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音乐教育专业的认识范文

对音乐教育专业的认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音乐教育专业的认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对音乐教育专业的认识

第1篇:对音乐教育专业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学前教育;多元文化;音乐教育;重要性;改革措施

引言

在我国师范类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中,音乐教育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在未来从事学前教育事业的时候,音乐教育承担着启蒙儿童认知和健康性格形成的重要职责。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多元文化共存的发展已成为时展的趋势,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也应该秉持着多元的认知理念和思维,为将来投身于学期教育事业奠定基础。所以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改革音乐教育课程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事实。文章就构建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课程的重要性展开分析,对构建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课程的方法和措施进行讨论。

一、学前教育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性

1.对提高国民素质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将来大部分要投身于学前教育事业当中的,是知识文化和价值观思想传播的重要实施者,所以做好学前音乐教育课程的改革工作,为未来学前教育事业培养高质量的师资力量,一定程度上对未来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构建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课程,也是迎合时展的必然趋势。是新的时代教育环境对学前教育专业提出的具体要求。

2.保护和传承了中国传统优秀文化

我国是多民族、多文化的国家,音乐的形式和种类也是多种多样的,尤其在我国的传统音乐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但是很多优秀的音乐形式已经濒临失传。在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育课程中应该在多元文化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进行多种文化属性的音乐学习,对继承和发扬我国的传统音乐文化发挥积极的作用。通过多种形式音乐文化的集成和学习,可以开拓学生的音乐视野,丰富学生的多元文化融合能力,促使学生逐渐学会用世界性和民族性的眼光审视我国的学前教育。

3.推动高校音乐教育模式的创新

当前我国高校的音乐教育模式依然沿袭着传统的音乐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教学的质量。多元文化的音乐教育模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我国高校音乐教育的弊端,促进我国高校音乐教育模式的创新,让我国师范类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育课程展现出一种时代性和多元性的特征。并且在多元文化环境下,能够激发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主观积极性和能动性,促进音乐教育课程实施质量和效果的提升,对提高学生音乐素养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二、学前教育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措施

1.音乐理论与音乐实践相结合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未来要加入到教育行业中,所以不仅要求其具有专业的理论知识,还要有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具体实践中。所以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育课程应该注重将理论实践应用到具体的实践教学活动中,促使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能够掌握专业知识,同专业技能进行有机统一的能力。其次,在音乐教育日常教学的过程中,要将教学的内容与实际生活紧密的联系起来,为学生以后在学前教育工作中顺利展开教育实施活动奠定坚实的基础。最后,在音乐教育活动中要充分的展示多元文化的教育理念,保证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能够在日后的学前教育工作中,指引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

2.在音乐教育中渗透中国的传统音乐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中国传统民族音乐中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是全世界人民认识中国和了解中国的重要元素。所以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育课程中要巧妙的将中国的传统音乐元素融入其中,不但能够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音乐素养,还能在其投入学前教育事业中,对儿童的价值观、民族观和世界观的形成产生积极的作用。

3.吸收和借鉴国际上的优秀音乐文化

在世界音乐历史中,不仅有中国的音乐,还包含了多元丰富的西方优秀音乐。所以在高校音乐教育的课程中应该适当融入多元价值的国外优秀音乐作品,培养学生的音乐宏观价值理念和多元化的音乐认知。让学生深刻的认识到音乐是一种无国界,自由的精神文化。教育理念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思想观念,并且教育观念是在时展的基础上不断的发生变化。所以音乐教师要根据时展的特点,以及学生成长发展的规律进行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根据先进的时代音乐知识体系纠正落后观念,促进学生音乐实践行为的及时更新。有效提升音乐教育的有效性。发挥出西方经典音乐在学前音乐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为国家教育事业培养高素质人才。

4.通过多元文化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学前教育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课程改革需要有具有专业知识架构和专业音乐实践技能的教师队伍。高校应该注重对音乐教育教师的整体素质培养,构建一支具有高素质、高水平的音乐教育师资队伍。只有师资队伍的壮大,才能保证学前教育专业能够学习到高水准的音乐教育。高校应该以学生未来投身教育事业为基础,让学生在实际的学前教育环境中,参与实习;让学生的音乐教育知识在实际学前教育环境中得到锻炼;让学生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揣摩出适合自己的音乐教育风格,实现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为其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结语

综上所述,音乐教育承担着启蒙儿童认知和健康性格形成的重要职责,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育课程,应该在多元文化的基础上进行课程的改革优化。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学应该认识到学前教育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将音乐理论与音乐实践相结合,在音乐教育中渗透中国的传统音乐,吸收和借鉴国际上的优秀音乐文化,通过多元文化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国家教育事业培养高素质人才,保证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能够在日后的学前教育工作中,指引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积极因素。

参考文献:

[1]游怡.学前教育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课程改革探讨[J].大众文艺,2015(23)

第2篇:对音乐教育专业的认识范文

一、高师音乐教育改革的重点

高师音乐教育的改革内容很多,笔者作为高师音乐教育工作者,仅就以下几方面谈一点个人意见。一是观念的转变。观念转变是改革的前提,观念不转变,改革就无法深入。观念转变是多方面的,针对高师音乐教育来说,特别要增强学生的社会服务的创新意识。教育部教育纲要中提到:“高校要牢固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全方位开展服务”。为了响应国家教育纲要的要求,为了使音乐教育在培养人的全面素质发展过程中起更大的作用,我们应该在高师音乐教育中加强学生的社会服务意识教育,在学习学校音乐专业课程的同时,发挥音乐专业特色,大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在大学四年的教学计划中,不能仅仅限于大四的实习,应该在大二、大三期间,就让学生走出去,到社会上开展社会服务活动。比如,开展社区文化艺术活动,充分发挥音乐的专业特长,培养社区文化艺术骨干,帮助指导社区合唱团排练节目,充当社区文化活动的艺术指导等等。这样,既可以服务社区文化活动,又锻炼了学生的专业技能,使学与用有机的结合起来,增强了学生的社会服务意识,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认识到自身的优势与不足,以便在学习中不断充实完善自己,这样对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就业有很大帮助,可以更早的融入这个社会。二是课程的调整。高师音乐教育的课程调整是多方面的,这里突出提到音乐心理课程的学习问题。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在校学习的心理课程,一般都是针对社会整体的大环境而言的,教材也不是专门针对音乐专业的,这样有失偏颇。音乐教育应该选择突出音乐教育学科特色的心理学教程,这样对学生将来从事的教师职业有很大的帮助。当今的社会,学生面临的各种压力是多方面的,这些现象导致的心理问题也比较严重,学生音乐教育心理现象纷繁复杂。音乐是最好的“疗养师”。作为未来的音乐教师,我希望在传授音乐知识的同时,音乐教师也可以用音乐为学生“疗伤”。使学生心理更加健康、成熟。走出校门后能够很快融入社会大家庭中,发挥人民教师应该发挥的作用。由此看来,高师教育加强音乐心理学的学习是非常必要的。三是特色的突出。要优化结构办出“师范性”音乐教育的特色。高师音乐教育顾名思义是蕴育音乐教师的摇蓝,要想突出“师范性”的特点,就必须在优化学科专业、类型、层次结构、促进各学科交叉和融合上多下功夫,办出自己的特色。首先,高师音乐教育的学生学好音乐专业基础课是很重要的。“师范性”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与专业音乐院校在培养目标方面的主要区别,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的学生,不能以某一种特长、技能技巧的“专”为目标,恰恰相反的是专业音乐院校才培养“专”的人才;不能以某一领域的技能“深”为目标,而是要“全”,要全面发展。所以,高师音乐教育的学生不仅要热爱音乐、享受音乐的基础,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学习”、学会“传授”,这样才能成就它们的音乐教师梦。其次,仅掌握专业知识是不够的,高师音乐教育的学生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修养,比如教育学、心理学等等。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往往只一味的注重专业课学习,而不重视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学习。所以,应该优化这种办学结构,应本着专业课与文化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重点突出“师范性”的特点,增加学生素质教育内容的课程,以提高学生的审美修养、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陶冶学生的情操。其中,最重要的是在课程设置方面,除了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内容,还应该增加一些对今后从事教师职业有帮助的课程,比如,音乐教育的理论、知识、能力和素养等等。四是艺考的改革。随着高校的扩招,艺术类考生数量不断增加,许多高中也专门增设了艺术特长班,来满足日益增加的艺术类考生的需求。艺术专业的学生即要学习艺术专业课又要兼顾文化课的学习,学习任务十分繁重,两者很难兼顾。艺术专业的学习难度极大,就拿音乐专业为例,要进入音乐专业学习,一是要有一定的经济条件,二是要具备一定的音乐天赋,三是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练习,四是要通过严格的艺术考试选拔。目前的实际情况是,高师音乐院校招进来的学生,大都是因为在高中阶段文化课学习成绩较差,但又非常想上大学,艺术类招生分数线相对较低,就在高三阶段“赶鸭子上架”简单的补习一些艺术考试的相关课程,囫囵吞枣的学习了一些乐理、视唱练耳的知识,拿到了艺术加试合格证。招收艺术专业的高校大致分为四类;专业艺术院校、师范类艺术院校、综合性大学艺术院校、高职艺术院系。通常情况艺术专业素质高的学生进入专业艺术院校走专业发展道路,相对弱一些的学生进入师范类学校。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愿意从事专业音乐学习的学生越来越少,像“郎朗”那样的人才毕竟凤毛麟角,大多数学生还是选择报考师范类音乐院校,毕业后当一名音乐教师还是一个非常好的职业。由于以上这些原因,使高师音乐教育的整体水平不断下降,这种现象发展下去令人担忧。音乐教育不同于其它学科教育,它需要有一定的音乐天赋作为基础,之所以有艺考就是要选拔音乐素质过硬的学生来读师范类音乐院校,将来毕业后成为国家优秀的音乐教师,更好的为国家培养音乐人才。因此我认为,音乐教育改革首先要从艺考开始。首先,国家应该重视艺考学生的基础音乐教育。艺考学生的音乐造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基础音乐教育,大多数人们在培养艺术专业学生的过程中,往往忽视了最根本的基础音乐知识的培训,只有艺考学生掌握了坚实的音乐基础知识后,才能具备学习其它艺术课程的条件。所以,音乐基础知识是“艺考教育”的重要环节,必不可少,在我国音乐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次,国家应该放开艺考加试的招生。建议由省级招生改为由各个音乐教育院校自主招生,每个音乐院校都有各自的办学特点和招生需求,把这个权力下放到各个音乐院校,它们可以根据自身的办学特点,制定适合它们各自的入学考试科目和评分标准,这样可以很好的衔接到学生考入该校的后续工作。使学生入学之后的培养教育就能如鱼得水、水到渠成。以上四个方面的改革只是高师音乐教育改革的一部分。这里特别强调的是高师音乐教育的改革要以理性为基础。理性是高于经验的、感性认识的一种认识活动,理性是对主体价值观的合理认识。音乐教育和学习者恰恰多半都是感性多一些,缺乏对事物判断的理性思考。高师音乐教育的改革一定要注意这一点。

