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物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中生物的主要课程目标是“获得生物科学和技术的基础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活、生产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提高对科学和探索未知的兴趣;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树立创新意识,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认识科学的本质,理解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1]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生物教学中渗透德育的范畴更广,内涵更丰富,实施途径更多样。笔者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必修1《分子与细胞》和选修2《生物科学与社会》两个模块的德育目标为例,提出教学建议,供高中生物教师教学参考,旨在抛砖引玉。期望教师能将“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力”有机融合,创造性地使用和挖掘生物教科书中优良的德育素材,“润物细无声”地将德育渗透到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渗透于日常教学的点点滴滴中。
本文依据《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参考《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生物》,以《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稳态与环境》《生物技术实践》《生物科学与社会》和《现代生物科学技术专题》六个模块内容为载体渗透德育教育,有关高中生物学科教学的德育范畴如下。
(1)通过高中生物学科教学和实验、实践活动,理解生物学“结构和功能”、“进化与适应”的思想,逐渐形成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认同并逐渐养成珍惜生命、热爱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
(2)通过生命活动规律的学习,加深对生物学相关原理和学说的理解,体验丰富多彩的生命现象,了解生物学科的发展趋势,以及生物科学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激发学习生物学的兴趣,乐于参与生物学探究活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逐渐形成自己的人生规划。
(3)通过“活动”和“探究性学习”,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形成比较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养成大胆质疑、勇于探究、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并能自觉地运用到今后参与社会活动和个人决策的过程中。
(4)通过对生物学领域的应用性成果的介绍和分析,养成乐于将生物学知识和技术应用于生产实际和日常生活的习惯,自觉地用生物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问题,用生物学技术处理和解决生活中的难题,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辩证关系,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5)通过生物科学史的学习,逐渐理解科学探究过程、科学发展规律和科学本质。学习科学家献身科学的精神,尊重科学,但不迷信科学,从而形成正确的科学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二、高中生物模块教学中的德育目标及教学建议
(一)必修1《分子与细胞》模块教学中的德育目标和教学建议
1.德育目标
(1)认同生命的物质性和生物界在物质组成上具有共同性的观点。
(2)认同生物体结构与功能、局部与整体相统一的观点。
(3)认同生物体多样性与共同性相统一的观点。
(4)认同生命运动的发展规律,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发展观。
(5)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形成正确的知识观。
(6)认同科学发展中先进技术的作用,体会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的辩证关系,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
(7)认识生物科学的价值,激发学习生物科学的兴趣,增强社会责任感。
(8)关爱生命,确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2.教学建议
针对以上德育目标,笔者提出以下教学建议。
(1)结合实例理解不同生物细胞的物质分子组成大体相同;通过“活动:检测生物组织中的油脂”和“活动: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和蛋白质”,[2]进一步验证生命的物质性,从而认同生命的物质性和生物界的统一性的观点。
(2)通过“活动: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比较不同细胞的异同,认同细胞的多样性和共同性;利用模型、模式图分析细胞的结构与功能;模拟制作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并进行展示和交流;收集“克隆羊多莉的诞生”,“变形虫核质分割及重组实验”等资料进行讨论分析,认同细胞核是细胞的控制中心,明确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认同细胞部分与整体的统一、结构与功能的统一的观点。
