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红色文化资源研究范文

红色文化资源研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研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红色文化资源研究

第1篇:红色文化资源研究范文

>> 发掘校史资源,建设校园文化 发掘红色文化资源 拓展我校德育空间 利用红色资源 构筑校园文化 乡土资源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发掘与运用实践 发掘本土资源 打造特色校园文化 加强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浅谈独立学院校园品牌文化的发掘和培育 江西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研究 试论红色资源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运用及成效 地域红色资源与校园文化教育 值得发掘和发扬的随州文化 乐当传承红色文化的宣传员 不断发掘本土资源推进民族文化进校园 红色资源开发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运用探研 论旅游资源的文化发掘与渗透 探究羌文化资源的发掘、保护及利用 关于红色文化资源开发挖掘的必要性和思路 临泽镇红色文化教育资源的整理开发和利用 电视法制节目资源的发掘和整合 陕西红色文化资源共建共享策略探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韦纯束.党在桂林师范[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0

[3]庞铁坚.推开桂林的门扉[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基金项目】2015年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课题立项(15BDJ005)

第2篇:红色文化资源研究范文

关键词:红色文化 当代大学生 核心价值观教育

现阶段,我国面临严峻的国内国外形势,经济发展环境日趋错综复杂,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有所欠缺,相应地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意义重大。但是受社会诸多因素的影响,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相关部门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调整,以此促进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提升。而红色文化蕴含丰富的革命信念和精神,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具体教学活动中融入红色文化,使得大学生充分感受革命精神,进而提升其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并在红色文化的感染下予以实践。

一、深入挖掘本土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大学生精神文化生活

红色文化内容丰富且内涵深刻,但是受不良社会风气等因素影响,现阶段我国红色文化利用率较低,甚至出现闲置和浪费等现象,不利于发挥红色文化的政治教育功能。因此在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尤其在大学生培育过程中,应该充分挖掘红色文化资源,进而丰富大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例如在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挖掘本土红色文化资源,学校以班级或学院为单位,组织全校学生参与到革命遗址考察和革命档案查阅整理过程中,并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细致整理,以此丰富自身的红色文化知识积累。同时,在资料整理之后,教师将W生进行分组,要求学生以“我心目中的家乡红色文化”为内容进行课题创作,充分表达自身对红色文化的理解及对革命精神的敬仰之情。在这样的学习中,学生切实接触到本土的红色文化资源,感受先辈们伟大的革命精神,使得学生在灵魂得到洗涤的同时,增强了自身的社会责任感,达到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目的。

二、推动红色文化进课堂,丰富思想政治课程内容

在大学教育过程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是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要阵地,因此要提升红色文化在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地位,就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让红色文化走进大学思想政治课堂,将红色文化设置为学生核心价值观培养的重要素材,使得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红色文化的相关情况。例如在大学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中,教师可适当地开设红色经典赏析教学模块,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选取相应的红色文化经典,通过课堂赏析的形式帮助学生较好理解红色文化的深刻内涵。比如教师可选取电影《上甘岭》作为赏析课程内容,要求学生课下自行观看电影的全部内容,并在上课时播放其中的经典片段,在保证学生了解影片故事情节后,教师针对相关背景进行讲解,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对影片中蕴含的红色文化进行深入探析,以“圆桌会议”的形式开展具体探究教学,保证学生在面对面的交流中产生更多的共鸣,加深红色文化涤荡学生心灵的作用。在圆桌教学中,教师充当主持人的角色,教师提出本次讨论的主题“如果你遇到抗美援朝老兵,你会和他谈些什么”,学生围绕该议题展开交流与讨论,在听取别人观点的同时表达自身的见解,将电影内容内化为自身的爱国之情,教育意义可见一斑。

三、提升红色文化影响力,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包含了校内文化和社会文化,二者在相互影响与撞击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大学生,学生在校园文化氛围中既可感受文化传承的厚重感,又可领会社会进步的时代感。因此,要想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教育作用,必须将红色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之中,以此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例如在校园文化氛围创建过程中,除了通过校园橱窗、广播和校报等途径进行有效宣传外,学校应根据自身的办学特点和发展历程,再结合当地的本土红色文化资源,形成特色红色文化活动。比如学校可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创建自身的红色品牌网站,网站设置“心中那抹鲜红”论坛栏目,征集学生描写红色文化的文字,组织特色专栏,集中发表同类文章,并且设置评价模块,读者可发表自己的观点与感想。同时还可设置“聆听红色歌曲”和“相约红”等模块,每天上传经典红色歌曲和电影,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学习资源。此外,学校还应该创设与网站同名的微信公众号,定期向学生推动红色文化知识,并组织“红色故事我讲你听”活动,征集学生讲述的红色故事,并进行评选,针对优秀的作品予以奖励,以此调动学生学习红色文化的积极性。

四、结语

综上所述,红色文化具有明显教育功能,在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高校应充分意识到红色文化的重要性,并充分挖掘本土红色文化资源,将其应用于特色校园活动之中,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的同时,增强红色文化的熏陶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志华,温卓君,吴领波,等.大学生红色文化信仰的现状及对策探索――基于江苏理工学院的调查[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22).

[2]商秀春.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探析[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05).

第3篇:红色文化资源研究范文

关键词:革命纪念馆;红色资源;开发利用

一、推进基地建设,充分发挥革命纪念馆社会教育功能

教育是革命纪念馆的核心功能,已被社会广泛认可。革命纪念馆教育功能的发挥离不开基地建设的同步推进。推进基地建设,要加快红色资源整合力度,加强宣传和引导,发挥革命纪念馆资政育人的作用。

(一)推进国防教育基地建设,凝聚全社会强军力量。革命纪念馆中因收藏有战争年代留下的诸如机枪、步枪、手榴弹等军事武器,逐渐成为青少年和广大群众接受国防教育的重要场所。推进国防教育基地建设,要求革命纪念馆在深入研究军事武器的基础上,创新思维,探寻国防教育新路径,提高资源利用率。除在主展厅内配合文字、图片陈列外,军事武器可以应用到特色展览和国防园建设中。将军事武器根据类别、功能、使用年代等进行重新组合,以军史展的形式展出,视觉冲击力更强,有利于观众对军事武器进行系统了解,强化国防意识。条件成熟时,革命纪念馆可以考虑创建国防园,调动观众参观和学习的热情,在社会范围内普及国防知识,增强国民国防素质,为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力量。

