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镂空雕刻艺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浮雕与透雕广泛运用于日常生活中,可以说浮雕是一个压缩的雕塑,它具有所占范围小而反映的内容十分丰富的特点,在绝大多数雕刻艺术中都是有浮雕的工艺即使是圆雕本身也多采用浮雕来装饰,如泉州开元寺东西塔的浮雕,北京故宫的“九龙壁”,人民英雄纪念碑都是人们目睹过的浮雕形式。浮雕注重事物表达的完整性,它常以底板衬托,突出雕刻艺术品的属性、环境、气候、地点、包括不同时代人物、事物形象的完整性,如《梁山伯与祝英台》《西厢记》《陈三五娘》以及闽台一带的妈祖庙神房的浮雕,简直就是一本完整的妈祖故事书。同时,浮雕也是其他艺术珍品构成的主要部分,如人民大会堂西大厅的《仙鹤图》就以四十只象征吉祥如意的贴金木雕仙鹤为主体内容,采用两面雕刻的形式把前后对称的两组仙鹤浮雕胶贴在茶色玻璃上,使人们从地屏的前后方向都可以欣赏到同样的画面,他主要采用传统的浮雕工艺和现代装饰手法相结合的形式,刻工精细线条流畅,富有立体感。
透雕则广泛的运用在建筑上,它具有既美观又坚固的艺术特点,集艺术与建筑于一身。由于房屋建筑是千年之计,在雕刻装饰上首先要以结构坚固、坚实为主,同时,在装饰上要注意整体效果。另外,在装饰上要十分注意欣赏视线,房顶的雕刻应力求粗放,起到便于仰视的艺术效果。要努力达到既是力学的支撑,又是一种文化的装饰;既能达到通风的效果,又能美化环境的艺术境界。透雕艺术品除了广泛适用于建筑上,也大量运用在园林环境艺术设计等方面,它要求设计创作者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把心中对大自然的美好向往及精神追求尽量表达出来,使作品达到“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艺术效果,让人们在欣赏艺术美景时,受到一次中国文化艺术的陶冶,增强艺术鉴赏力。在浮雕和透雕艺术中,难度较大的雕刻工序就是木雕镂空雕刻的作品达到空灵透剔、玲珑精巧、雅致美观的艺术效果,并产生动感。
在长期实践中认为,有几点木雕镂空技艺很值得注意(雕塑是加法,雕刻是减法)。第一是留木质纹理细密、不易断裂的上风部,根据雕塑草图成泥塑稿,并对照草图的镂空部分与木坯的直纤维配合起来进行研究,使镂刻后留下的部位是结实的好木料木坯的上风部。第二是运用带筋发,对作品的灵活部位或易断处先留下牵附的筋条,使其暂时稳固,待作品竣工时,再用密刀法将其所附筋条镂去,以达到完整的艺术效果。第三是在工艺上做到五个先,即先横后直刻,先小后大刻,先外后内刻,先前后背和先浅后深的雕刻方法,并且把他们充分地结合起来,避免在雕刻时出现不必要的麻烦。第四是运用现实结合法,使作品在整体上达到一种意想不到的效果,即在作品的实处留下一个小巧玲珑的陪衬物,打破实处的呆板局面,做到虚实相同,恰到好处。第五是运用交叉雕刻法,这是镂空技术中难度最大而且又必须掌握的一门技术,作品中的山脉云雾、波浪、飘带、花草、树枝叶等,往往都交叉在一起,必须层层深入,才能达到艺术效果。
[关键词]镂雕 石雕 石料
青田石雕艺术始见于六朝,唐、宋时期有较大的发展。到清代,青田石雕技艺有突破性进展,青田石雕借鉴了玉石雕的制作工艺,运用“因材施艺”、“依色取巧”的技艺,并发挥青田石自身的“可雕性”优势,开创了“多层次镂雕”的新工艺。这是青田石雕的一大特色,其精致入微的刻画和丰富层次的处理是其他玉石雕刻难以做到的。
一、青田石雕镂雕的艺术
青田石雕的工艺流程大致分为选料布局、打坯戳坯、放洞镂雕、精刻修光、配垫装垫、打光上蜡等六道程序。一件作品一般自始至终由一人完成。
青田石雕的表现手法,从形式分有圆雕、镂雕、浮雕、线刻等数种,以圆雕最常见,而以镂雕最具特色。镂雕是圆雕中相对独立的雕刻技法,适合360度的全方位雕刻,而不是正、反两面,因此常与圆雕或其他技法相结合,使雕刻作品更富表现力。
镂雕的石料必须质细性纯,尤其是镂空部分,更不应有裂纹和高度的砂格,否则容易造成断裂。镂雕使用的工具,除一般雕刻刀具外,还需要特制的长臂凿、扒剔刀、铲底刀、钩型刀,以及小锯刺等专用刀具。由于镂雕内部景物的用刀受到空间的很大限制,只能依靠扩大入刀方向的方法来克服操作上的困难,所以镂雕景物的设计要求最好是多面透空。一般来说,透空的方向愈多,空洞愈密,镂雕就愈易,效果也就愈佳。镂雕的程序是“先外而内”,待外层景物及其他衬景的打坯、凿坯工序全部结束之后,才能进行镂雕。在镂雕中必须掌握好分寸,既要使作品“空”又要使作品“牢”。
浮雕是在石料上面雕刻,使物象凸起的雕刻技法。它与圆雕最大的区别是,浮雕只从前方位(或兼顾到左、右方位)表现物象的“半立体感”,后方位或贴在石料上,或根据石料层情况简略雕刻。要凸起物象,自然要铲去非物象的部分,如果铲去非物象部分的深度浅,那凸起的物象就也浅,这样的雕作就称为浅浮雕,反之则称为高浮雕。高浮雕比较接近圆雕。