(3)收集“细胞学说”建立过程的相关资料并进行交流,认同细胞学说的建立是由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过程,理解科学过程与本质,养成讲究证据、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形成正确的科学探究观。
(4)通过“吸能反应和放能反应”“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等的比较学习,认同生命活动的过程不是孤立的而是有机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5)通过“酶的发现过程”和“光合作用发现史”等生物科学史的学习,认同科学知识是不断修正和变化的观点,形成正确的知识观。
(6)通过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在实践中的应用的实例分析,探讨光合作用、细胞呼吸与生产生活的关系,认同科学对技术和社会的促进作用,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
(7)通过多媒体动画、视频、挂图、自制模型等直观教学手段,学习“细胞的增殖与分化”,并通过“活动: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和“活动:制作并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临时装片”,[2]认识到细胞的分裂、分化、衰老与凋亡都是正常的生命现象,认同生命运动的连续性以及生命运动过程中,由量变到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发展观。
(8)通过“收集有关癌症防治的资料”“收集有关干细胞研究进展的资料”[2]等活动,制作墙报或开展学术辩论等交流方式,关注生物知识对人类生活和健康的影响,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珍惜生命、关爱他人、关注健康的科学生命观,认同“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的环保观念。
(二)选修2《生物科学与社会》模块教学中的德育目标和教学建议
1.德育目标
(1)关注人体健康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认同疫病防治应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确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2)体会生物科学与人类社会和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认同生物科学的价值,正确认识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3)关心生活的环境状况,树立正确的环境意识,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增强振兴中华民族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4)关心我国的生物资源,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观。
2.教学建议
对应以上德育目标,笔者提出以下教学建议。
(1)关注动物疫病的控制,结合实例(艾滋病、非典、H7N9禽流感等)讨论对病原体污染的认识过程和流行病学的研究过程,认同“预防胜于医治”的公共卫生政策。
(2)通过“活动:调查当地绿色食品的生产和流通状况”,[3]认同绿色食品,关注食品生产的安全问题,关注健康,关爱生命。
(3)通过“基因工程疫苗的生产和应用”“单克隆抗体的生产过程及应用”,关注生物技术对发展国民经济的重要作用,体验科学技术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4]
(4)讨论“器官移植”“怎样合理使用抗生素”等问题,关注生物科学在疾病治疗中的作用,认同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带给人类的正、负面影响,增强社会责任感。
(5)结合“避孕的原理和方法”,关注生殖健康,形成正确的健康观,提高社会责任感。
(6)结合日常生活现状,讨论生物净化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探讨污水处理和经济发展的关系;讨论生物资源的消费抉择等问题,逐步形成和发展生态文明观。
(7)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如“探讨危害当地主要农作物的一种病虫害的优化防治措施”“探讨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的伦理问题”“模拟对某个环境事件或资源利用计划作出决策”“探讨PM2.5的成因、危害和预防”等等,在研究性学习中学会合作、交流、分享,丰富对生物科学和技术的感性认识,认同生物科学技术的正面和负面影响,体验科学、技术、社会的辩证关系,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三、结语
本文中“德育范畴”和“德育目标”仅列出高中生物学科德育的要点,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结合高中生物学具体学习内容渗透德育。
“教学建议”属建议性质,旨在抛砖引玉。立德树人,“德”字为先;立德树人,师德为范;立德树人,入心为要。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教学条件以及自身的教学特点和教学智慧,并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品质的实际,坚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逐渐渗透的原则,充分挖掘生物学的思想情感教育的内涵,探索德育实施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教育及当地的教育资源,采用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以取得扎实有效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S].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7-9.
