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绿色营销企业案例范文

绿色营销企业案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绿色营销企业案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绿色营销企业案例

第1篇:绿色营销企业案例范文

在全球环境污染恶化、资源严重破坏、生态危机、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厄尔尼诺现象维修人类生存的今天,“绿色营销”成为未来全球市场营销的主导潮流无疑是大势所趋。那么,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和现实角度来看,现阶段我国推行“绿色营销”战略是否具有现实可行性呢?

1、从国际的角度来看,“绿色营销”观念发源于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1978年,德国推出蓝色天使认真体系。1988年,美国紧随其后制定了环保标准。1989年,日本推动了环保标章制度。法国在1993年就立法要求上市销售的货品包装的百分之五十都必须要进行回收再利用。在这样的国际市场环境影响下,我国的绿色营销战略能不能有效的发挥其作用都将直接影响到中国企业的国际上的影响以及产品进出口贸易时能否达到国际执行的绿色环保标准要求,从而冲破国际贸易壁垒和限制,成功的打进国际市场。对于我国而言“绿色消费”绝不应该仅仅作为一种观念被接受,而是应当上升到战略的层次和高度加以对待。

2、从国家层面看,20世纪90年代至今,我国经济实现了平稳、高速增长。但长期以来,绝大多数企业无法摆脱资源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模式,高投入、低产出一味地追求产品量上的增长而忽视了品质的提升,陈旧、落后的技术组合基础上靠高物质投入支撑,用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等高消耗资源支撑快速经济的扩张,随之出现的问题就是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短缺等诸多问题。这一切的不良后果已经引起了相关政府部门和公益社会组织的高度重视,“转变经济增长形势,已是当务之急”;改变传统“消耗型经济,采用绿色循环型经济”的呼声越来越高。

3、从法律层面看,目前政府部门越来越侧重环境保护工作,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当中也有环境保护工作这一重要指标项目,环境保护工作也成为我国长期规划蓝图的重要组成部分。1989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94年审议通过了《中国21世纪议程》;2012年环境保护部与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共同国家环境质量标准《环境空气质量标准》;2015年,正式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2016年,工业和信息化部第21次部务会议审议通过《工业节能管理办法》。应当说,目前我国从基本法律到专门法律已经形成一系列完整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想要为实施“绿色营销”战略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就要能够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

4、从企业层面来看,以盈利为目的本身就是其存在的意义,但这需要建立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的前提下。然而有一些企业却往往只重视经济利益,唯利是图,将基本的市场经济法则以及社会道德弃之不顾。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向前发展,经济体制日趋完善,“绿色营销”的概念逐渐受到一些具有战略眼光的企业家的重视。“绿色营销”战略的实施,一方面可以帮助企业优化管理、节省资源、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产品质量和收益,另一方面也契合社会发展要求,能够拉近企业与消费者、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德国的电池制造厂因生产不含汞和镉的电池,获得欧洲绿色标志,其市场占有率短短数月就从5%飙升至15%,并抢占了英国超级市场10%的营业额。由此可见,“绿色营销”在企业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上带来的积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这也将会成为“绿色营销”战略得以实施的重要因素。

5、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消费档次和需求品质不断提升,人们已不再满足于以往的“吃饱吃好”,而是向着健康、安全、舒适、和谐发展。此外消费者环保意识的醒悟和保健意识的加强都为“绿色营销”战略的推动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这一切无疑将驱使企业生产有益消费者身心健康,对环境无污染破坏的绿色产品以迎合广大消费者的意向和偏好。

在逐一分析了企业市场营销宏观环境的各个方面后,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在我国推行“绿色营销”战略不仅具备必要性,而且具备可行性。现从市场营销组合的角度即产品、定价、分销、促销等方面来谈谈我国企业在开展绿色营销战略中现实策略。

(1)产品上的策略。以我国目前实际的状况来分析,在推行“绿色营销”战略中的产品策略无疑将成为重中之重。总体来说,绿色营销产品策略的实施要同全面质量管理联合起来,在推行全方面的绿色质量管理过程中要做到从产品的整个制造全过程再到行使的整个过程最后再到加工包装回收都需要符合绿色标准和原则。通常而言,企业实施的绿色产品策略应包括下面几点主要内容:①“绿色化”的制造工艺,采用清洁工艺,即在制造产品过程中避开污染源,加强对制造过程中残留物的回收处理和再利用。②在新产品研发战略中,严把绿色关口,将消费者的健康放在首位,严控环境污染、资源破坏。③对产品更新调整和技术升级中实施绿色目标科学化管理和规划,在一定的期限内取得产品完全绿色化。④在产品的制造过程和包装策略上,一律使用达到国际标准的绿色、环保的、可自然降解的、可回收利用的外包装材料。

(2)核价上的策略。企业在绿色核价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加工包装上的技术更新升级。从根本上说,为了节省资源、保护环境、保护消费者健康而进行的绿色投资不应该仅由企业独自承担,假若将绿色投资的成本核算进入销售价格,事实证明了,一些执行了“绿色营销”策略的企业就会在价格市场中处于劣势,从而有可能失去大量的消费者和原始的市场份额,不适用于“绿色营销”战略在市场的全面推行。对于此,国家一方面加大力度对大企业绿色成本的稽查,于此同时也需要对优质企业进行政策的鼓励与扶持。比如可以设立绿色营销基金,或者向相关企业征收绿色公积金,成立专门的绿色企业银行等,用多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切实的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减轻绿色产品的价格压力。

(3)分销上的策略。在分销策略上除了要对进行绿色分销的分销商给予政策性的奖励外以外,还应该建立起完善的公共性质的绿色销售链和连锁系统,以此来达到企业对绿色分销发展。

(4)促销上的策略。最重要的是能否充分利用好“绿色营销”这张牌,是否能够充分发挥出企业已经获得的优异的社会效益,能否将自身公共关系优势发挥出来。企业为公众展现出来的绿色广告要让公众体会到一种感受自然、回归自然的意境,将绿色营销所独有的特点和优势给发挥出来。近年来也出现了不少绿色营销广告的成功案例,比如新飞集团的绿色广告词“绿色全无氟冰箱,让我们的空间更洁净,生活更美好”。由于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充分灵活运用广告进行促销,让该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够脱颖而出,赢得消费者的信赖,不但在经济效益上获得成功,同时在社会效益上也获得成功。除此以外,绿色营销还有诸多其它的展现方法,有效结合公关策略和技巧是充分体现绿色营销的重要手段。这方面有许多的成功案例,就比如多年前的“海尔”集团就曾有过大力赞助“全国环保先进工作者”评选颁奖活动的成功案例。

第2篇:绿色营销企业案例范文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11017803

1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和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和地位日益突出,成为全球最具活力、发展势头最为强劲的朝阳产业。与此同时,旅游也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人们普遍的社会活动和生活方式之一。

2 生态旅游概述

由于旅游业带来的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世界各国及地区都在积极发展旅游业,旅游产业规模空前扩大,开发程度不断深化。然而,伴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其与资源和环境之间的矛盾也随之凸显出来,特别是由于盲目、无序,甚至是掠夺式开发造成的环境破坏和生态污染问题已经严重威胁到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在严峻的现实面前,人们开始寻求一种既能合理利用旅游资源,又能充分享有旅游之利的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之路。

20世纪80年代以来,绿色浪潮首先在西方发达国家兴起,人们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意识开始觉醒,追求“绿色”、崇尚“自然”的消费理念日趋成熟。以此为契机,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倡导贴近自然、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旅游逐渐受到旅游者的青睐。国际生态旅游协会在1993年把生态旅游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特别强调生态旅游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不应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且,在生态旅游的全过程中,必须使旅游者受到生动具体的生态教育。

生态旅游强调环境友好,注重生态保护,作为一种可持续旅游发展模式,不仅体现在对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方面,还体现在经济和社会方面,即通过减轻环境压力,实现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地方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世界旅游组织指出,“生态旅游是人类旅游活动的理想模式之一,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目前,生态旅游成为国内外旅游者旅游实践的热点,随着市场需求不断攀升,市场规模的持续增长,生态旅游市场已经成为世界旅游业中增长最快的市场。作为一种特殊的旅游产品,生态旅游市场潜力巨大,越来越受到旅游企业的重视。同时,也必须注意,作为一种亲近自然、保护环境的高层次的旅游活动和教育活动,单纯的盈利活动是与生态旅游背道而驰的。因此,从旅游经营主体角度看,建立一套能够促进生态旅游可持续经营的营销体系并付诸于实践,对于科学开发生态旅游资源和市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不仅有利于旅游经营主体在生态旅游产品的深度开发和有效推广方面提高管理水平和实践能力,而且有利于旅游经营主体在有效保护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方面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乌兰编著的《生态旅游市场营销》一书就是针对生态旅游这一特殊旅游产品,在总结前人有关生态旅游营销管理及营销实践的基础上完成的著作。

3 对《生态旅游市场营销》的理解

《生态旅游市场营销》把市场营销的研究成果与旅游企业的经营特点结合起来,全面、系统地介绍了生态旅游市场营销的理论体系和实践应用,并力求突出生态旅游市场营销的特殊性和创新发展。作者沿袭了经典市场营销著作的框架体系,把可持续发展观念和绿色营销理念具体应用于生态旅游市场营销当中。全书结构清晰,内容详实,主要分为生态旅游市场营销概述、生态旅游者行为分析、生态旅游营销环境、生态旅游营销调研、生态旅游营销战略、生态旅游营销4P策略以及生态旅游营销管理等内容。

为了克服在生态旅游营销实践中经常出现的市场泛化问题,作者首先对生态旅游市场的范畴进行了界定:生态旅游市场主要是指到生态旅游区旅游,并且在旅游中对当地环境保护和社区发展能主动承担一定责任和采取自觉行为的那部分游客。并指出,这种界定更符合生态旅游的要求,更能反映生态旅游的本质,对于开展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各种生态旅游营销活动更具有实际意义。然后,对生态旅游市场营销下了如下定义:生态旅游经营主体旅游企业(包括景区、景点)以生态文明观为指导,在生态旅游产品开发与市场营销过程中,注重资源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发现和创造市场机会,建立稳定的市场优势,通过各种营销策略的有机组合,在满足生态旅游者需求和社会公众利益的前提下,实现生态旅游经营目标。

