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环境设计的认识范文

对环境设计的认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环境设计的认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对环境设计的认识范文

一、充分认识园区建设的优势条件,加快工业园区建设

“十五”以来,我州资源开发步做加快,开发力度加大,开发领域拓宽,开发方式开始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由单一型向综合开发利用型转变,产业不断升级,企业自身微循环体系不断完善,循环经济开始显现。从全州工业发展的现状来看,建设工业园区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符合经济可持续发展要求。一是具有发展循环经济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区域内矿产资源类型全、品位高、品种组合好、关联性强,适合产业链的纵向延伸和横向融合。二是具有较好的工业发展基础和发展空间。现有工业产业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工业发展具备了一定的现代化理念,企业科技进步和引进、吸收、自主研发能力不断提高。三是具有一定的基础设施条件。形成了以铁路、公路、航空、油气管线为主骨架的交通运输网络。基本形成以330千伏、110千伏输电线路为主干,以35千伏、10千伏输电线路为支脉的供电网络和有效的通讯网络覆盖。城镇功能不断完善,城镇依托条件较好。四是具有强有力的政策支撑条件。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循环经济发展政策和省、州“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及国家组织评审通过的《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为工业园区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政策支撑。可以说,以工业园区建设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模式是依据我州工业发展形势和发展条件建立的,符合我州实际。是实现价值体现最充分、资源利用效益最大化的根本途径。能够加快推动产业升级,符合清洁生产、废弃物利用、环境保护等现代化工业发展的要求。体现了与“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吻合性、可靠性和可操作性,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理性选择。

循环经济工业园区建设在全州经济发展中具有核心地位,园区经济必将占据我州经济总量的主导地位,将呈现出较强的辐射带动作用。首先,有利于实现基础设施、信息物流的共享,有利于实现产业的集群配套发展,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构建海西特色工业经济产业链。能够为各相关产业的链接和区域发展提供一个优势平台,增加综合开发、废弃物回收、资源化和再利用环节,增强共性技术、核心技术的开发能力,促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建立以工业共生和物质循环为特征的区域产业体系,具有延长和拓展生产技术链的特点。

其次,工业园区建设是以我州全社会的循环为目标,以产业延伸、互补、配套为主线,从区域、产业、行业不同层面提出循环经济发展框架,能够推动社会事业的快速进步,有利于形成以工促农、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发展格局,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和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和谐发展。由于园区经济能够促进相关企业、生产要素的聚集,加速城镇化进程,形成和培育扩大农畜产品市场,这就为一产、三产拓展了发展空间。一产可以围绕相对集中的园区及城镇生活物质需求市场的逐步形成和扩大加快调整种殖业结构,大力发展养殖业和“菜篮子”产业,提供畜禽产品、水产品、粮油、蔬菜等农畜产品,实现农牧增效、农牧民增收的目的。三产可以围绕园区物流市场大力发展物流业、修理业、餐饮业及其它相关服务业。

再者,工业快速发展将会极大地推动劳动力市场的形成,有利于农村牧区人口的转移,能够加快农村牧区致富的步伐,实现工业与农业、城镇与农村的良性互动、协调发展。我州在融入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中将带动农牧民人口向产业工人转变,将会相对减少农村人口。建设工业园区为一产富余劳动力向二产、三产转移创造了就业机会,能够有效解决我州在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中富余劳动力转移问题。

基于存在的建设工业园区的优势条件和工业园区对全州经济与社会发展所能带来的广泛带动性以及强劲的辐射作用,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就势在必行。

二、扎实做好基础性工作,夯实园区建设基础

以建设工业园区为依托发展循环经济,是一个复杂的涉及到自然、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系统工程,需要解决观念、技术、装备、体制、机制、政策、投入、管理等一系列关键问题。我们认为,当前应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基础性工作:

(一)做好规划编制工作

从循环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加强规划编制工作,精心组织,统筹规划。按照高起点、突出特色、分类指导的原则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做到规划体系完整、重点突出、目标明确、科学设计,突出较强的操作性。根据《青海省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实施方案》,做好工业园区建设专项规划。重点把握好工业园区建设的主要任务,科学制定园区建设发展规划和阶段性目标。回答好区域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怎样加快调整和优化,各产业链中、各产业集群间、各地区间怎样实现多产业横向拓展和资源深加工纵向延伸的循环型工业体系,企业间产品和废弃物如何相互交换、循环利用、转化增值,配套基础设施如何完善等问题。要加快制定水资源勘探开发利用专项规划,积极做好水资源勘探工作,摸清水资源分布及可利用情况,合理调整和优化水资源利用结构。同时,研究提出试验区内各地区之间相互支持、协调发展的相关政策。

在编制好规划的基础上,以规划为指导,以规范建设为基础,以务求实效为目标,有序推进工业园建设。引导和推动工业项目向园区集聚,培育壮大园区特色支柱产业,进一步强化园区示范、辐射功能,构筑特色鲜明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实现资源配置的集约化和物质的良性循环,促进自然、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二)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是产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具有明显的超前性要求,要继续以公路、铁路、电网、水利、航空、电信等为重点,超前规划和建设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及其配套项目。要以解决工业园区发展的“瓶颈”制约为重点,加快工业发展配套基础设施设施建设。要加快建设水源工程、输配水工程,提高供水能力和用水效率,确保水资源的安全和有效利用。要加强基础地质工作,积极推进商业性地质工作投入,加大资源勘探力度,增加后备资源,保证资源接续。通过增加投入,建立起更加稳定的能源支撑体系、更加便利的交通运输体系和更加便捷的信息网络体系,实现基础设施与工业布局相配套、与优势资源开发规划相协调,为加快工业发展提供配套基础

设施保障。

(三)加强项目推介和招商引资工作

项目建设是工业园区的主体,因而要积极做好项目宣传推介工作,及时谋划、重点筛选一批特色产业链发展项目,增加备选项目储备,通过举办柴达木循环经济项目推介会,以及路演招商、网上招商、新闻媒体等多种形式宣传推介循环经济项目。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州招商引资的各项配套政策,加强政府信用体系和制度建设,努力营造良好的招商引资环境,建立统一、公平、公开的市场准入和监管制度,吸引更多、更有实力的国内外客商投资兴业。要进一步创新招商引资理念和方式,加强政府招商,鼓励以商招商,拓宽招商范围和渠道,瞄准国内一流企业,以先进技术水平为先导,以循环利用为目标,以项目高水平建设为切入点,以综合开发和产业链的延伸为前置条件,逐步从“招商”向“选商”转变。

(四)推进技术的进步和创新

科学技术是循环经济的主轴,提高科技水平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关键。我们首先应该对已有的产业进行技术改造和行业转换,提升产品科技含量和产业科技水平,奠定不断发展的基础;对新上项目要提高使用先进工艺技术的门槛,积极鼓励和支持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设备,求得更快发展。其次,积极鼓励、扶持企业与科研院所结对子,加大关键性控制技术的研发力度,选择有资源基础、技术优势、关联度大、产业带动性强和市场前景广阔且成长性良好的重大项目,开展重点技术的科技攻关,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创建一批科技型企业。第三,支持和鼓励工业企业引进、开发和推广减量技术、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回收处理技术以及降低再利用成本技术等,提升对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引进吸收和再创新能力,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通过科技型企业的引进,高新技术的应用,成熟技术的推广,使园区经济成为带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的主要力量。

