轴线,按照开端、发展、、倒、结局等节奏模式来组织、引导空间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用核心式、发散式、模数化、网格式等空间布局方式。现代大学校园环境应采用富有启发性和引导性的序列式空间构成与组织方式,强调空间的有序流动与转换,形成一系列具有领域性与场所感的教育、休闲与交往空间。使各种空间自然对比,又运动地变化。既要符合信息社会对空间流通和开放的要求,又要保留传统空间亲切宜人的尺度[6]。

3、环境功能和人文因子

现代大学校园较之书院的的环境功能更显多样和复合,但就是南湖书院这样的乡村书院也考虑了观赏和娱乐的因素。现代校园环境的多功能性要求其空间必须具有多样性。应具有供师生交流、聚会、健身等公共空间,也应有供个人和小群体学习、思考、休憩等半私密或半公共空间。

现代校园环境须有浓厚的人文气息以发挥文化和精神的力量实现教育功能。可以通过文化、艺术等因子建立精神空间。云南大理学院的规划以“风、花、雪、月”为主题构思,结合了地域文化。要形成校园的人文气息和文化意象,还可以采用立体的、多方位、多种因素的综合。如通过建筑与环境的神圣感,环境小品(雕塑、绘画、碑刻等)的艺术感染,指示、展示、宣传设施的信息,运动的声音、读书声、音乐、广播,各种行为活动与人们的表情,植物绿化的象征等各种感官体验和精神感念的立体交叉,营造出强烈的人文气息。

4、空间节点和人性诉求

老书院十分重视入口区域的设计,认为那是世俗世界和高尚世界的分野,具有跨越蒙昧鸿沟,走向智慧大门的象征意义。同样,几乎每一所名校都注重大门的设计。无论是气势恢宏还是尺度宜人,无论现代还是古典,入口的设计都应当显得端庄、沉着。它需完成校园内外的过渡和示意,表露园区性质,彰显办学成就和教育理念,营造知识圣殿的神秘。由于发展的需要,许多大学入口需要新建或扩建,但很多学校都想方设法留存了旧有的大门,体现了新旧融合,文脉的延续以及对办学历史的景慕和尊重。

人际交往与教学同等重要,而广场是这种活动展开的最重要的载体。它还有集会、防灾、演出等功能。需要注意的是校园中不同类别广场中的人流、活动、氛围和要素组成都应有区别。一般还有作为学校象征的主广场。广场周边的建筑一般都比较重要。广场中或广场周边都会有各种艺术小品来共同形成这类空间的“场力”和场所精神。

校园的其它空间节点如读书区、休息区、纪念园、生态林、展示廊等不管功能有何不同,同样要和校园环境形成整体的设计,风格和形式应统一和有所照应。还应合理选择设置地点,处理好各个空间节点之间的分隔和联系。同时,需注重文化内涵和审美表达。良好的细部设计往往更能影响学子心性的修养。

另外,应注重师生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必须研究大学人群的文化取向、审美品味和生活要求。特别需要通过环境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注意环境与安全问题。注意以行为设置空间,以空间引导行为[7]。不能将设计师或某些领导的个人偏好强加到校园环境的规划设计中来。让师生参与设计甚至局部的施工是一种进步。人性化设计不能变成口号,它往往体现在细节关怀。

四、结语

老书院的建筑、环境设计方式,体现了充满智性光芒的美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无论是从书院的胜景、语景还是艺景来看,其对现代大学校园环境设计理念的借鉴作用最为核心地表现为环境精神、校园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营造。这一点是现代校园环境中最重要的设计因子,也是最难确立的一个方面。书院文化理想和审美情调以及文脉传承在环境中的融合和渗透也值得研究。书其建筑和环境细部装饰设计如何实现辅助教育、激励学子、伦理制约等方面还大有学问。以发展的眼光,结合当代教育的需求,运用现代环境、景观设计的前沿理念,继续走进老书院的历史、文化、艺术和精神空间,必然会获得更多感悟。

参考文献:

[1][3][4][5]万书元.古风――老书院[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1-51.

第3篇:环境设计起源范文

[关键词] 企业图书馆(室) 人力资源管理 知识经济

当我们步入21世纪的时候,同时也踏入了知识经济为主的时代,知识与信息无疑成为人们生存发展的最大基础。快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及广泛使用,使得社会前进愈来愈依赖技术的发展,现代化技术的广泛应用迫切需要更高素质的人才。知识经济环境下探讨我国企业图书馆(室)人力资源的管理逐渐成为我国企业图书馆(室)管理工作的核心。

企业图书馆(室)同公共企业图书馆(室)、高校和科研院所企业图书馆(室)一样,是我国企业图书馆(室)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大量的的知识、技术和信息,用来充实和更新自己的生产技术、管理手段和经营策略,并由此完成知识、技术和信息向物质财富的转化。企业图书馆(室)除担负科技图书的传播与管理外,还肩负着科技信息的管理工作,围绕企业的生产经营、技术进步,搜集整理和提供针对性强、价值含量高的科技信息。

在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近年我国各企业图书馆(室)管理人员工作特点和方式的内涵,随着现代科技发展正在逐步变化,这些变化直接影响着各企业图书馆(室)管理人员工作的质量,因此企业图书馆(室)管理人才的重要性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和企业管理人员所认同。很多企业相信通过企业图书馆(室)利用和管理,必会增加企业的竞争能力,提高企业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另外,由于知识经济的发展,对企业图书馆(室)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水涨船高,所以我们都应当认清并在工作中重视之。本文仅就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企业图书馆(室)人力资源管理的问题给予分析,希望大家一起探讨和思考。