针对生态旅游市场营销的内涵,作者指出生态旅游市场营销是一种基于绿色营销理念的先进营销方式,其内涵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①明晰的社会营销观念。即在生态旅游市场营销中应当兼顾企业利益、旅游者利益和社会利益三者之间的协调发展关系,创造和引导理性的生态旅游开发和消费模式,并通过在全社会传播正确的生态文明观和环保、绿色的旅游方式,最终实现生态旅游市场营销的综合效益。②市场营销内容逐步扩展。即在实现产品营销的基础上,重视深入宣传和传播生态旅游理念,使旅游者了解环境保护的基本知识,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和自觉性,并参与到促进旅游环境保护和社区发展的实际行动中。③参与市场营销的主体增加。即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旅游可持续发展模式,凡是与生态旅游营销活动有关的主体,都应是生态旅游市场营销的参与主体,包括旅游目的地政府管理部门、景区景点开发经营者、各类旅游企业、当地社区居民,以及相关的非政府团体和组织等。

作者进一步指出生态旅游市场营销的具体内容,包括:广泛传播生态旅游的理念,开发生态旅游产品及生态旅游市场,吸引更多的潜在旅游者参与生态旅游活动;建立生态旅游目的地品牌形象,提高生态旅游产品的知名度和吸引力,获取生态旅游市场营销的综合效益。并为生态旅游经营者的营销实践指明了道路,这就是必须把可持续发展理念贯穿于生态旅游市场营销管理过程的始终,注重资源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从市场需求特征出发,深入分析研究制约和影响生态旅游经营发展的各种环境因素及其变化趋势,发现和创造市场机会,制定生态旅游营销战略,建立稳定的市场优势,通过生态旅游产品设计、定价、促销和分销4P策略的有机组合,在满足生态旅游者需求和社会公众利益的前提下,实现生态旅游经营目标。

作者理论功底深厚,在生态旅游与绿色营销关系的论述中言简意赅,笔者认为这部分内容为全书的精华所在。绿色营销理念是指企业以环境保护观念作为经营哲学思想,以绿色文化为价值观念,以绿色消费为中心和出发点,力求满足绿色消费需求的营销观念。而生态旅游不仅是一种具体旅游活动,也是一种旅游发展模式,是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直接体现。生态旅游和绿色营销共同倡导了对环境负责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正是这种内在的一致性,使得两者很自然地被结合到了一起。绿色营销观念所提倡的提供绿色产品、进行绿色营销、加强环保措施、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等企业行为,是生态旅游市场营销的经营宗旨,也是生态旅游市场营销过程中应遵循的指导思想。因此,推行绿色营销既是生态旅游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发展生态旅游的最佳实践选择。

作者不仅理论基础扎实,在生态旅游营销实践和营销策略具体实施层面也有独到见解。作者指出,在生态旅游的整个经营管理过程中,必须注重营销理念、产品设计、管理模式、旅游过程的绿色化,将绿色营销理念切实融入到生态旅游营销过程中。就生态旅游产品开发策略,作者特别提出,随着旅游体验和感受逐渐丰富,生态旅游者的对生态旅游产品的多样化和个性化要求会越来越高,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和设计必须适应旅游者的这种需求变化,充分利用丰富的自然与人文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专业化生态旅游产品,精心设计主辅产品相结合的产品体系,以提供多种富有体验性、参与性、环保性和小众化的生态旅游产品供游客选择,以丰富游客的生态旅游体验,提高旅游满意度。然后分别就“高端生态旅游市场”和“大众生态旅游市场”给出了详细而实用的具体实施建议。

从生态旅游营销的具体实践看,我国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张家界森林公园于1982年批准建立,标志着我国生态旅游的正式开启,1998年国家旅游局明确提出要建设四川九寨沟、云南迪庆、湖北神农架、丝绸之路、长江三峡、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六个高水平、高起点的重点生态旅游开发区,我国生态旅游由此进入产业化规模发展阶段。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生态旅游已遍及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湿地公园和水利风景区等各级各类景区,其中九寨沟、香格里拉、长白山、张家界等生态旅游区发展已较为成熟,积累了一定的生态旅游市场营销经验。例如,张家界、千岛湖等一些生态资源丰富的景区积极创建生态旅游品牌,并此作为开拓生态旅游潜在市场的主要发展战略,取得了不错的营销效果。目前,我国生态旅游产品的设计开发,已从原生的自然生态景观,发展到自然景观与人文生态景观紧密结合的多种组合形式,基本形成了将生态环境保护与旅游开发有机结合起来的生态旅游产品体系并已初具规模。但由于发展历程较短,要培育与市场需求相符、具有相当规模的生态旅游市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在营销观念、品牌形象、产品项目设计开发、营销策略组合和市场调研等方面进一步改进和创新。

就生态旅游市场营销的发展趋势,作者提出生态旅游市场规模还将不断扩大,无论是生态旅游者数量,还是生态旅游收入,都具有巨大的增长潜力。同时,旅游市场营销环境也将日益复杂化。因此,生态旅游经营者需要逐步适应未来生态旅游市场的发展趋势,树立绿色营销观念,从市场出发,加强市场营销环境的综合分析,制定生态旅游营销战略,并在生态旅游产品设计、定价、促销和分销策略中具体加以体现。此外,还要重视整合营销、关系营销、体验营销、网络营销和绿色营销等新型营销方式的创新应用,将资源环境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推动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4 生态旅游营销的案例

如果说《生态旅游市场营销》存在不足的话,笔者认为该书在论述过程中略显枯燥,不够生动,尤其缺少鲜活的案例让读者对生态旅游营销有更直观的认知。在此,笔者准备了一则案例以飨读者。

案例:生态旅游消费者购买决策过程

丹翠(Daintree)生态居住和温泉是一个位于澳大利北部亚热带地区的被独特的雨林围绕的旅游目的地。2009年因为它极好的服务和它在采取措施来保护美丽的自然遗产中做出的巨大的努力而赢得世界领先的生态小屋和澳大领先的绿色饭店大奖。

作为一个生态旅游目的地,丹翠把自己定位在:一个重视社会责任的公司。与此同时,旅游者还发现了一个在Possum Creek河上游拥有156个热带雨林区的叫做SPVRC的公司(信息检索)。纵然两个公司都是著名的生态旅游名胜地,顾客们仍旧决定选择丹翠是因为它的spar服务更加的吸引人而且价格合理(可选项评价)。顾客们为旅行付钱并享受自我(购买过程)。当回忆起这次绝妙的旅行时,他们会感到很满意并想要再次进行生态旅行(售后评价)(注:括号中内容属旅游者决策过程)。

购买丹翠生态旅行的顾客经历了顾客购买决定过程的五个阶段,包括认定问题和需要、寻找信息、可选项评价、购买和购后评估。生态旅游经营者应该明白的是:有持久涉入兴趣的顾客当偶尔购买产品和信息是关于熟悉的种类、但不熟悉的品牌时,总是会做出购买的决定;对生态旅游有临时投入兴趣的顾客对不熟悉的、昂贵的和不常购买的产品,可能很少下得了购买的决心。

丹翠的例子具体解释了决策过程的五步骤,告诉生态旅游经营者,可以通过分析顾客购买行为确定目标市场,以更好地操作生态旅游市场。

笔者相信,生动的案例有助于读者地对营销理论和知识的学习、理解与掌握。

第3篇:绿色营销企业案例范文

关键词:市场营销 绿色观念 绿色消费

20世纪的高科技,给经济带来高增长,但又给生态环境造成重负担,现已达到“生态极限”,对自然资源的利用超过了地球的负荷,因而出现了一系列“全球问题”。有材料表明:在人类历史上,人类用自己的双手生产出的消费品的种类第一次超过了自然界生养的生物的种类,而在商品种类增加的同时,全球范围内的生物种类在急剧减少。地球正经历着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物种灭绝过程。由于地球上的物种相互依存,因此一种物种灭绝,也会带来其他物种的灭绝,这种连锁反应,最终将导致地球物种的全部灭绝。这样,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资源就将枯竭,结果人类吃掉了地球,也就是吃掉了人类自己。工业化过程中,由于排放了大量的工业废料、有害物质和气体,造成了全球的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所以导致了全球生态退化量高达3/4。这是一个涉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自身三大领域的带有世界性的问题,是对人类发出的生存挑战。其中,环境污染、生态失衡是人类生存空间的最直接的问题。于是,绿色产品的消费就显得极其重要了。

绿色消费,就是可持续消费。绿色消费,乃是人类发展模式中消费方式的一次历史性转变,甚至对于人类的生产方式乃至思维方式都是一种改换。由此观之,由绿色观念提供的绿色消费,完全符合人类永续发展的要求,完全符合人类的生存原理――人类与自然和平相处、共生共荣。每年的4月22日,为世界“地球日”。这是人类为保护自己的家园――地球而举行的活动。因此,我们在学习有关经济专业知识的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真正认识并逐步树立起有关健康自然的生态理念、绿色健康的生活意识,学会做一位真正时尚、绿色、健康的有知“时尚族”。

第一,阐明绿色内涵,灌输绿色理念

绿色浪潮正回荡在全球。有人预言:21世纪将是绿色文明的世纪和绿色经济的时代。何谓“绿色营销”?这一概念产生于世纪之交。英国威尔斯大学肯.毕提教授在其所著的《绿色营销――化危机为商机的经营趋势》一书中指出:“绿色营销是一种能辨识、预期及符合消费的社会需求,并且可带来利润及永续经营的管理过程。”我国学者也指出:“所谓绿色营销,是指企业在营销中要重视保护地球资源环境,防止污染以保护生态,充分利用并回收再生资源以造福后代。”绿色文化的价值观念,是以消除或减少对地球生态环境的破坏为中心,以消费者的绿色消费为出发点,促进全民树立起健康自然的生态理念、绿色健康的生活意识。在我国目前人们的绿色意识淡薄,相当多的人对环境问题缺乏认识,我们很有必要对人们进行绿色观念教育,以提高全民的环境知识水平,增强全社会的绿色意识。绿色消费是绿色营销的前提,要积极传播环境保护和绿色消费知识,积极引导广大消费者将眼界由自身扩展到自然生态环境及整个社会范围,增强公众的环保意识。目前,许多学校已开展了一些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活动,大力进行绿色理念的教育,这是绿色教育的一个良好开端。比如说,节能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了,各级政府、各行各业年年提倡,年年重视,但似乎总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其实,节约有时就是举手之劳,我们能做的有很多。除了改变人们的消费观念,抑制奢华生活风气之外,更主要的是培养绿色消费观念,改变消费方式和习惯,让学生能树立起关注人类的忧患意识、以人为本的环保意识、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意识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现代科学意识。

