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信息资源整合范文

信息资源整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信息资源整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信息资源整合

第1篇:信息资源整合范文

1 信息资源整合本身的复杂性分析

1.1 信息资源采集、整合面临实际困难

由于政府管理内容比较复杂,覆盖范围广泛,信息采集涉及各种不同的部门和层次,因此政务信息的采集和整理面临很多实际困难。整合的政府信息资源需要通过政府门户网站提供给用户,各级政府门户网站要实现所有机构的网站业务链接,所有政府机构的业务类型必须进行分类与排列,通过各个主题按照逻辑关系而对所有这些业务进行整理,需要政府业务部门按照业务流程进行重组,成为电子政务的/信息处理车间。这一切需要高度的配合和业务的重组,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将面临很多困难。

1.2 对安全防范机制的建设有更高的要求

事实上,在政务信息资源的建设过程中过细的共享会导致应用偏离方向,过于紧密的共享会增加成本与安全风险,过于依赖行政力量推动共享会导致应用缺失。整合后统一的信息资源平台,更容易受到黑客攻击,如果不加强风险防范机制的建设,其瘫痪是全局性的,损失也可能是毁灭性的。

2 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实现瓶颈分析

目前政务信息资源存在如下问题: (1)孤立封闭的系统架构,致使信息资源不能有效共享。(2)数据格式不统一,数据在不同的系统中重复存在,互相不一致,致使本该协同一致的完整业务过程被人为分割和打碎。(3)信息资源组织分类不合理,未建立统一的目录结构体系,造成信息资源利用率低。(4)缺乏统一管理和统一的数据规范标准,数据交换大都通过手工方式或第三方系统如FTP、邮件方式等进行。(5)许多信息系统操作复杂、内容陈旧、查阅困难,不能满足公众的需求。大量的数据资源处在又希望进行数据共享,又希望有特定的权限体系进行控制的两难境地。这些问题阻碍了政府协同监管工作效率和公共服务水平的提高,已成为制约中国电子政务发展的瓶颈。大量的信息孤岛出现,用户的检索负担日益加重;各信息孤岛相互独立和各自封闭,严重阻碍了人们对信息的获取。

3 现有管理方式的瓶颈分析

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信息技术只不过是推动电子政务建设的工具,只能解决技术上的问题,完全靠芯片升级来解决信息资源整合是一大误区。系统集成也并非仅仅是把东西攒到一块,网络加键盘加主机加上软件只有在人的有效操控下等于财富和价值,否则可能等于垃圾。政务信息资源高度共享程度高低,事实上与信息化建设者的管理水平有很大关系,需要管理者管理理念、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等方面进行变革和提升。

第2篇:信息资源整合范文

1 高职图书馆信息资源整合发展的问题

1.1 馆藏建设中文献信息资源的重复建设

在信息资源整合发展的过程中,很多高职图书馆馆藏生均文献量不足,或者是为了达到相应的评估指标要求的绝对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藏书的质量把关,很难顾及到文献科学化的原则。高职院校在近几年的发展当中,虽然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健全,但是相关的硬件设施建设,还是有待加强的。在图书馆信息资源整合发展的过程中,部分高职院校为了谋得一个好名声,单纯朝一些指标努力,在主观上忽略了原有的诉求。比方说,在采购中对复本量控制很弱,在书商打包的大批量“装备书”中,有不少是“垃圾文献”。在今后的工作中,必须通过有效的方式对高职图书馆信息资源进行一定的整合,避免进行不必要的工作,耽误整体的发展。

1.2 信息资源建设目标与技术力量及硬件设施不对称

高职图书馆的现代设施普遍较差,校园网、电子阅览室设施不完善,有的馆未见书目数据库或待建数据库,随书光盘利用手段不科学,这些都导致高职图书馆信息资源整合发展中出现了较大的问题。相对来说,高职院校在办学宗旨以及具体的教学方式上,与一般的大专院校不同,这就使得图书馆等一系列的技术力量和硬件设施在总体上与普通大专院校存在一定的差异。从客观的角度来说,高职院校教授的是实践性较强的知识,在目标上也非常的明确,就是为了让学生拥有较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并且通过一技之长博得一个美好的未来。图书馆作为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机构,必须在电子阅览室和校内网等技术设施上努力,强化网速,革新设备,帮助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充分促进信息资源整合的发展。

1.3 信息资源建设队伍专业素质结构不合理

高职图书馆缺乏高素质人才,创新与开发意识非常淡漠,队伍的专业结构不合理。同时,图书馆人员在补充的时候,缺乏一定的章法,很多人都是从其他岗位或者学院家属转入,多数工作人员没有接受过图书馆专业的培训,因此在总体的工作方面,并没有办法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准。另外,部分高职图书馆的馆长甚至不懂得图书馆的管理工作,只不?^是一个兼职干部,在高职院校运作的过程中,这个职位的更换非常频繁,几乎很少有人会拥有较为丰富的管理经验。从以上的表述来看,高职图书馆信息资源在整合的过程中,不仅整体的结构出现了一定的问题,同时在一些基本工作上,也没有达到相应的标准,多个因素的共同作用,为高职图书馆信息资源整合发展创造了很大的阻碍。

2 合作建馆与信息资源整合是高职图书馆的长期发展方向

2.1 资源优化及消除异构

在高职图书馆信息资源整合发展的过程中,要想达到一个理想的效果,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首先,必须共享资源,减少重复建设。我国的高职院校数量逐渐增多,教学质量也必须得到提高。区域性高职院校在专业上各有特色,通过展开合作性信息服务,可以实现一个良好的共享状态,并且帮助读者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较大的帮助。

其次,要分担成本,优化馆藏。高职图书馆在近几年的扩建当中,虽然藏书数量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成本也相应增加。今后的工作重点在于,通过有效的合作,各成员馆共同分摊服务成本,帮助图书馆优化馆藏。

第三,优势互补,建立多元化纵深服务体系。以目前的情况来说,很多的问题之所以没有得到一个彻底的解决,主要原因就在于整体服务体系不够健全。只有合理建立起一个多元化信息服务系统,才能全面提高区域性高职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整体水平和质量,从而进一步促进信息资源整合的发展。

2.2 以读者为中心

高职图书馆虽然在名义上是为了服务广大的读者而创建的,但是在实际的运营当中,多数情况下并没有以读者为中心,而是将经济效益、社会地位等一系列的外在名誉放在了首位,导致很多的读者都没有办法获取自己想要的资料和数据。相对而言,合作建设的数字资源服务平台,可以根据不同读者的不同阅读情况,自动记录阅读速度。并且传递各校读者需要的相关信息,让读者感受到前所未有的信息服务。由此可见,当我们以读者为中心以后,不仅方便了读者的阅读,同时在信息资源整合方面,也拥有了具体的目标和相应的方式方法。在找到关键点以后,高职图书馆信息资源整合发展工作,就可以更加顺利的进行,避免了一些复杂化的工作和不必要的矛盾发生。

2.3 确立行业中的竞争地位

个体图书馆在协调优化服务价值链的同时,巩固原有优势并寻求新的增长点,从而保证个体图书馆长期决策目标的实现。高职图书馆在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对信息资源进行良好的整合,在不断发展的情况下,确立行业中的竞争地位,从而在一个权威的角度上,帮组读者、教师、学生以及其他人员通过图书馆来获得更多的信息。高职图书馆信息资源整合发展,并不能仅仅从一个角度出发,要充分考虑到对方方面面的影响,才能在最后得到一个理想的效果。

3 高职图书馆的信息资源整合

3.1 非数字资源与数字资源整合

在现阶段的发展当中,高职图书馆的发展已经直接影响到了高职院校本身的发展,如果在今后的工作当中,不能良好的整合高职图书馆信息资源,将会对学生的学习以及教师的教学工作产生很大的恶劣影响。在今后的整合工作当中,首先应该在非数字资源与数字资源整合方面进行一定的努力。

3.1.1 馆藏图书与电子图书的整合

从现阶段的发展来看,高职图书馆在信息资源整合发展当中,虽然找到了一定的方式和方法,但是仍然欠缺一定的技巧。在整体的工作当中,需要对馆藏图书、电子图书进行一定的整合,扩大空间,为图书馆的信息资源整合发展做出一定的积极贡献。比方说,自建电子图书一般在馆藏目录检索系统中已有记录,无需再对其进行 MARC 编目,只需将该书的MARC记录调出,在215载体形态项字段添加附件说明(如“该书有电子版”),并在856字段注明电子图书的存放位置即可。

3.1.2 馆藏期刊与电子期刊的整合

现阶段的人们很少愿意阅读厚本的书籍,而是愿意去阅读精品的期刊。在这种情况下,高职图书馆就可以对馆藏期刊与电子期刊进行相应的整合。部分馆藏期刊在长期得不到借阅的情况下,可以与电子期刊进行整合,减少工作量。在整合馆藏期刊与电子期刊以后,读者的阅读会更加方便,同时信息资源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利用。

3.1.3 馆藏图书与随书光盘资源的整合

从客观的角度来说,现阶段高职院校的发展受到了社会上的广泛关注,图书馆信息资源的整合工作作为院校发展的重要工作之一,必?从实际的情况出发,同时有效的结合自身的优势来进行,对馆藏图书与随书光盘资源也需进行一定的整合。另一方面,将这两方面的信息资源进行整合,能够节省很大的空间,理想的方法是将随书光盘内容拷贝至服务器硬盘,通过随书光盘系统放在网上供用户使用。

3.2 馆际资源整合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很多的高职院校图书馆在规模上和数量上也有所扩大,为了帮助师生更好的学习和教学,很多的图书馆都建立了不同类型的资源方式,在开始的时候,的确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师生的要求和高职院校自身的发展出现了一定过的变化,因此,我们还要对高职院校的馆际资源进行相应的整合。

3.2.1 跨库检索

跨库检索系统向用户提供统一的检索接口,将用户的检索要求转化为不同数据库的检索表达式,并发地检索多个异构数据库,并对检索结果加以整合,在经过去重和排序等操作后,以统一的格式将结果呈现给用户。利用跨库检索来实现信息资源上的整合以后,无论是整理现有的资源,还是增加新的信息资源亦或是从中调取,都产生了极大的便利。目前,有不少图书馆信息资源整合也正在逐步朝向智能化发展,人工服务虽然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但是正在逐步退居幕后,跨库检索有利于实现更好、更精准的服务。

第3篇:信息资源整合范文

一、城建档案信息资源整合概述

(一)城建档案信息资源的价值。城建档案信息资源作为城市发展建设的记录,对于城市发展具有历史价值、实用价值以及服务价值。历史价值指得是城市建设档案是对城市的建设的进程各个方面的记录,是城市发展建设的重要资料。实用价值指得是城市建设档案资源能够对城市的建设、规划提供一定的信息和依据,对于城市的再规划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服务价值指得是城市档案信息资源汇集了城市建设的各个行业信息,包含了城市各个方面建设发展所需要的资源,故而其服务的范围比较大。

(二)城建档案信息资源整合与效应内容。城建档案信息资源整合内容广泛,资源的整合、机构的整合、人才的整合以及服务的整合均属于其范畴;资源整合是对城市城建档案实体以及信息等各个方面的资源进行整合,对软、硬件资源以及信息资源进行整合;软、硬件资源整合是对城建档案管理所需的设施以及软件平台进行整合;机构的整合是城建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的基础,能够推动城建档案事业的发展;人才的整合是档案信息资源整合能否顺利开展的关键,通过对人才资源进行整合以达到城建档案信息资源整合优势互补;服务的整合是将城建档案信息资源服务放大化,提高城建档案信息效应,提升档案信息服务效率。

