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如何培养青少年的创造性范文

如何培养青少年的创造性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如何培养青少年的创造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如何培养青少年的创造性

第1篇:如何培养青少年的创造性范文

关键词:青少年创造力;传统文化;教育措施

所谓创造力是指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它是成功地完成某种创造性活动所必需的心理品质,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综合性本领,是知识、智力、能力及优良的个性品质等复杂多因素综合优化构成的。

所谓传统文化是指文明史上和历史上存在过的、发生过的、被今天记忆的人类生存方式和生存乐趣,以及在今天仍然被沿用或有所变异有所发展的上述生存方式和生存乐趣。而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文化。本文所论述的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指其主流文化――儒家文化。

一、中西方青少年创造力调查比较

2001年,相关工作人员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对中英青少年创造力进行了比较。分别有1 087名12-18岁的中国学生和1 087名11-15岁的英国学生参加了调查。

问卷包括7个题目。第一题是物体应用,旨在考查青少年列举物体的科学应用时所表现出来的科学创造力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创性;第二题是提出问题,测量青少年对科学问题的敏感性;第三题是产品改进,目的是考查青少年对技术产品创造性的改进能力;第四题是科学想象,测量青少年创造性的科学想象能力;第五题是解决问题,旨在测量青少年创造性问题的解决能力;第六题是科学实验,用于考查青少年创造性的实验能力;第七题是产品设计,测量青少年创造性的产品设计能力。

调查结果发现:第一,英国青少年的创造力明显高于中国青少年的创造力,特别是发散思维和技术领域,差异较大。第二,除问题解决项目外,中国青少年的得分均低于英国青少年。①

二、阻碍中国青少年创造力的传统文化因素分析

由于文化是一切的根源,因此选择通过中西传统文化的比较来分析中国青少年创造力劣于西方青少年创造力的原因。

历来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探讨,要数的总结最为全面:“一为自然的,一为人为的;一为安息的,一为战争的;一为消极的,一为积极的;一为依赖的,一为独立的;一为苟安的,一为突进的;一为因袭的,一为创造的;一为保守的,一为进步的;一为直觉的,一为理智的;一为空想的,一为体验的;一为艺术的,一为科学的;一为精神的,一为物质的;一为灵的,一为肉的;一为向天的,一为立地的;一为自然支配人间的,一为人间征服自然的。”②从文化观点来看,中国的文化是延滞的文化,结果往往落后;而西方的文化是演变的文化,结果易于进步③。由此可见,某些中国传统文化因素阻碍青少年创造力的发展,使中国青少年创造力劣于西方青少年创造力。哪些中国传统文化因素阻碍了青少年创造力发展呢?下面将分析之。

(一)自足、自夸的人生态度对青少年创造力的阻碍

西方文化最早从尼罗河上游趋于尼罗河下游,至地中海,主要沿海岸发展。它与外间文化接触的机会较多,使其所包含的成分较为丰富,易于演变。并且地中海文化的中心不是永远在一个地方,各地文化有了各地的特性,虽并无高低之分,然而由于文化重心的不同与种类的复杂,互相效仿、竞争,结果促进了创造力的发展,使其易于进步。

虽然早期中国文化是自黄河上游趋于下游,以至黄海沿岸,但它却沿大陆发展。因此中国的文化是在大陆上发展的,除了大海的阻隔,又有沙漠与高山的阻隔,结果使中国文化自成一个圈,与外间文化接触的机会少,使得文化成分单一,易于停滞。而且,汉族文化周围的各种文化,大致上都不如中国汉文化程度高。使得中国汉文化,不仅成为东方文化的中心,而且成为东方文化的高峰,结果使中国人易于自足、自夸,这更使得中国文化易于停滞。自足、自夸的人生态度使得中国人总认为自己是最好的,认为没有值得自己去学习、赶超的对象,使中国人缺乏创造意识。因此它是中国青少年创造力劣于西方青少年创造力的原因之一。

(二)群体认同原则对创造力的根源性抑制

由于西方工商业阶层的崛起,以平等交换为基础的商业原则促使希腊人个体意识的觉醒和成熟,由此孕育了西方人个人本位的文化精神。在群体和个人的关系上西方文化把肯定人作为个人存在的价值,看做人类社会结合的基础。承认个人的尊严与价值,肯定个人的权利,倡导自由精神,鼓励个人创造性的发展。这势必形成了西方人个人中心的处世态度,他不依附于家庭,也不依赖于他人,而是倾向自我依赖――“他要自己思考,自己做决定,并且用自己的双手以自己的能力开辟自己的前途。”④总之,西方文化强调人作为有理智、尊严和自由意志的独立个体的地位,人作为主体的独立人格和地位完全得以彰显,这恰恰满足了创造力发展的最根本条件。可见,西方的“个体本位”显然促进了创造力的发展。