一、企业图书馆(室)人力资源概念与内涵

“人力资源”一词最早是由美国当代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于1964年在《管理的实践》一书中提出的。人力资源和其他资源相比较而言,惟一的区别就在于这种资源是人,它拥有其他资源所没有的素质,协调能力、亲和能力、判断能力和想象能力。

21世纪是信息时代,随着知识创新工程的推进,作为研究所可持续发展的文献交流、信息传递的知识平台,企业图书馆(室)必将显现出多元化、专业化、个性化的优势。人力资源将成为提升研究所综合竞争力的关键,更是企业图书馆(室)发展的核心因素。因为企业图书馆(室)人力资源的数量、质量决定着其活力与发展水平。

一个单位,一个国家,乃至全世界,人才的竞争只会变得越来越激烈。在美国流传着一种说法:企业图书馆(室)所发挥的作用,5%来自企业图书馆(室)的建筑物,20%来自信息资料,75%来自馆员的素质。可见,在企业图书馆(室)创新服务中,馆员本身就是一种首要的、基本的资源,把馆员看成是资源,是人力资本,这是现代企业图书馆(室)管理思想中的一个重要理念。

二、当前发展企业图书馆(室)的意义

企业图书馆(室)及其管理人员对于其所在公司的贡献常常会被人们所忽略。实际上,当人们讨论信息及其相关问题时,企业图书馆(室)总是他们最坚实的后盾。在过去的十年中,人们的注意力大多集中在信息技术,以及其巨大的成功上。人们总是关注于信息对于提高组织效率和生产力的贡献,而作为信息归类、提供和传播的企业图书馆(室)的作用却被大大地忽略了。

企业图书馆(室)的价值: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员工提供了随时实地的阅读服务,增加员工满意度;营造公司内部浓郁的学习氛围,促进学习型文化的建立;成为员工获取知识、提升素质的平台,从而增进企业人才竞争力;丰富员工文化生活,关注员工成长,是企业重要的福利工程。

通过近年的发展,当前我国很多企业图书馆(室)已完成了从传统我国企业图书馆(室)向数字我国企业图书馆(室)转型的初级阶段,要实现最终转型、完成我国企业图书馆(室)现代化建设,必须解决管理不匹配的问题,实现从传统的管理向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变。

三、我国企业图书馆(室)人力资源建设与管理现状

当前,我国企业图书馆(室)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人力资源建设与管理观念不强;人力资源建设与管理的机制尚未形成、制度还不规范;人力资源能力分散,未形成凝聚的研究创新群体。

现阶段,我国企业图书馆(室)的研究行为主要是以项目建设带动相关的研究,以地区性或全国性机构进行,带有指令性和计划性。我国企业图书馆(室)研究现状直接导致:缺乏协调、协作和统筹,研究人员的分布狭小,从事研究工作多处于自发阶段,各企业图书馆(室)研究力量分散等痹症。因此全国企业图书馆(室)研究规模和领域呈现出一定的局限性,从事企业图书馆(室)研究的人员也表现出了一定的不足。我国企业图书馆(室)人力资源整体上处于资源能力分散,未形成凝聚的研究创新群体的状态。

四、结束语

人力资源作为企业图书馆(室)的最主要资源,其建设和管理在知识经济环境下呈现了与传统人才管理不同的特点,因此探讨知识经济环境下我国企业图书馆(室)人力资源的管理是必要的。创新人才管理战略,保护和开发人力资源,也是企业图书馆(室)求取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参考文献:

[1]李文耀:人才资源管理之关键[J].商场现代化,2005,(16)

[2]姬志刚等:谈谈我国高校图书馆研究性部室设置现状.现代情报[J].2006.6

第4篇:环境设计起源范文

城市生活固体废弃物主要指在城市日常生活中或者为日常生活提供服务的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即城市生活垃圾,主要包括居民生活垃圾、医疗垃圾、餐厨垃圾、建筑垃圾等。其无害化消纳处理已经成为我国大中城市面临的紧迫问题,垃圾围城、二次污染、处理能力不足、技术落后、规划选址难等问题亟待解决。

近年来,建设城市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园区,建成集节地、节能、环保、循环等先进工艺技术的综合平台,提高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水平,对上述问题给出了一个解决方案,即在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园区内集中处理,同时做好园区排放达到环保要求。这便于形成规模效应,集中控制环境污染,节约土地资源和提高能源利用率,有利于资金、技术、项目的整合联动,形成产业链条发展格局,有利于实现固体废物处理设施间能流与物流的合理调配,形成循环利用机制[1]。但如何在园区内充分做好污染控制、资源再生、循环利用、经济效益最大化,是值得研究和探讨的课题。2008年以来,北京市朝阳循环经济产业园在规划建设、运营管理、资源循环利用、经济效益分析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讨,从而总结出一套利用循环经济思想建设管理城市大型固体废弃物综合处理园区的理论体系,对其他循环经济产业园的建设管理具有借鉴意义。

一、固体废弃物处理园区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内容和基本原则

大型固体废弃物处理园区建设以各种固体废弃物处理项目为主要内容,各项目建设和运营所需要的水、电、气、热无疑是园区内最大的能源消耗,是园区管理成本的最大支出。因此,以处理城市固体废弃物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为原则,以节能环保、降低消耗为目标,通过对各项目之间水、电、气、热等资源进行整合重组,实现各项资源的循环利用,从而成为大型固体废弃物处理园区建设的重要内容[2]。

