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地方文化品牌建设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河南省 文化旅游 品牌
中图分类号:F590.3 文献标识码:A
文化和旅游密不可分,文化是旅游的灵魂,而旅游又是文化重要的载体,旅游产品的品位和档次往往取决于它的文化内涵。因此,在河南旅游产业迎来黄金发展时期之际,如何在厚重的中原文化基础上创建世界知名、全国顶级的河南文化旅游品牌,已经成为河南旅游发展必须破解的关键命题。
1 文化旅游品牌的内涵
文化旅游泛指以鉴赏异国异乡传统文化、追寻文化名人遗踪或参加当地举办的各种文化活动为目的的旅游活动。旅游品牌是指以高质量和知名度为特征的旅游目的地、企业、产品以及服务为代表的产品系统和认知系统,体现着旅游产品的个性及旅游者的高度认同。利用塑造文化旅游品牌树立当地鲜明的旅游形象,以此增强旅游的竞争力和生命力,已经成为世界各地文化旅游发展的重要趋势。①在塑造文化旅游品牌的过程中,可以把文化内涵、文化资源及文化理念以各种形式融入到游客的旅行游览过程之中,以此对游客进行文化熏陶和感染,从而提升旅游过程中旅游产业的品质和产值。文化旅游品牌的种类繁多,其中,地域文化旅游品牌形象标识和口号,是一个国家和地区旅游品牌形象的印记和标志,是历史文化特色和地域自然风貌的高度概括,具有巨大的市场号召力和影响力。②
2 河南文化旅游品牌现状分析
2.1 河南文化旅游品牌的主要特点
(1)中原文化底蕴深厚,为品牌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天然基础。河南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是东方文化的摇篮,拥有7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21个省级历史文化名城,99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河南省的地下文物居全国第一位,馆藏文物占全国的八分之一,达到130多万件。③大量的史书记载和多年的考古发掘证明,在长达3500年的历史长河中,先后有20多个朝代建都或迁都于河南,并留下了无数的名胜古迹。
(2)形成了规模巨大的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群文化品牌形象。自1998年我国开始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以来,河南省先后有郑州、开封等27个城市荣膺国家旅游局正式颁布命名的“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金字名片,形成了规模巨大的“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群品牌。同时,为给河南旅游产业的发展和推广提供宣传载体,省旅游局在中央电视台相继推出“记忆中原,老家河南”等旅游形象片,提升了河南旅游在国内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3)初步形成了能够代表河南的地方文化旅游品牌。在前期河南文化旅游品牌建设的基础上,涌现出如郑州的黄帝故里文化品牌,洛阳的龙门石窟文化品牌,开封的大宋文化品牌,安阳的殷商文化品牌,以太极拳、少林武术为代表的功夫文化品牌,还有以红旗渠精神、焦裕禄精神为代表的精神文化品牌等,这些都已经成为旅游与文化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并在旅游市场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2.2 河南文化旅游品牌建设的不足
(1)河南文化旅游品牌建设规划不太合理。在塑造文化旅游品牌的过程中,省市各级政府对此都非常重视,但由于缺乏科学规划,导致众多文化旅游品牌发展缓慢。例如,重复性建设较多,而具备影响力的“眼球”项目较少,国际旅游目的地建设缺乏,整体旅游品牌与综合开发影响力未形成全国冲击力,文化与旅游、土地开发结合尚未形成综合竞争力。④对文化旅游品牌的理解和运用掌握得不够,加上文化旅游品牌建设的随意性,文化旅游品牌在提升城市旅游形象方面的作用还有潜力可挖。
(2)河南文化旅游品牌的影响力有限。河南省文化旅游资源丰厚,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是东方文化的摇篮,但在国内外旅游市场上具有很强号召力和影响力的知名文化旅游品牌少之又少,出现了“有世界级资源,无世界级产品,更无世界级品牌”的现象。长期以来河南旅游品牌产品的知名度还不是很高,其带动作用尚未发挥,这与河南旅游业快速发展的态势很不协调。⑤正是由于这种现象的长期出现,导致由旅游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的能力较弱,而由旅游产品转化为旅游品牌的能力更弱,文化旅游品牌的磁场效应和集聚效应难以形成。
(3)文化演艺品种较多,但精品较少。河南旅游形象不明显,过于丰富的旅游资源有时候让我们无法取舍,舍得舍得,有舍有得。⑥河南现有的文化演艺精品较少,文化旅游品牌的综合效益不高。以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焦作国际太极拳年会、洛阳牡丹花会、开封花会为代表的节会旅游品牌,通过多年的积淀和发展,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但是以南阳玉雕节、商丘木兰文化节、三门峡国际黄河旅游节为代表的各个地市所推出的旅游演艺品牌影响力较小,尚未成为代表河南文化旅游品牌的主要力量。
3 河南文化旅游品牌开发的思路对策
(1)政府部门在打造文化旅游品牌中要发挥主导作用。在打造文化旅游品牌的过程中,离不开政府的参与和支持,否则只能是小打小闹。值得注意的是,近些年来,河南旅游部门相继打出了“中华之源,锦绣河南”、“文化河南,壮美中原”、“记忆中原,老家河南”等宣传口号,这说明政府已经注意到文化旅游品牌的重要性,并意识到文化旅游品牌建设需要不断更新和创新。
(2)科学规划,实现文化旅游品牌的可持续发展。在河南省政府旅游局的组织协调下,尽快组织旅游专业相关人员制定全省旅游品牌形象的总体规划,将文化旅游品牌的开发和构建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做。同时,在打造文化旅游品牌的发展过程中,兼顾各品牌之间的利益,避免出现自相残杀的现象。例如,针对郑州、洛阳、开封等地已取得的文化旅游品牌要重视保护, 对于后来塑造起来的城市旅游品牌,注意引导,突出自身特色,对品牌发展的不平衡性进行科学规划和调整。
(3)挖掘城市主题文化,塑造城市文化旅游品牌。中国古都有四个在河南,分别为开封、洛阳、安阳、郑州,还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商丘、南阳等,城市文化深厚,具有得天独厚的天然条件。在充分挖掘城市主题文化的基础上,通过打造城市文化旅游品牌,并凝练形象形成口号,使之成为城市文化的新标志和新精神,并带动当地文化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提升该城市或地区在旅游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
(4)以“文化河南,壮美中原”文化旅游品牌为基础,实现旅游品牌的扩大和延伸。在文化旅游品牌的引领和影响下,使旅游行业行为成为该地域的文化行为,并在金融、商业贸易、信息、交通运输等各个服务业部门形成“文化河南,壮美中原”的服务文化氛围。同时,以文化旅游品牌建设为载体,形成具有河南特色的文化旅游,进一步提升河南地域文化形象的美誉度和知名度,不断增加河南旅游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注释
① 王雅红,何新胜.旅游学原理与西北文化旅游[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7.
② 王志东,闫娜.山东文化旅游品牌战略研究[J].理论学刊,2011(6).
③ 余斌,余国忠.河南旅游[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④ 吴必虎.文化+旅游+商业是河南文化旅游发展模式[N].开封日报,2010—08—30.