二、高师音乐教育改革的“色彩”分析其实改革与“色彩”

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改革本身是改掉其旧的、不合理的部分,使其更加合理完善。色彩则是比喻某种思想倾向或事物的某种情调。笔者认为,高师音乐教育的改革从色彩角度分析可以使人更加直观、更加便于理解,对高师音乐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和改革的重点会更加明确。下面就让我们在这方面作一些尝试。首先说灰色。灰色这种色彩本身就等于没有颜色一样,色彩感不强。但是,灰色也有灰色的好处和特点,灰色可以视为不是色彩的色彩,但同时又是最具有“普适性”的色彩,因为,灰色可以和任何色彩搭配。真正伟大的思想体系,应该具有普遍的意义。在这个多元化的社会里,国家更需要一个具有“普适性”的高师音乐教育。高师音乐教育就应该是“灰色”的,我国的高师音乐教育理论如果不是灰色的,就不具有普适性,而没有普适性也就失去了生命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希望我国的高师音乐教育是“灰色”的。然而,没有人只会喜欢灰色的世界。灰色也只有在和其它颜色搭配时,才能显现出它的普适性。因此,灰色的高师音乐教育又需要链接多彩的教育改革力量。这时,理论的灰色就不会那么死寂了,有了思想理论体系提升着品味,再加上多彩的活力保障。顿时,高师音乐教育就不再只是灰色,而呈现的是更加和谐并充满生气的颜色了。其次说红色。红色是热烈、冲动、强有力的色彩,它能使肌肉的机能和血液循环加快。高师音乐教育就犹如红色般轰轰烈烈,容易引起大家的注意,除了具有较佳的明视效果之外,更通过改革来传达高师音乐教育有活力、积极、热忱、温暖的氛围。同时,红色又是警告、危险和禁止的标志,表明改革的脚步不能太快,要扎实稳妥,才能有条不紊的进行。高师音乐教育不是培养歌唱家、钢琴家和舞蹈家的地方,它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音乐教师的地方。红色的轰轰烈烈固然好,但是,一名真正的人民音乐教师是要做安于平淡和勇于奉献的红烛。再次说黄色。黄色有着金色的光芒、太阳般的光辉,象征着照亮黑暗的智慧之光。高师音乐教育就是黑暗之中的那一缕智慧之光。音乐可以带给人们一定的梦幻色彩,音乐教师可以指引走向辉煌的道路。音乐教育改革的新观念、新主张都可以是引领高师音乐教育改革发展的至关重要的一步。它应该像金色的光芒一样,为高师音乐教育改革指引方向、照亮道路,通过音乐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收获高师音乐教育改革金黄色的果实。最后说蓝色。蓝色是博大的色彩,天空和大海这辽阔的景色都呈蔚蓝色,蓝色是永恒的象征,它是最冷的色彩。纯净的蓝色表现出一种美丽、文静、理智、安祥与洁净。由于蓝色沉稳的特性,具有理智,准确的意象。音乐教育理论就犹如蓝色的大海一样博大精深。当今的社会对音乐教育人才的综合素养要求很高,要满足社会对音乐人才教育的期盼,高师音乐教育课程还必须涉及心理、教育、教学、多媒体等多方面的教学内容才能适应现代的音乐教学特征,以不断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综上所述。高师音乐教育的改革当前十分迫切、改革的重点十分突出,改革的任务非常艰巨。让我们在党和各级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高校的积极努力下,在广大师生的广泛参与下,全面推进高师音乐教育改革的实践,我们相信,未来的高师音乐教育,一定会呈现出五彩缤纷的色彩。

作者:刘靖华 单位:辽宁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第3篇:对音乐教育专业的认识范文

以星海音乐学院及国内部分主流音乐院校音乐教育系的钢琴教学现状为基础,分析了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的问题,并从招生考试制度设置、培养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的扩展与融合、教材编写、教师观念转变与综合素质提升等方面提出了新思路和具体建议。

关键词:

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现状;新思路

当今人们越来越注重素质教育与个人综合文化气质的养成,音乐作为素质教育与文化气质养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日益凸显。钢琴演奏是音乐教育者的基础技能,同时钢琴也是群众基础不断扩大的一种基础乐器。社会的繁荣发展与人们的观念进步对音乐教育和钢琴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钢琴教学者拥有更加全面的综合素质修养,以培养和提升儿童、中小学生甚至成人爱好者的音乐艺术审美水平,不断改善生活质量,营造生活幸福感。要达成上述的社会功能,需要有科学合理的钢琴教育体系作为支撑,培养一批业务水平过硬的音乐教育师资队伍。音乐教育专业的钢琴教学应有别于钢琴专业的钢琴教学[1,2]。音乐教育专业与钢琴专业的培养目标不同,在招生考试、课程与教材等诸多方面简单套用是不合理的。本文将主要以星海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的钢琴教育现状为基础,参考其他几所国内主流音乐院校的实际情况,分析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的现状,并从招生考试制度设置、培养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的扩展与融合、教材编写、教师观念转变与综合素质提升等方面提出新思路和具体的建议。

1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的现状

1.1入学新生的钢琴水平参差不齐

音乐教育方向的钢琴专业主要侧重于培养钢琴教学的能力,音乐表演方向的钢琴专业主要侧重于培养高水平的演奏技能。要充分理解与把握两个不同方向的钢琴教育的侧重点。音乐教育专业的钢琴教学目标需要设定为在提高学生演奏水平的同时重点培养其教学能力和键盘应用能力。在音乐教育专业的招生考试制度设置中,未能充分考虑上述差异,音乐教育方向与音乐表演方向钢琴专业的招生考试评价体系设计雷同,招生考试制度的不完善导致入学新生的钢琴水平参差不齐。以广东省为例,差异仅为音乐教育方向的钢琴专业考试曲目和范围相对浅和窄一些,对音乐教育方向的钢琴专业学生而言比较重要的即兴演奏能力、即兴伴奏能力、视奏能力等却没有相应的考核内容。在这样的入学招生制度下,没有钢琴演奏基础的考生甚至也可以通过苦练一两首考试曲目考进音乐教育系的钢琴专业。现行音乐教育专业的入学考试制度,不能客观、全面地评价考生的键盘能力,但是招生制度强大的引导作用却是丝毫没有被削弱。在现行制度的引导下,考生为了应试在备考中只练习一两首作品,忽视或放弃了全面的键盘能力训练,最终导致高校新生的键盘能力不全面且水平参差不齐,给后续的教学与培养带来了较大困难。

1.2钢琴教学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不能充分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

现阶段音乐教育专业的钢琴教学大都抛弃了“钢琴系第二”的陈旧教学模式,不少学校提出了“培养一专多能的应用型音乐教育人才”及类似的培养目标,但是钢琴教学课程及其内容的设置滞后于新目标的提出。目前,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内容主要由钢琴基础教学和即兴伴奏两部分构成。其中,钢琴基础教学又有几种不同的授课模式,以星海音乐学院为例,主要有钢琴集体课、两人一组的钢琴小组课、一对一单人课这三种教学模式。钢琴集体课主要针对主修声乐的零基础或只有初学程度的学生,两人一组的钢琴小组课主要针对一年级和二年级的钢琴主修学生,一对一的单人课主要针对三年级的钢琴主修学生。上述三种教学模式的教学内容仍以传统的钢琴教学内容为主,由练习曲、复调、奏鸣曲、乐曲这四部分组成。但对于熟悉各调性、在键盘上自由转调、对旋律小段的和声编配等等培养综合键盘能力的教学内容却极少涉及。这样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不够全面,也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所以,近年,星海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探索,在一年级和二年级学生的基础钢琴教学中加入了简谱伴奏教学,对学生键盘能力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每个学期由教研组统一发给学生十首歌曲,每首歌曲都配有和弦标记,曲子后面都附有几种适合此曲的伴奏音型供学生参考。给出的和弦标记和伴奏织体主要是针对键盘能力相对薄弱的同学,让他们在练习中较易入手。键盘能力强的学生则可以根据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进行和弦和伴奏织体的编配。每首作品要求用指定的调性来编配伴奏进行演奏,由浅入深从最开始的无升降记号到用三个、四个升降记号进行编配演奏,逐步提升学生对调性和转调的熟练程度。通过一年级和二年级的简谱伴奏练习,学生不但对伴奏织体的编配有了初步认识,也进一步熟悉了调性,为大三即将开设的即兴伴奏课程打下了良好基础。“简谱教学”一直是备受争议的话题,但除去对“简谱”的争议,这样的键盘能力培养确实收到了良好效果。在教学试点的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困难,一年级和二年级学生的钢琴教学以小组课的形式进行,每节课的时间有限,每人二十分钟的时间除了传统内容学习,时间所剩无几,对于一些钢琴程度较高的学生而言,这一点点儿时间还不够演奏完一首小作品。简谱伴奏则基本靠学生自行练习,老师定期检查,学生不能得到很好的指导,教师资源的不足显露无遗。