第2篇:对环境设计的认识范文

相比于其他专业设计门类,室内环境设计有其自身的特点,比平面视觉传达设计中对于文字、色彩、图形的创意及编排这种表达纯感性理念的设计内容,更具理性、更具科学和技术的精神,也更具实践性。其实用功能,装饰功能的完善,不仅需要有好的艺术设计方案,充满艺术风格的表现和艺术探索精神,还要对室内进行细致的分析、研究,更重要的是要综合考虑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原建筑结构的特点,设计风格的定位,基本设施的配套,材料及工艺的限制,经济性指标的要求等等因素,每一项要求都可能制约着室内环境艺术设计方案的实施,影响限制着对设计方案优劣的评定。好的环境设计方案不只是看设计方案画面是否优美,更为重要的是看功能定位是否准确,有无鲜明艺术个性,材料工艺是否满足工程实际需要,科学技术的含量,绿色环保的要求,投资理念的实施等等。而上述环境设计要素的体现,没有大量严谨的应用性实践教学内容,学生是不可能达到实际专业要求的。因此,在室内环境设计教学中,必须增加教学环节的实践性教学内容,使学生更多地参与实践活动,课堂理论和工程实践相结合,以便缩短“虚拟设计”与“实务设计”之间的距离。同时,制订一套完整的实践性教学理论体系,调整、修改不合实际的教学内容,完善实践性教学课件建设,建立室内环境设计教学实践基地及材料工艺考察认识中心,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出学以致用的室内环境设计师,达到室内环境设计教学的真正目的。

鉴于以上室内环境设计的专业特殊性,以及目前该专业的教学现状,为了使室内环境设计课程教学水平得到质的提高。笔者认为,应从如下几个方面进一步探讨该课程的实用性实践教学:

一、在调研基础上,完善针对室内环境设计应用性实践教学内容的理论体系

目前,中国的环境设计教育虽然已初具规模,从客观概念上也已建立了自己的教学体系,但从局部层面,或者具体到设计专业的某个课程,还没有形成完整的能真正满足于社会需求的教学体系,并制造出合理的、准确的教学大纲。特别是室内环境设计教学科目,除个别设计院校外,普遍存在教学理论体系的不完善。表现在课程设置随意性强,教材质量不高,教学内容不统一,理论教学课时太少等,尤其是实践性教学环节(教学考察、装饰材料认识考察、施工工艺现场实习、教育实习、社会实践实习、应用性环境设计内容等)严重缺乏。其原因可能因为对艺术类教学因认识的不同而造成投入的严重不足,没有用于进行实践性环节教学的平台.如环境设计专业学生做为基本工具的电脑配置不足,没有建立环境艺术教学专业实验室,没有适度设置的教学实践实习基地等。基于此面对这一教学现状,要想在教学理论体系大纲中,增加实践性教学内容是不现实的,完善合理的实践性教学体系更无疑于纸上谈兵。当然这只是一方面的原因,我认为更重要的还是我们对该专业课程,实践性教学的重要性特点的认识不足,加上环境设计教育设计发展趋势的日新月异,致使目前还没有形成一套系统的室内环境设计理论体系,特别是应用性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与确立。

因此,明确应用性实践教学内容在室内环境设计的重要地位,并认识到做为环境设计专业的特殊性教学特征,才是环境教学的根本.(一)明确理论讲授与专业设计实践相结合,课堂教学课时不少于20%,60%的课时用于课堂指导训练,20%的课时用于认识、调研、评估等应用性、实践性教学。(二)每个学期安排2-4周专业实习课程。(三)课堂“虚拟设计”与社会实践性“应用设计”相结合,缩短教学与应用的距离。(四)更注重动手的实际操作能力,例如环境设计的概念空间模型制作等。只有明确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意义并以此做为教学指导,室内环境设计教学工作才会有质的飞跃。

二、建立室内设计教学实验室、实践基地及材料工艺考察中心

设计不同于美术作品的创作。设计在表现艺术风格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它的使用功能。表现在室内环境设计中,就是必须满足各真实空间功能的各类需求,否则即使设计的图纸画面如何精美而不能满足工程应用,也只能是一张废纸。而要达到这一教学目的,室内环境设计教育必须针对其特点,制定相应的培养目标及培养方式,最为重要的就是有目的的多进行教学实践环节的训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能掌握到超前的设计理念,熟练的设计技巧,还要熟知材料、工艺及科学技术在环境设计当中的应用,以及作为设计师的社会责任感。这些内容,只有在实践性教学中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

没有对装饰材料的认识,不了解最新的装饰施工工艺,不清楚各造型要素、手段、方式方法对环境设计的制约及影响,怎么能保证自己的设计作品能够满足客户的需要?而这些基本技能及专业素养的掌握,全靠书本知识是无法解决的,最简捷的解决办法是建立教学实践实验室、实践基地及材料、工艺考察认识中心。通过上述空间浓缩展示各类装饰材料及其艺术特点,绘制相应施工、结合详图,正面展示各空间常用工艺施工作法,以及各类空间设计的基本理念,并在教学环节中结合实际进行应用性实践设计,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直接认识环境艺术设计阶段过程及技术难点并快速提高,这样就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将实践性教学内容充分渗透到室内设计教学各个环节,提高学生实际设计能力

目前室内设计教育课堂训练通常会先进行理论教学,然后布置作业,在画室完成自己的作业,表现在一张设计方案或一幅“所谓的”设计作品。教师当然也会在授课期间,适时让学生根据教学内容查阅大量图书、资料,观看许多优秀设计作品;在作业设计辅导过程中,讲述大量室内设计中的实际应用内容,但这些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对于工程实践的近距离认识问题。

我认为应该保证课堂理论教学和质量,充实专业认识阶级的信息资料内容,积极引导学生在专业设计阶级进行应用性设计训练,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及实战水平。新晨

第3篇:对环境设计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综合院校;环境设计;实践教学;改革

环境艺术理论家多伯说过:“环境艺术作为一种艺术,它比建筑艺术更巨大,比规划更广泛,比工程更富有感情。这是一种重实效的艺术,早已被大众所瞩目的艺术。环境艺术的实践与人影响其周围环境功能的能力,赋予环境视觉次序的能力,以及提高人类居住环境质量和装饰水平的能力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环境艺术是一个协调各门类艺术的综合体,可以说,环境艺术是一门需要通过实践实现的艺术。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艺术设计教育的迅速发展,全国有500余所学校开设了环境设计专业。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环境设计专业人才济济,市场对进入环境设计行业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环境设计师不仅需要具有较高的审美素养,更需要具备强大的实践能力和丰富的经验。这就要求环境设计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强化实践教学意识。尽管我国环境设计教学在实践教学方面已有一定的改革基础,但仍有一些高校环境设计专业存在注重理论教学,缺少综合性实践教学和创新型科研实践训练等问题。