在浮雕作品中,保留凸出的物象部分,而将背面部分进行局部或全部镂空,就称为透雕。透雕与镂雕、链雕的异同表现为三者都有穿透性,但透雕的背面多以插屏的形式来表现,有单面透雕和双面透雕之分。单面透雕只刻正面,双面透雕则将正、背两面物象都刻出来。不管单面透雕还是双面透雕,都与镂雕、链雕有着本质的区别,那就是镂雕和链雕都是360度的全方面雕刻,而不是正、反两面,因此镂雕和链雕属于圆雕技法,而透雕则是浮雕技法的延伸。
基于镂雕的难度很大,所以从石料挑选、雕刻程序、表现手法等,青田石雕都与其它雕刻有所不同:
不同的材料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的特点造就了不同的技艺。譬如寿山石质地温润,色彩斑斓,柔而易攻,以圆雕和薄意扬名:鸡血石色彩鲜红,适宜慢打细磨,宜做圆雕:玉雕材料虽有丰富的色彩,但质地坚硬,难以镂雕出丰富的层次:木雕因材料粗脆,且色调单一,只宜于圆雕和浮雕:牙雕因材料色调单一,不能雕刻出丰富多彩的作品,青田石色彩淡雅而不失华丽,温润细腻,硬度可人,行刀脆爽,既可巧取俏色,又能精雕细镂,兼备了以上各种材料的优点。材料的独特性产生了青田石雕独门的造型技艺――镂雕,使青田石雕于其他雕刻不同。
二、青田石雕镂雕的程序关键
青田石雕工序上来讲,首先是选料布局。石料是青田石雕作品的物质基础,“巧妇难为无米之吹”再高明的艺人若无好石料也难以雕出好作品来。所以选料是至关重要的。大致可分为按料选题和按题选料两类。
按料选题:青田石雕和一般绘画雕塑相比。既有选择题材、经营位置、刻画形象的共性,更具有受到既定物质材料强烈制约的个性。所以青田石雕从布局开始就要“因材施艺”,面对石料,横摆斜置,仔细观察,反复构思,当石料与脑中的灵感图象相吻合,产生创作;中动时,才挥锤握凿,确定作品雏形。
按题选料:先有主观构思,然后再寻找合适的石料。如从作品的要求方面考虑:雕刻人物方面题材需石色纯净无暇,花鸟题材的石料需绚丽多彩,山水题材的石料最好是形态突兀多变等。作品布局要求别出心裁,别开生面,最忌拾人牙慧,落入俗套。故布局对石雕作品成败及艺术价值高下至为关键。
其次是放洞镂雕,这是一道花时最多、技艺最复杂的重要工序,作品外层的多余部分,主要靠打坯戳坯时凿除,实体本身的空间以及里层的丰富层次,只有靠放洞镂雕才得以实现。放洞是为了为了给镂雕创造条件。放洞得当,可以使作品形态确切,疏密得体,层次丰富,玲珑剔透,精巧耐看,严密坚实。放洞一般都在景物本身的间隔和景物与景物之间进行。青田石雕十分重视放洞,并在“放洞”上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
镂雕是放洞的继续和深入。放洞在石料上留下了许多大小不同的规则的圆洞,而镂雕则是改造圆洞,使圆洞成为实体之外的形态多变的空间。空间和实体互为依存,空间越具体。实体越显露。必要的空间都镂雕出来了,实体的造型也就完成了。所以,有人把雕刻的过程概括为“运用减法,求得实体”。
三、青田石雕镂雕的技艺特色
镂雕是青田石雕最具特色的技艺,它主要应用与山水,花卉等作品。镂雕可分单面镂雕,透空镂雕和立体镂雕。
青田石雕中许多作品都是呈扁形,前后狭,左右阔。正面精雕细刻,背面略而不刻,仅供单面观赏,这样既符合了人们的欣赏习惯,又省工省料,便于艺术处理。艺人集中精力镂雕好正面的景物,使其层次丰富玲珑剔透,而将背部的石料有的雕刻成屏风,有的雕刻成高山,岩石,刚好成为前景的“体身”(依托)。如石雕书夹,插屏,普通山水,花山,葡萄山都属此类。有的大型作品,如杨楚照、周百琦、张爱廷、朱宝照合作的《渡过金沙江》,张爱廷的《视察大江南北》,由于场面大,景物多,也用于单面镂雕法作了巧妙处理。
透空镂雕是在“体身”上镂出一些大洞,把“体身”变成太湖石的样子(只透无皱)。这样,一方面便于镂雕,以表现极为丰富的层次:另一方面给人以“透气”感,能使视线透过景物,穿过“体身”,感受到纵身空间,使作品更富于立体感。如张爱廷大师的《丰收》,不仅三个小孩的形象雕刻的生动活泼,而且把如意、鱼、荷等吉祥之物有机组合在一起,使作品寓意吉祥,造型丰富生动,充满大气通透之感。
在立体镂雕的作品上,已不觉“体身”的存在。把整片的“体身”化成了局部存在的岩石,树桩。这些岩石,树桩虽有“体身”的功能,但它本身的造型是完整的,已成了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如周金莆大师的《瓜熟香沁》。几条黄灿灿且透亮的丝瓜把收获的 喜悦浮溢而出,宁静的花朵和泛青的叶子仍然在陈述着新一轮收获的过程。该作品材料为黄金耀,全立体的镂空和细腻的刀法和谐相融,轮廓优美,色彩艳丽,主题明确,无不给人以清亮、华丽的感受。这类作品虽然在欣赏面上有主次之分,但在雕刻时四面都要精心雕刻,使每一个面都能给人以不同的美感。
在石雕工艺中,即使物质材料相近,也因地域之不同,而呈现出各不相同的地方特色。如福建寿山石雕向以薄意、圆雕见长,50年代以后,才“发展了透雕、镂空雕和镶嵌等新技法”。从比较中可见青田石雕的技艺特色是:因材施艺、形象逼真、镂雕精细、层次丰富。