摘 要 广场文化活动是群众文化中历史最为悠远、最富活力的一种活动形式。新时期,文化广场具有了全新的时代内涵,成为了群众文化体系的一大核心构成,对群众文化品牌的构建具有关键作用。本文在简要概述广场文化的功能和重要性基础上,探讨了立足于广场文化的群众文化品牌构建策略。
关键词 广场文化 群众文化 品牌 打造
丰富的广场文化为大众生活添加了无限乐趣和色彩,彰显了新时代的文化个性,成为群众文化的重要构成要素。可以说,现代广场文化活动凭借自身独特的品牌个性,成为了打造群众文化品牌的重要依托点,对推动群众文化事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一、广场文化的功能
广场文化主要具有教育功能、引导功能和交流功能,这些功能的充分发挥,成功营造了和谐民主的文化氛围,为人民群众提供了一道道文化盛宴。
教育功能:文化广场为群众提供的节目都是充满正能量的,以弘扬时代精神,催人奋进,推动地方文化建设等为主题,在潜移默化中起到社会教化的作用。
引导功能:利用精彩纷呈、内涵丰厚的广场文化活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和谐健康的文化生活。比如,通过大合唱、广场舞等文化活动,吸引广大群众积极参与,不仅能够有效遏制不良文化的泛滥,而且有效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引导社会文明朝着健康方向发展。
交流功能:广场文化的繁荣发展,尤其是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和高水平的文艺汇演,为当地人民群众提供了喜闻乐见、新颖独特、内涵丰富的文艺节目,创造了和谐民主的文化环境,进一步推动了群众文化的深入发展。
二、广场文化对群众文化品牌打造的价值
首先,广场文化是群众文化中最富活力、最为基础的活动形式。文化广场是群众休闲娱乐、交流互动、健身养生等活动的重要场所,其中的广场舞、传统艺术和文艺公演等形式是广场文化活动的主体,充分彰显了群众文化的开放性和大众性。
其次,广场文化是群众文化的高度浓缩。在形式多样的广场文化活动中,有许多群众文化中的精髓节目,包括扭秧歌、民间器乐表演、交谊舞、太极扇等,集健身和娱乐为一体,成为了群众文化的综合缩影。
最后,广场文化有利于文明水平的整体提升。许多群众由于经济能力有限,基本不会涉足盈利性文娱场所,闲暇的时候就不知道如何打发时间,此时,赌博和其他不良文化很容易乘虚而入。而文化广场的出现则让那些无所事事的群众找到了文化活动目标,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文明环境。
三、立足于广场文化的群众文化品牌打造策略
在充分了解广场文化的功能,以及广场文化对群众文化品牌打造的价值后,我们要立足于广场文化,从以下三方面入手加强群众文化品牌的打造。
第一,构建商业性广场文化发展新模式,打造时代色彩浓厚的群众文化品牌。新时期,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市场经济体制的成熟,广场文化活动要走商业化发展之路,具体来讲,就是由政府相关部门牵头,由企业出资兴办广场文化活动的发展模式。充分发挥文化凝聚作用,将广场建设为文化商业中心,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这种模式下的广场文化活动不仅能够拉动地方经济的增长,而且能够提高群众文化的社会影响力。
第二,利用高质量的文化活动激发群众参与积极性,全面提高群众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目前,地方文化部门要加强对群众文化工作者,尤其是对社区文艺骨干的辅导,让他们深入融入到广场文化活动中,如此才能有效提高广场文化活动的质量,同时带动更多群众参加到广场文化建设中来。随着广场文化活动规模和质量的不断提高,群众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自然会得到提升,如此才能为打造良好的群众文化品牌奠定坚实基础。
第三,加大文化广场的硬件投入,强化群众文化品牌意识。目前,地方政府开始意识到广场文化对群众文化品牌建设的重要价值,纷纷将扩建广场提上政府工作日程。许多地方政府,包括笔者所在城市正在加大文化广场的硬件投入,积极推动文化广场建设。为了充分满足人们日益多元化的文化需求,地方政府要不断加大对广场文化建设的财政补贴和政策支持,做好文化广场的“三化”(绿化、硬化和亮化)工作,不断拓展文化广场的功能。随着政府的群众文化品牌意识强化,以及政府对广场建设投入力度的加大,广场文化活动将得到进一步丰富,并且将渐进式地向高层次发展,实现群众文化品牌的全方位打造。
总而言之,广场文化在群众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和导向作用。所以,充分立足于广场文化,挖掘开发广场文化的价值,不仅能够提高社会文明水平,彰显地方文化特色,而且能够丰富地方文化内涵,推动和谐社会的文化发展。
参考文献:
一、浙江省文化品牌建设的现状
2002年电影《英雄》商业化运作的极大成功开启了电影营销的序幕,从此文化品牌建设才被日渐关注。更多的品牌、营销手段逐渐被运用到文化产品的运作上来,中国文化品牌开始进入培育阶段。与全国的发展一样,浙江省文化品牌建设也进入了品牌培育阶段。从总体上来看,浙江经济在全国处于领先的地位,浙江的市场运作在全国无疑走在前列,这些先进的市场意识也渗透到文化产业的运作中。通过多年的市场化运作,浙江文化产业在整体得到发展的同时,出现了一批具有全国性影响的强势文化品牌。在强势文化品牌的带动下,浙江文化品牌正在从个体走向群体,文化品牌群的特征逐渐呈现。浙江是人文历史文化资源大省,加上浙江市场运作的意识,文化旅游品牌成为浙江最大最多的文化品牌群,省内地市均有若干个文化旅游品牌正在培育中;而宁波、杭州的会展群及各地市分散的颇具行业影响力的专业会展(如义乌国际小商品博览会)则构成浙江会展品牌群;杭州、金华则已经发展成为以中国化工网、中国服装网等中国数量最多、影响最大的行业网站品牌群;而影视、动漫等虽然缺乏领军品牌,但是品牌群体开始出现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二、浙江省文化品牌建设的优势和条件
浙江文化品牌建设取得较大的发展。与浙江省拥有的文化产业品牌优势和条件密不可分。浙江文化的产业化、市场化运作日益成熟,浙江文化品牌的培育已经进入实质阶段。分析浙江文化品牌的建设,呈现出如下几个方面的优势和条件:
(一)人文资源优势
浙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和良渚文化享誉海内外。浙江历史上人才辈出,自东汉到现代,载入史册的浙江籍文化名人数以千计,许多著名哲学家、文学家、科学家、教育家、书画家和学者,或出自浙江或在浙江有过重要活动,为浙江省留下了宝贵而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建国以来的“两院”院士(学部委员)中,浙江籍人士有170余人,占了近1/5。浙江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全省有重要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1200多处,有5个国家级和12个省级历史文化名城,43处历史文化保护区,351个省级以上文保单位。深厚的文化历史底蕴为文化品牌的创建提供了丰富的创意源泉。
(二)产业发展优势
作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的试点省,浙江通过改革激活了文化创造力,浙江文化产业得到迅速发展。全省组建8家新闻、广电、出版、发行等文化产业集团,源源不断地为人民提供着丰富的精神食粮。民营资本大量涌入文化产业,到2004年底,全省已有民营文化企业4万余家,投资总规模逾230亿元,总收入达300亿元以上。具有品牌特色的文化产业区块开始在各地形成,宁波的文具制造业、富阳的古籍影印业、德清的钢琴制造业、嵊州的演艺业、义乌的文化产品流通已颇具规模,集聚效应正在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
近年来,在文艺领域,全省共有411件作品获国家级奖项;在新闻出版领域,有17种出版物获国家级奖项:在哲学社科领域,共出版专著1747部,获国家级奖项15个。特别是越剧《陆游与唐琬》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甬剧《典妻》、音乐剧《五姑娘》获国家“文华奖”,引起较大社会反响。2005年浙江省成功举办了第七届中国艺术节,上百台优秀剧目到浙江演出,让上百万浙江人受到了精美艺术的熏陶。浙江文化产业的飞速发展,为浙江文化品牌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条件。
(三)市场化发展机制
地方政府文化的产业意识不断加强,区域文化品牌建设呈现丰富多彩的局面;市场化机制被引入文化品牌发展中,文化品牌发展动力机制在部分地市正在形成。
文化品牌的发展与产业的发展息息相关。作为一个新兴产业,文化产业发展在浙江省各地市普遍被重视,各地市政府把建设文化产业纳入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创建文化品牌的意识不断增强。各地市运用“政府扶持、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模式,既重视政府的引导扶持作用,又重视市场化运作,让文化品牌在市场的竞争中成长起来。如杭州西博会、动漫节、宁波国际服装节等,均采取主要靠市场运作的方式来承办,大大增强了文化品牌的市场活力,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而各地市注意挖掘当地的文化特性,进行进一步的创造,发展出具有浓郁地方特色从而具有独特个性的文化品牌。如体现南宋文化的宋城主题公园、承继梁祝文化的中国梁祝婚俗节、发扬海洋文化的中国开渔节、传颂嘉兴“五姑娘”爱情悲剧的音乐剧《五姑娘》、展现丽水“绿谷文化”的巴比松油域等。这些承载地方文化特性的文化品牌以极强的生命力扎根于当地,并通过更成熟的市场化运作,源源不断吸引着来自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文化消费者。政府的有力扶持与大力提倡,各种文化商机对各方力量越来越有吸引力,社会各方参与文化产业发展的动力被进一步激发,基于市场导向的文化品牌动力机制正在形成,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品牌大省的步伐开始启动。
(四)主体品牌意识
浙江省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品牌意识正在不断加强,塑造产品品牌的举措不断,出现一批个性特征明显的产品品牌,文化品牌建设的步伐进一步加快。
文化品牌是市场的产物,发展文化品牌的主体是各种类型的文化企事业单位,尤其是文化企业。作为浙江省文化品牌发展的主体,浙江省文化企事业在市场竞争中逐步认识到品牌对文化产品运作的重要推动作用。文化产品具有无形性、服务性的基本特征,这就决定了文化产品比实体产品更需要品牌,通过品牌的吸引,文化消费者才会产生尝试文化产品的兴趣从而实施文化消费。文化品牌使文化消费的方向变得明晰,使无形的文化产品变得有形。逐渐凝聚一大批忠诚的文化消费者,从而实现文化产品的销售。浙江文化企事业单位在文化产业化的过程中,品牌意识不断增强,塑造文化品牌的措施正变得务实起来。