一、目前综合院校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观念保守,资源配置不足

目前,我国开设环境设计专业的高校,除了几所艺术类高校外,其余基本是各类别高校。对于综合性院校、理工类院校,因为学科差别,在培养理念上与艺术类高校存在较大差异,这些院校的艺术类专业往往难以得到正确的认识和充分的教学资源配置,表现在实践教学环节,如专业考察、设计材料认识考察、施工工艺现场实习、社会实践实习等内容较为缺乏。

2.理论讲授为主,实践教学不足

由于学科差别,教学方式方法也存在差异,综合性高校艺术类专业的教学管理沿用非艺术设计类的管理模式,因此,专业任课教师只能按照非艺术类的教学模式,注重课堂理论教学,以教材为核心展开专业教学。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的课堂讲授占据了大部分时间,学生往往处于被动学习状态,缺乏主动学习的环境和欲望,学习兴趣不高。教师无法系统实施实践教学,学生所学只能停留在图纸的概念表达层面,与实际工程实施相去甚远,缺乏对设计实践的认识和锻炼,缺乏对社会需求的了解和对行业动态的把握,走出学校后很难在实际设计工作中独立完成任务。由于学生毕业后所做的设计与实际要求不符,在工作中需要较长的适应期,难以应对较复杂的学科交叉问题,所以其需要对施工工艺和流程再花费较长的时间重新学习,这使用人单位耗时耗力。

3.实践教学手段单一,设计项目与实际脱节

目前,环境设计专业的实践教学基本以调研、参观为主。对于环境设计专业学生来说,他们设计的场地往往是他们自己不熟悉甚至没有接触过的,这种实践方式虽然可以让学生对环境设计与空间设计有较为直观的认识,但有时因为学生数量众多、场地和时间限制等原因,这种实践往往流于形式。仅仅依靠走马观花式的调研、参观,是无法让学生深入了解某种环境类型的,这样的实践难以取得预期效果。专业设计类课程的设计项目主要由教师提供,而这种设计项目大多是假设性的,即使有一些真实的项目,也可能不在当地。因此,学生就无法深入场地展开调研工作,只能去相同类型的已建成的场地看看,学生对于设计场地的特殊性、环境的地域性等特点也无法进行实际的研究,因而后期所做的设计方案存在缺陷。

4.设计项目无法实施

设计不同于美术创作,设计在表现艺术风格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体现自身的实用功能。环境设计需要满足各空间的功能需求。前面提到环境设计专业设计类课程以往的设计场地基本上是假设性的,这就决定了学生所做的设计方案也是假设性的,方案最终往往停留在图纸阶段,难以变为现实。学生难以理解设计的合理性、实用性等问题,就很难做出符合社会和市场需求的设计方案,即使设计图纸再精美,也不能满足工程应用需求。

二、建议与对策

1.改变教学观念,优化教学内容

在环境设计专业课程设置上,应注重课堂教学内容的连贯性和科学性。加强专业设计课程与前期基础课程的联系,层层深入,整体推进。综合性院校以往的教学模式是教师讲授、学生听课,课堂教学局限于教室之中,学生与教师之间是纯粹的教与学的关系,教学模式单一,容易与社会实践脱节。实际上,随着社会需求和市场的变化,特别是对于环境设计这类与时俱进的应用型专业来说,更应该调整以往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加强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理论知识。理论教学也可以将课堂延伸到室外,通过实地环境体验让学生获得直观的感受。如,在专题设计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直接带学生到相应的环境中深入观察与研究,教师穿插理论知识的讲解,学生在实际环境中感受设计的空间尺度、氛围、材质和环境的影响力等。这种将现场体验与讲授有机结合的教学方法,能有效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丰富教学手段

将竞赛引入课堂,用课程作业甚至毕业设计参加学科竞赛,让学生能够将自己的设计理念和设计竞赛项目结合,了解环境设计学科的前沿发展趋势,了解设计理论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动态,开阔视野。这样的课程训练更具有针对性,能够为学生完成课程作业提供动力,提高学生对完成课程作业的兴趣和积极性。另外,教师应注重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可以建立系统的双语实验教学体系,邀请国内外著名院校相关领域的专家、教授来学校开展高水平的学术讲座、训练营等,让学生进行与专家面对面的交流和学习。

3.产学研结合,建立创新性训练科研平台

利用学校强大的学科和科研优势建立创新性训练科研平台。省级、校级重点实验室全时段、全方位向大学生开放,实践创新训练计划:设立国家、省级和校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鼓励学生自主提出研究课题或参加教师承担的研究课题,尽早开展学生的科研实践训练。与相关设计单位、企业共建大学生实践创新基地,让学生利用假期进入企业的设计和施工部门,在企业高层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开展实践活动,实现校企人才培养对接,使学生的设计能力与市场实际需求得到有效衔接。

4.注重学生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不仅需要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同时需要具有语言表达能力、谈判能力和管理能力。因此,综合性院校除了进行专业知识的教授之外,还应充分利用自身交叉学科的优势,将专业外相关理论知识的培养与专业能力培养相结合,开设相关的公选课程,引导学生涉猎课外知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帮助学生拓展能力。

结语

社会需要大量的环境设计人才,环境设计是涉及多学科知识的综合性专业。目前,一些综合性院校环境设计专业存在实践教学内容不足与实践教学内容不合理的现象。在新的发展形势下,这些综合性院校应根据环境设计专业教学特殊性,通过改善教学条件、调整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水平,进行有目的的教学改革,从而培养出既有较高理论素养又具备实际设计能力的专业人才,促进环境设计专业建设。

参考文献:

[1]陈言.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时代教育,2011(1).

[2]曹田泉.艺术设计概论.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

[3]易俊.环境实践教学的改革探索.设计艺术研究,2015(6).

第4篇:对环境设计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设计价值观;环境设计;教育

改革开放后,中国的艺术设计如雨后春笋成长起来,环境设计作为艺术设计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影响着人们生活。时至今日,中国环境设计在经历了数十年的发展后,已经为世界设计舞台所认识,然而事业与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却引人深思。

一、中国环境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中国环境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抛开设计原创性不足、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足等技术层面上的问题,最关键的问题应该是设计没有最大程度服务大众。“设计”从本质上讲是“解决问题”的手段,是运用创意思维和设计手段为人类文明与社会生活中面临的问题提供答案。就目前现状看,我国设计高等教育模式与方法还存在一定盲目性与模仿性,导致培养的学生很多时候不能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因此,需要我们思考与分析,需要通过设计教育来解决。所谓“实际问题”,是指我们认识的环境设计需要解决的关乎人民日常生活方面的具体问题,意味着环境设计工作者在从事设计创作活动过程中,设计教育者在培养学生设计能力的过程中,需要深入日常生活,而不是停留在理论问题或虚拟实践课题的研究与设计上。对“为谁设计”这一设计目的认知浅薄,归根结底就是缺失科学的设计价值观,当前设计人才的能力大多成为他们获得名与利的手段,而非服务社会大众的途径,这就是科学设计价值观缺失的外在表现。

