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作物病害及其防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编制目的
有效预防、控制农作物生物灾害的危害,指导和规范农作物生物灾害应急处置行动,避免或最大限度地降低有害生物危害和农业生产损失,保护农业生产安全、协调和可持续健康发展,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促进农村稳定和新农村建设。
(二)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植物检疫条例》和《浙江省农作物生物灾害应急预案》、《*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等,制定本预案。
(三)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危害农作物的迁飞性虫害、流行性病害的大面积暴发和流行;危害农作物的检疫性病、虫、植物及农业部、省政府公布的外来有害生物的暴发和流行;其他突发性病虫的暴发和流行,以及本市行政区域内的农作物灾害预防、控制及应急处置行动。
(四)工作原则
1、预防为主。立足预防,对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做到抓早抓实,争取主动,防患于未然,把灾害化解在萌芽状态。
2、分级负责。以属地管理为主,在各县(市、区)政府统一领导和协调下,按照职责分工,各有关部门团结协作、共同处置。
3、果断处置。一旦发生重大农作物生物灾害,各县(市、区)政府和相关部门应迅速反应,果断处置,最大限度地减少农业生产损失,尽快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4、规范有序。按照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规范程序,讲究工作方法,统筹考虑各种因素,努力提高工作效能。
二、组织指挥体系与职责
市农作物生物灾害应急组织指挥体系由应急指挥机构、日常办事机构、技术咨询机构组成。
(一)应急指挥机构
发生Ⅱ级以上农作物生物灾害时,根据应急处置行动需要,成立市农作物生物灾害应急指挥部(以下简称市应急指挥部)。根据省农作物生物灾害应急指挥部的要求,做好Ⅰ级农作物生物灾害预防、控制和应急处置行动;负责指挥Ⅱ级农作物生物灾害预防、控制和应急处置行动。
1、市应急指挥部组成
指挥长:市农业局局长
副指挥长:市农业局分管副局长
成员:市农业局、市委宣传部、市发展改革委、市经贸委、市科技局、市公安局、市监察局、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交通局、市卫生局、市工商局、市质监局、市供销总社、市气象局、市邮政局、铁路*货运站、*检验检疫局等单位和部门负责人。
2、市应急指挥部职责
(1)负责启动本预案,组织力量对Ⅱ级以上农作物生物灾害进行应急处置。
(2)向市政府和省农业厅报告有关农作物生物灾害事件和应急处置情况。
(3)负责对各县(市、区)政府和市级有关部门制订农作物生物灾害应急预案和应急行动方案,应急演练、应急物资储备、经费保障等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4)对各县(市、区)政府和市级有关部门在农作物生物灾害应急处置行动中,履行职责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5)对农作物生物灾害事件应急处置行动进行评估和总结,完善本预案。
3、市应急指挥部成员单位职责
(1)市农业局:负责制订农作物生物灾害预警、预防、控制和处置的技术方案;组织并检查、督导农作物生物灾害封锁、扑灭和预防控制的实施;依法提出对有关区域植物检疫疫情实施封锁和解除封锁的建议;按规定确认植物检疫疫情,并向市政府和省农业厅报告;提出灾害应急控制措施的建议;组织对农作物生物灾害防控、补偿等费用和灾情损失的评估;做好农药、化肥、种子、药械等储备和农资市场的监督管理。
(2)市委宣传部:负责制订宣传报导口径,正面引导舆论;组织协调农作物灾害及应急处置情况的新闻报道,必要时组织新闻会;协助开展农作物生物灾害防控知识宣传;组织网上舆情收集、研判和网上引导。
(3)市发展改革委:维护市场价格秩序,负责农作物生物灾害防控基础设施的规划和计划安排。
(4)市经贸委:按照《*市突发公共事件物资能源应急保障行动方案》,组织、协调应急物资的供应。
(5)市科技局:立项并组织开展农作物生物灾害防控技术攻关。
(6)市公安局:依法及时、妥善地处置与疫情相关的突发治安事件,密切注视与疫情有关的社会动态,负责与疫情相关的社会治安管理和安全保卫工作;打击违法犯罪活动,维护社会稳定,协助做好重大植物检疫疫区封锁、配合临时检查站开展相关工作。
(7)市监察局:负责监督检查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农作物生物灾害应急处置工作中履行职责的情况,对工作失职、渎职等违纪行为进行查处。
(8)市民政局:负责对因农作物生物灾害造成生活困难的群众进行救济。
(9)市财政局:负责协调落实农作物生物灾害应急处置所需药剂、器械、防护用品等物资储备资金和预警、预防、控制扑灭等经费,监管应急处置经费的使用。
(10)市交通局:负责应急防治物资的运输保障,协调临时植物检疫检查等工作。
(11)市卫生局:负责组织协调疫区内的医疗救治、疾病控制和卫生监督等工作。
(12)市工商局:负责农资市场的监督管理,依法打击非法经营活动。
(13)市质监局:负责生产领域农资产品的质量监督,依法查处假冒、伪劣农资产品。
(14)市气象局:负责提供短期和中长期气象预报信息,灾害性天气检测服务,提供农作物病虫气象预测。
(15)市邮政局:协助应施检疫植物及其产品运递的检疫检查,防止疫情的传入传出,履行协管职责。
(16)铁路*货运站:协助应施检疫植物及其产品运递的检疫检查,防止疫情的传入传出,履行协管职责。
(17)*检验检疫局:负责出入境植物及植物产品的口岸检疫工作,防止疫情的传入传出;及时收集、整理、分析和提供国外重大植物疫情信息,及时向市应急指挥部报告有关情况。
(二)日常办事机构
1、市应急指挥部办公室组成
市应急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为日常办事机构,设在市农业局,办公室主任由市农业局分管副局长兼任。具体负责市应急指挥部的综合协调和日常管理事务。必要时,成立协调督查组、物资保障组、控制处理组、宣传信息组等应急处置机构。
2、市应急指挥部办公室职责
(1)制定农作物生物灾害预警、预防、控制和处置工作计划,组建和完善农作物生物灾害的监测和预警系统。
(2)收集、汇总和灾害信息,掌握动态,指导各县(市、区)的农作物生物灾害的预防、控制和处置行动。
(3)向成员单位传达上级有关部门和市应急指挥部的工作指示,通报工作动态。
(4)组织开展农作物生物灾害的预防、控制和应急处置行动,负责农作物生物灾害防范的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
(三)技术咨询机构
市应急指挥部设立专家咨询委员会,由市农业局负责组建。专家咨询委员会由农业科研、教育、推广、气象、生态等方面的专家组成。其职责为:
1、向市应急指挥部提出农作物生物灾害的风险评估意见和预警,为启动本预案提供技术咨询。
2、提供农作物生物灾害预防、控制、应急处置的技术咨询和参谋。
3、提出并实施农作物灾害预防、控制和处置技术的攻关研究。
4、研究分析成灾原因,提出恢复农业生产的建议意见。
(四)县(市、区)农作物生物灾害应急指挥机构
县(市、区)政府依照本预案组织指挥体系的构成,成立县(市、区)农作物生物灾害应急指挥机构,在市应急指挥部的领导下,分级负责,指挥本地区农作物灾害的预防、控制和应急处置行动。在县(市、区)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设立办公室,负责本级农作物生物灾害应急指挥机构的综合协调和日常管理工作。参照市应急指挥部专家委员会的组成,结合本地实际,设立县(市、区)农作物生物灾害应急专家组。
三、灾害分级
根据《浙江省农作物生物灾害应急预案》和农作物生物灾害的性质、种类、波及范围和危害程度等,将灾害分为三级,Ⅰ级(特别重大农作物生物灾害)、Ⅱ级(重大农作物生物灾害)、Ⅲ级(较大农作物生物灾害)。
(一)Ⅰ级(特别重大农作物生物灾害)
1、危害农作物的迁飞性虫害、流行性病害经预测发生趋势为大发生,或已经产生危害,成灾面积为省内该作物播种面积的25%以上,控制难度较大的;
2、发现从国外、省外传入我省或我省局部已发生的检疫性外来有害生物,经风险分析综合评估风险极大、特别危险的;
3、其他特殊情况需要划为Ⅰ级(特别重大农作物生物灾害)的。
(二)Ⅱ级(重大农作物生物灾害)
1、危害农作物的迁飞性虫害、流行性病害经预测发生趋势为大发生,或已经产生危害,成灾面积为我市内该作物播种面积的25%以上,控制难度较大的;
2、检疫性或外来有害生物在我市跨县级行政区域暴发,经风险分析综合评估风险较大、高度危险的;
3、其他特殊情况需要划为Ⅱ级(重大农作物生物灾害)的。
(三)Ⅲ级(较大农作物生物灾害)
1、危害农作物的迁飞性虫害、流行性病害经预测发生趋势为大发生,或已经发生危害,成灾面积为我市一个县(市、区)内该作物播种面积的25%以上,控制难度较大的;
2、市内有一定发生范围的检疫性或外来有害生物,经风险性分析综合评价风险较小、中等危险的;
3、其他特殊情况需要划为Ⅲ级(较大农作物生物灾害)的。
四、预警和预防机制
(一)监测与报告
1、信息收集
相关职能部门负责收集国内外危害农作物的迁飞性虫害、流行性病害和外来有害生物的发生情况,农产品和植物废弃物进口、调入情况,植物物种引进情况和口岸截获有害生物情况等。
2、日常监测
(1)监测机构与网络。以市县两级植物保护(病虫测报)站、植物检疫机构等为核心,建立覆盖全市、快速反应、高效运转的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和危险检疫性病虫监测预警网络。各县(市、区)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警机构,在市农业局统一组织领导下,开展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危险检疫性病虫的系统监测,分析发生发展态势,重大病虫害中、长期预报和预警。
(2)监测内容。全市监测网络负责对各地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危险检疫性病虫及外来有害生物的发生基数、发生面积、种群消长、迁移、蔓延、扩散等进行实时监测,对监测信息进行汇总、分析。市农业局负责对市外及外来有害生物入侵动态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
3、信息报告