(一)以资源投入最小化为目标的减量化原则

减量化原则针对的是输入端,旨在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物质和能源流量,对废弃物的产生,是通过预防的方式而不是末端治理的方式来避免。城市固体废弃物生活垃圾的处理也应该遵循此原则,因此在园区规划建设上要考虑垃圾的前端减量,通过机械分选再次对垃圾进行分类,从而达到分类处理、资源利用的目的。对于垃圾分类设施的建设要充分考虑节能及有效性,避免过度分选,造成其他能源的浪费。

(二)以废弃物利用最大化为目标的再循环原则

针对垃圾处理链条中各个环节,在通过物质能量换算后,对分选出的物质及处理过程中的产物进行最大化的再利用,应采取设施间的精密分工和高效协作,加大废弃物的转化效率,实现资源使用效率最大化,同时注重成本,关注经济效益。

(三)以污染排放最小化为目标的资源化原则

通过对固体废弃物生活垃圾的多次回收利用和资源闭合式良性循环,实现废弃物的最小排放。资源化原则是输出端方法,能把废弃物再次变成资源以减少最终处理量,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废品回收和综合利用。与资源化过程相适应,应增强再生物的再利用意识,促进整个循环经济的实现。

二、规划建设固体废弃物处理园区

(一)利用经济学区域发展与区域协调理论制定园区发展规划

首先,要明确园区的基本定位、基本功能和职责,因为固体废弃物的范围很广,园区不可能全部接纳处理,而且环卫行业的固废处理园区不同于工业园,主要是以处理消纳城市产生的固体废弃物生活垃圾、医疗垃圾、餐厨垃圾、建筑垃圾等,园区的规划应该围绕以建设处理这些垃圾的设施及避免二次污染的环保设施为主,同时充分考虑设施间物质、能量的相互利用,综合处理减少排放,建设好公共基础设施。所以循环经济园区规划实施方案应当优先符合“循环经济”的项目建设;考虑区域环境容量,优先环境污染小的项目建设;坚持“整体优先”原则,分析园区内部物质流、能流平衡;坚持“生态优先”原则,设置园区缓冲带。

根据经济学区域发展与区域协调理论,制定了北京市高安屯循环产业园区发展规划。图1为发展规划中园区核心规划图。制定发展规划前,首先明确该园区的功能定位。作为市政部门归口的园区,其定位是:以处理城市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即城市生活垃圾为主的综合资源化处理园区。

规划分核心区(图1)和周边地区规划(图2),核心区主要以城市固体废弃物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及其配套环保设施建设为主,周边地区规划在核心区周围,分别规划能源产业区、绿色产业区、环保产业区、科教产业区,按照“分区布局、一区一业”的总体思路,构建“四区四业”产业体系。园区的发展规划项目设施注重节能低碳、资源循环利用及社会经济效益,明确“固体废弃物综合资源化处理中心”为园区发展主体和功能定位,为此,要着重建设发展核心区,核心区内规划了19个建设项目,其中8项为基础设施类,主要为:垃圾卫生填埋场、垃圾焚烧发电厂、医疗垃圾处理厂、餐厨垃圾处理厂、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厂、物资回收中心、建筑垃圾处理厂、 园林垃圾处理厂、 东北热电厂。这8项设施发挥着处理城市固体废弃物生活垃圾的主要功能,是园区的核心设施,是产业链的节点和主线,应优先安排进行建设。

(二)利用经济学供需平衡的原理规划园区内的处理设施能力

园区将机械分选、卫生填埋、焚烧发电、生物处理、综合利用等集中优化设计,形成完整封闭的循环处置链,这就要根据区域内接收的垃圾量,结合不同的处理方式建设各种固体废物处理设施,要结合经济学供需平衡原理,做到区域内物质总量平衡。避免造成个别设施处理能力不足或过剩。因此,园区要根据处理的流程,规划设计总体物流供需流程图,保证供需平衡。可根据进入园区的原生垃圾、餐厨垃圾、绿色垃圾、医疗垃圾的数量,分别计算出分选中心、物资回收中心、焚烧厂、填埋场、餐厨处理厂、有机垃圾处理厂、医疗垃圾焚烧厂、渗沥液处理车间等处理设施的日处理量,以及每日产生水、电、沼气、肥料的数量。从而为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资源利用提供基础数据,避免以前传统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单一、能力不足或过剩闲置,缺少相互协作,占地面积大,环保设施重复建设,污染控制分散,居民反对强烈的不利因素。

(三)根据循环经济资源利用最大化原则建设园区内循环利用基础设施

“垃圾是放错位置的资源”,该种说法虽然还有所争议,但也说明垃圾经过分选和有效处理是可以变为资源的,垃圾通过分选可以得到金属、塑料、橡胶、木材等物质,属于可以再利用的资源,所以园区内的各处理设施在建设时要充分考虑资源的二次利用,甚至三次利用。按照循环经济资源利用最大化的原则,在建设好核心区固体废弃物处理基本设施同时,要重点建设开发循环利用类设施。这样才能将基本设施的各个节点和环节串联起来,使之在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气、废渣、余热及处理的后产品,作为下一个环节的原料和能源加以利用,真正做到园区内的物质、能量的综合循环利用。

为此,高安屯循环产业园区规划设计了循环利用类项目7项:填埋气发电并网、填埋气循环利用、雨水利用、电力综合利用、餐厨垃圾菌剂生产车间、污水处理综合利用、余热利用。这些项目主要是利用垃圾填埋的有机物产生的沼气发电;垃圾焚烧产生电能及热能加以利用,电能主要是输入电网和生产生活自用,热能用于园区供暖、生物菌剂的生产及垃圾的脱水处理等;污水经过处理与收集的雨水一同用于洗车、降尘、绿化;对于餐厨垃圾、绿色垃圾,根据其有机质含量高的特殊情况,通过高温耗氧及厌氧发酵使其产生沼气和肥料加以利用;焚烧产生的废渣用于制砖和修路等等。通过项目的整合、技术运用,使资源在园区内实现高效利用。

