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研究化学的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初中化学;科学方法;化学教育
初中生在九年级首次接触化学课程,也是他们思想的转变时期。这时需要培养他们的思想方法和思维习惯。化学这门课程联系现实中的物质的组成变化,比较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在一定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验,这对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能力有一个很好的导向作用。因此在化学的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教育的科学方法。对几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如下:
一、教学方法的依据
学生将来都要走向社会首先要顺应社会的需要。随着科学信息的发展,不能只掌握书本知识,而是要在大量信息中高效的处理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社会信息进行教育,让学生能够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判断和分析。其次掌握学生的心里,初中生在此阶段是一个转型期,思维方式正在发生改变,但是在组织性、灵活性和逻辑能力等方面还有很大欠缺。初中化学的中的实验课恰能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在实验课时让学生结合课本进行观察、分析、对比和总结等,提高学生自身的综合能力。再次,化学是研究物质组成变化的一门自然科学。实验、观察和资料收集是初中化学的三个重要学习途径,实验中充满了很多的未知,学生能够进行推理、比较和归纳,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教学的原则
根据新教学大纲的提出,教师越来越重视科学教学,根据自身的经验提出以下教学原则:首先,理论联系实际,现代教育不仅要把教材内容较好还要求紧密结合实际。知识和实际情况结合一起才能让学生容易理解和掌握。其次,由浅入深,科学教学方法的学习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教师在授课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教学,要针对不同学生认知能力来制定相应的方法。比如说:学生在刚开始接触化学时,可以先通过几个有趣的化学实验来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在以后的过程中让他们进行推理分析。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操作基础和知识基础之后,可以让他们自己进行简单的试验设计。再次,师生互动,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题,通过老师的指导,让学生积极的参与课堂教学,发挥他们的主管能动性。初中化学本来就是倾向于实验课,老师通过实验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进行讨论。
三、教学方法
初中化学的学习为以后的高中、大学的学习奠定基础,这门课程是以实验和简单原理为基础,比较容易被学生接受。下面结合几年的教学经验总结了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在教学过程中科学方法的教育,每一门课程的编排都蕴含着科学的思想。初中化学的教材中也是如此,在的学习中首先是每一个具体环节的学习,最后是归纳总结。这种思想是以知识为载体的,这个过程能够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化学讲述的是物质的构成、性质和本质特征,化学的各个知识点都在不断的完善中,并且每一个知识点都有严谨的科学性,每一个概念都蕴含着科学方法,教师在讲课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分析能力来传给学生。
第二,联系实际进行科学教育,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加深学生理解科学方法。科学方法的教育意义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一定的实验基础上进行实际操作,使他们了解科学方法。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创建合理的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比如说让学生对酸碱盐的反应的试验进行自行操作,并归纳总结规律性;还有自然界的“鬼火”是怎么形成的?这都能锻炼学生的认知能力。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运应开放性思维方式进行思考问题。
第三,在实验中进行科学教育方法,化学的进步都离不开化学实验。在初中化学的课本上有很多的实验示例,课后讨论题也大多数涉及到实验的研究。比如:通过典型的实验让学生进一步体会;通过试验进行对比、归纳和总结;对特殊试验进行更充分的科学教育;对于化学发展史上的实验进行验证和优化;在安全可靠的基础上自己设计实验。
第四,形成知识网。化学知识内容分散,需要理解的内容较多,而且有些知识容易混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持久性不够好。所以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注重知识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将知识系统化,形成一个让学生容易理解的网络结构。
四、小结
本文从教学的依据、教学的原则和教学方法上总结了这几年的教学经验。总之,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学生自身的认知能力和心里状况、联系实际等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认识到科学的重要性,尽快适应社会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郑丽岩.初中化学老师的定量认识思维现状调查分析[J].
[2]梁青.初中化学高效课堂建设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以烟台市为例[J].
[3]阮明.初中化学中科学方法教学研究[J].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学方法,创新
我们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基本上是整堂课以老师单纯地传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记忆为主。由于方法单一所以学生课堂效率较低从而影响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无从谈能力培养了。如何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最大可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这是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也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
