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动物疫苗的作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畜禽;免疫失败;农村;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S85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2-0235-02
在当前动物疫病日益复杂化的背景下,畜禽的日常免疫工作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免疫失败成为畜禽疫病防控的突出问题。广义上说,免疫失败是机体在免疫过程中,由于某一种或几种原因导致个体或群体在接种疫苗后没有达到预期的免疫效果,而出现一种不健康的表现形式。狭义上说,免疫失败是接种过疫苗的动物机体免疫应答显著减弱或未产生相应的免疫应答,从而不能预防相应的疫病。该文针对日常动物防疫工作中各种引起免疫失败的原因进行了综合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应对策略,以供同行参考。
1农村畜禽免疫失败的表现形式
免疫失败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接种疫苗后动物未出现临床症状,未发生相应疾病死亡,但体内不能检测到抗体或产生较低的抗体效价,从而不能有效预防疫病;接种疫苗后,动物仍发生相应的疾病;接种疫苗后,群体没有出现明显的疾病,但导致群体生产性能下降;接种疫苗后,动物没有发生相应的疾病,但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使混合感染的疾病增多;隐性感染、持续感染和带毒动物及垂直感染现象。
2畜禽免疫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免疫程序不合理
日常防疫工作中常出现不按免疫程序操作的情况。免疫过早易受母源抗体的影响,选择在母源抗体水平较高时接种疫苗会有部分疫苗毒株被母源抗体中和,从而影响疫苗抗体的产生,并降低原母源抗体对动物机体的保护[1];免疫过晚,动物可能已感染疫病;农村畜禽免疫中也有随意增减免疫次数、疫苗种类及剂量的现象,任意增加免疫次数和免疫剂量可能致使动物机体产生免疫麻痹现象,倘若免疫次数和剂量不够,都可能不能很好地刺激机体产生抗体,从而达不到应有的免疫效果。
2.2疫苗保存运输不当
在疫苗保存中,常可能出现疫苗存储冰箱温度尚未达到疫苗的保存要求,或对疫苗不按说明书上的温度要求随意储存的情况;在采购和运输前往养殖场进行注射的过程中,时而会出现没有带疫苗冷藏保温箱,而将疫苗和冰块一同装进薄膜袋,到达目的地时冰块融化的现象,这些都可能导致疫苗失效。
2.3准备工作不到位
在动物免疫工作中,准备工作是至关重要的,然而在免疫工作中,却常常因为准备工作不到位而导致免疫失败。如器械消毒不到位、疫苗检查不仔细、疫苗使用前应充分振荡,使沉淀物混合均匀、疫苗回温处理不够、引起应激反应、疫苗在使用前未振摇均匀、稀释后未及时使用等[2]。
2.4疫苗使用不当
许多养殖户或防疫员为贪图方便,常将2种或2种以上疫苗混合接种,一次接种多种疫苗,使其对其中1种抗原的免疫应答显著降低,或细菌性疫苗与病毒性疫苗混用,由于病毒性疫苗在制造过程中含有一定量的抗生素,可抑制菌苗,从而降低细菌疫苗的效果。日常防疫中,也可能出现疫苗稀释剂不对的情况[3]。采用饮水免疫时,饮水器没有进行清洗、消毒,或饮水器中含有消毒药、重金属离子等。也可能使用过期疫苗,或将疫苗在日光下直射,或疫苗取出时间过长、稀释后或开启后未用完等致使疫苗失效。在选择中,使用疫苗血清型与动物感染病毒或细菌血清型不同,有的疫苗有几个不同的品系,不同的品系毒力不同,若首免时选择较强的品系不但起不到免疫保护作用,而且接种后还会引起发病。
2.5接种操作不规范,免疫剂量不准确
在免疫时接种针出现故障或打飞针等导致免疫剂量不足而影响效力;在免疫中,常有养殖户或防疫员担心效果不好而随意加大剂量引起免疫耐受或免疫麻痹;日常免疫中亦有接种途径不当的状况,如饮水免疫饮水器中水量过多或免疫前没有对饮水量进行限制;在滴眼、滴鼻免疫时,疫苗没能进入鼻腔、眼内;肌注时注入脂肪组织等。
2.6环境消毒不到位或应激反应
在饲养过程中,由于环境消毒不到位及管理不善,致使畜禽圈舍及其周围有大量病原微生物,使动物在疫苗接种期间感染细菌、病毒。饲养环境出现寒冷、炎热、潮湿、拥挤、通风不良、气候骤变以及饥渴、转群、突然更换饲料、长途运输等其他不良因素均可导致免疫失败。
2.7饲料垫料霉变或用药不当
饲喂变质的饲料,且垫料发生霉变,常常产生大量的霉菌毒素,对鸡的法氏囊、动物胸腺产生侵害,同时毒害巨噬细胞,降低畜禽的免疫能力。另外,在免疫接种期间,若使用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药物性饲料添加剂或抗菌药物等,可引起抗原受损或免疫抑制,如痢特灵、氯霉素、卡那霉素等。而且在使用弱毒活疫(菌)苗前后几天,对畜禽进行饮水消毒、喷雾消毒均可导致免疫失效。
2.8畜禽发生疾病
畜禽感染免疫抑制性疾病,免疫系统遭到侵害,使动物免疫系统对疫苗的免疫应答能力降低,使疫苗保护力下降。若免疫前已被野毒感染,如母猪持续感染带毒免疫耐受,从而将疫病传给子代。
3对策
3.1制订合理的免疫程序
在制订免疫程序过程中,首先需排除母源抗体的影响,确定首免日龄;在日常免疫中,及时规范免疫程序,严格按照免疫计划规定的次数、疫苗种类及剂量进行。对于需要接种多种疫苗的,根据免疫程序先后顺序进行免疫接种,确保异种疫苗免疫之间的时间间隔,注射2种不同的疫苗,应间隔5~7 d,最好10 d以上。
3.2正确使用疫苗
根据病毒或细菌的流行血清型选择相应的疫苗,并根据免疫程序和计划选择疫苗品系。同时,使用前进行检查,凡过时、变色、沉淀、瓶口漏气的疫苗均不得使用;疫苗一经稀释,2 h内必须用完;其他疫苗开启后当天用完,否则废弃[4-5]。废弃的疫苗应集中进行处置,假如是活苗则必须杀毒和销毁。
3.3规范存储运输
采取“苗随冰行,苗完冰未化”的疫苗运输原则,同时运输途中避免阳光直射或高温。冻干苗、灭活苗分别在 -10~20、2~8 ℃条件下进行保存,为疫苗保存提供必要的存储条件。
3.4做好准备工作
免疫工作开展前做好消毒准备,将针头、注射器、镊子等事先清洗、消毒;细看瓶签及使用说明,按要求剂量严格注射;详细记录注射剂量、日期、生产批号、疫苗产地等;疫苗注射前,油乳剂疫苗先从冰箱中取出放置一段时间,此过程中可轻摇数次使其均匀回温,待其温度恢复到室温(25 ℃左右)时再使用。冬季可在25 ℃左右的空调房间或水浴中回温,夏季因猪体的热应激,回温更加重要;冻干苗稀释液应进行预冷。使用前轻摇,摇均后方可接种。
3.5选择正确的稀释剂和免疫接种剂量
饮水、气雾免疫,用冷开水或蒸馏水进行稀释,要求水体不能存在重金属离子、免疫抑制剂、消毒剂等;冻干苗要求用配套的稀释液,若没有可用生理盐水进行稀释;配疫苗的饮用水加0.3%脱脂奶粉作保护剂稳定病毒。同时2次或2次以上的免疫接种的份量应高于前次份量,并严格按照免疫计划和说明书进行。
3.6做好日常饲养管理和环境卫生工作
为畜禽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杜绝饲喂变质的饲料,勤换垫料。免疫接种前检查动物健康状况;若动物发生疾病,免疫接种时间应适当延迟,免疫前后3 d内不要给畜禽使用抗生素、肾上腺皮质激素、驱虫抗病毒等药物;在不得不用的情况下,在使用后的3~7 d内补种1次。同时,做好日常消毒灭原工作,在免疫前停止消毒。另外,还需要做好抗应激工作,在免疫前后1~3 d内减少应激;若出现无法避免的应激时,接种前后3~5 d内在饮水中加入电解多维VC或VE等抗应激剂,或饲喂在饲料中加入氯丙嗪、利血平、杆菌肽锌等抗应激药物。
4结语
免疫失败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寻找免疫失败的原因时,应树立多病因论的观点,对畜禽的疫苗、免疫程序、营养、生理状况、药物与毒素、饲养管理、环境等多方面进行深入调查,并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发现主要矛盾的所在,从而得到客观、科学的解决办法。
5参考文献
[1] 雍永强,麦金丽.动物免疫失败的原因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09(16):312-314.
[2] 陈霞.动物免疫失败的原因及对策[J].畜牧市场,2010(9):26-27.
[3] 吉宝蝉.动物免疫失败的原因及对策[J].中国畜禽种业,2010(12):50-52.
