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估算教学范文

估算教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估算教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估算教学

第1篇:估算教学范文

估算教学的三个误区

人们在日常生活生产中,经常需要估算;学习估算能力,对培养学生的数感,大有裨益;因此,现行的小学数学不少的教学环节里,老师们都很喜欢请学生估一估。这无疑是一种较好的教学方法。但是,以此认为这是估算教学,就有些误入歧途了。其实,在日常的课堂中,对估算教学还存在着以下几种误区。

误区之一:以为估算就是近似计算。

例一:老师出示28×192,在学习笔算前,请学生们估一估积大约是多少?

生:把28看作30,把192看作200,那么28×192的积大约是6000。

师:真不错。这个积还可以再小一点吗?

生:只要把192看作200,那么28×200=5600,28×192的积接近5600。

师:28×192的积比5600――

生:要小。

师:那我们就用笔算的办法算算看,是不是这样?

误区之二:以为估算就是估计。

例二:老师出示一袋子大米,问:“同学们估计一下,这袋大米大约有多少粒?再估计一下,100000000粒大米可能有几袋?”于是,学生任意猜测结果,接着老师组织活动验证学生的猜测。

误区之三:以为估算就是精确计算之后的四舍五入。

例三:妈妈去超市买了一些大米用去40.7元,买一桶油用去82.5元,又买了两袋盐,每袋价格1.8元,估一估,妈妈大约用去多少元钱?学生回答:40.7+82.5+1.8×2=126.8≈127元。

如果以上案例都不属于估算,那么估算教学应该怎样走出迷失的泥潭呢?

估算的前提:切实的背景

例四:学校组织987名学生去公园游玩。如果公园的门票每张8元,带8000元钱够不够?(《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例6)

题后附说明:本例的目的是希望学生了解在什么样的情境中需要估算。公园门票的价格是8元,需要将987估计成1000,由此得到987与8相乘的结果肯定比8000小,所以带8000元够了。学生还可能根据自己生活中的经验,将乘车或者其他消费等都考虑在内,只要学生解释合理,教师都可以给予支持。

原来,估算也是要算的。不过,估算往往要涉及到在哪个数位上进行计算的问题,需要在计算之前针对实际背景选择合理的量纲。选择量纲的过程,即是让学生感悟估算对现实问题的度量,进而感悟如何进行估算才是合理的。

估算的目的:得到上界或者下界

例五:李阿姨去商店购物,带了100元。她买了两袋面,每袋30.4元;又买了一块牛肉,用了19.4元;还想买一条鱼,大一些的每条25.2元,小一些的每条15.8元。请帮李阿姨估算一下,她带的钱够不够买小鱼?能不能买大鱼?(《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例26)

案例中提出了两个问题,其核心都是估算100元购物后的剩余金额,但是估算方法有所不同。

前一问“够不够买小鱼?”是估算剩余金额的下界:至少剩余多少钱?如果下界超过15.8元,自然可以购买小鱼。对于估算下界的问题,购物金额的数值要适当增加,即两袋面粉62元,一块牛肉20元,因此剩余100-62-20=18元,足够买一条小鱼。

后一问“够不够买大鱼?”是估算剩余金额的上界:至多剩余多少钱?如果上界还达不到25.2元,又怎么能买到大鱼呢?对于估算上界的问题,购物金额的数值要适当减小,即两袋面粉不少于60元,一块牛肉19元,因此剩余100-60-19=21元,小于25.2元,自然无法够买一条大鱼。

结束语

透过案例四和案例五,可知估算先有思维判断,继之有具体计算的过程,并依托具体的量纲背景。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符合脑科学家的研究,即“精算主要激活脑左额叶下部,与大脑的语言区有明显重叠;估算主要激活脑双侧顶叶下部,与大脑运动直觉区联系密切”,从而体现着估算的教育价值――利于培养学生对事物的直观判断力。

参考文献

第2篇:估算教学范文

一、注重估算意识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首先教师在平时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估算思想,用好教材中有关估算的教学资源,挖掘教材中有关估算的题材,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估算,让学生体会到估算的意义、价值。在教学中渗透和强化估算意识,可以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思路,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处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随着计量单位的出现,低年级的估算训练即可开始。一方面要求学生建立相应的所学单位的“观念”,同时让学生联想生活实际,填写恰当的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等等。在学习了乘法和除法时,也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一些估算。使学生自然而然地领悟到估算在生活中随处可用,从而有利于估算意识的培养。

二、注重估算方法的指导

估算存在着一种大致性,开放性,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不能把估算的方法教死,要指导学生掌握估算的方法及策略,追求估算方法的多样性和策略的合理性。