(二)推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弘扬和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是纪念馆社会价值和意义的体现,是推动纪念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推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要善于整合利用这些宝贵资源,挖掘其历史内涵,放大其教育功能。革命纪念馆要立足深厚的革命历史文化,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对红色资源进行加工再利用,充分发挥教育主阵地作用。

(三)推进德育教育基地建设,培养有为青年。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是民族复兴伟业的肩负者,做好他们的德育教育工作,是整个社会的责任。教育是革命纪念馆的灵魂。

二、开发红色旅游,打造特色文化品牌

近年来,红色旅游受到越来越多人的追捧,来革命纪念馆参观的游客日益增多。红色资源是红色旅游发展的基础和灵魂,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红色资源是开展红色旅游的重中之重[2]。顺应形势发展,革命纪念馆要主动作为,加大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争创高品质、有特色的红色文化品牌,为游客奉上一份精神大餐。

(一)坚持“红文结合”,提升旅游品位。发展红色旅游的第一要务,是要抓住红色文化这条主线,找准旅游和文化的切入点,将革命历史、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通过旅游方式传输给观众,精心打造红色文化品牌,培植时代精神支柱。革命纪念馆要对已有的红色资源进行二次加工,以革命歌曲、戏剧、小品、电视剧、纪录片、邮票、明信片、首日封等形式回归游客视野。这些红色资源的衍生产品不仅发挥了红色文化的教育引导功能,而且有助于宣传推介红色景区,社会效应显著。

(二)加强联合,打造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同一地域开展红色旅游的景区往往不只一家,借助政府或媒体力量,展开同步宣传可以实现共赢。革命纪念馆要进一步挖掘和扩展红色旅游的内涵和外延,整合区域特色旅游资源,打造红色旅游景区精品线路,做大做强红色产业。

(三)融入市场,将红色资源转化为经济效益。红色旅游既是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弘扬社会正气的新形式、新途径,又是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新兴产业[3]。因此,革命纪念馆发展红色旅游要因地制宜,融入当地特色产业链中,推动经济繁荣发展。如,向旅行社和旅游团体推介特色文化产品和地方特产,扩大产品宣传,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三、挖掘红色资源,深化党史研究

革命纪念馆丰厚的红色文化为研究党史提供了广阔平台。开发利用好红色资源,学习、研究、宣传好党的历史,有利于党史工作充分发挥“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作用。

(一)注重基础研究,推出系列研究成果。中国革命史的研究,可以从不同角度展开。重大历史事件、著名战役、历史人物、革命文物、战斗遗址等都可作为研究的切入点。革命纪念馆要充分利用好馆藏资源,鼓励员工加强学习,提高科研水平,致力于高造高素质的研究团队。做好党史研究工作,首先要从基础研究抓起,对革命纪念馆的陈展内容、文物出处做到心中有数。其次,循序渐进地学习中国革命史,厘清历史发展脉络,提高综合分析能力。在此基础上,选取一个或多个点由浅入深进行研究,形成论文、专著、书籍等研究成果。开发利用红色资源与科研成果的取得是互为因果、相互促进的关系,新的科研成果将作为红色资源的一部分推动党史研究不断向前发展。

第4篇:红色文化资源研究范文

关键词:红色旅游;纪念品设计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08.027

现代社会高速运转,科技的发展迅猛,和国际社会越来越大范围的接轨,使得人们越来越频繁的审视自己的内心和思想。旅游成为了放松自我、沉淀思维、积攒力量的最好中转站。现代人,在对外进行个人发展壮大的同时,同时也需求对内思想的进步和升华,红色旅游以其独特的切入点进入旅游市场,慢慢成为了当今旅游市场中的中流砥柱。红色旅游是指以革命纪念地、纪念物及其所承载的革命精神为吸引物,组织接待旅游者进行参观浏览,学习革命历史知识,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振奋精神、放松身心、增加阅历的旅游活动。随着红色旅游的发掘兴起,现代人在旅游中进行学习思考,回顾历史,已经成为了一种时尚,红色旅游迎来了新一轮的发展机遇,红色旅游区别于普通的旅游,在旅游链条中,旅游纪念品的设计和研发都是相对独立的,这种独立既是红色旅游的特点,同时也成为了制约红色旅游发展的一个关键点。

1 红色旅游纪念品的特点分析

红色旅游主要是以革命文化为主要内容,红色旅游纪念品在浓缩了地方民俗风貌的同时,还要代表着革命老区的人文情怀,体现特殊年代的特殊精神,具有很强的表达性和纪念性。红色旅游纪念品的开发有利于提升旅游品位和旅游文化,能让旅游者在旅游的同时心情愉悦的感受到革命老区的红色文化,体会革命先辈的不屈精神,达到思想上的愉悦。相对其它的纪念品而言,红色旅游纪念品因其承载着特殊的时代意义,既有与普通旅游纪念品相同的内容,又有独特的意义和内涵红色旅游纪念品最重要的是红色文化内涵的展示和体现,应该具有典型的地方特色和纪念意义,且用材考究、造型美观、加工精美、易于携带。而我国丰富的革命文化资源正为红色旅游纪念品的开发提供了条件。

2 西柏坡红色旅游纪念品的现状

西柏坡是全国著名的五大革命圣地之一,位于河北省平山县中部。全镇管辖16个行政村,28个自然庄。南临西柏坡纪念馆,作为革命圣地,政治优势显著,背靠京、津、石家庄,旅游资源和区位优势较明显。全镇以旅游业和绿色食品开发加工业为主导产业。西柏坡红色旅游引领着石家庄市和河北省红色文化旅游业,是河北省在全国最有市场影响力的红色文化旅游资源,它将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与现代旅游经济发展有机结合在一起,是红色文化资源与旅游产业大发展的时代结晶。总体现状来看,西柏坡红色旅游纪念品属于“大杂烩式”的纪念品,能够代表西柏坡的旅游纪念品非常少,贩卖的种类繁多的旅游纪念品跟祖国各地旅游景点的纪念品并无差异,很难给旅游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引发旅游者的购买欲望。因此,分析西柏坡红色旅游纪念品的现状和问题、开发红色旅游纪念品对完善西柏坡的旅游市场,宣扬地域文化特色具有积极意义。

