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科技创新的核心范文

科技创新的核心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技创新的核心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科技创新的核心

第1篇:科技创新的核心范文

关键词:科技创新;技术进步;国际竞争;综合国力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3-0006-02

当代国际竞争实质上是一场以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为核心的整个综合国力的竞争与较量。在这场史无前例的国际竞争中,为了从根本上提升本国综合国力,增强自身发展后劲与竞争实力,不少国家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科技创新这一最佳捷径,并由此掀起了一场更为汹涌澎湃的国际科技创新浪潮,开创了一条人类经济发展的新道路。面对这一新的生存环境与发展机遇,为了尽快提升本国综合国力及其国际经济地位,必须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自觉遵循世界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坚定不移地走科技创新这一人类经济发展的共同道路。

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是生产力和社会财富的直接创造者,是最具活力的市场主体。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国际地位的升降及其综合国力的强弱,最终都取决于一个个企业的发展。然而,在构筑市场经济体制大厦的历史进程中,由于历史和现实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中国企业竞争力尤其是国际竞争力却极为有限,整体发展水平不尽人意。虽然企业数量位居世界榜首,但能进入世界前五百强的却寥寥无几。迄今为止,中国综合国力及其整体发展水平仍处于世界第五至八位,远远低于只有8亿多人口的欧盟集团,与美日两大经济强国更是不可同日而语。可以说,只有企业竞争力增强了,整体素质提高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才有取之不尽的源泉与动力,

综合国力的强盛才有坚实的物质基础。看来,一国企业竞争力的强弱对其综合国力及其国际地位的影响确实不可低估,不遗余力地提高中国企业竞争力便成为提升综合国力的必由之路。

长期以来,由于受到观念、体制、就业压力以及经济、技术与历史条件的影响与制约,中国企业发展状况极不理想。企业竞争力尤其是核心竞争力不尽人意,整体发展水平依然落后于世界发达国家,整个经济发展进程及其综合国力的增强由此受到了根本性遏制。

以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钢铁工业为例。20世纪初,中国共有各类钢铁生产企业近1 500多家,其企业数量乃至厂房、设备和职工人数都稳居世界榜首。但是,由于企业生产规模过小,资本实力及其科技创新能力受到严重削弱,不仅企业生产效率十分低下,产品质量一直低水平徘徊,而且消耗高、浪费大、生产经营成本居高不下,企业整体竞争力与规模效益都无从谈起。从能耗上看,中国吨钢综合能耗虽已降至1.2吨标准燃料,但仍高于美日德法等发达国家20%以上。从整体上看,中国钢铁工业至少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二十年,整个国际竞争力都受到了根本性遏制。作为重要支柱产业的钢铁工业尚且如此,其他部门更不乐观。

在知识经济蓬勃发展的当今世界,无论企业竞争力的提高还是综合国力的增强,最终都是一场以技术和人才为核心的整体实力的争夺与较量。在一定意义上说,科技创新的快慢确已成为决定企业发展及其整个综合国力强弱的首要的、决定性因素。战后美日等发达国家企业整体竞争力的提高、经济奇迹的创造就是建立在科技创新与技术进步这一物质基础上的。美国微软以及中国海尔、海信以及春兰等一大批新兴的成功崛起就是最为明显的例证。可以说,没有科技创新,任何一个企业和民族都难以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科技创新是一个世界性的潮流。在新技术革命蓬勃发展和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今世界,高新技术的竞争与较量已成为决定企业生死存亡的基本法宝。我们再以石油工业为例。为了推动自身高新技术的发展及其国际竞争力的提高,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西方各国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各大石油公司都加大了企业技术创新与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发展力度,技术进步与产业升级步伐进一步加快,企业整体竞争力明显提高。在此推动下,世界石油石化工业都已开始由资本集约型向技术集约型转化,整个国际石油生产的平均综合成本进一步下降。石油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及其综合国力的增强都得到了基本保证。

2000年以来,在科技创新与技术进步推动下,中国石油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也在进一步降低,企业竞争力及其经济效益不断提高。2008年,中国石油集团销售收入达到10 007亿元,在全国五百强中排名第三,在世界五百强中排名第十三位。在2011年世界上市能源公司五十强排行榜中,中石油名列第二。2010年以来,在《财富》杂志公布的中国五百强企业排行榜中,中石油连续三年位居第二。在此,科技创新的巨大威力可见一斑。

然而,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从整体上来看,中国企业的科技创新工作刚刚起步,整个技术创新能力仍十分有限,企业竞争力及其终极效益仍不乐观,企业及其整个社会的技术创新乃至综合国力的提高的确还任重而道远。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当今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上就是一场企业科技创新的争夺与较量。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无论是科技创新的推进、重大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还是综合国力的提高,最终还得依靠一个个企业。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后新的国际环境,为了国际竞争力的提高,为了整个综合国力的增强,必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及时采取一系列断然措施,全面加快企业科技创新及其技术进步的历史进程。

1.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大力加强企业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加快传统生产作业流程及其技术装备的改造工作,推动科技创新的全面开展。面对汹涌澎湃的新技术革命和国际企业技术创新浪潮,为了从根本上加快企业技术进步及其整个综合国力的提高,首先必须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及时认清知识经济的历史洪流与国际竞争的严峻形势,把企业乃至整个经济发展都建立在科技进步的基础上,坚定不移地走内涵式扩大再生产为基础的集约化发展道路。其次,从国内外科技、经济发展现状以及自身实际需要出发,在继续加大对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与消化力度的同时,不断加强对企业科技创新的物质投入,全面加快企业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进程。最后,面向市场,面向企业生产经营第一线,充分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生产作业流程和生产技术装备,重点抓好大型、配套式高新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及时淘汰一批低效装备和工艺技术,以此推动科技创新的全面开展,不断提高企业生产技术水平,全面增强企业竞争力。

2.加快企业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步伐,建立并完善企业科技创新体系,广泛吸引各类优秀人才,大幅度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当前,面对新的经济现实,必须通过一系列有效措施,加快企业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步伐,全面提高企业科技创新能力。首先,必须根据科技创新和生产发展的实际需要,全面改革企业内部科技管理体制,逐步建立起有利于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发展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完善企业内部科技创新体系,把企业技术创新引入正常轨道。其次,通过可行性研究,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企业科技创新及其高新技术发展规划,重点加强与各企业总体发展规化间的协调工作,加快高新技术成果的转化进程,确保企业技术创新的正常运转。第三,通过一系列优惠政策与特殊手段,不惜重金地吸纳各类优秀人才,形成一支庞大而稳定的高素质的企业科技队伍,掀起一场声势浩大的企业技术创新新浪潮,大幅度提高企业整体科技创新能力。

第2篇:科技创新的核心范文

关键词:少年儿童;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2)03-0061-02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培养少年儿童科技创新能力是时代的需要、社会的需要。《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指Ⅲ:“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项基础性社会工程”。总书记明确指出:“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在人才,尤其是创新型科技人才。”因此,在科技教育中培养少年儿童的创新素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培养少年儿童的科学意识,激发少年儿童的创新精神