如浙江少儿出版社敏锐地捕捉到现代少年潜在的情感需求,利用开展征文活动的渠道进行组稿,把出版社的图书出版优势、全国少工委办公室和中国教育学会的组织优势和新浪网的点击传播优势结合起来,面向全国18岁以下的孩子联合开展中国版《爱的教育――中国孩子情感日记》征文活动,要求孩子们留意身边的平凡点滴、生活的细微瞬间,拿起手中的笔,用最真的情感抒写心中的爱。该活动在社会上产生强烈反响,各大媒体纷纷报道、选载优秀作品。这些活动及相关报道,为该书的畅销进行了市场预热。紧接着,该社推出了《爱的教育――中国孩子情感日记》系列读物,在出版精华本的同时,还从获奖佳作中选出小学生卷、初中生卷和高中生卷,发行量十分可观。目前,这套书已经成了浙江少儿出版社的一个品牌。
浙江教育科技频道提出了“专业化、市场化、品牌化”的经营理念。第一,以专业化为根本内容,构建频道核心竞争力。这主要是因为当前电视节目内容严重同质化,观众对频道的忠诚度很低,在这样的情况下,强调差异化战略,强调专业化,强调本频道的内涵和特色,就成为增加收视率的重要武器。第二,以市场化为核心要素,锻造频道专业特色。这是因为市场化和专业化是一对矛盾,过多地强调专业化(即科教)会使收视群体变得狭窄,而过多地强调市场化会削弱频道的专业特色。第三,加强品牌建设,培育频道的长期竞争优势。为了实现这一理念,频道积极寻求突破口,强调“以品牌节目为核心竞争力、以T型扩张为拓展目标、强化中层团队建设”。
萍乡花果传统手工技艺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是传统手工艺食品的典型代表,它的丰富内容和基本特征及其传承历史,在我国传统工艺中实属罕见。是唯一集艺术欣赏与食用价值于一体的传统食品,人称“中国一绝”。据市志记载,1930年萍乡花果曾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获奖。1984年萍乡市花果厂成立后生产的花果又多次参加国家、省、市评比获得奖励。在2006年萍乡花果手工工艺被申报为省级文化遗产(遗产编号为Ⅷ-18)。
萍乡花果的生产工艺是难以为现代技术替代,使用材料都来源于土生土长的瓜果蔬菜,工艺:通过切、雕、织等工艺造型,不含任何色素和添加剂,经过30多道工序全部由手工精制而成。其花型有的似剪纸,有的似镂空玉雕,共可制作花型一百余种。它既具有食用价值,又具有观赏价值。视之有剪纸、雕塑之美,食之有香甜可口之味。是名符其实的绿色保健食品.是大众休闲、馈赠亲友和招待客人的珍品.。
萍乡花果艺术传统手工技艺的生存现状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的观念和生活习惯的改变,在很多民俗被简化、淡忘的情况下,那些与民俗伴生的传统手工艺品逐渐失去了实用价值,渐渐从老百姓的生活中退出。和众多的传统手工技艺一样,萍乡花果如今也是盛景不再,生存空间日渐萎缩,纯手工制作生产成本相对较多,加上没有资本和动力进行发展和创新,缺少保护、展示、销售的平台。“养在深闺无人识”是目前的真实写照。2001年,由于历史包袱过重、经营管理不善等原因,萍乡市花果厂倒闭。从花果厂下岗的一些职工,利用自身手艺,相继创办了日新德花果厂、姐妹花果厂、民艺花果厂等小型加工厂,隐身于民宅小巷,在小打小闹中艰难度日、苦撑局面。这门传统手工技艺同样也面临传承的困境。如果不及时对其进行合理保护,这门“吃在嘴里的艺术”将会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最终消失。
地方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萍乡可谓是“天生丽质难自弃”,萍乡历史悠久,有厚重的吴楚文化底蕴。有以傩舞、恐龙蛋化石为代表的远古文化,以杨岐山为代表的宗教文化,以千年花炮、百年煤矿为代表的工业文化,以安源路矿工人运动为代表的红色文化,以武功山为代表的山水景观文化等。有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18个,全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5个。萍乡湘东傩面具早就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使传统文化走上产业化道路,湘东汇集傩文化要素,规划了面积为200亩的傩文化产业园,建立傩文化传承有限公司,并积极引进民间资本,做大规模,使傩产业走进千家万户,成为农民新的增收点,初步形成了文化旅游、高端礼品、家庭装饰、餐饮娱乐为一体的傩文化产业链。近年来萍乡市正积极依托自身资源优势,引进市场机制,重点推进文化与产业结合,文化与旅游“联姻”。
依托地方文化产业发展,保护和传承这门独特的传统手工技艺,实现可持续生存的目的。
文化产业作为一种新兴的产业,它是经济、文化、技术等相互融合的产物,具有高度的融合性、较强的渗透性和辐射力,为发展新兴产业及关联产业提供了良好条件。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背景下,非物质文化资源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资源,必然会与文化产业进一步融合,成为一种新型经济发展链条。在这种背景下使传统手工技艺项目有效保护、“活态”传承、健康发展也不失为一条可行之策。萍乡花果具有的产品开发优势很明显,它蕴含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因此依托本地文化产业发展的契机,对萍乡花果技艺进行保护和传承,是符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保护原则的。1、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业有着紧密的联系,开拓了旅游业发展的新思路。(1)旅游商品的开发:与旅游产业、休闲产业紧密结合,积极开发相关的旅游商品,拓宽产品市场营销的途径。(2)借助旅游项目策划、旅游营销进行对外宣传。依托旅游等节庆活动,精心组织传统手工艺品展示活动,以展示活动促进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与保护。积极搭建宣传展示平台,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日”系列宣传活动,目前市政府也在积极开展这类活动,如借助上海世博会、中国红博会等重大节庆活动和传统节日活动把传统手工艺术精品、作坊模型、制作工具、制作流程、使用的原材料等都一一展示出来。2012年的中国红博会在萍乡举办,作为东道主的萍乡在这届红博会除了展现萍乡得天独厚的红色资源,也同时展现了萍乡独特的传统文化资源,用直观形象让大家认同,让社会重视,让人们对传统手工艺悠久的历史、深厚的社会底蕴、精湛的技艺、繁多的手工艺术品加深认识,通过现场展示的方式来进一步扩大了优秀传统手工技艺项目的影响力。2、利用各博物馆、文化产业园区、民俗村等标志性文化设施和文化艺术场所,举办文化艺术遗产展示陈列活动,建立文物、民间工艺等的“艺术品超市”或“文化大集”, 把原来分散在各地的文化艺术产品集中起来,以满足民众浏览、欣赏和购物、休闲等现代生活需求。还可以利用有历史人文价值的旧建筑、旧街区,规划建设艺术集聚区和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吸引国内外艺术家、收藏家和文化艺术机构入驻。既可以创造规模效益,又可以扩大影响,形成强势艺术文化品牌。如萍乡傩文化产业园的落成也将进一步促进古老的文化遗产焕发出勃然生机,从而也会带动相关传统手工技艺的发展。3、结合实际,探索符合自身的品牌建设之路。传统工艺品牌化建设是推动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它的价值不仅体现在产品本身的使用与欣赏价值,而且体现在它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底蕴。“品牌的一半是文化”,品牌缺失的传统工艺品,应对其产品历史文化背景进行挖掘,通过市场调查分析,有针对性地设计品牌的文化内涵,不断推陈出新。适者生存是永不变的规律,创新也并不是让传统面目全非,而是在保持其原有特征内涵的基础之上加入一些新的元素,做一些新的尝试,使其更适应社会发展。萍乡花果是“老字号”,因此要结合文化产业发展契机,不断创新,挖掘自身丰富的文化内涵,探索出符合自身的品牌建设之路。
值得庆幸的是目前非遗保护领导小组已制定了保护计划,将对其开展进行普查,并培养传承人,引进项目资金等系列保护活动,积极推进文化产业结构调整,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带动全市经济发展的先导性、战略性、支柱性产业,充分挖掘、整合萍乡独特文化资源,重点扶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与时俱进,积极创新,让我们期待萍乡花果艺术重新绽放光彩!
早在1959年,美国著名品牌与营销学家利维就指出未来消费者行为更多地是受到其自我以及他所觉察到的产品体现的形象(品牌形象)影响,即消费者行为受到与消费者自我和与其相联系的产品或品牌形象的交互影响。这可能是最早从心理学角度认识品牌本质的研究。
半个世纪以来消费者行为学家、营销学家一直对这一问题展开探讨,并出现了一系列品牌消费心理模型,如自我强化论、环境自我形象论以及自我形象与产品形象一致理论等。可见这一领域研究一直是与心理学理论特别是与消费心理学理论有着密切联系。
学术界将心理学中的人格与品牌个性联系在一起进行品牌心理研究是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的,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国著名品牌理论专家詹尼夫艾克(1997)创造性的将人格心理学中提炼的“大五”人格因素分析法运用到品牌个性维度的研究中,系统地发展了基于美国文化下的品牌个性维度及量表,实现了品牌个性与消费者个性(人格)之间的连接。近十多年来,随着品牌理论研究的深入,人们更加意识到消费者自我、人格在品牌研究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如果把个性或人格看作是个人成长过程中由先天的资质和后天的经验共同作用的结果,那么品牌应当是毫无个性可言。但在消费者与品牌的交互作用过程中,由于品牌象征意义及其所传达的信息使两者可能建立其亲密的情感联系,此时消费者就将品牌视为带有人格特征的“朋友”。从这一层面意义来说,品牌就有了生命,也有了独特的个性或人格。
最新研究(2010)表明,只有将消费者自我与品牌个性置于消费者行为的平台上来讨论,才可能更好地认识两者之间的联系以及两者与消费者其他特征的互动作用。所以品牌心理主要是指消费者通过对特定品牌商品或服务的使用而产生满意以及形成信赖和品牌忠诚的感受与体验。消费者品牌心理意义建构其实质就是通过产品或服务联系消费者(心理),假如把产品比如成一个圆,消费者也是一个圆,品牌则是两个圆交叉的地方,交叉的地方越多,意味着消费者对品牌的认同程度越高,消费者对品牌的选择性(信誉)与忠诚度越高,若当两个圆完全重复,则品牌就成了消费者自我表现的一种方式。
综上所述,品牌心理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品牌的识别特征,品牌定位与品牌理念,品牌态度、品牌个性与消费者自我关系以及品牌满意与品牌忠诚关系等内容。