我在创作实践中认为,有几点石雕镂空技艺很值得注意:首先是取势造型,依照石料的自然形态进行构思与构图。着眼于对石料形态的利用,而尽量不作过多的改动。这样既可以充分利用石料,又可从石料自然形态中受到启发。创造出新颖的作品来。
第二是依质布局,观察石料质地,扬长避短,依据石质进行构图。石质主要考虑冻石、硬钉、裂纹。石质上好的冻要加以充分的利用,而难以行刀的硬钉,应用“去、避、用”三法去处理。
第三是放洞,放洞是镂空的基础。放洞中要注意洞向。避裂,防败洞。洞的方向,要控制前后对穿的透洞,才不致一目了然,缺乏回昧。在石料的裂纹处,要尽量避免放洞,以防石料断裂、崩碎。还要注意防止出现败洞。如在不该放洞的部位而误放的“死洞”,洞没放好而误伤作品实体的“伤洞”等等。 第四是运用交叉雕刻法,这是镂空技术中难度最大而且又必须掌握的一门技术。作品中的山脉云雾、波浪、飘带、花草、树枝叶等,往往都交叉在一起,必须层层深入,才能达到艺术效果,如“九龙盘”的雕刻,九龙飘舞环转。上下交叉在一起。必须采用交叉镂空技法才能完成创作。
【关键词】黑陶器;工艺;拉坯;雕刻;龙山文化;漆彩
中图分类号:J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4)07-160-01
一、古代黑陶的制作技艺
距今45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即是黑陶文化的鼎盛时期。在这个时期,黑陶的工艺制作,达到了史前制陶工艺的顶峰,广泛采用了轮制。由手工泥条盘筑到轮制,是一个极大的技术革新。它不仅使所制器形浑圆工整、胎壁厚薄均匀,而且大大提高了制陶生产力。掌握了封窑技术,黑陶在烧制时采用了封窑烟熏的渗碳工艺。窑室也有很大的改进,火口很小,有狭窄较深的火膛,这能加强窑室的温度,也便于烧时封闭而使之还原,提高器物的烧成硬度,并产生黑的效果。比如:黑陶蛋壳杯,代表了当时黑陶制作工艺以及制陶业的最高水平。
二、黑陶的复出
考古学家吴金鼎先生,1928年在山东省章丘县龙山镇平陵城附近的断崖上,发现了漆黑光亮薄如蛋壳的黑陶陶片,经过考证这些黑陶片竟然是4500年前的历史文化遗存!这一发现令世人惊叹,成为了黑陶文化考古史上划时代的一页。
雕塑家仇志海先生,将黑陶制陶技艺进行了重新整理和恢复,烧制成功,使得沉寂了千年的黑陶文化重放异彩。
三、黑陶的成型工艺
1.拉坯成型。拉坯成型是一种传统的成形方法,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也是现在黑陶成形的常用方法。拉坯需要拉坯机。拉坯机是一个电动机带动的圆盘。拉坯法是利用圆盘的旋转力量,配合双手的动作,将泥团拉成各种形状的成型方法。拉坯成形适合生产旋转体形的器物,如瓶、罐、盘之类。
2.盘筑成型。盘筑成型就是用泥条盘筑的方法,盘筑成各种器型,是一种更为古老的成型方法。较大型的旋转体坯件,或特殊造型的陶艺作品,无法在拉型机上完成的,那就可以用盘筑法。搓泥条时,要掌握好泥的可塑性,以免在盘筑形状时产生开裂。
3.注浆成型。注浆成型是把泥浆注入模型内,借助模型的吸水能力而成型的方法。这种成型方法对器型的适应性较强,对一些形状复杂、不规则、胎壁或厚或薄的制品,均可采用此法生产。采用此法生产的坯体,致密性强,机械强度也高,但因坯件含水多,干燥收缩比较大。
4.印坯成型。印坯成型也称压模成型,是利用模具来进行成型的一种方法。使用的模具通常是石膏模具,因为这种模具制作方便。首先做好造型,然后根据造型翻制成若干块模具,待模具干后,即可印制坯体。
四、烧制工艺
烧成是黑陶制作工艺中非常重要的工艺。成败在此一炬。黑陶烧成方法为一次烧成,烧结温度为830℃――1000℃。封窑是为了让坯件在还原焰的作用下进行渗碳。封窑时要根据窑室内陶坯的大小和数量多少,放入相应数量的碳粉或油质木材。
五、现代黑陶装饰工艺的创新
1.压光。历史上的黑陶,表面较为粗犷,没有经过压光。大都显得粗糙。随着黑陶制作水平的不断提高,现代的黑陶器表面全部采用压光工艺。增加了黑陶的亮度,整体制作工艺也越来越细腻。用比较光滑的物件,如:有机玻璃、鹅卵石等,对坯体表面反复擦磨,使其表面光滑、明亮的工艺操作。
2.镂空雕刻。镂空雕刻是在陶丕较软的时候,用刻刀雕刻出,线条锋利、清新,更富于深浅、粗细变化的纹饰。镂刻出斜面的花纹,再加上镂空的透雕纹饰,给人一种玲珑剔透的美感。刀随人意,刻出的刀口自然流畅、整洁、挺拔、自然,富有弹性感。镂空雕刻是黑陶装饰文样中较为独特的装饰技法。
3.软雕刻。软雕刻是在陶坯软的时候进行雕刻,雕刻成镂空、平雕、浮雕、高浮雕等工艺。在现代制陶装饰工艺中,应用较为广泛。
4.硬雕刻。硬雕刻分为两种形式,第一种是在陶坯晾干后,进行雕刻,也称作干刻法;第二种是在烧制过的陶胎上雕刻。作者可依所需要的装饰效果,采用两种装饰技法综合应用。