(三)城建档案信息资源整合意义。城建档案信息资源整合对于整个城市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优化城建档案信息资源管理各个部门的职能关系,有助于提高城建信息的价值和利用率,有助于提高城建档案信息的重要性,增强城建档案信息的服务效应。城建档案信息资源加强整合可以合理优化信息,促使城市信息交流加快,提升城建档案服务效应。同时,信息资源整合有助于提高城市对档案信息的进一步了解,进而充分发挥档案的作用,加深城市对于城建档案信息的理解,从而提高城建档案的地位。

二、加强城建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的措施

(一)建立城建档案信息整合体系。由于城市城建档案信息内容的广泛性,其信息服务效应比较分散,因此需要建立城建档案信息整合性的服务体系。首先,城市档案相关管理部门要明确其信息资源管理的职能,加强各相关部门的沟通,进而实现城建档案信息管理的互补。其次,注意对城建档案各个行业信息的整合,加强信息共享,实现城建档案信息的整合,充分发挥城建档案信息的功用。最后,采用科学有效的信息整合方法,利用现代化技术建立城建档案数据库,通过计算机网络实现城建档案服务的社会化,最终建立城建档案信息服务体系。

(二)完善城建档案信息管理制度。完善的城建档案信息管理制度是其开展信息整合的保证和基础,因此必须不断完善城建档案信息管理制度。比如在城市的档案管理部门设置档案信息整合部门,对档案信息的整合进行指导和监督。此外,还可以建立相应的档案信息管理制度,从而提高对档案信息整合管理的监督。同时,城市档案部门还应加强对内部信息进行整合,整理好城建信息资料,对各行业信息进行规划整合,从而提高城建档案信息的使用率,实现城建信息资源共享。

(三)丰富城建档案信息资源整合形式。当前,我国很多城市的城建信息整合仅仅限制在档案管内部,导致其服务效应并不明显,因此有必要丰富档案信息整合形式。首先,城市可以通过互联网技术建立共享信息服务体系,从而提高资源的服务效应。其次,完善城市各档案管理机构的协调工作体系,加强各机构间的协作。充分发挥城市档案合作优势。最后,建立城市档案信息公共检索数据库,开放档案信息,加强信息分享率,从而提高档案信息的服务效应。

第4篇:信息资源整合范文

当今,科学和技术向高度综合化发展。这种高度综合的趋势,使读者的信息需求呈现综合化的特点。特别是对于网络信息资源,现有的网络检索工具的搜索范围覆盖面广,专指性差,人们在检索学术信息时,往往从专门学科入手,而网络检索工具却不以专业划分,在查询某一特定学科网络信息时,一方面没有专门的网络检索工具,另一方面又是任何一个网络检索工具都可以用,致使检索的完整性可靠性都较差,难以实现对网络资源的有效过滤和筛选。为此,我们进行整合的目的就是要使信息用户快速获取知识。

对于整合有不同的层次,首先要考虑的是数据和信息的整合,其次要考虑的是各种应用系统的整合,这包括构件系统是要考虑所构建的系统同现有系统的整合,以及以后新开发的系统同所构建的系统的结合。更为复杂的是面向过程的整合,它又可以分为在利用系统资源的过程中系统资源的组织过程的整合。

1、数据整合

数据整合主要用来实现不同系统的数据交流与共享,发生在应用领域内的数据库和数据级别。通过从一个数据源将数据移植到另一个数据原来完成数据整合。数据整合是现有整合解决方案中最普遍的一种形式,然而数据整合的一个最大的问题是业务逻辑常常只存在于主系统中,无法在数据库层次去响应业务流程的处理,因此这限制了实时处理的能力。

数据整合是进行下一步整合的基础。数据整合对数据进行标识并编成目录,确定元数据模型。只有建立统一的模型后,数据才能在数据库系统中分布和共享。数据整合采用的主要数据处理技术有数据复制、数据聚合和接口整合。

数据复制。数据复制方式的目的是为了保持数据在不同数据库间的一致性,而数据可以是同一厂商也可以是不同厂商的,甚至可以是采用了不同模型和管理模式的数据库。对于数据复制的基本要求是数据必须能够提供一种数据转化和传输的基本结构,以屏蔽不同数据库间数据模型的差异。数据复制服务的基本原理是这样的:在两个或多个数据库之间设置个软件中间件,在一边,数据从源数据库中被抽取,而在另一边,数据被导入目标数据库。有的是以实时方式工作的,也有的是以批处理方式工作的。

数据聚合。数据聚合是将多个数据库和数据库模型整合成为一种统一的数据库试图方法,也可以认为,数据聚合体是一种虚拟的业务数据库,它包括多个实体的物理数据库。数据聚合方法在分布的数据库和应用之间放置一个中间件层,该层与每一个后台的数据库用其自带的接口相连,并将分布的数据库映射为统一的数据库模型,而这种虚拟模型只在中间件中存在,应用程序就可以使用该虚拟数据库去访问需要的信息。同时该数据聚合软件也可以通过将相关的数据库映射导入实体数据库,进行数据库更新。数据聚合方法的优点是其将多种数据类型表示为统一的数据模型,支持信息交换,它能通过一个良好的定义接口访问相关业务中任何相连的数据库,也提供了一种利用统一接口解决面向数据的应用整合问题的良好方法。

接口整合。接口整合方法利用良好定义的应用接口实现对应用包和客户化应用的整合。可以说,它是目前得到的最广泛应用的整合方法。在面向接口的整合中,整合是一个时髦的概念,它通过提供用以连接应用软件包和应用适配器的方法来实现整合,适配器通过其开放或私有接口将信息从应用中提取出来。另外一些类型的适配器可以通过面向消息的中间件(MOM)、数据库管理系统、文件系统或其他系统和应用间接整合。有些解决方案通过接口抽象以屏蔽适配器的自然属性,来促进信息交互,从而实现和应用的交互,甚至也可以屏蔽同应用间的信息传输。这种通过接口抽象的方法提供了整合不同类型应用的高效率,也是面向接口整合方法的主要优势来源。

2、应用系统整合

信息资源整合建设要求实现面向业务过程的转变,IT支持系统需要实现面向过程的整合,具有过程支持的功能,而这其中必须实现应用系统间的整合,企业为了实现支持相邻的业务活动的系统之间的互相操作,很早就开始了对应用系统的整合。由于企业最初使用的IT支持系统不多,因此很多采用的是点对点的系统整合结构,在这种点对点的结构中,每个应用系统都与其他应用系统通过接口相连。这种整合方式不需要对应用系统进行大的修改,编程工作量较少。但是当需要整合的系统对象较多时,系统相互之间的连接接口将会变得非常复杂,并且一个系统升级或新的信息系统实施后,与该系统相连的所有接口都要进行改变。

随着应用系统的个数增多,接口问题越发明显。为了解决应用系统点对点整合的问题,使用消息的整合结构被提出了过程整合。在这种整合结构中,系统之间的通信和数据交换是通过消息来实现。这种结构大大减少了接口连接数量,同时由于有消息作为信息交流的中介,当某一系统发生改变时,只需消息中相应的部分发生改变,降低了系统维护和升级的复杂性。消息是现行应用整合使用较多的一种技术。

3、业务过程的整合

虽然数据整合己经证明是整合的一个流行的形式,然而,从安全性、数据完整性、业务流程角度来看,数据整合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组织内大量的数据是被业务逻辑所访问和维持的。业务逻辑应用并加强了必须的业务规则、业务流程和安全性,而这些对于下层数据都是必需的。

系统整合不考虑系统之间的工作过程,而过程整合产生于跨越了多个应用的业务流程层。通常通过使用一些高层的中间件来表现业务流程整合。这类中间件产品的代表是消息中介,消息中介使用一个总线模式或者是Hub模式来对消息处理标准化并控制信息流。

业务过程将客户当作过程的起点,经过一系列的活动完成整个过程。到目前为止己经出现过很多有关过程整合的技术和思想,如为了实现过程并行化的并行工程(CE),为了优化过程结构的业务流程重组(BPR),为了实现企业间的过程互连的供应链管理(SCM)和扩展的供应链管理(eSCM),为了缩短过程时间和周期的敏捷制造(AM),为了实现过程的自动化的土作流(Workflow)以及为了实现过程实效性和瞬时性的虚拟企业和动态联盟等。与上面的消息相比,过程可以看做是消息的扩展,它除了处理消息中的格式化的应用会话外,在过程中还封装了与各个应用系统相连的过程逻辑。当所有的过程逻辑都封装在过程中时,就可以建立一个过程库对过程进行统一管理,并且使用可视化的图形界面对过程进行设计、在线监控和调整,完全可以消除传统企业中的那种"抛过墙"的问题。同时这种可视化的过程设计界面减少了过程设计的复杂性,并且可以使不同层次的人都能参与到过程设计中,大大提高了过程设计的效率和过程的合理。

业务过程整合是通过函数和方法的整合来实现。面向函数和方法的整合一般来说是处于同步模式的,即基于客户(请求程序)和服务器(响应程序)之间的请求响应交互机制。函数和方法整合包括直接的和严格的在网络环境中的跨平台应用程序之间的应用到应用(A2A)的整合。它涵盖了普通的代码(COBOL,C++,Java)撰写、应用程序接口(APIs)、远端过程调用(RPCs)、分布式中间件如TP监控、分布式对象、公共对象访问中介(CORBA).Java远程方法调用(RMI)、面向消息的中间件以及Web服务等等各种软件技术。

第5篇:信息资源整合范文

摘要:信息资源整合是广西高校图书馆的发展目标。本文在分析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整合必要性和可能性的基础上,阐述了高校图书馆资源整合的内容,并提出建立信息资源整合的制约因素。

中图分类号:G250.7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3-1588(2012)02-0086-04

Research on the Guangxi Academic Library Information Resources Integration

WANG Xian\|yan,LI\|JU

(Library of Yulin Normal University, Yulin 537000,China)

Key words:Information resources;integration;university libraries

Abstract:It is the development target for the Guangxi academic library to integrate their information resources, 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 of conformity content, this thesis discourses the necessity and feasibility, analyzes the restraining factors and finally proposes homologous restriction mechanism.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和广西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区建设的发展,广西已成为中国―东盟区域性的物流、商贸、加工制造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成为与东盟各国经济、政治、文化交流合作的平台。在此背景下广西高校图书馆面临着服务范围扩大、服务对象增多、用户信息需求海量增加等情况。如何有效地把各高校图书馆资源整合起来,推动图书馆信息服务面向社会化发展,提升图书馆资源的利用率,是值得我们研究的课题。目前,图书馆信息资源整合的理论研究基本上都集中在整合的模式和加快网络化与标准化层面,对资源整合的内容等研究较为欠缺。为了进一步提高图书馆资源整合力度,笔者结合广西实际从整合内容入手进行论述。

1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整合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1.1信息资源整合有利于促进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

高校图书馆的核心任务是信息收集、信息加工以及为学校教学和科研提供服务。图书馆的信息资源整合管理需要运用科学的手段和先进的科学技术,充分挖掘信息内涵,极大程度满足用户对信息的需求,有效地构建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服务平台。

1.2信息资源整合有利于满足用户多元化的信息需求

由于信息资源存在自身的局限性和使用界面不一致等问题,而无法满足用户获取任何信息需求。提供的信息价值性不高,容易造成用户对信息的误解,影响信息的利用率。信息资源整合将弥补这些缺陷。通过广泛的信息收集、整合分析,以各种形式向用户提供增值性的有效信息,以满足各类用户多元化的信息需求。