说到消费者品牌心理必然要讲到国家品牌。国家品牌的概念早已被美日和欧洲发达国家广泛使用,这些国家对自己的国家品牌形象有着准确的定位,如日本的精益求精、美国的崇尚创新、法国的追求时尚、德国的完美主义等等。2009年中国政府在全球推出了提升中国制造的品牌形象系列广告。中国制造系列广告背后体现的是中国政府管理者对于国家品牌塑造战略的理念和实践。
中国政府塑造的“中国制造”品牌形象,其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它标志着中国制造业的重大转型和中国人品牌意识的全面觉醒——从消费者到企业家、从企业到国家,也昭示着新的竞争时代的来临。另外受到中国经济近期发展形势好转等利好因素的影响,调查研究发现(2010)中国消费者对国产商品品牌消费心理正在发生积极变化或转变,经对有关数据分析后推断中国消费者将出现由于爱国心理、民族主义影响而日益追捧本土品牌的消费倾向。
然而实际的情况又是复杂的。最近也有调查表明(2010):中国消费者经常自称更喜欢本土品牌(爱国心理、民族主义是主要原因),但在实际购买过程中,爱国心理所起的作用要比所料想的小得多。事实上,中国消费者对品牌偏好的原因非常复杂,导致在中国消费者在品牌选择上较为复杂的原因可能是今天不少消费者根本不了解哪些是外国品牌,哪些是本土品牌。而深层原因可能则是中国消费者对外国品牌或本土品牌的偏好常常取决于人口结构和产品品类特征,而不单单是爱国之心。所以实际品牌产品购买过程中,消费者常做出与其所表示的偏好恰恰相反的举动,这就更让情况变得更为复杂。与世界大多数消费者一样,中国消费者看重质优价廉以及产品和服务所给他们带来的益处,通常包括独特的外观和感觉。这些特性可能远超越出于爱国之心的品牌偏好。这些对经营者决策显得格外重要,我们还要进一步研究,从而找到发展自主品牌的途径。
对大多数中国消费者来说,仅有民族自豪感、爱国之心和国家形象等传播并不足以推动其对国产品牌的偏好。品牌建设中企业需要将重点放在消费者所追求的精神或心理层面上(不管是功能、技术或情感的)并对品牌的这些特点进行相应的传播,以到达消费者的心智上,这才是品牌建设的根本。
消费者收入、年龄和居住地等人口结构因素在决定中国消费者是青睐于外国品牌还是本土品牌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较为富有的消费者通常接受了更多西方文化的熏陶,对财务前景更为乐观,更愿意购买高档的中国或国外的消费品,这也就可能追求外国品牌。其中年轻消费者(20至35岁)更偏好外国品牌。较年轻的消费者,特别是80后和90后一代习惯购买较高价位的产品并乐意尝试新鲜事物,这些消费者对诸如夏普、西门子、索尼和苹果等外国公司的产品更加熟悉。尽管中国消费者开始有了明显偏好本土品牌倾向,但调查显示他们所表达的偏好还是会因产品品类不同而相差甚大。我们必须学会透过表面现象抓本质,确定这些偏好是出于民族自豪感、爱国之心还是与对某个特定产品品类所感知的性能有关。
有关调查中发现,中国消费者并不总是把钱花到他们宣称要选择的品牌上。例如当询问他们在皮肤护理方面对外国或本土品牌的偏好时,有40%的消费者说他们喜欢本土品牌,但是当我们问他们最近购买了哪些皮肤护理产品时,我们发现宣称喜欢本土品牌的消费者中有85%的人实际购买了外国品牌的产品。可见在中国消费者在品牌产品选择上是那么地多情与复杂。如何看待中国消费者品牌心理与消费行为,可能不仅要有调查研究,更需要的是我们经营者的智慧与对消费者的洞察。
调查中也发现中国消费者品牌心理上主要存在以下误区:1 把名牌产品就当成品牌,2把著名土特产就当成品牌,3认为品牌只是知名度,4 认为品牌就是卖得贵,5 以为品牌“一旦获得,终身拥有”,6 认为品牌建设和中小企业无关。这些误区对中国企业品牌建设是极为不利。
针对上述调查中的情况,未来的品牌建设中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 品牌定位是寻求品牌在目标消费群心目中的位置,创建品牌相对于竞争对手(国外品牌)的差异性,从而形成独一无二的竞争优势。
2 品牌设计是使品牌定位的理念和品牌形象化(象征化),使品牌内涵得以外在表现。
关键词: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品牌培育;对策研究
Abstract:Fromtheperspectivewhichindustrialclusterpromotestheregionalbrand,itestablishedeffectiveregionalbrandcreation,maintenance,developmentandextensionsystem,andformedaregionalbrandConstructionofthethreemodels:namelybusiness-led,ledbythegovernmentandindustryassociationstoguide;strengthenregionalbrandsgrowingduringrelevantorganizations,payingimportanceinfieldsofeducationandtraining,andchangingSmallandmedium-sizedenterprisescompetitivenessandcooperationconcepts,enablingfamousenterprisesbiggerandtheformationofindustrysupporting.Finally,fromthemarketingpointofview,proposerelevantrecommendationsinSichuanLiquorstrongregionalbrandsgrowingandmadetheoryresearch.
Keywords:IndustrialClusters;RegionalBrands;BrandGrowing;Countermeasuresstudy
一、引言
白酒产业在四川省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在丰富人民物质生活、满足社会消费需求、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和发展农村种植业与养殖业、促进农业产业化、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首先,川酒在全国酒业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17户国家名酒中,四川就占了6户。四川酒类企业通过改革和结构调整,特色优势更加明显。在全国酒类市场竞争异常激烈的情况下,川酒产销量仍然保持了良好势头,继续在全国同行中保持了优势地位。6户国家名酒企业近五年来一直以约占全国1/6的产量、1/3的销售收入、1/2的利税总额傲视群雄。
其次,尽管四川白酒业的成绩有目共睹,但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川酒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虽然6户名酒厂产销形势喜人,但大批小企业生存艰难;二是市场竞争对川酒的挑战更加严峻。高端市场烽火正旺,竞争手段多样化,企业和地方间的竞争不仅有常规的,还有不规范的;三是市场环境并不宽松,比如白酒原料成本攀升、个别地方保护主义有所抬头等。四是中小企业存在一些问题,如集约化程度低和创新意识不强、市场竞争无序、资源浪费严重、产品结构失衡、商品过度包装、质量良莠不齐等。五是由于激烈的市场竞争,川酒没有形成整体的营销模式和整体合力,而是各自为战,分散竞争,造成了川酒在内部之间的无序竞争等。而四川白酒业如要赶上国际白酒市场的发展步伐,在激烈的白酒市场竞争中占有更高的市场份额,就得从大局的角度去考虑,从建立四川白酒强势区域品牌的战略高度去发展川酒的市场。
二、建立有效的区域品牌创建、维护、发展、延伸系统
——现有区域品牌的创建。
区域品牌的创建一是由产品品牌上升到区域品牌,即先培育区域的知名品牌,再通过这些产品品牌建设区域品牌;二是由区域品牌推动产品品牌,即先通过区域经济的经营、规划、管理,改善优化区域内的产业发展环境,再以良好的产业品牌形象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塑造区域品牌。区域品牌的产生往往有着丰厚的历史和现实基础,形成区域品牌的主要要素有历史地位、人文文化、风土人情、地理特征、产业优势、产业协作、经济实力、发展前景等,这是区域品牌定位的基础。区域品牌的所有者及龙头企业要对市场进行细化研究,确定区域策略。
首先是定位,包含两个内容:一是国内外相同或相似集群区域的市场定位,对外体现在招商引资的主向和目标市场上,对内体现在服务手段和服务思想上。四川白酒产业的发展在更大程度上以浓香型白酒为主要类型,在打造四川白酒产业集群给其定位时就必然要与贵州茅台酱香型白酒相分离。在国内外市场上,川酒素有浓香型白酒的发源地之说,故要充分利用文化概念及自身特点进行准确定位。二是区分各企业的市场定位。企业根据市场细分后目标市场的要求,来确定企业及其产品在市场上的位置,包括企业产品的定位、价格的定位、服务的定位和企业品牌的定位。
其次建立区域品牌个性展现的载体和个性的方法。展现区域品牌个性的载体有很多,应该寻找出消费者最易接触的载体和最直接、最简单的载体,或是设计新颖、有效、高档次的活动载体,推动产业集群量的扩张、质的提升。通过举办和策划中国白酒旅游线路、名酒品尝、成立白酒鉴定专业委员会、白酒订销会等一系列载体,迅速成长为国内著名的区域品牌。每个品牌在塑造品牌个性的时候,要想用一种固定的公式是很困难的,而且每个品牌又都源于不同的背景和资源,但在品牌个性的建立过程中,还是有一些工作具有共同的作用。从品牌定位及核心价值出发以文化、情感的方式建立品牌个性。
——打造集群协会。
为了使得集群内形成有效的品质管理氛围,必须坚决杜绝假冒伪劣产品的出现,建设及时的质量反馈和追踪系统。这些规范管理和公共服务,是微观方面的,政府是无能为力的,这些功能应当由特殊的中介组织——产业集群协会来承担。集群协会属于半官方的企业会员组织,是由集群内所有企业委派代表组成的、具有权威的承担管理、协调、服务功能的机构。区域品牌建设还要把区域当做企业,把区域未来当做产品来经营。政府要把区域品牌建设当做当地政府的一个重要公共工程,安排专门机构管理,投入资金进行媒体宣传和公关活动。在建设区域品牌过程中要是遇到了问题,政府必须出面解决,比如说,为了克服“搭便车”现象,政府必须制定公共政策,以有效的政策加以管理。另外,公共机构必须根据集群态势和营销策略需要界定政策的范围,形成集群企业一致行动的准则,并建立与之相配套的费用预算及分摊机制,以增强集群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主要包括政策协凋、标准制定、商标注册、区域品牌商标权使用资格认定、技术支持、管理咨询、惩处机制以及资质担保如贷款信用担保等。
——区域品牌的发展和延伸。
由于区域品牌对企业品牌能够产生溢出效应,能够提高企业品牌内在价值。企业集中资源实施企业品牌战略,集群协会集中资源实施集群战略,相互辉映,共同推动品牌建设。地方政府部门要依托本地特殊的历史人文资源,注重对区域品牌内涵的开发,挖掘品牌的历史文化底蕴,丰富区域品牌的文化内涵,将区域品牌的宣传融入地方文化生活当中。