5.漆彩黑陶。在黑陶上加彩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由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漆画家殷俊廷先生首创,把漆画工艺和黑陶器完美结合,是陶器发展史上的新创举。黑陶加彩,就是在烧制成的黑陶体上镶嵌蛋壳、螺钿、玛瑙、玉石等天然原料,和利用朱砂、赭石、石青、石绿等天然颜料矿石粉,漆为天然大漆。通过彩绘、刻漆、填漆、打磨、罩漆等一系列髹漆技法和漆画工艺精制而成。漆黑明亮的胎壁同五彩缤纷的色彩形成鲜明的对比,产生出清新、亮丽、沉着、神秘的艺术效果,把陶艺和漆艺发挥到了极致,精彩绝伦,无以伦比。为庄重典雅的黑陶增添了“新装”,结束了黑陶无彩的历史。又称作“漆彩黑陶”。
明末清初的大画家山人,就是看到荷花茎细长的特征,利用多种曲线的重合,达到非常动人的艺术效果。我们看这件如意也有这个特征,雕刻很独特,以荷花为主题,特别强调了花茎,利用花茎和水生植物线条扭曲的结合,简直就是一幅非常好的白描图。其结构清晰,疏密搭配得当,交代的来龙去脉也非常有条理,表现出非常动人的中国文人意境和审美情趣。
可以看出,这是一件有文人绘画功底的作品,创作者必然是当时的大师级人物。我们还曾看到有一件明末清初同一个作者做的犀牛角雕作品。这说明在宫廷里一个艺术家既做象牙雕刻又做犀角雕刻,虽然材料不同,但它们的意境、雕刻手法却惊人地相似。
这件作品更为特别的是将牙雕、玉雕、珊瑚雕等多重复杂工艺聚集一身。在象牙雕刻中,无论是技术还是艺术都出类拔萃,非常稀有。
象牙属于有机质,其为大象骨骼最坚固的部分。象牙艺术品的制作过程一般为凿、铲、磨、彩熏。凿又叫出坯,是利用各种锯和凿子直接在象牙料上做雕刻加工,在料上安排形象的具置、确定局部形象之间的空间关系,并初步做出细部。铲是进行细致的刻画,有些地方叫“修光”。这件如意充分利用了象牙的质感,呈现柔和的光泽,打磨上也很精致,利用象牙材质极强的可塑性,细节镂空、极少的连接,很具有表现力。而它的染色彩重也很微妙。因为清后期的宫廷象牙雕刻艺术品染色比较单一,而这件作品,染色极为优秀。荷叶中心颜色比较淡,边上则比较深,呈现出有节奏的色彩变化、多重染色。加之珊瑚与和田玉的镶嵌,这在清后期甚至整个象牙雕刻的历史中都是非常少见的。
这件如意在早期流传中一直被认为是乾隆时代的产物。2010年重新回到拍卖行,因为它的生动和文人情调,以及所表现出的意境,被认为是康熙时的作品。这个时期更多文人化的作品,没有过多条条框框干扰。到了清后期,更多的工匠注重象牙材质的细腻性,雕刻更自由,往往忽略意境,审美也越来越世俗化。象牙雕刻所谓的南派北派也是清后期形成的。
在象牙雕刻艺术品中,晚清、民国、近代的非常多,相对年代比较浅。我们在艺术品市场中可以看到的大多是解放后或者是民国时期的作品,数量大就相对冲淡了人们对古代象牙雕刻的艺术水准的关注,使其价值一直没有突显出来。象牙雕刻的收藏目前开始从艺术水准出发,讲究传承有序,相信这几年会有持续热度,优秀的象牙艺术品会比以前更活跃。
《嵌玉染色象牙雕如意》
年代:清康熙
尺寸:长32cm
成交价:392万元
《象牙雕海水云龙纹笔筒》
年代:清乾隆
尺寸:高15.5cm,直径11cm
成交价:313.6万元
清乾隆《象牙雕海水云龙纹笔筒》,底部刻“延庆楼裂”篆书款,细密丰富的镂空高浮雕分布周口沿及底部,布局丰满,雕刻细腻,打磨精致。雕刻的纹样、风格都显示出典型的清宫龙纹风格。
在类似的笔筒中,无论是工艺还是自然氧化程度,都没有超出这件笔筒的,因而它被公认为是同类器物中最为优秀者。
《象牙透雕葡萄松鼠毛笔》
年代:明代
足寸:长20.5cm
成交价:302.4万元
笔杆老化的色彩以及光泽,自然而富有感染力,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这是一件年代较为久远的象牙雕刻作品。松鼠葡萄的题材从明代中期到清代中期都特别流行。这支毛笔的笔杆以减心透雕的手法表现,雕刻的枝、叶、果以及松鼠细节等,具有典型的明代风格。玲珑剔透在美感之余,更可以防止笔杆的开裂和变形。现在看来,防止开裂变形的目的是达到了。
《象牙雕染色包谷》
年代:19世纪
尺寸:长20cm
成交价:16.8万元
《象牙圆雕观音立像》
年代:明代
尺寸:高30cm
成交价:1792万元
关键词:纸雕艺术;立体纸雕;平面纸雕
1.引言
从中国的祖先发明了造纸术,应用纸张所做的一些纸雕艺术品也应运而生。经过历史的变迁,造纸术被传播到世界各地,并且通过世界无数的智慧的劳动人民的创新,纸张被应用到各种领域,不仅仅是用作印刷、包装、写字和画画而且还用它制作各种平面或立体感的纸艺术品。
2.纸雕设计的分类和材料特点
2.1 纸雕设计的分类
纸雕可分为单色纸雕和多色纸雕,单色纸雕具有单纯和典雅的视觉感,主要是利用光线的照射所产生的立体感和平面感来体现本身的艺术形式;多色纸雕可产生丰富的色彩组合,可以利用颜色的冷暖、明暗等对比来表现本身的形式。纸雕还可分为平面纸雕和立体纸雕,平面纸雕主要是利用雕刻的手法通过阴阳的镂空效果表现,一般都是用单色的纸张加工;立体纸雕则是运用折曲、叠压等手法表现,通常用多色纸表现其前后层叠关系。