一、调查方案
1、调查地点:驷马镇辉煌村、得胜镇平江村、西兴镇马鞍村。
2、调查范围:畜禽散养农户各10户,猪场、羊场、鸡场大户各1个。
3、调查方式:问卷调查、现场查验、档案追溯。
二、免疫失败的原因分析
(一)免疫程序不合理。一是母源抗体干扰,导致初生动物的免疫失败:当母源抗体滴度高时,对初生动物实施免疫接种,是导致仔猪、犊牛、羔羊免疫失败最常见的因素;二是未按规定程序接种:一些养殖大户(特别是鸡场)对免疫程序不够重视,往往认为某种疫苗接种过一次后,就万事大吉,结果,当抗体水平下降后又没及时加强免疫,达不到应有的保护效果而发病,如鸡新城疫;三是免疫程序不适合本场户实际:一些养户没有根据本场的实际,生搬硬套教科书上的免疫程序或其它场户的免疫程序,而出现免疫失败。
(二)疫苗运输、保存、使用不规范 。
1、疫苗的质量问题:如个别乡镇疫苗运输时间长、疫苗冷冻或冷藏保存不当;如村级防疫员疫苗取出后在免疫接种前受到日光的直接照射,或取出时间过长,或疫苗稀释后未在规定时间内用完,影响疫苗的效价甚至失效;如疫苗过期失效、疫苗瓶盖松动,真空状态破坏后,没认真校对而开展免疫注射等。
2、疫苗选择不当:如肉鸡场肉仔鸡生长快、抵抗力相对较弱,应选用一些中等毒力的疫苗,而个别养殖场忽视这一特点,却选择中等偏强毒力的传染性法氏囊病疫苗、新城疫Ⅰ系疫苗饮水,这不仅起不到免疫的作用,相反造成病毒毒力增强和病毒扩散。
3、操作不规范:一种情况是将多种疫苗同时接种:随意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疫苗同时接种,机体就可能对其中一种抗原的免疫应答显著降低,从而影响这些疫苗的免疫接种效果。如新城疫和传染性支气管炎,新城疫和传染性法氏囊病等。二种情况是疫苗稀释剂不当:如使用未经消毒或受到污染的稀释剂;如鸡场饮水免疫中饮水器未消毒、清洗,或饮水器中含消毒药等都会造成免疫不理想或免疫失败。三种情况是接种剂量不准确:如个别防疫员接种时打飞针或未注足剂量,又碍于面子不补注,从而使动物机体不能够获得坚强的免疫力。反之,个别兽医操作没有调准注射器计量杆,剂量过大,又会抑制机体产生抗体,甚至出现免疫麻痹,并可致动物出现临床症状而发病。
4、疫苗接种途径不当:特别是个别鸡场,未按规定途径接种疫苗,而是想当然,图方便。如滴鼻、滴眼免疫时,疫苗未能进入眼内、鼻腔;或饮水免疫时,免疫前未限水或饮水器内加水量太多,使配制的疫苗未能在规定时间内饮完而影响剂量。使接种的疫苗起不到应有的免疫效果。
5. 饲养管理不当。一是消毒卫生制度不健全:个别场和农户环境卫生差,圈舍及周围环境中存在大量的病原微生物,在用疫苗接种期间,使动物受到病毒或细菌的感染,导致免疫失败;二是霉变的饲料或垫料发霉: 霉菌毒素可侵害动物胸腺及鸡的法氏囊,毒害巨噬细胞而使其不能吞噬病原微生物,从而引起严重的免疫抑制;三是强烈刺激: 接种疫苗前后,动物受到强烈刺激,就可能激发肾上腺释放皮质激素,使机体产生免疫抑制,从而达不到应有的免疫效果;四是接触到有害的化学物质: 许多重金属(铅、镉、汞、砷)和某些化学物质(卤化苯、卤素、农药),可引起动物免疫系统的组织部分甚至全部萎缩以及活性细胞的破坏,导致免疫失败;五是用药不当:有的养殖场在免疫接种期间使用免疫抑制作用的药物或药物性饲料添加剂,如痢特灵、卡那霉素、抗病毒药、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导致免疫失败;六是感染免疫抑制性疾病:如感染猪瘟、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鸡马立克氏病、淋巴细胞白血病、鸡传染性贫血病、传染性法氏囊、腺病毒等,这些传染性病原体主要侵袭、损害动物的体液或细胞免疫中枢器官,导致免疫机能障碍,出现免疫抑制现象。
三、规范动物免疫操作的建议
(一)正确选择、运输、保存和使用疫苗。一是正确选择优质疫苗,并严格按照说明书规定贮存与运输疫苗,疫苗种类多时,选用时应考虑当地疫情、毒株特点。 二是运送时应坚持“苗随冰行,苗完冰未化”的原则,将疫苗装入盛有冰块的保温瓶或保温箱,避免高温或阳光直射;疫苗的保存均有一定的温度和时间的要求,一般冻干苗应放在-10—-20℃的冷冻环境中保存,温度越低,保存时间越长;有些冻干苗中加入了耐热保护剂,可以放在4--6℃保存;灭活油苗,一般保存温度为2—8℃,不能过热,也不能低于0℃。三是免疫接种前要对对疫苗逐瓶检查,注意有效期和瓶子有无破损、封口是否严密、瓶内是否真空,有一项不合格就不能使用。
(二)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根据本地或本场疫病流行情况和规律、动物群体的病史、品种、日龄、母源抗体水平和饲养管理条件以及疫苗的种类、性质等因素制定出合理科学的免疫程序,并视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三)规范免疫操作方法:各乡镇要严格按照免疫操作规程,对防疫员开展技术培训,严格遵守“免前健康检查、圈舍环境消毒、免疫注射操作、畜禽标识佩戴、免疫档案填写、应激观察救治”的工作流程,严格把握“疫苗保存稀释、养殖环境消毒、规范免疫注射”三道关口,确保免疫密度和免疫质量达到国家规定标准。
1、冻干苗,必须使用配套的稀释液;没有配套稀释液的疫苗,一般使用生理盐水稀释。
2、饮水免疫,可用蒸馏水或冷开水(所用的水不得含有消毒剂、重金属离子),配疫苗的饮用水中可加入0.3%的脱脂奶粉作保护剂;饮水免疫不得使用金属容器,在疫苗饮用前可适当限水以保证疫苗在1小时内饮完,并设置足够的饮水器以保证每只动物都能同时饮到疫苗水。
3、气雾免疫,要保证雾粒在50μm左右。
4、点眼、滴鼻免疫,要保证疫苗进入眼内、鼻腔。
5、刺种痘苗,必须刺一下浸一下刺种针,保证刺种针每次浸入疫苗溶液中。
6、用连续注射器接种疫苗,注射剂量要反复校正,使误差小于0.01mL,针头不能太粗,以免拔针后疫苗流出。接种过程中还要注意针头的消毒与更换。
(四)避免刺激: 在免疫前1天与后3天内应尽量避免刺激,减少噪音,防止应激反应的发生。遇到不可避免的刺激时,应在接种前后3-5天内,在饮水中加入抗应激剂,如电解多维、维生素C、维生素E,或在饲料中加入利血平、氯丙嗪、杆菌肽锌等抗应激药物,均能有效地缓解和降低各种应激反应。
(五)注意营养平衡:合理选用免疫促进剂,大家畜要饲喂较好的饲料,中家畜最好喂配合饲料,家禽要适当增加蛋氨酸、缬氨酸、VA、VB、VC、VD等,合理选用左旋咪唑、卡介苗、干扰素等免疫促进剂,增强免疫效果。确保不含霉菌毒素和其他化学物质。
(六)调整动物健康状况
畜牧业;动物免疫;疫苗
【中图分类号】R392.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2)12-0047-01
要提高动物疫病的免疫效果,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除了要从宣传、培训入手,加强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的宣传力度,使广大养殖户、动物经营者自觉接受疫病免疫工作外,当前更重要的工作是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强化兽医人员计划免疫操作规程,重视免疫工作的各个技术环节,确保免疫效果。
1疫苗的运输
疫苗的运输在实际的操作中问题比较突出,在我国的春秋两季集中免疫期间,正是高温季节,一般情况下,从省、市到县都是使用专用的运输车辆进行运输,没有问题,但从县到乡镇,由于运输的气候条件(尤其是高温)、运输工具不符合要求(非冷藏车)、路径较远、途中时间过长,致使疫苗效价下降,虽按使用剂量注射疫苗,机体不能产生完全应答反应,抗体达不到要求,起不到应有的免疫保护作用,这样在一般病原毒力作用下,部份个体仍然会发生已免疫病,造成散发。
2疫苗的保存
目前使用的疫苗比较多,除了口蹄疫、禽流感、猪蓝耳病、猪瘟脾淋苗等主要免疫疫苗外,还有猪瘟肺疫二联苗、猪副伤寒疫苗、猪细小病毒疫苗、猪大肠杆菌三价基因工程苗、猪水肿病苗、新支H120疫苗、新支H52疫苗、鸡马立克氏病疫苗、鸡法氏囊疫苗、新城疫I系、Ⅱ系、克隆30、Ⅳ系、禽霍乱疫苗等,上述疫苗均有严格的保存条件,一般弱毒疫苗都要求在-15℃条件下保存,灭活苗在2~8℃温度条件下保存。在实际的工作中,因保存不当,往往导致疫苗失效。疫苗保存失效主要原因有:一是保存温度达不到要求,疫苗虽然未超过有效期,但早已失效;二是电力不正常,较长时间断电或经常短时间停电,导致保存温度升高,疫苗受损而失效;三是保存时间已超过有效期;四是离开冷链后,兽医人员将其存放在常温下时间过长而失效;五是稀释后的疫苗没有在规定时间(现稀释现使用,在2h内用完)内用完,而延长使用时间。
3疫苗的使用
4免疫人员的素质
由于村兽医员大多未经专业学校培训,对有关动物的生理、病理、临床症状等相关知识缺乏了解,对一些患病或者处于潜伏期的动物不能做出准确判定(患病或潜伏期易感动物的免疫系统都不能做出正常的免疫应答反应)而盲目普遍进行注射,一方面是加大免疫反应发生的几率,造成负面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免疫应答不完全,影响免疫效果。