中国的社会结构以家庭为基本单元,这决定了中国人的社会存在首先依存于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庭和宗族集团,并且以一种内外有别的标准去理解和处理集团内外的不同事物,这促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大一统”、“共性至上”群体原则的形成。这一原则要求每个人必须严格遵从并适应他所在的家庭关系网络乃至整个社会结构中被确定的身份和角色,自觉接受“礼”的规范约束⑤。它直接或间接导致了层层隶属的传统社会结构的形成,使组织和个人失去应有的自和独立地位,使整个社会缺乏主动精神,不利于培养人的独立意识,不利于创造力的发展。由此可见,群体认同原则忽视了个体的独立自主地位及个体的自由,不利于培养青少年独立意识和独特个性。独立与自由可以说是创造力的“根”,根源性因素得不到满足,创造力如何充分发展呢?可见,群体认同对创造力的发展起到了根源性抑制作用,是中国青少年创造力劣于西方青少年创造力的原因之二。

(三)中庸之道对创造力的消极影响

西方文化始终把“利”和“力”视作健康的价值,鼓励人们积极追求功利,并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竞争,努力获得个人的最大利益和幸福。然而要在竞争中获胜,既要有实力,还要有敢拼敢斗的冒险精神,由此形成了西方崇力好斗的民族性格和文化精神。个体若要获得良好的生活条件或提高个人的社会地位,就必须不断奋斗。另外对体力的崇拜发展为对更高层次的力量――知识、智慧、技术的崇拜。这样的文化氛围怎能不为社会发展进步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呢?怎能不使青少年创造力得到充分发展呢?

而“群体认同”原则不可避免地导致了中国文化必然把协调人际关系放在首位,由此生出了中国传统核心文化――儒家的“中庸”、“中和”的价值原则和人格标准。中庸的核心便是思想行为的适度和守常,然而在一般民众的世俗生活中,儒家理想中的中庸之道实际上是不能实现的,于是鼓励中行、不争,结果导致了乡愿人格的蔓延。人们重节制、求平稳的结果是老成持重、世故圆滑、妥协折中成了中国人的立身准则,并由此衍生出了不思变化,不求进取的文化氛围,这种文化氛围窒息了青少年的竞争意识,阻碍了青少年创造力的正常发展,是中国青少年创造力劣于西方青少年创造力的原因之三。

(四)封闭保守对创造力的阻滞

沿着漫长海岸线发展并致力于征服大海的西方各民族,由于大海的磨砺和赐予、工商业中的流通交换、周围文化的滋养,使它总是把目光投向世界,善于从不同的异质文化中汲取精神养料,从而促进自身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另外它总是不安于现状,把目光投向未来。总之,它形成了好动、重汲取、求变化、广拓展的文化精神,这为青少年创造力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而传统中国在地理上半封闭的隔离机制,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以及强烈的血缘宗族意识,使中国人形成了平稳求实的大陆型文化性格。这使其形成了求统一、尚传承、重内省、轻开拓的文化心态,进而形成了以自我保守、向心凝聚为总的发展方针和独立自足、稳定绵延的文化形态,即封闭保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⑥。封闭保守使得中国人不重视信息交流,不愿与他人交流、探讨,这严重限制了个体的性格、能力及主体性的自由发展。总之,封闭保守不利于培养青少年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创造性思维,是中国青少年创造力劣于西方青少年创造力的原因之四。

(五)儒家的直觉主义精神对创造力的不利影响

西方科学文化极为发达,靠的就是两条重要的认知方法:一是可以理解的逻辑,一是可以控制的实验。逻辑具有很强的推理认知作用,并且它作为思维的一种方法是容易被人学习掌握的。这种思维方式可以把一切经验技能都转化成可以交流和传承的知识,这使得人们更易接受新知识,更易着手分析问题,找出问题所在,更易有突破性发现。逻辑思维对创造力的培养是必不可少的。

然而中国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儒家的直觉主义,它使中国人的人生态度是:一切都听任直觉,在思考问题时思路不严谨、缺乏逻辑性。梁漱溟认为:“一般人是要讲理的,孔子是不讲理的,一般人是求其通的;孔子则简直不通!然而结果一般人之通却成不通,而孔子之不通则通之至。”直觉主义提倡人对一切事物不要操心,遇事应随感而应,而且随感而应通都是对的。显然直觉思维是不科学的,它没有规律可循,不利于人们学习掌握。一任直觉走下去,势必出现偏差,不利于解决问题,不易有突破性进展,在一定程度上对创造力的发展产生了消极作用,是中国青少年创造力劣于西方青少年创造力的原因之五。

三、提高中国青少年创造力的教育措施

(一)加强对青少年自信自强、不断进取精神的培养

自足、自夸使得中国人总认为自己是最好的,认为没有值得自己去学习、效仿的对象,使青少年缺乏创新意识。因此,我们应加强青少年自信自强、不断进取精神的培养,锻炼其勇于批评与自我批评,以便能够不断地消除其自身弱点,使其行为方式能够不断地适应时代前进的步伐。家长应常主动和孩子谈话,了解孩子感兴趣的事或经历过的事,并为孩子创设良好的环境,给孩子提供探索、玩耍的机会和条件,给孩子必要的帮助,及时肯定和鼓励孩子的成功,使孩子经常获得成功的经验和感受。教师应尊重学生,不轻易作出坏的评价,并且不单纯以考试分数的高低来评价学生,也要教育学生不断地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知识内涵,不断地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使青少年自信自强、不断进取。

