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实践循证医学的基本条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医学伦理;医学模拟教育;应用
中图分类号:R-052
医学伦理学是运用伦理学的理论、方法研究医学领域中的道德问题的一门学问。是运用一般伦理学的原理在医疗实践中的具体运用。医学伦理以生命为中心,以道德为重心,反应社会对医学的要求,患者至上,生命至上。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医学伦理已经发展成以医患关系为核心的社会性事业。
一 我国医学教育的现状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我国的医学教育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朝着整体化和综合化的方向发展。但是医学问题依然问题重重。主要表现在:
1.1 实践和伦理道德要求的矛盾
实践出真知,医学强调实践。一个真正的医生,需要亲自处理无数的病例才能成长起来。但是以病人为实践对象的教学方式,明显的违反了伦理道德的要求。以病人为实践对象,虽然对于学生来说,有助于为学习和今后的工作累积经验,但是病人本身身处病痛的折磨之中,在被“实践”的时候,往往因为需要而被反复检查,这给病人带来极大的不便和痛苦。
1.2 临床教育中出现的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的医学教育重视医生的专业知识教育,而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训练脱节。但是医生的职业要求强调实际操作,再加上我国目前还没有形成统一的临床综合技能实践的方法和途径,很多学校不能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机会,临床医生是为了让病人能够早日远离病痛折磨,康复出院。但在学生临床实践中,如果要配合教学任务,用真实的病患作为考核学生的办法,常常得不到患者的同意,临床教育资源短缺。
二 医学伦理教学的要求和途径
2.1 医学伦理教育的要求
医学的研究对象和服务对象都是人类,这就要做到重视病人的要求。无论是否有益于患者的健康,医生只有告知患者治疗方案的权利,没有替患者做出选择的权利。患者有权替自己做主,选择治疗方案,无论他做出的选择正确与否,医生只有规劝的权利,没有更改的权利。患者的个人权利得到了极大的尊重和体现。不论何时,道德都是判断一个人是否高尚的唯一标准。医生的职业性质特殊,对道德的要求也比其他行业要严格。随着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的价值取向逐渐多元化,有些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意识缺失,利用病患的痛苦大发横财。收取红包,乱开药方,功利主义抬头,对待病患态度冷漠,加剧了医患之间的矛盾。所以医学伦理教育也要求医生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面对病人,医生要态度和蔼。仔细询问患者的身体情况,认真倾听患者的问题,面对患者的疑问,要进行详细的解答。对于态度不好的病患,也应给予理解。良好的沟通能力,是医生赢得病患尊重和信任,改善医患关系的基本条件。
2.2 医学伦理教育的途径
加强医学伦理的系统教育,重视人文素质的养成。学校教育对一个人的影响巨大。学校应该重视对学生道德的教育和医学伦理的教育。对于在职的医生,医学的伦理教育应该结合医院工作的实际情况,从人文精神和法律出发,结合身边的实例,向医生灌输医学伦理的教育,提高医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树立医生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工作精神。随着社会的进步,医学开始逐渐强调对人的尊重。现在的医学不仅是一门自然科学,还是一门社会科学。医患关系的和谐,离不开医务人员的人文素质。通过对医务人员人文素质的提高,营造良好的医患关系和良好的治疗氛围。尊重病患,关爱病患。
三 医学伦理在医学模拟教育中的应用