首先强化品牌传播意识。借鉴国内外品牌传播的经验,综合运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现代化媒介进行广告或形象片宣传,举办各种展销会、项目推介会、招商洽谈会、商品交易会、产品博览会等,重点宣传产品产地,营造集体文化氛围,提升知名度,创造需求,传递信息集群组团联合参加国际、国内的会展,或是引进展会兴建展览、展示中心、产业博物馆,举办设计大赛、艺术表演、开发工业旅游线路等措施。如在香港首届亚太地区葡萄酒及烈性酒展上,波尔多地区酒协组织68家企业在香港国际会展中心统一参展,先后举办了200多场文化品牌、品酒活动。由法国前总理朱佩带队并聘成龙、巩俐为形象大使。国际会展中心展位价格不菲,而成巩二人的身价更可以说是天价,如果不是行业协会出面,数十家企业联合,根本无法进行这么大手笔的活动。而这次会议,为波尔多葡萄酒占领亚太地区市场立下了汗马功劳。
其次让企业主认识到区域品牌的重要性,并能够通过企业之间的相互监督使合作有效执行。通过宣传教育提高集群中企业家的现代企业意识,善于吸收其他企业的优秀经验,特别是集群中的龙头和领导企业,在集群的区域品牌中更具有主导作用。通过加强区域内企业之间的合作教育和监督,加强企业之间相互了解,防范企业的搭便车行为。在集群内整合提高集群内企业的创新意识和管理水平,发挥集群内的合力,促进合作产品创新,形成有效的创新机制,为集群内企业的持续发展提供有效的政策支持,为集群区域品牌的持续发展提供基础。
三、强化相关组织对区域品牌的培育
——以生产企业为主导。
在区域品牌的培育中,生产企业是主导,企业主导是因为培育区域品牌实质上是一种商业经营行为,需要一大批企业和产品品牌的参与和支撑,主体必然是企业。生产企业是区域品牌最直接的受益人,对品牌建设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对品牌的核心价值创新、技术创新、生产工艺创新以及产品理念创新等方面。培育龙头企业,实现层次性布局。要根据市场发展的需要,利用分包、战略联盟、技术合作、组建虚拟企业等形式,在产业集群内部形成合理的“大、中、小”共生的产业组织结构,提高专业化与协作的效率,克服内在的缺陷,促使产业集群向规模化、专门化、协作化的方向发展,提高整个群落的生命力和竞争力。集群内部的龙头企业,要从区域品牌的发展前途出发,自觉充当产品新技术的开拓者和领先者,主导行业的发展方向,必要时适当牺牲自身的短期利益,以积极维护和发展区域品牌,为本地区树立良好的外部形象,从而获取长远利益行业内部的中小企业也要转变竞争和合作理念。共享同一个品牌,彼此之间不仅要竞争,更要合作。企业通过合资、技术交流等方式加强合作,发挥区域品牌的横向纽带作用,建立相对稳固的利益分享战略伙伴关系,增强企业核心竞争能力,提升本企业品牌知名度,也间接提升区域品牌的美誉度。大小企业之间实现竞争合作互动,转变过低价恶性竞争的观念,依据彼此优势进行专业化分工,企业定位于产业链条上的不同环节,增强集群内部的生产配套能力,避免在同类产品品种结构上的重复建设和生产。这样既为区域品牌建设做贡献,也可以这实现自身的存在价值,在分工协作中获取自己的应得利益。
——地方政府的引导与扶持。
首先,全方位地提供公共服务。政府通常是产业政策的制定者,负责建设基础设施人员培训和教育。地方政府对于本地的区域品牌建设更是责无旁贷,区域品牌建设离不开政府职能部门的引导和扶持。地方政府制定公共政策应该更多体现为引导和监督功能。政府要提供各种高效的行政服务,必要时要针对集群中企业提供解困服务、要素服务,设身处地的为集群企业着想,体恤难处,帮助企业解困,同时利用土地、信息、社会荣誉等调控市场和社会的要素来塑造强烈的创业氛围。强化政府在市场规则制定、行业指导、信息服务等方面的功能为产业集群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政府作为中间人和促进者的角色要在依法行政的前提下采取一些有力措施,以使产业集群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如通过人力资本的开发和公共采购政策来克服公共知识基础和市场需求间制度上的不匹配,完善信用体系加强法制建设。其次,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规划产业园区,引导本地产业的合理发展,避免区域内因产品过度同质而导致“柠檬市场”的出现;完善本地区的基础设施,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在条件具备的地区成立零售批发营销中心,逐步形成特色产品的集散地,搭建畅通的物流平台和高效的信息共享平台,在此基础上引导区域品牌化和品牌区域化。如科学地建立特色工业园区。特色工业园区的优势在于可以优化企业之间的生产协作促进企业对知识和基础设施的共享,从而推动产业集聚。集群内多个企业正式和非正式地接触时知识和信息会很快的流通,这是创新的关键。最好的规划是标出产业的实力所在并且在产业集群形成时投入资源鼓励形成有地理集中性的产业集群。一个产业会创造另一个产业的需求也会为另一个产业提供零配件和原材料。企业要发展需要好的硬环境(如道路、通讯网络、供水供电等)和软环境(如税收资金政策、人文氛围、机构环境等)。只有这样才能引来凤凰筑巢。因此政府在作决策时,要将城市规划与工业园区规划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之科学化。
第三,引导产业集群转型发展。政府要着力引导产业集群转型发展,致力于加快培育大的企业,积极推动企业从贴牌生产向自主品牌转型,切实加强产业集群提升区域品牌建设。
第四,区域政府可以通过树立产业集群在本行业中的区域专业形象,形成区域品牌。通过本区域产业集群在这一产业方面的独有声誉,可以吸引新的客户和生产者加入,把具有产业关联的企业联结成较紧密联系的团体,并保持整个集群加速发展的趋势,进一步增强区域的整体竞争优势也可以通过一定金融、财税优惠政策鼓励相关配套企业以及集群外的同类企业进入本区域,加速及完善产业链的形成同时通过产业集群内部标准体系、质量监测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及改善本地公共服务配套为集群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宽松的环境也可以设立各种科技及信息中介机构支持成立各种行业协会并帮助其发挥职能并通过技术预测研究、集群研究、特别研究小组及委托课题研究等形式为集群内企业提供针对性的战略信息及技术服务,协助集群进行产业升级,融入到更宽广的价值链中。区域政府还可以组织学习研究人员和产业代表团到国外与本地发展类似的集群区学习,同时加强双方的交流。
第五,地方政府要对行商会和生产企业建设区域品牌进行政策上的支持,协助行商会共同制定地区产品质量、服务标准,并监督执行推动生产企业技术工艺革新,在本地区内倡导区域品牌的核心价值创新观念;打击假冒伪劣产品的生产、销售,维护该区域品牌的市场形象;健全市场监督机制,为区域品牌建设服务。
——建立健全协会组织。
充分发挥协会组织的桥梁作用,统一组织集群内企业进行对内对外的交流,规范行业标准和秩序,整合群体内力量解决影响集群发展的实际问题。举办相关企业家联合会树立集群发展共赢思想,由协会统一收集各种产业发展技术信息,共同举办展会或参展形式实现区域整体竞争力的提升。
四、转变中小企业竞争和合作理念
中小企业竞争和合作理念的转变是建立区域品牌的基础。企业间进行合作或竞争的目的都是为了主体自身的利益,竞争是对既定“蛋糕”的争夺,是企业间各个品牌之间的竞争合作是把“蛋糕”做大,形成区域品牌,共同对外。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信息化、网络等基础设施的完善,企业面临环境已发生巨大变革,成功的伙伴关系己成为企业应对变革的一种重要趋势,推动着区域品牌的发展。通过宣传教育提高集群中企业家的现代企业意识,善于吸收其他企业的优秀经验,让企业家认识到区域品牌的重要性,通过企业之间的相互监督使合作有效执行。
五、扶持名优企业做优、做大,形成产业配套
四川白酒在全国乃至全球市场上有一定影响力,在全国17大名酒品牌中,川酒有六家,形成了强大的市场占有率。就历史渊源来看,四川是中国浓香型白酒的发源地,有着悠久文化底蕴。以五粮液、泸州老窖、剑南春、全兴、郎酒、沱牌为代表形成了强势品牌,但四川省白酒业不止这几家,仅四川泸州拥有的白酒生产厂家就达600多家,更不用说四川全省。在以上述六家知名品牌企业的带动下,每一家企业都形成了高中低较为齐全的产品线,填补了各个消费市场,四川白酒行业已成为四川省经济支柱产业。伴随着白酒行业发展,仅有高端白酒有较大的发展空间,而中端白酒成为竞争焦点,四川白酒除了以上六家之外,大部分处于中低端市场,加之啤酒、红酒、果酒对市场的争夺,因此生存空间萎缩。白酒整合的时机即将到来。以现有优势品牌企业为先导,建立白酒产业集群,引进和培育两条腿走路,赢得未来白酒市场的主动权。
——充分发挥品牌优势。
依托品牌优势,整合各类资源,包括发展良好的中小优质企业、赢利前景好的企业、原料企业等,实施优质资产剥离上市,扩大融资渠道,加大对企业投入,形成一个企业带动一片的局面。
——深化分工协作。
依托大品牌企业建立行业协会,实施OEM等,选择一批有资质的生产型企业为大企业代工,实现品牌企业低附加值环节的工作外包,缓解当前原材料涨价的压力,形成持续的成本优势。
——引导企业进行差异化定位。
由于存在的大量中小酒企,竞争无序,产品雷同,普遍的低价给市场造成了同质性,给众多酒企造成了生存空间的变小,品牌企业自身多元化发展也造成了同品牌产品的之间相互打压,因此,集群内品牌企业应通过自身的主导地位或行业协会有序地引导各企业间应进行不同的定位,形成自身的特色产品,从而提高市场壁垒,也有利于避免内耗和提升区域整体品牌,最终实现区域经济的长足发展。
六、规范市场秩序,实施整合营销策略
鉴于四川白酒市场存在的乱散小等现象,给区域整体竞争力造成了内耗,不利于区域品牌整体的形成。标准化是组织现代化、集约化生产的重要保证,是加快企业技术进步、加强科学管理的重要手段。谁拥有标准,谁就拥有市场。白酒企业的标准化工作及质量工作显得尤为重要,白酒企业如何生产出符合标准的具有竞争力的产品,这是当前标准化工作的核心点。白酒企业开展标准化工作,对开发新产品、改善经营管理、降低风险、调整产品结构、锻造品牌、提高竞争力、开拓国内外市场等方面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白酒企业要保证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消耗,保护环境,提高管理效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必须具备坚实的标准化基础。
——转变营销观念。
对一个区域而言存在着规模不一的企业,实现整体竞争力更应该建立标准化基础。伴随着白酒市场的白热化竞争,首先要做的是营销观念的转变,由以往单纯的价格战,向“质量战”、“文化战”、“服务战”、“渠道战”转变,以建立区域品牌产品的新的优势。
——通路制胜。
白酒营销渠道往往是由企业到经销商,再由经销商一部分到酒店终端、商超,一部分到二级经销商,然后到终端零售商。新企业或新市场的开发基本上走的是酒店通路,通过引导消费实现大流通的目的,面临酒店高额的门槛,一般普通企业是无能为力的。白酒产业集群的打造可以整合各种营销策略,达到单个企业无法实现的目标。
——整合营销资源。
实施共建公共服务平台,集群内企业组团参加国家或国际展会,制定区域性品牌形象识别系统,形成区域性整体品牌影响力;在产品定位上实施差异化,避开内耗,在渠道上充分发挥已有品牌企业的渠道优势,中小企业要扮演好自身角色。实现集群内企业专业化分工,在区域整体品牌提升的同时,必然会兴起一部分强势品牌。
参考文献:
[1]夏曾玉,谢健.区域品牌建设探讨[J].中国工业经济,2003,(10).