第二,通过绿色案例,培养绿色意识

在教授有关绿色营销专业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树立绿色意识的最佳方式是通过案例来为他们建立起一种形象、直观的绿色消费理念。例如,据报载,我国人造板龙头企业――福州人造板厂,十六年来,没有购买过一根成材的原木,却为社会生产了100多万立方米的原木替代品――中密度纤维板,使得100多万亩宝贵的原始森林资源得以保护。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为了地球充满生机,该厂领导者经常对职工说的一句话是:我们的产品要经得起社会和自然的双重检验,要给消费者一个绿色的承诺。让我们都来学学他们的这种绿色观念,尊重那些将创造绿色当作事业的人们。再例如,如今人们在装修房子时,已经不再完全被款式、价格所左右,也不再为新潮、前卫所迷惑,而是在舒适、美观之外,更加注重营造一个健康环保与绿色家居环境的营造。QQ3在国际清洁环保汽车综合赛事上获得两金两银的优异表现,不但获得了国际的汽车业界的高度赞誉和认可,还打破了小车原有品质节能差的传统观念,目前微轿安全、节能、舒适、时尚等精品化趋势更加清晰。对消费者而言,他们更愿意接受品质更高、对环境更绿色环保的产品。通过对一些案例的分析与学习,学习者就能从中了解并吸收许多绿色健康的消费意识,从而将这些理念整合到自己的消费观念中,促进绿色健康的消费意识的形成。

第三,推荐绿色商品、引导绿色时尚

什么是绿色产品?绿色产品就是指那些在生产和使用及用过之后的处理等整个过程中,对环境的破坏和影响都比较小的产品。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他们在选购商品时,不仅考虑自己的身心健康,也要考虑对环境是否有害。许多政府、民间组织倡导和动员消费者不要购买在生产过程、使用过程中对环境造成危害的产品。为了满足消费者的要求,形形的绿色产品越来越多,从绿色奥运到绿色食品,从绿色汽车到绿色住宅。 绿色产品是“无污染”“无公害”“保护环境”“保护生态”的代名词,是“和平”“生命”“健康”“活力”的象征。绿色消费是近年来随着环保运动发展而兴起的一种理性的高层次的消费,最先的绿色消费者往往是一些倡导绿色运动、文化水准较高、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一定经济能力的“时尚族”,他们敏感、爱思考,接受新生事物快,社会影响力大。所以,要注意充分发挥他们的领先、示范作用,要告诫人们使用绿色产品,支持绿色营销,本身就是对社会、对自然、对他人、对未来的奉献。使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明确绿色消费是一种社会责任感的体现,是一种高尚的社会时尚。这样才能培育出全社会的绿色意识,才能真正形成有效的绿色需求。

第四,营造绿色氛围,倡导绿色生活

人们的消费观念对生态环境有着巨大的影响。消费刺激生产,生产消耗资源、产生废物,废物污染环境,在地球上所有动物中只有人是追求过剩的物种,在所有物种中只有人类这种生物滋生了奢侈,大家都要使用更多的能源、占有更多的资源,一股奢侈消费的旋风正在席卷人类,对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等过度消耗,造成大量的浪费,同时为制造这些产品,排放的废物又造成更多的环境污染,但人们并没认识到这一点,人人都想染上奢侈病。

21世纪是绿色文明的世纪和绿色经济的时代。绿色消费道德观,就是消费无公害无污染绿色环保产品,使经济、社会、自然协调发展。由此,我们可以说,人类与自然共同构成大自然系,人类在世界“地球日”里不断奏响人类关爱地球的交响乐,而绿色观念则是其中跳荡的和谐音符。绿色生活,绿色选择!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是我们每个人的义务和责任!

参考文献:

第4篇:绿色营销企业案例范文

【关键词】绿色生产 市场营销 多元化

一、绿色营销的发展特点

(一)综合性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得任何事物的形成与运行,都呈现着综合性的特点。以绿色营销为例,无论是内容的设置还是核心内涵的设定,都呈现出综合性和多样性。从内容角度看,绿色营销不仅涉及到了经济,政治,文化,还与相关的科学技术有一定关联。多领域的文化涉及,使得绿色营销应该努力扩充其核心内容,从而做到内容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而从核心内涵角度看,绿色营销的中心思想随着时代变革,而作出相关的改革和创新。综合性的绿色营销适应了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具有较高的实效性和可操作性。

(二)时代性

随着时代的不断变革,市场营销已经逐渐呈现出愈加鲜明的时代性,不仅需要适应时展潮流,引领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新风尚,还应该结合实际发展情况,做出必要的革新和完善,从而使得市场营销的相关策略,不受到自身实力的限制和阻碍,而形成积极向上的良好趋势。根据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市场营销不仅应该积极探索前几年的相关文献和实践经验,还应该结合社会发展的现状,做出必要的拓展和充实。与此同时,绿色营销的时代性还要求了营销策略的随机应变性,根据具体的发展要求,做出辩证性的分析和改革。

(三)科学性

所谓的科学性,是基于科学发展观的整体视角,来强化对绿色营销的形成和完善。从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所谓的科学营销,主要是通过合理化的市场分工,来保证市场内外部的机制,能够保证相对的可靠性和实际性。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自主能动性,这就使得,后阶段的社会市场秩序的稳定,应该通过合理有效的方法,进行一定程度上的限制,而不是完全束缚和压制。不论是从市场营销的对象还是方式来看,对于科学发展观的应用,应该从抽象的理论知识和具体化的实践经验,做出双方面的考虑和整合,最终实现两者的统一和完善。

二、绿色生产下的营销问题

(一)营销制度尚未完善

众所周知,制度的完善程度将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实际发展水平。无论是市场营销的内部制度,还是对外公开的整体制度,都会对社会秩序的协调与否,产生不容忽视的重要影响。而从实际发展情况来看,营销制度的尚未完善,往往会导致不同部门之间产生区别性理解和认知,从而容易引发相关的矛盾与冲突,不利于社会的实际发展,对于人文环境的建设以及人文关系的梳理,都会带来直接的负面影响。由此看来,营销制度的尚未完善,作为当今时代需要及时解决的重要问题,不仅应该得到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与之相关的一般群众也应该尽力帮助,从而,凭借共同的努力,最终实现两者良好关系的建立和融洽。

(二)营销手段相对局限

由于技术的局限性,营销手段也相对较为匮乏。依据实际的市场营销案例,我们可以从中得知,大多数情况下,对于营销战略的选定,往往局限于实物营销和网络营销,却没有积极使用现阶段的创新科技,从而做出相应的改革和变动。换句话说,尽管时代的发展已经日新月异,然而,对于营销手段和营销途径而言,仍然受到传统销售模式的限制,而具有一定的弊端,不仅不能突破时间和空间上的双重障碍,还容易出现手段的狭隘性。这种现象发生在实际生活中,容易使得市场营销的实际效果未能达到预期标准,同时,也未能完全呈现出绿色生产的优势。

(三)营销支持较为薄弱

无论是何种企业的发展,都应该积极顺应时展的根本需要,同时,也要结合自身和社会变革之间的实际差距,做出相应的变革和完善。根据目前的市场营销发展情况来看,由于营销策略的偏差性,不少企业和部门的营销都缺乏强有力的支持,换言之,相对薄弱的营销支持未能对企业建设奠定核心基础,并不能充分保障后阶段营销发展的有效性。无论是从政府角度还是企业自身角度,缺乏相应的扶持和保障,从而造成的核心力量相对薄弱,都不利于社会实际发展需要,在后期建设过程中,应该做出及时的更正和完善。

三、后阶段绿色营销的创新策略

(一)政府加大扶持力度

政府作为宏观调控的主要力量,对社会主义核心建设起到了重要的领导作用。而基于科学发展观的相关内容,为了保证后阶段绿色生产背景下的市场营销,能够得到有效的开展和运行,政府应该从实际出发,尽可能加大扶持力度,从而使得社会的发展在原有基础上能有大幅度提升。作为重要领导力量的政府部门,不仅要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还应该出台一定的政策,从而保证市场营销能够更具合理性和科学性。

(二)部门完善内外部机制

制度的完善是衡量企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准,因此,部门之间应该加强对内外部机制的建设。一方面,内部机制的改革应该根据内部人力和物力资源的实际情况,做出具体化的监管和处理;另一方面,外部机制的完善应该顺应时展基本潮流,做到自身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相互贯通,最终落实好双方经济利益和文化效益的共同进步。

(三)采用网络通讯等新兴技术

传统的营销策略已经未能完全顺应新时展的基本需求,这就意味着,在后阶段的发展过程中,社会和企业应该加强对网络通讯等新兴技术的应用。不仅要将新技术应用到推广过程中,还应该根据绿色生产下,市场营销事业的实际需要,做出相应的改革和优化,使之能够真正作用于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第5篇:绿色营销企业案例范文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市场营销;可持续营销;发展策略

一、可持续发展与可持续营销

20多年前,世界经济发展委员会(World Commission on Economic Development,WCED)将“可持续发展(sustainability)”引入了企业实践和学术研究的主流世界,随后可持续发展问题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探讨,并衍生出了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企业公民(Corporate citizenship)、绿色营销(Green marketing)等研究术语和实践尝试。虽然可持续发展的方式千变万化,但是大家对可持续发展的决策和判断标准达成了一致,即我们熟知的三重底线:环境友好(Environmental integrity),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考虑到对环境的影响,保证人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社会公平(Social equity),企业的发展不能以牺牲其他利益相关者为代价,要保证社会的公平公正;经济繁荣(Economic prosperity),企业一方面要实现经济和财务上的成本,还要推动社会经济的繁荣。

我们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引入企业的市场营销,这就是可持续营销。菲利普·科特勒2003年细致研究亚洲企业的成功案例后,在其著作《营销新思考:亚洲持续营销企业(Rethinking Marketing:Sustainable Marketing Enterprise in Asia)》中提出了“可持续营销”这样一个综合性的概念,他总结出亚洲众多优秀企业成功的共同之处在于其能够进行可持续营销,持续成功的企业依靠可持续营销来获得持续领先的竞争优势。他认为可持续营销师营销理论发展与实践不断结合的自然产物,融通着常规营销和整合营销的共同思想和理念,是企业营销理念发展过程中的一个质的飞跃。

