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运动营养学课程教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食品营养学;教学质量;改革;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8—0245—2
《食品营养学》是食品学科类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它是研究食物、营养与人体健康关系的科学,主要研究内容包括食物的消化与吸收、营养学基础知识、各类食物的营养价值、食品营养强化等。为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对食品营养学的学习兴趣,我们对《食品营养学》课程的教学进行了改革。
1 改革教学方法
1.1 “多媒体+录像”多样灵活的教学手段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们采用“多媒体+录像”进行授课。采用大量图片和表格替代过多的文字描述,可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感觉,使之产生深刻、持久的记忆。采用多媒体技术,同学们在课堂上可以看到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D、钙、铁、锌等营养素缺乏症的照片,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营养素缺乏症状的印象,同时也使学生更深刻的意识到营养失衡的严重性。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还给学生们看 “食物相克法则”、“食物的选购” 、“科学营养配餐”等与食品营养学内容相关的录像。
1.2 设置问题,课堂讨论
设置问题是课堂的灵魂。好的教学提问具有增进师生交流、集中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维、锻炼学生表达能力、提供教学反馈信息等教育功能。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往往波澜起伏、有声有色,令学生入情入境、欲罢不能,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那精彩迭出的提问艺术发挥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在教学中,我们会将学生分成小组,然后给他们提供一些专题,例如“科学减肥”的专题,设置以下问题:剧烈运动能达到减肥的目的吗?素食是减肥的有效方法吗?喝水有助于减肥吗等等,每个小组各讨论一个问题。学生要通过各种途径查找翻阅相关资料,然后在课堂上互相交流课外获得的知识。通过这样的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师在课堂中利用问题教学启发学生思维,应注意遵循以下三条原则性要求:
适时适度。教师启发思维的问题深度的难易要适中,速度的快慢要得宜,广度的大小要恰当,量度的多少要相应,才能恰到好处地引发学生积极思维。
因人而异。教师启发思维应注意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循序渐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总是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从简单到复杂的,教师循其“序”而导引,可以使学生课堂思维活动有节奏感和逻辑性。
反馈强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调动各种途径和手段启发学生的思维时,也应注意“听其言,观其行”,接收从学生身上发出的反馈信息,并及时做出相应的控制调节。同时,对于学生所做出的反馈信息,教师还应做出及时而准确的评价,强化学生的思维操作,调动学生课堂思维的积极性。
总之,教师课堂教学提问一要注意“问什么”,即要精心设计将要提问的问题;二要注意“问谁”,即要考虑所提问题的对象;三要注意“怎么问”,即要讲究提问的方法与技术。只有这样才能增强教学提问的艺术性,使之更加富有成效。
1.3 角色互换式教学
为了更进一步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适当给学生机会“寓学于教”,让学生当“老师”,老师当“学生”,角色互换[4]。如在讲授维生素的营养时,将学生分成小组,以组为单位,每组以每一种维生素为标题,查找相关资料,制作PPT,在上课时请每组代表上讲台,向老师和其他同学介绍该种维生素的理化性质、生理功能及食物来源等相关知识,最后老师对学生的讲授情况进行点评。通过这种形式,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极大地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要想提高教学效果,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就应该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使兴趣变为求知的先导,变为索取知识的乐趣,使教与学在情绪高涨的气氛中进行。
2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在内容选择上一方面要按照人才培养目标“厚基础”的要求,不论哪个专业都必须重点讲授基础营养即六大营养素的基本功能等章节,其他各部分内容根据培养要求不同各有侧重。对于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学生,特别注重讲授人群营养、营养与慢性病预防、社区营养,强化学生在公共营养方面的理论知识;对于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生,需重点讲解食品营养强化、加工对食品营养价值的影响,使学生更多了解营养在食品工业中的运用;对于选修的学生,则重点讲授各类食品的营养价值、膳食指南等,让学生通过学习提高自身和周围人群的膳食营养,增进健康水平。
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内容由浅入深。例如:在维生素C的学习中,我会调查是否有同学牙龈经常出血,并给他们讲解出血的原因及预防措施;在教无机盐铁时,我会给他们讲解缺铁性贫血的临床表现及防治办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讲授过程中适时插入营养与美容、营养与抗衰老、营养与益智、营养与减肥等内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的食品营养学知识也层出不穷。
3 改善教学条件和手段
3.1 强化师资力量
《食品营养学》课程组中高级职称比例为75%,博士学位比例为75%。整个课程组成员均为中青年教师,呈现良好的年龄梯队和层次结构。实行教师理论进修与实践进修相结合的方法。即一方面把教师送到兄弟院校提高理论水平或在职攻读学位,提高学历;另一方面派教师到相关企业进修,使他们取得较丰厚的实践经验。对新上岗的教师实行试讲、助课的制度,有记录、有总结。
3.2 精选教材
教材是课程的核心,是随时可以请教的老师,教材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培养质量。我们选用孙远明主编的《食品营养学》,该教材重视基础理论,知识面广、重点突出,充分体现了“专业性”、“科学性”和“适用性”等特点。
4 总结
提高教学质量是教学工作永恒的主题,通过《食品营养学》的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明显地提高了课程的教学效果。
4.1 课程内容深受学生欢迎
以国家规划教材《食品营养学》为主线,全面优化教学内容,凸显“食为天、养为本”的教学理念。在农科特色教学中,融合医学营养学的基础知识模块,使课程理论更加牢固,更好地适应人才培养“厚基础”的规格要求。
4.2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改革,学生的学习兴趣普遍提高,认为教学内容生动,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学有所获。学习主动性也明显增强,积极思维,动手的愿望强烈,课堂气氛活跃,课后能积极主动地与老师探讨学习和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提高了学习效果。每年学生的考试成绩均呈正态分布,学习成绩良好。
4.3 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整个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由于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教师起着启发引导的作用。所以通过这门课的学习,学生普遍反映自己独立学习的能力、归纳总结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文字组织和口头表达能力等,均得到了训练并有所提高。
参考文献
[1] 孙鹏,孙先锋.食品营养学.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J].陕西教育(高教版),2009(8):62.
[2] 蔡霄英,李赤翎,李彦.食品营养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教育导刊,2007(1):72—73.
[3] 张伟建.关于提高教学质量的研究与实践[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1(11):6—7.
[4] 汪洪涛,陈成.高职高专营养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农产品加工(创新版),2010(2):72—74.