医学模拟教育是利用模拟技术模拟病人和临床情景,是模拟教学在医药学或临床医学的应用扩展。医学模拟教育是将医学伦理贯穿以医学教育中的体现。
3.1 增加学生和患者之间的接触,养成关心患者的良好习惯
医学模拟教育可以增加学生和患者之间的接触,让学生积累和患者接触的经验,加强学生和病患之间沟通的能力,学会处理医患关系。医患关系现在已将成为医疗问题中的而一个大问题,医患之间进行良好的沟通,已经成为迫不及待的事情。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已经成为医生不必可少的条件之一。可以通过强化临床模拟,增加临床实践的机会,培养学生和医患沟通的能力,掌握和病患交流的技巧,把医学伦理学的知识很好的应用在实践当中,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关心病人、爱护病人的习惯,培养良好的医德。
3.2 医学模拟教育可以避免医学伦理问题,促进医患关系
医生的职业比较敏感。在治疗过程中可能会涉及到患者的隐私。比如妇科或者泌尿科,由于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暴露患者的隐私部位,患者不可避免的会出现敏感和羞耻,自尊心过分强烈,稍有不慎,医护人员就会发生隐私纠纷。在医学模拟教育中,可以培养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和医学道德观,也可养成保护患者隐私的习惯。在模拟教育中,学生可以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团队协作精神。对疾病有了更加深刻、更加形象的了解,培养学生对伦理问题的认知和处理能力,促进了医患关系。
通过医学模拟教育和医学伦理学的相结合,加快了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理解过程,有利于减少医患之间的矛盾,符合医学教育中人文素质和科学教育紧密结合的思想,有利于临床医生的专业培养,有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医学教育发展的必然途径。
【参考文献】
[1] 郭政,程牛亮,王斌全.以临床教学模拟医院为平台,实施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09,(9):625—629.
[2] 黄成华.创新性教学在医学伦理学课程中的应用[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448—450.
【关键词】 卒中 卒中单元 中药方剂 针灸推拿 中西医结合 康复
卒中单元是指住院卒中病人医疗管理模式、提高疗效的系统,为卒中病人提供药物治疗、肢体康复、语言训练、心理康复和健康教育[1]。卒中单元作为一种脑血管疾病的特殊的管理模式已走过了五十多年的历史,随着循证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近年来对卒中单元的认识也随之提高。在循证医学的荟萃分析评价中发现,目前所有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中,最为有效的方法是卒中单元(OR值为0.71) ,其次是溶栓(OR 值为0. 83) 、抗血小板(OR 值为0. 95) 和抗凝(OR值为0.99)[1]。卒中单元中不加重病人的经济负担,随机实验研究和大宗临床分析表明[2~4]与普通病房相比,卒中单元治疗的病人的近期和远期的病死率降低,住院时间缩短,病人出院回家的比例提高,卒中单元的治疗效果要优于普通病房,经济效益也要高于普通病房,它与重症监护病房( ICU) 相比,住院时间虽无统计学差异,但经济花费和预后方面卒中单元明显优于ICU。
1 建立中国特色卒中单元的必要性
卒中单元是卒中医疗的最有效方式,而建立卒中单元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因此各个国家的卒中指南都强调了急性期病人应该收入卒中单元。相比之下,各国卒中单元的发展也不平衡。欧洲应用卒中单元的时间较长,经验也丰富,有的国家50%以上的病人收入了卒中单元。美国越来越强调卒中单元的重要性,目前有18%的病人收入卒中单元。我国尽管起步较晚,但势头强劲,估计未来几年将是我国卒中单元发展关键的几年。西方国家卒中单元的基本模式见图1[5]。中国卒中单元不能照搬外国模式,要根据实际情况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卒中单元,基本模式见图2[6]。