二、营销观念的演进

回顾营销学科的发展,市场营销理论自20世纪初被提出以来,在不到70年的时间里,人们相继总结和创造出生产观念、产品观念、销售观念、市场营销观念和社会营销观念,使市场营销学日臻成熟。可是认为,新技术、供求关系的变化以及生产经营环境的变化促成了上述营销观念的形成和发展,并继续促使营销观念的发展和完善。生产观念盛行于物资短缺、产品供不应求的工业化初期,企业只要生产产品就会有顾客购买。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市场上产品供应比较丰裕后,顾客就会有比较,挑选那些高品质、多功能和具有特色的产品,所以企业开始致力于生产优质产品,并不断精益求精,奉行产品观念。但是随着企业产能不断膨胀,而顾客需求开始放缓,企业的产品开始销售困难,滞销积压。在此情况下,销售观念应运而生,生产经营者想法设法销售自己的产品,以便获得利润。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生产力出现了飞跃,产品数量激增,花色品种不断翻新,而消费者的收入需求特征也开始不断变化,对商品的选择更加理性和挑剔,这就迫使生产经营者改变过去仅考虑自身利益的以产定销的营销思想,转而考虑消费者的需要,把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当作企业的座右铭,消费者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就销售什么。企业的一起生产经营活动都围绕着消费者需要这个中心,这就非常自然地形成了市场营销观念。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工业化的发展,企业为了获取高额利润,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不断扩大生产和倾销某些产品以致严重污染环境,损害了消费者或社会公众的利益,带来了一系列普遍性的社会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单纯的市场营销观念难以解决消费者需要,企业开始兼顾社会、顾客和企业三方的利益,协调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实现企业、顾客和社会的“多赢”。营销学者们将这一思路和理念总结为社会营销观念,得到了营销学界和企业实践的普遍认可。

上述5种营销观念的产生,都是针对当时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而提出来的,都离不开当时的时代背景。这就说明,营销观念的产生具有客观必然性。循着这样一条清晰的脉络,对目前时代背景进行分析就不难发现:环境污染在加剧,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商业欺诈现象屡禁不止,假冒伪劣产品泛滥成灾,盗版侵权现象常常发生,经济发展失衡,社会问题频发。正是基于此,大家开始探讨可持续营销问题,需求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可以将可持续营销观念定义为: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在满足消费者需要的同时,必须为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尽一份责任,恪守三重底线,不污染环境,维护生态平衡,遵守商业道德,树立良好形象,兼顾消费者、企业和社会的当前和长远利益,使企业获得可持续发展。

三、可持续营销的发展策略

可持续性营销一方面坚持企业的市场导向,另一方面强调营销过程中的可持续性准则,其内容包括:

1,提倡绿色营销。当今绿色营销风靡世界,绿色产品和服务不断被企业创造出来,诸如绿色产品、绿色服装、绿色家电、绿色汽车、绿色住宅等;企业在绿色营销活动中,使用绿色促销、绿色广告、绿色包装等策略。这是因为当今世界消费者的消费理念正在发生着变化,绿色文明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正在形成,所以绿色产品和服务有着广阔的市场,绿色营销不断赢得消费者支持和响应,将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利润和更大的发展。

2,提倡关系营销。由于消费选择的多样化,消费个性的强化,使得目标市场变得越来越模糊。在此情况下,传统的营销方式已不能有效地传递企业的营销信息,充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幸运的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大大降低了信息传递的成本,为企业更有针对性地同目标顾客和其他利益相关者沟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在此背景下,关系营销应运而生,指导企业把营销活动看成是一个企业与消费者、供应商、分销商、竞争者、政府机构及其他公众发生互动的过程,其核心是企业与他们建立良好的关系,通过互利交换及共同履行承诺,实现各自的目标。

3,提倡定制营销。当今的时代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彰显出个性化和差异化,使统一市场需求向多元化市场需求转变,要求企业将市场细分到每个人。也就是说,要求企业根据消费者的特定要求,单独设计、生产产品并迅捷交货,消费者愿意为此付费,已获得逞心如意的产品和极大满足,这就是定制营销,它具有传统营销所不具有的优势。一是它能为顾客量身制作,而顾客又积极参与到生产过程中,双方互动以求最大限度地满足顾客需求;二是实施大规模定制,可以像传统的大规模生产那样降低成本;三是产品生产具有针对性,防止了传统营销过程中生产的盲目性,避免了产品积压和生产资源的浪费。这些都是可持续营销分题中之义。

4,提倡适度营销。我们处在一个物质充裕甚至是爆炸的时代,企业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想法设法开展营销和促销活动,争夺市场,造成了大量的资源浪费,也带来了很多不必要的经济损失。过度营销是对可持续发展的极大挑战,对环境、社会资源和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多问题,往往最终企业也没有实现预期的利润目标,这是企业应该竭力避免的。提倡适度营销,就是要求企业适应国情国力、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国家自然资源存量水平,结合行业的发展状况,考虑企业的营销实践,充分利用企业的现有资源,开展切实有效的营销活动。

可持续营销是企业营销理念发展过程中的一个质的飞跃,是一种战略经营概念,关注企业的持续发展而非短时间的迅猛发展。可持续营销具有全面性和系统性德特点,以往的营销观念更多强调企业的自身利益,从自身利益出发从事经营活动,而可持续营销从更宏观的角度提出通过不同利益相关主体满意,促进企业所在社会网络的健康发展,是企业所处的生态环境不断优化,获得持续发展的空间。

参考文献:

[1][美]菲利普·科特勒.营销新思考:亚洲持续营销企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第6篇:绿色营销企业案例范文

说起2008年的中国经济,必然离不开奥运。奥运对中国经济的拉动不仅体现在旅游、交通运输和服务业等多个领域,而且还会帮助中国经济保持健康发展的势头。

对于奥运这样一个全球最人的品牌和推广平台,企业可以从中获得有形和无形的回报。有形的回报表现在,作为奥运TOP,给奥运营销企业在销售方面带来的直接提升;无形的回报包括,对奥运营销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品牌的推广和提升,对员工士气的鼓舞,以及奥运所带来的建设客户关系的机会。但是,直接的奥运营销资源是相当稀缺的。迄今为止,国际奥委会全球合作伙伴、北京2008合作伙伴、北京2008赞助商、北京2008独家供应商这四个层次的奥运赞助成员加起来只有区区三十几家,而且几乎全部都是国内外各个行业的一线企业。事实上,从2006年起,就已经有很多企业开始针对奥运营销进行大练兵。联想作为唯一一个源自中国的国际奥委会全球合作伙伴和奥运火炬全球接力合作伙伴,通过“奥运火炬手”选拔活动,迅速推动了全球知名度和美誉度的提升;作为奥运赞助商伊利,通过选择大量一线体育明星大做奥运传播,奥运精神与企业品牌紧密结合,目标消费者自然而然地把奥运内涵和运动热情转移到企业品牌上来。

2008奥运,绝对不只是奥运TOP合作商们的营销利器,中国很多非奥运赞助企业其实可以越过奥运营销的市场限制,通过奥运背景式营销活动,引发消费者的“奥运联想”,这样做同样可以达到提升品牌形象的目的。从这个意义上说,非奥运赞助商与赞助商相比,并不处于劣势地位。比如:从2006年8月起,蒙牛联合国家体育总局和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在80个城市开展“蒙牛城市之间”大型全民健身运动,将企业的社会责任与奥运背景有效地结合到了一起。非奥运赞助商还可以通过事件营销的方式达到品牌推广在事件中强调与消费者的互动和沟通,在奥运会背景下突出“重在参与”的主题,使消费者自然地将企业品牌与奥运会联系起来。营销事件是直接以关注和参与奥运的人群作为目标,以奥运所涉及的精神或理念作为主题,向人们展示积极的企业形象。2007年4月,新飞电器启动“新飞2008助威团”全国选拔赛活动,从全国各地选出50名青春靓女组成助威团,将在北京奥运会上为中国喝彩、为奥运加油。无独有偶,2007年1月1日至2008年12月31日,李宁与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合作,体自频道所有主持人及记者将身着李宁服装报道体育赛事,其中包括对奥运会进行转播。这些非奥运赞助营销的活动体现了“重在参与”的奥运精神,通过整合体育与时尚资源,同样获得了消费者的广泛关注。

绿色营销

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强能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我国正在建设节约性社会,大力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在能源供应紧张的情况下,中国坚持统筹兼顾,放眼长远,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从促进能源可持续发展出发,稳步发展煤炭、石油工业,加快发展天然气和水电、核电、风电以及生物质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方兴未艾,能源结构有所改善。随着节约型社会、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国家对节约型产品的鼓励政策的出台(如启动节能产品政府采购、每年夏季的全国节能宣传周、对节能产品的税收优惠等等),消费者的节约意识不断提高,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使得能源成为了关注的焦点。

2008年,使用绿色营销理念降低产品能耗的营销企业一定会获得消费者的更多关注。比如说汽车行业,在能源消费日益紧张,能源危机此起彼伏的今天,汽车行业被挤到最前面,开发和使用节约油耗的汽车已成为当务之急。一方面厂家要加大投入研发省油型机车,另一方面消费者也尽可能购买省油型的汽车,这都将成为时代的主流。

当然,有了节能产品还得懂得节能产品的营销之道,企业应有效结合国家的相关政策和消费者的需求,要重公关策划和品牌宣传,要重全方位方案设计和消费者教育,营销“节约”,有效把握当前的大好时机,提高节能产品的营销效率和效益,进而“赢销”市场。

传统的社会营销观念强调消费者利益、企业利益和社会利益三者有机结合,而绿色营销进一步强调生态环境利益,将生态环境利益的保证看作是前三者利益得以持久保证的关键所在。这就是说,绿色营销不仅要求企业对人、财、物、信息、形象等有形和无形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从而产生经济效益,而且还要求企业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放到重要位置,使这三者(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有机地结合,从而产生绿色生态效益。而这一切正是与我们这个时代的大环境相吻合的。其实,倡导绿色、节约型营销,不仅是个挑战,也是一个很好的商业机遇。比如说我国在余热利用、绿色照明等方面还是很薄弱,这对于企业寻找差异化产品营销来说也是个难得的历史机遇。