二、设计价值观的科学内涵

科学的设计价值观内涵是关爱他人、关爱社会,利用自身的设计能力服务社会民生。我们可以将科学的设计价值观解读为以下几个内容。其一,设计工作者充满仁爱之心。仁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对家人、对他人、对社会充满仁爱之心,让设计工作者的视角更加宽广,洞察力更加敏锐,发现更多的设计需求,通过充满仁爱关怀的设计满足社会不同层面的需求。其二,设计成果服务社会。优质的设计成果是设计工作者服务社会的保障与手段。一个充满仁爱之心的设计工作者也要具备良好的设计能力,通过优秀的设计成果满足社会发展和民生需求,真正将仁爱关怀落实。其三,设计过程深入民生。设计工作者通过设计服务民生,不是理论上的纸上谈兵,而是需要在设计过程中真正走入百姓生活,了解和发现民生需求,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出真正适合百姓日常生产、生活需求的设计作品。我们说“艺术设计为人民服务”,这不是一句空话,它需要艺术工作者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去了解和认知,从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真正将自己的设计能力贡献于社会、服务人民。当前,环境设计工作者科学设计价值观的普遍缺失,折射出艺术设计教育体系中设计价值观教育的缺失或不足。只有在设计教育体系中把握正确的设计价值观教育思想,才能有效引导设计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方向,为学生树立“热衷公益,服务民生”的健康、科学的设计价值观打下基础,使他们在学习和未来职业发展中持正确的设计态度、设计观念与设计行为。

三、科学设计价值观的具体教学指导

科学设计价值观,其核心是正确的设计目的与最广泛的受众,也就是现代环境设计的目的应该是服务国民生计,设计的受众应该是社会平民百姓。在具体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途径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并应用于具体的设计创作实践中:(一)环境设计服务社会平民百姓的日常生产生活。环境设计不应以“名”与“利”作为设计的前提和最终目的,而应该着眼于社会大众,研究平民百姓的表层与深层需求,设计出真正适合平民百姓日常生产生活需要的、使用便利、舒适安全、价格实惠、经久耐用的各类设计作品。环境设计还要广泛关注灾难等突况所需要的设计产品,并以此进行前瞻性设计,如德国目前对灾难设计展开的研究与实践已经走在世界前列。中国是个灾难多发性国家,大量灾难应对型设计产品仍属空白,因此环境设计需要从这方面入手。(二)环境设计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社会弱势群体包括残障人士、老人儿童以及低收入群体,在进行环境设计活动时需要更多地关注这些弱势群体的实际需求,如无障碍设施设计、旧房改造设计、公租房环境设计等。我国各类残障人士总数达近千万人,通过设计帮助他们更好地生活,让他们感受到更多的社会关爱,这不仅是中华传统美德,更是设计工作者应具备的道德标准。据预测,到2040年,中国老年人总数将达到3.97亿人,儿童人口总数也将达到2亿左右,针对老人儿童展开无障碍设计、安全设计将成为中国设计行业现在和未来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针对社会低收入群体,一方面需要设计出适合他们生产生活的实用耐用、功能简明、价格低廉的环境设计作品,另一方面还可以利用设计的力量,在设计工作过程中为他们创造出合适的就业机会,从根本上解决社会低收入群体的民生问题。如低收入群体中包含了大量的民间手工艺人,在设计家具作品时为民间手工艺留置部分部件或界面进行适宜的手工艺创作,从生计层面上解决手工艺人的民生问题,同时也延续了民间手工艺和传统文化的传承。(三)大力发展公益设计。公益设计有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指为社会公益服务的设计内容和形式,另一方面指为社会民众服务的免费设计行为。在环境设计领域中,公益设计的发展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与支持,尤其是针对低收入群体的住宅设计和新农村环境设计。大力发展公益设计,不仅需要设计界的广泛关注,更需要高端环境设计人才的带头模范作用,利用他们的行业影响力和作品的艺术号召力来带动更多的设计工作者参与到公益设计活动中,扩大公益设计的领域与范围、丰富公益设计的内容与形式、提升公益设计的数量与质量。科学设计教育思想和模式是现代环境设计事业健康发展的保障和基础。现代环境设计与社会、民生密切相关,在环境设计教育体系中,树立以科学设计价值观为核心思想的现代教育模式是保证环境设计高等教育朝正确方向发展的当务之急,也是环境设计真正实现服务百姓民生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鲍懿喜.关注民生:设计的时代命题[J].美术观察,2009,(9).

[2]吕品田.为民生而设计[J].美术观察,2009,(9).

第5篇:对环境设计的认识范文

一、引言 

环境设计是指针对建筑内、外的空间环境,通过艺术设计的方式进行设计和整合的一门实用艺术,涉及的学科包括建筑学、规划学、景观设计学、环境心理学、美学、环境生态学等学科,因此,环境设计专业具有多学科交叉、渗透的特点。近年来,环境设计专业教学过程中问题较为突出,加之日益凸显的环境问题加大了环境设计行业所应对问题的难度,这些都为提高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带来了新的困难,而解决方法涉及到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优化等等。本文以我校环境设计专业技术科学类课程为例,分析问题并提出应对的策略,以期提高教学和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二、技术科学类课程的问题 

为了达到人才培养目标,使学生了解并掌握一些新的设计理念及设计方法,在我校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从第3学期至第5学期增加了新型环境设计专业知识与技巧,并初步设置了“技术科学类课程板块”,主要课程有:《环境生态学》《环境科学基础》《艺术设计史》《环境设计与理论》《建筑设计基础》及《城市环境设计原理》等课程。《环境生态学》针对环境问题进行生态学的阐释与研究,对新型环境观念进行系统的阐述,强调地域性生态保护和修复;《环境科学基础》结合“声、光、热”学的相关知识,引入环境设计中可实现“低碳、环保、可持续发展”的设计方法;《艺术设计史》重点关注的是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保护理论与方法;《环境设计与理论》《建筑设计基础》《城市环境设计原理》等课程增加了新型环境观念的内容。 

以上课程内容的应用性和技术性特点充分体现了技术类课程的实用性,但从实际的授课效果及学生掌握知识情况来看,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交叉内容安排不当和相同知识点多次重复 

从课程设置来看,技术科学类各课程之间存在很多的交叉内容,但各课程针对交叉知识点的学习方向应存在一些差异。而从各门课程实际的授课情况来看,普遍存在由于安排不当,出现了不同课堂讲授的交叉知识点内容重复或相似现象。 

在现有的技术科学类课程中,大多都涉及到与“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相关的内容,包括:建筑内表面处理与保温、隔热效果,楼板与隔声吊顶,厅堂音质与装饰材料,室内照明及照明质量,门窗类型及窗温室生态效益,外表面处理及其生态效益,屋顶绿化及施工,玻璃幕墙的应用及室外微气候环境,室外绿地景观与生态效益,雨水花园设计等。这些内容在《环境生态学》、《环境科学基础》、《环境设计与理论》等课程中或多或少都有涉及,但各门课程针对交叉知识点所讲授的深浅程度、学习方向并不明确,从而出现课堂授课内容重复的现象。另外,由于是交叉学科,而部分交叉知识点在各课程中安排不当,并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二)知识应用情况较差 

就环境设计专业学生的设计作业完成情况来看,大部分的学生很少从技术的层面进行考虑,因此,很多与技术相关的内容就被忽视甚至被忽略了。例如: 