1.3信息资源整合有利于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评价,提高竞争优势

运用信息资源整合系统能有效的对各类信息资源进行评价,指导用户更为准确地利用这些信息资源。图书馆通过利用各类统计分析的方法,寻找确立图书馆的服务竞争优势,采取措施,协调、优化信息服务方式,在原有优势的同时寻求新的服务点,从而保证图书馆社会职能的顺利实施。

1.4信息资源整合有利于促进信息资源的有序化和标准化

信息资源的传播是超越国界,不受社会制度、文化制度等影响通过网络传递给用户。由于网络资源内容繁杂、混乱,缺乏规范、精度,信息污染比较严重。而目前各高校图书馆收藏的数字化资料尤其是从网上下载的资料多数没有经过加工、分类等有序化,许多垃圾信息资源充斥其中。因此有必要进行分类、编目、加工处理、去粗取精,以便与馆藏资源整合使其标准化和有序化,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

2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整合的内容

2.1建构高校图书馆联盟的联合目录检索系统

图书馆联盟是以实现资源共享、利益互惠为目的、受共同认可的协议和合同制约的图书馆联合体。通过图书馆联盟建立联合目录检索系统,整合全区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实现全区高校文献信息资源的共建、共知、共享,以发挥广西高校图书馆的最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提高广西高校图书馆的持续创新能力。广西有50多所高校图书馆,拥有丰富的、组织有序的、有地方特色的馆藏文献信息资源。由于所收藏的文献具有系统性强、学科门类丰富的特点,各馆通过网络平台有效地将资源组织起来实现相互共享。因此,我们必须在自己的馆藏目录联机检索系统(OPAC)的基础上探讨一种能让各馆实体馆藏目录资源数据的整合和相互联通的方式,从而实现联机联合检索和文献资源共享的管理系统,为全区高校图书馆统一使用。

要实现联合目录检索系统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即集中式合作联合目录和虚拟式合作联合目录。集中式合作联合目录是把联盟馆的馆藏书目数据归纳、汇集在一个新建的联合数据库中。虚拟式合作联合目录是联盟馆的所有书目数据库的虚拟组合,其具有相对独立的检索整体,通过界面检索反馈书目数据库检索结果。格式统一,检索效率高,目的一致等优点的集中式联合目录数据库中,由于规模受到一定限制,无法即时反映流通等动态信息。而虚拟式联合目录规模不受限制,在OPAC系统帮助下,构建虚拟联合目录将成为当前联合目录发展的趋势。综合上述两种联合目录的特点,结合广西实际情况分析,选择虚拟联合目录比较适合广西高校图书馆发展趋势。由高校图工委或者由一个实力雄厚的图书馆牵头,共同构建全区高校图书馆联盟合作共享网站,为各个联盟馆提供统一检索界面,实现联机目录、馆际互借、文献传递以及资源共享等交流平台。

2.2建立广西高校图书馆合作馆藏

目前,各高校图书馆所拥有的馆藏资源相互重复,

大部分图书馆都拥有自己地方特色或特藏资料。为了让这类独特的文献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就要求我们有必要建立一个合作馆藏的联合机构。通过合作取长补短,利益互惠,从而实现资源共享。合作馆藏的建设,成员馆用户要协商达成共识,以文献信息体系建设为基础,以“211工程”大学图书馆为龙头,以区域性图书馆联盟的文献信息管理中心为骨干,以特色文献中心作支持,以各类型和各层次高校图书馆积极参与为保障,全面构建广西高校文献信息资源保障系统,为其他成员馆提供馆际互借服务以及提高合作馆的文献保障率和利用率。合作馆藏建设还可以提高用户获得文献资源的频率。独特罕见的资料避免重复建设,提升各馆馆藏资源的专业性,使各成员馆馆藏资源扩充而不增加成本。由于采购经费不同,各成员馆应结成联盟组织全区高校图书馆进行分工协作,结合各高校学科建设进行文献资源合理布局和协调采购,加强全区高校图书馆的整体化建设,提高广西高等教育对文献需求的满足程度。并由联盟牵头组团引进数据库,特别是引进外文数据,既能提高文献保障能力,又能为各馆节省经费开支。

建立协调式和互补式两种合作馆藏是当前整合高校图书馆馆藏资源的发展目标。协调式的合作馆藏要求合作的成员馆改变本馆原有的馆藏发展计划和明确发展方向,共同构建合作馆藏来满足成员馆用户的需求。互补式的合作馆藏可以通过两种途径实现:(1)合作的各成员馆购置本校用户需要的文献资源。(2)通过馆际互借的方式来支持获取彼此所需的资源。由于高校图书馆所面对的是师生群体,还可以通过公共图书馆把地方文献服务向高校师生推送,高校图书馆的资源和服务项目也可以通过公共图书馆向地方科研机构及中小学推送。在国外20世纪90年代就已经推出互补式的合作馆藏。因此,互补式的合作馆藏将成为高校图书馆十二五时期的发展目标。

2.2.1建立特色信息资源数据库

挖掘实体馆藏的纸质特色资源和通过网络平台收集到的网络信息建立特色数字资源库。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合作馆藏的来源不断扩展,结合本馆现有数据资源,努力建构广西高校数字图书馆书目信息系统。统筹并协调利用各馆优势把部分馆藏转化为数字资源,建成若干个具有广西特色的专题资源数据库,供参与的合作馆共享。如:中国―东盟博览会研究文献数据库、北部湾经济区研究文献数据库、红水河流域文化研究数据库、刘三姐研究文献数据库、

桂林旅游文化信息数据库、广西高校博硕论文数据库、广西重点学科导航数据库、桂东南特色数据库以及公共图书馆整合共享的柳州市图书馆的“柳州名人手稿、字画”、广西图书馆的“旧地方志”、桂林图书馆的“广西戏曲”等特色馆藏,通过合作实现远程共享。对于一些应用软件、影像多媒体、书目数据、全文资料等网络资源,由于大部分资源具有学术性研究价值,各馆可按自己制定分配好的主题分别收集,建立各具地方特色的网络资源数据库,为合作馆提供服务。

2.2.2加大对电子资源及学位论文数据库的采集

加强对电子资源与学位论文数据库投入设置集团采购。即由多家高校图书馆组成的联合采购集团, 通过以集团整体为优势与供应商达成共识,并以集团的名义加大对电子资源及学位论文数据库采购及服务。这样既可降低单个图书馆购买同一数据库的投入成本,又能促进集团内各成员馆之间的馆际合作。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联合目录、馆际互借、信息推送、传递、建立导航系统等服务工作,并能有效地促进区域性资源保障系统的确立。

2.2.3建立联合统一的贮存库

建立的目的是满足用户需求。即依托现代网络条件和技术通过CALIS搭建广西高校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的技术平台和服务网络,以丰富的数字化资源为基础,以先进的数字图书馆技术为手段,充分利用CALIS建设的成果,推动和引导具广西特色高校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目前许多图书馆随着实体馆藏的增多,书架越来越显拥挤,书库容量出现饱和状态。绝大部分图书馆根据本馆制定的规则采取不定期剔旧处理,对剔旧出来的书刊,有些被处理卖给读者或当垃圾卖掉,有些则打包封存起来,或只留一本样书在提存书库中。被剔旧出来的书刊,由于年代久远,在本馆利用率接近零,但并没有完全失去利用价值和保存价值。因此,就有必要在全区高校图书馆建立联合统一的贮存库。即根据各馆具体情况把剔旧出来的书刊汇总形成目录数据,把数据送入检索联合目录库中,供成员馆检索。如果遇到其他成员馆没有收藏被兄弟馆剔旧出来的书刊,而对他们有研究价值则把该书刊送进联合贮存库保存,为各兄弟馆提供馆际互赠、复印、阅览、咨询等,让死书得到充分利用和起到保存价值。联合贮存库的设置则由联盟馆协商指定实力雄厚的高校担当。

2.3以网络为依托实现技术资源共享

信息资源共享的最终目标是使任何用户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获得任何图书馆拥有的任何信息资源。我们应以中国教科网(CERNET)为依托,围绕CALIS为中心建设自己的自动化、网络化联合网络系统,制定和完善全区图书馆统一使用的技术标准和性能指标。各成员馆开发自建的信息资源按统一的格式组织起来,实现在异构系统之间的信息检索和传递,从而满足成员馆之间进行OPAC查询、联机编目、馆际互借和数据信息检索等业务服务,实现和其他图书馆联盟的数据资源共建共享。

网络技术平台是实现资源共建共享的基本条件。各联盟图书馆网络均要适应不同的主机系统和不同的局域网结构,在具有超强的传输推送能力下满足图书馆多媒体技术的需要。通过区域网设备,能达到全面支持与通讯网络和高速信息网联接,使图书馆具有开通国内外联机检索和社会化服务的能力。由于各高校图书馆使用的管理系统软件各不相同,标准化程度低,格式不统一等,因此必须联合研制或统一购买具有先进的业务处理功能、能实现联机联合编目和文献资源共享的管理系统,供全区高校图书馆统一使用。

3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整合的制约因素

3.1管理机构制约

为加强各图书馆的沟通与交流,促进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有序进行,必须建立一个资源共建共享管理机构。首先要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其次是要制定科学的操作规程。最后是联盟组织各方面的力量来制定、选用统一标准供各成员馆共同执行。由自治区教育厅、高校图工委牵头成立广西高等教育文献信息资源保障系统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由教育厅领导、高校图工委领导及多个区域联盟学校的图书馆馆长组成领导决策机构,负责对全区高校图书馆资源整合建设中的重大问题进行审议和决策,制定整合章程与发展规划,对各联盟馆进行考核检查。领导小组下设若干个专家咨询协调小组,负责联盟的专业技术规范、评估指标体系、项目计划与实施方案的制订,对资源合理布局、重要数据库引进的审议,为系统的建设、运行和服务提供反馈意见。调解各馆合作中的矛盾冲突,商讨和确定馆际之间的协作共建共享活动。

3.2整合技术水平的制约

高校图书馆运用各种技术手段将分布型和异构性的信息资源汇集到统一利用的环境下,实现一步到位的检索,极大地方便了用户对信息资源的利用。由于信息资源整合带来了整合检索的统一化与每个信息系统单独检索的个性化之间的矛盾,每个信息系统向用户提供检索服务往往会推出特色的个性化服务,而整合检索更多考虑的是所有成员馆信息系统的一致性。整合后的新信息资源体系很多都推出了功能较为完备的简单检索和高级检索等,但与各成员馆信息系统的检索功能相比,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另外,语种兼容问题研究能力不强,中外文数据的统一检索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元数据描述标准不统一,规范性差;整合系统可维护性不强,数据链接复杂,资源利用率不高等。随着自动化程度的提高和数字资源的迅猛发展,整合实践中的自动标引技术、多语种自动识别技术、信息智能导航技术等必须进行改造,以适应新的形制。只有技术的进步,才能真正解决整合的效率问题,提供更符合用户需求的个性化服务和跨库检索、开放链接技术、聚类导航技术、个性化信息定制与推送技术,以及更为先进的语义网格技术提高信息资源整合的质量。

3.3资金来源及相关制度制约

信息资源的整合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如果缺少必要的经费保障,文献信息资源的整合就不可能长期地开展下去。由于图书馆经费的有限增长与信息资源量的快速增长、书刊价格大幅上涨的矛盾日益突出,丰富的信息资源虽然给图书馆资源建设提供了条件,但用户需求与购置能力的有限又给图书馆提出了新的挑战。在图书馆的能力和经费有限的情况下,只能优先对馆藏特色资源进行有系统、有组织地开发整理、深度标引和有序化,揭示其价值,形成新颖独特的馆藏资源。另外,寻求政府拨款,倡导各图书馆进行合作协作缓解压力,或者各馆联盟实行馆际联合采访,创建系统内共建与跨系统共建相结合的共享方式,使图书馆保持最大程度的开放和服务个性化,从而最大限度地促进信息资源的合理采购与科学配置。