2.1 红色旅游纪念品的认识不足

红色旅游的发掘与兴起,源于我国的发展历程,表达着我国的发展历史,是一种情感的纪念,同时也是进行自我再教育的殿堂。作为红色旅游链条中重要的一环红色旅游纪念品,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与其他旅游景点的纪念品混淆在一起,并没有认识到其延展的教育意义以及所能带来的经济高速发展的能量。由此造成西柏坡旅游纪念品的质量偏低。红色旅游迥异于普通旅游的地方就在于它的宣传和教育意义,可以在促进老区经济发展的同时,宣扬革命传统和民族精神,激发参观者的爱国热情。红色旅游纪念品正是这种精神宣扬的载体和方式之一,一个好的纪念品能将美学价值和纪念价值充分体现并完美融会,使旅游者在旅游行为结束后也能赏物思情、回味无穷。多数是纪念品主要在纪念馆和售货摊点售卖,旅游纪念品的总量不少,品种上也比较多,基本都是常见到的手枪、弹壳工艺品、坦克、手榴弹、地雷、八路军书包、宣传画、小儿书、草鞋、独轮车、伟人纪念章、纺线车、年画、布鞋、玩具、碗、梳子等木质纪念品等等。这些包装简陋、做工粗糙,样式雷同、单调的旅游商品很难刺激旅游者的购买欲望,满足旅游者的购买需求。旅游者在旅游中所学习感受到的红色精神,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革命根据地的特殊情感,是厚重的情感,是能流动的精神,是需要传承的语言,是需要继承和发扬的,纪念品应该做到能承载这种延展,能够用无声讲述,能够用物品寄托思念,简单粗糙没有特点的纪念品,很难满足旅游者的消费需求。

2.2 红色旅游纪念品的定位不明确

现有红色旅游纪念品的定位不明确,没有珍藏类、赏玩类、实用类等区别,就此而言,西柏坡的纪念品多数属于简单具有一定红色含义的小物件,大都粗制滥造,特点不突出,宣教作用不明显。例如纪念品中的手枪、弹头饰品等虽具“泛红色”,但其具有时期的普遍属性,尚不能代表地道战这个特定环境特征的特定属性,很难使人联想到当地当时的时代人物的伟大创造和伟大的精神等。

2.3 创新性少,缺乏研发激情

当地所售的商品大都缺乏创新和创意,设计理念陈旧,能够代表红色旅游,制作精良,造型美观,便于携带,有特点具有一定收藏价值并且具有纪念意义的旅游产品少之又少;运用现代科技,具有适应游客新的需求的新面貌基本没有。西柏坡的旅游纪念品缺乏创新,设计简陋、造型一般、制作工艺简单、很多都没有包装,这样的旅游纪念品在现代社会很难激发游客的购买欲望,现代人接受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宽泛,眼界越来越开阔,没有特点的旅游纪念品在现在与未来都是没有市场的,难以满足人们越来越高的品位。

3 西柏坡红色旅游纪念品的设计思路

红色旅游纪念品的设计出发点应着重于“红色”,在设计上突出其功能和本质上的特点,达到既融合历史纪念又审美愉悦,产品作为承载红色旅游的延展,要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因此,在红色旅游纪念品的设计中,应以革命故事和历史事实,以及英雄事迹为依托,以提高精神感悟和审美愉悦为目标,以艺术的表达手段融合当地特色,进行再设计,契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文化诉求、达到精神愉悦,并且符合红色旅游的拓展性和现代人的价值观念。具体说来,红色旅游纪念品的设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细致调研,找寻创意切入点。任何商品的开发都离不开市场的导向作用,通过资料查阅、实地调研、调查问卷等方法分析游客的购物需求,正确分析游客需求是设计开发适销对路的旅游纪念品的基础。从纪念品的种类可以开发食用类、珍藏类、赏玩类、游戏类、动漫类等纪念品体系,也可以从小学生、中学生、年轻人、老年人等参观人群的心理需求考虑,可以将红色元素融入不同的设计中。

(2)利用iNPD(integrated New Product Development)设计方法分析纪念品的SET系列因素,将社会趋势、经济动力和先进技术的因素和红色革命故事、人物进行巧妙结合,例如抓住目前的动漫需求趋势,重新设计战士的动漫形象,加入西柏坡当时的战斗生活场景,开发出具有深远影响和教育意义的红色动漫产品。结合最新3D打印技术,将设计的三维立体人物或场景根据顾客选择打印出来,一方面满足游客的购物需要,另一方面以实物的形式起到宣传和教育意义。

(3)红色文化符号化。红色文化是西柏坡纪念品开发的灵魂,首先需要通过大量的查阅资料对西柏坡丰富的红色资源进行分析,总结概括出反映西柏坡经典红色文化的设计素材,并将这些素材符号化。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调研,对西柏坡的地域资源、民俗资源和生态资源做出正确的判断;结合头脑风暴,可以提出无数个融入红色文化等资源的纪念品创意,然后再仔细分析这些创意的可行性。例如考虑年轻的消费人群的心理喜好,可以将红色符号“趣味性”应用,减弱红色旅游纪念品的年龄感和沧桑感,让其焕发出年轻化、现代化的时尚特征。将红色文化内涵融到现代年轻人的设计中去,使年轻人和青年群体乐于购买,在享受现代设计感的同时深刻感受到红色的内涵。

4 结语

由于没有得到相关部门和设计师的重视,西柏坡旅游纪念品存在种类少、特色不突出等问题,产品没有系列化、系统化,包装也比较落后,急需设计开发能体现景点特征的系统的红色旅游纪念品。在设计中我们要正确认知红色旅游纪念品的红色性质和教育功能,红色文化时西柏坡旅游纪念品的生命力。红色旅游产品的设计开发是老区经济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内容,在红色旅游产品的设计中不但挖掘革命老区的历史和文化,也应该充分利用当地的民俗文化、绿色旅游、特产、文学艺术等资源,还要结合现代人的审美标准、文化诉求和生活理念。

参考文献

[1]肖龙,钟福民.红色旅游纪念品设计研究[J].包装工程,2015,10(20).

[2]赵亚伟.西柏坡旅游商品开发设计研究[D].石家庄:河北科技大学,2012,(7).

第5篇:红色文化资源研究范文

>> 红色资源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探析 延安红色资源运用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 基于红色文化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利用红色旅游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重庆地域红色文化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价值澄清理论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应用探索 论社会实践活动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作用 浅析“红色影视”对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作用 榜样教育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作用及实现路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中的传播方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修身教育中的内化探讨 课堂教学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导向作用研究 典型示范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应用 地方特色教育资源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的重要意义 内蒙古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应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价值观教育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体系的构建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途径探索 大学生党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研究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

[6] 李成超、孙武安.高校红色社团建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5).