(二)加强对青少年主动性、独立性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群体认同使青少年主动性、独立性和自学性差,并使其缺乏创新欲望。因此,我们应加强对青少年主动性、独立性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提高其创造力。教师可以利用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还可以通过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家长应从小培养孩子独立思考能力和独立生存能力,即学校和家长可以加强培养青少年优良的非智力心理品质,使其养成勇敢、坚韧、独立、专注、敢于冒尖、不怕困难等性格品质,并使其养成“我要学”的学习态度。如:学校可以着重培养敢说话的孩子、动手能力强的孩子等。

(三)加强对青少年竞争意识的培养

中庸之道衍生出“不思变化,不求进取”的文化氛围使青少年竞争意识差。所以,我们应当加强青少年竞争意识的培养,对其创造力的发展扫除障碍。学校和家长可以在平日的生活与学习活动中,教育青少年正确地认识竞争,并有意识地培养其竞争意识,帮助青少年排除心理障碍,明确竞争目的,为其创造一个良好健康的竞争环境,从而使其创造力得到充分发展。如:学校和家长可以指导青少年找到自己真正愿意为之努力的理想,在实现这一理想的过程中不断为自己设定新的奋斗目标,并寻找参照者去努力学习。

(四)加强对青少年积极生活态度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封闭保守使得中国人夜郎自大,严重地限制了个体的性格、能力及主体性的自由发展,从而对青少年积极生活态度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造成了不利影响。我们应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引导青少年积极与他人交流、探讨,使其性格、能力及主体性得以自由发展,从而加强对青少年积极生活态度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学校可以利用学生间的合作活动、校外实践诱发学生的关爱冲动,这有利于积极生活态度的培养;还可创设机会,让学生参与教育过程,诱发学生创新冲动;也可通过教学培养青少年的发散思维能力,教育青少年不再压抑自我,鼓励好奇心理的产生与存在。

(五)加强对青少年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儒家直觉主义精神使中国人倾向于采用直觉思维而冷落了逻辑思维,逻辑思维又是培养科学创造力不可缺少的,所以,我们应加强青少年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家长应从小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如幼儿时教孩子学习分类法,引导孩子寻找归类的根据,即事物的相同点;教孩子了解顺序的概念,这有助于孩子今后的阅读,是训练孩子逻辑思维的重要途径。学校则可以通过提供感性材料,培养从感性表象向理性的抽象概括能力;学校还可以指导学生积极迁移,推进旧知向新知转化的过程;另外还可强化练习指导,促进从一般到个别的运用,这些措施都可以加强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注释:

①胡卫平.青少年科学创造力的培养中国教育报,2001-9-1.(第4版).

②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与文化论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24.

③陈序经.文化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390.

④[美]许光.宗族、种族、俱乐部[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3.

第2篇:如何培养青少年的创造性范文

关键词:化学教学;创新意识;培养

引言

我国的教学体制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极大的限制学生创新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的发展,高职院校学生受到生源和师资力量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面对着诸多的困难。如何打破现代教育模式对学生能力的限制,发挥高职院校的教育作用性,为社会输出更多创新型的人才是现代教育体制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高职化学课程是对高中教学内容的扩展与深化,化学课程其本身有着许多能够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特点,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内容,通过探究式的教学方法,结合实验教学,锻炼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实现对知识的自我消化和实践应用。

一、高职学生年龄阶段意识的特点

高职学生年龄阶段的心理基本处于一种稳定状态并且逐渐走向成熟,但心理上的成熟并不意味着思维上的成熟,因此就使得高职学生的思维意识比较特殊,他们既不同于青少年,也不同于社会人。

1.高职学生的思维意识与青少年的区别

高职学生的思维意识与青少年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与青少年相比,高职学生的思维意识的幻想性、超脱现实的感彩逐渐减少,导致他们的思维意识具有更多的现实主义色彩。(2)高职学生的思维意识具有更大的主动性和意识性,遇到困难他们敢于挑战,并且更能坚持自己的意愿。(3)众多知识的不断积累、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使得高职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深度上、科学性上虽不如成年人,但已经高出青少年。

2.高职学生的思维意识与成年人的区别

高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上虽然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但是缺少实践和社会阅历,他们的思维意识显然没有成年人的思维更加严谨,更加具有科学性。但是高职阶段的学生同样具有成年人不具备的优势,比如,他们的创新意识更加强烈,创造性思维更为敏捷,创造热情更高。一方面,正因为高职学生的社会阅历不足,他们才不会像成年人那样过多的收到社会固定模式的影响,思维逐渐固定化,思路更加开阔,因此他们思维上的阻力和束缚较少。另一方面,高职学生更加热情、活泼,具有追求新生事物的欲望和冲动,这些都有助于发挥他们的创新激情。