2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的新思路

2.1增设或加强招生考试中对即兴伴奏、转调、视奏等综合键盘能力的考核

在招生考试中增设对即兴伴奏、转调、视奏等键盘能力的考核,有些高校及音乐学院已经开始考核上述项目,可以逐渐将其占比提升到合理比例,改变将演奏作为唯一评判标准的现状。上海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的招生考试中就有即兴伴奏的内容,单是这一项考核就筛选掉了许多键盘能力不全面的考生。在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入学考试中引入对学生综合键盘能力的考查可以发挥考试制度的积极引导作用,使考生在备考阶段甚至更早的学习过程中有侧重地进行即兴伴奏或视奏转调等方面的学习与训练,通过有计划地训练与培养,日积月累不断提高键盘能力,为下一阶段在高等院校的继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2设置适合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育的钢琴教学法课程

现阶段大部分音乐学院的钢琴系,很早就设有钢琴教学法课程,然而在更需要学习钢琴教学法的音乐教育系,开设钢琴教学法课程的音乐院校并不多。钢琴教学法是一门具体的教学方法。它不但包含钢琴演奏的一般规律、钢琴技巧的训练、如何掌握钢琴音乐等专业性的钢琴问题,同时更包含教学的方法艺术,如教师应如何教,如何引导学生,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有机地融入人文知识教育。钢琴教师不但要谙熟钢琴演奏技术,掌握钢琴教学的诸多特点,还需要具备一名教师应具备的所有素质,教书育人。钢琴教学是音乐教育中的核心内容,钢琴基础教学又是钢琴教学中最重要的一环。作为培养音乐教师的摇篮,音乐教育系承担着为基础音乐教育培养水平过硬师资队伍的重要使命,学生走向社会之后承担的主要工作是音乐教育和教学工作,演奏技能是基础,教学方法则更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必备技能,提升钢琴教学方法方面的素养,可以显著地提高钢琴教学的效果。目前从事钢琴基础教学的教师,水平良莠不齐,虽然他们大都毕业于音乐院校或各高校的钢琴专业或音乐教育专业,但缺乏钢琴教学理论知识的储备是普遍存在的问题。他们大都仅凭个人的学习经历和学习心得进行教学,系统地学习与掌握钢琴教学法的教师不多。针对这样的现状,音乐教育专业的钢琴教学课程引入钢琴教学法内容显得必要且紧迫。

2.3加强学科横向联系,融入先进教学理念,探索新型教学模式

只注重钢琴弹奏法与音乐分析法的教学,忽视基本乐理与视唱练耳及键盘和声的融入,是传统钢琴教学的一大弊端。将乐理、视唱练耳及键盘和声有效地融入到钢琴教学中,基本乐理知识的学习会变得不再枯燥。基本乐理知识的学习让学生在更深刻的层面上精准把握和演绎作品,同时对结合实例学习到的乐理知识也有更加深刻的印象与更加透彻的理解。视唱练耳的教学与钢琴弹奏教学的配合,可以要求学生在正确唱出旋律的同时在钢琴上面进行简单的伴奏,一是可以提升视唱的音乐性,二是学生的键盘能力、自弹自唱的协调能力也会在这样的练习中得到有效提高。所以,不应单纯割裂钢琴弹奏法、音乐分析法、基本乐理知识、视唱练耳和声等学科的教学,应加强其相互之间的联系,互相融入,互相印证,以期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20世纪以来,在教育心理学及相关学科的发展推动下,音乐教育领域出现了一些新的理念与方法,并形成了相应的教学方法体系,其中认可度较高并广为传播的有达尔克罗兹教学法、柯达伊教学体系、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等[3]。在星海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很早就引进了柯达伊教学体系和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包括以肢体语言进行启发式教学的律动课等,如能将这些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方法和钢琴基础教学结合起来,就会极大地丰富钢琴教学的方法与手段,为学生今后的钢琴教学实践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毕业后走向社会,主要从事幼儿与中小学生的音乐教育工作,柯达伊教学体系和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等可使相对枯燥的钢琴基础教学变得更具趣味性,更易接受,这对幼儿或中小学生的钢琴基础教育是非常有益的。为提高钢琴基础教学的质量,拓宽学生视野,可以将达尔克罗兹教学法、柯达伊教学体系、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等教学方法体系中的先进教学理念与方法有效地融入钢琴基础教学。在音乐教育系钢琴教学的过程中,可探索新型的教学模式,在课堂内部为学生提供教学实践的机会。在高等院校音乐学科的教学中,钢琴教学是基础,各系各专业的学生都需要上钢琴基础课。随着学校规模的扩大,高校师资力量紧缺,不少老师面临超课时量和教学任务繁重的困境,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也相应缺乏教学实践的机会。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可以设想开设一门钢琴教学实践课,让学生实践教学,以各系非钢琴专业的学生作为教学对象,教学形式可以多样化,一对一教学或集体课教学等形式都可以实践,实践后由同学们进行互评和由老师进行点评。新型的教学模式可以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实践机会,且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师资紧张状况。

2.4选用多样化多层次的钢琴教材

在钢琴基础教育中,应在传统钢琴教材中加入更多的中国钢琴作品,特别是中国当代作曲家的作品。中国的钢琴音乐作品创作来源于中国人民的生活,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与浓郁的中华文化韵味,当代作曲家的作品更具有时代特征,更易被理解和产生共鸣。钢琴是发源于欧洲的西洋乐器,一直以来演奏的作品大多是西方作曲家的作品,重视与推崇中国作曲家的钢琴作品,有利于钢琴艺术的推广,有利于钢琴与中国文化的融合。认识清楚这一点,就应该在音乐与钢琴教育领域大力推广本土的钢琴音乐作品,推动钢琴与本土文化的融合。在音乐教育专业的教材编排与选择上,应充分重视中国钢琴音乐作品,中西并重,古今并重,促进有中国特色的钢琴艺术的发展繁荣。在即兴伴奏方面,优秀的教材层出不穷,在选择时应充分重视依据学生的实际演奏水平选择教材,遵循因材施教和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此外,可以组织学生每个学期或每学年开展一次钢琴教材的评价与推介活动,拓展学生的视野,了解钢琴教育行业的新理论与新观点,这样不但可以提升个人的专业修养,而且可以养成读书、选书、评书的好习惯,培养学生毕业后教学工作中的教材选择能力。

2.5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师的自我提升

音乐教育专业以培养“应用型一专多能”音乐教育人才为总体目标,但是在实现这一目标中起重要作用的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师却大多是传统钢琴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他们所受的教育大都是精英式的教育。尤其是近年来,新进的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师有不少毕业于国外音乐名校,主修钢琴演奏,较少关注音乐教育理论。鉴于上述情况,需要音乐教育专业的钢琴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自我提升,主动学习系统的钢琴教学法,并吸收、融合先进的音乐教学理念,配合自己的学习经验与演奏技巧,将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推向新的高度。

3结语

钢琴教学是音乐教育中的基础内容,音乐教育系的钢琴教学是为钢琴教学培养基础师资力量。培养真正的音乐教育人才不仅关系到基础钢琴教学的水平,也关系到整个基础音乐教育的水平。提升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的水平,需要认清现状,从招生考试制度设置、培养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的扩展与融合、教材编写、教师观念转变与综合素质提升等诸多方面进行改善与提高。

参考文献:

[1]孙岩.对我国高校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现状的思考[J].音乐生活,2015(1):79-80.

[2]邵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改革的几点看法[J].钢琴艺术,2004(11):7-8.

第4篇:对音乐教育专业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音乐课程师范教育课程改革

音乐课程是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和必修学科,改革开放以来日益受到重视并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音乐课程依然是整个基础教育中的薄弱环节,离素质教育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难以跟上21世纪社会经济和教育发展的步伐。如何加强音乐教育自身的建设,完善音乐课程体系,已成为摆在音乐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十分重要和紧迫的课题。在这样的背景下,《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的试行无疑是适应当前基础教育整体改革和音乐教育自身发展的重大举措,它标志着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对我国师范院校现行音乐教育课程进行客观分析,并针对现实问题着力加以改革创新,已成为一件极为紧迫而富有现实意义的事情。