1.实验导入新课法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各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在教学中占有十分突出的地位,各种现象纷呈的实验也是化学的乐趣所在。因此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的第一方法是实验。课堂上的演示实验或者趣味实验能够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例如我们在讲到过氧化钠的性质的时候,我们可以用趣味实验来引入。在蒸发皿中放上一薄层脱脂棉,平铺上少量过氧化钠粉末,用细长的玻璃管向过氧化钠粉末缓缓吹气。学生在看到脱脂棉燃烧的时候会很好奇:老师好厉害啊!难道老师有特异功能?接着的实验可以让学生上讲台做,同样蒸发皿中放上一薄层脱脂棉,平铺上少量过氧化钠粉末,用胶头滴管向过氧化钠粉末上滴几滴水,脱脂棉也燃烧起来,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提起来了,这时候教师再讲解过氧化钠的两点性质即与水和二氧化碳反应,学生就很想知道其中的道理了,听课时也就更认真了。
同时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通过设计一系列合理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实验中的问题。问题设计要有启发性和迁移性,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更能大大开阔学生的思路,为学生创造性的发挥提供更广阔的天地。而迁移性的问题有助于学生触类旁通,以点带面,降低学习的难度。同时问题设计要有由易到难,降低学生探究的难度,避免学生产生畏惧心理。
2.自主探索——探究性学习法
化学教学活动应努力丰富学生对化学的感受和经验,使学生获得的感受和经验与人类积累的化学知识得以沟通的活动。因而,化学学习应是学生主动地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研究、探索新问题的过程,应是学生从化学的角度发现并解决问题、完成认知建构、发展探索与创新意识的过程。优化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在操作上应注意选材呈现实践性、应用性和发展性;过程要突出自主性、建构性和独创性;结论要体现多元性、开放性和创造性。教师要改变以例题、讲解、示范为主的教学方式,以开放、宽容的态度,以期待、信任的眼光引导学生投入到充满着探索性和挑战性的学习活动中去。突出探究性学习,教师要深入了解并科学调控探究性学习的过程,要广泛提供并不断丰富探究性学习的资源,使研究性学习成为可能、变成现实,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获得进一步发展和提高的各方面素养。高中化学新教材中安排了许多适合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内容,教师在教学中也应有意识地利用教材中的内容进行探究性问题的设计,例如:氯水成分的探究、氢氧化铝的制备优化方案的探究、实验证明醋酸是弱酸的方案设计探究、Fe(OH)2的制备探究等等。
3.互动教学法
互动教学法的具体实施可主要分为预习质疑、诱导设疑、实践探究、归纳迁移这四个环节。
预习质疑:鼓励学生超前学习,要求学生自己在课下阅读教材,并自主选用教辅材料(包括参考书、工具书、网络等),可以互相合作,小范围讨论和交流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在这一环节中,老师要善于点拨学生看书,怎么样找概念中的关键字眼,怎么样看书中的图表,怎么样理解文章的某一句话等等。这一环节特别有利于学生独立探究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的形成,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和合作精神的培养,也有利于学生兴趣的培养。
诱导设疑:在课堂中,首先由老师组织全班学生讨论、思考,共同解决学生在自学中遇到的问题,通过学生的讨论、争论、取长补短,纠错立正,解决部分问题。还剩下的疑难问题,可由老师相机指点,讲清关键,打开学生思路,启迪学生思维,解决问题。当然老师也可以灵活掌握,相机诱导,继续激疑、解疑,活化学生思维,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这一环节要求老师要善于收集学生的疑问,还要善于启发学生质疑,诱导学生解疑。
实践探究:主要是强化学生动手动脑的实践练习,包括实验练习和习题练习。化学本身就是一门实验科学,通过学生设计实验方案、亲自动手操作、观察记录现象、分析处理数据、获得实验结论的这样的实验探究过程,学生不仅能获得知识、还可以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孜孜不倦的 钻研精神,观察分析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通过必要的定题量定时间的习题训练,通过发散性及迁移性的习题练习,可以提高学生提高思维的发散性、敏捷性和变通性。
归纳迁移:师生要共同归纳学过的知识点,归纳应尽量由学生完成。如果学生有困难,那么老师要从旁启发点拨,引导学生运用分析、比较、综合、演绎等方法,完成对所学知识的归纳。化学这门功课给学生的感觉就是结论太多,要记得的东西很多,以至于许多学生厌学。如果让学生能自己归纳起来,那么我想记忆的负担会很轻,化学也会很容易学,学生学起来要有兴趣得多。如果是学生难于发现和归纳的结论,那么要重视结论的形成过程而不是直接给出结论。也就是说,应该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灵活掌握某一结论,不能死记硬背,学得过死。
教无定法贵要得法。课堂教学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创造是教学活动的生命力。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都是好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 教学原则 教学方法
研究性学习是人类进入高度文明、高度综合、高度信息化社会后逐渐形成的一种现代的学习观。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发展为本,更有效地突出学生学的方式,形成一种让学生主动探求知识并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的教学方式。具体讲,研究性学习应注重以下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
一、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原则
1.探究性原则
探究性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已有成果的再发现或通过研究发现新知
识,是学生对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的亲身体验,它的意义在于教师给予了学生自主探究和创造的机会。由于要求学生要大胆地进行想象和推测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也让学生证实了自己猜想的是与非,从而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扩展了知识视野,提高了创新思维能力,增强了科学协作精神和探究气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实践性原则
学以致用是研究性学习的又一基本特征。在新教材中,我们常看到许多课题就是实践活动,如硫酸工业和环境保护、土壤溶液的pH与作物生长的关系等都是观察、实验及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这有利于学生从目前中学教学中的死记硬背中解放出来,到社会中学习,增强面向社会的能力,并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主体性原则
研究性学习的整个过程,其实是学生自主发现的过程,是学生自己思考问
题,提出问题的过程。学生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获得了亲身参加科学研究的情感体验,不仅体会到了创造的艰辛,也体会到了创造成果的喜悦,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欲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越俎代庖,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4.合作性原则
