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战略人才培养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人才培养培养模式改革;人才培养方案;高校
一、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战略意义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高等教育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全面实施高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优化结构、办出特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校要贯彻落实国家高等教育方针政策,需要树立求变创新意识,持续不断的改革,以求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而这种变革不是全国整齐划一的模式,各大高校要结合自身地域优势,发挥本校传统学科优势,办出特色。各高校推动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的关键在各校制订的人才培养方案。因此,在国家新的教育政策指导下,各高校积极主动的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贯彻教育思想、落实高等教育方针政策。本文以广东省华南农业大学为例,阐述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原则,以及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过程中突出自身特色具体做法。
二、修订的原则
鉴于人才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意义,在修订的过程中务必把握好以下几个原则:
1、准确定位
学校发展定位指:学校结合自身特色和地域经济社会发展特征,制定学校发展总体战略目标,根据总体战略目标给学校人才培养准确定位,然后各专业在学校人才培养目标指导下制订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比如,华南农业大学的总体发展目标是建设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为实现此目标,对培养人才的定位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研究型、应用型和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结合地域特征,构建符合学校特点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新农村建设需要新时期人才。
2、统筹协调
首先,学校根据战略发展目标,统筹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确保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学校战略目标一致。因高等教育规模扩大,学校为节约办学成本,提高办学效益,校级公共基础课需要由学校在总体目标的指导下,提供不同课型的公共基础课供不同学科专业来选择,还包括,学分设置、课程设置等方面也要由学校设置统一的规范。其次,因大多学校都是多学科、综合性大学,经常出现各专业课程交叉现象,需要学校统一协调。比如,校级公共平台课程,学校必须统一协调,在最高学分限定的情况下,如何分配专业课程和通识教育课程之间的学分,就必须有学校组织协调,共同寻求平衡点。华南农业大学统一要求每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由五部分构成,分别是:通识教育课程、基础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实践教学课程和就业创业教育。对于通识教育课程,比如英语、政治课程国家有统一规定,文科公共选修课和理科公共选修课程的学分分配需要学校统一设定;对于基础教育课程的协调工作量比较大,比如数理化课程,不同专业对知识深度和广度需求不同,学校要组织开课单位设置不同的课型供不同专业选择,同时也在原则上要求本校的一级学科需要选择的类型。
3、循序渐进
按照步骤循序渐进的完成,首先学校制定统一的指导思想和设置原则,第二步是,校级、院级和专业平台课程的协调工作,第三步是,各专业在以上条件之下设置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A校首先是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性意见, 广泛征求各教学单位意见,交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讨论通过。然后,召开教学单位会议,在国家既定教育方针政策指导下,协商英语、政治的学分、学时分配等问题,协商完成之后。交给各学院、各专业在以上商定结果的前提之下制订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按期交到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审核。最后,学校审核主要两个方面:一是,确保各专业遵照前期协调确定的结果,设置专业培养方案,包括校级平台课课型、总学时、总学分等;二是,形式审核,按照学校要求的格式统一排版,便于统一印刷和以后的教务管理。
4、动态管理
我国教育的目的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人民教育需求发生变化,知识体系也在不断更新。因此人才培养方案也不可能一劳永逸,要在相对稳定的前提下保持更新,建立人才培养方案动态管理机制。一般情况下,一届学生之后要对人才培养方案大修一次。
华南农业大学规定,人才培养方案是每4年进行一次大的修订,然后是对实施中的培养方案,发现有不合适的问题,每间隔2年可以对其进行适当调整和修改。
三、突出特色的举措
1、课程设置层次合理
以“三级平台+模块”的课程设置体系。自2001年开始,华南农业大学校按照现代教育理念和高素质人才培养的的要求,构建了“三级平台+模块”的人才培养方案;所谓三级指:全校统一设置通识教育平台,包括公共课的实验课程进行整合,设立公共基础课实验教学中心,便于全校保持一致,提高课程管理的效率,比如英语、政治、文科类全校选修课和理科类全校选修课;第二个平台就是,按照一级学科分类,设置大类基础课程,考虑到二级学科的特点,个别同一学科门类下的二级学科差异较大,二级平台课每门课程又设置不同课型,供不同二级学科选择,比如,大学数学,在该校设置4种课型,难度较大的两个课型供理工科和数学要求较高的学科,两个难度较小的课型供文学、管理学科和数学要求不高的学科选择。第三个平台是,各二级学科设置本学科必修课程,供本学科下面的几个专业学习。模块是指,每个专业把课程性质相同专业课程组成一个模块,要求学生在每个模块选求一定量的课程。
2、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首先,给拔尖创新人才搭建平台。华南农业大学以优势学科为依托,创设丁颖实验班。设置丁颖实验的教育理念是,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创新教育为核心,坚持“重素质,夯基础,强能力,扬个性”的育人理念;培养目标是:依托优势专业加强科研训练和实践环节,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自2008年起开设了经济管理类、植物科学类、动物科学类三个“丁颖实验班”,旨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在培养过程中实行“六个专门”:制定专门的培养方案、专门安排高水平的教师授课、专门安排实验室、专门安排教室、专门组织实践教学、专门安排指导教师 。在低年级阶段进行小班教学,夯实基础,强化通识,实行导师制,学生参与导师课题和科研训练;高年级专业阶段,由学生自主选择专业,根据前期对导师熟悉情况和个人学习兴趣爱好,正式选择导师,加强实践教学与科研训练。
其次,给有创新意识的学生提供成长空间。华南农业大学于2007年启动了“红满堂计划”。实施“红满堂计划”,有针对性地选拔具有研究和创新能力的优秀本科生,进行重点培养,促使拔尖人才脱颖而出。为了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培养要求,每年在高年级学生中遴选200名优秀学生,每学年给每个学生1000元资助。并为每位学生配备指导教师,由学生和导师共同商定培养方案,实施个性化培养,结合其个人特长,给每位学生安排一项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在导师指导下加强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实行优生优培。学校为进入“红满堂计划”的学生提供跨专业、推荐读研方面有一定的优惠政策。然后对立进入“红满堂计划”的项目中期检查,合格的颁发荣誉证书。
3、密切联系社会需求、重视实践能力培养
结合珠江三角洲地区市场经济发展比较完善的特点,设置“就业与创业”教育环节,提高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能力。针对不同专业,在大学四年连续实施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创业教育,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华南农业大学在2009年人才培养方案中,专门设立了“就业与创业”教育环节,共6个学分,3个学分是学校统和学院开设的理论课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素养提升与就业指导》《创业教育讲座》,将课堂教学与创业创新实践相结合;另外3个学分是学生创新与创业实践性活动。
四、小结
培养方案是落实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施蓝本,因此人才培养方案直接决定着一所学校人才培改革的成功与否。本文以广东省华南农业大学为例,制订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应该主意的四个原则,即:准确定位、统筹协调、循序渐进和动态管理。学校应该结合本校实际,制订本校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A校地处改革开放前沿的广州市,课程设置和管理上结合本校实际,实施“三级平台+模块”的课程设置方式,通过“丁颖实验班”、“红满堂计划”以及学生创新竞赛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尤其是结合珠江三角洲地区市场机制比较完善的特点,重视学生就业创业教育和实践。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 人才需求 人才培养
一、唐山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及人才需求分析