(1)报告程序。各县(市、区)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农作物生物灾害紧急情况的报告和管理工作。任何单位和个人在发现农作物病虫草害大面积暴发流行、非本地常见植物迅速扩大,以及不明原因发生农作物大面积受害等异常情况时,应当立即向当地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报告。有关机构在作出诊断后2小时内应将结果报告同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并在4小时内报告市农业局,市农业局按规定上报市政府和省农业厅。
(2)报告内容。农作物生物灾害紧急情况报告,必须以书面形式报告。报告包括以下内容:灾害类型,发生时间与地点,发生数量、面积、范围、症状、危害程度和初步诊断结果,已采取的控制措施及有效程度,报告的单位及其负责人、报告人和联系方式。
(二)灾害诊断
县(市、区)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依照下列规定负责组织农作物生物灾害诊断。
1、国家法定检疫范围内的病虫草害,由当地植物检疫机构按有关的植物检疫法律、法规、规章等规定确认。对怀疑是检疫性有害生物且我市植物检疫机构不能确诊的,按规定送样到“省区域性植物检疫实验室”检验诊断。
2、国家法定检疫范围外的病虫草害、外来有害生物等产生的灾害,由当地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确认。
3、对疑为国内新发生的农作物生物灾害,及时上报市农业局,市农业局及时向省农业厅报告。
4、国家、省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三)风险评估
市、县(市、区)农业行政主管部门通过对农作物病虫害监测,结合消长动态和气候条件,进行风险评估,预测发生的范围及程度。检疫性病虫与外来有害生物按照有关规定,结合疫情可能性、检疫检测难度、控制措施等进行风险评估,以确定监测重点和控制措施。
(四)预警预报
1、农作物病虫害预警预报
各县(市、区)植物保护(病虫测报)站,对监测的农作物病虫害信息进行综合分析预测,经风险评估有可能造成农作物生物灾害的,由各县(市、区)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及时长中短期预报、预警,为启动和终止相应级别的农作物生物灾害应急预案提供决策依据。
2、植物疫情预警
各县(市、区)植物检疫机构,对检疫性和外来入侵的有害生物信息进行收集、监测,结合风险评估,发出预警预报。依据法律、法规的规定,由经授权的机构统一向社会公众和媒体信息。其他单位和个人均无权以任何形式向社会相关信息。
(五)预防控制
根据各县(市、区)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预警、预报,对有可能造成重大农作物生物灾害的,积极采取预防和控制措施,正确指导农户开展防灾、减灾,把农作物产量损失控制在最小程度。
五、应急响应
(一)先期处置
农作物生物灾害的应急处置,按行政区域实行属地管理。当农作物生物灾害发生或可能发生时,有关县(市、区)政府的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及时、主动、有效地进行先期处置,并将灾情和先期处置情况立即上报市农业局。
(二)Ⅰ级(特别重大农作物生物灾害)应急响应
1、Ⅰ级(特别重大农作物生物灾害)应急响应行动
(1)Ⅰ级(特别重大农作物生物灾害)由省农业厅会同市农业局共同确认,省农作物生物灾害应急指挥部负责启动Ⅰ级(特别重大农作物生物灾害)应急预案,由省农作物生物灾害应急指挥部负责部署农作物生物灾害的防治工作。
(2)市及事发地县(市、区)立即启动相关的应急预案和应急指挥体系,按照省农作物生物灾害应急指挥部的统一部署,开展农作物生物灾害的应急防治和救灾工作。
2、Ⅰ级(特别重大农作物生物灾害)应急响应程序和措施
Ⅰ级(特别重大农作物生物灾害)应急响应后,按照《浙江省农作物生物灾害应急预案》(浙政办发[2006]37号),实施应急处置。
(三)Ⅱ级(重大农作物生物灾害)应急响应
1、Ⅱ级(重大农作物生物灾害)应急响应行动
(1)Ⅱ级(重大农作物生物灾害)由市农业局会同灾害发生地县(市、区)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共同确认,市应急指挥部启动本预案,灾害发生地县(市、区)农作物生物灾害应急预案必须启动,市级有关部门的应急行动方案立即启动。
(2)市应急指挥部负责部署发生地的农作物生物灾害防治工作,统一指挥农作物生物灾害应急处置行动,保障防治药品及物质及时到位,并将应急响应情况及时报市政府和省农业厅。
(3)超出市政府处置能力的,由市政府、市农业局分别报请省政府、省农业厅,请求省政府、省农业厅在技术、物资等方面的支援。
2、Ⅱ级(重大农作物生物灾害)应急响应程序和措施
Ⅱ级(重大农作物生物灾害)应急响应实施后,根据不同的灾害种类,实施相应的处置程序。
(1)重大农作物病虫草害的应急处置程序。
①调查灾情,分析灾情发生原因。在灾区进行灾情调查,认真分析农作物苗情、病虫草害发生情况,结合其发生规律、流行学、当地地理、作物布局、气候特点等因素综合分析发生原因。
②划定灾情发生区域。根据农作物灾情发生程度和危害情况,按照防治侧重点和措施的不同,将发生区域划分为重点防治区、一般防治区和监控防治区。
重点防治区:主要包括灾害重发区、菌源区和流行蔓延区。
一般防治区:根据灾害发生特点,作物、地理、气象等条件分析确定的病虫草害将要发生的区域。
监控防治区:可能偏重发生的区域和偶发区。
③制定防治措施。受灾县(市、区)农作物生物灾害应急指挥机构在市应急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组织、协调各方力量,开展生产自救。
重点防治区采用化学防治为主的应急措施。在防治关键时期,对流行蔓延区的田块实施全面化学防治;对重大病虫草害发生区实施统一防治;对严重危害的田块实行翻耕改种;加强田间水源管理,禁止菌源区的水流到其他田块,减少菌源向无病区的蔓延扩散;切断病虫发生流行的传播途径等。
一般防治区采取可持续控害技术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应急措施。
防治监控区推行可持续控害技术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
(2)检疫性病虫害及外来有害生物灾害应急处置程序。
①划定疫区、保护区和疫情发生区。
疫区:指某一检疫性有害生物在局部地区发生的情况下,为防止其向未发生区传播扩散,由事发县(市、区)农作物生物灾害应急指挥部上报市应急指挥部,经市政府上报省政府批准划定,并采取封锁、控制、扑灭措施的区域。
保护区:指某一检疫性有害生物在其他地区已较普遍发生的情况下,对尚无此检疫性有害生物分布的地区,经市政府上报省政府批准指定,并采取保护措施的区域。
疫情发生区:指有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发生的区域。
②疫区应采取下列处置措施。
加强检疫,强制封锁。由市政府报请省政府封锁令,公告全社会,在出入疫区交通路口批准设立植物检疫检查站,对疫区采取封锁措施。
疫情铲除和控制。对确认发生疫情的植物进行彻底销毁处理。对染疫的种子、种苗和农产品及其铺垫物、田地、水源等进行无害化处理,无法作无害化处理的铺垫物等应予以销毁。
疫区通过连续2年监控未发现新的疫情,经专家现场检查验收,认为可以解除封锁时,事发县(市、区)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向本级政府提出可解除封锁的报告,由县(市、区)政府向市政府提出解除封锁申请,市政府报请省政府解除令。疫区解除封锁后,继续对该区域进行疫情监测,1年后如未发现新的疫情,宣布疫情被扑灭。
③保护区内应采取下列处置措施。
实行疫情监测,掌握疫情发生动态,建立反应灵敏的植物防疫监测网络。禁止到疫区调运种子、种苗和相关农产品,防止检疫性有害生物传入和扩散蔓延。对疑似检疫性有害生物予以跟踪调查并建立档案。
④疫情发生区应采取下列处置措施。
严格检疫,防止疫情扩散。对种子、种苗及相关农产品生产基地全面实施产地检疫,指导繁育种单位或个人按检疫要求建立无疫种苗和农产品,加强源头检疫管理,严禁染疫而又无法作无害化处理的种苗和农产品调运。
对检疫性有害生物疫情,每年组织开展疫情普查,掌握疫情发生动态。
落实防疫控疫措施,开展有效防控。强化对种子、种苗的消毒处理,在检疫性有害生物防控的关键时期,组织、指导群众开展防控工作,落实各项检疫防控措施。
3、Ⅱ级(重大农作物生物灾害)应急响应终止
农作物生物灾害经过应急处置,灾情得到有效控制,通过评估和专家咨询,由市应急指挥部办公室报请市应急指挥部批准后终止应急响应,并报市政府和省农业厅。
(四)Ⅲ级(较大农作物生物灾害)应急响应
Ⅲ级(较大农作物生物灾害)由县(市、区)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确认,县(市、区)农作物生物灾害应急指挥部负责启动本级农作物生物灾害应急预案,实施Ⅲ级(较大农作物生物灾害)应急响应行动。县(市、区)农作物生物灾害应急指挥部负责部署灾害发生地的农作物生物灾害防治工作,统一指挥农作物生物灾害应急处置行动。并将灾害情况和应急响应情况上报市农业局。超出县(市、区)政府处置能力的,由县(市、区)政府、县(市、区)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分别报请市政府、市农业局,在技术、物资等方面提供支持。
六、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市及各县(市、区)政府负责农作物生物灾害应急指挥体系、预防控制体系、监督管理体系的建设,整合和充实各级力量,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二)物资保障
建立农作物生物灾害应急预防、控制和应急处置物资的储备,市及各县(市、区)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农药、化肥、种子、机具等物资储备和调配,应急处置物资储备要相对充足。储备库应设在交通便利、具有储运条件、安全保险的区域。
(三)资金保障
市及各县(市、区)财政应当将预防、控制、处置、物资储备所需的各项经费纳入公共财政预算,为应急处置提供资金保障和物资保障所需经费。
(四)人力保障
市及各县(市、区)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对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进行法律、法规和专业知识、技能的培训,提高其农作物生物灾害的识别、防治、风险评估和应急处置能力。建立农作物生物灾害应急处置人才、专家资源库,当灾害发生时,统一调配使用。
(五)宣传演练
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对农作物生物灾害进行宣传教育,提高社会各界对农作物生物灾害的防范意识。市及各县(市、区)政府和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对参与农作物生物灾害预防、控制和应急处置行动人员的防护知识教育,定期组织不同类型的实战演练,提高农作物生物灾害的处置能力。
(六)技术保障