研究性学习是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有机结合,许多研究性学习都是在自主与合作的过程中完成的,其中小组合作能有效的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能有效的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形式开展活动,在学生进行问题的探究过程中,小组成员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相互争论与讨论,最后取得小组的探究结论。在合作过程中,学生可以取长补短,取得高质量的成果,同时学生间增进了相互了解,学会了相互交流与合作,培养了学生合作意识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研究性学习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启发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为主要策略的师生良好互动的教学模式。教师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积极探索,充分利用新教材,开展研究性学习,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社会培养创造型人才。
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
1.用实际事例,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化学本身就很有趣,并且与人们的衣、食、住、行、玩密切相关。为使学生
热爱化学,真正对化学产生感情,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主要从化学在社会和生活的实际应用入手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培养探究意识。
(1)用生活实例激发学生
首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灭火器为什么会灭火?酒是怎样产生的?汽水饮
料的生产原理是什么?身上穿的、脸上抹的、头上染的、洗衣粉、洗洁精等等,都离不开化学知识和化学原理。
(2)用生产实例激发学生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农业上的农药、化肥;工业上的涂料、颜料、粘合剂、
添加剂以及化工产品和实用化工产品等都离不开化学。
通过化学课的学习,让学生亲身体验化学与我们社会生活的广泛联系,感受到化学是生动有趣的。当学生能用化学知识解决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后,他们就会产生成就感,自然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用自主学习,强化学生学习化学的过程
自主学习就是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形成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使学生在课堂和实验室里经常处于不断发展,积极思考,勤于动手,善于总结的环境下,再加上老师的指导和引导,学生的学习效率会大大增强,创造精神一定可以提高。
3.运用教学策略,提高化学研究性学习的效果
在教学中,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开展研究性学习,教师特别要注重教学策略,真正起到主导作用。
首先,要以情动人。这里的情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要与教育对象建立感情。教师要用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渊博的专业知识影响和感染学生。同时,要热爱学生、关心爱护学生,特别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二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其次,要联系实际。任何科学知识都是与生活和社会紧密相关。教师要尽可能地把教材内容与实际生活、生产实践相结合,使学生不但理解了书本知识,同时掌握了生活中的化学。这样,既增加了学生的知识,又对学生产生了吸引力和感染力,学生听你的课就是一种享受,更是一种提高。
再次,要发扬民主。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教学活动只有通过学生自己的学习活动才能实现,因此,课堂教学需要民主、平等的气氛。只有大力发扬民主,让学生大胆思考,大胆说话,才能真正推动研究性学习,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创新人才。
最后,要重视差生。由于差生形成的原因是十分复杂的,因而我们就不能把所有差生都简单归结为“脑子笨”或“不用功”,教学中应针对差生的特点进行帮助和教育,使师生间形成“情感共振”,从而使这部分学生喜爱化学课,这样才有可能取得理想的效果。目前,我国提出的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从某种意义上讲,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往往在下等学生中,他们与众不同、胆子大、敢说话、敢与老师较劲,他们可能是创新人才。因此,要爱差生、关心差生、帮助差生,尽可能的保护他们的特长,才能有效地达到我们的教育目的。
研究性学习像春风,给教育带来了勃勃生机;像催化剂,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像舞台,给每位学生提供了展示才能的机会,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探究中收益。
参考文献
1蔡云波.化学污染与农业职业教育.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2向敏芬.情感教学与中学化学教育.化学教学
【关键词】 中药化学 研究思路
中药是我国传统防治疾病的武器,中医中药在临床应用了几千年,其疗效经过了实践的检验,并成为世界文化的一朵奇葩。但是由于生产工艺比较落后,质量监控亟待改进,特别是中医独特的哲学思想使西方人难以理解,成为中医药在全世界进一步推广发展的严重障碍。另一方面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和人们对生活与健康水平要求的不断提高,在以科学技术和知识经济为主体的21世纪,要使我国的传统中药以治疗药物的身份堂堂正正地进入国际医药的主流市场,加强中药的基础性研究,加速中药的现代化迫在眉睫。由此国家科技部倡导了“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行动”。而中药化学正是中药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如何研究中药化学,是我们每个中药工作者都认真思考的问题。
1 中药化学研究现状
近几十年来,中药在化学成分研究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已对500余种常用中药进行过系统的化学成分研究,发现了近万余种化合物[1],其中活性成分600余个,大多数为生物碱、黄酮、萜类等低极性的化学成分。从中开发出了40多种一类新药[2],如青蒿素、人参皂苷Rg3、川楝素等。近年来对极性较大的成分和水溶性成分如皂甙、鞣质、多糖等也进行了研究。但由于缺乏合适的药理筛选模型,加上未能按生物活性导向进行分离,致使绝大多数中药和复方的药效物质基础尚未阐明,因此对单味中药和复方有效成分的研究还未取得真正突破性的进展。
2 目前在中药化学的研究中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2.1 选题太偏 一部分科研工作者为了避免与他人重复,选择一些极不常见的甚至根本就没有药用价值的植物进行研究,研究成果可能会有新的发现,但大多数毫无价值,至少在医药学上没有价值。中医药是经过几千年实践检验的成果,有疗效的药材才会流传下来,疗效不确切的、无用的药材必然会被淘汰,想从不常用植物中寻找新药,笔者认为是走弯路。