一、师范院校现行音乐教育课程概述

专才教育一直以来是我国师范院校音乐教育的基本模式,并由此而建立起相应的音乐课程体系。这种课程体系对于中国音乐教育走上系统化、规范化的道路起到了重大的作用,为我国培养了大批优秀的音乐人才。尽管随着社会的发展也进行了多次课程改革,但总体框架并未改变。面对新世纪音乐课程标准的实施,这种以分科设置为主流的学科课程体系已不适应新时期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相互依存、协调发展的要求。如学生专业口径狭窄、专业基础薄弱、综合素质和创造能力不强、兴趣单调、不热爱教育工作、教育理论水平低、科研能力差、教学缺乏个性等等。出现以上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音乐教育课程结构不合理、内容陈旧、脱离实际等,不能不说是主要原因之一。课程体系的内涵是多方面的,但核心为课程结构、课程设置、课程内容三个方面。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结构就大的框架和体系而言,也是由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构成的“三层楼”模式。“按照这一思维逻辑构建的课程体系,在课程的设置上具有明显的排他性,即与培养目标或实现培养目标已设置的课程无直接关系或关系不大的课程基本上都排除在课程体系之外。”①这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窄、专、深的课程体系,追求各自学科专业的系统性、完整性,重视专业的纵深发展,把分科课程的知识与整体范围的知识割裂开来,忽视专业和学科的横向联系,使课程越教越细,越教越深,从而造成学生知识面过窄、社会适应能力较弱的局面。其原因是师范院校沿袭了音乐专科院校的办学模式,未能体现出师范院校音乐教育师范性、专业性、基础性的基本特点。师范性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与专业音乐院校在培养目标的主要区别。专业音乐院校是以培养音乐表演、创作、理论专门人才为目的,而师范院校则是培养音乐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中小学音乐师资为目的。所以不应要求学生某一专项技能的高、深、精,而应要求其专业知识技能的全面均衡发展。专业性是指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不但要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更重要的是应使他们具备教授音乐理论、知识和技能的素养。基础性是指为人们终生热爱音乐、享受音乐、学习音乐、传授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

从课程设置来看,师范院校音乐专业的课程主要由普通教育课程、音乐专业课程和教育专业课程三部分组成。普通教育课程是对学生普遍进行的专业知识以外的“公共课”教育,它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个性发展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现时普通教育课程设置本身也还存在一些问题。据统计,我国普通教育课程的课时约占总课时的21%,而美国、日本、德国一般在33%至40%之间。我国采用“大一统”的课程模式,几乎是清一色的政治理论课、体育课、外语课和计算机课等必修课,尽管现在也增加了不少选修课,但它们有的已变成必修的选修课,有的成了学生根本没有时间参与的虚设课程。课程门类过于单一,课程设置缺乏弹性、开放性。音乐专业课程包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专业基础课是学生学习音乐专业所必须掌握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是直接指向具体专业的课程,如乐理、视唱练耳等。专业课是建立在专业基础课之上的关于某一专业的学科理论和专业技能的课程,如声乐、器乐等。目前,师范院校的音乐专业课程设置相对独立,“学生明显存在着学科之间的知识割裂,曲式、音乐史、声乐、器乐各是一回事,学生很少将这些知识与表演性和欣赏性课程内容融为一体。其结果,难免落得一个理论、技术理论和表演技术各自为政的匠人”。②专业课自成体系,相互之间渗透不够,因而培养出来的师资专业知识面较窄、适应能力较差、学术水平低。目前一些高师院校音乐学科实行的“主修”制出发点是好的,似乎体现了一专多能,但由于认识出现了偏差,在实际教学中有的只瞄准了“舞台”,而忘掉了“讲台”,过于强调一专而忽视多能。学生毕业后一旦走上基础音乐教育岗位,面对要会弹、会唱、会讲、会舞、会写、会组织音乐活动等多方面的素质要求,往往表现出不适应。教育专业课程是最能体现“师范性”的,是解决未来教师“如何教”的课程;我国目前仅有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法三门课。这主要是受苏联专业教育的影响,特别是学科专业教育思想的影响。从课时比例来看,教育专业课程课时仅占7%,而美国、德国、英国分别占20%、30%、35%。我国师范院校音乐教育实习通常一次性完成,时间短,平均每个学生3-5节课,甚至1-2节课,内容窄,模式单一,多数流于形式,起不到应有的作用;而发达国家的教育实践则在20周左右,且分数次进行,把课程学习与教育实习有机地结合起来。

从课程内容来看,一部分课程观念陈旧,知识陈旧,内容陈旧,有些音乐专业教材几十年不变,有的虽然作了修改,但基本上还是老套子,无质的变化,不能及时反映音乐学科研究成果;有些课程门类多,内容庞杂且概念不清,知识结构不系统,缺乏内在的逻辑联系,更无法进行学科的交融和渗透;西方音乐的理论技能知识比例远高于中国音乐所占的比例。观念上的落伍,内容上的陈旧,严重制约着学生素质的提高。由于专业基础课内容不够宽,相互之间联系不紧密,致使专业课的开设结构不尽合理,带有较大的盲目性,脱离高师的自身特点,致使高师音乐专业的学生在大学四年期间对基础音乐教育的状况了解甚少,毕业后高不成低不就。甚至有些教师、学生一味地向专业音乐学院看齐,以演奏家、歌唱家、理论家为终极目标,致使学生毕业后有相当一部分,尤其是专业方面有特长的,不愿意或不安心从事音乐教育,特别是基础音乐教育工作而改行,造成音乐教师流失严重。

二、师范院校音乐教育课程改革探析

全球一体化和文化多元化是21世纪人类社会的基本态势。基于这一点,我们必需要有新的音乐教育观念来指导。(1)从全球的宏观视角来看,新的音乐教育观应当包含三个导向:文化价值、文化生态、文化创造。首先,文化价值就是音乐人类学家公认的要把“音乐作为文化来传授”的观念。第一,学习音乐是学习人类交流的一种基本形式;第二,学习音乐是理解世界各民族文化的一个途径;第三,通过学习音乐培养想象力和自我表现力;第四,学习音乐是学习艺术。其次,工业文明所带来的文化单一倾向将被多样性、有机性的生态文明所取代,新的音乐教育体系应建立在音乐文化生态的保护和音乐文明思维框架之上。最后,西方传统科学理性的确定性真理在当今受到质疑,对音乐教育将产生很大影响,尤其为民族音乐教育在未来音乐教育中的价值提供了发展空间。“人们必须尊重不同民族音乐文化的创造性和成就模式。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教育哲学价值的当代文化意义,也将被人们所认识”。③(2)我国中小学新音乐课程标准的出台,在教育内容、课程目标和基本理念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创新,尤其是对音乐学科性质的认识进一步深化,明确体现了音乐是素质教育、审美教育和基础教育,音乐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音乐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门类等。

我国的中小学音乐教育至今已有一百余年,对于音乐课程性质及其基本理念的认识,经历了从把音乐课当作德育、娱乐性教育课到审美教育课,再到素质教育课的过程。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的理应是中小学或中等学校合格的音乐师资。综合音乐教育的发展趋势和我国基础音乐教育的现状,如何造就合格、新型的音乐教师,已成为音乐教育界普遍关注的重要课题。

美国全国音乐学校协会是对大学音乐和音乐教育专业进行审批的机构,它们早在20世纪70至80年代就确立了以能力为基础的师范音乐教育原则,在此基础上列举了音乐教师应具备的三种能力和素质:一是个人素质,即音乐教师必须能激励他人,能不断学习本专业和其他专业的知识,能联系其他学科和艺术,能确定和评价新的思想,能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并能理解教师的作用;二是音乐能力,即音乐教师能凭着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和技术水平,进行表演、伴奏、演唱、指挥并评价他人的表演,为个人的表达而组织声音,通过原作和各种风格的即兴表演表现出对音乐的理解,同时,应具有确定和解释比较满意的作品和不太满意的作品的能力,能为在学校环境中进行表演而记录和改编音乐,能确定和解释用于全部音乐的创作手法,能评价创作手法的情感效果,能描述用于音乐中的声音产生的方法;三是专业素质,即音乐教师必须能表明自己的音乐观和教育观,能表明自己熟悉当代教育思想,能运用有关音乐作品的广泛知识解决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能通过实例展示全面的音乐教育工作者献身教学的思想。这充分表明,一个成熟的音乐教师应明显地表现出具有作为音乐家和教育工作者的双重能力。④因此,我国师范院校音乐教育课程改革已势在必行。它不仅应体现“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发展思想,还应遵循教育的发展规律。同样,音乐课程结构也要体现现代化的教育理念,要尊重学生多元化的价值取向,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音乐课程设置必须适应社会对教师素质的要求,设置创新性、开拓性、研究性的音乐教育课程,这是培养21世纪合格音乐教师的重要前提;音乐课程设置还必须主动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面向世界,用全球的宏观视野,高标准、严要求,保证音乐师资的高质量,进而提高基础教育质量。“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是在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性音乐教育。所以对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结构不要求其专,而应求其全。也就是说,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不以专向为主,而需全面发展;不要求其深,而应求其正,用正确的方法指导学生;不以技术的数量为追求目标,而求其根本质量。”⑤据此分析,音乐课程改革并非全盘否定现有的课程体系,而是站在时展的高度,重视审视以往的音乐教育课程体系,有继承、有摈弃、有创新,重在整体化。为了这一目标,我们认为,师范院校音乐教育课程改革应遵循下列几项原则:

1、音乐艺术的特殊性和音乐教育规律的统一。音乐艺术从本质说就是一种实践,音乐的教学也就是一种艺术实践的教学,所以音乐教育应重视实践性,以艺术实践作为主要教学形式和内容。音乐实践又是一个塑造音乐形象的过程,音乐的艺术性只有在技巧与艺术修养(包括思想道德、文化素质、理论涵养等)的有机统一中才能体现出来,故音乐教育是一种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的审美教育。单纯地强调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是不符合音乐专业师范教育原则的。音乐具有终生性和社会性,音乐是人的精神产物,潜移默化地表达思想感情,具有无限的潜能。音乐艺术又具有集体性,音乐善于以集体的形式进行教育,加强并提倡集体形式的音乐教育活动,也是师范性的重要标志之一。