1.高校体操课程教学目标的价值取向
高校体操课程的目标依附于高校体操课程目标体系之中,包括基本目标和发展性目标,其中的体育实践课和体育理论课主要解决的就是基础性目标。“健康第一”的内涵赋予了高校体操课程诸多内容,并将其视为目标的价值核心。体操课程则是在基础目标之上更注重发展性目标,而“以人为本”所赋予的对体操课程人文精神的传递,可视为课程目标的重点。高校体操课程教学的目标通过立体化、多元化目标的确立,促进体育功能的延伸和拓展,为体育的持续改进发挥应有的作用。在具体实践中,就要确立体育的基础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如技能学习目标、体质健康目标、体育习惯改善目标等可以纳入基础性目标的范畴,而娱乐身心、心理干预等可以纳入发展性目标的范畴。但是各个体育教学目标要想得到有效的实现,仅仅依靠体育实践课程很难完全实现,所以需要对传统体操课程的知识内容结构、目标设置以及实现路径等进行创新和完善。
体操课程让学生对体操课程的本质属性、价值内涵和教学目标都有清晰的认识,通过对学生个体或学生群体的行为、情感和价值理念等的发展作用,丰富高校体操的教育与辐射功能效应,使课程目标最终指向人的关怀和发展,实现体育与人的和谐发展的文化空间和氛围,使学生明白体操精神和形态对指导文化行为和实践的核心价值,达到对体操的自觉实践和主动追求,这也是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品质。从体操认知到实践,从理念形成到自觉创造,完成体操的创新和再生产,这也符合w育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
2.高校体操课程内容设置的理论思维
学生对高校体操课程的了解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不断发展过程中,高校体操课程始终在寻求与现代教育理念、社会发展水平和社会环境以及现代高校生思想特征的协调发展。高校体操课程内容的选择应该遵循体操的讲授、传承、创新和发展的基本原则,构建和谐、个性与多元的文化环境,要涵盖自然、人文、社会科学三个维度的理论内容。其中体育自然科学要涵盖体育与健康、体育卫生、心理健康、营养学等方面的知识内容。体育人文科学要涵盖美学、哲学、历史、伦理、体操等方面的知识内容。体育社会学要涵盖体育经济、体育管理、体育政治等方面的知识内容。但由于授课时间相对有限,教师资源的配置也相对短缺,所以课程内容的选择要有目的性、针对性、层次性,制定多元化的教育目标,以满足学生多元化的学习需求。如体育哲学和美学的内容可以让学生对体育与人、体育与自然、体育与社会有更深入的理解,同时增强学生在参与体育过程中展示美、创造美和发现美的审美品位。
3.高校体操课程教学设计理念
其一,体操课程在初始阶段要求学生参与体育时达到自觉与自律,在参与阶段让学生理解体育就是最简单的生活方式。可见,高校体操真正是面向学生群体的,着眼于全体学生乐于参与体育,并从中体验快乐。同时,高校体操课程注重学生情感、个性和心理品质的培养,并非单纯的体育心理学知识体系的学习,而是通过生动的文化价值因素培养学生的体育情感和体育智能。体操课程通过学生共同体验,发展个性,进而增强其对体育的自我认知和理解。体操课程强调对学生身心健康水平的提高和体育素养的培养,通过体育实践课程提高学生的体育基础和运动能力。体操课程使高校生的体育素养在原来的基础上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基于体操本身魅力对学生的天然吸引力。体操课程教学的效果没有体育实践课那样立竿见影,但体操吸引力的持续性效果是基于思想理念的主动性接受。课程教学价值本身就是一个逐渐释放的过程,使人的自然属性通过参与体育得到社会的最大认可。
其二,高校体操课程教学内容和目标设计强调普及和引导,普及是以全体学生为基础的。这些体操知识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与高校文化相关和衔接,其内容可以是刻意的、不在意的或完全不知不觉的,但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能唤醒人的记忆,特别是那些与体育有关的记忆,学生会欣然接受和认同,或勾起更深刻的情感体验。高校需要这些带着丰富情感体验的体操认同,因为这也是学生身份认同的文化符号。
论文摘要:在高等学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大学体育理论课的课程建设成为容易被忽视的部分,以《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实施为背景,综合运用文献资料、逻辑论证等研究方法,探讨高校公共体育理论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就相关问题提出拟解决的方法。
论文关键词:课程改革;体育理论课;公共体育课;课程建设
1高校公共体育理论课课程要求的转变
1.1理论课教学的意义
新一轮的高校体育课程改革过程中,体育实践课的改革成了人们重视的焦点,使得体育理论课的课程建设处于相对被忽视的地位。体育是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体育理论课与实践课的关系是“授之以渔与授之以鱼”的关系,只有让学生系统地掌握科学健身的方法,才能使学生正确地进行锻炼。高等教育就是高深知识的教与学的活动,在这里学生不仅是接受与储存知识,更要知其所以然。因此,高等教育的体育教学理应加强体育理论知识的教学,避免锻炼的盲目性,使理论更好地指导体育实践,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在我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高校体育课程的性质也在发生着变化,“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理念深入人心,以增强体质为主要目的体育教学思想被5个领域的教学目标所代替。高校体育理论课作为体育课程的两大(理论课与实践课)组成部分之一,对5个领域的目标的实现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它对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指导科学锻炼和实现高等教育体育教学目标意义重大。
大学体育是大学生走向社会之前最后阶段的系统的学校体育教育,对大学生终身体育习惯、能力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学体育教育是发展性的而不应是终结性的,这就是说,大学的体育教学除了要使学生得到体育锻炼之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系统的锻炼身体的知识和方法,因此,必须重视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
1.2高校体育理论课程与健康教育的关系
进入2l世纪以来,世界各国体育课程目标都呈现出扩展的趋势,体育理论不再仅仅囿于运动知识的传授,而是拓展到了健康甚至体育文化层面。我国的健康教育迟于发达国家,但是我们已经敏感地意识到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并将大学体育课程更名为“体育与健康”,这不仅是课程名称的改变,也反映了从课程理念到课程目标的全面转变。
虽然我国将大学体育课程更名为体育与健康,但是事实上,极少有高校专门地开设健康教育课,即使有涉及健康教育的内容,很多也是以讲座的形式开展的,健康教育的系统性、完整性得不到保证。目前,我国还没有相关规定对高校健康教育做出具体要求,但是就体育健康课程的性质和体育理论课程的性质来看,完全可以将这两部分加以整合。已经有学者提出:作为学科教育,体育与健康教育的结合,或者重构一门包括体育、健康教育(包括心理健康、卫生保健)等内容的综合性《体育与健康》学科,这是我们所面临的难题。
2高校体育理论课程现状与反思
2.1教学难度的加大与理论课相对被忽视的状态
从课程规定性来看,与1992年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相比,2O02年的新《纲要》所规定的理论课教学时数减少了2%,然而新《纲要》的理论课程理念和目标却在不断延伸,使得理论课程建设的难度加大,任务更加繁重。
在高校体育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重技术轻理论方法的传授,以至于课程的训练意味甚浓,教育意义下降。在高军等对我国21个省68所高校(13所重点大学,55所普通院校)进行的理论课教学调查中显示,达不到规定学时数的学校有59所,占调查学校的86.8%,其中有9所(占调查学校的13.2%)学校小于等于4学时,仅占总学时数的5.6%。在斯华琴等针对江苏省32所高校进行的一项调查研究中显示,“达不到规定学时数的学校有26所,占调查学校的81.3%,其中,有6所学校(占调查学校的18.9%)小于等于4学时,仅占总学时的5.6%。”这些数据都与教育部2OO2年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所规定的理论课教学要求相去甚远。
2.2课程权力的下放使体育教师教学难以适应
2005年教育部颁布的《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要求各高校“努力实现以学生为本的自主选择教师、自主选择项目、自主选择上课时间的三自主教学形式”,这一规定,使高校体育教学的灵活性大大增加,体育教师的主动性得到了空前的释放。但是,几十年来在统一的规范要求下形成的思维定势严重影响了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的发挥,从传统的教学范式中走出来还需要一定的时间。
2.3课程体系的拓展使部分教师难以胜任体育理论课教学
体育与健康教育的结合,不仅是课程名称的改变,更是课程体系的拓展。因此体育教师不仅要具有体育理论的教学能力,还要能胜任健康教育的教学工作,这一要求对原有体育师范教育规格下培养出来的体育教师提出了挑战。
3构建新的体育理论课程内容体系应注意的问题
在教学实践中,体育教师普遍遇到的难题是理论课教学内容难以选择,这也是进行体育理论教学的难点。特别是在《纲要》规定的理论课学时有限的情况下,如何选择合理的理论课程内容显得尤为重要。
3.1确定课程内容的框架体系
课程内容决定于课程目标,我国大学体育教育的目标集中反映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它是国家对2l世纪人才体育教育的要求。在学校教育中,课程是知识的载体。一直以来,体育理论课所包含的内容难以有一个明确的界限,似乎运动项目知识、健康知识、健身知识等都可以纳入体育理论课教学的范畴。
日本的体育理论教学内容包括生理学、运动医学、环境学营养学、卫生学、以及疾病和预防等。美国可以说是体育课程灵活性最大的国家,几乎每所高校都有自己的内容体系,以至于美国的高校体育理论课程内容包括了体适能健康、行为改变、健康营养、身体成分评估、心肺耐力测评、应急评估和处理等十几个方面的内容。事实上,要求所有的体育理论课教学都包含这些内容是不可能的。在这里,特色教学尤为重要虽然不能要求学生掌握整个框架内的所有内容,但是有选择地确定一个系统的内容体系还是十分必要的。