综合处理园区的建设避免了传统垃圾处理仅仅以处理掉垃圾为目的,忽略资源的再利用、工艺再开发及环境的综合保护,为设备研发、技术引进、资金投入、管理创新创造了新的环境和平台。

(四)效益分析

1. 经济效益

通过园区整体规划和加强循环经济类项目建设,大大提高了园区经济性,2012年高安屯循环产业园区经济效益为27790.66万元,在没有完全形成综合处理园区时的2009年经济效益为-136.09万元。其中,填埋气及垃圾焚烧发电上网出售、菌剂、物资回收等项目的经济效益对扭转经济效率起了关键作用。

2. 环境效益

通过园区科学的规划,建设综合处理厂、焚烧厂、餐厨垃圾处理厂,可明显减少填埋中有机物含量,减轻填埋场对环境的污染。

通过预处理可明显减少单位热能转换所释放的污染物,根本解决原生生活垃圾直接入炉燃烧,因热值不稳定造成的燃烧工况不稳定的状态,从而减轻焚烧污染物的产生与释放,降低烟气控制的难度。预处理阶段垃圾物料减量,使处理单位原生垃圾产生的飞灰量明显减少,减轻对环境的二次污染,具有明显的环境效益。

3. 社会效益

循环经济园建设集成了生活垃圾预处理系统、焚烧系统、餐厨垃圾处理系统、灰渣再利用系统等,使固体废弃物处理系统总体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为彻底解决城市固体废弃物的处理处置,有效控制环境污染提供了切实可行、快速有效和可持续发展的技术解决方案。

总而言之,循环经济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也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和环保问题,而是一项系统工程。实施循环经济不仅要注意成本、资金要素,而且还必须注意连接物质、能量循环利用在时间——空间配置上的可能性和合理性[3]。因此,在一定区域内处理城市固体废弃物,形成循环经济,必须综合考虑和缜密策划,从而实现固体废物处理设施间能流与物流的合理调配,实现循环经济理念在产业园区的应用与实践。

参考文献:

[1]《国务院批转住房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发〔2011〕9号.

第5篇:环境设计起源范文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环境设计;教育;发展

环境艺术设计作为一门新兴专业,随着经济、文化、社会的高速发展以及人们对自身生存环境的反思产生了,在国外叫“环境设计”或者包含在“建筑设计”、“城市设计”中,已有100多年的发展历史,但在我国只有20多年的发展历史。生活在经济时代的人们都希望“艺术设计”能够提高自己生存空间的环境品质。因此,了解中国环境艺术设计发展现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历史

1.1环境艺术设计的起源

环境艺术设计作为一种专业,虽然是在20世纪后半页才渐渐形成的,但人类的环境艺术设计意识与实际意义的改善环境的努力,却由来已久。早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远古时代,人类虽尚无大规模改造环境的活动,但已知道有意识地选择和适应环境。洞穴壁画,巨石“客观上”成为人类早期的环境艺术设计作品[1]。因此,我们可以理解为环境艺术设计起源于远古时代人类有意识地选择和适应环境。另外从环境艺术设计的研究方向来追溯环境艺术设计的历史渊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作为室内设计方向渊源的建筑设计和室内装饰,另一方面是作为景观设计方面渊源的园林设计[2]。

1.2产生的时代背景

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在英国开始发展,工业革命的到来促动了新材料的开发与新技术的运用。而机械工业的发展使得钢铁在建筑上得到广泛应用。现代新材料的出现导致了现代主义建筑的快速发展。现代主义建筑的发展导致了对历史文化的破坏,忽视了人与环境和自然的和谐关系[3]。随着后现代建筑风格对“现代”设计观念的反思与质疑,大众视觉意识的回归,以及对环境“场所”意识的再认识。环境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主题[4]。在这种背景下,人们由“生存意识”进展到“环境意识”,开始领悟恩格斯曾警告过我们的那句话“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人们的这种自我反思意识促使“环境”开始成为人类特别关注的对象,渴望有一种东西或方法能够用来提高生存空间的环境质量。生存需求迫使人类对环境的主动设计现象开始产生。

1.3中国环境艺术设计的提出和确立

环境艺术设计现象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虽然一直存在,但真正被提出和确立确实很迟的事情,详细见表1。

2环境艺术设计的概念

鉴于“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新兴学科和交叉(边缘)学科,因此,对这一概念的涵义界定至今尚不能说是十分肯定或完美无缺。这里就借用郑曙阳(中国环境艺术设计领域的代表人物)提出的概念。他曾经在《环境艺术设计辩义》一文中写到:“从广义上讲:环境艺术设计如同一把大伞,涵盖了当代几乎所有的艺术与设计,是一个艺术设计的综合系统。从狭义上讲:环境艺术设计的专业内容主要指以建筑和室内为代表的空间设计。其中以建筑、雕塑、绿化诸要素进行的空间组合设计,称之为外部环境艺术设计;以室内、家具、陈设诸要素进行的空间组合设计,称之为内部环境艺术设计。前者可称为景观设计,后者可称为室内设计[5]。在艺术类考研参考书目《艺术基础知识》中,也是借用的这一概念。

3理论研究成果代表

自从张绮曼教授1986年从东京艺术大学留学归来后,根据中国建设发展的需要向高教部提出建立中国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申请。1988年获正式批准,在中国高校专业目录中增设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至今,环境艺术设计已走过了25个年头。其中以郑曙阳、鲍诗度等大师为代表,产生了一些具有实际意义的研究成果,见表2。

