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物治疗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物理疗法;膝关节;骨质增生;临床护理
膝关节骨质增生是中老年人群中的常见疾病,主要是指退行性骨关节疾病[1],骨质增生可能发生在人体的任一关节,但是膝关节的发病率最高。膝关节骨质增生往往会给患者带来一定的行动障碍,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带来严重的影响。本研究针对我院接收的膝关节骨质增生患者在使用物理疗法进行治疗的同时给予全面的护理,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现在将本次研究的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11月~2013年11月接收的98例接受物理疗法治疗的膝关节骨质增生的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9例。观察组中男性23例,女性26例,年龄47~77岁,平均年龄(54.6±4.9)岁,对照组患者中男性21例,女性28例,患者年龄44~73岁,平均年龄(56.2±6.3)岁。患者病程9个月~12年,平均(6.3±3.4)年。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未见有明显的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可以进行比较。
1.2方法 观察组的护理方法具体如下。
1.2.1心理护理 膝关节骨质增生的患者多以中老年人居多,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差,而且骨质增生的治疗时间较长,病情容易反复发作,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行动都会有严重的影响。患者很容易出现焦躁,消极甚至放弃治疗等负面情绪。护理工作人员要根据患者的心理状态给予心理疏导,帮助患者建立积极乐观的态度,让患者以最好的状态来接受治疗。
1.2.2常规护理 治疗期间要观察患者对治疗的反应,临床症状的变化,并加强巡视的力度。嘱咐患者在治疗期间尽量卧床休息,减少受累关节的运动量。保证患者病房干燥,通风,室温保持在26°左右,避免潮湿、寒冷的环境给患者的病情再度刺激,诱发炎症发生。指导患者正确用药。指导患者定时定量饮食,做到少食多餐,并戒烟酒,多吃新鲜水果蔬菜,加快体内的新陈代谢,促进恢复的速度。
1.2.3超短波护理 患者取卧位,使用超短波进行护理,选取合适的电极作用于患者的受累关节处,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垫物及间隙厚度。如果患者骨质增生的部位较浅,间隙的选择小,如果骨质增生病变深,就要选择较大间隙。选用超短波仪器治疗小范围部位时,治疗膝关节时间隙约为1cm左右。
1.2.4针灸护理 取患者的昆仑穴,足三里穴及阳陵泉穴等穴位进行针灸护理,在针灸过程中,护理人员观察患者是否有晕针或者滞针的现象,留针时间为15min。另外在电针治疗的时候需要控制好电针的强度及波形调度。
1.2.5电脑中频护理 患者取卧式,根据患者具体接受的程度来调整电脑中频的强度,更好的护理方式为药酒联合治疗仪治疗患者膝眼穴位,治疗2次/d,治疗30min/次,7d为1个治疗周期。下个治疗周期开始时需要和上个治疗周期间隔2d。治疗强度应该遵循从低到高的原则,在治疗过程中要观察并询问患者的反应,不能从开始就给予患者强度较大的治疗强度,否则会导致患者无法接受。对照组患者接受心理护理和常规护理。
1.3疗效判定 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来进行疗效的判定。治愈:在经过临床的治疗和护理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或者基本消失;有效:经过临床治疗和护理后,患者的临床症状有了一定的改善;无效:经过治疗和护理,患者的临床症状未见明显的改变或者有加重的情况。
1.4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使用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使用t检验,组间对比使用χ2检验,P
2 结果
经过治疗和护理后,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为89.79%,对照组的治疗有效率为61.22%,两组比较有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骨质增生俗称关节炎,目前临床上还没有特效的治疗方法,一般只能给予一定的治疗来减轻患者的疼痛感。该病的高发人群为中老年患者,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都有严重的影响。本研究针对患者采用物理疗法来治疗膝关节的骨质增生,超短波和电脑中频治疗能够改善神经功能及营养,达到减轻疼痛促进组织恢复的目的。同时针对患者的负面心理状况给予相应的疏导,让患者能够积极主动的配合治疗,争取将治疗的效果达到最大化。本研究结果显示,针对观察组的患者给予物理疗法的同时配合以全面的护理,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49例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达到89.79%,明显高于仅采取常规护理方式的对照组的有效率61.22%,两组比较存在明显的差异,P
因此,针对膝关节骨质增生患者给予物理疗法的同时给予全面的护理,能够有效的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减轻患者的疼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上应用和推广。
关键词日本山药病虫害;发生;无公害;防治技术;辽南地区
山药属薯蓣科植物,营养丰富,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海城市感王镇引进日本山药品种已10多年,近年来感王镇种植面积不断扩大,2009年种植面积66.7 hm2左右,而且产量高,平均单产60 t/hm2左右、收入30万元/hm2以上(2009年售价6元/kg以上),最高收入达75万元/hm2,日本山药栽培已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一大亮点。但由于连年重茬,加上调出调入种苗,山药病虫害逐年加重,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制约山药生产的发展。感王镇农技人员通过几年的生产调查,总结出辽南地区日本山药主要病虫害的发生特点及无公害防治技术,现介绍如下。
1主要病虫害及发生特点
1.1山药炭疽病
为半知菌亚门的薯蓣盘长孢菌和围小丝壳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病茎或遗落土中的病残体上越冬,翌年6月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借风雨或蚜虫等昆虫传播蔓延。主要危害叶片,也可侵染藤茎。叶片染病后有急性型和慢性型2种,急性型发病快,病斑较小,多在叶柄与叶片或叶柄与茎蔓交界处产生不规则褐色病斑,数日后叶片脱落;慢性型发病较慢,发病初叶片上出现褐色不规则小斑,后逐渐扩大成黑褐色圆形或椭圆形至不规则形大斑,病斑中部灰色至灰白色,上面有不规则同心轮纹,有的病部易破裂穿孔或叶片脱落。茎部受害后,初期产生褐色水渍状小斑点,逐渐扩大成圆形或梭形黑褐色病斑,病部略下陷或干缩,严重时病斑扩大融合成片,致整株枯死。该病发生的适宜温度为25~30 ℃,相对湿度为80%,一般在6月下旬至7月,雨量越多时,炭疽病发生越重。
1.2山药斑纹病
为半知菌亚门薯蓣柱盘孢。以分生孢子或菌丝体在病残体上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源,发病后又产生分生孢子,温、湿度条件适宜时可进行再侵染。发病初期,叶面上出现黄色或黄白色病斑,边缘不十分明显,蔓延扩大后呈现褐色不规则形,叶脉失绿呈透明状,状如潜叶蝇钻蛀细小隧道。发病后期病斑边缘微凸起,中间淡褐色,上生小黑点,有些病斑能形成穿孔,严重时致叶片枯死。在叶柄和茎上,也可形成圆形病斑。湿度大、多雨时发病重。
1.3山药褐斑病