3.2处理好体育理论课的健康教育内容
在高等教育中,健康教育正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这在强化了体育理论课教学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难题,健康教育的范畴更加宽泛,容易使体育理论课内容的选取泛化,甚至使课程内容臃肿,教学目标难以明确,同时枯燥的内容易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挫伤。
“学校体育的首要目标是为了学生的健康,而影响健康的因素是很多的,体育无法解决健康的全部问题。”体育理论课内容的选取要围绕体育这一关键词进行,否则,内容的泛化会使体育理论课教学目标难以达成,这就要求必须处理好健康教育和体育理论教学的关系。
3.3处理好课程内容安排与新教学形式的关系
安排好理论课教学内容与学生自主选择的运动项目相关性与兼容性,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传统的体育理论课程内容安排大都是以运动项目为主线。三自主教学形势下。各高校都在探索新的体育课程模式,选项课教学、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出现使传统的理论课程的内容排列不能很好的配合实践课教学。课程结构的排列方式在新的教学形势下显得至关重要。美国高校的体育理论课程是按健身功能排列的,例如发展力量素质、发展耐力素质等。我们可以借鉴这种课程内容的组合排列方式,运动项目的理论知识则可以穿插到实践课教学中进行。
4完善体育理论课程的保障体系
4.1体育理论课程的师资保障
我国高校体育教师数量众多,但学历结构参差不齐,更有许多公体课老师术科水平很强,理论水平却不高。特别是在体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形势下的公体理论课教学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高校要拓展体育教师补充渠道,吸收高学历体育人才,严格把守体育教师引进规格。对于在职教师的培养是提高现有师资水平的最直接最经济的方法,也是保障教师知识更新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目前,针对高校体育教师进行理论课教学培养的培训还不多见,有关部门应该积极组织教师的在职培训,并根据课程改革的要求对人才培养提出新的规格。
4.2与新课程相配套的教材建设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参考,是学生学习的依据,它不仅是教师传授知识的媒体,也是学生学习的媒介,教材质量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对学生的培养质量。目前我国高校选用的体育教材可分为统编教材、省编教材、自编教材几大类,但是教材质量良莠不齐,严重影响了理论课教学质量。在这些教材中,内容雷同、重复现象严重,有的虽然是新版教材,却和几十年前的老教材内容体系相同。
在三自主教学形势下,学生自主选择运动项目使得项目教学的范畴扩大,再加上新兴运动项目不断地被接纳进入高校体育教学,一本教材难以对各运动项目做详尽的介绍。力求包含更多运动项目的教材反而显得浅尝辄止,达不到教学效果。现行的教材当中,理论知识的介绍普遍占比重较少,运动项目知识占了大部分比例。在教材编排上,要突破原有教材模式的限制,使教材的改革与课程改革同步,这样才能增强教材的实效性。比如将基本理论和项目理论分别编写成册,使基本理论教程普适所有学生,运动项目理论按项目的类属聚合分类编写成册,由学生根据自己的选项课对应选择。
4.3课程评价体系
课程评价是对课程的检查,是保障课程质量的手段之一。课程的检查机制是课程得以实施的保障,尤其是对于涉及所有大学生利益的体育公共课。但实际情况是体育理论课程的检查机制不能很好地配合《纲要》的要求,课程的评价体系不完善,很多高校理论课的教学并未纳入评价指标当中。
5引入现代化教育手段,改革体育理论课程教学
高校公共体育理论课程的现代化建设,是在体育师资有限的条件下迅速有效提升教学实力和教学质量的可行方法。信息化的全面渗透带来了现代教育全方位的变革,在高校公共体育教学领域,如何利用信息化的便捷来拓展教学的时间和空间、提高教学质量成为高校体育的新课题。
目前,我国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信息化建设程度普遍不高。学分制的实行以及三自主教学形势下的不同教学模式探索,使高校体育教师的工作量成倍增加,教学与课程管理难度加大,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再因循传统的教学管理手段。是不可能完成如此大的任务量的。网上选课系统、体育教学软件的开发利用,为新形势下的高校体育教学提供了科学基础,是高校体育教学突破现实困境、拓展教学空间的契机。
6结论与建议
6.1结论
6.1.1理论课教学是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受到重视,目前体育理论课与体育实践课严重不对称的现象迫切需要得到改变。
6.1.2体育理论课的课程保障体系尚不完善,缺乏相应的评价和检查机制。
6.2建议
6.2.1健全课程保障体系,建立课程的评价检查机制。
【关键词】服装表演;形体训练;舞蹈;区别;特点
前言
对于服装表演专业的学生而言,良好的身形条件与独特的气质是成为模特的基础条件,只有具备了这种基础条件,加上一定的肢体表现力和文化艺术修养,模特才能通过对服装的展示,较准确的向观众传达服装设计师的创意理念、服饰文化内涵和自身对服饰的理解与把握。因此,对高校服装表演专业的学生进行科学、有效的"形体训练"显得极为重要。
由于形体课和舞蹈课都会对人体的关节、韧带、肌肉和肢体表现等进行训练,因此形体课中往往会加入一些舞蹈的训练方法、动作元素和教学理念,从而导致形体训练的功能作用和教学目的模糊不清。所以,我们更应清楚的认识两者在教学功能和教学目的上各自不同的特点。深入了解服装表演专业的教学目标和专业要求,从本专业实际出发,使形体课程更为科学系统,并符合服装表演专业特点。
1、服装表演专业形体课与舞蹈课的区别分析
1.1形体与舞蹈课训练功能的比较
形体训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形体训练指具有形体动作的训练,包括舞蹈、形体、迎宾、礼仪等以人体动作为主的训练内容。狭义的形体训练是指形体美的训练。本文所要讨论的形体训练为后者,形体美的训练就是人们通过有节奏、有韵律、具备功能性的符合形体训练运动规律的人体动作进行自身形体美的塑造。通过几年来自己的不断学习和教学实践,我对形体训练的功能做出如下总结:
1.修塑身体肌肉线条、轮廓和比例的功能;
2.矫正身体不良姿态、习惯的功能;
3.提高动作协调性与肢体控制能力的功能;
4.提高音乐理解力与节奏掌握力的功能;
5.提高学生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的功能;
虽然,舞蹈课的功能也包含以上五个方面,但舞蹈训练的内容、动作幅度,训练侧重点和教学目的等都与形体课有着本质区别,所以,以上几点并不是舞蹈训练的主要功能。舞蹈训练的功能突出在提高学生的身体表现力和对舞蹈的审美力,启发学生的舞蹈思维,引导学生运用肢体宣泄内心情感等方面。
1.2 形体与舞蹈课教学目的区分
舞蹈课的训练目的,是要让学生认识自己的身体,通过舞蹈训练,解放身体、增强肢体表现力,丰富以人为载体的舞蹈语言,并学会运用舞蹈语言传达自我的思想与情感。这有助于提升模特身体表现的准确性,思维的灵活性、丰富性和创造性。形体课的教学目的主要是通过形体训练修塑身形,有效提高身体素质以保持稳定的体重。通过训练塑造出优美的身体肌肉线条、轮廓,并具备良好的身体比例和适度的体能。由此可看出前者注重身体表现力的培养,后者注重身体外在基础条件的塑造。
2、服装表演专业形体课设计
2.1形体课堂教学主要包括徒手训练和器械训练,徒手训练有三部分内容:
形体训练要有恰当的生理和心理负荷量。准备活动要安排轻松自如、由弱到强的适度的练习,一般以10-15分钟为宜,训练结束后要做调整。
地面练习--瑜伽、普拉提、身体柔韧训练、肌肉能力训练等。
扶把练习--身体姿态训练,肌肉控制力与关节力量训练。
中间练习--以健身操和身体舒展放松动作为主。
器械训练是一种有效的塑身训练,它具有很强的功能性和针对性。女班的器械训练目的在于收紧肌肉、增强肌肉弹性,因此我们以少量多组的方式进行训练。运动时强调动作与呼吸配合,正确的运用呼吸能有效提高动作的训练效果,有助于维持身体正常的新陈代谢,对缓解动作压力与身体疲劳有益。同时,呼吸能使动作舒缓流畅,让动作之间的衔接协调自然,避免用力失衡对肌肉带来的损伤。
2.2 训练方法
要遵循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的原则。由于本专业的学生个子高、四肢长,加之大部分学生进入大学前没有经过专业训练。因此,编排组合我注意扬长避短,动作幅度不能过大,节奏不能过快。一来可以保护韧带和关节,也能使学生更好的随节奏、方位变化完成动作。功能性训练动作应具有针对性,比如本专业需要模特膝关节、踝关节、腰中段以及颈部等有一定力量,组合编排就要有针对性的对这些部位进行合理训练。动作数量和节奏把握可根据每阶段的训练目标进行调适。低年级的训练动作要对称、统一,规律明显。在整体统一的前提下,也可根据学生条件和水平的不同进行调整,以求各施所长。
形体训练还要注意全面性,懂得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来进行配合。比如动力性与静力性练习相结合,耐力、协调、柔韧等素质相结合,从而使身体各个部位匀称、协调的发展。
2.3 形体训练的延续性
形体修塑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除了课堂上的训练,需要学生在课外有所坚持。老师传授动作时要渗透理论,让学生掌握动作的要领、专业术语、训练要求和目的。有一句老话叫:"授之以鱼,莫若授之以渔",我们的课堂训练不仅是教会学生各种组合动作,还应提高她们对知识的掌握与运用能力。因此,在高年级的形体课中我加入了组合编排训练。这种方式不仅巩固了所学知识,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和协作能力。除了身体的训练,课堂中也融入了《食品营养学》、《运动解刨学》方面的知识,让学生形成健康的饮食习惯,掌握正确的训练方法,才能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也能长期的进行规范的训练,从而达到形体修塑的最终目的。
3、小结
通过分析,我对本专业形体课与舞蹈课教学目的和教学方法的区别有了更深一步认识。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还要的对本专业形体课的科学性、系统性和独立性进行实践、探索和创新,让这门课程在不断的充实中得到改善。紧密结合服装表演的专业要求,走出一条符合本专业发展并独具特色的形体课程教学道路。
【参考文献】
[1] 陈思,王祺明.服装表演策划课程教学解析[J].纺织教育, 2007,(03).