4环境艺术设计教育概况

我国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育起源可追溯至20世纪下半叶,蓬勃发展于80年改革开发后期。如今,环境艺术设计在我国虽然只有二十多年的发展历史,但由于它拥有深厚的历史渊源,一出现便红遍中国各大高校,成为美术类中最热门的专业。据2007 年不完全统计,在全国1909 所高校中,有1259 所大学设置有艺术设计类专业,占全国普通高校总数的66%[6]。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艺术设计学科下最重要的专业方向之一,意味着反是开了艺术设计类学科的学校都会设有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方向。即已经形成无环境艺术设计就无艺术设计的教育现象。因此,总结后发现我国目前的环境艺术设计教育一般分布在三类校院:一是综合性大学和其他专业大学中近年成立的艺术设计院(系),其环境艺术设计教育注重专业理论、专业表现和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二是各类职业技术学院总的艺术设计系,其注重专业实践能力和技术能力的培养。三是专业艺术院校如各大美术院校的环境艺术设计方向,其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建立在其自身的审美体验为基础之上,发挥其专业院校的特色,营造一个宽松开放的艺术创作和设计环境。

5我国环境艺术设计发展过程中凸显的问题

纵观现状,环境艺术设计不仅成为高校中最热门的艺术专业,同时也成为美术类考生首选的专业,也成为市场上最热门的招聘岗位。学生、学校、市场三者相互作用,在促使环境艺术设计快速向前发展的同时,也凸显一些问题:一是美术类考生中真正喜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很少。因此,他们在大学生活中很难为了理想而努力储备以后环境艺术设计实践所需要的相关知识,从而导致艺术修养很低;二是学校中的环境艺术设计教育方法太模式化。通用的公共课+绘画基础课+专业理论课+专业实践课的培养模式,导致学生思维单一,专业自信度弱,无地域个性,在工作中轻易沉迷具有浓郁商业气息的设计市场,不能和谐平衡理想环境设计与商业环境设计中的矛盾;三是市场中的环境艺术设计太过快餐化。现代的人因工作、家庭、经济压力、文化修养差异等因素难得都像古代的文人雅士自己创造雅致的环境,大多数只能出有限的钱请所谓的环境艺术设计公司来打造。快餐式的环境艺术产品就产生了,相互乐此不疲,成为设计行业最普遍的现象;四是有关环境艺术设计的理论研究太少。百家争鸣的学术现象是一个行业良性发展最有效的武器。可观我国的环境艺术设计研究进展,除了张绮曼、郑曙阳、鲍诗度等这几位元老人物的理论成果外,还出现了多少具有强大争议性、影响力的新人和理论实践成果?

6关于环境艺术设计未来发展的一些建议

鉴于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艺术设计已成为学生、高校、市场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未来发展形势将继续迅猛。因此,为了促进环境艺术设计未来的良性发展,针对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笔者有以下一些建议:一是教育者需正确引导美术类考生的择专业观,择就业观。只有当学生是发自内心地喜欢这个专业时,他才会为成为一名合格地环境设计师自发主动地去学习、探索;二是高校应结合地域特色加强学生的设计创意思维、设计自信、设计实践能力的培养。市场需要优秀、负责的青年设计师,而学校是培养这些人才的重要基地,因此学校有义务结合地域性培养出个性的环境设计师;三是市场中的环境艺术设计者应结合地域文化、生态性、人性化进行最小化的环境设计。设计的最终目的就是创造一种舒适、自然、生态地生活空间,而世上最美的空间就是自然。

7总结

至今,由外来“环境设计”在我国生活后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艺术设计已成长了25年。中间经历了无数风风雨雨,成了艺术设计学科最佳代名词之一。在学生、学校、市场三方面光鲜地后面,暗藏着一些典型问题。作为希望“稀有的艺术”来创造美丽环境的环境艺术设计者们在选择性继承张绮曼、郑曙阳等大师们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应继来开往,不断避免和解决它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细化环境艺术设计的研究内容,争创百家争鸣的学术现象,共创环境艺术设计的美好明天。

参考文献:

[1] 苑军.中外环境艺术设计简史[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26.

[2] 刘秋月,李珠.环境艺术设计发展概况浅析[J].城市建设,2010(1):85.

[3] 王受之.世界现代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101.

[4] 代锋.从“环境”到“环境艺术设计”[J].艺术传媒,2009(3):261.

第6篇:环境设计起源范文

关键词:吉祥文化;园林景观;融合发展

1 中华吉祥文化的发展变迁

1.1 吉祥文化的起源

中华吉祥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长期以来向往和追求吉祥祥瑞的反映,起源起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低级阶段,并随着人类生存空间的拓展、创造手段的进步以及生命意识的增强而不断丰富发展。

中国吉祥文化自成一派,也是从古至今以来传统吉祥观念的产物,是人们祈福、趋吉、避祸等美好愿望的呈现。在人类产生初期,由于生产力低下,人们寄希望于神灵瑞兽庇佑平安,或祈求得到神灵的力量以狩猎裹腹,吉祥文化伴随而生。是一种带有强烈主观色彩的民俗文化现象,通过特定的表现手法来表示人们的一种美好愿望,并与天体崇拜、图腾崇拜、神祗崇拜、、民俗观念等各种中国传统文化形式相互交融,不断衍生发展,丰富着中国传统文化。

