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呼吸道腺体肿大范文

呼吸道腺体肿大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呼吸道腺体肿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呼吸道腺体肿大范文

流行性腮腺炎即通常所称的“大嘴巴”,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是一种良性、自限性传染病。

流行性腮腺炎是这样的

“大嘴巴”的症状比较明显,细心的妈妈会发现宝宝的腮帮“变大了”;有的宝宝会诉说耳朵下面痛,妈妈如果抚摸宝宝的耳垂下方会发现肿大,这是腮腺肿大,仔细察看宝宝的下颌部位,也会发现肿大,这是颌下腺肿大。有的是一侧肿大,有的为两侧肿大。

发病初期有的宝宝会伴有发烧,有时甚至会有高烧。有的还会出现乏力、头痛等症状,患病宝宝咀嚼食物时腮腺部位会感觉疼痛,因此往往不愿意进食。

流行性腮腺炎的特点

流行性腮腺炎主要通过唾液等飞沫传播,潜伏期长达2 3周,一般这段时间不会传染。一旦发病,早期就有传染性。通常患病10天左右即会痊愈,患病宝宝必须隔离到腺肿全部消退,才不会传染。

感染过一次腮腺炎便会终身免疫。

流行性腮腺炎可能引发的并发症

患流行性腮腺炎后引起并发症的并不多,稍常见的有脑膜炎、脑炎,小年龄宝宝比较易得,一般症状都比较轻,这些并发症往往在腮腺肿后1、2周内发生,个别宝宝也会在腮腺炎发生前或消退后出现呕吐、头痛,原已下降的体温又再次升高,这常常是并发症的征兆。通过抽取脑脊液检查可以确诊,腮腺炎病毒引起的脑膜炎、脑炎大多预后良好。

个别病例还会引起心肌炎、肾炎。

由于腮腺炎病毒容易侵犯腺体,个别患病宝宝会并发胰腺炎,宝宝会诉说肚子痛。

也有极个别宝宝会出现单侧耳聋,听力下降,这是病毒影响了神经,往往不可逆,治不好。

居家护理腮腺炎宝宝

高热宝宝需卧床休息,服退热药降温。

由于目前对病毒无特效药,只需对症处理,大多数病毒感染都呈自限性,过了一段时间,休息好了,是可以自愈的。

对于已可以吃辅食的宝宝,应给予柔软的食物,最好是半流质,因为咀嚼会牵拉肿胀的腺体,宝宝会感觉疼痛。

不要给宝宝吃酸味等刺激的食物,因为吃酸的食物时会大量分泌唾液,而唾液都是从颌下腺和腮腺分泌的,因此也加速了腺体的分泌,会加剧宝宝的痛觉。

多喝开水,也可口服板蓝根等药物清热解毒。

肿胀部位可用青黛散15克或黄金如意散15克,用水调匀外敷,可减少疼痛,帮助消肿。

在家中密切观察宝宝有无其他症状,以利及早发现并发症,及时送医院诊治。

流行性腮腺炎的预防

加强营养,饮食全面、均衡,不偏食。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

每天有适当的室外锻炼时间,尽可能保证每天2小时的日晒时间。

居室内多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不去人多拥挤的公共场所。

疫苗接种是最好的预防方法:腮腺炎疫苗和麻疹、风疹联合使用(MMR),是比较成熟的疫苗,其中腮腺抗体保护性可达10年,预防效果达到97%左右。

相关链接:

民间流传“患了腮腺炎就会影响生育”是没有科学根据的。如果青春发育期的男孩得了流行性腮腺炎可能会并发炎,一般也只影响单侧,不会影响生育。一旦男孩感觉处疼痛,应及时上医院就诊;极少数青春发育期的女孩患了流行性腮腺炎后会有下腹部疼痛,并发卵巢炎,及时治疗,并不会影响将来生育。

第2篇:呼吸道腺体肿大范文

【关键词】腮腺炎;脑膜炎;胰腺炎;炎;护理

【中图分类号】R741.3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4-0314-01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经飞沫传播,以两次病毒血症的方式引起损害。主要侵犯腮腺,也可侵犯各种腺体组织或神经系统及心、肝、肾、关节等几乎所有的器官,可引起脑膜炎、胰腺炎、炎、卵巢炎等[1]。我院自2011年1月~2014年1月收治流行性腮腺炎28例,合并脑膜炎 2例,胰腺炎1例,腮腺炎后炎患者1例,经积极抢救和治疗护理痊愈出院。现将护理体会总结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8例患者中男20例,女8例。年龄4~14岁。入院前病程1~7d,平均4d。

1.2 临床表现 表现单侧或双侧腮腺以耳垂为中心弥漫性肿大,单侧6例,双侧27例,2例炎无腮腺肿大。均有发热,体温37.6~40℃。1例患者于腮腺肿大后数日出现腹痛、上腹压痛、恶心呕吐等胰腺炎相关症状,血、尿淀粉酶、脂肪酶增高,胰腺彩超检查轻度肿大,诊断为胰腺炎。1例表现肿大、触痛,均为单侧肿大,诊断为炎。2例腮腺肿大后l周左右出现持续高热、头痛、呕吐、嗜睡、颈强直等脑膜刺激征,腰穿脑脊液检查细胞数增高,诊断为脑膜炎。肝肾功能检查均正常。心肌酶谱检查无异常。