为半知菌亚门薯蓣链隔孢菌和薯蓣叶点霉菌。以菌丝体在病残体上越冬,翌年春季湿度条件适宜时,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进行初侵染。主要危害叶片。病斑呈圆形至不规则形,中间灰白色至褐色,周围常有黄色至暗褐色水浸状晕圈,湿度大时病斑上生有灰黑色霉层。
1.4山药根结线虫病
为花生根结线虫,属垫刃目异皮线虫科,是山药的一种重要病害。1年发生4代,以成虫、卵及大龄幼虫在山药留种块茎上及残留在土壤中的病组织中越冬。主要以第2龄幼虫在土壤中蠕动传播扩散,其次随农事操作或流水传播,远距离传播主要是随带病山药种茎调运。侵染部位主要为块茎和不定根毛。块茎受害后表皮呈暗褐色,无光泽,多数畸形,在线虫侵入点周围肿胀凸起,并出现直径2~7 mm虫根结,严重时根结愈合一处。根系受害后,根毛增多,上边有米粒大小的根结。剖开病部可见到乳白色成虫及不同龄期幼虫。该病能使叶片变小,直至发黄脱落,整个山药植株长势变弱。发病轻重与山药连作年限有明显的相关性,连作年限愈长,发病愈重。另外,发病轻重与土壤温湿度有关,成虫发育的最适温度为22~27 ℃,发病最适宜的土壤相对湿度为60%~70%。
1.5山药黑斑病
是一种由短体线虫引起的病害。块根染病,中上部先呈现淡褐色小点,后为椭圆形深褐色病斑,并逐渐扩展连片成不规则黑色凹陷病斑,贮存期间病斑可继续扩展,致病组织失水干缩,伴有深褐色丝状霉点。地上部表现为叶色淡绿;植株矮小,重则茎叶变黄,提前枯死。发育适温为25 ℃左右,6月上旬新块茎开始形成,线虫即可侵染。其整个生长期均可危害,初秋高温季节表现症状。黑斑病主要为土传、种传,种传为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连作地发病重。
1.6地下害虫
包括蛴螬、蝼蛄、金针虫等,主要为害根和茎,容易使根系受伤,把块茎咬成孔洞,影响山药产量和品质。蛴螬以暗黑金龟子为优势种,1年发生1代,7月下旬至8月上旬为为害高峰。蝼蛄主要是非洲蝼蛄,1年发生1代,5月上旬至6月中旬形成第1次为害高峰。金针虫以沟金针虫为主,2~3年发生1代。
1.7甜菜夜蛾
初孵幼虫群集叶背,吐丝结网,在叶内取食叶肉,留下表皮,成透明小孔。3龄后,将叶片吃成孔洞或缺刻,严重时仅剩叶脉和叶柄。1年发生5代,以3、4代为害最重。若7—9月天气干旱,降水偏少,气温偏高,甜菜夜蛾有可能暴发。
1.8茶黄螨
以成螨和若螨集中在山药幼嫩部位刺吸汁液。叶片受害后,叶背呈油浸状,并逐渐变成黄褐色,叶缘向下卷曲。受害严重时,植株形成秃尖,生长停滞。茶黄螨发育适温18~25 ℃,相对湿度为80%~90%。每年6月下旬至9月中旬为为害高峰期,1年发生25代左右。
2无公害防治技术
2.1合理轮作
轮作换茬可有效减轻或避免病害发生。种植山药3年以后,必须进行轮作,轮作作物以禾本科作物为好[1]。
2.2选用良种
加强植物检验检疫,不从发病区调种,选用抗病虫较好的品种种植。底部钝圆、颈部粗短、毛孔稀疏的山药较抗黑斑病。
2.3消毒处理
播前结合翻土,用5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15 kg/hm2进行土壤消毒,对预防线虫引起的病害效果较好。预防叶类病害,可采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泡种薯30 min,或下种前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3 kg/hm2,对水1 500 kg/hm2,喷洒种沟[2]。
2.4健身栽培
选择地势高燥、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砂质土壤种植。冬前深翻,利用太阳热能或薄膜密封消毒土壤。采用高畦、深沟、短行栽培,雨季注意排水。不施未腐熟肥料,多施有机肥,增施磷、钾肥。坚持提前双膜催芽,地膜覆盖,促使山药早发,提高植株抗逆性,减轻病害发生。6月下旬山药分枝盛期追肥,施尿素120~150 kg/hm2。合理搭置秧架,架高要在1.5 m以上,以利引蔓上长,加强通风透光,降低温湿度;生长期及收获后及时清除残枝落叶和病残物[3]。
2.5药剂防治
6月下旬发病前喷施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或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 000~1 500倍液防病;发病初选用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2 5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 2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施,轮流交替用药,一般需喷药3~4次。防治甜菜夜蛾应掌握在卵孵化盛期至3龄幼虫期施药,可选用5%氟啶脲乳油1 000~1 500倍液,或2.5%多杀霉素悬浮剂500倍液。茶黄螨防治应掌握在发生初期,选用1.8%阿维菌素乳油,或73%炔螨特乳油2 000倍液,喷药重点是山药上部,尤其是幼嫩叶背和嫩茎[4]。
3参考文献
[1] 王朝忠,张青运,常银莲,等.山药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07(16):92.
[2] 杜广平,王景波,刘延增.黑龙江山药病虫害发生规律及防治[J].植物医生,2008(4):23-24.
本刊记者:近几年,癌症治疗中出现了一个新成员:靶向治疗。作为一种新生的事物,您认为靶向治疗前景怎样?患者在什么时候进行靶向治疗最佳?
罗荣城教授: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提高,以及从细胞受体和增殖调控的分子水平对肿瘤发病机制的进一步认识,人们开始进行以细胞受体、关键基因和调控分子为靶点的治疗,这就是靶向治疗。
靶向治疗实际属于病理生理治疗,也就是封闭肿瘤发展过程中的关键受体和纠正其病理过程。目前,分子靶向治疗是肿瘤治疗最大的热点和最有希望的发展方向。近年来已有多个分子靶向治疗药物投入临床应用并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效果,而且目前各界学者的研究也都集中在这方面。靶向治疗的优点一是在于针对性强,二是毒副作用明显弱于放、化疗等传统疗法,主要表现在对免疫功能的损伤方面,靶向药物是属于生物治疗的药物,不会影响到免疫功能,这对肿瘤患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目前肿瘤已逐渐由“不可治愈的疾病”转变为一种“慢性疾病”,通过应用靶向治疗,许多病人可以做到“带瘤生存”。
肿瘤靶向治疗在短短几年内得到迅速发展,但从临床角度看,靶向治疗目前刚刚开始应用,还处于入门阶段。虽然它很有潜力,但并不能代替手术、化疗和放疗等传统的肿瘤治疗方法,不可盲目使用。
现阶段已应用于临床的分子靶向治疗药物中,多数药物都是作为二、三线药物被批准上市的,也就是说,目前临床上往往是在化疗失败后才开始应用靶向治疗药物的。这是因为,分子靶向治疗还没有手术、化疗、放疗等传统治疗那么成熟,特别是针对早期肿瘤,手术再辅以术后辅助治疗手段可能可以根治,就不会先采用分子靶向治疗。但是,也有些靶向药物在临床上已经应用成熟,且疗效肯定,因此被广泛应用于肿瘤的一线治疗,如针对CD20单抗的美罗华及针对HER2受体的赫赛汀,前者用于淋巴瘤的治疗,后者用于乳腺癌的术后辅助治疗及转移性乳腺癌的治疗。易瑞沙开始虽是用于化疗失败的病例,由于其针对东方人非吸烟的肺腺癌疗效好,故也用于未行过化疗的晚期病人。这些靶向药物在降低复发率、延长无病生存期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但有很多新上市不成熟的靶向药物,还不能广泛应用于临床,因此何时使用靶向药物,还要看是什么病种,处于病程的什么阶段。
从临床治疗发展的进程看,强强联合是一种趋势。如何把多种有效的药物合理地联合应用,最大限度地增加抗肿瘤疗效,是临床亟待解决的问题。联合应用包括三种方式:①同类靶向药物的联合;②同一靶点,但针对不同位点的药物联合;③不同靶点的药物联合。由于前两种联合存在受体饱和及竞争性结合等问题,临床上以第3种联合用药方式多见。虽然几项大规模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小分子物质与化疗联合不增加疗效,生存无受益,但单克隆抗体却显示出与化疗的协同效应,从疗效到生存时间均有优势。这对肿瘤治疗的个体化和进一步提高疗效,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刊记者: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的肿瘤微创靶向治疗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您觉得肿瘤微创靶向治疗会给肿瘤治疗带采怎样的影响?目前该治疗还存在着哪些难题?应该怎样解决?