2、多元化音乐教育与中国音乐教育的统一。音乐教育要充分体现音乐多元化特征,这是由师范生适应未来各级各类学校音乐教育教学任务需要而确定的,也是由师范生应具备在未来不断变化的社会中所应有的应变能力和创造能力而决定的。“如果在未来新世纪里中国人也将走向世界,参与世界的一切文化生活,那么,多元化音乐教育的课程安排,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⑤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音乐文化,东西方音乐体系及文化价值是平等的,在平等对话的条件下,应本着相互尊重、相互了解、相互认知的原则,改变以往以西方音乐为主、中国音乐为辅的音乐教育状况,在多元化理念的指引下,“以中国音乐理论体系为基础,进行音乐教育改革,建立中国音乐教育体系。”⑥其中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课程与教材的建设。所以,音乐学科的课程体系应大力强化中国音乐的课程内容,摈弃多年的重西轻中,即重视西方音乐,轻视中国传统音乐的做法和以西否中的错误观念。

3、高师音乐教育与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统一。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互为条件的关系,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所培养的对象是未来服务于基础教育的人,理应密切关注、研究基础音乐教育的发展;基础音乐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又将关系到高师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发展方向。所以,高师音乐教育应实践将师范性与学术性并重、理论与实践并重和专业与文化并重的原则,使得学生在校期间能全面发展,以便毕业后能迅速适应基础音乐教学。

在遵循上述基本原则的前提下,高师音乐教育的课程结构首先应优化核心课程,建立少而精、容量大、实用性强的主干课;其次应扩大选修课程范围,增加课程设计和课程编制的灵活性;最后,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艺术和社会实践,形成隐性课程。这三种课程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形成新的音乐教育课程体系。在课程内容方面:(1)强化教育类课程。一是增加教育课程门类时数,二是加强教育课程的针对性和实践性,可开设跨学科课程,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综合实践能力,如开设音乐教育学、音乐心理学、中小学音乐教材教法研究等课程。(2)拓宽基础课程。其内容涵盖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三大领域,增强学生的人文素质,相应减少原公共基础课程,增加选修课程,如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文化等课程,有利于学生的选择,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3)调整音乐学科专业课程。将音乐表演、音乐技术、音乐学等内容结合起来,构建以培养学生音乐文化素养和音乐教育素质为宗旨的综合化学科专业结构和育人环境。依据中小学课程标准所设立的四个教学领域,高师音乐教育应当有与之相适应的课程,即音乐审美类课程、音乐表现类课程、音乐创造类课程、音乐与相关文化类课程、音乐教育类课程五大类。“以音乐审美为统领,音乐表现为载体,音乐创造、音乐文化为两翼,音乐教育为基础,形成各有侧重、互相关联、互相贯穿的课程体系。”⑦调整必修课、选修课门类,精减课程内容,压缩课时,通过合并、新设、优化课程设置结构,增加选修课与自修课的比重,这样便会拓宽学生的理论思维,开阔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另外,加快音乐学科的教材建设,充实课程内容,及时反映音乐学科的最新成果,变粗放式教学为科研式教学,变讲授式教学为主体式教学,变注入内化式教学为生成建构式教学,以便改善教学质量与学生的专业水准,使之趋于合理化、科学化,有利于形成高师学生合理的音乐学科专业知识和能力结构,以适应新时期的需求。近年来,一些师范院校从实际需要出发,适当地调整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在加强音乐专业基础课教学的同时,增设了适应中学教学要求所必需的选修课程,技巧课也从传统的一对一教学形式转为小组课或集体课。虽然这种课程教学模式还在探索阶段,但这些有益的尝试,必将有力地推动高师音乐教育的整体课程改革。

21世纪是更加注重人才素质的世纪。使每个人都能成为具有审美理想、审美需求、审美能力的人,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需要,也是音乐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我们必须改革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手段,科学合理地设置音乐课程,重视音乐教师的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师范院校作为基础音乐教育“工作母机”的作用,使之成为推动我国音乐教育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参考文献:

①杨晓宏:我国高师现行课程体系的缺陷[J]载《甘肃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一期;

②刘沛: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问题[J]载《中国音乐》,1997年第一期,第39页;

③戴定澄:《音乐教育展望[C]》,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3页;

④[美]马克:《当代音乐教育[M]》,管建华,乔晓冬译,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年版,第261页;

⑤王耀华:《中小学音乐教育发展与高师音乐教育改革[J]》,载《音乐研究》,2002年第一期,第15页;

第5篇:对音乐教育专业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高校学生;公共音乐教学;素质教育

一、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首先,高校公共音乐教育是对高校素质教育内容的丰富。我国高校素质教育不仅包含了基本的一般社会知识的传授和专业知识的传授,也包含了以艺术形式存在的素质教育形式,例如,绘画、音乐、书法等。音乐作为高校艺术的重要形式,已经越来越被学生所接受,其受众相比其他艺术形式而言更易被学生所习得,因此在推广过程中相对较易,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并且在实践过程中由于我国音乐产业的不断发展,对于高校素质教育中推广音乐教育更具有可行性。其次,高校公共音乐教育能有效的提高素质教育的效果。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由于音乐本身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和大众性,其更容易被学生所认同,从上课的情况来看,学生对于高校公共音乐课程教育吸引力较大。而且高校共公音乐课程可以选择与时代紧密结合的现代流行音乐进行课程设计来提高课程的效果的有效,因此高校公共音乐教育能从很大的程度上提高我国高校素质教育的有效性。最后,高校素质教育中加大公共音乐课程有其可行性。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进行紧密结合形成了具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学特点,也提升了高校素质教育的效率,由于经过多年的教学基础设施的完善,已经具备了进行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要求,其次由于高校公共音乐教育自身对于教学设施要求并不高,在高校中推行其教育有其可行性。同时由于受众面广,推行该教学将起到积极的有效的作用,这对我国高校素质教育是极大的促进。

二、我国现行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问题

(1)专业音乐教育与公共音乐教育存在混淆。首先是受众对象不同。公共音乐教育以一般高校大学生为主,而专业的音乐教育是以高校中音乐专业的学生为主要对象,因此在教育过程中也侧重于高校音乐专业教育。其次教学功能不同。由于对象的不同导致两者之间存在着功能的区别。公共音乐教育是服务于素质教育,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主要目的,而专业的音乐教育是以高校音乐专业学生的专业学习服务。在目前的高校公共音乐教学中,由于对两者之间的功能区分不明确,导致其教学效果并不理想。(2)公共音乐教育重要性容易被忽视。首先是素质教育并未完全被教育管理者所重视。对素质教育在高校中的开展等认识也只是停留在团委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并未将公共音乐教育等艺术教育真正的融入到高校的素质教育实践中。其次虽然也开设了部分课程,但是由于强制选择,使得课程原有的教育目标出现了教育的偏差,不具有有效性。(3)公共音乐教育课程设置不科学。首先是教学内容的不合理,不具有针对性。其次教学目标不明确,不能有效的满足高校大学生对于音乐需求的要求。再次是不能有效的结合我国高校的素质教育课程进行规范的课程设计。在实践过程中缺乏对素质教育的真正融合,只是形而上学,而缺乏真正的实践和体验,缺乏与素质教育目标的结合。

三、提高我国公共音乐教育效果的对策

首先,进行我国高下公共音乐教育的重新定位。区别于专业的音乐教育,体现一般的公共音乐教育的大众化的特点,重新进行课程内容的设置和课程教学形式的设计。针对高校非音乐类大学生,进行相关公共音乐教育教材的编写,同时对课程时间和课程的实践进行重新设置。其次,明确我国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重要性。非音乐专业的高校大学生,由于专业课程学习在其高校教育目标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因此相关的素质教育的课程安排相比较少,一般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其重要性未被教学管理者认识。最后,需要和素质教学进行紧密结合,加大素质教育的投入力度。我国高校公共音乐教育需要和素质教育结合,从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出发来制定自身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形式。并通过对素质教育的教学评估来提高我国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教学效果,在反馈的基础上加强其教学目标的明确。

参 考 文 献

[1]刘嵬嵬.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与大学生的素质培养[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18)

[2]于学友.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学科课程的反思与构建[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2(3)

第6篇:对音乐教育专业的认识范文

一、高校音乐教育的现状

目前,我国的音乐教学正在蓬勃发展,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背景下,“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理念也被写进了高校课程标准中。但是,与其他学科相比,音乐教育还处于相对薄弱的地位。笔者根据自己所做的一项有关高校音乐教学调查问卷发现,现在的大学生更喜欢当下的流行音乐和通俗音乐,其次就是民族音乐。对于民族音乐,更多的人只是停留在欣赏的层面上,极少有人热衷于乐器的技能学习。另外,一般学生学习民族音乐都是因为学校开设了音乐欣赏这门选修课,不得不去学习,而不是出于主观的对音乐的爱好。选修这门课的同学大多反映,去了也就是在那干自己事,或是聊天睡大觉,很少有人在听老师讲课和欣赏音乐。有极少数人甚至认为音乐教育不重要,对提高自身修养没有什么作用。

从这项调查发现,高校音乐教育理念还没有还没能完全深入人心,很多学生不重视音乐教育,对音乐没有多大兴趣。虽然国家强调高校音乐教育,并采取了一些相关措施,例如,开设音乐选修课,但似乎没取到多大效果。很多高校都是抱着具备什么条件就开什么课的态度,音乐教育的理论建设也不够完善。音乐选修课只是停留在表面形式上,根本没有认真贯彻国家对音乐课的教育方针。音乐课的课堂纪律自由涣散,课程内容枯燥无味,教学质量也参差不齐,致使很多学生对音乐失去兴趣,无法很好地发挥音乐的美育功能。另外,音乐专业和非音乐专业的学生在教学上资源不能共享,除了音乐是以专业的学生以外,基本上其他专业的大多数学生在学校期间很难触碰到音乐乐器。而且,在学校的公共活动中,积极参加音乐表演的也大多数都是音乐专业的学生。由此可见,音乐教育在高校并没有得到普遍关注,高校领导也没有对音乐教育没有引起足够的认识。笔者在这里对于如何完善高校音乐教育提几点建议。