1. 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估算不是乱猜,而是一种数学思考,用一种简便的方法知道答案的范围。小学数学中的估算主要是围绕着加减乘除四则运算进行的,常用的估算方法有:(1)凑整估算。即把数量看作比较接近的整十、整百、整千数进行计算。(2)取近似数估算。根据“四舍五入”把数保留到整数,算出结果的大概范围。(3)看数位估算。如,两位数乘三位数,积最多是五位数,最少是四位数,不可能出现积是六位数或三位数。(4)结合规律估算。如加法运算中的和不小于任意一个加数。除数大于1,商小于被除数。除数小于1(0除外),商大于被除数等等。(5)根据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进行估算。

2.估算策略的合理性。

估算的方法与策略虽然很多,但不是任何的方法与策略都行的通,不同的实际情境也会有不同的解决方法,特别是在一些实际计算中,我们往往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有时要把数估大,有时要把数估小。需要估大的常出现以下三种类型:一是已知总数和每份数,求至少需要多少份的类型题,二是裁剪需要的用料的类型题,三是购物问题中求需要至少带多少钱的类型题。生活中又有不少情境需要把数估小:已知总量和每份用量,求能制作的份数等。

三、注重估算与口算、笔算的有机结合

估算以口算为基础,反过来又促进口算能力的提高,估算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计算后运用估算对结果进行验证。变估算从可有可无到无处不在,让学生经历被动估算到自主估算的过程,增强学生自觉运用估算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养成估算的习惯。

四、注重估算情感的培养

要想加强学生的估算意识,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作为教师首先要在具体的情境中改变学生对估算的态度,正确认识估算的价值。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现实、有趣、富有挑战性的情境,再现生活情境,使学生逐步体验估算的优越性。

第3篇:估算教学范文

一、 创造性使用教材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数学只用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才能激发学生独立思考与自主探索的动力。

“乘法估算”一课中原有的两个例题“王老师带了200元钱,想买3个篮球,每个篮球58元。他带的钱够吗”“用这些钱买3 个足球,每个足球74元,够不够”教学中,我没有局限于书本,而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着力开发身边的教学资源,创造性地改编教材。在教这课的前一段时间,我校都在为迎接省示范校复检做各种准备,各功能室都在重新添器材,布置各室,体育组也正添置各种器材,我选择这一情况作为学习的素材,创设了以下3个情境:①我们学校的体育老师张老师带了200元钱,想买3个篮球,每个58元。她带的钱够吗②如果用这些钱买3个足球,每个足球74元,够不够③如果张老师带210元够买3个足球吗带多少钱合适创设的这些情境使学生从周围的事物中学习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从教学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在解决问题时,都是“张老师怎样”,都入情入境地替张老师设想。第3个情境是本人使教学内容持续生成,创造性使用教材的成功之处。在这一情境中,学生自己质疑、释疑,明白了用进一法估算的方法。学生的表现达到了本节课的。

第4篇:估算教学范文

[片段实录]

师:同学们真不简单,自己都能总结出小数乘小数的方法了,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三道题目。

出示:3.46×1.2 1.8×4.5 10.4×2.5

师:先估计一下,每题的结果大约是多少?

生1:3.46×1.2把3.46看作3,把1.2看作1,结果大约是3。

生2:1.8×4.5把1.8看作2,4.5看作5,结果大约是10。

生3:10.4×2.5把10.4看作10,2.5看作3,结果大约是30。

师:同学们估算得都不错,让我们一起列竖式来计算一下。

(指名三名同学到前面黑板上做,其余学生纷纷动手在课堂练习本上算了起来,然后教师借黑板上三名同学列的竖式评讲核对。)

师:我们一起来看第一题(手势引导学生按计算步骤一步步看),做得对吗?

生(齐):对!

师:再来看第二题。(仍用手势引导学生看,当指到计算过程中的第二个乘积时,忽然有学生喊了起来。)

生:不对!不对!

第二个学生列的竖式是:

师:确实做错了,大家看得很仔细,看来我们计算时要细心一点,谁来说说正确结果……

仔细推敲上述教学片段,尽管学生计算“1.8×4.5”时发生的错误是算法混乱所致,但从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同时也反映了先前估算教学的苍白和无力。换一句话说,估算如按上述思路进行教学,十分勉强。执教者在教学处理时先让学生估计结果,然后列式计算,这本无可厚非,可问题是这几道让学生去估算的习题很不典型,与准确结果之间的差距好像太大了些。更让我诧异的是,估算环节犹如昙花一现,一估了之。面对这样的情形,我不禁想问:这样为估算而估算有何价值呢?

加强估算教学和提高估算能力也是国际数学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我认为,小学阶段的估算应有“估量”和“估算”之分:“估量”是对度量和数量的估计,“估算”是对计算的估计。其中,对计算的估计在小学阶段的学习中具有尤为重要的意义。在教学中教师应时刻关注以下三个问题:

1.学生应有怎样的估算意识?