1.小型单体建筑设计中,由于对建筑构件认识不够,因此会出现图面表达不够完整或者建筑构件比例、尺度失调的现象;同时,现有的很多节能技术措施也很少在设计中应用。 

2.外部空间环境设计中,更多的关注的是室外空间的划分(流线、尺度),并通过配置植物、景观小品等提高空间效果,但是,对于植物设置在空旷的场地还是建筑周围或是建筑墙面、屋顶所带的生态效益及施工过程了解不够。 

3.室内环境设计中,对各种材料的规格、适用场合较为清楚,但对很多材料的性能(保温、隔热、防潮、隔声)了解不深,设计中也缺乏应用。 

另外,用人单位的反馈信息表明:我校环境设计专业毕业生在设计方案中结合技术,尤其对新技术考虑的较少,艺术与技术协调融合的能力较差,不能很好的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 

(三)实践教学环节缺乏 

现阶段,技术科学类课程基本是以理论授课为主,教师授课时,大多采用的是组织教学-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五环节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缺乏实践教学环节,因此,学生对于课堂讲授内容最多只能停留在与之相关的概念性的设计上,并不能将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 

三、技术科学类课程的应对策略 

环境设计专业是我校艺术学院的特色专业,在其培养目标中明确提出培养具备较为宽泛的交叉知识结构及综合应用与创新能力、能将艺术与技术较好融合、具有创新意识的应用型毕业生,能在设计、研究、教学及工程行业从事环境设计、研究、教学、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为了达到甚至超越此目标,使技术科学类课程的相关知识能够很好地渗透在学生学习的各个阶段,大幅提高该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针对技术科学类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以下应对策略: 

(一)整合与重构课程内容 

整合与重构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各课程间知识的联系,减少学科内容的重叠与分化,使相关的“技术科学”内容渗透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使知识、技能和生活之间的联系能够得到彰显,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因此,通过联合环境设计专业相关的任课教师和指导设计实践的老师,确定多门课程中重复内容、安排不当的交叉知识点、以及设计实践中技术与艺术的结合点,对涉及到的知识进行整合,然后根据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及任课教师的意见对其进行重构。

     (二)更新与改进教材 

在目前的教学中,专门针对环境设计或建筑技术的教材很多,但针对环境设计专业学生使用的“环境技术科学”或“景观技术科学”类的教材较为少见。现阶段,针对环境设计专业开设的“技术类”课程中,大多都没有专门的教材供师生使用。现有的教材内容大多是和建筑相关,且已出版使用多年。因此,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课题组联合各任课教师,根据对课程内容整合和重构后的结果,进行教材的更新与改进。 

(三)协调教学中“艺术性”内容与“技术性”内容 

我校所开设的环境设计专业属艺术类学科。但严格地从学科属性上讲,艺术类学科自身存在着相当程度的科学、技术性成分而理工类学科也存在不同层次的艺术性成分这种属性在以往的教育过程中,或多或少地被忽视、被割裂了,从而导致“艺术与技术协调融合的能力较差”。因此,在教学中应对“艺术性”与“技术性”内容的主从、协调、比例关系加以明确,尤其是在“技术科学类”课程中,将“技术性、科学性”内容进一步细化,并把握好课程内容的广度与深度,同时将这些内容落实到设计实践中去。 

(四)改进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不仅涉及到教师的授课技巧和手段,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学效果。因此,教学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本研究相关知识整合与重构后的教学效果。为保障教学能达到良好的预期效果,教学方法也应调整和改进。环境设计专业的“科学技术类”课程的教学主要以ppt多媒体方式进行,部分实践教学主要以老师命题、讲解,学生主动调研的方式进行,效果不尽如人意。因此,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可在教学过程中改变和改进教学方法,促进学生融合艺术与技术能力的提高,以及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 

例如,在使用多媒体教学的同时,在部分课程中引入体验教学法、现场教学法。以《环境科学基础》《建筑与环境设计作品赏析》为例。 

1.体验教学法——教、做合一,“劳力上劳心”的手脑并用 

体验教学法是一种互动的教学方式,其目的是为了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以《环境科学基础》课程为例,部分章节涉及到散水、墙面、屋顶等建筑构件的相关内容,但由于所用教材中大多是从结构角度进行分析,不利于本专业学生理解,因此,可以将结构部分的内容弱化,结合学生同期进行的建筑模型课,对这些建筑构件常用的材料、一般的做法、不同的环境中的特殊做法以及与之相关的一些新技术的应用情况进行分析、说明,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动手的同时,除了追求艺术性的表达外,对这些构件有较为清晰的认识,从而加强对课堂上所讲授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2.现场教学法——真实看、摸,加深理解 

现场教学法是指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在相关场地组织学生通过对现场事实的观察、分析,甚至动手体验,从而加深知识的理解的一种教学方法。从环境设计专业来讲,运用现场教学法是非常有必要也是非常行之有效的。以《建筑与环境设计作品赏析》课程为例,开设本门课程主要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国内外一些优秀的建筑及环境设计作品,包括平面的布局、立面的表达。若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结合现场教学,通过实际的“看”和“摸”,使学生近距离接触教学对象,可加深其对所讲授知识点的理解。 

第6篇:对环境设计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环境设计;多元性;开放性;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6-0212-02

环境设计专业属于2012年新增艺术学科中设计学下的一个学科,是对人类生存空间进行设计的专业,涉及建筑学、城市规划学、人类工程学、环境心理学、设计美学、社会学、文学、史学、考古学、宗教学、环境生态学、环境行为学等,属于一门交叉学科。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重点在于传授公共和私人空间的设计专业知识,具体而言,是如何使室内外空间所共同组成的人居环境具有科学性、宜居性、艺术性等特征。目前,因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社会需求的飞速扩充,环境设计专业已成为中国艺术设计教育中生源最多的专业之一。如何跟进人类对生存空间环境的发展需求,提高该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不断完善环境设计专业教育教学的改革,是开创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的环境设计教育新局面的时代需要,对于中国当代社会人居空间文化的建设而言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的。在这一背景下,如何深化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改革,达到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预期目的,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互渗透、相互融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从而培养出符合时代、社会发展需求的新型人才已成为当下高校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本文通过对环境设计专业的现状分析及呈现问题的思考,从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着手,分析和探讨了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的主要特点和性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这一角度提出了“多元性”与“开放性”在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中的重要性。

一、环境设计专业的现状分析及问题思考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城市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对环境设计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是与日俱增。一方面,环境设计专业的毕业生人数急剧上涨但其就业率却呈现逐年下降现象;另一方面,不少用人单位反映毕业生人数虽然很多但是优秀的设计人才却难觅踪影。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有多方面,但主要原因则与现有的环境设计专业在专业教学上侧重理论和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与实践的相互联系是分不开的。这个问题直接导致了环境设计专业所培养的学生脱离实践,在专业方案设计上仅追求形式上的美观表现,而非着眼于功能上的艺术性考虑。此外,它也从侧面反映了现有的环境设计专业在教育上存在教学认识的片面性,致使学生无法形成完整的整合相关知识的能力。与此同时,专业教学模式的单一性、形式性、固定模式性,注重理论知识的空泛讲授而对实践教学的忽视,使专业实践课程流于表面,在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及自由探索的学习兴趣,形成惯性思维,无法按专业培养目标的预期设定培养出符合时代、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新型人才。