2.2 研究目的不明确 中药化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中医药服务的,而很大一部分中药化学工作者,一味的为研究化学而研究中药化学,以发现新化合物为荣,以发现新化合物的多少来判断科研水平的高低,而不管其是否具有药理活性。
2.3 水溶性成分的研究较少 大多数中药在民间常用水煎方式进行口服,然而中药化学工作者较少注意进行水溶性成分的研究。这主要是因为水溶性成分大多是一些高分子成分,难以分离和鉴定结构所造成的。
2.4 不注重复方的研究 中药很少以单味药来运用,多以复方形式在临床配伍应用,但是由于科研难度的较大,目前复方药物的研究还是相对比较少见的。
2.5 与药理研究相脱节 这一方面有实验经费等客观条件的限制,另一方面也有研究者自身的思想问题,部分中药化学工作者认为找得到找不到化学物质是自己的事,有没有药理活性是药理的事,与己无关。
3 如何避免这些问题,笔者认为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3.1 要充分注意利用我国丰富的中草药资源以及临床积累的丰富经验。这是我们的一个优势,我们筛选新药要比西方盲目的筛选有针对性。我们参考中医药理论不只是看中药的功能主治,还要看它的煎煮服用方法、配伍应用、采收加工炮制等,这样可以使我们少走许多弯路。如青蒿素的发现就是得益于传统中医药学的典型例子。我国自1967年起筛选治疗疟疾的中草药三千二百多种(包括青蒿,但未成功),均未获满意结果。1969年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接受抗疟新药研究的任务,命屠呦呦任课题组长,她以继承发扬祖国医药学为指导思想,从系统收集整理历代医籍本草入手整理出一册以640余种为主的方药集。在此基础上,以鼠疟、猴疟为动物模型,筛选200多个方药,屡经失败,经用现代方法结合古代用药经验,特别结合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青蒿“青蒿一把绞汁服,可以治疟”记载,考虑可能有温度、酶解等影响因素问题,反复改进提取方法,终于1971年10月发现青蒿的中性提取物对鼠疟、猴疟有100%的疟原虫抑制作用。经进一步研究分离得到抗疟有效单体,命名为青蒿素[3]。
3.2 研究重点要放在中药基础理论的研究上,不要只认准新化合物这条路。对一些中药原理方面的阐述,意义重大。如乌头炮制解毒,何首乌炮制后降低泻下作用等。重视中药基础理论的研究,就是要运用传统理论和现代中药化学研究方法,开展对中药的四气、五味、归经、十八反、十九畏、七情配伍及禁忌等中药理论研究,提示其内在规律和科学基础,从而达到对中药基础理论的科学阐述,最终构建现代中药理论体系。这也是防止中药现代化向中药西药化方向转化的保证。
3.3 要与药理研究工作紧密联系。在现代中药化学的研究过程中,从药材的提取、粗分、细分、纯化到得到单体一直与药理工作相联系,始终对有药理活性的部分,进行深入研究,这样得到活性成分的机率才会增大。否则那些含量甚微又难于分离的活性成分在分离途中极可能丢失,且丢失也难于察觉。与药理工作紧密联系还可以在药材、有效部位和有效成分等不同化学层次进行综合评价,阐明中药的作用机理。
3.4 重视民族民间药的研究。研究民族民间药用资源是我国中药的宝库之一,各少数民族积累了不少天然药物用药经验。有些民族在其长期的使用中已形成独特的理论体系,如藏药、蒙药等。民间药物靠代代口述相传,经过了历史的考验。一般来说,民族民间药物,疗效确切,且处方较小,从中发现活性成分或活性部位的机率很高。
3.5 注重药材中微量成分的研究。随着提取分离及分析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一些过去未知的药材中所含的微量成分被发现,其中不乏具有较强生物活性的成分,如人参和三七中的环肽,可能是一类新型活性成分。
转贴于
3.6 体内活性成分的研究。中药化学成分虽然多种多样,但是当作为口服药物应用时,只有那些能被吸收的成分才是活性成分研究的目标。将药材的水或醇提取物给大鼠服用后,收集血清、尿及胆汁样品,比较投药前后的化学物质差别。随后分离纯化投药之后在血清、尿及胆汁样品中出现的新成分,鉴定它们的结构,探讨它们的活性,确定中药药效物质基础。该方法应用于中药复方的研究,用以明确中药复方以何种形式进入体内,进入体内后如何变化,药物配伍对血中成分的影响,把握中药复方的内在实质。
3.7 构效关系的研究 构效关系的研究是以活性成分为先导物,合成一系列同类化合物,用适当的药理模型筛选,分析比较活性与无活性分子的构象差异,进行构效关系研究。在本学科中这方面的研究内容很少,基础相对薄弱。近5年来仅有3项相关研究,即对14种新人参皂苷抗吗啡成瘾的构效关系研究、对黄芩的抗焦虑活性成分及其构效关系研究和对广西5种抗癌中草药有效化学成分及构效关系的研究[4]。一些中医药工作者认为,将中药中提取的有效成分进行结构修饰,已经不再是中药。笔者认为,做为一项基础研究,探讨中药活性成分的作用机理,构效关系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如何研究,如何保持中医药的特色而不备西药化,还需进一步的探讨。
3.8 加强对复方药物的研究。中药复方研究是采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阐明中药方剂治疗作用的物质基础及作用原理,对阐明中医药理论、将中药方剂推向国际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中药复方治疗作用的物质基础及作用原理依然所知甚少,中药复方研究尚未走出一条中医药独特的道路。
3.8.1 中药复方研究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是:①目前中药复方物质基础研究还过多地集中在寻找与单一药效作用相关的单体成分,对复方多成分共存状态下的化学——药效相关性的系统研究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中药质量标准的控制上也多采用测定其中某一单一成分。②中药复方的实验药理学研究虽然逐年增加,但绝大多数也仅限于药效学的观察,而且由于没有中药化学工作者的有效配合,方剂组成多不稳定,药效重现性较差,难以准确反映复方的药理学作用。
3.8.2 对中药复方研究的总体思路是:①将中药复方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中药复方配伍后的化学成分并非是单味药化学成分的简单加和,复方在煎煮过程中有化学成分含量及种类的变化,如:柴胡和赤芍配伍后,既有成分的增溶现象,又有成分的减弱现象,同时还有新峰产生[5]。显然,将单味化学成分提纯,在配伍的方法,不能反应中药复方的特色。②采用多指标活性评价体系。中药复方采用多途径、多靶点、整合调节机制发挥药效作用。中药作用的多样性给活性成分研究带来了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困难。因此在追踪分离活性成分过程中,像西方那样只用单一活性筛选体系追踪分离得到的活性物质很难合理说明中药的真正作用物质基础。应采用多指标活性评价体系,以便尽快追踪分离得到目标活性成分。③在目标活性成分为等剂量条件下进行目标活性成分、单一药材及复方的药效学对比,探讨复方的组方依据及作用原理。④标准处方和标准汤剂的研究,用现代药理学手段确认标准汤剂的药效。中药复方多水煎服用,按照制定的标准工艺做成标准汤剂,采用现代药理学研究方法正确表达与确认标准汤剂或其冻干粉的临床疗效。此项工作是整个中药研究的前提。⑤采用全成分综合分析的方法。对中药化学成分的研究不能脱离中医药理论,中药用药讲究整体,是多组分协同作用。对复方的研究中药复方由多味药材组成,每种药材均含有很多化学成分,这些成分尽管其中一些已被提取、分离和鉴定,但仍有很多是未知的化合物。因而对中药复方除了进行“有效成分”的研究外,还应从全成分综合分析的方法去认识其作用的化学物质基础。该法也同样适用于单味药的研究。
综上所述,中药化学要想取得突破性的进展,还任重道远,需要我们每一位药学工作者共同的努力,进行多学科合作,结合中医药理论,引进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进行长期深入持续性研究,根深叶茂,厚积薄发,为中药现代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果德安.浅谈中药现代化过程中的几个关键问题[J].中草药,2003,34:9~11.