2.2 材料的表现特点
“纸”一般均是用植物纤维制作而成的,其主要的用途是写作、画画、印刷、包装等等。纸张种类分为:凸版印刷纸、牛皮纸、新闻纸、铜版纸、拷贝纸、板纸(卡纸)等。
凸版纸主要是杂志、期刊所用的纸张。它的抗水性和纸张的白度都较优于新闻纸,并具有质地均匀、不起毛、抗水性强等特点。
牛皮纸具有很高的拉力,有单光、双光、条纹、无纹等。主要用于包装纸、信封、纸袋等等。也是纸雕的主要应用的的纸张,可以折叠出立体感较强的作品。
新闻纸是报刊即书籍的主要用纸。其特点为纸质松轻、有较好的弹性,但是不宜长期的存放和书写,抗水性差。
胶版纸主要被用作较高彩色印刷品的用纸,如彩色画报、宣传画等。其特点是伸缩性小,平滑度好,质地紧密不透明,抗水性能强。
3.纸雕艺术的构成分析
3.1纸雕的艺术形态
(1) 卷纸艺术
起源于中国,后在日本发展,差不多所有纸张都可以折叠,但材料的选用会直接影响折叠的效果,利用经纬排列的正方形格眼及 45 度的转折,创作出了很多优秀的折纸作品。纸张按一定的规律折叠,折出所要的单体造型,可独立存在,亦可通过群化拼装产生集合提的形式。
(2) 剪纸艺术
剪纸,又叫刻纸,是中国汉族最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剪纸是一种镂空艺术,其在视觉上给人以透空的感觉和艺术享受。其载体可以是纸张、金银箔片、树皮、树叶、布、皮、革等片状材料。剪纸的基本材料是平面纸张,基本单元是线条和块面,基本语言符号是装饰化的点、线、面,利用剪刀、刻刀创作,在构图上采用平视构图的镂空创作
3.2 纸雕艺术的平面形式构成
卷纸艺术被认为是纸雕艺术中的边沿艺术,也是镂空艺术,一般是与抽象的装饰画相结合,其材料是一条条长长的纸带,利用卷曲、弯曲、捏压围成所需要的形态,是平面与立体的结合,从正面观赏是平面效果的艺术,从侧面欣赏则是统一的,有一定厚度的效果。这种风格的纸雕艺术在 15~16 世纪左右开始,利用纸张的特点,设计出来的卷纸艺术品能从原有的平面形式扩及至立体形式。
剪纸艺术属于平面纸雕艺术的一种,是一种镂空艺术,这样的装饰工艺,在纸发明以前就已经广泛的使用了,如在金、银、铁制的薄片上和皮革上雕刻花纹,例如皮影和芜湖铁画,是与剪纸最为接近的艺术,除了材料不同,其雕刻方法和产生的艺术效果是相似的。剪纸艺术是在纸上制作镂空的效果,利用镂空艺术去制作平面图形,很多平面的装饰绘画图案都可以利用剪纸为载体体现出别样的艺术效果。
3.3 多物体立体空间构成
剪纸艺术的构图方式是在同一平面上,前后、虚实的三维关系,主要是应用于线透视、消逝透视的有关原理,在二维平面上表现三维图像,线透视当中又分为平行透视和余角透视,这些透视法则都可以在剪纸艺术的创作当中应用。按照有关的透视原理,在表现三维关系时,按照所应用的透视关系,前面的图案按照比例放大,后面的图案按照比例缩小,这样剪纸的透视关系便实现了。
纸浮雕艺术的构图方式和原理相对于剪纸艺术在透视的表现方面更明显,更容易表现。纸浮雕艺术的构图方式可以也是是在同一平面上表现透视关系。有关的透视理论与剪纸艺术相同,但是纸浮雕艺术在表现其透视关系时由于本身的立体造型特点,凹凸关系、前后关系、虚实关系更好表现。
4.结束语
纸雕是经过复杂的构思,利用纸张的雕割、折曲、叠压而形成的艺术形态,在一定的光线照射下产生立体或是平面的特殊效果。纸雕艺术按艺术形态可分平面纸雕和立体纸雕。剪纸艺术属于平面纸雕艺术的一种,是一种镂空艺术,这种装饰工艺,在纸发明以前就已经广泛的使用了,如在金、银、铁制的薄片上和皮革上雕刻花纹,剪纸艺术是在纸上制作镂空的一种形式。立体纸雕艺术包括圆雕和浮雕两种,当代的一些先锋、时尚的纸雕作品中很多都融入了浮雕的手法和技艺,具有很强的装饰感和空间感,能够完美的表现出纸材质特有的美感。
参考文献:
[1] 华龙宝编著,雕塑 第一版.江苏美术出版社,2006.01-89
[2] 李砚祖.芦影编著,平面设计艺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005.56-84
[3] 刘招编著,生命在纸雕中绽放,郑重日报出版,2006.12-23
民俗剪纸艺术源头
一、原始岩画的影响
1、平面造像
原始岩画的造型是在具象的基础上寻找意向,即把意向和具象造像有机的结合起来。原始先民不懂透视,在刻绘形象时,只有二维的平面观念即上下左右,因此岩画都是平面造像。当岩画作者表现错综复杂事物的关系时,就把位于前后关系的人物、景物改变成没有纵深关系的上下位置来处理。例如宁夏贺兰山《围猎图》岩画采用我国传统的多点透视法,从多个角度刻绘了徒手、手持弓箭的三个人围猎的场景,画面是上下关系的二维平面造型,两个狩猎人的视点位置移动了90度,没有空间和远近关系。岩画中的形象组合也有大小之分,这不是透视关系,而是由刻绘形象的地位决定的
2、简括夸张
原始先民制作岩画时抓住物象的基本形体,用简单,粗狂的线条刻绘,为了突出物体的主要特征,夸张、变形,不考虑比例透视关系,宁夏贺兰山其中一幅岩画老虎的头远远要大于身体的夸张;作者创作岩画时形象的组合,认为是重要的物象,就会把它的重要特征夸大。