估算意识的形成是估算教学的首要目标,是估算能力形成和提高的前提。对于计算的估计,学生的估算意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学生面临计算时无意识的行为上,即在精算之前,学生常常自觉地甚至是无意识地对习题的结果进行大致的估计;二是在对估算形态的表现上,具体地说,首先是学生对计算结果得有大致的范围,即极大值和极小值之间的区间,其次是具有分辨结果是趋向极大值还是极小值的能力。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不要局限于教材对题目的一般要求,而要加强学生对计算结果范围的判断的训练,让学生形成对计算结果范围进行判断的意识。例如“3.46×1.2”,需要让学生知道这道算式的结果应比“3×1=3”的结果大,比“4×2=8”的结果小,结果应该在“3~8”之间,而且更趋近于3。具有这样的判断意识与方法,是学生估算能力提升的基础。

2.怎么估算更为合适?

估算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方法和数学能力。学生一旦掌握了科学的估算方法,并能根据数据特点灵活运用,对于提高他们的比较、分析、判断和推理能力,培养他们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和独创性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怎样进行估算更为合适呢?

笔者以为,意识是前提,方法是关键。在这里,教师应充分了解并适时扩充和进一步丰富学生关于估算的经验。以学习小数有关的计算为例,在学习之前,学生已经积累了把一些整数看作整十、整百、整千、整万数参与运算和估算的经验,但这些经验在小数有关计算时起到多大的迁移作用,是否需要进一步的调整和细化,所有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尽管教材并没有明确地安排这方面的学习内容,可是从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来讲,还是可以教给学生一些灵活的估算方法,让学生体验估算方法的多样性的。设想一下,当学生1说出“把3.46看作3,把1.2看作1,结果大约是3”时,执教者若能适当地引导:“你用我们学过的方法,估得很有道理,可老师认为这样估算差距可能稍微大了些,如果将3.46看做3.5,1.2看做1你会估算吗?”学生1受老师的点拨后,必然会感受到这样的估算在此更为合理,也会循着老师的思路展开后续的估算,从中提高估算的能力。退一步讲,即使后面学生仍然不会类似的估算方法也无关紧要,执教者完全可以继续耐心地引导:把1.8看作2,4.5就看作4.5;10.4看作10,2.5就看作2.5……可以肯定,如果长期坚持这样的训练,学生再次遇到相关问题时,必然能应付自如。

3.估算以后怎么办?

第5篇:估算教学范文

问题一:生活体验缺乏.在“千米”的教学之后,我让学生估一估从学校到什么地方大约是1千米,结果学生把1千米的路程不是估远了就是估近了.还有的学生竟填出课桌高8(厘米),黑板长(30)米.

问题二:推算能力较差.教学“统计与可能性”时,从学生绘制的前30次在口袋里摸球的数量统计图可以看出,摸出红色球的次数最多.然后教师要求学生边看统计图边回答,“再摸一次摸到什么颜色的球可能性最大?”一些学生开始乱猜起来.

问题三:估算意识薄弱.在笔算288÷36时,有的学生算出的结果却是“80”.如果这些同学有估算意识的话,一估算就可以知道这个计算结果错误是十分明显的.

根据以上存在问题,我们应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旨在提高估算教学的效率.

一、体验价值,形成估算意识

1.以生活实例,体验估算实用价值.华罗庚曾经说过:“人们对于数学产生枯燥无味,神秘难懂的印象,原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比如在教学乘法估算前,笔者设计了一问:我们学校大约有多少学生?学生们纷纷猜测.有的说:“如果每班50人,那么全校48个班,就大约有2500人.”也有的说:“如果每个年级有400人,那么全校6个年级就大约有2400人.”……因此很自然地引出了在日常生活中有时只需说出近似数就够了.源于生活的数学问题,使学生倍感亲切,自然在无形中体会到了估算的作用,从而诱发了学生主动探究的心理倾向.

2.以数学应用,体验估算数学价值.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验算时,可采用估算的方法.如:“398+273=571”和的百位上应该是6;38×52积应该是四位数等.教师要重视估算的价值,设计相关的练习,引导学生感受估算的作用,形成估算的意识.

二、创设情境,养成估算习惯

估算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一蹴而就,需要教师长时间、有计划、有步骤地创设估算情境,进行估算训练.教材中估算题材是很丰富的,无论是计算、应用题,还是空间图形、量的计量,只要教师用心挖掘,有目的、有意识地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细节,随时、随“材”都可以进行估算训练.

如教学“妈妈带了100元钱到商店买三样东西,买哪三样东西妈妈带的钱够,买哪三样东西妈妈带的钱不够?”我给出了一些商品和它们的价格,让学生自由选择.一桶色拉油39元,一袋营养麦片25元,一袋卷筒纸10元,一瓶洗发水38元,一条被套58元,一件衣服52元……若我们估计一下买一桶色拉油、一瓶洗发水和一条被套大概需要多少钱?40+40+60=140(元),140超过100许多,所以买这三样东西钱不够;学生运用估算很快找到了答案.这样教学,不但填补了以往教学的空白,还有机地训练了学生的估算技能.久而久之,学生就能形成良好的估算习惯.这符合《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所提出的:估算不是教学如何近似计算,而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在许多问题情境中需要用到的估算.