[2]吴相钰,刘恩山.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 必修1・分子与细胞[M]. 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关键词】 中学教师 生物教学 德育 教育潜移默化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67X(2014)09-007-010
在物质文明相对丰富的今天,帮助中学学生了解我国的历史和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正确认识当前存在的矛盾和困难,以及党和政府努力解决这些问题的决心和措施,进一步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思想道德是衡量一个人是否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精神品质和崇高的理想追求的标准。作为生物教师,我在教学别注重挖掘教材知识体系中的思想性,不断地用具有思想意义的现代生物科学成果的新信息充实教学,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乐学、好学、会学,在学习中体验成功的情感。在生物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德育过程
思想道德教育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视德育,把德育置于一个特殊的崇高地位,在德育教育的方式上,我们的做法是“重在实践,体验过程”。做到三个结合,即以人为本与依法治校相结合;课堂上教育与课下活动相结合;学校内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广泛开展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丰富多彩的生物教学实验,让学生在活动中增进感情获得友谊。通过这样的实验活动使大家和谐共处,互相帮助、互相尊重、互相谅解,从而形成良好的校风。我们认为要使学生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最基本的是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正确而深入的理解,但这仅用生物专业知识育人是不够的,他必须紧扣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注入新的血液,使学生获得对“美与丑”、“善与恶”有更加鲜明的辨别力。
二、合理挖掘教材中德育功能的内容
生物教材中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道德品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伦理观、生态观等方面的内容,除个别具有鲜明的思想性外,绝大部分的德育功能都隐含在生物学知识中。在日常的备课中,笔者特别注重挖掘教材中隐含的德育教育内容,寓德育教育于智育教育之中。如:在给新生上第一节生物课讲《致同学们》时,我引用“袁隆平身价超过千亿元,不为钱而活着反而最富有”一文,告诉学生:袁隆平的千亿身价并不体现在他个人的财富上,而是更多的体现在他为社会创造的财富中。只有将个人价值与奉献社会结合起来,一个人的成功才是最有价值的。只有将崇高的理想建立在一项项具体、甚至枯燥的工作上,一个人的奋斗才是扎实的,离成功也是最近的。这样,使学生在学习生物学知识的同时受到思想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三、良好的学习氛围是德育不可缺少的一块阵地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而学习成绩的优劣,除了个人主观努力外,同学之间的相互合作、相互帮助也是重要因素。教育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使班内形成浓厚的学习气氛,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全体学生相互切磋,相互启发,取长补短,共同提高。鼓励指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互帮互学,除了课堂上相互切磋外,课余时间要提倡彼此为师,相互激励。为了搞好学习上的合作,课堂上,还要根据学习情况及时调整座位,把优等生、中等生与学困生合理地安排在一起,让他们在学习上互相帮助;课下,根据自愿结合的原则,成立课余“学习互动小组”,相互质疑问答,答疑解惑,共同探讨。或在优等生和后进生之间开展“一帮一”活动,发挥优等生的传、帮、带作用,促进后进生在学习上的转化。在班会上举行学习经验交流会等措施。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强化合作行为,促使学生普遍提高学习水平。良好的学风,促进整体学生成绩的提高,形成了你追我赶奔优异的好风气,坏的习气逐渐减少的好局面。
四、正能量引导学生,排除不利的干扰因素,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
1、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中学生物教材的许多章节中,都介绍了我国丰富、特有的生物资源及在生物学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这些内容是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材料。为了使学生既获得知识,又能增强爱国情感,在学习这些内容时,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手段(如:利用录像、多媒体等,创造形象、直观、生动的情境,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和教学方法(如:采用吟诵、讲解等,产生豪情奔放、激情满怀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心绪,使他们全身心、有感情的投入到学习中,在这充满鼓舞和感召力的氛围中,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也会被我国丰富的生物资源和伟大的成就所感染,迸发出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产生浓厚的爱国热情。