3、象征寓意
象征产生于原始人的原始思维,是原始艺术、巫术构成的基础。它的表现方式分两种:一是在一种象征的图形中寓意某种意蕴;二是在岩画中的某种抽象符号的纹饰本身就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如宁夏贺兰山其中一幅岩画,老虎身躯内又刻绘了五只羊,象征老虎吃羊的意蕴。这种大动物身体内刻小动物是一种象征的表现与原始的巫术观念有关。
二、原始彩陶的影响
1、仿生造型
在学界,对于原始彩陶的造型有多种观点,陈竟先生认为:“原始彩陶造型也有可能是模仿男根、女阴道和子宫的形状而制成的。”例如山西半坡村出土的两件陶瓶,造型就是模拟男根而成,一件陶瓶身上描绘着人面像图案,可能是氏族的祖先,一件绘着人面蛇身,可能是人类的祖先皇帝,还有一件造型像女性阴道和子宫,瓶口是女性的头形状,瓶身饰有象征女阴的叶纹,可能是原始的生殖崇拜。
2、意蕴的纹饰
一种是绘有象征性的具象纹饰,如彩陶中经常见到的有虎、鹿、年、鸟、太阳等,这些形表现基本都是平面形象,有一定的象征意蕴,或生殖崇拜,或图腾崇拜等。另一种是有象征意蕴的纹饰,如 在河南临汝阎村出土的意见翁葬陶缸上,绘一只鸟衔着一条鱼,立在一把形似斧头的东西前,我想用陈竟先生的解释:“这是原始初民用做导魂的‘谤木’标识。立柱的横木是标向,指向东方,王文象征引魂物。鸟象征太阳神,是东方夷族的图腾,也能引魂,称为‘引魂鸟’,鱼象征灵魂”。这可能反映了原始图腾崇拜的观念,象征“引魂返祖”的意蕴。
3、镂空意识
在彩陶艺术中,先民已经有纹样镂空的意识。如7000年前内蒙古敖包汉旗赵宝沟文化中,就发现龙凤陶樽纹饰,是镂空的形式绘在陶樽上,二方连续构图每一个单元纹由龙和凤组成。这种镂空的剪纸形式的纹饰,在新石器就产生了。
三、原始雕刻
我国雕刻在7000年前就已经产生,透雕是雕刻的形式之一。它雕刻的是镂空纹饰。这种工艺形式,在我国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已经出现。例如:山东大汶口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象牙筒、陶豆,腹部和圈足上有镂空的四方连续和二方连续纹饰,玲珑剔透,十分精致。金沙遗址也发现一件金箔镂空太阳神鸟,这是目前发现最古老的“铁金花”实物资料,也是剪纸艺术的一个远祖。这种透雕镂空纹饰艺术形式与民俗剪纸异曲同工。可以说,敏术剪纸的镂空纹饰技法是从先世透雕镂空的艺术形式延伸、演化而来的。
四、商周青铜器
1、概括简练、夸张变形的立体器物造型
青铜器是实用艺术,采用写实和写意相组合的手法,都注重大体,善抓住特征,概括简练,夸张变形,富有意蕴。例如商代的象尊、鸟纹牺尊、周代的驹尊、羊尊、等全器动物形象的塑造,都体现了这些特点。有些动物器造型更为奇特,有的是大小兽组合的,有的是不同兽组合的,也有兽与鸟组合的,还有人体的,可能与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生殖崇拜有关。
2、具有运动图案纹饰符号
(1)意象纹是一种表现意观念的纹饰,他来源于原始社会的图腾和图像纹饰,这种纹饰是虚构出来的形象,在自然界中并不存在,例如龙、凤、夔、怪兽等。常见的纹饰有饕餮纹,夔龙纹、夔凤纹等
(2)抽象纹是用直、曲、折线构成的几何图形。青铜器中的抽象纹是从原始岩画、原始彩陶中发展而来的,主要纹饰符号有窃取纹、重环纹、雷文等。这些纹样符号,都是从自然物象或自然现象中概括而成,蕴含着一定的意义。
(3)象形纹饰用高度概括简练的图像符号表示一定的事物或思维。例如:鹿纹、长劲、长腿、头上长着分叉的角;大象,体躯肥大,长鼻、粗脖,短腿且粗等。
中国民俗剪纸的发生,与他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乡土环境、血缘镜域,正是孕育民俗剪纸的土壤。原始社会的图腾崇拜、自然崇拜、祖先崇拜、生殖崇拜以及巫术崇拜的活动,则是民俗剪纸发生的文化基因。原始岩画、彩陶、透雕和商周青铜器的艺术特点,对后世民俗剪纸艺术特点形成的影响很大。可以说,民俗剪纸的艺术形式、造型方法、表现手法、表现方法、审美意识都起源于岩画、彩陶、透雕和商周青铜器。尤其是岩画、彩陶、青铜器、透雕的仿生影像和镂空纹饰,以及平面、简括、夸张、拼透叠、对称、象征、拟人等造型方法和表现手法,为以后产生剪影镂空的民俗剪纸艺术形式、象征的表现手法和丰富的意象造型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林干.中国古代北方民族通论.内蒙古人们出版社.
[2]林干.匈奴史.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79.
[3]林干,高自原.回纥史.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4.