使命感营销

使命感营销意味着营销企业应当在使广阔的社会层面界定它的使命,而不仅仅是产品层面。当一家公司定义社会使命时,员工会对他们的工作感觉更好,并有一个更清楚的方向。然而,企业还会将它的使命更广阔地宣称为“与繁荣相关”,包括产品、经济和社会使命。随着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消费者对于“社会责任”并不陌生,在企业普遍关注社会责任的今天,一个有诚信,值得消费者信赖,关注社会利益的企业必将受到消费者更多的关注。

第7篇:绿色营销企业案例范文

关键词 企业绿色创新;环保约束;企业绩效:中介效应

中图分类号X1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04(2010)06-0111-07

对环境保护问题关注的与日俱增已是全世界范围内普遍现象。企业要生存发展必须通过改进环境绩效以遵循环境管制、满足客户对环境的关注、减轻产品或服务对环境的影响来提高竞争力。中国长期以来沿袭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使得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的矛盾尤为突出,2008年的金融风暴对我国的影响更是清晰的暴露了传统增长方式高消耗、重污染、低效益的弊端,而强调发展绿色经济的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再一次显示了未来经济发展走绿色、可持续道路的必然性。面对环境保护的约束,广大工业企业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的路径选择成为需要探讨的重要问题。根据波特提出的理论,政府环境管制通过激发企业创新而带来经济效益,在我国现阶段的政策、市场下,激励企业进行绿色创新的驱动力是否有效?企业绿色创新活动对绩效提高是否有积极作用?绿色创新活动能否成为企业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的“桥梁”?本文试图从企业绿色创新活动的中介效应的视角来分析环保约束和企业绩效的关系,为企业实施绿色创新战略,实现环境绩效和经济绩效双赢提供依据。

1 理论模型构建

1.1 相关文献回顾

对企业因环境保护而带来的对竞争优势的影响,一直是国外很多学者所研究的热点。传统的观点认为环境保护和绩效之间存在固有的冲突,这类观点或是认为环境保护只能增加成本、占有生产资金,从而对企业绩效产生负面影响。美国哈佛商学院Michael Porter教授和Porte与Vander kinde提出了有创造性的“波特假说”(Porter hypothesis)。Porter认为:“恰当设计的环境规制可以激发被规制企业创新产生效率收益”,达到“双赢”。波特的这一想法遭到了很多经济学家的质疑,例如Gray和sha~g4an对美国的纸浆与造纸、石油提炼和炼钢业的研究发现,反映规制严格程度的企业污染治理成本与生产率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提高环境绩效并未给企业带来足以弥补遵循成本的收益;然而很多经济学家接受并论证了这一观点,如B C Bonifant,M BAmold和F J Long提出通过创新,减少在环境方面的成本从而获得竞争优势。两方的争论一直没有达成共识,Jaffe,Peterson,Ponney,和Stavins在回顾超过100篇研究文献后,发现几乎一半的研究发现环境保护对企业绩效有积极作用,而另一半发现有消极作用或是没有影响,这似乎使得研究陷入了混淆中。

出现这种研究现状可能的原因在于大家把关注的焦点过多的集中在环境保护是否会给企业带来成本负担上,对于环境保护所可能激发的企业创新的作用缺乏更多深入的探讨。Porter提出环境管制通过激发创新而产生经济收益,而在“波特假设”的研究文献中,对企业在环境方面所采取的创新策略是实现环境保护和经济绩效“双赢”的中介这一重要思路的研究论证相对较少,对质疑者提出“即使环境保护能推动新技术的采用,但是新技术是否能弥补以前的投资或是在环保标准上升以后是否还能增加企业收益还未可知”没有给与有效的回答。

Xepadeas和Zeeuw论证了在合理的情境下,环境保护激发的创新也许能减轻甚至完全抵消环境规制带来的成本。Ursula Triebswetter,Johann Wackerbauer以德国慕尼黑地区汽车工业为案例验证了环境管制压力下推动的创新对企业竞争优势有促进作用。而对于处于经济发展转行期、制度环境不是很完善的发展中国家,实施严格的环境管制所带来的环保压力对企业绩效的有何影响?环保压力能否激发企业进行绿色创新?绿色创新能否为企业带来的经济绩效的提升?对这些问题的探索和认识,对于指导全球绿色化经济、科学发展的浪潮中,中国企业主动处理好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的路径选择以及建立绿色创新战略,能够提供切实可行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借鉴。

本研究旨在回答两个问题,一是环保压力能否促进企业进行绿色创新活动?在本研究中企业所面临的环保压力除了直接的政府环境政策造成的推动力外,还包括来自绿色市场的拉动力,把这两种力作为促进企业进行绿色创新的驱动力进行分析。二是绿色创新策略能否在环保压力和企业绩效间起到中介作用?目前大部分的实证研究都倾向于直接验证环保压力对企业竞争绩效的影响,而忽略了绿色创新可能起到的中介作用,本文在波特假说的基础上,构建模型来检验绿色创新在环保压力和企业绩效之间是否有中介作用,以验证“双赢”的实现路径,确认绿色创新的重要地位。

1.2 理论假设

基于以上两个问题设计本文的基础理论模型。模型设计涉及两个部分的路径:一是解释企业绿色创新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二是分析企业绿色创新本身受外部环保压力的驱动。

1.2.1 环保压力对企业绿色创新活动的驱动

(1)环境政策推动力与企业绿色创新。波特假设认为,企业主动采取环境防治措施而获得竞争优势的前提是存在政府政策约束。因为在没有政府规制的情况下,环境污染外部性的存在导致单个企业没有主动进行污染治理的动力,企业宁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获得经济收益与竞争优势。根据这一理论,企业面对来自各方面的环保压力而进行污染治理的初始驱动力在于政府的环境经济政策。Brunnermeier和Cohen对美国146个制造业的分析表明,环境专利数量与环境规制强度间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许庆瑞通过对江浙50余家企业62项环境技术逐一进行案例分析,发现政府政策法令的强制是企业外部环境技术创新最重要的动力源。黄德春和刘志彪通过在Robert模型中引入技术系数分析发现,环境规制在给企业带来直接费用的同时,也会激发一定程度的技术创新,部分或全部抵消这些成本,因此环境规制可以同时减少污染和提高企业生产效率。据此我们提出本文的第一个假设:

H1.外部环境政策对企业绿色创新活动有正向推动作用。

(2)绿色市场拉动力与企业绿色创新。企业对环保压力的响应与市场机制本身有着最为直接的关系。当绿色

渗入竞争格局,消费者、供应商、其它竞争企业等影响企业竞争力的各利益相关者对绿色的选择和重视,将推动企业为更好地参与市场竞争、适应市场需求、得到获得更大利润的机会而主动进行绿色创新,如积极开发绿色产品。因此,市场的力量是企业绿色创新最有力的拉动。YousefEiadat,Aidan KeHy,等论证了企业进行环境方面的创新与受包括消费者、供应商在内的利益相关者在内的压力有关;Ursula Tfiebswetter,Johann Wackerbauer也分析了绿色创新受消费者压力驱动。据此我们提出本文的第二个假设:

H2.绿色市场的拉动力对企业绿色创新有正向促进作用。

1.2.2 企业绿色创新与经济绩效

创新对绩效的促进作用已得到广泛公认,而在此基础上扩展出的旨在节能、降耗、减少污染、改善环境质量的绿色创新对企业绩效也应有正面的促进作用。绿色创新对绩效的促进作用可能源于以下几方面原因:一是绿色创新鼓励资源的合理使用,减少浪费,从而带来“资源生产力”的提高;二是绿色创新带来的新的发展思路,引导企业通过新的方法节能降耗中获益,改变传统只从回收“三废”排放物中的有用物作为副产品获取经济效益的单一途径;第三,绿色创新可以为企业带来的“技术补偿”效应,有助于降低生产的“x-非效率”的影响或实现生产的“x-效率”,从而提高经济效益。据此我们提出本文的第三个假设:

H3.企业绿色创新活动对企业绩效有明显正向影响

1.2.3 企业绿色创新活动的中介效应

波特假说与传统理论相比创新就在于他强调政府环境管制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是问接的,必须通过刺激企业采取环境创新策略才能达到,这种间接影响的观点事实上就是认为绿色创新在环保压力下实现经济效益的提高中起到重要的中介作用。当企业把绿色放进整个改善生产力的流程中,通过创新的绿色设计、绿色生产、绿色经营带来的资源生产力的改善和提供绿色产品带来的溢价效果,抵消或超越因改善环境影响所带来的成本,就能获得新的竞争优势。Yousef Eiadat,Aidan Kelly,等以约旦化工行业企业为案例,对企业环境创新战略和企业绩效之间的联系进行了实证检验,证明了企业环境创新战略是一定外部环保压力和企业绩效之间的中介。据此我们提出本文的第四个假设:

H4.企业绿色创新活动在环保压力和企业绩效之间起中介作用,企业通过变环保压力为创新动力,达到提高绩效的目的。

基于以上分析,构建出本文的基础理论模型。

2 研究方法和数据

2.1 量表设计

根据前文的研究假设和理论模型,本研究通过搜索国内外的相关文献设计了各个变量的测量问卷,需要测量的变量包括:企业绿色创新活动、环境政策、绿色市场、企业绩效。绿色创新按照创新活动涉及的不同方面设计,初始测量条款设计了包括四个方面共13项指标在内的指标体系;环境政策从国家、地区、行业三个层面设计了3个测量指标;绿色市场从国际市场、市场利益相关者(顾客、供应商、竞争企业)方面设计了4个测量指标;企业绩效设计了3个财务指标和2个定性指标。问卷采用likert5点量表设计,对每一个问题根据实施情况与效果设计了5个等级。

初始量表设计完成后首先采用专家调查法进行测评调整,将调查问卷发放给了10个相关研究的专家学者,回收后根据专家意见进行了修正。第二步进行了小样本预调查,在南京选择了5家企业(本研究预计调查的企业中选择)发放问卷进行与调查,根据回收的问卷数据分析对量表进行进一步修改。经过指标的删除和归并后,得到如下表1所示的量表。其中技术创新、生产创新、营销创新三个方面设计,共计11个测量指标;环境政策从国家、地区、行业三个层面设计了3个测量指标;绿色市场从国际市场、市场利益相关者(顾客、供应商、竞争企业)方面设计了4个测量指标;企业绩效指标选择了3项财务指标。