为使合作共享顺利进行,还必须建立相关的制度,以规范各成员馆的行为。由于各合作馆是以“合作互补”作为原则,但是在合作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相互推诿、有利益则相互争夺等行为。因此,协调机构及成员馆一起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明确各合作馆的权利与义务,保证各馆权益平等。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和性能指标,保证系统的兼容及共享的实现,并明确激励措施。建立沟通与平等协调机制平台,以保证各合作成员馆能有效地进行信息资源共享。

4结语

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整合任重道远,许多理论、技术的应用还有待于图书界、计算机界以及其他行业的不断努力,不断探索。因此,广西高校图书馆应本着立足广西,服务社会为宗旨,通过学术交流渠道加深各高校图书馆对彼此的了解,互相促进,共同发展,为更进一步的交流与合作打好基础。只有在理论研究透彻、技术应用成熟,信息资源整合的发展才能取得更大的进步。

参考文献:

\[1\]任艳芳.图书馆联盟中分层式联合目录系统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07(3):28-30.

\[2\]顾伟昊,黄小强.高校重点学科建设资源整合模型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09(10):37-39.

\[3\]陆永兵.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整合研究\[J\].东北师范大学学校, 2006(2):163-166.

\[4\]祝丽君.西部高校图书资源与公共图书馆实施整合的思考\[J\].情报杂志,2008(4):159-161.

\[5\]沈洁.浅谈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整合\[J\].现代情报,2010(7):46-48.

第6篇:信息资源整合范文

[关键词]信息资源 信息服务 信息整合 发展策略

[分类号]C253

信息在社会政治经济活动中具有重要地位和意义。在信息稀缺时代,谁先获取信息,谁就抢占先机,掌握主动。在信息过载时代依然如此,因为要从海量信息中迅速有效地筛去垃圾信息,所面临的技术挑战难度甚至超过稀缺时代。所以,信息作为一种公共资源,它的获取、组织整理与利用已成为时代话题和研究焦点。信息资源整合的目标就是将各种载体、各种来源的信息资源,依据一定的需要,进行评价、类聚、排序、建库等加工,重新组合成一个效能更高的信息资源体系,使人们能够通过统一的检索平台查找和浏览相关信息资源,更有效地利用信息资源。

1 信息资源整合和信息服务整合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让使用者在享受方便的同时,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惑。“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大大降低了信息者的门槛,但信息技术和标准的多样化,信息大量的重复,甚至真假难辩,让使用者一筹莫展。

对受众来说,信息不仅是呈爆炸式增长,甚至可以用泛滥成灾来形容。面对这样的信息困境,信息资源整合和信息服务整合研究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焦点。

上世纪90年代,随着网络的普及,信息的整合研究逐渐为人们所重视,国内的研究也从这个时期开始。“整合研究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一个研究领域,主要研究如何利用相关技术和标准对分散的、异构的系统、服务和资源乃至信息和知识进行整合,形成一个效率更高的数字服务体系,以便实现广泛的资源共享,推进个性化、一站式信息服务”。

2008年,北京大学的吴慰慈教授在《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十个热点问题》一文中将信息资源的整合与检索问题列为十大热点之一,提到了信息导航、信息智能导航、文献自动标引、推送技术等几大整合技术,真实反映了当前整合的发展现状。

2009年,张晓娟等在《我国信息资源整合的研究热点分析》一文中,对1998―2008年期间中国期刊网所收录的信息资源整合领域的期刊论文进行共词分析后,把我国信息资源整合研究的热点概括为8个主题:电子信息资源整合、信息资源整合模型、信息组织与服务、整合方法、信息资源整合管理、整合技术、信息资源检索、图书馆信息服务。

但从国内的整合实践来看,绝大多数的整合仅停留在信息导航阶段,而引人数字资源管理系统的图书馆不多。清华大学图书馆是国内数字资源整合起步最早的,从2001年起就针对电子期刊资源开展了电子期刊导航服务,2006年引进SFX系统来做期刊的关联及链接服务。除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少数几家图书馆整合了较多类型资源外,大部分图书馆只整合了少部分资源。究其原因,主要有:

1.1 数字资源管理技术落后,资源整合仍处在过渡时期

国内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在90年代末期曾有一个更换高峰,至今这些系统已运行10年了。然而,即使集成系统升过级,也仅限于对传统文献的管理,数字资源的管理未纳入升级的范畴,需要引入新的资源管理系统对专业资源进行整合,如meflib&sf、map等。但是这类系统的售价较高,并非所有图书馆都有实力购买,因此,目前所谓的资源整合还停留在导航阶段,而这个阶段早已被预言为过渡阶段。

1.2 缺乏资源整合专业技术人才

资源整合是信息研究方面的新学科,这个学科具有交叉性,既需要资源管理方面的图书情报学专业背景,又需要现代化的计算机软件应用开发能力。具备这样综合背景的人才的培养还处在探索阶段,因此,资源整合人才的缺乏直接影响了应用研究。

1.3 应用研究落后于理论研究

资源整合研究始于上世纪90年代末,理论研究在2005年和2006年达到,而应用研究始终在原地踏步。目前,图书馆采用的整合应用技术多是过渡性质的信息导航、OPAC整合等。较高层次的数据库整合用得最多的是数据库供应商提供的系统,但这些系统与图书馆的集成管理系统很难整合在一起。

1.4 数字资源和传统资源的元数据不统一

传统文献一般都用机读目录格式存储,并且已建有联合目录。目前,数字资源的元数据没有统一标准,要把元数据整合在一起需要花费大量人力,而且还面临数据更新的问题,单个图书馆无法完成。所以,数字资源要完成整合,也面临多馆联合编目的选择。

1.5 信息服务整合研究相对薄弱

图书馆虽然进行了一些面向用户的服务整合实践,但总体水平不高。主要原因是数字资源与纸本资源未实现完全无缝链接,许多图书馆没有将纸本信息与数字资源信息的整合列入日常工作,影响了图书馆承诺的“一站式”服务效果。

1.6 用户需求研究工作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图书馆目前能提供的服务是OPAC、数字资源统一检索、学科导航等,“面向用户的服务学科化、专业化、项目化”等增值服务属于初级阶段。图书馆未提供比搜索引擎更深层次的服务,而使用却比搜索引擎繁琐。尽管有很多信息通过网络搜索链接到图书馆,但用户使用的并非图书馆,而是搜索引擎。

用户的需求研究、用户行为与习惯研究等主动服务模式没有被图书馆广泛接受。面对用户的多元化需求,图书馆的应变能力不足。特别是对资源内容还停留在简单的描述上,深度挖掘与资源内容整合尚在探索阶段。

1.7 资源与服务的整合力度不够

资源整合、服务整合仅仅是局部的整合,资源与服务的整合才是发挥图书馆整体实力的关键。图书馆在资源建设中“藏”的功能往往大于“用”,服务部门与资源建设部门对资源的“藏”与“用”衔接有缝隙,资源部门对资源利用与整合的参与度不够,资源利用的信息也未能通过服务部门完整地反馈给采访人员。这是图书馆管理中的一个弱项,资源与服务的整合应该成为图书馆今后的发展方向。

2 信息资源整合和信息服务整合的内外部环境研究

针对信息资源及信息服务中存在的问题,从资源组织与管理来说,要统一元数据,建立共建共享机制,面向用户需求,提高应用水平。从外部环境来说,要建立相关学科,培养人才队伍,注重资源建设与服务的战略研究。具体来说,可以分以下几个方面:

2.1 统一元数据著录标准,建立共建共享机制

不同资源类型使用不同的元数据,图书、期刊一般使用MARC,数字资源则因出版商不同,提供的数据格式也不相同。因此,要整合传统资源和数字资源,首先要用统一的元数据标准来描述和揭示各种资源。

在数字资源的组织管理上,可以借鉴传统资源的目录共建共享的模式,因数字资源的海量信息要维护更新不是单个图书馆能执行的,也必须建立共建共享机制,打破出版商的垄断,让数字资源从采访、试用到购买、编目信息都能合作完成。

有必要在高校或公共图书馆范围内,开发数字资源联合目录平台,统一各种标准,由各个成员馆上传信息,共同维护数据,使数字资源的利用率得到有效提高。同时,对数字资源的使用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估,达到投入与产出的平衡。

2.2 建立数字资源利用与开发及文献整合相关学科,培养应用型人才

学科发展是对现实应用的最好推动,人才队伍是发展的可靠保障。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数字资源的发展日新月益。有关数字资源利用与开发,数字资源与文献整合的应用研究需要学科支持,信息管理专业必须关注现代文献资源组织与管理,培养有现代信息技术背景的文献组织与管理应用型人才。

2.3 提高整合研究的实际应用水平

资源、服务、资源与服务这三方面的整合应成为一个整体。目前,绝大多数的研究仅是对资源或对服务整合的单项研究,资源与服务整合的研究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2.4 注意宏观战略、发展方向研究

信息在社会政治经济活动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和意义,无论是在信息稀缺时代还是在信息过剩时代,信息作为一种公共资源,它的获取、组织整理与利用将是一项战略选择。特别是宏观战略和发展方向的研究将对信息资源与信息服务起引领作用。

3 整合案例研究

3.1 国外信息资源整合案例

3.1.1 WorldCat WorldCat是全球统一目录,由10 000多个0CLC成员机构共同维护创建,2009年联机记录超过14亿条。它不仅是0CLC合作的中心,而且还是0CLC提供服务的主要构建模块,是其他0CLC服务(包括资源共享、编目和元数据、馆藏管理、参考服务、电子内容、数字馆藏和保存等)的基础。

3.1.2 Hollis作为全球最大的大学图书馆,哈佛大学图书馆开发的Hollis(Harvard Online Library Informa-tl’on System)信息服务系统整合了哈佛大学的所有资源,收藏了900万条记录,包括1 500万种图书、期刊、手稿、政府出版物、地图、缩微资源等。同时它和WofldCm一样可以通过下载一个LibX搜索工具软件,将整个主页的内容嵌入FireFox浏览器的工具条中。这改变了用户使用图书馆必须进入图书馆网站的服务方式,将图书馆变成一种信息搜索工具。

3.1.3 WorldCat和Hollis的对比研究 WorldCat和Hollis的实践走的道路不尽相同,两者根据本身的定位和用户的实际需求,将自己的服务做到尽善尽美。

WorldCat面向的用户是以团体用户为主,将自己的服务扩大成一个服务平台,用户进入后,从资源至工具一应俱全。它的资源整合与服务整合存在于一个虚拟空间,相对于单个实体图书馆来说,整合理念更现代、更彻底。

Hollis的功能更像一个传统图书馆的网络版,它的资源整合是基于一个图书馆的收藏,所以它的资源整合与图书馆的实际收藏相对应,不同类型的文献资源在网站上都有其单独的存在空间,以方便用户使用。

WorldCat和Hollis的共同点是服务整合都充分利用了一个更大的信息搜索平台,FireFox浏览器和ya―hoo等搜索引擎,借助于用户熟悉的信息搜索方式,扩大自己的服务对象,提高图书馆在虚拟空间的利用率,扩大图书馆在虚拟空间的影响力。

