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沙漠旅游资源概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概况
1.1项目概况
*,是“丝绸之路”重镇,素有“四凉古都”之称,现以中国旅游标志━━铜奔马而闻名海内外。*地处河西走廊东端,东接古浪石峡,南靠祁连山麓,北抵腾格里沙漠,西临茫茫草原,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区内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60多处。目前按地理分布已形成了5条黄金旅游线。区内有以“陇右学宫之冠”之称的文庙,中国旅游标志之都铜奔马出土地雷台汉墓和雷台,著名佛教翻译家鸠摩罗什葬舌之地罗什寺,*为主的历史文物古迹旅游线路;东线有以全国第一座沙漠公园,西部最大的野生动物园,以及延寿寺、设施农业、皇台葡萄基地、高沟堡古城遗址等为主的人文景观旅游线路;南线有以正式归属祖国版图的历史见证地白塔寺,“石窟鼻祖”天梯山石窟等景点为主石窟塔寺旅游线路;西线有以*寺、药王温矿泉疗养山庄等景点为主的休闲度假旅游线路,北线有以名胜古迹松涛寺、西宁王碑、下双大庙等为主的寺观庙宇旅游线路。这里有迷人的西部戈壁田园风情,有古老的汉、明长城遗址,有古丝绸之路的驼队足迹,有长河落日的大漠风光,有高效设施农业,有万亩葡萄长廊和中国悠久的葡萄酒文化,是中外游客观光旅游、文化访古、旅游探险、休闲度假的理想去处。近年来,*人民为打好“中国旅游标志之都”这张牌,积极开发旅游资源,提高旅游服务的档次和服务质量,*旅游业已初具规模,不少旅游品牌已在全国甚至国外打开了市场。但是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区旅游景区(点)基础设施相对滞后,特别是景点厕所卫生条件极差,环境较好的旅游厕所几乎没有,部分景区(点)甚至没有厕所,给旅游者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严重的影响了旅游景区(点)在旅游者心目中的地位。为从根本解决旅游景区(点)旅游厕所的问题,为中外游客营造一种卫生、清洁的旅游环境,依据《*市旅游事业“十五”计划》、《区域分析与规划》以及区内自然条件、给排水条件、游客日流量等因素,拟对*区内各旅游景区(点)旅游厕所全部更新改造为水冲式厕所和免冲式环保厕所。
1.2项目的必要性
1.2.1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要求。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极大的拉动了西部经济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借西部大开发的东风,旅游业提出“西部大开发,旅游应先行”号召,为加快旅游业的发展,国家专门设立了旅游国债资金,投资建设西部旅游、生态旅游、扶贫旅游等重点项目,特别对西部的旅游基础配套设施和旅游厕所加大了投资力度,争取和利用好旅游国债资金对加快我区旅游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2.2旅游业发展的需要。
“九五”以来,*区旅游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建成和修复了一批在省内外甚至国内外知名的旅游景区(点),形成了行、游、住、吃、购、娱一条龙旅游服务体系。尽快新建旅游景区(点)的高档次旅游厕所迫在眉睫。
1.2.3旅游厕所是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必要条件之一。
旅游资源的开发建设,首先要加强旅游基础配套设施的建设,而建设高标准的旅游厕所是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旅游景区(点)服务档次,美化景区环境具有重要作用。
1.2.4环境保护的需要。
旅游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的,环境保护是发展旅游的前提和保证,发展旅游是环境保护的基础和条件。旅游厕所的修建,既可以促进旅游资源开发建设与环境保护的有机结合,又可提高旅游景区(点)的整体形象,实现生态和环境保护的协调统一。
1.2.5旅游者消费需求发展需要。
当前旅游者的消费需求已经发生了质的转变,旅游不仅要求愉悦、放松,还要求舒适、卫生。高标准的旅游厕所不仅能丰富景区(点)的内涵,而且还能满足旅游者的各项需求,在某种程度上还代表着城市和景区(点)的品味与形象。
1.3项目的可行性
1.3.1现有旅游基础设施已基本完善,修建高标准的旅游厕所可以借助现有基础设施如给、排水、电力设施,修建成本相对较低。
1.3.2以“铜奔马”为标志的旅游产业正在*区如火如荼地兴起。
乘着西部开发的东风,雷台公园的扩建工程、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白塔寺、天梯山石窟修复工程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特色旅游形成专线,观光农业形成规模,交通通讯不断完善,民俗风情丰厚浓郁,各种景点争奇斗艳,为*旅游业的发展推波助浪。
1.3.3各种装饰优美的造型厕所也是景区一道亮丽的风景,既为游客提供了方便,又点缀了景区景点。
第二章
建设内容及规模
2.1各景区(点)的厕所现状。
*市*区现有160多个景区(点),除文庙、雷台公园各有一个普通的水冲厕所外、其余景区(点)基本为一些结合本地条件而建的旱厕、土厕,既不卫生又不美观,无法为游客提供满意的服务。区内尚无符合景区标准旅游厕所。
2.2日客流量分析
根据旅游景区(点)最大日客流量和厕所使用情况,按照《旅游景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标准》,旅游景区(点)厕所厕位按最大日客流量的5‰估算,全区共需要设置厕所52个,厕位3*个。具体估算表见表(一)。
2.3建设内容及规模
2.3.1新建水冲式旅游厕所21间,其中:2厕间5厕位13间,2厕间8厕位2间,2厕间10厕位4间,2厕间12厕位2间。
2.3.2新建免冲式旅游厕所10间,其中:4厕间5厕位8间,8厕间10厕位2间。
2.3.3新建太阳能免冲式厕所18间,其中:4厕间5厕位9间,3厕间3厕位6间,2厕间4厕位3间。
2.3.4购置移动型4厕间5厕位免冲厕所3辆。
2.3.5改造现有给、排水设施。
第三章
投资估算和资金来源
3.1投资估算
该项目预计总投资1*0万元,详细预算见表(二)。
3.2资金来源
申请国债资金500万元,银行贷款100万元,地方配套430万元。
第四章
项目实施步骤
4.1建设期及步骤
该项目建设期为二年,即20*年6月至20*年12月,分期分批建设。
第一期:20*年6月至20*年10月。完成*市*区各景区(点)高标准厕所规划设计方案并立项,完成文庙、雷台、西郊公园、海藏寺院、海藏公园、东关花园、南城门楼、大云寺、白塔寺、天梯山石窟旅游厕所的建设。
第二期:20*年10月至20*年12月。完成沙漠公园、濒危野生动物园、莫高旅游度假村、邓马营湖、*风景区、清水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园区、高坝智能农业示范区、沙产业室、沙生可食用动植物生态园、皇台葡萄基地、二坝高效节水农业示范区旅游厕所建设工作,沙漠探险区购置3辆可移动免冲厕所。
第五章
项目效益评估
5.1社会效益
5.1.1项目建成后,各种造型优美的厕所成为景区一道亮丽的风景,既能方便游客,又能吸引众多游客到*观光旅游;
项 目 名 称:清源高新科技园“农家乐”旅游项目
项 目 单 位:凉州区旅游局
项目建设单位:凉州区清源镇人民政府
一、旅游概况
凉州区地处河西走廊东端,地域辽阔,地形复杂,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素有“四凉古都”之称,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现以中国旅游标志──铜奔马而闻名于海内外。全区地势西南高,东北低,有“金盆养鱼”之称。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区旅游业以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战略机遇,始终围绕建设旅游大区这一总体目标,坚持走先导性产业──主导性产业──支柱性产业的发展路子,大力开发旅游资源,着力打造“中国旅游标志之都”、“中国葡萄酒的故乡”、“西藏归属祖国见证地”等旅游品牌,初步形成了适应不同层次旅游消费者需求的行、游、住、食、购、娱相配套的一条龙服务体系,旅游业已成为全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和对外开放的窗口性行业。
区内旅游资源丰富,有奇异壮美的自然风光,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丰富多彩的文物古迹。由于地域辽阔,地形多样,气候特殊,形成了沙漠、绿洲、浅山、高峰四大自然景观区,为发展沙漠探险、滑翔、休闲、高山攀援、雪峰寻奇,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由于其独特的干旱气候,保存了丰富的历史文物资源,有可供游览观光和研究的古建筑群、古遗址等文物景点160多处,馆藏文物4万件,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9处,汉简、汉代木雕、铜奔马、西夏碑、西夏文书是全国首屈一指的稀世珍宝,百塔寺、天梯山、文庙、雷台、海藏寺、古钟楼等名胜已成为丝绸之路旅游线上重要的景点。近年来,以感受大漠风光、戈壁绿洲为主的沙漠特色旅游已成为新的旅游热点,渠路林田、大棚种植、特色养殖等相配套的观光农业发展迅速,“农家乐”旅游休闲方式已逐步替代城镇居民传统的思想观念,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初具规模,现已形成以体验农家生活,观赏田园风光为特色的新的旅游景观。
民俗风情浓郁,文化生活丰富。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区旅游产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仅2003年上半年投资5535.25万元,开发建设了众多的旅游景点,使我区旅游基础设施大大改善,现已开放南城门楼、文庙、百塔寺、天梯山石窟、沙漠公园等旅游景点16处。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旅游接待能力增强,全区现有三星级旅游涉外宾馆3家,定点饭店30多家,国际旅行社1家,国内旅行社6家,旅游定点商店4家,医院7家,风味小吃市场4个,从业人员3000多人。
二、项目概况
凉州是一个农业大区,自古就是水草丰美、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的富庶之地,人文历史积淀深厚,围绕农业生产发展旅游业得天独厚。