二、“多元性”与“开放性”在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中的重要性

从科学认识与发展观出发,任何事物的产生与发展都不是单一、孤立的,这对于环境设计专业的教育教学而言也是一样的,尤其是在其实践教学中更为凸显。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不仅仅只是给学生传授一些理论知识和相关技能,它还必须培养学生的自觉创新意识和自主实践能力,而日新月异的时代与社会发展的需求则是学生进一步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同时也是专业教学可持续性发展的方向。

(一)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的宽泛性、立体性决定了教学内容的“多元性”

环境设计专业的实践教学课程的设置是实现理论与实践衔接的重要手段。实践教学本身具有宽泛性、立体性特点,这也就决定了其教学内容的“多元性”。在环境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中,专业实践教学不仅是整个教学计划有机组成部分,更是整个教学计划中至关重要,不可或缺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之一,因此设定为必修课程。该课程最大的特色是“走出课堂”,通过实践性的自主实地调查使学生同时获得感性和理性的专业知识积累,并呈现出“四性”特点:学科的交叉性、现实的针对性、考察的目的性和研习的主动性。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将艺术设计中所蕴涵的人文内涵、传统文化及民间文化的挖掘……这些丰富而多元的设计素材及设计内容融入其中,再加上学生自身的观察、测量、绘制……加深对实体设计的印象和理解,从而极大地开启学生的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

(二)日新月异的时代与社会的需求决定了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的“开放性”

现代社会是集物质与经济高度发展于一体的社会,同时也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多元化整合的强信息时代。就环境设计专业而言,不仅要从本专业获取信息,更要从其他各门类、各行业的艺术中广泛汲取丰富营养。因此,时代与社会的需求赋予了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必须是开放性的要求。开放性的实践教学,可以促进教学与时代和社会紧密结合。在实践课程的教学内容上,重视与时代和社会需求相接轨,以培养专业人才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为主要目标,将课堂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在实践教学^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此外,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还要以开放全局的的视野积极与社会各界相互交流、相互推进,其目的是汇聚合力,协同育人。此举不仅符合企业、行业和社会的实际需求,同时亦贴合学生自主学习的期望,在开放性的实践教学环境下共同推进实践教学质量的提升。

实践教学内容的“多元性”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自觉获取知识的能力,帮助学生将已学理论与现实进行相关联,在调查实践中培养和提高理论分析现实的洞察能力,培养摸索与探讨改造现实环境不足的创新能力,进而使其获得环境设计专业的实践工作能力;实践教学的“开放性”则将教学与时代和社会紧密结合,让学生能拥有更多学习和实践的机会,帮助学生从课堂转向实践,领略知识的延伸性和实践的功能性,从而促使他们更好地应用课堂所学知识。

三、总结

环境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符合社会需求、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综合性设计人才。在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将“多元性”与“开放性”教学理念融入其中将有助于改变现有的教学形式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多元性、系统性和开放性的实践训练过程中,切实了解社会、了解行业,提高自己的实战经验、应用动手能力,于“润物细无声”中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从而培养出符合时代、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蒋粤闽.艺术设计专业采风与考察[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

[2]容华明.关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设计考察实践课程教学研究[J].大家,2012(12).

[3]陈静敏.环艺专业艺术考察教学[J].文艺争鸣,2010(8).

[4]许丽.关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的思考[J].艺术百家,2007(5).

[5]曹国章.环境设计专业考察实践课程教学研究[J].艺术百家,2007(5).

第7篇:对环境设计的认识范文

一、教学中理论部分的梳理

理论学习是专业课学习的基础,我们在课程设计中需要让学生了解课程的主要内容、作用、流程以及重要性,强调与其他课程的不同之处。学生需要规划课程学习的时间表,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实践。环境设计中理论的教学主要包括概况、发展方向、当今社会设计潮流、设计原则、设计中需要考虑的外部因素、如何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特殊设计等设计理念。教师在讲授理论知识时应诱导学生关注地域文化及其设计,并要求学生对地域文化进行总结。例如,笔者在讲授商业空间设计原则中的地域性设计时,就着重讲授了黑龙江城市规划的历史及各地方地域文化对城市商业空间的影响,分析了东北地区的气候特点,并让学生全面搜集相关的气候人文资料。在理论讲授这部分主要是让学生理解在环境设计中加入地域文化的原因,掌握地域文化脉络。

二、专业设计

专业设计是设计的实践阶段。设计课题应选用教师的科研课题,或各地区举办的赛事,也可是大学生的创新项目,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倾向选定课题。选题内容以开设的专业课程为主,如基于绥化市商业街展开的地方文化景观规划设计。

三、方案讨论

专业设计和方案的讨论在时间上是并行的,可以同时进行。教师和学生针对选定地域展开有关地域性格和文化的讨论,也可以拟定其他主体进行讨论。如讨论哈尔滨冰雪文化、冰雪文化载体、绥化寒地黑土文化等,在讨论之后根据选定的具体文化方案进行实地考察以收获原始的资料。

四、实地考察

实地调研是环境设计实践中收获直观资料的环节。在调研之前学生对环境设计的认识,多为概括的、理论性的,对地域文化载体的认识也是模糊的,无法对其准确的定位。通过考察调研,学生可以明确地认识实地场所,增强学生对环境设计场所空间的认识、加深学生理解地域文化在环境设计作品中的作用。因此,课程可以根据相应的主题展开考察调研。调研应围绕讨论的具体内容,针对环境设计作品的细节、形态、功能、材质、使用方式等方面进行切入设计。也可从空间设计的使用者角度,对其年龄、作息规律、经济状况、生活习惯等进行考察。地域文化的调研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考察、深入访谈等方式收集资料,要求学生对所定目标区域的环境及环境设计设施的具体情况进行全面考察,并总结出全面的资料分析,评估锁定地区具体使用者的需求及满足需求的客观条件。如笔者曾组织学生到哈尔滨中央大街了解中央大街建筑的特色以及保护建筑的措施,带领同学们梳理其形成的历史文脉,了解中央大街的成因。并对江边一带进行远足调查,体验江边文化。并进行问卷调查,采访本地人和外地游客,总结对哈尔滨城市的印象及对哈尔滨文化和环境设计作品的感受和评价。

五、汇总分析调研报告

实地调研通常会发生走马观花、不具有实际意义的情况。如果不积极改正,则就失去了实地调研的意义。所以,在课程调研开始之前就应明确调研的主要内容以及调研汇报的具w要求。实地调研的成果展示需要我们明确调研分析的内容和书面要求,提交书面的调研报告,并制作PPT,把图片和文字结合在一起,以小组或个人的名义,讲解调研报告,为后期的方案讲解打好基础。教师和同学需要在地域文化方面对学生需要提出更多的问题,让演讲者回答如何解决文化载体的问题。该环节要求学生评价调研作品,提出对地域文化的个人见解,要求在调研报告中体现出用于环境设计的文化元素,并让全班同学论证其可行性。通过调研、研讨、汇报,以提高同学们定位地域文化的水平,认识地域文化在作品中体现的作用,为后期的设计提供重要的设计素材和设计方向,调研分析是提炼地域文化的过程,也是设计公司开展方案设计工作的课堂实践表现部分。