5死搬陈规旧矩
一方面是一味遵循春秋两季防疫而忽视平时的免疫补针和窝边注射工作,对一些在春秋两防季节之外的应防对象未进行免疫而增加易感群体;另一方面是一味遵循“四不打”(正在生病的动物不打、初怀孕的动物不打、月龄不足的不打、临产母畜不打)原则,而使一些易感动物,在“可打”时已经染上了疫病(如30d的仔猪对猪瘟已经易感,若等到双月才注射猪瘟苗,为时已晚)。因此,属于“四不打”的动物要登记造册,完善档案,适时进行免疫补针,这样能大大降低人为因素的影响;三是没有按照程序进行免疫,就猪只而言,只注重猪温、肺疫等疫病的免疫,而忽视仔猪副伤寒等其他疫病的免疫,导致顾此失彼,往往给生猪养殖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挫伤养殖者的积极性。
关键词:动物免疫;接种;方法;应用
免疫是我国预防和控制重大动物疫病的重要措施,是保证动物疫病免疫的重要质量和免疫效果的关键环节,就是说“动物健康与否,关键还看最后一针”,假如注射方法不正确,将会给动物疫情的预防控制留下隐患,如果采取正确的免疫接种方法,将会提高免疫操作技术水平,确保强制免疫的效果。
动物免疫法分为个体免疫法和群体免疫法。前者免疫途径包括注射、点眼、滴鼻、刺中、静脉注射等,后者包括饮水、拌料、气雾免疫等,选择合理的免疫接种途径可以大大提高动物机体的免疫应答能力。
1 注射免疫接种
适用于各种灭活苗和弱毒苗的免疫接种。根据疫苗注入的组织不同,可分为皮下注射和皮内注射、肌肉注射。注射接种剂量准确、免疫密度高、效果确实可靠,在实际中应用广泛。但费时费力,消毒不严格时容易造成病原体人为传播和局部感染,而且捕捉动物时易出现应激反应。
1.1 皮内接种
选择皮肤致密皮毛少的部位。大牲畜选择颈部、尾根、眼脸,猪在耳根后,羊在颈侧或耳根部,鸡在肉髯部位。注射部位如有皮毛应先剪去皮毛,然后用酒精棉球消毒,着手将皮肤捏起形成褶皱或者以左手紧绷固定皮肤,右手持注射器,是针头斜面朝上,几乎于注射皮面平行,刺入0.5 cm左右,也可以刺入皮肤真皮当中,还要注意慢刺,以免注入到表皮或真皮。再有注射药后,在注射部位有一小包,而且小包会随着皮肤移动,这就证明确实注入皮内,最后酒精棉球消毒皮肤,皮内接种疫苗的使用剂量和局部副作用小,相同的剂量疫苗产生的免疫力比皮下接种的高。
1.2 肌肉注射
多用于弱毒苗的接种。肌肉的注射操作非常简便,适用范围广,副作用也比较小,药业吸收比较快,免疫效果也非常好。最好选择肌肉丰满血管少原远离神经的部位。牛马羊猪等牲畜多在臂部或颈部,但猪就应该在耳后或颈部为最好,鸡应该在胸肌部位或者翅根部位,家禽使用的针头号数和长度应该按照家禽的大小和肥胖程度决定。
1.3 皮下接种
这种方法主要用于免疫血清和灭火苗和高免疫卵黄抗体接种,最好要选择皮肤松的部位,皮毛少皮肤松弛血管少皮薄的部位,大牲畜应该在颈侧部上三分之一部位,犬和羊应该在股内侧,猪在耳根后或者股内侧,兔子在耳后家禽在胸部或者是翅膀根下,也可以在颈皮下。注射部位消毒,注射者右手持注射器,左手捏起皮肤刺入皮下注射,应插入枕头的三分之二,将左手放开,再推动注射器将疫苗满满注射到体内,然后酒精消毒针眼部位,最后将枕头拔除。
2 皮肤刺中
常用于禽类弱毒苗接种。在禽类翅膀内侧无毛处,避开血管针刺中沾取疫苗,然后再刺入皮下。接种后要在7~10 d检查免疫效果。一般而言,正确接种后接种部位红肿结痂反应。如果局部无反应,就应该检查全群是否处于免疫阶段,疫苗质量有无问题,接种方法是否正确,还应该及时补充免疫。
3 静脉注射
用于注射免疫血清,紧急预防和治疗,马牛羊应该在静脉注射,猪应该在耳静脉注射,鸡在翅膀下进行注射,疫苗因为毒力的不同一般不采用静脉注射。
4 点眼与滴鼻
禽类眼部具有丰富的腺体,和淋巴样的组织,对抗原的刺激都能产生很强的应答反应,免疫时多用滴管吸收疫苗滴入眼内或者鼻孔内。这种方法常用于禽类,尤其是鸡雏的首次免疫。鸡点眼或滴鼻接种方法时还要注意均使用使弱毒苗接种,如果有母原抗体的存在会影响病毒的定居和刺激机体产生康体,这时应该考虑适当增大疫苗的接种量。点眼时应该等疫苗扩散后放开鸡雏,滴鼻时可以手固定鸡雏后滴鼻,这样能增加疫苗的吸收和利用。
5 气雾免疫法
将疫苗稀释后放入喷雾器里,喷雾使疫苗形成5~10 μm粒子,空气中均匀地漂浮,动物随着运动进行呼吸将疫苗吸入,达到免疫效果。气雾免疫分为两类,喷雾免疫和气溶胶免疫两种形式,气溶胶为免疫常见方法,不但省力而且效果好,适合于大群体动物免疫。进行气雾免疫时候将动物赶入圈内关上门窗,减少空气的流通,喷雾完毕后动物在圈内停留20~30 min即可放出。
6 口免疫接种
就是将疫苗均匀混合在饲料中,或者饮水口服,从而使动物获得免疫,可分为拌料和饮水等方法。经口免疫的效果好,省时省力,便于操作,使全群动物同一时间共同接种,对动物应激反应较小,但是对动物抗体的滴度不均匀,免疫持续时间短,免疫效果也受多种因素影响,口服免疫时,还应该按照畜禽数量、饮水量、采食量来计算疫苗的使用量,免疫时应该停止饮水和饲喂饲料,疫苗混合水或者饲料后应该迅速口服,保证在最短时间内摄入足够量的疫苗。稀释疫苗所用的水,尽量用纯净冷水,如果水温过高将影响疫苗效果,还在饮水中加入0.1%脱脂奶粉,混有疫苗的水或者饲料不能超过室内温度,还要注意疫苗不能阳光下暴晒,口服疫苗必须是高效价的活苗,一般注射剂量的2~5倍,也可以增加疫苗的使用量。
1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牛孢疹病毒I型(BHV-1)疫苗、牛病毒性腹泻疫苗、犬瘟热—犬腺病毒I型联苗和粘液瘤病毒的SG33株已被证明能诱导免疫抑制。用含有犬瘟热病毒和犬腺病毒的疫苗进行体外免疫功能试验和淋巴细胞转化试验,发现有显著降低作用[2]。当有病原存在时,用粘液瘤病毒的SG33株进行免疫接种能引起兔子多种并发症。
2残留致病力
病毒或细菌的致弱,传统上都是通过连续传代培养直至所选毒株失去致病性而进行的。在某些情况下,低水平的毒力持续存在,并可能在广泛使用过程中的某一特定条件下增强。致命的、无显著特点的牛孢疹病毒I型感染已被证明与使用致弱的牛传染性鼻气管炎亚单位疫苗和牛副流感病毒3型疫苗接种新生牛犊有关。给奶牛接种山羊痘疫苗以后,可观察到严重的全身性皮肤反应,而且导致产奶量下降[3]。给禽接种某些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株时,如果不使用推荐的眼部接种方式而使用喷雾接种,则会导致严重的呼吸道症状。正确的减毒技术应当用于一种新疫苗主要种子的制备。在一种新产品的研制阶段,使用最敏感的动物进行安全研究至关重要。接种途径最有可能导致毒力返强,并可能发现在种子和终产品之间致弱最彻底所需要的传代数。对所有活苗返毒能力的传代评估应该是完整的,要求在体外至少传5代。使用灭活疫苗是避免这种问题的有效途径。
3灭活不彻底
病毒或毒素的灭活是生产疫苗的常用方法,在生产生物制品时,应该采用适当、有效的灭活技术。灭活不彻底常会导致灾难性的结果,在西欧国家曾因疫苗灭活不彻底,导致了几次口蹄疫的暴发[4]。在大规模使用疫苗产品之前,应按生产规模绘出至少3条灭活曲线,同时应避免使用甲醛灭活。一般情况下,对每批成品进行安全性检测也是很重要的[5]。
4基因重组
活疫苗株与病原致病株在特殊情况下可能会发生基因重组,重组DNA疫苗或常规疫苗毒力的返祖可能就是由基因重组引起的。而且标记疫苗能重新获得缺失掉的基因,这是实施扑灭计划中出现的灾难性后果。在制备新的疫苗株时,应当采用正确的重组DNA方法,若存在疑虑,可采取疫苗株和野毒株对靶动物或其他动物同时接种的方法检查。另外,应尽量避免将具有高重组率的不同病毒毒株混合在同一个疫苗瓶中。
5污染
真菌、细菌、支原体和病毒均能引起疫苗污染。由于真菌和细菌污染能改变产品的外观,所以其所造成的产品污染容易被看见并能被质量控制部门检测到。支原体污染也相当普遍,可来自于人或动物,人源污染主要是由疫苗生产环境差引起的,动物源污染则主要是由生产使用的生物材料(如血清、细胞、鸡蛋等)所致。在欧洲药典和美国联邦法典都有检测支原体的描述。瘟病毒是最普遍的污染源,可能导致免疫动物发生严重疾病或血清学反应,可对非流行地区或消灭、根除计划的实施带来很大的麻烦[6]。必须以强制性手段对外来生物材料进行质量控制:对细胞系、动物血清、猪源胰蛋白酶、鸡蛋、毒种及菌种在进行操作之前必须进行全面检查。任何时候只要有可能,都应避免使用原代细胞系;同时疫苗生产程序还必须合适,血清应灭活处理,所有的操作步骤都应该在无菌的、经GMP认证的环境下进行并且符合工艺技术水平要求。田间试验,包括疫苗在获得生产批准文号之前对受试动物的集中检测和获得销售许可后的疫苗接种预防,应当也是实施疫病预防计划的一部分。
6小结
关键词:动物免疫;疫苗冷藏使用;接种时注意事项
文章编号:978-7-80736-771-0(2011)03-136-02
动物传染病,是养殖业的头号大敌。无论散养、群养还是规模养殖,动物的饲养管理、场舍布局、消毒、粪便无害化处理、疫(菌)苗的科学选择和使用等环节,都非常关键。动物一旦染上疫病,尤其是烈性、危害性大的一类传染病,将会对人畜构成危害,影响到商贸流通、社会稳定。对养殖场户而言,不但经济上造成损失,严重时还会全群覆没,经济损失惨重,血本无归。因此,动物的防疫工作极为关键,至关重要。