二、完善高校音乐教育的几点建议

1.高校的音乐教育观念亟待革新

虽然音乐课是一门公共选修课,但是学校领导应该重视音乐课程的教学,完善音乐课程的建设,加强音乐必修课的管理制度,合理地设置音乐教学课程,努力搞好音乐艺术建设,使音乐教育走向系统化、规范化。音乐不仅是一门听觉艺术,也是一门视觉艺术。学校领导要充分认识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加大对音乐教学方面的投资,可以利用电脑、器材,活动等方式,进一步完善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给学生带来视觉和听觉上的美好感受,充分调动学生对音乐的情绪和兴趣,真正把音乐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2.优化高校音乐的教材编写和课程设置体系

我国音乐教育体系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专业音乐教育,一种是普通音乐教育,后者针对的是非音乐艺术专业的学生。音乐教育和专业教育有明显的不同,枯燥无味,生硬刻板的教学形式完全不适合音乐教学。音乐教育非常讲究技巧性学习,注重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在音乐教学上体现的非常明显。如何让一堂课丰富生动,趣味盎然,这非常考验专业课教师的用心。首先,教师要精心选择教材。对于初学者,可以选择一些曲目简单,曲调悠扬的音乐来欣赏,增强学生对音乐的美好享受。其次,要保证课堂教学质量,增加师生互动环节,激发学生的兴趣。再次,学校可以适当增加音乐选修课程和学分,鼓励大家主动学习音乐。

3.加强师资建设,注重教师专业性

第7篇:对音乐教育专业的认识范文

1 大学音乐专业教育的现状与误区

1.1 大学生音乐专业教育的现状

(1)音乐认识上的缺失。从目前的大学生普及调查中可以看出,在各个高校中各个专业对于音乐的态度则处于漠不关心的状态,大部分学生对音乐没有兴趣,认为音乐并没有实际用途。由此,现在的大学生对音乐方面的认识很少。即便是音乐专业的大学生,他们对于音乐本身的认识也不是完全了解,如对于学习音乐的意图、内涵以及用途等的认识还很模糊,有的学生认为上艺校、学习音乐,是因为好找工作,以后有更好的发展,功利性心理较为普遍,而对于音乐真正的内涵却鲜有学生能真正认识。

(2)音乐专业知识上的欠缺。在高校大学生当中,能够识谱的学生比例还不到四成,其中约三成为音乐专业的学生,可以想象得到,当代大学生对于音乐专业知识的认识十分严峻。而在音乐专业学生当中,还有少部分的学生直到毕业还不明白识谱的重要性,到了毕业论文时期才开始手忙脚乱恶补专业知识,这对于未来音乐人才的培养来说极为不利。此外,大学生在乐器的学习方面较为单一,主要集中在吉他、手风琴以及竖笛等等,能够做到每天都能练习的学生少之又少,而音乐专业学生的乐器学习则集中在钢琴和小提琴两个方面,在其他乐器的涉猎上很少。

(3)音乐价值体现的不足。一方面,现代音乐主要体现在流行音乐,传播渠道可以通过电视、广播、音像产品等,在其他渠道的传播,如音乐表演、话剧等有所欠缺;另一方面,现代音乐的流行,使得对中国古典音乐的学习产生了很大的冲击,高校对于古典音乐基础的教学很是缺乏,在乐器的配置方面也很匮乏,在整体的大学应试教育条件下,学生们往往只注重成绩、奖学金等,音乐的真正价值没有得到体现。

(4)网络音乐的影响。现在大学生的高等教育,给予了学生充分的课余时间,学生们可以有足够的时间进行音乐活动,此时的网络音乐对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一般地,学生获取音乐资源的方式主要通过网络、电视、广播等,校园的音乐演出、歌舞表演等很难引起学生的关注。大学生活嘈杂,学生们独自欣赏音乐的空间狭窄,不利于学生独特音乐审美观的形成。

1.2 大学音乐专业教育的误区

音乐素质教育在大学音乐专业教育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学生进行音乐素养培养的前提,不仅属于专业课的一种,而且是必修课。音乐学习当中不能没有素质培养,素质培养的主要内容包括人文科学、自然科学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它有利于音乐中的读谱听音、和声创作、音乐赏析以及音乐历史文化的学习,每个环节都是大学音乐专业教育中必不可少的科目。如果学生们仅仅是学会了唱歌跳舞,而没有正确理解音乐的内涵、背景和表现形式,那么就不算是真正理解音乐,学生的音乐素质也不会相应得到提升,毫无艺术气息和音乐感悟可言。在大学音乐专业教育中存在误区中总结了两个方面,如下所示:

(1)教师教学方式和内容上的误区。有很多音乐专业的教师在课时、课程的设置上枯燥,没有考虑到学生的真实需求,只为了追赶教学进度,大量增加音乐技巧性练习,而忽视了音乐素质的培养。部分学生在乐器学生当中出现了会弹而不识谱的情况,或者是识谱学习速度较慢等,这种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判断能力减弱,容易出现错误。

(2)家长教育方面的误区。在家长教育方面,单方面地追求考级,对教师的教学存在一定的干预作用,对学生的音乐学习也施加了很大的压力,最终使得学生为了通过考级,只会几首固定的曲目,不能将自己所学的音乐知识融会贯通,无法体会音乐本身的内涵。

2 大学音乐专业学生素质培养的原则

2.1 音乐内涵的认识原则

音乐是一门具有独立性的课程,它有着自己的文化和历史,从古至今,音乐之所以流传至今,并且得到了发扬与发展,这都归咎于音乐丰富的内涵。要学习音乐,首先要增加对音乐内涵的认识,从内心里接受音乐,感悟音乐,才能达到与音乐合为一体的效果,促进音乐专业学生的音乐学习。音乐内涵的学习,是一门音乐入门的基础课程,同时它也是必修课程,学习音乐内涵之后,为以后的听辨、视奏、唱读以及欣赏等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为音乐素养的形成提供了条件,有利于学生向着综合型音乐人才的方向发展。

2.2 音乐专业教学基本课程设置合理化原则

(1)音乐素养的考级设计。音乐素养的学习,有利于大学音乐专业学生的素质培养。所谓音乐素养,它涉及所有音乐基础知识和认识,其教程涵盖了音乐教学的多个方面。可以设置音乐素养考级,充分考虑我国当前音乐专业教育的具体情况,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合理地进行音乐素养的考级设计。

(2)乐器学习与练习时间相配合。乐器的学习是音乐专业学生素质教育当中关键的环节之一,每个学生至少掌握两种以上乐器,并且能够充分理解这种乐器与音乐之间的关联与含义。现阶段,在音乐专业素质教育上,对乐器弹奏的技巧上十分重视,忽略了练习时间与乐器学习的时间配比问题。因此,应该合理地进行学习时间的设计,本着实事求是、循序渐进的原则,保证学生在学得好的同时学得扎实。 (3)基础学习应放在首位。正如上述内容所说,现在的大学音乐专业的素质教育缺口很大,对于考级、技巧的学

习过分重视,而实际的音乐专业学习应该以音乐素养教育为主,技巧学习为辅,将基础学习放在首位,才能打好素质培养的基础。 2.3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原则

在学生音乐素质教育当中,除了合理规划教学课程之外,还要将教学方法合理设置,即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从而增强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激发感受音乐的心境,充分了解和认识到音乐的魅力及其背景文化,将音乐作为一种陶冶情操的方式,而不是一种功利性的目标。此外,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还培养了学生独特的音乐创新能力。

2.4 音乐素养考级设置科学化原则

音乐素养考级的设置,有助于进行学生自我学习的检查,能够让学生充分得到自我评定和自我认可,从而增加学习动力。考试不是目的,而是为了了解学生在知识上的掌握程度,并不是让每个音乐专业学生都成为音乐家,而是以音乐为平台,进行综合素质的培养,为未来的人生之路奠定基础。

3 大学音乐专业学生素质培养的方式分析

针对音乐的属性来说,音乐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它的作用在于让人的心境舒适、心情愉快,它由多种形式和内容的声音组合而成,极具节奏和韵律。音乐有着自己的背景文化与发展历史,同时也有着特殊的研究模式与研究方法,不管是音乐理论还是音乐历史,都有着其难掩的魅力所在,使其从古至今,流传韵意不减。由此,在现代大学音乐专业学生素质培养方式也有着一定的规律。

3.1 音乐教育普及化

音乐教育是整个大学生体系中的基础教育,它不仅仅属于音乐专业,还属于各个专业的学习,它是一种美学的教育,是学生素质培养的重要内容。现在音乐专业学生在专业技能的学习上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在素质培养上还存在漏洞,需要将音乐认识和相关知识进行普及化,让每个音乐专业学生不仅术业有专攻,并且在其他音乐领域中有所认识,不是力求每一个学生都成为音乐大师,而是教会他们广泛涉猎的方法,提高学习兴趣,充分体现音乐教育普及化的宗旨。

3.2 音乐课程规范化

不管是哪种课程的学习,都需要学生们有足够的主动性,不能厚此薄彼,如果各课程之间的教育出现不平衡,将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综合性发展。在音乐课程教学当中将涉及各方面的课程合理安排是音乐素质培养的关键。目前,教育部也已经将音乐教育课程分为音乐选修课以及音乐必修课两种,便于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规定学生选修课程的最少时数,帮助学生拓宽音乐知识面。音乐教育课程的规范化,是大学音乐专业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课程要有目的性,实现科学的规范化。