[2] 刘建利.中草药活性成分的结构修饰与新药研发[J].中草药,2003,34:73~77.
[3] 杨光华,饶淑华.青蒿素发明发现的方法学研究[J].医学与哲学,1997,18(12);641~644.
[4] 刘屏,王昌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基础研究项目评述[P].中国天然药物,2003,1(3):129~131.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老师应充分采纳先进的教育理论和现代教学手段,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化学知识的能力,有效的提高学生动口、动手、动脑能力,开启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一种综合的自觉地独立学习的素质。在化学课堂上实施探究式教学方法,使学生通过科学探究的体验,对化学知识、规律、定理有了深层次的认识。在教学中,老师必须要建立以学生为教学中心的理念,为学生做好各种教学启发和智力支持,在一个探究式的学习环境中,正确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中,针对某一个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展开独立式的探究活动,让学生亲历探究的全过程,自主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逐步养成对事物的观察、提问、探究的良好习惯,形成善于质疑,努力思考,勤于表达的思维模式,愿意尝试创造性的实验,在自主探究中获取新知,充分体会到所学化学的知识、概念、原理的形成过程,提升对化学探索中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掌握探究性学习的思维和方法,最终实现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实践、探索、创新的渴望和能力。在探究式教学中,老师可以采用设计情景,制造问题的方法,根据教学环境的需要,因地因时地随机插入,来引导学生进行化学探究的活动,让能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例如:在学习苏教版高一年级的能量转化专题第二单元中的“化学能与电能”一课时,老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构成条件,初步掌握电极判断、形成原电池的概念,通过对原电池组成条件的研究,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设计创设渐进式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亲自动手去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进行试验探究,从而得出最终的结论。老师可以以国庆60周年彩车中的高能电池,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引入课题,实验探究1,设置阶梯式问题,对学生进行探究思路引导,当学生观察到“铜片上产生气泡”这一反常的实验现象,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学生提出问题结论的假设结果,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和已有的知识经过严密的逻辑推理,通过实验器材进行试验论证。引导学生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概念;利用模拟动画将学生看不见的微观世界宏观化帮助学生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从而突破本节课的难点。当学生们了解了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原因,并感受了探究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过程之后,会对化学能与电能之间的转化问题产生较强的好奇心理,更好的活跃了他们的思维,培养了创造性的能力,促使他们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对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对互动式教学方法的探究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过于注重知识技能和学生的学习成绩,存在缺乏对学生展开互动式教学的思想,老师在授课时的教学方式过于单一,普遍采用单向式的授课方式,忽视学生对化学知识的亲身体验,对学生的个体特点、认识水平和学习能力不够了解,只以自己的思维为主,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过于注重课本概念和理论的讲授,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在课堂上,老师往往高高在上,学生只能认认真真听课,不能自由的与老师就课程的内容进行相互探讨;学生只有被老师提问的资格,而不能对发现的问题在课堂上进行反问的权利;学生只能根据老师的教学安排,一步步的去进行按部就班的学习,不能根据教学内容主动参与制定计划的权利。老师在教学中忽视了学生的差别性,造成很大一部分学生对化学的学习不知道该如何入手,在原有基础上难以进一步得到发展,使化学教学和学习变得索然无味。因此根据以上存在的问题,为了改变这样的教与学的状态,必须对教学观念进行根本性的改革,跳出传统教学方式的束缚,开展互动式的教学,全面学习和深刻理解以学生为教学的中心,以学生的整体发展为核心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式。例如,我们在学习高一化学苏教版氧化还原专题第一章时,通过6Na+2NaNO2=4Na2O+N2的反应,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如:氧化还原反应是什么转移的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的方程式的系数是与反应过程中什么数目的得失相关?辨析在6Na+2NaNO2=4Na2O+N2的反应中,氧化剂和还原剂分别是什么?当问题的不断提出,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有效的提高教学的效率。
在教学中分清角色,老师不在只是知识的传授者,还应该成为学生自发探究学习中的引导者和启发者,提倡探究、创新、分组等互动性较强的教学方式,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发散性思维和合作精神。让学生在一种动态、立体、交互的信息环境中探究学习的方式,启迪多元的思维,从而培养起从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形成对一个问题具有立体化、多元化的认识的意识习惯。
三、结语