2 中医特色卒中单元的建立
2.1 卒中单元的建立应该满足以下基本条件[7~9]①较大的医疗环境和条件;②选择合适的模式:大型综合医院应该选择综合卒中单元,基层医院和康复中心选用康复卒中单元,而急救中心可以选择急救卒中单元,一般不选择移动卒中单元;③合理的病房结构:病房应能满足治疗、康复、健康教育、监护等多项功能;④组建卒中小组:小组成员应包括神经科医生,经过卒中培训的专业护士,物理治疗,作业治疗师,心理师,语言治疗师和社会工作者,这些小组成员应该是有机的结合,在统一领导下工作( 建立中风绿色通道就是检验小组成员有机结合的例子:院前急救室、急诊室、神经内科、神经外科、CT室、检验科等均应实行24 h值班制,接到呼救电话后,院前急救人员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患者平稳地转移到急诊室,神经内科医生应该全天在急诊室值班,负责患者的接诊、检查、抢救、转送病房等工作。根据CT 结果和患者情况,必要时请神经外科会诊。CT室工作人员要在限定时间内完成检查。遇有溶栓指征者要快速转入病房,根据溶栓方案立即溶栓。中风绿色通道关系到多个科室,各有关科室的医务人员要密切协作,发挥团队精神,使绿色通道保持通畅无阻);⑤制定标准文件:中医卒中单元的建立需要制订自己的指南,参照国家和地区指南,同时结合单位的情况具体制定,规范治疗,统一辨证分型,以及基本方剂的加减应用,在辨证的基础上多中心、多样本的观察某方的临床疗效,为循证医学提供依据;⑥标准工作时间表:不同于普通的病房,卒中单元的医疗活动中强调多学科小组会议以及病人的健康教育,这些活动具有固定的时间和固定的方式。
图1 西方国家卒中单元基本模式(略)
图2 中医脑卒中单元实施流程图(略)
2.2 中医药在卒中单元中的作用中医学是我国优秀的文化历史遗产,在卒中治疗中表现出确切的疗效。因此,建立中国卒中单元应充分发挥中医优势。中医学强调整体治疗思想,治疗卒中时集治疗、护理和康复于一体,采用内治、外治、针灸、推拿、情志疗法和饮食疗法等多措施结合的治疗方法,从而达到提高疗效的目的。
2.2.1 坚持中医为主,发挥各中医特色疗法
中药方剂 :在脑卒中的并发症预防、治疗方面应充分发挥中医中药的独特优势,如陈隐漪[10]在治疗脑卒中后昏迷病人的促醒, 上消化道出血、肾功能损害、呃逆、抑郁症、肩手综合征、尿潴留、便秘、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肢的感觉异常(麻木、疼痛) 、血管性痴呆等方面的治疗均能取得比较令人满意的疗效, 而且相当一部分的疗效是常规西医手段所无法比拟的。
近年来,中药剂型改革有了较大的发展,静脉注射用中药制剂不断涌现,昏迷、发热患者可选用清开灵、醒脑静注射液,血压低者可选用参附注射液和参麦注射液,阴虚血瘀者可选用脉络宁注射液,血瘀者可选用血塞通、丹参、川芎嗪、红花注射液等。
黄燕等[6]人整理和总结刘茂才教授的“脑为元神之府”“以脑代心”的学术思想和对中医脑病多年的临床经验,对脑卒中坚持辨证施治的原则,采用综合救治措施:重视气血失调,痰瘀为患;在采用辨证施治综合治疗措施的同时,强调早期的活血化淤,痰淤同治,通腑醒神治则,和急性期后重视益气活血与肝肾同治的原则,收到较好的临床疗效。并且在总结历代有关脑卒中治疗方面的文献基础上,结合临床经验,研制了专科制剂十余种,如益气活血通脉涤痰的脑脉1号、清肝熄风破瘀涤痰的脑脉2号、益气血补肝肾的复方北芪口服液,通腑泻热豁痰开窍的通腑醒神胶囊及防治脑卒中后并发癫痫的益脑安胶囊等。
李英[11]在临床选取中风急性期患者100例, 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对照组为西药常规治疗(降纤酶及晴尔)加肢体康复、语言训练、心理康复和健康教育,治疗组为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配合中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药物组成:半夏、白术、天麻、香附、胆星、茯苓、丹参等。结果表明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治愈率、好转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赵建国等[12]为预防医院感染,病人入院后服用板青汤剂调整卒中病人的免疫系统,效果比抗生素要好。