(一)唐山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装备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由9.7%提高到20%。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6.7%。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从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由此可见,唐山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态势良好。
唐山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初具规模,具体发展如下:以2014年的数据为例:①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105家企业,创造产值27亿元,涉及电子元器件、软件等行业;②节能环保产业:22家企业,年产值11.2亿元,发展稳健,已经发展成为行业龙头企业;③新能源产业:11家企业,年产值27.6亿元,规模不断扩大;④生物医药产业:目前有39家企业,年产值是18.7亿元;⑤高端装备制造业:2014年拥有244家企业,创造产值232.95亿元,具有代表性的企业有开城集团、唐山轨道客车公司等等;⑥新材料产业:目前拥有195家企业,年产值58.6亿元,主要以唐山君业耐火保温材料有限公司为首,涉及耐火材料、建材及化工产业。
(二)唐山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需求现状分析
为响应中央号召,淘汰落后产能,开发新能源,唐山近年来进行产业结构升级。传统产业如钢铁、冶金、煤炭、建筑建材、机械设备等领域出现人才需求下滑;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生物制药、软件开发、海水淡化、环保公测、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人才的需求进一步增加。其中,随着唐山市农业科技园、农业示范基地等重点建设项目的开发建设,急需一批懂得种植、养殖方面的农业专家;从行业来看,教育、文化、卫生、商贸服务和现代物流等服务业对人才的需求仍然很大,这样看来,供需矛盾还会继续增大。需要政府更好地协调好市场和人才需求的关系
唐山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已经不能满足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要求,高职院校应该如何调整自身人才培养模式:更新教育理念、调整专业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显得尤为重要。
二、唐山战略性新兴产业背景下高职人才培养面临主要问题
(一)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同战略性新兴产业结合程度不够
在人才培养课程设置中,唐山市职业院校开设九十多个专业,主要专业有农学、园艺、林果、畜牧、农机、能源、冶金、轧钢、数控技术、机电一体化、建筑、纺织、化工、机械、服装、计算机、汽车维修、家电维修等专业。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结合不够密切,大多同传统产业相对接,而从高技术产业角度的创新课程太少,忽略了社会经济的现实需求,这就不可避免地导致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
(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难以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际需求
部分唐山高职院校由于“实训条件”限制,“双师资格”的教师数量不够,导致实训课程开设不足,学生学习仅仅局限于理论知识,缺乏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部分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式上面缺乏各个行业间的有效合作,导致高等职业教育与生产实践相脱轨。可见,高职教育中的技术性、实践性在削弱,而学术性和理论性在加强,导致人才培养与社会实践相脱节。
三、唐山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建设的实施对策
(一)进一步完善课程设置
结合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需求特点,优化专业结构,拓宽专业基础,新设一些创新学科,比如唐山职业技术学院的动车组技术专业,面向新能源、新材料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疏导人才。调整和优化课程体系,突出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结合,加强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的结合,进一步加强基础学科,并配置相应新兴学科,积极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创立在线课程,运用多种教学模式,培养社会需要的战略性新兴人才。
(二)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中,应该切合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战略需求,结合行业、产业、企业发展的多种需求,采用多种模式相结合的方式培养人才。着眼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特点,可以邀请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相关专家,专业的骨干教师,教育专家等组织在一起商讨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保证制定方案的创新性、可操作性和实用性。经过专业的委员会商讨出来的结果基础上,制定相关的课程体系,实现培养方案的动态调整。
参考文献:
关键词:铁道工程技术专业;职业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研究
一、研究背景
在2015年的博鳌亚洲论坛上提出“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随后将此发展战略上升到国家地区经济发展战略高度。“一带一路”战略为沿线国家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了相当大的发展机遇,也对基础设施建设、对外贸易及国际形势发展等领域的人才提出更多的需求。因此我国高职院校对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需要满足新的要求,针对不同的专业建立相应的人才培养机制,基于不同的发展战略需求,提出有效的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机制方案,以便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人才支撑。实施职业教育国际化合作交流是将实践人才推向国际的重要方式,“一带一路”战略进一步推进了职业教育国际化。
二、理论依据
从理论角度观察,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化活动尽管类型全面丰富,但是多是以国外经验与成果引进形式出现,输出国内的相对较少,国外认可度不多。因此需要深入职业教育国际化内涵,建设发展高职教育专业特色,构建完善的职业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提出相应的实施策略。另外,职业教育国际化是动态过程,其内涵和进程都在随着环境和政策在不断变化,研究高职院校的国际化的特点、策略及经验等都需要以高等教育国际化理论为依据,用系统思维等方式进行研究,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理论演技提供研究价值。“一带一路”发展建设东接亚太经济区,西邻欧洲经济区,沿途连通64个国家,这无疑对高等职业人才培养提出更多的挑战和机遇。而对于建立中的铁道工程技术专业人才也是重要的跨国人才需求,探索该专业的合作交流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三、实际应用价值
本研究立足于“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以高职院校为研究对象,依据高职教育的教学特点要求,重点针对铁道工程技术专业,将国际化教学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结合,满足我国目前职业教育人才需求,并积极探究国际行业需求,有效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职业化人才。同时,加快我国地方经济的快速平稳发展。本文主要结合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的铁道工程技术专业实际情况,并进行实际的调查访谈,了解高职院校铁道工程技术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实际状况以及职业教育培养中存在的不足,为高职职业教育国际化人才模式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有利于有效措施的实施。进而为高职院校国际交流合作方式提供有效的依据和实际经验,对我国高职人才培养战略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趋势
欧美地区对职业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研究有着非常丰富的经验和成果,且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不同专业学生国际流动和国际交流合作。其中欧洲主要以高等教育学生国际化流动为主要研究内容,较突出的是博格尼亚进程,主要为高等教育下学生参与国际流动活动等提供有关服务。2002年欧洲提出了哥本哈根进程,其主要目的是为职业教育学生参与国际流动项目服务,该进程有力推进了世界职业教育国际化,同时也说明职业教育打开国际大门的重要性和必然趋势,进而明确提出职业教育教学中国际流动项目培养方案。
对于国内外职业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研究趋势主要会结合经济发展战略和其他发展环境的变化而改变。对于国内职业国际化人才培养会结合“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实施,其中主要的研究方式集中在立足国际化教育培养战略要求,研究我国高职教育面对国际化培养人才的优势和有利竞争条件;结合高职院校自身的特色和专业优势,研究高职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以实际的国际合作院校为平台,提供更多的国际化人才培养途径;国内外教学相结合,研究以国际化联合培养下的成绩互认制度和双校认证等教学手段,提高国际化人才能力等内容。