罗荣城教授:随着21世纪高新科技迅猛发展,肿瘤微创治疗也在近年来得到高速发展。肿瘤微创治疗是以先进的影像技术为导向,集先进的医学影像技术、药物治疗、生物、基因技术和高新科技(如光动力治疗、射频消融、激光、超声聚焦、介入治疗、内镜、腔镜等)为一体,具有精确定位、精确治疗、创伤小、痛苦轻、疗效确切等优点的现代肿瘤治疗方法。现代肿瘤微创治疗已由传统的肿瘤介入放射学发展为B超、MRI、CT、DSA、PET、内镜及腔镜引导下的微创治疗,涵盖了药物治疗(如溶栓、化疗栓塞)、光化学治疗(光动力治疗)、射频消融治疗、超声聚焦疗法和生物治疗等多种微创治疗方法。随着现代影像技术发展和人们健康概念、卫生保健意识的变化以及对生活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微创治疗已成为肿瘤治疗领域最为活跃、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一个新兴专业。
1 先进的影像技术使得肿瘤微创治疗定位更精确、治疗更精细
影像技术的高速发展是微创治疗发展的根基。借助多种手段的影像设备和影像技术,利用影像设备和技术的实时监控和精确导向、定位,进行有效的靶向治疗。近年来,实时监控设备和技术的出现以及对微小病灶的精确判断与分析的提高,进一步提高了肿瘤治疗的针对性和疗效,如高精度胃镜引导下的光敏剂荧光诊断和光动力治疗可以实时监控肿瘤组织的边界,为光动力治疗Barret's食管以及早期食管癌提供良好的依据。
2 微创治疗的联合应用使中晚期肿瘤患者的生存期明显延长
现代肿瘤治疗提倡综合治疗,因此微创治疗也多主张联合应用,按照科学的次序将数种微创治疗方法有机结合起来,以达到优势互补、提高疗效为目的的微创治疗模式。肿瘤微创治疗的序贯联合模式特别是血管性微创治疗与非血管性微创治疗的有机结合,通过不同机制对肿瘤组织进行破坏和灭活,是肿瘤所在器官水平的整体治疗与病变部位局部强化治疗的双重治疗。比如肝癌患者可以先行肝动脉介入化疗栓塞,而后进行射频消融治疗,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
3 微创治疗联合生物免疫治疗是肿瘤治疗的新模式
肿瘤微创治疗联合生物治疗逐渐成为21世纪肿瘤治疗的一种新模式,它是采用微创治疗的方法充分减轻或去除瘤负荷,甚至达到临床治愈《临床症状消失、影像学显示病灶活性消失、相关实验室检查阴性》,然后联合肿瘤生物免疫治疗进一步消灭残留的肿瘤细胞,巩固和提高微创治疗的疗效、预防肿瘤的局部复发和有效控制转移。比如临床上先行射频消融治疗小肝癌,再用生物免疫疗法提高机体免疫,并进一步杀灭残存散在的癌细胞以期达到治愈肝癌的目的;光动力治疗早期声带癌,之后辅以生物治疗起到预防肿瘤的局部复发和有效控制转移的效果。
4 根治性肿瘤微创治疗
继肿瘤“根治性外科切除”、“根治性化疗”、“根治性放疗”之后,根治性微创治疗应运而生。声带癌的“光动力治疗+放射治疗+生物治疗”在治愈声带癌的基础上保留患者声音功能;早期乳腺癌的“局部射频消融+放射治疗+生物治疗”等等。同肿瘤的其他治疗手段一样,根治性微创治疗同样局限于早期肿瘤。可以预见,在未来5~10年内,根治性微创治疗联合生物治疗将成为声带癌、早期肝癌和乳腺癌等肿瘤首选或重要治疗方法之一。微创医学和生物医学已成为21世纪医学发展的两大趋势和热点,是肿瘤综合治疗手段中的重要部分,已为愈来愈多的肿瘤患者和医师所接受。
5 肿瘤微创治疗的临床效果
其实肿瘤微创靶向治疗的临床应用效果在前一部分已经提到,这里只是做个总结。肿瘤微创靶向治疗对于早期肿瘤能够达到根治的效果,于传统的放疗、化疗和手术相比较有着微创、安全性系数高和保留器官功能等优势,对于中晚期肿瘤来说微创靶向治疗之间的联合应用以及与其他疗法的联合应用都发挥出各自的互补优势,部分患者能够达到根治,大部分患者则能够达到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的目的。
6 开展肿瘤微创治疗存在的难题及其对策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心医院 河北省廊坊市 065000
【摘 要】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全面带动了各个领域技术的进步,生物技术在当前也成为了一项重要的科研内容。大肠癌生物治疗领域包含基因治疗和免疫治疗等,相关的研究正在逐步增多,并且在临床应用中也取得了一系列成就,在传统的手术、放化疗之后,生物治疗成为了新型的治疗手段,因此受到了越发广泛的重视。本文将以此为出发点,对大肠癌生物治疗的临床应用进展研究做初步探讨。
关键词 大肠癌;生物治疗;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大肠癌,是一种临床中最为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一般包括直肠癌与结肠癌,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手段就是癌的切除。大肠癌的病发具有隐匿性,多数都发现与成熟期,相关统计显示,大约有1/4 的患者在发现时已经进入晚期无法手术,还有近1/2 患者在行手术治疗之后因为癌细胞转移复发致死。生物治疗方式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大肠癌的治疗水平,诸多优点使得其已经被推向研究的重点领域。进一步开展大肠癌的生物治疗临床应用进展研究,将能够为开辟大肠癌的临床治疗新路径提供重要的指导意义。
1 大肠癌生物治疗概述
目前,关于肿瘤的治疗已经步入生物治疗的新领域,此治疗方式既能够作为独立的治疗方式,同时又能够与手术或者放化疗有效结合共同治疗,很多研究都已经证实生物治疗的疗效之高,它具有极强的特异性,并且鲜有不良反应,因此成为了当前的热门研究话题。近些年来,关于肿瘤的生物治疗已经逐步成为临床中综合治疗肿瘤的一个重要环节,尤其是在靶分子治疗、基因治疗和免疫治疗等大肠癌的治疗中,更是一度成为活跃的研究热点,它能有效杀死患者体内残存的肿瘤细胞,从根本上杜绝肿瘤细胞的复发与转移,很大几率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1]。
2 大肠癌生物治疗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2.1 靶分子治疗