《河西志》中曾有“凉州畜牧甲天下”的记载。汉代开辟河西四郡后,推行了“徙民实边”和屯田制,农业生产进一步发展,大片草原牧场变成了肥沃良田,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一度出现了“嘉苗布原野,百卉敷时荣”的繁荣景象。魏晋时期,凉州出产的葡萄、皇献梨已成为贡品。隋唐时期,由于开通了西域商道,中外商旅往返跋涉于沟通中西亚直达欧洲的丝绸之路上,商业的发达、需求的增长,刺激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史书记载“唐之盛时,河西、陇右三十三州,凉州最大,土沃物繁,而人富其地”。明清时期,由于采取了移民屯田,兴修水利,开垦荒地等措施,使农业经济重新起步,为今后凉州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凉州区清源镇位于城东13公里,南临东河乡、武南镇,西接清水乡,北部毗邻双树乡,东与长城乡接壤。地势南高北低,由西南向东北倾斜,凉古公路横贯全境。水、电、热资源丰富,为发展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其中王庄村已定为全区生态文明小康示范村,并列为城东生态农业旅游观光区的景点之一。清源镇占地面积168.8平方公里,其中农业生态示范园区1.5万亩,荒滩地2400亩。辖区内有5个行政村,114个村民小组,4765户,2.38万人,人均收入2775元。2003年,园区内共修建高效节能日光温室12座,玉米制种6000亩,占园区总面积的40%,建立无公害辣椒地膜高垄栽培示范面积50亩,小麦新品种展示面积25亩,观赏加工型金盏花面积100亩,黑小麦面积1亩。建成高标准小康住宅140户,暖棚养殖圈舍80个,牛存栏2700头,羊存栏1.2万只。有沙枣、梭梭、花棒、柠条、红柳、国槐、新疆杨、芍药、丁香等40多种沙生苗木、风景树种和10多种花卉品种。支柱产业以制种、苗木、日光温棚、规模养殖为主,逐步建成了高科技生态农业、酿酒葡萄种植、林木育苗、肉类蔬菜供应、休闲、娱乐、餐饮、旅游为一体的小城镇。镇内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狼墩滩汉墓群,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延寿寺,旅游景点2处——濒危野生动物研究中心、沙漠公园,为发展“农家乐”旅游项目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前景。经过慎密的调研和细致的分析,拟选址在清源镇东侧王庄、蔡寨、发展、清泉、新地等村开发“农家乐”旅游项目。
三、项目的必要性
1、旅游业发展的需要。
当前,回归自然,走近农家生活已成为现代旅游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借助现有的日光温室等农业设施开发“农家乐”旅游项目,既可充分挖掘潜在的旅游资源,为旅游者提供一处体验农家生活、返朴归真的旅游场所,还能更好地展示凉州农业、农村建设中取得的先进成果,符合旅游业发展的需要。
2、清源镇“农家乐”旅游项目的开发建设是当地经济快速发展的必然趋势。
清源镇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指引下,全乡各项事业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2003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775元。近年来,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全乡特色优势产业得到长足发展。随着旅游业的兴起,旅游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已经受到乡党委、镇政府高度重视。利用现有的农业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已成为清源镇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3、是清源镇农民快速致富奔小康的需要。
清源镇作为全区的日光温室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和城东生态农业旅游观光区的旅游资源之一,目前,农业生产已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农民的积极性很高,如果再利用现有设施农业开发“农家乐”旅游项目,发展旅游业,既能够解决一部分农业剩余劳动力,还能增加农民经济收入,是一个一举两得的项目。
四、项目的可行性
1、清源镇“农家乐”旅游项目地理位置优越。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人们的旅游需求变的越来越具有个性化,对旅游的认识也从赏玩名山大川、文物古迹转向绿色消费、健康旅游,并逐步趋向于频繁,特别是城市近郊范围,已成为城镇居民首选的旅游地。在农村做一天农民,忙农活、吃农饭、习农事,已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方式之一,利用当地优越的地理位置开发“农家乐”旅游项目,势必会吸引大量的城市居民前来,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2、当地资源优势明显,开发条件基本具备。
清源镇旅游资源丰富,并且已具备了一定的知名度,“农家乐”旅游项目的兴起,正是当地旅游业发展的必然产物。况且当地居民已充分认识到旅游业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开发旅游产业积极性很高,农家乐旅游项目开发切合当地实际,具有投资少、见效快的特点,项目开发完全可行。
3、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凉古公路旅游线趋于成熟,旅游客源较为丰富。
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内有旅游景区(点)35处,其中凉古公路旅游线上如沙漠公园、神州野生动物园、延寿寺、张清古槐等旅游景区(点)已成为凉州旅游中较为成熟的旅游景区(点),每年都有大量旅游者慕名而来,具有一定旅游客源市场。该项目开发建设后,必然会充实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旅游功能,延长旅游者的停留时间,以互补形式成为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不可缺少的一处重要的旅游景点。
第三章 清源镇“农家乐”旅游景区规划
一、景区划分原则
1)根据景区资源特色及功能要求划分。
2)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充分发挥资源潜力。
3)集中开发建设,统一管理,充分抓住经济效益。
二、景区规划
清源镇“农家乐”旅游景区规划总面积约168.8平方公里,根据地理特点及功能作用,划分为八个功能区。即:中心服务区、花卉苗木观赏区、旅游购物区、时令蔬菜种植区、畜牧养殖区、葡萄种植区、治沙成果展示区、民俗饮食区。
(一)中心服务区
中心服务区以王庄村小康住宅为主,它应具备优美的环境,较完善的基础建设和旅游服务接待能力,地形平坦,易于建设等特点。
近期主要工作:
(1)将王庄村新建的小康住宅挑选30套改造建设为“农家乐”住宿餐饮娱乐设施,其中按比例设有旅馆、商店、餐厅、舞厅等。
(2)王庄村西北角新建一个占地1000平方米的停车场。
(3)建立游客中心1所,占地面积200平方米。
(二)花卉苗木观赏区
花卉苗木观赏区以王庄村西北角区林业种苗基地为主,面积
平方公里,是本旅游区的主体景区,可以现有沙生苗木、风景树种和花卉品种为主,发挥制种育苗方面的优势,既可以增加农业收入,还可以供游人观赏、采摘,献给游人一份劳动的喜悦。
(三)、旅游购物区
旅游购物区以蔡寨村为主,规划建设为销售当地民间手工艺品、土特农副产品的旅游购物场所。
(四)、时令蔬菜种植区
时令蔬菜种植区以发展村大棚种植为主,突出蔬菜种植的反季节性,为旅游者提供一个可观赏、采摘、习农的农家乐旅游地。
(五)、畜牧养殖区
畜牧养殖区以清泉村为主,突出规模养牛、规模养羊、规模养猪及特种动物的规模化养殖。
(1)建立游客中心1所,占地面积200平方米。
(2)新建一个占地1000平方米的停车场。
关键词:丝绸之路;文化遗存;开发保护
中图分类号:G122;K8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05-0154-01
一、概况
中国境内保存的丝路遗存,主要有以下几大类别:新石器时代文化古遗物;古城遗址;古墓葬;石窟艺术;塔碑楼阁;寺庙建筑;长城关隘;民族与民俗文化。由于近年来一些不合理的经济开发、自然因素等原因,导致丝路沿线许多历史文化资源濒临消失的危险,悠久的西域文化也将失去精神依托和物质载体。
二、存在的问题与研究分析
古遗址的保存现状令人堪忧,除了一些级别较高的文化遗存保存相对完好外,很多地区的历史文化遗存都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主要原因有。
1.自然因素:(1)地震。丝路沿线多处处于地震带,地质构造复杂,地壳活动激烈,使得地震活动强度大、频度高,沿途的古城建筑多为夯土或土坯结构,极容易造成很大的破坏。(2)风蚀。丝路沿线经过塔克拉玛沙漠,沙漠气候干燥少雨,大风扬沙是沙漠气候的常态。而这些地区的古城址、烽燧遗址等历史文化遗存,大都为砂石、生土结构,强劲的风力很容易对古遗址造成巨大的破坏。(3)洪水的冲切与浸蚀。丝路沿线洪水泛滥,从而对古遗址造成严重的破坏。暴雨所致的洪水造成古建筑的多处塌方、毁损。对古遗址造成严重的冲切破坏。
2.人为因素:(1)自然资源开采的破坏。丝路沿线有油气矿藏资源大省(如新疆),是国家能源的重要储备区和供给地。但许多油气田的工程建设,是在古遗址之上,从而对古遗址造成了整体性的破坏。(2)农业开发的破坏。自汉代以来,丝绸之路中道就是绿洲农业的重要地区。由于绿洲耕地资源相对有限,在历史时期使得其中许多历史文化遗迹常常被平作耕地或被取土肥地,造成了许多历史遗迹的破坏。(3)开发旅游资源对文物保护的影响。旅游资源开发,对文物保护具有两面性。一方面,为了具有保护修缮的目的,另一方面也对历史文化资源具有一定的破坏性。一些落后发展模式很可能会将许多价值很高的历史文化资源开发为旅游景区,从而使历史文化古迹失去了原来相对封闭性保护的环境,从而对许多历史文物造成不可逆性的破坏。(4)工业污染的破坏。随着工业化的发展,企业“三废”的排放对历史古迹破坏作用十分严重。如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对古城墙、石窟寺、壁画等产生严重的侵蚀。(5)城镇化的破坏。城镇化是现代化发展的必由之路,但是在城镇化过程中经常出现大规模的建设,城市内许多历史文化遗迹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和破坏。
三、保护历史文化遗存的对策建议
1.审慎处理资源开发和文物古迹保护之间的关系。处理资源开发和文物古迹保护二者之间的关系,涉及到城市经济发展和中华文化传承的重大问题。虽然矿产油气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都是不可再生资源,但矿产资源具有可替代性,而历史文化资源是唯一的,一旦破坏,就无可替代。
2.农业开发中首要注意文物保护。绿洲农业开发中,民众的历史文化保护意识非常重要,所以提高其文物保护意识是重中之重,防止出现为了增加绿洲用地而将文化遗存破坏甚至全部移除的情况。
3.从制度上规范文物、旅游部门的行政职能。文物部门大都是和旅游部门联署办公,甚至许多历史遗存由旅游局管理,这从根本上不利于文物保护。因此,要重点突出文物部门保护文物古迹的专业职能,实行旅游开发与文物保护部门的职能的严格界定。