参考文献:
一、目前企业在人才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
当前,山西焦化公司正处在转型跨越发展的关键期,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和新目标,公司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尤其是“十二五”规划发展的都是技术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工艺复杂、装置先进的高科技项目,迫切需要大量理论功底扎实、实践经验丰富、善于开拓创新、能够独当一面的复合型技术人才,但由于地理位置以及一些客观原因,目前山西焦化公司的人才引进和培养工作进展缓慢,矛盾凸现,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了公司正常工作的开展,影响了公司近期和未来的发展。
(一)专业的技术工人总量偏少
各条生产系统工艺复杂,真正了解系统生产工艺、分系统流程的技术人员少;一线技术人员对本单位的工艺流程可能知道,但对整个公司以及某个生产流程可能不甚熟悉。
(二)岗位工人的文化与技术高低不一
在岗位上能独立作业的操作人员都是从实际中锻炼出来的,而年轻的职工则是有文化却无实际经验,部分人员不能独立操作。
(三)技术工人成长渠道不畅通
公司现行的分配机制、岗位编制及绩效考核,影响岗位人员的培训、学习,个别人员因工资级别,进行跳槽,影响其他职工的情绪和心理。
(四)复合技术型、创新型技术工人短缺
由于受公司规范和效益及人才规划的客观原因,短时期内此类人才很需要。
(五)技术创新活动需要发展
由于受生产、安全及人员影响,创新活动难以开展,职工的积极性不高。
二、人才培养新要求
(一)专业设置
为了适应生产和经营、管理的发展趋势,按照科学、规范、拓宽的原则,制订人才培养专业目录,根据本企业需要设置专业。
(二)培养目标
根据企业需求、生产现场、管理需求以及企业现有条件,对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恰当的定位。
(三)培养方案
根据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制定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形成符合人才培养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要求的培养方案。
(四)培养途径
根据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选择有利于实现培养目标与培养方案的人才培养途径,包括学习方法、手段以及各种具体的模式。
三、人才培养新思路及新方法
(一)立足需求,开发人才资源
培育人才一定要紧密结合公司的人才需求,对企业需要什么人才,从公司高层到各二级厂都要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一要弄清企业有什么工作要人去做,做到因事用人;二要弄清对人才的结构需求,包括年龄结构、专业知识结构、性别结构、气质结构等,做到结构合理;三要弄清对人才的层次需求,做到搭配得当;四要弄清对人才的数量需求,做到总量平衡。
(二)在摸清人才需求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培育人才
人才断层就要加快人才引进和新陈代谢,尽快让年轻人接班;高、精、尖人才稀缺,就要大力培养和引进专业型人才;管理不善、经营乏术,就要加快培养复合型职业经理人;技术落后,就要加快培养技术骨干;技术工人缺少就要加快培养能干的技工。一定要超前培养,保证有充足的人才资源可资调配。目前来讲,有两种人才:高素质、复合型的经营管理人才,在行业中叫得响的技术能手,技艺精湛、经验丰富的技术型人才,是我公司人才培养的重点。
(三)立足公司内部,盘活人才存量
公司内部并不是没有人才,要根据需要充分挖掘现有人才资源的潜力和使用价值。引进人才是优化结构的重要手段,但单纯靠引进解决不了人才短缺的根本问题,对常规技术人才,必须立足于公司来自己培养,盘活人才存量,形成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态势。
(四)应建立公司人才库和人才交流中心,互通有无,使人才流动到公司内最适合、最需要的岗位上,实现人才资源配置效率的最大化
要用人所长,发挥优势,提高人才使用的效率;要搞好人才再培训、再教育,不断充电,推动人才知识更新,促进低层次人才向高层次人才跃升,形成“才”源滚滚之势。
(五)足企业发展战略,加快人才成长
我公司的发展战略是:抓住全少转型跨越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落实集团公司总体发展战略,依托集团公司的优势和平台,依托公司的资源和条件,以项目建设为支撑,把公司建成集团公司煤-焦-化产业链示范基地、山西省现代煤化工企业和中国一流的新型煤焦化循环经济示范园区。
(六)适应多元发展和管理创新需要,培养特色人才
公司为了拓展各类煤化工产品市场,需要大量复合型人才和特色人才,目前就要有计划、有目标地培养一批专才、特才,使他们在煤化工产品生产、安全、销售、管理甚至法律领域、方面具有特殊本领,成为独树一帜的能手,如培养自己的商务谈判人才、招投标人才、投融资人才、成本管理人才、合同管理人才、安全质量管理人才等,各个区域的人才都需要在工作实践中去培养、锻炼。
(七)要立足于生产基层和建设一线,培养实践型人才
无论是复合型的经营管理人才,还是技术型的人才,都要接受最基层、一线的基本锻炼,要深入了解熟悉生产工艺流程、设备运行、安全生产管理、产品销售的基本知识,体验基层的艰难困苦,提高工作能力,增长自己的专才专干。
四、强化专业人才培养应遵循的原则
按照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操作能力强、个人素质高的专门人才的总体要求,培养富有时代特征的多样化的人才,应当遵循下述几条原则:
(一)时代性原则
(二)全面性原则
(三)协调性原则
(四)基础性原则
(五)特色性原则
关键词:职业技能 高技能人才 江西铜业集团
一、《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实施方案》出台,正式启动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
日前,国家下发《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实施方案》,提出我国将在十年内重点实施技师培训、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和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三大工作项目。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自2011年开始实施,预期2015年底完成中期考核,2020年底完成总体任务目标。这一方案的出台,标志着高技能人才培养被正式提上了国家级战略发展目标。
为贯彻落实上述国家《实施方案》,江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下发赣人社字[2011]298号文件,《关于做好2011年江西省紧缺技能人才和青年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的通知》,将江西省紧缺技能人才和青年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工作大大推进,严格要求各培养单位积极开展实施,为江西省高技能人才培养大业掀开了崭新的一页。
二、加强江西铜业集团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1.江铜集团公司高技术产业发展战略的选择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化竞争日趋激烈,世界铜业巨头不断采用新技术降低生产成本,拓展利润空间,以使企业能够在同行业竞争中占据更加有利的位置。江铜作为中国最大的铜生产基地,经过30年的建设和经营,已经发展成为中国铜工业的领头羊。因此,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江铜集团必然采取高技术产业发展战略。而高技术发展战略必需高技能人才的支撑,只有加快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步伐,才能形成“高技能人才+先进设备”的生产力发展模式,为早日实现跃入世界500强奠定扎实基础。
2.江铜集团公司高技能人才队伍的现状
江铜集团是中国有色金属行业集采、选、冶、加为一体的特大型联合企业。最近几年,江铜集团依托其创办的江西铜业高级技工学校,以高技能人才培养为目标,每年培养出合格高技能人才300多名,为公司以及全省企业提供了大批高技能人才。30多年来,江铜高技能人才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公司已有高技能人才6199人,包括高级技师800人,技师1519人,高级工3880人,高技能人才比重达到企业技术工人的30%以上,为产业升级提供了技术人才保证。
随着国家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开展的不断深入以及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高度重视,江铜集团按照矿山企业、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的要求,正继续不断加大对高技能人才队伍培养和建设的力度。但目前企业内部由于年龄较大、工龄较长的高级技工的内退,导致高技能人才尤其是青年人才短缺,而且企业内涵发展的需要也迫切要求职工技能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作为新的动力,因此,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特别是青年人才的培养,势在必行。
3.加强江铜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意义
(1)是贯彻落实《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实施方案》的需要。江铜集团作为特大型国有企业,作为江西省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基地,正确理解和把握国家及省市文件的内涵和精神实质,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建设步伐,是贯彻落实《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实施方案》的需要,是为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做出新贡献的需要。