二、高职化学教学中如何让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1、有意识地进行创新性的实验教学方式,科学的对待实验

一直以来,无数的事实告诉我们,正确的思维能力才能带来科学上的新发现。对于化学这样一门学科,他的每一个理论,每一项成果都离不开化学实验,实验可以验证理论,实验也可以带来成果。创新性的实验方法往往可以带来意想不到的结果,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如何让实验教学更具创新才是教师教学中应该克服的重点:

1.1改变传统的演示实验、验证性实验的方式,采用探索性实验。探索性实验是学生在实验和观察的基础上,通过科学抽象逻辑思维,概括得出属于自己的结论。探索性实验具有很强试探性质,采用这种实验形式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比如说讲解原电池时,先提出问题:“家用手电筒中的电池、蓄电池、宇宙火箭中的高能电池是如何产生电能的?”已具备一定化学知识的学生马上就会想到这是化学能向电能的转化。然后,让学生利用材料自己动手设计一款原电池比如铁片、铜片、石墨棒、稀硫酸、硫酸铜、水、蔗糖溶液、电流计等,并观察该装置的工作原理。这就是一个富有挑战性的实验课题,学生自己选择实验的材料,自己动手制作想要的原电池,自己观察装置工作时的现象进而得出结论。这样的教学方式既可以培养学生自己的动手能力,也可以提高他们对化学课堂的热情,促进学生开放思维、敢于创新。

1.2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实验,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

实践是验证理论的手段,也是巩固理论的方式。教师可以给出一些实验主题,让学生自己设计完成实验。这种实验课堂,没有现成的答案可寻,学生可以灵活地、有创造性地进行实践。

2、提倡探索研究,引导学生创新

教师指导学生探索研究,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积极的参与,这样才能充分的调动学生的思维。有教师提出假设,学生进行讨论之后得出结论或者各种可能的途径。

3、利用发散思维和辐合思维相结合的形式培养学生创造力

吉尔福德依据人们思维问题的主要特征将思维形式分为发散性思维和辐合性思维。其中发散性思维常变现打破传统思维形式的局限,其具有创新性和自我认知实践性,也被称为“求异思维”或“开放性思维”。辐合思维则表现为采用固有思维习惯按照既有的路线去解决问题,因此也被称为“求同思维”或“封闭思维”。在高职化学教学中,我们要正确的对待学生的这两种思维习惯,通过两者的有机结合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化学教学中的求同和求异行为形结合的教学方法能够提高学生的整体思维能力,通过组织试题或实验的一题多解和多题一解,从多角度来引导学生的思维途径的形成,在课堂既有知识和方法教学的基础上,进行问题的拓展,促使师生和学生内部创造性和探讨性课堂教学氛围的形成。

结语

不论通过什么方式方法,只要可以引导学生产生多种思维途径,开阔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产生创新性思维,创造出更多新颖有用的成果,就是一种好的方式方法,这也是我们每一位教师不断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朱支根.化学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尝试[J].化学教育,2001(4).

第3篇:如何培养青少年的创造性范文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肩负着促进国家强盛,民族兴旺,社会进步的族人,青少年法律素质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普法工作的成败,肯定了社会的稳定,而当前突出显现的社会上青少年犯罪问题直接影响着人民生活工作安定和青少年自身健康成长。由此,我们和平社区把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纳入精神文明,综合治理的规划中,广泛动员和组织全社区力量,开展法律宣传教育工作,从源头上遏止了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增长势头,具体做法如下:

一、加强领导,做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

我们和平社区在区政府、天山街道办事处的关怀指导下,开展青少年法制宣传工作,社区党支部形成合力,动员和组织全社区各族居民齐抓共管,将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列入支部和居委会目标任务,制定职责,明确责任,支部还成立了关心下一代工作领导小组,开展“法律进社区”活动,向社区青少年讲解法律知识,社区成立辅导站,形成家庭、社区青少年法制教育的网络,组织社区青少年学习《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注重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开展多样的教育活动,形成了良好的青少年法制教育的浓厚氛围。

二、以宣传为依托,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

社区小家平安,社会大家方能平安,大力宣传。通过发放宣传单和宣传画册进行宣传,组织社区青少年参加“拒绝、崇尚科学”的图片资料展出活动,及时掌握青少年的心理动态变化,开展禁毒教育,提高禁毒的能力。

三、坚持教育形式多样寓教于乐,注重施教。

1、开展“法律进社区”活动,聘请离退休和在职的法院,检查院等单位的同志担任咨询员,讲授法制课,如何对“×××”的危害,《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学习,给社区青少年创造一个学习的环境。

2、举办“我的家园”读书作文比赛,少儿手工制作,社区青少年参观列史陈列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使社区青少年即受到教育,又充分开拓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

3、组织开展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讲座,社区长年注重开展工作,把社区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推向,科学的文化占领青少年的内心世界,培养青少年良好的社会公德意识。