市及各县(市、区)科技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牵头开展农业有害生物的生态学、流行学等技术研究,加强技术攻关,不断完善有害生物的综合治理技术。
七、后期处置
(一)善后处理
对于突发性农作物生物灾害造成农业减产、绝收的,各县(市、区)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制定出灾后生产计划,帮助受灾地区的农户尽快生产自救,努力减少因灾害造成的损失。经贸、旅游、检验检疫、外经贸等有关部门,要制定相关配套的应急行动方案,应对区域性农作物生物灾害发生后对农产品市场供应、旅游业和出口贸易等方面造成的影响,确保相关产业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
(二)社会救助
受灾地政府应建立社会救助机制,切实解决好受灾人员的生活。对在灾害预防、控制和应急处置行动中因公致病、致残或牺牲的,按有关政策由民政部门优先给予抚恤。对一线工作人员给予适当的经济补助和津贴。
八、奖励与责任追究
市及各县(市、区)政府对在预防、控制和处置农作物生物灾害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对工作失职、赎职的,由有关部门组织开展调查,并按法律、法规以及相关规定追究责任。
九、附则
(一)管理与更新
本预案由市农业局牵头负责制订,报市政府批准后实施。各县(市、区)政府和市应急指挥部成员单位依据本预案,制订本地区农作物生物灾害应急预案和本部门应急行动方案。
随着农作物生物灾害应急对策的不断完善和应急机构的调整,市农业局会同市应急指挥部成员单位定期对本预案进行修订。
(二)解释部门
本预案由市政府办公室负责解释。
关键词:农药;使用过程;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S48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7.13.040
农药可以用于预防、消灭及控制危害农业生产中的病虫草害等问题,也有部分农药具备调节和影响农作物生长发育以及繁殖的功效,对保证农作物品质,提高农作物产量意义重大,在农业生产过程当中占有重要地位。农药按照来源以及加工剂型的不同可以分为很多类,但一般以液体为主,气体农药种类较少。无论哪种类型的农药制剂在其使用过程中都要讲究一定的方法,保证科学使用农药才能提高防治效果,保证药效。
1农药使用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农药使用技术水平有待提高
农药使用技术水平的不足主要w现在:使用对象不正确;使用方法不得当;使用时机与剂量有误;用药间隔期把握不得当等几个方面,具体如下:
1.1.1使用对象不正确 每一种农药都有固定的使用对象,比如专业防除稻田杂草的除草剂即使效果再好也不一定适合玉米,防除单子叶杂草的除草剂,就无法防除双子叶作物,单一防治真菌性病害的药剂就无法防治细菌性病害,农户必须对症下药,不能盲目使用。
1.1.2使用方法不得当 即使是同一种农药,如果针对不同的农作物病害防治,使用方法也不一定相同。比如乳油在针对不同的作物使用方法就有差异,总的来讲,乳油可以拌种、可以喷雾,也可以拌毒土。
1.1.3使用时机与剂量有误 再有效的农药,如果错过了最佳防治时机都未必有效果,总的来讲预防大于治理,越早防治效果越好,以免病害严重时损失惨重。在使用剂量上农户往往存在误区,认为剂量越大效果越好,实则不然。如果不按照说明书使用农药,过量使用很容易导致农作物发生药害,抑制农作物生长,得不偿失。尤其是农作物苗期用药,一定要慎重,一般建议按照最低标准使用比较安全。
1.1.4用药间隔期把握不得当 无论哪种农药毕竟都有一定的药害,务必把握好用药安全期。有很多农户这方面的意识不高,尤其在收获期,为了尽快收获,用药后甚至没有间隔期便直接采收,这种行为危害性极大。
1.2农药使用过程中的安全问题
农药使用中的安全问题是重大问题,必须严肃对待。尤其是针对人畜禽安全、农产品安全以及生态环境安全问题,必须引起重视。
1.2.1人畜禽的安全问题 人作为支配农药使用和具体开展施药工作的主体,务必做好自我保护。在已经喷洒过农药的田块悬挂安全标识,提醒其他农户注意。同时注意避免畜禽入田,以免发生药害。
1.2.2农产品安全问题 合理选择农药品种,科学把握农药计量,严禁过量使用农药,以免对农作物发生药害。注意保证用药间隔期,保证人们食用安全。
1.2.3生态环境安全 不得超量、超范围或者频繁的使用农药,因为这样不但会对农作物产生药害,也会污染土地及周边环境,给生态环境带来负担。此外,用过的农药包装不得随意丢弃,要及时带离田间。
2农药使用过程中常见问题及解决对策
2.1加强农药知识和政策的宣传与普及
相关部门要积极组织农药知识及相关政策的宣传和普及工作,通过多种途径深入到农村,提高农户的农药使用水平,同时也可以帮助农户们答疑解惑,解决农户在使用农药方面的现实问题和不足。
2.2推广新型、实用及优质的植保器械及操作技能
一是相关部门要做好引导与示范工作,充分发挥带动作用;二是做好植保器械使用方面的技能培训,普及技术知识。同时国家还要给予相关企业优惠政策,并继续落实植保器械购置补贴、扩大补贴范围;三是`大力扶持植保专业化防治组织。植保专业化防治,既是现行条件下适应广大农村种植业缺少知识型、壮劳力防治病虫草害的要求,又有利于示范、引导、推广植保技术,使用好农药,推广新型实用的植保器械。
2.3完善农药生产流通及执法监督
完善农药生产流通过程和农产品的农药残留监测监督及其信息的体系建设,以及有关政策的制定与落实。相关职能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加强执法力度,并规范执法行为。一是生产厂家、农药经营者的执法监督。要做到禁用农药停止生产与销售,高毒农药限制销售,并做好跟踪服务;二是农产品生产、加工者的执法监督。要逐步建立农产品监测监督及执法机构,完善各种配套体系建设,落实市场、生产、加工基地农产品农药残留的监测、监督与执法工作,相关信息,共同监督。
2.4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团结协作攻克难关
要想促进农药使用及相关工作再上新台阶,需要多部门联合工作,团结一致。尤其是要与农业技术部门、工商部门、环保部门等密切联系,共同普及农药使用知识,加大对不法农药商贩的打击力度,保护农民切身利益,环保部门还可以协调生态环境保护,联合多部门协作,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保证工作质量。
3结语
要以严肃的工作态度和严谨的工作作风对待农药的使用问题,确保安全、高效使用农药,保证农作物产量及质量,提高农户经济效益,保证我国农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永,徐艳玲.农药科学安全使用必要性及措施[J]. 现代农业科技, 2014,(21).
论文摘要 介绍了水稻主要病害的综合防治技术,包括植物检疫、加强预测预报、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内容,以期为水稻病害的防治提供参考。
综合防治即从农业生态学的总体观念出发,以预防为主,本着安全、有效、经济、简便的原则,有机地协调使用农业、化学、生物和物理机械的防治措施以及其他有效的生态学手段,把病害的发生数量控制在经济损失允许水平以下,达到高产、优质、低成本和少公害或无公害的目的。防治水稻病害,保护水稻安全生长,基本上有4条途径:一是改变农田生物群落的组成相,使病菌的种类和数量减少,有益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增加;二是改变营养、发育和繁殖条件使之不利于病原物的生存和繁殖或增殖;三是减少农作物被害的可能性,增强或提高利用作物的抗病性、耐病性;四是直接消灭病原物。病害防治方法,按其性质可分为植物检疫、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现将其综合防治技术总结如下。
1植物检疫
加强植物检疫是贯彻预防为主,保障水稻生产不断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例如,和县2008年首例细菌性条斑病,就立即采取封锁、消灭措施,以防止植物检疫对象传出扩散。
2加强预测预报
加强预测预报并及时发放宣传到户,做到有情必报。预测预报工作在如今农户分散经营且多为老人妇女的情况下,发挥着越来越重要作用。预测预报可指导他们及时准确地用药,控制病害发生及蔓延,以避免造成农作物减产、品质下降。
3农业防治
一是选用抗病、耐病品种。和县农业经济支柱产业大棚、中棚、小棚甜瓜后茬不少为晚粳。水稻条纹叶枯病在不同品种间表现差异很显著,例如和县近年推广的安选晚1号、宁粳2号等表现为抗耐病性,常用品种武运粳7号因感病而停用。二是合理密植及肥水管理。以增强作物抗病性,较好地抑制稻瘟病、纹枯病发生。
4物理防治
日光晒种、温水浸种,可杀灭病菌。或通过汰选种子,利用健全种子与被害种子在体型、大小、比重上的差异进行分离,剔除带有病害的种子,可达到防治的目的。
5生物防治
目前在水稻上已广泛使用农用抗菌素,如经久不衰的井冈霉素、春雷霉素和刚投放市场的四霉素等,在病害防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是生产无公害农作物的首选生物药剂。
6化学防治
加大植物检疫工作是农业主管部门和植保部门的重要职责,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由于种种局限不如化学防治收效快、效果明显、使用方便,因此农业生产现实中农药防治仍占据主要角色。由于当前市场的开放性,不少经营户缺乏必要的理论基础知识,不知或分不清真菌细菌病毒以及它们的繁殖增殖、传播方式。因此,应加大对农资经营户的培训力度,并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方法。
恶苗病是一种细菌性种传病害,发病后几乎无药可治,浸种灵或强氯精药剂浸种是防治此病的最佳方法。在苗床病害防治上,基肥不宜过多或过少,氮、磷、钾需平衡施用以提高秧苗抗病性。立枯病可用20%甲基立枯磷1 000倍液喷雾。疫病可用恶霉灵400倍液喷雾,苗瘟用三环唑或稻瘟灵防治效果较理想。在大田病害上,条纹叶枯病可选用抗病耐病品种,麦收前后防治灰飞虱以减轻其发生危害,药剂宜选用吡蚜酮、烯啶虫胺;直播稻宜选在6月上旬,避开灰飞虱发生高峰期;并实施健身栽培,合理密植和合理施肥,提高作物抗病性。防治细菌性条斑病用强氯精浸种,杀死附着在种子上的真菌和细菌;秧苗二叶一心期后用36%三氯异尿酸900g/hm2对水450kg喷雾,隔5~7d再喷1次;水稻成熟后,秸秆需带出田外处理,稻谷单独存放,谷壳集中销毁,不可扫入粪坑作农家肥下田。防治纹枯病可实行健身栽培,合理密植和合理施肥,还可用井冈霉素或三唑酮防治,效果很明显。防治穗颈瘟可选用优质、高产、抗病或耐病品种,科学施肥,浅水勤灌;在孕穗末期至抽穗始期用20%三环唑或30%稻瘟灵乳油防治。防治稻曲病应加强栽培及肥水管理,氮、磷、钾合理施用,浅水勤灌,干湿交替,施足基肥,多施有机肥,后期少施或不施氮肥;还可用40%井·蜡芽可湿性粉剂或好立克于破口前后防治2~3次。
参考文献
[1] 杨永进,黄水坤,周少华,等.20%康宽悬浮剂防治水稻稻纵卷叶螟田间药效试验[J].现代农业科技,2009(10):88.