(2)是企业加快扩大资源控制、强化竞争手段的需要。江铜的战略定位是以铜为主、资源为基础的国际性公司,资源是推动公司未来发展的根本。尽管公司在资源控制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但成效仍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如何提高资源储备总量、增加资源品种、优化资源布局、创新合作开发方式是当前要着重研究、重点突破的首要课题。而在这项艰巨工作中,高技能人才将会发挥决定性的作用。
(3)是加强企业管理的需要。随着生产技术进步及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信息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等逐渐应用于江铜集团的管理,因此,掌握信息技术的人才对企业推进精细化运营、增添发展新动力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江铜集团公司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对策
1.确定指导思想,明确任务目标
按照国家、省、市关于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精神,江西铜业集团公司培训工作的重心应以高技能人才培养为主,以提升职业技能水平为核心目标,从做大、做强、做优、做美的战略高度,提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即大力提升青年技术工人的技能水平,培养和造就一批结构合理、梯次发展的复合型人才。为此,公司实施“紧缺技能人才和青年高技能人才培养计划”,力争在技师和青年高级工范围内迅速增加数量,提高质量。
2.领导进一步重视,有序开展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
为加强高技能人才的培训、评审、鉴定、选拔、激励等管理工作,只有领导的大力支持,才能将高技能人才体系建设责任落到实处。要求从集团公司到下属各个单位,根据自身人才状况,制定推进措施和策略,有序开展人才培养工作。首先要求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了解人才培养体系的精髓,针对单位内部状况制定适合的人才培养规划。其次建立完善的人才管理制度,提出专门人员负责落实人才培养工作,并实行必要的奖惩措施。
3.建立良好的运行机制,完善相应保障措施
良好的运行机制是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保障,而相应的思想、组织、资金、培训等综合配套基础工作则是良好运行机制的保障。第一,在思想上,增强人力资本投资、职业技能培训投入、学历和职业资格并重的理念;第二,在组织形式上,整合管理资源,明确职责,将高技能人才培养职责归口到人事劳资部门,并加强人力资源部门建设,系统地推进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建设;第三,在资金投入上,公司统一组织的紧缺人才和青年人才培训由公司承担培训费用,以充分调动基层单位送培的积极性。
4.校企合作,积极拓宽高技能人才成长通道
江铜高级技校作为江铜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主平台,应紧密结合企业的生产和发展要求,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构建完善的技能人才培养制度,建立“公司-厂矿-车间”三级教育培训网络体系和运行机制,以充分发挥集团公司整体资源优势。一是使办学培训既有分工又有联系与合作,满足不同层次人员、不同职业技能侧重面的需要;二是根据企业需求,有针对性举办各类专业高技能人才的培训班,实现良性互动;三是利用企业各类人才资源优势,组成由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级技师组成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积极拓宽高技能人才成长通道。一是企业选拔优秀工人集中到江铜高级技校进行脱产培训;二是发挥江铜高级技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渠道作用,将高职大专班、技校高级班学生培养成具备高级工技能的高技能人才;三是技能竞赛选拔人才通道,对在竞赛中脱颖而出的优秀人才,凡达到标准的,直接授予技师或高级工资格。
5.抓教学,严管理,确保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江铜集团下设的高级技校和职业技能鉴定站,要通力协作,切实承担好江铜高技能人才的培训和鉴定工作。为确保质量,实行培训与鉴定职责分离,培训管理部和技校教务科负责职工与学生的培训教学工作,鉴定站负责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按照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有关规定和工作流程,精心组织,严把资格审查关和考试关,真正做到“公平、公正、公开”,确保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并对广大职工自觉追求自身技能水平提高形成激励机制。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中职 校企合作 人才培养 模式
校企合作教育是实现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手段,是职业学校和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关键,是实现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对于艺术类中职学校人才培养来讲,就是走学校与艺术院团结合之路。教育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年)》中重点实施的“十大计划”的第二项计划就是“教产合作与校企一体办学推进计划”,其中明确提出“加强校企合作,创新多样化的校企一体办学模式,改革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普遍实行工学结合,扎实稳妥地开展学生顶岗实习、工学交替和订单培养,学校和企业共同培养技能型人才”。
北京市杂技学校自建立之日起,即与中国杂技团资源共享、统筹统管,形成了相互依托、共同发展的格局。在这种“团、校一体”的办学模式下,中国杂技团派领导担任学校、专业教学负责人,确定人才培养标准和课程标准,参与期中、期末考评,监控教学质量,为学生提供实践演出剧场;北京市杂技学校为杂技团演员进行专业训练、文化课培训、学历教育,根据杂技团的要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参与演出剧目的编导、音乐设计、视频制作、节目单制作、艺术人才培训等,双方共享教学、演出资源,降低育人成本等,形成学校、杂技团的双赢。
一、精心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团、校一体”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在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时,以服务文化大繁荣大发展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德艺双馨、高质量的复合型艺术人才为特色,广泛吸收中国杂技团资源,加强与相关艺术团体的密切合作,构建“团、校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中,坚持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同步、课程开设与艺术发展同步、教学设备与各专业道具更新换代同步、培养方案与市场变化同步的四条原则,精心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与艺术院团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双导师双评价”质量评价体系,使之成为学校探索“团、校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蓝图。
(一)“团、校一体”订单式人才培养形式。杂技专业作为学校的龙头骨干专业,承担着为中国杂技团输送优秀学员的重任。学校与杂技团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面试、招生、组班,共同组织教学,共同考评学生学业,学生毕业后按订单协议进入中国杂技团工作。
(二)“团、校一体”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形式。学校与中国杂技团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利用杂技团的演出市场,根据演出需要和学生学习的节目成熟情况,定期参加天地剧场的演出,在演出中检验教学效果,在演出实践中提高专业水平。
为更好地培养杂技后备人才,学校与中国杂技团共同创立了“未来之星”艺术团,打造了《杂技第一课》(A、B两版)《杂技第二课》《未来之星的梦》等实习剧目,在实训基地常年不断地进行实习演出,既使学生得到了锻炼,也创造了良好的市场效益。
此外,学校积极利用各种资源和渠道开展实习实训。近年来,各专业学生多次参加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以及人民大会堂的各类庆典演出,80名学生参加了残奥会开幕式演出,14名学生参加了北京儿童艺术剧院的演出,40多人次参加了中国杂技团《魔法传奇》晚会的演出,舞蹈专业还有40名学生参加了中国杂技团建团60周年专题晚会“一封家书”的演出。
(三)“双导师双评价”质量评价体系。指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有专业教师的指导,又有杂技团专家的指导;学生每学期期末考核评价由学校和杂技团共同组织考评组,进行“双导师双评价”。通过这一评价体系的实施,使学校人才培养目标更加适合杂技团的需要,人才培养方案更加有针对性。
二、深化教学改革,稳步推进“团、校一体”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探索
(一)构建技能型教学体系。在教学模式改革方面,主要进行三个方面的探索:一是杂技专业以“节目为中心、学演结合”培养人才,根据实际演出需要排定节目,根据节目训练;二是改变实践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的传统模式,构建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三是改变基于学科体系的教学内容编排方式,构建基于工作特点的教学内容体系。