1.3 结果 28例患者均在治疗7~14天后,全部治愈出院。

2 护理

2.1 一般护理

2.1.1 饮食护理 认真做好饮食指导,根据患儿的咀嚼能力给予清淡、易消化、富含营养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避免吃酸、辣、硬等刺激性食物,尽量减少张口及咀嚼,以免加重局部疼痛。按医嘱予以局部冷敷,以减轻充血程度及疼痛。

2.1.2 口腔护理 保持口腔清洁,预防继发化脓性感染。饭后用生理盐水或4%硼酸溶液漱口,清除口腔内的食物残渣,不会漱口的幼儿需作口腔护理或勤喂开水。

2.1.3 高热护理 卧床休息至热退,监测体温每4h1次,高热时首选物理降温,给予头部冷敷,温水或醇浴等。衣被厚薄适宜,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出汗后及时用软毛巾擦干,及时更换内衣及床单,鼓励病人多饮水以利汗液蒸发散热[2]。

2.1.4 腮腺局部外敷处理 在腮肿早期,可用冷毛巾局部冷敷,也可用青黛散加醋调成糊状涂于局部,面积超过肿大范围,每天1-2次。注意保持局部药物湿润,以发挥药效,防止干裂引起疼痛

2.1.5做好消毒隔离 讲解隔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实行呼吸道隔离。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每日通风2次,室温18~22 ℃,湿度50 %~60 %。空气消毒机消毒每日2次,每次1 h。

2.2 密切观察病情,保证患者安全 注意观察患者病情,及时记录。

2.3 并发症护理

2.3.1 脑膜炎护理 对昏迷、躁动、抽搐的患儿,保持呼吸道通畅,并专人护理,使用护栏,防止坠床。抽搐发作时要放置牙垫,防止舌咬伤。高热给予物理降温头部枕冰袋,降低脑组织耗氧量,增加对缺氧的耐受性,伴惊厥者可进行冬眠疗法。保持病房光线柔和,减少外界刺激。

2.3.2 胰腺炎护理

(1)合并胰腺炎应根据病情禁食1-3日,不能私自进食,年幼儿自控能力差,家属及同病房进食应尽量避开患儿。腹痛缓解后逐渐进半流质过渡到普食。(2)注意密切观察腹部体征。腹痛者遵医嘱应用止痛剂,避免疼痛痉挛使血管收缩,加重胰腺坏死缺血,应观察用药效果及副作用。(3)采取右侧卧位,有利于胰腺水肿消退。

2.3.3 炎护理

(1)对患者应做好耐心解释工作消除其心理负担。(2)嘱病人绝对卧床休息,保持局部清洁,协助患者满足其生活需要。(3)托起阴囊,外敷硫酸镁消炎止痛,对于疼痛难忍者,可给予局部冷敷,但禁用冰敷[4]。或用2%普鲁卡因局部封闭,遵医嘱给予解热镇痛剂。(4)注意观察肿大消退情况,有无鞘膜积液和阴囊皮肤颜色的变化等情况。

2.4 心理支持及健康教育

患病后患者及家属特别紧张,医护人员注意服务态度和蔼,向患儿家长讲解疾病的发病原因、病程、治疗方法、预后,使家长对疾病有正确的认识,能以积极的态度配合治疗护理,促进患儿早日康复。对具理解能力的患者加强健康教育,交流沟通,增强患者战胜疾病信心,消除焦虑心理。

2.5 消毒隔离

(1)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呼吸道隔离。(2)疾病隔离期从起病到腮肿完全消退为止,约三周左右。(3)对接触儿童应检疫3周。对易感人群,做好预防接种,切断传播途径,防止交叉感染,降低发病率。

3 小结

本病为自限性疾病,大多预后良好。但流行性腮腺炎并发症类型多,应加强病情观察,及时向医生反馈病情信息,及早发现并发症。一旦发生并发症,应认真细致做好治疗护理,以减轻病人痛苦,缓解症状,促进疾病尽快康复,缩短住院日,降低住院费用。接种疫苗是预防流行性腮腺炎最有效手段,90%可产生抗体。

参考文献

[1]彭文伟.传染病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82-84.

[2]罗钻弟,罗月华,刘全妹.流行性腮腺炎的观察及护理[J].现代医药卫生,2004,20(1):3

第3篇:呼吸道腺体肿大范文

关键词:亚急性甲状腺炎 临床分析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8-0005-01

亚急性甲状腺炎又称肉芽肿性甲状腺炎、巨细胞性甲状腺炎(简称亚甲炎),临床表现多样,是临床内分泌科较常见的甲状腺疾病,我们总结了2003年1月~2011年12月间诊治的46例亚甲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46例亚甲炎患者中男16例,女30例。年龄16~53岁,平均33.9岁。

1.2 临床症状。41例发病前有不同程度的前驱感染史,38例不同程度的颈项区不适或疼痛,发热者36例,心悸29例,消瘦26例,腹泻8例,怕冷2例,便秘1例,记忆力减退1例。

1.3 体征。46例甲状腺均有不同程度肿大(100%),其中甲状腺肿大可触及结节者12例,弥漫性肿大者22例,轻度肿大者4例。甲状腺质硬者33例,质软者13例。甲状腺有触痛者40例,3例仅有颈项区不适感而另3例无明显不适。