[2]孟庆红.区域优势的经济学分析[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40-41.
[3]程学童,王祖强,李涛.集群式民营企业成长模式分析[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25.
[4]依托产业集群打造区域品牌的理性思考.新华网浙江频道,2007-01-17.
[5]凯文•莱恩•凯勒(KenvinLaneKeller).战略品牌管理[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6]里克•莱兹伯斯(RikRiezebos)等.品牌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7]李新权.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品牌相关问题分析[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22-23.
[8]孟庆红.区域优势的经济学分析[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40-41.
[9]Poter,M.E.ClustersandtheNewEconomicsofConmpetition[J].HarvardBusinessReview,1998,11-12.
【关键词】天门;戏曲品牌;旅游开发
中图分类号:J8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0-0042-02
中国五千多年的灿烂文化中,地方戏曲是其不可磨灭的瑰宝。作为湖北省目前唯一被评为“中国曲艺之乡”的城市,湖北天门传统地方戏曲品种丰富,有荆州花鼓戏、天门歌腔、江汉皮影戏、天门渔鼓、三棒鼓、莲花落等,然而在整体戏曲市场低迷的大背景下,天门地方戏曲也难逃日渐萎缩的命运。结合当前湖北天门戏曲发展实际,本文将从天门戏曲品牌剧目建设、天门戏曲品牌人才建设、天门戏曲品牌旅游开发三方面展开探讨,作出相应的一些思考。
一、天门戏曲品牌剧目建设
剧目内容及形式表达是戏曲自身发展中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传统戏曲的理念主要是忠孝节义、清官申冤、包办婚姻、科场发迹等,描绘的主体大多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这些内容主题与当今时代人们的思想观念和审美习惯存在着较大差距,很难与现代观众产生精神共鸣,而表演形式上也趋于程式化。因此,要想维护地方戏曲的可持续化发展,必须在戏曲内容上加强其地域性、时代性,创作更多具有鲜活时代气息和地方文化特色的精品力作。表演形式上要力求增强“舞台可视性”,从灯、服、道、景等方面较好地渲染戏曲环境,提升舞台效果。
湖北天门戏曲品牌的打造完全可以依托地域文化优势,在剧目内容创作上将“陆羽茶文化”、“蒸菜美食文化”、“石家河文化”、“侨乡文化”、“状元文化”等融入到天门歌腔、荆州花鼓戏、江汉皮影戏、天门渔鼓、三棒鼓、莲花落等戏曲中来,形成天门地方戏曲之陆羽传说篇、美食故事篇、石家河文明发展篇、侨乡励志篇、状元精英篇等戏曲剧目。开创剧目品牌,彰显天门城市精神,在特色戏曲中延续“敢为人先,敢闯天下,开放包容,诚实守信”的天门文化真谛!
二、天门戏曲品牌人才建设
当前,戏曲人才流失、新老艺人青黄不接是整个地方戏曲人才梯队中的普遍现象,湖北天门地方戏曲尽管种类较多,但由于人才建设不足等原因,整个戏曲发展呈现出日渐萎缩的趋势。湖北天门作为全国为数不多的“中国曲艺之乡”之一,我们要完成的一项重大使命,就是如何用好这一城市名片,打造属于天门人自己的戏曲品牌,其中,戏曲品牌人才建设是关键。要考虑如何利用传统人才培养优势及本市、周边职业技术学院、戏曲学院等院校优势资源,培养出一支包括戏曲传承人员、既熟谙戏曲文化又懂得戏曲旅游开发与规划的专家级人才,以及戏曲旅游的管理者、经营者、导游等人员在内的专业人才队伍。
(一)戏曲传承专业人才建设。长期以来,传统的戏曲传承人才建设主要有两种形式,即学校为主体的普通学校教育和表演团体为主体开展的科班教育,其中科班教育有着典型的学徒制特征。在学校教育出现以前,以师徒授受为特征的科班教育是戏曲人才培养的主流,并成为戏曲艺术传承与发展最为重要的基石。湖北天门戏曲品牌人才建设中,在保持传统“师徒授受”为特色的科班教育这一有效培养模式下,我们更要合理利用本市及周边职业技术学院、戏曲学院等优势资源,学习经验,探索式前进,在这些学校中开办戏曲专业,规划戏曲编剧、导演、舞美人才等戏曲人才培养方向。
(二)戏曲旅游专业人才建设。走可持续化发展之路,将戏曲与文化旅游等产业化经济结合是地方戏曲长足发展的有效途径,但对专业性较强的戏曲专项旅游来说,没有既具备戏曲知识,又具备旅游知识的导游人才、管理人才和推介人才则将会极大阻碍戏曲旅游的开发与推进。戏曲与旅游本属于两个不同领域,跨领域的合作就需要熟知戏曲和旅游两个领域的专业人才进行协调和管理。对于戏曲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各相关院校及其相关主管部门、旅行社等多个部门的配合,努力做好师资的有效配置和资源的协调把握。湖北天门依托自己的各项优势,完全可以在专业性戏曲旅游人才建设中走出一条特色型戏曲传承、产业化发展的品牌建设之路。
三、天门戏曲品牌旅游开发
2014年,湖北天门荣膺“中国最具生态竞争力城市”,而同时作为“中国曲艺之乡”,将极具天门地域特色的戏曲文化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既可以丰富旅游者的旅游内容,又有助于打造天门戏曲品牌,发展戏曲旅游新内涵!本人认为,湖北天门戏曲文化旅游开发可探索以下路径:
(一)博物馆、艺术馆路径。博物馆、艺术馆路径是一种新型的资源凝聚型的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模式,其主要功能是保护和传播地域文化遗产,具有地域性、展览性、教育性等特点。天门是一座历史悠久、文物资源丰富的文明城市。天门博物馆馆藏资源丰富,存积了大量的文物资源和人文遗产,如《陆羽茶经》、《诗归》、《诗集》、《说文解字》等,每年游客繁多,而天门群众艺术馆所完成的天门蒸菜、陆羽传说、蓝印花布申遗及馆藏艺术展也是深受游客的喜爱。因此,天门戏曲旅游开发可以有效利用天门市博物馆及天门市群众艺术馆等相应资源优势,于博物馆、艺术馆内展出天门戏曲专题性品牌系列,展示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天门民歌、荆州花鼓戏(前身为天沔花鼓戏)、江汉平原皮影戏等的发展历史及现状等,并利用现代技术加以形式修饰等,这将对天门戏曲品牌的塑造及戏曲文化旅游开发产生深远影响。
(二)主题公园路径。戏曲主题公园是指在文化景区主题公园中设置戏曲园和地域特色戏曲剧目,即运用人工方式在靠近文化景区的地方打造荟萃戏曲艺术于一园,并从多角度反映戏曲文化的大型主题公园。戏曲旅游主题公园的建设依托文化景区建设,注重戏曲文化的休闲性、参与性和文化性渗透。当前,湖北天门陆羽故园、石家河遗址、胡家花园、张家大湖、佛祖山等文化旅游景区享誉国内外,“陆羽茶文化”、“天门蒸菜美食文化”、“石家河遗址文化”、“佛祖山宗教文化”四大主题文化旅游品牌正在有序开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景区建设也已经逐步完善。我们可以以此为依托,建设各景区戏曲旅游主题公园,从而将天门戏曲文化所包涵的地域特色进行辐射式展现,提高游客的参与度。并且,在园区内还可以设立戏曲培训体验馆、主题茶楼、主题餐馆等,这样既可保护天门戏曲文化品牌,又可宣传戏曲文化旅游。
(三)节庆旅游路径。当前节庆旅游己经成为吸引游客的一种有效手段。戏曲节庆旅游是指各地以其独特的戏曲文化为核心吸引力而举办的一种旅游形式。戏曲作为活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只让游客简单地参观欣赏并不能完全展现出它的价值和特色,只有在旅游过程中加入动态的参与才能使旅游者有更为深刻的感受。
湖北天门戏曲旅游开发可以借助动态的节庆活动来体现。如自2010年起每年举办一次的中国(天门)蒸菜美食文化节,来自全国各地甚至海外的上万食客汇聚一堂,共同品尝和欣赏天门蒸菜美食及文化。而抓住曲艺旅游契机,在品尝到“千年食蒸,健康人生”美味的同时,融入天门戏曲表演及互动,带领游客进入大型戏曲盛宴,不得不说是人间最美的享受。
另外,“陆羽茶文化”作为湖北天门的一张城市名片,完全可以抓住生态旅游契机,开创茶文化盛大节日,并在此基础上融入天门戏曲元素,进行综合开发,形成品天门茗茶――看天门戏曲展――赏陆羽故园等的特色旅游专线。同样,湖北天门作为“中国曲艺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完全可以多组织戏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吸引游客,从而推广天门戏曲文化,维护天门戏曲品牌。
参考文献:
[1]毕剑.戏曲旅游的开发研究[D].赣州:赣南师范学院,2007.