六、设计展开

通过实地考察我们为设计定下了基本的基调和概念。设计展开就是将设计概念付诸实现的过程,将思维转换为具体产品呈现在人们面前。在设计过程中,地域文化被学生提炼形成设计元素,整合元素进行方案设计,制作多种优选方案、最后完善方案,设计出效果图、施工图,也可以根据课程设置制作相应的模型。概念设计是学生在设计中充分发挥想象力的体现,需要学生手绘草图,并分析草图取长补短,敲定最终的设计草案。最终方案需要完善景观部分,我们把它叫做扩初设计;室内部分为深化方案阶段,即优化设计方案的形态、功能设计、结构设计、细节设计、交互设计、色彩搭配等。然后根据绘制方案的表现图制作展板,把制作方案通过PPT汇报给大家,如果涉及到模型设计则要对模型进行最后的调整,以深化确定最后的模型展示形态。

环境设计作品的实现依托于设计的展开,也是地域文化元素在环境设计作品中直接的体现。通过设计作品,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到地域文化在环境设计作品中的体现形式及设计手法。同时这也是教师培养学生设计能力的集中体现。在最终方案中如何体现地方文化内涵是设计的焦点。设计作品的最终目的是检验作品的试金石,它把提炼本土文化、把地域性设计元素融入环境设计作品中,以实现环境设计作品的功能及传承地域文化作为目标。如:在家居设计中,有一名学生选用鄂伦春族的民族元素,设计了一系列的室内软装配饰,这即是从地方文化中汲取营养的表现。再如绥化地区有兴和朝鲜族乡,学生通过实地考察朝鲜族乡的生活生产方式,提炼其文化符号进行餐饮空间设计,并结合现代韩国流行文化创作出墙体彩绘。墙体彩绘的形式并不以原有鲜族的图案纹样进行绘制,而是对其进行了二次创作,绘制出当下韩国流行的鸟叔骑马舞、韩国歌舞组合等图案,这些都是室内装饰彩绘的绘制素材,让人们在享受朝鲜美食的时候还能体验鲜族文化。

再者就是博物馆设计,绥化安达、青冈武警支队的荣誉室设计,就充分体现了安达的地方文化。青冈有名人马玉祥,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的原型就是马玉祥,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为荣誉室设计了马玉祥的雕塑作品。同时为了传承英雄基调,充分挖掘安达作为牛城的地域文化,为荣誉室设计充分挖掘设计素材。

七、总结评课

在课程结束前,要对课程进行总结。安排本专业教师对每个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或安排学生进行互评。互评以讲标的方式进行,台下安排学生做评标。重点放在地域文化的体现上,让学生讲解设计中加入地方文化元素的方式,以使设计作品符合设计的功能性原则,让使用者有全新的使用体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是实践环节的重要外在体现。

八、结语

第8篇:对环境设计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 建筑设计课程 理性思维 教学内容

一、课程的性质与作用

建筑设计课程是环境设计专业的一门必修基础课,对本专业其他课程有重要的指导性作用。我校环境设计专业为艺术类招生,学生美术功底好,有一定的艺术和审美修养,但普遍感性思维强于理性思维,因此课程设置的主要目的为引导学生在认识建筑的过程中,培养其对建筑空间、建筑构造等的理性认识,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使其形成严谨的设计思维方式。通过课程学习,熟识环境艺术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及涉及的学科、技术知识,具有一定的独立完成市场调查、资料收集、设计构思、方案选择、设计分析、评价及设计的能力,加强对建筑设计基础及建筑空间与环境设计的联系性认识,从而提高设计创新能力。

二、教学过程能够发现的问题

1.理论知识掌握较少。

在本校环境设计专业的培养计划中,没有开设一门系统的环境设计理论知识课程,更不用说开设建筑史课程了,学生对理论知识掌握甚少。在教授建筑设计课程中,就大二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来看,他们对建筑/设计发展史、风格流派等环境设计专业的基础知识了解不够。以至于教师在教授建筑设计课程时,不得不花三分之一的时间补习建筑的发展史,帮助学生对古今中外建筑的有所认识,然后才展开讲解建筑空间的基础知识。如此,课程实践时间和课堂答疑时间减少,不能及时解答学生方案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2.感性思维较强,理性思维弱。

艺术与科学的完美结合,是建筑设计追求的终极目标,但我校环境设计专业学生的设计中,感性过多,喜欢任意发挥。如在设计楼梯时,还停留在构图画面是否完美的阶段,而没有考虑楼梯在整栋建筑中所处位置是否合理、是否能够满足室内外空间通行的功能,楼梯踏步过窄、踢步过高现象很是常见。学生时常问一个问题:“为什么在评阅设计稿时,总要说我设计的楼梯不合理?明明我已经把图画得很漂亮了。”追求构图的完美,过度画面,构图和空间设计的合理性之间欠协调,在环境设计专业学生的方案设计中占了很大比重,显然忽略了建筑设计不仅是一门讲究审美的学科专业,还要强调其实用性和功能性。

依照课程结束后学生提交的作业情况,将近三分之二的学生,设计表达及方案构思仍然是薄弱环节,得分率比较低。尤其是建筑空间尺度的把握方面情况不理想,忽略了建筑设计基础及建筑与环境设计的联系性。另外,从作业完成情况来看,设计类学生有形象思维能力强的优势,在建筑设计方案的表达中虽然发挥了一定优势,但这种感性的思维方式在部分程度上影响了建筑空间的理性表达,以至于空间布局、结构不合理。

3.专业课程之间的衔接欠合理性。

按照专业培养计划的安排,建筑设计课程定于大二下学期开设,为本学期的第一门专业课,是比较合理的。这个时候,学生已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和人体工程学知识,对建筑室内空间也有了解,软件操作、手绘制图能力可满足建筑方案设计的需要。但在我校的课程开设过程中,建筑设计课程之后安排的才是计算机辅助设计3Dmax,方案最终的效果图只能依靠手绘完成,只有部分课下自学3Dmax软件的学生能够做出基础的建筑模型,和方案草图的设想相差甚远,远不如大多数学生手绘的效果图表达得更全面。

建筑设计类课程安排松散、授课周期较短是影响授课质量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按照其他专业发展较为成熟院校的情况,建筑设计课程开设56学时,能够较好地满足学生进行理论和实践的学习。但是就我校本专业的实际来看,课程结束以后,学生尚且停留在对建筑空间的懵懂认识阶段,更不可能设计出一个完整的方案。

4.课程实践环节缺失。

因课程学时安排较少,无法安排课程实践与测绘,同学们日常接触最多的空间都是宿舍和教室,加之上述建筑空间理论知识少等原因,学生无法全面地认识某一个或某一类建筑。经过一段时间的课程学习,学生对人体工程学、建筑空间的基本知识已经有所掌握。但在做方案设计时,仍然有部分学生无法准确把握空间的长、宽、高尺度,如有的同学在不考虑实际情况的前提下,也做特别的概念性设计,在普通居住空间中设计了面积近60平方米的卧室,而此卧室的高度为4.5米。无论是从设计心理学的角度还是从居住空间的实用性角度来看,过大或过高的空间,都不适宜人居住。另外,开窗面积过大或过小、窗户高度过高或过低等也是常见现象,窗地比例严重失调。