3.1.4 WorldCat和Hollis的启示 WofldCat和Hollis面向不同的用户,根据自己的资源和技术优势,为用户提供便捷的服务。它们是两种不同类型的的资源整合和服务整合模式的范例,从资源的整合到服务的整合,“整合”对象不断扩充,整合方法不断丰富。

WoddCat和Hollis的整合层次可以分为三层:数据整合、事务整合、操作整合。数据整合是将标准化的数据集结在一起,事务整合是把系统中发生的所有事件或事务联结起来,操作整合则通过屏幕或程序在不同系统之间实现信息共享。

3.2 国内资源整合案例:专题数字图书馆实践

国内图书馆的资源整合实践较国外晚,资源的整合大都集中在数字资源上,馆藏整体资源的整合工作以专题数据库为核心进行得较为成功。以下是高校图书馆的专题数字图书馆实例。

3.2.1 清华大学建筑数字图书馆 清华大学建筑数字图书馆(网址:http://166.111.120.55:8001/)始建于1999年10月,由清华大学图书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三方合作共同研制开发的。

3.2.2 中国人民大学数字图书馆“经济学学科知识门户” 中国人民大学数字图书馆“经济学学科知识门户”(网址:http://202.112.118.36:4237/UserCenter/home/static/index.xmI)收录了学术论著、专家学者、学术会议、学术机构等多种资源类型和网络重要学术资源;通过门户网站将资源整合为一个有机整体,提供资源类型和学科主题分类的“一站式检索”。

3.2.3 南通大学张骞研究数据库 南通大学图书馆和南通大学张謇研究所联合开发了张謇研究数据库(网址:http://zjyj.ntu.edu.en/),收录1900年以来国内外关于张謇研究的各类文献资料。资源包括:期刊论文数据库、会议论文数据库、报纸论文数据库、学位论文数据库、张謇研究著作数据库等。跨库检索做得比较彻底,真正做到了“一站式”检索。

4 信息资源整合和信息服务整合的战略和发展方向研究

4.1 国内外整合类型和实现机制研究

信息资源的整合类型研究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国内学者在学习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对数字资源的整合类型与方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4.1.1 国外整合类型和实现机制研究 国外资源整合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当时主要集中在数据库领域。90年代后,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整合研究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受到了极大关注,整合研究国际会议也连续召开,并发表了许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数字化资源的主要提供者是数据供应商,最早的整合系统是数据供应商为了满足用户使用要求而开发的。如爱思唯尔的ScienceDireet系统,还有施普林格建立的Springer-Link系统,以及Swets Blackwell公司在2002年10月推出的SwetsWise系统,2000年出版商国际链接协会(Publishers International Linking Associa―

tion,Ine.)发起的CrossRef项目,都是较成功的资源整合实例。

国内学者李广建等对国外的资源整合技术进行了跟踪研究,2005年在《图书情报工作》上组织了《整合研究的理论与实践》专题讨论,介绍了国外学者对整合研究的理论成果、国外Web整合系统的特点、相关技术及发展趋势等。2007年又在《中国图书馆学报》第2期发表了《数字资源整合的实现机制及关键技术――对国外数字资源整合系统的实证研究》,对国外学者和研究机构开发的143个数字资源整合系统进行了深入研究,分析了整合系统的地域分布、时间分布和各国的研究实力。研究表明,美国在143个系统中占了51.7%,优势明显;其次,是德、法、英、意、瑞士等国家,所占比例在10%-50%之间。多国间的合作研究主要在美国和欧盟间进行,占4.2%。143个系统中,最早出现的在20世纪80年代,如法国国家信息与自动化研究院开发的MRDSM系统,主要为用户提供访问资源的统一接口。

国外的学者将整合的类型分为二分法、三分法、四分法等。二分法将整合类型分为数据整合与功能整合;三分法将整合类型分为数据整合、事务整合、操作整合;四分法将整合类型分为门户整合、业务过程整合、应用整合和信息整合。这几种整合类型与国内学者提出的基本相似。通过对整合类型的研究,可以发现国内外的整合研究经历了形式到内容,从技术到目标的演进。

“知识整合是数字资源整合的主流趋势”,“语义网/知识网格将成为数字资源整合的最终归宿”。从简单整合到复杂整合,从导航整合到跨库整合,从资源整合到知识整合,是资源整合的最终目标和实现方式。

4.1.2 国内整合类型和实现机制研究 在国内数字资源整合研究中,马文峰是较早的研究者之一。她主持的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知识门户”是一个资源整合的实例。她在2002年发表的《数字资源整合研究》。一文中,将数字资源整合的方式分为四个层次,分别是汇合整合方式、组合整合方式、重组整合方式及一体化综合整合方式。

2003年,刘峥在《数字资源整合的现状及其发展》一文中,将整合方式归为三类:基于OPAC的整合、基于数字资源导航的整合、基于数字图书馆的整合,并对这些整合方式进行了客观的评论,指出数字资源导航这一整合方式的“先天不足,必然成为数字资源整合过程中的过渡阶段”。

2004年,黄晨在《资源整合模式及其实现研究》一文中,从源整合和数据整合两个层面探讨了整合的模式、源整合下罗列了导航整合、平台整合等方式;在数据整合下则列举了本地数据整合、网络数据整合等方式。文章对源整合方式提出了与刘峥相同的观点,认为导航、平台整合是一种过渡形态。

2005年,黄晓斌、夏明春在《数字资源整合方式的比较与选择》一文中,将整合方式按对象分为四类:基于导航系统的数字资源整合、基于OPAC系统的数字资源整合、基于链接系统的数字资源整合、基于跨库检索系统的数字资源整合等。文章提出了图书馆数字资源整合的整体最佳方案:在保持前两项整合方式的基础上,重点建设后两项整合系统的工作思路。

2005年,马文峰在发表的《数字资源整合方式研究》一文中,从数字资源加工、处理的程度及技术方法等方面,将整合分为三个层面:数据整合、信息整合、知识整合,她认为这三种方式在实践中并不是相对独立的,是互有交叉重合且逐次递进。2002年到2005年,马文峰在两篇论文中对整合类型的论述已经从物理走向内容,从单纯的数据集成到知识组织,反映了整合的理论研究走向成熟。

2006年,苏兰芳等在《数字资源整合模式的比较研究》一文中,依据信息资源的存储与检索方式,将信息资源整合分为实体法与虚拟法。其中实体法指对现有的数字信息资源重新组织、深度加工、二次开发和创造新知识的过程。而虚拟法则是不改变现有信息系统的数据组织结构和检索方法的条件下,实现对异构的多数据源的统一访问。文章比较分析了这两种整合模式,给出了先实体后虚拟的整合建议。

2008年,赵英、雷强在《基于贝叶斯本体映射方法的数字资源整合》一文中,将整合分为四个层次:基于导航的资源整合、基于OPAC的资源整合、基于异构统一平台的资源整合、基于语义的资源整合。文章从技术层面对基于语义的资源整合的基础――本体映射进行了深入研究。

综上所述,除了整合类型研究,资源整合实现机制也是数字资源整合研究中的重中之重,不同资源需要不同的整合机制,而不同的整合机制会选择不同的技术支撑和系统,从而对整合的效率产生不同的影响。

4.2 信息资源整合和信息服务整合的发展方向和战略

资源整合和服务整合的发展战略将以融入社会主流文化为发展方向,从边缘逐步回归文化与信息中心的地位;建立竞争机制,增强竞争实力;开放与保护并重,服务从被动到互动,并实现从互动到主动的超越。要达到这样的发展目标,必须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调整发展策略。

4.2.1 信息资源建设要面向用户,面向需求,面向服务 图书馆的资源建设受经费的影响较大,大多没有建立和完善资源建设发展规划。资源建设一方面缺少规划,另一方面重藏轻用或者说盲目建设的情况屡见不鲜。因此,改变资源建设的重要措施就是以用户需求为中心,以服务推进资源建设。近年来,信息服务在图书馆的业务发展中所占比例已有提升,以服务来提高图书馆软实力的发展策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通过面向用户、面向需求、面向服务建设信息资源,必定增强图书馆的社会和网络传播能力以及进入社会和文化主流的机会。

4.2.2 以资源与服务的整合为目标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渗透,图书馆的信息资源整合、信息服务整合已成为业务中心,为用户提供全方位的资源检索和一站式服务是重中之重。资源建设应把资源利用作为工作中的一部分,与信息服务工作做好衔接。总之,信息资源和信息服务是一个整体,建设与利用并重才能发挥图书馆的信息优势。

4.2.3 将数字资源纳入图书馆的主流业务在信息时代,网络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成为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改变人们利用信息的习惯,数字资源的大量涌入给图书馆的基础业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至今,数字资源业务并未进入图书馆的主流业务。围绕如何更好地利用数字资源,图书馆必须以先进的信息技术为支撑,以网络为发展平台,进行业务重组。数字资源产生的业务流与图书馆传统业务不同,数字资源的著录与整合、维护更新都非手工方式能完成,需要数据库供应商、网络及图书馆三方合作来完成。而且,新的信息技术总是率先应用于数字资源,因此,对图书馆来说,数字资源的利用永远都是一个新课题、一个主流话题。

4.2.4 引进先进的知识管理机制,提高行业竞争力近年来,为了方便用户使用实时资源,图书馆配置了大量的数字资源,这些资源与实体资源的重合现象越来越普遍。特别是期刊,一种期刊既有纸本又有电子版,对期刊收藏卷期的描述就有多种组合,纸本卷期、不同的数据库收录该电子期刊的卷期,这些卷期有可能是重叠的,也有可能不连续。对用户来说,丰富的资源应有多种使用方案。而这些方案由图书馆来完成。因此,图书馆必须引进先进的知识管理机制,从软件到硬件两方面满足用户的需求。目前,图书馆界已迎来第二次管理系统更新,以应对信息资源的内涵与外延不断扩大的发展趋势。随着新管理系统的引入,新的管理理念和机制将推进图书馆的信息整合水平和信息服务水平。

综上所述,信息资源整合和信息服务整合应该制定长期战略发展规划,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整合、重组图书馆业务流程,培养专业人才队伍,实现图书馆知识管理和知识服务。

第7篇:信息资源整合范文

关键词 区域创新 科技信息 信息整合 信息平台 信息服务

分类号 G250.73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Resources Integration Oriented to the

Regional Innovation

Xu Junlin

Abstrac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resources integration is the major part i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system construction, sinc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s based on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resources. This paper, starting from the classification, distribution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reg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sources, discusses the necessity of the integration and produces strategies in the management system, operation mechanism a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platform establishment.

Keywords Regional innovation. Technology information. Information integration. Information platform. Information services.