[4]刘锡.突厥汗国史.1997.
Arketipo是来自意大利佛罗伦萨的家居品牌,所以它呈现给我们的有一种沉浸在艺术里的文艺气息。当你已拥有漂亮的房子和新颖的家具,若还是不满意这个空间的样子,那说明缺少一种文化或者缺少一点艺术加工。任何形式的艺术和家的距离都不遥远,不妨驾驭其存在方式,就会产生无限美好的空间。
2. 雕刻出轻盈的云和鸟
设计师Benedetta Mori Ubaldini用雕刻的金属网设计了一组惟妙惟肖的“云彩”和“飞鸟”雕饰,它们没有内部结构,悬挂起来有着幻影幻现的感觉。金属网通常是一种隐藏的材料,一般仅仅用在内部的框架,设计师却用来作为雕刻的原材料,这样就形成了独特的空灵魅力。这也是意大利品牌Magis把手工制作的雕刻作品变成大量生产的产品的新尝试。
3. 复古沙发的现代魅力
隔一段时间设计总会拿回忆来做文章,复古也成了不衰的话题。意大利设计师Paola Navone与Natuzzi品牌合作了一个复古系列产品——“Fondamentali”。无论是巴洛克式的装饰浮雕还是雍容的纹样,这些充满历史感的设计和简约而优美的家具结合起来,吸纳了经典设计精髓,同时也更符合现代人的生活方式。
4. 创意户外镂空座椅
法国铁艺家具公司Fermob推出了一系列好玩的户外镂空座椅,鲜艳的颜色、轻巧的铁艺再加上花色各异的镂空图案,非常适合户外的大型party,渲染出整个夏日的欢快气氛。透气的设计和凉凉的铁材质还能为炎热天气送去凉爽。
5. 原研哉与
他的未来洗浴空间
每个人都有理想的泡澡梦,很多人喜欢在享受泡澡的同时思索些事情,舒适和充满想象的泡澡空间带给设计师很多创意,原研哉的理想泡沫浴缸就让人眼前一亮,他运用空气和水这两项元素打造了一款梦幻的泡澡浴缸。你可以亲身感受到泡沫带来的,而泡沫是由浴缸自身制造的。
破纪录的“鬼工球”
第六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名单于年初尘埃落定,作为“翁家蛋”的第五代传人,翁耀祥榜上有名。不过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评审之初,他的申请险些因为“资历不够”而被驳回。
这一消息曾一度在翁耀祥所供职的广州大新象牙厂引起轩然大波,同事们都为之愤愤不平。翁耀祥的父亲、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翁荣标更是大为惊讶:“怎么会是这样?我这个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论镂雕远不如我的儿子——我只能雕42层,他已雕到57层,这可是象牙球镂雕的世界纪录!”
纵深透彻、精巧玲珑的广州牙雕,向来以镂空、透深的雕刻技法闻名于世,被称为“鬼工球”的象牙球镂雕,则代表着南派牙雕的最高技艺。早在宋代,广州工匠已能雕刻出内外三层,且层层可旋转的象牙球。清道光年间,广州牙雕艺人翁五章在继承前人技艺的基础上,将一块象牙整料镂雕成11层转动自如的圆球,时人叹为“鬼工球”,是当时岭南贡品之一。翁五章也因此被尊为广州近代象牙球镂雕工艺的创始人,从此业界便有“翁家蛋”之美称。翁五章,便是翁耀祥的先祖。
最大的象牙球直径不过18厘米,要增加象牙球的层次无异于“虎口捋须”,翁氏家族五代人就是在与象牙球的厚度作斗争。传至翁荣标时,他将象牙球的层数增加至45层,被业界同仁尊称为“球王至尊”。而翁耀祥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自少年时起就从父辈那里继承了精湛的牙雕技艺,年纪轻轻就在象牙球雕刻领域显露出卓越的天赋和才华。
在广州大新象牙工艺厂三楼的一个软轴雕刻机前,慕名寻访的笔者见到了翁耀祥。戴着厚厚一副老花镜,文质彬彬的他正在车制一个直径约为17厘米的实心象牙球体。“这是一个超过50层,从外层深浮雕到内层镂空拉花,层层相套且可独立转动的象牙球的雏形。”翁耀祥一边说着,一边趁机舒展活动着身体。很难让人相信,正是眼前这个学者一般的男人,在公认再无可能的情况下,用17厘米牙料镂脱出57层象牙球,每层的平均厚度不超过1.2毫米,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使“翁家蛋”在象牙行业中的领先地位得以延续。
五代相传 世家秘技
出身于牙雕世家的翁耀祥,从小就受到爷爷、父亲的熏陶,从21岁开始学习及从事牙球工艺的制作,承继了“翁家蛋”五代相传的通雕绝活,在象牙球的镂空雕刻、人物雕刻、花卉雕刻、细刻工艺、拼镶工艺等方面掌握了一整套完整的技艺。
雕刻象牙球最关键的是分层,该技艺在国家保密等级中属于“机密” 一级。翁耀祥说:“最难是分层,刀要讲究角度准确,角度走出了就分不到那么多层,走入了就会破,这个时候就要用耳朵听着刀怎么走,走入和走出都是可以听出来的。”在翁耀祥手里,一块直径十几厘米的象牙整料,最多能雕出惊人的57层“鬼工球”,其中最靠近球心处的象牙薄层球,只有绿豆粒那么大小,而这样大小的薄层也许还不止一层。