(二)深化教学改革,各专业融合发展。基于建校目的、办学模式、市场需求、就业渠道等主客观因素,学校在发展过程中确立了以杂技专业为龙头骨干专业,各专业融合发展的思路。一方面,其他各专业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积极为杂技专业的发展提供支持与服务,将舞蹈的身韵、美术的审美、影视表演的舞台表现力、武术的精气神导入杂技专业教学,充实杂技教学的内涵,从而使培养出的杂技演员不但专业技术水平高,而且综合素质、艺术修养好,表现力、创造力强,受到杂技界普遍赞誉。另一方面,杂技专业也为其他专业提供帮助和支持,各专业之间在教学上相互渗透、有机融合。杂技专业为舞蹈、武术专业的技巧等提供师资,舞蹈专业为学生开设杂技、武术、表演等兴趣课,美术专业组织学生到杂技排练现场写生等。多学科教学内容的融合,推动了培养艺术人才从单一型向复合型的转化,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艺术素质,使他们在就业或升学时具有独特的竞争力。
(三)推进教学管理改革。在研究艺术类中等职业教育的特点、规律和难点的基础上,修订、完善各项教学管理制度,增强教学管理的适应性、规范性和指导性,使教学管理有利于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如学校新修订了各专业建设发展规划、各专业课程建设方案等管理方案,根据“团、校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需求,重新修订各专业人才培养标准、教学指导方案和核心课程标准等,使之更符合学校“团、校一体”的发展战略。
(四)加强教材建设,推进教学科学化。学校坚持“严格管理、科学育人”的办学理念,不断探索杂技教学的科学化、规范化,认识到杂技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是进行教学的基本工具,是培养杂技人才的重要保证。在北京市文化局的大力支持下,学校组织有关专家,在原有教学大纲和教材的基础上,结合近几年的教学探索,积极借鉴和吸纳国内外杂技艺术领域及体育学、教育学、创造学等相关学科的优秀成果,历时三载,编写并出版了《杂技教程》一书,填补了杂技教育事业的空白,推动了全国杂技教育的科学化、标准化发展,受到杂技界、杂技教育界的广泛好评,美术系自编的教材也获得全国教育成果二等奖。
三、培养“产、学、演、训”一体化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夯实“团、校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
“产”指艺术生产,是教师的艺术创作。“学”指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演”指教师参与演出实践。“训”是指教师的培训。“双师型”教师应该既有较高的理论教学水平,又有规范的专业技能培养指导能力,精通专业理论知识和具备娴熟的专业技能。而且,他们应同时拥有教师资格证书和相应的中级以上技术等级证书及相应的能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才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动艺术职业教育的持续发展。
在杂技专业开设教师形体培训课程,发挥学校多专业融合发展的优势条件,由舞蹈专业教师担任课程主讲。这一举措填补了杂技专业教师及杂技团在校兼职教师在形体训练方面的空白,从而适应了教学发展的需要。
中国杂技团积极配合杂技专业的教学,指派资深专家兼任学校杂技专业教师,并建立一支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充分发挥他们的专业技能优势,指导学生实习、实训。学校也通过选派教师到杂技团实践、锻炼,培养一批既精于理论教学,又善于表演实践的教师队伍。
四、加强学校教育科学研究,为“团、校一体”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一)教职员工积极撰写学术论文,成果喜人。学校领导大力支持广大教职员工从事教育科学研究,倡导教师不做教书匠,应该成为研究者,在教学领域应具备一定的理论素养,在教学中要有前瞻性,方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在学校教科研管理部门的协助下,学校教师在近年的各类征文比赛中屡获佳绩。仅2010年就有近130人获国家级奖项,占全体教职工比例达80%以上。这些教师都是在繁忙的教学工作之余撰写论文。从选题到成文,都体现了学校的教学特色,既是教师对教学的反思,也是推动学校教学水平提高的理论基础。
(二)全员开展课题研究工作,教科研水平显著提升。2010年,为适应学校“团、校一体”的发展战略,在校长的率领下,学校以《“团、校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为主题,开展课题研究工作,共有10个校级重点课题、36个校级一般课题。其中《“团、校一体”人才培养模式下的专业教师教学评价的实践与研究》被立项为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团、校一体”系列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将包括6个专业(杂技、舞蹈、美术、表演、滑稽、武术)的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指导方案、核心课程标准、校本教材及相关学术论文。学校每年投入50万元作为教科研经费专用于课题研究,这充分体现了校领导对教科研工作的极大重视。
(三)“团、校一体”战略发展系列丛书出版,不断攀登。以“攀登”为主题,学校出版了北京市杂技学校(北京市国际艺术学校)“团、校一体”系列丛书(简称“国艺丛书”)。2010年,以“迈步与初探”为年度主题,出版了《2010年教科研年会集》《2010年教师获奖论文集》等。丛书的出版既是对先前成果的汇编,也是对师生未来学习工作的激励,在广大师生中产生了积极的效果,同时也向兄弟学校及社会展示了学校的风采。学校将2011年的主题定为“实践与求索”,2012年的主题定为“提升与展望”,我们应把这项工作坚定不移地做好、延伸下去,为学校明天的辉煌添砖加瓦。
总之,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必须坚持走校企合作的道路,其生命力在于不断满足社会,特别是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北京市杂技学校与中国杂技团相互依托、双赢互补,在探索中前进,以“团、校一体”模式作为学校战略发展目标,建构了“团、校一体”的办学模式、“演学交替、顶岗实习、订单培养、合作育人、产演结合、服务社会、多元定位、全面发展”的“团、校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及“产、学、演、训”一体化的“团、校一体”双师型师资队伍。我们坚信,在团与校相互支撑、共谋发展的前提下,一定会把北京市杂技学校打造成为国内一流、有世界影响的艺术名校。
参考文献:
[1]彭元.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邓泽民.职业教育课程设计[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
[4]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理论与实践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5]文化部文化科技司.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艺术职业教育蓝皮书[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
[6]Thomas R.Guskey.教师专业发展评价[M].方乐,张英,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一、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背景
“十一五”以来,随着我省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行业企业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一是随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职业教育必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等产业发展培养一大批“用得上、下得去、干得好”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二是在加快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的背景下,职业教育必须以现代产业现实需求与发展趋势为依据,提升职业教育与经济产业发展的对接度,优化专业设置,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更新课程内容,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用性。三是面对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必须合理确定中高职人才培养定位,促进中高职人才培养衔接,形成优势互补、分工协作、衔接贯通的现代职业教育格局。同时提高职业教育服务能力,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实现职业教育由规模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四是为了实现学生由一技之长向全面发展转变、由阶段性发展向终身发展转变,迫切需要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素质,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没有相对统一并具体的人才培养要求,这使得职业学校在专业教学中无标准可依,人才培养水平也参差不齐,难以很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江苏省在《关于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意见》(苏政办发〔2012〕194号)中明确提出: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职业教育各专业大类教学指导方案,中等职业教育实行“2.5+0.5”的人才培养模式,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实行“4.5+0.5”的人才培养模式。这为江苏职业教育提供了明确的人才培养的导向,也为在新的形势下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提供了契机和动力。