4.走新型工业化之路,避免工业污染对文物的破坏。工业污染对文物的破坏极为严重。减少工业“三废”对文物古迹的破坏,要从源头上禁止发展“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这就需要决策部门和地方政府理性衡量短期效益和长远利益这笔账。
5.城镇化进程中保存历史文化遗存,留住城市底蕴。在大规模的城镇化和城市扩建中,保存古城墙、古民居能保留城市的悠久历史和厚重感。这就需要在城市建设规划中,提高认识,做好规划,才能做好古城与新城的和谐统一,历史遗存与现代化建设的并行不悖。
四、保护历史文化资源的重大意义
“丝绸之路”上的文化遗存作为中国西域文化重要的依托和民族精神的物质载体,对于提升我国文化的软实力与增强民族凝聚力具有不可估量的现实价值。“丝绸之路”上的文化遗存是我国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保护对象。要把历史文化遗存的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切实做好对“丝绸之路”上的文化遗存开发保护工作。
五、丝绸之路的旅游前景与优势分析
“丝绸之路”上的旅游资源独具神秘性、文化性、经济性、多样性、民族性等特色的特征,正是“丝绸之路”旅游开发的资本和依据。从“丝绸之路”丰富的文化遗存与旅游胜迹及它所具备的鲜明特点等方面得出“丝绸之路”是当今亟待开发的旅游资源,使我们更加明确了把“丝绸之路”建成21世纪黄金旅游线的重要意义,使它成为振兴城市经济的金钥匙。
摘 要:澳大利亚是世界上著名的农牧生态旅游国家,通过对澳大利亚农牧生态旅游资源评价,分析其葡萄酒旅游、牧场庄园旅游等主要农业生态旅游产品,得出澳大利亚在政府职能、农业科技研发推广、资源保护等方面发展农业生态旅游经验,为我国农业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澳大利亚;农业生态旅游;葡萄酒旅游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4.06.007
农业旅游的概念最早来源于欧洲,是现代农业与现代旅游产业相融合的新业态旅游形式,其发展动力源于农村的生产力和生产技术的发展,经历了萌芽期、发展期、成熟期三个发展阶段,目前农业旅游已具相当规模[1]。农业旅游是利用农业景观和农村空间吸引游客前来游览农业景观、休闲娱乐、体验乡村生活、品尝农业产品以及购买农业产品的一种新型农业经营形态,是现代农业与旅游业相融合的产物,也称观光农业、农业旅游、乡村旅游等[2]。
1 澳大利亚农业生态旅游资源类型
澳大利亚位于南半球,国土面积769万 km2,人口稀少,除沿海一些人口集中的大城市外,广袤的内地基本都是小城镇和乡村。农业人口约90万,占总人口的4.5%,农牧业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的新南威尔土、维多利亚、南澳、昆士兰及西澳。全国牧地面积为43 860万hm2,林地约10 600万hm2,可耕地4 800万hm2,灌溉地162万hm2。
1.1 独特的动植物旅游资源
澳大利亚拥有超过378 种哺乳类动物、828种鸟类、4 000 种鱼类、300种蜥蜴、140种蛇类、2种鳄鱼以及约50种海洋哺乳动物。其中超过80%的哺乳动物、爬行动物和蛙类为澳大利亚所独有,尤其是袋类异兽类,如袋熊,袋鼠等为世界独一无二,只吃桉树树叶的树袋熊,卵生的哺乳动物鸭嘴兽,酷似鸵鸟的食火鸡,此外,黑天鹅、塘鹅、鹦鹉、鹦哥等鸟类种类繁多。同时,澳大利亚还是植物的王国,植物有12 000种以上。丰富独特的动植物资源为发展生态旅游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2 发达的畜牧业旅游资源
澳大利亚是世界上畜牧业最发达的国家,拥有全球为数不多的优质牧场,羊毛出口占世界贸易量的63.6%。以畜产品为主的农产品出口量占全国出口总额的43%,是一个典型的“草地畜牧业王国”。该国的版图很像一只大绵羊,故被称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为减少人为因素对于环境的扰动,牧场管理和生产完全实现机械化,例如在悉尼大学附属农场,只需2名工作人员利用现代设备可以为300头奶牛挤奶。所以,高度发达的畜牧业加上天然的田园风光使农业生态旅游得天独厚。澳大利亚著名天堂农庄便是典型代表。据澳大利亚旅游局统计,牧场旅游在所有的旅游收入中大约占35%。
1.3 较高知名度的葡萄酒旅游资源
1788年,澳大利亚开始种植葡萄,到1810年开始进行萄酒酿造和销售。2008年,澳大利亚成为世界第六大葡萄酒生产国和第四大葡萄酒出口国,葡萄酒产量达125 714百万L,出口量为71 417百万L[3]。世界一流的葡萄酒产区巴罗莎谷位于南澳大利亚,共有40个葡萄种植园,欧洲移民于1842年开始在此定居,所以充满魅力的旧世界风情在这里依然保留着;巴罗莎谷拥有150处葡萄园和超过70个酒窖;亚拉河谷有40家葡萄酒庄;猎人谷是澳大利亚最古老的葡萄酒酿制区,以出产赛来雄和设拉子而享誉天下;天鹅谷位于宁静的天鹅河畔,柏斯的北面,是西澳州最古老的葡萄酒产区。2009年,有66万国际游客到澳大利亚参加葡萄酒旅游,有410万国内萄酒旅游游客,创汇达48.9亿澳元。
2 澳大利亚主要农业生态旅游产品
2.1 葡萄酒旅游
澳大利亚大部分葡萄酒庄园将葡萄资源优势与旅游活动有机结合,通过对葡萄酒厂及葡萄酒产地的游览、参观以及访问,以体验其独特的葡萄酒相关的生活方式,包括饮食、景观及文化活动[4]。2004年澳大利亚共有1 798 家酿酒厂,其中78%涉及旅游业务,每年有数百万游客到澳大利亚远离城市的偏远酒庄,欣赏美丽幽静田园风光;参观各种葡萄酒生产工艺流程;参与各种葡萄酒活动,例如自己采摘葡萄,并在葡萄酒专家的指导下亲自酿造葡萄酒;学习葡萄酒及品酒知识等各种富有体验、休闲、科技、文化内涵的葡萄酒旅游。
2.2 农场、庄园休闲旅游
澳大利亚有风格不同、大小不等,既具有欧洲大陆的古老传统,又有鲜明特色的现代农场。在农场内有羊和牛、马、鸸鹋和花卉、苗圃等各种动植物资源。游客在农场里进行各种体验活动,如:采摘水果蔬菜、喂养动物、剪羊毛,学着挤牛奶、制作果酱、甩羊鞭,用农场的牛肉吃烧烤等。通过一系列参与性强的活动,游客可以亲身感受到澳洲农庄的独特之处。游客还可以在大的农场里乘坐经改装过的拖拉机或干草车去牧场的田野中旅行,欣赏绿色的草原、湖面、辽阔的田野,呼吸新鲜的空气,令人心旷神怡。
2.3 特色主题旅游:“内陆赶牛大行动”
游客戴上牛仔帽,穿好靴子,可以一连5 d像真正的牛仔那样生活在人烟稀少的内陆地区。沿着200多年前拓荒者前行的沙漠古道,从南澳州的乌德纳达塔到马里400 km的路途,将经过布满碎石的平原、隆起的沙丘、古老的丘陵、冒泡的泉水、神秘的咸水湖、干枯的河床和历史遗迹,帮助驱赶几百头牲畜,夜宿帐篷,体验那个时代的英雄主义情怀和剽悍粗犷的生活方式。澳大利亚人崇尚自然,他们认为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离不开自然,应该和自然和谐共处。澳大利亚人非常重视对子女在这方面的教育。人们参加“赶牛大行动”这样的农业旅游,也是试图做到“不忘本”。
2.4 专项的旅游活动
澳大利亚皇家农展会是澳大利亚的一项独特且传统的大型国家级农业展览会,将特产、游乐、特技、娱乐、传统结合在一起。时间为每年四月上旬开始,为期2周。目前,澳大利亚农展会每年都在奥林匹克公园内进行,整个展会包括传统娱乐项目、购物项目以及现代娱乐表演等。传统娱乐项目主要结合澳大利亚的农牧技术进行表演,比较有特色的有剪羊毛竞赛、挤牛奶、各种动物比赛等;传统展览销售主要以澳大利亚特色农作物为主,既有土特产还有土著艺术展;除传统的一些项目外,现在展览还有各种大型的游乐设备进行各种娱乐活动,让活动更加富有内涵。
3 澳大利亚农业生态旅游发展经验及启示
3.1 充分发挥农业与旅游业的产业融合效应
农业旅游发展不是简单的农业开发加旅游开发,农业旅游的很多项目都涉及创意农业的范畴,其在普通的农业生产之中体现了旅游的特性,其在传统的农业开发和旅游开发之上又加入了其独特的创新性,澳大利亚的葡萄旅游就是加入了葡萄农业的创意[5]。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业生态旅游开发必须以产业融合理论为指导,注重农业与旅游的产业融合效应,从而提升我国农业旅游的市场竞争力,充分发挥农业、旅游的双重效益。
3.2 政府主导,科学规划,整体开发
澳大利亚各级政府都非常注重对农业旅游的投入发展,重视葡萄酒旅游科学规划、进行整体开发。早在1997年,联邦政府国家旅游办公室就对澳大利亚葡萄酒酿造商联合会(WFA)提供了7万澳元的专项资助,制定并实施“澳大利亚葡萄酒旅游业发展战略(NWTS)”[6]。我国政府要在农业生态旅游发展中处于主导地位,科学规划农业生态旅游发展战略,明确开发重点以及空间布局,建立相关法律,出台优惠政策,提供资金支持、完善交通、现代信息技术等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水平。促进乡村旅游业的功能体系的优化,提升产业整体价值水平[7]。
3.3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综合作用
在澳大利亚,各种农业协会十分普及,既有按行业组建的,也有按地域组建的,并且农业协会与其他行业协会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交叉,最终形成了多行业纵横交错的网络式的协会体系。长期以来,我国农业发展只是依靠农民自身单打独斗,在市场经济中处于非常弱势的地位。发展农业生态旅游,我国必须要组建相应的农业旅游行业协会,为农业生态旅游组织提供相关技术推广、共享信息、教育培训等服务支撑,并且加强了农业旅游主管部门与经营者之间的交流合作。
3.4 加大对农业科研投入与经营者的培训
澳大利亚农牧业之所以发达,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非常重视农业的科研投入以及科技推广。每个州和大学都建设有关农业方面的科研机构以及推广示范中心,其中50%的经费主要由州政府承担,26%的经费来自联邦政府,高等院校自身投入14%经费,还有部分来自商业企业投入;澳大利亚的农业教育十分普及,针对不同的对象分为高等农业教育、中等农业教育以及农业职业培训三大类,除此之外,政府还通过市场机制,根据农业发展的特定需要,对农民开展多种形式和内容的专题培训。
3.5 注重生态多样性的保护与开发,坚持实现可持续发展
澳大利亚农业旅游业的发展虽然十分迅速,但是对农业和旅游资源的保护却丝毫没有懈怠,在各方面都没有因为要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就肆意地破坏农业环境和旅游资源。发展现代农业旅游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和破坏文化遗产为条件,必须注重以生态多样性保护为目的,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一方面,对于旅游资源要进行科学的开发,充分利用农业资源的独特属性,用以吸引越来越多的旅游者;另一方面,开发旅游资源的时候对农业资源要进行良好的保护,对生态环境和农业资源要进行有意识、有计划的保护,更为重要的是在进行农业旅游的时候对自然环境一定要有特殊的保护,将农业旅游对当地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使得生态环境与旅游环境达到一定的协调[8]。其次,要注重生态旅游的文化和教育的研究和传播[9],同时加强村风民风改造,引导和教育村民发扬热情、淳朴、好客的传统美德[10]。休闲农业要可持续发展,除了坚持走生态路线外,还要多从他人经验中汲取精华,多创造条件,学习先进经验和理念,不断提升经营管理水平[11]。
参考文献:
[1] 林源源.国外农业旅游的运行经验及启示[J].农业经济问题,2009(12):101-103.