科技信息资源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条件,重视科技信息的采集与利用是现代社会的一大特征。科技信息资源作为区域科技创新活动的原始性、基础性数据源,具有极大的科学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1],既是区域科技创新的物质基础,也是提高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速度、质量和效益的重要保障。然而,与区域科技资源的分布规律一样,区域科技信息资源也呈分散无序状态,制约了区域科技创新。因此,只有将分散在各个创新主体的科技信息资源整合起来,才能发挥科技信息对创新的支撑作用,成为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体系,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本文通过分析区域科技信息资源分布的现状,论述区域科技信息资源整合的必要性,并探索区域科技信息整合的策略。

1 区域科技信息资源概述

系统认识区域科技信息资源的内涵、分类及其存在的不足,是科技信息资源整合的前提和基础。

1.1 区域科技信息资源的分类

科技信息资源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人类科技活动所产生的基本科学技术数据、资料;二是经过加工整理形成的各种科学数据产品,以及以各种载体形式存在的科技图书、期刊、报告、论文、专利等科技文献[2]。刘鹏飞等认为,科技信息可分为科技理论信息、工程技术信息、再度开发信息和科技动态信息等[3]。张公一等[4]从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出发,认为区域科技信息资源的构成包括:①区域科技创新过程中,经过系统加工处理有序且大量积累的有用信息的集合,如科技管理信息、研发信息、政策法规信息等;②创新主体在创新中产生的新信息,包括各种新知识、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等信息;③创新主体及其信息活动要素信息,包括个人、机构、企业以及创新平台、仪器设备、技术需求等信息。

综合文献研究成果,可以将区域科技科技信息主要分为四类:科技文献信息、科技公共信息、科技基础设施信息、科技服务信息(见表1)。

1.2 区域科技信息的分布现状

信息的分布总是和一定的社会环境相适应的。一个区域的科技信息往往与科技基础资源的分布相吻合,拥有科技基础资源的创新主体一般也拥有较多的科技信息,如高校不仅拥有较多的专家学者信息,而且还拥有科技文献、实验平台、科技成果、科研课题等信息。因此,科技文献信息主要是高校图书馆、科研院所图书馆所拥有;科技公共信息一般由政府及其管理部门拥有;科技基础设施信息分散在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见表2)。

表1 区域科技信息资源分类表

表2 区域科技信息资源分布现状表

1.3 区域科技信息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体制,区域科技信息在宏观上缺乏协调管理,微观上缺乏分工合作,表现出信息分散、无序和不对称的状态,造成科技信息的分布与社会需求之间产生不协调、不匹配,存在信息不对称、利用率低、对科技创新贡献率不高等问题。

1.3.1 区域科技信息处于分散和无序状态

区域的各个创新主体,包括企业、政府、高校、科研院所和中介服务机构等都拥有或在创新过程中生产出较多的信息,但是各个主体之间很大程度上各自为政,信息数据不能进行统一整理、汇交和建库,科技信息无法从源头上进行共享。尤其是进入信息时代,信息呈几何级数递增,因信息的传输通道、信息加工、信息服务等方面能力有限和不足,更加凸显了科技信息在业务内容深化和信息组织过程中信息资源配置的滞后性,客观上造成了科技信息的无序状态。

1.3.2 区域科技信息不对称,信息利用率不高

由于缺乏统一布局和整体规划,各创新主体科技信息系统各自独立建设,分散投入,横向互不相通,数据库无法互联,导致同一地区类似平台相继重复投资建设、资源大同小异、处于低效或无效运转的状况。其结果是区域科技信息处于信息不对称状态,信息需求与供给脱节,企业科技创新需求得不到满足,科研机构的创新缺乏企业的支持,人员、设备和技术成果有效利用率和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据统计,我国科研项目重复率达40%,而另外60%中部分重复又在20%以上,同时与国外重复也在30%左右[5]。

总之,区域科技信息的分布和现状与创新需求不相适应的状态,制约了科技创新,不利于区域创新发展。因此,集成和整合科技文献信息资源,构建区域科技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机制和平台是提高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必然趋势。

2 区域科技信息资源整合的必要性

加强区域科技信息的整合和揭示,形成有效支撑区域科技创新活动的信息体系,有助于加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满足区域创新主体的需求,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进而促进区域科技创新。

2.1 科技信息整合是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必然要求

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是由区域内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型企业等科技创新主体,政府及主管部门、科技中介机构等科技服务主体和科技政策法规、科研仪器设备、公共创新平台等创新环境条件共同构成的开放式系统[6]。在这个系统中,作为创新平台内容的区域科技信息整合,对于增强知识和技术在各创新主体之间的高效流动,促进创新知识及技术有效推动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在区域创新体系中,各个创新主体都或多或少掌握着创新所需的科技信息,但由于知识产权的限制或信息垄断,造成了信息壁垒。如有些科技信息不加以有效的整合,创新主体就无法高效、准确获得所需科技信息,导致科技创新活动出现盲目性、重复性、低效性等问题。只有通过信息整合,消除区域创新主体在创新过程中的障碍性因素,才能提高科技信息资源的使用效率,发挥其经济效益,进而节省公共财政开支,在更广范围和更高层次上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如美国在实施科学数据共享政策的10年间,平均年经济增长率后5年比前5年增长了1.1%,其中0.5%是源于数据和信息的流通和应用[7]。因此,科技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共享是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根本要求。

2.2 科技信息整合是区域创新主体的迫切愿望

区域科技创新的行为主体包括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各类中介组织和地方政府五大主体,这些主体的创新活动都离不开科技信息的有效支持,获取有效的科技信息是区域创新主体进行科技创新活动的迫切要求。

创新是科技人员对未知领域的探索和突破,同时又是对前人研究基础和知识的继承。即创新不可能凭空而起,而是建立在原有的事物或其转化的基础上,原有事物的研究成果信息是创新的基础。因此,广泛获取、吸纳前人研究的最新知识成果,并有效地发掘利用这些信息,能够启发创新思维,激发创造灵感。科技人员在创新中一旦掌握了前沿性、及时性、准确性的科技信息,就能够把握住创新方向,消除创新中的不确定性因素,减少创新的时间成本和物质成本,提高创新的效率。据有关资料显示,发达国家科技人员在技术创新的过程中,70%以上的工作是在前人取得成果的基础上完成的,同时,利用科技文献信息进行研究开发,可以节约研发资金40%,节省时间60%[8]。因此,科技人员只有及时、全面、准确地掌握创新所需的科技信息,才能在创新活动中把握制胜先机,获得走向成功的主动权。

2.3 科技信息整合是助推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途径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科技发展的新趋势。科技成果转化是指具有实用价值的科技成果的后续试验、开发、应用、推广,最终形成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和发展新产业的活动[9]。区域科技创新的落脚点就在于实现创新成果商业化和产业化。

从信息不对称理论来看,科技成果转化的本质就是科技成果信息的流动,在信息流动过程中,必定会产生信息不对称问题[10]。由于信息不对称,增加了用户感知科技成果的不确定性,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就会出现不公平交易和产生不公平竞争。在不公平竞争的情况下,购买者知道自己很难获得科技成果的实际价格和真实质量信息,而对科研机构、科技成果以及市场的动机持怀疑态度,就会大大降低购买科技成果的积极性,并最终导致科技成果转化率的降低。因此,只有通过科技信息的整合,实现科技成果的信息对称,才能彻底消除科技成果信息不对称现象,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从产学研结合来看,由于科研和生产部门之间相互脱节,缺乏信息沟通,技术成果的供给方和需求方互不知情,出现科技成果供给过剩和用户需求缺口共存的现象。科研机构拥有大量的科研成果,却苦于找不到推广机会,导致大量科技成果的闲置,科研成果难以转化为生产力,从而造成了社会财富的极大浪费。据统计,截止到2012年7月,我国已累计授权100万件发明专利,但专利的实际转化率不足20%,并且真正实现大规模产业化的不足5%,与发达国家80%的平均转化率相距甚远[11]。为此,通过科技信息资源的整合,架起需求与供给者之间的信息桥梁,才能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可以说,科技信息资源的整合是推动区域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途径。

3 区域科技信息资源整合的策略

科技信息资源的整合就是将所有科技活动的信息流进行有机集成并有效地综合利用。实现科技信息资源整合,管理体制建设是基础,运行机制建设是关键,信息平台构建是重点。

3.1 管理体制建设是区域科技信息整合的基础

科技信息资源属于公共性、公益性、非营利性信息资源,具有公共物品或准公共物品的特性,而政府部门是公共财政投入的主体,因此政府及其主管部门是科技信息资源整合的主导者。

从科技信息共享的实践来看,各国政府都重视科技信息资源的整合,从法律、法规、制度上给予大力支持。以美国为例,美国国会制定了政府公开法、信息自由法、电子信息自由法修正案、政府纸张消灭法等法律法规,同时还重视科技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如美国政府最大的门户网站FirstGov.gov,美国科技信息门户网站science,以及“Science.gov联盟”共建的Science.gov网站等,通过整合科技信息资源,加速科技信息传播和促进科技信息的广泛利用[12]。区域政府应立足于科技创新体系的长远发展,深刻认识到科技信息资源整合的重要性,承担起区域科技信息资源整合的责任和义务,科学系统地制订区域科技信息资源整合的发展目标和长远规划,从政策法规、协调管理、设备与资金等方面提供有效支持。

区域科技信息的整合涉及科技信息数据的获取、汇总、存储、管理等信息数据生产的大量标准化工作,而且整合的范围跨学科、跨部门、跨行业,只有改变保守观念,打破信息垄断,通过区域政府介入管理和协调,建立起科技信息整合的管理制度和约束机制,引导和鼓励区域创新主体参与科技信息的建设,并通过协议明确相关利益主体的责、权、利,才能够在整合的基础上实现科技信息资源的共享。所以,区域科技信息资源的整合应做到:①建立区域科技信息资源建设和整合的相关制度;②成立专门的科技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管理机构;③明确其对区域科技信息资源整合和共享实施管理、考核和监督职能等。只有这样,区域科技信息资源的整合才有可能成为现实。

3.2 运行机制建设是区域科技信息整合的关键

区域科技信息整合需要建立有效的协作与运行机制。由于面向高新技术企业的科技信息平台建设涉及到跨学科、跨部门、跨行业的科技信息数据获取、收集、汇总、存储、管理和分发等科技信息数据生产的大量标准化工作,所涉单位有区域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因此需改变观念,建立起合作单位之间的协作与运行机制。

协作机制的建立要在各成员单位就资源与服务的共享合作取得一定共识的基础上,形成支持科技创新的共同愿景,通过协议明确相关利益主体的责、权、利,统一认识、明确目标、形成会商机制和共同认可的合作制度与规范,使合作各方的利益都能得到合理的体现。只有建立起科技信息资源整合和共享的协作机制,才能够实现科技信息资源的整合,加速科技信息传播和促进科技信息的广泛利用。

运行机制是指科技信息资源长效管理的基本准则及相应制度。我国各类区域性的信息资源共享之所以使用率低,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其主要原因就在于运行机制不完善。因此,区域科技信息整合应创新运行机制。①管理机制。科技信息整合需要建立一整套规章制度,包括理事会制度、信息资源发展规划与计划、信息数据征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等,使资源整合工作做到有章可循。②标准规范的服务机制。根据规划,建立科技信息服务工作体系,通过协议明确各单位的目标任务,制订相应的服务质量要求、服务规范、服务流程和服务标准。③经费合理补偿机制。为保障合作单位利益对其进行合理补偿,包括科技信息资源加工、原文传递、专题情报产品、科技查新等通过合理收费进行补偿,其目的是调动协作单位的积极性。④健全的评估考核机制。建立评估指标体系,包括服务能力指标、服务成效指标、服务质量指标和资源整合等指标,通过科学实用的评估模型,促进区域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