三、掌握方法,提高估算能力

估算带有直觉和猜想的成分,是一种跳跃式的思维,在利用估算解决问题时最佳的结果往往需要多次的修正和尝试.优化估算教学的关键是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使学生灵活地运用估算解决一些问题.

1.讲究估算策略.小学生估算技能如何,很大层面上是看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能否主动尝试着从估算的角度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由此可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估算方法对学生估算技能的提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50名学生去春游,买6个一袋的面包要买几袋才够每人发一个?”学生可以通过猜测的方法,6×8=48,48小于50,所以买8袋不够,需要买9袋.也可能直接通过计算50÷6=8(袋)……2(个),从中可以知道要买9袋才够每人一个.对一个具体题目进行估算时,要注意让学生从多角度去思考,这样会引起学生估算的兴趣和欲望.

2.提供充分的估算训练机会.为了促进学生熟练掌握估算的技能技巧,养成先估后算的习惯,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估算练习机会.练习可以分基本练习及综合性练习,

基本性练习:基本性练习一般放在新知教学以后,帮助学生巩固新知,形成技能.设计时要注意:①练习形式要多样化,吸引学生去思考,理解和掌握.②要与其他数学知识相结合,使它们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综合性练习:旨在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下面是几种常用的综合性习题类型:①操作实践型:如教学了长度单位以后,引导学生估测家校距离;教学了面积单位以后引导学生估测教室地面面积.②探究实践型:如教学了长方形面积计算后提供不同长度不同价格的地板供学生选择,让学生为自己的房间铺地板.③社会调查型:如教学了重量单位吨以后,引导学生调查一幢居民楼一天用水的情况,并根据调查统计写一份节水倡议报告.

第6篇:估算教学范文

一、估算与问题解决相结合,感悟估算的意义

培养学生估算能力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用于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单纯地用算式进行一种机械训练,难以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

(一)结合具体情境,选择计算策略

在教学估算时,要把它置于问题解决的大背景下,让学生分析问题,选择合适的策略解决问题。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自觉地把计算和实际问题情境联系起来。理解为什么要计算,什么时候要用到估算,将估算作为解题的一个组成部分。笔者借下图来阐明观点。

比如,在教学加法估算时,可以设计这样的情境:

聪聪一家去吃饭,点菜的菜单如下:葱油鳊鱼18元;青菜粉丝煲9元;千张肉丝12元;盐水河虾28元。大约需要多少钱?

对于以上情境,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也理解只需要大致算一下要多少钱,何况情境中有4个数量,学生不能很快得到精算的结果,就会运用估算策略。

值得注意的是,在第一学段教学估算,还要结合具体情境?“大约、大概、差不多”等词语的意思,这有助于学生选择合适的计算策略。例如理解“大约”,有这样的教学片段:

师:明明家到学校大约是50米,“大约50米”是什么意思?

生:接近50米,可以超过一点,也可以不到50米。

师:可能是多少米呢?

生:48、49、50、51、52、53等等。

师:可能是70米吗?

生:不能是70米,相差太多了。

(二)提供信息数据的不确定性,使学生体会估算思想

在初次教学估算时,可以设计一个或几个不确定的量,使得学生无法进行精算,从而体会估算的思想。例如教学“100以内加、减法的估算”可以这样创设问题情境:

聪聪过生日想买下面两件生日礼物,

在这个情境中,遥控汽车价签上的个位数字看不清了,学生不能顺利计算,于是试图思考另外的策略。果然,陆续有学生的思维转向估算:汽车的价格是30多元,就算把它看成40元,40+58=98(元),妈妈给的100元也够了。

二、倡导估算方法多样化,形成估算技能

(一)掌握估算的一般策略

虽然估算的方法灵活多样,答案也并非唯一,但估算并非是无章可循,可以总结一般策略。第一是数据的简化,简化的目的是使数据计算变得较为容易。比如将192+201简化为200+200;又如把3.98+3.88+3.97转换为4×3。第二对所得出的结果进行调整,由于前面实行的“简化”都会使结果变大或变小,因此要作出调整,使运算结果比较准确。在具体估算过程中,又有以下具体的估算方法。

1.凑整估算。该方法在日常生活中是运用最广泛的,也是数学学习中基本的估算方法,即把数量看成比较接近的整数或整十整百整千数再计算。

2.依据生活经验估算。例如,一件工作,甲独做4小时完成,乙独做5小时完成,甲乙合做几小时完成?根据经验可知,两人合做需要的时间一定比一人独做要少一些。如果有学生算出:4+5=9(时),说明一定是错误的。又如在计算合格率、成活率和出勤率等问题时,计算出的结果如超出100%也肯定是错的。

3.根据运算性质估算。例如:715+265--282=798,根据“减去的数比加上的数大,其结果应比原数小”,可判断798是错误的。

4.根据位数估算。例如:4992÷24=28,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被除数前两位49比除数24大,可以商2,说明商的最高位在百位上,应该是一个三位数,于是可判断商“28”是错的。