综上所述,制订全省层面的人才培养方案是贯彻落实国家、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以及全省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工作会议精神的重要措施。省级层面指导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对于加强职业学校专业基本建设,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中高职人才培养相衔接,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的内涵和特征
(一)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的内涵
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是根据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行业发展趋势、各专业的特点,在市场调研和岗位能力分析的基础上,对各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培养过程和方式的总体设计;是指导和管理职业学校教学工作、规范职业学校专业建设和保证教学质量的纲领性、指导性文件,是各专业组织实施教学、规范教学管理、加强专业建设、开发教材和学习资源的基本依据,同时也是社会用人单位选用职业学校毕业生的重要参考。
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构成应包括专业概述、培养目标和规格、课程体系结构及主要课程要求、教学质量评价、开设专业基本要求等五个方面的内容。专业概述包括专业名称、教育类型及学历层次、入学要求、学制等总括性描述。培养目标和规格包括培养目标、职业面向及职业能力要求,具体包括可从事的职业和工作岗位,与职业对应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以及应获取的职业资格证书。课程体系结构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技能课,专业技能课程又分专业平台课程与专业方向课程。教学质量评价包括教学质量评价方法和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开设专业基本要求包括教师基本要求和基本实训条件要求等内容。作为国家层面的专业教学标准必须是基础性和框架性的,既要起到规范性、指导性的作用,又要为职业学校结合具体情况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留出一定的拓展空间。
(二)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的特征
1.指导性。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根据江苏省社会、经济发展,面向全省职业学校专业建设的基本标准,是江苏省对中等职业学校、五年制高等职业学校教学质量的基本要求,是保证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规格的规范性、纲领性教学文件,是职业学校促进教学改革、提升教学基本建设水平、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制订实施性人才培养方案的依据和蓝本。
2.关联性。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与职业教育专业目录和职业资格标准具有很大的关联性。职业教育专业目录和职业资格标准是制订职业教育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规范的职业教育专业目录和职业资格标准也是科学制订职业教育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的保障。
3.贯通性。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实现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有效衔接,包括高职教育与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有效衔接。因此,职业教育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必须具备贯通性,即充分考虑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以及应用型本科教育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实践教学、考核评价等诸方面的衔接,使之成为相互贯通的职业教育专业教学的基本标准。
4.动态性。社会是发展的,经济发展方式、产业结构在不断发生变化,职业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各个要素处在不断变化之中,因此其本身也是处于发展状态中的。作为一个规范性的指导文件,职业教育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既要保持相对的稳定性,以便职业学校有所遵循,又要定期进行动态修改,以保持它的先进性和规范性。
三、关于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建议
1.研读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是职业学校深化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和评价专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基本依据。职业学校要认真研读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培训,转变教育观念,进一步树立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基础、以育人为根本、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指导思想,把握基本要求,促进教学改革,提升教学基本建设水平,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制订实施性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是面向全省职业学校的,是基础性的教学指导文件。职业学校应加强市场调研,研究分析本地区行业企业人才需求、企业岗位设置对人才结构类型的需求、岗位对知识技能的要求、相应的职业资格要求,根据学校的客观情况,合理制订实施性人才培养方案。
3.科学合理配置教学资源。在实施新的学制分段前提下,深化教学方案改革,严格控制班额,职业学校每班原则上不超过35人。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和当下职业学校所执行的人才培养模式、班额有较大的差异。为此,职业学校要根据专业要求,科学规划师资队伍建设、学校基本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合理配置教学资源,为教学质量提供保障。
4.深化教学模式和评价方式改革。职业学校要不断探索教学模式改革,提高课堂效率,积极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展项目教学、场景教学、主题教学、岗位教学,改革评价方式,将职业资格证书考核与专业技能考核相融通,引入行业企业、学生、家长参与教学质量评价。
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的提出,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应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本论文认为应以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为目标,把创新创业知识融入到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构建新型“1-2-3”创新创业型市场营销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应我国经济发展需要的创新创业型市场营销人才。
关键词:
市场营销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
2015年国务院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2015年3月5日,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提出以改革的精神、创新的理念和科学的方法,谋划好未来五年的发展蓝图。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有利于产业、企业、分配等多方面结构优化。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必须实施更加积极有效的就业政策,把创业和就业相结合,以创新创业推动就业,加快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新常态经济形势对国家战略提出的新的要求。与此同时,企业也对其从业人员提出新的要求。因此,研究我国经济对市场营销人才的需求现状,研究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符合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形势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对于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转型升级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面向企业生产、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培养实用型人才,市场营销专业又具有很强实践性,具有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基础优势,更应加快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满足企业和我国经济发展需要。如何把创新创业知识融入到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提高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实践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是我们面临的一个迫切问题。
1明确“创新创业型人才”的概念