2、渗透正确的世界观教育
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刻,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地球上的生物具有惊人的多样性和适应性,有些现象非常奇特,往往使人困惑不解,甚至产生迷信思想,针对这一现象,在生物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教材中生物进化、生态学、遗传变异等内容,对学生渗透唯物主义世界观教育,有时在课堂上也抽出一定的时间,为学生介绍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课外生物知识,使学生能以科学的态度去认识一些生物王国的奥秘,从而开阔视野,树立正确的唯物主义世界观,不受唯心主义的影响。
3、渗透集体主义教育
为了开发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在生物教学中我主要运用探究式教学,而分组学习是探究式教学的基本形式,让各小组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和表达交流,在这整个探究过程中,组内成员团结协作,为小组的成绩共同努力,从合作中使学生认识到依靠大家的智慧会获得更大的成绩和收获,从而树立和增强集体主义观念。
4、渗透良好习惯教育
良好的习惯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终身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我结合教材内容注重对学生渗透以下几种良好习惯的培养:⑴对学生严格要求,因势利导,培养学生认真、勤奋、务实、创新的良好学习习惯。⑵促导学生用所学的知识指导自己的生活实践,养成科学的生活与卫生习惯。⑶不断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的良好行为习惯。
5、渗透国情教育
关键词:初中生物学;德育教育;教学活动
一、在初中生物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意义
初中生正处在健全人格养成的关键时期,思维还不够成熟,对外界事物还没有健全的自我明辨是非能力,经常会有一些不成熟的想法,情绪不受控制。因此,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是接受德育教育的重要阶段,对学生未来人格的发展意义重大。初中生物课程内容与人、自然、世界上各种生物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涉及到的知识面广泛。生物学的知识丰富多彩,与其他学科相比,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结合生物学这些优点,把对初中生的德育教育加入生物学教学中,更能够让德育教育贴近生活实际,生物学知识就是德育教育最好的载体。老师可以在生物学教学过程中把对学生思想道德的引导加入教学内容中。比如,老师可以在讲解生物界的自然资源时,告诉学生应该如何保护自然环境,节约自然资源,培养可持续发展理念。
二、初中生物学教学过程德育教育的渗透
为了实现在生物学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教师应该对生物学教学内容进行详细分析,对教材完全把握。在教学过程中把生物学教学内容准确地教授给学生,同时对教学内容中包含的德育思想进行充分挖掘,利用生动形象的方式引导同学养成良好的思维品格。在渗透德育教育的同时要注意适度。生物学科对学生来说有很多科学知识要接受,这些知识是德育教育的载体,同时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如果在一堂课的教学内容中渗透了太多的德育教育,学生有可能无法消化,最后导致生物知识没掌握好,同时老师想要渗透的德育观念也没有消化。
教育的本质就是教书育人,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初中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有育人的理念,为了学生长远发展考虑,在教书的过程中要教学生如何做人。要不断探索先进的教学方法,积极利用教学内容来育人。注重研究学生成长的需求,为社会培养既有科学文化知识又有高尚品格的全面素质人才,这才是教育事业要达到的最终目标。
1 挫折教育渗透
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难免碰到这样那样的挫折和失败。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课本知识帮助学生正确面对挫折,走出失败阴影。例如在讲解动物的受精过程时,可以用语言激励学生:“父亲上亿个争先恐后地游向母亲的卵细胞,优胜劣汰,最终只有速度最快、最健康强壮的那个能与卵细胞相遇并获得卵细胞的接纳形成受精卵,这就是最初的你和我。因此,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这场竞赛中的获胜者,当我们遇到挫折时应该以此暗示自己:我是最棒的!”通过这样的方式增强学生自我认同感,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再如讲到动物的胚后发育中蝴蝶的变态发育时,给学生讲这样一个事例:“不起眼的毛毛虫要蜕变成翩翩起舞的美丽蝴蝶须经过无声的蛹化和艰难的破蛹而出,有好心人看它挣扎得可怜,便帮它剥开了束缚的蛹壳,不想这只蝴蝶却怎么也飞不起来了,在颤颤巍巍中死去。”以此让学生坚信一个道理:“逆境不是苦难而是一笔财富,正视它,超越它,定能打造出一片灿烂天地。”
2 爱国主义渗透
爱国主义是人们对自己祖国的热爱,是一种崇高的思想感情,一个人光有渊博的知识没有爱国精神就不是一个合格的公民。在教材中有大量反映我国自古至今生物科学伟大成就的内容,有描述极其丰富的生物资源内容,关于国计民生的基本国情教育内容、环境教育内容等,教师在授课中必须依据教材,但又应不拘泥于教材,适当补充有关资料,同时充满感情,以形成学生情真意切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从而使其树立为祖国富强而努力学习的远大理想。