第4篇:如何培养青少年的创造性范文

一、培养好奇心,激发兴趣

好奇心是对新异事物进行探究的一种心理倾向,是推动人们主动积极地观察世界,开展创造性思维的内部动因。开发创造力一定要有好奇心这种心理因素。在青少年阶段,好奇心正是探索活动的前导和创造力发展的起点。因而在教学中,我们要珍惜、培养青少年的好奇心,切实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火花,促使好奇心逐步由不切实际到切合实际,由对事物外部的好奇发展到对事物内部的好奇,由对表面现象的好奇到本质规律的好奇,鼓励学生质疑问难,独立思考,进而激发起学生求知的强烈愿望,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以创造性思维去思考问题,去探索规律,诱发创造个性。

好奇心和求知欲是激发创造活动的诱发剂,也是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原动力。由于小学生好胜心强,渴望独立思考得到结论。因此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创设能引起观察、探求知识的教学情景,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去发现和找到问题答案。

兴趣对科学创造具有启动功能,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产生兴趣时,他总是积极地、主动地、心情愉快地去接触和观察研究。兴趣又是发挥聪明才智的重要条件,兴趣能使人入迷,入迷的程度越深,其聪明才智也就发挥得越充分。教师必须重视对青少年各种兴趣的培养。

学生时期富于幻想,心中有着形形的向往和追求,如果教师能对学生积极引导,并通过以身作则加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引发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各种活动,他们的创造力就会得到很好的发展。对学生来说,憧憬和兴趣会使他对获得新知和成功产生一种满足感和自豪感。

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用生动且带有启发性的语言,联系实际生活,通过精心设疑、鼓励成功、灵活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持续强化学生可能会逐渐消退的兴趣,使学生由兴趣引路,发展积极思维并形成较强的能力。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切忌照本宣科,死板教育,在浇灭了学生学习思品课的浓厚兴趣的同时,也扼杀了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

二、营造融洽的师生关系

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开展教学的前提,是激发学生学习乐趣的主要前提,也是教师教授知识的桥梁和剂。所以,教师要用自己的爱心来打动学生,经常关心、鼓舞、激励学生,向学生倾注爱心,与学生形成平等协调的合作关系。这种融洽的师生关系可以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之火,激发出学生浓厚的学习乐趣,达到教学共识,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要把自己定位在指导者、组织者、点拨者的位置,建立新型的师生平等的关系。因为关系的平等,学生便能自由地驰骋思维。教师与学生应形成亦师亦友的关系,要多关心他们,多与他们说话、交谈,多亲近他们。这样,学生才会愿意向教师倾吐心底的话。

三、要注意培养学生求异思维、逆向思维及发散思维

第5篇:如何培养青少年的创造性范文

1.满足学生好奇的心理,“吸引学生的眼睛”。“好奇”是青少年的天性,青少年那种猎奇的心理会驱使他“寻求新奇”,去“打破砂锅问到底”。网络世界是个“五彩缤纷”的“社会”。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都要根据青少年的需要,去捕捉适合青少年的“东西”。当每个青少年被你“巧妙”设计的教学情境和内容所“吸引”的时候,也会在情境中很自然地产生一个又一个“疑问”。比如,有位老师、执教“网上购书”。先设计了一个生活中购物情境:晓涵同学到书店购书。购书程序学生都对答如流。那么我们如果要在Internet上购书也是这样做的吗?一下子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各式各样的问题都来了。诸如:网上书店也能像书店一样选择吗?书有新华书店多吗?能打开看吗?价格贵吗?会不会上当受骗?学生各抒己见。老师神秘地说:“那我们就去‘看看’,体验一下网络购书的奥秘吧!”然后老师带着学生一起“走进”了网上书店“邀游”、购物。学生的好奇心驱使学生全神贯注地“沉浸”在网络中,也乐在其中。同时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网上购物”的真本领。

2.满足学生好动的心理,“营造活动的情境”。哪个青少年不“好动”,这是由青少年特殊的心理和生理特点所决定的。我们根据青少年好动的特点有效地加以引导和规范。当然决不是压制。压制就会使青少年失去“灵感”、失去“创造性”、失去“童趣”。把握青少年“好动”的特点。营造一个良好的活动情境,学生必将“因动而疑”,“因动而学”,“因动而创”。

3.满足学生好玩的心理,“激发创造的灵感”。学生“好玩”是因为他们能从玩中找到快乐,那我们就根据青少年这一特点让他们在老师“预设”。的情境中尽情地“玩一把”。在开发学生智力、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挖掘学生创造力的游戏中有很多优秀的游戏。青少年本身是好学好问的,特别是当青少年遇到他所喜欢的东西时,兴趣更高,问题也更多。其实,只要引导得好,坏事也会变好事。所以,我们一些网络(电脑)教师要设计一些符合青少年特点的游戏。给青少年一个“自由”的空间,让青少年的灵感得以“常生”。