1.2 吉祥文化的精神外延

在中国,吉祥元素的符号、图案等文化元素似乎很不起眼,但却无处不在,无人不用。吉祥文化元素对于中国人而言,就像水之于鱼,天空之于鸟,空气之于人。中国的吉祥文化被人们通过各种手段和形式创造出来,遍及于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吉祥文化对中国人在做景观环境设计时提供了很好的设计理念。事实证明,为世界各国所共赏的景观环境设计,必定是带有本民族鲜明特色的设计。因此,吉祥文化是将来中国景观环境设计能够木秀于世界设计之林的根源之一。

1.3 吉祥文化的表现形式

随着中国传统吉祥观念的演变,逐渐形成了相对固定、广为流传的“五福”元素之说。关于“五福”,《尚书》中指的是“寿”、“富”、“康宁”、“攸好德”、“考终命”。其中,“寿”、“康宁”、“考终命”都指寿命善终、不横夭,即长寿之意;“富”指粮食充足,衣食无忧,侧重于财;“攸好德”意指有德才,人事和谐。随着历史的发展和吉祥观念的不断演变,人们最终确定新的“五福”观念,即“福、禄、寿、喜、财”,由此构成中国吉祥文化的核心内容。可以说,中国吉祥文化是围绕“五福”观念展开的,并由于特定的历史背景、主题、地域、民族等不同文化土壤的滋养,形成了相对独立又交相辉映的不同吉祥文化格局:家宅吉祥文化、财禄吉祥文化、婚嫁吉祥文化、姓名吉祥文化四大主题的吉祥文化。

经过漫长的演绎与发展,中国传统吉祥文化得到完善。它的品种之多、数量之大、思想内涵之深厚、艺术表现力之独特,使之成为中国文化艺术领域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2 景观环境的创新与融合

2.1 国内景观环境的生成背景

当代的中国可以用“新形势”、“新时期”、“新思维”来概括。随着城市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吉祥文化概念因素已经成为一种时尚,人们渴望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能够拥有舒适的人文环境,能够充分释放精神的压力,这造就了吉祥文化元素在中国景观环境的成型与发展,当景观环境的设计逐渐趋向于大众平民化,由吉祥文化元素构造的景观环境日趋成熟。至此,吉祥文化与景观环境融合亦应运而生。

2.2 吉祥文化与景观环境融合

国人历来推崇意境,注重吉祥的感官效果。景观环境效果的营造不仅只依靠丰厚的设计底蕴,还要求设计者具备“吉祥文化”的基本素质,即传统文化元素的天赋,或者说,是与众不同的文化灵敏度。

第7篇:环境设计起源范文

回顾设计的发展历史可以更为深刻地认识到,建筑与环境设计是否能够获得使用者的认可、是否能够得到社会力量的支持,与是否关注人的情感、是否与人之间建立起情感上的交流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例如,山崎实设计的保障性住房普鲁伊特•艾格大厦,采用了典型的现代主义建筑的设计手法,特别是勒•柯布西耶的建筑观念。整座建筑没有任何装饰、采用预制构建建造,同时,住宅群的环境规划也整齐划一,冷漠单调,展现出纯粹的功能主义的特征。因建筑与环境严重缺乏人情味而导致入住率不到1/3,并成为犯罪率频发的区域,最终在1972年7月15日被拆除。与之相反,同样是社会福利住宅,加拿大建筑师萨夫迪设计的Habitat67就受到社会的欢迎。Habitat67起名源自1967年的蒙特利尔世界博览会,为了呼应当年的主题“人与世界”,整个建筑结构由350多个立方体的活动房屋或者叫做“模数”单位组成,这些立方体构成150多个单元。萨夫迪对于这些单元的排列表面上看起来是随意的,但从某一个角度看去时,整个建筑就像是一系列的金字塔。复杂的住宅分为三个区域,各个区域之间通过若干个人行天桥、楼梯和电梯相连接。考虑到住宅既要满足家庭居住又满足单身人群的居住需求,建筑师设计时将儿童游乐区域以及步行街考虑其中。各个单元的排列错落有致,在保证每户都有阳台的基础上,兼顾了个人空间与房屋采光的需求。另外,Habitat67还考虑了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通过周围的繁茂的树木以及社区绿化花园与浅色的砖块之间的衬托,改变了一成不变、枯燥乏味的现代城市居住环境。同样是住宅设计,都具有良好的使用功能;同样是为低收入者的设计实践,都具有较为低的建造费用。普鲁伊特•艾格大厦与Habitat67的不同命运生动地展现出建筑环境设计中人的情感注入的重要性,建筑不再是“作为一种‘强迫性’的艺术,无论美与丑,我们都要接受。”建筑师应意识到“建筑其实也是可以为人们提供真实生动、有生命力的感觉。”建筑与环境设计从关注功能到关注情感的转变,是建筑与环境设计在文化情感、社会人文层次的深入,也是对设计本质的重新回归与解读。