第6篇:红色文化资源研究范文

摘要本文通过江西充分利用本土的民间艺术、传统特色产业等民族元素发展其文化创意产业的阐述,说明在民族元素运用到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中,我们应注重民族元素以人为本、自强不息的美学品格。

关键词:民族元素 江西 文化创意产业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文化创意产业是借助人的创意智慧,同时利用科技手段,对文化资源进行创造与提升,进而生成高附加值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是一种满足消费者精神及情感需要的体验经济。将知识与科技结合,创造出高经济价值,是文化创意产业的鲜明特点。我国在《“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是我国的主要任务,全国各大城市应推出相关政策,支持和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国内各大城市为发展该产业纷纷推出各种政策,划拨专项资金扶持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正是在当前文化创意产业迅速发展的大环境下,江西省也逐步重视本省内的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江西文化资源丰富,山川秀丽,文风鼎盛,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颇具特色,这些有形与无形的资产,蕴含了无限的文化商机。这些都可为江西省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亮点。

二 民族元素在江西文化创意产业中的运用

1 江特的民间艺术在文化创意产业中的运用

江西拥有许多独特的民间艺术,如赣剧、采茶戏、傩舞、山歌等,这些民间艺术蕴含了丰富的艺术内涵和历史底蕴,将民间艺术与文化创意结合,将更大、更好地发挥民间艺术的艺术价值,增加其经济价值和社会影响力。发掘这些民间艺术文化中的创意产业资源,也是对江西本土文化的重构与再造。傩舞在旅游中的创意开发,则是一个较好的例子。

傩舞也称之为“舞鬼戏”,起源于原始祭祀,最初用于“驱逐四方疫鬼”,是我们的祖先在祭祀活动中创造出来的艺术形式之一。“傩是多元宗教文化、民俗文化、艺术文化的融合体,是一个在时空上跨时代、跨社会、跨民族、跨国界的庞杂而神秘的文化复合体。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它是传统文化中的一个宠儿。”在傩舞表演的时候,一般需要音乐的伴奏,伴奏乐器简单,一般以鼓、锣等打击乐为主,形式丰富,兼具祭祀和娱乐的双重功效。傩舞表演风格也多样,既可表现为生活气息浓厚,舞姿优美动人的特色;又可表现出气势壮观磅礴,动作刚劲有力的风格。傩舞发展到现在,它的祭祀色彩已逐步淡化,更多地体现为歌舞形式的娱乐悦意特点。我们正可利用傩舞的这个特点,来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以婺源傩舞为例,婺源在其近几年的旅游产业发展中,正是利用了这一极具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使其旅游业不仅局限于自然景观,还丰富了人文景观的内容,以此吸引了更多的游客。婺源傩舞包含丰富的神话内容,而且有些舞步能与现代舞曲的节奏合拍。如独舞《开天辟地》、双人舞《后羿射日》,既可用傩乐来表演,又可以用现代迪斯科、伦巴、探戈来伴奏。用古老的傩乐伴奏表演出来的傩舞,可让观赏者领略到原始舞蹈的魅力;用现代音乐伴奏表演出来的傩舞,又可让游人在观看古代舞姿中,享受到现代乐感。婺源将传统傩舞与现代元素进行较好结合,既保留了原始艺术的魅力,又展现了现代音乐元素,让不受时空限制的傩舞表演,成为了一种具有经济附加值的文化产品。这正是充分利用了当地的民间艺术,在产业发展中发挥了文化创意的作用。

2 杰出文人及其作品在江西文化创意产业中的运用

江西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地方,无论古代还是近代,都出现过很多大家名士,他们的杰出成就深入人心,古人如欧阳修、陶渊明、黄庭坚等,近如胡先、袁隆平、李安等。这些杰出名人或是在艺术殿堂创造了辉煌成就,或是在科技领域造福世界,他们都与江西有着血脉之缘,我们正可充分借助这些,将这些名人的成就和影响,运用到江西的文化创意产业之中去。如江西星子县在扩大旅游项目上,就是抓住了当地名人陶渊明的影响,建立了陶渊明文化村。陶渊明文化村以陶渊明故居为核心,建造古村落民居,将名人故居、远古村落、旅游产品结合为一体。文化村内除建有陶渊明故居外,还开辟了陶渊明纪念馆、陶学研究会等具有鲜明文化特色的景点。游客在文化村内还可看到当地的文艺、戏曲、民俗等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动,吃到“农家菜”,享受到“听山歌”、“看表演”、“玩野趣”等休闲活动。

又如江西举办的滕王阁文学艺术节,邀请著名作家陈建功、余光忠等多位知名作家汇聚南昌,在看南昌、谈南昌、写南昌的活动中,推出了一批优秀作品。而且在影视传媒的力量下,艺术节在中央电视台和凤凰卫视录制播出或进行了新闻报道。通过如此重量级、规模大、规格高、影响广的文化活动,不仅大大地丰富了南昌市民的文化生活,也有效地提高了南昌城市的文化品味和文化知名度。这正是借助了文人知名度和传媒的力量而开展的一项意义丰富的文化创意活动。

3 抓住江西传统特色文化,充分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传统的特色文化往往是依托于本地的资源优势,通过长期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具有强烈的本土性特点。江西拥有许多本省传统特色的文化,如景德镇陶瓷文化,本身就具有无可替代的品牌效应。江西可有效地发展景德镇的陶瓷艺术,以此带动地方文化艺术,以及经济的发展,构建一条特色创意产业链。此外,景德镇还以这项传统工艺制作为中心,大力开发民俗旅游项目,可以建立起工艺品一条街,观赏园,并且对传统的制作室进行改革,调整制作流水线,让游人不仅观看制作过程,还可以亲手参与制作,增强吸引力,扩大经济效益。既创造出物质价值,又满足了情感体验。

江西的另一特色文化则是红色文化。红色文化分两个层面,一个是精神层面,一个是经济层面。精神层面是一种内在的东西,与江西人的文化性格和思维方式融合一体;而经济层面更多的是指革命景点、革命事迹以及文艺作品。我们应把握红色文化精神,将这种精神和产业发展结合,这样既发展了经济,又宣扬了井冈山精神,让人们的精神层面得到提升。