科技活动是对少年儿童进行科学世界观教育的极好途径。科技活动非常清晰地反映出物质和精神、实践与理论之间的辩证关系,少年儿童会从实践活动中懂得: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实践是认识的源泉,理论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指导实践。同时,会使少年儿童从活动实践中懂得事物是有客观规律的,按规律办才能成功。结合科技活动,让少年儿童感受科技在社会进步中的作用,认识科技在国家发展巾的战略地位,逐步确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引导他们关注科技新成就,关心21世纪巾国的发展,激发他们参与科技活动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小学科技活动形式灵活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可以突破课本内容和形式的局限,密切联系实际,反映最新技术成果,最大限度地唤醒少年儿童的创新精神。如利用第二课堂、课外读物和影视文化,利用社会教育设施、优化学校环境等培养儿童创造力,把学校教育与社会影响相融合,知识理论和社会实践相结合,促使少年儿童全面发展,扩大少年儿童知识面,不仅提高了少年儿童的科学文化素质,激发了他们对科学的兴趣,为其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还培养了儿童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和百折不挠的探索创造精神。

二、培养少年儿童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有五个明显特征,即积极的求异性、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想象、独特的知识结构以及活跃的灵感。我认为,创新性思维是一种主动地、独特地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见解,具有创新的思维,是一切创造活动的主要源泉,是创造能力的核心。培养少年儿童创新能力的关键是发展他们的创新性思维。

创新性思维具有求异性、独特性、主动积极性等特点。它是人类思维的高级水平。科技活动作为探索未知的实践活动,必然要求少年儿童在活动才能联系实际、发现问题、广泛联想、大胆想象、灵活独特地解决问题,从而进一步培养创新性思维。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成功喜悦和由之激发的浓厚兴趣又会成为巨大的“内驱力”,产生强烈的创新意识,推动创新思维的形成和进一步发展。因此,在科学科技学习中要注意激发少年儿童的认识兴趣,鼓励少年儿童探索求异,对于少年儿童在教学过程巾所表现出来的点滴富有创新性的言行,要及时进行鼓励、引导、赞扬,对于少年儿童的好奇心要尽量满足和保护,形成人人讲创新,人人参与创新的氛围,变“要我创”为“我要创”,从而培养少年儿童的创新性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注重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科学科技探索活动,如“我是小发明家”、“才艺大比拼”、“展开科学想象的翅膀”等活动,让少年儿童参与新的科技领域的探索,如千姿百态的科学幻想,色彩鲜艳的科幻画,以及各种小发明、小制作、小试验等,尽可能让少年儿童展开智慧的翅膀去动脑筋、动手、多思、多做,从中受到激励、启发,产生联想、灵感,增添创新的意识,训练和培养创新性思维的才能。从这种意义上说,营造科技学习气氛,可以提高儿童发现问题的敏锐程度,激发儿童的创新意识,同时也锻炼儿童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培养少年儿童的科技创新能力

(一)观察能力

科技创新的观察能力的培养,要求少年儿童从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通过观察发现问题,获得已知条件。在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的观察中,要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观察的敏锐性浒多事物就在我们身边,人们常常视而不见;二是观察的准确性。要求少年儿童从事物的各个方面去观察,发现影响事物发展变化的主要作用;三是观察的预见性。通过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引导少年儿童深入思考事物发展变化趋势,培养科技创新能力。

(二)实践意识

要让少年儿童在参与实践中学会思考。实践性是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的主要特征之一,科技创新实践活动把培养学生实践意识作为重要的教育目标。让少年儿童从小参与科技探索活动,理解解决问题的思想并转化为解决问题的实践。

(三)竞争意识

科技创新实践活动要对少年儿童的竞争意识进行培养。发明创造的许多成果就是运用比赛、展示、表演进行的,这就是竞争。辅导教师要利用活动中的竞赛培养少年儿童的竞争意识,提高少年儿童的思想素质。

(四)创造能力

创造是人将创造能力运用到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经营管理活动领域,产生新的具有社会意义产物的过程。创造力是最高级的能力,是独特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少年儿童发明创造过程中要注意激发他们的创造动机,培养创造的敏感性,训练创造思路,培养创造胆识和胆略。

四、科技创新活动要形式多样,激发少年儿童参与兴趣

(一)课堂知识传授

科技教育同样是以课堂传授为主体,这种课堂教学不是被动地灌输,而是充分调动少年儿童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以少年儿童为中心,加强师生之间的合作交流,重视教学过程。

(二)课外兴趣科技活动

课外活动是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由于处在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们好奇心强,愿意动手,想象力丰富,不受成人思维的制约,思维空间广阔,所以,组织好第二课堂是科技教育的关键。科技知识的运用和探究,是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形式实现的,这有利于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找到自己的思维感觉,展示他们的各种才华,在教师指导下,达到预期的目标。

(三)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有条件可以组织少年儿童到工厂、科研机构等单位渊查、参观,简单介绍机械原理、工作程序、产品功能等,加深对理论与实际结合的再认识。

(四)积极参加科技制作比赛

第3篇:科技创新的核心范文

Abstract: This paper takes CMM as reference to analyze the sci-tech activities in universities, and applies project network technology to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to get the specific critical path method and provided reference for the top-level desig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 organization in universities.

关键词:科技创新;关键路径法(CPM);能力成熟度模型(CMM)

Key word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critical path method;capability maturity model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35-0195-03

0 引言

近年来,教育部及国家相关层面就高校与企业合作开展科技创新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而校企合作共同创新也是高校快速发展的必然的内在要求[1]。全国各省市高校都进行了大量的校企合作的实践与探索,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校企合作模式[2]。在此背景下,理论与实践领域研究人员围绕校企合作发展科技创新、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发展进行了大量的实践与理论探索[3]。然而,鲜有将成熟的工程管理经验引入到校企合作科技创新的管理应用与实践。本文以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在校企合作创新的探索与实践为背景,利用工程网络管理技术之关键路径法提出了校企合作科技创新的新路径。

作为吉林省地方性农业院校的吉林农业科技学院,自2014年教育部倡导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以来,围绕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近年来做了大量的校企合作的尝试与探索,创办了吉林省高校范围内首个校企合作的鼎利学院。学校一方面在校企合作办学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并以此为科技创新平台积极探索,取得了大量农业科技创新成果。学校在与世纪鼎利集团合作过程中,学校充分利用现代管理技术――工程网络管理技术,开展了校企合作创新的机制与发展路径的理论、实践探索,并基于工程网络之关键路径法提出了校企合作科技创新的新路径。

1 工程网络及在校企科技创新管理的适用性

1.1 能力成熟度模型(Capability Maturity Model, CMM)、工程网络(Networking Planning,NP)及关键路径(Critical Path,CP)

能力成熟度模型是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软件工程研究所于1986年首次提出来的一种改进软件过程的策略。CMM策略力图改进软件过程中的各种活动、技术和工具的管理。

NP是制订进度计划时一种常用的图示化建模工具,它能够描述任务分解情况以及每项任务(作业)的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此外,它还能够显式地描述各个作业(任务)间的依赖关系。工程网络能够显式地通过圆圈表达每个任务开始的时间节点(即事件),结束的时间节点(即事件),并通过节点间的箭头(即任务)表达任务间的依赖关系[4]。当工程网络图中有部分事件的最早时刻和最晚(迟)时刻相同,这些事件就定义了当前工程网络中的关键路径。

通过工程网络这个建模工具,系统分析人员能够估算整个工程的进度。特别是,借助于各个任务间的依赖关系可以确定每个事件最早开始的时间、最晚开始的时间。随后,以工程网络中第1个事件的最早时刻定义为零,从左到右,并行或串行分析其他事件的最早、最晚发生的时刻。按照这个方法,分析人员不难沿着工程网络从左至右顺序算出每个事件的最早时刻及最晚时刻。