一、做好动物免疫工作
(一)重视免疫工作。免疫是防控重大动物疫病的有效措施,是避免和减少动物疫情发生的关键。动物常见病用药可治,而疫病则用药很难治愈,个别疫病还无对症药物。为切实做好免疫工作,有效防止重大动物疫病发生,保护畜牧业健康发展和公共卫生安全。动物免疫要抓住重点时期、重点地区和环节,扎实做好口蹄疫、禽流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瘟、布鲁氏杆菌病、狂犬病、新城疫等免疫接种。坚持实行散养农户春秋集中防疫与日常补针相结合;规模集约化养殖场常年按照免疫程序的做法,对新入栏、病后已健康、产后孕畜、仔畜均应适时补免;种猪配种前、仔猪断奶前必须进行高致病性蓝耳病强化免疫。重点做好种畜禽场、养殖大户、规模养殖场及农户散养动物的免疫,确实提高免疫密度和质量。做到应免尽免,不留空当,防止因免疫不到位而引发疫情。
近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动物疫病防治工作,免费发放疫(菌)苗、耳标、消毒药等。随着动物防疫工作的不断深入,动物疫病的种类和病种逐年增加。目前,采用疫苗免疫是有效防控动物疫病的主要方法。疫苗的种类繁多,当前使用的疫苗主要有两类:一是灭活苗,如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苗等;二是弱毒苗,如鸡新城疫、猪瘟疫苗等。只有根据不同种类动物,疫病种类,再科学选择疫苗,采取相应的操作方法,并充分考虑到影响免疫效果的诸多因素,了解免疫操作时注意的事项,科学实施免疫接种,才能真正发挥出疫苗应有的免疫保护效果,减少疫病的发生,最终消灭疫病。
(二)免疫前准备。在对动物进行免疫接种前,必须对动物的数量、日龄、体重、免疫与否、营养水平、健康状况、饲养管理、卫生消毒、场地清洁等要有充分的了解。要注意三点:(1)进行免疫接种的动物必须是健康的,病弱仔孕暂不防;(2)根据历年免疫经验、免疫程序和当地动物疫病流行情况等进行接种;(3)使用疫(菌)苗前应仔细阅读疫苗使用说明书,严谨随意变更加大或减少,更不得凭经验乱用疫苗。
选择合适的免疫时间,对免疫效果影响较大。30年防疫经验表明,高温高热的夏暑天气,在给动物免疫接种时易产生应激反应。此时接种疫苗,既不容易尽快产生抗体,又会加重热应激,严重影响生产力,诱发各种疾病。因此,免疫接种猪牛羊最好选择在夏暑季凉爽的早晚,冬春寒冷选择午暖时进行。刮大风、雨雪天气突变时应停止免疫,待天气好转时再免。夏季免疫,应避免阳光照射和高温环境。禽类免疫,最好在夜晚进行,免疫时应激小。
二、疫苗的保管和使用
1、疫苗必须按照说明书的规定严格进行保管存放。一般灭活疫苗,或者是液体状得疫苗,应在2--8℃条件下冷藏保存,疫苗不得冻结;弱毒苗或者是呈冻干固态状疫苗,应在-15m~-20℃条件下保存。无论是灭活疫苗还是弱毒活疫苗,保存的温度都要恒温,禁忌忽冷忽热,切断电源。包括疫苗在运输过程中,也需保持相应的恒温,或按疫苗的说明书保存。
2、疫苗在使用前,应检查疫苗的名称、厂家、批号、有效期、贮藏条件等。仔细查阅使用说明书与瓶签标示的内容是否一致。弄清楚装量、每头剂量、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并严格遵守。对过期、无批号、失真空及变色、有沉淀或瓶塞松动、瓶身破裂等现象或不明来源的疫苗禁止使用。另外,饲养场户从动物防疫机构(兽医站)取用疫苗,须购冰壶、保藏箱,内放冰袋或冰块,保持恒温。不可随意装在衣服口袋、握在手心或拿回家后放在阳台上等错误做法,以防疫苗失效。
3、使用。灭活疫苗在使用前2小时左右从冰柜或冷藏室取出,使用时应充分摇匀,在使用过程中应保持匀质。疫苗启封后,应于24小时内用完,过期禁用。冻干茁在使用前需要稀释,每种疫苗对使用的稀释剂,稀释倍数及方法都有一定的要求,必须严格按照规定处理,稀释液优先使用专用的,无专用的可用生理盐水或蒸馏水等代替。
疫苗要现配现用,使用注射法免疫时,灭活苗必须当天打开,当天用完。弱毒苗稀释后,须放置冷暗处,并在2小时内用完。
三、接种时的注意事项
接种时应备好注射器、针头、药棉等,穿戴工作服、口罩、手套、雨鞋等;接种猪时应配备套嘴器或二人逮猪保定,以防打飞针。如果是初次免疫猪牛羊,还应登记耳标号,待接种后再挂标识牌,并做好档案登记。
疫苗免疫时,注射用的针头大小,长短要适中。根据动物种类大小,选择合适的针头。一般冻干苗用7号针头,油苗用12号针头。注射疫苗需一畜一针头。给动物注射过疫苗的针头,不得再插入疫苗瓶内抽吸疫苗,可用一个灭菌针头,插入瓶塞后固定在疫苗瓶上专供吸疫苗用,每次吸疫苗后针孔用挤干的酒精棉球包裹。注意:吸出的药液不得再回注到瓶内。接种部位最好以3m5%碘酒消毒。注射的剂量要准确,做到不漏注、不空注,接种确实。
1、疫苗剂量。准确掌握免疫时疫苗的剂量,是防疫成败的关键环节。在实际防疫工作中,给动物用苗量不足,对免疫效果影响很大。因而有些场户为了提高免疫效果,采取加大剂量,在一定范围内,疫苗接种头份量越大产生的免疫效果越好。但若剂量过大,同样可以引起动物的免疫麻痹和耐受。尤其是对于猪瘟免疫,个别人误认为大剂量注射,1头猪几头份甚至几十头伤,以毒攻毒,也未见产生叫显不良反应。进而形成了“注射量多多益善”或“多了比少了好”的错误观点。经验表明:无论是正常免疫还是紧急免疫,大剂量使用猪瘟疫苗均是错误的做法,即使免疫后不产生不良反应,但后续负效应还很严重。首先,猪瘟疫苗均是活疫苗,大剂量注射疫苗,无形中就给猪机体内注入了大量病毒,就会给健康的猪埋下“潜伏的病原”或加重病猪的疫情。其次,大剂量使用猪瘟疫苗,不仅造成了疫苗的浪费,况且从长远看,会影响猪瘟病毒的生态化及机体正常免疫能力的产生,甚至产生“免疫耐受”现象。再次,猪瘟疫苗的生产过程,有时会发生被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污染的情况,这会使疫苗的免疫效能下降,甚至免疫失败。在这种情况下大剂量使用猪瘟疫苗,必然会增加疫苗对猪体的副作用。此外,大剂量注射猪瘟疫苗,还会造成猪体长时间带毒,排毒,猪场舍内外很难净化猪瘟。因此,对于猪瘟疫苗的使用,应当科学合理,按照实际情况,定量免疫猪瘟疫苗。灭活疫苗采用肌肉或皮下注射,注射时剂量要准确,不漏注。进针要稳,拔针不宜太快,保证足量的疫苗确实注射到动物的体内。
2、接种部位。依据疫苗说明结合动物种类的不同,选择合理的注射部位。皮下注射时,在颈后部下1/3处,针头向下与皮肤呈45度,避免注射过深。犬、羊一般采用皮下注射。肌肉注射时,注意进针方向和深度,勿把疫苗打在颈椎或脂肪层上。禽类采用饮水、拌料、皮下、肌注、滴鼻、点眼等接种方法;腿部注射时,最好选择腿外侧,内侧血管神经较多,以防接种后禽的跛行甚至死亡的发生。
单纯疱疹病毒是引起生殖器疱疹最常见的原因。近年来生殖器疱疹发病率在许多国家不断上升,成为感染率最高的性传播疾病之一。据WHO估计每年生殖器疱疹的新发病例约2000万。而临床上80%HSV感染者表现为无症状感染或症状未被识别,这是造成HSV感染流行的重要因素。尽管现有的抗病毒药物应用能缩短有生殖器疱疹感染的病程,并且对治疗复发性感染取得一些效果,但这些抗病毒药物不能有效预防疱疹病毒原发感染以及控制疱疹病毒潜伏感染和复发性感染。因此,研制和接种HSV疫苗是预防该病毒感染的理想方法。大量研究表明:在动物模型中,已获得HSV疫苗能预防病毒原发感染,并能有效地控制复发性生殖器疱疹感染的证据[1]。目前HSV疫苗的研制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2],研究较多的有灭活病毒疫苗、亚单位疫苗、减毒活疫苗、复制受限疫苗、DISC疫苗、活载体疫苗以及DNA疫苗等,现分述如下。
1灭活病毒疫苗
早期的灭活病毒疫苗是利用加热、化学处理、紫外线照射等方法将接种在鸡胚中的HSV病毒灭活制备疫苗。现在的灭活疫苗是将在细胞中培养的病毒灭活并经过一系列的特别纯化制成的。灭活疫苗既可用于预防HSV感染,也可用于治疗HSV感染。但灭活疫苗存在免疫原性弱、不能诱导机体产生广泛持久的免疫反应、不能确定是否所有病毒均被灭活、裂解的DN段潜在致癌的可能性、生产费用高等缺点[3]。因此,目前欧美一些国家已经放弃了对这些疫苗的研制。
2减毒活疫苗
近年来HSV减毒活疫苗的研制主要集中在造成特异性地缺失病毒基因某一区段,使HSV的神经毒性减弱,建立潜伏感染的能力降低,DNA复制障碍等,同时保持病毒的增殖能力和免疫原性这一目标上。
Post和Roizman等以HSV-1型的F株为原型构建的HSV减毒活疫苗就是通过删减决定疱疹病毒毒性的基因片段来制备的。他们首先将胸苷激酶(TK)基因、以及独特长区域(UL)、独特短区域(US)基因间的连接部分基因切除,目的是去除神经毒性相关基因片段。然后将HSV-2编码糖蛋白gD,gG,gI的基因片段插入内部反向重复序列中,最后,将TK基因重新插入,构建的这种重组病毒称为R7020。在动物和人体内均证实R7020能有效地诱导免疫应答[4,5]。