1.4 辅助检查。①血沉:所有患者均增高,值介于35~140mm/h。②甲状腺激素及TSH:T3、T4增高,TSH降低者33例;T3、T4,TSH均正常者2例;T3、T4降低,TSH增高者5例。③甲状腺吸131I率下降或甲状腺摄99m锝功能下降43例。④甲状腺穿刺:9例做甲状腺针吸活检可见特征性多核巨细胞或肉芽肿样改变。

1.5 治疗。根据患者的症状及体征,重症患者6例,予以强的松及消炎痛联合治疗,较重的患者32单用激素治疗,激素剂量30mg/d,在症状缓解一周后激素每7-10天减5mg,直到每日5mg,维持6-12周,总疗程9周左右。轻症病例8例,可仅给消炎痛75mg/d,疗程约2周左右,甲亢期的甲亢症状明显者予以心得安控制症状并随症状减轻而减量或停药,甲减期给L-T4片25~150μg/d或干甲状腺片20~60mg/d口服,甲状腺功能正常后停用,其中4例留有永久性甲减。

2 讨论

亚急性甲状腺炎是一组甲状腺腺体炎症性、破坏性疾病,大量研究表明,亚甲炎与感染尤其是病毒感染关系密切,已知多种病毒感染后发生亚甲炎,但机理尚不明确,多数认为是感染后产生的抗原与甲状腺腺体有结构的类似,引起了对甲状腺的免疫攻击,破坏了甲状腺[1],也有报道在甲状腺中发现了多种病毒,认为是感染直接引起的甲状腺破坏[2]。

2.1 亚甲炎的诊断依据。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综合判断:①甲状腺肿大、疼痛、质硬、触痛,常伴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和体征:发热,乏力,食欲不振,颈淋巴结肿大等;②血沉增速;③甲状腺摄131I率受抑制;④一过性甲亢;⑤甲状腺抗体:Tg-Ab、Tm-Ab或TPO-Ab阴性或低滴度;⑥甲状腺穿刺或活检:有多核巨细胞或肉芽肿改变。符合4条可以诊断[3],本组患者均有全部或部分如上临床表现,化验更是所以患者均有血沉增快,大部分有甲状腺功能异常,部分活检证实诊断,本组46例均符合上述诊断标准。

2.2 典型的亚甲炎多见于女性,表现为甲状腺肿大疼痛,起病急,部分患者病有上呼吸道感染,严重者可有头痛等全身症状。不少患者起病1周后出现体重减轻、怕热、多汗、心悸、手抖等甲亢表现,持续2~4周。甲状腺呈弥漫性肿大,多为双侧,少数为单侧,局部疼痛并向颌下、耳根及枕部放射。可伴发单个或多个结节,质硬,光滑,压痛明显。病程2~4个月,极少数可迁延1~2年。大部分患者能完全康复,部分患者出现一过性甲减,个别甲状腺严重破坏者导致永久性甲减。

2.3 非典型者临床变化较大,本组有一粒患者以耳痛就诊者,还有患者表现耳痛、耳鸣、失音、声音嘶哑等;还有中年女性以午后中低热表现为主,甲状腺仅Ⅰ°肿大,易被疑为结核等感染性疾病而贻误诊治,但临床观察若注意到患者体温与脉搏不成比例,脉搏较快,查甲状腺功能与甲状腺吸碘率呈分离现象等,多能尽早明确诊断。

2.4 亚甲炎常需同下列疾病鉴别:①甲状腺囊肿或瘤样结节急性出血,常见于用力活动后骤然出现疼痛,甲状腺局部有波动感,血沉正常,甲功正常,超声包块内有液性暗区。②甲状腺癌:亚甲炎的甲状腺可以很硬,10%患者甲状腺部分肿大,且无明显症状,扫描可为冷结节,需与甲状腺癌鉴别。但亚甲炎的疼痛可自行缓解或迅速波及他叶,血沉快,摄131I低,应用强的松治疗疗效显著,可资鉴别。必要时可甲状腺穿刺活检。③桥本甲状腺炎:也可伴轻度甲状腺疼痛、触痛,但较少见,一般不伴明显的碘代谢紊乱和血沉加速,甲状腺微粒体和球蛋白抗体显著升高。④无痛性甲状腺炎:发病突然,甲状腺不痛亦无压痛,早期伴甲亢者易反复,病前多无上呼吸道感染史,甲状腺活检在无痛性甲状腺炎显示为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而不是肉芽肿性甲状腺炎。

2.5 治疗。既往有用非甾体抗炎药及激素两种治疗方案,也可两种药物同时应用,但最近日本学者研究256例亚甲炎证实,应用激素治疗的患者症状改善更快,尤其是在远期并发症方面,发生甲状腺功能异常的机会更少,可以明显改善预后。

2.6 随访。因亚甲炎是一种部分复发性的疾病,并可能遗留有甲状腺结节、甲状腺功能减退等后遗症的疾病,应该长期随诊,有报道亚甲炎患者治疗后甲状腺结节逐渐增大后确诊为甲状腺癌[4]。尤其是那些有结节的患者更应该监测结节的变化,避免误诊、漏诊延误治疗。

参考文献

[1] Desailloud R,Hober D.Viruses and thyroiditis: an update.Virol J,2009 Jan 12;6:5

[2] Fooks AR,Johnson N,Müller T,Vos A,Mansfield K,Hicks D,Nunez A,Freuling C,Neubert L,Kaipf I,Denzinger A,Franka R,Rupprecht CE.Detection of High Levels of European Bat Lyssavirus Type-1 Viral RNA in the Thyroid Gland of Experimentally-Infected Eptesicus fuscus Bats.Zoonoses Public Health.2009 Aug;56(6-7):270-7