关键路径(Critical Path,CP)的确定。当工程网络图中有部分事件的最早时刻和最晚(迟)时刻相同,这些事件就定义了当前工程网络中的关键路径。即,关键路径上的事件(关键事件)必须准时发生,组成关键路径的作业 (关键作业)的实际持续时间不能超过估计的持续时间,否则工程就不能准时结束(如图1所示)。

整个系统管理人员,应该要密切注视(关注)关键作业的进展情况,如果关键事件出现的时间比时间晚,就会使最终完成项目的时间拖后。因此,为了保证工程系统的及时、高效完成,管理人员需要高度关注关键作业,并在必要的前提下,增加关键作业所需要的资源才会有相应的效果。

1.2 工程网络技术在校企科技创新管理中的应用性

工程网络图适用于复杂的工期不定情况下的多任务分析与管理[6]。在利用工程网络技术对于复杂系统、多任务进行管理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其中的关键路径来确定系统中的核心关键任务[7]。校企合作科技创新是一个多任务、任务间存在着时间或资源的制约关系。因此,利用工程网络来解决相应的校企合作创新,是可行的,并为校企创新的优化提供了一种可行的工程化解决方案。

当然,基于不同任务的划分、任务间时空资源的制约关系的认识不同,可能存在多个不同的关键路径[8]。对校企合作创新的管理需要进行多方面的评价与反馈,以不断优化这一工程管理的实践。利用工程网络技术管理校企合作科技创新要分为三个阶段。

首先,能力成熟度模型(CMM)中的过程能力、关键过程域、关键实践理念,对于校企合作科技创新这系统工程中的任务划分提出了一个很好的启发式原则。校企合作科技创新的管理完全可参照CMM的理念进行分析,划分不同实践域的关键活动。学校及企业要组织人力对校企科技创新管理活动进行观察、访谈,以CMM为参照分析校企合作中所面临的相关科技创新活动。

其次,工程网络技术对CMM所获取的主要管理活动与任务进行分析,明确任务间的制约关系、关联关系;利用工程网络技术获得关键路径图,得出校企合作所应解决的关键问题或任务序列,即关键任务链。

最后,以关键路径中的任务序列表向学校及企业科技创新管理部门提供相应的任务分析及关键路径。从而,学校科研管理部门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能够掌握核心业务(任务)的进程,以期及时发现阻碍因素,保障关键路径中的核心任务的完成,保障校企双方的投入得到及时的回报。

2 工程网络方法语境下的校企科技创新管理――以吉林农业科技学院为例

2.1 学校科技创新管理部门所开展的活动即子任务分析

首先,分析学校科技创新管理部门的主要活动域,并根据各个活动之间的时间、空间、资源约束关系,绘制如图2中StartADEIJEnd所示的路径。其中,学校启动校企科技创新合作工作(如图2之Start->A所示),双方签署意向性协议;校企双方的参观,双方人员进行业务交流与沟通(如图2之AD所示);对企业创新能力分析、及合作可行性分析(如图2之DE所示);业务专项能力与研发背景的了解,潜在成果项目的分析(如图2之EI所示),形成合作的企业的资质报告;最终为校企科技合作创新的正式协议的签署提供企业方面的信息支持(如图2之IJ所示)。

其次,分析校企合作过程中制度建设与管理的主要活动域,并结合各个活动,即子任务间的资源约束关系绘制如图2中StartAGHKJEnd所示的路径。其中,校企合作中所涉及的学生及教师或企业员工的业务评价(绩效)管理与评价制度建设调研(如图2之AG所示);组织保障与效益分析(如图2之GH所示);校企双方在资金与人力投入方案协商(如图2之HK所示);合作机构的建立(鼎利学院)的建立(如图2之KJ所示),合作机构运行机制与制度的建立,包含人员及工作职责的制定,事项的决定议程。

最后,围绕校企合作科技创新的法律事务为主线进行学校主要活动的分析,并依据子任务间存在的约束关系绘制如图2中StartABCFJEnd。其中,校方创新团队组建(如图2之AB所示);合作项目可行性分析、企业现有项目研究本地化分析(如图2之BC所示),得到技术可行性报告;双方经过初步磋商,签订框架性协议(如图2之CF所示);然后经过校企双方在法律事务、管理、财务、人事、宣传与公共关系、知识产权等细节上的反复磋商后,签署双方正式协议(如图2之FJ所示);最后是阶段性评价,对相关事项执行与检查,可以通过会议、数据分析等定性及量化方法评价合作绩效,开展校企合作工作的关键活动域的迭代与优化(如图2之JEnd所示)。

2.2 对任务间的制约关系的再分析与关键路径确定

根据时间序列完成了子任务的划分及约束关系确定只是完成了部分任务间的关系分析。利用工程网络法来寻找校企合作科技创新关键路径,还需要对任务间的其他关系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如图2之DF表述了签署框架性协议需要完成双方意向性磋商及协议的签署,如图2之EF表述了签署框架性协议还需要完成企业合作资质报告的形成,如图2之HF表述了组织机构等保障可行性报告是框架性协议必要的条件。

在此基础上,根据工程网络技术就可以提出一个初步的关键路径,如图2所示StartADEFJ-End。由于子任务间时空、资源的约束关系因视角不同、研究人员经验等因素,可能所获取的关键路径不同。因此,需要反复论证,并以实际案例进行验证,最终形成基于关键路径的校企合作科技创新发展路径报告。

3 结论

利用工程网络技术来显化高校与企业的科技创新合作管理是一种不错的尝试。它为高校提升校企合作效率,为校企合作的成功提供了任务视角下的时间序列管理。但由于工程网络技术应用人员对于每个任务的确定、任务序列间制约关系的分析、任务划分视角与粒度感知的不同,因此工程网络技术在校企合作管理领域的应用还需要一个规范化的过程。本文就吉林农业科技学院与世纪鼎利合作科技创新实践,利用工程网络技术进行了合作主关键路径的分析,为高校提供了技术视野下的管理思路,并得到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参考文献:

[1]刘希平.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发展路径的必然选择[J].职业技术教育,2008,30:22.

[2]张培.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构建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06:15-17.

[3]申俊霞.校企合作视域下高职高专创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共赢发展路径[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02:14-15.

[4]杨青.关键线路在工程网络计划中的作用及确定[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02:171,213.

[5]张海蕃,吕云翔.软件工程[M].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268.

[6]刘叶志.工期不确定下工程网络计划关键路线的确定[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7,11:164-166.

第4篇:科技创新的核心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科技创新;有效措施;能力培养

作者简介:陈立福(1979-),男,河北沧州人,长沙理工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讲师;

何纯芳(1965-),男,湖南益阳人,长沙理工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副教授。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1-151)、长沙理工大学教改项目(项目编号:CN1209)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4-0032-03

科技创新能力是一种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高水平结合。周济同志曾说:“中国的大学要构建创新人才的培养体系,培养数以千万计的创新型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1]这是围绕如何培养科技创新人才,从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对高等学校提出的历史性要求。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国家未来的核心竞争力,同时也是构建国家创新体系的需要。

在我国,由于受传统应试教育的束缚,使得学生在学习中养成了重视分数而轻视能力、重视理论而轻视实践的习惯,养成了墨守成规的保守思想,[2]大大抑制了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更有不少学生在校学习成绩很好,但走出校门面对实际工作中的科研问题时往往感到一筹莫展。缺乏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的能力使他们因不能学以致用而对未来感到迷茫,同时企业又因找不到具有创新能力的实用性人才而焦急万分。[3]因此,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通过在校期间的科技创新活动来得以锻炼、[4]培养和积蓄能量,使得学校培养的大学生既有理论水平又有出色的创新能力。