[2] 瞿兆赛,曹林奎.世界旅游农业发展概况及其对中国的借鉴作用[J].中国农学通报,2006 (5):468-472.
[3] 李甲贵,贾金荣.澳大利亚葡萄酒产业发展政策与启示[J].农业经济问题, 2010(6): 106-109.
[4] Winemakers' Federation of Australia.Australian wine industry fact sheet: Wine industry at a glace―1998[M].Adelaide: Winemaker' Federation of Australia, 1998.
[5] 车晓军,张胜男,张迈.葡萄酒创意体验研究[J].旅游论坛,2013(1):81-86.
[6] 翟雨芹.国外工业旅游规划研究――以澳大利亚葡萄酒旅游规划为例[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3(8):66-67.
[7] 单福彬.廊坊市乡村旅游业品牌体系建设的路径与模式[J].天津农业科学, 2012,18(4):62-64.
[8] 王洁佳,陈巍.国外农业旅游及发展实例分析[J].世界农业,2001(5):99-101.
[9] 张曼玉,梁峙,窦杰,等.生态旅游发展进程分析及展望[J].天津农业科学,2014,20(1):61-63.
关键词:青海湖 景区开发 思路
一、青海湖景区的基本概况
青海湖景区地跨青海省海北、海南两州,湖区和辐射面积达上万平方公里。景区以高原湖泊风光、绮丽的草原、雪山、沙漠景物和浓郁的藏族风俗风情为景观特色,是一个面积大、类型全、组合好、品味高、海拔高、景色奇、文化古和极富科学内涵的旅游区。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特别是青藏铁路的通车、环湖赛的举办及青海湖周边景区的开发,吸引了大批中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作为青海省目前最大的旅游景区和王牌景区,2009年青海湖景区共接待游客近57万人次,创历年来游客接待数量新高。景区作为青海旅游构建“一圈三线”旅游发展格局中的重要轴心和支撑,对辐射带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引领高原旅游名省建设进步具有双重影响力。
二、青海湖旅游景区的优势
(一)资源优势
青海湖作为全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地处号称“世界屋脊”和地球“第三极”的青藏高原之上。2005年,青海湖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评为“中国最美五大湖”之首,2007年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2008年被评为“国家旅游名片”和“2008年度最受关注旅游目的地”,先后获得了“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国科学院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联合科研基地”等诸多殊荣。青海湖中的海心山和鸟岛都是游览胜地。海心山又称龙驹岛,面积约1平方公里,岛上岩石嶙峋,景色旖旎,自古以产龙驹而闻名。位于青海湖西北角、布哈河入湖处的鸟岛,作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是我国最佳的观鸟基地之一。
景区生活着汉、藏、回、蒙古等众多民族,是多民族文化交相辉映的地方。这里有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西海郡城(丝绸之路中道南线重镇),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伏埃城、尕海古城等遗址。这里是丝绸之路、唐蕃古道途经之路,青海农牧区分界岭日月山相传为文成公主进藏时遗弃的日月宝镜而化,这些文化对游人充满了神秘色彩,也为今天人们进行古文化研究和古文化旅游提供了基础。卡约文化、诺木洪文化是华夏文化的重要支脉、古丝绸之路、唐蕃古道等丰富的文物古迹均是重要的旅游资源。
这里还有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原子城、黄河上游第一座大型水电站龙羊峡水电站等。此外,从2002年举办至今的环湖赛已成为亚洲级别最高、规模最大的国际公路自行车赛之一,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国际性公路自行车赛。
(二)区位优势
青海湖景区虽然地处高原腹地,远离东部,但区位优势依然比较明显。景区邻近西宁,位于青藏线上,既可纳入环西宁旅游圈中,又可融入青藏旅游线路,拥有其他景区所不具备的良好区位条件。景区以其巨大的空间尺度和游客容量,具有目的地型旅游区的资源环境条件,旅游开发产生的经济辐射作用和对整个青海省旅游产业的影响力远远大于其它景区。以青海湖为中心,西可辐射和带动玉树、果洛藏族风情游览区、东与西宁、海东景区联为一体,沿环湖公路可达海北鸟岛、原子城、金银滩、沙岛旅游区,向西经过昆仑文化游览区、祁连山旅游区直达敦煌。
在西部地区的大旅游网络中,青藏铁路顶级旅游带已成为一个新兴的旅游热点,青海湖正好处于青海、两个热区的交汇点上,恰恰可以依托青藏铁路这条西部旅游发展的重要轴线,发挥进藏中转站和过渡区的作用;同时,它又是滇―青(云南――青海),陕―青(西安―兰州―青海)和川―青(成都―九寨沟―青海)等跨省旅游枢纽干线上的重要景区。
(三)后发优势
青海湖景区的旅游业起步较晚,旅游资源的开发程度较低,这意味着旅游资源的人为破坏相对较少,并有利于借鉴其它地区旅游资源开发的先进经验和技术,从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来规划未来的旅游业,避免旅游基础设施的重复建设,少走弯路,力求用最少的投入取得最大的效益,实现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
三、合理开发青海湖旅游景区的思路
(一)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与协调作用
青海湖景区的旅游资源开发不仅仅是单个旅游景区开发的问题,而是关系到青海省一个大范围生态区域开发的问题。因此,对青海湖景区的开发,要从青海湖的自然生态系统、人文生态系统的整体性,从区域发展的协调性角度统筹考虑。要实现青海湖景区旅游业的发展,就必须贯彻政府主导型战略和资源共享、市场共享、优势互补的旅游开发原则,以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结合的旅游业发展为根本目标,以保护自然景观与地域文化为前提,不断提升青海湖作为国际重要湿地的知名度,将景区努力打造成为全国乃至世界著名的高原特色生态旅游、民族文化体育旅游目的地。
(二)整体全面促销,突出区域整体形象
旅游特色形象是一个旅游地脱颖而出,拥有竞争优势的重要条件。从旅游业注意力经济的角度考虑,旅游者的注意力是一种稀缺资源,他们对旅游目的地的选择越来越趋向于区域的整体形象而非单一的产品信息(崔凤军,2002)。青海湖景区整体旅游形象,就是要从大旅游、大市场的范围着眼,采取联合促销、兵团作战,全面推广青海湖旅游区整体形象。可以借鉴云南省宣传旅游整体形象的经验,由政府、企业、各级主管部门以及外事、外宣、招商、宗教、媒体等部门从不同层面进行联合促销,多种形式并举,手段与方法不断创新。有针对性的参加国外、国内的旅游展销会、博览会、整体展示景区整体形象;寻找有影响的媒体用广告方式进行广泛宣传;制作多品种、多语种的旅游音像制品,以不同媒介传递各种信息;完善区域旅游网站,积极利用国家旅游局官方网、青海旅游网等,开展网上促销活动,不断更新、充实,扩大覆盖面,打造区域旅游形象。
(三)实行多种优惠政策,打破资金短缺限制
可尝试争取国家给与景区某种形式的特殊开发区待遇,比照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科技示范区、生态建设保护区等所给与的优惠条件,实行向旅游倾斜的产业扶持政策,明确将旅游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来培育和发展,加大政府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制定税收优惠政策,充分发挥财税政策扶持效应。通过政府预算,加大对治理和改善青海湖生态环境的专项资助。同时积极探索旅游投、融资的有效方式,调动各类投资主体的积极性,不断拓宽投、融资渠道,构建多元投资机制,实现资本与资源的最佳结合,形成依靠社会、依托市场、多元化、多形式的环湖旅游产业发展新格局。
(四)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突破交通瓶颈制约
青海湖景区旅游发展过程中,各级市(县)、镇是旅游发展的重点,它们综合实力的差异及由此而形成的等级层次为景区旅游发展的空间组织提供了一个基本轮廓。青海湖景区开发的关键就是要依托城镇重点开发、逐渐推进,整体提高,以增强这些市(县)、镇的辐射力、吸引力和服务功能,使之成为景区旅游开发的主要增长点。西海镇作为环青海湖旅游的重要游客集散服务中心,应重点规划,在建设上给予重点支持。要以服务青海湖旅游为主线,打造“原子城―金银滩”观光休闲基地的西海镇――三角城镇,“151”文化体验与运动休闲基地、“鸟岛”生态观光基地、“刚察”生态休闲基地。同时,在保护好自然景观的前提下,加大城镇基础设施投入,不断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提升景区景点服务水平。
青海湖景区相对青海其他地区而言交通条件相对较好,但对其高品位的开发中交通服务的瓶颈问题仍然十分突出。景区景点间路线较长,路况较差,因此必须加快公路主干线与景区的连接道路和景区游览道路的建设,以缩短旅游者的旅途时间,减少疲劳度。同时大力发展包括公路、铁路、航空、水上全方位的综合运输网。提升青海湖与周边小城镇之间的交通连接,有效实现青海湖与周边日月山、倒淌河等景区的互动,提升青海湖景区整体旅游质量。
参考文献:
①郭来喜主编. 青海省旅游业发展与布局总体规划(2001―2020).青海人民出版社.