第4篇:呼吸道腺体肿大范文

关键词 亚急性甲状腺炎 临床诊断 治疗方法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20.098

资料与方法

2007~2009年收治亚急性甲状腺炎患者40例,男6例,女34例,年龄16~52岁,平均36岁。临床表现:本组病例由发病至就诊时间3天~3个月不等。以发热、颈痛就诊16例,以颈部疼痛就诊10例,以发热原因待查就诊6例,以甲状腺肿大就诊4例,以甲状腺毒症就诊4例。发病前有明确上呼吸道感染病史32例。本组病例均有发热病史,其中26人以发热为主要就诊原因,14例就诊时经仔细询问病史及体格检查发现发热病史。体格检查38例甲状腺肿大,甲状腺弥漫性不对称肿大22例,弥漫性对称肿大7例,单叶肿大9例。甲状腺质软3例,质中9例,质硬26例,34例有甲状腺触痛,其中22例以颈部疼痛为主诉就诊,12例在体格检查时甲状腺触痛或追问病史发现有甲状腺触痛史。

辅助检查:本组病例血沉均增快36~148mm/小时,TGAb(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POAb(过氧化物酶抗体)有2例增高,FT3升高13例,FT4升高22例,hTSH降低29例, FT3、FT4降低1例,hTSH升高3例,FT3、FT4、hTSH均正常8例。本组病例全部进行甲状腺摄碘率检查,均低于正常,甲状腺吸碘率最低为0%,其中29例出现分离现象(FT3、FT4增高,24小时甲状腺摄碘率下降)。甲状腺彩色超声波检查36例,诊断亚急性甲状腺炎25例,提示诊断桥本甲状腺炎9例,提示诊断Greavs病甲亢2例。血常规白细胞升高22例,白细胞计数正常14例,白细胞轻度减低4例。

治疗方法:一经诊断明确,给予泼尼松10~20mg,3次/日,口服治疗。甲状腺毒症表现明显的给予普萘洛尔对症治疗,治疗过程中有6例有一过性甲状腺正常功能减退表现,未给予特殊治疗。口服泼尼松治疗1~3天颈部疼痛缓解,体温也恢复正常。随着体温恢复正常、甲状腺及颈部咽部疼痛缓解,甲状腺变软缩小,泼尼松维持治疗1~2周后逐渐减量,8~12周停药。

结 果

泼尼松治疗后,本组40例病人的体温、甲状腺完全恢复正常,症状完全缓解。12周停药后随访6~12个月无复发。

讨 论

亚急性甲状腺炎(亚甲炎)是较常见的甲状腺疾病,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亚急性甲状腺炎又称(De Quervain)甲状腺炎,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甲状腺疼痛性疾病[1]。亚甲炎的病因尚未完全阐明,可能与下列两种因素有关:①病毒感染直接引起甲状腺的破坏;②甲状腺对病毒感染的反应引起甲状腺的破坏,甲状腺滤泡细胞的损伤导致其贮存的甲状腺素大量释放入血,表现为短暂的甲状腺毒症。亚甲炎起病较急,病前1~3周可有病毒感染病史,患者往往有发热、疲乏等全身症状,甲状腺肿痛是其特征。红细胞沉降率明显增快,加之血清甲状腺激素浓度增高和甲状腺吸碘率明显降低的双向分离现象是亚甲炎确诊的重要依据。不典型的病人需要与急性化脓性甲状腺炎、桥本甲状腺炎、甲状腺腺瘤及甲状腺肿瘤鉴别。

甲状腺肿大,多为弥漫性,可达正常的1~3倍,或呈结节状,切面可见透明的胶质,中有散在性灰色病灶。光镜下可见较多的巨细胞与肉芽组织,伴有纤维化与慢性炎症细胞浸润,病变与结核结节类似。亚甲性甲状腺炎又称急性非化脓性甲状腺炎、病毒性甲状腺炎、巨细胞甲状腺炎等,使甲状腺炎中比较常见的一种。发病原因未明,但与病毒感染或病毒产生变态反应有关,病程1~2周或数月,复发率高,整个腺体均可累及,有明显的碘代谢受抑制现象。发病年龄一般在20~60岁,以中年发病率高,女性多于男性。大多数病人起病较急,早期可有发热恶寒,咽痛等上呼吸道症状,伴有倦怠乏力,食欲减退,自汗盗汗,甲状腺部位肿,疼痛向额下、耳后、颈部放射,吞咽、转头时疼痛加重,腺体压痛,坚硬,起病初期可出现轻度甲亢症状,如手抖、心慌、多汗、精神紧张等。少数病人可有头痛、耳鸣、听力减退,还可有恶心、呕吐,大多数女性患者伴有月经异常,经量稀少。在疾病恢复期伴有甲状腺功能减退的表现,如发音低沉、怕冷浮肿等。

中医认为本病是外感风热,疫毒之邪,内伤七情所致,由于风热、疫毒之邪侵入肺卫,致卫表不和而见恶寒、发热、出汗、咽干而痛、周身酸楚、怠倦乏力等,风热挟痰结毒,用之于颈前,则见瘿肿而痛,结聚日久易致气血阻滞不畅,导致痰瘀毒邪互结,气郁化火,肝火上炎,扰乱心神可见心悸、心烦,肝阳上亢,阳亢风动可见双手颤抖、急躁易怒等,肝失疏泄,冲任失调,故女子可见月经不调,经量稀少等。若反复不愈,病程日久者可出现阴盛阳衰之症,如怕冷、神疲懒动、虚浮等症。亚甲炎对症治疗效果欠佳,抗生素、抗病毒治疗无效。