2.2 数据收集分析

本研究将研究对象样本选定在制造业企业。制造业是国家生产能力和国民经济的基础和支柱,是创新的主要承担者,以制造业企业为样本进行研究既兼顾了重污染行业的代表性,又体现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本研究的数据收集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式,为了确保问卷的回收和调查内容的准确,问卷发放和回收均采用现场发放和回收。在调查前首先对调查者详细说明了本研究的目的、内容以及各个变量测量项目的含义。考虑可操作性,选择以笔者所在的江苏省为调查问卷发放地,因此研究对象样本就锁定在江苏省的制造业企业。鉴于问卷中涉及一些企业经营管理方面较专业的问题,问卷要求由被调查企业中层以上管理人员填写。

问卷发放250份,收回242份,按是否缺漏和是否认真填写剔除无效问卷,最终得到的有效问卷为230份。苏南地区企业为84家,苏中地区为35家,苏北地区为30家,行业涉及几乎所有的制造业行业,其中化学化工行业样本占38.69%,机械、电气、电子设备行业占20.86%、金属非金属行业占8.26%,其它等制造占32.45%。从调查企业性质看,国营、集体样本占35.65%,民营、私营样本占30.43%,合资、外资33.92%。从企业资本规模看,资本额在1亿以上的企业约占31%,1000万以下的企业占15.72%,其余企业在1000万~1亿元之间。

2.3 量表信度分析与探索性因子分析

本文问卷使用修正后项总相关系数(c1TC)来净化测量项目,利用Cronbach’s a系数检验问卷的信度。计算结果显示问卷项目各部分信度皆在0.7以上,说明问卷有良好的信度。同时每一部分的C1TC和信度分析均大于0.5,都不需要删除。

经过主成分法提取出6个因子,其累计解释方差百分比为84.06%,表示6个因子很好的反映了样本的信息。经过方差最大旋转后得出的因子载负荷矩阵显示,因子分析法的分类结果和本研究预先假设的测量量表分类十分吻合,从而验证了量表的结构效度(限于篇幅的原因,具体计算过程略)。根据因子分析的结果,将企业绿色创新活动分成技术、生产、营销这3个活动的要素来测量,据此将假设修正为:

H1a.外部环境政策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有正向驱动作用;H1b.外部环境政策对企业绿色生产创新有正向驱动作用;H1c.外部环境政策对企业绿色营销创新有正向驱动作用;H2a.绿色市场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有正向驱动作用;H2b.绿色市场政策对企业绿色生产创新有正向驱动作用;H2c.绿色市场政策对企业绿色营销创新有正向驱动作用;H3a.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对企业绩效有明显正向影响;H3b.企业绿色生产创新对企业绩效有明显正向影响;H3c.企业绿色营销创新对企业绩效有明显正向影响。

2.4 结构方程模型

本研究主要采用结构方程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Modeling,SEM),使用AMOS软件进行实证分析。分析分

两步进行,第一步是测量模型的验证,对于观察变量指标与潜变量间的关系,验证所设计的变量是否适合进入结构方程;第二步是结构模型评价,验证潜在变量之间的关系。本文的潜变量共有6项,分别是环境政策、绿色市场、绿色技术创新、绿色生产创新、绿色营销创新、企业绩效,观察变量共有21项(见表1)。

测量模型和结构方程的适配度检验均参考Bollen的建议:“应该慎重地参考多个不同类型且性质稳定的指数报告多项测量结果,而不能只依赖某一种选择”选择包括x2/df、RMSEA、GFI、AGFI、NFI、IFI、CFI在内的各项指标。

3 结构方程分析

按照前文的设计分两步进行结构方程分析,验证设计的模型并分析潜变量关系,并进行模型的拟合和评价。

3.1 测量模型的验证(验证性因子分析)

所有变量的测量模型如图2所示,观测指标和潜变量之间单箭头上的数字表示因子负荷。通过对整体模型的潜变量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可以检验各变量之间的区别性。验证性因子分析的拟合效果比较理想,x2/df=2.109,RMSEA=0.034,GFI=0.911,AGFI=0.906,NFI=0.873,IFI=0.929,CFI=0.903,除NFI指标略低于理想值0.9外,其余指标均优于理想值,测量模型有效。而从测量模式各因子的信度和效度看,所有测量指标的标准化因子负荷均大于或接近0.7,R2值均大于0.5,因子信度较高,AVE均大于0.5,可视为有很好的聚合效度。

3.2 整体结构方程模型构建

3.2.1 绿色创新的中介效应分析

为了验证企业绿色创新活动在环境与绩效关系中起到了中介效应,本研究按baron和Kenny所提出的判定中介作用的四个条件展开分析:第一,中间变量对自变量的回归,即计算外部环保约束对绿色创新的影响;第二,因变量对自变量的回归,即计算环保约束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第三,因变量对中间变量的回归,即计算绿色创新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以上三步计算结果除第三步中企业绩效对绿色营销创新的回归路径系数不显著外,其他路径系数均显著,说明环保约束对绿色创新的影响模型、环保约束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模型成立,绿色创新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模型基本成立,判断中介作用的条件1、2和3得到证实。(限于篇幅的原因,具体计算数据不在此详细列出。)

第四,企业绩效同时对环保约束和企业绿色创新回归。在中介模型下,环境政策、绿色市场影响企业绩效的标准化路径系数均明显下降为不显著,因此,根据判定中介作用的条件:企业绩效同时对环保约束和绿色创新回归,绿色创新的回归系数达到显著性水平,环保约束的回归系数明显下降甚至减少到不显著水平,说明绿色创新起到了完全中介作用。假设4得到了验证。

3.2.2 模型拟合与比较

在确认绿色创新起完全中介作用的基础上对模型进行拟合和评价比较。模型1是本研究设计的基础理论模型,结构路径设计为从环境政策、绿色市场到绿色技术创新、绿色生产创新、绿色营销创新,再从绿色技术创新、绿色生产创新、绿色营销创新到企业绩效。另外构建2个测试模型,模型2从环境政策和绿色市场分别增加一条直接的路径到企业绩效,模型3中删除了基础理论模型中不显著的路径。模型运算结果如表2所示。

从三个模型的数据比较结果来看,比较模型3在各项指标方面要略微优于理论模型1和比较模型2;而理论模型1和比较模型3除了在x2/df方面有略微差异外,其他指标方面没有差异,比较模型3剔除了理论模型中1关系不显著的路径,因此略有改善。虽然比较模型3的拟合程度较高,但是并没有改变理论模型的变量间关系结构。此外,比较模型2中从环境政策和绿色市场到企业绩效的路径,在P

3.3 假设检验的验证及结果分析

理论模型的假设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两条影响路径、一个中介作用假设基本得到验证。验证后理论模型见图4。具体来看,除假设Hla和H3c外,其余均得到验证。

(1)环境政策与企业绿色创新活动。环境政策总体上看对绿色创新起正向促进作用,其中环境政策对绿色生产创新的影响系数最大,其次是绿色销售创新,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不显著。从这一结果中可以看出,由于目前国家对企业清洁生产、产品的绿色或环保标准都有了比较严格的强制规范,并进行了必要的检查和监督,因此企业的创新活动也多在这两个方面展开。而目前的环境政策对企业技术创新还不能起到很好的激发作用,出现这一现象可能源于并非所有的环境政策都能刺激技术创新,目前我们国家的环境政策还多以行政命令的“外部约束”为主,缺乏更有效的与绿色技术创新相关的专利保护制度、经济手段、财政手段等“内部激励”,这都可能影响对创新活动的驱动。

(2)绿色市场与企业绿色创新活动。绿色市场是企业进行绿色创新的正向驱动力,其中绿色市场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最为显著,其次是绿色营销创新,再次是绿色生产创新。这说明绿色市场的压力是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主要驱动力,大部分企业都已经意识到,要在现在的绿色化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必须进行创新,创造自己的绿色技术优势,领先一步。而面对越来越多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青睐,企业也已基本具备绿色营销的意识,用绿色产品吸引消费者,标新立异。

(3)企业绿色创新活动驱动力比较。从总体看,环境政策和绿色市场相比对企业绿色创新的刺激较弱,这也说明市场这一手段是刺激企业创新的主要驱动力,而我国目前的环境政策仍是以行政强制命令为主,缺乏有效的环境经济手段,因此,大部分的企业面对环境政策,仍然是被动应对为主,政府强制的规定则执行,未强制的则避开。所以政府在政策制定上仍要强化环境经济手段的运用,以激发企业的创新积极性和主动性。

(4)企业绿色创新活动与企业绩效。整体来看,企业绿色创新活动对绩效起正向促进作用,从创新活动3要素具体分析看,绿色技术创新对企业绩效的直接效果最明显,其次为绿色生产创新,绿色营销创新对企业绩效的效果不明显,这似乎与一般认识不同。我们的解释是相对于技术创新和生产创新直接从节能、降耗、节约和循环使用资源上人手提高资源生产力,降低成本从而提高效益相比,绿色营销创新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可能有一个被市场接受的过程。同时也说明目前企业受绿色需求驱动,绿色产品的开发上已经有了足够的重视和认同,但是在绿色营销手段的创新上还缺乏足够的认识,绿色沟通手段或是绿色品牌的树立还有待加强。

4 结论

在大样本调查的基础上,本文通过构建结构方程,实证检验了环境政策和绿色市场这两类环保约束对企业绿色创新的驱动和企业绿色创新对环保约束影响企业绩效的中介效应。主要得出了以下结论:

(1)环境政策和绿色市场是企业实施绿色创新活动的驱动力,其中绿色市场的拉动力要强于环境政策的推动力。企业绩效与企业绿色创新活动直接正相关,其中绿色技术创新与企业绩效的正相关最明显。根据这一结论和模型计算结果,可写出本研究的结构方程:

企业绩效=0.34×绿色技术创新+0.33×绿色生产创新+0.07×绿色营销创新+d4(残差)

绿色技术创新=0.13×环境政策+0.43×绿色市场+d1(残差)

绿色生产创新=0.24×环境政策+0.25×绿色市场+d2(残差)

绿色营销创新=0.23×环境政策+0.28×绿色市场+d3(残差)

(2)企业绿色创新在环保约束和企业绩效之间起到完全中介作用,企业所受的环保压力必须转化为绿色创新动力、通过绿色创新的中介作用才能达到正向影响经济绩效的目的。因此,在绿色发展的大环境下,企业只有重视创新、实施创新,才能变压力为发展动力,达到“双赢”的状态。