Prichard[6]以HSV-2的毒株G为原型,将病毒的γ134.5基因、UL55-56基因、UL43.5基因以及US10-12基因去除,将此构建好的重组减毒活疫苗命名为AD472。用HSV野生毒株HSV-2(G)攻击豚鼠生殖道后,给予减毒活疫苗AD472。结果显示,肌肉注射AD472后,可以减少原发性生殖道感染的发生,减轻皮损症状,减少排毒,同时还可以降低病毒复发率,表明该重组减毒活疫苗能减少潜伏感染的建立以及能抑制潜伏病毒的再激活,其抗感染作用较强。
ICP10是HSV复制所必需的核糖核苷酸还原酶。Wachsman[7]等将其大亚基蛋白激酶(PK)去除后,评价这种重组复制减毒活疫苗ICP10PK在减少和预防豚鼠生殖器疱疹复发中的作用。结果解剖鼠的神经节后,发现疫苗接种组仅有12%的个体神经节中有病毒潜伏,远低于对照组(70%),并且疫苗接种组神经节内病毒DNA数量也明显低于对照组。疫苗接种组鼠HSV原发感染率为6%,复发感染率为6%;而安慰剂组鼠HSV原发感染率为100%,复发率为70%。以上结果表明,ICP10PK重组复制减毒活疫苗能保护机体抵抗HSV感染,明显减少潜伏感染和临床复发,是一种较好的预防性和治疗性疫苗。另据报道,ICP10PK重组复制减毒活疫苗能激发HSV特异的CD4+Th1反应以及CD8+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的抗病毒活性,其抗感染能力较强[8]。
但也有报道指减毒活疫苗隐患较多,一方面,重组的HSV病毒经过反复的细胞培养后,仍然不能获得稳定的减毒株,减毒活疫苗可能重新获得病毒毒性;另一方面,减毒的病毒可能会潜伏于病人体内,有可能会与感染的HSV野生病毒株重组,重新获得病毒毒性。此外,某些HSV基因也存在致癌的潜在可能。从HSV减毒活疫苗存在的这些缺陷来看,HSV疫苗的发展趋势在于活载体基因工程疫苗。
3亚单位疫苗
许多研究采用HSV表面糖蛋白作为免疫原来制作亚单位疫苗。HSV糖蛋白定位于病毒囊膜上,包膜蛋白均为糖基化蛋白,这些糖蛋白产生的免疫应答与病毒的中和作用有关。已发现的HSV糖蛋白有11种,目前亚单位疫苗研究的热点在HSV的gB和gD,因为它们均能诱导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9]。在HSV-1和HSV-2感染者体内,这2种蛋白抗原均较易被抗体识别,激发迟发超敏反应和T细胞增殖反应。gD是抗HSV感染中最重要的保护性抗原,能保护动物免受HSV的攻击,抑制潜伏感染的发生。甚至当病毒已经在机体建立潜伏感染后,还能降低病毒的复发率。
早期人们从HSV感染的细胞培养物中分离纯化病毒的包膜糖蛋白来制取亚单位疫苗。目前,除了从感染的细胞溶菌产物中分离gB、gD之外,人们还可利用DNA重组技术,在大肠杆菌、酵母、杆状病毒、哺乳动物细胞等多种表达系统中分别或联合表达各种HSV表面糖蛋白,制成亚单位疫苗。以上疫苗分别在动物和人体中进行了试验,较有意义的结果主要来自重组亚单位疫苗[10]。动物实验证实,亚单位疫苗能不同程度地诱导机体产生中和性抗体,抗体产生水平高低与动物遭受病毒感染的程度成正比。该疫苗还可不同程度地降低动物被病毒感染后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一种较有前景的亚单位疫苗是由GSK公司生产的HSV-2gD-明矾-MPL疫苗。在早期的实验中,这种疫苗显示出较强的免疫原性[11],可诱发保护性免疫应答。当这种疫苗用于HSV复发感染的豚鼠模型时,能刺激鼠产生γ-干扰素、IL-2等细胞因子。
Roberto[12]等评价了一种以氢氧化铝作为佐剂的重组gB-gD-gE亚单位疫苗在治疗豚鼠复发生殖器疱疹中的作用。使用病毒攻击豚鼠建立HSV复发感染模型后,于豚鼠皮下注射疫苗,1周注射7d,间隔1周再重复接种,连续5周。以后每隔半个月接种1次,共免疫接种23次。结果表明,此亚单位疫苗能有效地降低豚鼠HSV-2复发感染的频率。按照这种接种方法,在人体接种重组gB-gD-gE亚单位疫苗或许能治疗人类复发生殖器疱疹感染。目前,进一步的实验正在进行中。
尽管gB和gD是HSV的主要抗原,能引起机体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反应,由于HSV免疫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单凭某种抗原尚不足以建立完全的免疫保护[13]。使用亚单位疫苗,就不可避免面临窄谱、效果短暂等问题。为此人们正在寻找控制HSV复发感染的重要免疫效应因子以及病毒作用的靶点,以期在未来能开发出一种高效的治疗性疫苗。
4活载体基因工程疫苗
非致病性的活载体基因工程疫苗是把表达HSV-2抗原的基因插入到能完整复制的病毒或细菌载体上。HSV活载体基因工程疫苗兼具了减毒活疫苗和亚单位疫苗的优点,同时它能避免HSV的毒性、潜伏性、活化以及致癌性等问题。目前人们研究的非致病性复制载体包括:牛痘病毒、腺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腺相关病毒、沙门氏菌[14,15]等。在免疫接种时,这些病毒或细菌的载体能表达具有免疫原性的蛋白,并且相关基因编码产物能诱导体液免疫以及细胞免疫。
在众多载体中,最令人感兴趣的是腺病毒载体。其独特优势在于腺病毒基因组内有2个能插入外源基因的功能区域,第一个位于基因组的左侧,称为E1区,此区域是腺病毒复制必需区。第二个是E3区,该区是腺病毒复制非必需区。Gallichan[14]等用表达HSVgB的重组腺病毒作为活疫苗在鼠鼻腔内接种后,产生局部黏膜免疫,并能有效抵抗HSV的致死剂量攻击。血清中IgG和IgA抗体水平较高,且从小鼠的阴道洗液中能检出IgA抗体,说明该疫苗局部免疫效果较好。这个突出的特点使得腺病毒载体疫苗有望能成为有效的预防性疫苗之一。Clement[16]等利用同源重组技术,将HSV-2胸苷激酶的基因插入到细菌人工染色体(BAC)序列中,将来自于感染细胞内的重组病毒DNA转染大肠杆菌,当再次转染哺乳动物细胞时,HSV2-BACDNA具有感染性,而目的病毒胸苷激酶为阴性。将构建好的HSV2-BACDNA疫苗接种于鼠体内,能诱发较强的HSV-2特异性抗体反应,且该疫苗能保护鼠免遭HSV致死剂量攻击。该实验结果表明,使用BAC载体构建HSV-2疫苗是一种新颖的技术,未来有望将这种技术应用于分析HSV-2的免疫效应,其开发前景较好。
5复制受限或复制缺损的突变疫苗
这种方法结合了减毒活疫苗以及灭活疫苗的某些优点。制备方法是将病毒复制必需基因部分去除后,缺陷性病毒疫苗在经过遗传改造过的细胞株里生长,以构成性地表达缺失的基因产物[1]。子代病毒缺乏必需基因产物,因而没有传染性。研究表明,在动物实验中,这种疫苗具有抗HSV原发感染作用[17]。Forrester等研制出一种新颖的HSV疫苗,研究者将gH基因从HSV病毒基因组中剔除出去。由于介导HSV进入细胞的糖蛋白是gH,如果缺失了表面gH的基因后,病毒在宿主细胞中能完成一个完整的复制周期,但其释放出来的子代病毒由于缺乏gH而不具备感染性。这种病毒称之为非感染性单周期(DISC)病毒。该种缺陷突变病毒除了不能表达gH蛋白以外,并不影响其它HSV蛋白质的表达。一项实验显示。使用gH缺失的DISC疫苗后,能预防HSV感染,而初次皮损后使用该种疫苗,其复发率明显降低。目前,第一期的临床试验[18]显示,这种疫苗安全,免疫原性较强。
6DNA疫苗
DNA疫苗,作为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一种以核酸为基础的全新免疫接种技术,为疫苗的研制开辟了新的途径。DNA疫苗主要是将病毒的编码基因插入质粒DNA中,直接接种于机体后,能在体内表达相应的病毒蛋白,并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的体液免疫及细胞免疫反应[19,20]。因为蛋白抗原在体内源源不断地产生,故免疫时间长。它具有活载体免疫的某些优点,能克服由非复制性抗原所诱导的细胞免疫效果较低等难题,并且不用担心病毒的减毒作用等问题。因而,即使没有有效的佐剂,这种疫苗也能诱导强的细胞免疫。
目前,研究得最多的HSVDNA疫苗是HSV-2gD疫苗以及gBDNA疫苗。豚鼠生殖器疱疹动物模型实验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这2种疫苗的免疫原性强,不但能预防HSV原发感染、明显减少病毒在阴道内的复制,而且能减少病毒的潜伏感染,并且临床复发率也明显降低[21]。x
本篇文章来源于|/
原文链接:/html/yaoxue/20090203/27830.html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分子克隆技术的发展,人们研制HSVDNA疫苗的技术越来越多,思路也越来越广。现将近年来HSVDNA疫苗研制的进展分述如下:
多效价DNA疫苗的研制:Hyung[22]等构建了HSV-2gB2、HSV-2gD2以及HSV-2gB2:gD2三种DNA疫苗,比较了它们的免疫原性和保护作用。结果显示:HSV-2gB2:gD2DNA疫苗诱发的中和抗体滴度明显高于gB2及gD2组的抗体滴度。并且此二价DNA疫苗对HSV致死剂量攻击的保护作用也比单用gB或gDDNA疫苗效果要好。同时,它所诱导的CTL细胞毒性效应也比其余2种单效价疫苗要强。