亚甲炎的治疗主要是正确、规律使用糖皮质激素,以泼尼松为首选,避免减量过快,停药过早。亚甲炎病程中常出现甲状腺毒症及甲状腺功能减退等临床表现,较重者可对症治疗[2]。随着糖皮质激素的使用,亚甲炎的所有临床表现均会消失。故对临床上不明原因发热、颈部疼痛、有甲状腺毒症表现,特别是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患者,应考虑本病可能。及时做血沉、甲状腺吸碘率等相关检查,有助于及早明确诊断和治疗[3]。

参考文献

1 滕卫平.亚急性甲状腺炎.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739-740.

第5篇:呼吸道腺体肿大范文

扁桃于咽部,是经常接触抗原引起免疫应答的周围淋巴器官。2岁后扁桃体增大,后稍缩小,6~7岁时又增大,12~13岁发育已达顶点,以后逐渐缩小萎缩(成人扁桃体多已缩小)。扁桃体发炎时,腺体红肿、增大,在扁桃体隐窝内有黄色分泌物或渗出物形成的苔片状假膜,极易剥离。这点与咽白喉在扁桃体上所形成的假膜不同,白喉假膜不易剥离,若强行剥离则易引起出血。扁桃体增大一般分三度:不超过咽腭弓者为Ⅰ度,超过咽腭者为Ⅱ度,达到或超过咽后壁中线者为Ⅲ度。一般检查未见扁桃体增大时可用压舌板刺激咽部,引起反射性恶心,如看到扁桃体突出为包埋式扁桃体,同时隐窝有脓栓时,常构成反复发热的隐性病灶。

急性扁桃体炎为腭扁桃体的急性非特异性炎症,往往伴有程度不等范围不一的急性咽炎,是一种很常见的咽部疾病。多发生于儿童及青年,在季节更替、气温变化时容易发病。

病 因

主要致病菌为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和腺病毒也可引起。细菌与病毒混合感染不少见。近年发现有厌氧菌感染者。

在正常人的咽部及扁桃体隐窝内存在着这些病原体,机体防御能力正常时,不致发生疾病。当某些因素(如受凉、潮湿、过度劳累、烟酒过度、有害气体刺激以及上呼吸道有慢性病灶存在等)使机体防御能力降低,存在于机体内的病原体大量繁殖,外界之病原体又乘虚而入,因而致病。

临床表现

急性扁桃体炎,依其病理变化可分为两种类型,其临床表现有所不同。急性卡他性扁桃体炎:多为病毒感染所致,炎症仅限于扁桃体黏膜,而隐窝及实质多无明显改变。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咽痛及吞咽痛,伴有低热、头痛、酸困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状。检查时可见扁桃体及腭舌弓表面黏膜充血肿胀,扁桃体实质无显著肿大,表面也无渗出物。

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为细菌感染引起,炎症侵及扁桃体隐窝内及实质,扁桃体明显肿胀,重者可出现多发性小脓肿。本型起病较急,局部和全身症状都较重。咽痛剧烈吞咽困难,痛常散射至耳部。全身常有恶寒、高热,幼儿可因高热抽搐、呕吐或昏睡。检查时可见扁桃体肿大,周围充血,隐窝口有黄白色脓点,连接脓点可连成假膜,但不超出扁桃体范围,易于拭去,不留出血创面。如扁桃体实质内有化脓病变,可在表面看到黄白色突起。

诊 断

根据患者有受凉、潮湿、过度劳累、烟酒过度、有害气体刺激以及上呼吸道有慢性病灶存在等影响机体抵抗力降低而可诱发急性扁桃体炎的因素及临床表现,即可作出诊断。

第6篇:呼吸道腺体肿大范文

干燥综合征的临床表现为乏力、嗜睡、消瘦。由于病变器官不同,临床表现也不同,病情越重则脏器侵犯就越多。眼部异物感、烧灼感、干痒是常见的早期症状,可并发结膜或角膜炎等,继以溃疡形成,偶而穿孔,甚至失明。患者皆有不同程度的口腔干燥、多饮,尤其在进食时缺少唾液,严重的患者味觉减退,吞咽干食物有困难,易生龋齿,舌裂、烧灼痛,半数患者腮腺或颔下腺肿大,双侧对称。呼吸系统侵犯表现为鼻腔干燥和鼻痂形成,易于出血,嗅觉不灵。由于支气管黏膜干燥,患者多干咳,易并发间质性肺炎、肺不张。消化道侵犯表现为吞咽困难、胃部饱胀,肝损伤在本病中也不少见,少数患者并发胰腺炎。常见肾小管损害,表现为酸中毒、尿崩症。侵犯外生殖器分泌腺可致外阴干燥萎缩。半数病人有类风湿性关节炎,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慢性进行性多关节炎,同一般类风湿性关节炎不易区别。本病还常合并多发性肌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疾病。