分子靶向药物治疗对于肿瘤细胞来说具有着较高的特异性与选择性,能够有效回避掉一般化疗药物的耐药性与毒副作用等,一旦与化疗进行联合治疗,则疗效将会明显提高,因此成为医学界所重点关注的肿瘤治疗的方法。当前关于大肠癌的分子靶向治疗大多都聚焦于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单抗和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单抗。靶向治疗的药物也开始了在临床治疗中的广泛应用,其中包括贝伐珠单抗、西妥昔单抗和帕尼单抗。以目前的应用来看,临床试验中最具治疗前景的药物是靶向抑制EGFR 的单抗, 而治疗大肠癌的临床缓解率最高的就是用西妥昔单抗和帕尼单抗与化疗药物的联合应用。另有研究证实VEGF 与VEGFR 结合之后的信号活化将为肿瘤的增生与转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而贝伐单抗因诸多的优势被认定为治疗转移性大肠癌的最有效药物[2]。总之,靶分子治疗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对于肿瘤的预防和防止复发转移等方面均具有明显的优势,虽然上述药物已经在目前获得了医学界的公认,但很多方面还是存在着一定的争议,因此进一步的研究方向应当侧重于治疗大肠癌的有效率、生存时间和质量,确保让更多患者受益。
2.2 基因治疗
基因治疗的主要方式是通过控制机体内的癌基因以及癌相关基因的表达来明确基因以及基因产物的功能,以此来直接或间接杀死癌细胞,达到治疗癌症的目的。关于基因治疗目前也已经获得了较为喜人的成果,很多方法也已经开始了临床试验研究。比如癌基因及抑癌基因的治疗、自杀基因治疗、免疫基因治疗等等。据相关统计显示,目前已经有超过100 种基因治疗方案获得临床试验的批准,但疗效显著的治疗方法目前为止还未见出现。因此,关于大肠癌的基因治疗仍然以传统的辅助治疗方式为主,而通过基因技术的应用来找到不同患者的不同治病靶点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治疗才是大肠癌治疗的重要发展方向。
2.3 细胞免疫治疗
细胞免疫疗法是一种常见的生物免疫疗法,此治疗方式一般主要应用于手术或者放化疗之后的患者。细胞免疫治疗能够有效杀死患者体内的残留癌细胞,从根本上改善患者的体质,提升患者的免疫力,并能有效预防肿瘤的复发与转移,延长患者的生存期。细胞免疫治疗的优势特点可以总结为具有极强的特异性,并且不良反应发生率极低,关于恶性肿瘤的治疗,目前已经有很多研究显示细胞免疫治疗具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关于大肠癌的细胞免疫治疗主要机理就是集中于树突状细胞和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当中。大肠癌的防治疫苗细胞主要是DC 细胞,是机体内功能最强大的抗原传递细胞,临床应用安全性较高[3]。细胞治疗包括CIK 细胞治疗和DC-CIK 细胞治疗,均是肿瘤免疫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相关的研究需要进一步统一并完善,包括治疗方案与治疗标准的选择等。
3 结论
综上所述,癌症一直作为医学界的难题,大肠癌的发病率与死亡率也从相关的统计中看出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关于其治疗的研究进展一直在不断完善。生物治疗作为新型的治疗方式,具有着一定的治疗效果,能有效改善大肠癌的预后,但诸多问题也亟待解决。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生物治疗必定会越来越体现出其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黄世锋, 刘斌, 戴盛明等.Exosomes致敏的树突状细胞在中晚期大肠癌的临床应用研究[J].中国临床新医学,2012,2(3):221-224.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ICD-9-CM-3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1-0067-02
原发性肝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高发于东南沿海地区,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40-49岁最多,男多于女。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确定,目前认为与肝硬化、病毒性肝炎、黄曲霉素等某些化学致癌物质和水土因素有关。从病理组织上可以分为三类:肝细胞型、胆管细胞型和二者同时出现的混合型,我国绝大多数原发性肝癌是肝细胞癌(91.5%)。手术治疗是目前治疗原发性肝癌的首选方法。但是原发性肝癌的早期诊断发现率低,多数患者为合并有肝硬化的中晚期肝癌患者,据统计仅有15%~30%的肝癌病人适合于手术治疗。对不能手术治疗的患者,可视情况采用:化疗、放疗、生物治疗、冷冻治疗和高温治疗等多种治疗方法,以进一步提高肝癌的整体治疗效果。作为编码员,要仔细阅读手术记录,了解肝癌不同的治疗方法,再按照ICD-9-CM-3的编码原则给予编码。
1原发性肝癌通过手术进行治疗
肝癌切除术是目前肝癌治疗最有效的根治性手段和首选方法[1]。手术切除应以较小的手术范围、最小的手术危险性而又能获得较好的远期效果为原则,主要是保证切缘干净无瘤和确保病人有足够的肝脏。由于肝癌的发生与复发同乙型肝炎和(或)丙型肝炎病毒所致的肝硬化有密切关系,保留正常的肝组织是预防术后肝功能衰竭的重要措施。根据Couinaud的现代肝脏解剖学概念,完整的肝段切除可以使肝功能损害降至最低。Couinaud最初把肝脏分为8段,相当于尾状叶为Ⅰ段,左外叶为Ⅱ、Ⅲ段,左内叶为Ⅳ段,右前叶为Ⅴ、Ⅷ段,右后叶为Ⅵ、Ⅶ段。每个段在功能和解剖上可视为一个独立单位。由于每个段可独立或和相连的段一起切除,这对肝脏手术的改进产生了重大影响,从而也提高了肝脏手术的安全性。具体的手术方式选择应取决于肿瘤的大小、部位、数目、有无肝硬变与轻重程度、肝功能代偿及全身情况。根据手术切除肝脏范围大小可分为:肝段切除术、肝叶切除术、半肝切除术和全肝切除伴肝移植术。
1.1肝段切除术,属于肝脏部分切除术
主导词:切除术- 肝(部分的)(楔形)[2]
手术编码:50.22
1.2肝叶切除术和半肝切除术:切除范围是全肝叶伴其他肝叶部分切除(不包括全肝切除术)
主导词:切除术-肝――叶(全部的)
手术编码:50.3
1.3全肝切除术伴肝移植术
全肝切除术
主导词:切除术-肝――全部的
手术编码:50.4
肝移植术
主导词:移植术-肝
手术编码:50.59
手术编码:50.4+50.59
2原发性肝癌的非切除性治疗