[2] 吴晓峰,张立洋,邱晨,等.不同杀虫剂对水稻田主要害虫及天敌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9(16):7527-7528.
[3] 郑淑华,李玉民,徐利敏.30%琥胶肥酸酮可湿性粉剂防治水稻稻曲病药效试验[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5(3):53-54.
[4] 王永君,黄正道.怎样正确认识和处理寒地水稻病害防治中的一些问题[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09(3):38.
关键词:大豆;菌核病;管理应用:存在问题;技术
前言
在农业生产领域中,影响大豆菌核病预防工作开展的因素是非常多的,比如大豆植物的自身性质、土壤因素、外界环境因素、人工操作因素等,这都是影响大豆的病害问题出现的重要因素。在大豆菌核病防治分析中,要展开各个应用环节的剖析,从而确保大豆的菌核病的有效防治,确保该环节的综合运作效益的提升。
1 关于大豆菌核病的分析
在日常农业生产工作中,大豆是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也是一种重要的油料作物。通过对大豆的应用,可以确保食用油渠道的正常运行。随着大豆种植范围及其规模的扩大,这些年来大豆菌核病非常猖獗,其出现了大规模的病害范围,影响了大豆产量及其品质的提升。受到该种病害的影响,大豆的产量会产生一系列的减产,并且其应用品质也会大大降低,特别不利于日常粮食及其工作领域的大豆产物的应用。大豆菌核病在流行年份减产20%~30%,严重地块减产达50%~90%,甚至绝产。近几年,由于向日葵种植面积的加大和大豆重迎茬日趋严重,加剧了大豆菌核病的发生。宋淑云等对松嫩平原大豆菌核病发生动态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大豆菌核病的发生呈现逐年加重的趋势。了解大豆菌核病的发生和防治方法,对于大豆菌核病的研究至关重要。
在日常大豆病害工作中,我们可以得知,大豆菌核病是是从存在的。特别是在生育期,在其花旗会产生较大的危害。一般来说,大豆菌核病的发生位置主要集中于大豆的叶面、豆荚等部分。尤其是大豆的茎秆部分,一般来说,受到的影响是比较严重的。在其大豆的幼苗期内其发病的损害是比较低的,这时候碰到下雨天气,并且如果持续的时间比较长,就可能加大大豆的病情,蔓延了这病的范围,可能会导致幼苗的大规模的死亡。受到大豆自身生长结构的影响,其叶片染病通常发生在植株的下半部分。尤其是其叶面的斑点的出现,这种病斑随着时间的推移也会发生扩散,其扩散的范围视具体情况而定。病斑中心灰褐色, 四周暗褐色,外有黄色晕圈;湿度大时亦生白色菌丝,叶片腐烂脱落。从花期开始发病加重,多从植株主茎中下部分枝处开始发病, 在感病部位产生褪绿、不规则、水浸状斑,向上下蔓延并环绕茎部,后变成红褐色。潮湿时病斑上长满棉絮状白色菌丝,之后变成黑色鼠粪状的颗粒,称为菌核。发病后期,病茎髓部变空,菌核充塞其中。干燥条件下茎皮纵向撕裂,维管束外露似乱麻,严重的病荚不能结实, 全荚苍白,轻度病荚可结实,病粒腐烂或干瘪;严重的病茎中空,全株枯死呈灰白色,枯死后病株外部的菌核极易脱落到土壤中,因此,该病又称为死秧子病或白腐病。
在该种类型病害蔓延过程中,会发生一系列的联锁反应,比如其前茬种植为油菜、其他豆科植物的,都可能出现大豆的菌核病的发生及其传染。尤其是某些种植菜豆的前茬地,都会出现较大的发病率,从而影响了现实的大豆的正常生长。在这种植被的大豆田应用模式下,其菌核病的发病几率是比较高的,远远高出正常的轮作大豆田种植的发病率。在上述环节的分析中,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实现对大豆菌核病的积极预防,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也发现,受到大豆的种类的影响,其发病的具体情况也是不一样的。通过对大豆菌核病的田间调查发现,不同大豆品种由于株高、分枝、叶形、株型等特征的不同, 长势繁茂程度不同,其抗病性有一定差异。大豆品种不同,自身对环境的适应性与抗御性也有所不同,通过对不同品种间抗病性的调查,其结果是在轮作中前茬相同、播种期相近的情况下,不同品种的抗病能力差异很大,发病率最高的达14%,最低的品种仅为0或0.2%,由此可见,在生产上应适当考虑利用抗病品种。
在大豆的生育期内,如果其外界气候条件良好,可以确保大豆的正常生产,如果其长时间处于不好的外界条件,难免会提升大豆的发病率,比如降雨量的多少、降水湿度、风速等的影响。特别是7、8月份,受到持续的低温、较高湿度的天气的影响,对于大豆菌核病的泛滥是有促进作用的。并且在其种植过程中,如果其种植密度大的地块,因通风不良,湿度过大,易发施用有机肥多的地块以及距离家属区近垃圾粪便多的地块发病重。另外,施用氮肥过多的田块,大豆生长繁茂,田间郁蔽,通风透光条件差,造成土壤湿度过大,也有利于大豆菌核病发生。整地方式不合理会造成病害的发生,深翻可有利于控制菌核病的发生。
2 大豆菌核病防治方案的优化
为了满足当下的大豆菌核病的防治需要,展开相关的防治措施是非常必要的。首先,我们要进行大豆种植轮作制度的应用,要避免与一些农作物进行轮作,比如油菜、向日葵等。当然了,为了更好的进行大豆菌核病的预防,要保持与禾本科作物的轮作时间。在应用过程中,也要进行无病种子田的应用,进行抗病品种的选择。目前来说,为了更好的进行大豆的品质及其产量的提升,进行种子田的稀植模式的应用是非常必要的,可以减少菌核病的种子传播。耕作栽培防治,发病田块收割后要及时深翻,将土表的菌核埋入20 厘米以下的土层内。发病地块要单独收获,及时清除田间散落的病株残体和根茬,减少初侵染源。根据品种的特性合理密植,公顷保苗25~32 万株。地块尽量平整,病田收获后应深翻,在大豆封垄前及时中耕培土。及时排除田间积水,降低大豆田间湿度。适当控制氮肥的用量,防止大豆徒长。
为了满足现实工作的需要,展开相关的化学防治模块是非常必要的,进行其喷药环节的控制。在喷药过程中,要选择合适的药剂,比如速克灵、农利灵等。在药剂选择过程中,也要进行用药量的控制,以满足大豆的健康发展的需要。比如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每公顷750~1000克,对水喷雾;25%的施保克乳油,每公顷1 050 毫克,对水喷雾。一般于发病初期防治一次,7~10 天后再喷一次,但一定要喷得均匀,才能获得较好的效果。
在种植过程中,可以进行一系列的生物防治模式的应用,比如对细菌寄生菌及其真菌寄生菌的应用,确保其相关试验环节的正常开展。在离体试验中,可以发现黄绿木霉菌混剂对于菌核病病斑有良好的抑制作用。黄绿木霉菌处理对大豆根、第一复叶、第三复叶的PAL、PPO、POD 活性均有明显增强作用。纳米银水剂对大豆菌核病核盘菌具有较好的抑制能力,菌丝在纳米银有效中浓度下的生长受到很强抑制。
3 结束语
通过对大豆菌核病防治措施的分析,以满足当下的农业大豆种植的需要,保证其品质及其产量的提升,从而满足当下工作的需要。
参考文献
关键词:玉米病害类型;玉米瘤黑粉病;玉米纹枯病;玉米黑穗病;玉米病害;玉米锈病;玉米乌米
中图分类号:S435.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9-0090-1
玉米是通榆县主要的粮食作物,对于促进农民增收和稳定通榆县粮食生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因此,扩大玉米种植面积,发展粮食生产,促进农民增收和社会稳定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此,本文对于玉米病害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
1 玉米种衣剂药害及其防治
玉米在种植过程中,为了防止病虫害,要使用种衣剂。一般而言,在我区种衣剂主要有含内吸杀虫剂和三唑类杀菌剂所包含的种衣剂包衣,用来进行防治玉米地下害虫以及玉米异常苗和玉米丝黑穗病(俗称玉米乌米)。在东北地区,农民朋友们要选择购买种子时要注意包装袋子上的种衣剂成分,因此要选择含有百威和三唑类杀菌剂种衣的种子,防止玉米丝黑穗病和“老头苗”的发生。农民在购买时也要遵守这些规则,为了防止意外,应当保留1个印刷清晰的种子袋和少量种子,以便于为种子或种衣剂提供相关的证据。种衣剂如果使用不当会发生药害,其原因主要是一些防治丝黑穗病的三唑类杀菌剂和防治地下害虫的有机磷类杀虫剂在通榆县春季低温或者是遇到干旱地影响而产生对玉米幼苗的伤害。药害症状表现为种芽弯曲在土壤内拱不出土,或者在地下展不开子叶,根少,幼苗生长发育出现畸形。药害轻的会使晚出苗3~5天,重的就不出苗,造成的后果是缺苗断垄。发生药害后,喷施生长调剂类农药可以促使幼苗尽快恢复正常状态,因此常用的玉米生长调节剂有30%胺酰酯和乙烯水剂进行防治。
2 玉米苗期死苗及其防治
在玉米种植以后,在我区常常会出现地块因根腐病而引起的幼苗叶片发黄并造成死苗现象。在南方一些地区土壤湿度高的地方,幼苗叶尖先变黄发褐,一般而言2~3天以后,整棵苗出现枯死状况,拔出幼苗以后,可以看见苗根部已经变成深褐色并发生腐烂症状。在通榆县的表现是即使土壤没有发生积水,幼苗也会从上部叶片开始,叶尖慢慢地发黄变干,沿着叶缘向下扩展。造成根系干枯,苗期表现决症状为红褐色病斑,严重发病时幼苗会出现枯死。防治的方法是种植抗病或耐病品种。通过种子包衣减轻病害的发生,种植前种衣剂要添加甲霜灵锰锌杀菌剂,还可以采用多菌灵等杀菌剂进行正常使用,在前几天害经常发生的地区,可以直接用杀菌剂以种子重量的0.4%拌种,夏季注意农田间的防水,同时进行必要的施肥,播种时可以增施磷肥,提高玉米幼苗的抗病性。