江西卫视创办的红歌会,就是抓住了江西“红色文化”的特点,充分发挥了文化创意的作用,来拓展经济消费的有效形式。红歌比赛与井冈山旅游景点联系,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了深度开发,用艺术形式宣传红色旅游景区,使井冈山景区在宣传上,克服了以往广告形式的呆板模式,而富有艺术性。在红歌传唱中,形成一股红色旅游资源,赋予红色景区新的文化内涵,同时通过传唱的方式,提升红色文化的感知深度,让人们在审美体验中,得到情感的张扬,激发人们对红色文化艺术修养的追求。

三 民族元素在江西文化创意产业中体现出的美学特质

江西在运用文化创意智慧发展本省产业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民族元素在文化创意产业中的价值。民族元素在文化创意产业中,不仅保留了原有的传统文化特色,显现出经济增值优势,还体现出一定的美学精神。

1 弘扬了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社会实践中,逐渐积淀、凝聚起来的民族精神的一部分。虽然时代在迅速地发展,中国人的生活和行为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对爱国主义精神的认同,仍是中国人共同的情感追求。

江西文化创意产业在借助民族元素、提升产业经济价值的同时,也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爱国主义精神。如红歌比赛,就很好地抓住了江西的红色文化与歌曲传唱的特点,极大地宣扬了爱国主义精神。红歌会将爱国歌曲的传唱与流行元素融合,使得人们在红歌比赛中,获得了爱国情感的浸染,同时又为江西创造了不斐的经济价值。爱国歌曲是爱国思想的新发展,是爱国思想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新形式,曾经鼓舞人心的的红色歌曲,在红歌会的推动下广为传唱。此外一些影视剧中的主题曲,也在传唱中激发人们的爱国情怀,这类具有爱国情怀的豪情歌曲,倍受年轻人喜欢,有很强的感染力。可以说,“中国红歌会”无疑彰显着一种榜样的意义,把红色做成特色、唱响红色文化、重塑精神家园,就是红歌会留给大众传媒的珍贵启迪,也是用电视传媒的力量彰显爱国精神的典型。

2 以诚信为原则的待人方式

诚信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崇尚诚信、耻贱伪诈。“诚”即真实无妄。南宋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对“诚”的释意是:“诚者,真实无妄之谓,天理之本然也。”“信”即相申述使不相违也,指人们的行为应该是其言语的相应延伸。诚信历来是中国的传统美德,也是儒家普遍奉行的商业伦理。在我国古代的商业活动中,诚信经商一直占主导地位,即所谓“非诚贾不得食于贾”,可见传统诚信思想在经济活动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是经济活动的重要保证和商业道德之灵魂,有助于规范经济活动,使其健康有序地运行。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也体现出了诚信的精神,这种诚信思想通过影视、艺术节目等媒介向外传递。如江西2004年举办的“中华情・激情南昌”大型演唱会,即是借助艺术的载体,向世人传递了江西人合作经济的诚信精神。演唱会是由江西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联合主办,是“二四海峡两岸台商投资论坛”系列活动之一。演唱会邀请了的明星来到洪城,还表演了具有浓郁江西特色的傩舞及赣南采茶剧等节目。演唱会的阵容非常庞大,是南昌举办的第一场具有国际品格的大型歌会。借助艺术表演,江西人向来自海内外的客商展示了江西的艺术特色,也向经济友人表达了江西人诚信合作的精神。

3 以自强为核心的个人品格修养

自强不息的精神,是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美德。最早谈到这股精神的是我国周代典籍《易经》,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礼记》中也讲到:“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以自强不息的精神历经磨难、艰苦奋斗,创造了伟大的东方文明,矢志不渝、刻苦勤奋、拼搏向上、自立自强的精神品质,一直是中国人重视和弘扬的。

江西的文化创意产业中运用的民族元素,正体现了这种品格。如南昌世界军事文化博览园,就是彰显了井冈山精神,弘扬了自强品质。博览园内通过展示中国军事体育、军事历史、军事英雄等军事文化,让人们感受到中国军人自强不息的品格。在展示方式上,博览园突破了传统的观摩方式,引入了军事与影视、军事与娱乐、军事与科普等军事与文化的结合方式,让人们在娱乐、体验中,主动地感受到中国军人坚毅的品格,感受到中国军人自强的品性。

4 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美学精神

所谓以人为本,是指以人为考虑一切问题的根本,肯定天地人之间,人为中心,肯定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地位,强调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地位。它是一种价值取向,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人本主义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也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江西文化创意产业在发展中,也体现了这种精神。如景德镇在陶瓷制作中就考虑了以人为本的精神,在法兰瓷的制作上,采取了在西方新艺术的流畅线条下,熔铸东方典雅的人文气质的新方法,并将大自然的花草鸟兽,艺术地构建于瓷艺中,充分发挥了人的创意智慧,从而在第二届中国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上,获得了文化创意奖。又如博览会上的“哈哈尼”创意陶瓷展区,以简单的参与性,快乐的创造性,成为博览会最具人性的地方,让人们在这里赏心悦目,想象着、创造着,充分调动了制作者的创意力量。

综上,江西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需充分发挥本省的文化资源,借助科技对民族元素资源进行再提升,创造出更多经济财富。而且,民族元素在江西文化创意产业运用过程中,也体现出了一系列美学特质,这将进一步体现文化创意的丰富内涵。

注:本文系江西省社科规划学科共建项目(09WX234),

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

参考文献:

[1] 厉无畏:《文化创意的产业化与产业创新》,《同济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

[2] 施炎平:《从文化资源到文化资本――传统文化的价值重建与再创》,《探索与争鸣》,2007年第6期。

作者简介:

第7篇:红色文化资源研究范文

关键词:红色旅游 革命老区 开发管理

中图分类号:F5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3-0076-01

红色旅游主要是以我党领导民众从革命与内战阶段成就光辉业绩所产生的纪念地、标志物为媒介,以其所承载革命历史、革命功绩与革命品格为涵义,组织招待游客搞好追思教学、观摩游玩主题性旅游活动。红色旅游是一种主题性旅游活动,把自然景观和自然风光、抗日救亡传统德育和促进旅游行业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游客在欣赏景色的同时,也增长了历史常识。