[2] 张原,王坚,龚鑫.服装表演赛事活动的策划与实施[J].西安工程科技学院学报, 2007,(02) .
[3] 陈晓玫.浅谈服装表演专业形体教学[J].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02,(01).
[4] 张原.服装表演舞台设计的视觉表现形式[J]. 西安工程科技学院学报, 2007,(04) .
[5] 朱正基.服装表演艺术与欣赏[J]. 美术大观, 2006,(06) .
[6] 胡国瑞.方兴未艾的服装表演艺术[J]. 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3) .
[7] 张原. 服装表演形式美的特征[J]. 美与时代, 2003,(06) .
[8] 王静. 提高模特形体表现力刍议[J]. 徐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5,(01) .
[9] 陈晓玫. 形体训练诸因素与服装模特表演[J]. 辽宁体育科技, 2000,(04) .
[10] 戴岗. 时装模特的形体训练与素质培养[J]. 国外丝绸, 2004,(06) .
关键词:食品机械与设备 多媒体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4(c)-0171-01
“食品机械与设备”是食品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的必修课。它结合食品专业相关的培养目的以及教学规划的具体规定,具体的讲解相关的食品制造设备等相关的基础体系以及活动理念和性能措施等等,能够培养同学们了解食品加工机械与设备的选型、安装维护及安全操作等知识与技能,进而确保其对于设备的种类和结构等等有非常深层次的认知。为后续的设备制作管控以及品质管控等等的活动的开展打下非常坚实的根基。
1 关于课程的特征和教学活动面对的困难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具有化学、微生物学、食品营养学、食品科学与工程技术等的基本知识,能从事食品加工工艺设计、农产品加工及贮运保鲜、食品加工产品品质控制、食品新产品及新技术开发、食品加工设备选用、品质分析检验、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等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身为关键的课程,它为这个专业的同学提供了分析食品制作步骤所涉及的机械及设备的平台,进而有助于其打下非常坚实工程知识根基。
在学习这个课程之前的时候,要掌握的是机械的原理以及食品相关的知识等。它的关键意义是为了保证同学们了解生产步骤中的所有的设备的活动知识,以及结构特征等等,进而提升其选型和设备维护等等的水平。
该课程的实践特征非常强大,其经由很多的图纸内容,讲述设备的基础内容,关键分析其活动原理以及结构和功效等。因为农科学校的同学自身的活动基础并不是非常好,虽说有一些基础性的内容,不过因为受到很多要素的干扰,比对于工科学校的同学们来讲,他们在机械层次之中还是由一些欠缺。他们的基础知识较少,而且想象力不是很好,对于其结构等的掌握有很大的难点。除此之外,此类设备的种类非常多,而且结构很是繁琐,同时因为同学们不具有实践的机会,所以无法获取有效的意义。
2 关于多媒体教学活动的优点
所谓的多媒体是说将文字和图像等的处理工艺有机的结合到一起,通过电脑来展示教学活动的一类措施。该技术有着非常强大的集成性以及互动性的特征,其非常的形象,而且很是方便,能够合理的展示出相关的信息,还能够开展互动,将氛围提升,进而对于提高教学的品质等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和过去的教学措施比对来看,它有着很多的优点 。
2.1 激发出同学们的学习热情
在过去的时候,它使用的是挂图等来展示内容,很显然它的意义不好,不具有立体性,更加的无法实现动画的意义了。单纯的靠着老师的讲解,同学们是不能够将它想象出实物的样子的,此时同学们的厌恶情绪就相应的出现了。但是使用多媒体措施的话,其融汇动画以及彩图之类的措施,就可以明显的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进而激发出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2.2 使得教学信息变多,对于老师更为深层次的讲述知识有着非常显著的意义
过去的图片展示措施,对很多装置的图纸等无法实现清晰展示的意义,由于那些投影等都是对之前的图纸的复印,所以无法再多添置内容了,而且不能够对其变大或是变小,老师在讲述的时候也很困难。然而使用多媒体措施的话,就能将所需的内容变为动画的模式,进而使得同学们对其产生一种非常精准的认知。
3 关于此类课件制作以及使用相关的知识
3.1 搜取相关的素材知识
要想生成此类课件,就要先搜取相关的素材知识,比如相关的数据以及图像等等。而获取这些内容的方法非常多,第一是相关的食品生产单位。在加工车间之中能够清除的得知装置的形状和构造以及活动指数等等的详细信息,如果许可的话,还能够得到一些影像内容。此类知识对于提升同学们对设备的理解力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其次是相关的设备生产或是营销单位。经由参加设备展销会等,能够得知一些信息内容。除此之外,生产单位为体现其产品,会设置很多非常直观的图像等,它们本身是制作课件的很有用的信息。三是通过网络、专业书籍等也可以获得大量多媒体课件的素材。
3.2 多媒体课件的制作
要制作优质多媒体课件,教师本身应该对食品机械设备有足够的认识和了解,最好能亲身接触或观察过相关的设备,对设备的构造和使用有足够的感性认识。
多媒体教学应用最多的软件是Powerpoint,但对于食品机械设备课程的教学内容,光使用Powerpoint并不能完全满足要求,还需要使用如Flash,Photoshop,Authorw,等多种动画或图形处理软件,如果能使用VC,VB等高级软件,更能使多媒体课件生动多样,展示效果更佳。
3.3 多媒体课件的应用
近年来,本人在“食品机械与设备”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全面应用了多媒体课件,教学效果明显提高。如在讲授食品输送机械设备这一章时,我应用Flash软件将各种泵的输送原理及过程用动画显示,学生就能非常清晰直观地了解液体物料的吸人、加压、送出等过程,使泵的结构、各种部件的作用原理等知识点就变得非常容易理解。在食品浓缩设备的章节,将不同浓缩方法的食品物料运动过程用动画模拟,学生就能看到在实际生产现场也不可能看到的物料运动状况,对理解浓缩设备的流程、原理及使用操作有非常深刻的感性认识,知识的掌握也较牢固。
关键词 体育与健康 新课标 体育教育专业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0 前言
中小学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担负着培养中小学体育师资和社会体育工作者系统工程的重任。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不断对基础教育进行改革,先后制定了《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体育与健康(7-12)年级课程标准》,强调教师除掌握基本运动技术外,还应具备教学、训练、组织、裁判等能力。因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找出与“新课标”要求存在的差距,明确培养定位,探索改进优化方案,切实做到更新教育思想,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与专业建设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1 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培养执行现状
(1)体育教育专业招生制度。现行的体育教育教育专业招新主要通过:划定体考分数线,对体考上规定线的考生按高考文化成绩择优录取;划定高考文化分数线对上高考文化线的考生以体考成绩由高至低录取;以及体育特招形式录取。在对某省关于高校体育专业学生学体育动机调查研究中显示只有7%的学生是真正喜爱体育运动和体育教育专业且专业水平较高,78%的学生是因为文化不好,欲求临时学体育低门槛入学且运动能力较弱。这一招生弊端,导致学校无法招收优质生源,而所谓的体育专业学生也因为身体条件限制无法跟上学校培养目标和计划,久而久之削弱了学习积极性,最终造成专业技能不强、教学能力弱、裁判水平不高、组织管理能力进步迟缓等恶性循环。