三、教学内容及方法的探索

1.设计选题,考察基地,拟定设计对象。

在课程实践教学中,根据拟定的设计任务书及选题,可增加基地考察的环节,做足功课指导学生勘察建筑所处场地的地形、气候、交通、人文和历史条件;同时让学生了解该空间的使用者和家庭每一个成员的需要、嗜好、生活方式和习惯,将这些作为需要充分考虑的因素,可使空间设计更合理,住起来也觉得舒服。这样可以更好地做到在充分尊重原有地形地貌的基础上,做出因地制宜的建筑空间设计,同时创造宜人的居住空间环境。利用此教学方法,既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培养其良好的工作习惯,又可达到激发专业学习好奇心的目的,体现了设计课程教学的生动性与灵活性。在这一授课环节中,教师应当注意的是,需要提前找到环境优美的场地作为勘察基地,做好选址的自然、人文环境的材料准备与分析,多角度指导学生进行考察。

2.分组合作,进行建筑空间测绘。

建筑测绘是认识和调查研究建筑的重要途径,通过测绘了解建筑的构成、空间尺度和细部构造;旨在通过实践提高认识,是一个从具象到抽象、从三维到二维的训练过程。让学生测绘自己熟悉的建筑空间如教室、宿舍等,体验该类空间的使用状况,并对室内家具尺寸、灯具及插座位置等进行测绘,根据测量数据绘制平立剖面图及三维效果图。这样直接、方便的空间体验,便于学生随时随地解决测绘中遇到的问题,形成对空间与形体的初步认识,了解人体的基本尺度,在方案设计中可以更好地把握建筑尺度,设计理想空间,也可以帮助学生从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的过渡。

在测绘过程中,要求学生分组合作,3―5个人为一组,每组选择不同的空间进行测绘,通过分工合作完成测绘任务。任务完成后,组织阶段性成果讲评,采取小组之间互评与指导老师讲评的方式,加强设计资料、方法的交流,在频繁的交流与讨论中,展现学生的个性创新。此外,分组合作,促进了资源的整合利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3.创设问题,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大纲要求,精心设计各教学阶段的讨论题,在阶段任务开始前向学生公布,过程中可向学生提供查找问题的线索和部分资料。这些问题应以启迪学生的思维为出发点,具有较强的探索性,并能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激活对问题的探索与创新意识。这些问题应与当前学生的能力相适宜,所探求的答案可具有多样性,对所创设问题的各部分能够层层深入,如能引出新的可进一步讨论的问题则更妙。在探寻问题解决方法的过程中,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自由,更多地提供展现学生个性特点的舞台。另外,选择学生易于接受、感兴趣的、合乎实际需要的问题,也是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关键。

4.成果展示。

在课程结束时,安排课时展示学生的测绘作业、方案设计成果及课程学习心得;最终的设计结果汇总成A2图纸大小张贴在教室,要求图面表达清晰完整、制图规范、板式富有创意,有适当的文字分析、设计说明,并将上述内容制作成PPT,逐一汇报。成果展示与评价采取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讲评、学生与教师互评相结合的模式,摒弃传统的由教师一人评价模式。通过讨论与成果分享,可增强专业学习的自信心,多角度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增强学习过程的趣味性和学习效果;也是改善当前我校环境设计专业学生习惯自顾自做作业、课上课下专业学习欠交流、合作意识不强等现状的有效手段。

5.修订专业培养计划,加强课程间联系性。

在环境设计专业培养计划中,先修课程应为透视学原理、表现技法、计算机辅助设计,可以更好地帮助完成建筑设计方案的表达;在空间表达中,若效果图形体表现准确,则可提高学习热情,提高理性知识学习兴趣,从而借助课程达到向理性思维的转变。人体工程学与家具设计课程中人体的动、静态尺度及心理空间尺度、家具的尺寸等数据,为建筑设计提供了科学的规范和约束,是设计功能、尺度合理空间的基础。

与建筑设计后续关系紧密的课程是建筑模型制作,若能紧跟着开设此课程,要求学生将建筑设计课程的方案制作成三维模型再次展现,发现从二维图形生成三维空间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方案设计进行检验,在此基础上加以分析和完善建筑模型,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强化学生对空间的理解和组合能力,从而加强专业课程内容之间的衔接性,延伸和巩固课程价值,达到开课目的和意义。

参考文献:

[1]彭一刚.建筑空间组合论[J].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6.

[2]吴恺,王蔚忻.关于环艺专业低年级建筑设计课程教学的思考[J].科技资讯,2008,(13):120-121.

第9篇:对环境设计的认识范文

同学们看偶像剧不?偶像剧的男主一般从事什么职业?医生,律师,设计师?对,今天,我们就请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陈健来帮助我们解答:在偶像剧中频频出现的高大上的设计师到底是怎么炼成的?

问:环境设计专业是学什么的?

答:环境设计是一个跨学科的综合性专业,环境与设施、空间与装饰、造型与构造等各方面的设计都涵盖在内,专业涉及园林艺术、中国传统文化、建筑基础、材料学、美术、雕塑、人体工程学、设计流派、心理学等多个领域。

小编插话:注意,这是人文学院的环境设计,不是建筑学院的建筑设计。总的来说,环境设计要比建筑设计关注的面更广。对哦,偶像剧一般只设定为设计师,原来设计师有很多很多门类,下次填报志愿的时候要仔细研究哦!

问:环境设计专业都有哪些课程?

答:浙江大学的环境设计专业旨在培养在设计领域具有宽广的人文视野、国际视域、市场视角并对设计有敏锐感悟力的创新与创业型设计人才,坚持高起点、宽视野、国际化的办学理念,实行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传授模式,强化设计、技术、商业与用户等知识模块的整合培养。本专业核心课程有“独立住宅景观设计”和“环艺设计概论”;双语教学课程主要有原版外文教材课程“环艺经典著作阅读”和“园林民居调研测绘”;把中国古典园林的研习作为专业母语,设有“园冶精读”“中国园林史”“古典园林测绘”“中国传统图案”“山水画鉴赏”“中国哲学”等课程;习惯课程有每天认识3种树、1种材料,每天(大二起)临摩一幅表现画,要求随身携带相机、速写本等工具……浙大有独特的课程设置制度,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意愿和兴趣跨学科跨专业自主修读其他课程。

小编插话:果然很高大上!不仅要中西合璧,还要古今贯通,不仅要达到学霸级的分数线,还要有强大的艺术才能。居然还要修心理学?那当然,所有的设计都是为了让人们的生活更便利呀!看来,要从事偶像剧男主的职业,不容易!

问:环境设计专业就业情况如何?

答:随着现代化建设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社会对环境设计类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每年都将以一个较高的比例增长。环境设计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面非常广泛:景观设计师、环境艺术设计师、建筑与城乡规划设计师、数字艺术设计师、绘图员、城市家具设计师、雕塑设计师、照明设计师、施工图设计师、效果图制作员、预算员、设计师助理、教师、施工监理等职业均可胜任。许多毕业生已经成为世界500强企业、各类高校和政府部门的中坚力量。

小编插话:果然是有付出才有回报!

问: 除了一片光明的就业前(钱)景,这个专业到底有什么样的魔力吸引学霸们纷纷投身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