总之,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老师根据新的大纲要求,确立正确的教学观念,不断地总结教学经验,改进教学方法,探索新的教学方式,优化课堂教学的过程,开展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教学中实施互动式教学理念,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创建良好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创新,激发学生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动机,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有效的提升学生综合的化学素养。
参考文献
[1]高中化学教材编写组.有机化学实验[M]
关键词:教学改革;有机化学;高校转型
O65-4
当前,我国正逐步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学教育体系,但是随着经济的不断高速发展,教育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正逐步凸显出来,主要表现在人才的供给和市场的需求的不对等需求。大学生就业难、就业质量低;而企业对于自身需求的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则需求不到。学生的就业和企业的需求出现了不对等的矛盾,为缓解就业问题中的这一矛盾,教育部等三部委印发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意见》为地方普通本科高校指明了发展方向,也正式拉开了精英教育到应用教育的序幕。
有机化学是化学、化工、生工、制药、食品等领域的基础课程,有机化学实验作为进一步巩固有机化学知识起到关键作用,该课程的实际目的是使得学生掌握有机化学专业的知识并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知识掌握有机实验的一般操作技能及简单有机物的合成、分离、提纯等一些列操作方法,,通过基础操作培养学生独立操作、准确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及解决实验问题的能力,为后续相关课程的学习、毕业论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高校转型发展下有机化学教学方法改革的必要性
有机化学又称为碳化合物的化学,是研究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制备的学科,是化学中极重要的一个分支,也是高等院校化学体系的四大基础课程之一。
有机化学又可分为有机合成化学、生物有机化学、物理有机化学、元素有机化学和金属有机化学等分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有机化学的教学内容虽然在持续增加,然而教学课时却有逐渐压缩的趋势,所以教学内容多、学时少也就随之成为教学工作中的矛盾主体。因此,作为一名化学学科的教师要传授给学生的不应该仅仅是定义、公式和实验方法,而是要尽可能提高学生学习热情的同时,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各种化学现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以及如何准确快速寻求到解决今后所遇到的化学问题的方法和思路。高校有机化学教学要适应新世纪对新人才的需求,迫切需要由理论公式型向现实应用型模式转变,以培养真正适应科技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目前,关于传统的化学教学方法和教学实验现状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在新的高校教育改革形势下阻碍基础有机化学的教学和学生们关于课程的学习和理解。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比较传统,教学效果欠佳;学生安全意识低,应急能力差。有机化学的教学内容一般不会针对专业的差异进行适度的延伸,而是传统的讲解、演示,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挖掘本专业的侧重点,另外对于有机实验,传统的实验考核方法让学生养成了报告“照搬硬抄”,操作“照方抓药”的不良习惯,学生很难体会到实验带来的乐趣及思考过后的成就感,因此消极对待实践课程。在实验过程中,学生接触较多的有机化学试剂,这些试剂往往是易燃、易爆的有毒试剂,学生在实验开始之前,很少去了解实验药品的毒理特性和安全使用规范,使用完的药品随意排放,另外,在实验中遇到一些紧急的状况,如着火、加热套接口处冒火花等问题便会陷入慌乱、尖叫中。
因此,对于有机化学教学方法改革是十分有必要性的。
二、有机化学教学方法改革方案与实践应用
1.整合教学内容,为各专业实验做好铺垫
整合有机化学的知识,结合不同的专业进行针对性的详细解读,对于化学专业的学生,着重理论性的讲解,对于化工类学生,多介绍实际应用的知识。对于有机化学实验课的内容,也要有针对性的选择,整合一套各专业均“刚需”的实验项目,注重实验思维模式的建立、培养良好的实验习惯、同时注意实验内容的衔接性。对于专业后续知识开展意义不大的实验可以适当性的放弃,例如:熔沸点的测定及温度计的校正实验,而对于涉及常用操作较多的实验,例如蒸馏分馏、乙酸乙酯的制备实验则是必须掌握的。
2.改革教W方法,充分利用资源
随着网络平台的发展,我们也借此对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优化,针对专业知识和专业性实验,我们制作了相关的视频、微视频课程,对于必须了解的知识和关键点,专业实验开展的目的和操作均进行了讲述,将此视频在学校的网络教学平台,方便学生在上课之前可以进行预习了解,以便于在正式课堂上对于难点进行针对性的学习和把握。
3.改革考核方式,提高学生的兴趣
传统的知识考核方式是进行书面考试,对于实验考核是实验报告,这些方式过于单调,并且不能很好的对于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挖掘,针对此问题,需要对于考核方式进行改革。课前,学生通过微视频进行知识预习,回答老师精心设置的问题,同时提出自己预习中的疑难点; 课中,学生按照教师发放的实验操作评分标准给自己评分,做到认识实验操作,认识自身操作,有的放矢的学实验技能; 课后,教师通过网络平台点评学生的实验报告,及时学生作业的优缺点,让学生充分了解自己的“劳动成果”,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最后通过随机抽题的方式完成理论与操作的考核。
三、结语
高校新改革形式下,结合专业的特点进行针对性教学利于将专业、就业更好的结合,将地方办学的特色凸显出来,使得高校与所在地的经济、创新更好的衔接在一起,与经济开发区、产业聚集区创新发展对接,与行业企业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需求对接。
参考文献
[1]万茂生, 画莉, 谢登禹,等. 地方高校转型中有机化学实验教学实践[J]. 广东化工, 2016, 43(6):197-197.