5.根据尾数估算。例如:1235--485--208=558,只需算一下个位:5--5=0,10--8=2,可以知道得数558是错的。

(二)鼓励估算方法多样化,重视交流、解释估算过程

由于学生对于相关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及思维方式、水平不同,在估算中方法会多种多样。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估算方法多样化,应让学生充分交流,表达自己的想法,了解他人的算法,使学生体会到解决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方法,促进学生进行比较和优化。

例如:“百以内加、减法估算”。

聪聪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参观海洋馆(用图片呈现一家三口,聪聪是小朋友),售票处写着:

方法一:把成人票看成40元,40+40=80(元)80+17=97(元),100元够了。

方法二:把成人票看成30元,儿童票看成20元。30+30+20=80(元),100元够了。

方法三:把成人票看成40元,儿童票看成20元。40+40+20=100(元),100元够了。

方法四:把34元看成35元,35+35=70(元),70+17=87(元),100元够了。

方法五:100元钱买两张成人票后大约还剩30元,足够买一张儿童票了。

方法一、二、三、四都是用“连加”的策略进行估算,但对具体的数据有不同的处理,方法二、三把三个数据都简化;方法一只把其中一个数据简化。并且还发现同一个数据可以看成不同的数,如把“34”可以看作30或35或40。方法五用的是先加后减再比的策略,先估出两张成人票大约要70元,再口算100--70=30,最后比较30大于17,判断100元钱够了。

学生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思想得到交流,思维得以碰撞,能力得以提高。

(三)采取有效合理的估算评价策略

在估算的评价中要注意三点,一是正确评价估算结果。在课堂中经常会听到“比一比谁估得最准”“××同学最能干,估得结果最接近准确值”等类似的评价。这样的引导评价只关注了估算结果的精确度。笔者认为估算结果是多样的,不是离精确值越接近就越好,而要关注估算结果是否合情合理。二是重视估算方法的交流与评价。在估算教学中让学生交流估算方法尤其重要,只要切合估算的目的或解决问题的需要就是好方法。因此不同的情境会选择不同的估算方法,有时把两个或几个数同时估大比较合理,如估计到饭店吃饭或购物需要多少钱。有时把两个数同时估小也能解决问题,如判断437+328的和是否大于700,只要把两个数都忽略尾数为400+300即可判断。三是对“四舍五入”法的思考。基于上面两点认识,笔者有一个不成熟之见:“四舍五入”法不宜过早进入估算教学。在第一学段的估算教学中,不要严格遵循“四舍五入”法,而应让学生根据问题的需要,运用生活经验,灵活选择估算方法。

三、将估算浸润于整个教学过程,逐步内化为算法策略

估算的重要地位从教材的编写中可见一斑,以往数学教材中估算内容少、散,而且是选学内容,在新教材中却作为一个重要内容进行编排。为此笔者专门对人教版实验教材中关于估计内容的编排作了简单统计(见下表)。

但是,如果仅仅依赖教材中编排的估算内容,还是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并使之养成估算的习惯。估算习惯的养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教师长时间、有计划、有步骤地渗透和训练的。

(一)把估算目标融入计算教学

在教学中教师要挖掘估算教学素材,把握教学契机,让估算教学纵向贯穿每一个年段,横向蕴涵于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和概率等内容领域的具体教学中。长此以往学生就会从唯一的计算策略──精算中“走”出来,去灵活、合理地选择算法。笔者曾经执教过“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进位)”,按照教材(人教版)编排,第一次正式的估算教学应在加、减法笔算的后面,但笔者认为还是需要把“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作为一个教学目标。具体的教学过程如下。

(一)创设情境,呈现计算背景

情境:二年级四个班小朋友去参观自然博物馆,学校只租到了两辆车。怎么办?(注:四个班学生人数分别是:二(1)班42人;二(2)班36人;二(3)班25人;二(4)班28人。)

学生很快提出方案:两个班学生合乘一辆车。

(二)思考:哪两个班合乘一辆车?

具体方法有:

(1)二(1)和二(2):42+36,二(3)和二(4):25+28。

(2)二(1)和二(3):42+25,二(2)和二(4):36+28。

(3)二(2)和二(3):36+25,二(1)和二(4):42+28。

(此刻学生的注意力落在如何搭配上,忽视搭配结果的可行性。)

提问:这三种方法都可以吗?

部分学生提出,因为“限乘70人”,第一种方法不可以。

教师让学生阐述理由。

生:40人加30人是70人,42+36就一定超过了70人。(大家认同。)

师:能不能让三个班的小朋友合乘一辆车?