重组质粒DNA疫苗的研制:细菌来源的质粒DNA含有大量非甲基化的以CpG为核心的核苷酸序列,这些核苷酸序列能通过多种途径活化细胞因子如:γ-干扰素、IL-l2、IL-18等。Domingo[23]等将编码HSV-2gB、gD两种蛋白的序列嵌合于质粒DNA后,免疫BALB/c鼠,发现小鼠分泌的γ-干扰素的水平增加,并且生存时间比单独用gB或gD编码序列与质粒共构建的DNA疫苗来免疫小鼠的生存时间更长。这些结果提示了使用质粒DNA编码HSV蛋白质嵌合序列以制成DNA疫苗的效果比质粒编码单个蛋白质序列制成的DNA疫苗效果好。利用这种方法,未来我们有望能研制出多价DNA疫苗以抗HSV感染,并为防治其它病原体的感染开辟新的途径。Sara[24]等设计了一种HSV-2gDDNA疫苗,使用CPG-寡聚脱氧核苷酸即(CPGODN)作为该疫苗的佐剂以增强其免疫原性,免疫C57Bl/6鼠。结果发现该疫苗诱发了较强的抗HSV感染的免疫反应。并且小鼠体内IgG2c的水平较高,而IgG2c在C57Bl/6鼠体内是一种Th1型免疫反应的指示剂。并观察到多种细胞因子如γ-干扰素、IL-2、IL-4等在体内高水平地表达。
细胞因子为佐剂的DNA疫苗研制:SLee[25]等选择了包括能编码γ-干扰素的T细胞、NK细胞以及IgG2a同型免疫球蛋白在内的细胞因子基因与质粒DNA共同接种动物。结果表明,该疫苗能提高机体体液免疫以及T细胞的免疫应答,并能降低小鼠HSV感染的发病率。而对细胞因子作为DNA疫苗佐剂的作用效果进行分析时发现,IL-18的作用效果优于IL-12,且系统接种效果优于黏膜接种效果。同时,用该疫苗免疫IFN-γ-/-鼠后,该鼠对于病毒的攻击仍然较为敏感。这表明了疫苗的保护作用主要来自于其诱导产生的γ-干扰素。而γ-干扰素抗HSV感染的作用主要来自于CD4+T细胞和CD8+T细胞。在HSV抗原和抗原递呈细胞的共同刺激下,这两种细胞均产生大量的γ-干扰素[20,26]。以上结果表明,联合使用能编码细胞因子的DNA,其预期效果较为理想,开发前景较好。
黏附分子LFA-3为佐剂的DNA疫苗研制:T细胞表面的黏附分子如CD2能识别抗原递呈细胞表面的细胞间黏附分子LFA-3。Jeong[27]等将LFA-3的cDNA与gD质粒共接种于小鼠体内,观察该疫苗的免疫调节作用以及抗HSV-2感染的保护作用。结果发现,该疫苗能提高血清中gD特异性的IgG水平。此外,LFA-3还可以使Th细胞的增殖反应提高,并且使脾细胞产生IL-2、γ-干扰素、IL-4、IL-10的数量增多。当用HSV致死剂量攻击小鼠后再使用该疫苗,能明显提高动物的生存率。该研究表明,黏附分子LFA-3能调控HSV感染鼠的抗原特异性免疫应答,这种调控作用是通过诱导CD4+Th1T细胞亚群增殖反应来实现的。
CCR7配体为佐剂的DNA疫苗研制:CCR7配体SLC和ELC,近年来被认为是在二级淋巴组织中建立功能性细胞微环境以启动免疫反应的关键分子。Eo[28]等把编码gB以及CCR7配体的质粒DNA通过系统给药和黏膜给药两个途径免疫BALB/c鼠,以观察不同给药途径的免疫效果。系统性地同时给予CCR7两种配体,可以提高血清中gB特异性的IgG水平,而阴道以及皮肤黏膜IgA的水平并无明显改变。与此相反的是,通过黏膜免疫可以显著提高黏膜IgA水平,而不影响血清IgG水平。同时,CCR7配体还能提高T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尤其令人感兴趣的是,SLC能使脾产生Th1型细胞因子(如IL-4以及γ-干扰素)的数量增多;而ELC能使脾产生Th-1型和Th2的细胞因子(如IL-4)的数量增多(P均<0.05)。此外,共接种CCR7配体疫苗后,研究者观察到鼠二级淋巴组织中树突状细胞的数量明显增加。这些结果显示出,在核酸疫苗抗细胞感染以及抗癌治疗中,CCR7配体可能是一种有用的佐剂。
由此看出,DNA疫苗抗感染作用较强,抑毒作用明显,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
综上所述,尽管从20世纪20年代起,人们就已经开始研制HSV疫苗,但由于HSV感染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而且涉及到病毒的免疫逃逸等分子机制,导致体内的病毒不能彻底清除,潜伏在感觉神经节的病毒随时可被激活,从而成为临床上比较棘手的问题。目前所获得的HSV疫苗并不能完全阻止HSV感染,但对控制原发感染和复发感染有一定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能降低疾病传播的危险性。大量实验表明,抗HSV感染需要机体的体液免疫、细胞免疫、黏膜免疫的参与。相信随着人们对HSV致病机制、病毒免疫逃逸的分子机制等进一步阐明,人们将能研制出有效的针对持续性HSV感染的预防性疫苗和治疗性疫苗,并为其它疱疹病毒疾病的治疗开辟新的途径。
【参考文献】
[1]STANBERRYLR.Clinicaltrialsofprophylacticandtherapeuticherpessimplexvirusvaccines[J].Herpes,2004,11(16):1A–9A.
[2]AURELIANL.Herpessimplexvirustype2vaccines:newgroundforoptimism[J].ClinDiagnLabImmunol,2004,11(4):37–45.
[3]STANBERRYLR,CUNNINGHAMAL,MINDELA,etal.Prospectsforcontrolofherpessimplexvirusdiseasethroughimmunization[J].ClinInfectDis,2000,30(3):549-566.
[4]MEIGNIERB,LONGNECKERR,ROIZMANB.InvivobehaviorofgeneticallyengineeredherpessimplexvirusesR7017andR7020:constructionandevaluationinrodents[J].InfectDis,1988,158(60):2-13.
[5]MEIGNIERB,MARTINB,WHITLEYRJ,etal.InvivobehaviorofgeneticallyengineeredherpessimplexvirusesR7017andR7020.II.Studiesinimmunocompetentandimmunosuppressedowlmonkeys(aotustrivirgatus)[J].InfectDis,1990,162(3):13-21.
[6]PRICHARDMN,RAVIK,WINTHROPT,etal.EvaluationofAD472,aliveattenuatedrecombinantherpessimplexvirustype2vaccineinguineapigs[J].Vaccine,2005,(23):5424–5431.
[7]WACHSMANM,KULKAM,etal.Agrowthandlatencycompromisedherpessimplexvirustype2mutant(ICP10PK)hasprophylacticandtherapeuticprotectiveactivityinguineapigs[J].Vaccine,2001,(19):1879–1890.
[8]GYOTOKUT,ONOF,AURELIANL,etal.DevelopmentofHSV-specificCD4+Th1responsesandCD8+cytotoxicTlymphocyteswithantiviralactivitybyvaccinationwiththeHSV-2mutantICP10PK[J].Vaccine,2002,(20):2796-2807.
[9]SPEARPG,LONGNECKERR.Herpesvirusentry:anupdate[J].Virol,2003,77(19):10179-10185.
[10]BOURNEN,BRAVOFJ,FRANCOTTEM,etal.Herpessimplexvirus(HSV)type2glycoproteinDsubunitvaccinesandprotectionagainstgenitalHSV-1orHSV-2diseaseinguineapigs[J].InfectDis,2003,187(4):542–549.
[11]STANBERRYLR,SPRUANCESL,CUNNINGHAMAL,etal.Glycoprotein2D2adjuvantvaccinetopreventgenitalherpes[J].NEnglJMed,2002,347(21):1652-1661.
[12]ROBERTOM,ANNAB,RAFAELAA,etal.ImmunotherapeuticactivityofarecombinantcombinedgB–gD–gEvaccineagainstrecurrentHSV-2infectionsinaguineapigmodel[J].Vaccine,2005,(23):865–872.