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在爱国主义认知上,遵循求实、动态、渐进的原则,以达到正确认识我国生物国情的目的;2)在爱国主义情感上,遵循“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原则,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3)在爱国主义行为上,坚持持之以恒的原则,实现知、情、行三者的统一。
3 历史事实的介绍
在二次大战中,侵华日军731部队用中国人进行细菌实验和活体解剖,用数千名活人做实验,制造出许多种细菌武器,夺取许多爱国志士和平民的生命。日本侵略者灭绝人性的暴行和兽性并没使中国人民屈服,全国军民团结一致,以“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的献身精神抗击日寇。为了民族的尊严与国家的完整,中国人用血肉之躯筑成新的长城。介绍这些悲壮的历史,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仇恨,对抗日将士的敬佩,而且可以使学生增强振兴中华的使命感。
4 诚实守信
2005年底,韩国“黄禹锡造假事件”闹得沸沸扬扬。被誉为韩国“克隆之父”的黄禹锡于2005年5月在著名的《科学》杂志上,宣布攻克了利用患者体细胞克隆胚胎干细胞的科学难题,其研究成果轰动了全世界,韩国政府授予其“韩国最高科学家”荣誉。但是,好景不长,2005年年底有人指出他的论文中有造假成分,首尔大学随即展开调查,结果证实黄禹锡2004年发表在美国《科学》杂志上的干细胞研究成果与其2005年发表的论文同属造假。2006年1月,韩国政府取消黄禹锡“韩国最高科学家”称号,并免去他担任的一切公职。黄禹锡一下子从民族英雄沦落为人所不齿的骗子,“黄禹锡神话”从此破灭。联系动物细胞的全能性这一知识点,笔者将该事件引入课堂,并要求学生对这一事件发表看法,通过这种形式让学生明白这样一个道理:科学是客观规律的反映,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做事先学做人,只有恪守诚实守信的基本道德标准,踏踏实实做出来的成绩才能获得别人的肯定和尊重。
5 学科渗透应注意的问题
5.1 紧扣教材
必须紧扣教材的科学性和系统性,有机地将上述德育知识点渗透到教学内容中,不能脱离教学内容生硬灌输,更不能简单地宣讲,通过创设有教育意义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比如学习蜜蜂时,教师先详细讲授蜜蜂的群体组织、蜜蜂酿蜜的艰辛,接着启发学生:人也是群体生活的,只有劳动才活得有价值。这样就把集体主义和人生价值的教育与生物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
5.2 言简意赅
一、生命教育的意义
初中生物蕴含的知识丰富多彩,传统的“读书”教育模式早已不适用了,利用多媒体进行实例讲解也已经普遍了,但是面对生命教育这一问题算是遇到难题了。向学生讲解生命的意义自然是直接切入“生命”一词。
从哲学方面来讲,生命教育指的就是培养人类全面发展的教育方式,从自己引申到其他个体,所涉及的都是人生与哲学这类大方面的知识。另一种解释就是浅显易懂的意思,所指的就是人生观念的教育,教育大家认识生命并且尊重生命、珍爱自身、爱护他人。
初中生正处于人生的叛逆期,更应该加强有关生命这一方面的教育,让学生认真、严肃地对待生命。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了解生命知识对于学生而言是有利而无害的,所谓“知我、知物、知人、知天”体现的就是关爱生命的问题。
二、有关生命教育的实例
(一)案例举证
1.人类的起源
人类的起源与发展一直是学生接触生物的首要议题,教师讲述一个婴儿的孕育到诞生,一个婴儿从孕育开始要经过38到40周的时间,母亲会为腹中的婴儿提供营养,分娩时母亲经过撕心裂肺般的疼痛迎接新生命的到来,教师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放幻灯片直观地让学生感受,让学生明白一个生命的来之不易,生命
可贵。
2.植物的生命
许多人认为只有会跑会跳的动物才有生命,殊不知一颗随风摇摆的植物也蕴含着生命,教师可以详细介绍各种稀有物种,利用PPT或者相关的生动电影来生动展示,提高学生对于生命的深度认识,倡导学生保护植物,热爱大自然。
3.生命的珍贵
通过一些战争片让学生切实感到一个人对于生命的渴望与珍视,通过纪录片还原自然灾害的发生,看到什么是真正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从斗争中感受生命的可贵,引起学生的人文
关怀。
(二)生命的思考
1.生命的本质
从生物学角度来讲,生命是由物质组成的且无一例外,区别只是物质的含量有所差异。生命结束,所有的物质便回归尘土,生命于此便永远终结,各类元素也都四散开来,最终殆尽。
谈生命的本质也是对生命教育的思考,如果能够懂得这个道理,想必学生才能真正成长,而不是因为一时冲动自残,甚至以跳楼自杀来终止宝贵的生命。
2.生命的健康
有一个好的身体,生命才有了本钱,初中生身体正在发育,心理正在成长,关爱学生的身心健康也很重要。身体健康指的就是身体各个机能的好坏,学生应该学会照顾自己,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应该自律,不抽烟、不喝酒,不学习不良的习惯,对自己的身体健康负责。
心理健康需要老师和家长的关注,老师遇到问题及时和家长进行沟通,通常一个家庭环境的好坏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3.生命的安全
教授学生遇到紧急情况的救助措施,比如遇到着火情况的应急措施、遇到煤气泄漏时的补救措施等。对于传染病的知识普及也要做到全方位的教育。对于食品安全问题也要提醒学生注意,三无产品不安全,垃圾食品不可吃。
4.生命的尽头
死亡教育是极其有必要说明的,出生即面临着死亡的问题,
一个生命能够活到理想的终结点所面临的困难也是很大的,生命从有限到无限靠的不是时间,而是体现在活出生命的价值,在享受生命的每一瞬间,创造出无悔的人生才有意义,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他们珍惜自己的青春,使他们积极乐观地看待生命,珍惜生命的每一瞬間。
通过本文的论述分析,探得生命的意义,寻求生命教育的思考,初中生拥有似水的年华、花漾般的青春,让他们给予生命互信和尊重,让他们从自己身上便感到生命的价值。在初中生物教育中谈到“生命教育”这一主题便具有重大的教育意义,对整个初中阶段的教育来说是有其重大价值的,本文希望能够传达出一样的教育意义,将生命的含义融入学生的心里。
参考文献:
[1]傅紫薇.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5.
[2]马利娟.对初中生物教学中生命教育现状的探究[D].河南大学,2014.