生:把少的三个班人数相加是36+25+28,只算30+20+20就等于70,说明三个班人数也一定超过70人。

上面的案例是在探究笔算方法前,先鼓励学生估算。通过课堂实践,笔者认为:这个教学契机有利于学生感受估算的必要性,因为大部分学生对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计算还不是很熟练,这样就更倾向于选择估算。因而笔者有一点建议:能否把估算教学编排在笔算教学前面,提前到一年级下册教学?因为学生在一年级下册就具备了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估算所需要的基础知识:百以内数的认识和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二)利用估算提高精算质量,形成自我监控的学习品质

笔算、估算都是计算方法,如果在解决问题中能有机结合,无疑会提高解题的速度及正确率。这一点,德国的数学教学值得我们借鉴,德国教材给出的应用题的解题步骤是:①仔细地读题;②在重要词后面的数下面画线;③画出草图;④写出解题计划;⑤估算;⑥精确计算;⑦比较估算和精确计算的结果;⑧再读一遍题目的问题,做出答案。明确地把估算作为解决问题的一个步骤,突出估算在解决问题中的价值。其实在计算中也可以把估算和精算有机结合,促进精算的正确率。但其中必然要经历被动估算到自主估算的过程,教师在设计计算练习时,就要考虑让学生在精算前运用估算对结果进行预测,计算后要求学生运用估算对结果进行验证。例如,教师可以这样设计练习:

先估算,把结果填在()里,再列竖式计算。

又如,在教学小数乘法时,可以这样设计:

先确定乘积的范围,再列竖式计算。

()∽()

10.9×1.9=

学生是这样确定范围的:(1)因数1.9是带小数,根据“一个数乘带小数,积一定比这个数大”的规律,估算出积一定大于10.9;(2)因数比较接近哪个整数,积就比较接近这两个整数的乘积。该题因数10.9小于11,1.9小于2,积必定小于11×2=22。因此通过估算,10.9×1.9的乘积在10.9和22之间。

(三)精心设计估算练习,让学生自主选择计算策略

计算能力应具有正确、迅速、合理、灵活四个品质。所谓合理就是策略简捷可行,有理有据;所谓灵活就是能自如地应用多种方法或选择一种方便的方法进行运算。因而能否把估算逐步内化为算法策略,也是衡量计算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

1.练习要有选择算法的空间。教师在设计计算练习时,需要有一些规定算法的练习以巩固技能,诸如“估算下面各题”“不计算,比较算式大小”等等。还需要设计一些让学生自主选择算法的练习。例如:走迷宫,规则是“朝得数大的方向走,看谁先走到终点”。(见上图)在每一个路口,学生可以选择笔算、估算、根据除数特点、简便计算或运用计算器计算等方法,在比较中感受某种方法的优越性,使学生形成估算意识和提高估算技能。

2.设计相关的综合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有利于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与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的、具有一定挑战性和综合性的问题,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估算在生活中的运用比较广泛,更应让学生运用估算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情进行预先估计、策划,在实践活动中提高估算水平。为此可以设计如下活动:

(1)在你和家人到饭店吃饭时,参与核对菜名和相应的价格,并估算总价,最后与服务台提供的单子比较估算的精确度。建议写成数学日记和同学交流。

(2)学校组织春游,参与设计消费方案。

(3)做“家庭财务总监”,统计家庭一个月的收入与支出情况。

(4)估计家庭书架的图书或学校图书室藏书量。

(5)如果一位同学一天节约一粒米,全校同学一年大约可以节约多少米?

第7篇:估算教学范文

一、联系生活实际,培养估算意识

数学虽然与我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学生每天都接触到数学,但由于受到以往数学精确性、严谨性的影响,学生主动估算的意识极为薄弱。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应以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内容为题材,让学生常估算,多交流,从而感受估算魅力,增强估算意识。

例如,对于低年级特别是一年级刚入学的学生要经常创设一些贴近生活的学习情境,训练他们选择适当的运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从低年级开始,不失良机地让学生估算,学生自然而然会领悟到估算在生活中随处都有,随时要用,让学生从精确计算中“走”出来,做估算的有心人。

二、结合具体活动,渗透估算方法

学生进行估算时,刚开始是着眼于估算出一个结果,并没有认识到要选择合适的估算策略,才能把问题解决好,这就需要教师结合具体活动渗透估算的方法。

例如,在四年级下学期“升和毫升”单元中让学生估计“一升水大约有多少杯”,学生一开始估计的数量差距很大,有估计10杯、也有估计2杯的,只是凭着感觉说。后来我先把一升水倒入到一个纸杯中,然后把剩下的水和倒出的水进行比较,再估计一下一升水大约有多少杯?学生根据剩下的水和倒出的水进行比较,估计出一升水大约有4杯~5杯。通过验证,学生发现这样估计与实际的数量就很接近了。

三、思考估算结果,建立清晰数感

估算教学不能仅局限于教估算,还要通过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是估多了还是估少了”,进行估算值与准确值的比较,明确准确值的范围,建立清晰的数感。