3.3 完善音乐教育体系

在整体的音乐专业学生素质教育体系上看,素质教育的提升离不开对教育的宣传、音乐教育制度的改进以及音乐学习模式的创新,这些都是音乐教育体系的核心内容,需要进一步完善。可以从音乐教育制度保障、音乐教育师资力量、设备器材等方面给予支持,深化音乐教育体系改革,促进学生素质培养进展。

3.4 音乐教育内容革新

(1)加强音乐专业学生的人文科学素质的培养。人文素质的培养是大学音乐专业学生素质发展的重要项目之一,它旨在利用人文知识与环境,让学生感受和认识到它所带来的价值观、道德观、人生观以及思维方式等,从而使得学生将这些良好的品质融于心中,形成优良的品格和修养,并学习到处世哲学。首先,在音乐专业学生的语言与文字表达和思维能力方面对其加强培养。其次,在科学的学习方法方面加强培养。最后,在学生道德素质方面加强培养。音乐是一门艺术底蕴深厚的学科,人文科学素质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文化视野的扩大,加强对音乐内涵的认识与理解,提高创造力。所以,在音乐教学当中,突出其特点是重中之重,减少专业的必修课,增加选修课,给予学生最大限度的自我选择,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为社会培养良好综合素质的音乐人才。

(2)加强音乐专业学生的自然科学素质的培养。以往的学校教育从高中开始就加大了对主修课程的重视,对自然科学的培养渐渐远离,学生在进入大学校园之前在自然科学素质上已经有所欠缺,如果在音乐专业学生教育中没有充分进行自然科学素质培养,将不利于现代音乐人的发展。由此可见,提高音乐专业学生的自然科学素质是时下急需进行的培养项目之一。高校教育中可以加设声乐、电脑音乐、动画音乐等相关课程,以达到较好的培养效果。

(3)加强音乐专业学生的艺术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大学音乐专业学习当中,艺术创新能力是一种不可或缺的能力和技能。如果学生在艺术创新方面有所造诣,将极大地帮助其在艺术活动等实践中的工作,对艺术过程进行创新的理解和设计,对于艺术作品能够从表现、处理等进行赏析,并从中获取新的灵感和提出新的问题。所以,在培养方式上应加强学生艺术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实践为主,促进学生素质的综合性发展。

4 提高大学音乐专业学生素质的几点对策

4.1 完善培养学生素质的课程架构

在大学音乐专业学生素质培养研究中,首先,要进行改革的就是课程架构,现在高校音乐专业课程的设置缺乏合理化和规范化,对于专业技能和理论的必修课过多,给学生充分发挥的选修课时间较少,这与提高音乐专业人才素质的思想和目标是背道而驰的。在繁荣的社会经济条件下,高校对学生素质的培养方式也多种多样,然而最为重要的是将这些培养方式科学化、规范化,将素质教育的内涵充分体现,最终实现培养综合性人才的伟大目标,这也是新时期音乐艺术培养的发展趋势。大学音乐专业学生的素质培养包括多方面,如思想品德、身体素质、人文素质、专业技能、心理素质等等,需要在课程架构中潜移默化改变,主要可有以下三点内容:第一,在音乐专业课开设的同时,增设哲学、大学语文、计算机、体育以及外语等多门公共必修课,充实课程架构内容。第二,开设多门选修课程,如美术、语言、第二外语、美声、音乐历史、现代录音技术以及文学写作等,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第三,完善学科体系的科学性以及系统性,合理规划课程设置,将课程与课程之间联系起来,将其进行类别分类,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4.2 改进培养学生素质的教学模式

首先,因材施教。所有的教学模式都要根据学生的具体实际而进行,以课堂内外的讨论为主要形式,同时辅以引导模式、问题模式、参与模式等,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创新力。其次,科学施教。采用针对性施教的方针,从学生的内心入手,以直观的感受为方式,对学生进行启发的引导,同时还可在课堂上进行讨论,提高学习的效率。最后[文秘站-您的专属

秘书!],实践施教。所谓实践施教,就是以学生的实践为重点,辅导学生加大音乐活动的参与,为学生谋求多项机会,积极参加国家各项声乐或乐器比赛,不仅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还有利于专业技能的增强。 4.3 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资源

随着社会科技的不断进步,计算机与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日益增强,现代大学音乐专业的教学,要充分利用现代教学元素,将现代化教学设备和技术运用到实际教学当中。在这里,要加强高校音乐专业教师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以及多媒体应用能力,以科学特点为核心,制作出适合本学科的教学模式,并且结合计算机软件、音响技术等,加大对音乐专业计算机教学的实施力度,大力开展多媒体教学。

第8篇:对音乐教育专业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素质教育 音乐教育 文化素质 专业素质

当今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量极度扩张,社会分工更为细化,没有人能成为通才、全才。那么,人才之间的竞争,其核心是什么?毫无疑问,当属人的综合素质的高低。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高级人才的预备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21世纪祖国建设的栋梁,他们的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现代义化事业的进程,关系到我们的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培养思想高尚、文化深厚、专业精深,身体心理健康良好的跨世纪大学毕业生,是时代与民族赋予我们的神圣职责与庄严使命。

实践证明,音乐对学生优秀道德素质的形成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作为从事音乐教育的我针对这些下面我们谈谈关于当代高师音乐学学生的一些素质培养问题。

一、高师音乐专业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培养

提高思想品德的素质的培养是作为每个大学生都必须具备的。音乐新课程标准中音乐课程的价值首先就体现在其审美体验价值。音乐教育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达到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培养学生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的效果。高师音乐专业学生是未来的音乐教育者,承担着传播人类音乐文化,开发人类智慧,培养人类高尚情操的神圣职责,因此,高等师范院校必须格外注重音乐专业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点开始入手:第一,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及形势政策教育,建立由社会、学校、家庭多方参与的立体型的德育工作体系;第二,进一步做好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帮助学生排解各种心理障碍,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第三,也是关系到新课程标准核心问题的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即师德、师风教育。

二、高师音乐专业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培养未来的音乐教师。因此,除了要求其对音乐具有一定的专业能力外,他们还应具有较为全面的文科知识结构:如较高的音乐理论素养,一定的美学修养、一定的人文知识和一定的其它艺术常识等。这种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着教书人质量的优劣,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影响其自身的专业能力和艺术人生。艺术类学生往往在文化素养或综合素质上比较薄弱,知识结构偏专、偏窄,这是艺术教育专业尤其要重视之处。

首先,人文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理解能力和创造能力。音乐作品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学生在唱歌曲,奏乐曲时必须对音乐作品有一更深层的认识,如果人文素质偏低,则会对音乐作品的了解带来一定的难度。

其次,文化素质也是音乐教育的基础,一个文化基础很差的高师音乐人才,即使嗓音条件再好,也成不了歌唱家,更谈不上成为教育家。高师音乐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学好音乐基础理论,随着现代高新技术的发展,还要提高外语述评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这是多媒体教学、数字化教学、远程教育、学习借鉴外国先进教育体系和教学方法的强有力工具。

三、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

我国高师音乐教育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合格的中小学音乐教师。但目前相当一部分高师音乐专业的毕业生进入到中学以后,不能很好地驾驭课堂教学,指导课外活动,他们很难适应目前中小学音乐教育教学工作,这与毕业生专业基础知识薄弱、专业知识面狭窄、全面素质和全面能力不高有很大的关系。

专业素质的教育和培养是大学教育的永恒主题。一方面,要提高音乐学科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技巧方面的素质。另一方面,必须提高教育的基础理论与技术方面的素质。音乐教育是普通教育的组成部分,在基本属性上它属于教育的范畴,作为教育体系的一个分支,又具有许多特殊性,这些特性既有别于音乐工作的其他领域,又未被普通教育理论所涉及,它是跨于音乐和教育之间,具有音乐专业特征的知识体系。第三方面,必须提高艺术实践能力。音乐艺术是一种直接经验,应该注重学生的参与过程,把亲自参与作为获得音乐美感体验,形成音乐审美能力,提供综合音乐素质的主要手段,达到课程价值的实现和学生的终身发展。高师音乐教育不能只强调课堂教学的秩序性,应该特别重视各种音乐实践活动。

四、高师音乐专业学生的教育实践技能素质的培养

一直以来,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理论课程大多以讲授法为主要教学方法,采取“满堂罐”,这样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高师音乐专业学生必须掌握多元化的教学方法,运用探究法来加强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等,引入多媒体辅助教学,观看学生模拟教学录象并进行分析、评价等新颖的教学方法。当前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存在的重要问题之一,就是学生严重缺乏教育教学的实践,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相互脱节,这样,不但不利于音乐教育技能的培养,学生也难以感受到教师角色,而且学生在学习音乐教学理论时容易产生盲目性和抵触心理,因此,必须尽可能地为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提供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机会,实习和参与中小学课外活动的指导。还有就是实习时,尽量做到零整结合,分散安排,最大限度地发挥实习的作用,使学生认识到教育实习的重要性,并从中得到锻炼。

新一代高师音乐专业学生只有将思想品德、文化素质、专业素质以及教育实践技能等多方面素质的培养重视起来,才能自信地迎接新的挑战。新世纪,高师音乐教育专业面临着走出阴影、回归本土和放眼世界三项繁重的改革任务。这三个方面各自都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当然,也不可能心急的。只有完成这三项任务,高师音乐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才能符合新的时展要求。

参考文献:

[1]国家教委.关于印发《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的通知[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王耀华.中小学音乐教育发展与高师音乐教育改革[J].音乐研究,2002.

[3]刘沛.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问题[J].中国音乐,1997.