(2)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现状。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系统开展的好坏决定体育工作者的质量,而其课程设置的质量则直接影响学生掌握体育理论知识与专业技术的优劣。毛丽江等在《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国内外比较研究》中指出:我国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单一、课程设置片面各学科间相互独立、结构设置不合理表现在技术课时多但效果差,必修课与选修课比例失衡,仅开的几门选修课成为“选修中的必修”。见习、实习课程安排过于紧促,限制了学生亲临课堂体验教学的机会,加上多数高校师资、场地条件有限等。以上诸多不足直接导致学生无法贯通学习体育理论知识,实际体育知识及实践能力较弱,跟不上时代市场的需求,毕业后难以真正满足现代社会对体育教育工作者的职业需求。
(3)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师资及执教方式现状。在各高校体育专业教师在专业技术方面基本能满足示范等教学要求,但是对于体育教学教法、课堂组织方法、临场应变能力水平则参差不齐,相关的体育心理学、体育运动营养学、体育保健学等体育理论专业知识了解甚少,缺乏课程开放知识技能,难以运用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现代教学技术教学。
(4)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学、科研能力现状。
①“教”与“学”方面:新课标指出教师与学生应该是“主导”与“主体”的关系,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按着固定的教学大纲与教学日历执行课堂任务,具体运用中无法根据实际情况因材施教,教师讲的多,学生练的少,忽略教学能力、创新能力培养。而学生学习过程中无明确目的、被动盲目;学习一味的强化专业,淡化了基础;忽视教学技巧、课堂组织方法等经验的积累。这样一来,老师成了知识的“灌输者”,学生成了学习运动技能知识的“容器”,并未建立教师引导与学生自主学习性课堂。
②在科研能力方面:由于经费限制,很少高校有经费与技术支持学生参与科研,学生唯一接触到的科研实践只是毕业设计或是毕业论文,学生不能亲身参与体育科研调查而缺乏最客观的信息反馈,直接影响了学生参与科研的能力。
2 新课改下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探究
2.1 优化招生制度,引进高素质体育专业人才
从现行的体育专业招生制度来看,各省体考只是单纯片面得考固定科目,而学生为了考试也只是机械得应考。体考应从考生的综合能力来评价,避免只是应试得过单一科目,而其他体育常规项目几乎为零的现象,所以在招生方面,高校根据实际情况优化招生制度,保证引进优秀体育人才是前提。优化体考制度不仅选好了才,也为学校教育打下了隐形基础。学生不需花大量时间攻克必修课,而是能根据自己爱好、社会需求拓展性得学习其他专业项目,从而真正做到“一专多能”满足中小学体育教育需求。
2.2 完善课程设置,推进教学改革
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的重点是把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价值观三者真正统一起来,重视对中小学体育兴趣和体育能力的培养,这无疑对中小学体育教师的素质与专业能力提出新的挑战。(1)合科学安排课程,注重学生个性能力培养。(2)强化术科教育,突出教育课程。(3)立足社会发展,拓展技术教育课程。
2.3 立足高校师资教学,充分发挥引导作用
新一轮的体育课程改革要求实现整个基础体育教师角色转换与教学定位,由体育教学大纲的“监督者”或“操作者”转向体育课程的“构建者”与“开发者”成为教育教学的思考者,学生学习的牵引者和推动者,评价过程中的领路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作为培养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重要基地,能否培养一批又一批的具有较宽知识面且多种能力兼备的体育师资是个关键。(1)提高教师体育理论文化水平,启发学生多学科综合发展。(2)优化职称评价体系,重建“教”与“学”关系。(3)加强教师职业培训。
2.4 立足新课标,强化学生师范技能素养
(1)开展教学技能理念教学,强化师范意识;(2)结合实际,开展教学技能课;(3)严抓教育见习,规范教育实习。
2.5 建立大、中、小学相互衔接的科学合理的体育教育体系
高校体育院系培养的很大一部分学生均为中小学师资,高校体育教育培养方案很大一部分来自新课改下的体育教育需求,而中小学体育教育事业能否顺利发展关键看师资水平。高校与中小学为互补的关系,应该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中小学校提供学生实习基地,高校则定期派学生参与实际教学,在实际过程中总结不足从而不断改进。而中小学可以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专兼结合且有多年中小学教学经验的教师定期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进行讲座、传达中小学体育教育最新指导思想等。
关键词:中美女子大学 女性特色课程 设置 对比分析
彰显办学精神、透射办学理念和明确办学方向是女子大学以独特的生存姿态立足于高等教育领域并获得持续发展的内在诉求,是建设具有个体特色的女子大学的基本保障。课程是教育教学的核心,体现着学校办学宗旨、人才培养目标,是形成学生风格和能力的最重要手段。因此,中美女子大学都将课程设置摆在优先考虑的地位。然而,在信息化、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我国女子大学传统的课程体系已经暴露出种种弊端,不能跟上时展的步伐,不能满足学生与社会的发展需求,其生存和发展面临诸多困境。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女子大学课程体系的构建模式和促进中国女性教育事业的发展道路成为新时期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女性特色课程设置的基本特征
女性特色课程是基于性别特征,针对女性受教育者的特殊心理、生理和社会际遇特点而设置的,旨在提高女性受教育者智力、能力和观念的所有课程的总称。[1]与普通高校课程相比,女性特色课程拥有自己的特点。
(一)倡导正确的性别观念
女性特色课程以建立两性平等、两性和谐发展为最终目标。在男女两性关系上,女性特色课程反对传统的“男尊女卑”,也不赞成极端“女权主义”。而是 客观地认识和肯定男女两性在性别、自然分工等方面的天然不同,做到和谐相处。因此,女性特色课程的设置,应有利于转变学生传统的性别观念,让学生树立真正意义上的男女平等、男女有别、两性和谐共处的观念,促进社会两性的和谐发展。
(二)注重因性施教,以人为本
在教学过程中,女性特色课程采取女性主体与因性施教相结合的原则。创造消除性别偏见的条件,根据女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在教学方法、教材内容、活动形式等方面进行甄别和筛选,以期适合女性学生的特点,充分发挥女性学生参与学习、参与管理的主体作用。
(三)趋向于实践性教学
女性特色课程从女性视角出发,精选各种特色课程武装女性,提高女性自我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如化妆技巧、服饰搭配等课程都与女性学生的日常生活、工作联系非常紧密,为她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打下良好基础。
二、中美女子大学女性特色课程设置的现状与对比
(一)中国女子大学女性特色课程的设置现状
我国新式女子教育兴起于晚清。数量少,规模小,且多是外国教会和中国民间私人办学。教育内容上,前者多为西方基督教教育内容,后者则以培养贤妻良母、教庭主妇为主要目标,无特色可言。直到1920年,女子高等教育采取的实质性进展――在先生主导下北京大学首开女禁,为高校开设女性特色课程奠定了基础。但是身处战乱和动荡中的女性课程一直停滞不前,直到上世纪80年代,方才逐渐兴起。到目前为止,有20多所高校开设了面向大学生和研究生的女性课程60多门,其中女子大学开设女性特色课程40多门。如女性学、女性心理学、女性形象学等被广泛开设。但是,我国女子大学女性特色课程开设率仍然较低,仅有10%。[2]
(二)美国女子大学女性特色课程设置现状
美国是历史上女子高等教育发展最早的国家。自1836年创办世界上第一所女子院校威理斯安学院开始,在此后近200年时间里,美国女子高等教育为社会培养了大批女性精英人才,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其开设的女性特色课程更是走在世界前列。