3 玉米瘤黑粉病及其防治
直到目前为止,在我区还没有比较合适的针对防治瘤黑粉病防治种衣剂。从实践经验来看,生在玉米茎杆和雌穗上的病瘤对于玉米的产量影响最大,在通榆县表现为虫害严重时容易发生此病。根据现地调查其防治的主要方法首先是选择那些具有抗病能力强的品种进行推广种植;其次是对于患病植株及时进行防治虫害,减少病菌入侵的伤口;最后是及时地对于患病植株进行清除,并带出田间进行销毁。在实际种植过程中还要对患病的地块进行深翻土壤或者实行2年以上的轮作。
4 玉米锈病及其防治
在通榆县内,常见的玉米锈病为普通锈病种类,玉米在得了锈病以后可以使用杀菌剂进行防治,即如果锈病发生得早,在发病的初期可以通过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1000倍液进行喷药控制。如果锈病发生晚,植株长到一定程度上时植株高大,就无法进行田间施药。因此,在锈病期间要以种植抗病品种为主,并进行合理施肥,避免偏施氮肥,增加钾肥可以提高玉米植株的抗病性。
5 玉米纹枯病及其防治
玉米纹枯病表现在玉米叶片出现条纹并局部或整株出现枯萎症状,严重时直至植株死亡。防治方法是一要选择耐用的品种,避免种植高感纹枯病的品种;二是要降低玉米田间的湿度,避免玉米种植过密和氮肥施入过量,做好玉米田间中耕除草,注意田间及时排水,摘除下部老叶,尤其是要剥去发病的叶鞘;三是要清除田间菌源。对于收获后的玉米及时清除田间带病的残株,并且深翻土地,减少越冬菌源。在发病初期摘除的病叶上要带出田间进行集中烧毁;四是进行药剂防治。可以选择在发病初期。一般而论是玉米拔节时期,采用井岗霉素、菌核净、苯甲丙环唑、戊唑醇等进行喷雾防治,重点是喷施茎秆中下部,间隙5~7天后再用药一次。
6 玉米乌米及其防治措施
所谓玉米乌米,即是玉米黑穗病,是指玉米被丝黑穗病菌侵染以后,果穗上表现出变成一团黑粉状,造成整株绝收的一种常见发生的病害。一般在通榆县的防治方法主要有:一是直接选用抗病能力强的品种,这也是最常用和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二是选用含有三唑类的种衣剂对种子进行包衣处理;三是促进玉米发育早出土,这样一来可以降低幼苗出土的时间,进一步防止病菌侵染。因此在通榆县不同地区根据春季气象部门的预报和田间和自然情况,结合玉米种植的茬口和地块发病手轻重,因地制宜地灵活掌握播种时间,尽量避免过早播种。
7 玉米穗上发霉籽粒及其防治措施
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主持编写的《中国农作物病虫害》是一部全面反映我国植物保护科技发展水平和历程的重要专著,适合农业生产发展需要,深受全国农业科技工作者的广泛欢迎。
《中国农作物病虫害》第一版于1979年出版,1995年修订再版。该书已成为我国广大农业科技人员、高等院校师生、植物保护企事业单位的研究与管理人员、基层植保人员参考的重要文献和工具书,并受到国际同行专家、学者的高度认可。为适应当今农业科研、教学及生产发展的需求, 2011年9月经过全国植物保护领域200多个单位的700多位作者的共同努力,历时近4年完成了第三版的编撰计划。
全书分上、中、下3 册,有24个单元。上册包括水稻病虫害、麦类病虫害、玉米病虫害、薯类病虫害、高粱及其他旱粮病虫害、棉花病虫害、大豆病虫害、油菜病虫害、花生及其他油料作物病虫害等9个单元;中册包括蔬菜病虫害、果树病虫害、西瓜及甜瓜病虫害、储粮病虫害、杂食性害虫、地下害虫等6个单元;下册包括茶树病虫害、热带作物病虫害、桑树及柞树病虫害、麻类病虫害、糖料作物病虫害、烟草病虫害、牧草病虫害、农田杂草、农牧区鼠害等9 个单元。全书共10905千字,涉及1665种农业病虫草鼠害对象,其中,病害775种,害虫739 种,杂草109 N,害鼠42 种。书中着重对每种有害生物的发生分布、形态特征、危害症状、生活习性、周年循环、发生危害规律以及防治技术和方法等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并附有部分重要病虫害调查及测报技术规范、彩色图片以及病、虫、草、鼠等学名索引。这是一部兼具科学性、先进性、专业性、实用性的植物保护领域百科巨著,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耕作制度变革,农作物有害生物发生危害规律更加复杂多变,植保科技工作出现了新的课题;随着国内外农产品市场的融合,农业外来生物频繁入侵、植物疫情事件不断发生,植保工作者面临新的挑战;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变化,食品安全备受关注,对有害生物的防控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
我国近年来通过加强对植物保护学科的基础研究、应用基础和应用技术研究使植物保护科技创新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植物保护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有了新的发展。本书的再版全面展示了我国植物保护领域取得的新成果和新技术,使本书内容更为全面、系统、丰富,同时也更加适应当今农业生产发展的需求,为全国农业科技工作者、高等院校师生提供了参考,有利于更好地提高我国农作物病虫草鼠害的防控能力。
关键词:海岛素;植物;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TQ45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7)01001504
1引言
海岛素是利用生物酶解工程由海洋甲壳类动物外壳中提取的壳聚糖制备而来,通过诱导植物体提高自身对外界的免疫力,从而实现对作物促生长、抗病、增产的作用[1]。主要作用是通过诱导植物体内产生生物酶和糖信号,提高自身对外界的免疫力,从而实现作物的抗病、减害、增产作用[2],同时有助于植物体的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海岛素是植物免疫诱抗剂的一种,特点是保护植物和不污染环境、绿色安全,海岛素的这些特点符合发展绿色植保的要求。适合应用于农作物和园艺作物之中。
2农作物中海岛素的应用
农作物作为人类的生存基础,必不可少。人们一日三餐都要与之为伴,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势在必行,但是要使其质量也要比肩前行。
2.1禾本科水稻
禾本科水稻(Oryza sativa)和正常培育的水稻秧苗做对比,利用海岛素处理的水稻秧苗,在成长发育阶段根、茎、叶的长势整齐,生育进程正常,整个阶段没有发现对秧苗产生药害影响[3]。同时实验表明,用不同浓度的海岛素溶液对水稻进行浸种,都会对种子萌发产生促进作用,在不同浓度海岛素溶液处理对比时,可以发现100×10-6浓度的效果最好[1,4]。对于水稻的不同病害,海岛素也会有一定的作用,对纹枯病防治效果,全程海岛素处理效果最佳,同时也会有一定的增产效果[4,5]。
2.2禾本科小麦
由实验发现海岛素拌种、海岛素喷雾都可以控制小麦纹枯病、赤霉病,并且海岛素喷雾效果比海岛素拌种的效果好,对小麦(Triticeae Dumort)无任何不良反应。实验表明海岛素拌种能提高小麦发芽率,同时使苗齐、苗壮[6]。在小麦生产中,适量施用海岛素,有利于提高穗粒重,增加小麦千粒重,从而实现小麦增产的目的[7,8]。在陕西省三原县小麦上进行的海岛素田间药效试验表明,利用海岛素拌种和喷雾均能提高小麦单产,还对小麦赤霉病有一定的防效[9]。
2.3禾本科玉米
对于玉米(Zea mays L.)来说,单独使用杀菌剂不能很好地达到抗菌的目的,在实验中使杀菌剂与海岛素混合作用于玉米喇叭口期,后期玉米的长势植株健壮,表现出对玉米大斑病具有较好的抗性,能够降低和减少大斑病对玉米的侵染,也会提高一定的产量。可以发现海岛素应用于玉米上有很好的前景[10]。
2.4锦葵科棉花
棉花(Gossypiumspp)上有很多病害,使用过多的农药会产生一系列不好的后果,影响棉花质量和安全,所以现在要提倡绿色防护。研究人员在防治棉花病虫害上,推广使用了海岛素,实验结果表明海岛素能够抑制棉花的一些病害的发生,特别是和其他杀菌剂结合使用,防治效果明显提高。随着实验的进行,发现了海岛素对棉花有保花保蕾的作用,还会增加棉花产量,将会实现可观的经济效益[11~14]。
3园艺作物中海岛素的应用
园艺作物为人们提供丰富的营养物质,适当的提高园艺产品的质量与产量,有益于提高人民的营养健康水平,并且可以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
3.1蔬菜类
3.1.1茄科番茄
番茄(Lycopersiconesculentum Mill.)是人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种蔬菜,提高番茄的产量很有必要。通过相关调查与试验发现利用海岛素对番茄苗期的植株进行处理,生长发育优势明显并且可以抵抗一定的低温,提高番茄苗的抗寒性。施用海岛素于番茄植株上,发现对番茄叶霉病的抗性会明显提高[15,16]。将海岛素水剂应用于番茄不同生长阶段,可以发现番茄壮苗和增产,也不会有毒害作用,可以放心安全使用[17~19]。