干燥综合征的患者免疫系统异常。约有半数患者球蛋白升高而致白蛋白、球蛋白比例倒置,免疫球蛋白IgG升高显著。患者中约1/3以上病人的类风湿因子阳性,2/3的病人抗核抗体阳性,1/3病人的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阳性,2/3病人血清中有干燥综合征A抗体,1/2病人有干燥综合征B抗体,或两同时存在。免疫系统检查显示本病患者呈高度活动的免疫状态。

对本病的诊断不难,凡符合下述三条中任何二条即可确诊。①干燥性角膜炎、结膜炎。滤纸试验80%以上呈阳性,将滤纸折成直角置入眼睑角结膜囊内,5分钟后取下滤纸,自折迭处测量潮湿程度,少于15毫米为阳性。②口腔干燥症。鼻腔黏膜或下唇唾液腺活检符合干燥综合征的组织改变,有腺周病灶性淋巴细胞与浆细胞浸润、腺泡萎缩,腮腺造影其腺管有不同程度的狭窄和扩张,或减少或破坏。唾液分泌功能下降,含醋后摄片腮腺排空不全。取唇、硬腭、鼻黏膜作病理检查,可见淋巴细胞及腺体萎缩。③合并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

干燥综合征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根据干燥症候群和伴发病而对症用药。口眼干燥可口服必嗽平,以增加唾液及泪液分泌,眼部可用氢化可的松滴眼,或甲基纤维素于餐前涂抹口腔,可缓解症状。免疫治疗,常规用胸腺素可纠正细胞免疫低下,同时可口服辅酶Q10、维生素E及中药养阴生津以辅助治疗,如能长期坚持治疗可使症状改善而缓解。

第7篇:呼吸道腺体肿大范文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70例患者中男41例,女29例,其中最小3个月大,最大12岁。接触史:有接触史者56例,占81.2%,否认或不详者14例,占18.8%。

临床表现:本病例主要以发热、腮腺肿大起病,其中有62例发热,体温最高达41℃,一般在38~39℃之间,体温上升持续天数为2~10天。发热同时出现腮肿27例,先发热后腮肿的59例,单侧腮肿29例,双侧腮肿32例,其中2例双侧腮肿同时伴有颌下腺肿胀及蜂窝组织水肿,局部皮肤发红,触痛明显,咽痛及咽部充血。扁桃体Ⅱ度肿大腮腺口红肿54例,颌下腮肿12例。有35例患儿伴头痛,呈阵发性,较轻,如合并脑炎头痛明显。呕吐42例为非喷射样,合并腮腺炎腹痛为一过性或阵发性,炎2例,其中1例年龄3岁,故不能忽视对年龄较小患儿并发症的观察。

临床护理:①降温:在70例患儿中有62例伴有高热,一般体温在38~39℃之间,最高达41℃,降温是治疗高热首要护理措施,一般以物理降温为主,首先给冷水袋放于头顶部,这样可使患儿头部的温度不易过高,降低由于高热对脑的耗氧量,预防高热惊厥的发生,冷水袋要经常更换,温度保持在零上10℃左右,一般不使用冰袋,因为冰袋对患儿发烧的皮肤刺激性过大,使用后患儿易发烦躁,如高热不退给予酒精浴或温水浴降温一般不首先使用药物降温,持续高热在5天以上并有精神萎靡者给与中药成分的,有清热解毒功效,镇静开窍之功能的药物,一般连续服用2天后,体温可降至正常。②热量的供给:高热时体内热量的消耗非常大,加之由于腮腺肿胀,患儿进食后引起腮腺口疼痛,造成拒食现象,加重了热量的不足,为保证热量的供给,应给患儿低温高蛋白高糖的食物或冷饮。必要时静脉输入葡萄糖注射液。鼓励病儿进食,一方面补充了热量的供给,另一方面还能防止由于腮腺分泌的不足引起的腮腺管阻塞化脓等,但不能食入刺激过大的食物。③外敷:腮腺肿胀后皮肤表面发热发红发痒,一般用冷敷可解除局部疼痛,还可用仙人掌剁碎外敷患处即可。

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①脑膜脑炎:本组病例并发脑炎7例,腮腺炎病毒属副黏液病毒,此病毒侵入口腔及鼻黏膜后大量繁殖进入血液,形成毒血症,侵袭全身各个脏器,尤其是神经系统和腺体,最常见的并发症是脑膜脑炎,而流行性腮腺炎常出现脑脊液中细胞数增高,而临床无神经系统症状。临床上只出现轻微的头痛、头晕、呕吐,所以对患儿的病情观察更应仔细,并发现合并脑膜脑炎的患儿有头痛及胃区不适感,虽未出现呕吐但仍有此病发症发生的可能,患儿需绝对卧床休息,及时将病情报告医生,得到早期诊断治疗。②肝炎:肝炎在腮腺炎并发症中不多见,除出现腮腺炎症状外,以恶心呕吐为其突出的临床表现,在病情观察中首先排除脑膜脑炎的临床症状,脑炎以头痛呕吐为主,肝炎多发生在原发病的极期及恢复期。对合并肝炎的患儿要加强饮食的护理,在病情观察上要注意肝炎的病情进展情况。③炎:炎2例,提示我们对男性患儿多了解这方面的病情变化,值得引起注意的是1例3岁患儿并发炎实属少见,护理时除将托起外,还可局部给予短时间的冷敷,一般在3~5分钟为宜,可起到消炎止痛作用。