20世纪下半叶,因新教育法的制定、公民权运动等原因,女子大学数量明显减少。[3]从1960年到1994年,由298 所减少到84所。[4]截止2001年,美国拥有女子大学77所。女子大学数量虽然大幅减少,但其女性特色课程设置情况仍然值得我们借鉴吸收。目前,美国女子大学开设的妇女学、营养学、心理学等女性特色课程达3万门。其女性特色课程开设率较高,在20世纪90年代就已达到68%。[5]
(三)中美女子大学女性特色课程体系对比
1.课程取向 美国女子大学的课程倾向于认知过程取向、人本主义取向、社会重建主义取向的综合,从学生个体发展角度出发,重视她们的认知、思维的发展及对社会的贡献。[6]相对而言,中国女子大学课程则偏向于学术理性和技术学取向,重视学生对知识、技能的学习,较少重视学生自身发展。
2.课程结构 课程结构直接影响了学生所学知识结构是否合理、完善,进而影响学生适应、改造社会的能力和自身发展潜质。课程结构一般涉及到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课程。美国女子大学里,通识教育课程备受重视。以Mount Holyoke College为例,人文学科19门、自然――数学学科9门、社会学科5门、跨学科18门,其涉猎科目非常广泛。[7]在这一方面,中国女子大学有所改进。比如,2004―2005学年第二学期公共选修课选课手册中提到素质教育通识性课程15门,人文类4门、社科类10门。[8]
3.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的国际化、多元化是美国女子大学的课程特色之一。美国众多女子大学的课程都要求学生能够熟悉外国文化,关注国际问题。并开设了与之相应的课程。例如,Mount Holyoke College就开设了德语、西班牙语等人文课程。[9]课程内容的多元化还体现在教学方法、能力培养方面。如关于定量、定性研究方法的课程多有开设。
(四)中美女子大学女性特色课程设置现状对比分析
通过以上材料,不难发现我国女子大学在课程设置上存在很多不足,具体如下:
1.课程内容陈旧,知识容量有限,不能反映课程发展动态
我国女子大学仍沿袭知识第一的传统课程理念,内容陈旧,视野狭窄。学生就失去了许多了解国际知识文化的机会,直接拘囿了学生多元思维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将国外优秀的文化因子引入课程内容加以重组,不仅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拓展知识面,还可以使学生在中外文化的辨别学习中加深对自我文化的认同。
2.受中国传统弊端的影响,课程取向的功利性太强
美国女子大学秉持的综合性课程取向关注学生认知能力与思维能力的发展,以及关注社会、关爱他人的社会意识的培养与熏陶。相对而言,我国女子大学学术理性和技术取向的课程理念,重知识、技能,轻学生个性发展,课程与学生、课程与社会以及学生与社会失去了应有的联系。
3.女性特色课程设置的整体层次较低
美国女子大学,一般都设有妇女研究专业,并拥有学士、硕士、博士三个层次的培养体系。如威理斯安学院,1836年创建,1840年开始授予学士学位,现为美国著名的“七姐妹”之一。该校本科毕业生,很大部分进入诸如哈佛、耶鲁、哥伦比亚等著名大学的研究生院继续学习。而我国女子大学中,除中华女子学院设有女性学系,招收本科层次的学生之外,其余女子大学均停留在专科层次,其妇女学专业至今还处于起步阶段。女性学作为一门学科专业设置还没有得到普遍的认可,没有被纳入正规的招生计划。[10]
三、对我国女子大学女性特色课程设置的启示
(一)摆脱传统的功利性课程取向弊端,实施综合课程实践取向
实践性教学价值取向是当前学校教育发展的重要导向,改变传统高等教育注重理论传授而忽视实践操作的局面,女子大学特色课程的设置需要在性别教育基础上更加关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认知与行动的结合以及个体与团队的结合。 女子大学应将树立“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人才培养理念。
(二)提高女性特色课程建设在社会发展中的认可度和地位
女子大学的发展壮大,尤其是女性课程的开设提高了人们的性别意识,促使社会加大对女性受教育者的关注。我国在《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01―2010)》“妇女与教育”的策略措施中明确提出:在课程、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改革中,开设妇女学、妇女观、社会性别与发展等课程,增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社会性别意识。[11]因此,我国的女子大学不仅担负这着培养女性人才的责任,还肩负着将女性课程作为学校重要科目来建设的任务。
(三)拓展构建女性特色课程的教育思维,完善课程内部结构
在多元化、国际化教育背景下,教育机构、教育人员要与时俱进,将多元教育、国际理解教育等观念融入教育、融入课程。因此,女子大学要拓展教育思维、调整课程结构,增加通识类课程比例,帮助学生夯实基础,为其可持续发展作好铺垫。
(四)以历史经验和国际视野为基点来探索个体办学的特色
在教育全球化和民族文化区域化的冲突与融合的今天,女子大学要以史为鉴,不能盲目自大,一概拒之门外;也不能照搬照抄,全盘西化,必须选择、吸收、转化。在专业与课程设置上,要因地制宜、因校而异,既要符合社会发展对女性人才的要求,又要有利于促进女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优化;既要培养女生对家庭的责任心和生活技能训练,又要培养女生胸怀大志和所学专业技能训练;既要训练女性应具备的女性基本素养,又要开发女生创新思维能力和提高科学素养。[12]
在我国女子大学建设过程中,构建完整的女性课程机制和规划科学的课程实施流程是提高女性课程品质的主要途径,秉持广阔的国际视野和优秀的本土文化是组织女性课程内容的重要原则,采用多元的课程教学手段和生长的课程创新能力是推动女性特色课程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
参考资料:
[1][2][4]罗婷,谢再莲.女子高校特色课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11).
[3]杜祥培.国外女子大学的历史、现状与未来[J].广西社会科学,2006,(6).
[5]杜祥培.论女子大学的课程设置[J].湖南设会科学,2006,(2).
[6]孙秀宁.中美女子学院的课程体系比较[J].中华现代教育,2009,(1)、(2).
[7]省略/articles/women_colleges.htm.
[8]中华女子学院教务处.中华女子学院公共选修课.2004-2005学年第二学期选课手册[M].2005.3.
[9]省略/articles/women_colleges.htm.
[10]罗婷,胡桂香.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女子院校妇女性别学科建设回顾[J].中华女子学院报,2009,(2).
关键词:体育专业;实践教学;资源;开发;途径;对策
中图分类号:G8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 号:1007-3612(2010)07-0091-04
Exploitation ways and Measures of Practice Teaching Resourcesfor Physical Education Institute in Normal Universities
XIE Fang,WANG Jianmin,YAN Weibao,LIU Maochang,ZHU Zhongfeng
(Physical Education Department, Hexi University, Zhangye 73400 0, Gansu China)
Abstract: Teaching resources are the foundation and key to carry out education and teachin g. How to maximize the efficiency of limited resources is a spotlight issue ofuniversities. According to the practice teaching characteristic of physical edu cation institute in normal universities, the authors put forward ways and measur es of practice teaching resources exploitation in order to make full use of thelimited resources and ensure the teaching practice is carried out smoothly.