一、红色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红色旅游景点坐落于抗日救亡老根据地,经济根底较为匮乏,交通设施不健全,造成红色旅游发展受到制约,部分旅游区道路不畅、通信设施滞后、能源供应不足、有关的设施亦不完善和处在较低层次。近几年来,信阳红色旅游呈现良好发展情势,而制约其向更高层次发展的“瓶颈”便是交通设施滞后。

(二)资源整合力度不够

经济发展滞后、交通设施不健全使红色旅游景区面临公用设施落后、交通与通信困难、业务层级低等方面难题,严重阻碍了其进一步发展,再加上缺少充足配套经费,使规划旅游景区、拓宽市场方面的工作亦无法顺利展开。红色旅游从各类庆典、爱国主义教学活动的促进下急速步入,但是更为凸显出其综合配套业务领域的缺陷,红色旅游建设受到不利影响。

(三)资源开发单一

从红色旅游资源研发领域来说,现阶段大部分均没能对红色文化涵义作深刻发掘,特别是没能和本地特有文化相整合,地域文化及历史文化传承方面主题没能充分展示出来。主题性过弱,单一主旨,并且形式上主要以静态、柱面陈列展会居多,如各类故居,开发方式与工具均落后,不易为游客留下深刻印象,不能和当代审美观相符,和旅游行业实际需求间存有极大差距。

F阶段,红色旅游旅游区多是选用静态呈模式,如实物陈列、橱窗展现,方式较为死板,无法引起游客好奇心,不能激发共鸣与互动,亦制约了游客参加程度。红色旅游的着眼点依然是到旅游中,尽管其具有抗日救亡历史人文层面涵义,不过除必须为“黄色”那个特点予以注重之外,消遣性、竞技性及旅游方式应具有共有特点亦必须重视,必须提升红色旅游的可玩性,适应旅游者参与性要求,这样红色旅游方可完成持续发展的目的。

(四)服务质量不高

部分红色旅游旅游区导游介绍品质低,而且只游不导,无法遵从国家及旅游企业相关准则,对抗日救亡观念与英烈们的事迹更是了解不深、领会不深,造成红色旅游旅游区难以吸引年青观光客。部分景区管理跟不上,景区环境、秩序较为混乱,不规范的小吃摊点、摄影摊及乞讨、算命者在部分景区比比皆是。

二、红色旅游开发策略

(一)重视区域合作,加强协调开发

因区域间及区域外部在资源、市场、品牌、数据、基础设施、生态及领域有着相互依赖性,因而,区域旅游研发须强化协作。针对红色旅游分布的结晶性、方位的偏僻性及交通设施相对落后的特征,红色旅游区域间合作开发极为关键。作为伏牛山红色旅游品牌关键性组成部分与分支,信阳在发展红色旅游过程中,必须注重强化经贸合作,取集约化、区域化运营发展方式,让本身竞争性不断提升,得到更佳经济与环境效益。

(二)整合旅游资源,提升旅游品位

从资源赋存状况看,景区不但有丰厚红色旅游资源,并且有诸多自然景观,具有极好的旅游发展前景。自然人文景观大都和黄色民俗文化相互辉映,相辅相成,具备极大旅游发展优越性。

研发过程中,必须凸显“红色”主线,借此于行业中形成号召力,更要充分发挥“绿色”这一自然生态优势,整合各类旅游资源,使其能互相促进、互相补充,综合发展红色旅游、山乡休闲旅游及特色农牧业旅游,促进旅游行业总体发展,实现经济与环境效益。

(三)塑造主题形象,挖掘文化内涵

随着旅游业竞争的日渐白热化,品牌化竞争成为现代旅游营销者的利器。所以必须发掘红色旅游资源人文涵义,将红色旅游与历史人文资源整合在一起。同时,历史文化亦是关键性红色旅游资源。民俗民风也在不断丰富红色旅游内容,增加红色旅游吸引力。

参考文献:

[1]王敬.红色资源再开发与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性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4(1).

[2]李承霞.运用红色资源开展党性党风党纪教育[J].中外企业家,2013(34).

[3]毕于建,杨金莲.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开展高校《纲要》课实践教学的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3(19).

第8篇:红色文化资源研究范文

关键词:小城镇建设;“四态合一”;规划体系;总体规划;城前镇

引言

我国现有的小城镇绝大多数都是历史上自发形成的,由于缺乏科学规划和管理,小城镇存在数量较多、规模较小、分布不均衡、发展水平大多较低、功能不够完善和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此外,资金不足、人才奇缺、土地浪费、环境污染、体制不合理和管理不完善等都严重地阻碍着小城镇的健康发展。在新型城镇化的要求下,小城镇建设要改变以往自然经济条件下农村地区的聚落方式,重构和优化城乡空间聚落形态,承载人口生存和产业的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解决民生难题,更广泛地吸纳农民就地就业、居住,加强生态建设和特色发展建设成为为农村特色产业服务的特色镇,提升小城镇发展品质,实现小城镇的全面发展。

1.小城镇建设困境

1.1 缺乏完整的规划理论体系及规划思路,致使小城镇形态“千城一面”

多数小城镇建设盲目地照搬大城市建设经验,造成小城镇在产业结构、空间布局和建筑风格设计上相互雷同,缺乏自身特色。另外,一些小城镇在编制总体规划后,没有根据实际建设水平进行必要的修编,削弱了规划对城市建设的指导效力。

1.2 过渡追求经济效益,对社会、生态的考虑不够,发展动力不足

一些小城镇为追求经济效益和发展速度,采用粗放式的建设方式,忽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忽视环境保护设施及基础设施的同步建设。小城镇都是由自身传统产业发展起来的,而目前大多数地区的小城镇建设为了追求短期经济效益,引进与当地生态承载力不匹配的工业,发展后劲不足,同时使得地方特色生态、传统产业遭受大面积的破坏和冲击,甚至毁灭,小城镇难言可持续发展。

1.3 城镇建设追求“高大上”,丧失文化个性,城市空间单调乏味

我国的小城镇形态各异,各有珍贵的文化底蕴、生态宝藏和传承产业,是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宝贵财富,然而在现实建设中,小城镇的文化通常被摒弃或者忽视。一些地区的小城镇建设追求“高大上”,即广场求大、街道求宽、建筑求高和风格求洋,传统空间肌理被破坏得“体无完肤”,文化底蕴失,丧失了个性的城镇形态与生活精神,丧失了形成城镇独特个性优势的机会,使小城镇发展在新型城镇化浪潮中缺乏竞争力。