[4]国家教委高等教育司编.文化素质与人才成长.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9篇:对音乐教育专业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音乐教育专业 高职高专 钢琴基础课程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4C-0168-02

一、问题的提出

钢琴基础课程在高职高专音乐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其既是基础课程,又是核心课程,教学实施偏重于学生的技能习得,体现实践性、应用性。同时它更是在高职高专音乐教育专业课程知识体系中与乐理、和声、曲式等课程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基础环节与中间环节。因此,钢琴基础课程在科学、有效构建音乐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过程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相对于本科音乐艺术院校而言,高职高专音乐教育专业的钢琴课程定位体现出很大的不同。高职高专音乐教育专业的钢琴课程作为整个课程的基础与核心,在充分体现实用性的同时,更要与地方就业市场很好地结合起来,以使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与地方社会经济、文化建设进行快速、有效的对接,服务于地方经济文化的发展。因此,高职高专音乐教育专业的钢琴课程并不以培养专门从事专业钢琴教育、钢琴演奏、钢琴伴奏的人才作为目标,而以培养出能够掌握钢琴基本弹奏要领,能充分发挥钢琴功能特性并运用于各种相关实践的专科层次人才为目标。在教学中则要求,在保留传统钢琴课程中演奏、伴奏的知识结构的前提下,降低演奏、伴奏的难度要求,使其作为基本知识储备,着重于以之为基础核心的即兴编配、创作的能力培养,突出人才培养的技能型、应用型特征。然而,传统钢琴基础课程教学却未能体现这样的要求,而是沿用培养专门从事钢琴演奏、伴奏人才的教学模式,不适宜高职高专人才培养要求,亟须改革。笔者拟以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广西幼专)音乐教育专业为例,探讨高职高专钢琴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方向。

二、钢琴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基础

钢琴课程教学体系经过几十年的实践发展,在培养专门从事钢琴演奏、伴奏人才方面已经形成一套科学、合理、可靠的系统,其对于钢琴演奏技术、风格的体现也已十分成熟。因此,不论是对本科层次还是对专科层次的学生而言,传统钢琴课程教学模式及内容在训练学生较好、较快地掌握基本弹奏要领上具有相当有益的借鉴意义。

作为专科层次院校的音乐教育专业,在实践与发展过程中,如何在紧密结合就业市场、以就业为导向的基础环境下,优化课程设置,整合教学资源,真正体现出学以致用,是广西幼专音乐教育专业面临的新课题。钢琴基础课作为音乐教育专业的基础核心课程,更应与时俱进进行改革。广西幼专作为广西专科层次人才培养的龙头,率先创立艺术系,并成功申报音乐教育专业,一直以来,秉承“以幼教专业为龙头,以艺术专业为特色”的办学方针,致力于为社会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实践与研究。自音乐教育专业申报成功以来,广西幼专艺术系充分重视钢琴课程的教学实施、反馈,分析成熟的音乐艺术院校钢琴课程教学的发展状态及特点,借鉴本科层次(师范类)音乐教育专业钢琴课程实施的相关经验,逐渐建立起能够适应专科层次音乐人才培养的钢琴课程教学模式。

三、钢琴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策略

作为钢琴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最重要一环的创新知识体系应立足于传统钢琴课程教学,从中汲取并分化出有益于相关课程优化配置的知识点,整合在一起,进而形成科学、有效的知识系统。广西幼专音乐教育专业旨在培养符合地方发展要求的基础音乐教育教师(面向小学音乐教育、幼儿音乐教育),即主要培养面向小学基础教育、幼儿基础教育的专科人才,其音乐课程的配置特点突出,侧重于与学龄前后(6-13岁)儿童音乐能力发展培养相关的课程体系建设,因此,以钢琴基础课程为先导的各课程的相互融合是关键。

(一)合理设定教学目标

传统钢琴基础课程教学中,在中小型乐曲演奏的技能习得上,目标是使学生初步构建以钢琴为中心的旋律线条、节奏组合、表现织体等音乐知识体系的基础,但传统钢琴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并不能够有效适应并体现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层次与目标的最终要求――其倾向于使学生将技能习得中内化的音乐知识用于更好地演奏或伴奏不同时期风格与流派的钢琴与声乐作品――“为表现乐曲本身而练习”。从根本上说,并没有有效利用传统钢琴课程中技能习得的丰富内容,加以强调并提炼,从而准确作用于以钢琴为先导的相关课程,这也是导致传统教学知识体系相互割裂与片面的根源。

因此,在课程标准的制订中要细化教学目标,并切实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得以充分体现、在教学评价中得以准确评估。广西幼专钢琴基础课程开设于大一、大二两个学年,共四个学期,由浅入深,主要培养学生掌握钢琴基本弹奏要领,使学生能够较熟练地演奏中小型中外钢琴及声乐作品,并表现出特定的情感倾向及音乐风格。这是学生掌握钢琴键盘特性、功能特性、音响特性的基础。从课程配置的层次性来说,广西幼专充分利用钢琴基础课程开设的四个学期,注重真正实现每个学期不同导向的n程教学目标并加以检验。其意义在于:能够将细化的学期教学目标在以钢琴基础课程为导引的各课程的渗透与融合中体现出来,发挥传统钢琴教学模式在知识技能进阶中的支点作用,为下一学期相关课程的衔接与融合做好铺垫,这既是对现有知识学习的巩固,又是对知识衍生与发展的有效准备。

(二)改善教学形式与教学方法

如上所述,在高职高专三年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广西幼专音乐教育专业钢琴基础课程贯穿于大三实习实训之前的整个课程体系中,在其不断深入的教学实践过程中,以其为核心与基础逐渐引入与幼专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相关课程――乐理与视唱练耳课程、声乐课程、奥尔夫教学法课程、儿童歌曲即兴创作与编配课程等。依据每个学期课程设置的特点,钢琴基础课程在教法与学法上具有针对性。

首先是教学形式上的应变。长期以来,结合学生实际基础,广西幼专音乐教育专业的钢琴基础课程教学主要采取传统的“小组课”的形式。“小组课”通常4人一组,每组每周一个课时,其内容主要体现为“知识技能导入、技能回课、技能新课、布置作业”四个教学环节的循环,授课具有针对性,是有效的训练学生进阶演奏技法与掌握特定音乐风格的教学形式。但这种形式对于广西幼专其他优势课程,尤其是音乐教学法、儿童音乐创编等在钢琴基础课程中的综合与渗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广西幼专音乐教育专业改进了“小组课”的授课形式,规划创建新的钢琴实训室,将4人一组的“小组课”改设为“8人小组课”,在优化四个教学环节的基础上,引入“合作学习、角色参与、情境创设”的教学环节:在不改变钢琴课程总学时的前提下,“8人小组课”为每周两个课时,连堂授课。这样,每个学生每周参与课程学习的时间由一个课时增加到两个课时,其中第一节课主要是四个基础的教学环节,第二节课是以钢琴为导的综合课程知识实践教学环节,并采取“合作学习”等新模式。需要强调的是,四个基础教学环节中的回课周期为两周,即每周四人回课,其他四人进行观摩,轮流进行,以此有效保证以往有效的教学实践经验,充分利用教学时间。

考虑到课程设置的特点与课程实施的效率问题,广西幼专钢琴基础课程教学主要采取“分解知识点”式教学方法。比如,对于一首基础钢琴乐曲,依据知识结构的基本特点,将乐曲分为单独的节奏片段、旋律片段、声响片段等,强调特定技巧与情感表现下的“元素性”。以节奏为例,在指导学生练习时,依据学生实际,截取基本节奏片段、较复杂的节奏片段,要求以符合儿童心理特点、感知能力的语言、动作等方法,将节奏练习单独强调,并体现出一定的形象。如此,既掌握了乐曲节奏上的重难点,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深入地认识并掌握节奏的本质。而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对与节奏、节拍、旋律等特点相符合的音乐形象的准确把握是难点,这种能力的培养过程本身即是对钢琴音乐技巧、音乐表现的回归。同时,在教学中,充分发挥钢琴作为基础乐器的特性,使学生在具备一定的乐曲基本元素分解与组合能力后,进一步将乐曲所涵盖的知识技能内化吸收,从而在充分认识与把握声响、旋律线条、节奏控制的基础上进行即兴编配与创作,综合运用各课程知识点,体现出学生以演奏为基础、创编为核心的实际运用钢琴的能力。

(三)改革教学评价方式

广西幼专钢琴基础课程的教学评价以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目标为依据,着重于对钢琴实际运用能力的考查。相比传统只考查“基本音阶、琶音+乐曲+练习曲”内容的评价方式,更强调具有规范而生动的音乐表现能力与能够体现综合音乐素养的弹唱、即兴编配能力的考试内容,如“情景模拟”“形象塑造”“钢琴素描”,传统考查方式与“以赛代考”“小组合作”等相结合,形式多样而统一。

四、结语

高职高专教育的职业化倾向是高职高专教育改革中被普遍认同的整体趋势,其人才培养目标以就业市场为导向,以应用型、技能型的人才输出为宗旨,呈现职业化模式培养的特点。高职高专音乐教育专业课程教学体系建设应与本科层次相区别,应充分结合社会需求,从对生源特点的全面分析入手,在实践中发展,以体现重点、突出特色。钢琴基础课程作为高职高专音乐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其实践改革应在有效借鉴传统钢琴课程实践的基础上,融入自身特色课程资源,优化整合配置,在课程目标、教学形式与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加以改革,体现亮点,逐渐建成并完善其教学体系,最终形成能与就业市场无缝对接的核心竞争力。

V西幼专音乐教育专业的钢琴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目前已初见成效,其在以钢琴基础课程为核心的课程综合教学改革下,培养出的音乐教育专业人才在民族地方基础音乐教育、学前音乐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广受好评,在一定程度上,为广西高职高专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教学改革提供有力的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