3.3 信息平台建设是区域科技信息整合的重点

区域科技信息整合的目的在于实现科技信息的显性化,提高区域创新主体科技信息的可获知和可获得能力。为此,建立统一的信息门户是科技信息资源整合的重点。

信息门户在网络上表现为一个功能强大的网站,是由一系列软件和硬件构成的实体,是实现科技信息资源整合、信息、数据加工和开展科技信息检索服务的平台。科技信息平台结构由系统管理层、资源管理层及应用服务层组成。①资源整合层。利用同构跨库检索技术把多种标准、多种格式或非标准自建的数据库进行整合,包括科技文献、科学数据资源、科技动态信息及自建区域特色产业数据库,实现不同结构的信息资源智能跳转检索,帮助用户方便快速地一站式访问各个数据库。②系统管理层。包括站点、服务管理、用户管理、统计分析”等模块系统。这些模块组成的应用系统能够支持平台实现各类功能,如科技文献服务系统、科技资源导航系统、科技创新服务系统等,为平台应用服务层提供统一的技术支撑和统一的接口标准[13]。③应用服务层。应用层是在应用支撑平台基础上开展的应用,是面向区域创新主体,满足其信息需求的应用服务系统的集合。以乐山高新区科技信息服务平台为例,门户网站搭建是基于服务器端的先进编程语言PHP与数据库服务MYSQL的完美组合,采用多用户、多线程数据库服务,经优化的SQL函数在数据库访问中具有占用内存小、响应速度快等优势。

利用科技信息平台可以为区域用户开展科技创新提供全面服务。①科技信息检索。为区域用户提供科技文献、科技基础数据、科研仪器设施和科技成果等信息检索。②专家咨询服务。集聚省内外行业专家,面向区域用户提品创新、技术工艺、技术引进、竞争情报、经济分析、专利等多个领域科技咨询。③科技查新、国际联机检索、专利咨询等服务。为区域用户科研立项、成果鉴定、专利申请、知识产权、评估、验收、转化、奖励等开展查新咨询并出具科技查新报告。④定题情报产品服务。为区域主体创新提供专题情报产品,如可行性论证报告等。⑤科技成果转化信息服务。为区域用户提供科技成果展示、项目推介、政策咨询、供需配对和技术供需信息等。⑥产品销售信息。定期企业产品信息、产品市场预测分析等,为企业市场销售提供信息服务。

4 结语

科技信息资源是推动创新必不可少的支撑条件,科技信息资源整合是解决科技信息资源建设条块分割、布局分散、低水平重复和低利用率等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其目的就是要消除科技信息的不对称性,实现供给与需求的有机结合,降低科技创新的不确定性,提高创新的先进性、实用性。通过区域科技信息资源的整合和共享,对于建立起区域科技创新信息保障体系,满足区域创新主体的创新需求,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提高区域创新能力和区域的竞争力,进而推动区域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参考文献:

[ 1 ] 张小红,李思经.农业科学数据共享管理研究[J].科技导报,2006(8):80-83.

[ 2 ] 赵伟,赵魁涛,王运红,等.科技信息资源在共享过程中的价值传递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15):8-11.

[ 3 ] 刘鹏飞,张艳芳.科技信息传播功能解析:以“5W”传播模式为例[J].情报科学,2012,30(1):40-43.

[ 4 ] 张公一,刘琳,孙丽.区域科技创新体系中信息资源整合模式与运行机制研究[J].情报科学,2012(7):985-988,1053.

[ 5 ] 周敦波.三大公共领域国资浪费知多少[EB/OL].[2013-

08-06].http://.cn/GB/1045/4575373.

html,2006-07-10.

[ 6 ] 王林,陈新根.对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思考[J].科技管理研究,2004(3):137-138.

[ 7 ] 魏宜瑞.科技中介机构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的探讨[J].中国科技论坛,2004(4):111-114.

[ 8 ] 龚雪梅,高燕.充分发挥科技情报在科研中的作用[J].新疆石油科技,2011,21(1):77-78.

[ 9 ] 百度百科・科技成果转化[EB/OL].[2013-08-10].http:///view/969768.htm.

[10] 黄传慧,郑彦宁.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1(23):188-191.

[11] 林洲钰,林汉川,邓兴华.加快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的机制创新与实现路径[J].新视野,2013(2):33-36.

第8篇:信息资源整合范文

[关键词] 信息资源整合;信息超载;信息胜任能力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07. 009

[中图分类号] F2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07- 0017- 03

1 信息技术发展催生会计信息资源整合

信息资源、信息经济、信息时代等术语的广泛运用鲜明地向我们诠释了信息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性,信息已经成为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同时信息技术也正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速度,深刻地改变着我们所熟悉的生活方式、生存空间以及生产经营方式。面对社会信息化的挑战,会计是实现“凤凰涅”还是宣告“寿终正寝”,杨雄胜(2009)前瞻性地指出信息技术的发展要求会计进行“范式革命”。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会计将是一个人造系统,是为了实现人的目的而设计并由人所发明,随着社会环境的变迁和人们认识的深化而重新设计,是以经济活动的行为-价值形态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立体动态反映与信息资源整合系统。其中信息资源整合,就是对各种信息资源通过联想、分析、推理、判断等智慧性加工手段,整理合成可以对经济实体价值增值有用的信息。不仅强调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求,也要重视会计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去创造信息需求,两者实现互动平衡。与此同时,IBM公司的全球企业咨询服务部经过几年时间对全球不同行业的企业CFO进行调研,也得到了类似观点:在整个企业范围内有效整合信息的企业会更加高效,信息整合远远超出了技术,会计人员应该推动贯穿企业全部业务的信息整合;进行信息资源整合的财务部门在被评估的各个领域中均取得了较高的成效,尤其在管理企业风险、衡量和监控企业绩效以及从整个公司或政府整合的信息中得出见解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在高度信息化的历史条件下,信息资源整合这一新的管理形式将可能取代会计而对未来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这是从时展的角度对会计进行的重新认识,会计人员借助会计信息系统实现信息资源整合的职能,向决策者提供有价值的决策信息,已经成为会计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2 会计人员身陷“信息超载”之渊

2.1 会计人员信息超载

信息资源整合职能要求会计人员广泛地收集企业内部、外部相关的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并对各类信息进行深入的分析、挖掘、整合等处理,得出对企业有增值价值的信息以辅助决策者做出科学的决策。

在这个名副其实的信息时代,信息化的浪潮冲击着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信息已经变得非实体化,非物质化,并以它惊人的速度和数量,通过计算机网络环绕着世界飞驰。随着会计信息系统的广泛应用,企业信息数据储存成本不断下降,也让企业各种会计数据、信息以指数级的速度增长。可用的数据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其来源较以前也更加广泛,尤其是随着以ERP为代表的软件广泛地应用到企业中,会计人员的数据范畴从财务部门扩展到业务部门,接受越来越多的部门数据,获得更多的非财务数据。而面对如此不断扩张的海量信息,如何从这些急速膨胀的信息中整合出对管理者决策有用的信息,这让许多会计人员深感信息量超出了自己能接受、处理的限度,体会到了信息超载的压力。实际现状也是如此,目前国内大多数会计人员只会运用先进的会计信息系统来模拟手工状态下的会计信息处理模式,被淹没在数据堆里,而没有精力和能力对各种数据进行深度处理、加工、分析从而整合出新的有价值的信息,实现信息的增值,只是成为简单的信息生产者,身陷“信息超载”之渊。

2.2 会计人员信息超载的根源剖析

信息量的增加并不必然导致会计人员信息超载。笔者认为,会计人员的信息胜任能力在触发信息超载的过程中,扮演着更为重要的角色。会计人员之所以感到信息超载,是因为现在接受的信息超出了自身的信息处理能力,简言之就是会计人员现在的信息处理能力还没有达到信息化环境下会计人员应当具备的信息处理能力水平。目前企业会计信息化虽然得到普遍的应用(以ERP系统为代表),但大部分属于中低端应用,信息系统提供的信息资源并没有充分发挥其价值。多数会计人员的信息化能力还仅限于ERP软件模块的操作使用上,以最终生成财务报表和编写财务报告为目标,以致国内企业数据有效利用率很低,难以充分发挥所掌握的丰富信息资源的价值为企业决策提供财务数据支撑。调查表明,有61%的企业领导者表示,他们有多半的时间是在没有充分信息支持下凭直觉做出决策的;进一步调查发现,有67%的决策者已经意识到因为缺乏信息而导致了糟糕的决策。

一边是企业拥有巨大信息资源,另一边是决策者找不到充分的决策支持信息。而现实是面对环境日益加剧的复杂性、不确定性和多变性,企业需要基于出色的数据分析对市场有更准确的反应,需要挖掘潜在的新的商业机会,需要增强基于情境的计划和预测能力。会计人员掌握着企业日益增加、日益重要的信息资源,企业对其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财务活动中表现优异已不能被视为“足够好”,还需要会计人员提供战略和运营事务方面的建议,帮助企业更快地制定更为明智的决策,会计人员必须都能胜任。如何使财务人员从信息生产者转向信息生产消费者,实现信息增值和创造更高的效能,更好地为企业决策者提供信息支持,这对会计人员的信息胜任能力提出了挑战。

3 提高会计人员信息胜任力的路径

随着经济主体和利益主体的多元化,经济活动的全球化与国际化,以及经济规模日益扩大,会计信息已成为人力、资金之后的企业“第三大资源”,会计人员对会计信息的开发与利用已成为衡量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会计人员可以通过综合能力的培养,具备助推企业明智决策的信息胜任能力,实现信息资源整合,用信息为企业创造价值。本文提出以下几种提高会计人员信息胜任力的路径。

3.1 思维转变:从管理信息到信息管理

首先我们需要在思维上发生转变,思维变革是一切变革的先决条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信息管理对企业来说非常重要。Gartner/Forbes调查显示:信息管理作为战略资产管理,是未来5年中10大优先级最高的管理目标之一,企业或组织应把企业信息管理列为优先考虑的事宜。普华永道的研究结果显示:适当运用信息管理的企业取得了巨大成功,其中接近60%的公司削减了处理成本,超过40%的公司借助信息促进了管理,还有许多公司正从它们的竞争对手那里获得知名度和利润。相反,无法对信息进行有效管理的企业或组织将遭受巨大损失。会计人员不能仅仅满足于管理企业运营中产生的各种数据,用最先进的信息化设备模拟手工状态下的会计信息处理模式,而应该大力倡导会计信息化,真正实现从管理会计信息到会计信息管理的转变。因此,会计人员可以基于信息资源整合的思想有针对性地对会计信息进行分析、加工处理,进一步实现信息需求者和信息提供者的互动。由“要我提供”变为“我要提供”,主动思考自己可以提供哪些信息,哪些信息能更好地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求,为企业创造价值。

笔者建议,要实现从管理信息到信息管理的思维转变,要变被动为主动,从为管理信息而管理的现状中解脱出来,为提高自身的信息胜任力奠定基础。

3.2 角色的转变:从信息反映者到价值整合者

会计环境影响着会计实务,会计实务在不断变化的会计环境的影响下不断演进,会计作为世界通用商业语言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会计角色变迁经历了4个阶段――账房先生、账簿记录员、看护者/评价者以及业务伙伴(见图1)。

然而,在会计角色的上述转变过程中,我们会发现,会计人员仍然只是信息的反映者,只是根据已有的业务为决策人员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面对会计职能在企业的泛化,我们需要重新寻找会计的职能定位。2010年,IBM通过对全球1 900多名CFO进行调查,根据对当前环境及会计人员应承担职责的分析,为会计人员重新定位――价值整合者。报告中指出:价值整合者需要精通两个关键领域,即财务效率和业务洞察力。财务效率是指数据和流程在所有财务职能中的通用程度;业务洞察力为实现优化、进行规划和提供前瞻性见解专用的财务人才、技术和分析能力的成熟度。效率是基础,洞察力则提升价值。提高财务效率使会计人员具有可扩展性且能灵活快速地进行运作;拥有出色的业务洞察力能帮助其提高运营效率、发现市场机遇、进行快速反映并最终预测商业环境的变化。将这两种能力结合在一起,通过高效地进行核心财务活动并提供企业急需的关键洞察力,能够提高会计人员辅助企业更快更好地制定各种决策的能力,从而为企业创造更多价值。