针灸推拿:针灸和推拿是中医治疗脑卒中的两大特色,尤其是针灸疗法,在治疗中风病中占有重要地位。针灸主要通过刺激某些穴位达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的作用。近如石学敏院士以针灸为主的“石氏中风单元疗法”已在国内推广应用。针灸又有头针、耳针、电针等多种针法,可根据病情灵活选用。赵建国等[12]针刺治疗假球麻痹取得西药不能取得的效果。中老年气阴两虚便秘者,予益气养阴配合针灸治疗效果明显。
2.2.2 中医与西医结合治疗脑卒中,中医与西医均各有所长。在卒中急性期尤其是重症患者,应以西医为主、中医为辅。脑梗死不超过3 h者可静脉或动脉溶栓。大量脑出血可行开颅血肿清除术或微创血肿碎吸术,血肿破入脑室或原发性脑室出血以及小脑出血或梗死压迫第四脑室及导水管引起脑积水者可行脑室外引流术及脑脊液置换术。大面积脑梗塞可行去骨瓣减压术。以上手术均需神经外科大力协助。昏迷及呼吸困难的患者应适时作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昏迷者应加强监护,尤其是有颅内压增高、肺部感染、消化道出血者,应酌情采取降颅压、抗感染及止血措施,以挽救其生命。王法德等[13]人用中药灌服安宫牛黄丸或静脉滴注清开灵、醒脑静注射液,并配合针灸以醒神开窍。
陈隐漪[10]所在医院脑血管病防治康复中心自1994 年成立以来, 运用了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模式, 集中西医结合抢救、治疗、神经康复、针灸、推拿为一体, 治疗了六千余例脑卒中病人, 取得了显著的临床疗效,赢得了病人和家属的称赞。从近十年的临床实践中, 他们认为这种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模式, 其临床疗效明显好于单纯西医传统的神经内科病房治疗方法, 而且在某些方面其疗效亦优于单纯西医的卒中单元。在急性脑卒中的死亡率、致残率、感染发生率、生活能力的恢复、住院时间、降低医药费等方面都具有显著的优越性。在脑卒中的二级预防中, 同样可以发挥中医药的优势,根据具体病人制定符合其病机特点的中成药, 通过活血化瘀、益气扶正、补肾养阴、化痰通腑等治法, 使病人达到阴平阳秘,脏腑功能协调的目的, 减少脑卒中病人的再发, 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这种模式的推广对广大患者及其家庭乃至社会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2.2.3 内治与外治结合脑卒中患者常并发肩手综合征,表现肩、肘、腕、指肿胀或疼痛,有的活动过度而致膝关节疼痛、肿胀、不敢屈伸,严重妨碍了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这时配合外治法常能提高疗效。外治法有多种,如中药擦剂、洗浴、熏蒸、泡足等,可适当选用。
2.2.4 康复治疗脑卒中的康复是新世纪神经病学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也是卒中单元重要的组成部分。过去康复治疗是从恢复期开始,收效不大,因此出现了“康复无效”论。现在的观点趋向于生命体征稳定后即可开始肢体运动功能的康复治疗。康复效果取决于治疗开始的时间,开始越早效果越好。因此要加强现代康复的理念,患者在应用药物治疗的同时即开始康复治疗。康复医师应与临床医师一同查房,共同为患者制订药物和早期运动训练为一体的治疗方案,使康复治疗不仅贯彻于住院的始终,而且出院后也要予以康复指导,只有这样才能降低患者的致残率,提高生活质量。同时还要重视中医心理康复,七情是致病的重要因素,百病由气而生,中医自古重视养生怡性,陶冶情操,心理治疗得天独厚,在借鉴西方医学的某些理论基础上,密切结合中医的辨治思维,根据东方人的特点进行有中医特色的心理治疗。对于卒中患者出现的语言障碍需要专业的语言训练师帮助其恢复语言功能。
2.2.5 预防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预防是关键。我们医护人员要利用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开展脑卒中防治知识的宣传,对各种危险因素要进行早期干预、长期干预,切实做好一级、二级预防。我们把预防中风病的有关知识,利用查房、赠阅小册子、举办健康教育讲座、报纸、电台、电视等多种形式向群众宣传。