一、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发展现状

经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发现,目前中国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发展现状主要呈现两个特点。

1.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氛围不浓,积极性不高,意识比较淡薄

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

一是学生本身原因。许多学生目前还停留在接受型的学习方式上,尚没有主观意识到创造型学习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对学习的知识只注重巩固理解,而没有和实践相结合来消化吸收。据统计,有近87%的学生把课余学习时间用在复习功课上,只有7.5%的学生阅读课外书籍、进入实验室参与科研或参加学校组织开展的各种课外科技创新活动。

二是学校的科技活动影响力不够大,没有做好宣传和普及工作。据调查,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的总是集中在一部分大学生身上。这些学生有很浓厚的兴趣,且取得了较为优异的成绩。但这部分学生所占比例微乎其微,主要是学校没有对学生加大动员力度,往往挑选比较有基础的学生进行比赛,不注重大学生总体科技创新的发展,缺乏统一规划和良性发展机制。

2.大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时后续保障措施不完善,不能解决学生的后顾之忧

目前有些大学生想进行一些科技创新活动或是得不到经费及政策等方面的支持,或是由于教学计划的安排导致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的时间很少,或是虽有想法但得不到老师指导而不知如何下手,或是传统的大学生评价体系和奖学金评定标准过分看重考试成绩,而科技创新活动的考核标准难以制订等,从而影响了大学生进行科技创新的积极性。这些都使得大学生参加科技创新的热情大减,影响了高校科技创新的发展进程。

二、发展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意义

学校的育人目标总体上是通过课内教学和课外实践“两个课堂”来体现和落实的。教学环节是主渠道,着重培养和训练学生的业务素质,也培养学生的非业务素质;“第二课堂”——课外实践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重点,是教学主渠道的有益补充和拓展。

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是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增强社会竞争力的需要,也是国家和社会发展对他们提出的更高要求。

1.发展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优良品格

大学生在科技创新活动中不断遇到问题和挫折,需要他们去解决和接受挑战,将使他们的身心都得到锻炼,能培养他们不怕挫折、吃苦耐劳、严谨求实、团队协作及坚忍不拔的精神和品格。这将会成为他们一生的财富,也为日后进一步的科研或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2.发展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将会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和主观能动性

大学生通过参加科技创新活动能将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加深了知识的理解程度。同时在活动中又会发现新问题和很多不了解的知识,进一步激发他们进行理论知识学习的兴趣,实现学习与成长的良性循环,从而使得大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都得到较大提升。

3.发展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将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

在科技创新活动中会遇到很多问题,需要他们开动脑筋思考,调动所有知识并想出新的办法去解决问题。这个过程中使得他们的创新思维得到发挥、展示和锻炼,为以后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做好准备。

4.发展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是国家和社会提出的更高要求

近些年,用人单位非常重视学生的综合能力,如知识灵活运用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吃苦耐劳能力等。在学生参加的科技创新活动中,他们相互讨论,集思广益,发现问题,并积极思考解决问题。因此,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这些能力都得到了较好的锻炼,使他们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全面提高,从而使他们在人才市场上增强了竞争力,在就业竞争中掌握了主动权,也为未来国家发展培养了出色的创新人才。

三、发展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有效措施探讨

由目前中国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发展现状及意义可知,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整体发展还很不乐观,社会和国家对这种能力的需求缺口也很大,因而有必要探讨较为有效的措施来发展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对此,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了改善措施:

1.学校和院系对科技创新活动的宣传、动员力度要加大

据调查发现,在制约从事科技创新活动的六大因素中,智力因素只占到3%,其余都是非智力因素,主要表现在:缺乏自信、缺乏开拓精神、不能自觉创造科技创新机会等。大部分大学生或是不知道有科技创新活动,觉得很陌生;或是觉得太难,离自己太遥远,没信心参加。因而学校、院系要发挥宣传和动员作用,积极利用校内的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媒介积极宣传科技创新活动。并对科技创新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典型人物和事例进行通报奖励,使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深入人心;通过召开表彰大会、举办优秀学生论文报告会等活动充分发挥优秀学生的示范和辐射功能,吸引更多的同学参与到科技创新活动中来。

2.学校和院系对科技创新活动的资金支持、后续保障工作要到位

这方面主要体现在学校对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具体支持措施和对教师的激励考核上。

(1)提供资金支持,开展多个创新平台。没有资金支持,再好的想法也不能较好地得到实现。因此,为了发展科技创新活动,学校可以在多个方面提供资金的支持。如:可以设立学生科技创新基金,为学生科研活动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允许他们申报各级创新性项目,学校组织评审并相应批准觉得可行的项目,尚有问题的项目可继续修改。在完成这种项目的过程中将锻炼他们的文献综述能力、[5]创新思维、创新设计及团队协作能力,将使他们的科技创新能力有较大的提升。还可以建立并利用好一些科技创新团体。这些团体通过参与科技竞赛、申报创新性实验项目、举办大学生科技节、各类学术讲座、大学生课外学术和科技成果展吸引大学生到各类科技创新的活动中,学校在这些活动中给予一定资金支持,扩大科技创新交流广度和提高科技创新素养。另外,为各种级别的科技创新竞赛或比赛提供资金支持。如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竞赛、校级或院级的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业计划竞赛、计算机知识与技能大赛、网页设计大赛等等。通过这些竞赛让大家互相交流,共同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2)为学生设立科技创新学分要求及相应的奖励制度。为学生设立科技创新相关课时和要求,并健全创新的激励机制。每周设定几节课的创新课程编入课表,以便使学生有时间保证。对积极参与创新活动并取得一定成绩的学生给予创新学分,可调动学生参加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对于创新成绩优异的学生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并作为评优的一个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在实施过程中要根据各年级大学生的个性特征、掌握知识的层次水平和知识经验情况实行有层次、分阶段的科技创新活动安排。

(3)为了更好地发展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对教师提出一定的指导学生要求。在对学生科技创新进行指导时要针对教师种类(如理论科研型、工程实践型教师)提出不同要求,明确指导老师的资格、职责、考核办法等相关要求。对指导老师给予合理的创新工作量和创新指导奖励,可使教师的工作和付出得到认可、激励。

(4)多次邀请专家学者进行各种讲座,并及时通知学生。每年举行数次院士、专家、教授及企业家的讲座,并鼓励学生积极提问,锻炼学生的勇气,激发积极思考的动力。设立覆盖多学科的博士讲坛、创业论坛以及大学生科技创新论坛,营造氛围,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冲动,消除学生对科技创新的神秘感,吸引广大学生加入到科技创新的行列中来。

3.校企联合推动科技创新活动的发展

学校与企业可联合设立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基金。每年学校花费的科技创新资金由企业全额或部分出资,每年举行的科技创新比赛可以为企业冠名,扩大企业影响力,并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大学生可以到企业实习锻炼科技创新能力,以达到学校、学生和企业三赢的目的。

4.建立并利用好科技创新基地

科技创新基地可有效实现科技创新活动普及化的目标,发掘和培养骨干学生,发挥优秀创新人才的旗帜作用。根据兴趣爱好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研究团队,进行分组重点培养,发挥其示范和辐射作用,带动更多的大学生参与进来,以期提高高校的整体科技创新能力,产生品牌效应,赢得社会声誉,更有利于人才的培养。