[2]吴红梅, 郭宇, 张震斌. 高校有机化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探析[J].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4(5):120-121.
[3]黄楠楠. 现代教育教学理念下有机化学课程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实践[J]. 时代教育, 2016(7):66-66.
【关键词】高中化学;基本概念;物质的量
前言:作为一名在读高中生,笔者本人在高中化学的学习中也有着一段较为苦手的经历,但在频繁请教教师、查阅资料后,笔者总结出了一套较为适合自身的高中化学解题方法,虽然这一解题方法不见得存有较高的普世性,但笔者还是希望本文内容能够为苦手于高中化学解题的高中生带来一定启发。
一、物质的量概述
对于物质的量这一高中化学的重点专题来说,其本身包含着较为繁多的知识重点,结合自身高中化学的实际学习经验,笔者将这一重点概括为物质的量及相关概念的辨析、阿伏加德罗常数、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阿伏加德罗定律、阿伏加德罗定律的有关推论、标准状况下气体密度的计算、物质的量浓度、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P于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稀释计算等内容,这些知识点在高考中都较为常见,而高中生想要取得较为优异的高考化学成绩,较好掌握上述知识就显得很有必要[1]。
对于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这一知识重点来说,高中生必须掌握这一溶液配制的具体步骤、使用仪器、重点注意事项等知识,并能够结合这些知识完成实验误差的分析。具体来说,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配制步骤一般为计算所需溶质的量、溶解或稀释、移液、洗涤、定容、摇匀、装瓶,这一系列过程需要使用托盘天平或量筒(滴定管)、烧杯、容量瓶、玻璃棒、胶头滴管、药匙等实验仪器,而为了保证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配制能够较为顺利且高质量的完成,这一实验还需要保证容量瓶瓶塞不漏水、容量瓶规格与配制溶液相同、避免溶质在容量瓶中直接溶解和稀释、移液需要在室温下进行、水定容超过刻度线后便需要重新进行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配制。结合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配制这一重点知识点的内容我们能够发现,小小的一个知识点包含的内容完全能够转变为多种问题,所以说掌握高中化学知识的基础,是解题的重要基础,这点必须引起高中生的高度重视[2]。
二、物质的量基本概念解题与突破方法
(一)基本概念解题
在上文中结合笔者论述我们能够较为全面了解物质的量所涉及的各类基础知识,而这些基础知识进行的变形、变换,就能够组成各类化学问题。在笔者的实际调查中发现,物质的量这一高中化学知识专题在高考中主要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且选择题的难度并不高,但由于物质的量所涉及的知识点过多,这就使得高中生还是很容易在这类专题的化学问题中出错,但这类问题只要高中生掌握较为扎实的相关化学基本概念就能够实现较好解决[3]。
(二)突破方法
为了较好应对物质的量相关的拔高题,高中生还需要对物质的量及相关概念的考查、以气体物质为中心的计算、与物质结构基本知识联系、与氧化还原反应知识结合、化学键数目的计算、阿伏伽德罗定律的应用等内容予以高度重视。对于以气体物质为中心的计算来说,分析物质的体积是否符合标准、考虑粒子数目是否与外界条件无关;而在阿伏伽德罗定律的应用这类问题中,相关高中生需要了解这一定律适用于所有气体与混合气体、阿伏伽德罗定律本身不能作用于非气体、以及这一定律的“三同”推“一同”,只有掌握了这些物质的量相关突破方法,才能够保证高中生能够较好完成物质的量相关问题的解答[4]。
三、相关建议
结合上文内容我们较为全面的了解了物质的量相关概念以及其在高中试卷中的具体表现,而结合上文内容与实际高中化学学习经验,笔者就能够提出针对性较高的高中化学物质的量问题解题相关建议,这一建议可以细分为学会正确理解有关的概念、熟练掌握物质的量与其他化学计量间的相互转化关系、结合解题分析掌握物质的量相关的解题规律。具体来说,在学会正确理解有关的概念这一建议中,这一建议要求相关高中生需要在物质的量相关学习中了解这一概念的适用条件,而在了解这一适用条件后,高中生就能够较为好实现对物质的量的整体认识,这样在具体的高中化学问题解答中,因概念掌握不足引发的解题问题就能够实现较好解决;而在熟练掌握物质的量与其他化学计量间的相互转化关系这一建议中,这一建议本身来源于近年来我国各地高考化学物质的量相关问题分析,而在了解了这一相互转化关系后,对这类关系进行灵活转化、举一反三,就能够较好实现化学问题的解决;而在结合解题分析掌握物质的量相关的解题规律这一建议中,这一建议本身属于一条拔高建议,这一建议希望高中生能够结合自身实际化学学习水平,有目的性、有针对性的进行化学问题的解题练习,这样高中生不仅能够较好解决自身学习中出现的不足,其本身也能够在这一解题过程中实现解题规律的总结,长此以往高中生将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方法,物质的量这一高中化学专题问题的解题自然也将实现更好的展开。
结论
本文以物质的量专题为例对高中化学基本概念解题研究及突破方法展开了详细研究,虽然介于笔者对阅历限制本文还存在着一定漏洞,但还是希望这一内容能够为我国相关高中生的化学解题带来一定启发。
参考文献:
[1]肖晓君,衷明华.高中化学基本概念解题研究及突破方法――物质的量[J].江西化工,2013,04:283-284.