2.1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由于肝癌的全身化疗效果不佳,不能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并且常伴有严重副作用。而经供血动脉内直接灌注化疗可以减少副作用,提高化疗效果。是不能手术切除的肝癌及肝癌术后复发者的最佳治疗方案。
主导词:栓塞术- 化学药物栓塞术
手术编码:99.25
根据书P346页提示,需要增加附加编码50.93
2.2肝癌碘[131I]粒子置入术
碘[131I]是放射性同位素,发射β射线(99%)和γ射线(1%)。β射线具有生物电离作用,剖坏细胞核DNA和RNA的合成,从而杀死癌细胞。β射线射程平均不到2mm,对癌肿周围的正常肝组织损伤较小。属于局部短距离放疗。
主导词:注射(进入)(皮下)(肌内)(静脉内)(局部作用或全身作用)
-放射性同位素(腔内)(静脉内)
手术编码:92.28
2.3肝癌无水酒精注射术:常用来治疗小病灶肝癌。其基本原理是:在影像学手段的引导或直视下,经皮或切口将穿刺针插入瘤体内,将无水酒精注入癌灶,通过使细胞脱水及蛋白质变性的作用而灭活肿瘤细胞。该术式的目的是直接灭活肝脏肿瘤细胞。
主导词:注射-治疗性物质
手术编码:99.29
根据书P346页提示,需要增加附加编码50.94
2.4生物治疗:主要通过调节机体的自身生物学反应,提高肿瘤宿主的防御能力,抑制肿瘤生长。生物反应修饰剂种类很多,根据其来源及应用原理可分为四大类:
2.4.1细胞因子:细胞因子是由免疫效应细胞和相关细胞如纤维母细胞和内皮细胞产生的细胞调节蛋白,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活性,在人体抵抗疾病中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按其生物活性可分为四种:①白介素(ILs);②干扰素(IFN);③集落刺激因子(CSF);④肿瘤坏死因子。它们对多种人肿瘤细胞均有细胞毒作用,并对多种肿瘤杀伤细胞因子的产生具有激活效应。
以前,传统的肿瘤治疗方法存在着一定局限性,疗效有限。如今,抗肿瘤新药、单克隆抗体、免疫治疗、分子生物学研究,以及更加精准的适形放疗、质子重离子放疗等抗癌新武器,在肿瘤治疗领域中取得了飞速的发展。
多年来,人们“谈癌色变”。值得庆幸的是,随着科学技术的革新和人们对肿瘤发生及发展的理解,近年来,各种抗癌“新武器”层出不穷,给肿瘤患者带来了新希望。
化疗 20世纪70年代,顺铂和阿霉素应用于临床,使化疗从姑息性向根治性目标迈进;20世纪90年代,紫杉类和喜树碱类药物应用于临床,对肿瘤细胞免疫和抑癌基因的研究越来越深入。由于化疗药物的副作用和对患者免疫系统的抑制,使患者生存质量降低。随着造血生长因子、5羟色胺酸3受体拮抗剂等防治化疗副作用的药物的成功应用,化疗变得更安全,且更容易被患者接受。20世纪八九十年代,高剂量化疗联合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实体肿瘤疗法的普及,显著提高了部分常规剂量化疗复发患者的治疗效果。但是,由于化疗药物作用机制等方面原因,传统化疗药物的疗效达到“平台”,很难再有新的突破。
分子靶向治疗 进入21世纪以来,根据肿瘤的基因、受体和激酶而发展的靶向治疗,使癌症治疗效果得到较大幅度提高,而且更为个体化。分子靶向治疗是指通过干扰肿瘤生长和进展涉及的特异性分子而阻断肿瘤生长和扩散的治疗手段。目前,分子靶向药物主要分为两类:①小分子药物,如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目前已成为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主要选择之一。②单克隆抗体,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抗体和B细胞膜表面抗原CD20的单克隆抗体。Her-2受体抑制剂不仅可以提高晚期Her-2阳性乳腺癌的疗效,还可以提高早期Her-2阳性乳腺癌的生存率。
文/杜晓
“乌龙饭”就是用乌龙茶水煮成的米饭,它对糖尿病患者有很好的食疗作用。乌龙茶中的茶多糖可通过提高机体的抗氧化功能,增强肝脏葡萄糖激酶活性,使糖异生减少,肝糖输出减少,从而降低空腹血糖。研究表明,乌龙茶煮饭能明显减轻糖尿病人“三多一少”的症状,并能促进其体重趋于正常。
方法是取乌龙茶10克,用400毫升沸水冲泡,滤出茶水,加入大米100克蒸熟即可。糖尿病患者可以根据自己所需热量,按此比例增减,不必拘泥。经常吃乌龙饭,可收到意想不到的降糖效果。
晨吃生姜简便方
文/王惟恒
晨起含姜片:将生姜切成薄片,取4-5片放入盛开水的碗中烫一下,然后将姜片放在嘴里含10-30分钟,慢慢嚼咽,切勿一次吞下去。坚持食用,对预防感冒大有裨益。
喝生姜大枣汤:每日辰时取大枣10个(去核)、生姜5片、红糖适量,煎汤代茶饮,每日1次。特别适合冬季手脚发凉的人们食用。
瓜果蔬菜治百病——祛风发汗、温肾明目用大蒜
文/肖阳
大葱也叫葱,有大葱、小葱之分,性温,味辛。叶中主要成分有葡萄糖、果糖、蔗糖、麦芽糖及多种低聚果糖,也含少量淀粉、半纤维素、纤维素Ⅱ、木质素。葱白主要成分有蒜素、二烯丙基硫醚、草酸钙、维生素C、维生素B1、维生素B2、烟酸、维生素A、棕榈酸、硬脂酸、花生酸、油酸、亚油酸、多糖类。葱花、葱实(葱的种子),葱须根亦供药用。大葱有祛风发汗、解毒消肿、温肾明目的功效,主要用于风寒感冒、头痛鼻塞、疮痈肿痛、肾虚目眩等。
强身治病方法如下。
(1)风寒感冒、头痛鼻塞:①连根葱白数根,和米煮粥,入醋少许,热食取汗。②葱白50克(洗净切段),苏叶15克,水煎热服。每日2-3次。③葱白20克,生姜10克,切碎,面粉适量,共做面糊,加香油、盐少许,热食。④大米50克,煮粥,将熟时加葱50克(去外皮、老叶切段),待葱烂食用。
(2)伤风咳嗽:葱白连须7个,梨1个,白糖50克,水煎后吃葱、梨喝汤,每日2次。
(3)流感:葱白3根,白菜根10克,芦根10克,水煎服。
(4)肾虚眼暗:捣葱实和蜜为丸如梧子大。每日2-3次,每次10-20丸。米汤送下,饭后服。
自制药兜疗疾病
文/玲玲
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病的药兜疗法,供选用。
胃下垂:三棱、莪术、水仙子、红花各15克,肉桂10克,艾叶45克,木香、草果、公丁香各10克,高良姜12克,砂仁6克,共研为细末。取1米布折成双层,内铺棉花,将药末铺于棉花中间,用线缝好,防止药末堆积或漏出。日夜兜在胃脘部,连用半年。
胃寒痛:荜拨、干姜各15克,甘松、山柰、细辛、肉桂、吴茱萸各10克,八角茴香6克,艾叶30克,共研为细末。用柔软的棉布制成药兜围在胃痛部,5日换药1次,45天为1个疗程。