长沙理工大学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正在逐步得到提高,科技创新也越来越受到学校重视。以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为例,学院的大学生经常参加各种科技创新比赛。如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国机器人大赛、湖南省“挑战杯”创业设计大赛、校级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院里举办的“华自杯”长沙理工大学校园电子设计大赛等。我院学子数次在这些比赛中获奖,涌现出了很多优秀的创新型大学生。学院还于2005年建成了长沙理工大学电子创新训练中心。它将原来分散单一的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和学科竞赛辅导转化为集中系统化的训练模式,每年吸引近300名大学生进入中心展开培训,为提高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提供了有效的平台。此外,学院目前已经与多个公司和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拥有2个校内实习基地、16个校外实习基地,其中湖南省电力公司为湖南省优秀校外实习教学基地。这些资源也在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过程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也应该看到,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整体上尚有较大欠缺,取得较大进步的只是其中一小部分。这就需要加大对科技创新的宣传和动员力度;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尤其是后续保障制度的制订和实施要做好;还要考虑如何更好地与企业深度合作推动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

四、结论

本文就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高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对目前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发展现状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探讨了发展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意义,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4点较为可行的有效措施。最后根据长沙理工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在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方面发展的现状提出了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措施。下一步还需深入思考如何在校企合作中最大程度发挥企业的资源优势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晓梅.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文化建设,2007,(4):74-75.

[2]夏婷.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探索与思考[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6,16(2):47-49.

[3]张春华,孟令辉,徐慧芳.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的能力培养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1,(23):7-8.

第5篇:科技创新的核心范文

[关键词] 创新导向;区域科技公共平台;资源整合;服务模式

[中图分类号] F273.1 [文献标识码] A

信息技术发展改变了传统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模式,科技资源占有、配置、开发和利用的方式随之也逐渐发生变化。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是支撑和推动科技进步与自主创新的重要力量,各国均将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作为重要的战略性资源投入和提高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内容。我国在《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明确提出要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完善科技创新的发展环境,提升支撑科技创新的水平。突出本地产业创新特色,加强区域科技基础设施和条件建设是促进区域创新能力提高、推动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

一、资源共享的区域科技公共服务平台

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是社会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其本质来看,是服务型政府理念的体现,即由服务政府向社会提供的一种科技类的服务产品,该产品主要就是为全社会的科技创新创业活动提供服务的载体,并以提供具体的服务促进载体建设和完善,弥补创新主体创新资源不足的劣势,在一定程度上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区域科技资源。从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的功能组成来看,可以归纳为三类科技平台。

(一)共性技术平台

许多国家将支持共性技术研究作为科技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共性技术是指在很多领域内已经或未来可能被广泛采用,其研发成果可共享并对一个产业或多个产业及企业产生深刻影响的一类技术,对整个行业或产业技术水平、产业质量和生产效率都会发挥迅速的带动作用,具有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的一类技术。共性技术有两个主要特征,一是共性技术有很强的外部性,因此导致较严重的市场失灵。共性技术具有相当广泛的用途,可以在一个行业甚至多个行业得到应用。如果完全依靠市场机制,一般情况下单个公司不愿意或很少投资于共性技术研究,势必导致共性技术研究的投入严重不足。二是共性技术研究一般处于竞争前阶段。共性技术有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共性技术研究成果上,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生产或产品的需要进行后续的商业化研究开发,形成企业间相互竞争的技术或产品。根据对国民经济的重要程度和外部性大小,可以将共性技术划分为关键共性技术、一般共性技术和基础性共性技术。从各国实践经验可以看出,支持共性技术研究作为一种政策工具,最重要的是抓住其经济和社会效益大、影响面广的特点,从本国国情出发,在不违反国际规则的前提下,支持本国产业进行共性技术研究,为提升国内产业竞争力奠定技术基础。

(二)创新创业平台

创新创业平台主要针对地方创新创业需求,增强基层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地方科技创新能力,以综合性、专业性和区域性三大类科技创业平台为重点,统筹规划建设区域科技创业平台体系,依托各类科技创业载体建设创新创业平台。

创新创业平台是指聚集科技创新创业创意企业、研发机构、公共技术、商务服务机构,集成技术、人才、资金等要素,联合官、产、学、研、介,开展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企业(项目)孵化的聚集体。集专家公寓、休闲、商业中心、中介、体育、文化、教育设施以及绿化等配套设施于一地,成为科技创新创业创意人才开展研发、试验、中试及生活的聚集地。其中创新载体主要是指聚集为科技创新提供服务的公共服务平台、各类专业技术服务平台和科研机构、企业研发中心、工程技术中心等研发机构的载体;创业载体(孵化器)主要是指聚集科技型创业企业以及促进成果转化、孵化的载体;创意载体是指聚集以创意产业为支柱的现代科技服务业的载体。

(三)资源共享平台

资源共享平台针对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科技的主要需求,以科技资源集成开放和共建共享为目标,以提供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和解决重大社会共性问题为主要任务,建设科技资源共享平台。资源共享平台涵盖工程技术文献信息资源和数据库、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服务平台、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重点实验室、检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技平台,集成优势资源,打造区域创新中心。

二、区域科技公共平台资源整合

区域综合资源服务平台的功能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综合系统集成;二是无缝存取连接。由于以往区域内各个主体的资源平台基本上是各自规划、独立建设,相互之间的协调性、互通性比较差,因此架构面向区域创新的资源服务平台,需要通过网络系统把区域创新系统内的各种资源结合起来,建立统一的数据和信息交换平台,提供面向用户的跨区域、跨部门的共享服务。(见图1)

这一系统先通过政府、高校、企业、研究机构、中介建立各自的资源整合服务系统,然后提交给综合资源整合服务平台,再传递给需要的不同层次用户。用户不仅包括平台内各团体用户,也包括普通个人用户。

三、区域科技公共服务平台支撑体系建设

整合区域内科技资源,增强区域创新能力,促进区域经济和科技的崛起,已成为各区域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基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和发展要求,需要各区域以政府主导搭建基于区域创新的区域科技公共服务平台支撑体系,包括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平台基本架构和功能拓展。

(一)政府主导,多方共建,突出资源共享

公共服务平台通过共建、自建等多种方式,以区域科技资源共享为首要目标,省、地、市各级区域科技资源进行整合。如黑龙江省科技创新创业共享服务平台目前已基本形成覆盖全省的科技资源共享服务网络。截至目前,共享平台依托全省十三地市子平台,初步整合集聚了省内特色产业资源信息,包括齐齐哈尔的装备制造业、鹤岗和鸡西的石墨产业、佳木斯的农机、电机、电缆等产业的资源及技术、研发与市场信息;并利用平台集聚的这些资源信息,面向企业开展资源共享服务。

(二)“总门户+服务端点”成为基本布局

如黑龙江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承担着资源统筹、资源共享的核心作用,负责整个服务平台网络的运营管理,并对服务的质量进行监督管理。省服务平台提供中小企业服务的统一入口,提供在线服务和呼叫服务的入口。基本建成1+1+2+7的省服务平台网络体系,包括:1个运营管理中心;1个共享数据资源中心;2个服务入口(在线服务和呼叫中心);7个应用管理系统。以共享数据资源中心为基础,建成覆盖全省的、以在线服务系统、呼叫服务系统和服务资源门户为龙头、以网络运营管理、服务质量考核、企业信用管理、知识库管理为支撑、以专业化系统为补充的上下互动的大型信息网络和服务平台,各个系统之间将通过资源共享交换接口实现信息互动和资源共享。(见图2)