[2]朱江勇.中国戏曲文化旅游概述[J].旅游论坛,2010(2).
[3]张巨山.打造特色品牌 建设曲艺之乡[J].南国红豆,2012(5).
[4]张月军.建设“中国曲艺之乡”品牌的思考[J].曲艺,2014(5).
作者简介:
(一)有利于乡村旅游的持续快速发展品牌是引导游客识别和辨别旅游目的地服务和产品特征的途径。乡村旅游品牌有助于旅游者进行旅游服务的鉴别和挑选,有助于塑造乡村旅游经营者良好的形象和商业信誉,为企业带来无形的财富,有助于企业吸引更多的人、财、物进而发展壮大,有助于促进乡村旅游市场的有序竞争,乡村旅游品牌集群有助于发挥行业主导优势,带动地区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
(二)有助于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增加农民收入随着我国农村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逐年增多。乡村旅游的不断发展,为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新的途径。一方面,作为乡村的居民可以单独或联合参与到乡村旅游经营活动中,比如开办农家乐,开办旅游服务公司,开办土特产销售公司;另一方面,也可以为乡村旅游经营者提供劳动力支持,作为雇员参与到旅游服务中。
(三)有利于实现农村产业结构转型乡村旅游是将农业生产、农村生活和生态环境三者合为一体进行的旅游开发,是一种特殊的农业形态。农业旅游的开发有助于提升农业产业价值,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提升,实现农业现代化和特色化,增强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使农民不离土、不离乡、就地走向现代化,开创统筹城乡发展的新路径。
(四)有利于乡村文化的传承和交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可以有效地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乡村特有的文化风俗是乡村旅游的重要吸引力之一,通过与游客的文化交流,可以使当地居民更加充分认识和了解本土传统文化,进一步提高传统文化保护意识,更加注重挖掘和整理传统文化的内涵,从而加大文化保护和传扬的力度。比如,在广大的农村,存在着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传统手工艺技能等,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各种原因正在消失,而乡村旅游的发展可以从经济利益的角度促使政府和社会更加注重其保护,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传承和发展。
(五)有利于改善农村环境为了吸引旅游者,政府和旅游经营者都会加大对乡村的道路交通、卫生设施、排水系统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这势必会改善乡村的居住环境,使乡村居民受益。
二、秦皇岛乡村旅游品牌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知名品牌数量少目前,秦皇岛市乡村旅游的知名品牌数量较少,只有集发观光园、望峪山庄、葡萄沟、鲍子沟、抚宁县板厂峪等,与秦皇岛地域辽阔的乡村和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以及乡村旅游经营者众多的现状不相适宜。
(二)品牌代表的产品内容单一秦皇岛市多数乡村旅游的经营过于单一化,产品或服务内容不够丰富和层出化,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游客的旅游兴趣,也影响了品牌的效应。以昌黎葡萄沟为例,葡萄沟的旅游内容只有葡萄采摘和销售、农家饭、景区爬山三项内容,旅游卖点不多,缺乏更多的旅游项目,游客在景区往往只做短暂的停留,短期内再次参观的欲望不高。而从仅有的三项旅游内容来看,农家饭的品种更新换代速度慢、质量有待提升,景区的爬山项目也缺乏特色的景色支撑,游客的评价不高。
(三)品牌覆盖的产品类型有限2006年,国家旅游局在全国首届乡村旅游现场会上将我国的乡村旅游归纳为10个类型:乡村度假休闲型(农家乐型)、依托景区发展型、旅游城镇建设型、原生态文化村寨型、民族风情依托型、特色产业带动型、现代农村展示型、农业观光开发型、生态环境示范型及红色旅游结合型。秦皇岛目前的乡村旅游类型主要是农家乐、农业观光、农村历史遗迹观光等,类型较少,没有将富有秦皇岛乡土特色的内容涵盖其中。以特色文化为例,昌黎三歌即民歌、吹歌、地秧歌极具地方特色,昌黎县因此被文化部命名为地秧歌之乡,昌黎老奤皮影、老奤鱼皮画也特色鲜明,猴打棒是青龙满族一种具有独特艺术表演风格的民间舞蹈,寸子秧歌被列为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这些极具旅游吸引力的乡村文化在秦皇岛乡村旅游发展中并未被重视。(四)品牌影响力有限根据2011年北京勇先创景规划设计院的统计,秦皇岛乡村旅游消费者来源渠道依次是:亲朋好友或同学同事的介绍、大众媒体或广告、互联网、新闻报道、旅行社,另外极少部分游客是通过其他渠道和途径获取有关的旅游信息。秦皇岛乡村旅游品牌的口口相传的主要传播方式传播效率低,这导致秦皇岛乡村旅游品牌在全国的知名度较低,特别是在南方,很多旅游者对秦皇岛乡村旅游资源的状况、特点和接待能力并不知悉。
三、秦皇岛乡村旅游品牌建设的若干建议
(一)提升产品和服务的质量
1.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立法。产品质量是秦皇岛乡村旅游品牌建设的基石。在乡村旅游中,农家乐、采摘等旅游形式围绕着食用农产品展开,食用农产品的质量安全至关重要。在乡村旅游中,食用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不仅要依赖农业生产者的自我道德约束,更重要的是有法律加以保障。在立法上,应当完善农产品监督抽查制度,借鉴美国在农产品质量检测方面的立法,明确检测部门和职责,提高执法效果。建立现场监测巡视制度,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按照行政区划,分配专业人员作为巡视员,实行片区管理,巡视员负责所管辖片区的农产品生产环节的现场质量监测,调查了解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有关情况,查阅、复制与农产品质量安全有关的记录和其他资料,将发现的农产品安全问题及时汇报给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以便查处。将履行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义务的主体扩大到两大主体,其一是规模化从事农产品种植、养殖的自然人,其二是向旅游者提供农产品的旅游经营者。应当由政府承担一部分的质量检测费用,这样既可减轻乡村旅游经营者的负担,又能推动产品质量的提高,促进我国农业的良性发展。
2.完善乡村旅游服务立法。由于秦皇岛丰富的海洋旅游资源,吸引了大量外地游客到秦皇岛观光旅游,民宿已经成为秦皇岛乡村旅游的重要类型之一,但是有关民宿的立法却比较滞后,对此,应当出台民宿业法,完善住宿方面的立法,规范经营者与旅客、与政府的关系。具体来说,应当规定民宿业的概念、调整对象和基本原则、规定民宿业市场准入的条件和程序、规定服务合同条款、明确预订和退订相关制度、完善住宿时间与房费收取规定、完善旅馆的保管责任、明确人民政府在民宿业发展中的职责等。
(二)拓展乡村旅游内涵新颖的旅游项目、较高的游客参与度是发展乡村旅游应当重点关注的。乡村旅游的经营者应当不断创新,丰富乡村旅游的项目内涵,增加乡村旅游的吸引力。如昌黎葡萄沟旅游景区可以在传统的采摘、农家饭和爬山之外,将昌黎具有地方特色的地秧歌引入,由专业的表演团队定期进行表演,以便游客在休闲之余,可以细细品味浓郁的地方文化。山海关大樱桃采摘节日期间,可以推出与樱桃有关的诗歌文化比赛、摘樱桃大赛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娱乐项目。
(三)加大资源整合力度,打造精品旅游品牌目前秦皇岛的乡村旅游存在着开发水平低、同质化现象严重的问题,低水平的重复开发不仅不利于良好的竞争秩序的形成,而且不利于秦皇岛整体乡村旅游的发展。因此,有必要对秦皇岛乡村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实行弱弱、强弱联合,打造精品乡村旅游项目。对此,政府应当加强对秦皇岛乡村旅游资源的整体规划,细化规划,为资源整合牵线搭桥,提供资金支持,积极引进社会资本,加强对乡村旅游品牌的推广和营销,加强对旅游经营者和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其服务质量和水平。
关键词:关中文化 品牌 对策 文化产业
中图分类号:F121.3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6-0130-02
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毋庸讳言,文化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衡量指标,而文化品牌已经成为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社会影响力大小的基础性资源。关中文化有着辉煌灿烂的历史,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应该把握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紧跟“关中-天水经济区”建设步伐,打造区域性文化品牌,这也是陕西文化强省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关中文化品牌现状
(一)传统关中文化的沉沦