Key words: P.E. major;practice teaching;resources;exploitation;way ;measure
综合实践环节是高等院校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训练,提高 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和动手能力,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环节[1]。教育部周济 部长曾多 次讲话指出:“高等学校要强化实践育人的意识,切实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合理制定实践教 学方案,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资源是实践教育教学开展的前提和基础,但由于人 们对实践教学资源开发的能力、途径和方法等方面的不足,致使当前高师体育院(系)实践 教学资源的开发参差不齐,在人力、物力、财力以及组织管理等方面存在闲置与浪费、利用 率不高等问题。因此,如何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好周边资源,使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各自发 挥最大的效益,取得最佳的回报,是值得我们探究的一个课题。
1 实践教学资源开发的内涵及价值
高师体育院(系)实践教学资源的开发是指在实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 方案》的前提下,根据学校的办学目标和实际,充分利用学校和周边的各种环境和条件,将 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影响和改变学生认知结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系 列内 、外部条件的总和[2]。实践教学资源的开发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图1):一 是指直接 向学生传授知识、技术、技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教材和辅助教材等课程资源的开 发;二是指对直接决定实践教学实施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地点、器材、场地 、设施 和环境等物质条件资源的开发;三是对影响实践教学开展和实施的组织形式、实施措 施、管 理办法等软资源的开发;四是指职业道德、行为准则、生活方式、校风、学风、社会风气以 及人际关系等影响实践教学开展的意识形态资源的开发。开发实践教学资源的价值主要体现 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整合和挖掘现有教学资源的内部潜力,提高资源的利用率,降低教学 成本;二是通过开发新的教学资源,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适用性;三是通过开发和利用实 践教学资源,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动手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 实践教学资源开发的途径和方法
实践教学资源的开发是一个不断探究、不断创新的过程。教学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只 要我们用心观察,勤于动手,勇于探索和创新,就会探索到更多、更好的开发教
投稿日期:2009-04-03
基金项目:2007年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编号:GSG[200 7]0977)。
作者简介:谢芳,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高校体育课程理论与排球教 学与训练。通讯作者:王建民。学资源的途径和方法,就能游刃有余的开发和利用一切可以利用 的资源。
2.1 从现有教学项目和教学内容中寻找突破口现有的教学项目和教学内容是人类智慧和长期教学经验的结晶,同时也是教学思想与教 学目标、任务的重要载体。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新知识、新技术、新设备的出现,部分 教学内容和项目已显得有点陈旧,需要通过二次开发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例如,根据 室内排球运动的特征和不足,人们开发出了软式排球、气排球、沙滩排球、草地排球、雪地 排球、墙排球等;并根据运动对象及身体条件的不同,又开发出了妈妈排球、亲子排球、盲 人排球、坐式排球等。诸如对排球运动项目的开发一样,如果人们在日常的教学、学习中对 其它的教学项目和教学内容的内部潜力进行挖掘,同样也能开发出许多有价值的资源,不仅 能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而且还能始终使其保持基础性、时代性、先进性与实用性。
2.2 从社会热点问题中寻找契机当代大学生思想敏锐,接受新鲜事物快,兴趣高,开拓进取和社会责任意识强;自我设 计、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的发展要求高。因此,从大学生的兴趣和实际需要出发,根据大学 生的身心特点,以社会热点问题为契机,使社会热点问题与学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与大学 实践教学及大学生成长、成才紧密结合起来。例如,在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就业指导实践环节 教学中,如果围绕大学生就业这一热点问题,从我国的国情、就业制度、就业形势着手,对 大学生就业途径、就业策略、面试技巧、求职材料的准备、就业协议的签订、自主创业能力 的培养等进行统筹规划,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开展教学和实践指导,使实践教学把传授知 识、提高技能、点燃开发和创新意识、陶冶思想情操、激发求知欲望等有机结合起来进行教 学资源的开发,不仅具有广阔市场和发展前景,而且也为学科建设和发展指明了方向。
2.3 从校园文化建设中寻找灵感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 。它主要包括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绿化美化、文化娱乐场所这种物化形态的内容,也 包括学校的教师群体、师生关系,班级组织、学生团体、校纪校风、校容校貌以及学校的各 种规章制度和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非明文规定的行为准则等。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 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高师体育院(系)的实践教学中完全可以通过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平台,寻找实践教学资源开发的途径和灵感,例如,通过创办校园宣传栏、体育橱窗、广播 站、计算机网络、校电视台以及报刊等,宣传和介绍体育知识、国内外体育动态、体育创新 、体育科技发展、奥运体育精神、体育健身以及体育运动项目技术要领及练习方法等,来推 广和普及体育人文知识;或成立体育协会或俱乐部,举办内容丰富、花样繁多的体育竞赛, 开展体育知识讲座、体育文化节活动等。从校园文化建设角度出发开发出的实践教学资源, 不仅内容丰富,经济、实用、而且与未来工作联系紧密,实用性强,学生兴趣浓、积极性高 。
2.4 从民族、民间体育文化中提炼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源远流长的民族体育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华体育的独特魅力, 精彩纷呈、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民间体育给我们带来了诸多的健康、激情、快乐以及回归 自然的诱惑和欣慰[3]。目前各高校虽已对民族、民间体育文化进行了一定程度上 的开发与 利用, 收集、整理出了丰富多彩的人们喜爱的健身、娱乐的运动项目,如武术、气功、太极 拳、摔跤、射箭、骑马、扭秧歌、舞狮,抖空竹,放风筝、踢毽子、跳绳、跳皮筋、滚铁环 、抽陀螺等。但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人文资源的积淀,这些民族、民间体育项目不 论在内容、组织形式、编排、花样、技术、形式、比赛方法等方面仍存在巨大的潜力和空间 ,如果我们认真观察、研究,仍有巨大的开发、利用和发展空间。
2.5 从日常生活中挖掘整合体育来源于生活,日常生活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充斥于学生的整个生活,与之相关的 话题也就成为当地学生最浅层、最朦胧的却又最发自内心的需求,不仅容易获得,而且为学 生所喜闻乐见。例如,在日常的体育教学和实践中,可把原有体育运动项目技、战术的学习 ,拓展到大自然,设计成为了获得、控制、躲避或寻找某一特定的目标或器械的活动,如篮球 的防守与狩猎活动中的“围”、“堵”、“追”等活动方式“形象化”;各种运动竞赛和活 动的组织与人们的健身、运动欣赏、休闲娱乐等活动“兴趣化”需求相结合。关注生活,从 现实生活中寻找问题是开发综合实践课程资源的不可忽略的一个重要途径,不仅能开发出许 多具有历史意义和价值的实践教学资源,还能在点燃学生创新意识、提高探究问题和独立工 作能力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2.6 从现代科技的发展中寻找切点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在人类社会和人类物质文明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极 大地带动了体育运动和体育产业的发展。随着新型材料、计算机技术、纳米技术、生物工程 等科学技术在体育运动场地、器材、服装、饮食、运动恢复、运动损伤的处理及运动选材等 各领域的广泛应用,在提高运动成绩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据统计,提高运动成绩的相关 因素多达150多项,包括体质、素质、机能、心理、技术、战术、智力及多种因素,这一现象 的研究涉及人体形态学、遗传学、解剖学、组织学、生理学、生物化学、营养学、医学、心 理学、教育学、管理学、信息学等众多学科[4]。因此,体育教育专业实践环节教 学中应主 动从现代科技的产生、发展和应用出发,通过让学生查资料、写论文、看影片、课堂讨论、 实地考察、现场观摩等形式,在了解和掌握现代科技发展最新成就的同时,鼓励学生大胆设 想和创新,开发先进、实用的高科技产品和训练方法,充实到实践环节教学中,以拓展实践 环节教学内容的范围和深度,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和价值。