②JICA. 中华人民共和国青海省环西宁圈综合旅游开发规划调查.2006(5)
③杨前进. 青海湖旅游资源开发模式研究[J].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07(1)83-87.
④冯维波等. 环西宁地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3(8)
⑤冯之浚等.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173-216.
⑥沈传立等. 提升青海旅游形象,加快青海旅游业发展[J].青海经济研究,2003(2):13-15
⑦王顺道,张朝阳. 发展环青海湖旅游圈的思考[J]. 青海金融,2008(12)24-28
一、贺兰山旅游区概况
目前,政府大力支持旅游区农家乐的建设,以资源优势和生态环境优势为立足点,突出乡村农家生活的特点,开发建设以景区为依托的景区辐射型、以古村落保护为主的古村落型、以乡村田园生活为主的田园风光型等多种类型的乡村旅游。在注重乡村田园风光、自然环境、民俗特色、历史风貌保护和文化传承的基础上,开发建设特色鲜明、个性突出的乡村旅游产品。到2018年宁夏境内将建成500家具有较高服务水平的农家乐和庄园,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贺兰山历史文化旅游区是宁夏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较富集的核心地В旅游资源高密度叠加,黄河文化、西夏文化、回族文化及沙漠文化在这里交织碰撞,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宁夏乡村旅游旅游的开发需依托现有旅游资源才能有更长足的发展。贺兰山东麓乡村旅游发展空间布局大概沿贺兰山走向,主要知名旅游景区:5A级镇北堡西部影城;4A级西夏陵、苏峪口、贺兰山岩画;3A级北武当、巴格斯酒庄、2A级滚钟口。这里峰峦叠障,崖壁险峭,森林资源丰富,早在西夏王朝时期,就已被视为避暑胜地,“万壑松涛”与“贺兰睛雪”乃塞上奇景。
据统计,在贺兰山历史文化旅游区游客中,大多数游客都是以亲朋好友,多人结对方式组团而来,这就为该区农家乐休闲旅游提供很好的条件,大多住宿的游客会选择农家乐来体验民风民俗。从游客消费的水平证明,贺兰山旅游是宁夏的核心吸引力,有利于带动其他旅游形式,以及带动当地人的经济发展。贺兰山历史文化旅游区的这一系列优势,为历史文化旅游的发展创造了很好的发展条件。
二、贺兰山旅游区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分析
“十二五”期间,宁夏旅游区的乡村旅游逐渐实现由单一产品向多元产品、小旅游向大旅游、自我发展向联合发展、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旅游基础设施明显改善。贺兰山旅游区周边的乡村旅游主要是依托周边的景区发展起来的。
(一)发展类型
以景区旅游委依托的景区旅游型是贺兰山历史文化旅游区乡村旅游比较有代表性的一种类型,在景区周边兴办以食宿为主的农家乐,主要接待前来景区旅游的游客。如贺兰山南麓的石头山庄,利用贺兰山的资源优势,以石头为特色资源,修建了别致的农家庭院,一方面体现了贺兰山独特的景色,同时营造了原生态的山村休闲场所。发展较好的如柳湾山庄是一家集休闲娱乐、特色养殖、名优种植(高档花木)、野味餐饮、住宿健身、奇石观赏、会议服务为一体的生态休闲山庄。其特有的农庄文化气息与现代餐饮文化融为一体,让久住城市喧嚣的人们真正体验到,回归到自然生活的境界。
(二)开发模式
目前,宁夏的农家乐经营模式呈现多样化特点,部分是政府招商引资,企业投资开发农家乐,但主要还是以农民自主经营为主,资金投入有限,旅游的带动效应有限。这样就导致区内目前农家乐在经营模式上滞后,农家乐发水平整体较低。通过现场的调研我们总结出宁夏目前农家乐的经营模式主要以农户自主开发模式为主:他们借鉴开发成功农户的经验,纷纷加入旅游接待的行列,通过学习和借鉴,经历一定时期的磨合,发展自家的农家乐。代表有贺兰山旅游区的一些农家乐。
企业、政府和农户共同开发的模式在区内也比较常见,这种模式主要是政府招商引资,充分利用农村的各种资源优势,将农户闲置的土地资源和富余劳动力、丰富的农事活动相结合,发展乡村旅游项目。这一模式在区内的代表主要有宁夏新牛庄园,红柳湾山庄,兰一休闲度假村。这三个庄园都位于西部影视城、苏峪口旅游区和贺兰山生态旅游区的交界位置,有良好的资源优势和客源优势。在这一过程中,企业负责规划、建设、招徕、营销、宣传和培训,农户通过土地入股,以打工的方式参与到农家乐的经营活动中。但就目前的整体情况来看,企业在开发、资金投入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后期需要继续改制。
(三)存在问题
贺兰山旅游区乡村旅游的发展相对较稳定,但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很多问题,尤其是在基础设施、服务质量以及产品开放等方面的问题。
首先、基础设施不完善,服务质量有待提高。其住宿餐饮的卫生状况相对较差,景区内缺少垃圾桶,公共卫生间,路灯灯设施等。同事,道路闭塞的道路交通也影响了农家了的发展,许多乡村通往农家乐的道路狭窄且不通畅,为自驾游带来许多不便。
其次、旅游产品特色不够鲜明,系列化程度不够。宁夏乡村旅游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旅游产品开发比较单一,大多还停留在自然观光、农家餐饮、垂钓、烧烤、时令采摘等阶段,对民俗文化、地域风情及游客参与性及深层次的体验项目开发不足。
再次、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足,地域建筑物文化欠缺。农民作为乡村旅游的直接经营者,对资源和环境的保护意识不强。有些经营户为了迎合游客的需求,对传统风貌的住房进行了大范围的改造和装修,有的甚至将原有房屋拆除重建,严重破坏了传统村落的风貌。
三、贺兰山文化旅游区发展对策
首先,开发特色旅游产品,多元化发展。贺兰山旅游区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丰富,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应结合现有资源,并在此基础上深度挖掘旅游产品。每个庄园都应有自己的主题特色,有自己的品牌。如兰一山庄,就以会晤接待作为主题,承接各个单位组织培训,会晤及拓展训练,让久居城市、工作压力繁重的游客可以在工作学习之余体验乡村风光。未来贺兰山历史文化旅游区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应多元化、特色化,致力于营造休闲度假旅游、观光旅游、西夏文化、回乡文化四位一体的多元化产品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从而更好的展示回乡民俗文化、塞上江南田园生活和庄园农场生态经济等特色。
其次,从“景区时代”向“目的地时代”转变。依托贺兰山的自然景观,借助其旅游资源及市场的吸引力进行乡村旅游产品开发,增加客源,从而达到资源共享,共同发展。未来贺兰山旅游区乡村旅游产品的发展,是要致力于将整个贺兰山文化旅游区建设成为声誉良好、服务质量高、产品独特的乡村旅游目的地,不再局限于现有景区、景点的孤立开发,这对贺兰山旅游区乡村整体发展环境的塑造、知名度和美誉度的扩大、提升都有战略性的意义。
再次,调整营销模式,挖掘具有地域特色的旅游产品。在旅游全民化、普遍化的今天,人们的旅游体验要求日益增强,粗放的、“走马观花”式旅游形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旅游的要求。人们追求高质量的旅游产品,追求专程定制的旅游产品,为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在贺兰山文化旅游区开发乡村旅游产品,深入挖掘生态旅游资源和传统文化资源,大力开发“休闲游”、“一地深度游”、“特色游”和“个性游”等高品质的产品。
我国地域辽阔,气候多样,地质地理条件复杂,形成了种类繁多、奇异独特甚至是世界上唯一的地质遗迹。包括各种岩溶、丹霞、火山、冰川、海岸、花岗岩奇峰等奇特的地质地貌景观,典型的地质剖面和构造形迹以及丰富多样的古生物化石等。在东北,黑龙江五大连池有“中国火山博物馆”之称,吉林长白山火山地貌景观,内蒙古克什克腾不仅有美丽的大草原,而且有神奇的地质地貌景观,美丽的湖泊河流和火山遗迹;在华北,发育了许多具有重要价值的地质剖面和古生物化石产地,如天津蓟县的前寒武纪地质剖面,蓟北、辽西中生代热河动物群、河南西峡恐龙蛋化石遗迹、山东山旺中新世化石群、二连的恐龙化石群,北京周口店猿人遗址,还有著名的中岳嵩山,不仅文化遗产丰厚,而且在地质学上是世界上典型的前寒武纪构造运动和地层遗迹等;在西南,云南路南石林以千姿百态的岩溶峰林引人入胜,澄江动物群以丰富的古生物化石展现了寒武纪早期地球生命大爆发的过程,还有贵州织金溶洞,川西北龙门山的飞来峰,雅鲁藏布江大峡谷,高大挺拔的喜马拉雅山等;在西北,有秦岭北麓的翠华山的山崩地貌奇观,秦岭地区的高山峡谷、独特的风蚀地貌和冰蚀地貌,雄伟的西岳华山,还有著名的矿产地如白云鄂博、甘肃白银、金川等;在东南,湖南张家界以奇特的砂岩峰林地貌景观独娇天下,旅游胜地江西庐山有著名的第四纪冰川遗迹,广东仁化以奇特秀丽的丹霞地貌引人入胜,福建漳州有以“火山盆景”著称的滨海火山景观,福建和浙江独特的沿海海蚀地貌,还有大型矿产地紫金山、西华山等。这些不仅是中国的财富,也是世界的财富,它们在生物演化及人类生存发展中的地位日益重要。保护好地质遗迹资源,是社会文明和进步的客观要求,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1·地质遗迹的保护
1.1国际地质遗迹的保护概况