第8篇:绿色营销企业案例范文

【关键词】 烟草制品;出口贸易;绿色壁垒

绿色壁垒指那些以维护人类健康和环境安全为目的而采取的限制甚至禁止有关国际贸易活动的法律、法规、标准、政策及其相应的行政措施,以避免这些贸易活动可能导致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由于其具有合法性和隐蔽性等特征,被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广泛采用以达到限制进口的目的。发达国家所设置的绿色壁垒对我国外贸出口总量、出口市场范围、出口增长速度、出口成本、出口效益等已产生较大冲击,其对我国烟草制品业外贸出口的负面影响已远超过“反倾销”。在这种形势下,如何向国际环境标准靠拢、提高我国烟草制品业出口的环境竞争力、设法达到进口国对我国烟草制品业出口商品的环保要求,改善我国烟草制品出口贸易环境的关键所在。

一、我国烟草制品业对外贸易分析

我国烟草制品业目前正处于对外贸易的初期阶段,贸易方式比较落后,主要表现为产品的直接出口贸易或者通过中国烟草进出口(集团)公司及其下属的子公司间接出口贸易。以卷烟为代表,在中国以外的国际卷烟市场上,中国卷烟产品的份额不到0.5%,国际市场占有率和影响度极低,其原因一方面受到现行经济体制的束缚,另一方面国内烟草企业进出口贸易方式落后,企业决策层对开拓国际市场重视度和投入力度不够。在世界烟草贸易中,我国纵观近年来中国烟草制品的进出口贸易发现,卷烟的外销率目前仅为1%,这与英美烟草公司的99.0%、奥驰亚集团的81.1%和日本烟草公司的50.5%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同中国烟草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称。中国出口卷烟的总体规模很小,2005年全国出口卷烟合计约156.7亿支,共流向56个国家和地区,涉及各类出口品牌133个。从出口目标国家和地区来看,卷烟出口量超过10亿支的除中国香港以外,只有阿联酋和缅甸;5~10亿支的有新加坡、马来西亚、日本、朝鲜、巴拿马和澳大利亚。整体看来,我国的烟草制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不强,对进出口水平有一定的影响。

尽管如此,我国烟草制品的对外贸易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动向。自2001年中国加入WTO之后,中国的烟草和烟草制品业的进出口贸易额呈现稳步增长的趋势,始终处于贸易顺差的状态,但顺差波动的幅度有所差异:2001~2004年,烟草制品的贸易顺差逐年扩大;从2004~2007年,贸易顺差规模开始逐渐缩小,进口大幅增加(见图1)。

二、绿色壁垒对我国烟草制品出口的影响

(一)限制我国烟草制品出口的数量

在进口国颁布环保标准、法规以后的短期内,我国出口的烟草制品能否符合进口国海关检验的新要求就成了未知数,产品能否顺利通关就存在着不确定性风险。不确定性在短期内将直接影响烟草制品业出口的数量,使得相关产品的贸易数量小于有关标准颁布以前的水平,从而影响烟草制品的出口和出口价格,其影响后果相当于一定水平的关税壁垒,即绿色壁垒在短期内对我国烟草制品出口贸易的影响主要体现为限制出口的数量。

(如图2所示)在只考虑进口国的绿色壁垒时,XS为我国的出口供给曲线,MD为外国的进口需求曲线,在进口国没有颁布有关环保标准前,XS与MD相交于C点,在C点进口量与出口量相等,均衡数量为Q*,均衡价格为P*;在进口国颁布有关环保的绿色标准后,由于烟草制品进口通关的不确定性的存在,使得出口和进口数量均降为Q1,而(Q*-Q1)即为限制出口的数量。烟草制品的出口价格下降为P2,进口价格上升为P1,也就是说绿色壁垒的影响后果相当于一定水平的关税壁垒,其等价关税率为(P1-P2)。

随着发达国家进出口贸易的发展,他们对进口的烟草产品在绿色技术标准和绿色检疫制度等方面的要求会越来越严格,绿色壁垒的体系也会越来越健全。我国出口的烟草制品很难再短时间内达到发达国家制定的标准,使烟草制品业的出口市场范围不断缩小。

(二)增加出口烟草制品的生产成本

日本、欧盟、美国等国颁发的肯定列表制度食品、技术法规标准和绿色标签等法规的实施,将使得我国的烟草制品出口企业在完成对新的指标检测的同时,必须增加额外的检测费,并且这些新规定的检测要求很高,不仅提高了检测难度,更进一步提高了进入国际市场后的风险。对烟草及烟草制品残留农药的最高限量(MRL)的残留控制和检验所发生的费用,将导致输往进口国产品的成本大幅增加,进而降低产品的竞争力,使得部分企业因不堪重负而退出市场。另外,由于企业应对不及时造成的被进口国以各种理由和借口封关、扣留、退货,对我国的烟草制品输出企业将造成很大的损失,各种中间费用及附加费用的增加,将造成日益上涨的生产成本进一步提高,影响出口烟草制品的经济效益。

(三)扩展到发展中国家,出口市场将面临缩小的困境

我国烟草制品业的出口的主要国家是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发达国家及新型工业化国家,由于这些国家都制定了严格的环保立法和环境标准,并且环保技术先进,公众环保意识强,我国的烟草制品出口贸易面临着极大的挑战。这种趋势正开始扩展到一些发展中国家,如果这些国家凭自身优势在WTO中极力要求将贸易与环境紧密挂钩,并制定出苛刻的统一环境标准,那么将降低我国烟草制品的国际竞争力,使我国的烟草制品出口市场面临缩小的困境。

(四)有利于我国烟草制品业科技水平的进步

绿色壁垒的合理目标是维护人类安全和健康、保护动植物安全和健康及环境安全等。一方面一些大国为维护自身利益,利用绿色壁垒的形式,行贸易保护之实,为自由贸易制造不必要的障碍;另一方面绿色壁垒在客观上仍将对技术的全面进步产生推动作用。进口方只有积极实施技术创新,开发先进的、独创性技术,才能获得知识产权,并据此制定绿色技术标准和绿色检疫制度,从而在全球范围形成绿色技术垄断地位,获得超额垄断利润。反正,出口方为了打入进口国先进的技术市场,就得改进技术、生产绿色产品,提高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并符合进口国对产品的检验检疫以及环境保护等相关要求。

我国烟草制品出口企业为了能达到发达国家的技术指标的要求,必须要不断提高技术水平,降低烟草农残指标的含量,提高产品的安全性和环保水平,研发绿色产品,这有利于我国烟草科技水平的进步。

三、我国烟草制品出口应对绿色壁垒的对策探讨

(一)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的先进标准,积极申请绿色标志认证

产品的国际标准是在世界范围内对产品的技术、劳动和管理要求所做的规定,它是大量的科技成果和先进经验的缩影。烟草企业执行国际标准,申请绿色标志认证就能表明我国烟草企业能够持久稳定地生产得到国际认可的烟草制品,绿色认证为企业进入国际市场和突破绿色贸易壁垒的“绿色通行证”。目前,ISO14000标准作为冲破“绿色贸易壁垒”的有效武器对国际贸易的影响逐步增大,烟草企业应该逐渐提高对ISO14000标准的认识,推动产品生产内部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促使企业按照“绿色化”要求改进产品种类、设计、工艺和生产过程,推动企业的管理走向标准化、规范化和国际化。世界上很多发达国家都纷纷建立了自己的绿色标志制度,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发展中国家要想将产品出口到这些国家,必须向提出申请并经审查合格取得绿色标志以后方可进入发达国家市场。目前我国烟草制品业出口的主要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法国、德国等基本上都实行了绿色标志制度。我国烟草企业应积极主动采用国际标准,取得绿色标志认证,使出口产品通过绿色标志认证顺利进入国际市场。

(二)采用绿色包装,积极研发绿色包装材料、突破绿色包装壁垒

近年来,发达国家不断推出各种环保法律和指令,对进口产品的包装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据有关媒体报道,在我国一些出口商品中,每年因包装不完善与绿色贸易壁垒和绿色包装壁垒发生矛盾而导致的损失高达300多亿元,这一数字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继续呈上升趋势。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执行国际法及国际规则是应尽的义务。2005年2月27日正式在全球40个国家生效的国际《烟草控制框架公约》,公约中涉及的烟价、包装、烟草广告等条款对烟草业的宣传、生产影响尤为明显,投巨资更换包装、重新设计外包装是不可避免。例如按照公约要求“吸烟有害健康”的警示语要占到烟盒外包装面积的30%以上,而目前中式卷烟包装设计上“吸烟有害健康”的警示语一般都不明显,面积小。包装材料标准往往又是包括包装废弃物的回收、复用和再生等制度,这是为了防止包装材料及其形成的包装废弃物给环境造成危害,或结构不合理的包装容器可能损害使用者的健康而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其结果是:一些过于严格的绿色包装标准不易达到,从而阻碍了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引发贸易争端。采用绿色包装,研发绿色包装材料成为了烟草业跨越绿色包装壁的重要途径。烟草企业应加快环要积极实施ISO14000、积极推进清洁生产法,提高产品与包装的质量,注意与进口国烟草制品的包装差异,开发出符合国际标准和国外市场标准的绿色包装,增强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三)实施绿色营销战略

随着“绿色浪潮”在世界范围内的兴起,“绿色消费”越来越受到提倡,使得市场营销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迫使企业不得不改变传统的营销观念,开展绿色营销,以适应绿色消费需求。绿色营销又称环境营销或生态营销,是指企业以可持续发展作为企业的营销哲学,把保护生态环境作为第一责任,在营销过程中实现消费者、企业、社会利益与环境利益的协调统一,各项营销组合的运行,贯穿于消费者当前与未来的利益中。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环境保护愈来愈重要的今天,企业要想在众多的竞争对手之中立于不败之地,树立绿色企业(下转第44页)(上接第11页)形象、赢得竞争优势是至关重要。建立绿色营销体系,是我国烟草企业突破绿色贸易壁垒,开拓国际市场的有利工具。目前我国一些烟草企业已经意识到并采用了一些绿色营销战略,我国烟草企业的绿色营销战略还处于起步阶段,与发达国家的绿色营销还有一定的差距。我国烟草企业应继续坚持以公益活动为载体,长期坚持建立绿色阳光的内部企业文化,并且也积极以降焦减害为契机,依靠科技创新打造绿色烟草的外部企业形象,开发符合国际市场标准的“绿色”的产品,建立“绿色”的企业文化和利用“绿色”的营销手段进一步完善烟草企业的绿色营销战略,才能争取到更多的国内外消费者,更好地进入国际市场。