(三)拓展公共服务平台知识服务功能

科技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绝不仅仅只是以资源和服务共享为最终目的,而是要在此基础上实现从科技资源服务到知识服务的深层次转化,用知识服务来支撑整个平台运行和发展。知识服务的内涵和能级直接体现了科技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的价值,在实现科技平台应用升级和功能扩展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目前,国内一些科技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已经初步具备了知识服务的基础和空间,它们拥有多元化的信息资源、人才结构以及知识交换和协作空间。黑龙江省科技创新创业共享服务平台除整合万方数据库、清华同方数据库和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NSTL)哈尔滨镜像站外,平台还整合了包括俄罗斯科技信息数据库、新兴产业战略情报数据库、企业创新创业动态数据库、重点产业发展动态数据库等14类特色文献数据库,年均完成文献下载、全文传递等服务15万次左右。其服务已从传统的文献检索、原文传递向代查代检、情报收集、科技查新专家特约、产品研发、检验检测等知识服务方向发展。

[参 考 文 献]

[1]涂勇.地方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10)

[2]桂萍.国内外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研究综述[J].科技管理研究,2008(7)

第6篇:科技创新的核心范文

关键词: 课外科技创新项目 经济困难大学生 创新型人才

一、问题提出

创新性不足一直是当前大学生人才培养质量最突出的问题之一,尤其是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由于大多生活在边远山区,与社会接触的渠道少,容易出现自信心不足、实际操作能力弱等问题,并制约其发展,因此,从学校和学院层面为经济困难学生搭建良好的学习平台显得尤为重要。为鼓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培养经济困难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本文提出“经济困难学生课外科技创新项目”的方案设计。

二、研究实践意义

(一)培养创新型人才

学院每年到校的科研项目逐渐增多,学院学生管理队伍充分利用专业优势资源,立足学科优势,结合专业特色,为经济困难学生创造更多的学习实践机会。学院鼓励并组织经济困难学生申报科技创新的课题,联系学院资深教授、导师或优秀的青年教师,充分利用学院优势科研资源,通过国家级工程实验室、省级、校级创新团队、国际合作实验室、校企合作实验室等平台,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团队合作精神、实践动手能力,促进优秀人才和优秀成果的出现,同时促进课堂教学和课外学习有机结合,推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程,以满足市场经济社会对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二)完善贫困生资助和培养体系

通常各院校针对经济困难大学生的资助模式主要是物质资助和经济困难生活动的开展,例如各类助学金、临时困难补助、爱心礼包、自助活动等。通过课题研究的参与,贫困生增强实际动手能力,巩固对专业知识的学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现综合能力的提高,完善经济困难生资助和培养体系。

(三)为师生交流提供平台

由于受跨校区影响,高校师生在课堂中交流时间减少,通过该项目的开展,为师生交流提供平台。学生可以在实践中掌握科研方法、学习理论知识、培养科学态度,同时也了解学生的需求,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三、项目实施步骤

(一)申报范围

学院在校本科生,以经济困难生为主,项目执行时间12个月,要求学生离校前完成申报项目。

(二)申报要求

1.申报项目要有一定的前期预研基础,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创新性、技术可行性;申请者应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能在导师的指导下自主进行研究性学习,自主进行实验方法的设计、组织设备和材料、实施实验、分析处理数据、撰写总结报告等工作。

2.每项目负责人仅限1人,参研人员一般为5人(含负责人),不得少于2人;负责人不得同时申报两个及两个以上的项目;在研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负责人不得申报本次立项项目。

3.项目时间周期为12个月。

(三)项目管理办法

1.根据项目建设计划,项目组自觉接受学院对项目的管理,包括参与学生学术交流活动、成果展览、接受中期检查、抽查和结题考核。

2.中期检查:学院组织专家对项目进行中期或阶段性检查,对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和存在的问题要高度重视,及时提出整改意见和措施。

3.项目结题:学院成立项目结题答辩工作小组,由专家委员会具体负责项目结题答辩工作。学生项目负责人要及时撰写项目结题表和总结报告等,提供相关研究论文、调研报告、创意方案、实物作品、软件等成果的支撑材料。考核结果分为不合格、合格和优秀,考核优秀的作品将组织推荐参加校级、省级、国家级的创新性实验的比赛。

(四)项目实施步骤和阶段安排

项目实施步骤:对项目进行全面宣传――组织学生申报课题――组织专家对申报的课题进行评审――对评审通过的课题进行中期检查――课题结题――形成可研性报告,成果推广。

第一阶段:制定项目实施方案、实施细则、管理制度等资料。

第二阶段:对项目进行宣传,组织学生申报科技创新课题,提交课题申报书,并组织专家对申报的课题进行评审。

第三阶段:收集整理前期工作的资料,并形成项目中期报告。

第四阶段:学生提交中期检查报告,组织专家对课题进行中期检查。

第五阶段:课题结题,要求各课题负责人提交研究成果、结题报告和发表的论文、专利等相关资料,组织专家对课题进行考核。

(五)项目经费的使用和管理

学院经济困难学生课外科技创新项目的经费由项目领导小组统一管理并进行运作,由项目组组长监管。

项目经费的使用要本着以下原则进行支配:一是项目导向原则。以项目为载体,引导大学生尤其是经济困难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课题申报,促进学院深化教学改革,加大创新人才培养力度;二是以学生为本的原则。项目经费的支持对象是在校的经济困难学生,做到专款专用,转账核算,将经费的使用切实落实到学生身上;三是鼓励创新原则。项目经费的资助倾向于创新性强、有利于成果转化的科技项目,促进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模式的发展。

每学年资助10个创新性项目,每个课题预拨支持经费1000元,具体的经费审批视课题情况而定。

四、效果及反馈

(一)涌现出一批创新成果

创新实验计划的实施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本科阶段得到创新性与创造性的科学研究锻炼,促进学生自主创新兴趣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促成一批大学生创新性成果的出现。

(二)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生生直接深入接触课题研究,充分实现了课堂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同时参与过项目的生生在本科学习过程中既拥有科研经历又锻炼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增强核心竞争力,提高综合素质,为后期发展奠定基石。

(三)创新实验项目影响广泛

每个创新项目在学生中都产生广泛的影响,某些未参与项目的学生表示对本项目产生浓厚的兴趣,希望以后有更多让他们深入实践的机会,其中一些项目被推荐参加全国性比赛。

(四)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

教师在课堂以外接触的学生面通常只有研究生,课外科技创新项目为本科生尤其是经济困难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沟通提供了有效的平台,促进了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结合,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五)进一步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推动创新培养模式落到实处,就要促使课堂教学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在本项目开展过程中,严密的管理机制、灵活的运作机制、完善的激励机制是项目得以顺利开展的有力保障,措施到位、组织到位、人员到位、管理到位是项目领导小组超强执行力的有力体现,形成多种育人途径相互补充、相得益彰的人才培养体系,有效培养大学生开拓创新、团队协作和求真务实的精神,增强实践动手、社会交往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同时,构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更适应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培养方式,有力地推进实践教学改革,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五、需要改进方面

(一)需要充裕的时间完善项目

时间充裕的话,学生通过良好的研究平台,在各位老师的悉心指导下会取得更卓越的创新成果。研究具有连贯性,指导教师希望参与项目的学生可以有更充分的时间参与科研工作。

(二)项目资助面不够宽

由于经费有限,项目资助面有待拓宽,项目应该提高整体资助力度,使得更多的学生参与课外科技创新项目,为项目的开展提供有力的措施保障。

(三)保证项目持续性开展

一是可以保障同学们的参与课外科技创新项目的连贯性,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创新型人才;二是为学院的研究平台源源不断地输送学生,既保证科研的连续性,又使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得以贯通。

参考文献:

[1]纪利琴,苏巧平,薛颖操等.大学生开展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方式方法探索[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12,28(11):192-193.