国际上对地质遗迹保护十分重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了地质遗产工作组,专门负责全球地质遗迹保护工作。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对地质遗迹保护工作也十分重视,其中以美国、加拿大、英国等经济发达国家的地质遗产保护管理工作领先,它们制定了严格的法律法规体系,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保护措施。国际上对地质遗迹保护的通行做法是建立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地质公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9年4月提出了创建世界地质公园计划,目标是每年建立20个,全球共创建500个,并建立全球地质遗迹保护网络体系。
1872年美国率先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国家公园—黄石公园,为了保护间歇性喷泉和美丽地质景观及生物多样性,并逐渐制定了利于保护的法律法规,以后又陆续建立起大峡谷,夏威夷火山、猛犸洞和大沼泽地等380处国家公园。随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也陆续建起了国家公园,如加拿大的阿尔波特恐龙国家公园、冰川国际和平公园等,日本的拜神山地和屋久岛国家公园,英国的吉安特考斯威国家公园,澳大利亚的大堡礁,印度的恒河三角洲,非洲的乞力马扎罗国家公园等。现今,地质遗迹保护工作已成为全球的共识。
1.2我国地质遗迹保护现状
中国是世界上地质遗迹资源比较丰富、种类齐全的少数国家之一,在世界自然宝库中享有盛名。我国十分重视地质遗迹的保护工作,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地质遗迹多是作为其他类型自然保护区中的一项保护内容。1987年,出台了《关于建立地质自然保护区的规定》,我国开始建立了第一批独立的地质自然保护区。1994年国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1995年出台了《地质遗迹保护管理规定》,2000年8月25日成立了国家地质遗迹保护(地质公园)领导小组和国家地质遗迹(地质公园)评审委员会。2000年10月,对全国18个国家地质公园申报材料和单位的答辩进行了评审,最后同意石林、张家界、庐山等11个申报单位为第一批国家地质公园。2001年,国土资源部又继续审定批准了第二批33个国家地质公园。2002年7月29日国土资源部正式《古生物化石管理办法》。2004年2月,国土资源部公布了第三批国家地质公园名单,河南王屋山、四川九寨沟、浙江雁荡山等41处被评为“国家地质公园”。至此,我国的国家地质公园已增至85处,分布在30个省(区、市)。建立国家地质公园最多的省份是四川、河南、福建、安徽、云南、河北等。2005年6月开始申报第四批国家地质公园。按照国土资源部制定的《全国地质遗迹保护规划(2001-2010)》,从2001-2010的10年时间里,我国将建立地质遗迹保护区(地质公园)310处,并力争使5至8处纳入世界地质遗产名录。目前我国已经有12处(全球世界地质公园总数33个)被评为世界地质公园。
近年来,国土资源部门积极推进地质遗迹保护工作,地质遗迹保护管理职能逐步向基层延伸,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结合实际,制定了地质遗迹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如广西壮族自治区于2002年7月1日起实施了《广西壮族自治区钟乳石资源条例》,广西国土资源部门积极与海关配合,查处了大批走私古生物化石及钟乳石案件。各省积极编写地质遗迹保护建设规划,建立地质遗迹保护区,并投入一定资金用于地质遗迹保护。一些省还开展了地质遗迹调查和评价工作。到目前为止,我国已建立国家级、省级、县(市)级地质遗迹自然保护区426个,其中地质构造、地质剖面和形迹46处、古生物化石36处、地质地貌景观344处。近年来,保护区及面积有较大幅度增加。我国地质遗迹资源主要有如下保护形式:(1)国家地质公园。它是指具有特殊地质意义的珍奇或秀丽景观特征的自然保护区。这些特征是该地区地质历史、地质事件和形成过程的典型代表;(2)独立的地质遗迹保护区;(3)含地质内容的自然保护区;(4)国家风景名胜区中的地质遗迹;(5)国家森林公园中的地质遗迹;(6)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古猿和古人类遗迹;(7)矿山公园。矿山公园是以展示矿业遗迹景观为主体,体现矿业发展历史内涵,具备研究价值和教育功能,可供人们游览观赏、科学考察等特定空间地域。今年6月,全国首批国家矿山公园开始申报并建立。
1.3地质遗迹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地质遗迹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相对滞后,加之宣传力度不够,国民的地质遗迹资源保护意识比较淡薄,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认识比较模糊,致使许多有价值的地质遗迹被人为地破坏,地质遗迹保护工作还面临许多问题。主要是:一是地质遗迹保护法规不健全,现有法规执法力度不够,滥采滥挖,甚至到保护区内非法采集生物化石进行非法买卖的现象时有发生;二是地质遗迹保护经费严重不足,有效的保护设施和保护工程不能及时上马,因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造成的地质遗迹破坏仍然很严重;三是对地质遗迹保护认识程度不够,重开发轻保护,造成其他类型自然保护区或风景名胜区内地质遗迹不断破坏;四是地质遗迹资源的基本状况不清,缺乏系统、完整、翔实的基础资料;五是地质遗迹保护区数量过少,许多有价值的地质遗迹资源尚未得到有效的保护;六是相关管理机构不健全,管理职责不到位,管理权属不明确,管理涉及林业、旅游、文物、卫生、海洋等多个部门,出现政出多门和相互推诿现象;七是宣传力度不够。
1.4地质遗迹保护对策和措施
(1)开展全国地质遗迹调查和评估。摸清家底,建立资料档案和地质遗迹数据库,统筹规划,实行合理分级保护。
(2)加强各级领导对地质遗迹保护的责任,明确各部门管理权属。必须明确各级领导的责任。其次,理顺各级各层次间的领导体制以及明确其与有关部门的协调职能。
(3)制定切实可行的保护法规。结合地质遗迹发育的特点深入探讨、拟定法律法规。力求做到依法行政管理,各项工作有法可依。对于新出现的问题,拟定新的法规及有关新的管理规定。进行包括地质遗迹保护在内的地质环境综合评价,遏制重要地质遗迹的破坏。
(4)建立健全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多渠道、多层次筹集地质遗迹保护资金,国家和地方重要地质保护纳入国家与当地财政计划。建立示范保护区,带动其他保护区的建设。积极开辟新的投资渠道,广泛吸引社会各方面的投资进行地质遗迹保护。
(5)加强科学研究,提高地质遗迹的科学价值。在开展科学研究的同时进行国际学术交流,学习国外的先进科学技术,并把我国的独特的地质遗迹和有关的管理经验推向国际。
(6)大力开展地质遗迹科普宣传工作。由于地质遗迹保护的公益性,应广泛开展地质遗迹保护的宣传。在宣传工作中加强地质遗迹知识的科学普及,提高全体公民自觉保护地质遗迹的意识。
(7)加强地质遗迹保护工作的监督,加大古生物化石出入境的管理。
(8)加快国家地质公园、矿山公园和地质遗迹保护区的建设。许多地质公园不仅是地质遗迹研究基地,地质科普教育基地,也是广大旅游者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2·地质遗迹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保护地质遗迹资源并不排斥对其的合理开发利用,目前,我国境内的一些地质遗迹资源区,由于成功地执行了保护与利用、学术与科研、旅游与开发一体化的旅游发展行动计划,从而获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1)要本着“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合理开发利用地质遗迹资源。保护是开发和发展的前提。只有保护好地质遗迹才能为旅游活动提供基础和前提,地质遗迹一旦遭到破坏就失去了作为旅游资源的条件。我国的地质遗迹,有很多都是国家级乃至世界级的,具有重大的科学研究价值,在目前的经济技术条件下作为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存在一定的难度,有些还涉及到开发后的环境、社会、经济及可持续发展问题,因此,应先予以保护而后逐步开发,始终把保护放在首位。
开发是目的,不开发资源,社会经济就无从发展,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资源保护归根到底是为了更好的发展,地质遗迹资源必须通过开发利用,才能招揽游客,发挥其功能和效益,也才能具有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资源保护的必要性只有通过开发才能得以体现,开发是旅游业发展的先导,是促进旅游资源价值充分体现的手段。地质遗迹保护是需要投入资金的,有的还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这对中央财政是一种负担,资金不足导致保护工作难以有效进行。将地质遗迹作为旅游资源开发,既发展了地方经济,成为地方经济新的增长点和支撑点,同时,开发地质遗迹资源促进旅游发展带来的旅游收入的一部分还可以通过各种形式返回地质公园,用于地质遗迹的保护以及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的改造,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旅游资源的开发也有助于地质遗迹的保护。