前列腺肥大:肉桂30克,升麻15克,共研为细末,再加入麝香0.3克调匀,制成药兜戴在腹部,5日换药1次,每晚用热水袋敷药兜15-30分钟。
消化道肿瘤是严重危及人类生命的疾病,近年来,有关该类疾病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的研究得到了较深入的发展,以手术为主,辅以放疗、化疗是消化道肿瘤传统的治疗方法,生物免疫治疗已逐渐成为肿瘤综合治疗的重要手段。DC-CIK细胞疗法是自体免疫细胞回输疗法的简称,DC是体内抗原递呈能力最强的细胞,可以将肿瘤抗原递呈给T淋巴细胞, 诱导产生肿瘤特异性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同时,DC还可以激活CD4+T淋巴细胞,分泌INF2r和IL22等细胞因子,间接的抑制肿瘤细胞生长。但DC是一种细胞疫苗,近期治疗效果相对较弱,CIK是一种由细胞因子诱导的非特异性肿瘤杀伤细胞,具有直接杀伤肿瘤细胞作用,其近期治疗效果明显,但远期治疗效果及杀伤肿瘤的特异性不及DC。将DC和CIK联合应用既提高了对肿瘤的杀伤活性, 又提高了免疫杀伤的特异性,而且发挥了近期和远期效果并重的治疗效果[1],现将本院开展生物治疗以来,运用DC+CIK细胞治疗恶性肿瘤的护理方法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1年8月?2013年6月本科收治的28例肿瘤患者,男16例,女12例,年龄20~89岁,平均年龄(50.0±2.3)岁。其中直肠癌11例,结肠癌8例,胃癌9例。疾病分期以Ⅲ期和Ⅳ期为主,均为常规治疗结束1个月后进行DC+CIK细胞治疗。
1.2 治疗方法
每次抽取患者外周静脉血100 mL,由本院生物治疗中心在实验室中分离出单核细胞在体外用多种细胞因子(如单克隆抗体、干扰素-r、白介素-LA、白介素-2)共同培养12~14 d,使DCOCIK细胞数量达到1.1@1010~1.5@1010个,经静脉回输给患者,每疗程回输细胞总数>4@1010个, 4次为一疗程,可多疗程治疗。
1.3 结果
28例接受治疗患者经DC与DC-CIK细胞治疗后,病情得到控制,自觉症减轻,食欲增强,睡眠改善,精神体力较前好转,辅助检查提示肿瘤生长受抑制。其中1例出现发热反应,腋温38.5℃,经口服消炎痛25mg及饮水后体温恢复正常,其余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
2 护理
2.1.1 心理护理 向患者及家属讲解DC、CIK的治疗原理、培养程序、回输过程、疗程等,,列举治疗疗效好的病例,同时给予心理支持,增强患者的治疗信心避免紧张情绪,。
2.1.2 采血前护理 采血前1周指导患者注意休息,,每天尽量保持8-9小时睡眠以保持良好的精神状况, 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保暖,以免着凉。舒适。采血前,将病房进行消毒,用双氧消毒机消毒2个小时。
2.1.3采血时的护理 采血时,使用由生物治疗室提供的特制的一次性采血袋含20 mL肝素钠(4000 U)抗凝剂,一次性采集外周血100 mL,采集外周血时,尽量选择弹性好、充盈强的血管,如正中静脉、贵要静脉等,用16号针头穿刺,保证采血通道通畅。采血时严格无菌操作,防止血液污染及细菌污染,应将采血袋中的抗凝剂与血液充分混匀,防止发生血液凝固现象。
2.1.4回输时的护理 制备好的DCOCIK细胞应及时回输,否则会降低细胞杀伤性,影响疗效,输注前需测量患者生命体征并记录,严格无菌操作和查对制度。护士应核对科室、病人姓名、住院号、细胞编码等。细胞回输前均严格检查细胞混悬液是否有絮状物和浑浊,上、下轻轻倒转输液袋三次,以充分混匀。免疫细胞为血液制品,用输血器输注,按输血常规操作静脉滴注。DCOCIK输注针应采用9号针头以减少细胞的破坏,尽量选择弹性好、走向直的血管回输。回输时严格无菌操作,护士在免疫细胞输入的过程中应陪伴,期间必要时进行心电监测。先输生理盐水125 mL左右,再进行回输细胞,输注细胞的前15分钟缓慢滴注(20-25滴/分),患者如无不良反应后适当增加滴速,要求30到60分钟滴完,为防止免疫细胞堵管或粘附管壁,在滴注过程中每5-10分钟轻轻晃动输液袋,轻弹输血管道,确保细胞均匀分布,避免形成细胞团块,以保持输注通畅,细胞回输完后,再输125 ml生理盐水冲洗皮条内残余的细胞悬液, ,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回输过程中如出现寒战,应立即停止输注,以生理盐水冲管,并肌肉注射盐酸异丙嗪25 mg,注意保暖。输注结束后嘱咐患者卧床休息30 min。当日不要沐浴,以免穿刺点感染。治疗期间应避免进食虾、海鱼、笋等易引起过敏的食物。
2.1.5DC/CIK回输后护理 (1)发热多见于回输后1~3h,4~8h后自然消退,体温如
患者不要紧张,停药后体温可自行恢复正常。体温38~38.9e嘱患者多饮水,遵医嘱口服日夜百服宁1片,出汗多时及时更换衣服。体温\39e,及时降温处理。(2)穿刺点如有红肿、疼痛、皮温升高、硬结,给予硫酸镁湿热敷。(3)过敏较少出现,极少数过敏体质者发生时遵医嘱抗过敏处理。
3 出院指导 自体DC+CIK细胞治疗后的患者,出院后无特殊要求,嘱患者注意休息、避免劳累、规律生活、保持乐观情绪、戒烟、酒,加强锻炼、提高机体抵抗力,合理饮食,并对患者进行DC+CIK细胞治疗的相关指导,如根据病情需要还可进行第2个疗程治疗,时间间隔3~4个月为宜,此期间除了全身化疗、放疗及激素治疗外,均不会影响CIK疗效。
4 讨论
DC-CIK细胞凭借其增殖速度快、杀瘤谱广、杀瘤活性高的优势,可以在不损伤机体免疫传统结构和功能的前提下,直接杀伤肿瘤细胞,并且调节和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因而成为肿瘤手术、放疗、化疗的重要辅助治疗方法[2],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过继免疫细胞治疗。但该治疗方法费用相对较高,患者和家属对治疗的期望值高,因此,护士不但要了解生物免疫治疗的原理和方法,还要掌握细胞采集、培养、回输的全过程,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并加强输注全过程的观察与护理,使病人能够轻松接受并完成治疗,以保证治疗的顺利完成,从而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提高生存质量和生存率[3]。
参考文献:
[1] 高岱清.恶性肿瘤术后DC联合CIK治疗的临床观察[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09,3:222.