2建筑环境的生态设计与人的体验

《艺术的起源》中格罗塞论述道:“原始的造型艺术在材料和形式上都是完全模仿自然的。除去少数的例外,都从自然的及人为的环境中选择对象,同时用有限的工具把它描写得尽其自然。”人类的造物活动从本质上体现出自然的特性,而科学技术的发展能够更加理性、客观地认识自然,虽然我们不能完全模仿自然生物的形态,但能够借鉴其部分的特性,使设计更加符合人的体验、符合自然的规律。“自然不属于人类,但人类属于自然。”建筑与环境的设计是人融入自然的过程,在工业化和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重视、突出其生态性成为主流与趋势。建筑与环境的生态设计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需要在建筑与环境的规划设计中运用生态的理念,将设计与生态联系起来,处理好建筑与周围环境、新环境的建造与原有环境保存和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以提升人的物质体验;另一方面,生态文化需要通过建筑与环境的设计来传达,注意建筑、环境与人之间的互动性,表现设计的生态、将设计的社会性与功能性通过建筑、环境展现出来,促进人们了解、懂得进而实践生态的生活方式,以提升人的精神体验。中国传统“宜居”的建造就非常注重建筑、环境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明代文震亨的《长物志•室庐》中论述到“居山水间者为上,村居次之,郊居又次之。吾侪纵不能栖岩止谷,追绮园之踪,而混迹廛尘,要须门庭雅洁,室庐清靓。”居住建筑的最佳地方是山水之间,而非郊区山村之地。在远离城市的山水之间的居室更适宜人的修养,是人获得生活的最佳体验之处,这不仅显示出了作为文人士大夫的文震亨对于理想居住环境的选择,更从侧面传递出向往自然以及对自然的热爱是人的本性的事实。在周围环境的布局上,他认为,即便是身处城市的喧嚣之中,但仍然需要创造出“门庭雅洁,室庐清靓”的空间。在明代工业经济尚不及现达的年代,文震亨提出要创造一种自然和谐远离喧闹的宜居之所的观点,可见其远见卓识,认识到,让山水与城市共生并努力提高居住生活空间使其能够达到清静、雅观。中国传统的“宜居”建造关注的是人的居住以及体验的需求,在生活发展中形成与自然之间的良好沟通关系,是最古朴的建筑、环境生态设计。而新加坡国际公共住房大赛中获奖的“梯田式住宅”将中国传统的宜居观念现代化、本土化。住宅形式取自于自然、诗意的梯田,并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特点来优化住宅的通风、采光,以减少热量的吸收和能源的消耗。而住宅区的整体规划与所在地的地形条件,尤其是水源之间的组合,更是展现出一座座真实的“梯田”,创造出令人神往的居住体验。建筑、环境的生态设计是社会人文发展趋向的结果,它从现代意义上更加深刻地诠释了时代化的“道法自然”的精神。它从“人”出发,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宗旨去指导、实践设计活动,不但创造出时代化的绿色设计,更是在引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对于人类自身的反思以及设计的开拓创新有着重要的意义。

3结语

第8篇:环境设计起源范文

关键词:欧式文化;居住环境;西安

1欧式园林的分类与特征

1.1英国园林

17、18世纪,文学月绘画影响英国园林设计,加上中国园林设计风格的影响,英国慢慢地出现了自然式造园手法。以开阔的起伏草地、自然式湖岸、大片自然生长的植物成为其园林要素。

(1)大片的湖面、自然曲折的湖岸,没有人工驳岸的处理,草坪自然的深入水中,使人心旷神怡。(2)摒弃人工修剪的种植方式,采用自然生长的植物,建筑周围有大面积的草坪。(3)铺装多为朴素、陈旧的颜色,采用粗糙的表面。(4)空间的变化曲折并且丰富,富有生机。(5)功能上具有实用性、功能性。(6)建筑与园林能够完美的结合,消除两者之间的界限。(7)富有自然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色彩。

1.2意大利园林

意大利园林,经历了15世纪中期的文艺复兴,其造园艺术在世界园林史中占有很大的地位。其台地园为认为是欧洲园林鼻祖,对西方古典园林风格的形成起到重要的作用。

(1)传承了古罗马造园的特点,大多设计较为规则但不突出轴线。(2)多以建筑物的轴线作为园林中的主轴线。(3)多以常绿植物为其主色调,其中以构筑物作为点缀。(4)拥有壮观宏伟的围墙与树篱。(5)小品大多采用雕塑、罐、亭子、廊架等作为点缀,提升高贵的环境氛围。

1.3法国园林

通常说的法国造园艺术指的是17世纪后期的古典主义园林设计。法国园林起源于种植蔬菜以及果园。逐渐的发展为以中轴对称的园林,突出其“伟大风格”。

(1)在整体的布局上,突出中轴对称。(2)多以雕塑、喷泉、水镜、种植池等作为点缀。(3)树篱是花坛与丛林的分界线。(4)采用整齐、对称的几何图案。(5)笔直的林荫道,多层台地,台地宽阔而落差不大。

1.4美国园林

美国园林起源于殖民地庄园、家庭独立住宅庭院。由于美国具有大批移民的特点,所以其园林景观也是具有多样性,在美国建国二百多年来,在其本国地理以及气候的影响下,已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1)保持其自然特色,在必要时将进行生态的恢复。(2)公共参与性强。(3)具有一定的生态性。(4)具有多样性。(5)亲近自然、享受流畅的空间。

2欧式文化元素在西安居住环境中所存在的问题

生态的现代居住观,给小区环境设计注入了新的内容的同时,也向小区环境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1对植物缺乏认知性搭配过于单一

由于西安特有的地理环境,对植物要求相对苛刻。由于对植物缺少一定的认知性,导致居住环境中植物搭配单一,不够丰富,缺少视觉美感,单纯的追求硬质的营造,却忽略了植被的搭配。

2.2缺乏细节

由于设计与施工的不到位,在景观细节上缺少关注,而景观的好坏往往却体现在细节方面,许多的边界收边采用粗糙的道牙石,植被与道路的结合处考虑不够细致,导致缺少了精彩的部分。

2.3水系缺乏合理循环

居住环境中水系的设计能够加强小区功能的灵活性以及提高小区的品质和附有生机,但处理不好往往会造成很大的负面效果。许多居住环境中的水景中的水循环处理得不够到位,导致时间长久变为死水,甚至部分小区将水抽干,变为“枯景”。

2.4尺度与功能的不合理

部分居住环境中景观设计过于模仿欧式景观,建造大广场,罗马柱,尺度过大,产生视觉上的冲突以及设计场地上的浪费,没有考虑到功能上的利用,缺乏亲切感,起不到居民合理的运用。