2. “四态合一”的小城镇建设思路

2.1 文化塑魂

文化是小城镇最具特色的资源,是城镇的灵魂,只有充分挖掘小城镇的特色文化,将文化贯穿于小城镇的产业发展、城市建设的各项工作中,才能使小城镇独具发展特色和动力。在产业发展中,应提炼城镇特色文化要素,发展文化产业,如传统手工业及文化旅游产业,围绕这些特色产业整合镇村体系,推动城镇产业转型,获取长久发展动力;在城市建设中,应注重文化“形”和“意”的塑造,重塑文化建筑和营造参与性的文化活动,填补小城镇的精神内容。

2.2 产业兴镇

小城镇的产业发展必须从其传统产业入手,寻求升级转型之道。从目前小城镇的发展经验看,围绕小城镇文化和传统手工业开展的新型旅游业开发是小城镇实现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因此,在深入挖掘小城镇特色文化和传统手工业的基础上,应进行旅游专项规划和产业规划,解决“业态”问题,并围绕旅游产业布局配套基础设施,带动城市相关服务产业的发展,为小城镇发展注入长久动力。

2.3 生态维育

小城镇一般具有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在建设中要注重保护这些宝贵的生态资源,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保护好山水、田园,通过植树造林、节能降耗、治理污染和发展循环经济,走资源型地区绿色发展、清洁发展及节约发展的道路,让优美环境成为小城镇的生态屏障和生态涵养基质。具体而言,在小城镇规划建设中,通过划分生态保护区、生态控制线,对土地进行空间管制,实现生态优先;在城区,通过构建完善的绿地系统,把河流、田园等自然景观要素引入城镇,合理布局各类绿地,保护生物物种的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并与城镇建设统一考虑,促进城镇整体生态环境的保护、协调和发展。

2.4 形态升华

形态是小城镇所有物质实体的组合,是体现文态和业态的载体。在小城镇的形态塑造中,通过明确小城镇文化、生态资源和业态发展特色,准确定位小城镇风格,按照现代与传统相结合、基本风格统一又丰富多变的思路,编制详细的城市设计,保护城镇的传统空间肌理,优化用地功能布局和路网布局,通过对景观、建筑风貌和地标节点等进行规划建设,升华小城镇特色。

3.基于“四态合一”的城前镇规划实践

3.1 规划背景

城前镇位于邹城东部门户,地处三市(济宁市、枣庄市、临沂市)五区(县)(邹城、平邑、泗水、山亭、滕州)八镇(临涧镇、白彦镇、丰阳镇、泗张镇、田黄镇、张庄镇、店子镇、圣水峪乡)交界处。城前镇与济宁、泰安、临沂、枣庄四地市等距90公里,和相临的平邑、山亭、滕州、邹城、曲阜、泗水6个县市等距40公里。境内有枣徐(枣园―徐州)公路、平滕(平邑―滕州)公路、岚济(岚山头―济宁)公路三条省道纵横贯穿全境,并于镇区交汇,有“六路通衢”之称。省道S244向北连接日东高速,邹城北外环线在城前镇域北部穿过,加强了与邹城的联系。

3.2 规划思路

根据“四态合一”的理念,提炼城前镇蓝陵文化及万亩桃园、生态林场等生态要素,通过整合和创新,融入规划的各个层次。通过总体定位与功能研究,解决位于三市交界处的城镇业态问题,其次,重视生态本底和对生态的保护与利用,合理布局产业、相关配套服务设施、公共基础设施,优化城镇体系;再次,在总体规划的法定指导下,解决文化传承和城镇形态的问题,即文态和形态;规划将城前镇建设成三市交界区域中心城市(镇)、蓝陵故城、商贸重镇、生态慢城。

3.3 规划内容

(1)业态:空间多元、完善旅游

规划形成“一心、两轴、四板块、多基地”的产业空间布局体系。“一心”为城前镇区是镇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区,重点发展商贸服务业和以纺织服装、农产品加工为主的轻工业;“两轴”为沿枣徐公路发展轴、沿岚济公路发展轴;“四板块”为镇区综合产业发展板块、红色文化与林果种植板块、观光农业与休闲旅游板块、特色农业与生态旅游板块;“多基地”为以十八趟林场风景区、红色文化旅游区、石门山―越峰山风景区为主的休闲旅游度假基地和以大樱桃、西红柿、板栗、大枣、油桃、金银花为主的农产品种植基地。

同时,规划进一步完善旅游业建设,构建多元化的旅游产品体系。通过建设红色文化风景区、梨坑林场风景区、十八趟林场风景区、雨山风景区、蓝陵桃园风景区、石门山―越峰山风景区、洼陡风景区,将城前镇打造成为邹东旅游中心城镇。结合各风景区开发生态文化、观光体验、度假休闲等旅游产品。

(2)生态:生态优先、宜业宜居

规划将镇域生态系统划分为:斑块、廊道和基质。形成“斑块镶嵌、廊道相连、基质铺垫”的生态安全格局。

① 重点保护两类生态斑块

五处山体林地生态斑块:分别为梨坑林场生态斑块、十八趟林场生态斑块、雨山生态斑块、凤凰山――笔架山生态斑块、石门山――越峰山生态斑块。

三处水源地保护斑块:分别为圈里水库保护斑块、康王水库保护斑块、洼陡水库保护斑块。

② 重点打造两类生态廊道

沿河道生态廊道:规划沿戈河、柳峪河、刘庄河、沂河及其支流打造河道生态廊道。注重保持河流水体的自然特性,保护湿地资源及野生动物资源,镇域区段尽量避免建设开发,镇驻地区段强化生态保护与城镇建设之间的有机协调。

沿道路生态廊道:规划沿枣徐公路(S244)、平滕公路(S241)、岚济公路(S342)、南环路和北环路打造沿道路生态廊道。注重防护生态林及景观生态林的建设。

③ 重点建设两类生态功能分区

山地丘陵生态保育区:规划镇域内梨坑林场、十八趟林场、雨山、凤凰山、笔架山、石门山、越峰山等山体林地为山地丘陵生态保育区。在保护基本农田的基础上,以生态公益林、经济林建设为第一要务,结合水土流失的小流域治理,植树造林,避免滥采滥伐,积极培育镇域山林生态基质。