第8篇:估算教学范文

一、努力寻找生活实例,体验估算的实用价值

《课标》明确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落实新课标的教学要求,实现数学教学生活化。我们教师要善于寻找日常生活中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资料做题材,教学时,结合实际创设情景,使学生逐步体验估算的乐趣,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感受估算的地位和作用,从而增强估算意识。例如,一年级的数学教学,学生在学习多少、长短、高矮时,创设情境让学生发现,自己的身高和同学差不多,比哥哥姐姐矮一点,比弟弟妹妹高一点,比老师要矮得多,爸爸妈妈比自己高得多等。还有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的学习,结合百羊图的教学,感知100有多大。再有就是二年级下册学习估计的策略和方法:要想估计一个整体,可以先估出一小部分,然后再推想整体的数量。在学习这一节时,我结合学校的实际人数,利用星期一升国旗的场景,一个小圈大约有100人,圈了10个圈,全校大约有1000人。这些活生生的例子,加深了学生对估计的认知,并学会了简单的估计策略。

二、深入挖掘教材资源,体验估算的重要地位

纵观新教材,我们就会发现,估算已在数学课本的许多领域留下深深的足迹,只要我们创造性地利用教材,估算无处不在。二年级数学下册有余数的除法的学习,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发生有剩余和不够的情况,这就是去尾法和进一法的学习,在这里,教材就渗透了估算的数学思想,让学生感到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不能用精确计算,只能用估算来处理,还学到了“至少”、“最多”等词来描述问题。还有后面近似数的学习,教会学生怎样求一些接近整千、整百、整十的数,让学生在数感方面有了新发展,为后面的估计学习做好铺垫。教材的编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掌握了精确数值的近似数的求法,对事物的数量进行估计就容易多了。

在数与代数领域:结合加减乘除法的计算教学,几乎每节课都可以进行估算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如3913÷13 学生在计算时容易漏掉商中间的0,如果先估算一下,3900÷13=300,所以3913除以13的商肯定比300多。这样既避免了计算错误,又培养了学生在计算前自觉进行估算的意识。为学生的准确计算奠定了良好的习惯基础。

在空间与图形领域,课程标准较原来削弱了单纯的图形面积、体积、周长等计算,融计算公式的理解和掌握于探索和操作之中。指出: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给定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等。如在学习面积单位时,让学生 结合实例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这里的估测从数量转化到了抽象的图形面积,对学生的估算学习又是一次飞跃。

在统计与概率领域结合数据的收集与整理,认识统计图表,估计可能性的大小等内容渗透估算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如教学折线、条形统计图,认识了扇形统计图后,让学生说出其中的各个部分大约占整体的百分之几,估计事物的变化规律等。 而课本一些关于这方面的练习题,也为学生自觉应用估算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三、发展估算数学思维,体验估算的数学价值

估算教学,不但可以培养学生对计算的结果能有概括性、整体性的认识和理解,还能培养学生对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进行合理的判断和推理,训练学生思维的正确性、灵活性、缜密性和独创性,从而提高学生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估算教学还可以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使学生的思路更加灵活,对问题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能将思路转移到别人不容易想到、比较隐蔽的方向上去。例如,学习小数的计算时,我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妈妈带了100元钱到市场上买东西,碰到商场搞促销活动,妈妈想买一件59.9元的上衣,一条39.9元钱的裤子,你帮妈妈估算一下100元买这两件衣服钱够不够?有一部分学生立即在演草本上埋头笔算起来,而另一部分学生则稳坐着不动,因为他们想到了用凑整数的方法来进行估算:60+40=100(元),两件衣服都往大了估,才刚好100元钱,所以妈妈带的钱够买这两件衣服。我立即表扬了用这种估算方法进行口算的同学。我又结合生活经验,教育学生在参加诸如购物等活动时,我们只有用估算这种方法来估计一下大体的花费,才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方便,同时鼓励学生认真学习估算并应用估算,为以后自己的生活提供便捷。再如,学习分数的大小比较时,常有2/3与7/5比较大小这样的题,学生可以不用通分,而用估计方法,通过中间量1,2/3比1小,7/5比1大,所以2/37/5。教学时结合估算,不仅可以训练学生严密的思维,对问题正确地作出判断,而且还可以训练学生思维的独创性,使学生不依常规,不受传统方法束缚,结合估算发现一些独特的解题思路,寻找一些新颖的解题方法,更重要的是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智力,通过这种合情合理的估算,促进学生求异思维的快速发展,实现最优化解题,提高学习效率。

四、转变计算行为,加强估算意识

第9篇:估算教学范文

在小学整个阶段,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性学科,具有较强的逻辑性。数的运算是小学数学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扮演着关键性角色。教师要从不同角度出发,以数学估算内容为基点,优化设计教学方案,注重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强化他们的估算意识,提高他们的运算能力。

关键词:

小学数学;估算内容;教学设计

随着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计算工具日渐普及,能够进行繁杂的计算,具有更高的准确率,但人们必须具备准确判断数字合理性的能力。面对这种情况,小学数学教学事业已面临着新的挑战,需要多角度、多层次出发不断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教师要意识到估算内容的重要性,采用多样化的估算教学方法,合理设计教学方案,为学生创造更多互动的机会,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不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估算内容的兴趣,提高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学以致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以此,不断促进新时期我国小学数学事业向前发展。