做好心理护理加强基础护理:①心理护理:有部分较小的患儿进入医院或见到穿白衣的医务工作者就开始哭闹,不能配合治疗,此时,我们准备一些玩具分散其注意力,对胆小、内向者我们用表扬的语言给予鼓励,用关怀的语言与患儿进行交流,消除其恐惧心理。②进行护理操作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穿刺技术要过硬,心态稳定,由于输液时间较长,注意保护好每一条血管,并用最快的速度完成操作,必要时可使用留置针头,减轻患儿痛苦,增强患儿和家属的信任感。

讨 论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临床特征为腮腺非化脓性肿痛、发热、咀嚼受限,亦可累及其他腺体组织或脏器。主要通过飞沫传播。该病毒对腺体和神经组织具有亲和力,可合并炎、卵巢炎、脑炎和胰腺炎等多种严重并发症。在腮腺肿大前16天到肿大后9天均可自患者的唾液中检出病毒。本病多见于5~15岁儿童,冬、春两季多见,常在幼儿园、校园里流行。

通过70例腮腺炎患儿的临床观察及护理,我们体会到:①对高热病人首先应用物理降温,使病人体温降至38℃以下较为适宜,物理降温可减少患儿对药物降温的不良反应,避免对退热剂敏感的患儿应用退热剂时出现的体温骤然下降所引起的虚脱等症状。②在临床观察及护理时应加强对脑膜脑炎临床症状及体征的观察,同时应注意非典型的临床症状与体征的观察及认证,有个别病例先出现头痛、恶心、精神不振,后出现腮腺肿大,本组病例有的患儿临床症状并不明显,只有轻微的头痛,经腰穿后确诊为腮脑,另在流脑流行季节,需与流脑相鉴别。

第8篇:呼吸道腺体肿大范文

关键词腮腺炎超声检查诊断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儿童多见。彩超在患者自觉腮腺肿胀、疼痛、发热时即可发现腮腺炎症反应。且彩超具有安全、快速、可重复检查无创等优点被临床广泛应用。

资料与方法

11年6月~1年月收治流行性腮腺炎患者57例年龄~8岁其中~1岁例15~8岁7例。

仪器和方法:应用彩色超声诊断仪线阵探头频率7.5MHz。对患者腮腺、颌下腺、颈部淋巴结进行多切面探查。观察腮腺大小、内部回声改变、腮腺内淋巴结情况及血流情况颈部淋巴结大小、数目及血流情况。

结果

本组57例腮腺炎患者经实验室检查及临床治疗效果确诊均为流行性腮腺炎。腮腺在炎症肿大的同时全部伴有颈部及耳周淋巴结肿大严重病例淋巴结可融合。腮腺肿大伴颌下腺肿大5例(8)。

讨论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冬春季好发有传染接触史。可双侧腮腺同时或先后发生。大多发生于~1岁儿童。患者和隐性感染者都是传染源主要经空气飞沫传播人群普遍易感。本组病例中15岁以上及成人腮腺发病率占到总发病率的5。虽然儿童为本病的主要发病人群但成人在腮腺炎的发病率中所占的比例也不容忽视可见在人体抵抗力低下和有传染源的情况下都易感。粗糙在超声检查中流行性腮腺炎主要表现为腮腺增大、回声不均、粗糙、回声降低一般无脓肿形成。探头加压可有压痛。耳周及颈部淋巴结肿大腺体内血流增多。腮腺炎的并发症有脑膜脑炎(儿童多见)、炎或卵巢炎(青春期后)、胰腺炎、乳腺炎、心肌炎等。对腮腺炎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尤为重要。

流行性腮腺炎主要应与急性化脓性腮腺炎和病毒性腮腺炎鉴别。化脓性腮腺炎多为单侧且常有大小不等、边界不清、回声杂乱的低弱回声区此为脓腔形成。病毒性腮腺炎常合并牙龈炎、疱疹性咽峡炎以咽炎开始常无脓腔形成。

彩超通过对腮腺大小、内部回声、血流情况等的观察对腮腺炎的临床确诊提供可靠诊断信息。但临床应结合患者的年龄及流行病史才能做出准确结论。且彩超检查简便、无创、可反复检查、费用低、对软组织病变灵敏度高可作为首选。

第9篇:呼吸道腺体肿大范文

患者麦XX,女,46岁。因“颈前疼痛不适2 w”入住我科。查体:神清,心肺腹(-)手足无震颤,颈部对称,无抵抗感,颈静脉无怒张,颈动脉无异常搏动,气管居中,未闻及杂音。右侧气管旁可见局部隆起,触诊右侧甲状腺Ⅱ°肿大,可触及一质硬肿物,大小约3 cm×2 cm,可随吞咽上下运动,边界欠清,触痛明显。双侧颈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院前检查暂缺。拟“右侧甲状腺肿物:甲状腺炎?”收入我科。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甲功七项示:FT3 7.86 pmol/L,FT4 23.62 pmol/L,T3 3.06 nmol/L,T4 171.9 nmol/L,TSH 0.027 mIU/L,aTPO、TG-Ab、TRAB正常,血象、肝肾、凝血功能未见特殊。甲状腺静态显像:右侧甲状腺未见显影,右叶甲状腺炎?左叶甲状腺大小正常,左叶腺体摄锝功能未见明显异常(见图1);甲状腺彩超提示:右侧甲状腺回声增粗不均伴异常低回声区(注意亚甲炎可能)(见图2);颈部CT提示:甲状腺右侧叶肿胀,结合病史,考虑甲状腺炎可能性大(见图3)。结合患病史、体格检查、辅助检查,患者诊断为:亚急性甲状腺炎,入院后予以激素、非甾体类止痛药对症治疗,效果明显好转。3 d后出院,出院带药,泼尼松,10 mg,tid×7 d。