市场营销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应用学科,更需要培养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实战能力、创新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所谓“创新创业型人才”是指具备“创业品格优、创新意识强、创业知识素养高、实践技能精、组织协调能力强”等素质的人才。具体来说,“创业品格优”就是要有强烈的责任心、事业心、进取心,有团队合作意识,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对事业的执着追求;“创新意识强”关键就是要培养一种科学探索的精神,要敢冒风险,敢创新路,敢于在创业和科学的大道上百折不挠地前进;“创业知识素养高”就是要掌握创业所需要的理论知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关键是具有很强的再学习能力;“实践技能精”就是实干能力要强,要有处事的实践经验和技巧,脚踏实地,厚积薄发;“组织协调能力强”就是要有一定的领导能力、组织协调事务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创新创业型人才”不能只强调某一个方面,一定要将这五个方面综合。
2目前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的问题
2.1培养目标不明确,缺乏专业特色各高职院校制定的市场营销专业的培养目标大同小异,培养人才的范围较大,针对性不强,缺少特色和个性,这样的培养方案很难满足行业多样化、差异化的人才需求。
2.2教学计划及课程设置不够合理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计划仍是三段培养计划,即基础课、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这样的教学计划中营销类共性的课程多,实践训练少,缺乏灵活性,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2.3教学方法比较陈旧单一目前高职教师授课主要还是以讲授为主,理论联系实际较少,并且只限于案例、讨论、作业等辅助方式,甚至连项目模拟教学或者情景再现教学都不能实施。授课虽采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但大部分教师授课只限于使用幻灯片,课堂仍是以教师为主,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2.4考评指标和考评方式僵化传统的人才培养质量的考评体系依托于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所构建,考评方式也多以试卷、论文等方式进行,更重视考查学生对知识的储备水平,对学生综合素质、操作能力的考核评价过于薄弱,难以考评创新创业型人才,不利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2.5教学管理体制相对滞后目前,在高职的教学管理体制中,存在教学管理过严过紧的问题。各系部在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确定后,实施课堂教学主要是依据教学计划,教务部门对教师课堂情况进行督导检查。教师主要精力被锁定在“课堂”内,而没有时间和精力进行企业实践和创新创业,形成了一个脱离市场和社会的封闭教学体制。
3构建创新创业型营销人才培养模式
3.1广泛市场调研,开放式设计人才培养方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专业建设中占据全局和统领的地位,构建创新创业型市场营销人才培养模式是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市场营销人才的教学保证,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应进行广泛的市场调研,了解各行各业对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具体要求和特点后,重新确定培养目标,把创新创业知识融入到现有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中,设计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首先应明确指导思想和培养目标,把培养目标作为一条主线,重新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凸现培养特色,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可设计“自主个性化学习与创新”的学分要求,用以发展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思考的能力,引导学生根据个性和兴趣,利用课余时间,自主进行学习、研究和创新,这将为学生将来的创业和创新,准备良好的思想意识基础和过程经历资源。
3.2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科学设计课程体系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重在培养营销实践能力,既要重视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更要重视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课程体系设计为两个模块:基础学习模块和创新创业学习模块,基础学习模块主要包含营销理论课程和营销实践课程;创新创业学习模块主要包含创新创业课程群、模拟创业项目训练和弹性在线课程。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培养,是课程体系设计的重心,可以通过专业认识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三大环节,再结合课程实习、与营销实践方面的专家互动交流、兼职训练,策划训练及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训练。另外,在课程设计上,既要有营销专业领域的理论和前沿信息,还要有相关专业横向延伸渗透的课程,增设与创业创新密切相关的课程。通过建立两个教学模块,重新设计课程体系,使学生能把营销知识和技能与创业知识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创业技能。
3.3丰富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方法注重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需要丰富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上,要增加创新创业课程,传递创新精神和创业理念,在教学方法上应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把创业理论与创业实践紧密结合。在理论教学中可以通过课堂讨论教学、案例教学,也可以推行项目训练教学、现场模拟教学、销售现场教学等方式,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消化。在专业实践性教学中可实施“弹性在线教学”、“理论+创业项目实战推演教学”,建立线上线下创业基地,建立网络辅助教学平台,实施全员网络互动教学等。建立创业导师团队,可以实施“本校教师+企业专家联合教学”,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在学生的课外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意识和能力,强化专业化创业教育,可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开展营销策划、创业计划书、电子商务系统设计大赛等,鼓励学生自主创业,充分利用实践教学平台,促进学生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的提高。
3.4实施创新创业考评体系,建立并完善学生创业能力评价机制在考核形式上,改变单一的考核形式,构建与培养模式相匹配的教学评价体系。在考核内容方面,主要考核学生对基本知识的理解、知识的运用和创新等能力,探索多种考核途径,力争将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活动、第二课堂成绩、学科竞赛、创业业绩等纳入评价体系,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在评价主体方面,让参与人才培养过程的教师、企业、家长、学生作为主体,按不同的比例来评价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质量,保证学生最终形成市场营销实践能力,探索创新能力和自主创业能力,进一步促进学生个性、特长和潜能的发展。
3.5保证教学管理与运行机制行之有效对学生实行学分管理,并规定在总的学分中来自实践学习方面的学分不得低于40%,实践学习包括社会实践及各种科技创新创业活动。学生的企业实践实行双导师制,既由校内专职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共同负责。制定政策,既通过引进、培养、外聘等措施,推进师资队伍建设步伐,又把教师职称评定与教师企业实践相结合,督促教师深入企业,使师资队伍的水平不断提高,结构不断优化。
4结束语
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过程,“厚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土壤”,是对职业人才的培养提出的新的要求。把创新创业知识融入到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并构建新型“1-2-3”创新创业型市场营销人才培养模式,丰富完善现有的课程体系和考评体系,增强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社会培养出具有创新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营销人才,才能适应未来市场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张昭琼.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析[J].科技资讯,2011(21).
[2]袁胜军.地方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特色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0(26).
[3]付萍,谢爱平.高职院校电子商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11).
[4]吴飞美.浅析高职高专复合型市场营销人才培养模式[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4).