要让一个20层的牙球“活”起来,至少要花费一年时间,每一步都是眼凝视,手触摸,脑反应合而为一的精工细作。内层分离后,还要由另一名工匠在牙球的外层和每一内页上雕出细腻的花纹,再对成形作品进行抛光。
“以超过50层的牙球为例,内层厚度仅仅是0.3毫米,下手之时别说要屏住呼吸,甚至连眼睛都使不上,完全是靠多年经验积累下来的过人手感。”翁耀祥说,自己从木球到牙球这个入门阶段就花了近一年时间,“没有十几年的功力根本没有机会去驾驭十几厘米的牙料,因为哪怕就是一点点的失手,整个牙球就前功尽弃了。可以说,牙球的每一层就好比是见证着艺人刻苦钻研的年轮。”
从铁匠到大师
从解放初期的凿、手锯、弓锯、各种挑刀等纯手工工具,到现今软轴雕刻机、手电钻等机械工具应用,尽管牙雕作品在线条顺畅和平滑程度等整体表现上有所突破,但在从实心牙料到活动花球这一分层通雕环节上,仍然是全凭艺人双手的鬼斧神工。
象牙球雕刻这门技艺对于手感要求非常之高,甚至严苛到每一件工具都需要艺人亲自打造的地步。在翁耀祥的办公室里有一个工具柜,里面密密麻麻摆放了上百把大小不一的刻刀,最大的刀刃有五六厘米长,而最小的则只有一两个毫米长度。
“雕一个牙球,这上百把刀具全部都要用上。”翁耀祥说,要根据牙球雕刻的进度,不断选择不同的刀具。翁耀祥摸索着这百余把用来雕琢深浅不同的球层的手凿和挑刀,笑称:“学雕牙球,先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打铁师傅!”这并非自嘲的笑话,事实上要想雕象牙,还真得先打铁。
由于材料珍贵,学习雕刻象牙,得先从雕木头开始练习,手艺娴熟以后,才能正式接触象牙。而在雕牙球前,还有一门更重要的手艺要学——打铁做刀。这是由于每个牙球雕刻艺人的手型大小、使力方式不同造成的。自己的手法只有自己清楚,于是,每一个牙球师傅都被要求有独立制作刀具的能力,也都各自拥有一套专属私人使用的刀具。
神技式微,衣钵谁承
对翁耀祥而言,每一次的牙球雕刻都可以用“如履薄冰”来形容。材料珍贵,且来之不易,让他不得不小心再小心。但即便如此,“翁家蛋”的技艺仍然面临失传、衰亡的危险……
上世纪80年代末,国际象牙贸易喊停,作为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成员国之一,中国也在1990年正式执行相关的全面禁止非洲象牙及其制品国际贸易的公约。随着“禁牙”的开展,牙雕艺术也遇到了生存危机,翁耀祥所在的大新象牙工艺厂也从鼎盛时期的近500名职工,逐渐减员至不到40人。
尽管早在1986年起,翁耀祥就传教过一批徒弟,但在形势面前都纷纷改行另谋生计。时至今日,仍与翁耀祥并肩作战的就只剩下他的“老表”易志平,他们两人也是厂里仅有的掌握了牙球分层技艺的师傅。“随着资源的愈发紧缺和象牙收藏的政策敏感性,眼下牙雕几乎成了一门看天吃饭的手艺,身怀绝技却无用武之地的尴尬让不少有志者半途而废。”谈及此处,翁耀祥唏嘘不已。
一、蛋壳易朽,制作不简单
吴小琦的蛋雕制作首先是选蛋,蛋都是从市场上买来的普通鸡蛋或鸭蛋,但选材要求较严苛,蛋的光洁度、色泽、形状等都需要与所要创作的主题相应,稍有瑕疵即弃。一般一盆鸡蛋,能够被选中做蛋雕的不过2、3枚。而后是蛋壳处理,用刻刀等尖锐的利器对蛋进行钻孔处理,再用针筒抽蛋液,抽蛋黄时格外小心,因蛋黄较粘稠,用力不当很容易碰破蛋壳。抽取蛋液后的蛋壳,由于蛋壳内壁还会有残留蛋液,时间久了便会腐臭变质,因此还要再用漂白水、清水等对蛋壳进行清洗,最后还要用福尔马林溶液对蛋壳内壁进行消毒,这样才完成蛋壳处理的工序,在蛋壳上进行创作。 雕刻之初,要定标线。将蛋壳固定,在蛋壳上依据设计图稿将等分线,画好行线,然后在固定位置将细部图案画上。接着就可以运用雕刻刀和铲底刀进行图案雕刻了。蛋壳的雕刻形式多种多样,雕刻内容也是丰富多彩,可以在蛋壳上刻字,雕刻各种植物花卉,还可以雕刻各种动物,甚至可以在蛋壳上雕刻人物肖像。
二、以刃,显深厚功力
吴小琦的蛋雕能把一幅幅平面的图像,雕刻到弧形的蛋壳表面,又使其不失真,线条精美而严谨,刻画的图像栩栩如生,显现出她坚实的艺术功底与应变能力。吴小琦自幼受家风熏陶,学习蛋雕艺术,雕刻技艺日臻成熟,形成自己特色鲜明的创作风格。她的每一件蛋雕作品耗时少则一星期,多则一月,每雕刻一笔,都如履薄冰,细致入微,蛋上最细的线条不到1毫米,还要结合镂空雕、浅浮雕、阴雕、阳雕、透雕的工艺,难度可想而知。但她却能仅以简单的工具辅以彩绘就可以在薄薄的蛋壳上雕刻出人物肖像、花鸟鱼虫、田园风景、诗文字画,主辅相衬十分得当,惟妙惟肖。从古代帝王将相到现代名人,个个形象逼真,活灵活现;那野鸭闲游、画眉小憩的悠然自得和眉眼微睁的形象让人如醉如痴;那田园耕作,花香鸟语使人心旷神怡;那正面肖像,背面妙语诗文,将书法融汇其中的蛋雕作品更让人百看不厌,回味无穷。“以刃为笔,游刃薄卵,蛋丸雕大千,微粒载千古!”是吴小琦创作蛋雕作品的真实写照。
三、不忘传承,砺创新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