图1 甲状腺静态显像

注:右侧甲状腺未见显影,右叶甲状腺炎?左叶甲状腺大小正常,左叶腺体摄锝功能未见明显异常。

图2 甲状腺彩超

注:右侧甲状腺回声增粗不均伴异常低回声区,注意亚甲炎可能。

图3 颈部CT

注:甲状腺右侧叶肿胀,结合病史,考虑甲状腺炎可能性大。

2 讨论

亚急性甲状腺炎是较常见的一种甲状腺炎性疾病,又名DE Quervain甲状腺炎、巨细胞甲状腺炎、肉芽肿性甲状腺炎等。1895年Mygind报告的18例“急性单纯性甲状腺炎”,是对亚急性甲状腺的首次描述[1]。1904年,DE Quervain首次对亚急性甲状腺炎的病理改变进行了描述,指出了甲状腺腺体异性的巨细胞和肉芽肿,并为之命名。亚急性甲状腺炎是引起颈部疼痛不适的常见原因,是疼痛性甲状腺的最常见原因,占临床甲状腺疾病的5%,是一种自限性疾病,病程可持续数周至数月[1,2]。亚急性甲状腺炎发病前2 w,常有病毒感染病史,上呼吸道感染症状[3]。女性较男性多见,40~50岁最多,很少在儿童及老年人中发病。

亚急性甲状腺炎的发病机制至今尚不清楚。主要考虑以下几方面的原因:①感染因素:间接证据表明病毒感染甲状腺易导致亚急性甲状腺炎[4],亚急性甲状腺的发病率与病毒流行病学变化成正比[5];②免疫因素:与无痛性或产后甲状腺炎不同,急性甲状腺炎与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没有明确的相关性,血清aTPO、TG-Ab大多正常,在亚急性甲状腺炎的病程中,很少检测到TRAB。研究表明,亚急性甲状腺炎的炎症过程恢复后,所有的免疫现象均消失[4];③遗传因素:亚急性甲状腺炎有明显的遗传倾向,所有种族均有HLA-Bw35,HLA-Bw35在亚急性甲状腺炎中的相对风险高达8~56。日本也有报告称亚急性甲状腺炎与HLA-DRw8间有较弱的联系。

亚急性甲状腺炎的临床表现,首先是上呼吸道感染,全身肌肉疼痛、咽炎或低热等前驱表现,随后是甲状腺疼痛、肿胀伴高热,有甲状腺毒症约50%[6]极少会没有触痛,疼痛可以先从一侧起病再向对侧发展,也可以局限在一侧,典型的疼痛可从甲状腺向上放射至下颌角或患侧耳部,有时患者形容为“喉咙痛”“咽喉炎”“淋巴结炎”。亚急性甲状腺表现不典型时极易误诊,首诊误诊率达51%[3]。容易误诊的疾病依次为:上感、咽喉炎,急性淋巴结炎、颈前蜂窝组织炎,甲状腺癌,甲状腺结节囊内出血等。

颈前疼痛性疾病症状典型时诊断并不困难,但多数患者因“喉咙痛”“颈部不适”为主诉就诊,非甲状腺专科医生经常忽略了甲状腺的查体、甲状腺彩超检查,不少患者就诊时误诊为咽炎,给予抗生素处理[7],疗效欠佳,延误病情。在亚急性甲状腺炎的活动或疼痛期,红细胞沉降率大多显著上升,如果红细胞沉降率正常,即可排除亚急性甲状腺炎的诊断[4,8];甲状腺毒症期的摄碘率低,大多

综上所述,要加强亚急性甲状腺炎疾病的认识,充分认识亚急性甲状腺炎的临床表现多样性,诊断思路不能局限于本专业常见疾病,避免以偏概全,同时熟知各项辅助检查的优缺点,合理选择正确判断才能诊断亚急性甲状腺炎,避免误诊漏诊,减少患者不必要的经济负担。

参考文献:

[1]Percipalle P,Fomproix N,Cavellán E,et al.The chromatin remodelling complex WSTFCSNF2h interacts with nuclear myosin 1 and has a role in RNA polymerase I transcription[J].Embo Reports,2006,(5):525-530.

[2]Pearce EN,Farwell AP,Braverman LE.Thyroiditis[J].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2003,348(348):2646-2655.

[3]王吉耀,廖二元,黄从新,等.内科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960-963.

[4]Volpe R,Johnston M W.Subacute thyroiditis:a disease commonly mistaken for pharyngitis[J].Canadian Medical Association Journal,1957,77(4):297-307.

[5]R Desailloud,D Hober.Viruses and thyroiditis:an update[J].Virology Journal,2009,6(1):1-14.

[6]K Michalek,SA Morshed,R Latif,et al.TSH receptor autoantibodies[J].Autoimmunity Reviews,2009,9(2):113-116.

[7]丁朝晖,石树荣,严冬梅.亚急性甲状腺炎误诊为上呼吸道感染.临床误诊误治,2012,25(6):19-20.

[8]EN Pearce,F Bogazzi,E Martino,et al.The prevalence ofelevated serum C-reactive protein levels in inflammatory and noninflammaory thyroid disease[J].Thyroid,2003,13(7):643-648.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