3.1.2茄科甜椒
经过对比实验,发现喷洒过海岛素的甜椒(Capsicumannuumvar.grossum)的株高、开花数量和挂果数量都会增加[20],同时降低甜椒根腐病、脐腐病发病率[21]。在青椒不同生长阶段的应用效果,解决了青椒壮苗和增产问题,同时施用海岛素水剂产品时,一定要配合正常的肥水管理,特别是 N 、P 、K 营养元素的补充,效果会更好[19]。
3.1.3茄科尖椒
与甜椒试验效果相比,黄皮尖椒(Capsicum annuum)施用了海岛素会促进果实 Vc 含量、叶绿素含量、和黄皮尖椒的产量[22]。
2017年1月绿色科技第1期
吕金慧,等:海岛素在植物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园艺与种苗
3.1.4豆科豇豆
使用海岛素喷施的豇豆(Vignaunguiculata (Linn.)Walp)与常规化学药剂处理的豇豆相比,海岛素喷施过的豇豆植株粗壮、叶片深绿,而且初花期也略早。表明对豇豆有促进提前开花、促进生长的作用。运用一定量的海岛素并与少量化学药剂施用,会有更好的抗病性和显著的增产效果。单独应用海岛素,对人、畜无害,是一种良好的绿色制剂。不污染环境的海岛素就能达到常规化学药剂的防病效果,即使在病害发展较严重的情况下,防治效果也较高[23,24]。
3.1.5豆科刀豆
目前海岛素对于刀豆(Canavalia)的研究主要是抗低温方面,有实验表明,运用海岛素到刀豆上,对刀豆冷害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而且安全性好,为作物遇到灾害性天气后的恢复和治疗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25]。
3.1.6菊科莴笋
对莴笋(Lactuca sativa L.var. angustanaIrish.)喷施海岛素会有效地控制霜霉病并且提高抗病性,对照发现植株长势完全优于对照组,还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蔬菜的外观品质,这提高了产品的经济效益[26]。
3.1.7葫芦科黄瓜
海岛素对设施温室的黄瓜(Cucumissativus Linn)生长、增产都有促进效果。有相关调查与试验表明,在黄瓜植株叶面喷施试验海岛素药剂并于苗期、初花期、果实膨大期各喷施 1 次,可以增加单果质量,从而提高黄瓜产量[18]。海岛素用于黄瓜安全,可以使用推广。
3.1.8葫芦科西瓜
海岛素水剂施用在西瓜(Citrulluslanatus)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各项生长指标蔓长、叶片数、开花数量、最大叶面积都会有的增加[27],海岛素在播种前对西瓜种子、砧木浸种,并且于瓜苗移栽后3d、伸蔓期、见花期、果实膨大期对植株进行叶面喷雾处理,能起到较好的抗病和增产效果[28]。
3.2果树类
3.2.1蔷薇科桃
对桃树(Amygdaluspersica L.)应用海岛素,可以明显防治桃穿孔病,并有防病、抗病、减少化学农药使用、保护环境的效果;同时可提高果实外观品质,产率也随之增加[29]。
3.2.2鼠李科红枣
对于红枣(Ziziphuszizyphus),海岛素会促进红枣的生长发育,提高自身免疫力,降低发病率、降低裂果率、提高坐果率、增加产量。但是海岛素在防治红枣病害方面却没有明显效果[2]。
3.2.3猕猴桃科猕猴桃
猕猴桃(Actinidiachinensis Planch)有丰富的营养,培育良好的果实会有很大的经济提高。试验证明把海u素应用于猕猴桃全生育期,可以明显提高猕猴桃的抗逆性、改善其生理性状、果实品质提高、耐贮性增强,并有一定程度的增产[30]。
3.2.4芸香科贡柑
对于贡柑(Citrus reticulate Blanco cv. Gonggan)的炭疽病等病害,应用海岛素会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同时对柑橘的植株、果实品质方面有很大的改善,会明显增加果重、Vc含量,降低酸度[31]。同时对于天气异常引起的贡柑冻害有一定的防治作用[32]。
3.2.5芭蕉科香蕉
海岛素会一定程度上抑制香蕉黑星病,对香蕉(Musa nana Lour.)营养期生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对果实的外观品质有所提高,增加单产,增收效益显著,可以在香蕉等农作物生产上推广使用[33]。
3.2.6葡萄科葡萄
对于葡萄(Vitisvinifera)的不同生长时期,在叶面喷施海岛素,可促萌芽,促进展叶和增加果穗数和果粒数,有使果实着色均匀并且改善果实品质的作用。抗病方面也会抑制葡萄的白粉病、霜霉病[34]。
4茶类作物中海岛素的应用
山茶科茶叶(Camellia japonica Linn.),一定的实验表明海岛素会增加茶叶的发芽密度和芽数,并且良好的生长从而使茶叶增产,同时对茶叶炭疽病也有控制作用[35]。由实验可知海岛素的应用,也要合理运用。在农作物、园艺作物应用海岛素要取其适宜的浓度,同时也要与相应的肥料(N、P、K等)相结合,才会使作物有更好的效果[4,19]。在抗病方面,喷施海岛素对一些病害有很好的控制作用,但是有些植物可以将海岛素和其他药剂按一定的比例混合使用[14],会得到更好的效果。
5总结与展望
海岛素是一种新型的诱抗剂,特点是分子量小、易吸收、活性高、效率高、低浓度、没有残留物、绿色安全。海岛素中诱导产生的植物抗性物质都属于植物的必须成分,安全可靠。而且长时间进行多次诱导也不会出现植物的独特抗药性。有效进行植物自身免疫防御系统的诱导,促使作物的茁壮成长,减少病害出现的次数和程度,尽量减少运用化学农药,也是符合绿色环保的客观要求,并且为促进新产品的长久培育提供帮助[36]。
研究表明:海岛素很大程度上会提高植物的抗逆性、抗病性、增产率,所以应推广,更好的利用海岛素。但是实际上海岛素在作物应用上还没有得到广泛的推广,究其原因:海岛素是新型的抗病害、增产产品、熟知的人还很少;依然停留在局部的地区实验,没有广泛的推广;在当代这个信息社会发达的时代,要加大力度宣传,提高知名度;通过知名的农作物方面的专家的评定与鉴别,给予技术与学术的强硬后盾;技术人员可以使海岛素配成相应的浓度,直接上市,这样普通的农民就可以使用,不需要太多技术含量。
合理运用海岛素的前提是要做好加强海岛素的质量标准的制定,成立专业的产品评价体系和质量监控体系,为广大市场提供放心、合格的海岛素产品;其次是学会总结和分析当前所完成的研究和试验成果,并以此为基础,继续进行大量的田间试验,运用不同的植物进行研究,从而发现和总结更科学的专业技术;然后是应用海岛素与不同的植物同时要配合相关的、先进的生产和栽培技术,使产业整体配套,实现更好的经济价值;最后一点是有了海岛素这个绿色安全的诱抗剂,要把它推广给广大人民群众,使其真正的运用于实践和社会之中,提高经济价值。需要做到广泛的宣传,并做一定的培训,使海岛素广泛应用,造福于人民。
经过以上的实验发现,海岛素的应用实验主要集中在北方地区(新疆、黑龙江、山东等),在南方很少应用,南方气温高、相对湿度大、雨水丰富,这导致在南方种植的植物很容易遭受病虫害的侵袭,植株本身的抗性相对较差,可以尝试把海岛素推广应用到南方,提高南方植物对病害的抗性,相应的经济产量和经济价值也会有所提高。
参考文献:
[1]陆红霞,匡辉,杜公福,等.海岛素不同浓度浸种对水稻的影响[J].湖北植保,2014(3):23~25.
[2]苏萍,彭君,韩少东.海岛素的红枣田间试验总结[J].北京农业,2016(3):63~64.
[3]马德学,曲庆华.海岛素在水稻上的应用效果[J].现代化农业,2013(1):12~13.
[4]李国敬,郭汉菊,关迎池,等.5%氨基寡糖素水剂在水稻、柑桔上的试验示范[J].湖北植保,2015(6):5~7.
[5]王涛,陈小山,刘婷,等.5%的氨基寡糖素水剂在水稻上应用试验[J].湖北植保,2015(2):16~17,28.
[6]郝素平.海岛素在小麦上的应用技术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3(3):135,138.
[7]加依娜・赛尔哈力.海岛素在小麦上的试验总结[J].新疆农业科学,2014(1):44~45.
[8]薛改妮,张宝强.氨基寡糖素在小麦上的应用效果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2(18):97~98.
[9]韩小艳,张耀.氨基寡糖素(海岛素)在陕西省三原县小麦上的应用试验研究[J].陕西农业科学,2015(6):50~52.
[10]赵宏志.海岛素混用杀菌剂对玉米抗病促增产试验示范[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6(3):71~72.
[11]张善学,陆红霞,陈丁丁,等. 5%氨基寡糖素水剂对棉花抗病增产试验研究[J].湖北植保,2013(6):25~26,5.
[12]李美华,袁新琳,崔燕华,等.不同时期喷施5%氨基寡糖素对棉花生长发育及产量影响[J].新疆农业科学,2016(5):901~906.
[13]李新成.海岛素在棉花绿色健康栽培管理中的应用[J].农村科技,2015(3):34~35.
[14]王M松,徐荣燕.5%氨基寡糖素增强棉花抗病性试验及增产效果[J].中国棉花,2014(8):26~27.