[13]KOELLEDM,COREYL.Recentprogressinherpessimpleximmunobiologyandvaccineresearch[J].ClinMicrobiol,2003,16(1):96–113.
[14]GALLICHANWS,JOHNSONDC,GRAHAMFL,etal.MucosalimmunityandprotectionafterintranasalimmunizationwithrecombinantadenovirusexpressingherpessimplexvirusglycoproteinB[J].InfectDis,1993,168(62):2-9.
[15]HIGGINSTJ,HEROLDKM,ARNOLDRL,etal.PlasmidDNA-expressedsecretedandnonsecretedformsofherpessimplexvirusglycoproteinD2inducedifferenttypesofimmuneresponses[J].InfectDis,2000,182(13):11–20.
[16]CLEMENTAM,FALKOS,ROBINP,etal.DNAimmunizationwithaherpessimplexvirus2bacterialartificialchromosome[J].Virology,2004,(318):420–428.
[17]DACOSTAXJ,MORRISONLA,parisonofdifferentformsofherpessimplexreplication-defectivemutantvirusesasvaccinesinamousemodelofHSV-2genitalinfection[J].Virology,2001,288(2):256–263.
[18]GUYDEB,MAURICIOVC,TERRIW,etal.Arandomizedcontrolledtrialofareplicationdefective(gHdeletion)herpessimplexvirusvaccineforthetreatmentofrecurrentgenitalherpesamongimmunocompetentsubjects[J].Vaccine,2006(24):914–920.
[19]HARANDIAM,ERIKSSONK,HOLMGRENJ.AprotectiveroleoflocallyadministeredimmunostimulatoryCpGoligodeoxynucleotideinamousemodelofgenitalherpesinfection[J].Virol,2003(77):953-962.
[20]KOELLEDM,COREYL.Recentprogressinherpessimpleximmunobiologyandvaccineresearch[J].ClinMicrobiol,2003,16(1):96–113.
[21]BOURNEN,STANBERRYLR,BERNSTEINDI,etal.DNAimmunizationagainstexperimentalgenitalherpessimplexvirusinfection[J].InfectDis,1996,173(800):7.
[22]HYUNGHL,SOUNGCC,DONGJJ,etal.ImmunizationwithcombinedHSV-2glycoproteinsB2:D2GenDNAs:protectionagainstlethalintravaginalchallengesinmice[J].VirusGens,2002,25(2):179-188.
[23]DOMINGOC,GADEAI,PARDEIROM,etal.ImmunologicalpropertiesofaDNAplasmidencodingachimericproteinofherpessimplexvirustype2glycoproteinBandglycoproteinD[J].Vaccine,2003,(21):3565–3574.
[24]SARAT,AGNETHAJ.CpGoligodeoxynucleotideaugmentsHSV-2glycoproteinDDNAvaccineefficacytogenerateThelper1responseandsubsequentprotectionagainstprimarygenitalherpesinfectioninmicejournalofreproductive[J].Immunology,2005,68:53–69.
[25]LEES,MALGORZATAG,SEONGKE,etal.InfluenceofDNAencodingcytokinesonsystemicandmucosalimmunityfollowinggeneticvaccinationagainstherpessimplexvirus[J].MicrobesandInfection,2003(5):571–578.
[26]KRIKSSONK,BELLNERL,GORANDERS,etal.CD4+Tcellresponsestoherpessimplexvirustype2(HSV-2)glycoproteinGaretypespecificanddifferinsymptomaticandasymptomaticHSV-2infectedindividuals[J].GenVirol,2004,85:2139–2147.
关键词:小反刍兽疫;病毒;疫苗
中图分类号:S85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4)07-0063-02
收稿日期:2014-06-14
作者简介:卯 岭(1988-),男,贵州威宁人,助理兽医师,主要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小反刍兽疫(Pestedes petits ruminants,PPR) 俗称羊瘟,是由小反当兽疫病毒Pestedes petits ruminantsvirus,PPRV)引起的一种急性病毒性传染病,主要感染小反刍动物,以发热、口炎、腹泻、肺炎为特征[1]。羊高度易感,牛、猪等动物也可以感染带毒,野生动物偶有发生。该病具有高发病率和死亡率,对畜牧业构成严重的威胁。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A类传染病,在我国列为一类动物疫病。
1 病原学研究
1.1 病毒的生物学特性
小反刍兽疫病毒(PPRV)属于副粘病毒科(Paramyxoviridae)麻疹病毒属,该病毒属于囊膜病毒,病毒颗粒外被厚约8.5~14.5 nm的囊膜,囊膜上有两种纤突糖蛋白。病毒核衣壳由白(N)和磷蛋白(P)组成,呈螺旋对称,螺旋直径约为18 nm,螺距为5~6 nm,总长度约为1 000 nm。另外还有囊膜基质蛋白(M)、纤突糖蛋白(F)和H蛋白[2]。PPRV可以在MDBK、BHK21、Vero细胞上繁殖,同时也可以在山羊或绵羊的胎肾、人羊膜、犊牛肾和猴肾的原代或传代细胞上生长繁殖,并且会出现细胞病变(CPE),一般会在接种细胞后1~2周才会看到病变。
1.2 病毒分子生物学特性
PPRV的基因组为不分节段的单股负链RNA, 分别编码 6 种结构蛋白和 2 种非结构蛋白,依次是核衣壳蛋白(N)、磷蛋白(P)、基质蛋白(M)、融合蛋白(F)、血凝素蛋白(HN)、大蛋白(L)和 C、V 非结构蛋白。
N 蛋白由 N 基因含有的惟一1个开放阅读框编码的 525 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分子质量大小约为 57.7 kU,在病毒中含量最高,是核衣壳的主要组成蛋白。N蛋白有4个主要的区域:氨基末段和蛋白中部I、Ⅲ的保守区以及易变异的Ⅱ区、Ⅳ区(C端)。N蛋白的主要作用是保护病毒RNA免受核糖核酸酶I的破坏,与RNA结合作为病毒转录的模板,被认为在病毒的复制和转录中起主要的作用[3]。
P 基因含有 3 个开放阅读框,编码的蛋白分子质量约为 54.9 kU,含有 509 个氨基酸, 它能与 N 和 L 蛋白连接,作为分子伴侣使 N 蛋白保持可溶状态与 RNA 相连,同时是转录复合物的辅助因子。由于 P 蛋白属于酸性蛋白并且具有较多的苏氨酸和丝氨酸,能为转录后磷酸化提供较多的潜在位点,而这种磷酸化作用能增加整个分子的负电荷和分子大小,因此会造成 P 蛋白在聚丙烯凝胶电泳中的异常迁移。
M 蛋白位于病毒囊膜的内侧,序列具有高度的保守性,分子质量约为 38 kU。M 蛋白在成熟病毒粒子从细胞内释放的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病毒缺失 M蛋白后就失去了感染细胞的能力。有研究表明 M 蛋白是以蛋白中部的 C 端和病毒囊膜相结合的.