3欧式文化元素在西安居住观景中合理的运用

3.1对欧式文化元素加强深入的理解

要将欧式景观融入居住环境中必须要注意尺度的合理,加强景观的可参与性,使景观能够服务于居民,加强人与人之间的互动。

3.2加强植被的搭配

根据西安特有的地理环境,加强植被的搭配,尽量选取乡土植被,提高存活率,避免浪费;空间上采取地被一灌木一小乔木一大乔木的顺去去种植,丰富植物色彩给人们带来的视觉享受。

3.2与时俱进、加强创新

时代在不停的进步,景观也是同样的道理,欧式古典园林毕竟无法完全地融入我国现代居住环境中。

第9篇:环境设计起源范文

关键词:室内;环境艺术设计;软装饰材料;应用

引言

建筑物是人类为满足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需要而建造的钢筋混凝土构筑物,具有它本身的物理性和实用性。室内环境装饰是采用多种装饰材料和装饰物品对室内建筑的表面及空间进行保护、美化的处理过程。达到了保护室内建筑主体结构、完善建筑物的物理性能、使用功能和美化室内环境的目的。同时满足人类对生活品味生活舒适性的追求。室内环境艺术装饰是在美术学原理基础上,根据装饰材料特点应用装饰技术,按照设计方案完成对室内建筑的保护和美化作用的工作。就室内建筑的物理性和实用性两大特点来说,实用性更能满足人们对生活的需求,不同的装饰风格对满足人们对不同生活方式的心理需求。例如现在流行的欧式装修和现代简约装修分别适应人们对复古形式和现代快节奏生活方式的需求。近年来,室内环境艺术设计流行绿色环保设计理念,软装饰材料在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中越来越受到欢迎,软材料的应用对室内环境装饰风格和环境设计的特色起到决定性作用,不难看出室内建筑装饰采用软材料所创造的环境只有适应人类精神世界的需求才是室内环境艺术设计行业的最终追求。

1软装饰艺术的概况

通俗的说,软装饰就是通过质地柔软的室内装饰材料桌布、床单被罩和墙纸等材料为室内环境进行美化装饰。现代时尚软装饰起源于欧洲,通过一些质地柔软的窗帘、床单被罩的不同组合搭配,构成不同的室内装饰艺术效果。软装饰材料的优势在于可以根据主人好恶随意组合搭配变换室内装饰效果,这一点是其他装饰材料发挥不到的作用。采用软装饰艺术营造绿色舒适的室内环境为人们的生活带来物质和精神的愉悦享受。民族、地域的差异促成不同的文化,各种不同类型的文化追求各自喜爱的艺术风格。室内环境艺术设计是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近年来建筑业的快速发展,室内环境艺术设计行业蓬勃兴起,其中采用软材料装饰的风格和效果也日趋丰富。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追求自然朴素的乡村风格、追求传统的中国风风格、追求复古的西方风格、追求现代奢华的欧美风格以及简洁淡雅日式风格物种分类形式。

2室内环境艺术的设计规则

(1)设计规则一突出功能性。所有室内环境设计装修方案的设计主题和目标都是围绕体现该房间的使用功能进行。依据房间的不同功用例如卧室墙壁装饰需要用暖色调的墙布或墙纸应用裱糊的技术来完成,体现温暖安静的功能;卫生间的墙壁装饰需要采用耐磨的瓷砖采用粘贴的技术来完成,体现防水防潮隐蔽的功能;因此说房间功能不同,在装饰设计的形式、用料和色彩方面采用不同的技术手段适应不同功能的需要。突出功能需求是所有室内装饰设计所要遵循的一个空间定位,否则失去为功能的主题,室内装修必会混乱无法进行。(2)设计规则二突出审美功能。建筑室内装饰装修也应该与建筑造型相适应,侧重突出审美和艺术价值。经常谈到的装饰既是美化,如果装修装饰的设计中没有美化功能,装饰无从谈起。因此对当代室内装修装饰除了首要突出功能实用性外,必要对室内美化装饰进一步加强艺术美感的修饰,突出室内环境装饰的审美性。室内环境软材料装修的审美要根据房间的整体功用和风格来增加必要的细节工艺和奇巧的造型,室内软装饰织物颜色的搭配可以随季节的变换而变化,而不是随意多用色彩图案等方式,室内软材料装修的审美要做到符合文化内涵才完成室内装饰的审美性原则。(3)设计规则三突出工艺性。在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中常用到软装饰材料的有床单被罩、灯饰和一些室内器具的装饰外罩,有时墙纸、地板也会采用软装饰材料,还有桌布等。良好高超的施工工艺是实现优良室内环境设计方案的途径。具有多年设计经验的设计师们,把设计的工艺性放在首位。同样的设计方案同样的软装饰材料,由于采用不同的工艺手段方法,装饰的效果完全不相同。为保证室内环境装修完美效果,有必要将加工工艺和施工工艺两个主要的环节贯穿于设计工作的始终,特别要求在设计施工前,在设计方案中对施工工艺提出明确要求,详细到所用软材料层次数和顺序,平整度、光洁度等等细节。除施工工艺外还要关注检修的工艺。无论怎样完美的设计,即使它省力又美观,也需要由检修工艺来保证设计师完美设计意图的精彩展现,设计中只有做到兼顾装修和检修才能做出杰出完美的设计。

参考文献

[1]朱晓光.浅谈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装饰创新———软装饰材料在室内环境设计中的运用[J].大众文艺(理论),2009,15:87~88.

[2]王玲.软装饰材料在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分析[J].现代装饰(理论),2015,12: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