4.满足学生好试的心理,“提供体验的机会”。勇于尝试,敢于接受挑战,不放过哪怕百分之一的机会。是一个强者的素质。现代社会需要的不光是有知识和技能的人,还需要那些有勇气和毅力的人。“好尝试”是发现的基础。在探究过程中就会有问题产生。网络资源丰富,筛选健康的“精神食粮”,为学生提供体验的机会,会让学生在网络“跌打滚爬”中生发问题意识,从而达到“会问”。比如:教学《铺地砖》,我就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先让学生上网查找“理想中的地砖”。然后,我引导学生把地砖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在电脑上排列出来。结果学生发现了很多问题。然后。我就组织学生进行了激烈的讨论,最后问题都解决了。学生经历了这个过程,有了体验的机会,才发现了“铺地砖”也是很有学问的。既要考虑到美观,还要考虑到经济、实用。长了不少见识。所以说,数学教学是离不开生活的。

第6篇:如何培养青少年的创造性范文

一、抓好常规辅导工作,引导学生走上科技创新活动之路

我校学生大多数来自乡镇初中。他们在初中阶段没有系统规范的上过科学课,也没有接触过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而在高中阶段,由于高考压力、课时紧张,学校没有专门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常规课。因此,引导学生参加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是一件颇为困难的事情。所以充分利用学校社团活动和兴趣小组的第二课堂以及学校的科技文化艺术节这几大阵地开展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的宣传发动工作,对于引导学生关注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从而参加比赛尤其重要。

我校“青少年科技发展研究中心”要求科技社、创意与发明兴趣小组和青少年科技活动兴趣小组上好第一节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课。让有志于致力科技研究的高一新生迅速了解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尽早培养他们参加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兴趣,使他们成为我校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的中坚力量。同时,我校充分利用每年一届的科技文化艺术节在全校开展科技教育,使高一全体新生了解我校的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积极融入到我校科技教育氛围中来,从而发掘更多热爱科技创新活动的学生。

在开展科技社团和兴趣小组活动时,我们要求指导教师在每一节指导课必须有明确的科技活动项目,通过具体的科技活动项目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从而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里具备科技探究素养。

二、重视方法引领,使科技创新活动指导事半功倍

指导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虽然没有固定的教材,但它与其它传统学科一样,也是非常讲究教法与学法。因此,在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指导课时重视科学先进的方法引领,能使我们的工作事半功倍。

1. 运用头脑风暴法指导选题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科技创新活动中,选题是关键,确定一个好的选题去指导学生参加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能使学生在各级比赛中获得较好的成绩,也有利于提高学生探究的兴趣与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头脑风暴法是一种通过集体讨论的形式,让所有参加者在轻松愉快、畅所欲言的气氛中,自由交换想法或点子,并以此激发参与者的创意及灵感,产生更多创意的方法。它的优点在于:当一个人独自反复思考时,他的思路可能会限制在一个局部;当参与许多人的讨论时,能引发联想,相互启发,易产生共鸣和连锁反应,从而诱发更多的设想,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运用头脑风暴法进行课题选题课的指导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性,使学生的选题思路更广阔。

2. 运用支架式方法指导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性作用。

在确定了一个好的选题后,如何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是踏进成功的关键,也是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研究方法与技巧的关键。很多老师在指导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时,要不放任自流,要不全盘包办。这两种都是指导的极端,前者无法体现教师的指导作用,后者则本末倒置。只有充分把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探究这两者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实现科技创新活动的目标。因此,笔者认为支架式的指导方法可以有效的把两者结合起来,使教学相长,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和教师的引导性。

高中生和大学生、研究生不一样,他们不具备独立研究、独立探索的能力,缺乏系统、科学的研究方法与能力,因此他们无法独立开展课题研究。同时,他们在以往的教育中也缺乏实践能力的锻炼。因此,我们必须采用支架式的方法指导学生在研究的各个阶段明确研究的目标与任务,使研究更具方向性和目的性。在指导过程中,采用思维图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实践探索丰富研究的过程,能使学生快速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同时亦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培养学生实践的能力,提升学生开展课题研究的水平。

3. 重视目标与内容的落实,真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第7篇:如何培养青少年的创造性范文

一、加强领导,提高对关心下一代工作的认识

我们社区把把关心下一代工作作为社区的一项重要工作,列入社区议事日程,经常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成立五老工作队伍,明确五老工作队伍职责,强化工作要求,使关心下一代各项工作做到了制度化、经常化,逐步形成良好的工作机制,关心下一代各项工作得到了有序开展。我们社区加强对关心下一代工作的宣传力度,提高了社区居民对关心下一代工作的理解与支持,进一步增强了社区全体工作人员对关心下一代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形成了人人关心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工作氛围,促进和谐社区的建设。