[关键词]生命教育 渗透 生物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080125
生命教育这一思想最早是由美国人杰?唐纳?华特士提出的,是以教育学生尊重人类生命为核心,以教育学生尊重动物生命为外延,以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观为长远目标的一种德育教育。而我国高中生物课程标准(试行)针对生物学科特点也提出了要培养学生关爱生命,热爱自然的意识,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等要求。可见,生物教学和生命教育有着内在的紧密的联系。本文针对如何在生物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作了如下一些思考与研究。
一、深刻理解生命的本质
要使学生懂得珍惜生命就必须让他们认识生命,生物教师可以结合生物学知识将这些理念融入教学内容当中。如在教学“生命的起源和进化”这部分内容时,可以结合生命发展的历程让学生感悟,地球生命起源于38亿年前,生物界经历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多样、由海洋到陆地的进化过程,经历了漫长而艰辛的历程,才出现了具有智慧、情感的人,体现了人类生命的伟大和来之不易。以此教育学生应该珍惜这孕育了38亿年才得来的生命。对于生命个体来说,同样来之不易。如在“生殖与发育”以及“传染病与人体免疫”的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明白自己生命的存在也经历了一个艰难的历程,首先要有健康的和卵子,要有适合受精卵着床和发育的子宫内环境,受精时又有几亿个移向子宫上部,但是最后仅有一个和卵子结合形成受精卵,形成生命的开始。而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身体不断地与各种细菌、病毒以及恶劣的环境做斗争,我们自身也不断地面临着竞争和挑战,而生命能够坚强的存在也显示了其的顽强和可贵。可见,只有使学生真正深刻感受和理解生命,才能激发他们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的情感。
二、增强生命责任感
责任感是个人对自己承担的义务尽职尽责、积极主动的心理趋向,是高尚道德情操的表现形式。结合生物教学,教师可以组织开展一系列的深刻理解生命的活动,增强学生生命的责任感。教师还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学习蚂蚁、蜜蜂的社会群体关系,了解各个成员在群体中承担的责任,让学生明白蚂蚁、蜜蜂的所有成员在这个群体中都有自己的责任,共同构建了一个和谐的群体社会。进而启发学生思考:人类社会怎样成为一个和谐社会?每个人应当承担什么样的社会责任?使学生理解生命不只属于个人,它还具有社会属性,有它不可推卸的责任。
三、认识生命的独特性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使学生体验到生命的独特性,使学生悦纳生命。如在“生物的多样性”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寻找生物的共性和特性并了解它们的生活方式,让学生体会生物圈中各种生物虽然差异迥然,但却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生存的方式。有的动物跑得很快也很强壮,它们就靠着速度和体力来捕捉食物,如猎豹、狮子等。而那些既跑不快也不强壮的动物,同样也有自己生存的法宝,如它们拥有不易被发现的警戒色、可以把敌人赶走的气味或者不易被攻破的外壳等。这些形形的生物一起构建了和谐的大自然,其作用和价值都是不可替代的。教师应及时启发学生,让他们明白,人类也是一样的,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特点,只有肯定自己,不断挖掘自己的闪光点,认识到生命的独特性,才能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中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空间。
四、提升生命价值
生物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让学生深刻理解生命的价值,即一方面是要学会关爱他人,让生命在相互关爱中变得有意义;另一方面则是要有所抱负、有所作为,让生命在奉献中体现它的价值。
生物教学中有很多这方面的素材,如在学习骨骼结构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对比老人、青年和小孩的骨骼结构,得出老人和小孩骨骼比较脆弱,容易受到损伤的结论,使学生从内心产生关心、帮助老人和小孩的情感。
关键词:生物教学;环境教育;渗透
在大、中、小学各门学科中,生物学更贴近生活,贴近生物的生存环境。因此,在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是十分有必要的。笔者依据自己在生物学科教学方面的工作经验,对高中生物教学中环境教育的有效渗透做了初步探索。
一、高中生物课程与环境教育的相关联性
高中生物课标中课程、教育目标与环境教育的课程、目标在本质上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甚至有些目标或内容还明确规定了“环境”字眼,这为环境教育渗透高中生物课程奠定了基础。
高中生物课标的课程总目标提到:理解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生物学科是自然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重在探索生物的生命、生活规律以及生物所处的环境特征。因此,其本身是与环境最为相关的一门学科。在传授高中生生物知识时,应重点讲授环境问题的危害,让学生从情感上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在为学生讲授必修三的“稳态与环境”以及选修二的“生物科学与社会”模块时,教师应重在引导学生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了解我国目前所面临的主要环境危机,从而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参与环保活动的积极性。除此之外,高中生物课标中也对三维目标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而这些要求中也照样渗透了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