规划将镇域生态绿道划分为:区域综合绿道、山林休闲绿道、文化休闲绿道和滨水休闲绿道。

(3)形态:功能提升、特色强化

规划在城市形态的塑造上,注重功能的提升,延续特色田园风貌,通过优化镇村体系和镇区空间结构,整治城市风貌,强化特色、优美的镇区空间营造。规划镇区形成“两轴三带、一心四区”的城镇空间结构。

规划以生态、水体、文化为主线,系统的发掘和整理城镇特色要素,利用自然的水体景观、生态绿带,组织与之相适应的滨水景观、绿化景观,构筑和谐共生的用地布局。此外,深入挖掘地方历史文化要素,与滨水景观、绿化景观相结合,塑造特色鲜明的城镇形象。自然资源与历史文化相结合,共同创造以“绿、水、文、城”为特色的“水城相依、绿水环绕、底蕴深厚”的城郊型生态慢城,重点做好“显水、透绿”的文章。形成“两轴三廊、三心五区多点” 的景观系统结构。打造由古至新、文化、现代、生态共融的沿越峰山路景观轴线、沿城泰路的公共建筑展示轴线、沿河道景观绿廊;形成工业景观风貌区、商贸市场景观风貌区、城镇综合服务景观风貌区、新城旅游服务景观风貌区、居住景观风貌区。

(4)文态:文化传承、城镇塑魂

城镇在产业选择上充分挖掘城前镇本土文化、农耕文化、红色文化和生态文化,进行优势产业组合,并配套富有地方文化底蕴的居住建筑和仿古商业街区。融入农耕文化,沿枣徐公路形成蓝陵桃园、梨坑林场、林果种植等自然观光带,在镇域北部结合抗战纪念碑及遗址规划红色文化风景区,形成多元的文化集群。

4.结语

在新型城镇化的要求下,不光是大城市、城市群的建设需注重生态、文化、社会三者的协调和统一,实现经济发展的转型升级,小城镇建设更应该如此。小城镇的建设应摒弃求大求洋、追求短期经济效益、不切实际和照搬其他城市经验的风气,从完善规划体系入手,充分挖掘和研究本地文化、生态特色,编制相应的规划,以规划指导城市产业的建设、形态的打造,实现生态、文态、业态和形态的融合,突出特色,提升品质,实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山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邹城市城前镇总体规划(2014―2030)[Z].2014

[2] 陈可石,李静雅,朱胤琳.文化景观视角下“四态合一”的古镇复兴方法与路径―以黔东南下司古镇概念性城市设计为例 [J].规划师,2014(5):48-53.

[3] 张毅.“四态合一”理念指导下的成眉新兴产业战略功能区( 新津部分)城市设计[J].规划师,2013(7)

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9篇:红色文化资源研究范文

引言

贵州,是一片红色热土,足迹遍及68个县(市、区),留下了绚丽多彩的红色旅游资源,红色遗存和革命遗址数不胜数,精神和精神彪炳千秋、永放光芒。早在2000年,贵州就将红色旅游作为旅游产业发展的重点之一。为此,还专门编制了《贵州省红色旅游规划》。据统计,2005~2014年,贵州全省接待红色旅游游客共计9492万人次,年均增长20%以上,红色旅游收入共计达到665.86亿元。近十年来,贵州红色旅游发展呈现“井喷”态势,为贵州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然而,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贵州红色旅游在发展中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许多问题,如红色旅游资源缺乏有效整合,红色文化内涵挖掘缺少创新,红色旅游开发层次不够等等,这势必会阻碍其可持续发展。因此,本文进行了初步探讨与分析。

一、贵州红色旅游旅发展动力系统分析

系统一词,来源于古希腊语,即“部分构成整体”。系统论是研究系统的模式、原则和规律,并对其功能进行数学描述的一门学科。系统方法,就是从整体性观点、动态观点、联系观点、结构观点、调控性观点出发,求得整体最佳功能的科学方法。

笔者认为,贵州红色旅游旅发展动力系统是指在红色旅游发展整个过程中,推动其可持续发展的包含各种内部活动和外部活动的所有系统总和。基于此,笔者构建了贵州红色旅游旅发展动力系统模型图,如图2所示。

由图可知,贵州红色旅游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诸多要素配置、资源整合、关系协调等。由内生系统、引发系统、中介系统和支撑系统等四大系统所构成的互动型动力系统处于长期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中。正是由于这四者之间相互配合、相互促进,才为贵州红色旅游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提供了永恒动力。综上所述,只有科学理顺它们之间的关系,合理优化结构,创新运行机制,提高发展效能,才能保证贵州红色旅游开发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二、对促进贵州红色旅游动力系统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一)规划调控

旅游规划是指导贵州红色旅游科学、合理、有序发展的关键,也是一定程度上避免区域恶性竞争的有效手段。对已经纳入《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以及《2011~2015年贵州省红色旅游发展实施方案》的5个4A级红色旅游经典景区、3个3A级红色旅游经典景区、6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和50多个红色旅游重要景区(点),应积极主动做好统一规划、总体布局、分级开发。对其他暂时尚未纳入其中的也要精心准备,统筹规划,与上述规划进行无缝衔接。另外,在具体规划中,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对于红色旅游意义重大、特色鲜明的地区,要坚持全面、系统、重点规划建设,而对于意义一般、优势不突出的,可以适当地进行维护管理。全力打造全域红色旅游,进行红色旅游供给侧改革,构建“区域协作、部门联动、产业融合”的大旅游格局。

(二)资源调控

在充分依托自身资源优势条件下,深入挖掘产品内涵,全面提升文化品位,打破体制机制束缚,转变发展观念,将贵州红色旅游的“一核、六线、多点”的整体布局进行综合调控,形成“点”“线”“面”彼此之间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良性互动发展态势。首先,就“点”而言,重点进行差异化开发与特色打造,着力开发一批红色旅游精品工程,不断推介贵州红色旅游“历史转折”品牌形象。其次,从“线”上讲,要做好贵州红色旅游的联合、联动、联袂开发。一是要根据贵州革命历史发展历程,抓住重大历史事件契机,创新红色旅游节庆活动,开发红色旅游精品线路,构建贵州红色旅游圈。二是要形成一批综合性、多样性、复合型的特色旅游精品,实现“红”“绿”相映、“红”“绿”一体、以“红”带“绿”、以“红”促“彩”的生动活泼局面。最后,“面”的开发要坚持实施“旅游+、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双创双加战略等,提高贵州红色旅游的整体质量和辐射效益。

(三)合作调控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