二、加强教育,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我们社区始终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开展各类健康有益活动,营造青少年学习、生活的良好环境,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一)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培养青少年高尚道德情操。我们社区和五老工作队伍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培育“四有”新人为目标,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对辖区青少年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革命传统教育,帮助青少年吸收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宝贵营养,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构筑起共同的理想和精神支柱。同时结合青少年实际,深入开展社会公德、个人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社会新风尚,不断提高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使之健康成长为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二)开展法制教育,增强青少年法制意识。我们社区和五老工作队伍着力抓好青少年法律法规的宣传实施工作,开展青少年法制教育讲座、组织青少年参加法制教育基地,组织开展青少年模拟法庭。充分利用具有社会影响的典型案件、社会热点问题、世界禁毒日等有利契机,以正面引导为主,有针对性地开展宣传教育活动。通过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形式,创造性地开展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宣传教育活动,提高社区居民对青少年违法犯罪危害性的认识,推动社区居民在各自岗位上积极参与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推动全社会都来关心和支持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事业,营造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的良好氛围。通过开展法制教育,增强了青少年的法制意识,近年来,我们社区青少年没有发生重大违记违法事件,促进了平安社区建设。

(三)开展环保教育,保护我们的家园。我们社区和五老工作队伍深入开展对青少年的环保教育,举行“环保知识竞赛、未成年人跳蚤市场、争当环保小卫士”等活动,在增强青少年环保意识的同时,倡导青少年过节约生活,要在吃、穿、用、行等基本生活方面做到勤俭朴素。吃,讲究吃得卫生,吃得营养,决不大吃大喝,浪费食物;穿,以简朴为主,穿暖就好,有的穿就不买,能穿的就不扔;用,爱惜每一样用品,用完用光,不喜新厌旧,随意购买新用品;行,倡导步行、骑自行车,能骑车的就不坐车,能爬楼梯就不乘电梯。节约每一滴水、每一度电,减少“跑、冒、滴、漏”。用完水后,拧紧水龙头,不让漏一滴水;先洗衣,后拖地,提倡水循环使用。用电养成随手关灯的习惯,合理设置家庭空调温度,夏季室内空调温度设置不低于26摄氏度,冬季室内空调温度设置不高于20摄氏度。对家庭垃圾进行分类,分为可回收和不可回收,扔到相应的垃圾桶中,促进废物利用,变废为宝。通过过勤俭生活,节约地球资源,来保护我们的家园。

第8篇:如何培养青少年的创造性范文

关键词:闲暇教育;青少年成长;价值分析

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使人们逐渐从繁复的工作中解脱出来,可用于自我支配的时间大大增加。这时,人们希望利用闲暇时间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闲暇教育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对青少年来讲,基础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学业负担相对减轻以及节假日增多使他们可自由支配的时间也越来越多,因此,进行闲暇教育刻不容缓。那究竟什么是闲暇教育,闲暇教育对青少年的成长又有什么价值,本文将对这两个问题进行探讨。

一、闲暇和闲暇教育概念的界定

(一)闲暇

关于闲暇的概念界定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1.闲暇即闲暇时间,指按照个人意愿休息、娱乐和满足多种需要的时间;2.闲暇是一种活动或心态,指个人自由支配的活动或心境[1]。因此,个人在无需完成外界规定的任务时完全由自我支配的时间叫做闲暇时间,而个人在闲暇时间所进行的自由活动叫做闲暇活动。闲暇的本质是自由自主。在闲暇中,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依随当时的内心感受和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特点的活动。

(二)闲暇教育

对现代意义上的闲暇教育,国际上已经形成了较为一致的认识,“闲暇教育旨在让学习者通过利用闲暇时间而获得某种变化,这些变化主要表现在知识、情感、意志和行为方面”。[2]青少年的闲暇时间是指除完成学校教育教学规定的任务之外的,完全属于青少年个人支配的空闲时间。笔者认为,闲暇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一种教育思想,旨在培养人们形成正确的闲暇观,提高人们合理有效地支配闲暇的能力和技巧,提高人们休闲活动的水平和质量,闲暇教育应该当成一种理念渗透到教育实践中去。青少年的闲暇教育是一种更加关注青少年的精神世界和情感需要的教育,最大的特色在与培养青少年利用自有的时间的能力,促使青少年积极地参与和创造健康的闲暇活动。

二、闲暇教育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的价值分析

(一)闲暇教育有利于青少年全面健康发展

闲暇在人的生存和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早在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专著《学记》中就提出了“藏息相辅”的教育思想,主张把敬德修业和休闲游乐结合起来。现代教学论认为,青少年的学习既要有正规的有组织的、有计划地传授知识、技能与行为习惯的正规学习,也要有通过非正规方式和途径、在生活环境中的进行潜在的隐性教育。隐性教育对青少年在增加知识信息,学习社会技能,获取人际交往方面发挥着正规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些隐性角度实质上大多是在青少年的闲暇活动中进行的。在当今知识经济和社会化的大背景下,青少年需要学习更多更新的知识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青少年通过安排建康有益的闲暇活动,特别是一些能提升自身社会生存能力的活动,锻炼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提高生活的质量和乐趣。所以,闲暇生活既为青少年提供了一个学习机会,也为他们的全面发展提供了一个自由广阔的空间和途径。