3 建立中国特色卒中单元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已进入建立卒中单元模式的探索阶段,但尚有许多急待研究并解决的问题[14,15]。
我国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卫生状况迥异,卒中单元的管理模式在总体上亟需一定的标准来规范。
卒中单元要求有标准化的脑血管病的诊断和治疗指南,目前许多国家已建立了此类治疗指南,但并不完全适合我国患者。因此,制定以循证医学为基础的、科学的、切实可行的临床指南是首要任务。
卒中单元强调早期康复介入,目前我国医学教育中已加强了康复专业人才的培养,但多侧重于肢体康复,没有专门的语言训练师,而语言障碍是脑血管病十分常见的临床表现,也是影响生存质量的重要因素,因而加强语言训练的研究和语言训练的标准化是建立中国式卒中单元的重要任务。
现阶段对于卒中单元的研究,中西医优势互补的问题未得到足够重视。建立中国式的卒中单元,如何使中医特色在卒中单元中得到充分体现,如何使早期针刺与急症监护及康复融合,如何将早期针刺与现代康复落到实处等,还需要广大医务工作者在实践中摸索。
引入卒中单元是否会增加患者的总体费用,如何正确解决费用和疗效的矛盾等,也值得结合国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王拥军.卒中单元[J].现代康复,2001,5(2):16.
[2] Stroke Unit Triakist's Collaboration. Collaborative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randomized trails of organized inpatient (stroke unite) care after stroke[J].BJM,1997,314(7088):1151.
[3] Indredavik B,SL rdahL S A ,Bakke F , et al . Stroke unit treatment : Long term effects[J].Storke,1997,28(10):1861.
[4] Roning O M , Gudovg B. Storke units versus general medical wards Ⅱ:Neurological deficits and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Aquasi-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Storke,1998,29(3):586.
[5] Dennis M, Langhrne P. So stroke units save lives:where do we go from here[J].BMJ,1974,309:1273.
[6] 黄 燕,汤湘江,黄培新.关于建设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的探讨[J].中国临床康复杂志,2003,7(31):4283.
[7] Philips S J ,Eskes G,Gubitz GJ ,et al . Description and eval2 uation of an acute stroke unit[J]. CMAJ,2002,167:655.
[8] 马锐华,王拥军.卒中单元的研究进展[J].中华内科杂志,2002,41:779.
[9] 王拥军. 脑血管病的医疗模式正在转变之中[J].中华内科杂志,2002,41:721.
[10] 陈隐漪.如何发挥中医药在卒中单元中的作用初探[J].吉林中医药,2004,24(12):3.
[11] 李 英.中药在卒中单元中的临床应用探讨[J].中国临床医生,2005,33(5):39.
[12] 赵建国,张向宇.有中国特色卒中单元的建立[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3,18(10):633.
[13] 王法德,聂俊英,张爱梅,等.创建中国特色的卒中单元[J].中国中医急症,2005,14(9):880.