F 蛋白又称融合蛋白,是病毒表面的一种糖蛋白,属于一型糖蛋白,含有 546个氨基酸,分子质量约为 59.31 Ku。F 蛋白能够诱导细胞病变,导致细胞产生溶血素、细胞融合和启动病毒感染,决定病毒感染的成功与否。
H 蛋白又称吸附蛋白,是 PPRV 表面的另一种糖蛋白,由 609 个氨基酸组成,分子质量为 70 Ku,是最不保守的蛋白。H 蛋白具有血凝素,含有 T 细胞决定簇,与宿主细胞的特异性有关。
L 蛋白主要是通过 P 蛋白与病毒的转录、复制模板复合体 N-RNA 相互作用,从而构成白复合体,用来形成病毒的mRNA。
C 和 V的形成是由于 P 基因的阅读框经移码后造成的非结构蛋白。C 蛋白是最小的蛋白,V 蛋白可在干扰素通路和转录过程中发挥作用。
1.3 病毒致病机理
该病毒先通过口、咽上呼吸道上皮或扁桃体进入体内,在局部淋巴结增殖,减弱淋巴细胞的免疫力,进而扩散到淋巴组织中,之后经血液循环到达全身各处淋巴结、肠黏膜、呼吸道黏膜 ,导致淋巴组织坏死,免疫功能下降,最终引起继发感染和支气管肺炎。病毒粒子在 H 和 F 蛋白的协助下将核衣壳注入靶细胞,最终使病毒粒子与靶细胞融合。在病毒复制过程中需要多种聚合酶和复制酶,这些复制酶对病毒自身的 L 蛋白或其他多种新的蛋白有依赖作用,同时病毒的复制过程还包括 mRNA翻译病毒多肽或蛋白的过程[4]。
2 小反当兽疫疫苗研究进展
目前该病尚无有效治疗方法,发现病例应严密封锁疫区,扑杀患畜,隔离消毒。对PPR的控制主要依靠疫苗,现有疫苗及免疫方法很多,效果差异也很大。
2.1 牛瘟弱毒疫苗
由于 PPRV 和牛瘟病毒(RPV) 之间的抗原相关性很强[5],可用牛瘟 (RP) 组织培养的弱毒疫苗对绵羊、山羊进行免疫,产生的抗 RP 抗体能够很好的抵抗 PPR 野毒株的攻击,但是这种方法不利于全球牛瘟消灭计划的实施。其主要缺点是:免疫动物仅产生抗 RPV 的中和抗体,而没有抗 PPRV 的中和抗体。RPV和 PPRV H 基因序列分析表明,两种病毒 H 蛋白氨基酸的同源性不足 60%,而相对比较保守的 F 蛋白同源性为 80%。因此,RPV 弱毒疫苗抗 PPR 的保护作用,可能由 F 蛋白提供,而该蛋白主要诱导细胞免疫应答。此外,RPV 弱毒疫苗免疫动物,用 PPRV 攻击感染后,抗 PPRV 中和抗体呈升高态势。这表明 PPRV 在免疫动物体内有短暂的复制过程,存在散毒可能性。
2.2 PPRV 弱毒疫苗
通过 Vero 细胞的连续传代,成功研制了 Nigeria 75/1 PPR弱毒疫苗,该苗无任何副作用。由于 PPRV 对热高度敏感,致使 Nigeria 75/1 疫苗的稳定性很差,不利于基层的运输和使用。
2.3 PPR 灭活疫苗
用感染山羊的病理组织可制备同源的PPR灭活疫苗。但是,甲醛灭活的疫苗效果不佳,而用氯仿灭活制备的疫苗免疫山羊后血清抗体可以持续8个月。
2.4 重组亚单位疫苗
利用疹病毒属的表面糖蛋白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重组杆状病毒表达的 HN 蛋白能刺激机体产生体液和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产生的抗体能中和 PPRV 和 RPV。国外学者在大肠杆菌中分别过表达了 PPRV 和 RPV的 N 蛋白,在无病毒 RNA 存在的情况下,能装配成类似于病毒的核衣壳。纯化的重组病毒核衣壳单剂量、无佐剂时即可诱导小鼠产生很强的抗原特异性 CTL免疫应答,而且 PPRV 和 RPV 间可交叉反应。
2.5 嵌合体疫苗
应用反向遗传技术制备RP/PPRV嵌合体疫苗,即用PPRV的糖蛋白基因替代RPV疫苗表面相应的糖蛋白基因。这种疫苗不仅对PPRV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而且免疫动物血清中无特异的RP病毒ELISA抗体。
2.6 活载体疫苗
国外学者将 PPRV 的 F 基因插入羊痘病毒的 TK 基因编码区,构建了重组羊痘病毒疫苗 recCapPPR/F,该重组病毒可抵抗 PPRV 强毒的攻击感染,同时也能预防羊痘病毒的感染。重组羊痘活载体疫苗应是小反刍兽疫疫苗新的发展方向。
2.7 RNA 干涉技术
通过合成的小干扰 RNA(siRNA)作用于 N 蛋白基因的两个区,导致病毒复制减少了 80%以上,通过实时定量 PCR 检测病毒 RNA、流式细胞仪测定病毒蛋白的产生、CPE 评价病毒粒子的产生和测定病毒滴度评价 siRNA 对PPRV 复制的影响,证明 siRNA 分子有发展为 PPRV 和 RPV 治疗剂的潜力[5]。
3 小结
PPRV 主要感染山羊和绵羊等小反刍兽,但是不同品种的羊敏感性有显著差别。山羊比绵羊更易感,幼龄动物易感性较高,哺乳期的动物抵抗力较强。另外,猪和牛也可以感染 PPRV,但通常无临床症状,也不能够将其传染给其他动物。一直以来小反刍兽疫的防治问题都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目前,我国的羊群的疫情监测及防治技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很多疫苗和标准化试剂盒还是沿用国外产品,因此要求加强对PPR免疫机理和PPR疫苗的研究工作,加强PPR的防治与疫情监测技术的研究工作,开发出安全、有效、实用的疫苗及建立快速标准化检测手段显得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1] 印春生,支海兵.小反刍兽疫研究进展[J].中国兽药杂志,2007,41(8):22.
[2] 刘玉洪,徐自忠,花群义,等.小反刍兽疫病毒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J].动物医学进展,2006,27(12): 1-6.
[3] 井 波,赵玉军,袁 远.小反当兽疫病毒研究进展[J].畜牧与兽医,2004,36(6): 40-43.
关键词:动物咬伤者 狂犬病 护理分析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2-0141-01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毒所致的人和动物都可能罹患的急性传染病,狂犬病一旦发生,因为临床上还没有非常有效的治疗手段,死亡率几乎可以接近100%,是目前世界上死亡率最高的一种疾病[1]。近几年,由于养狗及家养宠物的数量逐渐增多还有对犬和猫等宠物的管理还不够严格,而且我们国家对防治狂犬病的知识普及还不够,导致我国这五年来狂犬病的发病率连续上升。根据卫生部的相关资料统计,直至2003年因狂犬病而死的病死率已经位居其他传染病的首位[2]。为了研究护理处置在预防狂犬病发生中的重要作用,我们对这些年在使动物咬伤者不发生狂犬病的护理经验做了相应的总结,现将相应的护理分析概括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6年至2011年7月来我院接种门诊就诊的1150例动物咬伤者,1150例动物咬伤者中男性610例,女性540例;各年龄组均有,年龄最小的4岁,最大的76岁,高发的年龄组为65岁以上和18岁以下,共占70%。
1.2 方法。
1.2.1 伤口处理。
对伤口进行及时彻底的清洗是预防狂犬病发生的重要手段。被动物咬伤后,不管多小多浅的伤口,都有感染狂犬病的可能性,同时也可能被破伤风病毒感染,而且伤口容易化脓,为了预防感染且减少对毒物的吸收必须做到以下的处理:第一,立即挤压伤口将带毒液的污血排出体外或者可以用火罐将污血拔出,但是绝对不可以用嘴去接触污血,否则容易发生第二次感染;第二,用1%的新洁乐或者20%的肥皂水对伤口进行彻底的清洗,再用清水洗净,而且清洗时间不得少于15 min,接着用2%-3%的碘酒或者75%的酒精对伤口局部进行消毒;第三,局部的伤口原则上是不需要缝合、包扎的,也不需要涂抹软膏和粉剂,这样有利于伤口的排毒。对于伤及大血管的重症患者则需要严密监测伤口的出血以及局部的血液循环和感觉等情况。同时严密监测生命体征的变化(包括患者的意识、脉搏、呼吸、体温、贫血征象、血压、尿量、用药以及吸氧等),并做好详尽的观察记录,同时进行对症处理。若伤到大血管,在包扎缝合的时候,需要以不影响引流,且必须保证充分的清洗和消毒,在伤口的底部和周围用狂犬病的免疫血清或者免疫球蛋白做浸润注射,经过以上的处理后就可以进行稀疏缝合了;第四,如果四肢肿胀可以将患肢抬高,在进行每项护理和治疗时,必须保证动作轻柔、准确,以防止粗暴的动作加重或者引起患者的疼痛,同时要注意预防细菌及破伤风的感染,必要时可以加用抗生素和破伤风毒素。
1.2.2 疫苗接种。
狂犬病疫苗含有一定的灭活的狂犬病病毒,可以刺激人体产生抵抗狂犬病病毒的免疫力从而达到预防狂犬病的目的。而且狂犬病疫苗可用于任何人群,包括妊娠期、哺乳期的女性、新生儿、婴儿、儿童、老年人以及同时患有其他疾病的病人等都可以接种狂犬病疫苗。同时不管伤人的动物是不是狂犬病动物,都应该尽早接种狂犬病疫苗。
对于狂犬病疫苗的接种,每次接种都要变换部位,将疫苗充分的摇匀且需要缓慢的注射,可以防止发生局部的注射反应。为了预防动物咬伤者忘记接种的日期,护理人员可以在留存的接种记录单上记下病人的联系方式,督促伤者将疫苗的接种全程足量按时完成。我们在1150例动物咬伤者的接种过程当中没有一例漏种现象出现。
1.2.3 心理护理。
有许多患者因为知识的缺乏,对狂犬病的认识还不够加之对经济问题的担心,容易产生情绪焦虑和恐惧心态,产生情绪焦虑者占67.4%,因为在近年来狂犬病例逐年上升,而且死亡率较高,使人们在被咬伤后产生明显的恐惧感,致使患者精神不振,心跳加速,食欲不振,睡眠不好者占41.8%[3]。针对这种心理方面的障碍,我们需要及时介绍狂犬病疫苗的防治知识,加强患者对狂犬病疫苗的正确认识,将患者的顾虑情绪彻底的消除。使患者以最好的心理状态来接受和配合治疗,以取得最好的疗效。
1.2.4 饮食护理。
患者在免疫接种期间,应该清淡饮食,不能喝浓茶、咖啡、酒等具有刺激性的食物以及免疫抑制剂等药物以预防影响免疫应答或者引起注射反应,同时向患者解释影响免疫应答的后果,使患者自觉接受合理的饮食。
另外,我们还加强了狂犬病相关知识的宣教,用通俗易懂的话语向病人的家属说明狂犬病的传染源、传播途径、治疗措施、预后以及进行自身防护的办法,使患者的家属了解只要预防措施到位,就不会患狂犬病,同时使他们了解,他们的态度会直接影响病人的态度,同时影响治疗效果。患者家属在治疗期间也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2 结果
通过以上一系列的严格的护理处置,这1150例来我院就诊的动物咬伤者均未发生狂犬病,可见合理严格的护理处置对预防动物咬伤者发生狂犬病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3 讨论
众所周知,狂犬病是一种可以预防但是不能治疗的疾病。从预防的角度来说,保护易感人群和控制传染源在狂犬病的防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那么护理人员的干预作用就不可忽视,从社区到临床,她们扮演着宣传者、督促者、咨询者等身份,对养犬密度大的农村和高危人群,开展预防及宣传,普及狂犬病的相关知识,大大的降低了狂犬病的发病率[4]。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以及结合大量的文献报道,我们对狂犬病的发病原因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得出凡是经过彻底的清洗并且及时足量全程接种过合格的狂犬疫苗的动物咬伤者都未发生狂犬病,暴露后处理方式不合理和没有接受规范的疫苗接种是免疫失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通过以上的研究证明:全面的规范的护理处置,完全可以杜绝狂犬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顾卫红.狂犬病暴露后的护理及处置[J].中外医疗,2008,36:146
[2] 李芳美.狂犬病的预防护理[J].实用预防医学,2010,17(6):1232-1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