(2)地质遗迹资源开发,要实行总体规划。在开发之前,要制定科学的地质遗迹开发利用方案,以防止出现公园建设城市化的倾向,防止生态系统固有的自然性和优美性遭受破坏;在开发利用阶段,监管部门要开展动态巡查,及时发现、制止和查处破坏地质遗迹的行为,避免为了追求最大经济效益,过度开发,造成资源、环境的破坏;加大宣传力度,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地质生态旅游的新概念,使人们对大自然充满尊重、热爱,在欣赏自然美景的同时,关注、重视地质遗迹资源的保护,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目前,我国许多地质遗迹区已经先行开发成旅游区、旅游景点或疗养基地等,对已经开辟成旅游区的地质遗迹区,应把旅游开发与遗迹保护合理地统筹规划,对未开发旅游点的保护区应考虑制订旅游开发规划。
(3)生态保护和地质遗迹资源开发并举。随着地质遗迹保护区的建立,保护区的生态环境会得到很大改善,自然生态系统得以恢复,进而可以形成自然生态系统和野生生物资源的研究与开发,因此,在论证与建立地质遗迹保护区的同时,应进行生物资源的调查及其开发利用规划。在建立保护区后,应使其成为自然生态系统研究示范区和生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区。
(4)地质遗迹资源的开发要与人文景观相结合。地质遗迹是历史文化和自然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存在着巨大的科学研究和文化学术价值;自然遗迹与人文景观相结合存在着巨大的旅游价值,二者相得益彰,互为补充。
(5)地质遗迹资源的旅游开发要科学普及到位。在游客中心、博物馆、展示厅、标本陈列室有标本和科研专著、科普读物、科普小册子、画册、照片、幻灯片、光盘、纪念品、工艺品展示与出售。这对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提高公民的参与和保护地质遗迹的自觉性大有裨益。结合实地参观和光电或多媒体演示,使游人在欣赏游览的同时,获得不少地学知识。积极开展教学、科研、科技咨询等活动是地质遗迹资源科技开发的重要内容。在缓冲区和试验区建立教学实习、实验基地和科学研究基地,广泛开展科技服务活动是充分发挥地质遗迹自然保护区社会效益的重要途径。
前言:随着时代的发展,广场是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城市空间环境中最具公共性、最富艺术魅力的开放空间。拟在尉犁县建希望广场并将其打造成尉犁县集政治、文化、康体、娱乐 为一体的市民休闲活动中心。本文分析了新疆尉犁县的现状,对在尉犁希望广场景观设计的意义进行了探析。
关键词:地域文化、现状、广场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P901文献标识码: A
一、广场的定义及功能
广场是城市空间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它可以满足城市空间构图的需要,更重要的是 它在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里能为市民提供了一个交往、娱乐、休闲和集会的场所。其次,城市广场及其代表的文化是城市文明建设的一个缩影,它作为城市的客厅,可以集中体现城市风貌,文化内涵和景观特色,并能增强城市本身的凝聚力和对外吸引力,进而可以促进城市建设,完善城市服务体系。正是由于其诸多优点,使广场成为当前城市建设的一个热点,在这股热潮的推动下,各个城市纷纷建广场。
二、现状分析
随着西部开发的进程,全国各地的游客和商人把目光投向了西北地区。其中尉犁因其独具魅力的旅游资源而备受关注,居民生活水平也因此得到显著提升。尉犁拥有“库尔勒市卫星城”、“戈壁生态宜居城”、“南疆文化旅游名城”和“棉麻产业特色城”等美称,体现“区域次心、生态绿洲、罗布文化、棉麻品牌”四个特质。项目位于尉犁县城核心区的重要位置,与同心广场共同承担城市核心公共空间的职能,是居民主要的公共生活聚集场所。
1、基地现状基地内包括多个行政办公设施,教育设施等公共服务机构,文化活动中心和体育馆也即将竣工。良好的区位势必会使其成为城市核心公共空间。
2、植被现状基地内有多棵生长良好的乔木,在当地的气候条件下实属不易,因此以保留生长良好的乔木为原则进行设计。
三、定位
1、规划定位:
为动感流畅、富有人气的集行政办公、商贸服务、文体娱乐、休闲旅游、生态居住等功能为一体的尉犁魅力之环,城市生活服务集聚之廊。努力打造成为尉犁具有前瞻性的城市核心。场地在步行系统中定位为康体休闲区,周边公共空间概况如图1―1
图1―1
城市中主要的公共空间有孔雀河、同心广场和兴平干渠。其中孔雀河与兴平干渠为滨水公园。同心广场主要为政府门前广场,主要职能为聚散人流,不适宜进行过多日常性休闲活动。 希望广场与同心广场类型相似,但是更加贴近市民生活,应该与同心广场形成互补,致力于打造成为市民康体休闲的聚集场所。
四、SWOT分析
优势
1、场地内部及周边有多个行政单位和公共服务设施,拥有大量公共服务资源,是城市居民聚集的地域。
2、城市庆典场所和市民文化活动的客观需要。
3、当地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特色鲜明的景观元素。
4、场地内原有乔木生长较好。
劣势
1、解放路宽度较宽,割裂了道路两边的联系。
2、场地东侧有高压廊道。
3、由于当地气候因素,植被的种植与生长较困难。
4、场地内建筑风格多样,不利于塑造统一整体的景观。
机遇
1、城市正处于蓬勃发展的时期,备受关注。
2、城市核心区步行系统的重要节点。
3、希望广场及周边地块打造成城市政治康体中心的建设需求。
4、与周边公共服务资源,如同心广场、孔雀河等形成互补和呼应。
威胁
1、外部客流主要由孔雀路通过,希望广场位于城市内部,不利于对外展示。
2、场地平整,且缺乏自然风光等借景,不利于形成多样的空间。
五、设计要点
1、满足多样的活动需求
场地定位为政治、文化、体育的聚集场所,其势必吸引多种人群到场地进行活动。不同人群对于场地的需求是各有不同的,设计根据不同人群的使用频率和活动形式,提供多种活动场所以满足不同人群的活动需求。
如图1―2
图1―2
2 打造城市的新地标
文化馆、体育中心、少年宫等建筑集合了尉犁县所有大型公共建筑,构成希望广场的地标性建筑,配合步行系统与广场建筑,打造景观标志性节点,与城市建筑一并构成新希望广场地标。
3 整合现状资源,提高土地使用价值
设计以路径串联场地中布局凌乱的各个建筑,并且通过改变其使用功能使场地中各建筑之间形成功能互补,更好地带动整体地块的人气,提升土地价值。 并且以保留环境的原生态为设计原则,通过保留场地中生长良好的乔木,最大限度地保持场地的生态环境。如图1―3:
图1―3
六、景观设计
以尉犁常见的地形地貌“沙漠山丘”、“河滩绿洲”地域文化特色演变成广场的形态元素。以堆坡地形、树阵等象征手法来组织广场的骨架。再以“希望广场”名字寓意作为依托,沙漠绿洲象征着希望,也寓意希望广场成为尉犁县未来的“希望绿洲”。
沙漠里的绿洲,象征着希望,象征着生机勃勃,本方案采用当地特有的沙漠绿洲形态构图,来划分各个不同的功能分区,形成各种丰富的空间围合,适合不同年龄层人们的活动需求,同时提取了雅丹峡谷、兴地岩画、胡杨林等多个景点特征融入景点中,充分展现了古老的罗布文化。同时,作为整个尉犁县城的文教体育中心,我们设计了各种弹性空间,希望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都能够享受到运动休闲带来的快乐,找到属于自己的运动。
设计将其分为六个区域:集散广场区、步行系统区、室外演艺区、亲子活动区、休憩游乐区、体育活动区
步行系统区作为整个尉犁县步行系统的康体娱乐段,本段与希望广场融合在一起,作为连接广场与生活居住区、商业步行街的休闲路径,这里以雅丹峡谷地形地貌形态构图,沿路设置2个标志性景观节点,以便引导人们视线,同时景点的设计也充分体现了当地的文化特征,使人们能够在游玩的同时了解尉犁县的罗布文化。
集散广场区作为演艺中心和体育中心两个功能建筑的集散广场,本广场更多的承载着群众集体活动的功能,在这里可以进行集会、歌舞、骑车、滑板、跑步、风筝等各种各样活动,如有万人以上大型演出活动,可在体育馆前临时搭建舞台,平时则作为市民广场使用。
亲子活动区由于尉犁县缺乏集中的青少年活动中心,本区域将原教育局建筑改造为青少年宫,为当地的小孩提供集长教育场所,位于建筑南侧的地块是原希望广场,现将其改造为亲子乐园,保留场地中较好的植被,并根据植被的位置关系来划分不同的活动场地,形成多个趣味小空间,并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设置了不同活动场地,另外,在幼儿活动区与青少年活动区结合老人与成年放置了活动器械,使大人监护陪同儿童玩耍的同时,也能进行体育健身运动。
休憩游乐区本区域位于广场入口的北侧较为集中的绿地,地块北侧的职教中心改建为教育局,同时也作为教育局的附属绿地,他同时服务于教育局、青少年宫的工作人员以及来广场玩耍的居民,幽静的空间可以让人呼吸清新的氧气,放松心情,忘记一切烦恼。同时,场地内设置了多个半私密以及私密场所,绿地以草坡造微地形,并用花香植物环绕,这里除了谈天说地,还是谈情说爱的好去处。
结语:总之,广场体现着城市的多样性,是城市空间的主角,城市广场的建设不仅为当地人民提供了休闲娱乐场所,还带动当地的经济文化发展。希望广场的建设旨在丰富各族群众精神生活,提升群众文化水平。在保留原有乔木的基础上,按照统一整合、联体规划,突出地域文化、民族特色、全民共享的原则。
参考文献:
项目名称:五氧化二钒矿产开发
项目地址:江西省德兴市畈大乡
投资方式:招商
投资规模:二亿元人民币
经营期限:15年
项目概述:无氧化二钒是稀有金属,主要用于航天、航空以及特殊钢材中的一种重要原料,目前无论是国际、国内市场都是紧缺产品,供不应求,产品的价格去年此时每吨17万元,而今年此时每吨48万元。
项目建设周期:2年
年销售收入:12127万元
年利税:3400万元
投资回收期:5年
联系人:周楠
联系电话:010-68329368
苏州工业园区钟云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招商简介