【关键词】中医护理模式;辨证施护;技能培训
随着整个自然科学的发展和人们健康观念的转变,中医护理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正在逐渐走向科学、规范,中医护理的特色和优势也愈来愈得到人们的推崇。为了更好地发挥其优势,造福于广大患者,笔者从临床中医护理实际情况出发,和同仁们探讨目前辨证护理的实用模式和工作体系。
1中医护理的优势和前景
1.1先进的卫生保健理念中医早在远古时代就提出“整体观念”“上工治未病”等先进理论,并逐渐形成动态、平衡的整体健康观,生物社会心理环境一体化的先进护理思想[1]。认为人是一个统一整体,构成整体的各部分在功能上相互协调,病理上互为影响。
1.2灵活、简便的方法优势辨证施护是中医护理的精华,临床上同病异护、异病同护、三因(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的护理方法以其更符合人性化的优势赢得国内外护理同行的赞叹。中医护理技术以其便捷、安全、有效、低价的优势,在社区护理、老年护理、临终关怀、家庭护理等领域发挥着其他医疗护理技术无法替代的作用。
1.3浓郁的文化背景中医学是中华民族认识生命,认识疾病和诊疗疾病的经验结晶,这些经验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有效地指导临床达数千年[2],是祖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三分治疗,七分护理”,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护理的价值早已被百姓广泛接受和认可,其独特的传承背景,浓厚的人文主义特色,深入民心,所以传统的中医护理无论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文化习俗上都有着扎实的群众基础。
1.4明确的发展目标《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052010年)》中指出“以提高中医护理技术,发挥中医护理特色和优势为主线,注重中医药技术在护理工作中的作用。要根据中医护理防重于治,注重养生的思想,发挥中医护理在老年病、慢性病防治和养生康复中的作用,突出中医整体观和辨证施护,加强中西医护理技术的有机结合,促进中医护理的可持续发展。”可见中医护理在当今现代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中,像其他专业一样既充满了机遇,也充满了挑战,作为我国护理界的骄傲——中医护理在世界范围内有着不可估量的发展前景。
2临床中医护理现状
2.1辨证施护流于形式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护理学科得到了飞跃发展,从功能制、责任制、到现代的整体护理模式,护理技术水平突飞猛进,但便捷、有效的传统中医护理在临床的应用并未得到迅速发展。罗坤华[3]调查显示中医院有60.2%的病区护理人员和护生未开展辨证施护,目前临床开展辨证施护率普遍偏低。即使在开展辨证施护时往往因证候复杂难辨、辨证结果与医生诊断证型不同时必须服从医生、护士辨不辨证结果都一样、护理措施中涉及中药使用等超出护士权力范围等问题而使辨证施护流于形式。中医护理病历的特色也大多停留在节气、舌苔、脉象、证型的记录上,很少有实质性的辨证施护内容和传统中医护理技术干预措施的实施记录。
2.2护理人员中医操作技能缺乏传统中医护理技术如推拿、按摩、中药雾化、中药足疗等在各种保健场所广为人们喜爱,但在临床的运用状况却不尽如人意。诚然其中有体制和经济因素的牵制,但护理人员的理念和中医操作技能水平也是一个重要原因。目前虽然全国各大中医院校设立了中医护理专业,为各级中医医院输送了一定的中医护理人才,可数量远远不能满足临床需要。中医医院大部分护士大多从西医院校毕业,一般基层中医院从中医院校毕业的只占3%~10%[4]。还有一部分中医院校毕业的护士由于临床很少进行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而使操作技能生疏,不能正确运用。
3创建实用型护理模式
3.1实用中医护理模式的构建背景中医护理的优势和前景是大家一致公认的,但如何有效促进辨证护理的开展,提高临床中医技术参与率和辨证施护质量,一直是困扰各级中医护理人员的难题。近年来有专家对中医护理模式的框架进行了科学的构想,对在新形势下怎样运用中医护理技术进行了开创性的思考,尚未形成规范的、操作性强的模式来指导临床中医护理工作。我院根据新形势下护理服务的要求及我国临床实际现状,以简明实用,可操作性强,适应现行医疗法规要求为原则,成立专门的科研小组,研究探索符合护理工作现状及现行法律法规要求,具有实用性的中医护理模式,促进中医护理系统化、现代化、科学化发展。