(四)促进产业创新升级

我国烟草企业要根本性跨越绿色壁垒,必须通过产业技术创新和技术转移。企业需根据实际情况,通过技术引进与自主研发相结合,技术外溢和后发效应的协同作用,将成品生产和出口提高到新的技术水平,将比较劣势向竞争优势转变。2002年1月,欧盟以氯霉素超标为由,停止进口中国的蜂产品。作为全国最大的蜂产品生产基地,浙江江山市受阻产品接近常年出口额的1/3。江山市恒亮蜂产品有限公司集中力量加紧对有机蜂产品生产基地的认证,并于2002年7月通过欧盟有机食品认证,在我国蜂产品行业中拿到了第一张欧盟有机食品认证证书,率先突破欧盟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目前,该公司的邮寄蜂皇浆不但在欧盟市场畅行无阻,而且价格还比以前上涨了30%~50%。

我国烟草企业应当积极看待绿色壁垒对产品出口的影响,积极地对出口产品进行根本性环保技术创新,使产业跃升到更高的技术水平上,变不利因素为企业长期发展的有利因素,不断提高科技创新水平,实现产业升级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方时姣.中国绿色外贸战略[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2]叶全良,王世春.国际商务与技术性贸易壁垒[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3]谷祖莎.绿色屏障―国际贸易中的环境问题与中国的选择[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2005

[4]黄桂琴.绿色壁垒的性质及我国的应对策略[J].学术探索.2004(5):32

[5]曾凡银.绿色壁垒的壳层结构及其效应研究[J].财贸经济.2004(6):41

第9篇:绿色营销企业案例范文

营销创新是由“创新”的概念发展起来的,由熊彼特在1912年发表的《经济发展理论》中首次提出:创新是一个经济范畴,而非纯粹性的技术范畴。美国著名管理大师德鲁克曾指出,由于企业经营的目的在于创造客户,因此企业具有两种基本功能:营销和创新,这似乎是关于营销创新的最早理论来源。对营销创新(marketinginnovation)问题的研究虽然始于20世纪80年代,但到目前为止国外主要是注重实践方面,而并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

随着市场从卖方到买方的转变,西方发达国家出现了与之相适应的一系列现代创新营销模式:服务营销、整合营销、绿色营销、网络营销等[1]。国外一些优秀企业都投入了大量的资源开展营销创新实践。例如:绿色营销作为一种营销创新模式,成为国外许多企业的新型营销选择。美国生产尿布的企业,从环保角度出发,进行广告促销,强调布尿片埋在土里至少要经过500年才能分解,而纸尿片在土里能够很快分解。于是纸尿片在公众心中树起了“绿色形象”,短短3年,销售量猛增到1.8倍。

国内对营销创新也有了一定的研究,进入中国知识资源库输入关键字——营销创新,进行检索结果有约1700条之多,但是对营销创新模式的研究却寥寥无几。这说明国内营销仍然走以跟随为主的道路,营销创新理念尚未受到众多学者的关注,现有的研究成果不很丰富、也不尽完善和深入。实际上营销创新等非纯粹技术性创新对创新成果的市场应用、成果检验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拥有差异化竞争的领先优势,这除了靠产品创新及工艺创新来获得之外,还可以通过营销创新来获得。

二、企业营销创新能力

一般认为,企业营销能力是企业把握、适应、影响、完成市场营销活动、追求企业利益最大化的经营能力,它包括市场调查研究能力和销售能力[2]。然而,企业营销创新能力作为增强营销能力的主要动力来源,也应归属于企业营销能力,成为其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营销创新能力,国内并没有形成统一的定论。在此将其界定为:营销创新能力CMI(CapabilityofMarketingInno-vation)是指企业所具有的对消化吸收的营销知识、理念、手段进行再加工,从而创造需求、引导消费、营造市场,促进企业内外交互、实现预期目标的创新性能力。它是企业营销能力的核心要素,是提升营销能力的动力源泉。

提升企业营销创新能力对营销创新战略至关重要,这也恰恰是国内许多企业欠缺和忽略的方面。本文从企业营销创新战略的高度,基于营销能力的积累、营销能力的激活以及营销创新模式三个角度,建立了提升营销创新能力的机制。归纳起来有两方面:

1.营销能力的积累及激活。这表现为营销知识的累进过程,是营销创新的知识储备库。首先企业应该从战略上认识到营销能力积累对提升企业竞争力的作用;其次,营销能力的积累和激活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它贯穿于企业营销活动的整个生命期,其核心是从实践中进行积累,进而寻求或创新出最适合企业的营销方式;最后,要注意营销组织、营销人员、营销模式以及营销理论四大营销知识要素与营销能力创新之间的相互作用,同时还要注意营销创新能力与企业其他能力创新之间的协调关系。

2.营销模式创新。营销创新的最终目的在于更好地推广市场、获得更大的市场占有率,因此营销模式是手段也是关键。企业营销创新模式主要有三种方式:自主创新、合作创新以及模仿创新。本文的中心内容即是这部分。

三、企业营销创新模式

1.营销自主创新模式。营销自主创新是指企业以自身的研究开发为基础,实现营销能力的提升以及营销模式的创新。这种模式具有较强的率先性,初期率先者都处于完全独占性垄断地位,能获得超额利润;而后期追随者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市场适应才能进入这个营销创新成果领域。但是同时营销自主创新又需要很高的技术条件、资源投入,且风险性大。其创新过程为:

分析内部营销现状——确定可创新域——建立创新集群——创新可行性分析——自主研究开发——投入营销实践——后续渐进创新

(1)基于自主创新理念的品牌营销。从2002年的1.8亿元到2005年的25亿,王老吉在短短的3年内迅速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全国性的品牌。它将“凉茶”当作“饮料”卖,改变了传统观念,提炼出核心的卖点,“怕上火,喝王老吉”成为了时尚与流行。它还结合此观念重新设计产品的包装,再借助于影响力大的“央视”媒体,提升了影响力和形象,营销创新获得了巨大的成功[3]。品牌营销是一种典型的营销自主创新,结合自身的产品特性及市场需求,自主研发适合企业及产品形象的品牌进行推广,能获得巨大的成效。

(2)基于自主创新理念的特色营销。营销自主创新要求的就是手段要标新立异,同时又符合企业的实际环境且卓有成效。2006年5月16日,就在诸如燕京等如火如荼地开展奥运营销时,从未和奥运相关组织商谈赞助事宜的雪花啤酒,对外高调宣布了其“非奥运”营销战略。其品牌价值主张是“啤酒爱好者,雪花支持你”,并在广告片中让啤酒爱好者喊出“这比赛,有我们才行”的口号。雪花啤酒在这场奥运营销的潮流中没有亦步亦趋,而是另辟蹊径,将奥运会“重在参与”的精神,通过“啤酒爱好者合作伙伴”的方式予以体现,以此明显区别于竞争品牌“直接赞助奥运会”的营销手法,实现了自主创新营销模式的制胜之道,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4]。

2.营销合作创新模式。营销合作创新是指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合作伙伴的共同利益为基础,以资源共享或优势互补为前提,合作各方在营销创新的全过程或某些环节共同投入,以获得最大的市场营销效果。合作创新过程中合作各方遵循共同参与、共享成果、共担风险的原则,同时营销合作创新过程中的成本与风险因被分摊而降低。其创新过程为:

寻找适合的合作伙伴——资源共享与整合——部分营销知识互相消化吸收——建立创新集群——共同研发——投入营销实践

联合营销是基于合作创新理念的营销,它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或品牌拥有不同的关键资源,而彼此的市场有某种程度的区分,为了彼此的利益进行战略联盟、交换或联合彼此的资源、合作开展营销活动,以创造竞争优势。它的理念与营销合作创新一致:品牌匹配是前提;利益一致是动力;资源共享是基础。

国美电器与电影《手机》的联合营销是一个基于合作创新理念的成功案例。它将商业与文化完美结合,找到了将营销触角伸向文化领域的最佳“切入点”。国美只在《手机》的电影海报上简单的写了一句话:“买手机到国美,我们的选择”,然后让《手机》剧组的众明星签下了自己的名字,这样相当于这些明星都在为国美作广告。通过此次联合营销,国美手机的市场份额迅速上升,被评为2003年“十大手机销售市场”,同时《手机》也获得了票房保证[5]。

3.营销模仿创新模式。营销模仿创新是指企业通过学习模仿率先创新者的营销创新思路和方法,吸取其成功营销经验和失败的营销教训,并在此基础上改进和完善,进一步研发更适合企业本身的营销模式,以达到追求最大市场营销效果的目的。营销模仿创新由于是后期模仿别人的创新成果再加以改进,因此往往具有低投入、低风险、市场适应性强的特性,但同时也缺乏主动性。其创新过程为:

通过市场敏锐选择模仿对象——进行消化吸收——研究可再创新集群——投入研发资源——营销再创新——投入营销实践——后续渐进创新

营销模仿创新不等同于简单的跟随抄袭,而是在此基础上投入研发资源,进一步改进完善。许多企业对此认识有所偏差,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个观点,本文分别举两个营销模仿创新的网络营销例子进行比较。

1998年迪士尼公司将其在线业务与Infoseek整合进行网络营销,建立了这个门户网站,原定的竞争对手是Yahoo。但是由于他没考虑到此网站有自己的特殊的营销环境,如不适合涉及少儿不宜的内容等。仅仅两年时间,迪士尼就关闭了此网站,账面直接损失为7.9亿美元。

2006年4月,芒果网宣布与网易旅游频道进行战略合作,共同打造全新的芒果网易旅游频道(

[4]网易.雪花啤酒独辟“非奥运营销”战场[J].中国广告,2007,(09).

[5]江波.商业与文化撞出火花——国美电器与电影《手机》联合营销创新案例[EB/OL].http:///su

bmsg/687912.

[6]路甬祥.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之路,建设创新型国家[EB/OL].http:///politics/2008-01/31

/content_7533162.htm.

[7]向欣.中国企业自主创新的成功营销模式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7,(8).

[8]冯德连.研发国际化趋势下我国技术创新模式选择[J].商业时代,20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