【关键词】 治疗; 溃疡性结肠炎
Treatment status and progress of ulcerative colitis ZOU Wan-jing. Dalian Medical University,Dalian 116044,China
【Abstract】 Ulcerative colitis (ulcerative colitis, UC) is a common disease of gastroenterology, the main treatment of this disease is blocking the inflammatory process, which aims to eliminate the inflammation. In recent years, many studies of new therapies, particularly immunotherapy and biological therapy are more prominent.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treatment of the disease in recent years, status and progress reviewed.
【Key words】 Status; Ulcerative colitis
1 溃疡性结肠炎概述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是一种以腹痛、腹泻、黏液便为主要临床表现,属于炎症性肠病(IBD)的一种,本病以青壮年者居多。是一种与遗传、免疫、环境等多因素相关的慢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具体病因病机还不完全清楚,故难于痊愈,容易复发。UC病变侵犯范围广、临床症状反复发生,病情反复迁延不愈,而且发生癌变的可能性大,所以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定为现代难治病。
2 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目标
对疑诊病例可按本病治疗,目的在于诱导疾病症状、黏膜炎症的缓解,维持疾病保持缓解状态,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1]。一旦确诊为UC,应立即对病变部位、范围以及严重程度进行评估,对患者的肠外表现、健康情况、生活质量进行判断[2]。对活动性UC的治疗目标是尽快控制临床炎症的发展,缓解症状;维持治疗的目的是预防复发提高生活质量[3]。目前现代内科治疗本病的目的就是在发病的早期尽快的控制肠黏膜炎症的进展,在尽量不应用激素维持治疗,并且在内镜检查下可以显示黏膜基本愈合,从而降低患者的住院率、手术率,提高生活质量[4]。对于未来的治疗目标还应达到减少肠黏膜的损伤,保持肠道正常的吸收消化功能、防止癌变与并发症,早期缓解发作,并应用持续而有效地措施长期控制疾病不发作[5]。
3 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现状
3.1 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原则 2007年我国的IBD诊治规范共识中,提出的治疗原则如下:(1)治疗前确定UC的诊断。(2)分级、分期、分段治疗的原则。(3)参考病程和过去治疗情况。(4)序贯治疗的原则。(5)注意全身情况。(6)综合性、个体化处理原则[6,7]。
3.2 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方法
3.2.1 传统治疗方法 如人们熟悉常用的3大类药物:氨基水杨酸类药物(5-ASA)、肾上腺皮质激素(GCS)和免疫抑制剂(IS)。
3.2.2 现代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仍以抗炎及调节免疫反应为主,糖皮质激素和柳氮磺胺吡啶作为治疗UC的主要药物一直沿用至今[8]。
3.2.2.1 缓解期的治疗 对于首次发病、轻度的远段结肠炎症完全缓解后,即可停药。其它类型的UC都需要应用药物维持治疗。维持药物5-ASA,应用剂量为诱导缓解剂量的1/2。不用激素维持治疗,激素依赖的患者可应用6-MP或5-AZA维持治疗。对于肠黏膜广泛病变者治疗则以口服为主(还可加局部用药);远端结肠黏膜病变以局部治疗为主(也可加用口服)。临床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多是治疗剂量不足或疗程不够[8~10]。
3.2.2.2类固醇激素的治疗 如剂量过高疗效无明显提高,而且只能增加不良反应;但是不能因不良反应而不用足量;不应在获得疗效前随便减量(2~4周);一般不用激素维持治疗;用药早期可酌情加用钙剂和VitD。剂型:直肠黏膜病变宜使用栓剂,左半结肠黏膜病变宜使用灌肠或泡沫栓剂,全结肠黏膜病变则应口服或静脉给药[11,12]。
3.2.2.3 硫唑嘌呤(AZA)或6-巯嘌呤(6-MP)的应用 该药用于激素难治性UC;激素依赖性UC;激素治疗进入缓解期的维持[14]。
3.2.2.4 环孢素的临床应用 抑制T细胞功能,下调细胞免疫反应,封闭细胞活性因子。
3.2.2.5 抗菌素及微生态制剂的治疗作用 Turunan实验结果提示抗生素也可能发挥了一定的治疗作用,微生态制剂有降低UC复发率的作用。
3.2.2.6 生物学治疗 封闭黏膜炎性通路,阻断炎性过程。粒细胞单核细胞吸附系统用于激素依赖性患者的治疗,可以减少激素的用量、传统治疗方法无效的患者及希望缩短疾病缓解时间或延迟复发的患者[13]。
3.2.3 康复期的注意事项 注意休息,保持情绪稳定与心情愉快,注意饮食,预防感染[10]。病程较长的患者,应每两年一次肠镜检查,并多部位活检[14]。
3.2.4 手术治疗 急诊手术的指征为并发消化道大出血、肠黏膜穿孔、合并中毒性肠麻痹、巨结肠,内科保守治疗无效者。择期手术治疗指征为并发肠管癌性病变;慢性患者内科治疗无效而生活质量明显降低者。
现代中医药研究表明,UC是一种虚实夹杂之病,虚在脾肾,实在湿、滞、瘀,治法多为健脾补肾、利水渗湿、活血化瘀,用药途径以口服中药加直肠给药(保留灌肠)为主,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现代西医治疗的不足。具有疗效好、复发率低、副作用少的优点。保留灌肠对直肠、乙状结肠黏膜病变而导致的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等,可使药物直达患处,迅速减轻黏膜的充血水肿,使创面尽快修复愈合[15]。
4 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进展
4.1 2010年世界胃肠病组织(WGO)IBD全球实践指南[16],根据医疗资源分级,确定治疗方案。2010年亚太新一轮共识意见[17],着重提出以下事宜:局部用药为轻、中度患者第一线治疗方法;重症UC病例需要静脉应用激素治疗5~7 d,若无效,则推荐使用环孢素(CsA)、英夫利昔(IFX)作为第二线治疗药物,且主张早期手术治疗,因为超过此期限应用激素对病情无益;还介绍了日本应用白细胞洗脱技术治疗重症UC的经验,介绍应用他克莫斯(FK506)对UC疗效,提倡地区专家研究经济高效的治疗方案。
4.2 免疫抑制剂治疗 对于激素抵抗型溃疡性结肠炎(GRUC),研究表明环孢霉素有效,但是副作用大。他克莫斯与环孢素作用机理相同,但疗效是环孢素的100倍,且毒副作用小,是治疗GRUC的理想药物。静脉应用低分子肝素治疗该病,一周后有75%的GRUC患者可得到缓解临床症状,且无明显失血现象。但剂量和疗程仍需进一步研究[18]。
4.3 生物治疗 生物治疗将成为未来IBD的重要治疗方法。研究发现前炎症细胞因子和炎性因子之间的平衡失调起着关键性作用[19]。近几年,在研究细胞因子单克隆抗体和重组细胞因子对UC的治疗效果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
有人选择重度活动期UC患者11例进行随机、双盲对照研究,结果显示Infliximab对治疗严重UC患者有较好疗效[20]。最近也有较多的临床报道和随机对照研究进一步证实了TNF-α抗体治疗UC的有效性[21]。一项META分析显示Infliximab能有效减轻UC患者的炎症反应并加速临床病情的缓解[22]。目前含有IL-6抗体的药物正在试验中。短链脂肪酸丁酸盐能使孤立结肠隐窝细胞分泌的IL-8减少。实验应用抑制抗IL-18单克隆抗体,可使大鼠的结肠炎症得到缓解,因此IL-18单克隆抗体有可能成为难治性UC的治疗的新的思路和方法[23]。有研究发现活动性UC患者的血清中IL-10含量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明显升高,直到缓解稳定后才下降至正常水平,其与激素治疗无关[24]。临床试验发现患应服用inflixmab对轻到重度UC均有疗效,可减少结肠切除术。但有发生非何杰金淋巴瘤、狼疮、结核等疾病的报道,故建议用药前先确认有无结核感染,治疗后则应定期检查、长期随访[18]。
由于静脉给予重组的细胞因子后,很快被机体清除,其生物利用度很少。所以,如何使发炎的肠黏膜中大量表达IL-10而达到临床治疗起效的目的,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证实。干细胞移植可能对炎症性肠病有积极的治疗作用,可能是未来发展的趋势。细胞因子治疗该病的远期效果也还有待于进一步的观察研究,尤其是人源单克隆抗体和人源重组细胞因子对于人体的免疫系统是否存在不利因素,是否存在药物不良反应等等,均有待于深入研究证实。