3.2临床护理人员的技能培训是实用中医护理模式的基本条件我院是国家三级甲等中医院,虽然前期举办了多期中医培训班,临床护理人员全部取得了中医培训结业证书,但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能较全面开展辨证施护的人员只占调查人数的10%,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病人的开展率不足30%。为此我院结合当前护理人员的实际情况,改变以往重理论轻技能的培训方式,从失眠、便秘等常见症状的简单中医护理操作技术入手,进行短期分期分批中医护理技术规范化强化集中培训,重点讲解拔罐、药浴、耳穴埋籽等的规范操作,反复练习,人人过关后鼓励各科室在临床开展实施,取得较好的效果。通过有效的培训与考核后,护理人员能正确熟练地运用中医传统护理方法,把简便易懂、疗效可靠的中医护理技术提供给患者,不仅突出了中医特色,也得到了病人的认可,中医护理技术的开展率达到70%以上。广泛的临床实践使护理人员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实践的基础上定期进行经验总结、理论学习,加深其对中医知识的理解、运用能力,明显提高了临床辨证施护的开展率和临床护理人员中医操作技能,不失为当前经济、有效的在职人员中医护理培训方法之一。
3.3实用中医护理模式的核心是辨证施护的实施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传统的“辨证施护”作为方法论欠全面,因为当今医疗护理服务要面对的是“人”而非“证”,如果直接用来进行中医护理实践,有收集资料不全、不到位的可能,因此需要对“辨证施护”进行创新性继承。针对如何使辨证施护和临床实际护理工作结合,更好地发挥中医优势,陈颖提出将国际通用的护理诊断与中医护理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把护理程序“中医化”,实施“四诊-辨证-施护-评价”的中医特色的护理程序[5],然而受多种因素影响临床难以开展。我院研究的实用中医护理模式从可操作性的角度出发,提出护理人员根据医生的辨证证型结果,再去搜集与护理相关资料,运用中医八纲辨证、病性辨证、病位辨证等方法进行辨证后,制订以中医独特的护理技术为主导的护理措施,用护理路径的形式及时有效地落实于病人,最后对护理效果进行科学评价的护理程序,给传统中医辨证施护的内容赋予现代内涵,并以临床实践为准绳不断修正、完善,建立一套完整的辨证施护工作体系,使新模式成为真正能指导临床实践的实用模式。
3.4实用中医护理模式的重点是辨证施护的管理思路纵观国内中医护理现状,尚未形成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的护理管理体系,质量管理上缺乏科学客观的衡量标准,中医医院现行护理管理标准基本是借鉴、引用西医院的管理,由于中西医理论体系不同,临床护理中常常出现医护之间思路不一致,步调不和谐,配合不默契的现象,不同程度制约了中医特色的发挥。实用中医护理模式的管理目标以实用、对专业有促进为基础,重点加大辨证施护覆盖率,通过路径这种质量效益型管理方式,加强每一个环节的控制,完善相关规章制度、质控标准,形成具有中医特色的管理模式。新模式的管理思路一方面立足于中医内涵建设与发展,运用多学科交叉知识、多途径的方法,开展中医的循证护理,制定出既符合中医护理学自身规律,又可让不同行业、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理解且认同的科学评价方法,对常见证型建立统一规范的客观量化指标,形成临床护理效果评价体系。另一方面加强质控管理,护理部每月通过护士长手册对各护理单元中医护理技术开展情况进行统计,将中医护理技术参与率纳入护理部质量检查考核内容,对影响中医护理技术开展的非护理因素进行协调,定期总结效果,向医院强化中医特色领导小组反馈信息。同时每3个月组织护理人员召开1次中医护理技术操作交流会,介绍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应用体会,探讨运用技巧,进一步提高辨证施护护理质量。
4小结
综上所述,我国护理现状虽然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但中医护理凭借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当今人类医疗保健“回归自然”的潮流中有着无法估量的前景。当务之急是认清新模式的先进性,在人文主义前提下,立足于发扬传统中医护理中经过长期实践检验被认为行之有效并广为人们接受的护理技术,创建集科学性、实用性于一体的中医护理模式。“变而不失其正,遣形而存神”。相信通过中医护理同仁们的共同努力,逐渐形成独立学科的中医护理在不久的将来必将展现出其独特的风采与魅力。
【参考文献】
[1]王敏.对中医护理发展前景的思考[J].中国护理管理,2007,7(5):19.
[2]张华,魏红.对如何发展中医理论的思考[J].辽宁中医杂志,2005,32(2):105.
[3]罗坤华.医院开展辨证施护现状调查分析与管理思路[J].中医药导报,2006,12(8):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