第7篇:科技创新的核心范文

关键词:铁路;施工企业;科技创新;管理

随着国家高铁建设的迅猛发展,铁路工程的施工难度和复杂性进一步加大,建设单位对工程项目的安全、质量、工期、环保及施工工艺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施工企业的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施工企业只有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技兴司的战略,切实地加强企业的科技创新管理,不断提高企业的施工技术水平,才能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此,笔者就如何加强施工企业的科技创新管理谈几点个人的看法,希望能与广大同行其同探讨。

1有针对性地强化科技创新理念

所谓科技创新意识,就是要在面对同一项铁路工程时,应首先考虑在完成该工程时如何领导和组织进行技术攻关,提高常规作业的技术含量,改进现有的服务产品;第二是选择有商业价值和有发展潜力的技术开发项目进行研究,开发新的服务产品,为承揽任务进行技术储备。具体思路可以借鉴国家高铁建设领域的相关方法,以大量的高铁建设市场为载体,积极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国外的高铁技术。对于公司而言,可以在项目开发之初首先考虑如何实施“市场换技术”战略,在进行协作队伍或架子队伍的选择时,把技术创新能力作为考查指标之一,选择具备相应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队伍,并把其作为实施科技创新战略的必要协作伙伴。还有就是要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做好创新示范点,做好技术鉴定,做好创新宣传,主要目的是考虑如何实施“技术抢市场”战略。

2打造学习型的科技创新人才团队

如何组建学习型的科技人才团队?按照常规,企业的人才建设不外乎为“内培外引”两种方式,一方面就是从企业现有人才中挖掘,一方面是从社会上引进。显然,这里的组建的人才最终是企业内部人才,是一种相对狭隘的人才观,我们把这种内部人才可以称为“技术专家”。相对企业内部的狭隘人才而言,那就是外部科技人才,那就是社会上储存着海量的科技创新仁人智士,一种是具有相关专业高等学历,广博的专业知识基础,掌握着丰富的技术和实践经验的设计院、高等学府、研究院等科技研发人才,我们可以把这种人才叫“创新导师”;一种是虽只具备本专业的基础知识,但却拥有丰富的实践技术或专业特长的劳务公司或生产加工企业,我们可以把这种人才叫“创新工兵”。

至此,我们把公司的科技创新人才定位为三类:一是“创新导师”,二是内部的“技术专家”,三是“创新工兵”,那么如何将这三类人才进行优化组合,并组建成一个可以进行多学科的交流与协作,打破院校、企业和政府之间的组织界限,形成一个以企业为创新主体的学习型的科技人才团队呢?这就要求公司要有目标、有意识地牵手一些科研院校等社会智库资源,组建和发展几个具备专业特色的协作队伍和研发基地,本着互利互惠的合作精神,形成公司出市场、院校出技术、协作出产品的研发格局,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大力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3建立健全科技创新管理机制

3.1 建立公司专家人才库和专家组制度

在公司内部选择和聘用具备条件的员工组建专家人才库,记录专家相关信息,对专家库成员参与或主持科研活动的数量、进度和成果等级进行量化并实施动态考核,组织他们不定期参与学术交流和技术培训工作,向其提供获取国内外科技前沿的有关资料和信息的机会,充分发挥专业人才和专家的专业特长,为科技创新工作提供决策建议、专业咨询、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提高科技管理决策水平和实施绩效,保障科技创新管理目标的实现。专家组参与科技管理的做法,在江浙一带得到了率先推广,而且还成功运用到其他领域,如火及一时的“温州炒房团”就是这种管理方法的缩影。

3.2 建立技术顾问制度

在公司建立技术顾问制度,聘用在业界有一定影响力的权威专家(即可以是国内专家,也可以是国际专家)担任公司的技术顾问,以公司各在建或拟参建工程为载体,通过不定期的现场指导或开展技术讲座等多种形式,就如何开展科技创新进行咨询和指导,并通过他们随时掌握科技前沿的发展动向,动态调整科技研发的方向,帮助公司进行科技创新。在技术顾问这方面,国外如日本、韩国等的服务主体是政府,由政府为企业提供技术指导、培育技术人才及提供技术信息等,这大大地促进了日、韩的科技研发水平和效率,目前在国内,技术顾问这个做法的主体还得靠企业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进行取舍,技术顾问实际上就是前面所说的“创新导师”,只不过这个导师是一个长年聘任的导师。实际上技术顾问找好了,他不仅是企业科技创新的好帮手,更应是宣传企业、拓展企业市场的好帮手。

3.3 适时实施组织创新

公司可以组织有关部门积极参与国家对技术中心、科技型企业认定等方面的深入学习和研究,分析其对公司生产经营要素中人才、市场、资金(包括科研资金和财税优惠)、科技立项、资质升级等方面的积极作用,适时申报技术中心或科技型企业认定,实现组织形成的整体创新,促进创新主体与发展战略的进一步匹配,实现企业持续、健康、科学发展。

4努力拓展公司的科技创新模式

4.1 实施集成创新模式

通常而言,企业会在某个领域具有科技专长,然而这种单一的专长由于技术壁垒低,很容易让竞争对手或客户进行模仿,不利于创新保护,所以公司在发展科技创新战略时,应建立以多学科交叉和集成的科技创新,实现跨产业、跨学科、跨企业和跨机构的创新能力,形成跨产业、跨学科、跨企业和跨机构的技术联盟。这样做一方面可以提高科技创新的水平,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创新技术对市场的把控能力。

4.2 实施多元化科技创新模式

创新对象多元化:创新对象可以是施工的技术、工艺、装备、材料等四新技术,也可以是管理创新。

创新主体多元化:创新主体可以包括公司、科研院校、协作企业(包括国内和国外机构),充分发挥各创新主体的自身优势,实现多元化的创新投资主体,共谋和谐创新。

创新空间多元化:一是要 “超前一步”,做到人无我有,通过关键技术储备和管理上的创新,开拓新的经营领域;二是要“提升一步”,做到人有我精,形成竞争的“差异化”;三是要“退后一步”,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抓住关键工作取得重大突破。

5结束语

加强科技创新管理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基础,要想在市场竞争中取胜,就必须比对手有优势。作为铁路施工企业,技术创新的成果和施工经验越多,施工能力就越强,竞争优势就更明显,就越能承揽到更多的同类工程,实现规模化“生产”即产业化的目的。所以作为铁路施工企业只有将加强科技创新管理变成企业生存发展的内在要求,形成有创新战略、有筹资能力、有自主开发能力、有强大技术创新能力的市场主体,实现从创新设想产生,直到创新决策、创新投入、技术开发、市场创新、提供服务、再次创新等一系列环节的一体化运作,最终实现企业的持续创新,实现企业又快又好的发展。

第8篇:科技创新的核心范文

《投资北京》:2008年是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开局之年,是奥运盛会举办之年,是“十一五”承上启下之年,在这样的背景下,科委工作的基本思路和重点是什么?