1.小学数学估算内容概述

1.1小学数学估算概述

估算是指在计算、测量过程中,无法精确计算的情况下,采用的数学方法。从广义上说,估算体现在不同的方面,计算、数量、测量的估算。在小学阶段,估算是数学教学的关键组成部分。教师在引导学生了解、掌握估算知识,掌握科学估算方法的同时,需要不断强化学生的估算意识,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不断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估算是在九十年代被引入到我国数学教材中,成为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核心内容。随着教学大纲不断修订,在2001年,明确提出小学数学教学要“重视口算,强化估算,采用多样化的算法”。换句话说,强化学生的估计意识,培养他们的估算能力已成为新时期数学教学的新目标,是小学生必须具备的计算能力。

1.2新课标对小学不同阶段估算内容的教学要求

在新课标背景下,小学不同阶段的估算内容已被提出不同的要求。总体来说,小学估数学估算内容脉络可以分为两个学段。(1)在第一学段中,估算内容主要体现在这些方面,比如,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大数的意义,能够准确估计。比如,能够准确估测物体的长度,准确测量,能够准确估计已给定的简单图形面积。(2)在第二学段中,比如,能够选择适宜的估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以相关的正比例关系数据为基点,在方格纸中绘出对应的图形,利用其中某个量值估算对应量数值。在这两个学段中,都有估数、估算、估测方面的内容,随着年级逐渐升高,估算内容的难度也会逐渐加大。在低年级学习的时候,学生必须打好估算基础,为更高阶段学习埋下伏笔。

2.小学数学估算内容教学设计

2.1估算内容教学设计要求

在选择教学内容之前,可以采用问卷、直接询问等形式,调查学校不同年级学生已有的估算能力、估算意识等。还要了解数学教师对估算教学内容的认识,把握情况。在此基础上,选择适宜不同年级学生的估算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在学习精确计算之后,学生估算学习存在较大的难度。第一、教师要认真领会教学大纲要求,明确学生在估算内容需要掌握的程度。在估算教学过程中,学生必须理解、掌握哪些知识点,需要具备怎样的运用能力。第二、教师要结合估算教学内容,小学生的兴趣爱好、心理特征等,贴近他们的生活,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比如,超市购物。这样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和生活实际紧密相连,具有其实用性。引入课堂教学内容,要从不同角度出发,让学生更好地体验和估算相关的词语,“大约”、“接近”,使学生体会到学习估算内容的重要性,准确理解估算的概念。估算不需要准确的结果,只需要大概的数值范围,不同于精确计算,有上、下界。以此,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估算的基本知识,完善已有的知识结构体系,掌握科学的估算方法,解决生活中常见的数学问题。在此基础上,全面、客观地分析估算教材内容,完成教学设计。

2.2估算内容教学设计举例

以“估数”为例,小学数学估算内容教学设计要点主要体现在以下这些方面。第一、以生活实际为切入点,导出新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例举生活中需要运用估算知识解决的实际问题,创设生活情境,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第二、设置问题情境,获取新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设置相关的问题情境,比如,估计在一分钟内自己可以读多少个数字?学生在估算的时候,也能更好地了解自己,感受到估算随处可见。并让学生说出自己迅速数出自己一分钟读字数量的方法。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以一分钟读字为基点,估算自己十分钟的读字数量,并估算自己是否可以在十分钟内读完整版的报纸,予以说明,引导灵活运用“平均分”准确估算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推理的逻辑思维能力等。在需要估算大数目的时候,可以先把它“平均分”,估算每份的数量,再估算出全部数量。第三、运用新的估算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估算练习。比如,让学生估计自己一分钟脉搏跳动的次数,十分钟又跳动多少次?这是学生为之熟悉,感兴趣的内容,能够激发他们的兴趣,迅速融入到课堂学习中。在此基础上,层层递进,可以结合班级学生已有水平合理划分小组,以小组为单位,估算出每组桌上所放纸张的数量,并估计下2000张纸会有多高。学生可以分工合作进行估算。第四、归纳、总结。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为什么需要进行估算,有什么好处?教师要多鼓励班级中,每位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观念,逐渐培养他们的估算意识,归纳、概括等能力。同时,还要让学生明白哪些情况需要进行估算,哪些需要进行精算,让学生进行正确的判断,正确认识估算、精算,灵活运用。

3.结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过程中,估算内容教学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要引起重视,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创设良好的生活情境、问题情境,优化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合理利用估算方法,比如,规律估算法、近似估算法,强化他们的估算意识,对估算产生浓厚的兴趣,将估算内化为一种自觉意识,能够科学、正确估算。同时,不断培养学生的“数感”,具备多方面的能力,比如,分析能力、推理能力。

作者:骆东霞 单位:山东省济宁市梁山县大路口乡张博小学

参考文献:

[1]赵世文.小学数学估算方法教学探析[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04:243.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