在现行高中生物(实验)教材中,有很多章节提到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必修三“稳态与环境”(中图版)模块中的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以及第六章“生态环境的保护”更是将生物与环境融合成一个整体。这些都说明生物教学与环境教育息息相关、环环相扣。实际上,高中生物课标始终围绕着环境教育展开,环境教育的基本理念渗透在高中生物教材的每一个一级主题之中。因此,环境教育是高中生物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脱离环境教育,生物教学效果将大打折扣,脱离生物教学,环境教育将因缺少载体而黯淡无光。
二、在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措施
1.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学校的主要目的是教授学生理论知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学校教育主要是以课堂教学的形式展开的。因此,要想在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就必须抓住生物教学课堂这一关键阵地。高中教师在讲授生物知识时,应注重将环境内容有意识、有限度地穿去,让环境保护意识深深地扎根于每一位高中生的头脑之中,具体做法分为两步:第一步为“找”,即找出课程内容与环境内容相关的地方,并认真揣摩两者的结合点;第二步为“教”,即顺着两者的结合点,同时传授学生生物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以及环境知识,将环境内容有目的、有计划地渗透到生物教学中。
2.在课外活动中,渗透环境教育。环境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参与环境保护。因此,教师在开展生物兴趣小组活动时,既要将课本知识融入进去,又要将适量的环境内容穿去。例如:组织学生开展一些关于环境污染的调查活动,展示农村生活垃圾的处理方式,组织学生探讨这种处理方式对坏境的影响,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环境污染的认识,帮助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培养学生处理环保问题的能力。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组织一些宣传活动,号召学生保护环境,热爱大自然。
3.结合本地环境现状渗透环境教育。只是在生物教学课堂中向学生描述环境问题的严峻性、我国目前面临的环境问题或者如何保护环境等似乎有点纸上谈兵。只有结合本地环境现状进行环境教育,才能让学生感同身受,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自觉地参与到环保中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蓬勃发展,人口迅猛增长,与此同时,工业规模也日益扩大,由工业及人口带来的环境问题也日趋严峻。一些企业只管最大限度地获取利润,而忽略与环境统筹兼顾。这种“先污染,后治理的”的观念使得如今工业垃圾、生活垃圾遍布全国各地。学生身临其境,切身感受到这些环境污染给人们的生活、身体带来的伤害,几乎对环境污染已经深恶痛绝。因此,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适当地引入一些学生周边的污染事件或实例,能够大大地提升教育效果,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与此同时,教师也可组织学生参与实地调查,如社区生活垃圾现状调查等。这样做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对环保工作的热情,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生物教学与将环境教育息息相关,将环境教育渗透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是十分有必要的。在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可采取三条措施:(1)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2)在课外活动中渗透环境教育;(3)结合本地环境现状渗透环境教育。在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既可以提升生物教学的质量,而且还能帮助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增强环保责任感。
参考文献:
[1]项德文,张萍.中学生物教学渗透环境教育[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研究),2007(5).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环境教育;渗透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12-0038-02
生存和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环境则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所以,开展环境教育已成为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高中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最高阶段,也是渗透环境教育最重要的阶段,而高中生物课中又有很多的内容和知识是和环境有关的,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中生物教学与环境教育的关联性
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无论是课程的要求还是内容的标准,无一例外的体现了环境教育的目标以及内容。或是涵盖了环境教育的相关信息和要点。这为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作为自然科学的一门基础学科,生物课和环境教育的联系最为密切。在《高中生物课标》中有对环境教育的要求,提到要认识到人和自然和谐共处的意义。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指南》中讲到我国环境形势十分的恶劣。还阐述了环境恶劣的表现形式。这对我国的环境保护提出进一步的要求。生物课研究的除了生物本身的活动规律外,实际上还研究了生物和其外部环境的关系。它是研究环境科学和环境保护的基础学科。生物和环境的密切关系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生物要从环境中获取能量,所以会不同程度的受到环境的制约。二是生物的各种活动和变化都会对所处的环境造成影响。来促进环境的变化和发展。高中生物教师在讲课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去理解生物和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将环保的理念灌溉给学生,注重讲解环境的破坏给人类生活造成的伤害。生物教材中有很多章节都提到了生物在自然环境中的应用。教师可以通过重点讲解生物的多样性和生物的结构层次来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导学生利用学到的知识自主研发环保产品。