[15]檀志全,谭海文,覃保荣,等.5%氨基寡糖素AS在番茄上的应用效果初探[J].中国植保导刊,2013(10):65~66.
[16]陆红霞,张善学,郑服丛,等.氨基寡糖素浸种对番茄幼苗抗寒性的影响[J].湖北植保,2016(2):34~35,37.
[17]张永祥,李爱平,董瑞,等.寡糖在番茄上的应用示范效果[J].中国园艺文摘,2014(6):39~40.
[18]岳润庆,乔飞.海岛素水剂对番茄和黄瓜的增产效果[J].农业技术与装备,2014(8):36~37,39.
[19]武艾卿.质量分数5%海岛素水剂的应用研究[J].农业技术与装备,2014(2):46~50.
[20]李爱平,张永祥.5%海岛素水剂在甜椒上的应用试验[J].中国园艺文摘,2012(1):6~8.
[21]武清彪,李爱萍.5%海岛素水剂在甜椒上应用效果初探[J].农业技术与装备,2012(6):53~55.
[22]朱白婢,云天海,王小娟,等.寡糖在黄皮尖椒生产上的应用效果研究[J].农业科技通讯,2014(9):161~162.
[23]李萍,张善学,李国梁,等.氨基寡糖素在豇豆上的应用效果[J].中国植保导刊,2013(7):48~51.
[24]陈旭辉,彭睿,雷小春,等.海岛素在中晚稻和蔬菜增产作用示范[J].湖北植保,2012(3):31~32.
[25]杨栋,雷勇刚,刘敏,等.5%氨基寡糖素水剂对刀豆冷害的治疗效果[J].现代农业科技,2014(7):145,149.
[26]张玲.海岛素在莴笋上应用效果试验[J].北京农业,2014(33):126~127.
[27]张永祥.5%海岛素水剂在西瓜上的应用试验[J].中国园艺文摘,2013(1):25~26.
[28]余小清,张国进,鲁发亮,等.5%氨基寡糖素(海岛素)控制西瓜病害试验示范[J].蔬菜,2015(6):13~16.
[29]贺春娟,薛敏云.5%氨基寡糖素AS在桃树上的应用效果[J].山西果树,2014(3):3~5.
[30]王亚红,赵晓琴,韩养贤,等.氨基寡糖素对猕猴桃抗逆性诱导效果研究初报[J].中国果树,2015(2):40~43.
[31]陆红霞,周文静,黄不谎,等.氨基寡糖素对贡柑抗病增产品质改善作用的研究[J].中国果树,2014(6):59~62.
[32]牛娜,万恩梅,李秀娟,等.喷施不同浓度的氨基寡糖素对柑橘生产的影响[J].中国农技推广,2015(12):50~52.
[33]黄晓妹,卢行尚.5%氨基寡糖素对香蕉黑星病的抗病增产效果[J].广西植保,2014(2):7~9.
[34]景华.海岛素在葡萄上应用示范试验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5(24):54~55.
【关键词】植物;诱导抗病性;研究进展
在农业生产上,通常采用喷施化学农药的方法来控制植物病害的发生与为害。然而,长期频繁使用化学农药会导致病菌产生抗药性、增加植物产品中的农药残留、污染环境以及破坏生态系统中生物的多样性和相互平衡关系等一系列问题。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对绿色食品的需求日渐增长,寻找新的无污染、无公害的防治方法迫在眉睫。
植物诱导抗病性是指经外界因子诱导后,植物体内产生的对有害病原菌的抗性,诱导抗病性有两种表现类型:一种是快速的局部反应,即诱导处理后局部寄主细胞迅速坏死,病原物被限制在坏死细胞中,不能进一步扩展;另一种是增加或者增强植物抗病性的生理代谢,抑制病原菌的生长和扩展。诱导抗性作为未来植物病害防治的新手段,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1.植物抗性
植物抗性泛指植物抵御外来不良生存条件的能力,包括对病虫害的抵御能力、对不良水分条件、温度条件、土壤条件和机械伤害的抵御能力等。其中,对病害的抵御机理研究得较为充分。现代研究证实,在遭受病原物感染侵袭后,植物通过过敏反应和系统获得性抗性等抗病机制,诱导产生病程相关蛋白,这是许多植物固有的生物抵御机能。近年的研究还发现,植物对冷害、热害、根源逆境因子(干旱、水涝、盐渍、缺氧等)也有类似于对病原物侵染的反应机制,它们都是通过特定物质,传递对逆境因子刺激的感受与识别,调动防御系统对此产生抗性。
2.诱导抗性的因子
2.1生物因子
生物诱导因子可以是活菌体、菌体培养滤液、菌体与浆液或菌体细胞提取物等,腐生微生物也可诱导植物产生抗病性。利用腐生真菌诱导了黄瓜对炭疽病的抗性。哈次木霉T39对灰葡萄孢不仅有抵抗作用,而且也具有诱导植物产生抗性的作用,同时促进了根际细菌和根际真菌的生长。已报道的具有促生作用的根际生防细菌主要来自对假单袍菌和芽孢杆菌的研究。翁启勇等发现,从健康作物根际分离的优势细菌JIB07和B09既可引起处理作物的过氧化物酶活性提高,同时对病原菌也具有抵抗作用;在田间试验中,它们对大白菜霜霉病的防效分别达到38.5%和16.5%。从黄瓜根际分离的促生细菌对黄瓜枯萎病和细菌性角斑病的诱导抗性表现为延迟病害症状出现,降低植株死亡率。
2.2物理因子
物理因子包括干冰损伤、电磁处理、电击、高温或紫外线照射等能引起植保素的产生和积累,从而诱导植物产生抗病的因素。菜豆下胚轴经紫外线照射24-48h,可使菜豆对炭疽病产生抗性。大豆的茎经冷冻处理后可导致植保素的积累。X射线、局部热处理等也具有诱导植物产生抗病性的功能。
2.3化学因子
化学诱导因子应符合以下原则:该物质及其代谢产物在植物体内和体外无直接的抗茵活性;该物质能改变植物与病原物的相互作用,使植物具有不亲和互作的表现型;该物质能诱导植物产生至少对一种或部分病原菌的抗性。由于化学因子较生物因子具有容易生产、运输、储藏、成本低、防效稳定、使用方法简单,受田间环境因素影响较小,而且对病原菌没有直接作用活性,诱导植物产生的抗病性是广泛的,对非病原苗不发生影响,有利于保护作物有益微生物种群等优点,现已成为植物病害防治的重要手段并得到广泛应用。目前使用的化学诱抗剂主要有水杨酸、荣莉酸、草酸、花生四烯酸、亚麻酸、亚油酸、油酸、二氯异姻酸、苯并唆重氮、壳聚糖、胺鲜酯等。
3.诱导性抗病机理
自从人们发现植物邮到抗病性的现象之后,就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尽管对诱导抗病性的机理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但许多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植物诱导抗病性的机制比较复杂,涉及到组织、细胞及分析等结构与功能的一系列变化。总的来说,植物诱导抗病性的产生要有4各方面的因素。
3.1病原物侵染植物时,常使浸染部位迅速木质化,导致木质素沉积。而木质素的前体——酚类物质的技术合成也能够降低病原物的膜、酶和毒素的生物活性。
3.2植物经诱导处理后体内过氧化物酶、多酚氧化酶、苯丙氨酸解氨酶、几丁质酶的活性都大大增加。POD和PO活性的增加可以使植物体内酚氧化物的含量提高,从而抑制病原物细胞壁的酶的作用。PAL是苯丙烷类代谢途径的关键酶和限速酶,它可能催化L-苯丙氨酸直接脱氮产生反式肉挂酸,从而有利于木质素的合成。
3.3植物经诱导处理后能够产生植物保卫素。植物保卫素是植物被病原物浸染或受到多种生物、物理、化学因子诱导会,所产生或积累的一类抗菌性次生代谢产物,一般分子量较低,具亲脂性,是植物防卫反应的重要物质之一,对病原菌有很高的毒性,但专化性不明显。在抗病和感病植株中都可以形成PA,但在抗性植株中形成的较快,感染初期就可达到高峰。
3.4植物经诱导处理会能够产生病程相关蛋白。病程相关蛋白是植物受病原物或不同因子的刺激、胁迫所产生一类具有广谱抗性的可溶性蛋白质,是具有低分子量、康蛋白水解等特性,其中一些PRP蛋白还具有酶的活性。PRP是最早从烟草叶片接种TMV后出现的过敏性反应病斑中分类出来的,后来发现真菌、细菌、病毒等病原物浸染植物后也可诱导PRP的产生。PXP有直接杀伤或者抵抗病原物活性的作用,在某些植物中,PRP蛋白诱导表达被认为是植物抗病反应的生化指标之一。
4.植物诱导抗病性在农林业生产中的应用与发展
植物病害问题一直是制约农作物高产、稳产、优质及安全生产的主要瓶颈。植物抗病性的利用以及抗病品种的选育推广是作物病害防治中最有效、最经济的措施。植物诱导性既可以在双子叶植物上应用,也可以在单子叶植物上应用,但一般只在幼苗上作用明显,诱导抗性要靠多种防卫基因的诱导表达和产物的协调作用才能有效地抵抗病原物侵染。在多数情况下,基因表达是诱导信号刺激后,经分子识别和信息传递作用于基因结构中相应调控元件的结果。通过对植物诱导抗病机制的研究,人们可能借助重组DNA技术,利用防卫基因尤其是接受信号的调控元件和启动,发掘植物的防御潜能,这将对抗病基因工程,基因构建策略发生深刻的影响。
虽然对植物抗病机制的研究已在组织病理学、生理化和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积累了大量的资料,但是对诱导抗性的机理开展更加深入的研究,最终为植物抗病基因工程和诱导抗性的利用奠定基础,亦将大大丰富农作物以及经济作物综合治理的理论,对人畜无害,可以最大程度地降低农药的使用,减轻农药的环境污染,是今后发展农作物以及经济作物无公害栽培和生产安全绿色食品的理想选择。开发高效、无毒、广谱的诱抗剂,并使之产业化将对全人类及整个生态系统产生重大影响。
参考文献
[1]郭桢,胡小平,杨之为,李振岐;弱毒菌株尤Ⅱ对小麦条锈病的诱导抗性 Ⅰ.诱导抗性的初步观察[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S1期
关键词 病虫测报;问题;发展对策;湖南湘西
中图分类号 S4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7-0155-02