4.4 其他 (1)营养治疗:丽珠肠乐可提高肠免疫等[25],乳酸乳球菌、多形拟杆菌、双歧杆菌发酵的酸奶服用后炎症活动指数均明显下降,生活质量明显提高。(2)黏附分子抑制治疗:抗α-4整合素可使临床症状得到改善。(3)白细胞提取术:白细胞提取术(LCAP)是近几年兴起的治疗方法。可以减少细胞内炎症信号传导通路活化成分,并且抑制单核细胞以及淋巴细胞的活化,从而减轻炎症免疫反应。(4)神经免疫调节因子:与炎症性肠病有关的促炎神经肽有P物质、血管活性肽(VIP)、神经肽Y等,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生长抑素以及蛙皮素等具有明显的抗炎作用。(5)中医中药方面:雷公藤内酯醇可抑制NF-kB活性,实验证实对结肠炎动物模型具有保护作用。柔肝健脾药可使结肠炎患者P物质、血管活性肽生成减少,有解痉、止痛、消炎等作用。
此外,还有研究表明酌情加用抗抑郁药物及心理支持治疗,可以明显改善结肠炎患者临床症状,辅助提高临床药物治疗效果[25]。孙进富等报道用高压氧治疗17例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总有效率98%。我国有学者提出骨髓干细胞可随血液循环到达结肠黏膜并转化为结肠黏膜干细胞[26],虽然尚属于试验阶段,但是为未来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提供了可能的途径。
综上所述,随着对UC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有效地控制免疫反应性组织损伤,以期达到更高的治疗目标。目前重点强调靶向治疗、早期治疗、长期规律治疗和客观评估疗效,特别是肠黏膜的愈合程度、疾病活动程度以及复发频度等情况;新型的生物治剂单独或整合的治疗方案,配合综合性和个体化的治疗,不仅可以早期控制发作,还可促进黏膜尽快愈合,维持长期缓解、改变自然病程、降低住院率、手术率,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7]。
参 考 文 献
[1] Kornbluth A,Sachar DB. Ulcerative colitis practice guidelines in adults (update): American collega of gastroenterology, practice parameters committee.Am J Gastroenterol,2004,99(7):1371.
[2] Carter A MJ,Lobo AJ, Travis SPL.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n adults. Gut,2004,53:1.
[3] 吴开春,张欣,宋瑛.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策略.临床消化病杂志,2007,19:6-8.
[4] Sandborn WJ. Current directions in IBD therapy:what goals are feasible with biological modifiers. Gastroenterology, 2008,135:1442-1447.
[5] 欧阳钦.溃疡性结肠炎治疗目标与方案的变迁.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10,15:152-154.
[6]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炎症性肠病协作组.中国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共识意见.中华内科杂志,2008,47:73-79.
[7] 欧阳钦.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0,30:383-385.
[8]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炎症性肠病协作组.对我国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共识意见.胃肠病学,2007,12:488-495.
[9] Hie O, W olterF, Riis L,et al.Ulcerative colitis:patient characteristics may predict 10-yr disease recurrence in a European-wide population-based cohort.Am J G astroenterol,2007,102:1692-1701.
[10] Haw thome AB, Rubin G,Ghosh S. Review article:medication nonadherence in ulcerative colitis-strategies to improve adherence with mesalazine and other maintenance therapies.Alim entPhamacol Ther,2008;27:1157-1166.
[11] Katz JA. Treatm entof inflam matory bowel disease with corticosteroids. Gastroenterol Clin North AM,2004,33:171-189.
[12] Hanauer SB. Medical therapy for ulcerative colitis. Gastroenterology, 2004,126:1582-1592.
[13] 李世荣.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现状与进展.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08,13:114-118.
[14] Itzkow itz SH, Harpaz N, Diagnosis and managem entofdysplasia in patients with inflam matory bowel disease. Gastroenterology,2004;126:1634-1638.
[15] 王立春,马鑫.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治疗进展.中国医疗前沿,2008,3:37-39.
[16] Bernstein CN,Fried M,Krabshuis JH, et al. World Gastroenterology Organization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IBD in 2010. Inflamm Bowel Dis,2010,16:112-124.
[17] Ooi CJ,Fock KM,Makharia GK,el al. The Asia-Pacific consensus on ulcerative colitis. J.Gastroenterol Hepatol,2010,25:453-468.
[18] 马宁耶,李响,李翔.溃疡性结肠炎治疗进展.现代医药卫生,2008,24:2292-2293.
[19] Anand AC,Adya CM.Cytokines and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Trop Gastroenterol,1999,20:97-106.
[20] Katz JA.Management of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n adults.J Dig Dis,2007,8:65-71.
[21] Sands BE,Kaplan GG. The role of TNF-a in ulcerative colitis.J Clin Pharmacol,2007,47:930-941.
[22] Rahimi R, Nikfar S, Abdollahi M. Meta-analysis technique confirms the effectiveness of anti-TNF-alpha in the management of active ulcerative colitis when administered in combination with corticosteroids.Med Sci Monit,2007,13:PI13-18.
[23] Lochner M, Forster I. Anti-interleukin-18 therapy in murine models of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Pathobiology,2002,70:164-169.
[24] Mitsuyama K, Tomiyasu N, Takaki K, et al. Interleukin-10 in the pathophysiology of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ncreased serum concentrations during the recovery phase. Mediators Inflamm,2006:26875.
[25] 李强,鞠应东,王倩,等.抗抑郁药及心理疗法在溃疡性结肠炎治疗中的作用.山东医药,2005,45(18):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