[2]陈善西.浅谈初高中化学衔接[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4,12:43.
探讨。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学方法;实践能力
一、高中化学教学的现状
化学是高中生所学学科中比较重要的一门,在高考的成绩中占有很大比重。在当前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在高中化学的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化学基本知识和化学基本理论教学,平常对一些化学实验常常让学生自己根据课本内容进行想象。在这样的教学方法下,学生往往提不起对化学课堂的兴趣,学生只是一味地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对一些化学现象并不能通过实践去思考,这样的化学课堂对于部分学生来说是非常乏味的,自然课堂效率并不高。新课改后对高中化学课程的要求是:在学生原有的知识下,使学生自主发展,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个性,培养学生的高校自主学习能力。可见,以往的化学教学方法并不能满足新课改对化学课程的要求。
二、化学课程创新的教学方法
1.教师充足的准备是打造一个高效化学课堂的基础
在新课改后,化学教师应该改变以往的教学要求,熟悉新课改后化学课程的教学任务。只有弄清楚了目标,才能更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在高中学校中,有部分教师认为中学化学知识比较简单,所以在上课前并不怎么备课,这是一种非常错误的做法。学校方面应该制订一些相关的规定,使化学教师在固定的时间去集体备课,在备课中,教师可以交流各自的教学方法和经验,这样教师就可以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使自己的教学方法更科学,这样更容易完成新课改下的化学教学任务。化学教师在平常生活中,也要不断开阔自己的视野,使自己保持着一个先进的教学方法,在发展迅速的化学教学中不落伍。
2.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网络,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高中所学的化学知识是非常琐碎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网络。学生建立知识网络后,对课本内容更容易理解。例如,在《氧化还原反应》与《金属的化学性质》这两章的学习中,教师可以把这两章的内容联系起来,这样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这两章的内容,使学生对于氧化还原反应和金属的化学性质联系起来,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教师教学时不能只停留在化学课本上,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在关于氨知识的学习中,化学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在实验室中进行这一章内容的学习,通过做化学实验,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使学生对这些化学现象牢记于心,学生通过观察实验中的一些现象,对这些化学现象进行思考,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化学实验中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所以,化学教师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在实验中学习更能提高化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综上所述,为实现新课改后化学课程的教学目标,高中化学教师要在课堂前做好备课,保证自己教学方法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帮助学生建立化学知识网络,在化学实验中,促进高中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小学数学 解决问题 多样化 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6-0196-01
新课标的小学数学教学目标指出,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的时候,不仅需要让学生能够对基本的定理公式能够进行理解,还需要让学生能够将理论的数学知识应用的实践过程中,在应用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来思考问题,使得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得到提升,这样又能够反过来促进学生对课本上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但是目前在对小学数学问题进行方法多样化教学的时候,学生感觉很难,提不起来兴趣,因此就是教师单方面的传授过程,这样是不能够真正提升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的,为了改变目前小学数学多样化解题策略的困境,就需要从以下三方面来进行改进。
1 创建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参与
要是使得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多样化方法解题的过程,就需要教师对问题的提出方式来进行优化,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此,教师就需要对问题的情境来进行时设计,让学生被有趣的情境吸引过来,然后就能够沉浸在问题的思考过程中,在思考的过程中学生就能够加强知识的运用,即使学生不能够找到多样化的解题方式,但是经过学生的思考,教师在进行讲解的时候,学生也能够有针对性地来思考,再遇到类似的问题的时候,学生就能够从同样的方向来进行思考,这样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才能够真正得到提升
比如在学习“倍数”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就可以通过下面这个情景来让学生来加强对倍数的应用,“在小红手上有3本书,而小明手上有4本书,现在老师手上有20本书,老师如何来将这些书进行分配,最后使得小红手上的书是小明手上的数的两倍呢?”通过教师这样生活化的例子的引入,学生在进行思考的时候都会积极参与进来,会结合刚刚学到的知识来思考究竟需要进行如何的分配,在思考的过程中,学生之间也会进行相互的讨论,通过相互的讨论,学生的思维又会开阔起来,最后教师在总结答案的时候,学生就能够跟上教师的思维,这样学生的思维能力才真正得到了提升。
2 设置问题悬念,引导学生思考
小学生正处于好奇心的年纪,因此教师为了让学生能够参与到问题的讨论过程,就需要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设置一些有悬念的问题,从而使得学生迫不及待地想要知道答案,然后就会积极地来进行思考,在解决过程的过程中就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点的运用。教师在选择数学问题的时候,最好就是利用一些数学经典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学生在思考的时候就想要探究出答案,想要在世界命名题的解决过程中证明自己的能力。
比如,教师可以利用一些比较经典的数学题来让学生进行思考。例如注重的兔子和鸡的问题,“兔子和鸡在一起的时候,可以数到15个头和40个脚,然后问兔子和鸡到底有多少只”。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就会结合自己的自己学习一元一次的方程的知识来进行理解,而当有的学生学习了奥数的内容以后,就会利用二元一次的方式来进行问题的解决,并且能够很快得出答案。这样的过程就是教师通过悬念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的运用的。这些数学应用题能够使得学生的学习欲望很快激发出来,从而充分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最终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发散性思维都能够得到提升。
3 增强生活体验,探究问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