(二)闲暇教育有利于青少年的个性自由发展

学校教育具有他人导向性,在节奏紧张的学习生活中,青少年的活动将服从于社会角色规范和学校规章制度,绝大部分活动都已规范化、程式化,这是青少年系统掌握知识的必要,但在青少年个性自由发展上有可能陷入片面。因此,我们要保证青少年有充分自由的时间。只有当青少年受束缚的、单调的、被动的活动减少,由被制约转向自主性时,个性的自由、充分发展才会成为可能。在可自由支配的时间里,青少年可参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促进自身成长。闲暇教育是一种自由开放的方式,让青少年在自由接受教育的同时又有选择地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发展自己的特长,让每个人都能从事创造性活动,开拓智慧和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闲暇教育为青少年的个性发展创设了条件,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闲暇教育有利于青少年的社会化发展

社会学通常认为,社会化是指人接受社会文化的过程,即人由“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闲暇教育对青少年个体发展的功能,除了具有促进青少年个体个性化功能之外,还表现为可以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开展闲暇教育可以根据青少年闲暇活动的特点和出现的偏差,凋适教育管理方式和对策,帮助他们实现由“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变。由于闲暇本身是一种后天习得的行为、态度和意义,这就需要学校提供一种合适的教育方式,促使青少年通过体验和选择渐渐适应社会化并学会闲暇。闲暇教育的实施可以很好地解决青少年社会化问题,并且闲暇社会化应首先是学习如何成为具有个性的闲暇者。由于闲暇教育实施开放式教育,应该让青少年接触社会,投入实践,开阔眼界。如开展丰富多样而又洋溢着健康情趣的闲暇活动,进行艺术感受、鉴赏和创作,以及各种积极的健康的活动,从而丰富青少年的精神生活和促进其个性的充分自由的发展,完成和实现教育的社会化功能。

(四)闲暇教育有利于学校教育功能的整合

闲暇教育是学校正式教育的一种补充。首先,闲暇教育沟通了正式课程教学和非正式课程教学,促进课内外教学活动的统一,让青少年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更具有个性、主观能动性得以增强。它使青少年在课堂中未解决或未发现的问题在课外有机会得以继续探索,使青少年的自主探究能力增强,综合素质提高。其次,闲暇教育对学校创设活动课程体系、开展创新教育大有裨益。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闲暇教育是智力活动的策源地,能使青少年迈上科学思维的道路。第三,闲暇教育的实施也促使教师更新课程观念和课程意识,促使教师积极参与该课程的开发,有利于教师提高自身素质和科研能力。

总之,闲暇教育对当代青少年教的成长具有重大价值,对青少年进行闲暇教育是学校、家庭和社会不可推卸的职责。

参考文献:

第9篇:如何培养青少年的创造性范文

中学政治课程是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它对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和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培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基于政治科对初中生身心发展的重要性及新课程改革对政治课程的教学目标要求,政治课程教学应实现以下几方面的目标。一、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理想信念是人生的航标,指引着人生的奋斗目标。理想信念是激励人们向着既定目标奋斗前进的动力,是人生力量的源泉。一个人有了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就会以惊人的毅力和不懈的努力,成就事业,创造奇迹。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并向成年人过渡,自我意识和独立性逐步增强。在初中阶段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品德,树立责任意识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基础性的作用。中学政治课程教学应以加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为主要任务,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树立法律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弘扬学生民族精神,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奠定基础。二、 帮助学生形成健康人格

健康人格是个人在其生活经历中以其生活方式和生活风格逐步建立起来的一种自我意识,是人的世界观、心理素质、道德修养等方面的综合体现和重要标志,也是人能够准确把握自己、寻找适合自己发展的社会位置以及获得他人尊重和好感的基础。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处于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的个性心理特征有着明显的特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和智力发展之间存在密切关系,为了推进素质教育,我们应该把思想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让学生掌握必要的心理健康常识,学会基本的心理调适技能知识。

通过中学政治教育帮助初中生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正确的认识自我、认识社会,培养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正确的向度意识、良好的情绪控制能力,形成和谐人际关系、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三、 培养学生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能力人类社会是自然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自然界发展进化的结果,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爱护自然、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的家园,就是保护人类自己。街道上普通的树木起着清洁污染、净化空气的作用,夏天它们繁茂的枝叶为人们遮阳,使城市降温,它们还帮助社区抵御风雨的侵蚀。另外,春天它们赐予我们绿色和鲜花,引来婉转的鸟鸣,更添了无法估量的审美价值。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对世界重大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系统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我们共同的未来》的专题报告。这份报告提出:"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的发展。"后得到了全球范围的共识。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是: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生态可持续能力、社会公正和公众积极参与自身发展决策的基础上。它追求的目标是: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中学政治课程要让青少年学生从小养成爱护自然、欣赏自然和保护环境的行为习惯,并且知道如何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四、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