2.7 从周边社区活动中整合以往的高师体育教育专业实践教学面向的重点是中小学。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精神生活 要求的提高,社区健身、娱乐、休闲等活动日益丰富,社区体育已成为高师体育教育专业实 践教学的一个得天独厚、巨大的、潜在的课程资源库。目前许多高等院校的体育教育专业已 与学校附近社区组织机构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即学校提供人力、技术、信息服务,社区 提供经费、场地、设施、实践教学的环境等,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对社区进行体育健身、体育 康复指导和训练;组织丰富多样的社区体育活动等,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格局,使大 量的显形和隐形的教学资源得到开发和利用,不仅能使学生所学的知识、技术得到进一步巩 固、提高和升华,而且还能使体育专业的实践教学与服务社会紧密结合,为学生将来从事社 会体育指导开启了大门。
2.8 从体育场地、设施上做“文章”目前我国体育场地、器材主要执行国际标准,如篮球场宽14~15 m,长18 m,篮圈高3.0 5 m,排球场宽9 m,长18 m。这种过于成人化、正规化的体育场地、器材,与现实生活中大 众所需的多样性,灵活性相脱节,致使一些项目在学校体育教学,运动训练以及企事业单位 等基层活动中受阻,使许多场地、设备得不到合理、有效的使用。如果体育教育专业的实践 教学能从现有的场地、器材利用情况出发,从基础设施的人性化、实用性考虑,根据运动对 象的特点,对体育器材和基础设施进行改良、改造,开发不同规格并能根据不同运动人群进 行灵活调整的体育设施和器械,或修改竞赛规则、简化技战术结构、降低难度要求等,使竞 技运动演变为群众容易掌握和喜爱的运动方式,也不失为一条高师体育教育专业开发和利用 实践教学资源的重要途径。
2.9 从完善器材功能方面进行开发体育器材是人们进行体育活动的基础,具有多种功能和用途。而在日常的体育教学和活 动中,由于人们缺乏一双利用身边器材的慧眼和意识,致使许多器材得不到最大限度的使用 。例如,排球既可以作为学习排球技、战术和进行排球比赛不可缺少的器材,又可作为体育 游戏的道具或作为掷远、掷中等运动健身、娱乐的辅工具;栏架除了用来跨栏,也可用 作足球射门或一些技、战术练习的障碍物等。任何一件器材、一块场地,只要认真设计、大 胆创新就会突发奇想,发现其新的用途,使物尽其用,尽可能发挥它们的功能和应有的作用 ,甚至还能开发出更加新颖、实用的体育器械。
3 实践教学资源开发的措施和方法
3.1 加强学习,提高实践教学资源开发的认识实践教学资源开发的本质是在教学实践中建构自己的课程体系,用自己的探索和实践创 造新的有价值的资源。我国历史上是课程集权型国家,受课程的辖制,学校、教师、学生习 惯依赖传统的教科书,各种教学活动均脱离不开原有课程设置和课程体系的束缚。因此,对 实践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仅存在一些模糊认识和认识不高的问题,甚至还存在一定的偏 见。这种认识上的偏差和矛盾往往对实践教学资源的开发带来观念、管理层面上的阻力。因 此,就我国目前情况来看,要开发“新、宽、广、强、短、易、实”(即内容新颖、知识面 宽、运用范围广、动手能力强、教学用时短、易开展,并与现实联系紧密)的实践教学资源 ,急需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认识,催生探究性、发展性、适应性和创新性等多元化目标和观 念的形成,改变唯书为上、轻视实践教学资源开发的观念,树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积极开 发和利用新的、实用的教学资源充实到日常的教学中来,保证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
3.2 加强培训,提高实践教学资源开发的能力和水平教师的教学素养、课程观念、开拓精神、专业知识直接关系到实践教学资源开发的广度 和深度。由于长期计划体制下的学校和教师执行的是指令性的课程计划,不可能也不具备多 少课程资源开发的意识和能力[5]。加上实践教学课程资源开发在我国教育领域还 处于基础 探索研究阶段,实践教学资源开发的系统规划、理论指导和实践性、技能性还比较薄弱。因 此,提高教师实践教学资源的开发能力,就应该从基础做起,加强培训,提高教师反思、研 究、改造教学实践、改变教学行为的能力,使之具有课程资源开发的意识、愿望、动力和慧 眼,掌握教学资源开发所必需的知识、方法。
3.3 积极改革,创建实践教学资源开发的良好环境实践证明,开发实践教学资源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作保障,但更为重要的是要有适合实 践教学资源开发的氛围、环境和条件。目前,高师体育院系实践教学资源开发尚缺乏良好的 环境和条件。其一是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对专业统得过严、过死,每个专业开设多少课程、课 时各占多少比例都有明确的规定,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实践教学资源开发的权利和积极性 。其二是学校内部注重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的评价,忽视学生能力提高评价。因此,教师不 得不为了个人利益和前途,唯心的遵循学校的制度和教学机制,不愿开发和利用实用的、高 效的教学资源。因此,教育行政部门应适当放权于学校,学校放权于教师,积极搭建学校与 社会联系和沟通的平台,支持和鼓励教师根据学校的实际,开发和选择内容新颖、知识面宽 、运用范围广、动手能力强、教学时间短、易开展,与现实联系紧密的内容进行教学,为实 践教学资源的开发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3.4 健全机制,调动实践教学资源开发的主观能动性 实践教学 资源开发是一项系统而涉及面很广的工作,需要多方面的支持与协作[6]。学 校内部管理机制是实践教学资源开发的基础和向标。内部管理机制包括与实践教学资源开发 相适应的教研机制、奖罚机制、约束机制等。因此,各高校应积极建立健全实践教学资源开 发的管理体系,赋予教师自,在教学评价、职称评聘、津贴发放上应有所倾斜,这样将 会极大的激发教师开发实践教学资源的主体性、创造性,积极性和参与性。
3.5 合理分工,理顺实践教学资源开发的关系实践教学资源开发涉及的条件、因素比较复杂,实现最有成效地管理才能使多结构、多 因素、多目标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实践教学资源有序地开发和运转, 达到各司其职、相互合 作的目标,使开发计划变成具体行动逐步得到落实[7]。因此,在实践教学资源开发 的过程 中必须协调好各个部门以及各方面的关系,合理分工、责权明确,使资源的开发井然有序。
3.6 密切协作,搭建实践教学资源开发的平台实践教学资源的开发是一个实践、创造、再实践的过程。因此,需要开发者与实施者、 管理者、学习者之间密切协作。因为,只有和谐融洽的教研氛围才能使教学研究工作顺利开 展,每位教师所拥有的各种资料广泛交流,优秀教师的教育资源实现共享,才能够带动新一 批教师尽快成长;只有和谐融洽的教研氛围才便于教师与学生一起在预设的问题情境中进行 探究和学习,做到教学相长,学生之间才能团结合作,相互帮助,共同探讨,一起配合开发 出新颖、实用、高效的教学资源。
3.7 校地合作,拓展实践教学资源开发的空间为开发和利用好实践教学资源,学校应与社会各行各业挂钩、定点,确定合作关系,建 立起诸如到贫困、边远、落后的地区从事支教、支农、支医、扶贫等工作或进入街道、社区 、企事业单位进行体育健身指导、健身场地规划、建设等服务工作,拓展实践教学的空间和 内容,并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得到社会的支持和配合;另外,学校还可聘请校外专家、学 者、担任实践活动课程的指导教师,以弥补学校某方面师资的不足。
4 实践教学资源开发需注意的事项
由于实践环节教学不同于其它学科课程教学,因此在实践教学资源开发过程中,我们必 须紧紧围绕“立足学习,提高素质,点燃学生创新意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这个中心 ,坚持“时代性、本土性、实用性、推广性、教育性、创新性”原则,从内容、形式上努力 凸显自己的特色。因此,在实践教学资源开发中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4.1 从模拟型向实用型转变实践教学资源的开发不能只停留在模拟教材上的某一实验或 消化某一知识点上,而要把书本知识与未来实际工作紧密结合,在符合教学目标的前提下, 从现实生活中提取素材,从创新成果中汲取题材,使新开发的实践教学资源直接与市场接轨 ,直接与进入社会和工作环境接轨,在实际环境中“真刀真枪”的演练。
4.2 从限制性向自主性转变实践教学的开展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因此,实践 教学资源的开发应突出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创造和设计能力,积极引导学生直接深入社会 、深入市场,发现新问题,提出新方案,解决新课题。
4.3 从验证性向创造性转变 实践教学不同于我们日常的实验 教学,实验教学的目的在于 验证性求证“已有”的东西,而实践教学的目的在于创造和探求“未知”。因此,在实践教 学资源的开发中应由验证性转向创造性。
4.4 从单一型向综合型转变实践教学的目标是多元化的,应此,在实践教学资源开发的 过程中应由原来单一传授知识和运动技能为目标,逐步过渡到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培 养学生广泛的兴趣、能力、情感上来。
5 结论与建议
体育专业实践教学资源的开发是高等院校体育专业迎接新世纪挑战的一种回应,是贯彻 落实中央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出的必然要求,是体育教育专业充分发展办学 优势和特色,促进体育教育专业和谐发展,培养和造就“创造新世纪的人”的一项基本建设 。因此,各高校应在不断改善教育教学环境,完善实践教学管理体制,提高教师教学资源开 发的积极性的基础上,加强资源开发团队建设,提高教师队伍整体开发资源的意识、能力和 水平,形成良好的氛围和开发实体,从而带动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合理的知识技 能结构,使他们将来更好的适应社会、适应现代教学,实现实践环节教学的多元化目标。
参考文献:
[1]薛冰,方晓英,陈宗民.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的措施及探索[J].中国科技信 息,2007(19):227-229.
[2]王建民,谢芳等.高师体育本科专业综合实践教学资源开发的理论研究[J].山东体 育科技,2008,30(3):57-59.
[3]丁广明.探索学校体育教学资源开发的新途径[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3,19(4):88 -89.
[4]曹庆雷,李小兰.前沿科技与体育[J].山东体育科技,2004(1):37-38.
[5]孙强.高校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的特点与作用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2003,20(3):137-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