湘西自治州位于湖南省西北部,云贵高原东侧的武陵山区,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冬暖夏凉,四季分明,降水充沛,光热偏少。全州耕地总面积13.5万hm2,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有水稻、柑橘、玉米、油菜、蔬菜、烤烟、马铃薯、茶叶、百合等。受地理、气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历年来主要农作物病虫发生程度均在偏重以上。因此,做好农作物病虫预测预报工作,及时、准确地为防控工作提供情报信息指导显得非常重要,特别是农作物所倡导的“公共植保、绿色植保”对测报工作提出了更新的要求[1]。
1 测报体系基本情况
1.1 队伍现状
湘西州现有1个州级植保站及8个县(市)级植保站(局)。截至目前,全州共有病虫测报人员216人,其中州级3人,含专职测报人员1人;县级43人,含专职测报人员21人;乡(镇)级167人,全部为兼职测报人员。职称方面,推广研究员1名,高级农艺师1人,农艺师82人,助理农艺师95人,技术员31人,其他6人。年龄结构方面,30岁以下的占3.7%,30~40岁的占32.4%,40~50岁的占39.8%,50岁以上的占24.1%。
1.2 病虫监测点
全州8个县(市)共设立54个病虫测报监测点,其中水稻26个、柑桔13个、蔬菜8个、烟叶2个、马铃薯2个、葡萄1个、玉米1个、猕猴桃1个。常规监测对象主要为水稻、柑橘、蔬菜、油菜、玉米、马铃薯、百合等,监测对象涉及30余种病虫害。
1.3 监测设备
目前,8个县(市)全部安装了自动虫情测报灯,3个县已建成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并投入使用,病虫观测圃、虫情测报灯、孢子捕捉仪、田间小气候观测仪、移动数据采集及GPS、病虫电视预报编辑制作等仪器设备的应用丰富了病虫测报手段,提升了病虫监测水平,提高了预测预报准确率。另外,州级及4个县(市)区域站正在建设之中。
1.4 病虫测报
测报工作是植保工作的基石,也是植保工作的重中之重,各级植保部门均把测报工作作为首要任务来抓。一是做好重大病虫会商预报,在每年年初和年中各召开1次主要农作物病虫趋势分析会议,做出全年和半年的趋势分析,为各级政府部门指导农业生产作参考。二是制定联系汇报制度。根据省植保站病虫调查和汇报要求,制定了农作物病虫报表联系汇报制度,做到主要病虫害7 d报1次,突发性病虫害及时汇报。在重大病虫防治的关键时期,实行专人值班制度,确保信息传递畅通。并将各县市病虫汇报情况列为年终植保工作评先评优的考核内容之一。三是及时病虫信息。按时向上级业务部门汇报病虫发生情况,主动与兄弟市州交流病虫发生与防治信息,做到病虫信息互通共享。综合运用电视、网络、声讯等快速高效的信息传递手段防治信息,做到重大病虫防治技术信息无缝覆盖,及时指导大面积防治工作的开展。四是推进县级可视化预报工作。2012年,全州共有7县(市)开展了农作物病虫电视预报工作,共制作和播报病虫预报和防治技术39期次,其中水稻病虫防治21期次,柑橘病虫防治11期次,其他作物4次,收视率达68%,深受农民群众的好评。五是抓好病虫信息与植保技术进村入户。2012年,州县(市)植保部门共编写发放病虫情报125期次共10.255万份,排出病虫情报公告版75期次12 500份,发送病虫防治通知单74期次6.8万余份,印发技术明白纸3.2万份,张贴大幅防治通知6.5千余份,出动植保宣传车85次,发送病虫防治手机短信3.85万余条。
2 存在的问题
2.1 设备老旧或闲置
一是设备损坏。据2012年年底统计,全州8个县市的自动虫情测报灯能正常使用的仅有2盏,其余的均因露天环境及使用年限等原因出现不同程度损坏而影响使用。另外也存在人为破坏监测设备的情况,如永顺县植保站的自动虫情测报灯曾遭人盗卖。二是设备闲置。有的县区域站建成后,由于诸多原因,仪器设备摆放在实验室内长期未使用,造成了仪器的浪费。
2.2 工作经费不足
多数县(市)植保站没有病虫测报专项经费,而有测报工作经费的一般每年仅为2万~3万元,乡级更谈不上测报经费。由于经费有限,每周的病虫测报田间调查受到很大影响,不利于工作的正常开展。
2.3 田间调查时间偏少
测报数据第一手资料必须来自田间,测报人员每周均要进行田间调查,但由于多种原因,基层测报人员田间调查次数偏少,或调查的监测点不全,达不到规定调查要求,不能很好地完成测报调查任务,有些测报人员上报数据甚至凭经验填报,不能真实反映田间病虫发生情况。
2.4 工资待遇低,人心不稳定
由于农业系统人员工资普遍较低,待遇差,加之下乡调查工作辛苦,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正规的高校毕业生特别是高学历人才不愿意到基层植保部门工作,即使是工作后也不安心,不时有部分年轻人考到福利待遇更好的单位(如烟草公司等);二是部分人对待工作不尽心尽力,有得过且过的思想,下乡调查马虎,测报数据大打折扣;三是许多乡镇农技人员为创收,以搞经营为主,正常的测报工作得不到重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测报工作的开展。
2.5 人员结构不合理
一是人数偏少,大部分县(市)植保站专职测报人员仅为1~2人,乡镇一般没有专职的测报人员,导致很难完成每周主要农作物的病虫测报调查任务;二是年龄结构不合理,40岁以下人员仅占36.1%,部分测报人员由于年龄偏大,计算机水平较低,在植保专业统计网络填报及数据上报过程中存在较大困难;三是专业素质有待提高,部分县(市)测报人员不是大农学类专业,对于病虫害专业知识掌握不够,不能很准确地完成田间调查及数据上报任务。
2.6 测报技术较复杂
目前农作物有害生物测报技术比较规范,但部分测报技术在操作过程中不太方便、简捷,给测报人员田间调查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如在病虫害田间调查中,病害的测报技术涉及到病情指数,而病情指数公式计算比较复杂,基层测报人员不太容易掌握,往往凭经验来估算,数据有较大误差。
2.7 管理体制不畅
由于州站对县(市)级植保站仅为业务上的管理,没有太大的约束力,存在测报任务下达到县后个别县不够重视,工作得不到很好落实。另外,乡镇农技站大多属双重管理,以乡镇管理为主,导致乡镇病虫测报工作的开展不太理想。
3 发展对策
3.1 建立健全法律法规
河北、重庆、天津、湖南、江西等省、直辖市相继出台了《植物保护条例》[2],此外,为了突出病虫测报工作在农业中的重要性,湖北省和四川省还分别出台了《农作物病虫测报管理办法》和《四川省农作物病虫害测报员管理办法(试行)》。湖南省也应争取省人大或省政府就测报工作立法,明确测报工作的公益性职能地位,切实加强病虫测报队伍、基础设施建设和财政投入等的管理和保障。
3.2 加大财政投入
应进一步明确病虫测报的公益性职能,在资金保障上,要建立长期稳定的财政预算制度,各级财政在预算中要对病虫监测预警提供公共财政支持,确保相应的专项投入,并随着财政的增长而增加。
3.3 健全测报队伍
针对基层测报人员偏少、流动性强的现状,各县(市)应在原来的基础上进一步充实测报人员队伍,最好从农业院校中招聘专业人才,并保证其在较长时间内直接从事测报岗位,确保测报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应严格控制非农专业人员占编进入植保系统。
3.4 抓好业务培训
对于测报新人应统一参加病虫测报理论与实践岗前培训,培训合格方可上岗,同时,每2~3年对所有测报人员进行一次业务培训、学习、生产实践等,加快知识更新步伐,提高测报人员水平和能力。
3.5 加强职业道德和责任教育
通过对测报人员进行职业道德和责任教育,提高测报人员对测报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增加测报人员的责任感、使命感和荣誉感。
3.6 提高测报人员待遇
对于经常下乡进行病虫调查的测报人员要适当增加补贴,加大表彰奖励力度,并在晋升职称时给予优先考虑,以激发测报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3.7 创新方式
综合运用网络、电视、广播、手机短信、报刊等快速高效的信息平台和传播工具进行。首先要重点抓好主要农作物病虫关键防治时期病虫电视预报,由于其具有图文并茂、声像俱全、形象生动、信息传递快捷、时效性强、信息覆盖面广、普及率高等显著特点[3],方便广大农户及时了解相关防治信息,利于提升病虫防治水平。其次在州、县(市)两级的农业网站开设病虫情报专栏,及时病虫情报及病虫知识,还可在州、县(市)报刊开设农业相关栏目,如《团结报》已开设《农技之窗》,方便农户了解主要农作物病虫信息。另外,设立病虫预报咨询电话。如山东省、江苏省等地已设立“农业110电话”,通过组织专业人员,利用电话对农户无偿进行技术咨询,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了积极作用[4]。
3.8 强化区域站管理
为加强对区域站的管理,河北省植保植检站制订了《河北省农业有害生物测报区域站管理办法》和《河北省测报区域站测报工作考核办法》,规范了测报区域站及其职责、调查监测与预报、测报设施管理和奖惩等内容。湖南省也可制订相关的管理办法,严格管理和考核,充分发挥区域站的有害生物监测作用。
4 参考文献
[1] 谭涵月.红河州病虫测报现状及发展对策[J].云南农业,2011(5):43-44.
[2] 吕国强,赵文新,王建敏,等.河南省农作物病虫害测报工作现状调查及对策思考[J].中国植保导刊,2009,29(10):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