关中,位于陕西中部,包括西安、铜川、宝鸡、咸阳、渭南五个省辖地级市,为陕西的工农业发达、人口密集地区,有“八百里秦川”的美称,“天府之国”最早指的就是关中。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曾几何时,这里人才荟萃、文化鼎盛,出现了雄浑博大的文明[1]78。文化把关中文化推向了整体文化的前列,造成了关中地区高度的文化素质和文化意识。关中地区发达的农业文明促进了文化的高速发展,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说,关中文化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干和精神内核,更是华夏主体文化的代表。
然而,传统关中文化的源基础在于农业社会的封闭型经济和优越的政治地位。随着经济中心的南移以及政治优势失去,关中地区失去了旧有的王畿的地位,此后,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实质上,关中文化都已经是彻底的史志性区域文化了[2] 92。始终无法与同为中原文化区系的齐鲁文化相提并论,在国内国际的影响也只是停留在历史和文物层面,传统关中文化在区域文化激烈竞争中处境艰难。
(二)当前关中文化品牌建设现状分析
近年来,由于传媒的大力宣传以及政府的极力支持,关中文化产业和文化品牌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很大进步。长安古都文化、祭祖文化、司马迁史记文化、华山文化、黄河文化等品牌早为人们耳熟能详。此外,鉴于节会文化的强大辐射力,又形成了西安汉服成人礼、韩城司马迁文化节、卤洋湖航空节等文化节会品牌。富平早期革命基地也成为关中地区红色文化品牌的代表。一批反映关中地区人文风貌和生活习俗的影视作品和图书在全国产生较大影响,如《昨天-我的人文关中》、《关中往事》等等。陕籍演艺明星在娱乐圈的出色表现也为关中文化品牌增色不少,如西安籍演员闫妮《武林外传》中的关中话表演,就一度使学习关中方言成为潮流。关中地区的各地方电台、电视台以及一些出版集团和文化产业集团也在不遗余力的推动关中文化品牌的建设。
单纯就发展的现状与以往相较而言,的确已经取得一些成绩,但是关中地区文化品牌的数量与其丰厚的文化资源的地位严重失调。首先,关中文化品牌理论研究较少。虽然有研究文化产业相关的专著及论文出版,但品牌塑造仍比较欠缺,这就造成在具体操作中缺乏强有力的理论支持。其次,关中文化品牌建设缺乏整体规划,未形成统一的产业链条和产业集群,综合效益低下。关中地区的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现代文化在全国都排在前列,但这些资源没有有效整合,致使文化品牌分散,无序竞争甚至低水平重复建设的现象大量存在。关中文化品牌的文化内涵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文化品牌一旦缺乏深层次开发,仅以简单的物质形态示人,发展前景堪忧。再次,创新不足,制约了文化品牌塑造的活力。当前,关中地区在文化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市场优势转化的能力较弱,品牌创新的能力不强。因此,分量重、辐射面广、将地方浓郁特色与鲜明时代特点相结合的知名品牌相对较少。最后,专业的文化产业人才不够强大。文化产业和文化品牌是要求要有较高的创造力和创意水平,但是我们现在缺乏此类高水平人才。
二、塑造关中文化品牌的主要思路
文化品牌具有提升力、吸引力和强大的辐射力,文化产业已经成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以文化品牌带动文化产业发展不仅已经成为国内外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普遍规律,而且也是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3]。
以突出区域文化特色为原则,传统与现代结合,民俗与时尚结合,重新打造独一无二的关中文化品牌。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专家委员会委员徐泛说:“中有本土文化是最难复制和移植的,它们是城市之魂,也是旅游营销的最大卖点,因为所有旅游者的心理都一样,他们是为了寻找差异而来的。”[4]关中地区特色资源丰富,我们应该集中力量,立足于文化比较优势,彰显关中地域特色和人文个性。
以品牌营销理论为依据,准确进行市场定位,让关中文化成为公众心目中的文化品牌。品牌的基础是品质,品牌的本质是信任,品牌的目标是营销[5]。品牌学认为,创立品牌的过程一般要经历品牌意识、品牌策划、品牌定位、品牌传播、品牌保护等程序。关中文化品牌战略,应该按照一项系统性工程来完成,把营销理念引入品牌塑造中,这将有助于尽快提升关中地区的市场知名度、美誉度。
遵循市场导向为主、政府支持为辅的市场运行规律。通过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实现优胜劣汰,有效地整合地方文化资源,提高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在打造品牌的过程中,政府的功能是不可或缺的,政府的政治影响力、政策法规的完善、市场秩序的规范以及资金的大力支持等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有将二者很好地结合起来,并最大化的发挥其功效,文化品牌才能既符合消费者的需求,又能得到可持续发展。
坚持继承中有创新,文化也应该与时俱进。市场本身就是一个激烈的竞争机制,重在推陈出新,不断地依据市场需求和公众需要打造新品牌。因此,进行品牌创新,是很重要的环节、这种创新反映到品牌的各个方面,已经洞察市场环境,在产品自身、营销环节。管理制度、以及技术观念等进行创新。海尔之所以能够在世界电器市场上立足,不得不归因于一句话:市场唯一不变的法则就是在变,归根结底就是创新。
立足国内市场,大力拓展国际市场,使文化品牌国际化。当今世界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愈加频繁,各国都意图通过文化品牌宣传显示自己的软实力。不同的文化品牌的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品牌国际化走向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如果把文化品牌的发展前景仅限于本地区或者国内市场,缺乏世界市场的支撑,就得不到长远的发展。关中文化品牌的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最重要之根脉,尤其是古都西安,在世界各地都有很高的知名度。以此,增加关中文化品牌在国际市场中的份额,提高文化竞争力。
三、塑造关中文化品牌的对策建议
塑造关中文化的全新形象是基础。文化品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品牌形象的塑造,形象是文化识别的重要标志。关中地区独特的历史资源是其他地方所无法比拟的,西安、咸阳厚重的历史人文氛围,加上近几年汉服成人礼得到广大公众的一致认可,已经成为西安乃至全国的一道靓丽风景线。渭南的华县老腔和皮影艺术,也是民俗艺术中的瑰宝,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铜川、宝鸡又拥有特色鲜明的自然资源和山水圣地。文化资源是塑造形象的基础,但是形象本身又是对文化资源的提升。我们应该借鉴齐鲁文化品牌 “一山一水一圣人”[6] 形象发展策略,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打造出朗朗上口的关中文化全新形象。
大力宣传,扩大影响,这是关键。品牌能否在市场上形成并扩大,品牌的传播和推广起着至为关键的作用。各地的文化产业发展经验说明:资源优势不等于品牌优势,重要的是加强宣传,从而达到让人们了解、欣赏并最终消费的目的。当前各个地区都运用各种手段进行宣传,网络在文化产业宣传方面的作用不容小觑。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加上新颖创意,再现文化的精华,在扩大品牌知名度的同时,也是一次获取公众注意力的大好机会。当代市场竞争说明,宣传在品牌塑造中的所占比例愈来愈大,尤以网络奇观效应最明显,短时间之内就迅速达到预期效果。
建立区域文化产业链是核心。关中地区是一个系统的整体,无论从历史还是现在,无论是地理状况还是人文精神。现代文化产业链的概念,是在经济活动的“服务化”、“信息化”、“文化化”,现代经济越来越为“高技术和高文化附加值经济” 所主导的大背景下提出来的。关中文化要实现产业化发展,必须要建立文化产业链,这样才能产生规模效应和互动效应。只有通过对原始的文化产品向相关产品或下游产品拓展延伸,为相关产业提供较高的市场附加值,不断地向外衍生,开发市场和辅助市场,才能获得巨大利润。这一过程中,品牌也由弱变强,由小变大。西方的索尼、迪士尼、时代华纳都是产业链打造成功的范例。
文化产业相关人才是保证。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品牌的创造者是人,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因此,文化产业要发展,就必须要有高素质的文化经营管理人才和文化艺术创作人才。关中地区集中了陕西最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数量最多的高校,这些恰恰是人才培养的有利环境,我们应该利用这一优势,培养文化产业的专业人才。此外,还应该加强人才自由、合理的流动,与其他各地区,国内外的人才进行交流合作,以利于本地区的文化品牌和文化产业的永续发展。
收稿日期:2011-07-01
作者简介:孙晓珍(1983-),女,陕西渭南人,硕士,讲师,从事关中区域文化、文化传播研究。
参考文献:
[1] 李勤德.中国区域文化[M].太原:山西联合出版社,1995.
[2] 李勤德.中国区域文化[M].太原:山西联合出版社,1995.
[3] 刘文俭.打造齐鲁文化品牌的对策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0,(8).
[4] 郑娜.中国如何打造城市特色名片[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