在必修课中专门用了两个章节《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来写环境的保护,这为教师给学生灌输环境知识提供了很好的平台。教师可以在这些内容的讲解中渗透环境教育。环境教育要引导学生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引导学生认识自然界和人类环境的紧密联系,引导学生关注不同的生物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引导学生主动的参与到环境的保护中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从生物课程中多处涉及到环境来看,生物与环境有着紧密的联系。如果教师能够充分的运用教材中的内容,采用有效的途径,那么就可以让环境教育在生物教学中达到理想的效果。
二、高中生物教学渗透环境教学的途径
1.充分运用教材渗透环境教育。在如今各个版本的高中生物教材中,都或多或少的涉及到环境、生态这方面的内容。例如人和生物圈之间的关系、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和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等。高中生物教师完全可以运用这些知识在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向学生介绍环境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引导学生去探索解决环境问题的方法。加强学生对环境的认识,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例如,必修模块《分子与细胞》这课的学习是整个高中生物学习的起点,教师应该充分的运用这个起点来挖掘教材中环境方面的知识。比如说”细胞的癌变”或是“细胞中的水”,通过讲解生物和环境的联系来强化学生的环境意识。“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只有先奠定好基础才能提高今后的学习效率。在必修模块《生物科学与社会》和《稳态与环境》中都有环境保护和生物同环境之间的关系的描述。这是整个高中生物课程中渗透环境教育的重要部分。教师应该充分的利用好这一块,在课程的讲解中引导学生了解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和更多的环境知识。笔者认为,除了课本中的知识外,教师还可以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将现实中的环境问题融入到教学内容中,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2.充分的利用社会实践来渗透环境教育。除了课堂教学外,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参与环境实践。结合教学内容指导学生对当地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进行调查研究,或是开展一些生物实践活动。教师应该在教学之前先搜集一些生动有趣的与环境教育有关的材料,增强教学内容的趣味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吸收与环境相关的知识,将环境教育更好的渗透到教学中。可以利用纪录片、新闻节目和电影这些方式来渗透环境教育,或是举办一些和环境教育有关的主题活动。在选择影像材料时,不仅要强调环保的主题,还要注重材料的趣味性,避免枯燥乏味。使影像资料更具吸引力。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在轻松的教学氛围内学到更多的环境知识,从而提高生物教学的效率。
3.充分的利用研究性学习方式渗透环境教育。环境教育除了通过教材和实践来向生物教学渗透以外,还应该在真实的环境中通过探索和研究来获得情感体验。而生物中的研究性学习给学生的实践和研究提高了很好的平台。在生物教学的研究性学习中,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不再是单纯的找出问题答案的过程,而是激发学生创新性思维和发展学生个性的过程。研究性学习的特点是:一是结合知识的系统性和经验性,使教学形式更加丰富。二是结合灌输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化被动为主动;三是结合历史的叙述和逻辑的论证,在学习过程中融入解决问题的方法。四是结合知识的传授和应用的研究。
研究性学习把环境教育带进了生活。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通过对当地环境的观察,发现出不利于环境的行为因素,并针对比较突出的环境问题来提出解决方案。比如说分析城市中河道的水质,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更好的利用资源等。在研究学习的过程中,真正的体现出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探求欲。在研究性学习中,应该通过实践活动有意识的培养学生提出和解决问题、动手操作的能力。
笔者认为,为了更好的发挥研究性学习的效果,教师应该在指导的过程中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成立专项课题组,积极地帮学生争取外界的帮助。这样有利于学生顺利的通过调查走访、参观等形式搜集第一手资料,以便更好的进行研究性学习。二是教师是学生和学校沟通的一个媒介,相当于学生的代言人,教师应该向学校争取,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创造足够的时间和条件,并能在学生的操作和实践中进行必要的指导。帮助学生在实践中充分的利用社会资源。三是要求教师指导学生在研究学习中结合具体的课题,做好相关的记录,随时写下自己的心得。
三、总结
总而言之,在这个环境日益破坏严重的时代,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对实现可持续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生物教师,要充分的掌握高中生物教学和环境教育的关联性,积极的寻找科学有效的途径来渗透环境教育,以提高环境教育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朱春香.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