马林:2008年对首都北京确实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一年,科技工作要有更大的作为,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重任。党的十七大报告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视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和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战略部署,市科委要不断创新发展理念,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完善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首都区域创新体系,逐步建立和规范各类创新要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广泛联系、深刻作用的科技创新新秩序,引导全地区创新资源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发挥出更加强大的作用。总的来讲,市科委要在2008年完成好三方面重点任务:一是,完成奥运筹办的专项任务。当奥运圣火在北京的上空熊熊燃烧的时候,全世界的目光将聚焦在北京,“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理念将全面展现出来。市科委将积极配合奥科委,做好科技奥运项目的组织实施工作,保证各项任务的顺利完成,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二是,落实《北京市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市委市政府已正式批准《北京市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提出了到2020年的科技发展目标和重要战略任务。2008年我们将在市科技教育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组织协调相关委办局,将规划的目标任务进行细化和分解,做好规划与主题计划的衔接,全面启动实施包括环境、能源、民生、城乡互动、高科技产业、生产业、传统服务业、城市建设与管理等方面的18个重大科技专项,抓好科技条件工程和创新人才工程。三是,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这是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的工作任务,要花大力气研究分析当前的形势与任务、科技管理工作面临的新挑战,认真探求发展规律,加快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步伐,向改革要效益,向管理要效益,力求在更高层次、更大规模地组织和整合好首都科技资源,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投资北京》:请问明年科技工作有哪些具体安排?

马林: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市科委将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重点工作部署:第一,组织实施好以需求为导向的主题计划。继续狠抓基础工作,以改革带动全局,完善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型科技计划体系。通过组织需求分析与技术选择、直接受理区县、委办局重大需求申报绿色通道等方式,深入分析问题,准确凝练目标;通过项目招投标和主持单位制等制度,充分依靠企业和成果应用单位组织优势科技力量,找准推进技术创新与机制、体制创新的结合点,确保重大科技项目起到整合资源、解决关键技术瓶颈问题的作用;通过完善专项工作,营造激励创新的优良政策环境,鼓励引导企业、科技研究开发机构、中介机构等各个创新要素融合发展,进一步增强首都自主创新能力,为首都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科技支撑。第二,抓好科技成果产业化服务业,为首都、全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支撑服务。首都经济的本质就是服务经济,首都科技资源的丰富性和走“高端、高效、高辐射”路径选择,决定了科技成果产业化服务业的重要价值,它一头联接着研究开发,直接关系我国科技创新的实力和水平,另一头联接着生产,起着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带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重要作用。我们要建设深层次的知识产权开发经营平台和全国技术交易中心,从产业化链条入手,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服务业做大做强,为生产业的各个环节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提升文化创意产业科技创新水平,提高传统服务业发展质量。第三,统筹国内、国际两个资源,提升科技创新的国际化水平。拓宽国际科技合作的渠道,探索新的工作方式,进一步提升从全球视角广泛联系、组织利用国际创新资源解决关键问题的能力。支持信息、软件、生物医药等领域具备优势条件的重点企业、院所积极承接国际研发外包任务,进一步提升外包服务能力。积极开展与跨国公司在京研发机构的基于标准的高层次合作,提升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第四,抓好农村科技协调员队伍,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积极采用新机制“育新人、接新线、织新网”,以超过5000人的“农村科技协调员”为科技服务骨干,以“市场化、信息化、乡土化、社会化”为特征,大力推进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实现首都丰富的科技资源与京郊新农村建设的有效对接。第五,进一步整合科技资源,积极承担国家重大专项。进一步完善北京市与中央单位的合作机制,做好对中央在京科技资源的服务。积极创造条件、创新机制,组织首都优势科技力量进行优化组合,争取承担一批具有战略影响的国家重大项目,进一步巩固和发挥首都科技优势,形成一批代表首都水平的重大成果。

第9篇:科技创新的核心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程整合 创新思维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引起了课堂教学的深刻革命,它不仅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更引起学习目标、学习方法深刻变革。然而对于教师和教育研究者而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还是一个较新的概念和领域。《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这就对每一位教师实施新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创新地运用信息技术成为教师实施新课程的重要素养之一。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创新的前提和基础

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有两种观点,一是认为要将信息技术融入到课程的整体中去,改变课程内容和结构,变革整个课程体系。黄甫全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通过基于信息技术的课程研制,创立信息化课程文化。它针对教育领域中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存在的割裂和对立问题,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互动性双向整合,促进师生民主合作的课程与教学组织方式的实现和以人的学习为本的新型课程与教学活动方式的发展,建构起整合型的信息化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从而对课程的各个层面和维度都产生变革作用,促进课程整体的变革。

另一种观点则将课程等同于教学。这种观点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同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信息技术主要作为一种工具、媒介和方法融入到教学的各个层面中,包括教学准备、课堂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这种观点是目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中的主流观点。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创新的方式和措施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创新首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日趋活跃的现代教育技术是近年来教学改革的亮点,在轻松愉悦的教学情境中,直观形象的视、听、感知总能紧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结合具体内容编制软件,配合师生教于学而融声音、图画、文字于一体的认识环境的和教师根据自身课程安排和多种软件平台制作出的课件,受到了学生们的青睐,通过媒体获得信息,进行思考活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在语文课创设问题情境,例如分析人物形象教学中,教师不仅插入一些动感图片,而且剪接一些视频,让学生清楚的看到人物语言、行动以及神态的变化,加强了学生对这个人物的直观了解,从而轻而易举的总结归纳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这样教学就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创新还要充分运用现代媒体、激发学生兴趣。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对多种信息具有数据处理、编辑、存储、播放等功能,成为课堂教学信息呈现的重要手段。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集各种功能于一身的特点,使多媒体课件承载多种信息,充分利用多媒体具有处理文字、图形、图像、动画、音频、视频、三维动画的综合能力,集中幻灯、投影、电影、电视、录音、录像、立体模型等教学媒体的优点,充分把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起来,使其具有人机交互的独到之处。切实提高教学媒体的展示力和交互性,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兴趣。在教师实施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创新地运用电教媒体、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以绘声绘色、栩栩如生的形象反映客观事物,图、文、声并茂的三维方式呈现教学内容,能极大地满足学生视听感官的需求,充分刺激学生的听觉和视觉,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获得良好的心理体验才会产生心向往之的情感,以饱满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实现学生主动学习。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创新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创新对学生来说还在于创造思维空间,帮助学生主动发展。素质教育提倡“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还学生主动思维的空间,让学生主动发展。把信息技术整合到学科教学当中,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思维意识,是主体参与式教学模式的主旨。教育技术学博导、北京师范大学知名专家何克抗教授最为强调的是:“在信息时代,我们更需要在实践中培养创新精神,摆脱迷信书本、迷信权威的思维定势与禁锢,让教师和学生的思想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得到更大范围的拓展与张扬。我们必须不断探求新知识和新理论,要有破旧立新,敢于向传统教育思想观念挑战的勇气和精神……”没有创新,我们的素质教育无从谈起;没有新的思想观念与挑战传统的勇气,我们将无法超越现有的教学模式。实践是以理论为指导的,而理论之花需要新的思想和新的观念来浇灌。

培养创新思维。还要设疑启思。营造“疑”与“思”的良好情境,是培养创新思维的重要方法。要改变教师“一言堂”唱“独角戏”的老方法,给学生更多自我学习和钻研的空间,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敢于质疑发问,敢于打破常规。要遵循教育教学的规律设计出针对性、启发性较强的问题,以此点燃学生求异思维的火花。

培养创新思维,更要联系实际。鼓励、指导学生大胆、灵活地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方法之一。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可组织学生进行竞赛、自由辩论、互相交流等多种活动,以实现解决实际问题与培养创新思维的有机统一。促进学生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协调发展,从而固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中,可一方面指导学生练习基本功,熟练掌握计算机的操作技能;另一方面,引进一些音乐、游戏软件及辅助教学的课件,鼓励学生动手动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