关键词:校企合作 定制式 培养模式 合作条件 日语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3-0009-02
随着IT产业的不断发展和扩大,其中的服务外包也应运而生,尤其是对日服务外包终端人才的需求也在与日俱增,目前IT行业急需的是既懂日语又掌握科学技术的应用型人才。新形势下,省属高校的日语专业必须转变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以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校企合作“定制式”人才培养是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提供紧缺人才,将学校的学科专业的优势与区域经济的发展目标有机相结合,努力提高学校教育水平、服务地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一种探索及实践。
校企合作“定制式”培养并非是新的课题,尤其是理科专业对此项课题的研究已有十余年的历史,但是对于文科专业来说,特别是日语专业来说是一个新的课题。关于校企合作以往针对的主要都是“订单式”人才培养。“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也叫“人才定做”,它是指培训机构以及技工学校面对具体用人单位需求人数较少、岗位较为分散的实际,自行开发并经过劳动保障部门同意后,组织固定就业岗位去向的技能培训;用人单位也可向劳动保障部门提出用工申请,由劳动保障部门有计划地委托培训机构根据用人单位用工需求组织培养。经过考核鉴定后,用人单位与符合补贴条件的培训对象签订1年及以上的劳动合同,并为学生缴纳社会保险。现阶段由于大学生就业压力大,国家提倡校企合作办学以缓解就业压力。在这种形势下定制式培养便引入普通高等院校,定制式培养便在高等院校产生萌芽,而且势头强劲。定制式培养是指高等院校在市场调查、企业走访调研的基础上确定某些特定人才需求的企业单位为合作伙伴,双方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共同签订人才培养合同,学校或学校和企业依据合同所规定的人才规格在规定时间内实施定向人才培养,向企业单位提供所需要毕业生就业岗位的一种培养模式。
一、“定制式”人才培养的条件
(一)“定制式”日语人才培养模式成立的外部条件
定制式培养的外部条件取决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和对人才的待遇。其中需求有一过性需求、短期性需求、长期性需求、未来性需求。
一过性需求常常来自于订单需求,当订单下来之后缺少具体的操作人员,往往企业方会到学校招聘人才,甚至是有多少人要多少人,还可以签订定制式培养合同。学生进入企业后工资待遇不高,学到一定技术之后跳槽去别的部门或别的公司。
短期需求是公司发展战略中某一阶段的需求,这一阶段的需求比较稳定。学生在校期间企业就会派专人讲师或部门高管来校授课,学生入职后还会进行三个月到半年时间的入职前培训,甚至不惜花费重金送学生到日本去进修。回国后工作相对稳定,薪酬也比较高。
学校和企业合作定制培养主要满足的是以上两种需求,作为校方要尽量避开一过性的企业需求而着眼于短期需求来筹划定制式人才培养。这种定制式培养一般需要在大学三、四年级开始定制课程。
长期性需求是根据公司战略有计划的人才需求,一些大的公司结合公司未来发展瞄准人才市场部分瞄准高校的人才培养,从学生一入学就开始和学校进行定制式培养,这种培养模式利用的周期长,中间充满着许多不定性因素,投资大风险也大。
未来性需求是公司的一种前瞻性发展战略的需求,多是一些大公司根据本行业国际发展趋势的一种预测性需求。
长期性需求和未来性需求往往是一种人才储备,定制式培养的意义不大。
(二)定制式日语人才培养模式成立的内部条件
所谓内部条件是指学校所培养的人才质量和学生对企业的认可度。具有科学性可操作性人才培养方案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根本,依据培养方案这个根本去培养企业所要求的具有大学生素质的专业人才,根据校方和企业签订的培养方案让学生具有一定的专业技术技能以达到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完成培养目标。同时认真负责具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内部条件成立的保障,每一位专业教师要认真负责兢兢业业才能培养出企业所认可的人才。
企业要取得学生的认可,在定制式培养之前就要组织学校带领学生对企业进行考察,让学生深入了解企业文化、工作环境、工作制度、福利保障等。学校还要定期组织学生深入企业现场观摩工作流程,让实践教学真正走M企业。这样学生才会真正了解企业熟悉自己未来的工作,对企业产生一种亲近感,充分配合定制式培养。
二、定制式日语人才培养模式
明确日语人才培养定位:商业流程外包(BPO)、信息技术外包(ITO)、知识流程外包(KPO)等IT行业。
明确日语人才培养目标:具有一定计算机技能的,熟练掌握日语知识、技能的应用型人才。
明确日语人才培养规格: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熟练掌握日语知识、基本技能,精通日语听说读写译技能;人性的养成上追求高素质。
培养方案的调整:
方案一:高年级选修课适当增加计算机相关课程。如:C语言、数据库应用、软件日语等。大学四年级的第七学期可以将企业要求的相关课程植入日常教学当中或者以加课的形式另找课余时间授课。第八学期学生进入定制企业方公司实习。
方案二:对于有稳定需求(前文所提到的短期性需求)的企业,和他们定制式办学可以从制定培养方案开始就把课程分阶段植入课程设置中,这样做的好处是不至于临时调整培养方案。
三、定制式人才培养模式执行的具体操作方法
首先学校和企业相互实地考察论证定制式办学的可能性,签订合作协议,明确责权利;企业如果想要上课必须是专任讲师或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各部门高管;在充分论证校企合作的可能性基础上做好学生动员,让学生通过网络或亲自到企业考察取得学生的认可;然后组织对计算机相关工作感兴趣的学生报名;企业组织笔试、面试筛选学生;企业和专业选择负责任的教师担任班主任解决日常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四、办学成果
目前为止我校日语专业近三年有三分之一毕业生就职走向IT行业,主要去向东北三省,其中以大连IT企业居多,一小部分在昆山、南京、青岛、北京、深圳等城市。而且有的毕业生工作业绩突出被送往日本深造或在本单位走向管理岗位。
五、校企合作定制式办学的经验教训
第一,对于定制办学班不能疏于管理,当出现问题时企业和专业负责人要勤于沟通及时查找问题的原因妥善解决。这里主要指学生在定制培养过程中出现的摇摆心理要及时疏导解决。
第二,校企双方要用长远的远光看待校企合作,不能目光短浅,浅尝辄止。任何事物都是在试行错误(任何事物在发展过程中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出现错误时要不断修正)中不断修正完善走向成功的。尤其是决策层更要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
第三,关于新入职职员的待遇问题应该是一个很棘手的社会问题,职员的提薪机制落后,这也同样制约着定制式办学的效果。
六、结语
校企合作定制式培养是今后高校办学为社会服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向社会提供适用性人才的一种新路子。尤其是日语人才培养,面临着新问题新挑战,要使日语人才培养走出低谷就必须求日语教育工作者多动脑筋、多想办法。要拨开日语人才过剩的假象,多走向社会多调研,那么在培养日语人才时才会有的放矢,培养出来的人才才能找准位置物尽其用。
参考文献:
[1]孟大伟.“定制式”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以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为背景 [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11(175).
[2]郑昌江,张培茵.校企合作“定制式”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探索,2006(11):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