苏州工业园区钟云食品有限责任公司位于阳澄湖畔、312国道旁,东距上海70公里,交通便利,风景秀丽,享受园区优惠的投资政策。公司生产荤、素馅水面筋系列产品,首批推出速冻系列品味型六个品种:有鲜肉馅、牛肉馅、虾肉馅、鸡肉馅、三鲜馅、全素馅。产品获得了三个专利,荣获“第三届中国国际食品及加工技术展览会推荐产品〈技术〉证书”,如此系列产品属中国第一家,市场上还没有。将传统的苏州地方特色菜肴从家庭作坊提高到标准化、工业化大生产,从工艺、设备和配方拥有许多技术诀窍和专利技术,且尚有几个关键设备专利未申报,在食品生产行业已转化成生产力的高新专利技术。公司首批推出的速冻系列品味型六个品种口感好、口味美、内含卤汁,很受欢迎,市场前景很好。
本项目首期需融资800万美元,最好是债权融资,担保贷款,以项目作抵押(本项目评估值为9617.38万人民币);或是投资回购(贴牌加工);或者是建中外合作企业,以投代贷;外方取固定利润分成。
联系单位:苏州工业园区钟云食品有限责任公司
新左旗地矿资源简介
新巴尔虎左旗位于呼伦贝尔草原西南腹地,大兴安岭北麓。全旗境内款产资源丰富,已探明的款产资源有石油、二氧化碳、煤炭、盐、碱、硝、银、铅、锌等10余种,储量较大,品位较高,开发前景十分广阔。
油气资源:石油总资源量5.3×108吨,天然气总资源量1471.1×108立方米。可提交储量地区4个,面积达520平方公里。
煤炭资源:我旗处于海拉尔盆地和巴日图隆起带内,区内煤盆地分布之泛,成煤条件有利。可靠预测区有湖北预测区、莫达木吉预测区、呼和诺尔预测区等3处。
盐湖资源:我旗实有盐湖32个,其中达布逊盐硝湖、西林盐湖、多罗盐湖群储量丰富。另外还有8个盐湖未作过任何地质工作。
云母:云母作为一种绝缘物质广泛用于电子、家电、建筑、冶金、航天、军事等领域。地理位置位于新巴尔虎旗大青山附近。主要是白云母伟晶岩脉,一般长10米,宽几米。
多金属铜、锌、铅、银:位于新左旗巴日图地区查岗湖附近。区内有多处铜矿、磁铁矿、锌铅矿点,且岩浆分布广,各种花岗岩比较丰富。
珍珠岩:位于新左旗巴日图东南约13公里处,质量好,可达优质品。具有一定规模,容易开采。
漯河市召陵工业园招商简介
漯河市召陵工业园位于豫中南区域性中心城市――内陆特区漯河市东郊,总规划面积8平方公里,是一个以工业为主,融商贸、仓储等为一体的多功能、专业化、开放型产业聚集区。园区以安商、富商、亲商为宗旨,实施封闭式管理服务体制。
漯河市召陵工业园,背靠中原大市场,拥有丰富的资源和得天独厚的交通优势。宽松的土地政策和优惠的税收政策为进驻企业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这里基础设施完备,优质高效的服务赢得了国内外众多客商的竞相投资;这里风景秀丽,环境优美,古典景观和现代风光珠联璧合;这里知名企业云集,中国最大肉食品加工企业双汇集团、中原最大制品制造企业银鸽集团雄踞区内。
这里是企业发展的基地,这里是商家架驰骋市场的最佳乐园。
联系单位:河南省漯河市召陵区工业园
德州沪平永发造纸有限公司项目简介
德州沪平永发造纸有限公司是专业生产高强瓦楞原纸的造纸企业。截至目前,公司的生产能力是30万吨/年高强瓦楞原纸。公司资产12亿元人民币,年销售收入7.8亿元人民币,是目前长江以北最大的瓦楞原纸生产基地。
公司技术部通过多年的攻关,在生物制浆生产高强瓦楞原纸上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利用生物制浆生产高强瓦楞原纸技术已通过了山东省科委的成果鉴定,并已申报国家发明专利,年产30万吨高墙发愣原纸的改造项目已通过了山东省计划委员会的批复。该项目计划投资1.08亿元人民币,投资回收期3年,该项目成功运行后,可减少造纸的污染92%,降低生产成本18.7%,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好项目。
联系人:山东省平原县永发工业园 李绪跃
山东省晋中市富康社会福利有限公司项目简介
项目名称:年产40万吨清洁型焦炉技改工程项目
炉型建设:选择获国家专利技术的QRD-2000型清洁型热回收捣固式机焦炉。炼焦废弃余热发电,废气脱硫,工艺先进、环保生产、投资少、质量高、成本低、效益好。
生产规模:占地15公顷,建设年产40万吨清洁型焦炉工程利用废弃发电的3×6000KW机组,可入网外供。
主要产品:年产一级铸造焦317900吨,一级冶金焦84490吨。该炉型可随烧随停,生产冶金、铸造焦等品种。
投资概算:项目投资23084万元。其中建设资金18654万元,流动资金32823万元,含铺底资金1148万元。
经济效益:项目建成达产后,年销售收入可达42700万元。利润总额9308万元,税金3072万元。税后利润6236万元。投资利润比36.13%,投资利税比46.54%。三年内回收全部投资,赢利可观。
合作方式:合资、合作、融资借贷等
联系人:晋中市富康社会福利有限公司 邱清华
贵溪招商项目简介
项目名称:1万吨/年无氧银铜线棒排系列产品
项目性质:技改
建设条件:贵溪当地产一号电解铜40万吨/年,水电充足。
市场预测:产品主要用于出口电机转向器生产,市场畅销。
主要建设内容:厂房、设备等
项目总投资:5000万元
主要经济指标预测:销售收入35000万元,所得税500万元,净利润1000万元。
联系人:贵溪市经贸局 毕唐生
项目名称:年产3万吨浓缩果汁加工
项目性质:新建
市场预测:蜜梨,奈李是一种优质水果品种,色、香、味好,出汁率高,它含有多种维生素,氨基酸,将它加工成浓缩果汁,200kg无菌罐包装,在我省尚属首例。国际市场,特别是欧洲市场销售前景非常乐观。
主要建设内容和规模:厂房,办公用房和生活用房建设,果汁生产线设备安装调试,年生产能力3万吨。
项目总投资:3500万元
主要经济指标预测:年产3万吨浓缩果汁,需鲜果约4.5万吨,年利润可达1500万元,投资回收期3年,投资利润率38%。
联系人:塔桥园艺场 陈九生
赣州招商环境简介
赣州地处江西南部,又称“赣南”,是江西的“南大门”。赣州辖十八个县市区和一个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是江西最大的行政区。
赣州和珠江三角洲,闽东南三角区接壤,是内地通向东南沿海的重要通道,也是沟通长江经济区和华南经济区的重要纽带。
赣州农林资源丰富,全市森林覆盖率达74.4%。享有“生态王国”和“绿色宝库”的美称。赣州气候温和,是中国著名的脐橙之乡。赣州非常适宜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客家特色食品,为农产品的深加工业提供了良好的资源条件。
赣州矿产资源丰厚。全市已发现的地下矿产达99种,已勘查探明的有64种,素有“世界钨都”和“稀土王国”之美誉。
赣州旅游资源绮丽多姿。全市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星罗棋布,资源分布达77%。
赣州人力资源充足,全市480万多劳动力中,长期在外务工的有120多万人。劳动力成本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赣州水电资源丰富。全市水能可供开发量为150多万千瓦。市内先后建成两条220千伏输电线路和三座220千伏变电站,电力成本约为沿海地区的一半。
赣州有先进的通信网络,“数字赣州”工程全面实施。
赣州市委、市政府以为投资者服务,帮投资者发展,住投资者成功为宗旨,实施对接“长珠闽”,建设新赣州的发展战略。
赣州市中国东南沿海连接中西部的要冲,正处在加速发展的重要阶段。赣州吸引外资的能力不断增强,利用外资年均递增60%以上。
在江西“对接长珠闽,融入全球化”的发展战略中,赣州主动策应广东省提出的建立“9+2”泛珠三角经济圈的战略构想,推动赣州经济跨越式发展,拥有后发优势的赣州将带来更多发展空间和无限可能。
通辽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概况
通辽经济技术开发区是 2001 年 9 月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自治区级开发区,是西部大开发省区中离东部沿海最近的开发区之一。 通辽开发区辖区面积 420 平方公里,规划面积 60 平方公里,由工业园区、工贸园区和城市功能区组成,是通辽市未来的新城区。
通辽市地处东部,科尔沁草原腹地,松辽平原西端,东北、华北交汇的三省区交界地区,周边800公里范围内有15个百万人口以上的城市,构成经济社会发展的“金三角”,是内蒙东部和东北三省商品物资的重要集散地。
通辽市土质肥沃,水草丰美。既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也是国家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素有“内蒙古粮仓”和“黄牛之乡”的美誉,农作物种植以玉米、小麦、水稻为主,通辽市所生产的“通辽黄玉米”在国内国际市场享有较高声誉,在国际国内具有较强的竞争力。西门塔尔牛、科尔沁牛、中国美利奴细毛羊、科尔沁细毛羊、科尔沁马等畜种享誉国内外。
通辽市资源丰富,境内已探明煤炭、石油、硅砂等矿产 41 种,矿床和矿点190多处。经有关专家考察论证,预测全市矿产资源总潜在经济价值1.3万亿元,约占矿产资源总潜在价值的十分之一。麻黄、甘草、山杏、沙棘等野生资源品种独特、质地优良。
依托丰富的煤炭资源,通辽市目前的电力工业发展方兴未艾。全市目前已形成电力总装机容量1172MW,已经建成投产和在建的电站总装机达到了4240MW,加之北方联合电力2×600MW 、内蒙电力2×300MW 、通辽电厂四期2×600MW即将开工建设,规划到2010年通辽市电力装机将达到10000MW 。
通辽市旅游资源丰富,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青沟,亚洲最大的 的 沙漠水库莫力庙、富有民族风情的 珠日河旅游区 以及山地草原、历史古迹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厚重的历史文化,多彩的民族风情,构成了一幅壮美的草原画卷。
通辽市经过多年的发展建设,经济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逐步形成了以煤电铝为重点的能源及高载能工业;以蓖麻、麻黄、沙棘、蒙药为重点的医药化工工业;以肉、乳、淀粉、饲料、制酒等为重点的农畜产品加工业;以水泥、玻璃、矽砂为重点的建材工业为支撑的特色工业体系,并逐步形成了主导产业的企业集群。