笔者认为,合作伙伴还不能充分发挥会计人员的作用,只有当其进一步转变为价值整合者时,才能使其为企业更多地创造价值。

3.3 视角转变:从后视镜到望远镜

视角的转变,是将会计反映、监督的职能从事后转向事前、事中。许多企业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来优化会计业务的流程。海尔集团在财务部门工作中推行事前算赢的理念,要求会计人员由算账到算赢。这种事前全面预算就是把原来事后做的“什么人因为没做什么事导致目标没完成”,变成事前的你知道“做了什么事就能实现目标”,为实现“零签字”奠定了基础。这种管理模式改变了会计的滞后性,为集团战略、决策的制定设立了导航。而IBM公司则通过建立共同的会计科目表,确立一致的数据,提高了财务部门的灵活性,加快了月末财务的结算速度,并加强了对业务问题的分析关注,将财务部门工作从“回顾型”转变为“前瞻型”,使得财务管理系统可以为公司提供切合实际的信息和真知灼见,从而为企业营运提供了指引,实现了会计视角的转变。

以预算管理为例,我们可以通过将信息技术、业务流程、预算管理三者结合,在全面预算管理的基础上,以企业的业务流程为基础,建立基础流程导向的预算管理,实现业务流程优化与预算管理的结合;在技术上借助商务智能工具与预算管理结合,实现预算信息实时交互可视化的传递、反馈、调整与控制。通过商务智能工具制作的预算编制模型,充分体现了“每执行完一个月份后就要将此月份的完成额与预算数相对比,从中找出差异及原因,并据此对剩余各月份的预算数进行调整”的特点,使企业能有效进行事前动态监督、控制。而且由于该模型具有严格的“按程序办事”的规范性,完全可以防止他人对预算数据的随意改动。这种预算模型可以帮助企业管理人员通过直观、交互的效果实现预算的管理,增进对业务情况的了解,帮助管理人员在业务管理及发展上做出及时、正确的判断,然后采用明智的行动,让财务数据更好地为企业的决策服务。

笔者认为,会计人员在运用该模型进行预算的制定与执行,一定可以实现会计由“后视镜”向“望远镜”转变,为企业制定管理决策提供更多的有用信息。

3.4 能力转变:从操作能力到自包能力

在思维、视角、角色转变之后,我们也需要转变会计人员基本能力以实现对上述转变的支撑。我们认为,面临信息资源整合、数据深入分析等新的挑战,会计人员在企业的决策管理中要发挥作用,仅仅具备基本的软件操作能力是无法满足决策的需求的,会计人员需要从单纯依赖财务软件提供的功能转变为学会找到自包的武器,培养自包能力。

借助斯蒂芬・哈格关于资源自包的定义,我们认为会计人员的自包能力是指会计信息系统的使用人员(会计人),在完全独立的情况下或在信息技术人员的帮助下,根据会计工作的需要,使用第四代计算机软件工具为企业开发各种应用型的会计信息系统。其中Excel电子报表工具软件就是会计人员应用最多的一种第四代软件开发工具。通过对其数据库管理、表格处理、图表分析、数据透视表、模拟运算表、方案模型等基本数据处理功能的熟练运用,并掌握一些中高级应用功能开发的自包能力,可以帮助会计人员更好地洞察企业关键信息,提高数据分析处理的效率,实现多维动态分析,为用户提供可控的分析手段,为企业决策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另外,会计人员具备自包能力也可以帮助其充分利用商务智能工具,对企业积累的数据进行开发、利用,进而增进对业务情况的了解,帮助企业从数据中更好地获取决策信息。各大软件领导企业进军商务智能领域,为我们带来了快捷、智能的体验。如应用SAP公司的水晶易表(Xcelsius)可以制作动态仪表盘,将管理数据、呈现数据、辅助讲解数据等功能相结合,实现了枯燥无味的数据、表格集中进行直观可视化的展现,同时也为会计人员提供了一种低风险的财务智能策略。

笔者认为,企业财务人员应该掌握这些数据分析工具,为参与管理、决策提供强大的业务与技术支撑,为管理决策者提供更多的有用信息,帮助企业迅速做出正确的决策,实现财务智能。

4 结 论

在知识经济与信息技术时代,每个人都面临着如何有效地吸收、理解和利用信息的挑战,特别是进入物联网时代,数据源将变得容易获取。因此,会计人员作为企业的数字神经中枢,核心财务数据的主导者,占尽天时地利,应当把握机会,抓住信息这把钥匙,在这场以信息为主导的变革中,充分提高自身的信息胜任能力,学会从信息中整合出价值,成为一个全新的价值整合者。同时促使会计这一古老的行业在高度信息化的现在和将来紧跟时代步伐,保持永恒的活力,最终以社会智者及领导者身份存在。

主要参考文献

[1]杨雄胜.追寻会计学术灵魂 召唤会计理论良知[J].会计研究,2009(12):32-37.

[2]徐国君.三维会计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87.

[3]周民.会计的未来发展:信息资源整合[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89-90.

第9篇:信息资源整合范文

关键词:云计算;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整合;服务模式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ki.16723198.2017.04.029

在网络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云计算技术随着网络的发展逐渐被应用到各行各业中,对我国社会建设和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而基于云计算技术的应用,对图书馆在探索数字化建设的过程中的资源整合和服务工作进行了研究,希望可以借助资源整合和服务模式的创新探寻新的发展道路,在新时期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胜。本文从云计算环境影响下数字图书馆的信息整合工作入手,对创新数字图书馆服务模式的措施进行了适当的分析,希望能够为云计算环境下数字图书馆的良好发展提供相应的支持。

1云计算影响下数字图书馆的信息资源整合工作

云计算是一种较为先进的技术手段,合理应用云计算技术可以对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促使资源的存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将云计算技术应用到数字图书馆的建设过程中,图书资源能够得到最大化的应用,图书馆的馆藏量也必然会有所提升。因此新时期要想促进数字图书馆事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就应该进一步加强对云计算技术的应用,探索相应的信息资源整合措施,为云计算环境下数字图书馆的良好发展提供相应的保障。一般来说,云计算背景下对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的整合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对数据的整合。数据整合是云计算背景下数字图书馆进行信息资源整合的重要方面,只有保证数据整合质量才能够为信息资源的整合奠定基础。简单的说数据整合就是将不同的分散数据库进行有效融合,从本质上将其转变为新的数据管理系统,实现对多数据下的共同点进行适当的提取和归纳,能够促使数字图书馆中的数据库实现系统化发展。

其次,对信息系统的整合。在应用云计算技术对数字图书馆的信息资源进行有效整个的过程中需要保证对信息系统整合的效果,即在多数据库的情况下,不同数据库应该使用相应的信息系统,保证信息系统的契合性,而在云计算模式下对这些新系统进行有效整合则能够建立一个多元化的、可以供多种数据库共同使用的系统,数据库中的框架和结构也可以实现高度的统一,为用户的使用创造良好的条件。

最后,对用户检索方式进行合理整合。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在图书馆中的应用促使客户的需求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数字图书馆在对用户检索方式进行整合的过程中应该结合用户的不同需求对检索方式进行合理创新,增强用户信息检索的精准性,满足不同用户的实际需求,提升客户的满意度。

这样,借助多方面的信息资源整合,在云计算背景下数字图书馆就能够获得一定的发展优势,吸引更多的读者,为图书馆在新时期的良性发展奠定相应的群众基础。

2云计算环境下对数字图书馆服务模式的合理创新

对信息资源进行合理整合的主要目的是逐步提升图书馆为读者提供信息服务的质量,进而逐步增强图书馆的竞争力,促使图书馆在新时期获得更为稳定的发展。因此在云计算背景下,基于对云计算技术的应用,数字图书馆应该结合本馆服务对象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多元化的服务模式,对服务模式进行合理创新,保证本馆服务工作可以获得读者群体的广泛认同,促使图书馆在云计算环境下真正实现持续稳定发展。

2.1全方位用户交互服务

在云计算环境下用户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逐渐加强,开始将交互式信息服务作为自主获取相关信息的重要方式,并且更为关注在接受服务过程中交互性的设计,希望信息能够以双向互动的方式在信息提供者和用户之间进行广泛的传播。而基于对云计算技术的合理应用,数字图书馆可以借助云计算技术所创造的统一虚拟平台,为用户提供无障碍的信息借阅和查询服务,使用户可以随时随地的找到所需资源和图书馆管理人员,保证用户的需求能够得到充分的满足。同时,基于双向互动模式的应用,图书馆管理人员能够发现用户,并结合用户的信息需求情况对资源流向进行实时分析,进而与用户实现良好的交互,将用户隐性的知识转变为显性的体系,为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提供相应的保障。此外,在实际应用云计算技术的过程中,由于云图书馆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用户参与

性特征,因此数字图书馆实质上也可以为用户提供一定的信息推送服务。以Web2.0服务方式为例,在实际应用云计算技术后,图书馆就可以借助对信息资源的整合和社交网络的联合,借助自动化的信息处理和网络分工逐步提升数字图书馆数字资源的实际服务质量,真正通过全面的交互促进图书馆服务水平的进一步提升,为新时期数字图书馆的良好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2.2精准的智能信息检索服务

在数字图书馆应用云计算技术构建本地区内数据仓库对馆藏资源进行有效整合的过程中,对数据挖掘技术的探索和实践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信息检索的智能化程度,进而借助动态内容方面的搜索引擎,实现对互联网中相关信息的深度挖掘,为用户提供主动分析、设计和改造的个性化资源服务,对资源服务机制进行全面完善。同时为了进一步提升数字图书馆信息检索服务的精准度,在应用云计算技术对检索系统进行适当的完善后,在用户输入有待检索的信息后,系统能够结合用户的关键词自动搜索、权衡并准确判断出用户所需资源,在这一过程中系统借助复杂的计算和认知推理,能够保证答案的针对性和精确性,用户的检索效率可以得到进一步提升,对数字图书馆整体服务水平的提升产生着相应的积极影响。

2.3一体化的综合信息服务

云计算技术的应用和云计算环境的构建在一定程度上对数字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数字图书馆可以实现用户的统一认证,并且对经过统一认证的用户发放数字证书,作为在网络中唯一用硎侗鹩没身份的凭据。基于此,在凭借云计算技术全面了解用户群体的信息服务需求后,数字图书馆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可以结合异构数据库的整合构建统一性的检索平台,让用户能够在多个平台上完成统一的查找和借阅,有效提升数字图书馆的信息服务质量。同时,借助对统一性检索平台的构建,不仅用户所获取的信息更为全面,并受到信息全面性的影响,读者对图书馆资源的利用率得到进一步提升,对我国图书馆事业的良好发展也产生着相应的积极影响。所以新时期基于云计算技术的应用在对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服务模式进行创新的过程中可以尝试提供一体化的综合信息服务,为图书馆的健康稳定发展提供相应的支持。

3结语

综上所述,云计算背景下数字图书馆积极探索信息资源的整合和对图书馆服务模式的创新是数字图书馆的必然发展趋势,数字图书馆在实际建设过程中只有把握云计算技术的应用优势合理探索信息资源整合和创新服务模式的措施,能够在新时期满足读者多样化的服务需求,才能真正获得读者群体的认同,实现更好的发展,为我国图书馆事业建设贡献一定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孙明.云计算环境下的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整合与服务模式创新[J].科技视界,2016,(9):210210,277.

[2]田嵩.数字图书馆的服务创新与信息资源整合策略研究[J].兰台世界,2013,(26):116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